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一-原文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讳荣,太祖之养子,盖圣穆皇后之侄也。
本姓柴氏,父守礼,太子少保致仕。
‘《隆平集》:柴翁者,尝独居室,人以为司冥事。一日,笑不止,妻问其故,不答。翁嗜饮,妻醉之以酒,乃曰:‘上帝有命,郭郎为天子。’考柴翁即守礼之父,史佚其名。
帝以唐天祐十八年,岁在辛巳,九月二十四日丙午,生于邢州之别墅。
年未童冠,因侍圣穆皇后,在太祖左右。
时太祖无子,家道沦落,然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
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汉初,太祖以佐命功为枢密副使,帝始授左监门卫将军。
‘《国老谈苑》云:周世宗在汉为诸卫将军,尝游畿甸,谒县令,忘其姓名,令方聚邑客蒱博,弗得见,世宗颇衔之。
及即位,令因部夫犯赃数百匹,宰相范质以具狱上奏,世宗曰:‘亲民之官,赃状狼籍,法当处死。’
质奏曰:‘受所监临财物有罪,上赃虽多,法不至死。’
世宗怒,厉声曰:‘法者自古帝王之所制,本以防奸,朕立法杀赃吏,非酷刑也。’
质曰:‘陛下杀之则可,若付有司,臣不敢署敕。’遂贷其命。
二年,太祖镇鄴,改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三年冬,太祖入平内难,留帝守鄴城。
广顺元年正月,太祖践祚,帝恳求入觐,忽梦至河而不得渡,寻授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
帝在镇,为政清肃,盗不犯境。
先是,澶之里巷湫隘,公署毁圯,帝即广其街肆,增其廨宇,吏民赖之。
‘《宋史·王赞传》:周世宗镇澶渊,每旬决囚,赞引律令,辨析中理。
问之,知其尝事学问,即署右职。
二年正月,兗州慕容彦超反,帝累表请征行,太祖嘉之。
及曹英等东讨,数月无功,太祖欲亲征,召群臣议其事,宰臣冯道奏以方当盛夏,车驾不宜冲冒。
太祖曰:‘寇不可玩。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兒子击贼,方办吾事。’
时枢密王峻意不欲帝将兵,故太祖亲征。
六月,兗州平。
十二月,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三年正月,帝入觐。
三月,授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
显德元年正月庚辰,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
时太祖寝疾弥留,士庶忧沮,及闻帝总内外兵柄,咸以为惬。
‘《隆平集》:曹翰隶世宗幕下,世宗镇澶渊,以为牙校。
及尹开封,翰犹在澶渊,闻周祖寝疾,不俟召来见世宗,密言曰:‘王为冢嗣,不侍医药,何以副天下望?’
世宗悟,入侍禁中,以府事命翰总决。
壬辰,太祖崩,秘不发丧。
丙申,内出太祖遗制:‘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群臣奉帝即皇帝位。
庚子,宰臣冯道率百僚上表请听政,凡三上。
壬寅,帝见群臣于万岁殿门之东庑下。
二月庚戌,潞州奏,河东刘崇与契丹大将军杨衮,举兵南指。
壬戌,宰臣冯道率百僚上表请御殿,凡三上,允之。
丁卯,以中书令冯道充山陵使,太常卿田敏充礼仪使,兵部尚书张昭充卤簿使,御史中丞张煦充仪仗使,开封少尹、权判府事王敏充桥道使。
河东贼将张晖率前锋自团柏谷入寇,帝召群臣议亲征。
宰臣冯道等奏,以刘崇自平阳奔遁之后,势弱气夺,未有复振之理,窃虑声言自来,以误于我,陛下纂嗣之初,先帝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举,命将御寇,深以为便。
帝曰:‘刘崇幸我大丧,闻我新立,自谓良便,必发狂谋,谓天下可取,谓神器可图,此际必来,断无疑耳!’
冯道等以帝锐于亲征,因固诤之。
帝曰:‘昔唐太宗之创业,靡不亲征,朕何惮焉!’
道曰:‘陛下未可便学太宗。’
帝又曰:‘刘崇乌合之众,苟遇王师,必如山压卵耳。’
道曰:‘不知陛下作得山否?’
帝不悦而罢。
诏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之为强人。
帝以趫捷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盗中,故令所在招纳,有应命者,即贷其罪,以禁卫处之。
至有朝行杀夺,暮升军籍,雠人遇之不敢仰视。
帝意亦患之,其后颇有不获宥者。
三月丁丑,潞州奏,河东刘崇入寇,兵马监押穆令均部下兵士为贼军所袭,官军不利。
诏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自磁州固镇路赴潞州,以澶州节度使郭崇副之。
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以陕府节度使韩通为副。
命宣徽使向训、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等,领兵先赴泽州。
辛巳,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诸贬降责授官,量与升陟叙用,应配流徒役人,并放逐便。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税并放。内外见任、前文武职官并与加恩,父母在者并与恩泽,亡没者与封赠,其母妻未叙者,特与叙封’云。
前泾州节度使史匡懿卒。
癸未,诏以刘崇入寇,车驾取今月十一日亲征。
甲申,以枢密使郑仁诲为东京留守。
乙酉,车驾发京师。
壬辰,至泽州。
癸巳,王师与河东刘崇、契丹杨衮大战于高平,贼军败绩。
初,车驾行次河阳,闻刘崇自潞而南,即倍程而进。
是月十八日至泽州,既晡,帝御戎服,观兵于东北郊,距州十五里,夜宿于村舍。
十九日,先锋与贼军相遇,贼阵于高平县南之高原。
有贼中来者,云:‘刘崇自将骑三万,并契丹万余骑,严阵以待官军。’
帝促兵以击之,崇东西列阵,颇亦严整。
乃令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将左,居阵之西厢;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将右,居阵之东厢;
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以精骑当其中;
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以禁兵卫跸。
帝介马观战。
两军交锋,未几,樊爱能、何徽望贼而遁,东厢骑军乱,步军解甲投贼,
帝乃自率亲骑,临阵督战。
《隆平集·马仁瑀传》:从世宗亲征刘崇,王师不利,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
因跃马大呼,引弓连毙将卒数十,士气始振。
今上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战士皆奋命争先,贼军大败。
日暮,贼万余人阻涧而阵,会刘词领兵至,与大军迫之,贼军又溃,
临阵斩贼大将张晖及伪枢密使王延嗣。
诸将分兵追袭,僵尸弃甲填满山谷。
初夜,官军至高平,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其夕,杀降军二千余人,我军之降敌者亦皆就戮。
初,两军之未整也,风自东北起,不便于我,
及与贼军相遇,风势陡回,人情相悦。
战之前夕,有大星如日,流行数丈,坠于贼营之上。
及战,北人望见官军之上,有云气如龙虎之状,则天之助顺,亶其然乎!
