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八-原文
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
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
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
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钟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
施之于邦国则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则神祇格,施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施之于战阵则士民勇。
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虞廷振干羽之容,周人立弦诵之教。
洎苍精道丧,战国尘飞,礼乐出于诸侯,《雅》、《颂》沦于衰俗。
齐竽燕筑,俱非皦绎之音;东缶西琴,各写哇淫之状。
乃至播鼗入汉,师挚寝弦。
延陵有自郐之讥,孔子起闻《韶》之叹。
及始皇一统,傲视百王。
钟鼓满于秦宫,无非郑、卫;歌舞陈于汉庙,并匪《咸》、《韶》。
而九成、六变之容,八佾、四悬之制,但存其数,罕达其情。
而制氏所传,形容而已。
武、宣之世,天子弘儒,采夜诵之诗,考从臣之赋,朝吟兰殿,暮奏竹宫,乃命协律之官,始制礼神之曲。
属河间好古,遗籍充庭,乃约《诗颂》而制乐章,体《周官》而为舞节。
自兹相袭,代易其辞,虽流管磬之音,恐异《茎》、《英》之旨。
其后卧听桑、濮,杂以《兜离》,孤竹、空桑,无复旋宫之义;崇牙树羽,惟陈备物之仪。
烦手即多,知音盖寡。
自永嘉之后,咸、洛为墟,礼坏乐崩,典章殆尽。
江左掇其遗散,尚有治世之音。
而元魏、宇文,代雄朔漠,地不传于清乐,人各习其旧风。
虽得两京工胥,亦置四厢金奏。
殊非入耳之玩,空有作乐之名。
隋文帝家世士人,锐兴礼乐,践祚之始,诏太常卿牛弘、祭酒辛彦之增修雅乐。
弘集伶官,措思历载无成,而郊庙侑神,黄钟一调而已。
开皇九年平陈,始获江左旧工及四悬乐器,帝令廷奏之,叹曰:‘此华夏正声也,非吾此举,世何得闻。’
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
隋氏始有雅乐,因置清商署以掌之。
既而协律郎祖孝孙依京房旧法,推五音十二律为六十音,又六之,有三百六十音,旋相为宫,因定庙乐。
诸儒论难,竟不施用。
隋世雅音,惟清乐十四调而已。
隋末大乱,其乐犹全。
高祖受禅,擢祖孝孙为吏部郎中,转太常少卿,渐见亲委。
孝孙由是奏请作乐。
时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
武德九年,始命孝孙修定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奏之。
太宗曰:‘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
太宗曰:‘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有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
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
太宗然之。
孝孙又奏: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
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
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按《礼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调。
祭圆丘以黄钟为宫,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簇为宫。
五郊、朝贺、飨宴,则随月用律为宫。
初,隋但用黄钟一宫,惟扣七钟,馀五钟虚悬而不扣。
及孝孙建旋宫之法,皆遍扣钟,无复虚悬者矣。
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地祇奏《顺和》,宗庙奏《永和》。
天地、宗庙登歌,俱奏《肃和》。
皇帝临轩,奏《太和》。
王公出入,奏《舒和》。
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
皇帝受朝,奏《政和》。
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
郊庙俎入,奏《雍和》。
皇帝祭享酌酒、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
五郊迎气,各以月律而奏其音。
又郊庙祭享,奏《化康》、《凯安》之舞。
《周礼》旋宫之义,亡绝已久,时莫能知,一朝复古,自此始也。
及孝孙卒后,协律郎张文收复采《三礼》,言孝孙虽创其端,至于郊禋用乐,事未周备。
诏文收与太常掌礼乐官等更加厘改。
于是依《周礼》,祭昊天上帝以圆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奏《豫和》之舞。
若封太山,同用此乐。
若地祇方丘,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奏《顺和》之舞。
禅梁甫,同用此乐。
祫禘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奏《永和》之舞。
五郊、日月星辰及类于上帝,黄钟为宫,奏《豫和》之曲。
大蜡、大报,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调奏《豫和》、《顺和》、《永和》之曲。
明堂、雩,以黄钟为宫,奏《豫和》之曲。
神州、社稷、藉田,宜以太簇为宫,雨师以姑洗为宫,山川以蕤宾为宫,并奏《顺和》之曲。
飨先妣,以夷则为宫,奏《永和》之舞。
大飨宴,奏姑洗、蕤宾二调。
皇帝郊庙、食举,以月律为宫,并奏《休和》之曲。
皇帝郊庙出入,奏《太和》之乐,临轩出入,奏《舒和》之乐,并以姑洗为宫。
皇帝大射,姑洗为宫,奏《驺虞》之曲。
皇太子奏《狸首》之曲。
皇太子轩悬,姑洗为宫,奏《永和》之曲。
凡奏黄钟,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钟;奏姑洗,歌南吕;奏蕤宾,歌林钟;奏夷则,歌中吕;奏无射,歌夹钟。
黄钟蕤宾为宫,其乐九变;大吕、林钟为宫,其乐八变。
太簇、夷则为宫,其乐七变。
夹钟、南吕为宫,其乐六变。
姑洗、无射为宫,其乐五变。
中吕、应钟为宫,其乐四变。
天子十二钟,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
及成,奏之。
太宗称善,于是加级颁赐各有差。
十四年,敕曰:‘殷荐祖考,以崇功德,比虽加以诚洁,而庙乐未称。宜令所司详诸故实,制定奏闻。’
八座议曰:‘七庙观德,义冠于宗祀;三祖在天,式章于严配。致敬之情允洽,大孝之道宜宣。是以八佾具陈,肃仪形于缀兆;四悬备展,被鸿徽于雅音。考作乐之明义,择皇王之令典,前圣所履,莫大于兹。伏惟皇帝陛下,天纵感通,率由冥极。孝理昭懿,光被于八埏;爱敬纯深,追崇于百叶。永言锡祚,斯弘颂声。钟律革音,播铿锵于飨荐;羽籥成列,申蹈厉于烝尝。爰诏典司,乃加隆称,循声核实,敬阐尊名。窃以皇灵滋庆,浚源长委,迈吞燕之生商,轶扰龙之肇汉,盛韬光于九二,渐发迹于三分。高祖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反魂肉骨,再造生灵。恢恢帝图,与二仪而合大;赫赫皇道,共七曜以齐明。虽复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经文纬武,敢有寄于名言。敬备乐章,式昭彝范。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三庙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庙乐,请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庙乐,请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庙乐,请奏《光大》之舞。七庙登歌,请每室别奏。’
制可之。
二十三年,太尉长孙无忌、侍中于志宁议太宗庙乐曰:‘《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请乐名《崇德》之舞。’
制可之。
后文德皇后庙,有司据礼停《光大》之舞,惟进《崇德》之舞。
光宅元年九月,高宗庙乐,以《钧天》为名。
中宗庙乐,奏《太和》之舞。
开元六年十月敕,睿宗庙奏《景云》之舞。
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准十二年东封太山日所定雅乐,其乐曰《元和》六变,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祇。皇帝行,用《太和》之乐。
其封太山也,登歌、奠玉币,用《肃和》之乐;迎俎,用《雍和》之乐;酌献、饮福,用《寿和》之乐;送文、迎武,用《舒和》之乐;亚献、终献,用《凯安》之乐;送神,用夹钟宫《元和》之乐。
神社首也,送神用林钟宫《顺和》之乐。
享太庙也,迎神用《永和》之乐;献祖宣皇帝酌献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献用《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献用《大政》之舞,世祖元皇帝酌献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尧皇帝酌献用《大明》之舞,太宗文皇帝酌献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献用《钧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献用《太和》之舞,睿宗大圣贞皇帝酌献用《景云》之舞;
彻豆,用《雍和》之舞;送神,用黄钟宫《永和》之乐。
臣以乐章残缺,积有岁时。自有事东巡,亲谒九庙,圣情慎礼,精祈感通,皆祠前累日考定音律,请编入史册,万代施行。
下制曰:“王公卿士,爰及有司,频诣阙上言,请以‘唐乐’为名者,斯至公之事,朕安得而辞焉。然则《大咸》、《大韶》、《大濩》、《大夏》,皆以大字表其乐章,今之所定,宜曰《大唐乐》。”
皇祖弘农府君至高祖大武皇帝六庙,贞观中已诏颜师古等定乐章舞号。
洎今太常寺又奏有司所定献祖宣皇帝至睿宗圣贞皇帝九庙酌献用舞之号。
天宝元年四月,命有司定玄元皇帝庙告享所奏乐,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太一》之乐。
宝应二年六月,有司奏:玄宗庙乐请奏《广运》之舞,肃宗庙乐请奏《惟新》之舞。
大历十四年,代宗庙乐请奏《保大》之舞。
永贞元年十月,德宗庙乐请奏《文明》之舞。
元和元年,顺宗庙乐请奏《大顺》之舞。
元和十五年,宪宗庙乐请奏《象德》之舞。
穆宗庙乐请奏《和宁》之舞。
敬宗庙乐请奏《大钧》之舞。
文宗庙乐请奏《文成》之舞。
武宗庙乐请奏《大定》之舞。
贞观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
