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一-原文
案:《天文志序》原本阙佚,然其日食、星变诸门,事迹具存,较《欧阳史· 司天考》为详备。
今考《五代会要》所载星变、物异诸门,与《司天考》互有详略。
盖五代典章散佚,各记所闻,未能画一也。
参考诸书,当以是书为得其实焉。
日食
梁太祖乾化元年,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时言事者多引汉高祖末年日食于岁首,梁祖甚恶之,于是素服避正殿,百官各守本司。
是日,有司奏:“云初阴晦,事同不食。”百僚奉表称贺。
末帝龙德三年,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唐庄宗同光三年,四月癸亥朔,时有司奏:“日食在卯,主岁大旱。”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乙酉朔,日有食之。
二年,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三年,二月丁丑朔,日食。
其日阴云不见,百官称贺。
长兴元年,六月癸巳朔,日食。
其日阴冥不见,至夕大雨。
二年,十一月甲申 朔,先是,司天奏:“朔日合食二分,伏缘所食微少,太阳光影相铄,伏恐不辨亏阙,请其日不入阁。百官守司。”从之。
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乙卯,先是,司天奏:“正月二日,太阳亏食,宜避正殿,开诸营门,盖藏兵器,半月不宜用军。”是日太阳亏,十分内食三分,在尾宿十七度。
日出东方,以带食三分,渐生,至卯时复满。
三年,正月戊申朔,司天先奏,其日日食。
至是日不食,内外称贺。
四年,七月庚子朔,时中书门下奏:“谨按旧礼:日有变,天子素服避正殿,太史以所司救日于社,陈五兵、五鼓、五麾,东戟西矛,南弩北楯,中央置鼓,服从其位,百职废务,素服守司,重列于庭,每等异位,向日而立,明复而止。
今所司法物,咸不能具,去岁正旦日食,唯谨藏兵仗,皇帝避正殿素食,百官守司。
今且欲依近礼施行。”从之。
七年,四月甲寅朔,是日百官守司,太阳不食,上表称贺。
八年,四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少帝开运元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二年,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三年,二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汉隐帝乾祐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周太祖广顺二年,四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月食
梁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夜,先是,司天奏:“是日月食,不宜用兵。”
时王景仁方总大军北伐,追之不及。
至五年正月二日,果为后唐庄宗大败于柏乡。
唐庄宗同光三年,三月戊申,月食。
九月甲辰,月食。
明宗天成三年,十二月乙卯,月食。
四年,六月癸丑望,月食。
十二月庚戌,月食。
晋高祖天福二年,七月丙寅,月食。
五年,十一月丁丑,月食鹑首之分。
少帝开运元年,三月戊子,月食。
九月丙戌,月食。
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月食。
周世宗显德三年,正月戊申,月食。
五年,十一月辛未,月食。
◎月晕
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月晕匝火、木。
◎彗孛
梁太祖乾化二年,四月甲戌夜,彗见于灵台之西。
唐明宗天成三年,十月庚午夜,西南有孛,长丈余,东南指,在牛五度。
