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外国列传一-原文
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
代居辽泽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关一千一百里,榆关南距幽州七百里,本鲜卑之旧地也。
其风土人物,世代君长,前史载之详矣。
唐咸通末,其王曰锡里济,疆土稍大,累来朝贡。
光启中,其王沁丹者,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郡,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族帐浸盛,有时入寇。
刘仁恭镇幽州,素知契丹军情伪,选将练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岭讨之,霜降秋暮,即燔塞下野草以困之,马多饥死,即以良马赂仁恭,以市牧地。
仁恭季年荒恣,出居大安山,契丹背盟,数来寇钞。
时刘守光戍平州,契丹实里王子率万骑攻之,守光伪与之和,张幄幕于城外以享之,部族就席,伏甲起,擒实里王子入城。
部族聚哭,请纳马五千以赎之,不许,沁丹乞盟纳赂以求之,自是十余年不能犯塞。
及沁丹政衰,有别部长耶律安巴坚,最推雄劲,族帐渐盛,遂代沁丹为主。
先是,契丹之先大贺氏有胜兵四万,分为八部,每部皆号大人,内推一人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
及安巴坚为主,乃怙强恃勇,不受诸族之代,遂自称国主。
天祐四年,大寇云中,后唐武皇遣使连和,因与之面会于云中东城,大具享礼,延入帐中,约为兄弟,谓之曰:‘唐室为贼所篡,吾欲今冬大举,弟可以精骑二万,同收汴、洛。’
安巴坚许之,赐与甚厚,留马三千匹以答贶。
左右咸劝武皇可乘间掳之,武皇曰:‘逆贼未殄,不可失信于部落,自亡之道也。’乃尽礼遣之。
及梁祖建号,安巴坚亦遣使送名马、女口、貂皮等求封册。
梁祖与之书曰:‘朕今天下皆平,唯有太原未服,卿能长驱精甲,径至新庄,为我翦彼寇雠,与尔便行封册。’
庄宗初嗣世,亦遣使告哀,赂以金缯,求骑军以救潞州,答其使曰:‘我与先王为兄弟,儿即吾儿也,宁有父不助子耶!’许出师,会潞平而止。
刘守光末年苛惨,军士亡叛皆入契丹。
洎周德威攻围幽州。燕之军民多为所寇掠,既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由是渐盛。
十三年八月,安巴坚率诸部号称百万,自麟、胜陷振武,长驱云、朔,北边大扰。
庄宗赴援于代,敌众方退。
十四年,新州大将卢文进为众所迫,杀新州团练使李存矩于祁沟关,返攻新、武。
周德威以众击之,文进不利,乃奔于契丹,引其众陷新州。
周德威率兵三万以讨之,北骑援新州,德威为其所败,杀伤殆尽,契丹乘胜攻幽州。
是时,或言契丹三十万,或言五十万,幽蓟之北,所在北骑皆满。
庄宗遣明宗与李存审、阎宝将兵救幽州,遂解其围,语在《庄宗纪》中。
十八年十月,镇州大将张文礼弑其帅王镕,庄宗讨之,时定州王处直与文礼合谋,遣威塞军使王郁复引契丹为援。
十二月,安巴坚倾塞入寇,攻围幽州,李绍宏以兵城守。
契丹长驱陷涿郡,执刺史李嗣弼,进攻易、定,至新乐,渡沙河,王都遣使告急。
时庄宗在镇州行营,闻前锋报‘契丹渡沙河’,军中咸恐,议者请权释镇州之围以避之。
庄宗曰:‘霸王举事,自有天道,契丹其如我何!国初,突厥入寇,至于渭北,高祖欲弃长安,迁都樊、邓,太守曰:“猃狁孔炽,自古有之,未闻迁移都邑。霍去病,汉廷将帅,犹且志灭匈奴,况帝王应运,而欲移都避寇哉!”文皇雄武,不数年俘二突厥为卫士。今吾以数万之众安集山东,王德明厮养小人,安巴坚生长边地,岂有退避之理,吾何面视苍生哉!尔曹但驾马同行,看吾破之。’
庄宗亲御铁骑五千,至新城北,遇契丹前锋万骑,庄宗精甲自桑林突出,光明照日,诸部愕然缓退,庄宗分二广以乘之,北骑散退。
时沙河微冰,其马多陷,安巴坚退保望都。
是夜,庄宗次定州,翌日出战,遇奚长托诺五千骑,庄宗亲军千骑与之斗,为其所围,外救不及,庄宗挺马奋跃,出入数四,酣战不解。
李嗣昭闻其急也,洒泣而往,攻破其阵,掖庄宗而归。
时契丹值大雪,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
安巴坚召卢文进,以手指天谓之曰:‘天未令我到此。’乃引众北去。
庄宗率精兵骑蹑其后,每经安巴坚野宿之所,布秸在地,方而环之,虽去,无一茎乱者,庄宗谓左右曰:‘蕃人法令如是,岂中国所及!’
庄宗至幽州,发二百骑侦之,皆为契丹所获,庄宗乃还。
天祐末,安巴坚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
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皆东向,如车帐之法。
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
其国人号安巴坚为天皇王。
同光中,安巴坚深著辟地之志,欲收兵大举,虑渤海踵其后。
三年,举其众讨渤海之辽东,令托诺、卢文进据营、平等州,扰我燕蓟。
明宗初纂嗣,遣供奉官姚坤告哀,至西楼邑,属安巴坚在渤海,又径至慎州, 崎岖万里。
既至,谒见安巴坚,延入穹庐,安巴坚身长九尺,被锦袍,大带垂后, 与妻对榻引见坤。
坤未致命,安巴坚先问曰:‘闻尔汉土河南、河北各有一天子, 信乎?’
坤曰:‘河南天子,今年四月一日洛阳军变,今凶问至矣。河北总管令公, 比为魏州军乱,先帝诏令除讨,既闻内难,军众离心,及京城无主,上下坚册令公, 请主社稷,今已顺人望登帝位矣。’
安巴坚号咷,声泪俱发,曰:‘我与河东先世 约为兄弟,河南天子吾兒也。近闻汉地兵乱,点得甲马五万骑,比欲自往洛阳救助 我兒,又缘渤海未下,我兒果致如此,冤哉!’泣下不能已。
又谓坤曰:‘今汉土天子,初闻洛阳有难,不急救,致令及此。’
坤曰:‘非不急切,地远阻隔不及也。’
又曰:‘我兒既殂,当合取我商量,安得自便!’
