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三-原文
高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也。
生于妫州怀戎军之雕窠里。
曾祖顺厉,世戍怀戎。
父思继,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干,声驰朔塞。
唐武皇之平幽州也,表刘仁恭为帅,仍留兵以戍之。
以思继兄为先锋都将、妫州刺史,思继为中军都将、顺州刺史,思继弟为后军都将,昆仲分掌燕兵。
部下士伍,皆山北之豪也,仁恭深惮之。
武皇将归,私谓仁恭曰:‘高先锋兄弟,势倾州府,为燕患者,必此族也,宜善筹之。’
久之,太原戍军恣横,思继兄弟制之以法,所杀者多。
太祖怒,诟让仁恭,乃诉以高氏兄弟,遂并遇害。
仁恭因以先锋子行珪为牙将,诸子并列帐下,厚抚之以慰其心。
时行周十余岁,亦补职,在仁恭左右。
行珪别有传,在《唐书》。
及庄宗收燕,以行周隶明宗帐下,常与唐末帝分率牙兵。
明宗征燕,率其下拥从。
乡人赵德钧谓明宗曰:‘行周心甚谨厚,必享贵位。’
梁将刘鄩之据莘也,与太原军对垒,旦夕转斗。
尝一日,两军成列,元行钦为敌军追蹑,剑中其面,血战未解。
行周以麾下精骑突阵解之,行钦获免。
庄宗方宠行钦,召行周抚谕赏劳,而欲置之帐下,又念于明宗帐下已夺行钦,更取行周,恐伤其意,密令人以利禄诱之。
行周辞曰:‘总管用人,亦为国家,事总管犹事王也。余家昆仲,脱难再生,承总管之厚恩,忍背之乎!’
及两军屯于河上,觇知梁军自汴入杨村寨,明宗晨至斗门,设伏将邀之,众寡不敌,反为所乘。
时矛槊丛萃,势甚危蹙。
行周闻之,出骑横击梁军,遂得解去。
明宗之袭郓州也,行周为前锋。
会夜分澍雨,人无进志,行周曰:‘此天赞也,彼必无备。’
是夜,涉河入东城,比曙平之。
庄宗平河南,累加检校太保,领端州刺史。
同光末,出守绛州。
明宗即位,特深委遇。
天成中,从王晏球围定州,败王都,擒托诺,皆有功。
贼平,迁颍州团练使。
长兴初,以北边陷契丹,用为振武节度使。
明年,以河西用军,移镇延安。
清泰初,改潞州节度使。
晋祖建义于太原,唐末帝命张敬达征之,行周与符彦卿为左右排阵使。
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彦卿引骑拒之,寻为契丹所败,遂与敬达保晋安寨,累月救军不至。
杨光远欲图敬达,行周知之,引壮士护之。
敬达性戆,不知其营护,谓人曰:‘行周每踵余后,其意何也?’繇是不复敢然,敬达遂为光远所害。
晋祖入洛,令行周还籓,加同平章事。
晋祖都汴,以行周为西京留守,未几,移鄴都。
晋祖幸鄴,会安从进叛,命行周为襄州行营都部署。
明年秋,平定汉南。
晋少帝嗣位,加兼侍中,移镇睢阳。
开运初,从幸澶渊,拒敌于河上。
车驾还京,代景延广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移郓州节度使。
时李彦韬为侍卫都虞候,可否在己。
行周虽典禁兵,心游事外,退朝归第,门宇翛然,宾友过从,但引满而已。
寻改归德军节度使,以李守贞代掌兵柄,许行周归籓。
晋军降于中渡也,少帝命行周与符彦卿同守澶州。
契丹入汴,召赴京师,会草寇攻宋州急,遣行周归镇。
《宋史·高怀德传》:杜重威降契丹,京东诸州群盗大起,怀德坚壁清野,敌不能入,行周率兵归镇,敌遂解去。
及契丹主死于栾城,契丹将萧翰立许王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遣死士召行周,辞之以疾,退谓人曰:‘衰世难辅,况兒戏乎!’
汉高祖入汴,加守太傅、兼中书令,代李守贞为天平节度使。
杜重威据鄴叛,汉祖以行周为招讨使,总兵讨之。
鄴平,授鄴都留守,加守太尉,进爵临清王。
乾祐中,入觐,加守太师,进封鄴王,复授天平节钺,改封齐王。
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增食邑至一万七千户。
太祖以行周耆年宿将,赐诏不名,但呼王位而已。
慕容彦超据兗叛,太祖亲征,奉迎舆驾,倾家载贽,奉觞进俎,率以身先,太祖待之逾厚。
广顺二年秋,以疾薨于位,享年六十八。
赗赙加等,册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曰武懿。
子怀德,皇朝驸马都尉、宋州节度使。
安审琦,字国瑞,其先沙陀部人也。
祖山盛,朔州牢城都校,赠太傅。
父金全, 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累赠太师,《唐书》有传。
审琦性骁果,善骑射,幼以 良家子事庄宗为义直军使,迁本军指挥使。
天成初,唐末帝由潞邸出镇河中,奏审 琦为牙兵都校,未几,入为归化指挥使。
王师伐蜀,充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及凯旋, 改龙武右厢都校,领富州刺史。
清泰初,为捧圣指挥使,领顺化军节度使。
其年镇 邢州,兼北面行营排军阵使,从张敬达围太原。
及杨光远举晋安寨降于晋祖,审琦 亦预焉。
晋祖践阼,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天平军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 使,旋以母丧起复。
天福三年,就加检校太尉,寻改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尹。
七年, 移镇河中。
晋少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开运末,朝廷以契丹入寇,以审琦为北面行 营马军左右厢都指挥使,与诸将会兵于洺州。
俄而敌骑大至,时皇甫遇、慕容彦超 亦预其行,乃率所部兵与敌战于安阳河上。
时遇马为流矢所中,势已危蹙,诸将相 顾,莫有敢救者。
审琦谓首将张从恩曰:“皇甫遇等未至,必为敌骑所围,若不急 救,则为擒矣。”
从恩曰:“敌势甚盛,无以枝梧,将军独往何益?”
审琦曰:“成败命也,若不济,与之俱死,假令失此二将,何面目以见天子!”