太宗谓侍臣曰:“朕昔在籓,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进曰:“陛下以圣武戡难,立极安人,功成化定,陈乐象德,实弘济之盛烈,为将来之壮观。文容习仪,岂得为比。”
太宗曰:“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公谓文容不如蹈厉,斯为过矣。”
德彝顿首曰:“臣不敏,不足以知之。”
其后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辞,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焉。
六年,太宗行幸庆善宫,宴从臣于渭水之滨,赋诗十韵。
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
车驾临幸,每特感庆,赏赐闾里,有同汉之宛、沛焉。
于是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等于乐府,被之管弦,名为《功成庆善乐》之曲,令童兒八佾,皆进德冠、紫袴褶,为《九功》之舞。
冬至享宴,及国有大庆,与《七德》之舞皆奏于庭。
七年,太宗制《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
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
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
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
武臣列将咸上寿云:“此舞皆是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
群臣咸称万岁。
蛮夷十馀种自请率舞,诏许之,久而乃罢。
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
张文收采古《硃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宴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元会第一奏者是也。
永徽二年十一月,高宗亲祀南郊,黄门侍郎宇文节奏言:“依仪,明日朝群臣,除乐悬,请奏《九部乐》。”
上因曰:“《破阵乐舞》者,情不忍观,所司更不宜设。”言毕,惨怆久之。
显庆元年正月,改《破阵乐舞》为《神功破阵乐》。二年,太常奏《白雪》琴曲。
先是,上以琴中雅曲,古人歌之,近代已来,此声顿绝,虽有传习,又失宫商,令所司简乐工解琴笙者修习旧曲。
至是太常上言曰:“臣谨按《礼记》、《家语》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
又张华《博物志》云:‘《白雪》是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
又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有客于郢中歌《阳春白雪》,国中和者数十人。’
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调高,人和遂寡。
自宋玉以后,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
臣今准敕,依于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于歌。
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辞。
又按古今乐府,奏正曲之后,皆别有送声,君唱臣和,事彰前史。
辄取侍臣等奉和雪诗以为送声,各十六节,今悉教讫,并皆谐韵。
上善之,乃付太常编于乐府。
六年二月,太常丞吕才造琴歌《白雪》等曲,上制歌辞十六首,编入乐府。
六年三月,上欲伐辽,于屯营教舞,召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上官仪等,赴洛城门观乐。
乐名《一戎大定乐》。赐观乐者杂彩有差。
麟德二年十月,制曰:“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纪功旌德,久被乐章。
今郊祀四悬,犹用干戚之舞,先朝作乐,韬而未伸。
其郊庙享宴等所奏宫悬,文舞宜用《功成庆善》之乐,皆著履执拂,依旧服袴褶、童子冠。
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阵》之乐,皆被甲持戟,其执纛之人,亦著金甲。
人数并依八佾,仍量加箫、笛、歌鼓等,并于悬南列坐,若舞即与宫悬合奏。
其宴乐内二色舞者,仍依旧别设。
上元三年十一月敕:“供祠祭《上元舞》,前令大祠享皆将陈设。
自今已后,圆丘方泽,大庙祠享,然后用此舞,馀祭并停。
仪凤二年十一月六日,太常少卿韦万石奏曰:“据《贞观礼》,郊享日文舞奏《豫和》、《顺和》、《永和》等乐,其舞人著委貌冠服,并手执籥翟。
其武舞奏《凯安》,其舞人并著平冕,手执干戚。
奉麟德二年十月敕,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等。
自奉敕以来,为《庆善乐》不可降神,《神功破阵乐》未入雅乐,虽改用器服,其舞犹依旧,迄今不改。
事既不安,恐须别有处分者。
以今月六日录奏,奉敕:“旧文舞、武舞既不可废,并器服总宜依旧。
若悬作《上元舞》日,仍奏《神功破阵乐》及《功成庆善乐》,并殿庭用舞,并须引出悬外作。
其安置舞曲,宜更商量作安稳法。
并录《凯安》六变法象奏闻。
万石又与刊正官等奏曰:
谨按《凯安舞》是贞观中所造武舞,准《贞观礼》及今礼,但郊庙祭享奏武舞之乐即用之。
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野,二变象克靖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猃狁詟伏,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
谨按《贞观礼》,祭享日武舞惟作六变,亦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
按乐有因人而作者,则因人而止。
如著成数者,数终即止,不得取行事赊促为乐终早晚,即礼云三阕、六成、八变、九变是也。
今礼奏武舞六成,而数终未止,既非师古,不可依行。
其武舞《凯安》,望请依古礼及《贞观礼》,六成乐止。
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只有两遍,名曰《七德》。
立部伎内《庆善乐》七遍,修入雅乐,只有一遍,名曰《九功》。
《上元舞》二十九遍,今入雅乐,一无所减。
每见祭享日三献已终,《上元舞》犹自未毕,今更加《破阵乐》、《庆善乐》,兼恐酌献已后,歌舞更长。
其雅乐内《破阵乐》、《庆善乐》及《上元舞》三曲,并望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望久长安稳。
《破阵乐》有象武事,《庆善乐》有象文事。
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
依古义,先儒相传,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
若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
望请应用二舞日,先奏《神功破阵乐》,次奏《功成庆善乐》。
先奉敕于圆丘、方泽、太庙祠享日,则用《上元》之舞。
臣据见行礼,欲于天皇酌献降复位已后,即作《凯安》,六变乐止。
其《神功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上元》之舞三曲,待修改讫,以次通融作之,即得与旧乐前后不相妨破。
若有司摄行事日,亦请据行事通融。
从之。
三年七月,上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集,有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及南北军将军等。
乐作,太常少卿韦万石奏称:‘《破阵乐舞》者,是皇祚发迹所由,宣扬宗祖盛烈,传之于后,永永无穷。自天皇临驭四海,寝而不作,既缘圣情感怆,群下无敢关言。臣忝职乐司,废缺是惧。依礼,祭之日,天子亲总干戚以舞先祖之乐,与天下同乐之也,今《破阵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将何以发孝思之情?’
上矍然改容,俯遂所请,有制令奏乐舞。
既毕,上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泪,莫能仰视。
久之,顾谓两王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勤苦若此,朕今嗣守洪业,可忘武功?古人云:‘富贵不与骄奢期,骄奢自至。’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勖,冀无盈满之过,非为欢乐奏陈之耳。’
侍宴群臣咸呼万岁。
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则天御洛城南楼赐宴,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
长寿二年正月,则天亲享万象神宫。
先是,上自制《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宫之庭。
景龙二年,皇后上言:‘自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并不因夫子封者,请自今迁葬之日,特给鼓吹。宫官亦准此。’
侍御史唐绍上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为警卫。故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自昔功臣备礼,适得用之。丈夫有四方之功,所以恩加宠锡。假如郊祀天地,诚是重仪,惟有宫悬,本无案架。故知军乐所备,尚不洽于神祇;钲鼓之音,岂得接于闺阃。准式,公主王妃已下葬礼,惟有团扇、方扇、彩帷、锦障之色。加至鼓吹,历代未闻。又准令,五品官婚葬,先无鼓吹,惟京官五品,得借四品鼓吹为仪。令特给五品已上母妻,五品官则不当给限。便是班秩本因夫子,仪饰乃复过之,事非伦次,难为定制,参详义理,不可常行。请停前敕,各依常典。’
上不纳。
延载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制《越古长年乐》一曲。
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
先一日,金吾引驾仗北衙四军甲士,未明陈仗,卫尉张设,光禄造食。
候明,百僚朝,侍中进中严外办,中官素扇,天子开帘受朝。
礼毕,又素扇垂帘,百僚常参供奉官、贵戚、二王后、诸蕃酋长,谢食就坐。
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击,声震城阙。
太常卿引雅乐,每色数十人,自南鱼贯而进,列于楼下。
鼓笛鸡娄,充庭考击。
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
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
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
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
虽太常积习,皆不如其妙也。