末帝清泰三年,九月己丑,彗出虚、危,长尺余,形细微,经天垒、哭星。
晋高祖天福六年,九月,有彗星长丈余。
八年,十月庚戌夜,有彗见于东方,西指,尾长一丈,在角九度。
周太祖显德三年,正月壬戌夜,有星孛于参角,其芒指于东南。
◎五星凌犯
梁太祖开平二年,正月乙亥,岁星犯月。
乾化二年,五月壬戌,荧惑犯心大星,去心四度,顺行。
占曰:“心为帝王之星。”
其年六月五日,帝崩。
唐庄宗同光二年,八月戊子,荧惑犯星。
三年,三月丙申,荧惑犯上相。
四月甲申,荧惑犯左执法。
六月丙寅,岁犯右执法。
九月己亥,荧惑在江东犯第一星。
案《欧阳史》:九月丙辰,太白、岁相犯。
是书不载,疑有阙文。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癸卯,太白犯心大星。
辛亥,荧惑犯上将。
九月庚午,荧惑犯右执法,已卯,荧惑犯左执法。
十月戊子,荧惑犯上相。
十二月,荧惑犯氐。
二年,正月甲戌,荧惑、岁相犯。
二月辛卯,荧惑犯键闭。
三月,荧惑犯上相。
六月辛丑,荧惑犯房。
九月壬子,岁犯房。
三年,正月壬申,太白、荧惑合于奎。
闰八月癸卯,荧惑犯上相。
乙卯,荧惑犯右执法。
庚午,太白犯左执法。
九月庚辰,镇、岁合于箕。
辛巳,太白、荧惑合于轸。
十二月壬寅,荧惑犯房,太白、岁相犯于斗。
四年,三月壬辰,岁犯牛。
九月丙子,荧惑入哭星。
长兴元年,六月乙卯,太白犯天樽。
十一月壬戌,荧惑犯氐。
十二月丙辰,荧惑犯天江。
二年,正月乙亥,太白犯羽林。
四月甲寅,荧惑犯羽林。
八月,辰犯端门。
十一月丙戌,太白犯键闭。
三年,四月庚辰,荧惑犯积尸。
九月庚寅,太白犯哭星。
十一月己亥,太白犯壁垒。
四年,八月己未,五鼓三筹,荧惑近天高星,岁星近司怪,太白近轩辕大星。
案《欧阳史》:九月辛巳,太白犯右执法。
是书不载。
末帝清泰元年,六月甲戌,太白犯右执法。
晋高祖天福元年,三月壬子,荧惑犯积尸。
四年,四月辛巳,太白犯东井北辕。
甲申,太白犯五诸侯。
五月丁未,太白犯舆鬼中星。
六年,八月辛卯,太白犯轩辕。
九月己卯,荧惑犯上将。
八年,八月丙子,荧惑犯右掖。
十月丙辰,荧惑犯进贤。
开运元年,二月壬戌,太白犯昴。
己巳,荧惑犯天钥。
四月丁巳,太白犯五诸侯。
七月甲申,太白犯东井。
八月甲辰,荧惑入南斗。
十月壬戌,荥惑犯哭星。
案:此条《欧阳史》不载。
十二月,太白犯辰。
二年,八月甲戌,岁犯东井。
九月 甲寅,太白犯南斗魁。
十一月甲午朔,太白犯哭星。
汉天福十二年,十月己丑,太白犯亢距星。
乾祐元年,八月己丑,镇星入太微西垣。
戊戌,岁犯右执法。
十月丁丑,岁犯 左执法。
二年,九月壬寅,太白犯右执法。
庚戌,太白犯镇。
丁卯,太白犯岁。
十一月,镇星始出太微之左掖门。
自元年八月己丑,镇星入太微垣,犯上将、左右执法、内屏、谒者,勾己往来,凡四百四十三日方出左掖。
三年,六月乙卯,镇犯左掖。
七月甲申,荧惑犯司怪。
八月癸卯,太白犯房。
庚戌,太白犯心大星。
十月辛酉,太白犯岁。
周广顺元年,二月丁巳,岁犯咸池。
己未,荧惑犯五诸侯。
三月甲子,岁守心。
己卯,荧惑犯鬼。
壬午,荧惑犯天户。
四月甲午,岁犯钩钤。
二年七月,荧惑犯井钺。
八月乙未,荧惑犯天樽。
九月辛酉,荧惑犯鬼。
庚辰,荧惑掩右执法。
十月壬辰,太白犯进贤。
三年,四月乙丑,荧惑犯灵台。
五月辛巳,荧惑犯上将。
显德六年,六月庚子,荧惑与心大星合度,光芒相射。
先是,荧惑勾己于房、心间,凡数月,至是与心大星合度,是夜顺行。
案:此条《欧阳史》不载。
唐同光三年,六月己巳,太白昼见。
天成元年,七月庚申,太白昼见。
长兴二年,五月己亥,岁星昼见。
闰五月己巳,岁星昼见。
八月戊子,太白昼见。
三年,十月壬申,太白昼见。
四年,五月癸卯,太白昼见。
清泰元年,五月己未,太白昼见。
汉天福十三年,四月丙子,太白昼见。
乾祐二年,四月壬午,太白昼见,
周广顺二年,二月庚寅,太白经天。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东方有流星如数升器,出毕宿口,曳光三丈余,有声如雷。
