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世袭列传一-原文
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人。
祖铎,父端。
唐乾符中,镇州有博野军,宿卫京师,屯于奉天,文通时隶本军为市巡,累迁至队长。
黄巢犯阙,博野军留于凤翔,时郑畋理兵于岐下,畋遣文通以本军败尚让之众于龙尾坡,以功为神策军指挥使。
硃玫之乱,唐僖宗再幸兴元,文通扈跸山南,论功第一,迁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洋蓬壁等州节度使,赐姓,名茂贞,僖宗亲为制字曰正臣。
光启二年,王行瑜杀硃玫于京师,李昌符拥兵于岐下,诏茂贞与陈佩等讨之。
三年,诛昌符,车驾还京,以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待中、陇西郡王。
大顺二年,观军容使杨复恭得罪,奔山南,与杨守亮据兴元叛,茂贞与王行瑜讨平之。
诏以宰相徐彦若镇兴元,茂贞违诏,表其假子继徽为留后,坚请旄钺,昭宗不得已而授之。
自是茂贞恃勋恣横,擅兵窥伺,颇干朝政,始萌问鼎之志矣。
既而逐泾原节度使张球、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凤州刺史满存,皆夺据其地,奏请子弟为牧伯,朝廷不能制。
大臣奏议言其过者,茂贞即上章论列,辞旨不逊,奸邪者因之附丽,遂成朋党,朝政于是隳焉。
昭宗性英俊,不任其逼,欲加讨伐。
乾宁初,命宰臣杜让能调发军旅,师未越境,为茂贞所败。
茂贞乘胜进屯三桥,京师大震,士庶奔散,天子乃诛中尉西门君遂、李周潼等谢之。
茂贞严兵不解,势将指阙,抗言让能之罪,诛之方罢。
及韦昭度、李谿为相,茂贞听崔昭纬之邪说,复沮其事,表昭度等无相业,不可置之台司,恐乱天下。
诏报曰:‘军旅之事,吾则与籓臣图之,朝廷命相,出自朕怀。’
又请授王珙河中节度使,诏报曰:‘太原表先至,已许王珂,不可追改。’
乾宁二年五月,茂贞与王行瑜、韩建称兵入觐,京师震恐,天子御楼待之,抗表请杀宰相韦昭度、李谿以谢天下,移王珙于河中。
既还,留其假子继鹏宿卫,即阎珪也。
时后唐武皇上表,请讨三镇以宁关辅。
是岁七月,太原之师至河中,继鹏与中尉景宣之子继晟迫车驾幸凤翔,昭宗曰:‘太原军未至,銮舆不可辄动,朕与诸王固守大内,卿等安辑京师,如太原实至,吾可以方略制之。’
继鹏与景宣、中尉骆全权因燔烧东市,中夜大噪。
昭宗登承天门楼避乱,令捧日都将李云守楼下,继鹏率众攻云。
昭宗凭轩慰谕,继鹏弯弧大呼,矢拂御衣,中楼桷。
侍臣掖昭宗下楼还宫,继鹏即纵火攻宫门。
昭宗诏诸王谋其所向,李云奏曰:‘事急矣,请且幸臣营。’
云乃与扈跸都将李君庆卫昭宗出启夏门,驻华严寺。
晡晚,出幸南山之莎城,驻于石门山之佛寺。
是月,武皇至渭北,遣副使王瑰奉表行在,昭宗以武皇为行营都统,进讨邠、岐。
茂贞惧,斩继鹏、继晟,上表待罪,昭宗原之,武皇曰:‘不诛茂贞,关辅无由宁谧。’
时附茂贞者奏云:‘若太原尽殄邠、岐,必入关辅,京师忧未艾也。’
乃诏武皇与茂贞和。
及行瑜诛,武皇班师,茂贞怨望骄横如故。
明年五月,制授茂贞东川节度使。
仍命通王、覃王治禁军于阙下,如茂贞违诏,即讨之。
茂贞惧,将赴镇。
王师至兴平,夜自惊溃,茂贞因出乘之,官军大败。
车驾仓猝出幸华州,茂贞之众因犯京师,焚烧宫阙,大掠坊市而去,自此长安大内尽为丘墟矣。
四年,昭宗复命宰臣孙偓统军进讨,韩建谏止,令茂贞上章请雪。
光化中,加茂贞尚书令、岐王,令其子继筠以兵宿卫。
天复元年十月,梁祖攻同、华,势逼京师。
十一月六日,继筠与中尉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茂贞遂与全诲矫诏征兵天下,将讨梁祖。
宰相崔允召梁祖引四镇之兵屯岐下,重沟复垒围守。
三年,茂贞山南诸州尽为王建所陷,泾、原、秦、陇、邠、鄜、延、夏皆降于汴。
茂贞独据孤城,内外援绝,乃请车驾还京,求和于汴,即斩韩全诲等二十人首级送于梁祖。
自是兵力殚尽,垂翅不振,惧梁祖复讨,请落尚书令,许之。
《九国志·李彦琦传》:彦琦本姓杨氏,凤翔李茂贞委以心腹之任,易姓李氏,齿于诸子。
后昭宗西幸,梁祖迎驾,攻逼岐下者累年,及昭宗东还,长围方解。
大军之后,府库空竭,彦琦请使甘州以通回鹘,往复二载,美玉、名马相继而至,所获万计,茂贞赖之。
及梁祖建号,茂贞与王建会兵于太原,志图兴复,竟无成功。
茂贞疆土危蹙, 不遂僭窃之志,但开岐王府,署天官,目妻为皇后,鸣鞘掌扇,宣词令,一如王者 之制,然尚行昭宗之正朔焉。
茂贞鼠形,多智数,军旅之事,一经耳目,无忘之者。
性至宽,有部将符昭者,人或告其谋变,茂贞亲至其家,去其爪牙,熟寝经宿而还。
军士有斗而诉者,茂贞曰:‘吃令公一碗不托,与尔和解。’遂致上下服之。
尤善事母,母终,茂贞哀毁几灭性,闻者嘉之。
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则造庖厨, 往往席地而坐,内外持管钥者,亦呼为司空太保,与夫细柳、大树之威名,盖相远 矣。
及庄宗平梁,茂贞自为季父,以书贺之。
及闻庄宗入洛,惧不自安,方上表称 臣,寻遣其子继严来朝,诏茂贞仍旧官,进封秦王,所赐诏敕不名。
又以茂贞宿望耆老,特加优礼。
及疾笃,遣中使遣医药问讯。
同光二年夏四月薨,年六十九。
谥曰忠敬。
子从严嗣。
从严,茂贞之长子也。
未冠,授谘议参军,赐绯鱼袋,寻还领彭州副使、凤翔衙内都指挥使。
天复中,自秦王府行军司马、检校太傅出为泾州两使留后。
茂贞寻承制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待中,四镇北庭行军、彰义军节度使。
及唐庄宗平梁,茂贞令从严入觐,制加从严兼中书令。
俄而茂贞薨,遣奏权知凤翔 军府事,诏起复,授凤翔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三年九月,以魏王继岌伐蜀, 诏充供军转运应接使。
四年正月,蜀平,继岌命部署王衍一行东下,至岐,监军使柴重厚不与符印,促令赴阙。
从严至华下,闻内难归镇,明宗诏诛重厚,从严 以军民不扰,重厚之力也,不以前事为隙,上表论救,事虽不允,时议嘉之。
天成 元年五月,制落起复,加检校太师。
其年九月,敕曰:‘李从严等世联宗属,任 重籓宣,庆善有称,忠勤甚著。既预维城之列,宜新定体之文,是降宠光,以隆惇 叙,俾焕成家之美,贵从犹子之规,宜于‘严’、‘昶’、‘照’上改称‘从’。’
自长兴元年,明宗有事于南郊,从严入觐,礼毕,移镇汴州。
四年,复入觐,改 天平军节度使。
及唐末帝起兵于岐下,尽取从严家财器仗,以助军须。
末帝发离岐城,吏民扣马,乞以从严为帅,末帝许之。
清泰初,即以从严复为凤翔节度 使,仍封秦国公。
晋高祖登极,继封秦王、岐王,累食邑至一万五千户,食实封一千五百户。
少帝嗣位,加守太保。
开运三年冬,卒于镇,年四十有九。
从严少敏悟,善笔札,性柔和,无节操。
当庄宗新有天下,因入觐,献宝装 针珥于皇后宫,时以为佞。
但进退闲雅,慕士大夫之所为,有请谒者,无贤不肖皆 尽其敬。
镇于岐山,前后二纪,每花繁月朗,必陈胜会以赏之,客有困于酒者,虽 吐茵堕帻而无厌色。
左右或有过,未尝笞责。
先人汧、陇之间,有田千顷、竹千亩, 恐夺民利,不令理之,致岐阳父老再陈借寇之言,良有以也。
子永吉,历数镇行军司马。
‘五代史补’:李严,岐王之子,昆仲间第六, 官至中书令,世谓之‘六令公’。
性情好戏。为凤翔节度,因生辰,邻道持贺礼, 使毕至,有魏博使少年如美妇人,秦凤使矬陋且多髯,二人坐又相接,而魏使在下, 严因曰:‘二使车一妍一丑,何不相嘲以为乐事。’
魏博使恃少俊,先起曰:‘今日不幸与水草大王接席。’
秦凤使徐起应曰:‘水草大王不敢承命,然吾子容 貌如此,又坐次相接,得非水草大王夫人耶?’