若《圣寿乐》,则回身换衣,作字如画。
又五坊使引大象入场,或拜或舞,动容鼓振,中于音律,竟日而退。
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
太常又有别教院,教供奉新曲。
太常每凌晨,鼓笛乱发于太乐署。
别教院廪食常千人,宫中居宜春院。
玄宗又制新曲四十馀,又新制乐谱。
每初年望夜,又御勤政楼,观灯作乐,贵臣戚里,借看楼观望。
夜阑,太常乐府县散乐毕,即遣宫女于楼前缚架出眺,歌舞以娱之。
若绳戏竿木,诡异巧妙,固无其比。
天宝十五载,玄宗西幸,禄山遣其逆党载京师乐器乐伎衣尽入洛城。
寻而肃宗克复两京,将行大体,礼物尽阙。
命礼仪使太常少卿于休烈使属吏与东京留台领,赴于朝廷。
诏给钱,使休烈造伎衣及大舞等服,于是乐工二舞始备矣。
乾元元年三月十九日,上以太常旧钟磬,自隋已来所传五声,或有差错,谓于休烈曰:‘古者圣人作乐,以应天地之和,以合阴阳之序。和则人不夭札,物不疵疠。且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比亲享郊庙,每听乐声,或宫商不伦,或钟磬失度。可尽供钟磬,朕当于内自定。’
太常进入,上集乐工考试数日,审知差错,然后令再造及磨刻。
二十五日,一部先毕,召太常乐工,上临三殿亲观考击,皆合五音,送太常。
二十八日,又于内造乐章三十一章,送太常,郊庙歌之。
贞元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御麟德殿,命阅试之。
十二年十二月,昭义军节度使王虔休献《继天诞圣乐》。
十四年二月,德宗自制《中和舞》,又奏《九部乐》及禁中歌舞。
伎者十数人,布列在庭,上御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仍令太子书示百官。
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寻作《奉圣乐舞》,因韦皋以进。
十八年正月,骠国王来献本国乐。
大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云韶乐》旧用人数,令于本寺阅习进来者。
至开成元年十月,教成。
三年,武德司奉宣索《云韶乐县图》二轴,进之。
大和三年八月,太常礼院奏:
谨按凯乐,鼓吹之歌曲也。
《周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奏凯乐。”注云:“献功之乐也。”
又《大司马》之职,“师有功,则凯乐献于社。”注云:“兵乐曰凯。”
《司马法》曰:“得意则凯乐,所以示喜也。”
《左氏传》载晋文公胜楚,振旅凯入。
魏、晋已来鼓吹曲章,多述当时战功,是则历代献捷,必有凯歌。
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勣平高丽,皆备军容凯歌入京师。
谨检《贞观》、《显庆》、《开元礼》书,并无仪注。
今参酌今古,备其陈设及奏歌曲之仪如后。
凡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神策兵卫于东门外,如献俘常仪。
其凯乐用铙吹二部,笛、筚篥、箫、笳、铙、鼓,每色二人,歌工二十四人。
乐工等乘马执乐器,次第陈列,如卤簿之式。
鼓吹令丞前导,分行于兵马俘馘之前。
将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等四曲。
《破阵乐》、《应圣期》两曲,太常旧有辞。
《贺朝欢》、《君臣同庆乐》,今撰补之。
《破阵乐》‘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应圣期》‘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辟土忻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贽贺升平。’
《贺朝欢》‘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君臣同庆乐》‘主圣开昌历,臣忠奏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候行至太社及太庙门,工人下马,陈列于门外。
按《周礼大司乐》注云:‘献于祖。’
《大司马》云:‘先凯乐献于社。’
谨详礼仪,则社庙之中,似合奏乐。
伏以尊严之地,铙吹哗欢,既无明文,或乖肃敬。
今请并于门外陈设,不奏歌曲。
候告献礼毕,复导引奏曲如仪。
至皇帝所御楼前兵仗旌门外二十步,乐工皆下马徐行前进。
兵部尚书介胄执钺,于旌门内中路前导。
《周礼》:“师有功,则大司马左执律,右秉钺,以先凯乐。”注云:“律所以听军声,钺所以为将威。”
今吹律听声,其术久废,惟请秉钺,以存礼文。
次协律郎二人,公服执麾,亦于门下分导。
鼓吹令、丞引乐工等至位立定。
太常卿于乐工之前跪,具官臣某奏事,请奏凯乐。
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阵乐》等四曲。
乐阕,协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凯乐毕。
兵部尚书、太常卿退。
乐工等并出旌门外讫,然后引俘馘入献及称贺如别仪。
别有献俘馘仪注。
俟俘囚引出方退。
请宣付当司,编入新礼,仍令乐工教习。
依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八-译文
音乐,是古代圣人用来治理情感的工具。人天生有血气,有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情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内心有所波动,声音形成旋律而对外界作出回应。圣明的君王通过音律来调节情感,用歌曲来修饰,用钟鼓来激荡,用弦管来传播,这样就可以净化心灵,消除怨恨和忧思。在邦国中使用,可以使朝廷有序;在天下中使用,可以使神灵降临;在宾宴中使用,可以使君臣和谐;在战阵中使用,可以使士兵和民众勇敢。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社会上设立了相应的官职,因此虞朝有挥舞干羽的舞蹈,周朝有弦乐和诗歌的教育。到了苍精道衰败的时候,战国时期尘埃飞扬,礼乐由诸侯国兴起,《雅》乐和《颂》乐被衰败的风俗所淹没。齐国的竽乐和燕国的筑乐,都不是清雅的音乐;东边的陶鼓和西边的琴声,各自表现出粗俗淫荡的样子。甚至到了汉代,演奏的乐器中也有了鼗鼓,而师挚(古代乐师)也停止了弹弦。延陵季子(春秋时期人)有关于郐国(古国名)的讽刺,孔子听到《韶》乐(古代雅乐)而感叹。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傲视前代君王。秦宫中充满了钟鼓声,都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汉庙中的歌舞,都不是《咸》乐和《韶》乐。而九成、六变等乐曲的形式,八佾、四悬等制度,只是保留了形式,很少能传达情感。而制氏所传授的,只是外表的形容而已。在汉武帝和汉宣帝的时代,皇帝推崇儒家思想,采集夜晚吟诵的诗歌,考察臣子的赋文,在早晨在兰殿吟诗,在傍晚在竹宫演奏,于是命令协律官开始创作礼神的音乐。到了河间王(古代诸侯王)喜好古风,遗留下来的书籍充满庭院,于是他根据《诗经》和《颂》来制定乐章,根据《周官》来制定舞蹈的节拍。从此以后,每一代都更换了歌词,虽然流水的声音和石头的声音依然存在,但恐怕已经失去了《茎》乐和《英》乐的宗旨。后来有人躺在桑树下、濮水边听音乐,掺杂了《兜离》等乐曲,孤竹、空桑等乐器,已经不再有旋宫的意义;崇牙树羽,只是陈列供品的仪式。繁琐的手续多了,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却很少。自从永嘉之乱(晋朝末年的一次大乱)之后,咸阳和洛阳成为废墟,礼乐破坏,典章制度几乎丧失。江南地区收集了遗留下来的音乐,还有治世时的音乐。而北魏和宇文氏,在北方称雄,那里不传扬清雅的音乐,人们各自习惯自己的旧风俗。即使得到了两京的工匠和乐师,也只是设置了四厢的金鼓音乐。这并不是让人愉悦的音乐,只是有名无实。
隋文帝是世家出身,热衷于振兴礼乐,即位之初,下诏太常卿牛弘和祭酒辛彦之增修雅乐。牛弘召集了伶官,思考了多年却没有成果,而郊庙祭祀神灵时,只有黄钟一种音调。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定陈朝,才得到了江南的旧乐工和四悬乐器,皇帝命令他们在朝廷上演奏,感叹说:‘这是华夏的正声,如果不是我这次行动,世人怎么能够听到。’于是调整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种调式,宾礼和祭祀时使用。隋朝从此有了雅乐,因此设立了清商署来掌管它。后来协律郎祖孝孙根据京房旧法,推广五音十二律为六十音,再乘以六,得到三百六十音,旋转相生,因此确定了庙乐。许多儒生对此进行讨论和质疑,最终没有实施。隋朝的雅乐,只有清乐的十四种调式。隋朝末年大乱,但音乐仍然保存完好。
高祖接受了禅让,提拔祖孝孙为吏部郎中,后来又升任太常少卿,逐渐受到皇帝的亲近和信任。祖孝孙因此上奏请求制作音乐。当时国家军事和政务繁忙,没有空闲进行改革创作,乐府仍然使用隋朝的旧有乐章。
武德九年,皇帝开始命令祖孝孙修订雅乐,到贞观二年六月完成并上奏。太宗说:‘礼乐的创制,是圣人根据事物设立教化,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国家兴衰,难道是因为这些吗?’御史大夫杜淹回答说:‘前代的兴亡,确实与音乐有关。陈朝将要灭亡时,创作了《玉树后庭花》;齐朝将要灭亡时,创作了《伴侣曲》。行人听到这些音乐,无不悲伤哭泣,这就是所谓的亡国之音。从这一点来看,音乐的创作确实与国家的兴衰有关。’太宗说:‘不对,音乐能够感动人心,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快乐的人听到音乐就会感到愉悦,悲伤的人听到音乐就会感到悲伤,悲喜的情感,在于人心,不是由音乐本身决定的。将要灭亡的政权,其民众必然会感到痛苦,但是痛苦的情感是由他们的内心所感,所以听到音乐才会感到悲伤,难道音乐本身就能使快乐的人悲伤吗?现在《玉树》、《伴侣》这两首曲子,声音还在,我为您演奏,您一定不会感到悲伤。’尚书右丞魏徵进言说:‘古人说:“礼啊礼啊,说的是玉帛吗?乐啊乐啊,说的是钟鼓吗?”乐在于人心和谐,不在于音调。’太宗同意了他的观点。
祖孝孙又上奏说:陈、梁两朝的旧乐,混合了吴、楚的音调;周、齐两朝的旧乐,多涉及胡戎的技艺。于是他考虑南北音乐,参考古代音律,创作了大唐的雅乐。根据十二律的顺序,每个月都对应一个宫调。按照《礼记》的说法,“大乐与天地相和谐”,因此制作了十二种和谐的乐章,共三十一首曲子,八十四个调式。祭祀圆丘时以黄钟为宫调,方泽以林钟为宫调,宗庙以太簇为宫调。五郊、朝贺、宴请等活动,则根据月份使用相应的律调作为宫调。最初,隋朝只使用黄钟一个宫调,只有七个钟被敲击,其余五个钟悬挂而不用。
等到祖孝孙建立旋宫法后,所有的钟都被敲击,不再有悬挂不敲的钟了。祭祀天神时演奏《豫和》之乐,地祇祭祀时演奏《顺和》之乐,宗庙祭祀时演奏《永和》之乐。天地、宗庙的登歌,都演奏《肃和》之乐。皇帝临轩时演奏《太和》之乐,王公出入时演奏《舒和》之乐。皇帝进食和饮酒时演奏《休和》之乐,皇帝接受朝见时演奏《政和》之乐。皇太子进出时演奏《承和》之乐。元旦和冬至时皇帝的礼仪活动,演奏《昭和》之乐。郊庙祭祀时,演奏《化康》、《凯安》之舞。《周礼》中旋宫的意义已经失传很久,现在复古,从此开始。等到祖孝孙去世后,协律郎张文收再次参考《三礼》,认为祖孝孙虽然开创了先河,但至于郊庙祭祀所用的音乐,事情还未完善。皇帝下诏让张文收与太常掌礼乐的官员等加以修改。
