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八-原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
父序,以朴贵,赠左谏议大夫。
朴幼警慧,好学善属文。
汉乾祐中,擢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依枢密使杨邠,馆于邠第。
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因乞告东归。
未几,李业辈作乱,害邠等三族,凡游其门下者,多被其祸,而朴独免。
国初,世宗镇澶渊,朝廷以朴为记室。
及世宗为开封尹,拜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
世宗嗣位,授比部郎中,赐紫。
二年夏,世宗命朝廷文学之士二十余人,各撰策论一首,以试其才。
时朴献《平边策》,云: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
当失之时,莫不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
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
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
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
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
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和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
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吴国,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
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
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
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彼人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必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
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
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
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
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
惟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其力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
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此岁夏秋,便可于沿边贮纳。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望陛下宽之。
世宗览之,愈重其器识。
未几,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初,世宗以英武自任,喜言天下事,常愤广明之后,中土日蹙,值累朝多事,尚未克复,慨然有包举天下之志。
而居常计事者多不喻其旨,唯朴神气劲峻,性刚决有断,凡所谋画,动惬世宗之意,由是急于登用。
寻拜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知府如故。
是时,初广京城,朴奉命经度,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
及世宗南征,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车驾还京,改户部侍郎兼枢密副使。
未几,迁枢密使、检校太保。
顷之,丁内艰,寻起复授本官。
四年冬,世宗再幸淮甸,兼东京留守,京邑庶务,悉以便宜制之,比及入跸,都下肃如也。
‘《默记》引《闲谈录》云:朴性刚烈,大臣籓镇皆惮之。世宗收淮南,俾朴留守。时以街巷隘狭,例从展拆,朴怒乡校弛慢,于通衢中鞭背数十,其人忿然叹云:’宣补乡虞候,岂得便从决。’朴微闻之,命左右擒至,立毙于马前。世宗闻之,笑谓近臣曰:’此大愚人,去王朴面前夸宣补乡虞候,宜其死矣。’
六年三月,世宗令树斗门于汴口,不逾时而归朝。
是日,朴方过前司空李穀之第,交谈之顷,疾作而仆于座,遽以肩舁归第,一夕而卒,时年四十有五。
‘《默记》’:王朴仕周世宗,制礼作乐,考定声律,正星历,修刑统,百废俱起。
又取三关,取淮南,皆朴为谋。
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寿考,安可量也。
世宗闻之骇愕,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
赠赙之类,率有加等,优诏赠侍中。
‘《宋史·王侁传》’:朴卒,世宗幸其第,召见诸孤,以侁为东头供奉官。
朴性敏锐,然伤于太刚,每稠人广座之中,正色高谈,无敢触其锋者,故时人虽服其机变而无恭懿之誉。
其笔述之外,多所该综,至如星纬声律,莫不毕殚其妙,所撰《大周钦天历》及《律准》,并行于世。
‘《默记》’云: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阁,画当时大臣如李蒨、郑仁诲之属。
太祖即位,一日过功臣阁,风开半门,正与朴象相对,太祖望见,却立耸然,整御袍襟带,磬折鞠躬。
左右曰:‘陛下贵为天子,彼前朝之臣,礼何过也?’太祖以手指御袍云:‘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其敬畏如此。
‘《五代史阙文》’:周显德中,朴与魏仁浦俱为枢密使。
时太祖皇帝已掌禁兵,一日,有殿直乘马误冲太祖导从,太祖自诣密地,诉其无礼。
仁浦令徽院勘诘,朴谓太祖曰:‘太尉名位虽高,未加使相。殿直,廷臣也,与太尉比肩事主,太尉况带职,不宜如此。’太祖唯唯而出。
臣谨按,朴之行事,传于人口者甚众,而史氏阙书。
臣闻重修《太祖实录》,已于《李蒨传》中见朴遗事,今复补其大者。
况太祖、太宗在位,每称朴有上辅之器,朝列具闻。
杨凝式,华阴人也。
《游宦纪闻》载《凝式年谱》云:唐咸通十四年癸巳,凝 式是年生,故题识多自称癸巳人。
又,《别传》云:凝式,字景度。
父涉,唐 末梁初,再登台席,罢相守左仆射卒。
《欧阳史·杨涉传》云:祖收,父严。
吴缜 《纂误》云:收与严乃兄弟,非父子也。
又,《游宦纪闻》载《杨氏家谱》云:唐 修行杨氏,系出越公房,本出中山相结,次子继生洛州刺史晖,晖生河间太守恩, 恩生越恭公钧,出居冯翊,至藏器徙浔阳。
唐相杨收之父曰遗直,生四子,名皆从 “又”,曰发、假、收、严,以四时为义,故发之子名皆从“木”,假之子从“火”, 收之子从“金”,严之子从“水”。严生涉,涉生凝式,而收乃藏器之兄、涉之伯 也。
《新五代史记·唐六臣传》乃以收为涉之祖、严之父,非也。
凝式体虽蕞 眇,而精神颖悟,《宣和书谱》云:凝式形貌寝侻,然精神矍然,要大于身。
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
唐昭宗朝,登进士第,解褐授度支巡官,再迁秘书郎, 直史馆。
梁开平中,为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齐王张宗奭见而嘉之, 请以本官充留守巡官。
梁相赵光允素重其才,奏为集贤殿直学士,改考功员外郎。
唐同光初,授比部郎中、知制诰。
寻以心疾罢去,改给事中、史馆修撰,判馆事。
明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复以心疾不朝而罢。
长兴中,历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 以旧恙免,改秘书监。
清泰初,迁兵部侍郎。
唐末帝按兵于怀覃,凝式在扈从之列, 颇以心恙喧哗于军寨,末帝以其才名,优容之,诏遣归洛。
晋天福初,改太子宾客, 寻以礼部尚书致仕,闲居伊、洛之间,恣其狂逸,多所干忤,自居守以降,咸以俊 才耆德,莫之责也。
