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七-原文
卢文纪,字子持,京兆万年人。
案:此下有阙文。
长兴末,为太常卿。
文纪形貌魁伟,语音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
奉使蜀川,路由岐下,时唐末帝为岐帅,以主礼待之,观其仪形旨趣,遇之颇厚。
清泰初,中书阙辅相,末帝访之于朝,左右曰:‘臣见班行中所誉,当大拜者,姚顗、卢文纪、崔居俭耳。’
或品藻三人才行,其心愈惑。
末帝乃俱书当时清望达官数人姓名,投琉璃瓶中,月夜焚香,祷请于天,旭旦以箸挟之,首得文纪之名,次即姚顗。
末帝素已奇待,欢然命之,即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姚顗同升相位。
时朝廷兵革之后,宗社甫宁,外寇内侵,强臣在境。
文纪处经纶之地,无辅弼之谋,所论者爱憎朋党之小瑕,所纠者铨选拟抡之微类。
时有蜀人史在德为太常丞,出入权要之门,评品朝士,多有讥弹,乃上章云:‘文武两班,宜选能进用。见在军都将校、朝廷士大夫,并请阅试澄汰,能者进用,否者黜退,不限名位高下。’
疏下中书,文纪以为非己,怒甚,召谏议大夫卢损为覆状,辞旨芜漫,为众所嗤。
三年夏,晋祖引契丹拒命,既而大军挫衄,官寨受围。
八月,亲征,过徽陵,拜于阙下,休于仗舍。
文纪扈从,帝顾谓之曰:‘朕闻主忧臣辱,予自凤翔来,首命卿为宰相,听人所论,将为便致太平,今寇孽纷纷,令万乘自行战贼,于汝安乎?’
文纪惶恐致谢。
时末帝季年,天夺其魄,声言救寨,其实倦行。
初次河阳,召文纪、张延朗谋议。
文纪曰:‘敌骑倏往忽来,无利则去,大寨牢固,足以枝梧,况已有三处救兵,可以不战而解。使人督促,责以成功,舆驾且驻河桥,详观事势,况地处舟车之要,正当天下之心,必若未能解围,去亦非晚。’
会延朗与赵延寿款密,傍奏曰:‘文纪之言是也。’故令延寿北行,末帝坐俟其败。
晋祖入洛,罢相为吏部尚书,再迁太子少傅。
少帝嗣位,改太子太傅。
汉祖登极,转太子太师。
时朝官分司在洛,虽有留台御史,纪纲亦多不整肃,遂敕文纪别令检辖。
侍御史赵砺及纠分司朝臣中有行香拜表疏怠者,杨邠怒,凡疾病不在朝谒者,皆与致仕官。
时文纪别令检辖之职,颇甚滋章,因疾请假,复为留台所奏,遂以本官致仕。
‘《欧阳史》:周太祖入立,即拜司空于家。’
广顺元年夏卒,年七十六。
赠司徒,辍视朝一日。
文纪平生积财巨万,及卒,为其子龟龄所费,不数年间,以至荡尽,由是多藏者以为诫焉。
马裔孙,字庆先,棣州商河人。
案:此下有阙文。
唐末帝即位,用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未满岁,改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皆带禁职。
寻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裔孙纯儒,性多凝滞,遽登相位,未悉朝廷旧事。
初,冯道罢同州入朝,拜司空。
唐朝故事,三公为加官,无单拜者,是时朝议率尔命道,制出,或曰‘三公正宰相,便合参大政’;又云‘合受册’。
众言藉藉。
卢文纪又欲祭祀时便令扫除,冯道闻之曰:‘司空扫除,职也,吾无所惮。’
既而知非乃止。
刘昫为仆射,性刚,群情嫉之,乃共赞右常侍孔昭序论行香次第,言:‘常侍侍从之臣,行立合在仆射之前。’
疏奏,下御史台定例。
同光已来,李琪、卢质继为仆射,质性轻脱,不能守师长之体,故昭序轻言。
裔孙以群情不悦刘昫、冯道,欲微抑之,乃责台司,须检则例,而台吏言:‘旧不见例,据南北班位,即常侍在前。’
俄属国忌,将就列未定,裔孙即判台状曰:‘既有援据,足可遵行,各示本官。’
刘昫怒,挥袂而退。
自后日责台司定例,崔居俭谓南宫同列曰:‘从昭序言语,是朝廷人总不解语也。且仆射师长也,中丞大夫就班修敬,常侍班在南宫六卿之下,况仆射乎。已前骑省年深,望南宫二侍郎如仰霄汉,痴人举止,何取笑之深耶!’
众闻居俭言,纷议稍息。
文士哂裔孙堂判有‘援据’二字,其中书百职,裔孙素未谙练,无能专决,但署名而已。
又少见宾客,时人目之为‘三不开’,谓口不开、印不开、门不开也。
及太原事起,唐末帝幸怀州,裔孙留司在洛。
未几,赵德钧父子有异志,官寨危急,君臣计无所出。
俄而裔孙自洛来朝,众相谓曰:‘马相此来,必有安危之策。’
既至,献绫三百匹,卒无献可之言。
晋祖受命,废归田里。
裔孙好名,慕韩愈之为人,尤不重佛。
及废居里巷,追感唐末帝平昔之遇,乃依长寿僧舍读佛书,冀申冥报。
岁余枕藉黄卷中,见《华严》、《楞严》,词理富赡,由是酷赏之,仍抄撮之,相形于歌咏,谓之《法喜集》;又纂诸经要言为《佛国记》,凡数千言。
或嘲之曰:“公生平以傅奕、韩愈为高识,何前倨而后恭,是佛佞公耶?公佞佛耶?”