在坐皆笑。
从昶,茂贞之第二子也。
十余岁署本道中军使。
后唐同光中,茂贞疾,从昶年 十五,遣代兄从严为泾州两使留后,朝廷寻加节制。
天成中,明宗即位,改镇三 峰,累官至检校太保。
会郊天大礼,表请入觐,以恩加检校太傅。
俄有代归阙,授 左骁卫上将军,改右龙武统军。
未几,出镇许田,在镇三年。
清泰中,复入为右龙 武统军,再迁左龙武统军。
晋天福三年冬,卒于官,时年四十。
赠太尉。
从昶生于纨绮,少习华侈,以逸游宴乐为务,而音律图画无不通之。
然性好谈 笑,喜接宾客,以文翰为赏,曾无虚日。
复笃信释氏,时岐下有僧曰阿阇梨,通五 天竺语,为士人所归。
从昶凡历三镇,无尤政可褒,无苛法可贬,人用安之,亦将 门之令嗣也。
弟从照,历陇州刺史、诸卫大将军,卒。
茂勋,茂贞之从弟也。
唐末为凤翔都将,茂贞表为鄜州节度使,累官至兼侍中。
梁祖之围凤翔也,茂勋兵屯岐山,梁祖以羸师诱之,命孔勍潜率劲兵袭下鄜州,尽 俘其家,茂勋遂归于梁,改名周彝,署元帅府行军司马。
开平中,为河阳节度使,从梁祖伐镇州,围枣强县。
时有一民缒城而出,茂勋纳之而不疑,一日,其民窃发, 以木檐击茂勋,踣于地,赖左右救至仅免。
居无何,迁金吾上将军,副王瓚将兵于 景店,瓚令分屯西寨,庄宗击而败之,降为左卫上将军。
逾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同光中,复名茂勋。
天成初,以疾卒于洛阳。
高万兴,河西人。
祖君佐,鄜延节度判官。
父怀迁,都押衙。
万兴与弟万金俱有武干,效用于本军。
河西自王行瑜败后,郡邑皆为李茂贞之所强据,以其将胡敬璋为节度使,万兴为敬璋骑将,昆弟俱有战功。
邠州节度使杨崇本者,茂贞之假子也,号李继徽。
梁祖既弑昭宗,茂贞、继徽与西川王建之师会于岐阳,以图兴复,皆陈兵关辅,梁祖遣将王重师守雍州、刘知俊守同州以拒之。
天祐五年冬,敬璋卒,崇本以其爱将刘万子为鄜延帅,万子以凶暴而失士心。
又,崇本为汴人所攻。
六年二月,万子葬敬璋,将佐皆集于葬所,万兴、万金因会纵兵攻万子,杀之,归款于汴。
梁祖以万兴为鄜延招抚使,与刘知俊合兵攻收鄜、坊、丹、延等州,梁祖乃分四州为二镇,以万兴、万金皆为帅。
及万金卒,梁祖以万兴兼彰武、保大两镇,累加至太师、中书令,封北平王。
庄宗定河洛,万兴来朝,预郊礼陪位,既还镇,复以旧爵授之。
同光三年十二月,卒于位,以其子允韬权典留后。
允韬,字审机。
初仕梁朝,起家授同州别驾,寻加检校右仆射,改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充保大军内外马步军指挥使。
唐同光中,检校太保,充保大军两使留后。
万兴卒,允韬自理所奔丧。
天成初,起复检校太傅,充延州节度使。
长兴元年,移镇邢州,顷之,为右龙武统军,未几,授滑州节度使。
清泰二年八月,卒于任,年四十二。
诏赠太师。
韩逊,本灵州之列校也。
会唐季之乱,因据有其地,朝廷乃授以节钺。
梁初,累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开平中,梁将刘知俊自同州叛归凤翔,李茂贞以地褊不能容,乃借兵以窥灵武,且图牧圉之地。
知俊乃帅邠、岐、秦、泾之师数万攻逊于灵州,逊竭力以拒之,久之,知俊遁去。
梁祖嘉之,自是累加官至中书令,封颍川郡王。
逊亦善于为理,部民请立生祠堂于其地,梁祖许之,仍诏礼部待郎薛廷珪撰文以赐之,其庙至今在焉。
贞明初,逊卒于镇。
洙,逊之子也。
逊卒,三军推为留后,梁末帝闻之,起复正授灵武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贞明四年春,灵武将军尚贻敏等上言,洙已服阕,乞落起复。
梁末帝令中书商量,宰臣奏曰:‘旧例籓镇落起复,如先人已是一品阶,即与加爵;如未是一品阶,即合加阶。’乃授洙开府仪同三司。
唐庄宗、明宗累加官爵。
天成四年夏,洙卒,朝廷以其弟澄为朔方军节度观察留后。
是岁,有列校李宾作乱,部内不安,乃遣使上表请帅于朝廷,明宗命前磁州刺史康福为朔方河西等军节度、灵威雄警凉等州观察处置度支、温池榷税等使,仍遣福领兵万人赴镇,其后灵武遂受代焉。
李仁福,世为夏州牙将,本拓拔氏之族也。
唐乾符中,有拓拔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广明之乱,唐僖宗在蜀,诏以思恭为京城西北收复都统,预破黄巢有功,僖宗赐姓,故仁福亦以李为氏。
思恭卒,弟思谏继之。
梁开平元年,授思谏检校太尉、兼待中。
二年,思谏卒,三军立其子彝昌为留后,寻起复,正授旄钺。
三年春,牙将高宗益等作乱,彝昌遇害,时仁福为蕃部指挥使,本州军吏迎立仁福为帅。
其年四月,梁祖降制授仁福检校司空,充定难军节度使。
未几,后唐武皇遣大将周德威会邠、凤之师五万同攻夏州,仁福固守月余,梁援军至,德威遁去,梁祖喜之,超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
仁福自梁贞明、龙德及后唐同光中,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朔方王。
长兴四年三月,卒于镇。
其年追封虢王。
子彝超嗣。
彝超,仁福之次子也。
历本州左都押衙、防遏使。
仁福卒,三军立为帅,矫为仁福奏云:‘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权知军州事,乞降真命。’
明宗闻之,遂以彝超为延州留后,以延帅安从进为夏州留后。
朝廷虑不从命,诏邠州节度使药彦稠、宫苑使安从益等率师援送从进赴镇,仍降诏谕之云:
近据西北籓镇奏,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薨。
朕以仁福自分戎阃,远镇塞垣,威惠俱行,忠孝兼著。
当本朝播越之后,及先皇兴复之初,爰及眇躬,益全大节,统临有术,远迩咸安。
委伏方深,凋殒何速,忽窥所奏,深怆予怀。
不朽之功,既存于社稷;有后之庆,宜及于子孙。
但以彼籓地处穷边,每资经略,厥子年才弱冠,未历艰难,或亏驾御之方,定起奸邪之便。
其李彝超已除延州节度观察留后,便勒赴任。
但夏、银、绥、宥等州,最居边远,久属乱离,多染夷狄之风,少识朝迁之命,既乍当于移易,宜普示于渥恩。
应夏、银、绥、宥等州管内,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并公私债负、残欠税物,一切并放;
兼自刺史、指挥使、押衙已下,皆勒依旧,各与改转官资。
朕自总万几,惟宏一德,内安华夏,外抚戎夷,先既怀之以恩,后必示之以信。
且如李从严之守岐、陇,疆土极宽;高允韬之镇鄜、延,甲兵亦众。
咸能识时知变,举族归朝。
从严则见镇大梁,允韬则寻除钜鹿,次及昆仲,并建节旄,下至将僚,悉分符竹。
又若王都之贪上谷,李宾之吝朔方,或则结构契丹,偷延旦夕;或则依凭党项,窃据山河。
不禀除移,惟谋旅拒,才兴讨伐,已见覆亡。
何必广引古今,方明利害;只陈近事,聊谕将来。
彼或要覆族之殃,则王都、李宾足为鉴戒;彼或要全身之福,则允韬、从严可作规绳。
朕设两途,尔宜自择。
或虑将校之内、亲要之间,幸彼幼冲,恣其荧惑,遂成骚动,致累生灵。
今特差邠州节度使药彦稠部领马步兵士五万人骑,送安从进赴任,从命者秋毫勿犯,违命者全族必诛,先令后行,有犯无舍云。
其年夏四月,彝超上言:‘奉诏授延州留后,已迎受恩命,缘三军百姓拥隔,未放赴任。’
明宗遣阁门使苏继彦赍诏促之。
五月,安从进领军至城下,彝超不受代,从进驻军以攻之。
秋七月,彝超昆仲登城谓从进曰:‘孤弱小镇,不劳王师攻取,虚烦国家饷运,得之不武,为仆闻天子,乞容改图。’
时又四面党项部族万余骑,薄其粮运,而野无刍牧,关辅之人,运斗粟束藁,动计数千,穷民泣血,无所控诉,复为蕃部杀掠,死者甚众。
明宗闻之,乃命班师。
彝超亦上表谢罪,乃授彝超检校司徒,充定难军节度使,既而修贡如初。
清泰二年,卒于镇。
弟彝兴袭其位。
彝兴,本名彝殷,皇朝受命之初,以犯庙讳故改之。
彝超既卒,时彝兴为夏州行军司马,三军推为留后,唐末帝闻之,正授定难军节度使。