坤曰:‘吾皇将兵二十年,位至 大总管,所部精兵三十万,众口一心,圣坚推戴,违之则立见祸生,非不知禀天皇 王意旨,无奈人心何。’
其子托云在侧,谓坤曰:‘汉使勿多谈。’因引左氏牵牛 蹊田之说以折坤,坤曰:‘应天顺人,不同匹夫之义,只如天皇王初领国事,岂是 强取之耶!’
安巴坚因曰:‘理当如此,我汉国兒子致有此难,我知之矣。闻此兒 有宫婢二千,乐官千人,终日放鹰走狗,耽酒嗜色,不惜人民,任使不肖,致得天 下皆怒。我自闻如斯,常忧倾覆,一月前已有人来报,知我兒有事,我便举家断酒, 解放鹰犬,休罢乐官。我亦有诸部家乐千人,非公宴未尝妄举。我若所为似我兒, 亦应不能持久矣,自此愿以为戒。’
又曰:‘汉国兒与我虽父子,亦曾彼此雠敌, 俱有恶心,与尔今天子无恶,足得欢好。尔先复命,我续将马万骑至幽、镇以南, 与尔家天子面为盟约,我要幽州,令汉兒把捉,更不复侵入汉界。’
又问:‘汉收 得西川,信不?’
坤曰:‘去年九月出兵,十一月十六日收下东、西川,得兵马二十万,金帛无算。皇帝初即位,未办送来,续当遣使至矣。’
安巴坚忻然曰:‘闻 西有剑阁,兵马从何过得?’
坤曰:‘川路虽险,然先朝收复河南,有精兵四十万, 良马十万骑,但通人行处,便能去得,视剑阁如平地耳。’
安巴坚善汉语,谓坤曰:‘吾解汉语,历口不敢言,惧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
坤至止三日,安巴坚病伤寒。
一夕,大星殒于其帐前,俄而卒于扶余城,时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也。
其妻舒噜氏自率众护其丧归西楼,坤亦从行,得报而还。
既而舒噜氏立其次子德光 为渠帅,以总国事,寻遣使告哀,明宗为之辍朝。
明年正月,葬安巴坚于木叶山, 伪谥曰‘大圣皇帝’。
安巴坚凡三子,长曰人皇王托云,即东丹王也;次曰元帅太子,即德光也;幼 曰阿敦少君。
德光本名耀库济,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
唐天成初,安巴坚死,其 母令德光权主牙帐,令少子阿敦少君往渤海国代托云。
托云将立,而德光素为部族 所伏,又其母亦常钟爱,故因而立之。
明宗时,德光遣使摩琳等三十余人来修好, 又遣使为父求碑石,明宗许之,赐与甚厚,并赐其母璎珞锦彩。
自是山北安静,蕃 汉不相侵扰。
三年,德光伪改为天显元年。
是岁,定州王都作乱,求援于契丹,德光陷平州,遣托诺以骑五千援都于中山,招讨使王晏球破之于曲阳,托诺走保贼城。
其年七月, 又遣特哩衮率七千骑救定州,王晏球逆战于唐河北,大破之。
幽州赵德钧以生兵接 于要路,生擒特哩衮等首领五十余人献阙下。
明年,王都平,擒托诺及余众,斩之。
自是契丹大挫,数年不敢窥边。
尝遣纽赫美陵来求托诺骸骨,明宗怒其诈,斩之。
长兴二年,东丹王托云在阙下,其母继发使申报,朝廷亦优容之。
长兴末,契丹迫云州,明宗命晋高祖为河东节度使兼北面蕃汉总管。
清泰三年, 晋高祖为张敬达等攻围甚急,遣指挥使何福赍表乞师,愿为臣子。
德光白其母曰: “兒昨梦太原石郎发使到国,今果至矣,事符天意,必须赴之。”
德光乃自率五万 骑由雁门至晋阳,即日大破敬达之众于城下,寻册晋高祖为大晋皇帝,约为父子之 国,割幽州管内及新、武、云、应、朔州之地以赂之,仍每岁许输帛三十万。
时幽州赵德钧屯兵于团柏谷,遣使至幕帐,求立己为帝,以石氏世袭太原,德光对使指 帐前一石曰:“我已许石郎为父子之盟,石烂可改矣。”
杨光远等杀张敬达降于契丹,德光戏谓光远等曰:“尔辈大是恶汉兒,不用盐酪,食却一万匹战马。”
光远 等大惭。
晋高祖南行,德光自送至潞州。
时赵德钧、赵延寿自潞州出降于契丹,德 光锁之,令随牙帐。
晋高祖入洛,寻遣宰相赵莹致谢于契丹。
天福三年,又遣宰臣冯道、左仆射刘昫等持节册德光及其母氏徽号,赍卤簿、仪伏、法服、车辂于本国 行礼。
德光大悦,寻遣使奉晋高祖为英武明义皇帝。
是岁,契丹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以赵延寿为枢密使,升幽州为南京,以赵思温为南京留守,既而德光请晋 高祖不称臣,不上表,来往缄题止用家人礼,但云“兒皇帝”,晋祖厚赍金帛以谢 之。
晋祖奉契丹甚至,岁时问遗,庆吊之礼,必令优厚。
每北使至,即于别殿致敬。
德光每有邀请,小不如意,则来谴责,晋祖每屈己以奉之,终晋祖世,略无衅隙。
及少帝嗣位,遣使入契丹,德光以少帝不先承禀,擅即尊位,所赍文字,略去 臣礼,大怒,形于责让,朝廷使去,即加谴辱。
会契丹回图使乔荣北归,侍卫亲军 都指挥使景延广谓荣曰:“先朝是契丹所立,嗣君乃中国自册,称孙可矣,称臣未 可。中国自有十万口横磨剑,要战即来!”