遂率铁骑北 渡。
敌见尘起,谓救兵至,乃引去。
遂救遇与彦超而还。
晋少帝嘉之,加兼侍中, 移领许州,未几,移镇兗海。
汉有天下,授襄州节度使、兼中书令。
属荆人叛命,潜遣舟师数千屠襄、郢, 审琦御之而遁,朝廷赏功,就加守太保,进封齐国公。
岁余,又加守太傅。
国初,封南阳王。
显德初,进封陈王。
世宗嗣位,加守太尉。
三年,拜章请觐,优诏许之, 加守太师,增食邑至一万五百户,食实封二千三百户。
审琦镇襄、沔仅一纪,严而不残,威而不暴,故南邦之民甚怀其惠。
五年,移平卢军节度使,承诏赴镇,因朝 于京师,世宗以国之元老,礼遇甚厚,车驾亲幸其第以宠之。
六年正月七日夜,为 其隶人安友进、安万合所害,时年六十三。
初,友进与审琦之爱妾私通,有年数矣。
其妾常虑事泄见诛,因与友进谋害审琦,友进甚有难色。
其妾曰:“尔若不从,我 当反告。”
友进乃许之。
至是夕,审琦沈醉,寝于帐中,其妾乃取审琦所枕剑与友 进,友进犹惶骇不敢剚刃,遽召其党安万合,便杀审琦。
既而虑事泄,乃引其帐下 数妓,尽杀以灭其迹。
不数日,友进等竟败,悉为子守忠脔而戮之。
世宗闻之震悼, 辍视朝三日,诏赠尚书令,追封齐王。
守忠仕皇朝,累为郡守。
安审晖,字明远,审琦之兄也。
起家自长直军使,转外衙左厢军使。
从庄宗平 幽、蓟,战山东,定河南,皆预其功。
同光中,授蔚州刺史。
天成初,改汝州防御 副使,历凤翔徐州节度副使、河东行军司马。
晋高祖龙飞,以霸府上僚授振武兵马 留后,迁河阳节度使,不逾月移镇鄜州,丁内艰,起复视事。
五年,李金全据安州 叛,诏马全节为都部署,领兵讨之,以审晖为副。
安睦平,移镇邓州,进位检校太 傅。
六年冬,襄州安从进叛,举汉南之众北攻南阳。
南阳素无城壁,唯守衙城,贼 傅城下,审晖登陴,召贼帅以让之,从进不克而退。
襄州平,就加检校太尉。
少帝 嗣位,加检校太师,罢镇,授右羽林统军。
岁余,出镇上党,属契丹内侵,授邢州 节度使。
居无何,目疾暴作,上章求代,归于京师,养疾累年。
太祖即位,召于内 殿,从容顾问,尤所叹重。
将以禄起之,审晖辞以暮齿,愿就颐养。
拜太子太师致 仕,封鲁国公,累食邑五千户,实封四百户。
广顺二年春卒,年六十三。
废朝二日, 诏赠侍中,谥曰静。
子守鏻,仕皇朝为赞善大夫。
安审信,字行光,审琦之从父兄也。
父金祐,世为沙陀部偏裨,名闻边塞。
审 信习骑射。
从父金全,天成初,为振武节度使,补为牙将。
俄而兄审通为沧州节度 使,用为衙内都虞候,历同、陕、许三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晋祖起义于太原,唐末 帝命张敬达以兵攻之,而审信率先以部下兵遁入并州,晋祖以其故人,得之甚悦。
其妻与二子在京师,皆为唐末帝所戮,但贷其老母而已。
契丹既降晋安寨,晋高祖 以审信为汾州刺史、检校太保,充马步军副部署。
晋祖入洛,授河中节度使、检校 太尉、同平章事。
审信性既翻覆,率多疑忌,在蒲中时,每王人告谕,骑从稍多, 必潜设备,以防其图己。
寻历许、兗州镇,所至以聚敛为务,民甚苦之。
会朝廷谋 大举北伐,凡籓侯皆预将帅,以审信为马步军右厢都排阵使,俄改华州节度使。
汉 初,移镇同州,入为左卫上将军。
国初,转右金吾上将军。
三年夏四月,太祖御乾 元殿入阁,审信不赴班位,为御史所弹,诏释之。
时审信久病,神情恍惚,闻台司 奏劾,扬言曰:“趋朝偶晚,未是大过,何用弹举!我终进奉二万缗,尽逐此乞索 兮辈。”
未几,以病请退,授太子太师致仕。
是岁秋卒,年六十。
赠侍中,谥曰成 穆。
李从敏,字叔达,唐明宗之犹子也。
沈厚寡言,善骑射,多计数。
初,庄宗召见,试弓马,用为衙内马军指挥使,从平汴、洛,补帐前都指挥使,迁捧圣都将。
明宗移镇真定,表为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从明宗入洛,补皇城使,出为陕府节度使。
王都据定州叛,命王晏球为招讨使,率师讨之,以从敏为副,领沧州节度使。
王都平,移授定州。
寻代范延光为成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封泾王。
镇州有市人刘方遇,家富于财。
方遇卒,无子。
妻弟田令遵者,幼为方遇治财,善殖货,刘族乃共推令遵为方遇子,亲族共立券书,以为誓信。
累年后,方遇二女取资于令遵不如意,乃讼令遵冒姓,夺父家财,从敏令判官陆浣鞫其狱,而杀令遵。
‘《北梦琐言》云:镇州市人刘方遇,家财数十万。方遇妻田氏蚤卒,田之妹为尼,常出入方遇家,方遇使尼长发为继室。有田令遵者,方遇之妻弟也,善货殖,方遇以所积财令令遵兴殖焉。方遇有子年幼,二女皆嫁。方遇疾卒,子幼不能督家业,方遇妻及二女以家财素为令遵兴殖,乃聚族合谋,请以令遵姓刘,为方遇继嗣,即令鬻券人安美为亲族请嗣。券书既定,乃遣令遵服斩衰居丧。而二女初立令遵时,先邀每月供财二万,及后求取无厌,而石、李二女夫使二女诣本府论诉,云令遵冒姓,夺父家财,令遵下狱。石、李二夫族与本府要吏亲党,上至府帅判官、行军司马、随使都押衙,各受方遇二女赂钱数千缗,而以令遵与姊及书券安美同情其盗,俱弃市,人知其冤。令遵父诣台诉冤,诏本州节度副使符蒙、掌书记徐台符鞫之,备明奸状。及诘二女,伏行赂于节度使赵环、代判高知柔、观察判官陆浣,并捕下狱,具服赃罪。事连从敏,甚惧,乃令其妻赴洛阳,入宫告王淑妃。明宗知之,怒曰:‘朕用从敏为节度使,而枉法杀人,我羞见百官,又令新妇奔赴,不须见吾面。’时王淑妃颇庇护之,赵环等三人竟弃市,从敏等止于罚俸而已。《北梦琐言》:从敏初欲削官,中宫哀祈,竟罚一年俸。’
长兴初,移镇宋州。
唐末帝起兵于凤翔,其子重吉为亳州防御使,从敏承朝廷命害之。
清泰中,从敏与洋王从璋并罢归第,待之甚薄。
尝宫中同饮,既醉,末帝谓从璋、从敏曰:‘尔等何物,处雄籓大镇!’二人大惧,赖曹太后见之,叱曰:‘官家醉,尔辈速出去!’方得解。
晋祖革命,降封莒国公,再领陕州,寻移镇上党,入为右龙武统军,出为河阳节度使。
汉祖入汴,移授西京留守,累官检校太师、同平章事。
隐帝即位,就加兼侍中,改封秦国公。
岁余,以王守恩代还。
广顺元年春,以疾卒,年五十四。
诏赠中书令,谥曰恭惠。
郑仁诲,字日新,晋阳人。
父霸,累赠太子太师。
仁诲幼事唐骁将陈绍光,恃勇使酒,尝乘醉抽佩剑,将剚刃于仁诲,左右无不奔避,唯仁诲端立以俟,略无惧色。
绍光因掷剑于地,谓仁诲曰:‘汝有此器度,必当享人间富贵。’
及绍光典郡,仁诲累为右职。
后退归乡里,以色养为乐。
汉高祖之镇河东也,太祖累就其第,与之燕语,每有质问,无不以正理为答,太祖深器之。
汉有天下,太祖初领枢务,即召为从职。
及太祖西征,尝密赞军机,西师凯旋,累迁至检校吏部尚书。
太祖践阼,旌佐命功,授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寻为枢密副使。
逾年转宣徽北院使、右卫大将军,出镇澶渊,转检校太保,入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
世宗之北征也,以仁诲为东京留守,调发军须,供亿无阙,车驾回,加兼侍中。
寻丁内艰,未几起复。
显德二年冬,疾亟,世宗幸其第,亲加抚问,欷歔久之。
及卒,世宗亲临其丧,哭逾数举。
是时,世宗将行,近臣奏云:‘岁道非便,不宜临丧。’弗听,然而先之以桃茢之事,时以为得礼。
仁诲为人端厚谦损,造次必由于礼。
及居枢务,虽权位崇重,而能孜孜接物,无自矜之色,及终,故朝廷咸惜之。
诏赠中书令,追封韩国公,谥曰忠正。
既葬,命翰林学士陶穀撰神道碑文,官为建立,表特恩也。
子勋,累历内职,蚤卒,绝嗣。