是日,危急之势顷刻莫保,赖帝英武果敢,亲临寇敌,不然则社稷几若缀旒矣。
是夕,帝宿于野次。
甲午,次高平县。
诏赐河东降军二千余人各绢二匹,并给其衣装,乡兵各给绢一匹,放还本部。
是日大雨。
戊戌,车驾至潞州。
诃南府上言,前青州节度使常思卒。
己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夔州节度使樊爱能,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寿州节度使何徽等并诸将校七十余人,
并伏诛。
高平之役,两军既成列,贼骑来挑战,
爱能望风而退,何徽以徒兵阵于后,为奔骑所突,即时溃乱,
二将南走。
帝遣近臣宣谕止遏,莫肯从命,
皆扬言曰:‘官军大败,余众已解甲矣。’
至暮,以官军克捷,方稍稍而回。
帝至潞州,录其奔遁者,自军使以上及监押使臣并斩之,
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
帝以何徽有平阳守御之功,欲贷其罪,
竟不可,与爱能俱杀之,
皆给槥车归葬。
《东都事略》:世宗谓张永德曰:‘樊爱能及偏裨七十余人,
吾欲尽按军法,何如?’
对曰:‘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
安可已也!’
世宗善其言,悉诛爱能等以徇,
军声始振。
庚子,以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为许州节度使,
以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滑州节度使,
以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武信军节度使,
职并如故。
以滑州节度使白重赞为鄜州节度使,
以郑州防御使史彦超为华州节度使,
赏高平之功也。
以晋州节度使药元福为同州节度使,
以宣徽北院使杨廷璋为晋州节度使,
以同州节度使张铎为彰义军节度使,
以客省使吴延祚为宣徽北院使,
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李千为蔡州防御使,
以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田中为密州防御使,
以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顺为登州防御使,
以龙捷左第二军都指挥使孙延进为郑州防御使,
以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为泽州防御使,
以散员都指挥使李继勋为殿前都虞候,
以殿前都虞候韩令坤为龙捷左厢都指挥使,
以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赵宏殷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以散员都指挥使慕容延钊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
以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
并遥授团练使,
其余改转有差。
壬寅,以天雄军节度使、卫王符彦卿为河东行营都部署,
知太原行府事;
以澶州节度使郭崇为行营副部署;
以宣徽南院使向训为行营兵马都监;
以侍卫都虞候李重进为行营都虞候。
以华州节度使史彦超为先锋都指挥使,
领步骑二万,进讨河东。
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陕府节度使韩通,
率兵自阴地关讨贼。
以河阳节度使刘词为随驾都部署,
以鄜州节度使白重赞为随驾副部署。
夏四月乙巳,太祖灵驾发东京。
乙卯,葬于嵩陵。
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奏,伪汾州防御使董希颜以城归顺。
《宋史·王彦超传》: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翼日,州将董希颜果降。
丙辰,伪辽州刺史张汉超以城归顺。
丁巳,幸柏谷寺。
遣右仆射、平章事、判三司李穀赴河东城下,计度军储。
诏河东城下诸将,招抚户口,禁止侵掠,只令征纳当年租税,及募民入粟五百斛、草五百围者赐出身,千斛、千围者授州县官。
辛酉,符彦卿奏,岚、宪二州归顺。
壬戌,制立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仍令有司择日备礼册命。
王彦超奏,收下石州,获伪刺史安彦进。
《宋史·王彦超传》: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擒其守将安彦进献行在。
癸亥,伪沁州刺史李廷诲以城归顺。
甲子,皇妹寿安公主张氏进封晋国长公主。
乙丑,东京奏,太师、中书令冯道薨。
丙寅,太祖皇帝神主祔于太庙。
庚午,曲赦潞州见禁罪人,除死罪外并释放。
是日,车驾发潞州,亲征刘崇。
癸酉,忻州伪监军李勍杀其刺史赵皋及契丹所遣大将杨努瑚,以州城归顺。
诏授李勍忻州刺史。
五月乙亥,以尚书右丞边归谠守本官,充枢密直学士;以尚书户部侍郎陶穀守本官,充翰林学士。
《宋史·陶穀传》:从征太原,时鱼崇谅迎母后至,穀乘间言曰:‘崇谅宿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以穀为翰林学士。
丙子,车驾至太原城下。
是日,伪代州防御使郑处谦以城归顺。
丁丑,观兵于太原城下,帝亲自慰勉,锡赉有差。
升代州为节镇,以静塞军为额,以郑处谦为节度使。
戊寅,斩伪命石州刺史安彦进于太原城下,以其拒王师也。
庚辰,以前忠武军节度使郭从义为天平军节度使。
遣符彦卿、郭从义、向训、白重赞、史彦超等,率步骑万余赴忻州。
《宋史·符彦卿传》:彦卿之行也,世宗以并人虽败,朝廷馈运不继,未议攻击,且令观兵城下,徐图进取。及周师入境,汾、晋吏民望风款接,皆以久罹虐政,愿输军需以资兵力。世宗从之,而连下数州。彦卿等皆以刍粮未备,欲旋军,世宗不之省,乃调山东近郡輓军食济之。是夜大风,发屋拔树。
壬午,以宰臣李穀判太原行府事。
辛丑,升府州为节镇,以永安军为军额,以本州防御使折德扆为节度使。
六月癸卯朔,诏班师,车驾发离太原。
时大集兵赋,及征山东、怀、孟、蒲、陕丁夫数万,急攻其城,旦夕之间,期于必取。
会大雨时行,军士劳苦,复以忻口之师不振,帝遂决旋师之意。
指麾之间,颇伤匆遽,部伍纷乱,无复严整,不逞之徒讹言相恐,随军资用颇有遗失者,贼城之下,粮草数十万,悉焚弃之。
《通鉴考异》引《晋阳见闻录》:六月旦,周师南辕返騑,惟数百骑,间之以步卒千人,长枪赤甲,衒趫捷跳梁于城隅,晡晚杀行而抽退。
《宋史·药元福传》: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乙巳,车驾至潞州。
癸丑,帝发潞州。
乙丑,幸新郑县。
丙寅,帝亲拜嵩陵,祭奠而退。
赐守陵将吏及近陵户帛有差。
《五代会要》:显德元年二月,车驾征太原回,亲拜嵩陵,望陵号恸。
至陵所,俯伏哀泣,感于左右,再拜讫,祭奠而退。
庚午,帝至自河东。
秋七月癸酉朔,前河西军节度使申师厚责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
师厚在凉州岁余,以所部艰食,蕃情反覆,奏乞入朝,寻留其子为留后,不俟诏离任,故责之。
乙亥,天雄军节度使、卫王府彦卿进位守太傅,改封魏王;郓州郭从义加兼中书令;
河阳刘词移镇永兴军,加兼侍中;潞州李筠加兼侍中;河中王彦超移镇许州,加兼侍中;
许州节度、侍卫都虞候李重进移镇宋州,加同平章事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以武信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滑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典军如故;
同州药元福移镇陕州,加检校太尉;鄜州白重赞移镇河阳,加检校太尉;
陕州韩通移镇曹州,加检校太傅。
帝即位之初,覃庆于诸侯,是赏从征之功也。
丙子,以前礼部侍郎边光范为刑部侍郎,权判开封府事。
丁丑,天下兵马元帅、吴越国王钱俶加天下兵马都元帅;
襄州节度使、陈王安审琦加守太尉。
戊寅,右散骑常侍张可复卒。
以前亳州防御使李万金为鄜州留后。
庚辰,幸南庄。
辛巳,荆南节度使、南平王高保融加守中书令,
夏州节度使、西平王李彝兴加守太保,
西京留守武行德、徐州王晏、邓州侯章并加兼中书令。
癸未,湖南王进逵加兼中书令;
天德军节度使郭勋、邠州折从阮、安州李洪义并加兼侍中;
以前华州节度使孙方谏为同州节度使,加兼中书令;
以前永兴军节度使王仁镐为河中节度使,加检校太尉。
乙酉,沧州李晖、贝州王饶、镇州曹英并加兼侍中,
泾州张铎、相州王进、延州袁鳷并加检校太尉。
壬辰,百僚上表,请以九月二十四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
癸巳,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范质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
《国老谈苑》云:周太祖尝令世宗诣范质,时为亲王,轩车高大,门不能容,世宗即下马步入。
及嗣位,从容语质曰:‘卿所居旧宅耶,门楼一何小哉。’因为治第。
以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三司李穀为守司徒兼门下侍朗、平章事,监修国史;
