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三

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三-原文

封禅之礼,自汉光武之后,旷世不修。

隋开皇十四年,晋王广率百官抗表,固请封禅。

文帝令牛弘、辛彦之、许善心等创定仪注。

至十五年,行幸兗州,遂于太山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

贞观六年,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

太宗曰:‘议者以封禅为大典。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无假封禅。礼云,‘至敬不坛’,扫地而祭,足表至诚,何必远登高山,封数尺之土也!’

侍中王珪对曰:‘陛下发德音,明封禅本末,非愚臣之所及。’

秘书监魏征曰:‘随末大乱,黎民遇陛下,始有生望。养之则至仁,劳之则未可。升中之礼,须备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

太宗深嘉征言,而中外章表不已。

上问礼官两汉封山仪注,因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太山上七十二帝坛迹。

是年两河水潦,其事乃寝。

至十一年,群臣复劝封山,始议其礼。

于是国子博士刘伯庄、睦州刺史徐令言等,各上封祀之事,互设疑议,所见不同。

多言新礼中封禅仪注,简略未周。

太宗敕秘书少监颜思古、谏议大夫硃子奢等,与四方名儒博物之士参议得失。

议者数十家,递相驳难,纷纭久不决。

于是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中书令杨师道,博采众议堪行用而与旧礼不同者奏之。

其议昊天上帝坛曰:‘将封先祭,义在告神,且备谒敬之仪,方展庆成之礼。固当于坛下止,预申齐洁。赞飨已毕,然后登封。既表重慎之深,兼示行事有渐。今请祭于泰山下,设坛以祀上帝,以景皇帝配享。坛长一十二丈,高一丈二尺。’

又议制玉牒曰:‘金玉重宝,质性贞坚,宗祀郊禋,皆充器币,岂嫌华美,实贵精确。况乎三神壮观,万代鸿名,礼极殷崇,事资藻缛。玉牒玉检,式韫灵奇,传之无穷,永存不朽。今请玉牒长一尺三寸,广厚各五寸。玉检厚二寸,长短阔狭一如玉牒。其印齿请随玺大小,仍缠以金绳五周。’

又议玉策曰:‘封禅之祭,严配作主,皆奠玉策,肃奉虔诚。今玉策四枚,各长一尺三寸,广一寸五分,厚五分。每策五简,俱以金编。其一奠上帝,一奠太祖座,一奠皇地祇,一奠高祖座。’

又议金匮曰:‘登配之策,盛以金匮,归格艺祖之庙室。今请长短令容玉策,高广各六寸。形制如今之表函。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玺。’

又议方石再累曰:‘旧藏玉牒,止用石函,亦犹盛书箧笥,所以或呼石箧。今请方石三枚,以为再累。其十枚石检,刻方石四边而立之。缠以金绳,封以石泥,印以受命玺。’

又议泰山上圆坛曰:‘四出开道,坛场通义,南面入升,于事为允。今请介丘上圆坛广五丈,高九尺,用五色土加之。四面各设一阶。御位在坛南,升自南阶,而就上封玉牒。’

又议圆坛上土封曰:‘凡言封者,皆是积土之名。利建分封,亦以班社立号。谓之封禅,厥义可知。今请于圆坛之上,安置方石,玺缄既毕,加土筑以为封。高一丈二尺,而广二丈,以五色土益封,玉牒藏于其内。祀禅之土,其封制亦同此。’

又议玉玺曰:‘谨详前载方石缄封,玉检金泥,必资印玺,以为秘固。今请依令用受命玺以封石检。其玉检既与石检大小不同,请更造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玺,以封玉牒。石检形制,依汉建武故事。’

又议立碑曰:‘勒石纪号,显扬功业,登封降禅,肆觐之坛,立碑纪之。’

又议设告至坛曰:‘既至山下,礼行告至,柴于东方上帝,望秩遍礼群神。今请其坛方八十一尺,高三尺,陛仍四出。其禅方坛及余仪式,请从今礼。仍请柴祭、望秩,同时行事。’

又议废石阙及大小距石曰:‘距石之设,意取牢固,本资实用,岂云雕饰。今既积土厚封,足与天长地久。其小距环坛,石阙回建,事非经诰,无益礼义,烦而非要,请从减省。’

太宗从其议,仍令附之于礼。

十五年,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复令公卿诸儒详定仪注。

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议。

时论者又执异见,颜师古上书申明前议。

太宗览其奏,多依师古所陈为定。

车驾至洛阳宫,会有彗星之变,乃下诏罢其事。

高宗即位,公卿数请封禅,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

麟德二年二月,车驾发京,东巡狩,诏礼官、博士撰定封禅仪注:

有司于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朔。

先是,有司斋戒。

于前祀七日平旦,太尉誓百官于行从中台,云:‘来月一日封祀,二日登封泰山,三日禅社首,各扬其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上斋于行宫四日,致斋三日。

近侍之官应从升者,及从事群官、诸方客使,各本司公馆清斋一宿。

前祀一日,诸卫令共属:未后一刻,设黄麾半仗于外壝之外,与乐工人俱清斋一宿。

有司于太岳南四里为圆坛,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

坛上饰以青,四面各依方色,并造燎坛及壝三重。

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

每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

又为玉匮一,以藏正座玉策,长一尺三寸。

并玉检方五寸,当绳处刻为五道,当封玺处刻深二分,方一寸二分。

又为金匮二,以藏配座玉策,制度如玉匮。

又为黄金绳以缠金玉匮,各五周。

为金泥、玉匮、金匮。

为玉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玺,封玉匮、金匮。

又为石感,以藏玉匮。

用方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刻方石中令容玉匮。

感旁施检处,皆刻深三寸三分,阔一尺。

当绳处皆刻深三分,阔一寸五分。

为石检十枚,以检石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

皆刻为印齿三道,深四寸。

当封玺处方五寸,当通绳处阔一寸五分。

皆有小石盖,制与检刻处相应,以检擫封泥。

其检立于感旁,南方、北方各三,东方、西方各二,去感隅皆七寸。

又为金绳以缠石感,各五周,径三分。

为石泥以泥石感,其泥,末石和方色土为之。

为距石十二枚,分距感隅,皆再累,各阔二尺,长一丈,斜刻其首,令与感隅相应。

泰山之上,设登封之坛,上径五丈,高九尺,四出陛。

坛上饰以青,四面依方色。

一壝,随地之宜。

其玉牒、玉匮、石感、石检、距石,皆如封祀之制。

又为降禅坛于社首山上,方坛八隅,一成八陛,如方丘之制。

坛上饰以黄,四面依方色。

三壝,随地之宜。

其玉策、玉匮、石感、石检、距石等,亦同封祀之制。

至其年十二月,车驾至山下。

及有司进奏仪注,封祀以高祖、太宗同配,禅社首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同配,皆以公卿充亚献、终献之礼。

于是皇后抗表曰:

伏寻登封之礼,远迈古先,而降禅之仪,窃为未允。

其祭地祇之日,以太后昭配,至于行事,皆以公卿。

以妾愚诚,恐未周备。

何者?乾坤定位,刚柔之义已殊;经义载陈,中外之仪斯别。

瑶坛作配,既合于方祇;玉豆荐芳,实归于内职。

况推尊先后,亲飨琼筵,岂有外命宰臣,内参禋祭?

详于至理,有紊徽章。

但礼节之源,虽兴于昔典;而升降之制,尚缺于遥图。

且往代封岳,虽云显号,或因时俗,意在寻仙;或以情觊名,事深为己。

岂如化被乎四表,推美于神宗;道冠乎二仪,归功于先德。

宁可仍遵旧轨,靡创彝章?