初,广顺末,王殷受诏赴阙,太祖遣仁诲赴鄴都巡检,及殷得罪,仁诲不奉诏即杀其子,盖利其家财妓乐也。
及仁诲卒而无后,人以为阴责焉。
张彦成,潞州潞城人也。
曾祖静,汾州刺史。
祖述,泽州刺史。
父砺,昭义行军司马。
彦成初为并门牙将。
天成中,自秦州盐铁务官改郓州都押牙。
汉祖镇北门,表为行军司马,以隐帝娶其女,特见亲爱。
从平汴、洛,累加特进、检校太尉、同州节度使。
隐帝即位,就加同平章事。
太祖之伐河中,彦成有馈輓之劳,河中平,加检校太师。
乾祐三年冬,移镇相州。
广顺初,就加兼侍中,寻移镇南阳。
三年秋,代归,授右金吾卫上将军。
其年秋,以疾卒,年六十。
赠侍中。
‘《宋史·杨克让传》:乾祐中,同州节度使张彦成表授掌书记。周广顺初,彦成移镇安阳、穰下,克让以奋职从行。彦成入为执金吾,病笃,奏称其材可用。克让以彦成死未葬,不忍就禄,退居别墅,俟张氏子外除,时论称之。’
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
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
叔千习骑射,从庄宗定河南为奉安部将。
天成初,王师伐定州,命为先锋都指挥使。
王都平,授秦州刺史,连判涿、易二郡。
清泰初,契丹寇雁门,叔千从晋祖迎战,败之,进位检校太保、振武节度使。
晋祖践阼,就加同平章事。
天福中,历邠、沧、邢、晋四镇节度使。
叔千鄙野而无文,当时谓之“安没字”,言若碑碣之无篆籀,但虚有其表耳。
开运初,朝廷将大举北伐,授行营都排阵使,俄改左金吾卫上将军。
契丹入汴,百僚迎见于赤岗,契丹主登高冈驻马而抚谕汉官,叔千出班独立,契丹主曰:“尔是安没字否?卿比在邢州日,远输诚款,我至此,汝管取一吃饭处。”
叔千拜谢而退,俄授镇国军节度使。
汉初,遇代归京,自以尝附幕庭,居常愧惕,久之,授太子太师致仕,寻请告归洛。
广顺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诏赠侍中。
宋彦筠,雍丘人也。
初隶滑州军,梁氏与庄宗夹河之战,彦筠时为战棹都指挥使,以劳迁开封府牙校。
庄宗有天下,擢领禁军。
伐蜀之役,率所部从康延孝为前锋,蜀平,历维、渝二州刺史。
明宗在位,连典数郡。
晋初,自汝州防御使讨安从进于襄阳,以功拜邓州节度使,累官至检校太尉。
未几,历晋、陕二镇。
晋少帝嗣位,再领邓州,寻移镇河中。
汉初,授太子太师致仕。
国初,拜左卫上将军。
世宗嗣位,复为太子太师致仕。
显德四年冬,卒于西京之私第。
辍视朝一日,诏赠侍中。
初,彦筠入成都,据一甲第,第中资货钜万,妓女数十辈,尽为其所有。
一旦,与其主母微忿,遽击杀之,自后常有所睹,彦筠心不自安,乃修浮屠法以禳之,因而溺志于释氏。
其后,每岁至金仙入涅之日,常衣斩缞号恸于其像前,佞佛也如是。
家有侍婢数十人,皆令削发披缁,以侍左右,大为当时所诮。
又性好货殖,能图什一之利,良田甲第,相望于郡国。
将终,以伊、洛之间田庄十数区上进,并籍于官焉。
史臣曰:近代领戎籓,列王爵,禄厚而君子不议,望重而人主不疑,能自晦于饮酌之间,保功名于始终之际,如行周之比者,几何人哉!
奕世籓翰,固亦宜然。
审琦有分阃之劳,乏御家之道,峰摧玉折,盖不幸也。
其余虽拥戎旃,未闻阃政,固不足与文、召、龚、黄为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三-译文
高行周,字尚质,是幽州人。他出生在妫州怀戎军的雕窠里。他的曾祖父高顺厉,世世代代在怀戎戍守。他的父亲高思继,有三个兄弟,都英勇豪迈,有武艺,声名远扬于北方边疆。唐武皇平定幽州时,上表推荐刘仁恭为帅,并留下军队来守卫。刘仁恭让高思继的哥哥担任先锋都将、妫州刺史,高思继担任中军都将、顺州刺史,高思继的弟弟担任后军都将,兄弟四人分别掌管燕地军队。他们的部下都是山北的豪杰,刘仁恭非常敬畏他们。唐武皇即将返回,私下对刘仁恭说:‘高先锋兄弟,势力强大,是燕地的祸患,一定是这个家族,你应该好好策划应对。’
过了一段时间,太原的戍军横行霸道,高思继兄弟依法制裁,杀死了很多人。太祖愤怒,责备刘仁恭,于是告发高氏兄弟,结果他们都遭到了杀害。刘仁恭于是让先锋的儿子高行珪担任牙将,其他儿子也都列于帐下,给予优厚的待遇来安慰他们。当时高行周只有十几岁,也被任命了官职,在刘仁恭身边工作。高行珪有专门的传记,记载在《唐书》中。
等到庄宗李存勖收复燕地,将高行周分配到明宗李嗣源的麾下,经常与唐末帝李柷分别率领牙兵。明宗征讨燕地,高行周率领他的部下跟随。同乡赵德钧对明宗说:‘高行周为人非常谨慎厚道,一定会享有显赫的地位。’梁将刘鄩占据莘县时,与太原军对峙,日夜交战。有一天,两军列阵,元行钦被敌军追击,剑伤了他的面部,正在激烈战斗中。高行周率领精锐骑兵突入敌阵解救了元行钦,元行钦得以幸免。
庄宗宠爱元行钦,召见高行周安抚并奖赏他,想要把他留在自己的帐下,但又考虑到已经从明宗那里夺走了元行钦,再要高行周,恐怕会伤害他的心意,于是暗中派人用丰厚的待遇引诱他。高行周辞谢说:‘总管用人,也是为了国家,侍奉总管就像是侍奉国王一样。我家兄弟,历经磨难得以再生,承蒙总管的厚恩,怎么能忍心背叛呢!’
等到两军驻扎在河上,侦察到梁军从汴梁进入杨村寨,明宗早晨到达斗门,设下伏兵准备截击,但人数太少,反而被敌人乘机攻击。当时长矛和标枪密集,形势非常危急。高行周听到这个消息,率领骑兵横击梁军,最终成功解围。
明宗袭击郓州时,高行周担任前锋。恰逢半夜下大雨,没有人有前进的意愿,高行周说:‘这是天意,他们一定没有防备。’当天夜里,他率军渡河进入东城,等到天亮时,城池就被平定了。庄宗平定河南后,多次加封他为检校太保,兼任端州刺史。同光末年,他被派去守卫绛州。
明宗即位后,特别信任他。天成年间,他跟随王晏球围攻定州,打败了王都,擒获了托诺,都有功绩。叛乱被平定后,他被调任颍州团练使。长兴初年,因为北边陷入契丹的侵袭,他被任命为振武节度使。第二年,因为河西用兵,他被调往延安镇守。清泰初年,改任潞州节度使。
晋祖在太原建义,唐末帝命令张敬达征讨他,高行周和符彦卿担任左右排阵使。契丹主入援太原时,高行周、符彦卿率领骑兵抵抗,不久被契丹打败,于是与张敬达一起守卫晋安寨,但连续几个月援军都没有到来。杨光远想要陷害张敬达,高行周知道后,带领壮士保护他。张敬达性格愚钝,不知道高行周在保护他,对别人说:‘高行周总是跟在我后面,他的意图是什么?’从此不再敢这么做,张敬达最终被杨光远杀害。
晋祖进入洛阳后,命令高行周返回封地,加封同平章事。晋祖迁都汴梁,任命高行周为西京留守,不久后,又被调往鄴都。晋祖来到鄴都,恰逢安从进叛乱,任命高行周为襄州行营都部署。第二年秋天,平定了汉南。晋少帝即位后,加封他兼任侍中,调任睢阳镇守。开运初年,跟随皇帝前往澶渊,在河上抵抗敌人。皇帝返回京城后,取代景延广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调任郓州节度使。当时李彦韬担任侍卫都虞候,一切决定都在他手中。高行周虽然掌管禁军,但心不在焉,退朝回家后,门庭清静,宾客朋友来访,只是举杯饮酒而已。
不久后,改任归德军节度使,由李守贞接替掌管兵权,允许高行周返回封地。晋军在中渡投降后,少帝命令高行周和符彦卿一起守卫澶州。契丹进入汴梁后,召回高行周,恰逢草寇猛攻宋州,于是派遣高行周返回镇守。《宋史·高怀德传》记载:杜重威投降契丹后,京东各州群盗蜂起,高怀德坚守城池,清除野外,敌人无法进入,高行周率军返回镇守,敌人于是撤退。
等到契丹主在栾城去世,契丹将领萧翰立许王李从益为南朝军国事,派遣死士召见高行周,他以疾病为由推辞,退下后对人说:‘衰世难以辅佐,何况像儿戏一样的事情!’
