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进旧五代史表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进旧五代史表-原文

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谨奏,为《旧五代史》编次成书恭呈御览事。

臣等伏案薛居正等所修《五代史》,原由官撰,成自宋初,以一百五十卷之书,括八姓十三主之事,具有本末,可为鉴观。

虽值一时风会之衰,体格尚沿于冗弱;而垂千古废兴之迹,异同足备夫参稽。

故以杨大年之淹通,司马光之精确,无不资其赅贯,据以编摩,求诸列朝正史之间,实亦刘昫《旧书》之比。

乃征唐事者并传天福之本,而考五代者惟行欧阳之书,致此逸文,浸成坠简。

阅沉沦之已久,信显晦之有时。

钦惟我皇上绍绎前闻,纲罗群典,发秘书而雠校,广四库之储藏。

欣觏遗篇,因裒散帙,首尾略备,篇目可寻。

经呵护以偶存,知表章之有待,非当圣世,曷阐成编。

臣等谨率同总纂官右春坊右庶子臣陆锡熊、翰林院侍读臣纪昀,纂修官编修臣邵晋涵等,按代分排,随文勘订,汇诸家以搜其放失,胪众说以补其阙残,复为完书,可以缮写。

窃惟五季虽属闰朝,文献足征,治忽宜监。

有《薛史》以综事迹之备,有《欧史》以昭笔削之严,相辅而行,偏废不可。

幸遭逢乎盛际,得焕发其幽光,所裨实多,先睹为快。

臣等已将《永乐大典》所录《旧五代史》,依目编辑,勒成一百五十卷,谨分装五十八册,各加考证、粘签进呈。

敬请刊诸秘殿,颁在学官。

搜散佚于七百余年,广体裁于二十三史。

著名山之录,允宜传播于人间;储乙夜之观,冀禀折衷于睿鉴。

惟惭疏陋,伏候指挥,谨奏。

乾隆四十年七月初三日 多罗质郡王臣永瑢

经筵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大学士臣舒赫德

经筵日讲起居注官文华殿大学士臣于敏中

工部尚书和硕额驸一等忠勇公臣福隆安

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臣程景伊

经筵讲官户部尚书臣王际华

经筵讲官礼部尚书臣蔡新

经筵讲官兵部尚书臣嵇璜

经筵讲官刑部尚书仍兼户部侍郎臣英廉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张若溎

经筵讲官吏部左侍郎臣曹秀先

户部右侍郎臣金简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上承唐室下开宋,五代兴衰纪欲详。

旧史原监薛居正,新书重撰吉欧阳。

泰和独用滋侵佚,永乐分收究未彰。

四库搜罗今制创,群儒排纂故编偿。

残缣断简研磨细,合璧连珠体裁良。

遂使已湮得再显,果然绍远藉搜旁。

两存例可援刘昫,专注事曾传马光。

序以行之诗代序,惕怀殷鉴念尤长。

◎旧五代史编定凡例

一、《薛史》原书体例不可得见。今考其诸臣列传,多云事见某书,或云某书有传,知其于梁、唐、晋、汉、周断代为书,如陈寿《三国志》之体,故晁公武《读书志》直称为诏修梁、唐、晋、汉、周书。今仍按代分编,以还其旧。

一、《薛史》本纪沿《旧唐书》帝纪之体,除授沿革,钜纤毕书。惟分卷限制为《永乐大典》所割裂,已不可考。详核原文,有一年再纪元者,如上有同光元年春正月,下复书同光元年秋七月,知当于七月以后别为一卷。盖其体亦仿《旧唐书》,《通鉴》尚沿其例也。今厘定编次为本纪六十一卷,与《玉海》所载卷数符合。

一、《薛史》本纪俱全,惟《梁太祖纪》原帙已阙,其散见各韵者,仅得六十八条。今据《册府元龟》诸书征引《薛史》者,按条采掇,尚可荟萃。谨仿前人取《魏澹书》、《高氏小史》补《北魏书》之例,按其年月,条系件附,厘为七卷。