以中书侍郎、平章事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以枢密院学士、工部侍郎景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枢密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郑仁诲加兼侍中;
灵武冯继业、定州孙行友、邢州田景咸并加检校太傅;
晋州杨廷璋加检校太保;
以太子詹事赵上交为太子宾客。
乙未,以枢密副使、右监门卫大将军魏仁浦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东都事略》云: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进,世宗曰:‘顾才何如耳!’遂用之。
丙申,以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刘温叟为礼部侍郎,判馆如故。
丁酉,相州节度使王进卒。
八月壬申朔,以宣徽北院使吴延祚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充职,
以枢密院直学士、尚书右丞边归谠为尚书左丞充职。
甲辰,幸南庄,赐从臣射。
乙巳,以吏部侍郎颜为工部尚书致仕。
丙午,同州节度使孙方谏卒。
己酉,前泽州刺史李彦崇责授右司御副率。
高平之役,帝与贼军相遇,即令彦崇领兵守江猪岭,
以遏寇之归路,彦崇初见王师已却,即时而退,
及刘崇兵败,果由兹岭而遁,故有是责。
壬子,以金州防御使王晖为同州留后。
癸丑,以吴越国内外都指挥使吴延福为宁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从钱俶之请也。
以太子少师宋彦筠为太子太师致仕。
甲寅,以兵部郎中兼太常博士尹拙为国子祭酒。
丙辰,皇姑故福庆长公主追封燕国大长公主,
李重进之母也。
丁巳,以户部郎中致仕景初为太仆卿致仕,
宰臣范之父也。
己巳,诏停华州镇国军,依旧为郡。
庚午,以给事中刘悦、康澄并为右散骑常侍。
辛未,以左散骑常侍裴巽为御史中丞,
以御史中丞张煦为兵部侍郎,
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司徒诩为吏部侍郎,
以左散骑常侍薛冲乂为工部侍郎。
九月壬申朔,以东京旧宅为皇建禅院。
甲戌,以武安军节度副使、知潭州军府事周行逢为鄂州节度使,
知潭州军府事,加检校太尉。
丙戌,右屯卫将军薛训除名,
流沙门岛,坐监雍兵仓,纵吏卒掊敛也。
己亥,以右仆射致仕韩昭允、左仆射致仕杨凝式并为太子太保致仕,
以太子太傅致仕李肃为太子太师致仕。
辛丑,斩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
坐盗掠商船不捕获也。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赐死,坐监纳厚取耗余也。
丙午,以安州节度使李洪义为青州节度使,以贝州节度使王饶为相州节度使,以徐州节度使王晏为西京留守,以西京留守武行德为徐州节度使。
戊申,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韩令坤为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李继勋为利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己酉,太子太保致仕杨凝式卒。
诏安、贝二州依旧为防御州,其军额并停。
壬子,以今上为永州防御使,依前殿前都虞候。
戊午,监修国史李穀等上言曰:
“窃以自古王者咸建史官,君臣献替之谋皆须备载,家国安危之道得以直书。
历代已来,其名不一。
人君言动,则起居注创于累朝;辅相经纶,则时政记兴于前代。
然后采其事实,编作史书。
盖缘闻见之间须有来处,记录之际得以审详。
今之左右起居郎,即古之左右史也。
唐文宗朝,命其官执笔,立于殿阶螭头之下,以纪政事。
后则明宗朝,命端明殿及枢密直学士,皆轮修日历,旋送史官,以备纂修。
及近朝,此事皆废,史官惟凭百司报状,馆司但取两省制书,此外虽有访闻,例非端的。
伏自先皇帝创开昌运,及皇帝陛下缵嗣丕基,其圣德武功、神谋睿略,而皆万几宥密,丹禁深严,非外臣之所知,岂庶僚之可访。
此后欲望以谘询之事、裁制之规,别命近臣旋具抄录,每当修撰日历,即令封付史臣,庶国事无漏略之文,职业免疏遗之咎。”
从之。
因命枢密直学士,起今后于枢密使处,逐月抄录事件,送付史馆。
己未,供奉官郝光庭弃市,坐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人也。
是日大阅,帝亲临之。
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
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
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五代会要》:显德元年,上谓侍臣曰:
“侍卫兵士老少相半,强懦不分,盖徇人情,不能选练。
今春朕在高平,与刘崇及蕃军相遇,临敌有指使不前者,苟非朕亲当坚阵,几至丧败。
况百户农夫,未能赡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升在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
先是,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志。
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如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
十一月戊寅,以太子宾客石光赞为兵部尚书致仕。
壬午,镇州节度使曹英卒。
乙酉,以澶州节度使郭崇为镇州节度使。
乙未,以荆南节度副使、归州刺史高保勖为宁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充荆南节度行军司马。
戊戌,诏宰臣李穀监筑河堤。
先是,郓州界河决,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故命穀治之。
役丁夫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十二月己酉,太子太师侯益以本官致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一-译文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名叫荣,是太祖的养子,也是圣穆皇后的侄子。他原本姓柴,父亲是守礼,太子少保退休。《隆平集》记载:柴翁曾经独自居住在房间里,人们认为他负责处理阴间事务。有一天,他笑个不停,妻子问他原因,他却不回答。柴翁喜欢喝酒,妻子用酒将他灌醉,他才说:‘上帝有命令,郭郎将成为天子。’柴翁就是守礼的父亲,但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帝在唐天祐十八年,辛巳年,九月二十四日丙午,出生在邢州的别墅。年纪还未到成年的冠礼年龄,就因为侍奉圣穆皇后,在太祖身边。当时太祖没有儿子,家境衰落,但因为帝的谨慎和厚道,所以将庶事委托给他。帝全心全意地处理事务,资金得到了保障,太祖非常疼爱他,于是收养他为儿子。
汉初,太祖因为辅助建立帝业的功绩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帝开始被授予左监门卫将军的职位。《国老谈苑》说:周世宗在汉时担任诸卫将军,曾经游历畿甸,拜访县令,却忘记了县令的名字,县令当时正聚集宾客赌博,无法见到世宗,世宗对此有些不满。等到世宗即位后,县令因为部下犯赃罪而受到处罚,宰相范质将案件详细上报,世宗说:‘亲近百姓的官员,贪污情况严重,按照法律应当处死。’范质上奏说:‘接受所监管的财物有罪,虽然赃物很多,但按照法律不至于处死。’世宗愤怒地说:‘法律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制定的,本来是为了防止奸恶,我制定法律处死贪污官吏,并不是酷刑。’范质说:‘陛下如果要处死,那是可以的,但如果交给有司处理,我是不敢签署敕令的。’于是赦免了他的罪行。
二年,太祖镇守鄴城,改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兼任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三年冬天,太祖平定内乱,留下帝守卫鄴城。
广顺元年正月,太祖登基,帝恳求入朝觐见,却梦见自己到了河边却无法渡过,不久后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为太原郡侯。帝在镇守期间,治理清明严肃,盗贼不敢侵犯边界。在此之前,澶州的街巷狭窄,官署毁坏,帝就拓宽了街道,增加了官署,官民都依赖他。《宋史·王赞传》记载:周世宗镇守澶渊,每十天审判囚犯,王赞引用律令,公正地分析。询问他,知道他曾经从事学问,于是任命他为右职。
二年正月,兗州的慕容彦超反叛,帝多次上表请求出征,太祖赞赏他。等到曹英等人东征,几个月没有战功,太祖想要亲自出征,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宰相冯道上奏说正值盛夏,车驾不宜冒险。太祖说:‘敌寇不可轻视。如果我不能亲自出征,就让澶州的士兵去击退敌人,完成我的任务。’当时枢密王峻不想让帝领兵,所以太祖亲自出征。六月,兗州平定。