汉高祖进入汴梁后,加封他为太傅、兼任中书令,取代李守贞担任天平节度使。杜重威占据鄴城叛乱,汉祖任命高行周为招讨使,总领军队讨伐他。鄴城平定后,授予他鄴都留守,加封太尉,进封为临清王。乾祐年间,入朝觐见,加封太师,进封为鄴王,再次授予天平节钺,改封为齐王。太祖即位后,加封尚书令,增加食邑至一万七千户。太祖因为高行周是年迈的老将,赐诏不提名,只称呼王位。
慕容彦超占据兗州叛乱,太祖亲自征讨,高行周前往迎接皇帝的车驾,倾家荡产,献上礼物,举杯敬酒,率先冲锋,太祖对他非常优待。广顺二年秋天,因病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赠予的财物加倍,追封为尚书令,追封为秦王,谥号为武懿。
他的儿子高怀德,是皇朝驸马都尉、宋州节度使。
安审琦,字国瑞,他的祖先是沙陀部的人。祖父山盛,是朔州牢城都校,追赠太傅。父亲金全,是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多次追赠太师,《唐书》中有他的传记。安审琦性格勇猛果敢,擅长骑射,年幼时作为良家子弟侍奉庄宗,担任义直军使,后来升任本军指挥使。天成初年,唐末帝从潞王府出镇河中,上奏推荐安审琦为牙兵都校,不久后,升任归化指挥使。王师讨伐蜀地,他担任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凯旋后,改任龙武右厢都校,兼任富州刺史。清泰初年,担任捧圣指挥使,兼任顺化军节度使。那年他镇守邢州,兼任北面行营排军阵使,跟随张敬达围攻太原。当杨光远率领晋安寨投降晋祖时,安审琦也参与了这件事。晋祖即位后,加封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担任天平军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不久因母亲去世而复职。天福三年,加封检校太尉,不久改任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尹。七年,移镇河中。晋少帝即位,加封检校太师。开运末年,朝廷因契丹入侵,任命安审琦为北面行营马军左右厢都指挥使,与诸将在洺州会师。不久敌军大举到来,当时皇甫遇、慕容彦超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安审琦率领所部兵马在安阳河上与敌军交战。当时皇甫遇的马被流箭射中,形势危急,众将相互观望,没有人敢出手相救。安审琦对首将张从恩说:‘皇甫遇他们还没到,肯定会被敌军包围,如果不赶快救援,他们就会被俘虏。’张从恩说:‘敌军势力强大,我们无法抵挡,将军单独前往又有什么用呢?’安审琦说:‘胜败是命中注定,如果不行,那就一起死,如果失去了这两位将军,我们怎么有脸面去见天子!’于是率领铁骑向北渡河。敌军看到尘土飞扬,以为救兵到了,就撤退了。于是救出皇甫遇和慕容彦超后返回。晋少帝嘉奖他,加封兼侍中,调任许州,不久后,移镇兖海。
汉国建立后,任命他为襄州节度使、兼中书令。正值荆人叛变,暗中派遣数千艘战船屠杀襄、郢,安审琦率军抵御并撤退,朝廷奖赏他的功绩,就地加封守太保,进封齐国公。一年多后,又加封守太傅。国初,封为南阳王。显德初年,进封陈王。世宗即位,加封守太尉。三年,上奏请求觐见,得到优待,加封守太师,增加食邑至一万五千户,实封二千三百户。安审琦镇守襄、沔州近十年,严肃而不残暴,威严而不暴虐,因此南方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的恩惠。五年,调任平卢军节度使,奉命赴任,趁机在京城朝见,世宗以他是国家的元老,待遇非常优厚,亲自前往他的住所以示宠爱。六年正月七日夜,被他的仆人安友进、安万合杀害,当时六十三岁。最初,安友进与安审琦的爱妾私通多年。他的爱妾常常担心事情泄露被杀,于是与安友进密谋杀害安审琦,安友进很犹豫。他的爱妾说:‘如果你不听从,我就要反过来告发你。’安友进于是答应了她。到了那天晚上,安审琦喝得大醉,睡在帐篷中,他的爱妾就拿起安审琦枕边的剑和安友进,安友进还是害怕不敢下手,立刻召来他的同党安万合,就杀害了安审琦。后来担心事情泄露,就召集他帐下的几个歌女,全部杀死以灭迹。不久,安友进等人最终失败,全部被子守忠剁成肉酱。世宗听说后非常震惊和悲痛,辍朝三天,下诏追赠尚书令,追封齐王。
子守忠在皇朝为官,多次担任郡守。
安审晖,字明远,是安审琦的哥哥。从长直军使起家,转任外衙左厢军使。跟随庄宗平定幽、蓟,在山东作战,平定河南,都立下了功劳。同光年间,担任蔚州刺史。天成初年,改任汝州防御副使,历任凤翔徐州节度副使、河东行军司马。晋高祖起兵于太原,唐末帝命令张敬达率兵攻打他,而安审晖率先率领部下兵马逃入并州,晋祖因为他是旧友,非常高兴。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在京城,都被唐末帝杀害,只放过了他的老母。契丹投降晋安寨后,晋高祖任命安审晖为汾州刺史、检校太保,担任马步军副部署。晋祖进入洛阳,任命他为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安审晖性格反复无常,多疑忌,在蒲中时,每当有人报告,随从稍微多些,就暗地里布置防备,以防别人图谋自己。不久历任许、兖州镇守,所到之处都以聚敛财富为务,百姓非常苦。适逢朝廷计划大规模北伐,所有藩侯都参与将帅,任命安审晖为马步军右厢都排阵使,不久改任华州节度使。汉初,移镇同州,入朝担任左卫上将军。国初,转任右金吾上将军。三年夏四月,太祖在乾元殿入阁,安审晖没有赴班位,被御史弹劾,下诏赦免了他。当时安审晖久病,精神恍惚,听说台司弹劾,扬言说:‘上朝偶尔迟到,不算什么大错,为什么要弹劾!我最终要进贡二万缗,把这些乞讨的家伙全部赶走。’不久,因病请求退休,被授予太子太师退休。那年秋天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辍朝两天,下诏追赠侍中,谥号静。
儿子安守鏻,在皇朝为官,担任赞善大夫。
安审信,字行光,是安审琦的堂兄。父亲金祐,世代为沙陀部偏将,名声在边塞传扬。安审信擅长骑射。他的堂兄金全,天成初年,担任振武节度使,安审信被补任为牙将。不久后,他的哥哥安审通担任沧州节度使,任命他为衙内都虞候,历任同、陕、许三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唐末帝命令张敬达率兵攻打他,而安审信率先率领部下兵马逃入并州,晋高祖因为他是旧友,非常高兴。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在京城,都被唐末帝杀害,只放过了他的老母。契丹投降晋安寨后,晋高祖任命安审信为汾州刺史、检校太保,担任马步军副部署。晋高祖进入洛阳,任命他为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安审信性格反复无常,多疑忌,在蒲中时,每当有人报告,随从稍微多些,就暗地里布置防备,以防别人图谋自己。不久历任许、兖州镇守,所到之处都以聚敛财富为务,百姓非常苦。适逢朝廷计划大规模北伐,所有藩侯都参与将帅,任命安审信为马步军右厢都排阵使,不久改任华州节度使。汉初,移镇同州,入朝担任左卫上将军。国初,转任右金吾上将军。三年夏四月,太祖在乾元殿入阁,安审信没有赴班位,被御史弹劾,下诏赦免了他。当时安审信久病,精神恍惚,听说台司弹劾,扬言说:‘上朝偶尔迟到,不算什么大错,为什么要弹劾!我最终要进贡二万缗,把这些乞讨的家伙全部赶走。’不久,因病请求退休,被授予太子太师退休。那一年秋天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侍中,谥号成穆。
李从敏,字叔达,是唐明宗的亲弟弟。他沉稳厚重,话不多,擅长骑射,善于计算。起初,唐庄宗召见他,测试他的骑射,任命他为衙内马军指挥使,随从平定了汴州和洛阳,后来补充为帐前都指挥使,升迁为捧圣都将。唐明宗迁镇真定时,上表推荐他为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随唐明宗入洛,补充为皇城使,外出担任陕府节度使。王都占据定州叛乱,任命王晏球为招讨使,率军讨伐,以李从敏为副使,兼任沧州节度使。王都叛乱被平定后,移任定州。不久取代范延光成为成德军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尉,封为泾王。镇州有市人刘方遇,家中财产丰厚。刘方遇去世后没有儿子。他的妻弟田令遵,从小帮刘方遇管理财产,善于经商,刘家因此推举田令遵为刘方遇的继承人,亲戚共同立下契约,作为誓言。多年后,刘方遇的两个女儿向田令遵借钱不遂,于是告发田令遵冒姓,夺取父亲的家产,李从敏命令判官陆浣审讯此案,却杀死了田令遵。《北梦琐言》记载:镇州市人刘方遇,家财数十万。刘方遇的妻子田氏早逝,田的妹妹出家为尼,常出入刘方遇家,刘方遇让尼姑长发作为继室。有田令遵,是刘方遇妻子的弟弟,擅长经商,刘方遇用所积财产让田令遵经商。刘方遇有儿子年幼,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刘方遇病逝,儿子年幼不能管理家业,刘方遇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认为家财原本是为田令遵经商的,于是聚族合谋,请求田令遵姓刘,成为刘方遇的继承人,即让立券人安美为亲族请求继承。契约确定后,就派田令遵服丧。而两个女儿在立田令遵为继承人时,先要求每月提供二万财产,后来索要无度,石、李两个女儿的丈夫让两个女儿到本府投诉,说田令遵冒姓,夺取父亲家产,田令遵被捕入狱。石、李两个女儿的家族与本府的要员亲党,上至府帅判官、行军司马、随使都押衙,都接受了刘方遇两个女儿的贿赂,数以千缗计,而以田令遵与姐姐及立券人安美同谋盗窃,都处死。人们都知道这是冤案。
田令遵的父亲到朝廷诉冤,皇帝下诏本州节度副使符蒙、掌书记徐台符审讯此案,详细查明奸状。及至审问两个女儿,她们都承认行贿给节度使赵环、代判高知柔、观察判官陆浣,一并逮捕入狱,都承认了受贿的罪行。此事牵连到李从敏,他非常害怕,于是让他的妻子到洛阳,入宫告王淑妃。唐明宗知道后,愤怒地说:‘我任用李从敏为节度使,他却枉法杀人,我羞于见百官,又让新媳妇奔赴洛阳,不必见我。’当时王淑妃很庇护李从敏,赵环等三人最终被处死,李从敏等人只被罚了俸禄。《北梦琐言》:李从敏最初想被削官,宫中有人哀求,最终只罚了一年的俸禄。