妾谬处椒闱,叨居兰掖。

但以职惟中馈,道属于蒸、尝;义切奉先,理光于蘋、藻。

罔极之思,载结于因心;祗肃之怀,实深于明祀。

但妾早乖定省,已阙侍于晨昏;今属崇禋,岂敢安于帷帟。

是故驰情夕寝,睠嬴里而翘魂;叠虑宵兴,仰深郊而耸念。

伏望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

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仪。

积此微诚,已淹气序。

既属銮舆将警,奠璧非赊,辄效丹心,庶裨大礼。

冀圣朝垂则,永播于芳规;萤烛末光,增辉于日月。

于是祭地祇、梁甫,皆以皇后为亚献,诸王大妃为终献。

丙辰,前罗文府果毅李敬贞论封禅须明水实樽:

‘《淮南子》云:‘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高诱注云:‘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数石。’

王充《论衡》云:‘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水于月,相去甚远,而火至水来者,气感之验也。’

‘《汉旧仪》云:‘八月饮酎,车驾夕牲,以鉴诸取水于月,以阳燧取火于日。’

‘《周礼·考工记》云:‘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郑玄注云:‘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

准郑此注,则水火之器,皆以金锡为之。

今司宰有阳燧,形如圆镜,以取明火;阴鉴形如方镜,以取明水。

但比年祠祭,皆用阳燧取火,应时得;以阴鉴取水,未有得者,常用井水替明水之处。

奉敕令礼司研究。

敬贞因说先儒是非,言及明水,乃云:‘周礼金锡相半,自是造阳燧法,郑玄错解以为阴鉴之制。仍古取明水法,合用方诸,引《淮南子》等书,用大蛤也。’

又称:‘敬贞曾八九月中,取蛤一尺二寸者依法试之。自人定至夜半,得水四五斗。’

奉常奏曰:‘封禅祭祀,即须明水实樽。敬贞所陈,检有故实。’

又称:‘先经试验确执,望请差敬贞自取蚌蛤,便赴太山与所司对试。’

是日,制曰:‘古今典制,文质不同,至于制度,随世代沿革,唯祀天地,独不改张,斯乃自处于厚,奉天以薄。又今封禅,即用玉牒金绳,器物之间,复有瓦樽秸席,一时行礼,文质顿乖,驳而不伦,深为未惬。其封祀、降禅所设上帝、后土位,先设飐秸、瓦甒、瓢杯等物,并宜改用裀褥罍爵,每事从文。其诸郊祀,亦宜准此。’

于是昊天上帝之座褥以苍,皇地祇褥以黄,配帝及后褥以紫,五方上帝及大明、夜明席皆以方色,内官已下席皆以莞。

三年正月,帝亲享昊天上帝于山下,封礼之坛,如圆丘之仪。

祭讫,亲封玉策,置石感,聚五色土封之。

圆径一丈二尺,高九尺。

其日,帝率侍臣已下升泰山。

翌日,就山上登封之坛封玉策讫,复还山下之斋宫。

其明日,亲祀皇地祇于社首山上,降禅之坛,如方丘之仪。

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翌日,上御朝觐坛以朝群臣,如元日之仪。

礼毕,宴文武百僚,大赦改元。

初,上亲享于降禅之坛,行初献之礼毕,执事者皆趋而下。

宦者执帷,皇后率六宫以升,行礼。

帷帟皆以锦绣为之。

百僚在位瞻望,或窃议焉。

于是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之碑,各于坛所。

又诏名封祀坛为舞鹤台,介丘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以纪当时所见之瑞焉。

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

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崇阳县。

其年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宫。

二年正月,驾幸奉天宫。

至七月,下诏将以其年十一月封禅于嵩岳。

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工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

于是议:

立封祀坛,如圆丘之制。

上饰以玄,四面依方色。

为圆坛,三成,高二丈四尺,每等高六尺。

坛上径一十六步,三等各阔四步。

设十二陛,陛皆上阔八尺,下阔一丈四尺。

为三重壝,距外壝三十步,内壝距五十步。

燎坛在坛东南外壝之内,高三尺,方一丈五尺,南出陛。

登封坛,圆径五丈,高九尺。

四出陛,为一壝,饰以五色,准封祀。

禅祭坛,上饰以金,四面依方色,为八角方坛,再成,高一丈二尺,每等高四尺。

坛上方十六步,每等广四步,设八陛。

其上坛陛皆广八尺,中等陛皆广一丈,下等陛皆广一丈二尺。

为三重壝之大小,准封祀。

为埋坎,在坛之未地外壝之内,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

朝觐坛,于行宫之前为坛。

宫方三分。

壝二,在南。

坛方二十四丈,高九尺,南面两陛,余三百各一陛。

封祀、登封,五色土封石感为圆封,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高九尺。

禅祭,五色土封为八角方封,大小准封祀制度。

所用尺寸,准历东封,并用古尺。

诸坛并筑土为之,礼无用石之文。

并度影以定方位。

登封、降禅,四出陛各当四方之中,陛各上广七尺,下广一丈二尺。

封祀玉帛料,有苍璧,四圭有邸,圭璧。

禅祭有黄琮,两圭有邸,无圭璧。

又定登封、降禅、朝觐等日。

准礼,冬至祭天于圆丘,其封祀请用十二日。

准东封祀故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禅祭,十四日朝觐。

若有故,须改登封已下期日,在礼无妨。

又辇舆料云:封祀、登封,皇帝出乘玉辂,还乘金辂。

皇太子往还金辂。

禅祭,皇帝、太子如封祀。

又衣服料云:

“东封祠祭日,天皇服衮冕,近奉制,依《贞观礼》服大裘。

又云:

“衮冕服一具,斋服之;通天冠服一具,回服之;翼善冠服一具,马上服之。

皇太子衮冕服。

又斋则服远游冠,受朝则公服远游冠服,马上则进德冠服。

当时又令详求射牛之礼。

行伟、守贞等议曰:

“据《周礼》及《国语》,郊祀天地,天子自射其牲。

汉武唯封太山,令侍中儒者射牛行事。

至于余祀,亦无射牲之文。

但亲舂射牲,虽是古礼,久从废省。

据封禅礼,祀日,未明十五刻,宰人以銮刀割牲,质明而行事。

比銮驾至时,牢牲总毕,天皇唯奠玉酌献而已。

今若祀前一日射牲,事即伤早。

祀日方始射牲,事又伤晚。

若依汉武故事,即非亲射之仪,事不可行。

诏从之。

寻属高宗不豫,遂罢封禅之礼。

则天证圣元年,将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助,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

嵩山旧有夏启及启母、少室阿姨神庙,咸令预祈祭。

至天册万岁二年腊月甲申,亲行登封之礼。

礼毕,便大赦,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成县为告成县。

粤三日丁亥,禅于少室山。

又二日己丑,御朝觐坛朝群臣,咸如乾封之仪。

则天以封禅日为嵩岳神祇所祐,遂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灵妃为天中皇后,夏后启为齐圣皇帝;

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

登封坛南有槲树,大赦日于其杪置金鸡树。

则天自制《升中述志碑》,树于坛之丙地。

玄宗开元十二年,文武百僚、朝集使、皇亲及四方文学之士,皆以理化升平,时谷屡稔,上书请修封禅之礼并献赋颂者,前后千有余篇。

玄宗谦冲不许。

中书令张说又累日固请,乃下制曰:

“自古受命而王者,曷尝不封泰山,禅梁父,答厚德,告成功。

三代之前,罔不由此。

越自魏、晋,以迄周、隋,帝典阙而大道隐,王纲弛而旧章缺,千载寂寥,封崇莫嗣。

物极而复,天祚我唐,武、文二后,应图受箓。

洎于高宗,重光累盛,承至理,登介丘,怀百神,震六合,绍殷、周之统,接虞、夏之风。

中宗弘懿铄之休,睿宗沐粹精之道,巍巍荡荡,无得而称者也。

朕昔戡多难,禀略先朝,虔奉慈旨,嗣膺丕业。

是用创九庙以申孝敬,礼二郊以展严禋,宝菽粟于水火,捐珠玉于山谷。

兢兢业业,非敢追美前王;日慎一日,实以奉遵遗训。

至于巡狩大典,封禅鸿名,顾惟寡薄,未遑时迈,十四载于兹矣。

今百谷有年,五材无眚,刑罚不用,礼义兴行,和气氤氲,淳风澹泊。

蛮夷戎狄,殊方异类,重译而至者,日月于阙廷;奇兽神禽,甘露嘉醴,穷祥极瑞,朝夕于林御。

王公卿士,罄乃诚于中;鸿生硕儒,献其书于外。

莫不以神祇合契,亿兆同心。

斯皆烈祖圣孝,垂裕余庆。

故朕赖宗庙之介福,敢以眇身,颛其克让。

是以敬奉群议,弘此大猷,以光我高祖之丕图,以绍我高祖之鸿烈。

永言陟配,追感载深。

可以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式遵故实,有事太山。

所司与公卿诸儒详择典礼,预为备具,勿广劳人,务存节约,以称朕意。

于是诏中书令张说、右散骑常侍徐坚、太常少卿韦绦、秘书少监康子元、国子博士侯行果等,与礼官于集贤书院刊撰仪注。

玄宗初以灵山好静,不欲喧繁,与宰臣及侍讲学士对议,用山下封祀之仪。

于是张说谓徐坚、韦绦等曰:

乾封旧仪,禅社首,享皇地祇,以先后配飨。

王者父天而母地,当今皇母位,亦当往帝之母也,子配母飨,亦有何嫌?而以皇后配地祇,非古之制也。

天监孔明,福善如响。

乾封之礼,文德皇后配皇地祇,天后为亚献,越国太妃为终献。

宫闱接神,有乖旧典。

上玄不祐,遂有天授易姓之事,宗社中圮,公族诛灭,皆由此也。

景龙之季,有事圆丘,韦氏为亚献,皆以妇人升坛执笾豆,渫黩穹苍,享祀不洁。

未及逾年,国有内难,终献皆受其咎,掌座斋郎及女人执祭者,多亦夭卒。

今主上尊天敬神,事资革正。

斯礼以睿宗大圣贞皇帝配皇地祇,侑神作主。

乃定议奏闻。

上从之。

旧礼:郊祀既毕,收取玉帛牲体,置于柴上,然后燔于燎坛之上,其坛于神坛之左。

显庆中,礼部尚书许敬宗等因修改旧礼,乃奏曰:

谨按祭祀之礼,周人尚臭,祭天则燔柴,祭地则瘗血,宗庙则焫萧灌鬯,皆贵气臭,同以降神。

礼经明白,义释甚详。

委柴在祭神之初,理无所惑。

是以《三礼义宗》等并云:

祭天以燔柴为始,然后行正祭。

祭地以瘗血为先,然后行正祭。

又《礼论》说太常贺循上言:

积柴旧在坛南,燔祭天之牲,用犊左胖,汉仪用头,今郊用胁之九个。

太宰令奉牲胁,太祝令奉圭璧,俱奠燎薪之上。

此即晋氏故事,亦无祭末之文。

既云汉仪用牲头,头非神俎之物,且祭末俎皆升右胖之胁。

唯有《三礼》、贺循既云用祭天之牲左胖,复云今仪用胁九个,足明燔柴所用,与升俎不同。

是知自在祭初,别燔牲体,非于祭末,烧神余馔。

此则晋氏以前,仍遵古礼。

唯周、魏以降,妄为损益。

缘告庙之币,事毕瘗埋,因改燔柴,将为祭末。

事无典实,礼阙降神。

又燔柴、正祭,牲、玉皆别。

苍璧苍犊之流,柴之所用;四圭骍犊之属,祀之所须。

故郊天之有四圭,犹祀庙之有圭瓚。

是以《周官典瑞》,文势相因,并事毕收藏,不在燔例。

而今新礼引用苍璧,不顾圭瓚,遂亦俱燔,义既有乖,理难因袭。

又燔柴作乐,俱以降神,则处置之宜,须相依准。

柴燔在左,作乐在南,求之礼情,实为不类。

且《礼论》说积柴之处在神坛之南,新体以为坛左,文无典故。

请改燔为祭始,位乐悬之南,外壝之内。

其阴祀瘗埋,亦请准此。

制可之。

自是郊丘诸祀,并先焚而后祭。

及玄宗将作封禅之礼,张说等参定仪注,徐坚、康子元等建议曰:

臣等谨按显庆年修礼官长孙无忌等奏改燔柴在祭前状称“祭祀之礼,必先降神。”

臣等按礼,迎神之义,乐六变则天神降,八变则地祇出,九变则鬼神可得而礼矣。

则降神以乐,《周礼》正文,非谓燔柴以降神也。

案尚臭之义,不为燔之先后。

假如周人尚臭,祭天则燔柴,容或燔臭先以迎神。

然则殷人尚声,祭天亦燔柴,何声可燔先迎神乎?

又按显庆中无忌等奏称“晋氏之前,犹遵古礼。周、魏以降,妄为损益”者。

今按郭璞《晋南郊赋》及注《尔雅》:“祭后方燔。”

又按《宋志》所论,亦祭后方燔。

又检南齐、北齐及梁郊祀,亦饮福酒后方燔。

又检后周及隋郊祀,亦先祭后燔。

据此,即周遵后燔,晋不先燎。

无忌之事,义乃相乖。

又按《周礼大宗伯》职:“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注》云:“礼为始告神时荐于神也。”

下文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皆有牲币,各如其器之色。”

又《礼器》云:以少为贵者,祭天特牲。”

是知苍璧之与苍牲,俱各奠之神座,理节不惑。

又云:“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即明祀昊天上帝之时,以旅五方天帝明矣。

其青圭、赤璋、白琥、玄璜,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各于其方迎气所用,自分别矣。

今按显庆所改新礼,以苍璧与苍牲、苍币,俱用先燔。

苍璧既已燔矣,所以遂加四圭有邸,奠之神座。

苍牲既已燔矣,所以更加骍牲,充其实俎。

混昊天于五帝,同用四圭;失特牲之明文,加为二犊。

深乖礼意,事乃无凭。

考功员外郎赵冬曦、太学博士侯行果曰:

先焚者本以降神,行之已久。

若从祭义,后焚为定。

中书令张说执奏曰:

徐坚等所议燔柴前后,议有不同。

据祭义及贞观。

显庆已后,既先燔,若欲正失礼,求祭义,请从《贞观礼》。

如且因循不改,更请从《显庆礼》。

凡祭者,本以心为主,心至则通于天地,达于神祇。

既有先燔、后燎,自可断于圣意,圣意所至,则通于神明。

燔之先后,臣等不敢裁定。

玄宗令依后燔及先奠之仪。

是后太常卿宁王宪奏请郊坛时祭,并依此先奠璧而后燔柴、瘗埋,制从之。

时又有四门助教施敬本驳奏旧封禅礼八条,其略曰:

旧礼,侍中跪取匜沃盥,非礼也。

夫盥手洗爵,人君将致洁而尊神,故能使小臣为之。

今侍中,大臣也,而沃盥于人君;太祝,小臣也,乃诏祝于天神。

是接天神以小臣,奉人君以大臣,故非礼。

按《周礼·大宗伯》曰:‘郁人,下士二人,赞裸事。’则沃盥此职也。

汉承秦制,无郁人之职,故使近臣为之。

魏、晋至今,因而不改。

然则汉礼,侍中行之则可矣,今以侍中为之,则非也。

汉侍中,其始也微。

高帝时籍孺为之,惠帝时闳孺为之,留侯子辟强年十五为之。

至后汉,楼坚以议郎拜侍中,邵阖自侍中迁步兵校尉,秩千石,少府卿之属也。

少府卿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侍中与少府丞班同。

魏代苏则为之。

旧侍中亲省起居,故谓之‘执兽子。’

吉茂见谓之曰,‘仕进不止执兽子’,是言其为亵臣也。

今侍中,名则古官,人非昔任,掌同燮理,寄实盐梅,非复汉、魏‘执兽子’之班,异乎《周礼》郁人之职。

行舟不息,坠剑方遥,验刻而求,可谓谬矣。

夫祝以传命,通主人之意以荐于神明,非贱职也。

故两君相见,则卿为上傧。

况天人之际,其肃恭之礼,以两君为喻,不亦大乎!

今太祝,下士也,非所以重命而尊神之义也。

然则周、汉太祝,是礼矣。

何者?按《周礼·大宗伯》曰:‘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辞。’

大宗伯为上卿,今礼部尚书、太常卿比也;

小宗伯中大夫,今侍郎、少卿比也;

太祝下大夫,今郎中、太常丞比也;

上士四人,今员外郎、太常博士之比也。

故可以处天人之际,致尊极之辞矣。

又汉太祝令,秩六百石,与太常博士同班。

梁太祝令,与南台御史同班。

今太祝下士之卑,而居下大夫之职,斯又刻舟之论,不异于前矣。

又曰:

旧礼,谒者引太尉升坛亚献,非礼也。

谒者已贱,升坛已重,是微者用之于古,而大体实变之于今也。

按《汉官仪》:‘尚书御史台官属有谒者仆射一人,秩六百石,铜印青绶;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

又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光禄勋官属有郎中、员外,秩比二千石;有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

古之谒者,秩异等,今谒者班微,以之从事,可谓疏矣。

又曰:

旧礼,尚书令奉玉牒,今无其官,请以中书令从事。

按汉武帝时,张安世为尚书令,游宴后宫,以宦者一人出入帝命,改为中书谒者令。

至成帝,罢宦者,用士人。

魏黄初改秘书,置中书监令。

旧尚书并掌制诰,既置中书官,而制诰枢密皆掌焉。

则自魏以来,中书是汉朝尚书之职。

今尚书令奉玉牒,是用汉礼,其官既阙,故可以中书令主之。

议奏,玄宗令张说、徐坚召敬本与之对议详定,说等奏曰:

敬本所议,其中四条,先已改定。

有不同者,望临时量事改摄。

制从之。

十三年十一月丙戌,至泰山,去山趾五里,西去社首山三里。

丁亥,玄宗服衮冕于行宫,致斋于供帐前殿。

己丑,日南至,大备法驾,至山下。

玄宗御马而登,侍臣从。

先是玄宗以灵山清洁,不欲多人上,欲初献于山上坛行事,亚献、终献于山下坛行事。

因召礼官学士贺知章等入讲仪注,因问之,知章等奏曰:

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时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

陛下享君位于山上,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诚足以垂范来叶,为变礼之大者也。

礼成于三,初献、亚、终,合于一处。

玄宗曰:‘朕正欲如是,故问卿耳。’

于是敕三献于山上行事,其五方帝及诸神座于山下坛行事。

玄宗因问:‘玉牒之文,前代帝王,何故秘之?’