唐长兴二年,九月丙戌夜,二鼓初,东北方有小流星入北斗魁灭。
至五鼓初,西北方次北有流星,状如半升器,初小后大,速流如奎灭。
尾迹凝天,屈曲似云而散,光明烛地。
又东北有流星如大桃,出下台星,西北速流,至斗柄第三星旁灭。
五鼓后至明,中天及四方有小流星百余,流注交横。
应顺元年春,二月辛未夜,有大星如五升器,流于东北,有声如雷。
清泰元年,九月辛丑夜,五鼓初,有大星如五斗器而南流,尾迹长数丈,赤色,移时盘屈如龙形,蹙缩如二铧,相斗而散。
又一星稍小,东流,有尾迹,凝成白气,食顷方散。
晋天福三年,三月壬申夜,四鼓后,东方有大流星,状如三升器,其色白,长尺余,屈曲流出河鼓星东三尺,流丈余灭。
周显德元年,正月庚寅,子夜后,东北有大星坠,有声如雷,牛马震骇,六街鼓人方寐而惊,以为晓鼓,乃齐伐鼓以应之,至曙方知之。
三月,高平之役,战之前夕,有大流星如日,流行数丈,坠于贼营之所。
梁开平二年,三月丁丑夜,月有苍白晕,又有白气如人形十余,皆东向,出于晕内。
九月乙酉,平旦,西方有气如人形甚众,皆若俯伏之状,经刻乃散。
唐同光三年,日有背气,凡十二。
三年,九月丁未夜,遍天阴云,北方有声如雷,四面鸡雉皆雊,俗谓之“天狗落”。
是岁,日有背气,凡十三。
是月,司天监奏:“自七月三日阴云大雨,至九月十八日后方晴,三辰行度灾祥,数日不见。”
闰十二月庚午,日有黑气,似日,交相错磨,测在室十度。
天成二年,十二月壬辰,西方有赤气,如火焰焰,约二千里。
占者云“不出二年,其下当有大兵。”
长兴三年,六月,司天监奏:“自月初至月终,每夜阴云蔽天,不辨星月。”
应顺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贯日,是时闵帝遇害。
晋天福初,高祖将建义于太原,日傍多有五色云,如莲芰之状。
二年,正月丙辰,一鼓初,北方有赤气,向西至戌亥地,东北至丑地已来向北,阔三丈余,状如火光。
赤气内见紫微宫共北斗诸星,其气乍明乍暗。
至三点后,后有白气数条,相次西行,直至三鼓后散。
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日晕三重,上有背气。
周显德三年,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气晕勾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一-译文
《天文志序》原本已经遗失,但是关于日食、星变等内容的事迹仍然存在,相比《欧阳史·司天考》来说更加详尽。现在查阅《五代会要》中记载的星变、物异等内容,与《司天考》在详略上有所区别。由于五代时期的典章制度散失,各书记载的都只是自己所听闻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参考各种书籍,应当认为这本书记载的是真实的情况。
梁太祖乾化元年,正月丙戌朔,发生了日食。当时上奏言事的人很多都引用了汉高祖末年岁首发生的日食,梁太祖非常厌恶这件事,于是穿上素服躲避正殿,百官各自守在自己的官职上。当天,有官员上奏说:‘云雾初起,情况与没有发生日食相似。’百官都上表祝贺。
末帝龙德三年,十月辛未朔,发生了日食。
唐庄宗同光三年,四月癸亥朔,当时有官员上奏说:‘日食发生在卯时,预示着大旱。’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乙酉朔,发生了日食。第二年,八月己卯朔,又发生了日食。第三年,二月丁丑朔,发生了日食。那天阴云密布,百官都上表祝贺。
长兴元年,六月癸巳朔,发生了日食。那天阴沉不见,到了傍晚下起了大雨。第二年,十一月甲申朔,之前,司天监上奏说:‘朔日发生二分食,但由于食分很少,太阳的光影相接,担心无法辨别食分,请那天不要上朝。百官各守本职。’皇帝同意了。