晋开运中,宰相桑维翰知其绝俸,艰于家食,奏除太子少保, 分司于洛。
汉乾祐中,历少傅、少师。
太祖总兵,凝式候于军门,且以年老不任戎 事上诉,太祖特为奏免之。
广顺中,表求致政,寻以右仆射得请。
显德初,改左仆 射,又改太子太保,并悬车。
元年冬,卒于洛阳,年八十五。
诏赠太子太傅。
凝式长于歌诗,《别传》云:凝式诗什,亦多杂以诙谐,少从张全义辟,故作 诗纪全义之德云:“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犹 自一堆灰。”他类若此。
张从恩尹洛,凝式自汴还,时飞蝗蔽日,偶与之俱,凝式 先以诗寄曰:“押引蝗虫到洛京,合消郡守远相迎。”从恩弗怪也。
然凝式诗句自 佳,其题壁有“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清丽可喜。
善于笔札,洛川寺观 蓝墙粉壁之上,题纪殆遍,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焉。
《别传》云:凝式 虽仕历五代,以心疾闲居,故时人目以“风子”。
其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与颜真 卿,而加以纵逸。
既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辄留连赏咏,有垣墙圭 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率宝护之。
其号或以姓名,或称癸巳人, 或称杨虚白,或称希维居士,或称关西老农。
其所题后,或真或草,不可原诘,而 论者谓其书自颜中书后一人而已。
其佯狂之迹甚著,卜第于尹京之侧,遇入府,前 舆后马,犹以为迟,乃策杖徒行,市人随笑之。
尝迫冬,家人未挟纩,会有故人过 洛,赠以绵五十两、绢百端,凝式悉留之修行尼舍,俾造袜以施崇德、普明两寺饭 僧,其家虽号寒啼饥,而凝式不屑屑也。
留守闻其事,乃自制衣给米遗之,凝式笑 谓家人曰:“我固知留守必见赒也。”
每旦起将出,仆请所之,杨曰:“宜东游广 爱寺。”仆曰:“不若西游石壁寺。”凝式举鞭曰:“姑游广爱。”仆又以石壁为 请,凝式乃曰:“姑游石壁。”闻者拊掌。
《五代史补》:杨凝式父涉为唐宰相。
太祖之篡唐祚也,涉当送传国玺,时凝式方冠,谏曰:“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 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绶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之后云云何?其宜 辞免之。”
时太祖恐唐室大臣不利于己,往往阴使人来探访群议,搢绅之士及祸甚众,涉常不自保,忽闻凝式言,大骇曰:“汝灭吾族。”于是神色沮丧者数日。
凝式恐事泄,即日遂佯狂,时人谓之“杨风子”也。
薛仁谦,字守训,代居河东,近世徙家于汴,今为浚仪人也。
父延鲁,仕唐为 汝州长史,累赠吏部尚书。
仁谦谨厚廉恪,深通世务,梁鄴王罗绍威甚重之,累署 府职。
唐庄宗即位于魏,授通事舍人。
梁开平中,三聘于吴,得使者之体。
迁卫尉 少卿、引进副使,累加检校兵部尚书。
长兴中,转客省使、鸿胪少卿,出为建雄军 节度副使,进阶光禄大夫、检校左仆射,改光禄少卿。
晋天福初,授检校司空、河 中节度副使,归朝为卫尉、太仆二卿。
丁继母忧,居丧制满,授司农卿。
汉乾祐中, 以本官致仕。
周初,改太子宾客致仕,仍加检校司徒,进封侯爵。
显德三年冬,以 疾终,年七十八。
赠工部尚书。
初,仁谦随庄宗入汴也,有旧第为梁朝六宅使李宾 所据,时宾远适,而仁谦复得其第。
或告云,宾之家属厚藏金帛在其第内,仁谦立 命宾亲族尽出所藏而后入焉。
论者美之。
子居正,皇朝门下侍郎平章事。
萧愿,字惟恭,梁宰相顷之子也。
顷,明宗朝终于太子少保,《唐书》有传。
初,愿之曾祖仿,唐僖宗朝入相,接客之次,愿为兒童戏,效传呼之声。
仿谓客曰: “余岂敢以得位而喜,所幸奕世寿考,吾今又有曾孙在目前矣。”
愿弱冠举进士第, 解褐为校书郎,改畿尉、直史馆、监察殿中侍御史,迁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太 常少卿。
明宗朝祀太微宫,愿醉预公卿之列,为御史所弹,左迁右赞善大夫。
未几, 授兵部郎中,复金紫。
丁内艰,服阕,自左司郎中拜右谏议大夫,历给事中、右常 侍、秘书监,改太子宾客。
广顺元年春卒。
赠礼部尚书。
愿性纯谨,承事父母,未尝不束带而见。
然性嗜酒无节,职事弛慢。
为兵部郎 中日,常掌告身印,覃恩之次,颇怠职司,父顷为吏部尚书,代愿视印篆,其散率 如此。
愿卒时年七十余,其母犹在,一门寿考,人罕及者。
卢损,其先范阳人也,近世任于岭表。
父颖,游宦于京师。
损少学为文,梁开 平初,举进士,惟颇刚介,以高情远致自许。
与任赞、刘昌素、薛钧、高总同年擢 第,所在相诟,时人谓之“相骂榜”。
及任赞、刘昌素居要切之地,而损自异,不相亲狎。
时左丞李琪素薄刘昌素之为人,常善待损。
琪有女弟眇,长年婚对不售,乃以妻损,损慕琪声称纳之,及琪为辅相,致损仕进。
梁贞明中,累迁至右司员外 郎。
唐天成初,由兵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谏议大夫。
屡上书言事,词理浅陋,不为 名流所知。
清泰中,卢文纪作相,密与损参议时政。
初,长兴中,唐末帝镇河中,损尝为加恩使副,及末帝即位,用为御史中丞。
拜命之日,以自前宪司不能振举纲 领,俾风俗颓坏,乃大为条奏,而有“平明放钥,日出守端”之语,大为士人嗤鄙。
有顷,误详赦书,失出罪人,停任。
晋天福中,复为右散骑常侍,转秘书监,大失 所望,即拜章辞位,乃授户部尚书致仕,退居颍川。
时少保李鏻年将八十,善服气 导引,损以鏻之遐龄有道术,酷慕之。
仍以颍川逼于城市,乃卜居阳翟,诛茅种药, 山衣野服,逍遥于林圃之间,出则柴车鹤氅,自称具茨山人。
晚年与同辈五六人,于大隗山中疏泉凿坯为隐所,誓不复出山,久之,齿发不衰,似有所得。
广顺三年 秋卒,时年八十余。
赠太子少傅。
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
少孤,不从师训,年二十五,方有意就学。
一夕梦 剖其肠胃,引西江水以浣之,又睹水中砂石,皆有篆文,因取而吞之。
及寤,心意 豁然,自是资性绝高。
案:此下有阙文。
‘《舆地纪胜》云:王仁裕知贡举时,所取 进士三十三人,皆一时名公卿,李昉、王溥为冠。’
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目 之曰《西江集》,盖以尝梦吞西江文石,遂以为名焉。
‘《舆地纪胜》:仁裕所著有 《紫泥集》、《西江集》、《入洛记》,共百卷。’
后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卒。
裴羽,字用化,唐僖宗时宰相贽之子也。
羽少以父任为河南寿安尉。
入梁,迁 御史台主簿,改监察御史。
唐明宗时,为吏部郎中,使于闽,遇飓风,飘至钱塘。
时安重诲用事,削夺吴越王封爵,羽被留于钱塘,经岁不得归,后重诲死,吴越复 通中国,羽始得还。
晋初,累迁礼部侍郎、太常卿。
广顺初,为左散骑常侍,卒。
赠工部尚书。
羽之使闽也,正使陆崇卒于吴越,羽载其丧还,归其橐装,时人义之。
段希尧,河内人也。
祖约,定州户掾,赠太常少卿。
父昶,晋州神山县令,累 赠太子少保。
希尧少有器局,累历州县。
唐天成中,为卫州录事参军,会晋高祖作 镇于鄴,闻其勤干,奏改洺州纠曹。
及晋祖镇太原,辟为从事。
清泰中,晋祖总戎 于代北,一日军乱,遽呼万岁,晋高祖惑之,希尧曰:“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
遽请戮其乱首,乃止。
明年,晋祖将举义于太原,召宾佐谋之,希尧极言以拒之, 晋祖以其纯朴,弗之咎也。
晋祖龙飞,霸府旧僚皆至达官,惟希尧止授省郎而已。
天福中,稍迁右谏议大夫,寻命使于吴越。
及乘舟泛海,风涛暴起,楫师仆从皆相 顾失色,希尧谓左右曰:“吾平生履行,不欺暗室,昭昭天鉴,岂无祐乎!汝等但 以吾为托,必当无患。”
言讫而风止,乃获利涉。
使回,授莱州刺史、检校尚书右 仆射,未赴任,改怀州。
六年秋,移棣州刺史兼榷盐矾制置使。
少帝嗣位,加检校司空。
开运中,历户部、兵部侍郎。
汉初,迁吏部侍郎,判东西两铨事。
国初,拜 工部尚书。
世宗嗣位,转礼部尚书。
显德三年夏,卒于洛阳,时年七十九。
赠太子 少保。
子思恭,右谏议大夫。
司徒诩,字德普,清河郡人也。
父伦,本郡督邮,以清白称。
诩少好读书,通 《五经》大义,弱冠应乡举,不第。
唐明宗之镇邢台,诩往谒之,甚见礼遇,命试 吏于邯郸,历永年、项城令,皆有能名。
长兴初,唐末帝镇河中,奏辟为从事。
未 几,征拜左补阙、史馆修撰。
秦王从荣之开府也,朝廷以诩为户部员外郎,充河南 府判官。
秦王遇害,以例贬宁州司马。
清泰初,入为兵部员外郎。