知章对曰:‘玉牒本是通于神明之意。

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思神仙,其事微密,是故莫知之。’

玄宗曰:‘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

宜将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

其辞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天启李氏,运兴土德。

高祖、太宗,受命立极。

高宗升中,六合殷盛。

中宗绍复,继体不足。

上帝眷祐,锡臣忠武。

底绥内难,推戴圣父。

恭承大宝,十有三年。

敬若天意,四海晏然。

封祀岱岳,谢成于天。

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庚寅,祀昊天上帝于山上封台之前坛,高祖神尧皇帝配享焉。

邠王守礼亚献,宁王宪终献。

皇帝饮福酒。

癸巳,中书令张说进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

帝拜稽首。

山上作圆台四阶,谓之封坛。

台上有方石再累,谓之石感玉牒、玉策,刻玉填金为字,各盛以玉匮,束以金绳,封以金泥,皇帝以受命宝印之。

纳二玉匮于石感中,金泥碱际,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

坛东南为燎坛,积柴其上。

皇帝就望燎位,火发,群臣称万岁,传呼下山下,声动天地。

山下坛祀,群臣行事已毕,皇帝未离位,命中书门下曰:“朕以薄德,恭膺大宝。今封祀初建,云物休祐,皆是卿等辅弼之力。君臣相保,勉副天心,长如今日,不敢矜怠。”

中书令张说跪言:“圣心诚恳,宿斋山上。昨夜则息风收雨,今朝则天清日暖,复有祥风助乐,卿云引燎,灵迹盛事,千古未闻。陛下又思慎终如初。长福万姓,天下幸甚。”

先是车驾至岳西来苏顿,有大风从东北来,自午至夕,裂幕折柱,众恐。

张说倡言曰:“此必是海神来迎也。”

及至岳下,天地清晏。

玄宗登山,日气和煦。

至斋次日入后,劲风偃人,寒气切骨。

玄宗因不食,次前露立,至夜半,仰天称:“某身有过,请即降罚。若万人无福,亦请某为当罪。兵马辛苦,乞停风寒。”

应时风止,山气温暖。

时从山上布兵至于山坛,传呼辰刻及诏命来往,斯须而达。

夜中燃火相属,山下望之,有如连星自地属天。

其日平明,山上清迥,下望山下,休气四塞,登歌奏乐,有祥风自南而至,丝竹之声,飘若天外。

及行事,日扬火光,庆云纷郁,遍满天际。

群臣并集于社首山帷宫之次,以候銮驾,遥望紫烟憧憧上达,内外欢噪。

玄宗自山上便赴社首斋次,辰巳间至,日色明朗,庆云不散。

百辟及蕃夷争前迎贺。

辛卯,享地祇于社首之泰折坛,睿宗大圣贞皇帝配祀。

五色云见,日重轮。

藏玉策于石感,如封坛之仪。

壬辰,玄宗御朝觐之帐殿,大备陈布。

文武百僚,二王后,孔子后,诸方朝集使,岳牧举贤良及儒生、文士上赋颂者,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突厥颉利发,契丹、奚等王,大食、谢褷、五天十姓,昆仑、日本、新罗、靺鞨之侍子及使,内臣之番,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十姓摩阿史那兴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贤王,日南、西竺、凿齿、雕题、牂柯、乌浒之酋长,咸在位。

制曰:

朕闻天监唯后,后克奉天,既合德以受命,亦推功而复始。

厥初作者七十二君,道洽迹著,时至符出,皆用事于介丘,升中于上帝。

人神之望,盖有以塞之,皇王之序,可得而言。

朕接统千岁,承光五叶,惟祖宗之德在人,惟天地之灵作主。

往者内难,幽赞而集大勋;间无外虞,守成而缵旧服。

未尝不乾乾终日,思与公卿大夫上下协心,聿求至理,以弘我烈圣,其庶乎馨香。

今九有大宁,群氓乐业,时必敬授而不夺,物亦顺成而无夭。

懋建皇极,幸致太和。

洎乃幽遐,率由感被。

戎狄不至,唯文告而来庭;麟凤已臻,将觉情而在薮。

以故凡百执事,亟言大封。

顾惟不德,切欲勿议。

伏以先圣储祉,与天同功,荷传符以在今,敢侑神而无报。

大篇斯在,朕何让焉。

遂奉遵高宗之旧章,宪乾封之令典,时迈东土,柴告岱岳,百神群望,莫不怀柔,四方诸侯,莫不来庆,斯是天下之介福,邦家之耿光也。

无穷之休祉,岂独在予;非常之惠泽,亦宜逮下。

可大赦天下。

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仍令所管崇饰祠庙,环山十里,禁其樵采。

给近山二十户复,以奉祠神。

玄宗制《纪太山铭》,御书勒于山顶石壁之上。

其辞曰:

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大川。

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相庶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暢,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谓孝莫大于严父,礼莫盛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

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詟九宇。

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岱宗,顺也。

《尔雅》曰:“泰山为东岳。”

《周官》曰:“兗州之镇山。”

实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

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

朕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而祈福,岂敢高祝千古,自比九皇哉!

故设坛场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

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东岳,类于上帝,配我高祖。

在天之神,罔不毕降。

粤翌日,禅于社首,佑我圣考,祀于皇祇。

在地之神,罔不咸举。

暨壬辰,觐群后,上公进曰:“天子膺天符,纳介福。

群臣拜稽首,呼万岁。

庆合欢同,乃陈诫以德。

大浑协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

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

一二兄弟,笃行孝友,锡类万国,时唯休哉!

我儒制礼,我史作乐,天地扰顺,时唯休哉!

蛮夷戎狄,重译来贡,累圣之化,朕何慕焉。

五灵百宝,日来月集,会昌之运,朕何惑焉。

凡今而后,儆乃在位,一王度,齐象法,权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

思立人极,乃见天则。

於戏!天生蒸人,惟后时乂,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

地德载物,惟后时相,能以厚生生万人,事地察矣。

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尔幼孙,克享上帝。惟帝时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诞锡新命,缵我旧业,永保天禄,子孙其承之”。

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则亦与百执事尚绥兆人,将多于前功,而毖彼后患。

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

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

朕惟宝行三德,曰慈、俭、谦。

慈者,覆无疆之言;俭者,崇将来之训;自满者人损,自谦者天益。

苟如是,则轨迹易循,基构易守。

磨石璧,刻金石,冀后人之听辞而见心,观末而知本。

铭曰:

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

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

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万邦。

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

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

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巍岱宗,卫我神主。

中宗绍运,旧邦惟新,睿宗继明,天下归仁。

恭己南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

缅余小子,重基五圣,匪功伐高,匪德矜盛。

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

古封太山,七十二君,或禅亭亭,或禅云云。

其迹不见,其名可闻,祗遹文祖,光昭旧勋。

方士虚诞,儒书不足,佚后求仙,诬神检玉。

秦灾风雨,汉污编录,德未合天,或承之辱。

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于是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颋撰《朝觐坛颂》以纪德。

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

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华岳神为金天王。

开元十年,因幸东都,又于华岳祠前立碑,高五十余尺。

又于岳上置道士观,修功德。

至天宝九载,又将封禅于华岳,命御史大夫王鉷开凿险路以设坛场,会祠堂灾而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三-译文

封禅的礼仪,自从汉光武帝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到了隋朝开皇十四年,晋王杨广率领百官上表,坚决请求进行封禅。文帝命令牛弘、辛彦之、许善心等人制定仪式。到了十五年,皇帝巡幸兖州,于泰山脚下筑坛设祭,按照南郊的礼仪进行,最终没有登山就返回了。

贞观六年,平定了突厥,那一年粮食丰收,群臣上奏请求封禅泰山。太宗说:‘有人认为封禅是大事。按照我的本意,只要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即使没有封禅的礼仪,也足以比得上尧、舜;如果百姓生活困苦,外敌入侵,即使举行封禅的仪式,又有什么区别于桀、纣呢?’过去秦始皇自认为德行符合天意,自称皇帝,登上泰山封禅,奢侈自大。汉文帝却没有登山封禅,而是亲自实行节俭,刑罚不用。现在人们都称秦始皇为暴虐的君主,汉文帝为有德的君主。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必要进行封禅。礼书中说,‘最尊敬的祭祀不需要坛’,只要扫地祭拜,就足以表达最大的诚意,何必远登高山,封上几尺土地呢!’