晋天福初,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少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八年秋,彝兴弟绥州刺史彝敏与其党作乱,为彝兴所逐,彝敏奔延州,彝兴押送到阙,骨肉二百余口,朝延以彝兴之故,絷送本道斩之。
开运元年春,诏以彝兴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汉乾祐元年春,加兼侍中。
是岁,李守贞叛于河中,潜使人构之,彝兴为之出师,驻于延州之北境,既而闻守贞被围,乃收军而退。
周显德中,累加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西平王。
皇朝建隆元年春,制加守太尉,始改名彝兴。
乾德五年秋,卒于镇。
制赠太师,追封夏王。
子光睿继其位,其后事具皇朝日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世袭列传一-译文
李茂贞,本名叫宋文通,是深州博野人。他的祖父叫宋铎,父亲叫宋端。在唐朝乾符年间,镇州有博野军,负责保卫京城,驻扎在奉天,宋文通当时隶属于这支军队,担任市巡,后来升迁到队长。
黄巢攻入京城时,博野军留在凤翔,当时郑畋在岐下管理军队,郑畋派遣宋文通率领本军于龙尾坡击败了尚让的军队,因功被封为神策军指挥使。
朱玫之乱时,唐僖宗再次逃往兴元,宋文通随从僖宗到山南,论功第一,升迁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洋蓬壁等州节度使,赐姓为李,名茂贞,僖宗亲自为他取字正臣。
光启二年,王行瑜在京城杀害了朱玫,李昌符在岐下拥兵自重,皇帝下诏让李茂贞与陈佩等人讨伐他们。光启三年,诛杀了李昌符,皇帝的车队返回京城,任命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尉、兼待中、陇西郡王。
大顺二年,观军容使杨复恭得罪,逃往山南,与杨守亮占据兴元叛乱,李茂贞与王行瑜讨伐并平定了叛乱。皇帝下诏让宰相徐彦若镇守兴元,李茂贞违抗诏令,上表推荐自己的养子继徽为留后,坚决请求授予旄钺,昭宗无奈之下只得授予他。
从此李茂贞依仗自己的功勋恣意妄为,擅自调动军队,干预朝政,开始有了夺取天下的野心。后来驱逐了泾原节度使张球、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凤州刺史满存,都夺取了他们的地盘,上奏请求让自己的子弟担任地方官,朝廷无法控制。
大臣们上奏议论他的过错,李茂贞就上表争论,言辞傲慢,奸邪之人因此依附他,于是形成了朋党,朝政因此败坏。
昭宗性格英明,无法忍受他的逼迫,想要对他进行讨伐。乾宁初年,命令宰相杜让能调动军队,军队还未越过国境,就被李茂贞击败。
李茂贞乘胜前进,驻扎在三桥,京城大震,士人和百姓四处逃散,皇帝于是诛杀了中尉西门君遂、李周潼等人来安抚他们。
李茂贞严阵以待,意图直指皇宫,直言杜让能的罪行,诛杀了他之后才罢休。
等到韦昭度、李谿担任宰相,李茂贞听信崔昭纬的邪说,再次阻挠他们的政事,上表说韦昭度等人没有宰相的才能,不能让他们担任台司官员,担心会扰乱天下。
皇帝下诏回复说:“军队的事情,我将与藩臣商议,朝廷任命宰相,出自我的心意。”又请求授予王珙河中节度使,皇帝下诏回复说:“太原的奏表先到,已经答应王珂,不能追改。”
乾宁二年五月,李茂贞与王行瑜、韩建起兵进京觐见,京城震惊,皇帝在御楼上等待他们,他们上表请求杀死宰相韦昭度、李谿来向天下谢罪,将王珙调往河中。
返回后,留下自己的养子继鹏在京城担任宿卫,即阎珪。当时后唐武皇上表,请求讨伐三镇来安定关辅。
这年七月,太原的军队到达河中,继鹏与中尉景宣的儿子继晟逼迫皇帝前往凤翔,皇帝说:“太原的军队还未到达,御驾不可轻易移动,我和各位王子固守大内,你们安定京城,如果太原的军队真的到了,我可以用策略来对付他们。”
继鹏与景宣、中尉骆全权趁夜焚烧东市,半夜大乱。皇帝登上承天门楼避难,命令捧日都将军李云守在楼下,继鹏率领众人攻打李云。
皇帝靠在窗边安慰他,继鹏拉弓大呼,箭擦过皇帝的衣服,射中了楼上的椽子。侍臣搀扶皇帝下楼返回皇宫,继鹏随即放火烧攻宫门。
皇帝下诏让各位王子商议去向,李云上奏说:“事情紧急了,请暂时到我的军营。”李云于是与扈跸都将李君庆保护皇帝出启夏门,驻扎在华严寺。
傍晚,皇帝出幸南山之莎城,驻扎在石门山的佛寺。这月,武皇到达渭北,派遣副使王瑰将奏表送到皇帝那里,皇帝任命武皇为行营都统,进讨邠、岐。
李茂贞害怕,斩杀了继鹏、继晟,上表等待处罚,皇帝原谅了他,武皇说:“不诛杀李茂贞,关辅就无法安宁。”当时依附李茂贞的人上奏说:“如果太原完全消灭了邠、岐,必定会进入关辅,京城的忧虑还未结束。”于是皇帝下诏让武皇与李茂贞和解。
等到王行瑜被诛杀,武皇班师,李茂贞仍然怨恨骄横。
第二年五月,皇帝下制授予李茂贞东川节度使。仍然命令通王、覃王在京城治理禁军,如果李茂贞违抗诏令,就讨伐他。
李茂贞害怕,准备前往镇守。王师的军队到达兴平时,夜晚自乱而溃,李茂贞趁机出击,官军大败。皇帝匆忙出幸华州,李茂贞的军队趁机侵犯京城,焚烧宫殿,大肆抢掠后离开,从此长安的皇宫成为废墟。
光化四年,皇帝再次命令宰相孙偓统军进讨,韩建劝阻,命令李茂贞上表请求宽恕。
光化中,加封李茂贞为尚书令、岐王,命令他的儿子继筠带兵宿卫。
天复元年十月,梁祖攻打同、华,威胁到京城。十一月六日,继筠与中尉韩全诲劫持皇帝前往凤翔,李茂贞于是假传圣旨征召天下兵马,准备讨伐梁祖。
宰相崔允召梁祖带领四镇的军队驻扎在岐下,重沟复垒围守。
天复三年,李茂贞山南的各州全部被王建攻陷,泾、原、秦、陇、邠、鄜、延、夏都投降了汴。
李茂贞独自占据孤城,内外援军断绝,于是请求皇帝返回京城,向汴求和,随即斩杀了韩全诲等二十人的首级送给梁祖。
从此李茂贞的兵力耗尽,无法振作,害怕梁祖再次讨伐,请求辞去尚书令,皇帝同意了。
《九国志·李彦琦传》记载:李彦琦原本姓杨,凤翔的李茂贞将他视为心腹,改姓李,排在诸子之中。后来昭宗西幸,梁祖迎接皇帝,连续多年攻打凤翔。
等到昭宗东归,长围才解除。大军之后,府库空虚,李彦琦请求出使甘州以通回鹘,往返两年,美玉、名马相继而至,所得无数,李茂贞依赖这些物资。
梁祖建立号令后,李茂贞与王建在太原会合军队,志在复兴,但最终没有成功。李茂贞的疆土变得危急,未能实现篡位的心愿,只是在岐王府中设立天官,称自己的妻子为皇后,使用王者之制,但仍然遵守昭宗的正朔。
李茂贞长得像老鼠,聪明多智,对军事事务过目不忘。他性格宽容,有部将符昭被人告发有谋反的意图,李茂贞亲自到他家,剪除他的党羽,然后熟睡一晚才回来。有士兵打架告状,李茂贞说:“吃一碗不托(一种酒),我们就和解。”于是大家都服从他。他特别孝顺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人们都称赞他。但他在军队中没有纪律,吃饭就去厨房,常常坐在地上,内外的管钥匙的人也称呼他为司空太保,与细柳、大树那样的威名相比,相差甚远。
当庄宗平定梁朝后,李茂贞自称是庄宗的季父,写信祝贺。当听说庄宗进入洛阳后,他感到不安,于是上表称臣,不久派遣他的儿子李继严来朝见,皇帝下诏让李茂贞继续担任原职,进封为秦王,所赐诏敕不提名字。又因为李茂贞是老臣,特别给予优待。在他病重时,皇帝派遣使者送医药询问。同光二年夏天四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敬。儿子李继严继承了他的职位。
