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六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六-原文

古之王者,理定制礼,功成作乐,所以昭事天地,统和人神,历代已来,旧章 斯在。

洎唐季之乱,咸、镐为墟;梁运虽兴,《英》、《茎》扫地。

庄宗起于朔野, 经始霸图,其所存者,不过边部郑声而已,先王雅乐,殆将泯绝。

当同光、天成之际,或有事清庙,或祈祀泰坛,虽簨虡犹施,而宫商孰辨?

遂使磬襄、鼗武,入河、 汉而不归;汤濩、舜韶,混陵谷而俱失。

洎晋高祖奄登大宝,思迪前规,爰诏有司, 重兴二舞。

旋属烽火为乱,明法罔修,汉祚几何,无暇制作。

周显德五年冬,将立 岁仗,有司以崇牙树羽,宿设于殿庭。

世宗因亲临乐悬,试其声奏,见钟磬之类, 有设而不击者,讯于工师,皆不能对。

世宗恻然,乃命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 参详其制,又命枢密使王朴考正其声。

朴乃用古累黍之法,以审其度,造成律准, 其状如琴而巨,凡设十三弦以定六律、六吕旋相为宫之义。

世宗善之,申命百官议 而行之。

今亦备纪于后,以志五代雅乐沿革之由焉。

梁开平初,太祖受禅,始建宗庙,凡四室,每室有登歌、酌献之舞:

肃祖宣元皇帝室曰《大合之舞》。

敬祖光宪皇帝室曰《象功之舞》。

宪祖昭武皇帝室曰《来仪之舞》。

烈祖文穆皇帝室曰《昭德之舞》。

登歌乐章各一首。《五代会要》云:太常少卿杨焕撰。

二年春,梁祖将议郊禋,有司撰进乐名、舞名:

乐曰《庆和之乐》。

舞曰《崇德之舞》。

皇帝行奏《庆顺》。

奠玉帛登歌奏《庆平》。

迎俎奏《庆肃》。

酌献奏《庆熙》。

饮福酒奏《庆隆》。

送文舞迎武舞奏《庆融》。

亚献奏《庆和》。

终献奏《庆休》。

乐章各一首。

太庙迎神,舞名《开平》。

皇帝行、盥手、登歌、饮福酒、彻豆、送神,皆奏乐。

乐章各一首。

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室酌献,舞《武成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五代会要》云:尚书兵部侍郎崔居俭撰。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室酌献,舞《雍熙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五代会要》云:太常卿卢文纪撰。

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室酌献,舞《咸和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五代会要》云:太子宾客、判太常寺事赵光辅撰。

汉文祖明元皇帝庙室酌献,舞《灵长之舞》。

德祖恭僖皇帝庙室酌献,舞《积善之舞》。

翼祖昭献皇帝庙室酌献,舞《显仁之舞》。

显祖章圣皇帝庙室酌献,舞《章庆之舞》。

登歌乐章各一首。《五代会要》云:太常卿张昭撰。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室酌献,舞《观德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

周信祖睿和皇帝庙室酌献,舞《肃雍之舞》。

僖祖明宪皇帝庙室酌献,舞《章德之舞》。

义祖翼顺皇帝庙室酌献,舞《善庆之舞》。

庆祖章肃皇帝庙室酌献,舞《观成之舞》。

登歌乐章各一首。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室酌献,舞《明德之舞》。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庙室酌献,舞《定功之舞》。

登歌乐章各一首。《五代会要》云:太祖庙室乐章,太常卿田敏撰。世宗庙室 乐章,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撰。

乐章词多不录。

右乐章

晋天福四年十二月,礼官奏:“来岁正旦,王公上寿,皇帝举酒,请奏《元同 之乐》;再举酒,奏《文同之乐》。”从之。

五年,始议重兴二舞,诏曰:“正冬二节,朝会旧仪,废于离乱之时,兴自和 平之代。将期备物,全系用心;须议择人,同为定制。其正冬朝会礼节、乐章、二 舞行列等事宜,差太常卿崔棁、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与 太常寺官一一详定。礼从新意,道在旧章,庶知治世之和,渐见移风之善。”

其年 秋,棁等具述制度上奏云:

案《礼》云:“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 同节。”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故乐书议舞云: 夫乐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睹。故圣人假 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和合,大乐备矣。

又案《义镜》,问 鼓吹十二案合于何所?答云:《周礼》鼓人掌六鼓四金,汉朝乃有黄门鼓吹。崔豹 《古今注》云:因张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增之,分为二十八曲。 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唐又有堈鼓、金钲、大鼓、长鸣、歌箫、笳、笛,合为鼓吹 十二案,大享会则设于悬外。此乃是设二舞及鼓吹十二案之由也。