侍中王珪回答说:‘陛下发出德音,阐明封禅的宗旨,不是愚臣所能理解的。’秘书监魏征说:‘隋朝末年大乱,百姓在陛下统治下,才有了生存的希望。养育他们则是仁德,但劳累他们则不可行。举行升中之礼,需要准备成千上万的车辆和马匹,以及帐篷的费用,动用数州的劳役。人口稀少,怎么能承担这些费用呢?’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话,而朝廷内外上奏的章表不断。

皇帝询问礼官两汉封山的仪式,于是派遣中书侍郎杜正伦前往泰山上的七十二帝坛迹。那一年黄河和长江泛滥,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到了十一年,群臣再次劝请封山,才开始讨论仪式。于是国子博士刘伯庄、睦州刺史徐令言等人,各自上奏封祀的事情,互相提出疑问,意见不同。许多人认为新的封禅仪式简略不周。

太宗命令秘书少监颜思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人与四方名儒和博学之士讨论得失。讨论者有数十家,互相驳难,争论不休。于是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中书令杨师道,广泛采纳可行的意见,并与旧礼不同之处上奏。

关于昊天上帝坛的讨论说:‘封禅之前先要祭拜,这是告诉神灵的意思,同时也准备谒见的礼仪,然后才能举行庆祝的仪式。当然应该在坛下停止,预先表示虔诚。祭拜结束后,然后再登山封禅。这样既表示了慎重,又显示了行事有步骤。现在建议在泰山脚下祭拜,设坛祭祀上帝,以景皇帝配享。坛长十二丈,高十二尺。’

关于制作玉牒的讨论说:‘金玉等贵重宝物,性质坚硬,宗庙祭祀、郊祀等仪式都使用它们作为器物和货币,难道嫌它们华丽吗?实际上它们贵在精确。何况三神壮观,万代传名,礼仪极为庄重,事情需要精心准备。玉牒和玉检,应保存其灵性,永远流传不朽。现在建议玉牒长一尺三寸,宽厚各五寸。玉检厚二寸,长宽高与玉牒相同。印文的大小请根据玉玺的大小,并用金绳缠绕五周。’

关于玉策的讨论说:‘封禅的祭祀,严格配享,都要放置玉策,表示虔诚。现在有四枚玉策,每枚长一尺三寸,宽一寸五分,厚五分。每策五页,都用金线编在一起。其中一枚献给上帝,一枚献给太祖,一枚献给皇地祇,一枚献给高祖。’

关于金匮的讨论说:‘封禅的策文,要放在金匮中,归放到艺祖庙室。现在建议金匮的长短要能容纳玉策,高宽各六寸。形状和现在的公文函相似。用金绳缠绕,用金泥封口,用受命玺盖章。’

关于方石再累的讨论说:‘过去收藏玉牒,只用石函,也就像装书的箱子,所以有时叫石箧。现在建议用三块方石,作为再累。十枚石检,刻在方石的四边而立。用金绳缠绕,用石泥封口,用受命玺盖章。’

关于泰山上圆坛的讨论说:‘四面开辟道路,坛场通义,面向南面进入,符合礼仪。现在建议在介丘上建造圆坛,广五丈,高九尺,用五色土堆砌。四面各设一个台阶。皇帝的位置在坛南,从南台阶上升,然后进行封禅。’

关于圆坛上土封的讨论说:‘所有提到封的,都是堆积土地的名字。建立分封,也是为了分封土地,建立号令。称为封禅,其意义可知。现在建议在圆坛上放置方石,盖章完毕后,加上土堆成封。高一丈二尺,宽二丈,用五色土加封,玉牒藏在里面。祭祀禅地的土,封制也与此相同。’

关于玉玺的讨论说:‘仔细查看前面的记载,方石封口,玉检金泥,必须使用印玺,作为保密。现在建议使用受命玺来封石检。玉检和石检的大小不同,请另造一枚玺,一寸二分见方,文字与受命玺相同,用来封玉牒。石检的形状和汉朝建武的故事相同。’

关于立碑的讨论说:‘刻石纪号,显扬功业,登山封禅,举行觐见的坛场,要立碑记载。’

关于设告至坛的讨论说:‘到达山下后,进行礼仪告至,在东方上帝那里烧柴祭拜,遍祭群神。现在建议坛方八十一尺,高三尺,台阶四面。禅地的方坛和其他仪式,请按照现在的礼仪进行。同时进行烧柴祭拜和望秩。’

关于废除石阙及大小距石的讨论说:‘距石的设置,目的是为了牢固,本来就是为了实用,哪里是装饰。现在既然已经堆积了厚厚的土封,足以与天地同长久。小的距石环绕坛场,石阙回建,这些事情并非经典所载,对礼仪没有好处,既繁琐又没有必要,请予以减少。’

太宗采纳了这些意见,并命令将其附在礼仪之中。

十五年,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再次命令公卿和儒生详细制定仪式。

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他们的意见。当时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见,颜师古上书申明以前的意见。太宗阅读了他的奏章,大多依据颜师古所陈述的来定夺。

车驾到达洛阳宫,恰逢彗星出现的变化,于是下诏停止了这件事。

高宗即位后,公卿多次请求封禅,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后,又秘密地支持这件事。

麟德二年二月,皇帝从京城出发,进行东巡,下诏礼官、博士撰写封禅仪式。

有关部门在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朔。在此之前,有关部门进行了斋戒。在祭祀前七天清晨,太尉在行宫中台向百官宣誓,说:‘下个月一日封祀,二日登山封禅泰山,三日禅社首,各自履行职责,不履行职责,国家有常刑。’皇帝在行宫中斋戒四天,致斋三天。随从升山的官员以及从事群官、各方的使节,各自在本司的公馆中清斋一晚。

祭祀前一天,各卫令共同宣布:未时一刻,在外壝之外设立黄麾半仗,与乐工一起清斋一晚。

有关部门在太岳山南边四里处建造了一个圆形的祭坛,分为三层、十二级台阶,按照圆形高丘的规制。祭坛上用青色装饰,四面分别按照四方颜色装饰,并且建造了三层燎坛和壝。又制作了三枚玉策,都用金绳串联玉简制成。每枚玉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三分,用玉填金刻字。还制作了一个玉匮,用来存放正座玉策,长一尺三寸。玉检方五寸,在绳子位置刻成五道,在封印位置刻深二分,方一寸二分。又制作了两个金匮,用来存放配座玉策,规制与玉匮相同。还制作了黄金绳,用来缠绕金玉匮,各缠绕五圈。制作了金泥、玉匮、金匮。制作了一枚玉玺,方一寸二分,文字与受命玺相同,用来封存玉匮、金匮。又制作了石函,用来存放玉匮。用方石堆叠两层,每层各方五尺,厚一尺,在方石中刻出可以容纳玉匮的空间。石函旁边设置检查处,都刻深三寸三分,宽一尺。在绳子位置都刻深三分,宽一寸五分。制作了十枚石检,用来检查石函,都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寸。都刻有印齿三道,深四寸。在封印位置方五寸,在通绳处宽一寸五分。都有小石盖,规制与检查刻处相匹配,用来检查和封印泥。这些检查都立在石函旁边,南方、北方各三个,东方、西方各两个,距离石函角落都是七寸。又用金绳缠绕石函,各缠绕五圈,直径三分。用石泥涂抹石函,这种泥是用石末和方色土制成的。制作了十二枚距石,分别距离石函角落,都堆叠两层,每层宽二尺,长一丈,斜刻头部,使其与石函角落相匹配。

在泰山之上,设置了登封的祭坛,祭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四面有台阶。祭坛上用青色装饰,四面按照四方颜色装饰。一座壝,根据地形适当设置。玉牒、玉匮、石函、石检、距石,都按照封祀的规制。又在社首山上建造了降禅坛,方形坛八角,一层坛八级台阶,按照方形高丘的规制。坛上用黄色装饰,四面按照四方颜色装饰。三层壝,根据地形适当设置。玉策、玉匮、石函、石检、距石等,也都按照封祀的规制。