荣至本国,具言其事,德光大怒,会青 州杨光远叛,遣使构之。
明年冬,德光率诸部南下,开运元年春,陷祁州,直抵大 河,少帝幸澶州以御之。
其年三月,德光败于阳城,弃其车帐,乘一橐驼奔至幽州。
因怒其失律,自大首领已下各杖数百,唯赵延寿免焉。
是时,契丹连岁入寇,晋氏 疲于奔命,边民被苦,几无宁日,晋相桑维翰劝少帝求和于契丹,以纾国难,少帝 许之,乃遣使奉表称臣,卑辞首过。
使回,德光报曰:“但使桑维翰、景延广自来, 并割镇、镇与我,则可通和也。”朝廷知其不可,乃止。
时契丹诸部频年出征,其 国君臣稍厌兵革,德光母尝谓蕃汉臣僚曰:“南朝汉兒争得一向卧耶!自古及今, 惟闻汉来和蕃,不闻蕃去和汉,待伊汉兒的当回心,则我亦不惜通好也。”
三年,乐寿监军王峦继有密奏,苦言瀛、鄚可取之状。
十月,少帝遣杜重威、 李守贞等率兵经略。
十一月,蕃将高牟翰败晋师于瀛州之北,梁汉璋死之。
契丹主 闻晋既出师,自率诸部由易、定抵镇州,杜重威等自瀛州西趋常山,至中渡桥,敌 已至矣,两军隔滹水而寨焉。
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率诸军降于契丹,语在《晋少帝 纪》中。
十二日,德光入镇州,大犒将士。
十四日,自镇州南行,中渡降军所释甲仗百万计,并令于镇州收贮,战马数万匹,长驱而北。
命张彦泽领二千骑先趋东京, 遣重威部辖降兵取邢、相路前进。
晋少帝遣子延煦、延宝奉降表于契丹,并传国宝 一纽至牙帐。
明年春正月朔日,德光至汴北,文武百官迎于路。
是日入宫,至昏复 出,次于赤岗。
五日,宣制降晋少帝为负义侯,于黄龙府安置。
七日,德光复自赤 岗入居于大内,分命使臣于京城及往诸道括借钱帛。
遂命以李崧为西枢密使,以 冯道为太傅,以左仆射和凝及北来翰林学士承旨张砺为宰相。
二月朔日,德光服汉 法服,坐崇元殿受蕃汉朝贺,宣制大赦天下,改晋国为大辽国。
以赵延寿为大丞相, 兼政事令,充枢密使兼中京留守。
降东京为防御州,寻复为宣武军。
十五日,汉高祖建号于晋阳,德光闻之,削夺汉祖官爵。
是月,晋州、潞州并归河东。
时盗贼所在群起,攻劫州郡,断澶州浮梁。
契丹大恐,沿河诸籓镇并以腹心镇之。
三月朔日,德光坐崇元殿,行入阁之礼,睹汉家仪法之盛,大悦。
以其大将萧翰为汴州节度使。
十七日,德光北还。
发离东京,宿于赤冈,有大声如雷,起于牙帐之下。
契丹自黎阳济河,次汤阴县界,有一冈,土人谓之愁死冈。
德光憩于其上,谓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及汉地,每每不快,我若得归本土,死亦无恨。’
勋退而谓人曰:‘其语偷,殆将死矣。’
时贼帅梁晖据相州,德光亲率诸部以攻之。
四月四日,屠其城而去。
德光闻河阳军乱,谓蕃汉臣僚曰:‘我有三失:杀上国兵士,打草谷,一失也;天下括钱,二失也;不寻遣节度使归籓,三失也。’
十六日,次于栾城县杀虎林之侧。
时德光已得寒热疾数日矣,命部人赍酒脯,祷于得疾之地。
十八日晡时,有大星落于穹庐之前,若迸火而散。
德光见之,西望而唾,连呼曰:‘刘知远灭,刘知远灭!’
是月二十一日卒,时年四十六,主契丹凡二十二年。
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之为‘帝羓’焉。
案‘以下原本阙佚。据《五代会要》云:四月十八日,德光卒于栾城。
五月,宣遣制,以永康王袭位。
永康王者,东丹王之长子,以其月二十一日领部族归国,改会同十年为天禄元年,自称天授皇帝。
汉乾祐三年十一月,率骑数万,陷邢州之内丘县、深州之饶阳县。
周广顺元年正月,太祖命左千牛卫将军朱宪往修和好,永康王亦遣使报命,献良马四匹。
太祖复遣尚书左丞田敏、供奉官蒋光遂衔命往聘。
其年四月,田敏等回,永康王遣使献碧玉金镀银裹鞍辔,并马四十匹。
其月,太祖又命左金吾将军姚汉英、左神武将军华光裔往使。
其年九月,永康王为部下太宁王所弑,德光之子勒所部兵诛太宁王自立,称应历元年,号天顺皇帝。
显德元年春,太原刘崇将图南寇,契丹将杨兗率骑万余以助之。
三月,世宗亲征,与崇战于潞州高平县之南原,崇军大败,契丹众弃甲而遁。
二年三月,命许州节度使王彦超等筑垒于李晏口,与契丹数千骑战于安平县,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外国列传一-译文
契丹人,是古代匈奴的后代。他们世代居住在辽泽的中间,潢水南岸,南边距离榆关有一千一百里,榆关南边距离幽州有七百里,这里是鲜卑族原来的地方。他们的风土人情、人物和历代君长,前代的历史都有详细的记载。
唐朝咸通末年,契丹的王名叫锡里济,疆域逐渐扩大,多次前来朝贡。唐朝光启年间,他们的王沁丹,趁着中原多事,北方边疆没有防备,就逐渐吞并了各个郡县,达靼、奚、室韦等部落都被驱使,契丹族帐日益壮大,有时还会入侵。
刘仁恭镇守幽州,素来了解契丹军队的情况,挑选将领训练士兵,趁着秋天深入敌境,越过摘星岭攻打他们,到了霜降时节,就在塞下烧毁野草来困住他们,马匹因饥饿而大量死亡,于是用良马贿赂刘仁恭,换取牧场。
刘仁恭晚年荒淫无度,离开幽州居住在大安山,契丹背弃盟约,多次前来侵扰。当时刘守光驻守平州,契丹实里王子率领一万骑兵攻打他,刘守光假装与他们和解,在城外设帐款待他们,部族坐下来后,突然伏击,捉住了实里王子。部族聚在一起哭泣,请求用五千匹马赎回王子,但被拒绝,沁丹请求结盟并贿赂以求,从此十多年不敢再侵犯边塞。
等到沁丹政治衰落,有一个别部长耶律安巴坚,最为雄壮,族帐逐渐壮大,于是取代沁丹成为首领。在此之前,契丹的先祖大贺氏有四万精兵,分为八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大人,内部推举一个人作为首领,建立旗帜和鼓来尊敬他,每三年按名次更换。
等到安巴坚成为首领,就依仗强盛和勇猛,不接受其他部落的更换,于是自称国主。后梁天祐四年,大举侵犯云中,后唐武皇派遣使者求和,于云中东城会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邀请他进入帐篷,称他为兄弟,并说:‘唐室被贼人篡夺,我打算这个冬天大举进攻,你能不能率领两万精锐骑兵,一起收复汴州和洛阳。’安巴坚答应了,得到了丰厚的赏赐,留下三千匹马作为答谢。
左右的人都劝武皇趁机捉拿他,武皇说:‘叛贼还没有被消灭,不能对部落失信,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用尽礼仪送他回去。等到梁祖即位,安巴坚也派遣使者送来名马、女奴、貂皮等物,请求封册。
梁祖给他写信说:‘我现在天下已经平定,只有太原还没有臣服,你如果能长驱直入,直接到达新庄,为我消灭那里的敌人,我就会立刻封你为王。’庄宗初即位,也派遣使者报丧,用金银丝绸贿赂,请求骑兵来救援潞州,回答使者说:‘我和先王是兄弟,儿子就是我的儿子,哪有父亲不帮助儿子的道理!’答应出兵,但因为潞州平定而停止。
刘守光晚年残暴,士兵逃亡叛变都投奔了契丹。等到周德威攻打幽州。燕地的军民大多被他们抢掠,得到了燕中的人才,教导他们文法,因此逐渐壮大。十三年八月,安巴坚率领各部落号称百万,从麟州、胜州攻陷振武,长驱直入云中、朔州,北方边疆大乱。
庄宗前往代州支援,敌军才撤退。十四年,新州大将卢文进被众人逼迫,在祁沟关杀死了新州团练使李存矩,返回新州和武州。周德威率领士兵攻打他,卢文进不利,于是逃到契丹,带领他的部众攻占新州。周德威率领三万士兵讨伐他,北方骑兵支援新州,周德威被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契丹乘胜攻打幽州。
当时有人说契丹有三十万,有人说五十万,幽蓟以北,到处都是契丹的骑兵。庄宗派遣明宗和李存审、阎宝率兵救援幽州,解除了他们的围困,详情在《庄宗纪》中。