于是按照《周礼》,祭祀昊天上帝时以圆钟为宫调,黄钟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姑洗为羽调,演奏《豫和》之舞。如果封太山,同样使用这个乐章。如果祭祀地祇方丘,以函钟为宫调,太簇为角调,姑洗为徵调,南吕为羽调,演奏《顺和》之舞。禅梁甫时,同样使用这个乐章。祭祀宗庙时,以黄钟为宫调,大吕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应钟为羽调,演奏《永和》之舞。五郊、日月星辰以及类似于上帝的祭祀,黄钟为宫调,演奏《豫和》之曲。大蜡、大报时,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调式演奏《豫和》、《顺和》、《永和》之曲。明堂、雩祭时,以黄钟为宫调,演奏《豫和》之曲。神州、社稷、藉田等祭祀,应以太簇为宫调,雨师祭祀以姑洗为宫调,山川祭祀以蕤宾为宫调,都演奏《顺和》之曲。祭祀先妣时,以夷则为宫调,演奏《永和》之舞。大飨宴时,演奏姑洗、蕤宾两个调式。皇帝郊庙祭祀、进食时,以月律为宫调,并演奏《休和》之曲。皇帝郊庙出入时,演奏《太和》之乐,临轩出入时,演奏《舒和》之乐,并以姑洗为宫调。皇帝大射时,姑洗为宫调,演奏《驺虞》之曲。皇太子演奏《狸首》之曲。皇太子轩悬时,姑洗为宫调,演奏《永和》之曲。凡演奏黄钟,歌颂大吕;演奏太簇,歌颂应钟;演奏姑洗,歌颂南吕;演奏蕤宾,歌颂林钟;演奏夷则,歌颂中吕;演奏无射,歌颂夹钟。黄钟蕤宾为宫调,其乐章九变;大吕、林钟为宫调,其乐章八变;太簇、夷则为宫调,其乐章七变;夹钟、南吕为宫调,其乐章六变;姑洗、无射为宫调,其乐章五变;中吕、应钟为宫调,其乐章四变。天子有十二个钟,上公九个,侯伯七个,子男五个,卿六个,大夫四个,士三个。制作完成后,进行演奏。太宗称赞其好,于是给予不同的赏赐。
十四年,皇帝下诏说:‘殷朝祭祀祖先,是为了推崇功德,虽然已经加以诚心和纯洁,但庙乐还未符合。应令相关部门详细查阅旧有事实,制定并上报。’八座议政说:‘七庙祭祀功德,意义高于宗庙祭祀;三祖在天之灵,应当以严格配享。表示敬意之情已经充分,大孝之道应当宣扬。因此,八佾舞已经准备,庄严的礼仪表现在行列之间;四悬之乐已经准备,用高雅的音乐表现盛大的声威。考察制作音乐的深刻意义,选择圣王的优秀典籍,前代圣人所践行的,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敬祝皇帝陛下,天赋感应,遵循最高的原则。孝顺和治理显明,光辉照耀在八极;慈爱和尊敬深厚,追尊百代。永远言传,这是弘扬颂声。钟律改变音调,在祭祀中传播铿锵之声;羽籥排列整齐,在祭祀中展现威武。特诏典司,加以隆重的称颂,循声核实,尊敬地阐述尊贵的名字。我私下认为,皇灵增庆,源远流长,超过吞燕而生商,超过扰龙而开汉,九二之中盛韬光华,三分之中逐渐显迹。高祖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复活肉体,再造生灵。宏伟的帝业,与天地合一;显赫的皇道,与七曜齐明。虽然圣迹神功不可窥测,经文纬武不敢用言语表达。敬备乐章,以昭示典范。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三庙乐,请一同演奏《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庙乐,请演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庙乐,请演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庙乐,请演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庙乐,请演奏《光大》之舞。七庙登歌,请每个庙室分别演奏。’皇帝批准了这个提议。
二十三年,太尉长孙无忌、侍中于志宁讨论太宗庙乐时说:‘《易经》说:“先王制作音乐以崇尚德行,向上帝献祭,以配享祖先。”请将乐名定为《崇德》之舞。’皇帝批准了这个提议。后来文德皇后的庙宇,有关部门根据礼仪停止了《光大》之舞,只进献了《崇德》之舞。
光宅元年九月,高宗的庙宇中演奏的音乐名为《钧天》。中宗的庙宇中演奏的音乐是《太和》舞曲。开元六年十月,皇帝下旨,睿宗的庙宇中演奏《景云》舞曲。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寺上奏说:‘根据十二年东封泰山时确定的雅乐,其乐名为《元和》六变,用以降服天神。《顺和》八变,用以降服地祇。皇帝出行时,使用《太和》乐。封泰山时,登歌、奠玉币使用《肃和》乐;迎俎使用《雍和》乐;酌献、饮福使用《寿和》乐;送文、迎武使用《舒和》乐;亚献、终献使用《凯安》乐;送神使用夹钟宫的《元和》乐。神社首也,送神使用林钟宫的《顺和》乐。在太庙中享宴,迎神使用《永和》乐;献祖宣皇帝酌献使用《光大》舞,懿祖光皇帝酌献使用《长发》舞,太祖景皇帝酌献使用《大政》舞,世祖元皇帝酌献使用《大成》舞,高祖神尧皇帝酌献使用《大明》舞,太宗文皇帝酌献使用《崇德》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献使用《钧天》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献使用《太和》舞,睿宗大圣贞皇帝酌献使用《景云》舞;彻豆时使用《雍和》舞;送神时使用黄钟宫的《永和》乐。我因为乐章残缺,积年已久。自从东巡以来,亲自拜谒九庙,圣上慎重礼仪,精心祈求,都提前几天考定音律,请将它们编入史册,让万代施行。’皇帝下旨说:‘王公卿士,以及有司,屡次上奏请求,以“唐乐”命名,这是非常公正的事情,朕怎能推辞呢。既然如此,《大咸》、《大韶》、《大濩》、《大夏》等都是以大字来表示乐章的,现在所定的,应该叫做《大唐乐》。’皇祖弘农府君到高祖大武皇帝的六庙,贞观年间已经下诏颜师古等人确定乐章舞号。到如今,太常寺又上奏,有司确定的献祖宣皇帝到睿宗圣贞皇帝九庙酌献使用的舞曲号。
天宝元年四月,皇帝命令有司确定玄元皇帝庙告享时演奏的音乐,降神使用《混成》乐,送神使用《太一》乐。宝应二年六月,有司上奏:玄宗庙乐请演奏《广运》舞,肃宗庙乐请演奏《惟新》舞。大历十四年,代宗庙乐请演奏《保大》舞。永贞元年十月,德宗庙乐请演奏《文明》舞。元和元年,顺宗庙乐请演奏《大顺》舞。元和十五年,宪宗庙乐请演奏《象德》舞。穆宗庙乐请演奏《和宁》舞。敬宗庙乐请演奏《大钧》舞。文宗庙乐请演奏《文成》舞。武宗庙乐请演奏《大定》舞。
贞观元年,皇帝宴请群臣,开始演奏《秦王破阵》之曲。太宗对侍臣说:‘我过去在藩镇时,多次征战,世间就有了这个乐章,没想到今天能登上雅乐的行列。然而它的发扬蹈厉,虽然不同于文雅的舞蹈,但正是由此,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将其写入乐章,以示不忘本源。’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进言说:‘陛下以圣武平定困难,安定人民,功成化定,陈乐象德,实在是宏大的救济之盛事,为将来留下了壮观。文雅的舞蹈和仪式,怎么能与之相比。’太宗说:‘我虽然以武功平定天下,但最终还是要以文德安抚四海。文武之道,各随其时,您说文雅的舞蹈不如发扬蹈厉,这是过分的。’封德彝顿首说:‘臣不聪明,不足以了解这些。’此后,皇帝命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辞,更名为《七德》舞,增加舞者至一百二十人,身着铠甲,手持戟,以象征战阵之法。六年,太宗驾临庆善宫,在渭水之滨宴请从臣,赋诗十韵。这个宫就是太宗出生的地方。皇帝每次驾临,都特别感到欣慰,赏赐乡里,有如汉代的宛、沛。于是起居郎吕才将皇帝的诗作交给乐府,配以管弦,命名为《功成庆善乐》之曲,让童子八佾,都穿上德冠、紫袴褶,表演《九功》之舞。冬至享宴,以及国家有大事庆典时,与《七德》舞一起在庭中演奏。七年,太宗制定《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征战阵之形。命令吕才依照图样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身着铠甲,手持戟,学习这个舞蹈。共有三变,每变四阵,有往来疾徐击刺的形象,以应和歌声,几天就学会了,更名为《七德》舞。癸巳年,演奏《七德》、《九功》舞,观看的人看到他们抑扬蹈厉,无不握拳跳跃,肃然震竦。武将们纷纷上寿说:“这个舞都是陛下百战百胜的形象。”群臣都高呼万岁。十几个外族自请率舞,皇帝下诏允许,时间久了才停止。十四年,有景云出现,河水变清。张文收采集古《朱雁》、《天马》的意义,制定《景云河清歌》,命名为宴乐,配以管弦,成为各种乐之首,元会第一奏的也是这个乐章。
永徽二年十一月,唐高宗亲自到南郊祭祀,黄门侍郎宇文节进言:‘按照礼仪,明天早朝时,除去乐器,请演奏《九部乐》。’皇帝于是说:‘《破阵乐舞》的情感让人不忍观看,相关部门不应该再安排。’说完后,表情忧伤了很长时间。
显庆元年正月,将《破阵乐舞》改为《神功破阵乐》。二年,太常寺奏请演奏《白雪》琴曲。在此之前,皇帝因为琴曲中的雅乐,古人曾经歌唱过,近代以来,这种声音已经消失,虽然有传承,但又失去了宫商五音,命令相关部门挑选懂得琴笙的乐工学习旧曲。到了这时,太常寺上奏说:‘我仔细查阅了《礼记》、《家语》,其中说: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诗。由此可知,琴的演奏和曲调都是与歌唱相合的。又根据张华的《博物志》:《白雪》是大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瑟的曲名。’又楚国的宋玉对楚襄王说:‘有客人在郢中歌唱《阳春白雪》,国内和唱的人有几十个。’由此可知,《白雪》琴曲原本应该与歌唱相合,但因为音调高,能够和唱的人很少。自从宋玉以来,至今已经一千年,没有人能够歌唱《白雪曲》。我现在按照敕令,依据琴中的旧曲,确定其宫商五音,然后进行教学,并配合歌唱。我以御制的《雪诗》作为《白雪》歌辞。又根据古今的乐府,演奏正曲之后,都有送声,君主唱,臣子应和,这在历史上有记载。我选取侍臣等人的和诗作为送声,共有十六节,现在都已经教授完毕,都合乎韵律。’皇帝认为很好,于是交给太常寺编入乐府。
六年二月,太常寺丞吕才创作了琴歌《白雪》等曲,皇帝创作了十六首歌辞,编入乐府。六年三月,皇帝想要攻打辽国,在军营中教习舞蹈,召唤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上官仪等人,到洛城门观看音乐。音乐名为《一戎大定乐》。赐给观看音乐的人不同颜色的丝织品。
麟德二年十月,皇帝下诏:‘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记载功绩,彰显德行,长久以来都有乐章。现在郊祀的四个乐器架上,仍然使用干戚之舞,先朝创作的音乐,隐藏而未施展。其郊庙享宴等场合所演奏的宫悬,文舞应使用《功成庆善》之乐,都穿着履和拂尘,依旧穿着裤子褶裙、童子冠。其武舞应使用《神功破阵》之乐,都穿着铠甲手持戟,执纛的人也穿着金甲。人数都按照八佾,仍然增加箫、笛、歌鼓等,并在乐器架南边列坐,如果跳舞就与宫悬合奏。其宴乐中的两种舞蹈者,仍然按照旧例分别设立。’上元三年十一月敕令:‘供祠祭《上元舞》,之前命令大祠享都要陈列。从今以后,圆丘、方泽、大庙祠享,才使用这个舞蹈,其余祭祀停止。’
仪凤二年十一月六日,太常少卿韦万石上奏说:‘根据《贞观礼》,郊享日文舞演奏《豫和》、《顺和》、《永和》等乐,舞者穿着委貌冠服,并手持籥翟。武舞演奏《凯安》,舞者都穿着平冕,手持干戚。奉遵麟德二年十月敕令,文舞改为使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为使用《神功破阵乐》,并更改了乐器和服饰。自从奉敕以来,因为《庆善乐》不能降神,《神功破阵乐》未纳入雅乐,虽然更改了乐器和服饰,但舞蹈仍然按照旧样,至今没有改变。事情既然不安定,恐怕需要另外处理。’本月六日记录上奏,奉敕:‘旧文舞、武舞既然不能废除,所有的乐器和服饰都应该按照旧样。如果悬挂《上元舞》时,仍然演奏《神功破阵乐》和《功成庆善乐》,并在殿庭中使用舞蹈,都必须引出乐器架外进行。对于安置舞蹈曲目的方法,应该重新商议,使其稳定。并记录《凯安》六变法象上奏。’韦万石又与刊正官等人上奏说:
我们仔细查阅,《凯安舞》是贞观年间创作的武舞,根据《贞观礼》和现在的礼仪,只要郊庙祭享时演奏武舞之乐就用它。总共有六变:第一变像龙兴起于野外,第二变像平定关中,第三变像东方的夏国臣服,第四变像江淮地区安宁,第五变像猃狁被征服,第六变复位以彰显,像军队凯旋。根据《贞观礼》,祭享日武舞只做六变,也像周朝的《大武》,六成乐就结束。按照音乐有因人而作,也就因人而止的原则。如果是有固定次数的,次数结束就停止,不能根据行事快慢来决定音乐何时结束,就像礼书中所说的三阕、六成、八变、九变一样。现在礼仪中演奏武舞六成,但次数结束却没有停止,既不符合古礼,也不能按照现在的做法进行。其武舞《凯安》,希望按照古礼和《贞观礼》,六成乐就停止。
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有五十二遍,修改后纳入雅乐,只有两遍,名为《七德》。立部伎中的《庆善乐》有七遍,修改后纳入雅乐,只有一遍,名为《九功》。《上元舞》有二十九遍,现在纳入雅乐,没有减少。每次看到祭享日三献结束后,《上元舞》还没有结束,现在再加上《破阵乐》、《庆善乐》,恐怕在献酒之后,歌舞会更长。雅乐中的《破阵乐》、《庆善乐》和《上元舞》三曲,都希望修改通融,让它们的长度与礼仪相符合,希望长久稳定。《破阵乐》有表现武事的,而《庆善乐》有表现文事的。按照古代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代的文舞;商朝的《大濩》,周朝的《大武》是古代的武舞。按照古代的意义,先儒相传,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就先演奏文舞。如果以征伐得天下,就先演奏武舞。希望在使用这两舞的日子里,先演奏《神功破阵乐》,然后演奏《功成庆善乐》。
先奉敕在圆丘、方泽、太庙祠享日,使用《上元》之舞。我根据现在的礼仪,想在天皇献酒降复位之后,就演奏《凯安》,六变乐就结束。其《神功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上元》之舞三曲,待修改完毕,依次通融进行,就不会与旧乐前后相冲突。如果有相关部门负责行事的日子,也请根据行事通融。
皇帝同意了。
三年七月,皇帝在九成宫的咸亨殿举行宴会,韩王元嘉、霍王元轨以及南北军的将军们都在场。音乐响起,太常少卿韦万石上奏说:‘《破阵乐舞》是我们皇室的起源,宣扬了祖先的伟大功绩,传承给后世,永远不息。自从天皇统治四海以来,这首乐曲就不再演奏,因为圣上感伤,没有人敢提这件事。我作为负责音乐的官员,担心这种缺失。按照礼制,祭祀的时候,天子亲自拿着干戚舞蹈,来祭拜祖先,与天下人共享欢乐。现在《破阵乐》已经很久不演奏了,下面的人没有可以称颂的,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对祖先的孝思之情呢?’皇帝听后脸色改变,同意了他的请求,下令演奏音乐和舞蹈。演奏结束后,皇帝哭泣,涕泪交流,臣子们也悲伤落泪,没有人敢抬头看。过了一会儿,皇帝对两位王爷说:‘已经三十年没有看到这个舞蹈了,现在突然看到,确实非常感动。回想过去,建立王业如此艰难辛苦,我现在继承祖先的大业,难道可以忘记这些武功吗?古人说:“富贵不要期待骄奢,骄奢自然会来。”我认为应该时常看到这个舞蹈,以此自警自励,希望不要犯骄傲自满的错误,并不是为了欢乐而演奏。’在宴会的群臣都高呼万岁。
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武则天在洛阳城南楼赐宴,太常演奏了《六合还淳》之舞。长寿二年正月,武则天亲自在万象神宫享受。在此之前,武则天自己创作了《神宫大乐》,舞蹈使用了九百人,这时在神宫的庭院中表演。景龙二年,皇后提议:‘从妃子到五品以上的母亲和妻子,如果没有因为丈夫而封爵的,请从现在开始,在迁葬之日,特别给予鼓吹。宫官也按照这个规定。’侍御史唐绍上奏劝谏说:‘我听说鼓吹本来是为了军容,以前黄帝在涿鹿战役中立功,用它作为警卫。所以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等。从古至今,功臣都有礼仪,才得以使用。男子有四方的功绩,所以受到恩宠和赏赐。如果郊祀天地,确实是重要的仪式,只有宫悬,本来没有案架。所以知道军乐所准备的,并不适合神灵;钲鼓的声音,怎能进入内宫。按照规定,公主王妃以下,葬礼只有团扇、方扇、彩帷、锦障等。如果加上鼓吹,历代都没有听说过。又按照命令,五品官的婚葬,原本没有鼓吹,只有京官五品,可以借用四品鼓吹作为仪式。现在特别给予五品以上的母亲和妻子鼓吹,五品官就不应该有限制。这就像是班秩本来因为丈夫,礼仪装饰又超过了限制,事情不符合常理,难以制定成规定,经过详细考虑,不应该长期执行。请停止之前的命令,各自按照常规仪式进行。’皇帝没有采纳。
延载元年正月二十三日,皇帝创作了《越古长年乐》一曲。玄宗在位多年,擅长音乐,如果举行宴会,就在勤政楼。前一天,金吾将军率领北衙四军的士兵,在天未亮之前布置仪仗,卫尉布置,光禄制造食物。等到天亮,百官朝见,侍中报告内外准备就绪,宦官摇动扇子,皇帝拉开帘子接受朝见。仪式结束后,宦官再次摇动扇子,帘子放下,百官常参供奉官、贵戚、二王后、各蕃酋长,接受食物就座。太常大鼓,色彩斑斓如锦,乐工齐击,声音震动城阙。太常卿引导雅乐,每种乐器数十人,从南边鱼贯进入,排列在楼下。鼓笛鸡娄,充满庭院敲击。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按照节奏舞蹈,间或夹杂胡夷之伎。到了傍晚,内闲厩引出三十匹马,表演《倾杯乐曲》,马头高举,尾巴摆动,纵横应节。又设置了三层板床,骑马而上,旋转如飞。又让宫女数百人从帷幕中出来击打雷鼓,表演《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即使是太常乐积累的经验,也比不上她们的妙处。如果表演《圣寿乐》,则转身换衣,动作如画。又让五坊使引领大象入场,或拜或舞,动作表情生动,与音乐相得益彰,整日表演。玄宗又在处理政务之余,教导太常乐工的子弟三百人演奏丝竹乐,声音齐发,如果有声音出错,玄宗一定会察觉并纠正。他们被称为皇帝弟子,又称为梨园弟子,因为他们的练习场所靠近禁苑的梨园。太常还有别教院,教授供奉的新曲。太常每天凌晨,鼓笛声在太乐署中响起。别教院有常备食宿的乐工千人,住在宫中的宜春院。玄宗又创作了四十多首新曲,又新制定了乐谱。每年年初望夜,又在勤政楼观看灯会,享受音乐,贵臣和亲族借机观看。夜深了,太常乐府和县散乐结束后,就派宫女在楼前搭建架台,跳舞唱歌以娱乐。如果表演绳技和竿木,技巧诡异巧妙,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天宝十五年,玄宗西行,安禄山派他的叛党将京城的乐器、乐伎和服装全部运到洛阳城。不久,肃宗收复了两京,准备举行大典,礼物全部缺失。命令礼仪使太常少卿于休烈派遣属吏和东京留台官员,前往朝廷。下诏给予金钱,让于休烈制作乐伎服装和大舞等服饰,于是乐工和舞蹈才开始准备。
乾元元年三月十九日,皇帝用太常的旧钟磬,自隋朝以来传承的五声,有的出现差错,对于休烈说:‘古代圣人创作音乐,是为了应和天地之和,与阴阳之序相合。和谐则人不会夭折,物不会生病。而且金石丝竹,是音乐的器具。近年来,亲自享受郊庙祭祀,每次听到的音乐,有的宫商不协调,有的钟磬失度。你可以提供所有的钟磬,我会亲自在内宫确定。’太常官员进入,皇帝召集乐工考试数日,确认了差错,然后命令重新制作和磨刻。二十五日,一部作品先完成,召唤太常乐工,皇帝亲自在三殿观看演奏,都符合五音,然后送往太常。二十八日,又在内宫创作了三十一章乐章,送往太常,用于郊庙祭祀。贞元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献上《定难曲》。在麟德殿接受审查。十二年十二月,昭义军节度使王虔休献上《继天诞圣乐》。十四年二月,德宗自己创作了《中和舞》,又演奏了《九部乐》和宫中的歌舞。表演者十数人,排列在庭院中,皇帝在麟德殿会见百官观看新乐诗,并让太子书写展示给百官。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寻创作了《奉圣乐舞》,通过韦皋进献。十八年正月,骠国王来献本国乐。
大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按照《云韶乐》旧有的人数,命令在本寺审查练习进来的人。到了开成元年十月,训练完成。三年,武德司奉宣索要《云韶乐县图》两幅,进献上去。
大和三年八月,太常礼院上奏:
按照凯乐的规矩,是军队胜利时的歌曲。《周官大司乐》中提到:‘王师大获胜利,就演奏凯乐。’注释说:‘这是献功的乐曲。’又《大司马》一职中提到,‘军队有功,就在社庙中献上凯乐。’注释说:‘兵乐称为凯乐。’《司马法》中说:‘得胜时演奏凯乐,是用来表示喜悦的。’《左氏传》记载晋文公战胜楚国后,整顿军队凯旋而入城。魏、晋时期以来的鼓吹曲章,大多描述当时的战功,因此历代献捷时,必然会有凯歌。太宗平定东都,击败宋金刚之后,苏定方捉拿贺鲁,李勣平定高丽,都带着军队的凯歌进入京城。我仔细查阅了《贞观》、《显庆》、《开元礼》等书籍,发现其中并没有关于仪式的记载。现在参考古今,准备以下陈设和演奏歌曲的仪式。
每当任命将领出征讨伐,有重大功绩献上俘虏和战利品的时候,那天就在东门外准备神策兵卫,按照献俘的常规仪式。凯乐使用铙、吹、笛、筚篥、箫、笳、铙、鼓等乐器,每种乐器两人,共有歌工二十四人。乐工们骑马拿着乐器,依次排列,就像仪仗队一样。鼓吹令和丞走在前面,在兵马和俘虏的前面分开行进。将要进入都门时,鼓吹声大作,依次演奏《破阵乐》等四首曲子。《破阵乐》和《应圣期》两首曲子,太常寺原有歌词。《贺朝欢》和《君臣同庆乐》两首,现在补充创作。《破阵乐》的歌词是:‘接受君主的命令,带领讨伐叛臣。大家齐唱《破阵乐》,共同庆祝太平盛世。’《应圣期》的歌词是:‘圣德期待昌盛的运势,天下万物和谐清明。天地孕育万物,山川共同光明。开疆拓土喜耕作,放下武器休战事。远方歌颂皇帝恩泽,带着礼物祝贺升平。’《贺朝欢》的歌词是:‘四海之内皇风盛行,千年德水清澈。脱下战衣不再穿,今日宣告功成。’《君臣同庆乐》的歌词是:‘君主圣明开创昌盛的历法,臣子忠诚献上伟大的策略。看那放下武器之后,便是太平盛世。’等到行至太社和太庙门前,乐工下马,在门外排列。按照《周礼大司乐》的注释:‘献于祖庙。’《大司马》中提到:‘先于凯乐献于社庙。’详细考察礼仪,社庙中似乎应该演奏音乐。考虑到尊贵的地方,铙吹声音嘈杂,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可能不符合庄重。现在请求在门外陈设,不演奏歌曲。等到献上礼物完毕,再按照仪式引导演奏乐曲。到达皇帝所在的楼前和旌门外二十步的地方,乐工都下马缓缓前行。兵部尚书穿着盔甲拿着斧钺,在旌门内中路引导。《周礼》中说:‘军队有功,大司马左手拿律,右手拿斧钺,以先于凯乐。’注释说:‘律是用来听军声的,斧钺是用来显示将帅威严的。’现在吹律听声的技术已经很久不再使用,只请求拿斧钺,以保留礼仪的形式。接下来是两位协律郎,穿着公服拿着旗帜,也在门前分导。鼓吹令和丞引导乐工们到指定位置站立。太常卿在乐工前面跪下,官员某奏报事情,请求演奏凯乐。协律郎举起旗帜,鼓吹声大作,演奏《破阵乐》等四首曲子。音乐结束后,协律郎放下旗帜,太常卿再次跪下奏报凯乐结束。兵部尚书和太常卿退下。乐工们全部走出旌门外,然后引导俘虏进入献上和祝贺,按照其他仪式进行。另外还有献上俘虏和战利品的仪式。等到俘虏被引导出来后,官员们才退下。
请将此报告交给相关部门,编入新的礼仪,并命令乐工进行练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八-注解
乐者:指音乐,这里特指古代的礼乐制度。
太古圣人:指远古时期的圣贤,如黄帝、尧、舜等。
治情:调节情感,指通过音乐来陶冶人的性情。
血气生知之性: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血气指生理,生知指心理。