到了那年十二月,皇帝的车队到达山下。等到有关部门呈上仪注,封祀时将高祖、太宗一同配享,禅社首时将太穆皇后、文德皇后一同配享,都由公卿充任亚献、终献的礼仪。于是皇后上表说:

追溯登封的礼仪,远远超过了古代,而降禅的仪式,私下认为不太合适。在祭祀地神的时候,用太后配享,至于实际操作,都由公卿负责。以我愚昧的诚意,恐怕不够周全。为什么呢?乾坤定位,刚柔的道理已经不同;经义已经陈述,内外之礼有所区别。瑶坛作为配享,已经符合了方神;玉豆献上香草,实际上属于内职。何况推崇先后,亲自享用琼筵,难道有外命宰相,内参祭祀?详尽地考虑至理,有损礼仪。但是礼仪的源头,虽然起源于古代经典;而升降的规制,还缺少远大的规划。而且历代封岳,虽然说是显赫的名号,或许因为时俗,意在寻仙;或许因为情感渴望名声,事情深入到个人。哪能像教化遍布四方,把美德归于神宗;道冠于天地之间,把功绩归于先德。难道还是遵循旧轨,破坏了常规?

我错误地身处椒房,谦逊地居于兰室。只是因为职责是中馈,道属于蒸尝;义切于敬奉祖先,理光于祭祀。无穷的思念,深深地结在我的心中;敬畏之心,实际上比明祀还要深沉。只是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的教养,已经缺少了晨昏之礼的侍奉;现在正值大祭,怎么敢安于帷帐之中。因此,我在夜晚躺在床上,望着嬴里而思念;在夜间起床,仰望着深郊而感慨。我诚恳地希望,在举行礼仪的那一天,总领六宫内外命妇,亲自奉献祭品。希望表达出如同在世时的敬意,展示虔诚的礼拜仪式。这些微小的诚意,已经淹没了岁月。既然皇帝的车队即将出发,献祭的玉璧不可拖延,我愿意献出赤诚之心,或许能对大礼有所帮助。希望圣朝树立典范,永远传播于美好规范;我如同萤火虫,虽然微弱,也希望增加日月的光辉。

于是祭祀地神、梁父,都由皇后担任亚献,诸王大妃担任终献。

丙辰年,前罗文府果毅李敬贞论述封禅需要明水实樽:‘《淮南子》说:“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释说:“方诸,阴燧,大蛤也。经过熟磨擦拭使其发热,对着月亮,就能生出水来。用铜盘承接,可以承接数石水。”王充《论衡》说:“阳燧从太阳取火,方诸从月亮取水,相隔很远,但是火能到水能来,这是气感应的证明。”《汉旧仪》说:“八月饮酎,车驾夕牲,用鉴诸从月亮取水,用阳燧从太阳取火。”《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金锡半,称为鉴燧之齐。”郑玄注释说:“鉴燧,从日月取水火的器具。”根据郑玄的注释,那么水火之器,都是用金锡制成的。现在司宰有阳燧,形状像圆镜,用来取明火;阴鉴形状像方镜,用来取明水。但是近年来的祭祀,都使用阳燧取火,能够得到;用阴鉴取水,却从未得到,常用井水代替明水。”奉皇帝之命,令礼司研究。敬贞因此谈论先儒的是非,说到明水,就说:“周礼中金锡各半,自是制作阳燧的方法,郑玄错误地理解为阴鉴的规制。按照古代取明水的方法,应该使用方诸,引用《淮南子》等书,使用大蛤。”又称:“敬贞曾在八九月份,取了一尺二寸的蛤蜊,按照方法试验。从人定到半夜,得到了四五斗水。”奉常上奏说:“封禅祭祀,必须用明水实樽。敬贞所陈述的,检查有确凿的依据。”又称:先前的试验已经确定,希望请求派遣敬贞亲自取蚌蛤,前往泰山与有关部门对试。

这一天,皇帝下诏说:“古今典制,文质不同,至于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沿革,只有祭祀天地,独独不改变规制,这是自处于厚,敬奉天地的薄。而且现在封禅,即使用玉牒金绳,器物之间,又有瓦樽秸秆席子,一时行礼,文质不符,杂乱无章,非常不合适。封祀、降禅所设上帝、后土的位置,先设置了秸秆、瓦壶、瓢杯等物,都应该改用席子、酒器、酒杯,每件事都从文雅出发。其他的郊祀,也应当按照这个规定。”于是昊天上帝的座位用青色布料,皇地祇的座位用黄色布料,配帝及后的座位用紫色布料,五方上帝及大明、夜明席子都用相应的方色,内官以下的席子都用蒲草。

(注: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古代称谓可能需要根据上下文具体解释,以上翻译仅供参考。)

三年正月,皇帝亲自在山下祭祀昊天上帝,用封土的礼仪,按照圆丘的仪式。祭祀完毕后,亲自封存玉策,放在石碑上,用五色土封存。圆坛直径一丈二尺,高九尺。那一天,皇帝率领侍臣登上泰山。第二天,在山上登上封土的坛,封存玉策完毕,又回到山下的斋宫。第三天,亲自在社首山上祭祀皇地祇,降禅的坛,按照方丘的仪式。皇后作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作为终献。第二天,皇帝登上朝觐坛,像元旦那样朝见群臣。仪式结束后,宴请文武百官,大赦天下,改元。

最初,皇帝在降禅坛上亲自祭祀,行初献之礼完毕后,负责事务的人都急忙下去。宦官拿着帷幕,皇后率领六宫的人上去,行礼。帷幕都是用锦绣制成的。百官在位子上观看,有的私下议论。于是皇帝下令建立登封、降禅、朝觐的碑,分别放在各自的坛上。又下令将封祀坛命名为舞鹤台,介丘坛命名为万岁台,降禅坛命名为景云台,以记录当时所见到的祥瑞。

高宗在封禅泰山之后,又想遍封五岳。到了永淳元年,在洛州嵩山之南设立崇阳县。那一年七月,下令建造奉天宫。第二年正月,皇帝驾临奉天宫。到了七月,下诏说当年十一月将在嵩岳封禅。下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工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等人详细制定仪式。于是商议:设立封祀坛,按照圆丘的制度。上面用黑色装饰,四面按照方位颜色。建造圆形坛,三层,高二十四尺,每层高六尺。坛上直径十六步,每层各宽四步。设十二级台阶,每级台阶上宽八尺,下宽一丈四尺。建造三重壝,距离外壝三十步,内壝距离五十步。燎坛在坛东南外壝之内,高三尺,方一丈五尺,南面出台阶。登封坛,圆径五丈,高九尺。四面都有台阶,设一个壝,用五色装饰,按照封祀坛的标准。禅祭坛,上面用金色装饰,四面按照方位颜色,为八角方形坛,两层,高一丈二尺,每层高四尺。坛上直径十六步,每层宽四步,设八级台阶。上面坛的台阶都宽八尺,中等台阶都宽一丈,下面台阶都宽一丈二尺。建造三重壝的大小,按照封祀坛的标准。建造埋坎,在坛的底部外壝之内,方深足以容纳物品,南面出台阶。朝觐坛,在行宫之前建造坛。宫的方三分。壝二,在南。坛的方二十四丈,高九尺,南面两台阶,其余三百各一个台阶。封祀、登封,用五色土封存石碑,为圆形封存,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高九尺。禅祭,用五色土封存为八角方形封存,大小按照封祀坛的标准。使用的尺寸,按照历法东封,并使用古尺。所有坛都用土建造,仪式中不用石头的条文。并且测量影子来确定方位。登封、降禅,四面台阶各对应四方之中,台阶各上宽七尺,下宽一丈二尺。封祀玉帛的原料,有青色的玉璧,四圭有底座,圭璧。禅祭有黄色的琮,两个圭有底座,没有圭璧。

又确定了登封、降禅、朝觐等日子。按照礼制,冬至在圆丘祭祀天,封祀请用十二天。按照东封祀的旧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禅祭,十四日朝觐。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登封以下的日期,在礼制上没有妨碍。