长兴初年,调任镇守宋州。唐末帝在凤翔起兵,他的儿子重吉担任亳州防御使,李从敏接受朝廷命令杀害了他。清泰年间,李从敏与洋王从璋一同被罢免回家,对他非常冷淡。曾在宫中一同饮酒,喝醉后,唐末帝对从璋、从敏说:‘你们是什么东西,居守雄藩大镇!’两人非常害怕,幸亏曹太后出现,斥责说:‘皇帝醉了,你们快出去!’才得以解围。晋祖革命后,降封为莒国公,再次领陕州,不久移镇上党,入朝为右龙武统军,出朝担任河阳节度使。汉祖进入汴州,移任西京留守,连续升官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隐帝即位,加封兼侍中,改封为秦国公。一年多后,因王守恩代替返回。广顺元年春天,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皇帝下诏追赠中书令,谥号恭惠。
郑仁诲,字日新,是晋阳人。他的父亲郑霸,连续被追赠为太子太师。郑仁诲年幼时侍奉唐将陈绍光,他依仗勇猛酗酒,曾醉酒后抽出佩剑,要刺杀郑仁诲,左右的人都躲避,只有郑仁诲端立等待,毫无惧色。陈绍光因此将剑扔在地上,对郑仁诲说:‘你有这样的器度,必当享受人间的富贵。’等到陈绍光掌管郡务,郑仁诲连续担任要职。陈绍光退隐后,他回到故乡,以色养为乐。汉高祖镇守河东时,太祖多次到他的家中,与他交谈,每次提问,他都用正理回答,太祖非常器重他。汉有天下后,太祖刚开始领枢务,就召他为副职。等到太祖西征,他曾秘密参与军机,西征军队凯旋,连续升迁至检校吏部尚书。太祖登基后,表彰辅佐功绩,授予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不久担任枢密副使。过了一年转任宣徽北院使、右卫大将军,出朝镇守澶渊,转任检校太保,入朝为枢密使,加封同平章事。世宗北征时,任命郑仁诲为东京留守,调度军需物资,供应充足,世宗回朝后,加封兼侍中。不久因家丧离职,不久又起用。显德二年冬天,病重,世宗亲自到他的家中探望,哭泣了很久。他去世后,世宗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哭了几次。当时,世宗即将出行,近臣上奏说:‘岁道不佳,不宜参加丧礼。’世宗不听,然而先用桃枝扫除仪式,当时认为这是合乎礼仪的。郑仁诲为人正直厚道谦逊,行事必依礼而行。他担任枢密要职时,虽然权位崇高,但能勤勉接物,没有自高自大的样子,直到去世,朝廷都为他感到惋惜。皇帝下诏追赠中书令,追封韩国公,谥号忠正。下葬后,命令翰林学士陶穀撰写神道碑文,官方为他建立,这是特殊的恩典。
他的儿子郑勋,连续担任内职,早逝,没有后代。起初,广顺末年,王殷受诏赴阙,太祖派遣郑仁诲到鄴都巡检,等到王殷获罪,郑仁诲不奉诏即杀了他的儿子,这是因为他贪图王家的财产和歌妓。等到郑仁诲去世而没有后代,人们认为这是天意惩罚。
张彦成,是潞州潞城人。他的曾祖父张静,曾任汾州刺史。祖父张述,曾任泽州刺史。父亲张砺,曾任昭义行军司马。张彦成最初担任并门牙将。天成年间,从秦州盐铁务官改任郓州都押牙。汉祖镇守北门时,上表推荐他为行军司马,因为隐帝娶了他的女儿,特别受到亲近。随从平定汴州、洛阳,连续升官至特进、检校太尉、同州节度使。隐帝即位,即加封同平章事。太祖征伐河中时,张彦成有馈赠军粮的功劳,河中被平定后,加封检校太师。乾祐三年冬天,移镇相州。广顺初年,即加封兼侍中,不久移镇南阳。三年秋天,卸任,授予右金吾卫上将军。那年秋天,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侍中。《宋史·杨克让传》:乾祐年间,同州节度使张彦成上表推荐杨克让为掌书记。周广顺初年,张彦成移镇安阳、穰下,杨克让以勤勉尽职随行。张彦成入朝担任执金吾,病重时,上奏称杨克让可用。杨克让因为张彦成去世尚未下葬,不忍心接受官职,退居别墅,等待张氏子弟外出担任官职,当时舆论都称赞他。
安叔千,是沙陀三部落的后代。他的父亲叫怀盛,在唐武皇时期效力,以勇猛著称。叔千擅长骑射,跟随庄宗李存勖平定河南,成为奉安部的将领。天成初年,朝廷军队攻打定州,任命他为先锋都指挥使。平定王都后,他被授予秦州刺史,连续担任涿州和易州的判官。清泰初年,契丹侵犯雁门,叔千跟随晋祖李存勖迎战,击败了契丹,晋升为检校太保、振武节度使。晋祖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天福年间,他历任邠州、沧州、邢州、晋州四镇的节度使。叔千粗野无文,当时人们称他为‘安没字’,意思是像碑碣上没有篆文和籀文一样,只是外表好看而已。开运初年,朝廷准备大规模北伐,任命他为行营都排阵使,不久又改任左金吾卫上将军。契丹攻入汴京,百官在赤岗迎接,契丹君主登高岗驻马安抚汉官,叔千出来单独站立,契丹君主说:‘你是安没字吗?你在邢州的时候,远道而来表示诚意,我到这里,你会有一个吃饭的地方。’叔千拜谢后退下,不久被任命为镇国军节度使。汉初,遇到朝廷更换,他回到京城,自认为曾经依附权贵,常常感到愧疚,过了一段时间,被授予太子太师退休,不久请求告老还乡。广顺二年冬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为侍中。
宋彦筠,是雍丘人。最初隶属于滑州军队,梁氏和庄宗在黄河边作战时,彦筠当时担任战船都指挥使,因功绩被提升为开封府牙校。庄宗统一天下后,他被提拔为禁军首领。攻打蜀地的战役中,他率领部队作为先锋,蜀地平定后,历任维州、渝州刺史。明宗在位时,连续担任多个郡的官职。晋朝初年,他从汝州防御使的位置上讨伐安从进于襄阳,因功被封为邓州节度使,官至检校太尉。不久后,历任晋州、陕州两镇的节度使。晋少帝即位后,他再次担任邓州节度使,不久调任河中镇守。汉初,他被授予太子太师退休。国初,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世宗即位后,他又退休为太子太师。显德四年冬天,在西京的家中去世。朝廷停止上朝一天,下诏追赠他为侍中。
最初,彦筠进入成都,占据了一座豪华的宅邸,宅邸中财物无数,有几十个歌女,都是他的财产。有一天,他与家主母发生小争执,突然将她击杀,从此以后,他常常感到不安,于是修习佛教法术来驱邪,因此对佛教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此后,每年金仙入涅槃的日子,他都会穿着丧服在佛像前痛哭,对佛教的虔诚到了这种地步。家中有一群侍女,他让她们都剃发穿僧衣,来服侍自己,这在当时被许多人嘲笑。他又喜欢经商,善于获取十分之一的利润,良田和豪华宅邸在各地都可以看到。临终前,他将伊、洛之间的十几处田庄献给朝廷,并登记在官府名下。
史臣评论说:近代那些担任边疆军事要职、被封为王爵的人,俸禄丰厚而君子不议论,声望崇高而君主不怀疑,能在饮酒之间隐藏自己的才能,在一生中保持功名,像周朝的比干一样的人,有多少呢!世代担任边疆要职,本来就应该如此。审琦有分守边疆的功劳,但缺乏管理家庭的道德,如同山峰倒塌玉石破碎,这是不幸的。其他人虽然拥有军队,但未曾听说他们有治理边疆的政绩,自然不足以与文、召、龚、黄等人相提并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三-注解
幽州:幽州,古九州之一,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是古代中国的北方重镇。
妫州怀戎军:妫州,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怀戎军,古代军事编制,指怀戎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
雕窠里:雕窠里,古地名,位于妫州怀戎军,具体位置不详。
顺厉:顺厉,人名,高行周的曾祖父。
思继:思继,人名,高行周的祖父。
昆仲:昆仲,兄弟的通称。
武皇:武皇,指唐朝的武宗李炎。
刘仁恭:刘仁恭,唐朝末年幽州节度使。
太原戍军:太原戍军,指驻守太原的军队。
太祖:指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
庄宗:庄宗是指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他在位期间建立了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明宗:明宗是指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
牙将:古代军队中的将领。
梁将刘鄩:梁将刘鄩,指后梁的将领刘鄩。
莘:莘,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莘县。
元行钦:元行钦,人名,后唐将领。
同光末:同光末,指后唐同光年间的末期。
绛州:绛州,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
王晏球:王晏球,人名,后唐将领。
定州:定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王都:王都,人名,后梁将领。
托诺:托诺,人名,后梁将领。
颍州团练使:颍州团练使,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训练。
振武节度使:振武节度使是古代的一种地方军事行政官职。
延安:延安,古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
潞州节度使:潞州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潞州的军事和行政。
晋祖:晋祖是指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张敬达:张敬达,人名,后晋将领。
晋安寨: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