一、五代诸臣,类多历事数朝,首尾牵连,难于分析。欧阳修《新史》以始终从一者入梁、唐、晋、汉、周臣传,其兼涉数代者,则创立杂传归之,褒贬谨严,于史法最合。《薛史》仅分代立传,而以专事一朝及更事数姓者参差错列,贤否混淆,殊乖史体,此即其不及《欧史》之一端。因篇有论赞,总叙诸人,难以割裂更易,姑仍其旧,以备参考。得失所在,读史者自能辨之。

一、《后妃列传》,《永乐大典》中惟《周后妃传》全帙具存,余多残阙。今采《五代会要》、《通鉴》、《契丹国志》、《北梦琐言》诸书以补其阙,用双行分注,不使与本文相混也。

一、《宗室列传》,《永乐大典》所载颇多脱阙。今并据《册府元龟》、《通鉴注》诸书采补,其诸臣列传中偶有阙文,亦仿此例。

一、诸臣列传,其有史臣原论者,俱依论中次第排比;若原论已佚,则考其人之事迹,以类分编。

一、《薛史》标目,如李茂贞等称《世袭传》,见於《永乐大典》原文;其杨行密等称《僭伪传》,则见于《通鉴考异》。今悉依仿编类,以还其旧。

一、《薛史》诸志,《永乐大典》内偶有残阙。今俱采《太平御览》所引《薛史》增补,仍节录《五代会要》诸书分注于下,以备参考。

一、凡纪传中所载辽代人名、官名,今悉从《辽史索伦语解》改正。

一、《永乐大典》所载《薛史》原文,多有字句脱落、音义舛讹者。今据前代征引《薛史》之书,如《通鉴考异》、《通鉴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玉海》、《笔谈》、《容斋五笔》、《青缃杂记》、《职官分纪》、《锦绣万花谷》、《艺文类聚》、《记纂渊海》之类,皆为参互校订,庶臻详备。

一、史家所纪事迹,流传互异,彼此各有舛误。

今据新旧《唐书》、《东都事略》、《宋史》、《辽史》、《续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及宋人说部、文集与五代碑碣尚存者,详为考核,各加案语,以资辨证。

一、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本以补《薛史》之阙,虽事多琐碎,要为有裨史学,故《通鉴》、《欧阳史》亦多所取。

今并仿裴松之《三国志注》体例,附见于后。

一、《薛史》与《欧史》时有不合。

如《唐闵帝纪》,《薛史》作明宗第三子,而《欧史》作第五子,考《五代会要》、《通鉴》并同《薛史》。

又,《欧史·唐家人传》云:太祖有弟四人,曰克让、克修、克恭、克宁,皆不知其父母名号。

据《薛史·宗室传》,则克让为仲弟,克宁为季弟,克修为从父弟、父曰德成,克恭为诸弟,非皆不知其父母名号。

又,《晋家人传》止书出帝立皇后冯氏,考《薛史》纪传,冯氏未立之先,追册张氏为皇后,而《欧史》不载。

又,张万进赐名守进,故《薛史》本纪先书万进,后书守进,《欧史》删去赐名一事,故前后遂如两人。

其余年月之先后、官爵之迁授,每多互异。

今悉为辨证,详加案语,以示折衷。

一、《欧史》改修,原据《薛史》为本,其间有改易《薛史》之文而涉笔偶误者。

如章如愚《山堂考索》论《欧史》载梁遣人至京师,纪以为硃友谦,传以为硃友谅;

杨涉相梁,三仕三已,而岁月所具,纪载实异,至末年为相,但书其罢,而了不知其所入岁月;

唐明宗在位七年余,而论赞以为十年之类是也。

有尚沿《薛史》之旧而未及刊改者。

如吴缜《五代史纂误》讥《欧史·杜晓传》幅巾自废不当云十余年;

《罗绍威传》牙军相继不当云二百年之类是也。

今并各加辨订于每卷之后,庶二吏异同得失之故,读者皆得以考见焉。

旧五代史提要

臣等谨案:《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并目录二卷,宋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薛居正等撰,考晁公武《读书志》云:开宝中,诏修《梁唐晋汉周书》,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同修,宰相薛居正等监修。