今议一从令式,排列教习。

文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每佾八人。左手执籥。

《礼》云:“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有“籥师教国子”,《尔雅》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谓之簅。

历代已来,文舞所用,凡用籥六十有四。

右手执翟,《周礼》所谓羽舞也。《书》云:“舞干羽于两阶。”翟,山雉也,以雉羽公析连攒而为之。

二人执纛前引,数于舞人之外。

舞人冠进贤冠,服黄纱袍,白纱中单,皁领褾,白练衤盖裆,白布大口袴,革带,乌皮履,白布袜。

武舞郎六十四人,分为八佾。

左手执干。干,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也,其色赤,中画兽形,故谓之硃干。

《周礼》所谓兵舞,取其武象,用楯六十有四。

右手执戚。戚,斧也,上饰以玉,故谓之玉戚。

二人执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绛色,画升龙。

二人执鼗鼓,二人执铎。

《周礼》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铎,以通鼓,形如大铃,仰而振之。

金錞二,每錞二人举之,一人奏之。

《周礼》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铜铸为之,其色黑,其形圆,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围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状,旁有耳,兽形衔镮。

二人执铙以次之。

《周礼》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如铃无舌,摇柄以鸣之。

二人掌相在左,《礼》云:“治乱以相。”制如小鼓,用皮为表,实之以糠,抚之以节乐。

二人掌雅在右,《礼》云:“讯疾以雅。”以木为之,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尺围,长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纽,髹画,宾醉而出,以器筑地,明行不失节。

武舞人服弁,平巾帻,金支绯丝大袖,绯丝布裲裆,甲金饰,白练盖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袴,鸟皮靴。

工人二十,数于舞人之外。

武弁硃翙,革带,鸟皮履,白练礻盖裆,白布袜。

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

《义镜》云:常设氈案,以氈为床也。今请制大床十二,庆容九人,振作歌乐,其床为熊罴貙豹腾倚之状以承之,象百兽率舞之意。

分置于建鼓之外,各三案,每案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箫二人,笳二人。

十二案,乐工百有八人,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下,容止端正者。

其歌曲名号、乐章词句,中书条奏,差官修撰。

从之。

《欧阳史·崔棁传》:高祖诏太常复文武二舞,详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

自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

其年冬至,高祖会朝崇元殿,廷设宫悬,二舞在北,登歌在上。

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进贤。黄纱袍,白中单,白练礻盖裆,白布大口袴,革带履,左执枿,右秉翟,执纛引者二人。

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帻,绯丝布大袖绣裆,甲金饰,白练礻盖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袴,乌靴,左执干,右执戚,执旌引者二人。

加鼓吹十二案,负以熊豹,以象百兽率舞。

案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箫、笳各二人。

王公上寿,天子举爵,奏《元同》;二举,登歌奏《文同》;举食,文舞《昭德》,武舞《成功》之曲。

礼毕,高祖大悦,赐棁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赞叹之。

然礼乐废久,而制作简缪,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参乱雅音。

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明年正旦,复奏于庭,而登歌发声,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殡》之音,舞者行列进退,皆不应节,闻者皆悲愤。

开运二年,太常少卿陶穀奏废二舞。

汉高祖受命之年,秋九月,权太常卿张昭上疏,奏改一代乐名,其略曰?

昔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

周室既衰,王纲不振,诸乐多废,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

秦、汉以来,名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

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代因而不改。

贞观作乐之时,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

贞观中,有《秦王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

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废,俟国家偃伯灵台,即别召工师,更其节奏,今改其名,具书如左:

祖孝孙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请改《治安之舞》;武舞曰《凯安之舞》,请改为《振德之舞》。

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

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

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

又请改《十二和乐》云:

昔周朝奏六代之乐,即今二舞之类是也。

其宾祭常用,别有《九夏之乐》,即 《肆夏》、《皇夏》等是也,

梁武帝善音乐,改《九夏》为《十二雅》,前朝祖孝 孙改雅为和,示不相沿也。

臣今改和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也。

<十二成乐曲> 名:祭天神奏《豫和之乐》,请改为《禋成》;

祭地祇奏《顺和》,请改为《顺成》;

祭宗庙奏《永和》,请改为《裕成》;

祭天地、宗庙,登歌奏《肃和》,请改为 《肃成》;

皇帝临轩奏《太和》,请改为《政成》;

王公出入奏《舒和》,请改为 《弼成》;

皇帝食举及饮宴奏《休和》,请改为《德成》;

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 《正和》,请改为《骍成》;

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请改为《允成》;