晋祖践阼,改刑 部郎中,充度支判官、枢密直学士,由兵部郎中迁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充集贤殿 学士判院事,转左散骑常侍、工部侍郎,历知许、齐、亳三州事。
汉初,除礼部侍 郎,凡三主贡举,自起部贰卿,不数年间,遍历六曹,由吏部侍郎拜太子宾客。
世宗即位,授太常卿。
时世宗留意于雅乐,议欲考正其音,而诩为足疾所苦,居多假 告,遂命以本官致仕。
显德六年夏,卒于洛阳之私第,年六十有六。
赠工部尚书。
诩善谈论,性嗜酒,喜宾客,亦信浮图之教。
汉乾祐中,尝使于吴越,航海而 往,至渤澥之中,睹水色如墨。
舟人曰:“其下龙宫也。”
诩因注香兴念曰:“龙 宫珍宝无用,俟回棹之日,当以金篆佛书一帙,用伸贽献。”
洎复经其所,遂以经 一函投于海中。
俄闻梵呗丝竹之音,喧于船下,舟人云:“此龙王来迎其经矣。”
同舟百余人皆闻之,无不叹讶焉。
边蔚,字得升,长安人。
父操,华州下邽令,累赠太子少师。
《宋史》:边珝, 华州郑人也。
曾祖颉,石泉令;祖操,下珪令;父蔚,太常卿。
蔚幼孤,笃学, 有乡里誉,从交辟,历晋、陕、华三府从事。
唐庄宗之伐蜀,大军出于华下,时属 华方阙帅,蔚为记室,诏令权领军府事,供亿军储,甚有干济之称。
及明宗入洛, 遣李冲赍诏于关右,尽诛阉官。
冲性深刻,而华人有为阉官所累者,冲欲尽戮之, 蔚以理救护,获免者甚众。
毛璋之镇邠宁,奏为廉判。
时璋为麾下所惑,有跋扈之 意。
蔚因乘间极言,谕以逆顺之理,璋即时遣其子入贡。
朝廷以蔚有赞画之效,锡 以金紫,改许州戎判。
晋天福初,自泾州戎幕征拜虞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历开封、 广晋少尹。
晋少帝嗣位,拜左散骑常侍,判广晋府事,转工部左右侍郎,再知开封 府事。
开运初,出为亳州防御使,为政清肃,亳民感之。
岁余,入为户部侍郎。
汉初,拜御史中丞,转兵部侍郎。
太祖受命,复知开封府事,迁太常卿,后以足疾辞 位。
显德二年冬,卒于家,时年七十有一。
子玕、珝,俱仕皇朝为省郎。
王敏,字待问,单州金乡人。
性纯直,少力学攻文,登进士第。
后依杜重威, 凡历数镇从事。
汉初,重威叛于鄴,时敏为留守判官,尝泣谏重威,恳请归顺,重 威始虽不从,及其穷也,纳敏之言,以其城降。
时魏之饥民十犹四五,咸保其余生者,敏之力也。
入朝,拜侍御史。
世宗镇澶渊,太祖以敏谨厚,遂命为澶州节度判 官。
及世宗尹正王畿,改开封少尹。
世宗嗣位,权知府事,旋拜左谏议大夫、给事 中,迁刑部侍郎。
敏尝以子婿陈南金荐于曹州节度使李继勋,表为记室,其后继勋 偾军于寿春,及归阙而无待罪之礼,世宗以继勋武臣,不之责也,因迁怒南金,谓 其裨赞无状,乃黜之。
敏由是连坐,遂免其官。
岁余,复拜司农卿。
显德四年秋,以疾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八-译文
王朴,字文伯,是东平人。他的父亲王序,因为王朴的显贵,被追赠为左谏议大夫。王朴自幼聪明机警,热爱学习,擅长写作。在汉乾祐年间,王朴考中进士,脱去布衣授予校书郎一职,依附于枢密使杨邠,居住在杨邠的家中。那时汉室日益混乱,大臣之间互相仇恨,王朴预料到国家必然陷入危机,因此请求告假东归。不久,李业等人发动叛乱,杀害了杨邠等三族,凡是在他门下的人,大多遭受了祸害,而王朴却独自幸免。
国初,世宗镇守澶渊,朝廷任命王朴为记室。等到世宗担任开封府尹,他被任命为右拾遗,充任开封府推官。世宗即位后,授予他比部郎中一职,并赐予紫袍。第二年夏天,世宗命令朝廷的文学之士二十余人,各自撰写一篇策论,来测试他们的才能。当时王朴献上了《平边策》,说:
唐朝因为失道而失去了吴、蜀,晋朝因为失道而失去了幽、并,观察他们失去的原因,就知道平定之道。在失去的时候,无不君主昏庸政治混乱,士兵骄横百姓困苦,近处的人在内奸,远处的人在外叛变,小事不能控制导致大事,大事不能控制导致僭越。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机窃取了他们的名号,幽、并乘机占据了他们的土地。平定的方法,就在于纠正唐朝、晋朝的失误。必须先提拔贤能的人,贬退不肖之人,以澄清时政,能够去其不能,以审察其才,用恩信和号令来团结人心,赏功罚罪以发挥他们的力量,恭俭节约以丰富他们的财富,按时征发徭役以增加百姓。
等到他们的仓库充实、器物完备、人才可用时,再举兵进攻。那些地方的百姓,知道我国的政治教化广泛推行、上下同心、力量强大、财力充足、人和将和、有必胜的形势,那么知道他们情况的人愿意做间谍,知道他们山川的人愿意做向导。那些百姓与我们的百姓心意相同,这与天意相同,与天意相同则没有不成功的功业。
攻取的方法,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现在吴国,东到海,南到江,可攻击的地方有两千里。从防守薄弱的地方先攻击,防守东边就攻击西边,防守西边就攻击东边,他们必然奔走相救,在奔走之间,可以了解他们的虚实、军队的强弱,攻击虚弱的部分,打击弱小的军队,那么所向无敌。
不要大规模进攻,只用轻兵骚扰。他们的人很胆小,知道我们军队进入他们的领土,一定会大举来应对,频繁大举必然导致百姓困苦国家资源枯竭,一次不大举,我们就得到了利益,他们枯竭我们得利,那么江北的各州,就成为了国家的领土。一旦得到江北,就使用他们的百姓,发挥我们的军队,江南也就不难平定了。这样,用力少而收效多。一旦平定吴国,那么桂、广都会成为朝廷的臣子,岷、蜀可以飞书召唤,如果不来,就四面同时进攻,席卷而平定蜀国。吴、蜀平定后,幽州可以望风而降。只有并州是必死的敌人,不能用恩信来诱降,必须用强大的军队来攻击,然而他们的力量已经丧失,不足以成为边患,可以留待以后再图。
杨凝式,是华阴人。《游宦纪闻》中记载《凝式年谱》说: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癸巳年,杨凝式出生,所以他在题识中经常自称癸巳人。另外,《别传》中提到:杨凝式,字景度。
他的父亲杨涉,在唐朝末年和梁朝初年,两次登上相位,后来辞去宰相职务担任左仆射,最终去世。《欧阳史·杨涉传》中说:他的祖父是杨收,父亲是杨严。吴缜在《纂误》中说:杨收和杨严是兄弟,不是父子关系。另外,《游宦纪闻》中记载的《杨氏家谱》说:唐朝的杨氏,出自越公房,原本出自中山相结,次子生洛州刺史杨晖,杨晖生河间太守杨恩,杨恩生越恭公杨钧,杨钧迁居冯翊,后来杨藏器迁居浔阳。唐朝宰相杨收的父亲是杨遗直,他有四个儿子,名字都带有“又”字,分别是杨发、杨假、杨收、杨严,他们的名字分别代表四季,所以杨发的儿子名字都带有“木”,杨假的儿子名字都带有“火”,杨收的儿子名字都带有“金”,杨严的儿子名字都带有“水”。杨严生了杨涉,杨涉生了杨凝式,而杨收是杨藏器的兄弟、杨涉的伯父。《新五代史记·唐六臣传》将杨收视为杨涉的祖父、杨严的父亲,这是不正确的。
杨凝式身材虽然矮小,但精神聪明敏捷,《宣和书谱》中说:杨凝式外表看起来很憔悴,但精神矍铄,实际上比他的身体还要高大。
他富有文采,被当时的人非常推崇。唐朝昭宗时期,考中进士,脱去平民衣服担任度支巡官,后来升迁为秘书郎,进入史馆。梁朝开平年间,担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齐王张宗奭见到他后非常赞赏,请求以他的原职担任留守巡官。梁朝宰相赵光允一直很看重他的才华,上奏朝廷任命他为集贤殿直学士,后来改任考功员外郎。唐朝同光初年,担任比部郎中、知制诰。不久因心理疾病辞职,改任给事中、史馆修撰,负责史馆事务。明宗即位后,任命他为中书舍人,因心理疾病未能朝见而辞职。长兴年间,历任右常侍、工部、户部侍郎,因旧病免职,改任秘书监。清泰初年,升任兵部侍郎。唐朝末帝在怀覃按兵,杨凝式在随从之列,因心理疾病在军营中喧哗,末帝因他的才名,对他宽容,下诏让他返回洛阳。晋天福初年,改任太子宾客,不久以礼部尚书退休,闲居在伊、洛之间,放纵自己的狂放不羁,做了很多惹是生非的事情,从自己担任守官以来,没有人因为他的才华和德高望重而责备他。晋开运年间,宰相桑维翰知道他断了俸禄,家庭生活困难,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太子少保,在洛阳分任官职。汉乾祐年间,历任少傅、少师。太祖总领军队,杨凝式在军门等候,因年老不能担任军事职务,上奏请求免职,太祖特别为他上奏免职。广顺年间,上表请求退休,不久以右仆射的身份退休。显德初年,改任左仆射,又改任太子太保,最后辞官。显德元年冬天,在洛阳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为太子太傅。
杨凝式擅长诗歌,《别传》中说:杨凝式的诗歌,也常常带有幽默风趣,他曾被张全义征召,因此写诗记载了张全义的德行,诗中说:‘洛阳风景实在令人悲哀,昔日曾是瓦子堆。若不是您公重修整治,至今还是一堆灰烬。’其他类似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张从恩担任洛阳尹时,杨凝式从汴京回来,当时飞蝗遮天蔽日,他偶然和张从恩一起,杨凝式先以诗寄语说:‘引领蝗虫到洛京,应该让郡守远道相迎。’张从恩并不觉得奇怪。然而杨凝式的诗句确实很好,他在墙上题写的诗句有‘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清新可喜。