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乙卯,之前,司天监上奏说:‘正月二日,太阳发生亏食,应当躲避正殿,开放各个军营的大门,收起兵器,半个月内不宜用兵。’那天太阳亏食了十分之三,在尾宿十七度。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带着三分食分,逐渐升起,到了卯时又恢复到满月。第三年,正月戊申朔,司天监提前上奏说那天会有日食。但是到了那天,并没有发生日食,朝廷内外都上表祝贺。第四年,七月庚子朔,当时中书门下上奏说:‘按照旧礼:日食发生时,天子应穿素服躲避正殿,太史令在社庙中祭祀求日,陈列五兵、五鼓、五麾,东戟西矛,南弩北盾,中央放置鼓,各官职停止事务,穿素服守职,在庭院中依次站立,各等级站在不同的位置,面向太阳站立,直到太阳复明为止。现在所使用的法物都不齐全,去年正旦日食时,只谨慎地收藏了兵器,皇帝躲避正殿吃素食,百官守职。现在打算按照近期的礼仪来执行。’皇帝同意了。第七年,四月甲寅朔,那天百官守职,太阳没有发生日食,上表祝贺。第八年,四月戊申朔,发生了日食。
少帝开运元年,九月庚午朔,发生了日食。第二年,八月甲子朔,发生了日食。第三年,二月壬戌朔,发生了日食。
汉隐帝乾祐三年,十一月甲子朔,发生了日食。
周太祖广顺二年,四月丙戌朔,发生了日食。
梁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夜,之前,司天监上奏说:‘这次月食不适宜用兵。’当时王景仁正率领大军北伐,追击不及。到了第五年正月二日,果然在后唐庄宗柏乡之战中被大败。
唐庄宗同光三年,三月戊申,发生了月食。九月甲辰,发生了月食。
明宗天成三年,十二月乙卯,发生了月食。第四年,六月癸丑望,发生了月食。十二月庚戌,发生了月食。
晋高祖天福二年,七月丙寅,发生了月食。第五年,十一月丁丑,发生了月食,食分在鹑首星。
少帝开运元年,三月戊子,发生了月食。九月丙戌,发生了月食。
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乙未,发生了月食。
周世宗显德三年,正月戊申,发生了月食。第五年,十一月辛未,发生了月食。
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月晕环绕着火、木星。
梁太祖乾化二年,四月甲戌夜,彗星出现在灵台西边。
唐明宗天成三年,十月庚午夜,西南方出现彗星,长一丈多,指向东南,在牛宿五度。
末帝清泰三年,九月己丑,彗星出现在虚宿、危宿,长一尺多,形状细微,经过天垒、哭星。
晋高祖天福六年,九月,出现彗星长一丈多。第八年,十月庚戌夜,在东方出现彗星,指向西方,尾巴长一丈,在角宿九度。
周太祖显德三年,正月壬戌夜,在参宿角宿出现彗星,光芒指向东南。
梁太祖开平二年,正月乙亥,岁星侵犯月亮。
乾化二年,五月壬戌,荧惑星侵犯心宿大星,距离心宿四度,顺行。占卜说:‘心星是帝王的星。’那年六月五日,皇帝驾崩。
唐庄宗同光二年,八月戊子,荧惑星侵犯某星。三年,三月丙申,荧惑星侵犯上相。四月甲申,荧惑星侵犯左执法。六月丙寅,岁星侵犯右执法。九月己亥,荧惑星在江东侵犯第一星。根据《欧阳史》:九月丙辰,太白星、岁星相犯。这本书没有记载,怀疑有遗漏。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癸卯,太白星侵犯心宿大星。辛亥,荧惑星侵犯上将。九月庚午,荧惑星侵犯右执法,已卯,荧惑星侵犯左执法。十月戊子,荧惑星侵犯上相。十二月,荧惑星侵犯氐宿。第二年,正月甲戌,荧惑星、岁星相犯。二月辛卯,荧惑星侵犯键闭。三月,荧惑星侵犯上相。六月辛丑,荧惑星侵犯房宿。九月壬子,岁星侵犯房宿。
第三年,正月壬申,太白星、荧惑星合于奎宿。闰八月癸卯,荧惑星侵犯上相。乙卯,荧惑星侵犯右执法。庚午,太白星侵犯左执法。九月庚辰,镇星、岁星合于箕宿。辛巳,太白星、荧惑星合于轸宿。十二月壬寅,荧惑星侵犯房宿,太白星、岁星在斗宿相犯。第四年,三月壬辰,岁星侵犯牛宿。九月丙子,荧惑星进入哭星。
长兴元年,六月乙卯,太白星侵犯天樽星。十一月壬戌,荧惑星侵犯氐宿。十二月丙辰,荧惑星侵犯天江星。第二年,正月乙亥,太白星侵犯羽林星。四月甲寅,荧惑星侵犯羽林星。八月,辰星侵犯端门。十一月丙戌,太白星侵犯键闭。第三年,四月庚辰,荧惑星侵犯积尸星。九月庚寅,太白星侵犯哭星。十一月己亥,太白星侵犯壁垒星。第四年,八月己未,五更三点,荧惑星靠近天高星,岁星靠近司怪星,太白星靠近轩辕大星。根据《欧阳史》:九月辛巳,太白星侵犯右执法。这本书没有记载。