十八年十月,镇州大将张文礼杀害了他的主帅王镕,庄宗前去讨伐,当时定州王处直与张文礼合谋,派遣威塞军使王郁再次引诱契丹作为支援。十二月,安巴坚倾巢而出入侵,攻打围困幽州,李绍宏率兵守城。
契丹长驱直入攻陷涿郡,捉住了刺史李嗣弼,进攻易州、定州,到达新乐,渡过沙河,王都派遣使者求救。当时庄宗在镇州行营,听说前锋报告‘契丹渡过沙河’,军中都很恐慌,有人建议暂时解除镇州的围困来避开他们。
庄宗说:‘霸王行事,自有天意,契丹又能把我怎么样!国初,突厥入侵,到了渭北,高祖想要放弃长安,迁都樊、邓,太守说:‘猃狁孔炽,自古有之,未闻迁移都城。霍去病,汉廷的将帅,尚且有志消灭匈奴,何况帝王顺应天命,却想要迁都避敌呢!’文皇雄武,不出几年就俘虏了两个突厥人作为卫士。现在我率领数万士兵安定山东,王德明是养马的小人,安巴坚生长在边疆,哪有退避的道理,我有什么脸面面对百姓!你们只管骑马跟我来,看我如何打败他们。’庄宗亲自率领五千铁骑,到了新城北,遇到契丹先锋一万骑兵,庄宗的精锐士兵从桑林中突然冲出,光芒照耀日月,各部落惊愕,缓缓后退,庄宗分兵两路追击,北方骑兵散退。
当时沙河上薄冰,马匹多陷入冰中,安巴坚撤退到望都。那天晚上,庄宗驻扎在定州,第二天出战,遇到奚族长托诺的五千骑兵,庄宗的亲军一千骑兵与他们交战,被他们包围,外部的援军来不及赶到,庄宗挥马跳跃,出入数次,战斗激烈,没有解围。李嗣昭听说情况紧急,泪流满面地赶来,攻破了敌人的阵型,扶着庄宗回来。
当时契丹正逢大雪,野外无法抢掠,马匹没有草料,冻死的马匹在路上随处可见。安巴坚召唤卢文进,用手指天对他说:‘天没有让我来到这里。’于是带领众人向北撤退。庄宗率领精锐骑兵追赶他们,每次经过安巴坚野外露宿的地方,地上铺的秸秆,离开后没有一根散乱的,庄宗对左右的人说:‘这些蕃人的法令如此,我们中国哪里能比得上!’庄宗到达幽州,派遣两百骑兵侦察,都被契丹俘虏,庄宗于是返回。
后梁天祐末年,安巴坚自称皇帝,设立中国的官职。他们的习俗原本是随畜牧业生活,没有城邑房屋,后来受到燕地人的教导,在漠北建立了城郭宫室,距离幽州有三千里,称他们的城为西楼城,房屋门都朝东,像车帐的样式。
城南另外建造了一座城,用来安置汉人,称为汉城,城中有三个佛寺,有一千名僧尼。契丹人称安巴坚为天皇王。同光年间,安巴坚深有开疆拓土的志向,想要召集军队大举进攻,担心渤海会跟随其后。三年,他率领众人讨伐渤海的辽东,命令托诺、卢文进占据营州、平州,骚扰我们燕蓟地区。
明宗刚刚继位,派遣供奉官姚坤去传达哀悼的消息,他来到了西楼邑,因为安巴坚在渤海,所以他直接前往慎州,历经万水千山。到达后,姚坤拜见了安巴坚,被邀请进入穹庐。安巴坚身高九尺,穿着锦袍,腰带垂在身后,和妻子一起坐在榻上接见姚坤。姚坤还没来得及行礼,安巴坚就先问道:‘听说你们汉地河南、河北各有天子,这是真的吗?’姚坤回答:‘河南的天子,今年四月一日洛阳发生军变,现在凶讯已经传到了。河北的总管令公,因为魏州军乱,先帝下令讨伐,但一听说国内有难,军队离心,等到京城无主时,上下都坚决推举令公,请他主持国家,现在他已经顺应民意登上了帝位。’安巴坚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说:‘我和河东的先辈约定为兄弟,河南的天子是我的儿子。最近听说汉地发生兵乱,我点齐了五万骑兵,本来想要亲自去洛阳帮助我的儿子,但因为渤海还没有平定,我的儿子竟然到了如此地步,真是冤枉啊!’他泣不成声。又对姚坤说:‘现在汉地的天子,一开始听说洛阳有难,没有及时救援,才导致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姚坤说:‘不是不急,只是路途遥远,无法及时赶到。’又说:‘我的儿子既然已经去世,应该先和我商量,怎么能随意行事呢!’姚坤说:‘我们的皇帝带兵二十年,官至大总管,所部精兵三十万,众志成城,皇帝坚决推举,违背他的意愿就会立刻招致灾祸,不是不知道禀告天皇王的旨意,但无法控制人心。’他的儿子托云在一旁说:‘汉使者不要多说了。’然后引用了左氏牵牛蹊田的故事来反驳姚坤,姚坤说:‘顺应天意和民心,不同于普通人的道义,就像天皇王最初掌管国事,难道是强取的吗!’安巴坚于是说:‘确实应该如此,我汉国的儿子遭遇如此困难,我已经知道了。听说这个儿子有宫女二千,乐官千人,整天放鹰走狗,沉迷酒色,不顾百姓,任用不贤的人,导致天下人都对他不满。我自从听说这些,一直担心国家会倒台,一个月前就已经有人来报告,知道我的儿子有难,我就让全家戒酒,放生了鹰犬,解除了乐官。我也有各部族的家乐千人,除了公宴,从未随意举乐。如果我的所作所为像我儿子一样,也应该不能长久,从现在起我会以此为戒。’又说:‘汉国的儿子虽然是我的儿子,但我们曾经是彼此的敌人,都有恶意,和你们现在的天子没有恶意,我们可以友好相处。你先回去复命,我随后将派遣一万骑兵到幽州、镇州以南,和你们的天子面谈,订立盟约,我要幽州,让汉人把守,不再侵入汉界。’又问:‘汉人收复了西川,是真的吗?’姚坤说:‘去年九月出兵,十一月十六日收复了东、西川,得到军队二十万,金帛无数。皇帝刚刚登基,还没来得及送来,接下来会派遣使者送来。’安巴坚高兴地说:‘听说西边有剑阁,军队从哪里过去呢?’姚坤说:‘川路虽然险峻,但先朝收复河南时,有精兵四十万,良马十万骑,只要能通行的地方,就能过去,把剑阁看作平地一样。’安巴坚擅长汉语,对姚坤说:‘我懂汉语,但不敢轻易开口,害怕部下效仿我,让士兵变得胆怯。’姚坤停留了三天,安巴坚得了伤寒。一天晚上,一颗大星星陨落在他帐篷前,不久他就死于扶余城,当时是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他的妻子舒噜氏亲自率领众人护送他的灵柩回到西楼,姚坤也随行,得到消息后返回。不久,舒噜氏立她的次子德光为领袖,负责国家事务,不久又派使者来传达哀悼的消息,明宗因此停止了朝会。第二年正月,将安巴坚葬于木叶山,追谥为‘大圣皇帝’。
安巴坚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是人皇王托云,就是东丹王;次子是元帅太子,就是德光;幼子是阿敦少君。德光原名耀库济,后来仰慕中华文字,于是改了名字。唐天成初年,安巴坚去世,他的母亲让德光暂时主持牙帐,让次子阿敦少君去渤海国代替托云。托云将要立为领袖,但德光一直受到部族的拥护,加上他的母亲也一直很喜欢他,所以最终立他为领袖。明宗时期,德光派遣使者摩琳等三十余人来修好,又派使者为父亲求碑石,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赐予了丰厚的礼物,并赐给了他的母亲璎珞锦彩。从此山北地区安宁,胡汉两族不再互相侵扰。
三年,德光伪改为天显元年。这一年,定州王都叛乱,向契丹求援,德光攻陷了平州,派遣托诺率领五千骑兵援助王都到中山,招讨使王晏球在曲阳迎战,大败托诺,托诺逃到贼城固守。那年七月,又派遣特哩衮率领七千骑兵救援定州,王晏球在唐河北迎战,大败特哩衮。幽州的赵德钧在要路上以生兵接应,生擒特哩衮等首领五十余人献给朝廷。第二年,王都平定,擒获托诺及余众,将他们斩首。从此契丹大败,数年不敢窥视边境。曾经派遣纽赫美陵来求托诺的遗骨,明宗愤怒于他的欺诈,将他斩首。长兴二年,东丹王托云在朝廷,他的母亲再次派使者申报,朝廷也对他给予了优待。
长兴末年,契丹军队逼近云州,明宗命令晋高祖担任河东节度使并兼北面蕃汉总管。
清泰三年,晋高祖因为张敬达等人围攻非常紧急,派遣指挥使何福带着奏表请求援军,表示愿意成为臣子。
德光对其母亲说:‘儿子昨天梦见太原的石郎派人到我国,现在果然来了,事情符合天意,必须前去迎接。’德光于是亲自率领五万骑兵从雁门到晋阳,当天就在城下大败敬达的军队,不久后册封晋高祖为大晋皇帝,约定成为父子之国,割让幽州管内的以及新、武、云、应、朔州等地作为礼物,并且每年许诺输送三十万匹布。