《玉海》引《中兴书目》云:开宝六年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书成,凡百五十卷,目录二卷,为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多据累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为稿本。

其后欧阳修别录《五代史记》七十五卷藏于家。修殁后,官为刊印,学者始不专习《薛史》,然二书犹并行于世。

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诏学官止用《欧阳史》,于是《薛史》遂微。

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就湮没,惟明内府有之,见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

恭逢圣朝右文稽古,网罗放佚,零缣断简,皆次第编摩,臣等谨就《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薛史》,甄录条系,排纂先后,检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

又考宋人书之征引《薛史》者,每条采录,以补其阙,遂得依原书卷数勒成一编。

晦而复彰,散而复聚,殆实有神物呵护,以待时而出者,遭逢之幸,洵非偶然也。

欧阳修文章远出居正等上,其笔削体例亦特谨严,然自宋时论二史者,即互有所主。

司马光作《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专据《薛史》而不取《欧史》。

沈括、洪迈、王应麟辈,为一代博洽之士,其所著述,于薛、欧二史亦多兼采,而未尝有所轩轾。

盖修所作,皆刊削旧史之文,意主断制,不肯以纪载丛碎自贬其体,故其词极工,而于情事或不能详备。

至居正等奉诏撰述,本在宋初,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故异同所在,较核事迹,往往以此书为长。

虽其文体卑弱,不免叙次烦冗之病,而遗文琐事,反藉以获传,实足为考古者参稽之助。

又《欧史》止述天司、职方二考,而诸志俱阙,凡礼乐职官之制度,选举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开宋制者,一概无征,亦不及《薛史》诸志为有裨于文献。

盖二书繁简,各有体裁,学识兼资,难于偏废。

昔修与宋祁所撰《新唐书》,事增文省,足以括刘昫《旧书》,而昫书仰荷皇上表章,今仍得列于正史,况是书文虽不及欧阳而事迹较备,又何可使隐没不彰哉!

谨考次旧文,厘为《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别为目录二卷,而搜罗排纂之意,则著于凡例,具列如左。

乾隆四十年七月恭校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进旧五代史表-译文

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人恭敬地上奏,关于《旧五代史》编排成书,恭请皇帝御览的事情。

我们拜读薛居正等人修订的《五代史》,原本是官方编纂的,成书于宋初,共有150卷,概括了八姓十三位君主的事迹,有始有终,可以作为借鉴。

虽然当时的风气已经衰落,但体例仍然显得冗长而薄弱;但记录了千年的兴衰变迁,异同之处足以供人参考。

因此,凭借杨大年的博学多才,司马光的精确严谨,无不借鉴他们的全面性,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编纂,在历代正史中寻找,实际上与刘昫的《旧书》相当。

征引唐事时,一并传抄天福年的文献,而考察五代时,只采用欧阳修的书,导致这些遗漏的文献,逐渐变成了废弃的简牍。

经过长时间的沉沦,相信显赫的时刻终将到来。

尊敬的皇上,您继承并发扬前人的智慧,搜集各种典籍,开启秘书机构进行校对,扩大四库的藏书。

欣逢遗篇,于是整理散乱的书卷,首尾大致完备,篇目可以查找。

经过保护得以留存,知道需要进一步的表彰,如果不是在圣明的时代,怎能编纂成书。

我们恭敬地带领总编纂官右春坊右庶子臣陆锡熊、翰林院侍读臣纪昀,编纂官编修臣邵晋涵等人,按照朝代分排,随文勘订,汇集各家之长,搜集散失的资料,列举众说以补充缺失,重新编撰成完整的书籍,可以抄写。

我们私下认为,五代虽然属于非正朝,但文献丰富,治理的兴衰应该被监视。

有《薛史》以详尽地记载事迹,有《欧史》以展示严谨的笔法,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有幸遇到盛世,得以焕发其深藏的光芒,实际帮助很大,先睹为快。