李继严是李茂贞的长子。未成年时就被授予谘议参军,赐予绯鱼袋,不久又回到彭州担任副使、凤翔衙内都指挥使。天复年间,从秦王府行军司马、检校太傅升任泾州两使留后。李茂贞不久承制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待中,四镇北庭行军、彰义军节度使。当唐庄宗平定梁朝时,李茂贞命令李继严入朝觐见,皇帝下诏加封李继严兼中书令。不久李茂贞去世,李继严被派去处理凤翔军府事务,皇帝下诏起用他,授予凤翔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三年九月,因为魏王继岌征伐蜀地,李继严被任命为供军转运应接使。四年正月,蜀地平定,继岌命令部署王衍一行东下,到达岐州,监军使柴重厚不给符印,催促他们前往朝廷。李继严到达华下,听说内乱后返回镇守,明宗下诏诛杀柴重厚,李继严因为军民不扰乱,没有把过去的事情作为借口,上表请求救援,虽然事情没有批准,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天成元年五月,皇帝下诏免去起用,加封检校太师。那一年九月,皇帝下诏说:“李继严等人世代与皇室有联系,担任重要职务,有功有德,忠诚勤勉。既然已经列入维城之列,应该重新确定他的身份,这是降恩宠光,以隆重的礼遇,使他的家庭更加光彩,尊贵如同儿子,应该在‘严’、‘昶’、‘照’上改称‘从’。”从长兴元年,明宗在南郊举行大典,李继严入朝觐见,礼仪结束后,调任汴州镇守。四年,再次入朝觐见,改任天平军节度使。当唐末帝在岐州起兵时,夺取了李继严家的财产和武器,以助军需。末帝离开岐州城时,官吏和百姓拦住马头,请求让李继严担任统帅,末帝答应了这个请求。清泰初年,立即任命李继严再次担任凤翔节度使,仍封为秦国公。晋高祖登基后,继封为秦王、岐王,累积食邑达到一万五千户,食实封一千五百户。少帝继位后,加封守太保。开运三年冬天,在镇守地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李继严年少时聪明,擅长书法,性格温和,没有节操。当庄宗新得天下时,他因入朝觐见,向皇后宫献上宝装针珥,当时被认为是在拍马屁。但他进退有度,喜欢模仿士大夫的行为,对于前来拜访的人,无论贤愚都尽其敬。在岐山镇守期间,每当花开月明之时,必定举行宴会来赏花,有客人因酒醉而吐在席上,他也没有不悦之色。左右的人如果有过错,他从未鞭打责罚。他的祖先在汧、陇之间有田地一千顷、竹林一千亩,担心夺去民利,不让他们耕种,导致岐阳的父老再次提出借寇之言,这是有原因的。
儿子李永吉,历任数镇行军司马。《五代史补》记载:李继严,岐王之子,兄弟中排行第六,官至中书令,世人称之为‘六令公’。他性格好戏。担任凤翔节度使时,因为生辰,邻道送来贺礼,他让使者都到齐,有魏博使者年轻貌美,秦凤使者矮小且多胡须,两人坐下又相邻,而魏使坐在下面,李继严于是说:‘两位使者一辆车一个美一个丑,为什么不互相调侃作为乐事。’魏博使者依仗年轻英俊,先站起来说:‘今天不幸与水草大王同席。’秦凤使者慢慢站起来回应说:‘水草大王不敢承命,然而我的儿子容貌如此,又坐在一起,难道不是水草大王的夫人吗?’在座的人都笑了。
李从昶,是李茂贞的第二个儿子。十几岁时被任命为本道中军使。后唐同光年间,李茂贞生病,李从昶十五岁时,被派去代替哥哥李继严担任泾州两使留后,朝廷不久后加封节制。天成年间,明宗即位,改任三峰镇守,累积官至检校太保。在郊天大礼时,上表请求入朝觐见,因为恩宠加封检校太傅。不久有代替他回朝的命令,授予左骁卫上将军,改任右龙武统军。不久,出镇许田,在镇守地三年。清泰年间,再次入朝担任右龙武统军,再迁左龙武统军。晋天福三年冬天,在官任上去世,享年四十岁,追赠太尉。
李从昶出生在富贵之家,少年时习惯奢华,以逸乐为务,对音律和绘画无所不通。然而他性好谈笑,喜欢接待宾客,以文翰为乐,从未有过空虚的日子。他还虔诚地信仰佛教,当时岐州有一位名叫阿阇梨的僧人,通晓五天竺语,受到士人的敬仰。李从昶历任三镇,没有特别的政绩可夸,也没有严苛的法律可指责,人们因此感到安心,也是将门之令嗣。
弟弟李从照,历任陇州刺史、诸卫大将军,去世。
李茂勋,是李茂贞的堂弟。唐朝末年担任凤翔都将,李茂贞上表推荐他为鄜州节度使,累积官至兼侍中。梁祖围攻凤翔时,李茂勋的军队驻扎在岐山,梁祖用弱兵引诱他,命令孔勍暗中率领精兵袭击鄜州,全家都被俘虏,李茂勋于是归附梁朝,改名周彝,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平年间,担任河阳节度使,随梁祖征伐镇州,围攻枣强县。当时有一个百姓从城墙上爬出来,李茂勋接纳了他而没有怀疑,一天,那个百姓暗中发动攻击,用木檐击打李茂勋,他跌倒在地,幸亏左右的人及时救助才免于一死。不久,升任金吾上将军,辅佐王瓚在景店领兵,王瓚命令分兵驻扎在西寨,庄宗攻击并打败了他们,李茂勋被降为左卫上将军。过了一年,以太子太傅的身份退休。同光年间,恢复原名李茂勋。天成初年,在洛阳因病去世。
高万兴,是河西人。他的祖父是君佐,担任过鄜延节度判官。父亲怀迁,是都押衙。万兴和他的弟弟万金都有武艺,都为本军效力。河西自从王行瑜战败后,郡县都被李茂贞强行占据,他任命胡敬璋为节度使,万兴成为敬璋的骑兵将领,兄弟俩都有战功。邠州节度使杨崇本是李茂贞的养子,被称为李继徽。梁祖弑杀昭宗后,李茂贞、继徽和西川王建的军队在岐阳会合,图谋复兴,都在关中布兵,梁祖派王重师守卫雍州、刘知俊守卫同州来抵抗他们。
天祐五年冬天,敬璋去世,崇本任命他的爱将刘万子为鄜延帅,但万子因为凶暴而失去士兵的心。另外,崇本还受到汴人的攻击。六年二月,万子为敬璋举行葬礼,将领们都聚集在葬礼地点,万兴和万金趁机发动攻击,杀死了万子,归顺了汴人。梁祖任命万兴为鄜延招抚使,与刘知俊合力攻取鄜、坊、丹、延等州,梁祖于是将四州分为两个镇,任命万兴和万金为镇帅。万金去世后,梁祖让万兴兼任彰武、保大两镇的节度使,累升至太师、中书令,封为北平王。庄宗定河洛后,万兴来朝,参加了郊外礼仪,回到镇上后,又被授予原来的爵位。
同光三年十二月,万兴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允韬暂时管理留后事务。允韬,字审机。最初在梁朝做官,从同州别驾开始,后来加授检校右仆射,改任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担任保大军内外马步军的指挥使。唐同光年间,担任检校太保,充任保大军两使留后。万兴去世后,允韬自己处理丧事。天成初年,被重新起用为检校太傅,充任延州节度使。长兴元年,调任邢州节度使,不久后,担任右龙武统军,不久又授予滑州节度使。清泰二年八月,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
韩逊,原本是灵州的列校。遇到唐朝末年的混乱,他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朝廷于是授予他节钺。梁朝初期,连续加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开平年间,梁将刘知俊从同州叛逃到凤翔,李茂贞因为地盘狭窄不能容纳,于是借兵来窥视灵武,并图谋牧圉之地。知俊率领邠、岐、秦、泾的数万军队攻打韩逊于灵州,韩逊竭尽全力抵抗,经过一段时间,知俊逃走。梁祖嘉奖了他,从此连续加官至中书令,封为颍川郡王。韩逊也善于治理,部民请求在他所在地建立生祠堂,梁祖同意了,并下诏让礼部侍郎薛廷珪撰写文章赐予他,那个庙至今还在。
贞明初年,韩逊在镇上去世。洙是韩逊的儿子。韩逊去世后,三军推举他为留后,梁末帝听说了这件事,起用他正式授予灵武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贞明四年春天,灵武将军尚贻敏等人上奏,说洙已经服丧期满,请求恢复官职。梁末帝令中书省商量,宰臣上奏说:‘按照旧例,藩镇官员卸任后复职,如果先人是进士及第,就加封爵位;如果没有进士及第,就加封官阶。’于是授予洙开府仪同三司。唐庄宗、明宗连续加封他的官爵。天成四年夏天,洙去世,朝廷任命他的弟弟澄为朔方军节度观察留后。这一年,有列校李宾作乱,部内不安定,朝廷派遣使者上表请求朝廷派帅,明宗任命前磁州刺史康福为朔方河西等军节度、灵威雄警凉等州观察处置度支、温池榷税等使,并派遣康福率领一万人赴镇,此后灵武就接替了原来的帅位。
李仁福,世代为夏州牙将,是拓拔氏的后代。唐乾符年间,拓拔思恭担任夏州节度使,广明之乱时,唐僖宗在蜀地,下诏让思恭担任京城西北收复都统,因参与击败黄巢有功,僖宗赐姓,所以仁福也以李为姓。思恭去世后,弟弟思谏接替他。梁开平元年,思谏被授予检校太尉、兼待中。二年,思谏去世,三军推举他的儿子彝昌为留后,不久后起用,正式授予旄钺。三年春天,牙将高宗益等人作乱,彝昌遇害,当时仁福担任蕃部指挥使,本州军吏迎接仁福成为帅。这年四月,梁祖下制授予仁福检校司空,充任定难军节度使。不久,后唐武皇派遣大将周德威会合邠、凤的军队五万共同攻打夏州,仁福坚守了一个多月,梁朝的援军到来,德威逃走,梁祖很高兴,破格授予仁福检校太保、同平章事。仁福从梁贞明、龙德到后唐同光年间,连续升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为朔方王。长兴四年三月,在镇上去世。这一年追封为虢王,儿子彝超继承。