裔孙笑而答曰:“佛佞予则多矣。”
李崧相晋,用李专美为赞善,裔孙以宾客致仕,专美转少卿,裔孙得太子詹事。
晋、汉公卿以裔孙好为文章,皆欣然待之。
太祖即位,就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在洛。
每闭关养素,惟事讴吟著述。
嗜八分书,题尺酬答,必亲札以炫其墨迹。
裔孙将卒之前,睹白虺缘于庭槐,驱之失所在,裔孙感赋鹏之文,作《槐虫赋》以见志。
广顺三年秋七月,卒于洛阳。
诏赠太子少傅,辍视朝一日。
裔孙初为河中从事,因事赴阙,宿于逻店。
其地有上逻神祠,夜梦神见召,待以优礼,手授二笔,其笔一大一小,觉而异焉。
及为翰林学士,裔孙以为契鸿笔之兆。
旋知贡举,私自谓曰:“此二笔之应也。”
洎入中书上事,堂吏奉二笔,熟视大小如昔时梦中所授者。
及卒后旬日,有侍婢灵语,一如裔孙声气,处分家事,皆有伦理,时人奇之。
和凝,字成绩,汶阳须昌人也。
九代祖逢尧,唐高宗时为监察御史,自逢尧之下,仕皆不显。
曾祖敞、祖濡皆以凝贵,累赠太师。
父矩,赠尚书令。
矩性嗜酒,不拘礼节,虽素不知书,见士未尝有慢色,必罄家财以延接。
凝幼而聪敏,姿状秀拔,神采射人。
少好学,书一览者咸达其大义。
年十七举明经,至京师,忽梦人以五色笔一束以与之,谓曰:“子有如此才,何不举进士?”
自是才思敏赡,十九登进士第。
滑帅贺瑰知其名,辟置幕下。
凝善射。
时瑰与唐庄宗相拒于河上,战胡柳陂,瑰军败而北,惟凝随之,瑰顾曰:“子勿相随,当自努力。”
凝对曰:“丈夫受人知,有难不报,非素志也,但恨未有死所。”
旋有一骑士来逐瑰,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应弦而毙,瑰获免。
既而谓诸子曰:“昨非和公,无以至此。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后必享重位,尔宜谨事之。”
遂以女妻之,由是声望益隆。
后历郓、邓、洋三府从事。
唐天成中,入拜殿中侍御史,历礼部、刑部员外郎,改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寻诏入翰林充学士,转主客郎中充职,兼权知贡举。
贡院旧例,放榜之日,设棘于门及闭院门,以防下第不逞者。
凝令彻棘启门,是日寂无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时议以为得人。
《渑水燕谈》:范质初举进士,时和凝知贡举,凝尝以宰辅自期,登第之日,名第十三人,及览质文,尤加赏叹,即以第十三名处之,场屋间谓之“传衣钵”,若禅宗之相付授也。
后质果继凝登相位。
明宗益加器重,迁中书舍人、工部侍郎,皆充学士。
晋有天下,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转户部侍郎,会废端明之职,复入翰林充承旨。
晋祖每召问以时事,言皆称旨。
五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六年秋,晋高祖将幸鄴都,时襄州安从进反状已彰,凝乃奏曰:“车驾离阙,安从进或有悖逆,何以待之?”
晋高祖曰:“卿意如何?”
凝曰:“以臣料之,先人有夺人之心,临事即不及也。欲预出宣敕十数道,密付开封尹郑王,令有缓急即旋填将校姓名,令领兵击之。”
晋高祖从之。
及闻唐、邓奏报,郑王如所敕,遣骑将李建崇、监军焦继勋等领兵讨焉,相遇于湖阳,从进出于不意,甚讶其神速,以至于败,由凝之力也。
少帝嗣位,加右仆射。
开运初,罢相守本官,未几,转左仆射。
汉兴,授太子太保。
国初,迁太子太傅。
显德二年秋,以背疽卒于其第,年五十八。
辍视朝两日,诏赠侍中。
凝性好修整,自释褐至登台辅。
车服仆从,必加华楚,进退容止伟如也。
又好延纳后进,士无贤不肖,皆虚怀以待之,或致其仕进,故甚有当时之誉。
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
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焉。
《宋朝类苑》: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偓,今世传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
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籝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予有《香奁》、《籝金》二集,不行于世。”
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
长子峻,卒于省郎。
次子岘,《绵绣万花谷》:范蜀公《蒙求》云:和岘,晋相和凝之子。
岘生,会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凝喜曰:“我生平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矣。”
因名曰三美。
仕皇朝为司勋员外郎。
苏禹珪,字元锡,其先出于武功,近世家高密,今为郡人也。
父仲容,以儒学称于乡里,唐末举《九经》,补广文助教,迁辅唐令,累赠太师。
禹珪性谦和,虚襟接物,克构父业,以五经中第,辟辽州倅职,历青、郓从事,转潞、并管记,累检校官至户部郎中。
汉高祖作镇并门,奏为兼判。
开运末,契丹入汴,汉祖即位于晋阳,授中书侍郎平章事。
汉祖輗阼,兼刑部尚书,俄加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汉祖大渐,与苏逢吉、杨邠等受顾命,立少主。
明年,转左仆射。
三年冬,太祖入平内难,禹珪遁入都城,为兵士所掳。
翼日,太祖令人求之,既见,抚慰甚至,寻复其位。
国初,加守司空,寻罢相守本官。
世宗嗣位,封莒国公,未几,受代归第。
显德三年正月旦,与客对食之际,暴疾而卒,时年六十二。
禹珪纯厚长者,遭遇汉祖,及苏逢吉夷灭,禹珪恬然无咎,时人以为积善之报也。
子德祥,登进士第,累历台省。
景范,淄州长山人。
案:此下有阙文。