当时幽州的赵德钧在团柏谷驻军,派遣使者到德光的营帐,请求被立为皇帝,因为石氏世袭太原,德光指着帐前的石头说:‘我已经答应石郎成为父子之盟,石头烂了可以改换。’
杨光远等人杀死了张敬达并向契丹投降,德光戏谑地对光远等人说:‘你们这些人真是坏汉儿,不用盐和奶酪,却能吃掉一万匹战马。’光远等人非常羞愧。
晋高祖南行,德光亲自送到潞州。当时赵德钧、赵延寿从潞州出降给契丹,德光将他们锁起来,让他们跟随大营。
晋高祖进入洛阳,不久派遣宰相赵莹向契丹表示感谢。
天福三年,又派遣宰相冯道、左仆射刘昫等人带着节杖册封德光及其母亲徽号,携带卤簿、仪仗、法服、车辂在本国行礼。
德光非常高兴,不久派遣使者尊奉晋高祖为英武明义皇帝。
这一年,契丹将天显十一年改为会同元年,任命赵延寿为枢密使,将幽州升为南京,任命赵思温为南京留守,不久德光请求晋高祖不必称臣,不上表,来往书信只用家人礼节,只称‘儿皇帝’,晋祖用丰厚的金银布匹来感谢他。
晋祖对契丹非常恭敬,每年送礼,庆吊之礼,必定非常丰厚。每次北方的使者到来,就在别殿致敬。
德光每次有邀请,稍有不满意,就来责备,晋祖每次都委屈自己来迎合他,直到晋祖去世,几乎没有出现过矛盾。
等到少帝继位,派遣使者进入契丹,德光因为少帝没有事先禀报,擅自即位,所携带的文书,省略了臣子的礼节,非常愤怒,表现在责备中,朝廷的使者离开后,就加以谴责。
恰逢契丹的回图使乔荣北归,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对荣说:‘先朝是契丹所立,继位的皇帝是中国自己册封的,称孙可以,称臣就不可以。中国自有十万口横磨剑,要战就来!’荣回到本国,详细地说明了这件事,德光大怒,正逢青州杨光远叛变,派遣使者挑拨。
第二年冬天,德光率领各部南下,开运元年春天,攻陷祁州,直抵黄河,少帝逃到澶州来抵御。
那年三月,德光在阳城战败,丢弃了他的车帐,骑着一只骆驼逃到幽州。因为愤怒他们的失利,从大首领以下都杖责数百,只有赵延寿被免。
那时,契丹连续几年入侵,晋朝疲于奔命,边境的百姓遭受苦难,几乎无宁日,晋朝宰相桑维翰劝说少帝向契丹求和,以缓解国难,少帝同意了,于是派遣使者奉表称臣,卑躬屈膝地承认错误。
使者回来后,德光回复说:‘只要桑维翰、景延广亲自来,并且割让镇、镇给我,就可以通和。’朝廷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停止了。
那时,契丹各部连续几年出征,国家的君臣渐渐厌倦了战争,德光的母亲曾经对蕃汉的臣僚说:‘南朝的汉儿怎么能一直躺下呢?自古至今,只听说过汉人来和蕃,没听说过蕃去和汉,等他们汉儿回心转意,我们也不惜通好。’
三年,乐寿监军王峦继有密奏,苦言瀛、鄚可以攻取。
十月,少帝派遣杜重威、李守贞等人率兵经略。
十一月,蕃将高牟翰在瀛州北面打败了晋军,梁汉璋战死。
契丹君主听说晋朝已经出兵,亲自率领各部从易、定到镇州,杜重威等人从瀛州西进常山,到了中渡桥,敌人已经到了,两军隔着滹水对峙。
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率领各军向契丹投降,详情记载在《晋少帝纪》中。
十二日,德光进入镇州,大宴将士。
十四日,从镇州向南行,中渡桥投降的军队释放的铠甲武器数以百万计,并且命令在镇州收存,战马数万匹,长驱直入北方。
命令张彦泽率领两千骑兵先奔东京,派遣杜重威的部队管辖投降的士兵,取邢、相路前进。
晋少帝派遣儿子延煦、延宝向契丹递交降表,并传国宝一纽到牙帐。
第二年春天正月朔日,德光到达汴北,文武百官在路上迎接。
那天进入皇宫,到傍晚又出来,驻扎在赤岗。
五日,宣布命令将晋少帝降为负义侯,安置在黄龙府。
七日,德光再次从赤岗进入居住在大内,分别派遣使者到京城及各地征收钱帛。
于是命令李崧为西枢密使,冯道为太傅,左仆射和凝及北来的翰林学士承旨张砺为宰相。
二月朔日,德光穿上汉服,坐在崇元殿接受蕃汉朝贺,宣布大赦天下,将晋国改为大辽国。
任命赵延寿为大丞相,兼政事令,充任枢密使兼中京留守。
将东京降为防御州,不久又改为宣武军。
十五日,汉高祖在晋阳建立了年号,德光听说了这件事,就剥夺了汉高祖的官职和爵位。这个月,晋州和潞州都归入了河东地区。当时盗贼到处兴起,攻打劫掠州郡,切断澶州的浮桥。契丹人非常恐慌,沿河的各个藩镇都把重心放在了防守上。
三月的第一天,德光坐在崇元殿上,举行了进入阁楼的仪式,看到汉朝的礼仪之盛,非常高兴。他任命自己的大将萧翰为汴州节度使。十七日,德光北归。离开东京时,在赤冈过夜,听到一声巨响,像是雷声,从牙帐下响起。契丹人从黎阳渡河,到了汤阴县境内,有一个山岗,当地人称之为愁死岗,德光在那里休息,对宣徽使高勋说:‘我在本国时,以打猎吃肉为乐,自从到了汉地,常常感到不快,如果我能回到本土,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高勋退下后对人说:‘他的话太悲观了,恐怕快要死了。’当时贼帅梁晖占据相州,德光亲自率领各部去攻打他。四月四日,攻下城池后离开。
德光听说河阳军发生混乱,对蕃汉的臣僚们说:‘我有三个失误:杀了本国士兵,抢夺粮食,这是第一个失误;天下征收钱币,这是第二个失误;没有及时派遣节度使返回藩镇,这是第三个失误。’十六日,驻扎在栾城县杀虎林附近,当时德光已经得了寒热病好几天了,命令部下带着酒肉,在得病的地方祈祷。十八日傍晚,一颗大星星落在帐篷前,像是迸射的火焰散开,德光看到后,向西吐唾沫,连声喊道:‘刘知远灭,刘知远灭!’这个月的二十一日,德光去世,当时四十六岁,统治契丹共二十二年。契丹人破开他的尸体,摘除肠胃,用盐清洗,然后载着尸体北去,汉人称之为‘帝羓’。
据《五代会要》记载:四月十八日,德光在栾城去世。五月,朝廷派遣使者宣读诏书,让永康王继承皇位。永康王是东丹王的长子,这个月的二十一日带领部族回国,将会同十年改为天禄元年,自称天授皇帝。汉乾祐三年十一月,他率领数万骑兵,攻陷了邢州的内丘县和深州的饶阳县。周广顺元年正月,太祖命令左千牛卫将军朱宪前往修复友好关系,永康王也派遣使者回报,献上四匹好马,太祖又派遣尚书左丞田敏、供奉官蒋光遂出使。那年四月,田敏等人返回,永康王派遣使者献上碧玉金镀银裹的马鞍辔具,以及四十匹马。那个月,太祖又命令左金吾将军姚汉英、左神武将军华光裔出使。那年九月,永康王被部下太宁王杀害,德光之子耶律德光率领部下兵杀死了太宁王,自立为帝,称应历元年,号天顺皇帝。显德元年春天,太原的刘崇打算南侵,契丹将领杨兖率领一万多骑兵去帮助他。三月,世宗亲自出征,与刘崇在潞州高平县南原交战,刘崇的军队大败,契丹的军队弃甲而逃。第二年三月,命令许州节度使王彦超等人在李晏口筑垒,与契丹数千骑兵在安平县交战,将其击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外国列传一-注解
契丹: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
匈奴:匈奴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于中国北方,与汉朝有着长期的战争和交往。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泽:辽泽是指辽河流域的湖泊地区,是契丹人的重要居住地。
潢水:潢水是辽河流域的一条河流,契丹人曾在此地居住。