他擅长书法,洛川的寺庙观墙上,题写的诗文几乎遍布,当时的人因为他放纵不羁,给他起了‘风子’的称号。《别传》中说:杨凝式虽然历经五代,但因为心理疾病在家闲居,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风子’。他的书法遒劲放纵,师从欧阳询和颜真卿,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放纵。他久居洛阳,常常游历佛道祠庙,遇到山水美景,就流连忘返地欣赏吟咏,在墙上有缺口的地方,他会顾视四周,提起笔来,边吟边写,好像与神灵相会,通常都会把作品珍视保存。他的号有时用姓名,有时称癸巳人,有时称杨虚白,有时称希维居士,有时称关西老农。他题写的字,有的真书,有的草书,无法一一考证,但评论者认为他的书法自颜真卿之后无人能及。他的狂放行为非常明显,他在洛阳尹府旁边买房,遇到有人进入府中,前面有车,后面有马,他还觉得太慢,于是拄着拐杖步行,市民都跟着嘲笑他。曾经冬天将至,家人还没有准备棉衣,恰逢有老朋友到洛阳,送给他五十两绵和一百匹绢,杨凝式把所有的东西都留给了修行尼姑,让她们制作袜子施舍给崇德、普明两寺的僧人,他的家里虽然号寒啼饥,但他却不以为意。留守听说这件事后,就亲自制作衣服和提供粮食给他,杨凝式笑着对家人说:‘我本来就知道留守一定会帮助我的。’每天早上起来准备出门,仆人问他要去哪里,杨凝式说:‘应该去东边的广爱寺。’仆人说:‘不如去西边的石壁寺。’杨凝式举起马鞭说:‘先去广爱寺。’仆人又请求去石壁寺,杨凝式才说:‘那就先去石壁寺。’听到的人拍手称赞。《五代史补》记载:杨凝式的父亲杨涉是唐朝的宰相。太祖篡夺唐朝皇位时,杨涉应该送传国玉玺,当时杨凝式正值成年,他劝阻说:‘大人身为宰相,而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不能说没有过错,现在您还手持天子的印绶交给别人,保证自己的富贵,千年之后人们会怎么评价呢?您应该辞去这个职务。’当时太祖担心唐朝的大臣对自己不利,常常暗中派人探听众人的议论,士大夫中受害的人很多,杨涉常常不能自保,突然听到杨凝式的话,非常惊讶地说:‘你要灭我全族。’于是几天都显得非常沮丧。杨凝式担心事情泄露,当天就假装疯狂,当时的人称他为‘杨风子’。
薛仁谦,字守训,世代居住在河东,近代迁居到汴京,现在是浚仪人。他的父亲薛延鲁,在唐朝担任汝州长史,后来追赠为吏部尚书。薛仁谦为人谨慎厚道、廉洁正直,深通世务,梁朝鄴王罗绍威非常看重他,多次任命他为府职。唐朝庄宗在魏地即位后,任命他为通事舍人。梁朝开平年间,三次出使吴国,掌握了使者之礼。后来升迁为卫尉少卿、引进副使,多次加官至检校兵部尚书。长兴年间,转任客省使、鸿胪少卿,出京担任建雄军节度副使,进阶为光禄大夫、检校左仆射,后来改任光禄少卿。晋天福初年,担任检校司空、河中节度副使,回到朝廷担任卫尉、太仆二卿。因继母去世,守丧期满,被任命为司农卿。汉乾祐年间,以本官退休。周朝初年,改任太子宾客退休,仍加检校司徒,进封为侯爵。显德三年冬天,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起初,薛仁谦随庄宗进入汴京时,有一处旧宅被梁朝六宅使李宾占据,当时李宾远行,薛仁谦又重新得到了那处宅子。有人告诉他说,李宾的家属在宅子里藏有大量的金银财宝,薛仁谦立即命令李宾的亲属全部取出所藏财物后再进入宅子。评论者对此表示赞赏。
他的儿子薛居正,是宋朝的门下侍郎平章事。
萧愿,字惟恭,是梁朝宰相萧顷的儿子。萧顷,在明宗朝时官至太子少保,《唐书》中有他的传记。起初,萧愿的曾祖父萧仿,在唐僖宗朝时入朝为相,接待客人时,萧愿还在玩耍,模仿传呼的声音。萧仿对客人说:‘我哪里敢因为得到高位而高兴,幸运的是我们家族世代长寿,现在我又有了曾孙在眼前了。’萧愿二十岁时考中进士,脱去平民衣服成为校书郎,后来改任畿尉、直史馆、监察殿中侍御史,升迁为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明宗朝祭祀太微宫时,萧愿醉酒,被列入公卿行列,被御史弹劾,被降职为右赞善大夫。不久后,被任命为兵部郎中,恢复了金紫的职位。在母亲去世期间,服丧期满后,从左司郎中升任右谏议大夫,历任给事中、右常侍、秘书监,改任太子宾客。广顺元年春天去世,追赠礼部尚书。
萧愿性格纯朴谨慎,侍奉父母时总是穿着正式。然而他喜欢无节制地喝酒,工作态度懒散。担任兵部郎中时,经常掌管告身印,在恩赐的时候,对职责有所懈怠。他的父亲萧顷担任吏部尚书时,代替萧愿管理印章,他的散漫程度就是这样。萧愿去世时七十多岁,他的母亲还健在,一家人的寿命都很长,很少有人能比得上。
卢损,他的祖先是范阳人,近代在岭表地区担任官职。他的父亲卢颖,在京城游历做官。卢损年轻时学习写作,梁开平初年,考中进士,他性格刚正不阿,以高远的志向自许。与任赞、刘昌素、薛钧、高总同年考中,他们互相指责,当时的人称他们为‘相骂榜’。当任赞、刘昌素担任重要职位时,卢损与他们保持距离,不相亲近。当时左丞李琪一直看不起刘昌素,却常常善待卢损。李琪有一个妹妹李眇,年纪大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将她嫁给卢损,卢损仰慕李琪的名声,欣然接受。后来李琪成为宰相,帮助卢损进入仕途。梁贞明年间,卢损多次升迁至右司员外郎。唐天成初年,由兵部郎中、史馆修撰转任谏议大夫。他多次上书言事,言辞浅薄,不为名流所知。清泰年间,卢文纪担任宰相,秘密与卢损商议时政。起初,长兴年间,唐末帝镇守河中,卢损曾担任加恩使副,等到唐末帝即位,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上任那天,因为之前的宪司不能振兴纲纪,导致风俗败坏,他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包括‘平明放钥,日出守端’的话,被士人嘲笑。不久后,因为误读了赦令,错误地释放了罪犯,被停职。晋天福年间,他又被任命为右散骑常侍,转任秘书监,大失所望,于是上书辞去官职,被授予户部尚书退休,退居颍川。当时少保李鏻将近八十岁,擅长服气导引,卢损非常仰慕他。因为颍川靠近城市,他选择在阳翟定居,种植草药,身着山野服饰,在山林之间逍遥自在,出门时乘坐柴车,穿着鹤氅,自称具茨山人。晚年与五六位同辈在大隗山中开凿泉水,建造隐居之地,发誓不再出山,时间久了,他的头发和牙齿都没有衰老,似乎有所得。广顺三年秋天去世,时年八十余岁,追赠太子少傅。
王仁裕,字德辇,是天水人。他小时候丧父,没有跟随老师学习,直到二十五岁才有志于学习。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的肠胃被剖开,用西江水清洗,又看到水中的砂石上都有篆文,于是他取来吞下。醒来后,他感觉心情舒畅,从此他的天赋极高。据《舆地纪胜》记载:王仁裕在主持科举时,录取了三十三名进士,都是当时的名公卿,李昉、王溥是最出色的。
王仁裕有上万首诗,编纂成一百卷,命名为《西江集》,因为曾经梦见吞下西江的文石,所以以此命名。《舆地纪胜》记载:王仁裕著有《紫泥集》、《西江集》、《入洛记》,共一百卷。
后来王仁裕担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去世。
裴羽,字用化,是唐僖宗时宰相裴贽的儿子。裴羽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官职担任河南寿安尉。进入梁朝后,升任御史台主簿,后来改任监察御史。唐明宗时,担任吏部郎中,出使闽地,遇到飓风,被吹到钱塘。当时安重诲掌权,剥夺了吴越王的封爵,裴羽被留在钱塘,过了一年多才得以返回。晋朝初期,他多次升迁至礼部侍郎、太常卿。广顺初年,担任左散骑常侍,去世,追赠工部尚书。裴羽出使闽地时,正使陆崇在吴越去世,裴羽带着他的灵柩返回,归还了他的财物,当时的人认为他很有义气。
段希尧,是河内人。他的祖父段约,是定州户掾,追赠太常少卿。父亲段昶,是晋州神山县令,多次追赠太子少保。段希尧年轻时很有才华,历任州县官职。唐天成年间,担任卫州录事参军,恰逢晋高祖镇守鄴地,听说段希尧勤勉能干,上奏改为洺州纠曹。等到晋祖镇守太原,征召他为从事。清泰年间,晋祖在代北总领军队,一天军队发生骚乱,他立刻高呼万岁,晋高祖对此感到疑惑,段希尧说:‘军队就像火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自焚。’他请求处决骚乱的首领,骚乱才得以平息。第二年,晋祖准备在太原起事,召集宾客商议,段希尧极力反对,晋祖因为他纯朴,没有责怪他。晋祖即位后,旧僚们都升至高官,只有段希尧只被授予省郎。天福年间,他逐渐升迁至右谏议大夫,不久被派往吴越。在乘船渡海时,风浪突然兴起,船夫和随从都面面相觑,惊恐失色,段希尧对左右说:‘我一生行事,不欺骗暗室,光明正大,难道没有天助吗!你们只管把我当作依靠,一定不会有危险。’说完风浪就停了,船得以顺利航行。出使回来后,被任命为莱州刺史、检校尚书右仆射,未赴任,改任怀州。六年秋天,调任棣州刺史兼榷盐矾制置使。少帝即位后,加授检校司空。开运年间,历任户部、兵部侍郎。汉初,升任吏部侍郎,负责东西两铨的事务。国初,被授予工部尚书。世宗即位后,转任礼部尚书。显德三年夏天,在洛阳去世,时年七十九岁,追赠太子少保。