杨光远:杨光远,人名,后晋将领。
籓:籓,古代对地方行政区划的称呼。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西京留守:古代西京(长安)的留守官,负责留守西京。
鄴都:鄴都,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
襄州行营都部署:襄州行营都部署,古代官职,负责襄州的军事行动。
汉南:汉南,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南部。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卫和亲军。
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归德军的军事和行政。
中渡:中渡,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中阳县。
栾城:栾城,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栾城县。
萧翰:萧翰,人名,契丹将领。
许王李从益:许王李从益,人名,唐朝宗室。
汉高祖:汉高祖,指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
李守贞:李守贞,人名,后汉将领。
招讨使:古代军事职位,负责征讨敌军。
鄴都留守:鄴都留守,古代官职,负责鄴都的军事和行政。
乾祐中:乾祐中,指后汉乾祐年间的中期。
广顺二年:广顺二年,指后周广顺年间的第二年。
尚书令:尚书令,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兗:兗,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兖州市。
赗赙:赗赙,古代对死者家属所给予的财物。
驸马都尉:驸马都尉,古代官职,负责皇帝女儿的婚姻事务。
宋州节度使:宋州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宋州的军事和行政。
沙陀部:沙陀部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成为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
太傅:古代官职,位次三公,是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教育皇室子弟。
安北都护:古代官职,负责北方边疆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振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振武军节度使负责振武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唐书:《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正史,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骁果:形容人勇猛果敢。
义直军使:古代官职,负责军队的纪律和秩序。
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指挥军队。
河中:河中是指河中地区,即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牙兵:古代军队中的亲兵。
行营:古代军队的临时营地。
马军:古代军队中以骑兵为主的部队。
龙武右厢都校:古代官职,龙武军是禁军之一,右厢都校是龙武军右厢的军事长官。
富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捧圣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捧圣仪式的指挥官。
顺化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顺化军节度使负责顺化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邢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
北面行营排军阵使:古代官职,负责北方行营的军队排列和阵型。
检校太傅:古代官职,检校是荣誉官职,太傅是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
天平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天平军节度使负责天平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侍卫和马步军的指挥。
清泰初:清泰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年号,清泰初即清泰年间的初期。
捧圣:古代的一种仪式,用于迎接皇帝或贵宾。
顺化: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
镇邢州:指担任邢州的节度使。
北面行营马军左右厢都指挥使:古代官职,负责北方行营马军左右厢的指挥。
洺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安阳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
皇甫遇:古代人物,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将领。
慕容彦超:古代人物,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将领。
张从恩:古代人物,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将领。
天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年号。
归化: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晋昌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晋昌军节度使负责晋昌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京兆尹:古代官职,京兆尹是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
契丹:契丹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多个政权发生过战争。
安友进:古代人物,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刺客。
安万合:古代人物,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刺客。
襄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郢: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荆人:指荆州的居民。
叛命:指背叛命令或背叛国家。
舟师:古代军队中的水军。
屠:屠杀。
守太保:古代官职,守太保是太保的荣誉官职。
齐国公:古代爵位,齐国公是公爵的一种。
国初:国初是指宋朝的初期。
南阳王:古代王爵,南阳王是王爵的一种。
陈王:古代王爵,陈王是王爵的一种。
守太尉:古代官职,守太尉是太尉的荣誉官职。
章请觐:古代官员向上级请示觐见。
优诏许之:上级以优待的诏书允许觐见。
食邑:古代官员的封地。
食实封:古代官员的实际封地。
平卢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平卢军节度使负责平卢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兗海: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部。
汉:指后汉,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襄州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襄州节度使负责襄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中书令:古代官职,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
属:隶属于。
荆人叛命:荆州的居民背叛命令。
潜遣:秘密派遣。
舟师数千:数千艘战船。
御之而遁:抵抗并撤退。
进封:晋升封号。
封南阳王:封为南阳王。
显德初:显德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年号,显德初即显德年间的初期。
世宗:世宗是指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
镇襄、沔:担任襄州和沔州的节度使。
仅一纪:仅仅一纪,一纪为三十年。
严而不残:严格而不残忍。
威而不暴:威严而不暴虐。
南邦之民:南方的百姓。
移镇:调任镇守。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车驾亲幸其第:皇帝亲自到他的家中拜访。
隶人:家仆。
爱妾:宠爱的小妾。
沈醉:大醉。
帐下:帐篷下。
妓:古代女艺人。
子守忠:古代人物,安审信的儿子。
子守鏻:古代人物,安审晖的儿子。