喜怒哀乐之情:指人的基本情感,即喜、怒、哀、乐。
声成文:指声音通过一定的规律组合成音乐。
应于外:指音乐表达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给外界。
律度:指音乐的音律和节奏。
歌颂:指歌咏和赞颂,这里指音乐的内容。
荡之以钟石:指用钟鼓等乐器演奏音乐。
播之以弦管:指用弦乐器和管乐器演奏音乐。
涤精灵:指净化心灵,使精神得到提升。
祛怨思:指消除怨恨和烦恼。
朝廷序:指使朝廷秩序井然。
神祇格:指神明降临,得到神灵的庇佑。
宾宴:指宴请宾客的场合。
君臣和:指君臣关系和谐。
战阵:指战场。
士民勇:指士兵和民众勇敢。
三五之代:指古代的三个时期,即夏、商、周。
厥官:指官职。
虞廷:指虞朝,古代的一个朝代。
振干羽之容:指虞朝的舞蹈形式,用干(木棍)和羽(鸟羽)作为道具。
周人:指周朝的人。
弦诵之教:指周朝的礼乐教育,弦指弦乐器,诵指歌颂。
苍精道丧:指古代的道德和教化衰落。
战国尘飞:指战国时期战乱纷飞。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是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雅》、《颂》:指《诗经》中的《雅》和《颂》,是古代的诗歌形式。
衰俗:指衰败的风俗。
齐竽燕筑:指齐国的竽和燕国的筑,都是古代的乐器。
皦绎之音:指清亮悦耳的音乐。
东缶西琴:指东方的缶和西方的琴,都是古代的乐器。
哇淫之状:指粗俗淫秽的音乐形式。
播鼗入汉:指鼗(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传入汉朝。
师挚:指古代的音乐家。
寝弦:指停止弹奏乐器。
延陵:指春秋时期的延陵季子。
自郐之讥:指延陵季子对《诗经》中《郐风》的批评。
孔子:指春秋时期的孔子。
《韶》:指《韶》乐,是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
始皇:指秦始皇,即秦朝的开国皇帝嬴政。
钟鼓:指古代的打击乐器,常用于宫廷和祭祀。
郑、卫: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以俗丽著称。
汉庙:指汉朝的宗庙。
《咸》、《韶》:指《咸》乐和《韶》乐,是古代的两种音乐形式。
九成、六变:指古代音乐的九种成调和六种变化。
八佾、四悬:指古代音乐的八佾(一种舞蹈队形)和四悬(悬挂乐器的位置)。
制氏:指古代的音乐官职。
武、宣之世:指西汉的武帝和宣帝时期。
天子弘儒:指皇帝推崇儒家思想。
夜诵之诗:指夜晚吟诵的诗歌。
从臣之赋:指臣子所作的赋。
兰殿:指装饰华丽的宫殿。
竹宫:指用竹子建造的宫殿。
协律之官:指负责制定音律的官员。
河间:指河间国,古代的一个封国。
遗籍:指古代的书籍。
《诗颂》:指《诗经》中的《诗》和《颂》。
《周官》:指《周礼》,是古代的一部官制书。
舞节:指舞蹈的节奏。
流管磬之音:指流行于民间的管乐器和磬(古代的打击乐器)的声音。
《茎》、《英》:指古代的两种音乐形式。
桑、濮:指古代的两种音乐,桑指桑林之乐,濮指濮水之乐。
《兜离》:指古代的一种音乐。
孤竹、空桑:指古代的两种乐器,孤竹指孤竹管,空桑指空桑琴。
旋宫:指音乐中的宫调变化。
崇牙树羽:指古代宫廷中悬挂乐器的装饰。
备物之仪:指准备乐器的仪式。
烦手:指技艺高超的乐手。
知音:指懂得欣赏音乐的人。
咸、洛:指古代的咸阳和洛阳,是汉朝的都城。
礼坏乐崩:指礼制和音乐制度崩溃。
典章:指古代的规章制度。
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
元魏:指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
宇文:指宇文氏,是北魏的皇族。
朔漠:指北方沙漠地区。
清乐:指古代的一种清雅的音乐。
工胥:指工匠和乐师。
四厢金奏:指宫廷中的乐队。
入耳之玩:指悦耳的音乐。
隋文帝:指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太常卿:太常寺的官员,负责管理音乐和祭祀事务。
祭酒:指古代的官职,负责祭祀事务。
辛彦之:指隋朝的官员。
牛弘:指隋朝的官员。
郊庙侑神:指在郊外和宗庙祭祀神灵。
黄钟: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一律,代表最高音。
一调:指一种音调。
开皇九年:指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
江左旧工:指从江南地区来的老工匠。
四悬乐器:指悬挂在宫廷中的乐器。
五夏:指古代音乐的五种夏季乐曲。
二舞:指古代的两种舞蹈。
登歌:指古代的一种歌颂形式。
房中:指古代的一种宫廷音乐。
十四调:指古代音乐的十四种调式。
清商署:指负责清商音乐的官署。
协律郎:古代官职,负责音乐的协调和指导。
祖孝孙:指隋朝的官员。
京房旧法:指古代的音律法。
五音十二律:指古代的音律系统,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十二律指十二个音阶。
六十音:指古代的六十个音阶。
三百六十音:指古代的三百六十个音阶。
旋相为宫:音乐术语,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十二律中的任何一个音作为宫音,形成不同的调式。
庙乐:庙乐是指用于祭祀宗庙的音乐。
诸儒:指儒生们。
论难:指辩论和质疑。
清乐十四调:指隋朝的十四种清乐调式。
隋末大乱:指隋朝末年的战乱。
高祖: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即唐高祖。
受禅:古代皇帝继位或改朝换代时,由前朝皇帝或权臣将帝位禅让给新皇帝的仪式。
孝孙:指李孝孙,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此处可能是指他担任官职。
吏部郎中: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官吏的选拔、考核等事务。
太常少卿:太常少卿是太常寺的官员,太常寺是负责朝廷礼仪、音乐、天文等事务的机构。
乐府:古代官署名,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制作乐舞,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隋氏旧文:指隋朝遗留下来的乐舞文本。
武德九年:指唐朝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
贞观二年:指唐朝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文治武功著称。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掌管监察、弹劾等事务。
陈:指南朝陈朝。
齐:指南朝齐朝。
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常被用作亡国之音的象征。
伴侣曲:南朝齐所作的乐曲,常被用作亡国之音的象征。
撙节:节制,约束。
隆替:兴衰,盛衰。
音声:音乐的声音。
雅乐:雅乐是指古代用于祭祀、朝会等正式场合的音乐。
十二律:古代乐律体系中的十二个音律,用于确定音高。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圆丘: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
方泽:古代祭祀地神的场所。
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
五郊:古代祭祀五方的场所。
朝贺:古代臣子朝见皇帝的礼仪。
飨宴:古代宴会,常用于庆祝或纪念事件。
林钟: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六律。
太簇: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二律。
姑洗: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四律。
南吕: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七律。
蕤宾: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九律。
夷则: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律。
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
夹钟: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二律。
八座:古代官职,指八位高级官员。
皇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八佾:古代舞蹈中的一种行列,每行八人。
四悬: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四座钟鼓。
羽籥: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
烝尝:古代祭祀祖先的仪式。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
昊天上帝:古代对天神的尊称。
太山:即泰山,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
方丘:古代祭祀地神的场所。
祫禘:古代祭祀祖先的仪式。
大蜡:古代祭祀五谷的仪式。
大报:古代祭祀祖先的仪式。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场所。
雩:古代求雨的仪式。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别称。
社稷: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场所。
藉田:古代皇帝亲耕的田地。
雨师:古代神话中的司雨之神。
山川:指山岳和河流。
先妣:古代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大射:古代帝王或贵族进行射箭比赛的仪式。
驺虞: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常用于音乐术语中。
狸首:古代音乐术语,指一种曲调。
七庙:古代帝王祭祀七代祖先的庙宇。
严配:古代对祖先的尊称。
缀兆:古代祭祀时舞蹈的行列。
鸿徽:古代对乐舞的赞美之词。
八埏:古代对大地的尊称。
百叶:古代对宗族后代的尊称。
锡祚:古代帝王赐予子孙的福分。
彝范:古代礼仪的典范。
弘农府君:指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昞。
宣简公:指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的弟弟,李虎。
懿王:指唐高祖李渊的曾祖父,李昞的父亲,李昞。
景皇帝:指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儿子,李建成。
元皇帝: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治。
大武皇帝:指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儿子,李建成。
文德皇后:指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