末帝清泰元年,六月甲戌,太白星侵犯右执法。
晋高祖天福元年,三月壬子,火星侵犯积尸星。
天福四年,四月辛巳,金星侵犯东井星北端。
甲申日,金星侵犯五诸侯星。
五月丁未,金星侵犯舆鬼星中星。
天福六年,八月辛卯,金星侵犯轩辕星。
九月己卯,火星侵犯上将星。
天福八年,八月丙子,火星侵犯右掖门。
十月丙辰,火星侵犯进贤星。
开运元年,二月壬戌,金星侵犯昴宿。
己巳日,火星侵犯天钥。
四月丁巳,金星侵犯五诸侯星。
七月甲申,金星侵犯东井星。
八月甲辰,火星进入南斗星。
十月壬戌,火星侵犯哭星。
案:这条《欧阳史》没有记载。
十二月,金星侵犯辰宿。
二年,八月甲戌,岁星侵犯东井星。
九月甲寅,金星侵犯南斗星。
十一月甲午朔,金星侵犯哭星。
汉天福十二年,十月己丑,金星侵犯亢宿。
乾祐元年,八月己丑,镇星进入太微垣西垣。
戊戌日,岁星侵犯右执法。
十月丁丑,岁星侵犯左执法。
二年,九月壬寅,金星侵犯右执法。
庚戌日,金星侵犯镇星。
丁卯日,金星侵犯岁星。
十一月,镇星开始从太微垣左掖门出现。
自元年八月己丑,镇星进入太微垣,侵犯上将、左右执法、内屏、谒者,勾陈星往来,共四百四十三天才从左掖门出来。
三年,六月乙卯,镇星侵犯左掖。
七月甲申,火星侵犯司怪。
八月癸卯,金星侵犯房宿。
庚戌日,金星侵犯心宿大星。
十月辛酉,金星侵犯岁星。
周广顺元年,二月丁巳,岁星侵犯咸池。
己未日,火星侵犯五诸侯。
三月甲子,岁星守护心宿。
己卯日,火星侵犯鬼宿。
壬午日,火星侵犯天户。
四月甲午,岁星侵犯钩钤。
二年七月,火星侵犯井宿。
八月乙未,火星侵犯天樽。
九月辛酉,火星侵犯鬼宿。
庚辰日,火星掩蔽右执法。
十月壬辰,金星侵犯进贤。
三年,四月乙丑,火星侵犯灵台。
五月辛巳,火星侵犯上将。
显德六年,六月庚子,火星与心宿大星合度,光芒相互照射。
在此之前,火星在房宿、心宿之间勾陈星,历时数月,到这时与心宿大星合度,这夜顺行。
案:这条《欧阳史》没有记载。
唐同光三年,六月己巳,金星白天出现。
天成元年,七月庚申,金星白天出现。
长兴二年,五月己亥,岁星白天出现。
闰五月己巳,岁星白天出现。
八月戊子,金星白天出现。
三年,十月壬申,金星白天出现。
四年,五月癸卯,金星白天出现。
清泰元年,五月己未,金星白天出现。
汉天福十三年,四月丙子,金星白天出现。
乾祐二年,四月壬午,金星白天出现。
周广顺二年,二月庚寅,金星横贯天空。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东方有流星如数升器,从毕宿口出来,拖曳着三丈多的光芒,有雷声。
唐长兴二年,九月丙戌夜,二更初,东北方有小流星进入北斗星魁部并消失。
到五更初,西北方再次出现流星,形状像半升器,开始小后来大,快速流动如奎宿消失。
尾巴在天空中凝结,曲折如云后散去,光芒照亮大地。
又东北方有流星如大桃,从下台星出来,西北方向快速流动,到北斗星柄第三星旁边消失。
五更后到天亮,中天及四方有小流星百余,流动交织。
应顺元年春,二月辛未夜,有大星如五升器,在东北方向流动,有雷声。
清泰元年,九月辛丑夜,五更初,有大星如五斗器向南流动,尾巴长数丈,红色,移动时盘曲如龙形,紧缩如两铧,相斗后散去。
又一星稍小,向东流动,有尾巴,凝结成白气,片刻后散去。
晋天福三年,三月壬申夜,四更后,东方有大流星,形状如三升器,颜色白,长一尺多,曲折流出河鼓星东三尺,流动一丈多后消失。
周显德元年,正月庚寅,子夜后,东北有大星坠落,有雷声,牛马受惊,六街鼓人正在睡觉而惊醒,以为是早晨的鼓声,于是齐声击鼓以响应,直到天亮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三月,高平之战的前夕,有大流星如日,流行数丈,坠落于敌军营垒所在。
梁开平二年,三月丁丑夜,月亮有苍白晕,又有十多条如人形的白气,都向东,从晕内出来。
九月乙酉,天亮时,西方有如人形的云气很多,都像俯伏的样子,过了一刻才散去。
唐同光三年,太阳有背气,共有十二次。