据《世宗纪》,景范父名初,以户部郎中致仕。
世宗之北征也,命为东京副留守。
车驾回自河东,世宗以艰于国用,乃以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册府元龟》载:世宗即位,七月癸巳,制曰:’
‘朕自履宸极,思平泰阶,出一令虑下民之未从,行一事惧上穹之罔祐,晨兴夕惕,终岁于兹。虽礼让渐闻兴行,而风雨未之咸若,岂刑政之所阙,而德教之未孚哉!由是进用良臣,辅宣皇化,虽朕志先定,亦舆情具瞻,爰择佳辰,诞敷明命。枢密院直学士、中大夫、尚书工部侍郎、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范,昔佐先帝,每罄嘉谟,逮事眇躬,愈倾忠节,奉上得大臣之体,检身为君子之儒。一昨戎辂亲征,皇都是守,赞勋贤于留府,副征发于行营,军政所需,国用无阙。今则灵台偃革,宣室图功,思先朝欲用之言,成圣考得贤之美,俾参大政,仍掌利权。尔其明听朕言,往敷洪化,予欲则垂象而清品汇,尔则顺天道以序彝伦,余欲恤刑名而息战争,尔则谨宪章而恢庙略。天人之际悬合,军民之事罔渝,则国相之尊,非尔孰处,邦计之重,惟材是臧。勉思倜傥以致君,勿效因循而保位,伫闻成绩,用副虚怀。可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范为人厚重刚正,无所屈挠,然理繁治剧,非其所长,虽悉心尽瘁,终无称职之誉。
世宗知之,因其有疾,乃罢司计。
寻以父丧罢相东归。
显德三年冬,以疾卒于乡里。
优诏赠侍中,官为立碑焉。
史臣曰:夫以稽古之力,取秉钧之位者,岂常人乎!然文纪耽于货殖,裔孙伤于龌龊,则知全其德者鲜矣。
如成绩之文采,元锡之履行,景范之纯厚,皆得谓之君子儒矣。
以之爰立,何用不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七-译文
卢文纪,字子持,是京兆万年人。注:下面有缺失的文字。
长兴末年,卢文纪担任了太常卿。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回答问题铿锵有力,饮食量大。奉命出使蜀川,路经岐下时,当时的唐末帝是岐帅,对他以主宾之礼相待,观察他的仪容和志趣,对他非常客气。清泰初年,中书省缺少宰相,末帝在朝中询问,左右大臣说:‘我见到班行中所赞誉,应当重用的人,有姚顗、卢文纪、崔居俭三人。’有人评论三人的才能和品行,末帝的心中更加疑惑。于是末帝将当时几位清望达官的姓名写在纸上,投入琉璃瓶中,在月夜焚香祈祷于天,第二天早晨用筷子夹出,第一个得到的是卢文纪的名字,其次是姚顗。末帝素来对他另眼相看,高兴地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姚顗一同升任相位。当时朝廷经历了战争之后,国家刚刚安定,外有敌寇入侵,内有强臣当道。卢文纪处于处理国家大事的位置,却没有辅佐的谋略,所讨论的都是一些小节,所纠正的都是一些细微之处。当时有蜀人史在德担任太常丞,出入权贵之门,评论朝中官员,多有批评,于是上书说:‘文武两班,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现在的军都将校、朝廷士大夫,都请进行审查,有才能的提拔使用,没有才能的罢免,不拘泥于名位的高低。’奏章下发给中书省,卢文纪认为不是针对自己,非常愤怒,召来谏议大夫卢损复查情况,言辞混乱,被众人嘲笑。三年夏天,晋祖引契丹抗命,不久大军战败,官寨被围。八月,皇帝亲自出征,经过徽陵,在宫阙下拜祭,休息在军营中。卢文纪随从,皇帝看着他问:‘我听说君主忧愁臣子受辱,我从凤翔来,首先任命你为宰相,听人议论,以为能带来太平,现在敌寇纷纷,让我亲自出征,你心里安吗?’卢文纪惶恐地表示感谢。当时末帝晚年,精神不振,口头上说要救援官寨,实际上已经厌倦了出征。第一次河阳之战,皇帝召见卢文纪、张延朗商议。卢文纪说:‘敌骑来去匆匆,没有利益就离开,大寨牢固,足以抵挡,何况已有三处救兵,可以不用战斗就能解围。派人督促,要求成功,皇帝的车队暂驻河桥,详细观察形势,何况这里地处舟车要道,正是天下之心,如果实在不能解围,撤退也不算晚。’恰逢张延朗与赵延寿关系密切,私下建议说:‘卢文纪的话是正确的。’因此让赵延寿北行,末帝坐等他失败。
晋祖进入洛阳,免去卢文纪的相位,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后来又升任太子少傅。少帝即位,改任太子太傅。汉祖登基,转任太子太师。当时朝中官员分司在洛阳,虽然有留台御史,但纪律也不太严整,于是皇帝命令卢文纪另外负责管理。侍御史赵砺及纠分司朝臣中有行香拜表疏怠者,杨邠生气,把所有因病不在朝谒的官员都视为退休。当时卢文纪另外负责管理,情况变得很严重,因为生病请假,又被留台弹劾,于是以本官退休。《欧阳史》记载:周太祖即位,就在家中任命卢文纪为司空。
广顺元年夏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司徒,停止朝会一天。卢文纪一生积累的财富很多,去世后,被他的儿子卢龟龄花光,没几年就荡然无存,因此许多藏富的人以此为戒。
马裔孙,字庆先,是棣州商河人。注:下面有缺失的文字。
唐末帝即位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赐予金紫,不到一年,改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都带着禁职。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平章事。马裔孙是个纯儒,性格多思,突然升任相位,对朝廷旧事不太了解。起初,冯道从同州入朝,被任命为司空。按照唐朝的旧例,三公是加官,没有单独任命的,当时朝中议论纷纷,有人说‘三公是正宰相,应该参与大政’;又说‘应该接受册封’。众说纷纭。卢文纪又想在祭祀时让他打扫,冯道听说后说:‘司空打扫,是职责所在,我无所畏惧。’后来知道不是这样,才停止。刘昫担任仆射,性格刚烈,众人对他都很嫉妒,于是共同赞扬右常侍孔昭序关于行香次序的建议,说:‘常侍是侍从之臣,行走站立应该排在仆射之前。’奏章下发给御史台制定条例。