他的儿子段思恭,担任右谏议大夫。
司徒诩,字德普,是清河郡人。他的父亲司徒伦,本郡的督邮,以清廉著称。司徒诩年轻时就喜欢读书,通晓《五经》的大义,成年后参加乡试,但没有中举。唐明宗镇守邢台时,司徒诩去拜访他,受到了很好的礼遇,被任命在邯郸试任吏职,历任永年、项城县令,都有能干的声誉。长兴初年,唐末帝镇守河中,上奏推荐他为从事。不久之后,被征召为左补阙、史馆修撰。秦王从荣开设府邸时,朝廷任命司徒诩为户部员外郎,充任河南府判官。秦王遇害后,按照惯例被贬为宁州司马。清泰初年,司徒诩回到朝廷担任兵部员外郎。晋祖即位后,改任刑部郎中,充任度支判官、枢密直学士,从兵部郎中升迁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充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转任左散骑常侍、工部侍郎,历任许州、齐州、亳州知州。汉初,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主持了三次贡举考试,从起部贰卿起,不到数年间,遍历六部,由吏部侍郎升任太子宾客。世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太常卿。当时世宗对雅乐很感兴趣,想要考订乐音,但因为脚病常常请假,于是以本官退休。显德六年夏天,司徒诩在洛阳的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工部尚书。
司徒诩善于谈论,性格喜欢喝酒,喜欢接待宾客,也信仰佛教。汉乾祐年间,他曾出使吴越,航海前往,到了渤海之中,看到海水颜色像墨一样。船夫说:‘下面是龙宫。’司徒诩因此点燃香,虔诚地祈祷说:‘龙宫里的珍宝没有用,等回来的时候,我应该用一卷金色的佛经来表示敬意。’等到再次经过那里,就把一函佛经投入海中。不久之后,听到梵音丝竹的声音在船下响起,船夫说:‘这是龙王来迎接佛经了。’同船的一百多人都能听到,都感到惊讶。
边蔚,字得升,是长安人。他的父亲边操,曾任华州下邽县令,多次赠官至太子少师。《宋史》记载:边珝,是华州郑人。他的曾祖父边颉,曾任石泉县令;祖父边操,曾任下珪县令;父亲边蔚,曾任太常卿。
边蔚幼年丧父,勤奋好学,在乡里有很好的声誉,被官府征召,历任晋、陕、华三府从事。唐庄宗讨伐蜀地时,大军从华州出发,当时华州缺少主帅,边蔚担任记室,诏令他暂时代理领军府事务,供应军需,很有干练之称。等到唐明宗进入洛阳,派遣李冲携带诏书到关右,全部处决宦官。李冲性格严厉,华州有人被宦官连累,李冲想要将他们全部处决,边蔚用道理进行救护,免于死难的人很多。毛璋镇守邠宁时,边蔚被任命为廉判。当时毛璋被手下人迷惑,有桀骜不驯的意图。边蔚趁机极力劝告,用逆顺的道理说服他,毛璋立即派遣他的儿子进贡。朝廷因为边蔚有辅助之功,赐予他金紫,改任许州戎判。晋天福初年,从泾州戎幕征召为虞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历任开封、广晋少尹。晋少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判广晋府事,转任工部左右侍郎,再次担任开封府事。开运初年,出京担任亳州防御使,治理清明,亳州百姓都感激他。一年多后,回到朝廷担任户部侍郎。汉初,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转任兵部侍郎。太祖受命后,再次担任开封府事,升任太常卿,后来因为脚病辞去官职。显德二年冬天,边蔚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他的儿子边玕、边珝,都在皇朝担任省郎。
王敏,字待问,是单州金乡人。性格纯朴正直,年轻时努力学习文学,考中进士。后来依附于杜重威,历任数镇从事。汉初,杜重威在鄴地叛变,当时王敏担任留守判官,曾哭着劝谏杜重威,恳请他归顺,杜重威开始虽不听从,等到走投无路时,采纳了王敏的建议,带着城池投降。当时魏地有饥民十之四五,都希望保住余生,这是王敏的功劳。入朝后,被任命为侍御史。世宗镇守澶渊,太祖因为王敏谨慎厚道,就任命他为澶州节度判官。等到世宗担任王畿尹正,改任开封少尹。世宗即位后,代理知府事,不久后拜任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升任刑部侍郎。王敏曾把他的女婿陈南金推荐给曹州节度使李继勋,李继勋表荐他为记室。后来李继勋在寿春战败,回到朝廷没有等待受罪之礼,世宗因为李继勋是武将,没有责怪他,却迁怒于陈南金,认为他的辅助不当,于是将他罢免。王敏因此受到连累,被免去了官职。一年多后,再次被任命为司农卿。显德四年秋天,因病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八-注解
王朴:王朴(925年-954年),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
东平:东平,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是王朴的出生地。
左谏议大夫:左谏议大夫是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言献策。
校书郎:古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文字。
枢密使:古代官职,掌管军事,是皇帝的重要军事顾问。
汉乾祐中:汉乾祐是后汉的年号,乾祐中指的是后汉乾祐年间。
进士第: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是最高等级的功名。
解褐授: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授,指授予官职。
馆于邠第:邠,指杨邠,馆于邠第即住在杨邠家中。
汉室:指汉朝,此处泛指后汉。
浸乱:逐渐混乱。
李业辈:李业,指李业等人,辈,指一类人。
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
澶渊:澶州,今属河南。
记室: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右拾遗:古代官职,负责拾遗补阙,即对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
开封府推官:开封府,指开封城,推官,指负责审判的官员。
比部郎中:官名,比部属官。
紫:古代官员的服饰颜色,紫色为高级官员的服饰。
策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文体,包括策和论两部分。
吴、蜀:指吴国和蜀国,此处泛指后周的敌对势力。
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此处泛指后周的敌对势力。
奸于内:指内部有奸臣。
叛于外:指外部有叛乱。
僭:超越本分,指篡位。
国初:指国家建立之初。
枢密副使:枢密使的副手。
丁内艰:古代丧礼中的一种,指妻子丧夫。
内臣:指宫廷内的官员。
检校太保:检校,指检查校对,太保,指高级官员。
京邑:指京城。
都下:指京城。
汴口:汴河的入河口。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建筑。
乡校:古代的地方学校。
宣补乡虞候:宣补,指宣读任命书,乡虞候,指地方官员。
斗门:古代水利设施,用于调节水流量。
《默记》:《默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笔记小说。
《闲谈录》:《闲谈录》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笔记小说。
《大周钦天历》:《大周钦天历》是王朴所著的一部历书。
《律准》:《律准》是王朴所著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
禁兵:皇帝的亲兵。
殿直: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的杂役。
徽院: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使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廷臣:指朝廷中的官员。
《五代史阙文》:《五代史阙文》是宋代史学家欧阳修所著的五代史。
《太祖实录》:《太祖实录》是宋代史学家欧阳修所著的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史书。
东头供奉官:古代官职,负责供奉皇帝。