三年,九月丁未夜,满天阴云,北方有雷声,四面鸡雉都叫,俗称为‘天狗落’。
这一年,太阳有背气,共有十三次。
这个月,司天监上奏:‘自七月三日阴云大雨,到九月十八日后才晴,三天行星运行,灾祥数日不见。’
闰十二月庚午,太阳有黑气,像太阳,相互交错磨擦,测在室宿十度。
天成二年,十二月壬辰,西方有赤气,像火焰,大约二千里。
占星者说:‘不出两年,其下当有大兵。’
长兴三年,六月,司天监上奏:‘自月初至月终,每夜阴云蔽天,不辨星月。’
应顺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贯日,这时闵帝遇害。
晋天福初,高祖将在太原起兵,太阳旁边多有五色云,像莲叶。
二年,正月丙辰,一更初,北方有赤气,向西至戌亥地,东北至丑地已来向北,宽三丈多,像火光。
赤气内可见紫微宫和北斗星,其气忽明忽暗。
到三点后,后面有数条白气,依次西行,直到三更后散去。
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日晕三重,上面有背气。
周显德三年,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气晕勾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一-注解
天文志序:《天文志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天文著作的序言,记载了天文现象的记录和研究。
日食:日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暂时遮挡住太阳的光线,导致地球上部分或全部区域暂时无法看到太阳的现象。
星变:星变是指恒星或天体的变化,如亮度变化、位置变化等。
事迹:指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事迹记录。
司天考:《司天考》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天文历法著作,主要记载了天文观测和历法计算的方法。
五代会要:《五代会要》是五代时期的一部官修史书,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物异:指自然界中不寻常的现象,如地震、洪水、日食、月食等。
典章:指国家的法律、制度、规章等。
素服:指白色的衣服,古代用来表示哀悼或谦卑。
正殿:指宫殿中的主要殿堂,皇帝在此举行大典。
百官: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司天:指古代的天文官,负责观测天文现象和制定历法。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五兵:指五种兵器,即弓、矢、矛、戈、戟。
五鼓:指五种不同大小的鼓。
五麾:指五种不同颜色的旗帜。
东戟西矛:指戟和矛分别放置在东、西两侧。
南弩北楯:指弩和楯分别放置在南、北两侧。
中央置鼓:指在中央位置放置鼓。
百职:指朝廷中的各种官职。
月食:月食是指地球运行到月球与太阳之间,地球的影子遮挡住月球,导致月球暂时变暗的现象。
月晕:月晕是指月球周围出现的光环现象,通常是由于大气中的冰晶折射月光形成的。
彗孛:彗孛是指彗星和流星的一种,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当其接近太阳时,会发出明亮的光芒和尾巴。
五星凌犯:五星凌犯是指太阳系中的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互接近或交叉的现象。
晋高祖天福元年:晋朝高祖石敬瑭即位的第一年,天福是年号。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别称,因火星颜色赤红,古时认为是荧荧如火,故称。
积尸: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井宿。