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请改为《庆成》;

郊庙俎入奏《雍和》,请改为 《骍成》;

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请改为《寿成》。

祖孝孙元定《十二和曲》,开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

凡制作礼 法,动依典故,梁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十二律之变,辄益三 和,有乖稽古。

又缘祠祭所用,不可尽去,臣取其一焉。

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 奏《宣和》,请改为《师雅之乐》;

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奏《祴和》,请废, 同用《弼成》;

享先农、耕籍田奏《丰和》,请废,同用《顺成》。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乐》等曲,今具录合用处所及乐章首数,一一条例在下。

其歌词文不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六-译文

古代的君王,制定礼仪,功成之后创作音乐,以此来昭告天地,统一人神,从古至今,这些旧有的礼制都还在。

到了唐朝末年的混乱时期,咸阳和镐京都变成了废墟;梁朝虽然兴起,《英》、《茎》两座古墓也被毁坏。庄宗在北方兴起,开始建立霸业,他所保留的,不过是边疆地区的郑国音乐而已,先王的雅乐几乎要灭绝了。

在同光、天成年间,有时要祭祀清庙,有时要祈求泰坛,虽然乐器还在,但宫商五音如何辨别?这就使得磬、鼓、武舞等乐器和舞蹈,流入黄河、汉水而不再回来;汤的《濩》乐、舜的《韶》乐,也随着山谷的变迁而失传。

到了晋高祖即位后,他想要恢复先前的规范,于是下诏让有关部门重新振兴这两种舞蹈。但随后战乱又起,法律无人修订,汉室国运不长,没有时间制作新的音乐。

周显德五年冬天,将要举行岁仗,有关部门用崇牙树羽装饰,提前设在殿庭中。世宗亲自检查乐器,发现有些钟磬等乐器虽然摆放好了但没有人敲击,询问工匠,他们都不能回答。世宗感到悲伤,于是命令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详细研究这些乐器的制作,又命令枢密使王朴校正乐器的音律。王朴就用古代的累黍法来审度音律,制作出律准,形状像琴但更大,共有十三弦用来确定六律、六吕相互为宫的意义。世宗对此很满意,下令百官讨论并实施。

现在也将这些记录下来,以记载五代雅乐的沿革原因。

梁开平初年,太祖接受禅让,开始建立宗庙,共有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登歌、酌献的舞蹈:

肃祖宣元皇帝的房间称为《大合之舞》。

敬祖光宪皇帝的房间称为《象功之舞》。

宪祖昭武皇帝的房间称为《来仪之舞》。

烈祖文穆皇帝的房间称为《昭德之舞》。

登歌乐章各有一首。《五代会要》记载:太常少卿杨焕撰写。

二年春天,梁祖将要讨论郊祀,有关部门呈上乐名、舞名:

乐名为《庆和之乐》。

舞名为《崇德之舞》。

皇帝行礼时奏《庆顺》。

献上玉帛时奏《庆平》。

迎俎时奏《庆肃》。

献酒时奏《庆熙》。

饮福酒时奏《庆隆》。

送文舞迎武舞时奏《庆融》。

亚献时奏《庆和》。

终献时奏《庆休》。

乐章各有一首。

太庙迎神时,舞名为《开平》。

皇帝行礼、洗手、登歌、饮福酒、撤去豆盘、送神,都奏乐。

乐章各有一首。

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室献酒时,舞《武成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五代会要》记载:尚书兵部侍郎崔居俭撰写。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室献酒时,舞《雍熙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五代会要》记载:太常卿卢文纪撰写。

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室献酒时,舞《咸和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五代会要》记载:太子宾客、判太常寺事赵光辅撰写。

汉文祖明元皇帝庙室献酒时,舞《灵长之舞》。

德祖恭僖皇帝庙室献酒时,舞《积善之舞》。

翼祖昭献皇帝庙室献酒时,舞《显仁之舞》。

显祖章圣皇帝庙室献酒时,舞《章庆之舞》。

登歌乐章各有一首。《五代会要》记载:太常卿张昭撰写。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室献酒时,舞《观德之舞》。

登歌乐章一首。

周信祖睿和皇帝庙室献酒时,舞《肃雍之舞》。

僖祖明宪皇帝庙室献酒时,舞《章德之舞》。

义祖翼顺皇帝庙室献酒时,舞《善庆之舞》。

庆祖章肃皇帝庙室献酒时,舞《观成之舞》。

登歌乐章各有一首。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室献酒时,舞《明德之舞》。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庙室献酒时,舞《定功之舞》。

登歌乐章各有一首。《五代会要》记载:太祖庙室乐章,太常卿田敏撰写。世宗庙室乐章,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撰写。