星纬声律:星纬,指天文星宿,声律,指音乐。
杨凝式:杨凝式(858年-954年),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字景度,华阴人。其书法成就卓著,尤以行书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华阴人:华阴,今属陕西省渭南市,杨凝式出生地。
游宦纪闻:《游宦纪闻》是一部记载唐代至宋代士人游历事迹的笔记小说。
凝式年谱:《凝式年谱》是记载杨凝式生平事迹的年谱。
唐咸通十四年癸巳: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年,杨凝式出生。
癸巳人:杨凝式自称为癸巳人,即以出生年份为号。
别传:《别传》是记载杨凝式生平事迹的传记。
台席:指宰相的职位。
左仆射:官名,唐代宰相之一。
欧阳史:指《新唐书》,由欧阳修等编纂。
杨涉:杨涉,杨凝式之父,曾任唐末梁初的宰相。
吴缜:吴缜,宋代学者,著有《资治通鉴释文辨误》。
纂误:《纂误》是吴缜所著的书籍。
越公房:指杨家的祖籍。
中山相结:指杨家的先祖曾在中山任相。
洛州刺史晖:杨晖,曾任洛州刺史。
河间太守恩:杨恩,曾任河间太守。
越恭公钧:杨钧,曾任越恭公。
冯翊:古地名,今属陕西省。
浔阳:古地名,今属江西省。
遗直:杨收之父,曾任唐相。
从“又”:杨收的四子名字中都带有“又”字,以四时为义。
木、火、金、水:杨收的四子名字中分别用“木”、“火”、“金”、“水”字旁,以代表四时。
度支巡官:官名,负责财政事务。
秘书郎:官名,掌管图书、文书等。
史馆:官署名,负责编纂史书。
殿中侍御史:官名,负责监察宫廷。
礼部员外郎:官名,礼部属官。
三川守:官名,管理三川地区。
齐王张宗奭:齐王,指张宗奭,曾任齐王。
梁相赵光允:赵光允,曾任梁朝宰相。
集贤殿直学士:官名,负责文学、艺术等。
考功员外郎:官名,负责官员考核。
知制诰:官名,负责起草诏令。
给事中:给事中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史馆修撰:史馆修撰是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中书舍人:官名,中书省属官。
右常侍:古代官职,常侍的副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工户二部侍郎:官名,工部、户部属官。
秘书监:古代官职,掌管国家图书、档案。
兵部侍郎:古代官职,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职。
怀覃:地名,今属河南省。
太子宾客: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礼部尚书:官名,礼部尚书。
伊、洛: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今属河南省。
广爱寺:寺庙名。
石壁寺:寺庙名。
风子:指杨凝式,因其行为不拘小节,被称为“风子”。
欧阳询:欧阳询,唐代书法家,以楷书著称。
颜真卿: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以行书著称。
垣墙圭缺:指墙壁上的缺口。
关西老农:杨凝式的别号之一。
杨虚白:杨凝式的别号之一。
希维居士:杨凝式的别号之一。
太子太傅:官名,太子属官。
歌诗:指诗歌。
张全义:张全义,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的政治家。
押引蝗虫到洛京:杨凝式所作诗句。
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杨凝式所作诗句。
笔札:指书法。
洛川寺观:洛川地区的寺庙。
蓝墙粉壁:指寺庙的墙壁。
垣墙圭缺处:指墙壁上的缺口。
垣墙:指墙壁。
圭:指石碑。
缺处:指缺口。
顾视引笔:指观察后拿起笔。
且吟且书:一边吟诗一边书写。
神会:指灵感迸发。
宝护:指珍视保护。
尹京:指洛阳。
挟纩:指携带棉衣。
绵:指棉花。
绢:指丝绸。
修行尼舍:指修行尼姑的住所。
崇德、普明两寺:寺庙名。
饭僧:指供给僧侣饮食。
留守:指地方行政长官。
赒:指救济。
策杖徒行:指拄着拐杖步行。
市人:指市民。
旧第:指旧居。
梁朝六宅使李宾:李宾,曾任梁朝六宅使。
司农卿:司农卿是古代官职,负责农业和粮食储备。
丁继母忧:指因继母去世而守丧。
居丧制满:指守丧期满。
检校兵部尚书:官名,检校兵部尚书。
客省使:官名,客省属官。
鸿胪少卿:官名,鸿胪属官。
建雄军节度副使:官名,建雄军节度使的副手。
光禄大夫:官名,光禄属官。
检校左仆射:官名,检校左仆射。
光禄少卿:官名,光禄属官。
检校司空:官名,检校司空。
河中节度副使:官名,河中节度使的副手。
卫尉:官名,卫尉属官。
太仆:官名,太仆属官。
检校司徒:官名,检校司徒。
侯爵:爵位名。
门下侍郎平章事:官名,门下侍郎,平章事。
皇朝:指唐朝。
平章事:官名,宰相之一。
梁宰相顷之子:梁朝宰相萧顷的儿子。
太子少保:古代官职,太子少保是太子的副职,负责辅导太子。
唐书:《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记载唐朝历史的正史。
畿尉:古代官职,负责京城附近地区的治安。
直史馆: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国家大事。
监察殿中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宫廷内部。
比部员外郎:古代官职,比部是掌管文书、档案的机构。
右司郎中:古代官职,右司是尚书省的分支机构。
太常少卿:古代官职,太常是掌管宗庙祭祀的机构。
太微宫:古代宫殿名,位于长安城内。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
左迁:古代官职调动中的一种,指降职。
右赞善大夫:古代官职,赞善大夫的副职。
服阕:古代丧礼中的一种,指守丧期满。
右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谏议大夫的副职,负责向皇帝进谏。
广顺元年: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年号,公元942年。
赠礼部尚书:死后追赠的官职,礼部尚书是掌管礼仪的官员。
性纯谨:性格纯朴谨慎。
束带:古代男子成年后束腰带。
嗜酒无节:喜欢喝酒但无节制。
弛慢:松懈拖延。
范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定州市。
岭表:古代地名,指岭南地区。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擢第:科举考试及第。
相骂榜:指同榜进士之间互相诟病。
左丞:古代官职,左丞相的副职。
李琪:唐代官员,曾任左丞。
眇:盲人。
右司员外郎:古代官职,右司员外郎是右司的副职。
清泰中: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公元934年。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宪司:古代官职,指御史台。
平明放钥,日出守端:古代官职,指按时开锁,按时守门。
停任:停止任职。
右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右散骑常侍是散骑常侍的副职。
颍川: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
大隗山: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济源市。
平生履行:一生行事。
昭昭天鉴:光明正大的天意。
省郎:古代官职,省郎是省的副职。
棣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德州市。
榷盐矾制置使:古代官职,负责盐铁专卖。
检校尚书右仆射:古代官职,检校尚书右仆射是尚书右仆射的副职。
莱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莱州市。
怀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
棣州刺史:古代官职,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户部尚书:古代官职,户部尚书是掌管财政的官员。
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工部尚书是掌管工程建设的官员。
太子少傅:古代官职,太子少傅是太子的副职,负责辅导太子。
天水:古代地名,今甘肃省天水市。
西江水:古代地名,指长江。