同光以来,李琪、卢质相继担任仆射,性格轻率,不能保持师长的风范,所以昭序轻率发言。马裔孙因为众人不满刘昫和冯道,想要稍微压制他们,于是责成台司检查条例,但台吏说:‘旧例中没有看到这样的条例,按照南北班位,常侍应该在前。’不久,国家有忌讳之事,即将列位而未确定,裔孙立即判决台状说:‘既然有依据,足以遵行,各自表明本官。’刘昫生气,挥袖而退。从此以后,每天责成台司制定条例,崔居俭对南宫同列说:‘从昭序的话来看,朝廷的人都不懂说话。况且仆射是师长,中丞大夫应该按班次表示尊敬,常侍在南宫六卿之下,何况仆射呢。已经以前的骑省年长,对南宫二侍郎如同仰望天空,这种愚蠢的行为,何必笑得那么厉害呢!’众人听到崔居俭的话,议论逐渐平息。文士们嘲笑裔孙的判决中有‘依据’二字,他作为中书百职,素来不熟悉,不能独断专行,只是签名而已。又很少见宾客,当时的人称他为‘三不开’,说是嘴不开、印不开、门不开。等到太原起事,唐末帝逃到怀州,裔孙留在洛阳处理事务。不久,赵德钧父子有异志,官寨危急,君臣无计可施。不久裔孙从洛阳来朝,众人相互说:‘马相这次来,一定有安危之策。’到了之后,献上绫三百匹,最终没有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晋祖接受命令,废黜归田里。
后代子孙喜欢名声,羡慕韩愈的为人,尤其不重视佛教。等到他在乡间隐居,追忆唐末皇帝往日的待遇,于是依托长寿寺僧舍阅读佛经,希望得到冥间的回报。一年多来,他沉浸在黄卷之中,看到了《华严经》和《楞严经》,文词和道理都很丰富,因此非常欣赏它们,仍然抄录下来,与诗歌相类比,称之为《法喜集》;又编纂了各种经文中的要点为《佛国记》,共有几千字。有人嘲笑他说:“您平生以傅奕、韩愈为高明之见,为何先前傲慢而后恭顺,这是不是对佛的迷信呢?您是不是迷信佛呢?”裔孙笑着回答:“如果说是对佛的迷信,那我也很多了。”李崧担任晋国宰相时,任命李专美为赞善,裔孙作为宾客退休,专美升任少卿,裔孙成为太子詹事。晋、汉两朝的公卿们因为裔孙擅长写文章,都高兴地等待他的到来。太祖即位后,任命他为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任洛阳的职务。他每次闭门修养,只从事吟咏和著述。他喜欢八分书,写信回信必定亲自书写以炫耀他的墨迹。裔孙临终之前,看到一条白蛇缠绕在庭院的槐树上,驱赶它却失去了踪影,裔孙感慨地写下《鹏之文》,创作了《槐虫赋》以表达他的志向。广顺三年(943年)秋七月,裔孙在洛阳去世。朝廷下诏追赠他为太子少傅,停止朝会一天。
裔孙最初担任河中从事,因公事赴京,住在驿站。那里有上逻神祠,夜里梦见神明召唤他,用优厚的礼遇接待他,亲手交给他两支笔,一支大一支小,醒来后感到非常奇异。等到他成为翰林学士,裔孙认为这是得到鸿笔的预兆。不久后负责贡举,他私下对自己说:‘这是那两支笔的回应。’等到他进入中书省上奏事务,中书省的官员呈上两支笔,仔细观察大小,与梦中授予的完全一样。等到他去世后十几天,有一个侍女灵验地模仿裔孙的声音说话,处理家事,都有条理,当时的人们感到非常惊奇。
和凝,字成绩,是汶阳须昌人。他的九代祖和逢尧,在唐高宗时期担任监察御史,从逢尧以下,他的后代做官都不显赫。曾祖父和祖父都因为和凝而显贵,多次被追赠为太师。父亲和矩,被追赠为尚书令。和矩生性喜欢喝酒,不拘小节,虽然平时不读书,见到士人从未有过轻慢的神色,必定用尽家财来招待他们。和凝自幼聪明敏捷,外貌出众,神采奕奕。少年时好学,看书一眼就能理解大意。十七岁时考中明经,到了京城,忽然梦见有人给他一束五彩笔,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才华,为什么不考进士呢?’从此他的才思敏捷,十九岁考中进士。滑帅贺瑰知道他的名字,将他招入幕下。和凝擅长射箭。当时贺瑰与唐庄宗在河上对峙,在胡柳陂作战,贺瑰的军队战败而北撤,只有和凝跟随他,贺瑰回头说:‘你不要跟着我,应该自己努力。’和凝回答说:‘大丈夫受人赏识,有难不报,这不是我的本意,只是遗憾没有找到死的地方。’不久,有一个骑士来追赶贺瑰,和凝大声呼喝,骑士不停,于是他拉弓射箭,箭矢应声而落,骑士被射死,贺瑰得以幸免。事后他对儿子们说:‘昨天如果不是和公,我就无法到达这里。和公文武全才而且有志气,以后必定会享有高位,你们应该小心侍奉他。’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此和凝的名声更加显赫。后来历任郓、邓、洋三府从事。唐天成中,入朝担任殿中侍御史,历任礼部、刑部员外郎,改任主客员外郎、知制诰,不久被诏令进入翰林院担任学士,转任主客郎中充职,兼权知贡举。贡院旧例,放榜之日,在门口设置荆棘,关闭院门,以防落榜者滋事。和凝命令撤去荆棘,打开院门,那天非常安静,没有喧哗,录取的很多都是有才华的人,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得到了人才。《渑水燕谈》:范质最初考中进士,当时和凝负责贡举,和凝曾经以成为宰相自期,考中进士的那一天,排在第十三名,等到看了范质的文章,特别赞赏,就让他排在第十三名,考场中称之为‘传衣钵’,就像禅宗中的传授一样。后来范质果然继承了和凝成为宰相。
明宗更加重视他,升任中书舍人、工部侍郎,都担任学士。晋朝统一天下后,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转任户部侍郎,后来废除端明殿学士的职务,又进入翰林院担任承旨。晋祖每次召见他询问时事,他的言论都符合皇帝的心意。五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六年秋天,晋高祖准备前往鄴都,当时襄州安从进反叛的迹象已经很明显,和凝上奏说:‘皇帝离开皇宫,安从进可能会有悖逆之心,该如何应对呢?’晋高祖说:‘你的意见如何?’和凝说:‘据我推测,先人有夺取人之心,临事就不足为虑了。我想预先发出十几道宣敕,秘密交给开封尹郑王,一旦有紧急情况,就立即填写将校姓名,让他们领兵征讨。’晋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等到听到唐、邓两地的奏报,郑王按照所敕,派遣骑兵将领李建崇、监军焦继勋等领兵征讨,在湖阳相遇,安从进出乎意料,非常惊讶他们的神速,以至于战败,这是和凝的力量。少帝即位后,加封他为右仆射。开运初年,他辞去相位,保留原官职,不久后转任左仆射。汉朝兴起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太保。国初,升任太子太傅。显德二年秋天,因为背疽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停止朝会两天,下诏追赠他为侍中。