我们已经将《永乐大典》所收录的《旧五代史》按照目录编辑,编成150卷,谨分装成58册,各册都加上了考证和标签,恭敬地呈上。

敬请皇帝在秘殿中刊印,颁发给学官。

搜集了七百多年的散佚,扩展了二十三史的内容。

著名的山川之录,应该传播于人间;储备的夜间阅读资料,希望得到皇帝的明智判断。

我们深感自己的浅薄,等待皇帝的指示,恭敬地上奏。

乾隆四十年七月初三日,多罗质郡王臣永瑢

经筵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大学士臣舒赫德

经筵日讲起居注官文华殿大学士臣于敏中

工部尚书和硕额驸一等忠勇公臣福隆安

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臣程景伊

经筵讲官户部尚书臣王际华

经筵讲官礼部尚书臣蔡新

经筵讲官兵部尚书臣嵇璜

经筵讲官刑部尚书仍兼户部侍郎臣英廉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张若溎

经筵讲官吏部左侍郎臣曹秀先

户部右侍郎臣金简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上承唐室下开宋,五代兴衰纪欲详。

旧史原监薛居正,新书重撰吉欧阳。

泰和独用滋侵佚,永乐分收究未彰。

四库搜罗今制创,群儒排纂故编偿。

残缣断简研磨细,合璧连珠体裁良。

遂使已湮得再显,果然绍远藉搜旁。

两存例可援刘昫,专注事曾传马光。

序以行之诗代序,惕怀殷鉴念尤长。

《旧五代史》编定凡例

一、《薛史》原书体例不可得见。今考其诸臣列传,多云事见某书,或云某书有传,知其于梁、唐、晋、汉、周断代为书,如陈寿《三国志》之体,故晁公武《读书志》直称为诏修梁、唐、晋、汉、周书。今仍按代分编,以还其旧。

一、《薛史》本纪沿《旧唐书》帝纪之体,除授沿革,钜纤毕书。惟分卷限制为《永乐大典》所割裂,已不可考。详核原文,有一年再纪元者,如上有同光元年春正月,下复书同光元年秋七月,知当于七月以后别为一卷。盖其体亦仿《旧唐书》,《通鉴》尚沿其例也。今厘定编次为本纪六十一卷,与《玉海》所载卷数符合。

一、《薛史》本纪俱全,惟《梁太祖纪》原帙已阙,其散见各韵者,仅得六十八条。今据《册府元龟》诸书征引《薛史》者,按条采掇,尚可荟萃。谨仿前人取《魏澹书》、《高氏小史》补《北魏书》之例,按其年月,条系件附,厘为七卷。

一、五代诸臣,类多历事数朝,首尾牵连,难于分析。欧阳修《新史》以始终从一者入梁、唐、晋、汉、周臣传,其兼涉数代者,则创立杂传归之,褒贬谨严,于史法最合。《薛史》仅分代立传,而以专事一朝及更事数姓者参差错列,贤否混淆,殊乖史体,此即其不及《欧史》之一端。因篇有论赞,总叙诸人,难以割裂更改,姑仍其旧,以备参考。得失所在,读史者自能辨之。

一、《后妃列传》,《永乐大典》中惟《周后妃传》全帙具存,余多残阙。今采《五代会要》、《通鉴》、《契丹国志》、《北梦琐言》诸书以补其阙,用双行分注,不使与本文相混也。

一、《宗室列传》,《永乐大典》所载颇多脱阙。今并据《册府元龟》、《通鉴注》诸书采补,其诸臣列传中偶有阙文,亦仿此例。

一、诸臣列传,其有史臣原论者,俱依论中次第排比;若原论已佚,则考其人之事迹,以类分编。

一、《薛史》标目,如李茂贞等称《世袭传》,见於《永乐大典》原文;其杨行密等称《僭伪传》,则见于《通鉴考异》。今悉依仿编类,以还其旧。

一、《薛史》诸志,《永乐大典》内偶有残阙。今俱采《太平御览》所引《薛史》增补,仍节录《五代会要》诸书分注于下,以备参考。

一、凡纪传中所载辽代人名、官名,今悉从《辽史索伦语解》改正。

一、《永乐大典》所载《薛史》原文,多有字句脱落、音义舛讹者。今据前代征引《薛史》之书,如《通鉴考异》、《通鉴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玉海》、《笔谈》、《容斋五笔》、《青缃杂记》、《职官分纪》、《锦绣万花谷》、《艺文类聚》、《记纂渊海》之类,皆为参互校订,庶臻详备。