十二月,帝被加封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三年正月,帝入朝觐见。三月,被任命为开封尹兼功德使,封为晋王。
显德元年正月庚辰,帝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负责内外兵马事务。当时太祖病重,士庶忧虑,等到听说帝总揽内外兵权,都感到欣慰。《隆平集》记载:曹翰在世宗麾下,世宗镇守澶渊时,任命他为牙校。等到世宗担任开封尹,曹翰还在澶渊,听说太祖病重,不等被召唤就去看望世宗,私下对世宗说:‘王作为继承人,不照顾医药,怎么能够满足天下人的期望?’世宗醒悟,进入禁中侍奉,将府中事务交给曹翰处理。
壬辰,太祖去世,秘不发丧。丙申,内出太祖遗制:‘晋王荣可在灵柩前即位。’群臣拥立帝即皇帝位。庚子,宰相冯道率领百官上表请求听政,共三次上表。壬寅,帝在万岁殿门东庑下接见群臣。
二月庚戌,潞州上报,河东刘崇与契丹大将军杨衮,起兵向南进发。壬戌,宰相冯道率领百官上表请求御殿,共三次上表,得到允许。丁卯,任命中书令冯道为山陵使,太常卿田敏为礼仪使,兵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御史中丞张煦为仪仗使,开封少尹、权判府事王敏为桥道使。河东贼将张晖率领先锋部队从团柏谷入侵,帝召集群臣商议亲自出征。宰相冯道等人上奏说,刘崇自从平阳逃走之后,势力衰弱,士气低落,没有重新振作的可能,私下担心他声称亲自前来,误导我们,陛下刚刚继位,先帝的陵墓即将完工,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举妄动,派遣将领抵御敌人,深以为便。
帝说:‘刘崇趁我大丧,听说我新立,自以为有利,必定会发动狂妄的计划,认为天下可以夺取,认为神器可以谋取,这个时候必定会来,决无疑问!’冯道等人因为帝急于亲自出征,因此坚决劝阻。帝说:‘昔日唐太宗创业,无不亲自出征,我有什么可怕的!’道说:‘陛下不可立即效仿太宗。’帝又说:‘刘崇是乌合之众,如果遇到王师,必定如山压卵。’道说:‘不知道陛下能否成为山?’帝不高兴地停止了。
诏令诸道招募有勇力的山林亡命之徒送到朝廷,称他们为强人。帝认为勇猛的士兵多出自群盗之中,因此命令各地招募,有应命者,就赦免其罪,以禁卫的身份安置他们。以至于有些人白天杀人抢劫,晚上就加入军队,仇人见到他们都不敢抬头看。帝也对此感到困扰,后来有很多没有得到宽恕的人。
三月丁丑,潞州上报,河东刘崇入侵,兵马监押穆令均部下的士兵被贼军袭击,官军不利。诏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从磁州固镇路前往潞州,以澶州节度使郭崇为副将。诏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领兵从晋州路向东拦截攻击,以陕府节度使韩通为副将。命令宣徽使向训、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等人,领兵先前往泽州。辛巳,下诏:‘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全部赦免。所有贬降的官员,根据情况给予升迁,应当流放的囚犯,全部释放。各道州府所欠去年的夏秋租税全部免除。内外现任官员,以及前文武职官,都给予恩惠,父母在世的给予恩泽,已故的给予封赠,其母妻未受封的,特别给予封赠。’前泾州节度使史匡懿去世。
癸未年,皇帝下诏因为刘崇入侵,于本月十一日亲自出征。甲申日,任命枢密使郑仁诲为东京留守。乙酉日,皇帝从京城出发。壬辰日,到达泽州。癸巳日,朝廷军队与河东的刘崇、契丹的杨衮在高平展开大战,敌军大败。
起初,皇帝行军至河阳时,听说刘崇从潞州向南进军,便加快了行军速度。这月十八日到达泽州,傍晚时分,皇帝身着军装,在东北郊检阅军队,距离州城十五里,晚上在村舍中过夜。
十九日,先锋部队与敌军相遇,敌军在泽州南面的高地上布阵。有敌军前来报告说:‘刘崇亲自率领骑兵三万,加上契丹的一万骑兵,严阵以待官军。’皇帝催促军队出击,刘崇在东西两边排列阵势,相当整齐。
于是命令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率左军,位于阵势的西厢;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右军,位于阵势的东厢;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率领精锐骑兵居中;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保卫皇帝。皇帝骑马观看战斗。
两军交战不久,樊爱能、何徽看到敌军就逃跑,东厢的骑兵混乱,步兵解下武器投降敌军,皇帝亲自率领亲兵,到阵前督战。
《隆平集·马仁瑀传》记载:跟随世宗皇帝亲征刘崇,王师不利,马仁瑀对众人说:‘君主受辱,臣子就应该死!’于是跃马大呼,连射数十名敌将士兵,士气才开始振作。今上驰马于阵前,率先冲向敌军锋线,战士们都奋勇争先,敌军大败。
日暮时分,敌军一万多人受阻于山涧布阵,正好刘词领兵赶到,与大军一起逼近,敌军再次溃败,阵前斩杀敌军大将张晖及伪枢密使王延嗣。诸将分兵追击,敌军尸体和丢弃的武器填满了山谷。
初夜时分,官军到达高平,降服敌军数千人,所获得的辎重、兵器、骆驼、敌军所用的车马、服饰等无法计数。当天晚上,杀掉降军两千余人,投降敌军的官军也都被处决。
起初,两军还未整队时,风从东北方向刮起,对我军不利,等到与敌军相遇时,风向突然转变,士兵们感到很高兴。战前一夜,有一颗大星如日,流动数丈,坠落在敌军营地上。战斗时,北方人看到官军上方有云气如龙虎之状,这是天助顺军,果真如此!那天,形势危急,瞬间无法保住,全靠皇帝英明果敢,亲自率军对抗敌军,否则国家几乎要灭亡了。
那天晚上,皇帝在野外过夜。甲午日,驻扎在高平县。下诏赐给河东降军两千余人每人两匹绢,并供给他们衣服,乡兵每人给一匹绢,放他们回原籍。
那天大雨。戊戌日,皇帝到达潞州。南府上报,前青州节度使常思去世。己亥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夔州节度使樊爱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寿州节度使何徽等七十多名将领,都被处决。
高平之战,两军排好阵势后,敌军骑兵前来挑战,樊爱能看到风势就撤退,何徽率领步兵在后面布阵,被敌军骑兵冲破,立刻混乱,两位将领向南逃跑。
皇帝派遣近臣宣读命令阻止他们,但他们都不肯服从,都说:‘官军大败,剩余的军队已经解除武装了。’到傍晚,官军取得胜利,他们才慢慢返回。
皇帝到达潞州,记录了逃跑的人,从军使以上及监押使臣都被斩首,从此骄横的将领和松懈的士兵都感到害怕。
皇帝因为何徽有平阳守御之功,想宽恕他的罪过,但最终不能,与樊爱能一起被杀,都给了棺材归葬。
《东都事略》记载:世宗对张永德说:‘樊爱能及偏裨七十余人,我想按照军法全部处决,怎么样?’张永德回答说:‘如果想要开拓疆域,威震四海,怎能不这样做呢!’世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全部处决了樊爱能等人,军威才开始振作。
庚子日,任命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为许州节度使,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滑州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武信军节度使,职务都和以前一样。
任命滑州节度使白重赞为鄜州节度使,郑州防御使史彦超为华州节度使,以表彰他们在高平之战中的功绩。
任命晋州节度使药元福为同州节度使,宣徽北院使杨廷璋为晋州节度使,同州节度使张铎为彰义军节度使,客省使吴延祚为宣徽北院使,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李千为蔡州防御使,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田中为密州防御使,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顺为登州防御使,龙捷左第二军都指挥使孙延进为郑州防御使,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为泽州防御使,散员都指挥使李继勋为殿前都虞候,殿前都虞候韩令坤为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赵宏殷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散员都指挥使慕容延钊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并授予团练使职务,其他人的职务也有所变动。
壬寅日,任命天雄军节度使、卫王符彦卿为河东行营都部署,兼太原行府事;澶州节度使郭崇为行营副部署;宣徽南院使向训为行营兵马都监;侍卫都虞候李重进为行营都虞候。
任命华州节度使史彦超为先锋都指挥使,率领步兵和骑兵两万人,进军讨伐河东。
下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陕府节度使韩通,率领军队从阴地关讨伐敌军。
任命河阳节度使刘词为随驾都部署,鄜州节度使白重赞为随驾副部署。