乐章的歌词大部分没有记录。

以上是乐章的内容。

晋天福四年十二月,礼官上奏说:“来年正月初一,王公们向皇帝祝寿,皇帝举杯饮酒,请奏《元同之乐》;再举杯饮酒,奏《文同之乐》。”皇帝同意了。

五年,开始讨论重新振兴两种舞蹈,诏令说:“正月初二和冬至这两个节日,朝会的旧有礼仪,在离乱的时候被废弃,在和平的时代重新兴起。准备物品,全靠用心;需要讨论选择合适的人,共同制定新的制度。关于正月初二和冬至朝会的礼仪、乐章、两种舞蹈的编排等事宜,派遣太常卿崔棁、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与太常寺官员一一详细制定。礼仪从新的想法出发,但道路在旧有的章程中,希望知道治世和谐,逐渐看到移风易俗的好处。”当年秋天,崔棁等人详细陈述制度后上奏说:

《礼记》中说:“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又说:“安抚上位,治理百姓,没有比礼仪更好的;改变风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因此乐书讨论舞蹈时说:音乐在耳朵里称为声音,在眼睛里称为形态。声音应和耳朵,可以听出来;形态藏在心里,难以用肉眼看到。所以圣人借助干戚羽旄来表现形态,通过发扬蹈厉来展示心意,声音和形态相合,大乐就完备了。又根据《义镜》中的问题,询问鼓吹十二案在何处?回答是:《周礼》中鼓人掌管六鼓四金,汉朝才有黄门鼓吹。崔豹的《古今注》中说: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得到《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增加了一些,分为二十八曲。梁朝设置鼓吹清商令二人。唐朝又有堈鼓、金钲、大鼓、长鸣、歌箫、笳、笛,合为鼓吹十二案,大享会时设在悬挂乐器的外面。这就是设立两种舞蹈和鼓吹十二案的原因。

现在讨论一个按照命令的仪式,排列教导。文舞郎有六十四人,分为八组,每组八人。左手拿着籥。《礼记》说:‘苇籥,是伊耆氏的乐。’《周礼》中有‘籥师教导国子’的记载,《尔雅》说:籥像笛子,有三个孔且较短,大的有七个孔,叫做簟。历代以来,文舞所用的,总共使用籥六十四个。

右手拿着翟,《周礼》所说的羽舞。《尚书》说:‘在两阶上舞干羽。’翟,是山雉的羽毛,用雉羽公析连攒而制成。有两个人拿着纛在前面引导,排在舞人之外。舞人戴着进贤冠,穿着黄色的纱袍,白色的纱中单,黑色的领褾,白色的练盖裆,白色的布大口裤,皮带,黑色的皮鞋,白色的布袜。

武舞郎有六十四人,分为八组。左手拿着干。干,是盾牌,现在的旁牌,用来遮蔽身体,颜色是红色,中间画有兽形,所以叫做硃干。《周礼》所说的兵舞,取其武象,使用盾牌六十四个。

右手拿着戚。戚,是斧头,上面装饰有玉,所以叫做玉戚。有两个人拿着旌在前面引导,旌像旗子但较小,红色,画有升龙。有两个人拿着鼓槌,两个人拿着铎。《周礼》中有四种金属乐器的演奏,其中第三种是金铎,用来通鼓,形状像大铃,向上摇动。

金錞有两个,每个錞有两个人举起,一个人演奏。周礼中的四种金属乐器的演奏,第一种是金錞,用来和鼓,铜铸而成,颜色是黑色,形状像椎子,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六分,围二尺四寸,上面有伏虎的形象,旁边有耳,兽形含环。有两个人拿着铙依次排列。

两个人掌管相,在左边,《礼记》说:‘整治混乱以相。’形状像小鼓,用皮做外壳,里面装满糠,按节拍演奏。两个人掌管雅,在右边,《礼记》说:‘快速以雅。’用木头制成,形状像漆筒但口部是封闭的,直径二尺,长五尺六寸,用羊皮绷紧,旁边有两个纽扣,漆画,宾客醉酒后出来,用器物敲击地面,明确行走不失节奏。

武舞人戴着弁,平巾帻,金丝大袖,红色的布裲裆,金甲装饰,白色的练盖裆,锦腾蛇起梁带,豹纹大口裤,鸟皮靴。工人有二十人,排在舞人之外。武弁朱翙,皮带,鸟皮履,白色的练盖裆,白色的布袜。