和凝喜欢修整,从开始做官到成为宰相,他的车马服饰、仆从,必定装饰华丽,举止从容大方。他又喜欢提拔后辈,无论士人贤否,都虚心对待他们,有时帮助他们仕途,因此在当时很有声誉。他一生写文章,擅长短歌艳曲,尤其喜欢声誉。他有文集一百卷,自己刻板印刷,印制了几百部,分送给别人。《宋朝类苑》:和鲁公和凝有一本艳词集名叫《香奁集》,和凝后来显贵,于是将他的名字嫁接到韩偓身上,现在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其实是和凝的作品。和凝一生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籝金》六集,他在《游艺集序》中写道:‘我有《香奁》、《籝金》两集,不流传于世。’和凝在政府时避免议论,避讳自己的名字,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实际上承认了这一点,这是和凝的意图。
长子和峻,在省郎任上去世。次子和岘,《绵绣万花谷》:范蜀公《蒙求》中说:和岘,晋相和凝之子。和岘出生时,恰逢和凝进入翰林院、加封金紫、负责贡举,和凝高兴地说:‘我一生中美好的事情,这三者都集中了,这个儿子应该继承我。’因此给他起名叫三美。
和岘在皇朝担任司勋员外郎。
苏禹珪,字元锡,他的祖先是武功人,后来家族迁居到高密,现在他是这个郡的人。他的父亲苏仲容,以儒学在乡里著称,唐朝末年考中《九经》,补任广文助教,后来升任辅唐令,多次升迁后追赠为太师。苏禹珪性格谦和,虚怀若谷,继承父业,通过五经考试,被任命为辽州倅职,历任青州、郓州从事,转任潞州、并州管记,多次检校官职,最终升任户部郎中。汉高祖在并门镇守时,奏请苏禹珪兼任判官。开运末年,契丹攻入汴京,汉祖在晋阳即位,任命苏禹珪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汉祖去世后,苏禹珪与苏逢吉、杨邠等人接受遗命,立幼主。第二年,转任左仆射。第三年冬天,太祖平定内乱,苏禹珪逃入都城,被士兵抓捕。第二天,太祖派人去找他,见到后非常安慰他,不久又恢复了他的职位。国初,他被任命为守司空,不久后罢免宰相职务,保留原职。世宗继位后,封他为莒国公,不久后他卸任回家。显德三年正月,在与客人共进餐时,突然得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苏禹珪是一个纯厚、有德的长者,在汉祖时期受到重用,苏逢吉被诛杀后,苏禹珪安然无恙,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他积累善行的回报。
他的儿子苏德祥,考中进士,多次在台省任职。苏景范,是淄州长山人。据《世宗纪》记载,苏景范的父亲名叫苏初,曾任户部郎中退休。世宗北征时,任命苏景范为东京副留守。世宗从河东返回,因为国家财政困难,任命苏景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册府元龟》记载:世宗即位后,七月癸巳日,下诏说:‘自从我登上皇位,想要使天下太平,发布命令时担心百姓不遵从,做事情时害怕上天不保佑,每天早起晚睡,一年到头如此。虽然礼让之风逐渐兴起,但风雨并没有相应地平静,难道是刑罚政治有缺失,或者是德教没有得到百姓的信任吗!因此,我提拔了贤良的臣子,辅助宣扬皇上的教化,虽然我的志向已经确定,但也要顺应舆论的期待,选择吉日,颁布明令。枢密院直学士、中大夫、尚书工部侍郎、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的苏景范,过去辅佐先帝,每次都献上好的建议,侍奉朕时更加忠诚,奉事得体,检点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儒。上次朕亲自出征,苏景范留守京城,赞襄留守府的贤能,协助征发行营的物资,军政所需,国用充足。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宣室图功,我想起先朝想要用的人,成就圣上得到贤能的美名,让苏景范参与大政,仍然掌握利权。你要明听我的话,前往推广宏大的教化,我希望垂象以清正品汇,你要顺应天道以序彝伦,我希望恤刑名以息战争,你要谨守宪章以恢弘庙略。天人之际相合,军民之事无变,那么国相的尊贵,非你莫属,国家大计,只有人才才能胜任。勉励你以超群的才能辅佐君主,不要效仿因循守旧以保住职位,等待你的成绩,以符合我的期望。任命你为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苏景范为人厚重刚正,不屈不挠,但处理繁杂事务,不是他的长处,尽管他全心全意地努力,但最终没有得到称职的赞誉。世宗知道这一点,因为他的疾病,就免去了他的司计职务。不久后,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去相位回到家乡。显德三年冬天,他在家乡因病去世。朝廷下诏追赠他为侍中,官方为他立碑。
史臣评论说:凭借研究古代的努力,取得执掌国政的地位的人,难道是普通人吗!然而文纪沉迷于经商,他的后代受到诽谤,这就知道保全德行的人很少了。像成绩的文章,元锡的品行,景范的纯厚,都可以称为君子儒。用他们来辅佐国家,怎么会不好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七-注解
京兆万年:京兆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西安市。万年是京兆的一个县名,指现在的西安市周至县。