夏四月乙巳日,太祖的灵柩从东京出发。乙卯日,被安葬在嵩陵。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上奏,伪汾州防御使董希颜带领城池归顺。
《宋史·王彦超传》记载:王彦超与符彦卿在阴地关会合军队围攻汾州,众将请求急攻,王彦超说:‘城池已经危急,早晚就会投降,我军士兵精锐,让他们先登城,必然会有很多伤亡,稍微等待一下。’第二天,州将董希颜果然投降。
丙辰日,伪辽州刺史张汉超带领城池归顺。丁巳日,皇帝前往柏谷寺。派遣右仆射、平章事、判三司李穀前往河东城下,计算军需。
皇帝下诏,命令河东城下的将领,安抚民众,禁止抢掠,只要求征收当年的租税,以及招募民众缴纳五百斛粮食、五百围草,缴纳者赐予出身,缴纳一千斛、一千围者授予州县官职。
辛酉日,符彦卿上奏,岚州、宪州归顺。壬戌日,皇帝下诏立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并命令有关官员选择吉日举行册封仪式。
王彦超上奏,收复石州,俘获伪刺史安彦进。
《宋史·王彦超传》记载:王彦超带兵攻打石州,亲自击鼓激励士兵登城,亲自冒着箭矢石块,经过几天攻下,俘获守将安彦进献给皇帝。
癸亥日,伪沁州刺史李廷诲带领城池归顺。甲子日,皇帝的妹妹寿安公主张氏被封为晋国长公主。
乙丑日,东京上奏,太师、中书令冯道去世。丙寅日,太祖皇帝的神主被供奉在太庙。
庚午日,特赦潞州在押囚犯,除了死罪外全部释放。当天,皇帝的车队从潞州出发,亲自征讨刘崇。
癸酉日,忻州伪监军李勍杀死其刺史赵皋以及契丹派来的大将杨努瑚,带领城池归顺。皇帝下诏任命李勍为忻州刺史。
五月乙亥日,尚书右丞边归谠继续担任原职,充任枢密直学士;尚书户部侍郎陶穀继续担任原职,充任翰林学士。
《宋史·陶穀传》记载:在征讨太原时,鱼崇谅迎接母亲到来,陶穀趁机说:‘鱼崇谅长时间停留不归,有观望的意思。’世宗对此产生了怀疑。鱼崇谅又上表陈述母亲病重,皇帝下诏允许他回陕州赡养母亲,任命陶穀为翰林学士。
丙子日,皇帝的车队到达太原城下。当天,伪代州防御使郑处谦带领城池归顺。
丁丑日,在太原城下检阅军队,皇帝亲自慰问勉励,赏赐各有差别。升代州为节镇,以静塞军为军名,任命郑处谦为节度使。
戊寅日,在太原城下斩首伪命石州刺史安彦进,因为他抵抗王师。
庚辰日,以前忠武军节度使郭从义为天平军节度使。派遣符彦卿、郭从义、向训、白重赞、史彦超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前往忻州。
《宋史·符彦卿传》记载:符彦卿出发时,世宗因为并州虽然战败,但朝廷的物资运输没有跟上,未议攻击,只是命令他们在城下检阅军队,慢慢图谋进取。等到周军入境,汾州、晋州的官吏百姓望风归顺,都因为长期遭受暴政,愿意提供军需物资来资助军力。世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连续攻下数州。符彦卿等人因为草料没有准备充足,想要撤军,世宗没有同意,于是调集山东近郡的粮食来接济他们。当天夜里大风,吹倒房屋,拔起树木。
壬午日,任命宰臣李穀为太原行府事。
辛丑日,升府州为节镇,以永安军为军名,任命本州防御使折德扆为节度使。
六月癸卯朔日,皇帝下诏撤军,车队从太原出发。
当时大规模征集兵役和物资,以及征调山东、怀、孟、蒲、陕的丁夫数万人,急攻城池,希望短时间内攻下。
正逢大雨连绵,士兵劳苦,再加上忻口之战军队士气低落,皇帝于是决定撤军。指挥之间,显得有些仓促,部队混乱,不再整齐,一些不轨之徒散布谣言相互恐吓,随军物资有不少遗失,城下的粮草数十万,全部烧毁丢弃。
《通鉴考异》引用《晋阳见闻录》:六月一日,周军南撤,只有几百骑兵,夹杂着一千步兵,手持长枪,身穿红甲,在城角炫耀跳跃,傍晚杀出城外,然后撤退。
《宋史·药元福传》记载:皇帝下诏撤军,药元福上言:‘进军容易,撤军困难。’世宗说:‘一切交给你了。’于是部署军队为方阵向南撤退,药元福率领部下作为后卫。刘崇果然出兵追赶,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乙巳日,皇帝的车队到达潞州。
癸丑日,皇帝从潞州出发。
乙丑日,皇帝前往新郑县。
丙寅日,皇帝亲自拜谒嵩陵,祭奠后返回。
赐予守陵官员和附近居民布匹,数量不等。
《五代会要》记载:显德元年二月,皇帝征讨太原回京,亲自拜谒嵩陵,望陵号啕大哭。到达陵墓,跪拜哀泣,感动了身边的人,再次跪拜,祭奠后返回。
庚午日,皇帝从河东返回。
秋季七月,初一为癸酉日,前河西军节度使申师厚被任命为右监门卫率府副率。申师厚在凉州任职一年多,因为部下粮食困难,少数民族情况多变,上奏请求入朝,不久留下他的儿子作为留后,不等诏书就离职了,所以对他进行了责罚。
乙亥日,天雄军节度使、卫王府彦卿晋升为守太傅,改封为魏王;郓州郭从义加任中书令;河阳刘词调任永兴军节度使,加任侍中;潞州李筠加任侍中;河中王彦超调任许州节度使,加任侍中;许州节度使、侍卫都虞候李重进调任宋州节度使,加任同平章事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以武信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滑州节度使,加任检校太傅,继续掌管军队;同州药元福调任陕州节度使,加任检校太尉;鄜州白重赞调任河阳节度使,加任检校太尉;陕州韩通调任曹州节度使,加任检校太傅。皇帝即位之初,对诸侯进行赏赐,这是为了奖励随军出征的功绩。
丙子日,前礼部侍郎边光范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代理开封府事。丁丑日,天下兵马元帅、吴越国王钱俶加任天下兵马都元帅;襄州节度使、陈王安审琦加任守太尉。戊寅日,右散骑常侍张可复去世。以前亳州防御使李万金为鄜州留后。庚辰日,皇帝前往南庄。辛巳日,荆南节度使、南平王高保融加任守中书令,夏州节度使、西平王李彝兴加任守太保,西京留守武行德、徐州王晏、邓州侯章都加任兼中书令。
癸未日,湖南王进逵加任兼中书令;天德军节度使郭勋、邠州折从阮、安州李洪义都加任兼侍中;以前华州节度使孙方谏为同州节度使,加任中书令;以前永兴军节度使王仁镐为河中节度使,加任检校太尉。乙酉日,沧州李晖、贝州王饶、镇州曹英都加任兼侍中,泾州张铎、相州王进、延州袁鳷都加任检校太尉。壬辰日,百官上表,请求将九月二十四日皇帝的生日定为天清节,皇帝同意了。
癸巳日,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范质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国老谈苑》记载:周太祖曾令世宗拜访范质,当时范质是亲王,车马高大,门不能容纳,世宗于是下马步行进入。等到世宗即位后,他轻松地对范质说:“你的旧宅吗,门楼怎么这么小。”于是为他建造了新宅。
以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三司李穀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以中书侍郎、平章事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枢密院学士、工部侍郎景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枢密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郑仁诲加任兼侍中;灵武冯继业、定州孙行友、邢州田景咸都加任检校太傅;晋州杨廷璋加任检校太保;以太子詹事赵上交为太子宾客。
乙未日,以枢密副使、右监门卫大将军魏仁浦为枢密使、检校太保。《东都事略》记载:有人认为魏仁浦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世宗说:“只看才能如何!”于是任用了他。丙申日,以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刘温叟为礼部侍郎,继续判馆事。
丁酉日,相州节度使王进去世。八月壬申日,以宣徽北院使吴延祚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充职,以枢密院直学士、尚书右丞边归谠为尚书左丞充职。甲辰日,皇帝前往南庄,赏赐随从射箭。
乙巳日,以吏部侍郎颜杲卿为工部尚书退休。丙午日,同州节度使孙方谏去世。己酉日,前泽州刺史李彦崇被责授右司御副率。高平之战中,皇帝与敌军相遇,立即命令李彦崇领兵守卫江猪岭,以阻止敌军退路,李彦崇一开始见到王师已经撤退,就立刻撤退,等到刘崇兵败,果然是通过这个山岭逃走的,所以对他进行了责罚。
壬子日,以金州防御使王晖为同州留后。癸丑日,以吴越国内外都指挥使吴延福为宁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这是遵从钱俶的请求。以太子少师宋彦筠为太子太师退休。甲寅日,以兵部郎中兼太常博士尹拙为国子祭酒。
丙辰日,皇姑故福庆长公主追封为燕国大长公主,是李重进的母亲。丁巳日,以户部郎中退休的景初为太仆卿退休,是宰臣范的父亲。己巳日,诏令停止华州镇国军的设置,恢复为郡。
庚午日,以给事中刘悦、康澄都为右散骑常侍。辛未日,以左散骑常侍裴巽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张煦为兵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司徒诩为吏部侍郎,以左散骑常侍薛冲乂为工部侍郎。
九月壬申日,以东京旧宅为皇建禅院。甲戌日,以武安军节度副使、知潭州军府事周行逢为鄂州节度使,继续知潭州军府事,加任检校太尉。丙戌日,右屯卫将军薛训被除名,流放到沙门岛,因为监管雍兵仓时放纵官吏敛财。