殿庭仍然增加十二个鼓吹案。《义镜》说:通常设置氈案,用氈作为床。现在请制作十二个大床,庆容九人,演奏歌曲,这些床被熊、罴、貙、豹等动物形状支撑,象征着百兽齐舞的意思。分别放置在建鼓之外,各三案,每案有一个羽葆鼓,一个大鼓,一个金錞,两个歌手,两个箫手,两个笳手。

十二案,乐工有一百零八人,舞郎有一百三十有二人,选取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容貌端正的人。歌曲的名号、乐章的词句,由中书条奏,派官员修订。

接受了这个建议。《欧阳史·崔棁传》:高祖下诏太常恢复文武两种舞蹈,详细确定正冬朝会的礼仪和乐章。自唐末的混乱以来,礼乐制度已经丢失很久,崔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人制定了这些。

当年冬至,高祖在崇元殿举行朝会,廷设宫悬,两种舞蹈在北边,登歌在上。文舞郎八佾六十四人,戴着进贤冠。黄色的纱袍,白色的中单,白色的练盖裆,白色的布大口裤,皮带,鞋,左手拿着枿,右手拿着翟,有两个人拿着纛引导。

武舞郎八佾六十四人,戴着平巾帻,红色的布大袖绣裆,金甲装饰,白色的练盖裆,锦腾蛇起梁带,豹纹大口裤,黑色的靴子,左手拿着干,右手拿着戚,有两个人拿着旌引导。

增加十二个鼓吹案,用熊、豹等动物形状支撑,象征着百兽齐舞。案上放置羽葆鼓一个,大鼓一个,金錞一个,两个歌手,两个箫手,两个笳手。王公上寿,天子举杯,演奏《元同》;再举杯,登歌演奏《文同》;举食时,文舞演奏《昭德》,武舞演奏《成功》。

礼仪结束后,高祖非常高兴,赐给崔棁金帛,左右群臣看到的人都赞叹不已。然而,礼乐废弃已久,制作简陋,又接着演奏龟兹部的《霓裳法曲》,扰乱了雅音。这些乐工舞郎,大多是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逃避劳役的人,又没有老师良工教导。

明年正旦,又在庭院中演奏,登歌发声,悲凉离愁,像《薤露》、《虞殡》的音调,舞者的行列进退都不应节,听者都感到悲伤愤怒。

开运二年,太常少卿陶穀上奏废除两种舞蹈。

汉高祖受命那年,秋九月,权太常卿张昭上疏,奏请改一代乐名,其大致内容说:

从前周公辅佐成王,制定礼仪和音乐,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周室衰落,王纲不振,许多音乐被废弃,只有《大韶》、《大武》两曲留存。秦、汉以来,称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

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代沿袭不变。贞观年间制作音乐时,祖孝孙将隋朝的文舞改为《治康之舞》,武舞改为《凯安之舞》。贞观年间,有《秦王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两种舞蹈,乐府又用来作为两种舞蹈,这样舞蹈就有了四种。

前朝使用已久,不能突然废除,等到国家安定后,再另外召集工匠,更改节奏,现在更改名称,具体如下:祖孝孙所定的两种舞蹈名称,文舞叫做《治康之舞》,请改为《治安之舞》;武舞叫做《凯安之舞》,请改为《振德之舞》。贞观年间的两种舞蹈名称,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为《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治安》、《振德》两种舞蹈,请依旧在郊庙中使用,文舞用来降神,武舞用来送神。《观象》、《讲功》两种舞蹈,请依旧在宴会中使用。

又请改《十二和乐》为:

从前周朝演奏六代音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二舞这一类。宾客祭祀时常用的音乐,还有《九夏之乐》,比如《肆夏》、《皇夏》等。梁武帝擅长音乐,将《九夏》改为《十二雅》。前朝的祖孝孙将雅乐改为和乐,表示不沿袭旧制。我现在将和乐改为成乐,取《韶》乐九成的意义。

《十二成乐曲》的名称如下:祭祀天神时演奏《豫和之乐》,请改为《禋成》;祭祀地神时演奏《顺和》,请改为《顺成》;祭祀宗庙时演奏《永和》,请改为《裕成》;祭祀天地、宗庙,登歌时演奏《肃和》,请改为《肃成》;皇帝临轩时演奏《太和》,请改为《政成》;王公出入时演奏《舒和》,请改为《弼成》;皇帝进食和宴饮时演奏《休和》,请改为《德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时演奏《正和》,请改为《骍成》;皇太子出入时演奏《承和》,请改为《允成》;元日、冬至皇帝举行礼会,登歌时演奏《昭和》,请改为《庆成》;郊庙祭祀时演奏《雍和》,请改为《骍成》;皇帝祭祀、献酒、读祝文以及饮福、受胙时演奏《寿和》,请改为《寿成》。