长直军使:古代官职,长直军使是负责宫廷警卫的军官。
外衙左厢军使:古代官职,外衙左厢军使是负责外衙左厢的军事长官。
幽、蓟:古代地名,幽指今天的北京市,蓟指今天的天津市。
山东:古代对山东省的称呼。
河南: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霸府:古代王侯的封地。
振武兵马留后:古代官职,留后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的代理。
河阳节度使:河阳是古代的一个节度使辖区,节度使是该区的军事长官。
鄜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富县。
丁内艰:古代丧葬习俗,指父亲去世。
起复视事:从丧假中恢复职务。
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
马全节:古代人物,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将领。
都部署:古代官职,都部署是军事指挥官。
邓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
傅城下:在城下。
登陴:登上城墙。
让之:责备他。
举汉南之众北攻南阳:率领汉南的军队向北攻打南阳。
素无城壁:一直以来没有城墙。
守衙城:守卫衙城。
贼傅城下:敌人在城下。
襄州平:襄州平定。
加检校太尉:晋升为检校太尉。
少帝:少帝是指后晋的第三位皇帝石重贵。
加检校太师:晋升为检校太师。
罢镇:解除镇守职务。
授右羽林统军:任命为右羽林统军。
上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
邢州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邢州节度使负责邢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目疾暴作:突然发生眼疾。
上章求代:上书请求替代。
归于京师:回到京城。
养疾:养病。
召于内殿:在内殿召见。
禄起:以官禄起用。
暮齿:晚年。
颐养:安享晚年。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是太子师傅的职位。
致仕:致仕是指退休。
鲁国公:古代爵位,鲁国公是公爵的一种。
赞善大夫:古代官职,赞善大夫是负责赞善的官员。
世为沙陀部偏裨:世代担任沙陀部偏裨。
名闻边塞:名声传遍边疆。
沧州节度使:沧州是古代的一个州,节度使是该州的军事长官。
衙内都虞候:古代官职,衙内都虞候是负责衙内的军事长官。
同、陕、许三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担任同、陕、许三州的马步军都指挥使。
河东行军司马:古代官职,行军司马是负责行军的军事长官。
汾州刺史:古代官职,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汾州刺史负责汾州地区的行政。
马步军副部署:古代官职,副部署是军事指挥官的副手。
河中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河中节度使负责河中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检校太尉:古代官职,为荣誉性的职位,没有实际权力。
蒲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
许、兗州镇:担任许州和兗州的镇守。
籓侯:古代对诸侯的称呼。
马步军右厢都排阵使:古代官职,都排阵使是负责军队排列和阵型的指挥官。
华州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华州节度使负责华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同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左卫上将军:古代官职,上将军是高级军事将领。
右金吾上将军:古代官职,上将军是高级军事将领。
乾元殿:古代宫殿名,位于后周的皇宫中。
御史:古代官职,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台司:古代官职,台司是御史台的别称。
弹劾:弹劾官员的过错。
台司奏劾:御史台奏报弹劾。
趋朝:赶往朝廷。
偶晚:偶然迟到。
进奉:进贡。
缗:古代货币单位。
乞索儿辈:乞求的小人。
退:退休。
太子太师致仕:退休后担任太子太师。
废朝:停止朝会。
谥曰:追赠谥号。
成穆:谥号,表示谥号的人性格成稳、有德行。
唐明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名为李嗣源,是唐朝末年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犹子:指同父异母的兄弟或姐妹的儿子,这里指唐明宗的侄子。
汴、洛:汴指汴京(今河南开封),洛指洛阳,都是古代中国的都城。
帐前都指挥使: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指挥军队的日常事务。
捧圣都将: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捧持皇帝的圣旨。
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成德军的马步军。
陕府节度使:古代地方行政区的军事长官。
泾王:古代王爵之一,是皇帝的亲族封号。
市人:指城市中的普通百姓。
尼:指出家的女性僧侣。
继室:指继娶的妻子。
券书:古代的一种书面契约。
斩衰居丧:古代的一种丧服制度,表示极度悲痛。
府帅:指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
行军司马: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军事调度。
随使都押衙: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押送使者。
台符:古代的一种官方文书。
奸状:指不正当的行为或罪行。
中宫:指皇宫中的皇后。
莒国公:古代王爵之一,是皇帝的亲族封号。
右龙武统军: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统率龙武军。
检校太师:古代官职,为荣誉性的职位,没有实际权力。
东京留守:古代东京(洛阳)的留守官,负责留守东京。
枢务:古代官职,负责中央政务。
宣徽北院使:古代官职,负责宣徽院北院的政务。
右卫大将军: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右卫军的军事事务。
澶渊: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滑县。
枢密使:古代军事职位,负责军事机密。
内艰:古代指母亲去世。
司空:古代官职,负责工程建设和水利工程。
客省使: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大内都点检: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治安。
恩州团练使:古代地方行政区的军事长官。
枢密副使:古代军事职位,辅佐枢密使。
桃茢之事:古代的一种礼仪,用于驱邪避灾。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学和书法。
神道碑文:古代为纪念某人而立的碑文。
内职:古代官职,指宫廷内的职务。
北门:古代皇宫中的北门,是皇帝出入的地方。
特进:古代官职,为荣誉性的职位,没有实际权力。
昭义行军司马: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昭义军的军事事务。
并门牙将: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并州的军事事务。
郓州都押牙:古代军队中的职位,负责郓州的军事事务。
执金吾: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治安。
掌书记: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文书和记录。
奋职:指勤奋工作。
外除:指从宫廷内调到地方任职。
沙陀:沙陀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原居住在今天的中亚地区,后来迁移到中国北方,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势力之一。
唐武皇:唐武皇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间实行了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王师:王师指的是国家的军队。
先锋:先锋是指在战斗中担任最前面、打头阵的角色。
检校太保:检校太保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太保的副职。
邠、沧、邢、晋四镇:邠、沧、邢、晋四镇指的是古代的四个军事重镇。
碑碣:碑碣是指刻有文字的石碑。
开运: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一个年号。
赤岗:赤岗是指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汴:汴是指汴京,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
百僚:百僚是指朝廷中的官员。