己亥日,以右仆射退休的韩昭允、左仆射退休的杨凝式都为太子太保退休,以太子太傅退休的李肃为太子太师退休。辛丑日,在宁陵县斩杀了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因为他盗窃掠夺商船而没有捕获。
冬季的十月甲辰日,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被赐死,罪名是监管纳粮时贪污多取剩余。
丙午日,任命安州节度使李洪义为青州节度使,任命贝州节度使王饶为相州节度使,任命徐州节度使王晏为西京留守,任命西京留守武行德为徐州节度使。
戊申日,任命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韩令坤为洋州节度使,兼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任命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李继勋为利州节度使,兼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己酉日,太子太保退休的杨凝式去世。
诏令安州、贝州继续作为防御州,其军队编制全部停止。
壬子日,任命当今皇帝为永州防御使,依前担任殿前都虞候。
戊午日,监修国史的李穀等人上奏说:“自古以来,王者都设立史官,君臣之间的献策和争论都应该详细记载,国家安危的道理可以直书。历代以来,史官的名称各不相同。君王的言行,起居注起源于累朝;辅相的经纶,时政记兴起于前代。然后采集事实,编纂成史书。因为听说见闻之间必须有来源,记录的时候才能详细审慎。现在的左右起居郎,就是古代的左右史。唐文宗朝,命令这些官员执笔,站在殿阶的螭头下面,以记录政事。后来,明宗朝,命令端明殿及枢密直学士,轮流修订日历,然后送给史官,以备编纂。到了近朝,这件事都废弃了,史官只能凭借百官的报告,馆司只取两省的制书,除此之外虽有听闻,但通常不是确凿的。自从先皇帝开创昌运以来,到皇帝陛下继承大业,其圣德武功、神谋睿略,都是万几宥密,丹禁深严,非外臣所能知晓,也不是普通官员可以探访的。此后希望对于咨询的事情、裁制的规则,另外命令亲近的大臣立即抄录,每当修订日历时,就命令封存后交给史官,以便国家大事没有遗漏的文字,职业上避免疏漏的过错。”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因此命令枢密直学士,从现在起在枢密使处每月抄录事件,送到史馆。
己未日,供奉官郝光庭被处死,罪名是在叶县巡检时,私心断案杀害平民。
这一天举行了大阅兵,皇帝亲自到场。皇帝自从高平之战以来,看到各军不够严整,于是下令重新审查,挑选武艺超绝的人,任命为殿前各班,因此有了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等称号。又命令总戎者,从龙捷、虎捷以下,一一挑选,淘汰老弱病残,所有军队士兵都必须精良。
因此军队的强大,是近代所没有的,并且减少了冗员的费用。
《五代会要》记载:显德元年,皇帝对侍臣说:“侍卫兵士老少参半,强弱不分,这是迁就人情,不能挑选训练。今年春天我在高平,与刘崇及蕃军相遇,临敌时有指挥官不敢上前,如果不是我亲自坚守阵地,几乎导致失败。何况百户农夫,也难以养活一个士兵,而且兵在精不在多,应该一一挑选,精锐的升到上军,胆怯的任由他们安排,希望这样能有所作为,又不至于浪费。”在此之前,皇帝在高平观察他们的退缩,感慨有惩革的志向。又因为勇猛之士多被外诸侯占有,于是招募天下豪杰,不以外界环境为障碍,在朝廷下面亲自试阅,挑选武艺超绝和有战功的人,分别任命为殿前各班。
十一月戊寅日,任命太子宾客石光赞为兵部尚书退休。
壬午日,镇州节度使曹英去世。
乙酉日,任命澶州节度使郭崇为镇州节度使。
乙未日,任命荆南节度副使、归州刺史高保勖为宁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任荆南节度行军司马。
戊戌日,诏令宰相李穀监督修筑河堤。在此之前,郓州界河决口,数州之地洪水成灾,因此命令李穀治理。役使了六万劳工,三十天完成。
十二月己酉日,太子太师侯益以本官退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一-注解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指周世宗柴荣,即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以睿武著称。
讳荣:讳,古代对君主或尊贵者的名字的一种避讳方式,荣是他的名字。
太祖:指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
养子:指被收养为子女的人。
圣穆皇后:指后周的皇后,柴荣的皇后。
本姓柴氏:指柴荣的姓氏是柴。
父守礼:指柴荣的父亲的名字是守礼。
太子少保致仕:太子少保,古代官职,位高权重,致仕即退休。
《隆平集》:《隆平集》是宋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后周的历史。
司冥事:古代指掌管阴间事务的官职。
上帝有命:指天命,古代认为天意决定一切。
郭郎:指柴荣,郭是他的字。
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岁在辛巳:指干支纪年法中的辛巳年。
童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枢密副使:古代官职,枢密使的副手。
左监门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守卫。
《国老谈苑》:《国老谈苑》是宋代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
诸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蒱博: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枢密王峻:同上。
天雄军:古代军事区域,指今河北省南部一带。
贵州刺史:古代官职,掌管一个州的行政和军事。
检校右仆射:古代官职,掌管监察和司法。
内难:指宫廷内部的变乱。
澶州:古代州名,今属河南省。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检校太保:古代官职,荣誉性职位,无实际权力。
太原郡侯:古代官职,掌管一个郡的行政和军事。
《宋史·王赞传》:《宋史》是宋代的一部官修史书,王赞是其中的人物。
兗州:古代州名,今属山东省。
慕容彦超:后周时期的人物,曾任兗州节度使。
曹英:后周时期的人物,曾任枢密使。
车驾: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检校太尉:古代官职,检校太尉是一种荣誉性的职位。
兼侍中:古代官职,掌管内政。
开封尹:古代官职,掌管开封城的行政和军事。
功德使:古代官职,掌管宗教事务。
府事:指地方行政事务。
万岁殿:古代皇帝的宫殿。
东庑:古代宫殿的侧殿。
潞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河东:河东,古代地区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
契丹大将军杨衮:契丹是古代的一个民族,杨衮是其将领。
山陵使:古代官职,掌管皇帝陵墓的修建。
礼仪使:古代官职,掌管祭祀和礼仪。
卤簿使:古代官职,掌管仪仗队。
仪仗使:古代官职,掌管仪仗队。
桥道使:古代官职,掌管桥梁和道路。
团柏谷:古代地名,今已不可考。
天雄军节度使:同上。
符彦卿:符彦卿,北宋初期的将领。
磁州:古代州名,今属河北省。
固镇路:古代地名,今已不可考。
河中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河中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王彦超:王彦超,北宋初期的将领。
陕府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陕西地区的军事。
韩通:后周时期的人物,曾任陕府节度使。
宣徽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事务。
马军都指挥使:古代官职,掌管骑兵部队。
步军都指挥使:古代官职,掌管步兵部队。
滑州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一个军事区域的军事和行政。
郑州防御使:古代官职,掌管一个军事区域的军事和行政。
前耀州团练使:古代官职,掌管军事训练。
符彦能:后周时期的人物,曾任前耀州团练使。
制: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
常赦所不原者:指常赦免的罪行。
量与升陟叙用:根据情况给予晋升。
配流徒役人:被流放或服徭役的人。
放逐便:被放逐。
内外见任:指在任的官员。
前文武职官:指前任文武官员。
父母在者:指父母健在的官员。
亡没者:指已故的官员。
封赠:追赠官职。
泾州:古代州名,今属甘肃省。
史匡懿:后周时期的人物,曾任泾州节度使。
癸未:癸未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干支组合,代表农历的某一年。在这里,它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年份。