祖孝孙原先定下了《十二和曲》,开元朝又增加了三和,因此有了《十五和》的名称。所有制作礼法,都依据典故。梁朝设立《十二雅》,是因为取十二天之成数,配合八音十二律的变化,后来又增加了三个和乐,这与古代的规矩不符。又因为祭祀时使用的音乐不能全部去除,我选择保留其中一部分。祭祀孔子、齐太公庙降神时演奏《宣和》,请改为《师雅之乐》;三公升殿、会毕下阶行走时演奏《祴和》,请废除,同用《弼成》;祭祀先农、耕籍田时演奏《丰和》,请废除,同用《顺成》。

以上四舞、《十二成》、《雅乐》等乐曲,现在详细记录了它们的使用场合和乐章的序号,一一列出如下。

其歌词文不在此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六-注解

理定制礼:理定制礼,指的是古代王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制定礼仪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功成作乐:功成作乐,意指在功业成就之后,创作音乐来表达喜悦和庆祝,也是古代王者对天地神灵的敬意。

昭事天地:昭事天地,指王者通过仪式和音乐向天地神灵表明敬意和祈求。

统和人神:统和人神,指的是王者通过礼仪和音乐来协调人神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历代已来:历代已来,指从古代以来,即历史上各个朝代。

旧章:旧章,指古代的礼仪和音乐制度。

咸、镐:咸、镐,指古代的咸阳和镐京,分别是秦汉两朝的都城。

《英》、《茎》扫地:《英》、《茎》扫地,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某些乐章或乐器已经失传。

庄宗:庄宗,指五代时期的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朔野:朔野,指北方边远之地。

经始霸图:经始霸图,指开始建立霸业。

郑声:郑声,指古代郑国的音乐,后来泛指民间音乐。

先王雅乐:先王雅乐,指古代先王的正音雅乐。

同光、天成:同光、天成,指五代时期的后唐的两个年号。

清庙:清庙,指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

泰坛:泰坛,指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

簨虡:簨虡,指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

宫商:宫商,指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磬襄、鼗武:磬襄、鼗武,指古代的两种乐器。

河、汉:河、汉,指黄河和汉水,这里比喻乐器失传。

汤濩、舜韶:汤濩、舜韶,指古代的两种音乐。

陵谷:陵谷,指高山和平原,这里比喻音乐和文化的传承。

晋高祖:晋高祖,指五代时期的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大宝:大宝,指帝位。

思迪前规:思迪前规,指思考并遵循前人的规矩。

有司:有司,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二舞:指周朝时期的两种舞蹈,通常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中。

崇牙树羽:崇牙树羽,指古代宫殿中装饰用的羽毛和牙饰。

世宗:世宗,指五代时期的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指古代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判太常寺事:判太常寺事,指担任太常寺的官员。

窦俨:窦俨,五代时期的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

枢密使:枢密使,指古代负责军事的官员。

王朴:王朴,五代时期的政治家,曾任枢密使。

古累黍之法:古累黍之法,指古代通过测量黍粒的长度来确定音律的方法。

律准:律准,指古代用来校正音律的器具。

琴:琴,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六律、六吕:六律、六吕,指古代音乐中的六个基本音阶。

旋相为宫:旋相为宫,指音乐中的音阶变化。

五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宗庙:宗庙,指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

登歌:登歌,指古代祭祀时在庙宇中高声歌唱。

酌献:酌献,指古代祭祀时向神灵献酒。

梁开平:梁开平,指五代时期的后梁的开国年号。

受禅:受禅,指帝位禅让。

郊禋:郊禋,指古代祭祀天地和祖宗的仪式。

玉帛:玉帛,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器和丝织品。

俎:俎,指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托盘。

文舞:文舞,指古代祭祀时的一种舞蹈,舞者手持羽毛。

武舞:武舞,指古代祭祀时的一种舞蹈,舞者手持干戚。

唐庄宗:唐庄宗,指五代时期的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

明宗:明宗,指五代时期的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

汉文祖:汉文祖,指五代时期的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

德祖:德祖,指五代时期的后汉的第二位皇帝刘承祐。

翼祖:翼祖,指五代时期的后汉的第三位皇帝刘赟。

显祖:显祖,指五代时期的后汉的第四位皇帝刘崇。

高祖:高祖,指五代时期的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

周信祖:周信祖,指五代时期的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

僖祖:僖祖,指五代时期的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的父亲柴荣。

义祖:义祖,指五代时期的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的祖父柴荣。

庆祖:庆祖,指五代时期的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的曾祖父柴荣。

太祖:太祖,指五代时期的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元同之乐:元同之乐,指古代的一种音乐。