彝超是仁福的次子。历任本州左都押衙、防遏使,仁福去世后,三军推举他为帅,伪造仁福的奏章说:‘我的病已经很严重,已经委托彝超暂时管理军州事务,请求降旨。’明宗听说了这件事,于是任命彝超为延州留后,任命延帅安从进为夏州留后。朝廷担心他不服从命令,下诏邠州节度使药彦稠、宫苑使安从益等人率领军队支援送安从进赴任,并下诏告诉他们:
最近据西北藩镇奏报,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去世。朕因为仁福自从离开朝廷,远镇边疆,威望和恩惠都得到了体现,忠诚和孝顺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在本朝流亡之后,以及先皇复兴之初,尤其是我身体虚弱之时,更加表现出他的大节,统领有方,远近都得到了安宁。对他的信任很深,他的去世让我非常悲痛。不朽的功绩已经存于国家;有后代的福气,应该传给子孙。但是,由于那个藩镇地处偏远,经常需要策划,他的儿子年纪轻轻,没有经历过艰难,可能会出现无法驾驭的情况,导致奸邪之徒有机可乘。李彝超已经被任命为延州节度观察留后,现在命令他赴任。但是夏、银、绥、宥等州,最靠近边疆,长时间处于混乱,多受夷狄之风的影响,对朝廷的命令了解甚少,既然刚刚更换了领导人,应该广泛展示皇恩浩荡。对于夏、银、绥、宥等州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人,无论罪行轻重,常赦所不原的罪行,以及公私债务、拖欠的税物,全部免除;同时,从刺史、指挥使、押衙以下,都命令他们按照旧例,各自更换官职。
自从我总揽天下以来,只追求一种美德,对内安抚华夏,对外安抚戎夷,先是用恩惠使他们归附,后必定用信誉来展示我的承诺。
比如李从严守卫岐、陇,疆土非常宽广;高允韬镇守鄜、延,军队也很多。他们都能识时知变,全族归顺朝廷。李从严被任命为镇守大梁,高允韬被任命为镇守钜鹿,接下来是兄弟二人,都建立了节度使的旗帜,下面的将领,也都分到了符节和竹简。
又比如王都贪图上谷,李宾吝惜朔方,有的勾结契丹,苟延残喘;有的依靠党项,窃取山河。不遵守朝廷的命令,只想着自己抵抗,一旦朝廷兴起讨伐,就已经看到他们的覆亡。何必广泛引用古今,才能明白利害;只说近事,就可以明白将来。
如果他们想要避免灭族的灾难,那么王都、李宾可以作为教训;如果他们想要保全自己的福分,那么高允韬、李从严可以作为榜样。我设置了这两条道路,你们应该自己选择。
或者担心将领和亲信之间,因为对方年轻无知,放纵他们的迷惑,导致骚动,连累百姓。现在特别派遣邠州节度使药彦稠率领五万骑兵步兵,送安从进上任,服从命令的人不会受到任何侵犯,违抗命令的人全族必诛,先令后行,有犯必诛。
那一年夏天四月,彝超上奏说:“奉诏任命我为延州留后,已经接受朝廷的恩命,但因为三军百姓的阻隔,还没有赴任。”明宗派遣阁门使苏继彦带着诏书催促他。
五月,安从进率领军队到达城下,彝超不接受替代,安从进进驻军队攻打他。秋天七月,彝超的兄弟登上城墙对安从进说:“我们这个小城,不需要劳烦王师攻打,白白浪费国家的粮食运输,得到它也不光彩,我作为臣子,请求允许我改变主意。”
当时又有四面八方的党项部族一万多骑兵,逼近他们的粮草运输,野外没有牧草,关辅地区的人们,运送一斗粮食一捆草,动辄数千人,穷苦百姓哭泣,无处申诉,又被蕃部杀掠,死者众多,明宗得知后,下令撤军。
彝超也上表谢罪,于是被任命为检校司徒,充任定难军节度使,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贡品。
清泰二年,彝超在镇守地去世。他的弟弟彝兴继承了职位。
彝兴,原名彝殷,因为犯庙讳,在皇朝受命之初改了名字。彝超去世后,当时彝兴担任夏州行军司马,三军推举他为留后,唐末帝得知后,正式任命他为定难军节度使。
晋天福初年,加封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少帝继位后,加封检校太师。八年秋天,彝兴的弟弟绥州刺史彝敏和他的同党作乱,被彝兴驱逐,彝敏逃到延州,彝兴将他押送到朝廷,朝廷因为彝兴的缘故,将他押送回本道斩首。
开运元年春天,下诏任命彝兴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汉乾祐元年春天,加封兼侍中。这一年,李守贞在河中叛乱,暗中派人勾结他,彝兴为他出兵,驻扎在延州北境,后来听说李守贞被围,于是收兵撤退。
周显德年间,连续加封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为西平王。皇朝建隆元年春天,加封守太尉,开始改名彝兴。乾德五年秋天,在镇守地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追封为夏王。他的儿子光睿继承了职位,之后的事情记载在皇朝日历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世袭列传一-注解
李茂贞:李茂贞,五代十国时期凤翔节度使,本姓宋,名文通,后赐姓李,名茂贞。他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年,权势极重,对唐朝和后梁的政权都有重要影响。
宋:宋,指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与李茂贞的生活时代不同,但在此处可能指的是李茂贞的原姓。
文通:文通是李茂贞的字,是古代对人的尊称方式。
深州博野:深州博野是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唐乾符:唐乾符是唐朝的一个年号,时间约为公元874年至879年。
镇州:指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
博野军:博野军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队编制。
京师:京师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奉天:奉天是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神策军:神策军是唐朝时期的一个禁军。
硃玫之乱:硃玫之乱是唐朝末年的一次政变。
唐僖宗:唐僖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
兴元:兴元是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洋蓬壁等州:洋蓬壁等州是唐朝的一些行政区划。
王行瑜:王行瑜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
李昌符:李昌符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
凤翔:古代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
检校太保:古代官职,为荣誉性质,不负责实际政务。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置的军事行政长官,负责一个节度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
杨复恭:杨复恭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宦官。
山南:山南是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宰相:宰相是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徐彦若:徐彦若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宰相。