太白:古代对金星别称,因金星明亮如白色,故称。
东井北辕: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井宿。
五诸侯: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井宿。
舆鬼中星: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舆鬼。
轩辕: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轩辕。
上将: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角宿。
右掖: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角宿。
进贤: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角宿。
开运元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开运是年号。
昴: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昴宿。
天钥:古代星宿名,具体所指不明确。
荥惑:古代对火星的别称,与荧惑同义。
哭星:古代星宿名,具体所指不明确。
岁:古代对木星的别称,因木星运行周期长,古人认为它代表岁星。
镇星:古代对土星的别称。
太微垣:古代星宿名,指位于天空中央的一组星宿。
上将、左右执法、内屏、谒者:古代星宿名,均位于太微垣内,代表不同的官职。
勾己:古代占星术中的术语,指星宿的运行轨迹。
左掖门:古代星宿名,位于太微垣的左侧。
司怪:古代星宿名,具体所指不明确。
房: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房宿。
心大星: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心宿。
咸池: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胃宿。
钩钤:古代星宿名,具体所指不明确。
井钺: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井宿。
天樽:古代星宿名,具体所指不明确。
鬼: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鬼宿。
天户:古代星宿名,具体所指不明确。
灵台:古代星宿名,具体所指不明确。
岁星昼见:指木星在白天出现,为不寻常的天象。
岁星:古代对木星的别称。
流星:在夜空中快速移动的亮光,通常由小行星或彗星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而成。
毕宿: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中的毕宿。
北斗魁: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即天枢。
河鼓: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中的角宿。
白虹贯日:指太阳周围出现一条白色的光带,是古代天象之一。
五色云:指多种颜色的云朵,古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赤气:指红色的云气或光气,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志一-评注
晋高祖天福元年,三月壬子,荧惑犯积尸。
此句描述了荧惑星侵犯积尸星的事件,根据古代星占学的理论,荧惑星代表战争和灾祸,积尸星则代表死亡和不安。因此,这句话暗示了当时可能发生了与战争或死亡相关的事件,体现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关注。