太常卿:太常卿是古代官职,负责掌管祭祀、礼仪等事务,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岐帅:岐帅指的是当时在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的节度使,相当于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中书阙辅相:中书是中书省的简称,辅相是指宰相,中书阙辅相即中书省缺宰相。
姚顗:姚顗是唐朝末年的官员,曾任宰相。
崔居俭:崔居俭是唐朝末年的官员,曾任宰相。
品藻:品藻是对人才能德行的评价。
宗社:宗社指国家的宗庙和社稷,代表国家的根本。
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国家的大政。
铨选:铨选是官员选拔制度,指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拟抡:拟抡指选拔和推举人才。
史在德:史在德是蜀人,曾任太常丞。
阅试澄汰:阅试澄汰指审查和考试以淘汰不合格者。
晋祖:晋祖指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契丹:契丹,指古代游牧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
河阳:河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
徽陵:徽陵是唐朝末帝李柷的陵墓。
仗舍:仗舍指军队中的宿营地。
月夜焚香:月夜焚香是一种宗教仪式,通过烧香祈求神灵保佑。
箸挟:箸挟指用筷子夹取。
清望达官:清望达官指名声好、地位高的官员。
司徒:司徒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很高,相当于宰相。
辍视朝一日:停止上朝一天,以示哀悼。
棣州商河:棣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商河是棣州的一个县名,指现在的山东省商河县。
翰林学士:官职名,负责文学事务。
户部郎中:户部郎中,指户部(负责财政)的郎中,为中级官员。
知制诰:知制诰是掌管起草皇帝诏书的官员。
金紫:金紫是古代官员的服饰,代表高级官员。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和审阅政令。
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是礼部的官员,负责管理礼仪。
禁职:禁职指宫廷中的官员。
司空: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很高,相当于宰相。
三公:三公指古代的三个高级官职,即太尉、司徒、司空。
仆射:仆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中丞大夫:中丞大夫是御史中丞的别称,是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官员。
常侍:常侍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骑省:骑省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出行。
堂判:堂判是官员在公堂上签署的判决书。
太原事起:太原事起指后晋时期,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的叛乱事件。
怀州:怀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
官寨:官寨是古代官员的住所,也是军事防御设施。
君臣计无所出:君臣计无所出指君主和臣子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受命:受命指接受命令或任命。
废归田里:废归田里指被免职后回到农村生活。
裔孙:裔孙,指子孙后代。
韩愈:唐代文学家,反对佛教。
佛:指佛教,是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废居里巷:指被贬谪或隐居。
唐末帝:指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
华严:《华严经》,佛教经典之一,是华严宗的主要经典。
楞严:《楞严经》,佛教经典之一,是禅宗的重要经典。
词理富赡:指词句和理论丰富。
歌咏:指诗歌。
法喜集:裔孙抄撮佛教经典而成的作品。
佛国记:裔孙编纂的佛教经典摘要。
傅奕:唐代文学家,反对佛教。
佛佞公:指崇拜佛教的人。
李崧: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宰相。
李专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官员。
宾客致仕:指以宾客的身份退休。
检校礼部尚书:官职名,掌管礼仪事务。
洛:指洛阳,古都,位于今河南省。
八分书:古代书法的一种,以八分为标准。
尺牍:古代的书信。
亲札:亲自书写的信件。
炫:炫耀。
白虺:一种毒蛇,此处比喻不祥之兆。
鹏:古代神话中的大鸟,此处比喻裔孙的志向。
广顺三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年号。
太子少傅:官职名,辅导太子。
河中从事:官职名,负责河中地区的行政事务。
逻店:古代驿站。
上逻神祠:供奉上逻神的庙宇。
契鸿笔:指有才学的人。
贡举: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形式。
中书上事:指在中书省处理政务。
堂吏:官职名,掌管中书省的文书工作。
侍婢灵语:指侍婢的鬼魂说话。
须昌: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监察御史:官职名,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不显:不显赫,不出名。