旄钺:古代军事指挥官的象征,旄为旗帜,钺为斧头。
乾宁:乾宁是唐朝的一个年号,时间约为公元894年至898年。
韦昭度:韦昭度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宰相。
李谿:李谿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宰相。
崔昭纬:崔昭纬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宦官。
王珙:王珙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
河中:河中,古代地区名,今属山西省。
后唐武皇:后唐武皇指的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
关辅:古代地区名,指关中地区,即今陕西省中部地区。
承天门楼:承天门楼是唐朝长安城皇宫的北门。
捧日都将:捧日都将是唐朝的一个军职。
华严寺:华严寺是唐朝长安城内的一座寺庙。
莎城:莎城是唐朝长安城内的一座城池。
石门山:石门山是唐朝长安城内的一座山。
邠、岐:邠、岐是唐朝的两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汴:汴是指汴梁,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梁祖:指梁太祖朱温。
王建:指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成都节度使王建。
崔允:崔允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宰相。
甘州:甘州是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回鹘:回鹘是古代维吾尔族的称呼。
《九国志·李彦琦传》:《九国志·李彦琦传》是《九国志》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李彦琦的事迹。
梁祖建号:指梁朝建立,梁祖即梁武帝萧衍,建号意味着正式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茂贞:指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太原:指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是唐朝的北方军事重镇。
兴复:指恢复或复兴国家,这里指恢复唐朝的统治。
僭窃:指越分窃取,指李茂贞有篡位之意。
岐王府:指李茂贞在凤翔的官邸。
天官:指古代官制中的最高官职,这里指天官宰相。
皇后:指皇帝的妻子,这里指李茂贞的妻子被立为皇后。
鸣鞘掌扇:古代王者的仪仗之一,鸣鞘即打鼓的槌,掌扇即扇子。
宣词令:指发布命令或文告。
昭宗:唐朝皇帝李晔的年号。
正朔:指历法,这里指唐朝的历法。
鼠形:指李茂贞的体型像老鼠。
智数:指计谋和策略。
军旅之事:指军事事务。
爪牙:指心腹或亲信。
经宿:指经过一夜。
令公: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司空太保:古代官职,指掌管宫廷事务的官员。
细柳、大树:古代名将周亚夫和班超的别称,这里指李茂贞没有这样的威望。
庄宗:指后梁的建立者朱温。
季父:指父亲的弟弟。
继岌:指后梁的太子朱继岌。
洛:指洛阳,唐朝的东都。
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敕:皇帝的命令。
宿望耆老:指德高望重的老者。
优礼:优待的礼遇。
从严:指李茂贞的长子李从严。
谘议参军:古代官职,指辅助官员。
检校太傅:古代官职,为荣誉性质,不负责实际政务。
留后:指在地方任职的官员离开后,由其子或亲信暂时接管职务。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为荣誉性质,不负责实际政务。
检校太尉:古代官职,指检校太尉的官职。
待中:古代官职,指待中的官职。
行军司马:古代官职,指行军司马的官职。
检校太师:古代官职,为荣誉性质,不负责实际政务。
体之文:指官职的名称。
维城之列:指保卫国家的官员。
长兴元年: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的第一年。
南郊:指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
汴州:指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后唐的都城。
天平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指天平军节度使的官职。
岐下:指凤翔,因为凤翔在岐山之下。
清泰初:指后唐清泰年间初期。
秦国公:古代封号,指秦国公的封号。
晋高祖:指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继封:指继续封赐。
食邑:指封赐的领地。
食实封:指实际拥有的封地。
守太保:古代官职,指守太保的官职。
开运三年:指后晋开运年间的第三年。
镇:指担任地方节度使。
笔札:指书写用的笔和纸。
闲雅:指文雅、有修养。
镇于岐山:指在岐山担任节度使。
陈胜会:指举行宴会。
茵堕帻:指呕吐。
笞责:用鞭子打。
汧、陇之间:指汧水、陇山之间,指李茂贞的家乡。
借寇之言:指借敌人入侵为借口。
阿阇梨:梵文,指和尚。
通五天竺语:指精通印度语。
昆仲间第六:指兄弟中的第六个。
中书令: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要,相当于宰相。
佞:指谄媚。
邻道:指邻近的道,即行政区划。
魏博使:指魏博节度使的使者。
水草大王:古代对某些地区的贬称。
许田:指许昌,后唐的都城。
左骁卫上将军:古代官职,指左骁卫上将军的官职。
右龙武统军:古代官职,指右龙武统军的官职。
迁:指调动官职。
金吾上将军:古代官职,指金吾上将军的官职。
副:指副手。
景店:指景店,一个地名。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指太子太傅的官职。
致仕:指退休。
开平中:指后梁的开平年间。
河阳节度使:古代官职,指河阳节度使的官职。
枣强县:指枣强县,今河北省枣强县。
缒城而出:指用绳子从城墙上爬出来。
木檐:指用木头做的檐。
踣于地:指跌倒在地上。
居无何:指不久之后。
王瓚:指王瓚,后梁的将领。
西寨:指西边的营寨。
左卫上将军:古代官职,指左卫上将军的官职。
河西:古代地区名,指今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部一带。
鄜延:古代地区名,指今陕西省北部地区。
骑将:古代军队中的骑兵将领。
昆弟:兄弟的称呼。
邠州:邠州,古代州名,今属陕西省。
雍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同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
天祐:唐朝皇帝李晔的年号。
鄜延帅:鄜延地区的军事统帅。
汴人:指汴梁(今河南开封)的人,即后梁的势力。
招抚使:负责招抚安抚地区的官员。
郊礼:古代皇帝在郊外祭祀天地等神灵的仪式。
河洛:古代地区名,指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即今河南省一带。
同光:后梁的年号。
检校:古代官职,为荣誉性质,不负责实际政务。