榆关:榆关是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是连接幽州和中原的重要通道。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鲜卑:鲜卑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于中国北方,与契丹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朝贡:朝贡是指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一种政治和经济关系,通过朝贡,其他国家或民族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
光启:光启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公元885年至888年。
沁丹:沁丹是契丹的一个王名。
达靼:达靼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于中国北方。
奚:奚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于中国北方。
室韦:室韦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于中国北方。
刘仁恭:刘仁恭是唐朝末年的幽州节度使,曾与契丹交战。
摘星岭:摘星岭是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怀柔区的一座山,历史上是军事要地。
霜降: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
大安山:大安山是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的一座山,历史上是军事要地。
实里王子:实里王子是契丹的一个王子名。
张文礼:张文礼是五代十国时期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大将。
王镕:王镕是五代十国时期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节度使。
定州:定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
王处直:王处直是五代十国时期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的节度使。
威塞军使:威塞军使是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沙河:沙河是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的一条河流。
高祖:高祖是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文皇:文皇是指唐朝的皇帝李隆基。
突厥:突厥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于中国北方。
霍去病: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抗击匈奴著称。
王德明:王德明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将领。
安巴坚:人名,契丹国的大臣,曾与后唐有过交往。
天皇王:天皇王是契丹王安巴坚的尊号。
辟地:辟地是指开拓疆土,扩大领土。
渤海:古代东北地区的国家,与契丹相邻。
辽东:辽东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部地区。
明宗:五代后晋的皇帝,名石敬瑭,是晋高祖的继任者。
供奉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供奉事务。
姚坤:人名,为后唐明宗派遣的供奉官。
告哀:古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他国,传达皇帝的哀悼之意。
西楼邑:古代地名,指契丹的都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慎州:古代地名,此处指契丹的慎州。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令公: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军变:军队中的叛乱。
先帝:已故的皇帝。
内难:指国内发生的变乱。
册令公:皇帝下诏令某人为帝。
社稷:国家的象征,此处指国家。
号咷:哭泣声。
甲马:古代战争中的装备,指战车和马匹。
点得:招募得到。
河洛:古代指黄河流域和洛河流域,此处代指后唐的领土。
军众离心:军队中的士兵不再效忠。
京城无主:都城没有皇帝。
推戴:拥戴。
圣坚:对皇帝的尊称。
天皇大王:契丹对皇帝的尊称。
左氏牵牛蹊田:古代寓言故事,比喻不顾事实而妄加判断。
匹夫:普通百姓。
放鹰走狗:古代贵族的娱乐活动,此处指荒淫无度。
鹰犬:指打猎时使用的鹰和狗。
乐官:古代宫廷中的音乐官员。
家乐:私家聘请的乐队。
镇: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剑阁:古代四川的著名关隘。
历口: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大星殒:大流星坠落。
扶余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吉林省。
木叶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
人皇王托云:人名,契丹的王子,后成为东丹王。
元帅太子:人名,契丹的王子,后成为德光皇帝。
阿敦少君:人名,契丹的王子。
唐天成初:指唐朝天成初年,即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
权主牙帐:代理主持国政。
番汉:古代对契丹和汉族的统称。
作乱:发动叛乱。
陷平州:攻陷平州,即今天的河北省卢龙县。
骑:古代的骑兵。
招讨使:古代官职,负责征讨边疆的叛乱。
献阙下:将俘虏献给皇帝。
纽赫美陵:人名,契丹使者。
东丹王托云:人名,契丹的王子,后成为东丹王。
晋高祖:五代后晋的开国皇帝,名石敬瑭,被契丹册封为皇帝。
河东节度使:中国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北面蕃汉总管:指管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事务的官员。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后晋的石敬瑭在清泰三年即位。
张敬达:后晋将领,曾率军围攻晋高祖。
何福赍表乞师:何福携带国书请求外援。
德光:指辽朝的德光皇帝耶律德光,辽朝的第三位皇帝。
太原石郎:指晋高祖石敬瑭,因其在太原起兵而得名。
赵德钧:后晋将领,后降于契丹。
杨光远:后晋将领,后降于契丹。
契丹使:契丹派来的使者。
晋祖:指晋高祖石敬瑭。
少帝:指晋高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后称为少帝。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后晋的天福三年。
冯道:后晋宰相,后成为契丹的臣子。
刘昫:后晋宰相,后成为契丹的臣子。