史学家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流传下来的说法各不相同,彼此之间都有错误。现在根据新旧《唐书》、《东都事略》、《宋史》、《辽史》、《续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以及宋人的小说、文集和至今仍存的五代碑文,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加上案语,以便于辨证。

陶岳的《五代史补》、王禹偁的《五代史阙文》,原本是用来补充《薛史》的不足之处,虽然内容很多都是琐碎的,但总的来说对史学有所贡献,所以《通鉴》、《欧阳史》中也多有引用。现在按照裴松之《三国志注》的体例,一并附在后面。

《薛史》和《欧史》有时内容不一致。比如《唐闵帝纪》,《薛史》记载为明宗的第三个儿子,而《欧史》记载为第五个儿子;通过查阅《五代会要》、《通鉴》,发现都和《薛史》相同。又,《欧史·唐家人传》中说:太祖有四个弟弟,分别是克让、克修、克恭、克宁,都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名字。根据《薛史·宗室传》,克让是二弟,克宁是三弟,克修是从父弟,父亲叫德成,克恭是其他弟弟,并不是都不知道父母名字。再比如,《晋家人传》只记载出帝立皇后冯氏,根据《薛史》的纪传,冯氏立为皇后之前,追封张氏为皇后,而《欧史》没有记载这一事实。张万进被赐名守进,所以《薛史》的纪事先记载万进,后记载守进,《欧史》删去了赐名这件事,所以前后看起来像是两个人。其他如年月先后、官爵的迁授,也常常互相矛盾。现在都进行了辨证,详细地加上案语,以显示公正。

《欧史》的修订,原本以《薛史》为基础,其间有修改《薛史》文字而偶尔出错的地方。比如章如愚在《山堂考索》中论述《欧史》记载梁派人到京师,纪事认为是朱友谦,传记认为是朱友谅;杨涉任梁相,三次任职三次被罢免,但记载的年月实际上不同,到末年任职时,只记载他罢免,而不知道他任职的年月;唐明宗在位七年多,但评论中却认为是十年等,这些都是。还有一些沿袭《薛史》旧例而未及修改的地方。比如吴缜在《五代史纂误》中批评《欧史·杜晓传》中幅巾自废不当说十余年;《罗绍威传》中牙军相继不当说二百年等,这些都是。现在都在每卷之后加以辨正。