四年,四月辛巳,太白犯东井北辕。
太白星侵犯东井星,北辕星,东井星在古代星占学中代表水,北辕星代表道路,太白星侵犯这些星宿可能预示着与水或道路相关的灾害或变化。
甲申,太白犯五诸侯。
太白星侵犯五诸侯星,五诸侯星在古代星占学中代表王侯或国家,这可能意味着国家内部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能出现问题。
五月丁未,太白犯舆鬼中星。
太白星侵犯舆鬼星中的中星,舆鬼星代表疾病和灾难,这可能暗示着疾病或灾难的发生。
六年,八月辛卯,太白犯轩辕。
太白星侵犯轩辕星,轩辕星代表皇帝或权威,这可能意味着皇帝或权威的挑战或变动。
九年,八月丙子,荧惑犯右掖。
荧惑星侵犯右掖星,右掖星代表宫廷或贵族,这可能预示着宫廷或贵族内部的变动。
十年,十月丙辰,荧惑犯进贤。
荧惑星侵犯进贤星,进贤星代表贤能或政治,这可能暗示着政治上的变动或贤能的兴起。
开运元年,二月壬戌,太白犯昴。
太白星侵犯昴宿,昴宿代表军队或战争,这可能预示着与战争或军队相关的变化。
十二月,太白犯辰。
太白星侵犯辰宿,辰宿代表农业或丰收,这可能意味着农业或丰收方面的变化。
汉天福十二年,十月己丑,太白犯亢距星。
太白星侵犯亢宿和距星,亢宿代表贵族或地位,距星代表距离,这可能暗示着与贵族或地位相关的远距离变动。
乾祐元年,八月己丑,镇星入太微西垣。
镇星进入太微垣的西垣,太微垣代表皇帝或宫廷,这可能意味着皇帝或宫廷的变动。
三年,六月乙卯,镇犯左掖。
镇星侵犯左掖星,这可能预示着宫廷内部的变动或挑战。
周广顺元年,二月丁巳,岁犯咸池。
岁星侵犯咸池星,咸池星代表酒色或享乐,这可能暗示着与酒色或享乐相关的变动。
显德六年,六月庚子,荧惑与心大星合度,光芒相射。
荧惑星与心大星合度,心大星代表心脏或国家,这可能意味着国家内部或与心脏相关的重大事件。
唐同光三年,六月己巳,太白昼见。
太白星白天出现,这在古代星占学中通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可能预示着战争或灾难。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东方有流星如数升器,出毕宿口,曳光三丈余,有声如雷。
流星的出现和其特征在古代星占学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如流星的大小、方向、声音等,都可能与特定的事件相关。
唐长兴二年,九月丙戌夜,二鼓初,东北方有小流星入北斗魁灭。
流星进入北斗七星中的魁宿并消失,北斗七星在古代星占学中代表皇帝或国家,这可能意味着国家或皇帝的变动。
梁开平二年,三月丁丑夜,月有苍白晕,又有白气如人形十余,皆东向,出于晕内。
月亮出现苍白晕和白气,如人形,这可能暗示着与政治或社会变动相关的事件。
唐同光三年,日有背气,凡十二。
太阳出现背气,这可能预示着政治或社会的不稳定。
天成二年,十二月壬辰,西方有赤气,如火焰焰,约二千里。
西方出现赤气,如火焰,这可能暗示着与战争或火灾相关的预兆。
应顺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贯日,是时闵帝遇害。
白虹贯日,这是古代星占学中极为不祥的预兆,常与帝王之死或重大政治变动相关。
晋天福初,高祖将建义于太原,日傍多有五色云,如莲芰之状。
太阳旁边出现五色云,如莲花,这可能暗示着新的政权或变革的到来。
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日晕三重,上有背气。
太阳出现三重晕和背气,这可能预示着政治或社会的重大变动。
周显德三年,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气晕勾环。
白虹贯日,气晕勾环,这是古代星占学中极为不祥的预兆,常与帝王之死或重大政治变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