契丹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契丹在公元938年改年号为会同元年。
枢密使: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南京:指幽州,后成为契丹的陪都。
赵延寿:后晋将领,后降于契丹,成为契丹的臣子。
晋相:后晋的宰相。
桑维翰:后晋宰相,主张与契丹和谈。
契丹回图使:契丹派往后晋的使者。
乔荣:契丹使者。
青州杨光远:后晋将领杨光远在青州叛变。
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后晋的开运元年。
祁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澶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清丰县。
阳城: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赵思温:后晋将领,后降于契丹。
镇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杜重威:后晋将领,后降于契丹。
李守贞:后晋将领,后降于契丹。
瀛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鄚: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梁汉璋:后晋将领,在瀛州之战中战死。
易、定: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常山: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滹水:河流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赤岗: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黄龙府:契丹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吉林省。
崇元殿:辽朝皇宫中的大殿。
大辽国:契丹的正式国号,后成为辽朝。
汉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即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晋阳: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都城之一。
削夺:剥夺,取消。
官爵:官职和爵位,古代对官员身份和地位的称呼。
晋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
潞州: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
河东:古地名,指今山西省中部地区。
盗贼:指进行抢劫、盗窃等非法活动的犯罪分子。
浮梁:桥梁的名称。
籓镇:古代地方军事行政单位。
入阁之礼:古代皇帝举行的一种礼仪,表示接受新任官员的朝见。
汉家仪法:指汉朝的礼仪制度。
大将军:古代军事最高官职之一。
汴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都城。
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东京:古代对都城的别称,此处指辽朝的都城上京。
赤冈:地名,位于辽朝境内。
宣徽使:辽朝官职,掌管宫廷礼仪。
高勋:人名,辽朝官员。
上国:古代对中央王朝的尊称,此处指辽朝。
打围食肉:指狩猎和食用猎物。
相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
河阳军:古代军队名称。
三失:指三件失误。
括钱:征收钱财。
栾城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
刘知远:人名,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开国皇帝。
帝羓:古代对皇帝尸体的一种处理方式,此处指辽朝皇帝的尸体。
五代会要:古代史书,记载五代时期的历史。
永康王:人名,辽朝皇族成员。
东丹王:人名,辽朝皇族成员。
天禄元年:辽朝年号。
天授皇帝:辽朝皇帝的称号。
邢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
内丘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
深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深州市。
饶阳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饶阳县。
左千牛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田敏:人名,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官员。
蒋光遂:人名,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官员。
左金吾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左神武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杨兗:人名,五代十国时期契丹将领。
世宗:人名,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柴荣的庙号。
王彦超:人名,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官员。
李晏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安平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安平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外国列传一-评注
十五日,汉高祖建号于晋阳,德光闻之,削夺汉祖官爵。
此句描述了汉高祖在晋阳建立号令,契丹德光闻讯后削夺汉祖官爵的历史事件。从中可见,汉高祖在建立号令的同时,也引起了周边势力的关注和反应,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是月,晋州、潞州并归河东。
此句说明晋州、潞州归入河东地区,反映出当时地域政治格局的变化。同时,这也可能是契丹势力向中原地区扩张的标志,体现了契丹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政治竞争。
时盗贼所在群起,攻劫州郡,断澶州浮梁。
此句描绘了当时盗贼横行,攻劫州郡,甚至切断澶州浮梁的混乱局面。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的严重问题,也揭示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根源。
契丹大恐,沿河诸籓镇并以腹心镇之。