仆射: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要,相当于宰相。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膳食等事务。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建筑等事务。
龙武统军:古代官职,掌管禁军。
滑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滑县。
清泰:后唐的年号。
灵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岐阳:古代地区名,指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
籓镇:古代地方军事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
夏州:夏州,古代州名,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拓拔氏:古代北方民族,后改姓为李。
广明:唐朝皇帝李儇的年号。
京城:指唐朝的都城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黄巢: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
蕃部:蕃部,指蕃族部落。
定难军:定难军,古代军名。
朔方:朔方,古代指北方边疆地区。
朔方军:古代军镇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温池榷税:古代官职,掌管税收。
定难军节度使:夏州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延州:延州,古代州名,今属陕西省。
夏州留后:夏州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代理。
邠州节度使:邠州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宫苑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园林等事务。
播越:流亡、迁徙。
塞垣:边塞。
凋殒:凋零、死亡。
社稷:国家。
驾御:驾驭、管理。
移易:变动、更替。
渥恩:深厚的恩惠。
常赦所不原:常赦免的罪行。
债负:债务。
税物:税收。
官资:官职等级。
朕:朕,古代皇帝自称的谦词,意为‘我’。
总万几:总,掌握;万几,指天下大事。总万几即指处理天下大事。
宏一德:宏,发扬;一德,统一的道德。宏一德即指弘扬统一的道德。
华夏:华夏,指中国,古代对中国的别称。
戎夷:戎,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戎夷即指边疆少数民族。
怀之以恩:怀,怀柔;以恩,用恩惠。怀之以恩即指用恩惠来安抚。
示之以信:示,显示;以信,用诚信。示之以信即指用诚信来展示。
李从严:李从严,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岐、陇:岐,指岐山;陇,指陇山。岐、陇即指岐山和陇山地区。
疆土极宽:疆土,领土;极宽,非常广阔。
高允韬:高允韬,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鄜、延:鄜,指鄜县;延,指延州。鄜、延即指鄜县和延州地区。
甲兵:甲兵,指武器和士兵。
识时知变:识时,认清时势;知变,知道变化。识时知变即指能够认清时势并知道变化。
举族归朝:举族,全族;归朝,回到朝廷。举族归朝即指全族回到朝廷。
节旄:节旄,古代将帅所持的符节和旌旗。
符竹:符,符节;竹,竹简。符竹即指符节和竹简,古代用来传达命令的凭证。
王都:王都,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契丹:契丹,古代北方民族,后建立契丹国。
党项:党项,古代西北民族,后建立西夏国。
禀除移:禀除,接受任命;移,调动。禀除移即指接受任命和调动。
旅拒:旅,军队;拒,抵抗。旅拒即指军队抵抗。
兴讨伐:兴,发动;讨伐,征讨。兴讨伐即指发动征讨。
覆亡:覆,覆灭;亡,灭亡。覆亡即指灭亡。
广引古今:广引,广泛引用;古今,古代和现代。广引古今即指广泛引用古代和现代的事例。
利害:利,利益;害,危害。利害即指利益和危害。
药彦稠:药彦稠,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马步兵士:马步兵士,指骑兵、步兵和士兵。
送安从进赴任:送,派遣;安从进,人名;赴任,到任。送安从进赴任即指派遣安从进到任。
秋毫勿犯:秋毫,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秋毫勿犯即指不得侵犯任何细微的东西。
全族必诛:全族,整个家族;必诛,必须诛杀。全族必诛即指整个家族必须被诛杀。
先令后行:先令,先下的命令;后行,后来的行动。先令后行即指先下的命令必须先执行。
有犯无舍:犯,违犯;舍,放弃。有犯无舍即指违犯命令决不放弃。
彝超:彝超,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阁门使:阁门使,古代官名,掌管宫门守卫和传达皇帝命令。
苏继彦:苏继彦,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党项部族:党项部族,指党项族的部落。
关辅之人:关辅,指关中地区;人,人民。关辅之人即指关中地区的人民。
藁:藁,指草料。
泣血:泣血,形容极度悲伤。
朝延:朝延,指朝廷。
彝兴:彝兴,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庙讳:庙讳,指对皇帝祖先的尊称。
唐末帝:唐末帝,指唐朝末代皇帝李柷。
晋天福:晋天福,晋朝的年号。
少帝:少帝,指晋朝的皇帝李从珂。
绥州:绥州,古代州名,今属陕西省。
李守贞:李守贞,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周显德:周显德,周朝的年号。
皇朝:皇朝,指宋朝。
建隆:建隆,宋朝的年号。
乾德:乾德,宋朝的年号。
光睿:光睿,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日历:日历,指记载历史事件的年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其它-世袭列传一-评注
朕自总万几,惟宏一德,内安华夏,外抚戎夷,先既怀之以恩,后必示之以信。
此句开篇点题,‘朕’即皇帝自称,‘总万几’意为总揽国家大事,‘宏一德’强调统一思想,‘内安华夏’和‘外抚戎夷’分别指国内安定和对外抚慰边疆民族,‘怀之以恩’和‘示之以信’则体现了皇帝以仁德和诚信治理国家的理念。这一段落强调了皇帝的治国理念,即以德治国,内外兼修,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礼治原则。
且如李从严之守岐、陇,疆土极宽;高允韬之镇鄜、延,甲兵亦众。
此句以李从严和高允韬为例,说明皇帝治理边疆的策略。‘且如’意为举例说明,‘李从严’和‘高允韬’均为当时的边疆将领,‘守岐、陇’和‘镇鄜、延’分别指他们镇守的地区,‘疆土极宽’和‘甲兵亦众’则表明他们掌握的军事实力。通过这两个例子,皇帝向天下展示了自己在边疆治理上的成功。
咸能识时知变,举族归朝。
此句赞扬边疆将领的智慧和才能。‘咸’意为都,‘识时知变’指能够认清形势,及时调整策略,‘举族归朝’则表明他们能够带领族人归顺朝廷。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和智慧。
从严则见镇大梁,允韬则寻除钜鹿,次及昆仲,并建节旄,下至将僚,悉分符竹。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边疆将领的赏赐和任用。‘从严’和‘允韬’分别指李从严和高允韬,‘见镇大梁’和‘寻除钜鹿’指他们被任命为重要职位,‘昆仲’指他们的兄弟,‘并建节旄’和‘悉分符竹’则表明皇帝对他们及其家族的信任和重用。