易:儒家经典之一,又称《易经》,是占卜哲学的重要著作。
崇德:崇德是指崇尚德行,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光宅元年:光宅元年是唐朝武则天年号的第一年,即公元684年。
高宗:唐朝皇帝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在位期间使用年号‘永徽’、‘显庆’等。
钧天:钧天是指天宫,这里指高宗庙乐的名称。
中宗:中宗是唐朝第四位皇帝李显的庙号。
太和:太和是指和谐、和平,这里指中宗庙乐的名称。
睿宗:睿宗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旦的庙号。
开元六年:开元六年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第六年,即公元718年。
敕:敕是指皇帝的命令。
太常:太常是古代官署名,掌管朝廷的礼仪、音乐等事务。
东封太山:东封太山是指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的活动。
元和:元和是指大和、和谐,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顺和:顺和是指和谐、顺遂,这里指另一种雅乐的名称。
皇帝行:皇帝行是指皇帝出行时的仪式。
肃和:肃和是指庄严、肃穆,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雍和:雍和是指和乐、和谐,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寿和:寿和是指长寿、和谐,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舒和:舒和是指舒展、和谐,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凯安:凯安是指胜利、安宁,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夹钟宫:夹钟宫是古代五音之一,属于音乐调式。
林钟宫:林钟宫是古代五音之一,属于音乐调式。
黄钟宫:黄钟宫是古代五音之一,属于音乐调式。
永和:永和是指永恒、和谐,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光大:光大是指光大先祖的德行,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长发:长发是指长久的繁荣,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大政:大政是指伟大的政治,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大成:大成是指达到最高成就,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大明:大明是指光明、伟大,这里指一种雅乐的名称。
景云:景云是指吉祥的云彩,这里指睿宗庙乐的名称。
王公卿士:王公卿士是指古代的贵族和官员。
唐乐:唐乐是指唐朝的音乐。
大咸:大咸是指大和、和谐,这里指一种乐章的名称。
大韶:大韶是指大乐,这里指一种乐章的名称。
大濩:大濩是指大乐,这里指一种乐章的名称。
大夏:大夏是指大乐,这里指一种乐章的名称。
大唐乐:大唐乐是指唐朝的官方音乐。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颜师古:颜师古是唐朝的学者,曾参与修订乐章。
玄元皇帝:玄元皇帝是指道教创始人老子。
宝应二年:宝应二年是唐朝第八位皇帝唐肃宗李亨的年号第二年,即公元763年。
大历十四年:大历十四年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的年号第十四年,即公元779年。
永贞元年:永贞元年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元年,即公元805年。
元和元年:元和元年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年,即公元806年。
元和十五年:元和十五年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的年号第十五年,即公元820年。
穆宗:穆宗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恒的庙号。
敬宗:敬宗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李湛的庙号。
文宗:文宗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李昂的庙号。
武宗:武宗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李炎的庙号。
秦王破阵之曲:秦王破阵之曲是指唐代著名的战歌。
籓:籓是指封地,这里指太宗时期的封地。
七德:《破阵乐》中的一段舞蹈,表现七种美德。
百二十人:百二十人是指舞者的人数。
庆善宫:庆善宫是指唐太宗出生的地方。
起居郎:起居郎是古代官名,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吕才:吕才是唐朝的乐官,曾参与修订乐章。
管弦:管弦是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九功:《庆善乐》中的一段舞蹈,表现九种功绩。
冬至:冬至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文德:文德是指文治武功,这里指文治。
武臣列将:武臣列将是指武官和将领。
张文收:张文收是唐朝的乐官,曾参与修订乐章。
硃雁:硃雁是指古代的一种乐曲。
天马:天马是指古代的一种乐曲。
元会:元会是指古代的盛大聚会。
宴乐:宴乐是指用于宴会的音乐。
七德之舞:七德之舞是指一种以七种美德为主题的舞蹈。
九功之舞:九功之舞是指一种以九种功绩为主题的舞蹈。
观者:观者是指观看舞蹈的人。
蛮夷:蛮夷是指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南郊: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场所,位于国都南郊。
黄门侍郎:官名,唐代中央政府六部之一——黄门省的次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宇文节:唐代官员,曾任黄门侍郎。
九部乐:九部乐指九种乐舞。
破阵乐舞:古代宫廷舞蹈,以战争场面为背景,表现军队的威武。
神功破阵乐:改名为《神功破阵乐》的《破阵乐舞》,用以歌颂皇帝的功绩。
白雪:古代琴曲名,相传为黄帝使素女所作。
宫商: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五个音阶,分别对应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家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
南风:古代歌曲名,相传为舜所作。
张华:西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博物志:张华所著的一部综合性著作,记载了各种奇闻异事。
素女: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擅长音乐。
瑟:古代弦乐器,有五十弦。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
阳春白雪:古代歌曲名,相传为宋玉所作。
麟德:唐朝皇帝李治的年号。
郊祀:郊祀指在郊外祭祀天地等活动。
干戚:干戚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指舞蹈中的道具。
箫: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属于木管乐器。
笛:古代管乐器,通常由一个管组成。
歌鼓: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打击乐器。
上元舞:古代宫廷舞蹈,通常在元宵节表演。
委貌冠服:古代官员的服饰。
籥翟: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
平冕:古代官员的冠帽。
立部伎:古代宫廷舞蹈的表演形式。
六代舞:古代舞蹈的六种形式,包括《云门》、《大咸》、《大夏》、《大韶》、《大濩》、《大武》。
九成宫:九成宫是唐代皇帝的行宫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唐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咸亨殿:咸亨殿是九成宫内的主要建筑,是皇帝举行宴会、朝会等重大活动的地方。
韩王元嘉:韩王元嘉是唐代宗室,韩王是封号,元嘉是其名。
霍王元轨:霍王元轨同样是唐代宗室,霍王是封号,元轨是其名。
南北军将军:南北军是唐代中央军,分别驻扎在南北两地,负责京师的防卫。
皇祚:皇祚指皇位,皇家的传承。
发迹:发迹指起家,成就事业。
宗祖:宗祖指祖先。
寝而不作:寝而不作指停止不进行。
天皇:天皇指古代日本的天皇,这里可能指唐代皇帝自比。
临驭四海:临驭四海指统治四海,即天下。
寝:寝指休息,这里指停止。
制令:制令指皇帝发布的命令。
六合还淳:六合还淳是一种舞蹈,意为恢复到最纯真的状态。
万象神宫:万象神宫是唐代的一座宫殿,用于举行祭祀活动。
涿鹿:涿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指黄帝战胜蚩尤的地方。
灵夔吼:灵夔吼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里指鼓乐中的乐曲。
雕鹗争:雕鹗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里指鼓乐中的乐曲。
石坠崖:石坠崖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里指鼓乐中的乐曲。
壮士怒:壮士怒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里指鼓乐中的乐曲。
宫悬:宫悬指宫廷中的悬挂乐器。
案架:案架指放置乐器的架子。
神祇:神祇指神明。
闺阃:闺阃指内室,这里指后宫。
团扇:团扇是一种圆形的扇子。
方扇:方扇是一种方形的扇子。
彩帷:彩帷是一种装饰华丽的帷幕。
锦障:锦障是一种用锦缎制成的屏障。
京官:京官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
四品:四品是古代官职等级,指官员的品级。
五坊使:五坊使是唐代官职,负责管理宫中的五坊(马坊、鹰坊、狗坊、猪坊、羊坊)。
大象:大象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这里指用于表演的动物。
丝竹:丝竹指弦乐器和竹制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梨园:梨园是唐代宫廷音乐机构,后来泛指音乐。
太常乐署:太常乐署是太常寺下属的机构,负责乐器的制作和乐工的培训。
钟磬:钟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
五声: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