文同之乐:文同之乐,指古代的一种音乐。

礼官:礼官,指古代负责礼仪的官员。

正旦:正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王公上寿:王公上寿,指王公贵族向皇帝祝寿。

举酒:举酒,指举杯饮酒。

鼓吹:鼓吹,指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包括鼓、吹等乐器。

黄门鼓吹:黄门鼓吹,指古代宫廷中的音乐。

摩诃兜勒:摩诃兜勒,指古代印度的一种乐曲。

李延年:李延年,西汉时期的音乐家。

清商令:清商令,指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音乐。

堈鼓:堈鼓,指古代的一种鼓。

金钲:金钲,指古代的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大鼓:大鼓,指古代的一种鼓。

长鸣:长鸣,指古代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歌箫:歌箫,指古代的歌唱和吹奏乐器。

笳: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笛:笛,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鼓吹十二案:鼓吹十二案,指古代鼓吹乐中的十二种乐器。

悬:悬,指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

《礼》:《礼》,指《周礼》,古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义镜》:《义镜》,指古代的一部法典。

《周礼》:《周礼》,指《周礼》,古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鼓人:鼓人,指古代负责鼓乐的官员。

黄门:黄门,指古代宫廷中的官员。

崔豹:崔豹,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古今注》:《古今注》,崔豹所著的一部书籍。

令式:指古代的命令或规定,这里指的是关于文舞和武舞的安排和仪式。

教习:教育、教授,这里指的是对舞者的训练和指导。

文舞郎:古代宫廷中的舞者,负责表演文舞。

籥: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笛子,三孔而短,大者七孔。

伊耆氏:古代的一个氏族,这里指的是伊耆氏的乐舞。

周礼:古代的一部礼制书,记载了周代的官制和礼仪。

籥师:负责教授籥乐的官。

尔雅:古代的一部词典,解释古代的词语和事物。

翟:古代的一种舞具,用雉羽制成。

纛:古代的一种旗帜,用于引导队伍。

进贤冠:古代的一种冠帽,表示有德行的人。

黄纱袍:古代的一种黄色丝绸袍子。

白纱中单:古代的一种白色丝绸内衣。

皁领褾:古代的一种黑色领口和袖口。

白练衤盖裆:古代的一种白色丝绸的裤子。

白布大口袴:古代的一种白色布料的裤子。

革带:古代的一种皮制腰带。

乌皮履:古代的一种黑色皮鞋。

白布袜:古代的一种白色布袜。

武舞郎:古代宫廷中的舞者,负责表演武舞。

干:古代的一种盾牌,用于保护。

硃干:红色的盾牌,上面画有兽形。

戚:古代的一种斧头,用于仪式。

玉戚:装饰有玉石的斧头。

旌:古代的一种旗帜,用于指挥。

鼗鼓:古代的一种鼓,用于打击。

铎:古代的一种铃铛,用于传递信号。

金铎:用金属制成的铎,用于指挥鼓乐。

金錞:用金属制成的錞,用于和鼓声。

铙:古代的一种铜制乐器,用于打击。

金铙:用金属制成的铙,用于停止鼓声。

相: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小鼓,用于指挥舞蹈节奏。

雅: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长筒,用于指挥舞蹈节奏。

弁:古代的一种帽子。

巾帻:古代的一种头巾。

大袖:古代的一种宽大的袖子。

裲裆:古代的一种衣服,类似于今天的背心。

甲:古代的一种铠甲。

腾蛇: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常用来装饰衣物。

建鼓:古代的一种大鼓。

羽葆鼓:古代的一种装饰有羽毛的鼓。

歌:古代的一种歌唱形式。

箫: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霓裳法曲: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源自西域。

汉高祖:即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权太常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礼仪和音乐。

六代舞:古代的六种舞蹈,分别是《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成王:周成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秦王破阵乐:古代的一种音乐,歌颂秦王的战功。

功成庆善乐:古代的一种音乐,庆祝功成。

祖孝孙:祖孝孙是唐朝的乐律学家,对音乐有重要贡献。

贞观:唐朝的一个年号,唐太宗的年号。

十二和乐: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包括十二种不同的乐章。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中央集权政府统治的朝代,其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代之乐:指周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六种古代音乐,即《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大汉》、《大武》。

宾祭:指宾客到来时的祭祀仪式。

九夏之乐:九夏之乐是周朝的一种音乐形式,由九个乐章组成,包括《肆夏》、《皇夏》等。

梁武帝:梁武帝(502年—549年),南朝梁的建立者,对音乐有深厚的兴趣和贡献。

十二雅:梁武帝将九夏之乐扩展为十二雅,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和:在音乐中,和指和谐的音乐旋律。