又若王都之贪上谷,李宾之吝朔方,或则结构契丹,偷延旦夕;或则依凭党项,窃据山河。
此句列举了几个边疆将领的负面例子,‘王都’和‘李宾’分别为当时的边疆将领,‘贪上谷’和‘吝朔方’指他们贪婪和吝啬,‘结构契丹’和‘依凭党项’则表明他们与外敌勾结。这些例子与前面的正面例子形成对比,强调了皇帝对于忠诚和正义的重视。
不禀除移,惟谋旅拒,才兴讨伐,已见覆亡。
此句指出那些不忠诚、不正义的将领最终会导致失败。‘不禀除移’指不服从命令,‘惟谋旅拒’指只图私利,‘才兴讨伐’和‘已见覆亡’则表明他们的失败。
何必广引古今,方明利害;只陈近事,聊谕将来。
此句表明皇帝通过列举古今事例,来教育后代。‘广引古今’指引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明利害’指明确利弊,‘只陈近事’和‘聊谕将来’则表明皇帝希望通过这些例子来警示后人。
彼或要覆族之殃,则王都、李宾足为鉴戒;彼或要全身之福,则允韬、从严可作规绳。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皇帝的教育意图。‘覆族之殃’指家族的毁灭,‘王都’和‘李宾’作为反面教材,‘全身之福’指保全自己,‘允韬’和‘从严’作为正面教材,‘规绳’指榜样。皇帝希望后人能够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选择正确的道路。
朕设两途,尔宜自择。
此句表明皇帝为后人提供了两条道路,‘两途’指两种选择,‘尔宜自择’则要求后人自己做出选择。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责任和自主。
或虑将校之内、亲要之间,幸彼幼冲,恣其荧惑,遂成骚动,致累生灵。
此句指出如果将领和亲信之间出现混乱,可能会给百姓带来灾难。‘幸彼幼冲’指利用年轻人无知,‘恣其荧惑’指任意妄为,‘骚动’和‘致累生灵’则表明这种混乱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
今特差邠州节度使药彦稠部领马步兵士五万人骑,送安从进赴任,从命者秋毫勿犯,违命者全族必诛,先令后行,有犯无舍云。
此句描述了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稳定而采取的措施。‘特差’指特别派遣,‘邠州节度使药彦稠’指被派遣的将领,‘部领’指率领,‘秋毫勿犯’和‘全族必诛’则表明皇帝对于忠诚和纪律的严格要求。
其年夏四月,彝超上言:‘奉诏授延州留后,已迎受恩命,缘三军百姓拥隔,未放赴任。’
此句描述了彝超接受延州留后职位的情况。‘奉诏’指接受皇帝的命令,‘缘’指由于,‘三军百姓’指军队和百姓,‘拥隔’指阻碍,‘未放赴任’则表明彝超未能赴任。
明宗遣阁门使苏继彦赍诏促之。
此句说明皇帝派遣使者催促彝超赴任。‘明宗’指当时的皇帝,‘阁门使苏继彦’指被派遣的使者,‘赍诏’指携带诏书,‘促之’指催促。
五月,安从进领军至城下,彝超不受代,从进驻军以攻之。
此句描述了安从进领军攻打彝超的情况。‘五月’指时间,‘安从进’指领军将领,‘不受代’指不接受彝超的职位,‘从进驻军以攻之’则表明安从进率军攻打彝超。
秋七月,彝超昆仲登城谓从进曰:‘孤弱小镇,不劳王师攻取,虚烦国家饷运,得之不武,为仆闻天子,乞容改图。’
此句描述了彝超昆仲在城墙上对安从进说的一段话。‘秋七月’指时间,‘孤弱小镇’指彝超镇守的小镇,‘不劳王师攻取’指不需要朝廷军队攻打,‘虚烦国家饷运’指浪费国家物资,‘得之不武’指取得胜利不光明正大,‘为仆闻天子’指为了向皇帝汇报,‘乞容改图’指请求改变计划。
时又四面党项部族万余骑,薄其粮运,而野无刍牧,关辅之人,运斗粟束藁,动计数千,穷民泣血,无所控诉,复为蕃部杀掠,死者甚众。
此句描述了边疆地区的困境。‘四面党项部族’指周围的党项族,‘万余骑’指骑兵数量,‘薄其粮运’指袭击粮草运输,‘野无刍牧’指没有牧草,‘关辅之人’指边疆地区的百姓,‘运斗粟束藁’指运输粮食和草料,‘动计数千’指数量众多,‘穷民泣血’和‘无所控诉’则表明百姓的苦难。
明宗闻之,乃命班师。
此句说明皇帝得知边疆困境后,下令撤军。‘明宗’指当时的皇帝,‘命班师’指下令撤军。
彝超亦上表谢罪,乃授彝超检校司徒,充定难军节度使,既而修贡如初。
此句描述了彝超因边疆困境而上表谢罪,并得到了皇帝的宽恕。‘检校司徒’和‘定难军节度使’分别是彝超得到的官职,‘修贡如初’则表明彝超恢复了向朝廷进贡。
清泰二年,卒于镇。
此句说明彝超在镇守期间去世。‘清泰二年’指时间,‘卒于镇’指在镇守地去世。
弟彝兴袭其位。
此句说明彝超的弟弟彝兴继承了彝超的职位。
彝兴,本名彝殷,皇朝受命之初,以犯庙讳故改之。
此句介绍了彝兴的名字和改名的背景。‘彝兴’是彝兴的本名,‘彝殷’是改名的原名,‘犯庙讳’指触犯皇帝的名讳,‘故改之’指因此改名。
彝超既卒,时彝兴为夏州行军司马,三军推为留后,唐末帝闻之,正授定难军节度使。
此句描述了彝兴在彝超去世后接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情况。‘夏州行军司马’指彝兴当时的职位,‘三军推为留后’指军队推举他为留后,‘唐末帝’指当时的皇帝,‘正授’指正式任命。
晋天福初,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少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此句描述了彝兴在晋朝时期的官职变动。‘晋天福初’指时间,‘检校太尉’和‘同平章事’是彝兴的官职,‘少帝嗣位’指少帝即位,‘加检校太师’则是彝兴在少帝时期得到的官职。
八年秋,彝兴弟绥州刺史彝敏与其党作乱,为彝兴所逐,彝敏奔延州,彝兴押送到阙,骨肉二百余口,朝延以彝兴之故,絷送本道斩之。
此句描述了彝兴处理家族内部纷争的情况。‘八年秋’指时间,‘彝敏’是彝兴的弟弟,‘作乱’指发动叛乱,‘为彝兴所逐’指被彝兴驱逐,‘押送到阙’指被押送到朝廷,‘骨肉二百余口’指家族成员,‘朝延’指朝廷,‘絷送本道斩之’指被斩首。
开运元年春,诏以彝兴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此句描述了彝兴在朝廷中的新任命。‘开运元年春’指时间,‘诏’指皇帝的命令,‘契丹西南面招讨使’是彝兴的新职位。
汉乾祐元年春,加兼侍中。
此句描述了彝兴在汉朝时期的官职变动。‘汉乾祐元年春’指时间,‘加兼侍中’是彝兴得到的官职。
是岁,李守贞叛于河中,潜使人构之,彝兴为之出师,驻于延州之北境,既而闻守贞被围,乃收军而退。
此句描述了彝兴在李守贞叛乱时的行动。‘是岁’指时间,‘李守贞’指叛乱的将领,‘潜使人构之’指派人暗中策划,‘为之出师’指出兵镇压,‘驻于延州之北境’指驻扎在延州北部,‘既而闻守贞被围’指后来得知李守贞被围困,‘乃收军而退’指撤军。
周显德中,累加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西平王。
此句描述了彝兴在周朝时期的官职变动。‘周显德中’指时间,‘守太傅’和‘兼中书令’是彝兴的官职,‘封西平王’则是彝兴的封号。
皇朝建隆元年春,制加守太尉,始改名彝兴。
此句描述了彝兴在宋朝时期的官职变动和改名。‘皇朝建隆元年春’指时间,‘制加守太尉’指被任命为守太尉,‘改名彝兴’则表明彝兴改名为彝兴。
乾德五年秋,卒于镇。
此句说明彝兴在镇守期间去世。‘乾德五年秋’指时间,‘卒于镇’指在镇守地去世。
制赠太师,追封夏王。
此句描述了彝兴去世后的追赠和封号。‘制赠太师’指被追赠为太师,‘追封夏王’则是追封为夏王。
子光睿继其位,其后事具皇朝日历。
此句说明彝兴的儿子光睿继承了彝兴的职位,并简要提及了后续的历史记载。‘子光睿’指彝兴的儿子,‘继其位’指继承了彝兴的职位,‘其后事具皇朝日历’则表明后续的历史事件在皇朝日历中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