又下令详细研究射牛的礼仪。行伟、守贞等人商议说:‘根据《周礼》和《国语》,郊祀天地,天子亲自射牺牲。汉武帝只封禅泰山,让侍中儒者射牛行事。至于其他祭祀,也没有射牺牲的条文。但是亲自舂射牺牲,虽然是古礼,已经很久不再实行。根据封禅礼仪,祭祀那天,未明十五刻,宰人用銮刀割牺牲,天亮时行事。等到銮驾到达时,牺牲都已经准备好了,天皇只奠玉酒献祭而已。现在如果祭祀前一天射牺牲,事情就太早了。祭祀当天才开始射牺牲,事情又太晚了。如果按照汉武帝的故事,就不是亲自射的礼仪,事情不能实行。’皇帝下诏同意了。不久,因为高宗身体不适,于是取消了封禅的礼仪。

则天证圣元年,将在嵩山举行仪式,先派使者致祭以祈福,下制,称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称灵妃。嵩山原有夏启及启母、少室阿姨神庙,都令预先祈祷祭祀。到了天册万岁二年腊月甲申,亲自进行登封之礼。仪式结束后,便大赦天下,改元为万岁登封,将嵩阳县改为登封县,阳成县改为告成县。第三天丁亥,在少室山禅祭。又过了两天己丑,皇帝在朝觐坛朝见群臣,都按照乾封的仪式。则天认为封禅的日子是嵩岳神祇所保佑,于是尊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灵妃为天中皇后,夏后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神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为金阙夫人;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另外建立庙宇。登封坛南有槲树,大赦的那天在树的顶端放置金鸡树。则天自己撰写了《升中述志碑》,立在坛的丙地。

玄宗开元十二年,文武百官、朝集使、皇亲以及四方文学之士,都因为理化升平,时年丰收,上书请求修封禅之礼并献赋颂的,前后有一千多篇。玄宗谦虚地不允许。中书令张说又连续几天坚决请求,于是下制说:‘自古以来接受天命称王的,哪有不封泰山,禅梁父,答谢深厚的恩德,报告成功的?夏商周三代之前,无不如此。自从魏晋以来,到周隋,帝王的典籍缺失,大道隐晦,王纲松弛,旧制缺失,千年寂静,封禅的传统无人继承。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恢复,天命归于我唐,武后、文后,顺应天命接受符命。到了高宗,再次光明昌盛,承继至理,登上介丘,怀揣百神,震动六合,继承殷周的传统,接续虞夏的风范。中宗宏扬懿德,睿宗沐浴纯精之道,巍巍荡荡,无法用言语形容。’

我过去经历了许多困难,继承了先朝的谋略,虔诚地遵循慈母的旨意,继承了伟大的事业。因此,我创立了九庙来表示孝敬,举行了祭祀郊外的仪式来展示严肃的祭典,将珍贵的豆类和谷物藏于水火之中,将珠宝玉石丢弃在山谷里。我兢兢业业,不敢追求前代君王的美好;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实际上是在遵循遗训。至于巡视各地的重大仪式和封禅的盛名,考虑到自己的微薄,没有时间去追求这些,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现在五谷丰收,五材(指金、木、水、火、土)无灾,刑罚不用,礼义盛行,和气弥漫,风俗淳朴。蛮夷戎狄,来自不同地方和种族的人,通过多次翻译来到朝廷;奇异的野兽和神鸟,甘露和美酒,极尽祥瑞,早晚在林苑和御苑中。王公贵族,都将他们的诚意献上;博学之士和大学者,将他们的书籍献上。没有人不认为神明与人民心意相通,亿兆之心同此一心。这些都是先祖的圣明和孝道,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恩惠。因此,我依靠宗庙的庇佑,敢于以微薄之身,谦逊地接受这些。因此,我尊重大家的意见,发扬这一伟大的道德,以光大我高祖的伟大事业,以继承我高祖的伟大功绩。永远怀念祖先,感慨万分。可以是在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按照旧例,举行对太山的祭祀。有关部门和公卿以及各位儒者详细选择礼仪,预先做好准备,不要过度劳累人民,务必节约,以满足我的意愿。

于是下诏中书令张说、右散骑常侍徐坚、太常少卿韦绦、秘书少监康子元、国子博士侯行果等人,与礼官在集贤书院编纂仪注。

玄宗最初因为灵山宁静,不想喧闹,与宰臣和侍讲学士商议,决定使用山下的封祀仪式。于是张说对徐坚、韦绦等人说:“乾封旧仪中,禅社首,祭祀皇地祇,以先祖配享。君王父事天,母事地,现在皇后的地位,也应该是天帝之母,子配母享,又有什么不合适呢?而以皇后配享地祇,不符合古制。天意昭然,福善如影。乾封之礼中,文德皇后配享皇地祇,天后为亚献,越国太妃为终献。宫中祭祀神明,有悖于旧典。上苍不保佑,于是有了天授易姓之事,宗庙毁坏,公族被诛灭,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景龙年间,在圆丘举行祭祀,韦氏为亚献,都是妇女登坛执祭器,玷污了苍穹,祭祀不洁。不到一年,国家内部出现困难,终献都受到了责罚,掌座斋郎和妇女执祭者,很多也早逝。现在皇上尊天敬神,祭祀之事需要改革。这个礼仪应以睿宗大圣贞皇帝配享皇地祇,辅佐神明作为主祭者。”于是确定了这个议奏上报。皇上同意了。

旧礼:郊祀结束后,收集玉帛牲体,放在柴上,然后在燎坛上焚烧,这个坛位于神坛之左。显庆年间,礼部尚书许敬宗等人修改旧礼,于是上奏说:

我谨按祭祀之礼,周人崇尚香气,祭天时焚烧柴草,祭地时埋藏血腥,宗庙祭祀时燃烧香草和酒,都重视香气,目的是为了降神。礼经明确,意义解释得很详细。在祭祀神明之初,放置柴草,理论上是没有什么疑惑的。因此,《三礼义宗》等书都说:‘祭天以焚烧柴草为开始,然后进行正式的祭祀。祭地以埋藏血腥为先,然后进行正式的祭祀。’又《礼论》中太常贺循说:‘堆积柴草的地方在坛的南边,焚烧祭天的牲畜,用小牛的左腿,汉代的仪式用头部,现在郊祀用小牛的胁肉,九个。太宰命令供奉牲畜的胁肉,太祝命令供奉玉璧,都放在焚烧柴草的上面。’这就是晋代的旧例,也没有祭祀结束时的文字。既然说汉代的仪式用牲畜的头部,头部不是神器的物品,而且祭祀结束时所有的祭器都提升到右腿的胁肉。只有《三礼》、贺循说用祭天的牲畜左腿,又说现在的仪式用胁肉九个,足以说明焚烧柴草所用的,与提升祭器是不同的。因此,在祭祀开始时,就分别焚烧牲畜的身体,不是在祭祀结束时焚烧神余的祭品。这表明晋代以前,仍然遵循古礼。只有周、魏以来,随意增减。

又按《周礼大宗伯》的职责:‘用玉制作六器,以礼敬天地四方。’注解中说:‘礼是开始告知神明时献给神明的。’下文说:‘用苍璧礼敬天,用黄琮礼敬地,都有牲畜和货币,颜色都和器物相匹配。’又《礼器》中说:‘以少为贵,祭天时特用牲畜。’因此,苍璧和苍牲,都各自放在神座上,道理上没有疑惑。又说:‘四圭有角,用于祭祀天帝、旅上帝。’这表明在祭祀昊天上帝时,以旅五方天帝为明证。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在各自的方位迎气所用,自然是分别的。现在按照显庆年间的改革新礼,苍璧和苍牲、苍币,都先用焚烧。苍璧既然已经焚烧,所以又加上四圭有角,放在神座上。苍牲既然已经焚烧,所以又加上骍牲,充实祭器。将昊天与五帝混淆,同样使用四圭;失去特牲的明确文辞,增加为两头牛。这与礼仪的意义相悖,事情没有根据。

及玄宗将要进行封禅的仪式,张说等人参与制定仪注,徐坚、康子元等人建议说:

我们谨按显庆年间修订礼仪的长孙无忌等人上奏改在祭祀前焚烧柴草的情况说:‘祭祀之礼,必须先降神。周人崇尚香气,祭天时焚烧柴草。’我们按照礼仪,迎神的意义,乐声六变则天神降临,八变则地祇出现,九变则鬼神可以礼敬。降神以乐,《周礼》正文,不是指焚烧柴草以降神。根据崇尚香气的意义,不涉及焚烧的先后。假如周人崇尚香气,祭天时焚烧柴草,或许焚烧香气先于迎神。然而,如果殷人崇尚声音,祭天也焚烧柴草,那么声音如何能焚烧先于迎神呢?又按显庆年间无忌等人上奏称:‘晋代以前,仍然遵循古礼。周、魏以来,随意增减。’我们查阅郭璞的《晋南郊赋》及其注解《尔雅》说:‘祭祀后焚烧。’又按《宋志》所论,也是祭祀后焚烧。又查南齐、北齐及梁的郊祀,也是在饮福酒后焚烧。又查后周及隋的郊祀,也是先祭祀后焚烧。据此,周代遵循后焚烧,晋代不先焚烧。无忌的事情,意义相悖。