此句说明契丹因盗贼横行而感到恐慌,于是沿河的各个籓镇都加强了对腹心的镇守。这体现了契丹在应对内忧外患时的应对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
三月朔日,德光坐崇元殿,行入阁之礼,睹汉家仪法之盛,大悦。
此句描述了德光在崇元殿举行入阁之礼,看到汉家仪法之盛,感到非常高兴。这反映了契丹与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说明了契丹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借鉴。
以其大将萧翰为汴州节度使。
此句说明了契丹将大将萧翰任命为汴州节度使,这可能是契丹在政治、军事上对汉地的一种控制和干预,也反映了契丹与汉地之间的权力争夺。
十七日,德光北还。
此句描述了德光在十七日北归,这可能是为了处理国内事务,或是为了应对边疆地区的局势。
发离东京,宿于赤冈,有大声如雷,起于牙帐之下。
此句描绘了德光在赤冈住宿时,突然听到如雷般的大声,这可能是某种自然现象,也可能是某种神秘的预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迷信。
契丹自黎阳济河,次汤阴县界,有一冈,土人谓之愁死冈。
此句说明了契丹从黎阳渡河,经过汤阴县界,来到了愁死冈。这可能是契丹在征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反映了当时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德光憩于其上,谓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及汉地,每每不快,我若得归本土,死亦无恨。’
此句描述了德光在愁死冈休息时,向宣徽使高勋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故土的眷恋,以及他们对汉地的陌生和不适应。
勋退而谓人曰:‘其语偷,殆将死矣。’
此句说明了高勋对德光的话语感到担忧,认为德光可能不久于人世。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死、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时贼帅梁晖据相州,德光亲率诸部以攻之。
此句描述了德光亲自率军攻打占据相州的贼帅梁晖,体现了契丹统治者对叛乱的严厉打击。
四月四日,屠其城而去。
此句说明了德光在四月四日攻破梁晖占据的相州城,并对其进行屠城。这反映了当时战争残酷的一面,也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德光闻河阳军乱,谓蕃汉臣僚曰:‘我有三失:杀上国兵士,打草谷,一失也;天下括钱,二失也;不寻遣节度使归籓,三失也。’
此句描述了德光在河阳军乱后,反思自己的过失,认为自己在三个方面犯了错误。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自省,也体现了他们对政治失误的重视。
十六日,次于栾城县杀虎林之侧,时德光已得寒热疾数日矣。
此句说明了德光在栾城县附近的杀虎林停留,此时他已经患有寒热疾数日。这反映了德光在征战过程中的艰辛和病痛。
命部人赍酒脯,祷于得疾之地。
此句描述了德光命令部下携带酒脯,在患病之地进行祈祷。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也体现了他们对信仰的重视。
十八日晡时,有大星落于穹庐之前,若迸火而散。
此句描绘了十八日晡时,一颗大星坠落穹庐之前,如同迸火而散。这可能是某种天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神秘的预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迷信。
德光见之,西望而唾,连呼曰:‘刘知远灭,刘知远灭!’
此句描述了德光见到大星后,向西望并吐唾,连呼刘知远灭。这反映了德光对刘知远的敌意和仇恨,也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是月二十一日卒,时年四十六,主契丹凡二十二年。
此句说明了德光在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四十六岁,统治契丹二十二年。这反映了德光在契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之为‘帝羓’焉。
此句描述了契丹人对德光的尸体进行处理,反映了契丹人独特的丧葬习俗,也揭示了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案‘以下原本阙佚。据《五代会要》云:四月十八日,德光卒于栾城。
此句说明了原文在此处缺失,但据《五代会要》记载,德光在四月十八日卒于栾城。这反映了史料的缺失和后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考证。
五月,宣遣制,以永康王袭位。
此句描述了德光去世后,契丹宣遣制,以永康王袭位。这反映了契丹在皇位继承上的制度安排,也体现了当时政治权力的传承。
永康王者,东丹王之长子,以其月二十一日领部族归国,改会同十年为天禄元年,自称天授皇帝。
此句说明了永康王的身份和背景,以及他在继承皇位后的举措。这反映了契丹在皇位继承上的家族传承,也体现了当时政治权力的集中。
汉乾祐三年十一月,率骑数万,陷邢州之内丘县、深州之饶阳县。
此句描述了永康王在汉乾祐三年十一月率军攻陷邢州、深州等地,反映了当时契丹与汉地的军事冲突。
周广顺元年正月,太祖命左千牛卫将军朱宪往修和好,永康王亦遣使报命,献良马四匹。
此句说明了周广顺元年正月,契丹与汉地之间的和好关系,以及双方使者之间的互动。这反映了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外交关系,也体现了和平共处的理念。
其年四月,田敏等回,永康王遣使献碧玉金镀银裹鞍辔,并马四十匹。
此句描述了永康王在当年四月遣使向汉地献上礼物,反映了当时外交礼节的重视,也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其年九月,永康王为部下太宁王所弑,德光之子勒所部兵诛太宁王自立,称应历元年,号天顺皇帝。
此句说明了永康王被部下太宁王所弑,德光之子勒自立为帝,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权力争夺的激烈。
显德元年春,太原刘崇将图南寇,契丹将杨兗率骑万余以助之。
此句描述了显德元年春,太原刘崇南侵,契丹将杨兗率军助战,反映了当时契丹与汉地之间的军事冲突。
三月,世宗亲征,与崇战于潞州高平县之南原,崇军大败,契丹众弃甲而遁。
此句说明了世宗亲自出征,与刘崇战于潞州高平县之南原,刘崇军大败,契丹众弃甲而遁。这反映了当时战争中的胜负,也揭示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二年三月,命许州节度使王彦超等筑垒于李晏口,与契丹数千骑战于安平县,败之。
此句描述了二年三月,许州节度使王彦超等筑垒于李晏口,与契丹数千骑战于安平县,最终取得胜利。这反映了当时战争中的胜负,也揭示了军事策略和指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