诏: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刘崇:指当时的敌对势力领袖。
枢密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机密。
东京:古代地名,指今河南省开封市。
留守:指在皇帝外出时留守京城的高级官员。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泽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晋城市。
王师:指皇帝的军队。
契丹:古代北方民族,后成为辽朝。
高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高平市。
河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
青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潍坊市。
滑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武信军:古代军事区域,指今河南省一带。
鄜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富县。
华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华阴市一带。
晋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临汾市。
同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彰义军:古代军事编制,指一个军事区域。
阴地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运城市。
随驾都部署:古代官职,指跟随皇帝出行时的军事指挥官。
随驾副部署:古代官职,指随驾都部署的副手。
夏四月乙巳:夏四月乙巳,指农历四月乙卯日,乙卯日为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夏四月,即农历四月,是中国古代农历的月份之一。
太祖灵驾:太祖的灵柩,指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去世后的灵柩。
嵩陵:嵩陵,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
伪汾州防御使:伪汾州防御使,指五代时期后梁在汾州设置的防御使,这里的“伪”表示这是后梁的官职。
董希颜:董希颜,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
归顺:归顺,指向统治者投降,表示归附。
宋史:《宋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宋朝的历史。
柏谷寺:柏谷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
右仆射:右仆射,古代官职,是宰相的一种,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平章事:古代官职,宰相的别称。
判三司:古代官职,掌管财政、刑狱和兵事。
李穀:李穀,北宋初期的官员。
军储:军储,指军需物资的储备。
符氏:符氏,指符彦卿的妻子。
皇后:皇后,皇帝的正室妻子,是皇帝的妻子中地位最高的。
石州:石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安彦进:安彦进,五代时期后梁的官员。
沁州: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寿安公主:寿安公主,指宋朝太祖赵匡胤的妹妹。
晋国长公主:晋国长公主,指寿安公主的封号。
太师:太师,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
中书令: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密和文书。
冯道:冯道,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
太庙: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曲赦:曲赦,古代的一种赦免方式,通常是对特定地区的罪犯进行赦免。
忻州:忻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李勍:李勍,五代时期后周的将领。
赵皋:赵皋,五代时期后周的官员。
杨努瑚:杨努瑚,契丹的大将。
宰臣:古代官职,宰相。
太原:太原,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
代州:代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郭从义:郭从义,北宋初期的将领。
天平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天平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向训:向训,北宋初期的将领。
白重赞:白重赞,北宋初期的将领。
史彦超:史彦超,北宋初期的将领。
并州:并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世宗:古代帝王,指周世宗柴荣。
药元福:药元福,北宋初期的将领。
班师:班师,指军队从征战中撤回。
忻口:忻口,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忻州市,是古代军事要地。
新郑县:新郑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
河西军:古代军事区域,指今甘肃省一带,因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名。
右监门卫率府副率: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凉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蕃情: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留后:指地方官员离任后,其子或亲信暂时代理职务。
卫王府:古代王公的封地。
太傅:古代官职,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
魏王:古代王公的封号。
侍中: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日常事务。
河中: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运城市一带。
侍卫都虞候:古代官职,掌管宫廷侍卫。
曹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
殿前都指挥使:古代官职,掌管皇帝亲军。
检校太傅:古代官职,荣誉性职位,无实际权力。
典军:古代官职,掌管军队。
同州药元福:古代人物,曾任同州节度使。
鄜州白重赞:古代人物,曾任鄜州节度使。
陕州韩通:古代人物,曾任陕州节度使。
覃庆:古代帝王对诸侯的赏赐。
礼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礼仪和科举考试。
刑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刑罚和司法。
权判开封府事:代理开封府的职务。
天下兵马元帅:古代官职,掌管全国军事。
吴越国王:古代王公,指吴越国的君主。
钱俶:古代人物,吴越国的君主。
陈王:古代王公的封号。
安审琦:古代人物,曾任襄州节度使、陈王。
右散骑常侍: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机密事务。
国老谈苑:古代文献,记载古代人物故事。
范质:古代人物,曾任宰相。
守司徒: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政务。
门下侍郎: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密和文书。
宏文馆大学士: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文化教育。
集贤殿大学士: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文化教育。
同平章事:古代官职,宰相的别称。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太子的宾客,是一种荣誉性的职位。
右监门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尚书右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吏部尚书:古代官职,掌管官吏的选拔和任用。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国子祭酒: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教育。