明经: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科目。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
贺瑰: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将领。
唐庄宗: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皇帝。
胡柳陂: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宰辅:宰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端明殿学士:官职名,负责文学事务。
判度支:官职名,负责财政事务。
户部侍郎:官职名,负责户部事务。
中书侍郎:官职名,负责中书省事务。
平章事:官职名,宰相。
鄴都: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襄州: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安从进: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将领。
开封尹:官职名,负责开封府事务。
郑王:指郑王李嗣源,后成为后唐的皇帝。
骑将:官职名,负责骑兵事务。
监军:官职名,负责军队的管理。
湖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开运: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年号。
背疽:背部的一种疾病。
华楚:指华丽而庄重的服饰。
宰辅自期:期望自己成为宰相。
传衣钵:比喻传授学问或技艺。
度支:官职名,负责财政事务。
承旨:官职名,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
中书侍郎平章事:中书侍郎平章事,指中书省的侍郎,平章事为宰相的别称。
省郎:官职名,负责尚书省事务。
司勋员外郎:官职名,负责兵部事务。
苏禹珪:苏禹珪,字元锡,唐朝末年至五代后汉时期的重要官员,以儒学著称,曾任户部郎中、中书侍郎平章事等职。
武功:武功,指武功县,位于今陕西省,此处指苏禹珪的祖籍。
高密:高密,指高密县,位于今山东省,此处指苏禹珪的家族曾经居住的地方。
郡人:郡人,指某郡的居民,此处指苏禹珪为某郡的人。
儒学:儒学,指儒家学说,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主流思想体系。
九经:九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九部经典。
广文助教:广文助教,指负责教授《广雅》一书的官职。
辅唐令:辅唐令,指辅佐唐朝的县令。
太师:太师,古代官名,为最高军事长官。
辽州倅职:辽州倅职,指辽州(今山西省辽阳市)的副职官员。
青、郓从事:青、郓从事,指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和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的从事官,从事官为州郡的属官。
潞、并管记:潞、并管记,指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的管记官,管记官为记录官。
检校官:检校官,指负责检查和校正的官员。
汉高祖:汉高祖,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汴:汴,指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当时为后梁的都城。
晋阳:晋阳,指晋阳城,即今天的太原市,当时为后晋的都城。
刑部尚书:刑部尚书,指刑部的最高长官。
右仆射:右仆射,指宰相的副职之一。
集贤殿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指集贤殿的大学士,为文学、学术方面的官员。
少主:少主,指年幼的君主。
太祖:太祖,指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
内难:内难,指内部发生的变乱。
都城:都城,指国家的首都。
国初:国初,指国家建立初期。
守司空:守司空,指担任司空的职务。
莒国公:莒国公,指被封为莒国公的爵位。
世宗:世宗,指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
淄州长山:淄州长山,指淄州(今山东省淄博市)的长山县。
东京副留守:东京副留守,指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副留守。
三司:三司,指户部、度支、盐铁三部,负责财政事务。
宸极:宸极,指帝王的宝座。
刑政:刑政,指刑法和政治。
德教:德教,指道德教育和教化。
枢密院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指枢密院的直学士,为枢密院的文学官员。
上柱国:上柱国,指封号,为高级官员的荣誉。
开国男:开国男,指封号,为男爵的荣誉。
食邑:食邑,指封地的收入。
紫金鱼袋:紫金鱼袋,指官员的服饰标志。
戎辂:戎辂,指战车。
宣室:宣室,指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宪章:宪章,指法律和规章。
庙略:庙略,指国家的大政方针。
秉钧之位:秉钧之位,指掌握国家大权的位置。
货殖:货殖,指经营商业。
龌龊:龌龊,指品行不端正。
君子儒:君子儒,指有道德的儒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列传七-评注
苏禹珪,字元锡,其先出于武功,近世家高密,今为郡人也。