践阼:践阼是指登基即位。
天福:天福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一个年号。
邠、沧、邢、晋四镇节度使:邠、沧、邢、晋四镇节度使是指后晋时期四个节度使的职位。
鄙野:鄙野是指粗俗、不文雅。
开运初:开运初是指开运年号的初期。
行营都排阵使:行营都排阵使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左金吾卫上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契丹主:契丹主是指契丹国的君主。
汉初:汉初是指汉朝的初期。
代归京:代归京是指从外地回到京城。
洛:洛是指洛阳,是古代中国的都城之一。
广顺:广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一个年号。
辍视朝:辍视朝是指停止上朝。
宋彦筠:宋彦筠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将领。
雍丘:雍丘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战棹都指挥使:战棹都指挥使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开封府牙校:开封府牙校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
禁军:禁军是古代皇帝直接指挥的军队。
蜀:蜀是指蜀地,即今天的四川省。
维、渝二州:维、渝二州是指古代的两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晋:晋是指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陕:陕是指陕西省。
显德:显德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一个年号。
西京:西京是指古代的都城之一,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甲第:甲第是指豪华的住宅。
浮屠法:浮屠法是指佛教的修行方法。
释氏:释氏是指佛教。
涅:涅是指佛教中的涅槃,即解脱生死的状态。
侍婢:侍婢是指古代贵族家庭中的女仆。
戎旃:戎旃是指军旗。
阃政:阃政是指军事政务。
文、召、龚、黄:文、召、龚、黄是指古代的几位著名政治家,这里可能是指他们治理国家的才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三-评注
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
此句开篇点明安叔千的出身背景,突出了其家族的沙陀血统,以及父亲在唐朝武皇时期的骁勇形象,为叔千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叔千习骑射,从庄宗定河南为奉安部将。
此句描述了安叔千的军事才能和早期经历,他擅长骑射,跟随庄宗李存勖平定河南,成为奉安部将,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才华和忠诚。
天成初,王师伐定州,命为先锋都指挥使。王都平,授秦州刺史,连判涿、易二郡。
此句描绘了安叔千在唐朝天成初年随军出征,担任先锋都指挥使,成功平定定州,并因功被封为秦州刺史,连任涿、易二郡的判官,展现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
清泰初,契丹寇雁门,叔千从晋祖迎战,败之,进位检校太保、振武节度使。
此句反映了安叔千在清泰初年面对契丹的入侵,勇敢迎战并取得胜利,因此晋升为检校太保、振武节度使,彰显了他在抵御外患中的重要作用。
晋祖践阼,就加同平章事。天福中,历邠、沧、邢、晋四镇节度使。
此句描述了安叔千在晋朝时期官职的晋升,从同平章事到历任邠、沧、邢、晋四镇节度使,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叔千鄙野而无文,当时谓之“安没字”,言若碑碣之无篆籀,但虚有其表耳。
此句评价了安叔千的性格和才学,指出他虽然出身名门,但性格粗犷,文化素养不高,被称为“安没字”,意味着他徒有虚名。
开运初,朝廷将大举北伐,授行营都排阵使,俄改左金吾卫上将军。
此句讲述了安叔千在开运初年参与朝廷北伐,被任命为行营都排阵使,后改任左金吾卫上将军,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重要角色。
契丹入汴,百僚迎见于赤岗,契丹主登高冈驻马而抚谕汉官,叔千出班独立,契丹主曰:“尔是安没字否?卿比在邢州日,远输诚款,我至此,汝管取一吃饭处。”叔千拜谢而退,俄授镇国军节度使。
此段描写了安叔千在契丹入侵汴京时的表现,他勇敢地面对契丹主,以坚定的态度赢得了对方的尊重,最终被任命为镇国军节度使,展现了他在危机中的镇定和忠诚。
汉初,遇代归京,自以尝附幕庭,居常愧惕,久之,授太子太师致仕,寻请告归洛。
此句描述了安叔千在汉朝时期的生活,他在归京后因曾依附幕庭而感到愧疚,最终被授予太子太师致仕,并请求归隐洛阳,体现了他的谦逊和知足。
广顺二年冬卒,年七十二。诏赠侍中。
此句说明了安叔千的去世时间和朝廷对他的追赠,他享年七十二岁,被追赠为侍中,表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宋彦筠,雍丘人也。初隶滑州军,梁氏与庄宗夹河之战,彦筠时为战棹都指挥使,以劳迁开封府牙校。
此句介绍了宋彦筠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最初在滑州军中服役,参与梁氏与庄宗的夹河之战,因功升迁为开封府牙校,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贡献。
庄宗有天下,擢领禁军。伐蜀之役,率所部从康延孝为前锋,蜀平,历维、渝二州刺史。
此句描述了宋彦筠在庄宗李存勖统一天下后的晋升,他成为禁军将领,参与伐蜀战役,担任前锋,并在蜀地平定后历任维、渝二州刺史,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
明宗在位,连典数郡。晋初,自汝州防御使讨安从进于襄阳,以功拜邓州节度使,累官至检校太尉。
此句讲述了宋彦筠在明宗李嗣源和晋朝初期的官职经历,他连续担任数郡的典狱官,后来在汝州防御使任上讨伐叛将安从进,因功被封为邓州节度使,并累官至检校太尉,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未几,历晋、陕二镇。晋少帝嗣位,再领邓州,寻移镇河中。
此句描述了宋彦筠在晋朝时期的官职变动,他历任晋、陕二镇的节度使,晋少帝李从珂继位后,再次担任邓州节度使,后移镇河中,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稳定和升迁。
汉初,授太子太师致仕。国初,拜左卫上将军。世宗嗣位,复为太子太师致仕。
此句说明了宋彦筠在汉朝和宋朝初期的退休和再任职经历,他先是被授予太子太师致仕,后又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世宗赵恒继位后,再次成为太子太师致仕,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稳定和影响力。
显德四年冬,卒于西京之私第。辍视朝一日,诏赠侍中。
此句描述了宋彦筠的去世时间和朝廷对他的追赠,他去世于西京的私宅,朝廷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赠他为侍中,表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初,彦筠入成都,据一甲第,第中资货钜万,妓女数十辈,尽为其所有。
此句描绘了宋彦筠在成都的生活,他占据了一座豪华的宅邸,家中财物丰富,拥有数十名妓女,体现了他的奢华生活。
一旦,与其主母微忿,遽击杀之,自后常有所睹,彦筠心不自安,乃修浮屠法以禳之,因而溺志于释氏。
此段描述了宋彦筠因与主母发生争执而将其杀害,之后他因内心的不安而信奉佛教,以修佛法和出家为僧来寻求心灵的安宁,反映了他的信仰和内心的挣扎。
其后,每岁至金仙入涅之日,常衣斩缞号恸于其像前,佞佛也如是。
此句描述了宋彦筠对佛教的虔诚,每年金仙入涅之日,他都会穿着丧服在佛像前痛哭,表现出他对佛教的虔诚和信仰。
家有侍婢数十人,皆令削发披缁,以侍左右,大为当时所诮。
此句反映了宋彦筠对佛教的执着,他家中拥有数十名侍婢,都要求她们剃发披缁,以示对佛教的尊重,但这种行为在当时遭到了人们的嘲笑。
又性好货殖,能图什一之利,良田甲第,相望于郡国。
此句描述了宋彦筠的财富和生活方式,他喜欢经商,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拥有大量的良田和豪华的宅邸,展现了他在财富上的积累和享受。
将终,以伊、洛之间田庄十数区上进,并籍于官焉。
此句说明了宋彦筠在临终前将伊、洛之间的田庄献给朝廷,并登记在官府名下,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
史臣曰:近代领戎籓,列王爵,禄厚而君子不议,望重而人主不疑,能自晦于饮酌之间,保功名于始终之际,如行周之比者,几何人哉!奕世籓翰,固亦宜然。
此段是史臣对安叔千和宋彦筠的评价,认为他们能够领导军队,享有王爵,虽然待遇丰厚但不受君子非议,声望高而君主不怀疑,能够在饮酒之间隐藏自己的才华,保持功名始终,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们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文武官员,这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