成:在音乐中,成指完成或成熟的音乐作品。

韶乐:韶乐是古代的一种音乐,相传是舜帝所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十二成乐曲:指由十二个乐章组成的音乐作品。

禋成:禋,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禋成即祭祀天神时的音乐。

顺成:顺成即用于丰和的音乐。

裕成:裕成即祭祀宗庙时的音乐。

肃成:肃成即祭祀天地、宗庙,登歌时的音乐。

政成:政成即皇帝临轩时的音乐。

弼成:弼成即用于祴和的音乐。

德成:德成即皇帝食举及饮宴时的音乐。

骍成:骍成即郊庙俎入时的音乐。

允成:允成即皇太子轩悬出入时的音乐。

庆成:庆成即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时的音乐。

寿成:寿成即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胙时的音乐。

十二和曲:指由十二个和曲组成的音乐作品。

开元朝:开元朝是唐朝的一个时期,由唐玄宗在位期间(713年—756年)。

三和:指增加的三个和曲。

十五和:指十二和曲加上增加的三和曲,共十五个和曲。

典故:典故指历史故事、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祠祭:祠祭指对神灵的祭祀活动。

宣和:宣和即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时的音乐。

祴和:祴和即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时的音乐。

丰和:丰和即享先农、耕籍田时的音乐。

师雅之乐:师雅之乐即宣和的别称,用于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

四舞:四舞指古代的四种舞蹈。

合用处所:合用处所指音乐使用的具体场合和地点。

乐章首数:乐章首数指音乐作品中的乐章数量。

歌词文:歌词文指音乐作品中的歌词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六-评注

昔周朝奏六代之乐,即今二舞之类是也。

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周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将古代的音乐与现今的舞蹈联系起来,体现了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周朝的音乐被视为六代之乐,表明其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宾祭常用,别有《九夏之乐》,即 《肆夏》、《皇夏》等是也,梁武帝善音乐,改《九夏》为《十二雅》,前朝祖孝孙改雅为和,示不相沿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九夏之乐》的演变过程。梁武帝对音乐有独到见解,将其改为《十二雅》,祖孝孙又将雅改为和,这种改动不仅体现了音乐本身的演变,也反映了古代音乐家对音乐的不断创新与探索。

臣今改和为成,取《韶》乐九成之义也。

这句话中,作者提出自己的改动,将“和”改为“成”,取自《韶》乐九成的意义。这种改动既体现了对古代音乐的尊重,又展现了作者对音乐文化的独到理解。

《十二成乐曲》 名:祭天神奏《豫和之乐》,请改为《禋成》;祭地祇奏《顺和》,请改为《顺成》;祭宗庙奏《永和》,请改为《裕成》;祭天地、宗庙,登歌奏《肃和》,请改为 《肃成》;皇帝临轩奏《太和》,请改为《政成》;王公出入奏《舒和》,请改为 《弼成》;皇帝食举及饮宴奏《休和》,请改为《德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 《正和》,请改为《骍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请改为《允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请改为《庆成》;郊庙俎入奏《雍和》,请改为 《骍成》;皇帝祭享、酌献、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请改为《寿成》。

这段文字详细列举了各种场合所奏乐曲的名称及其改动。这些改动体现了作者对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尊重。

祖孝孙元定《十二和曲》,开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

这句话介绍了《十二和曲》的演变过程,从《十二和曲》到《十五和》,体现了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凡制作礼法,动依典故,梁置《十二雅》,盖取十二天之成数,契八音十二律之变,辄益三 和,有乖稽古。

这段文字讲述了制作礼法时依据典故的重要性,以及梁朝设立《十二雅》的原因。作者认为,梁朝的《十二雅》虽然取自十二天之成数,但与八音十二律之变相悖,不符合古代音乐的传承。

又缘祠祭所用,不可尽去,臣取其一焉。

这句话表明,虽然《十二雅》存在不足,但在祠祭等场合仍然有其价值,作者选取其中一部分进行改动。

祭孔宣父、齐太公庙降神 奏《宣和》,请改为《师雅之乐》;三公升殿、会讫下阶履行奏《祴和》,请废, 同用《弼成》;享先农、耕籍田奏《丰和》,请废,同用《顺成》。

这段文字列举了部分乐曲的改动,体现了作者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乐》等曲,今具录合用处所及乐章首数,一一条例在下。

这句话总结了上文所述的各种乐曲及其用途,体现了作者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全面梳理。

其歌词文不录。

这句话说明,本段赏析主要关注乐曲及其演变,并未涉及歌词内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8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