此句开篇点明了苏禹珪的出身和家世,武功和家高密均表明其家族的显赫地位,郡人也说明其已成为地方上的名流。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为后文对苏禹珪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父仲容,以儒学称于乡里,唐末举《九经》,补广文助教,迁辅唐令,累赠太师。
此句描述了苏禹珪的父亲苏仲容的儒学成就和官职变迁,突出了其家族的文治传统。‘以儒学称于乡里’表明苏仲容在乡里享有崇高的声誉,‘唐末举《九经》’则体现了其儒学的深厚功底,‘累赠太师’则说明其官职的显赫。
禹珪性谦和,虚襟接物,克构父业,以五经中第,辟辽州倅职,历青、郓从事,转潞、并管记,累检校官至户部郎中。
此句详细描述了苏禹珪的性格和官职经历。‘性谦和,虚襟接物’说明其为人谦逊和善,‘克构父业’则表明其继承了父业,‘以五经中第’则说明其儒学造诣深厚,‘累检校官至户部郎中’则展现了其官职的升迁过程。
汉高祖作镇并门,奏为兼判。开运末,契丹入汴,汉祖即位于晋阳,授中书侍郎平章事。
此句描述了苏禹珪在汉高祖时期的官职和经历。‘汉高祖作镇并门’表明其受到汉高祖的赏识,‘授中书侍郎平章事’则说明其官职的高位。
汉祖輗阼,兼刑部尚书,俄加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汉祖大渐,与苏逢吉、杨邠等受顾命,立少主。
此句继续描述了苏禹珪在汉祖时期的官职变化。‘兼刑部尚书’、‘俄加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表明其官职的进一步升迁,‘受顾命,立少主’则说明其在汉祖去世后受到皇帝的信任。
明年,转左仆射。三年冬,太祖入平内难,禹珪遁入都城,为兵士所掳。
此句描述了苏禹珪在平定内难时的经历。‘转左仆射’表明其官职的再次升迁,‘遁入都城,为兵士所掳’则展现了其在动荡时期的困境。
翼日,太祖令人求之,既见,抚慰甚至,寻复其位。
此句说明了苏禹珪在困境中得到了太祖的救助和信任,‘抚慰甚至’表明太祖对他的关心和尊重,‘寻复其位’则说明他很快恢复了官职。
国初,加守司空,寻罢相守本官。世宗嗣位,封莒国公,未几,受代归第。
此句描述了苏禹珪在国初和世宗时期的官职变化。‘加守司空’、‘封莒国公’表明其官职的显赫,‘罢相守本官’、‘受代归第’则说明其官职的起伏。
显德三年正月旦,与客对食之际,暴疾而卒,时年六十二。
此句说明了苏禹珪的去世,‘暴疾而卒’表明其去世突然,‘时年六十二’则说明其去世时年事已高。
禹珪纯厚长者,遭遇汉祖,及苏逢吉夷灭,禹珪恬然无咎,时人以为积善之报也。
此句对苏禹珪的人品进行了评价,‘纯厚长者’表明其为人厚道,‘积善之报’则说明其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子德祥,登进士第,累历台省。
此句描述了苏禹珪的儿子苏德祥的成就,‘登进士第’、‘累历台省’表明其也有一定的官职经历。
景范,淄州长山人。案:此下有阙文。据《世宗纪》,景范父名初,以户部郎中致仕。
此句介绍了苏景范的出身和家世,‘淄州长山人’表明其出身于淄州长山,‘以户部郎中致仕’则说明其父亲也有一定的官职。
世宗之北征也,命为东京副留守。车驾回自河东,世宗以艰于国用,乃以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此句描述了苏景范在世宗时期的官职和经历,‘命为东京副留守’、‘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表明其在世宗时期担任了重要的官职。
《册府元龟》载:世宗即位,七月癸巳,制曰:‘朕自履宸极,思平泰阶,出一令虑下民之未从,行一事惧上穹之罔祐,晨兴夕惕,终岁于兹。虽礼让渐闻兴行,而风雨未之咸若,岂刑政之所阙,而德教之未孚哉!由是进用良臣,辅宣皇化,虽朕志先定,亦舆情具瞻,爰择佳辰,诞敷明命。枢密院直学士、中大夫、尚书工部侍郎、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范,昔佐先帝,每罄嘉谟,逮事眇躬,愈倾忠节,奉上得大臣之体,检身为君子之儒。一昨戎辂亲征,皇都是守,赞勋贤于留府,副征发于行营,军政所需,国用无阙。今则灵台偃革,宣室图功,思先朝欲用之言,成圣考得贤之美,俾参大政,仍掌利权。尔其明听朕言,往敷洪化,予欲则垂象而清品汇,尔则顺天道以序彝伦,余欲恤刑名而息战争,尔则谨宪章而恢庙略。天人之际悬合,军民之事罔渝,则国相之尊,非尔孰处,邦计之重,惟材是臧。勉思倜傥以致君,勿效因循而保位,伫闻成绩,用副虚怀。可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此段文字是《册府元龟》中关于世宗对苏景范的任命和期望的记载,详细描述了世宗对苏景范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对国家政治的思考。
范为人厚重刚正,无所屈挠,然理繁治剧,非其所长,虽悉心尽瘁,终无称职之誉。
此句对苏景范的人品和才能进行了评价,‘厚重刚正’表明其为人正直,‘理繁治剧,非其所长’则说明其在处理复杂事务方面存在不足。
世宗知之,因其有疾,乃罢司计。寻以父丧罢相东归。显德三年冬,以疾卒于乡里。
此句描述了苏景范的去世,‘因其有疾,乃罢司计’、‘寻以父丧罢相东归’则说明其因疾病和家事而辞官。
优诏赠侍中,官为立碑焉。
此句说明了苏景范去世后得到的荣誉,‘优诏赠侍中’表明其得到了朝廷的优待,‘官为立碑’则说明其得到了官方的纪念。
史臣曰:夫以稽古之力,取秉钧之位者,岂常人乎!然文纪耽于货殖,裔孙伤于龌龊,则知全其德者鲜矣。
此段文字是史臣对苏景范的评价,‘稽古之力’、‘秉钧之位’表明苏景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地位,‘全其德’则说明其品德高尚,‘鲜矣’则说明这样的人很少见。
如成绩之文采,元锡之履行,景范之纯厚,皆得谓之君子儒矣。以之爰立,何用不臧。
此段文字是对苏景范的评价的总结,‘君子儒’是对其品德和才能的高度评价,‘何用不臧’则说明其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