舆地纪胜:古代地理志书。
紫泥集:古代文集。
入洛记:古代地理志书。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兵部尚书是掌管军事的官员。
河南寿安尉:古代官职,寿安尉是寿安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御史台主簿:古代官职,御史台主簿是御史台的副职。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吏部郎中:古代官职,吏部郎中是吏部的副职。
钱塘: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
安重诲:唐代官员,曾任宰相。
吴越王:古代地方割据势力领袖。
礼部侍郎:古代官职,礼部侍郎是礼部的副职。
太常卿:太常卿是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和礼仪。
左散骑常侍:左散骑常侍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户部侍郎:户部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财政。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吏部侍郎是吏部的副职。
东西两铨事: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
世宗嗣位:周世宗即位。
显德三年:后周世宗的年号,公元956年。
洛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
司徒诩:司徒诩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字德普,来自清河郡。他在文学和治理方面都有所成就,曾历任多个官职。
清河郡:清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
督邮:督邮是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和治安。
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弱冠: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
乡举:乡举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由地方官府推荐有才能的人参加科举考试。
唐明宗:唐明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皇帝。
邢台:邢台是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曾是后唐的都城。
吏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左补阙:左补阙是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言献策。
秦王从荣:秦王从荣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宗室,曾任秦王。
宁州司马:宁州司马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兵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行政。
刑部郎中:刑部郎中是古代官职,负责司法行政。
枢密直学士:枢密直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集贤殿学士:集贤殿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工程建设。
许州:许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齐州:齐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亳州:亳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雅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宫廷音乐,用于祭祀和礼仪。
浮图之教:浮图之教是指佛教,因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又称浮图。
吴越:吴越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渤澥:渤澥是指渤海和黄海。
龙宫:龙宫是神话传说中的龙居住的地方。
梵呗:梵呗是佛教音乐的一种形式。
丝竹:丝竹是指弦乐器和竹制乐器,泛指音乐。
边蔚:边蔚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一位官员,字得升,来自长安。
华州:华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下邽令:下邽令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石泉令:石泉令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下珪令:下珪令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唐庄宗:唐庄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皇帝。
关右:关右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阉官:阉官是指被阉割的男性官员,古代宫廷中负责内务。
邠宁:邠宁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廉判:廉判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跋扈:跋扈是指傲慢无礼,不服从上级。
晋天福:晋天福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年号。
虞部员外郎:虞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盐铁判官:盐铁判官是古代官职,负责盐铁事务。
广晋少尹:广晋少尹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开运: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年号。
亳州防御使:亳州防御使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
太祖:太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皇帝。
澶州:澶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王畿:王畿是指国都附近的地区。
曹州:曹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李继勋:李继勋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一位将领。
寿春:寿春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八-评注
司徒诩,字德普,清河郡人也。父伦,本郡督邮,以清白称。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司徒诩的出身背景,通过描述其父亲为郡督邮,并以清白著称,突显了司徒诩的家世背景,为后文其个人品德和才能的展示奠定了基础。
诩少好读书,通《五经》大义,弱冠应乡举,不第。
此句描绘了司徒诩自幼好学,通晓《五经》的大义,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弱冠’一词则表示其年轻有为,‘不第’则暗示了其科举之路的不顺,为后文其仕途的波折埋下伏笔。
唐明宗之镇邢台,诩往谒之,甚见礼遇,命试吏于邯郸,历永年、项城令,皆有能名。
此句叙述了司徒诩在唐明宗镇守邢台时受到礼遇,并因此得到试用,历任永年、项城令,都有政绩,体现了其政治才能和治理能力。
长兴初,唐末帝镇河中,奏辟为从事。未几,征拜左补阙、史馆修撰。