《旧五代史》提要:臣等经过仔细审查:《旧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加上目录两卷,由宋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薛居正等人撰写。根据晁公武的《读书志》记载:开宝年间,皇帝下诏修订《梁唐晋汉周书》,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共同修订,宰相薛居正等人监修。《玉海》引用《中兴书目》说:开宝六年四月戊申,皇帝下诏修订《五代史》,到七年闰十月甲子,书成,共一百五十卷,目录两卷,包括纪六十一卷,志十二卷,传七十七卷,大多根据历代实录及范质的《五代通录》作为底稿。后来欧阳修另外记录《五代史记》七十五卷藏在家中。欧阳修去世后,官方负责刊印,学者开始不再专门学习《薛史》,但两本书仍然并行于世。到金章宗泰和七年,皇帝下诏学官只使用《欧阳史》,于是《薛史》逐渐衰落。元明以来,很少有人引用这本书,传本也逐渐消失,只有明内府有存本,见于《文渊阁书目》,所以《永乐大典》中多收录其文,但已经割裂混乱,不再是居正等人原来的编排。幸运的是,圣朝重视文化,搜集散失的文献,将零散的书籍整理编排,臣等就《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用的《薛史》,挑选条目,按顺序编排,检查篇章,还能得到十之八九。又查阅宋人书籍中引用《薛史》的,每条都进行收录,以补充其缺失,于是按照原书的卷数整理成一本。这本书原本隐晦不显,现在又重新显扬,散失的书籍又重新聚集在一起,这大概是神灵的保护,等待时机而出,遇到的幸运,确实不是偶然。欧阳修的文章远超居正等人之上,他的编纂体例也特别严谨,但自宋时开始,评论这两部史书的学者,就有各自的主张。司马光撰写《通鉴》,胡三省撰写《通鉴注》,都专门依据《薛史》而不采用《欧史》。沈括、洪迈、王应麟等,是一代博学之士,他们所著述的书籍,对薛、欧二史也多有兼采,而没有偏重任何一方。因为欧阳修所写的,都是删削旧史的文字,意图在于断制,不愿意因为记载琐碎而贬低自己的文体,所以他的文字非常精工,但在情事上可能不能详尽。至于居正等人奉命撰写,本在宋初,当时执笔的官员,大多亲身经历过五代,见闻较近,纪传都完整无缺,可以信赖,所以异同之处,核实事迹,常常以这本书为依据。虽然它的文体较为薄弱,不免有叙述冗长的问题,但遗文琐事,反而因此得以流传,确实可以作为考古者参考的辅助。又,《欧史》只记载天官、职方两考,而其他志都缺失,关于礼乐、职官的制度,选举、刑法的沿革,上承唐制下开宋制的内容,一概没有记载,也不及《薛史》的诸志对文献有所裨益。这两本书的繁简,各有其体裁,学识兼而有之,难以偏废。过去欧阳修与宋祁所撰写的《新唐书》,内容增加而文字减少,足以概括刘昫的《旧书》,而《旧书》受到皇上的推崇,现在仍然可以列入正史,何况这本书的文字虽然不及欧阳修,但事迹较为完备,又怎能让它隐没不显呢!臣等考订旧文,整理为《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另编目录两卷,搜集编排的意图,已在凡例中说明,具体如下。乾隆四十年七月恭校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进旧五代史表-注解

多罗质郡王:多罗质郡王是清朝的一个封号,指的是清朝的贵族,此处指多罗质郡王臣永瑢。

臣永瑢:臣永瑢是清朝的一位官员,此处指多罗质郡王臣永瑢。

《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是北宋时期由官府编纂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

薛居正:薛居正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史学家,曾参与编纂《旧五代史》。

五代史:五代史指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杨大年:杨大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与司马光齐名。

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对《旧五代史》的编纂有重要影响。

《永乐大典》:是明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右春坊右庶子:右春坊右庶子是清朝官职,此处指陆锡熊的官职。

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读是清朝官职,此处指纪昀的官职。

编修:编修是清朝官职,此处指邵晋涵的官职。

七百余年:指《旧五代史》自编撰以来经过的岁月。

二十三史:二十三史是指中国古代的二十三部正史。

山之录:指《旧五代史》。

秘殿:指皇宫中的秘阁。

学官:指负责教育和管理学校的官员。

《薛史》:指《旧五代史》,由宋代薛居正等人编纂。

《欧史》:指《新五代史》,由宋代欧阳修编纂。

《册府元龟》:《册府元龟》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五代会要》:是记载五代时期政治制度的书籍。

《通鉴》: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纪传体通史。

《契丹国志》:《契丹国志》是记载契丹历史的一部书。

《北梦琐言》:《北梦琐言》是北宋时期的一部笔记小说。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大型类书。

《辽史索伦语解》:《辽史索伦语解》是解释《辽史》中一些蒙古语词汇的书。

《通鉴考异》:《通鉴考异》是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对史料进行考辨的著作。

《通鉴注》:《通鉴注》是对《资治通鉴》进行注释的著作。

《笔谈》:《笔谈》是北宋时期的一部杂谈性质的书籍。

《容斋五笔》:《容斋五笔》是南宋时期的一部杂谈性质的书籍。

《青缃杂记》:《青缃杂记》是南宋时期的一部杂谈性质的书籍。

《职官分纪》:《职官分纪》是记载中国古代官职的一部书。

《锦绣万花谷》:《锦绣万花谷》是北宋时期的一部类书。

《艺文类聚》:《艺文类聚》是唐代的类书。

《记纂渊海》:《记纂渊海》是南宋时期的一部类书。

史家:指撰写历史的人,即历史学家。

事迹:指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或事实。

舛误:指错误或不符合事实的记载。

《唐书》:指《旧五代史》中的唐朝部分。

《东都事略》: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地方志,记载了东都洛阳的历史。

《宋史》:是记载宋朝历史的官方史书。

《辽史》:是记载辽朝历史的官方史书。

《续通鉴长编》:是《资治通鉴》的续编,记载了从五代到北宋初年的历史。

《五代春秋》:是记载五代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九国志》:是记载五代时期九国历史的史书。