郊庙:郊庙指郊外的祭祀场所。
宫商不伦:宫商不伦指音乐中的音阶不协调。
钟磬失度:钟磬失度指钟磬的音调不准确。
乐工:乐工指专业的音乐演奏者。
乐章:乐章指音乐的篇章。
定难曲:定难曲是一种乐曲。
继天诞圣乐:继天诞圣乐是一种乐曲。
中和舞:中和舞是一种舞蹈。
百僚:百僚指朝廷中的官员。
太子:太子指皇位的继承人。
南诏:南诏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中国云南省。
骠国:骠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缅甸。
云韶乐:云韶乐是一种古代的宫廷音乐。
县图:县图指地图。
武德司:武德司是唐代的一个官署,负责军事。
定典:定典指固定的制度。
礼院:礼院是负责礼仪的机构。
凯乐:凯乐是一种古代军乐,用以庆祝胜利和献功。在古代,军队凯旋时演奏的乐曲,通常伴随着鼓吹和音乐,以示庆祝和荣耀。
周官大司乐:《周官》中的大司乐,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音乐和舞蹈,以及制定音乐礼仪。
献功之乐:指庆祝战争胜利后,向神灵或祖先献上的音乐,以示感谢和庆祝。
大司马:古代官职,掌管军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兵乐:指与军队相关的音乐,通常用于鼓舞士气或庆祝胜利。
司马法:古代军事著作,详细记载了军事制度、战术和礼仪。
得意:指获得胜利或成功。
左氏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以智勇著称。
魏、晋:魏国和晋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
献捷:古代战争中,战胜国向战胜者献上战利品或捷报的仪式。
苏定方:唐朝将领,曾参与多次对外战争。
贺鲁:古代少数民族首领。
李勣:唐朝将领,曾参与平定高丽的战争。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开元礼:唐朝时期的一部礼仪书。
神策兵卫:古代宫廷中的卫队,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铙吹: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铜制打击乐器。
筚篥: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属于管乐器。
笳: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属于铜管乐器。
铙: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属于铜制打击乐器。
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歌工:古代宫廷中的歌手。
太常旧有辞:太常,指太常寺,古代官署,负责音乐、祭祀等事务。旧有辞,指已有的歌词。
太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太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
周礼大司乐:《周礼》中的大司乐,与《周官大司乐》相同,指管理宫廷音乐和舞蹈的官职。
祖: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
兵仗旌门:古代帝王宫殿前的一种门,用于举行仪式。
介胄:古代士兵的盔甲。
钺: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斧,用于指挥军队。
麾:古代的一种旗帜,用于指挥军队。
当司:指负责该项事务的官署。
新礼:指新的礼仪制度。
教习:指教授和练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八-评注
谨按凯乐,鼓吹之歌曲也。
此句开篇点明了凯乐的本质,即一种鼓吹的乐曲。‘谨按’一词,体现了对古文化的尊重和严谨的态度。‘凯乐’一词,在古代常用于军队胜利后的庆祝,具有浓厚的仪式感和历史沉淀。
《周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奏凯乐。”注云:“献功之乐也。”又《大司马》之职,“师有功,则凯乐献于社。”注云:“兵乐曰凯。”
这两句引用了《周官大司乐》和《大司马》的记载,说明了凯乐的起源和用途。‘王师大献’和‘师有功’表明凯乐与战争胜利紧密相关,是军队胜利的象征。‘献于社’和‘兵乐’则揭示了凯乐的祭祀功能,与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密切相关。
《司马法》曰:“得意则凯乐,所以示喜也。”《左氏传》载晋文公胜楚,振旅凯入。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凯乐的意义。《司马法》中的“得意则凯乐”强调了凯乐作为胜利喜悦的象征,而《左氏传》中的记载则展现了凯乐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魏、晋已来鼓吹曲章,多述当时战功,是则历代献捷,必有凯歌。
此句说明了魏晋以来,凯乐已经成为记录和庆祝战争胜利的重要方式。‘献捷’一词,暗示了凯乐与外交礼仪的联系。
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勣平高丽,皆备军容凯歌入京师。
此句列举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战争胜利事件,展示了凯乐在庆祝胜利中的重要作用。‘备军容凯歌入京师’描绘了胜利的军队凯旋的壮观场景。
谨检《贞观》、《显庆》、《开元礼》书,并无仪注。今参酌今古,备其陈设及奏歌曲之仪如后。
此句表明作者对《贞观》、《显庆》、《开元礼》等书籍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并无关于凯乐的详细记载。因此,作者结合古今,制定了凯乐的陈设和奏曲仪式。
凡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神策兵卫于东门外,如献俘常仪。
此句描述了凯乐演奏的具体场合,即在将领征讨胜利后献俘时。‘神策兵卫’和‘献俘常仪’表明了这一场合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其凯乐用铙吹二部,笛、筚篥、箫、笳、铙、鼓,每色二人,歌工二十四人。
此句详细说明了凯乐的演奏乐器和人员配置。‘铙吹二部’、‘笛、筚篥、箫、笳、铙、鼓’等乐器构成了古代音乐的特色,而‘歌工二十四人’则保证了演奏的规模和效果。
乐工等乘马执乐器,次第陈列,如卤簿之式。
此句描绘了乐工的出行和排列方式,体现了古代军队的严谨和规范。‘乘马’、‘执乐器’、‘次第陈列’等词语,展现了古代军队的威武和气势。
鼓吹令丞前导,分行于兵马俘馘之前。
此句说明了鼓吹令丞在凯乐演奏中的角色,即在前导和指挥中起到关键作用。
将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等四曲。
此句描述了凯乐演奏的具体内容,即演奏《破阵乐》等四曲。‘破阵乐’等曲目的选择,体现了凯乐在庆祝胜利中的象征意义。
《破阵乐》、《应圣期》两曲,太常旧有辞。《贺朝欢》、《君臣同庆乐》,今撰补之。
此句说明了凯乐演奏的曲目来源,既有传统的《破阵乐》、《应圣期》,也有作者新创作的《贺朝欢》、《君臣同庆乐》。
《破阵乐》“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应圣期》:“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辟土忻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贽贺升平。”
这两句分别摘录了《破阵乐》和《应圣期》的歌词,展示了凯乐在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
《贺朝欢》:“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君臣同庆乐》:“主圣开昌历,臣忠奏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这两句摘录了《贺朝欢》和《君臣同庆乐》的歌词,进一步表达了凯乐在庆祝胜利、歌颂和平中的情感和思想。
候行至太社及太庙门,工人下马,陈列于门外。
此句说明了凯乐演奏的地点,即在太社和太庙门外。‘工人下马’、‘陈列于门外’等词语,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和庄重。
按《周礼大司乐》注云:“献于祖。”《大司马》云:“先凯乐献于社。”
这两句再次引用了《周礼大司乐》和《大司马》的记载,强调了凯乐在祭祀仪式中的地位。
谨详礼仪,则社庙之中,似合奏乐。
此句表明作者在考虑凯乐演奏的礼仪时,认为在社庙之中演奏凯乐似乎也是合适的。
伏以尊严之地,铙吹哗欢,既无明文,或乖肃敬。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在尊严之地演奏凯乐的顾虑,认为虽然铙吹哗欢可以表达喜悦,但可能不符合肃敬的礼仪。
今请并于门外陈设,不奏歌曲。
此句提出了作者的建议,即在门外陈设,但不演奏歌曲,以符合礼仪。
候告献礼毕,复导引奏曲如仪。
此句说明了凯乐演奏的时间安排,即在献礼结束后,再按照仪式演奏凯乐。
至皇帝所御楼前兵仗旌门外二十步,乐工皆下马徐行前进。
此句描述了凯乐演奏的地点,即在皇帝御楼前兵仗旌门外二十步处。‘乐工皆下马徐行前进’体现了古代礼仪的庄重。
兵部尚书介胄执钺,于旌门内中路前导。
此句说明了兵部尚书在凯乐演奏中的角色,即在前导中起到关键作用。
《周礼》:“师有功,则大司马左执律,右秉钺,以先凯乐。”注云:“律所以听军声,钺所以为将威。”
此句引用了《周礼》的记载,说明了大司马在凯乐演奏中的职责和作用。
今吹律听声,其术久废,惟请秉钺,以存礼文。
此句说明了由于吹律听声的技艺已经久废,因此只能通过秉钺来维持礼仪。
次协律郎二人,公服执麾,亦于门下分导。
此句说明了协律郎在凯乐演奏中的角色,即在前导和指挥中起到辅助作用。
鼓吹令、丞引乐工等至位立定。
此句说明了鼓吹令、丞在凯乐演奏中的职责,即引导乐工至指定位置站立。
太常卿于乐工之前跪,具官臣某奏事,请奏凯乐。
此句说明了太常卿在凯乐演奏中的角色,即在奏事前跪拜并请奏凯乐。
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阵乐》等四曲。
此句描述了凯乐演奏的具体过程,即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演奏《破阵乐》等四曲。
乐阕,协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凯乐毕。
此句说明了凯乐演奏的结束,即协律郎偃麾,太常卿跪奏凯乐完毕。
兵部尚书、太常卿退。
此句说明了兵部尚书和太常卿在凯乐演奏结束后的行动,即退场。
乐工等并出旌门外讫,然后引俘馘入献及称贺如别仪。
此句说明了凯乐演奏结束后,乐工等退出旌门外,然后按照其他仪式引俘馘入献及称贺。
别有献俘馘仪注。
此句表明了献俘馘仪式有专门的仪注。
俟俘囚引出方退。
此句说明了在俘囚被引出后,仪式才告结束。
请宣付当司,编入新礼,仍令乐工教习。
此句提出了作者的建议,即将凯乐演奏的仪式编入新的礼仪,并让乐工进行教习。
依奏。
此句表明了上级对作者建议的认可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