太仆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车马。
镇国军:古代军事区域,指今陕西省一带。
御史中丞:古代官职,掌管监察和弹劾。
兵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集贤殿学士: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文化教育。
司徒: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政务。
禅院:古代寺庙。
鄂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鄂州市一带。
右屯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沙门岛:古代地名,今山东省蓬莱市一带。
雍兵仓:古代地名,指存放军粮的地方。
副都知:古代官职,掌管宫廷事务。
竹奉璘:古代人物,曾任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
宁陵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宁陵县一带。
冬十月甲辰:指农历十月初一,甲辰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
左羽林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禁卫军,是皇帝的亲信。
赐死:古代的一种死刑,由皇帝下令,通常是因为犯了大罪。
坐监纳厚取耗余:因监守自盗、贪污而被判罪。
安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军事和行政。
青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青州的军事和行政。
贝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贝州的军事和行政。
相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相州的军事和行政。
徐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徐州的军事和行政。
西京留守:古代官职,负责西京(今西安)的留守事务。
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龙捷左厢的军队。
泗州防御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泗州的防御事务。
洋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洋州的军事和行政。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侍卫马军的指挥。
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虎捷右厢的军队。
永州防御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永州的防御事务。
利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利州的军事和行政。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侍卫步军的指挥。
太子太保致仕:古代官职,太子太保是太子的辅佐官,致仕是指退休。
安、贝二州:指安州和贝州,两州。
防御州:古代军事行政区划,负责防御。
军额:军队的编制名额。
今上:指当时的皇帝。
殿前都虞候: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殿前的警卫和虞候事务。
监修国史:古代官职,负责监修国史,即国家的历史。
起居注:古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
时政记: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当时的政治事件。
枢密直学士:古代官职,枢密院中的学士,负责文书工作。
日历:记录每日重要事件的历书。
史官:古代官职,负责编写历史的官员。
谘询之事:咨询和讨论国家大事。
裁制之规: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的规定。
近臣:皇帝的亲近大臣。
封付史臣:将记录好的内容交给史官。
史臣:负责编写历史的官员。
供奉官: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供奉事务。
弃市:古代的一种死刑,即公开处决。
挟私断杀:因私心而任意处决他人。
平人:普通百姓。
大阅:大规模的军事检阅。
高平之役:指历史上的一次战役,地点在高平。
蕃军:指外来的军队。
百户农夫:指一百户农民。
甲士:指士兵。
五代会要:五代时期的官方文献。
侍臣:皇帝的近臣。
按:指审查、调查。
惩革:惩罚和改革。
骁勇之士:勇敢的士兵。
外诸侯:指外地的诸侯。
草泽:民间,非官方。
阙下:指皇宫。
躬亲试阅:亲自审查。
殿前诸班:殿前的各种班次。
总戎者:负责统领军队的官员。
龙捷、虎捷:古代军队的名称。
老弱羸小者:年老、体弱、瘦小的人。
兵甲之盛:军队的强大。
冗食之费:不必要的开支。
兵部尚书致仕:兵部尚书退休。
镇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镇州的军事和行政。
澶州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澶州的军事和行政。
荆南节度副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荆南的副职。
归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归州的行政。
宁江军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宁江军的军事和行政。
荆南节度行军司马:古代军事官职,负责荆南节度使的军事事务。
河堤:河流的堤坝。
役丁夫:被征召的劳役人员。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太子太师是太子的师傅,是一种荣誉性的职位。
本官致仕:以其本来的官职退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一-评注
这段古文记录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首先,关于孟汉卿的赐死,反映了当时官场腐败和法纪不严的问题。‘坐监纳厚取耗余也’一句,揭示了孟汉卿贪污腐败的罪行,同时也暴露了当时监察制度的漏洞。
接着,李洪义、王饶、王晏等人的调动,体现了朝廷对地方节度使的任免权,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
韩令坤、李继勋的任命,则是朝廷对军事将领的调整,体现了朝廷对军事力量的重新布局。
杨凝式的去世,标志着一位文化名人的离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李穀的上言,强调了史官的重要性,以及史书对国家历史记录的作用。‘君臣献替之谋皆须备载,家国安危之道得以直书’一句,强调了史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郝光庭的弃市,反映了当时法律的严厉,同时也揭示了官场腐败和私欲横行的问题。
帝亲临大阅,体现了皇帝对军事力量的重视,以及对军队整顿的决心。‘兵在精不在众’的观点,体现了当时军事思想的进步。
《五代会要》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军事力量的调整和整顿,以及对军事将领的选拔标准。
石光赞的致仕,反映了当时官员的退休制度,以及朝廷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曹英的去世,反映了地方节度使的更迭,以及朝廷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
郭崇的任命,体现了朝廷对地方节度使的调整,以及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
高保勖的任命,反映了朝廷对地方节度使的调整,以及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
李穀监筑河堤,反映了当时朝廷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最后,侯益的致仕,标志着一位官员的退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员的退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