《十国春秋》:是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史书。

宋人说部:指宋代文人所著的书籍。

文集:指文人所编写的文章集。

碑碣:指古代刻在石碑或石碣上的文字,多用于记载历史事件。

案语:指对史料的解释或评论。

辨证:指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五代史补》:是宋代陶岳所著的补充《五代史》的书籍。

《五代史阙文》:是宋代王禹偁所著的补充《五代史》的书籍。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南朝宋时期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释。

《山堂考索》:是宋代章如愚所著的史学研究著作。

《五代史纂误》:是宋代吴缜所著的纠正《五代史》错误的书籍。

《玉海》:是宋代王应麟编纂的一部类书,收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中兴书目》:是宋代官修的一部书目。

《梁唐晋汉周书》:指五代时期的四部官方史书。

《五代通录》:是宋代范质编纂的一部五代时期的历史记载。

《新唐书》:是宋代欧阳修和宋祁编纂的唐朝历史。

《旧书》:指《旧唐书》,是唐代官修的唐朝历史。

《表章》:指皇帝的表彰或赞扬。

《梁书》:指《旧五代史》中的梁朝部分。

《晋书》:指《旧五代史》中的晋朝部分。

《汉书》:指《旧五代史》中的汉朝部分。

《周书》:指《旧五代史》中的周朝部分。

《世袭列传》:指《旧五代史》中的世袭列传。

《僭伪列传》:指《旧五代史》中的僭伪列传。

《外国列传》:指《旧五代史》中的外国列传。

《志》:指《旧五代史》中的志部分,记载制度、地理等。

《凡例》:指书籍的序言或前言,介绍书籍的编纂情况和内容。

乾隆:是清朝皇帝的年号,指乾隆年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进旧五代史表-评注

史家所纪事迹,流传互异,彼此各有舛误。此句点明了史书编纂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即不同史家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可能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提示了历史研究的难度。

今据新旧《唐书》、《东都事略》、《宋史》、《辽史》、《续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及宋人说部、文集与五代碑碣尚存者,详为考核,各加案语,以资辨证。作者在此提出了编纂史书的依据和原则,即广泛参考各种史料,并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辨析,以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本以补《薛史》之阙,虽事多琐碎,要为有裨史学,故《通鉴》、《欧阳史》亦多所取。此处提到了两部补充《薛史》的著作,并指出这些著作虽然内容琐碎,但对史学仍有裨益,因此《通鉴》和《欧阳史》也多有引用。

《薛史》与《欧史》时有不合。如《唐闵帝纪》,《薛史》作明宗第三子,而《欧史》作第五子,考《五代会要》、《通鉴》并同《薛史》。作者在此比较了《薛史》和《欧史》的不同记载,并引用了《五代会要》和《通鉴》等史料来支持《薛史》的记载。

《欧史》改修,原据《薛史》为本,其间有改易《薛史》之文而涉笔偶误者。如章如愚《山堂考索》论《欧史》载梁遣人至京师,纪以为硃友谦,传以为硃友谅;杨涉相梁,三仕三已,而岁月所具,纪载实异,至末年为相,但书其罢,而了不知其所入岁月;唐明宗在位七年余,而论赞以为十年之类是也。作者指出了《欧史》在修订过程中对《薛史》的改动,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

旧五代史提要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旧五代史》的编纂背景、过程和内容,并与其他史书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旧五代史》虽然文体较为简陋,但在纪传内容上较为完整,对于研究五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作者总结了《旧五代史》的特点和价值,并提出了编纂该书的意图和目的。作者希望通过这部著作,为后世学者提供一部较为全面和可靠的五代历史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进旧五代史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8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