此句描述了司徒诩在唐末帝镇守河中时被任命为从事,不久后又被征召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显示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秦王从荣之开府也,朝廷以诩为户部员外郎,充河南府判官。
此句描绘了司徒诩在秦王从荣开府时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充任河南府判官,进一步突显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才能。
秦王遇害,以例贬宁州司马。
此句叙述了司徒诩因秦王遇害而被贬为宁州司马,体现了其在政治上的波折和无奈。
清泰初,入为兵部员外郎。晋祖践阼,改刑部郎中,充度支判官、枢密直学士,由兵部郎中迁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转左散骑常侍、工部侍郎,历知许、齐、亳三州事。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司徒诩在晋朝的仕途历程,从兵部员外郎到刑部郎中,再到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最后历任许、齐、亳三州知州,展现了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治理能力。
汉初,除礼部侍郎,凡三主贡举,自起部贰卿,不数年间,遍历六曹,由吏部侍郎拜太子宾客。
此句叙述了司徒诩在汉初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主持贡举,并在短时间内遍历六曹,最终拜为太子宾客,体现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世宗即位,授太常卿。时世宗留意于雅乐,议欲考正其音,而诩为足疾所苦,居多假告,遂命以本官致仕。
此句描述了司徒诩在世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太常卿,但因足疾而常请假,最终以本官致仕,展现了其忠诚和无奈。
显德六年夏,卒于洛阳之私第,年六十有六。赠工部尚书。
此句叙述了司徒诩在显德六年夏去世,享年六十有六,追赠工部尚书,体现了其在后世受到的尊敬和荣誉。
诩善谈论,性嗜酒,喜宾客,亦信浮图之教。
此句描绘了司徒诩的性格特点,善于谈论,喜好饮酒,喜欢宾客,同时信仰佛教,体现了其博学多才和仁爱之心。
汉乾祐中,尝使于吴越,航海而往,至渤澥之中,睹水色如墨。
此句叙述了司徒诩在汉乾祐年间出使吴越,航海至渤澥之中,看到了墨色的海水,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舟人曰:‘其下龙宫也。’诩因注香兴念曰:‘龙宫珍宝无用,俟回棹之日,当以金篆佛书一帙,用伸贽献。’
此段文字描述了司徒诩在海上遇到龙宫的传说,通过其注香、兴念的行为,展现了其虔诚的信仰和对佛教的敬仰。
洎复经其所,遂以经一函投于海中。
此句叙述了司徒诩再次经过龙宫所在的海域,将一函佛经投入海中,体现了其信仰的坚定和对佛教的虔诚。
俄闻梵呗丝竹之音,喧于船下,舟人云:‘此龙王来迎其经矣。’同舟百余人皆闻之,无不叹讶焉。
此段文字描绘了司徒诩将佛经投入海中后,船上响起梵呗和丝竹之音,舟人认为这是龙王来迎接佛经,同船的人都感到惊叹,展现了佛教的神秘和力量。
边蔚,字得升,长安人。
此句介绍了边蔚的姓名和籍贯,为后文其个人事迹的叙述做铺垫。
父操,华州下邽令,累赠太子少师。
此句描述了边蔚的父亲边操的官职和荣誉,体现了边蔚的家世背景。
《宋史》:边珝,华州郑人也。曾祖颉,石泉令;祖操,下珪令;父蔚,太常卿。
此段文字介绍了边珝的家世背景,从曾祖到父亲,均为官员,展现了边家的官宦传统。
蔚幼孤,笃学,有乡里誉,从交辟,历晋、陕、华三府从事。
此句叙述了边蔚的幼年经历,虽然年幼丧父,但勤奋好学,受到乡里的赞誉,并历任晋、陕、华三府从事,展现了其才能和贡献。
唐庄宗之伐蜀,大军出于华下,时属华方阙帅,蔚为记室,诏令权领军府事,供亿军储,甚有干济之称。
此段文字描述了边蔚在唐庄宗伐蜀时担任记室,负责领军府事,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
及明宗入洛,遣李冲赍诏于关右,尽诛阉官。冲性深刻,而华人有为阉官所累者,冲欲尽戮之,蔚以理救护,获免者甚众。
此段文字叙述了边蔚在明宗入洛后,为保护华人免受阉官迫害而进行辩护,展现了其正义感和保护弱者的精神。
毛璋之镇邠宁,奏为廉判。时璋为麾下所惑,有跋扈之意图。蔚因乘间极言,谕以逆顺之理,璋即时遣其子入贡。
此段文字描述了边蔚在毛璋镇守邠宁时,通过劝诫毛璋,使其明白逆顺之理,最终使毛璋遣子入贡,展现了其智慧和影响力。
朝廷以蔚有赞画之效,锡以金紫,改许州戎判。
此句叙述了朝廷因为边蔚的功绩而赐予他金紫之服,并改任许州戎判,体现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荣誉。
晋天福初,自泾州戎幕征拜虞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历开封、广晋少尹。
此段文字描述了边蔚在晋天福初年被征召为虞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历任开封、广晋少尹,展现了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贡献。
晋少帝嗣位,拜左散骑常侍,判广晋府事,转工部左右侍郎,再知开封府事。
此句叙述了边蔚在晋少帝嗣位后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判广晋府事,转任工部左右侍郎,再知开封府事,体现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开运初,出为亳州防御使,为政清肃,亳民感之。
此段文字描述了边蔚在开运初年被任命为亳州防御使,为政清廉,受到亳民的爱戴,展现了其政治才能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岁余,入为户部侍郎。汉初,拜御史中丞,转兵部侍郎。
此句叙述了边蔚在亳州防御使任上不久后入朝为户部侍郎,汉初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转任兵部侍郎,展现了其政治生涯的起伏。
太祖受命,复知开封府事,迁太常卿,后以足疾辞位。
此段文字描述了边蔚在太祖受命后再次知开封府事,后迁任太常卿,但因足疾而辞去官职,展现了其忠诚和无奈。
显德二年冬,卒于家,时年七十有一。
此句叙述了边蔚在显德二年冬去世,享年七十有一,体现了其在后世受到的尊敬和怀念。
子玕、珝,俱仕皇朝为省郎。
此句描述了边蔚的儿子边玕和边珝都在皇朝担任省郎,体现了边家的官宦传统。
王敏,字待问,单州金乡人。
此句介绍了王敏的姓名和籍贯,为后文其个人事迹的叙述做铺垫。
性纯直,少力学攻文,登进士第。
此句描述了王敏的性格特点和早年经历,他性格纯直,勤奋好学,最终登进士第,展现了其才华和努力。
后依杜重威,凡历数镇从事。
此句叙述了王敏在科举及第后依附于杜重威,历任数镇从事,展现了其政治生涯的起点。
汉初,重威叛于鄴,时敏为留守判官,尝泣谏重威,恳请归顺,重威始虽不从,及其穷也,纳敏之言,以其城降。
此段文字描述了王敏在杜重威叛变时,作为留守判官,勇敢地泣谏重威,最终使其归顺,展现了其忠诚和勇气。
时魏之饥民十犹四五,咸保其余生者,敏之力也。
此句叙述了王敏在杜重威叛变后,帮助饥民保住生命,展现了其仁爱之心。
入朝,拜侍御史。世宗镇澶渊,太祖以敏谨厚,遂命为澶州节度判官。
此段文字描述了王敏入朝后拜为侍御史,世宗镇守澶渊时,太祖因其谨慎厚道而任命他为澶州节度判官,展现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信任。
及世宗尹正王畿,改开封少尹。世宗嗣位,权知府事,旋拜左谏议大夫、给事中,迁刑部侍郎。
此句叙述了王敏在世宗尹正王畿时改任开封少尹,世宗嗣位后权知府事,旋即拜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最后迁任刑部侍郎,展现了其政治生涯的稳步发展。
敏尝以子婿陈南金荐于曹州节度使李继勋,表为记室,其后继勋偾军于寿春,及归阙而无待罪之礼,世宗以继勋武臣,不之责也,因迁怒南金,谓其裨赞无状,乃黜之。
此段文字描述了王敏因推荐陈南金而受到牵连,陈南金因军事失败而受责,王敏也因此被免官,展现了其政治生涯的波折和无奈。
敏由是连坐,遂免其官。岁余,复拜司农卿。
此句叙述了王敏因连坐而被免官,但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司农卿,展现了其政治生涯的起伏。
显德四年秋,以疾卒。
此句叙述了王敏在显德四年秋因病去世,体现了其在后世受到的怀念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