又按《周礼大宗伯》的职责:‘用玉制作六器,以礼敬天地四方。’注解中说:‘礼是开始告知神明时献给神明的。’下文说:‘用苍璧礼敬天,用黄琮礼敬地,都有牲畜和货币,颜色都和器物相匹配。’又《礼器》中说:‘以少为贵,祭天时特用牲畜。’因此,苍璧和苍牲,都各自放在神座上,道理上没有疑惑。又说:‘四圭有角,用于祭祀天帝、旅上帝。’这表明在祭祀昊天上帝时,以旅五方天帝为明证。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在各自的方位迎气所用,自然是分别的。现在按照显庆年间的改革新礼,苍璧和苍牲、苍币,都先用焚烧。苍璧既然已经焚烧,所以又加上四圭有角,放在神座上。苍牲既然已经焚烧,所以又加上骍牲,充实祭器。将昊天与五帝混淆,同样使用四圭;失去特牲的明确文辞,增加为两头牛。这与礼仪的意义相悖,事情没有根据。

考功员外郎赵冬曦、太学博士侯行果说:‘先焚烧祭品原本是为了降神,这个做法已经实行很久了。如果按照祭祀的义理,后焚烧祭品才是正确的。’中书令张说坚持上奏说:‘徐坚等人讨论的焚烧祭品先后顺序,意见并不一致。根据祭祀的义理和贞观年间的规定。显庆年间以后,既然已经先焚烧,如果想要纠正失礼,寻求祭祀的义理,请依照《贞观礼》。如果暂时不改变,请依照《显庆礼》。所有的祭祀,本应以心灵为主,心灵达到则能通于天地,达到神明。既然有先焚烧、后烧燎的顺序,自然可以断定这是圣意,圣意所至,则能通于神明。焚烧的先后顺序,我们不敢作出裁决。’玄宗下令依照后焚烧和先放置祭品的礼仪。此后,太常卿宁王宪上奏请求在郊坛祭祀时,也依照这种先放置祭品璧然后焚烧祭品的礼仪,皇帝同意了。

当时又有四门助教施敬本对旧的封禅礼仪提出八条反驳意见,其大意是:

旧礼仪中,侍中跪下取水给皇帝洗手,这是不合礼节的。因为洗手洗爵,人君想要表达洁净和尊敬神灵,所以能让小臣来做这件事。现在侍中是大臣,却给皇帝洗手;太祝是小臣,却让太祝向天神传达命令。这是用小臣来接待天神,用大臣来侍奉人君,所以这是不合礼节的。按照《周礼·大宗伯》说:‘郁人,下士二人,负责祭酒的事。’那么洗手这个职责就是郁人的。汉朝沿袭秦朝制度,没有郁人的职位,所以让近臣来做这件事。魏、晋以来,沿袭而不改变。那么汉代的礼仪,侍中来做这件事是可以的,现在让侍中来做,就不对了。汉代的侍中,最初职位不高。汉高祖时籍孺担任,惠帝时闳孺担任,留侯子辟强十五岁时担任。到东汉,楼坚以议郎的身份被任命为侍中,邵阖从侍中升迁为步兵校尉,官秩千石,属于少府卿一类。少府卿官秩中二千石,丞官秩千石,侍中与少府丞的官秩相同。魏代苏则担任。旧时的侍中亲自查看皇帝的起居,所以被称为‘执兽子’。吉茂对他说‘仕途晋升不止是执兽子’,这是说他是亲近臣子。现在的侍中,名义上是古时的官职,但人不是过去的任职者,掌管的事务与治理相同,寄托的是实际的职责,不再是汉、魏时‘执兽子’的职位,与《周礼》中郁人的职责不同。行船不停,掉剑还远,验证刻度而寻求,可以说是错误的了。

祝官的职责是传达命令,将主人的意愿传达给神明,这不是低贱的职位。因此,两国君主相见时,卿是上宾。何况天人之间,其庄重恭敬的礼仪,以两国君主为比喻,不是很重大吗!现在的太祝,是下士,这不是重视命令和尊敬神灵的意义。那么周、汉时期的太祝,是符合礼仪的。为什么呢?按照《周礼·大宗伯》说:‘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负责六种祝词。’大宗伯是上卿,现在的礼部尚书、太常卿相当于这个职位;小宗伯是中大夫,现在的侍郎、少卿相当于这个职位;太祝是下大夫,现在的郎中、太常丞相当于这个职位;上士四人,现在的员外郎、太常博士相当于这个职位。所以可以处理天人之间的关系,传达最高的辞令。又汉代的太祝令,官秩六百石,与太常博士相同。梁代的太祝令,与南台御史相同。现在太祝的地位低下,却担任下大夫的职位,这又像是刻舟求剑,与前面所说的一样。

又说:

旧礼仪中,谒者引导太尉上坛进行亚献,这是不合礼节的。谒者的地位已经很低,上坛的事情又很庄重,这是微小者用在古代,而大体实际上在现在有所改变。按照《汉官仪》:‘尚书御史台官属有谒者仆射一人,官秩六百石,铜印青绶;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又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光禄勋官属有郎中、员外,官秩比二千石;有谒者,负责宾客赞礼接受事务,员七十人,官秩比六百石。古代的谒者,官秩不同,现在的谒者地位低微,用他们来处理事务,可以说是疏远了。

又说:

旧礼仪中,尚书令手持玉牒,现在没有这个官职,请让中书令来处理。按照汉武帝时,张安世担任尚书令,在后宫游宴,让一个宦官出入传达皇帝的命令,改为中书谒者令。到成帝时,罢免宦官,使用士人。魏黄初年改为秘书,设置中书监令。旧时的尚书掌管制诰,自从设置中书官,制诰和枢密都由中书官掌管。那么从魏以来,中书就是汉朝尚书之职。现在尚书令手持玉牒,这是使用汉代的礼仪,官职已经空缺,所以可以由中书令来负责。

议奏后,玄宗命令张说、徐坚召回施敬本与他详细讨论确定,张说等人上奏说:‘施敬本所提出的四条,已经先前的改定。有不同意见的,希望到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皇帝同意了。

十三年十一月丙戌日,到达泰山,距离山脚五里,西边距离社首山三里。丁亥日,玄宗在行宫穿上衮冕,在供帐前殿进行斋戒。己丑日,冬至,准备了大驾,到达山下。玄宗骑马登山,侍臣跟随。在此之前,玄宗因为灵山清洁,不想让太多人上山,想在山上坛进行初献,在山下坛进行亚献和终献。于是召见礼官学士贺知章等人讲解礼仪,趁机询问他们,贺知章等人上奏说:‘昊天上帝,是君位;五方时帝,是臣位;帝号虽然相同,但君臣位置不同。陛下在山上享有君位,群臣在山下享有臣位,这确实足以垂范后世,是变礼的大举措。礼仪在三次献祭中完成,初献、亚献、终献合在一起。’玄宗说:‘我正是想这样做,所以问你们。’于是下令在山上进行三献,五方帝和其他神灵的座位设在山下坛。玄宗又问:‘玉牒的文字,前代帝王为什么保密?’贺知章回答说:‘玉牒本是通于神明的心意。前代帝王所求不同,有的祈祷年岁,有的思念神仙,这些事情很微妙,所以没有人知道。’玄宗说:‘我现在这次行动,都是为了百姓祈福,没有保密的请求。应该将玉牒展示给百官,让他们知道我的意图。’其辞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足。上帝眷祐,赐臣忠武。平定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百姓受福。’

庚寅年,皇帝在山上封台之前的坛上祭祀昊天上帝,高祖神尧皇帝与享祭。

邠王守礼担任亚献,宁王宪担任终献。皇帝饮用了福酒。

癸巳日,中书令张说进言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皇帝拜谢。

在山上建造了一个四层的圆形台,称为封坛。台上有两块重叠的方石,称为石感玉牒、玉策,上面刻有金字的玉版,分别放在玉制的盒子里,用金绳绑住,用金泥封印,皇帝用受命宝印来封印。将两个玉盒子放入石感中,用‘天下同文’的印章封印。

坛的东南方是燎坛,上面堆积着柴火。皇帝站在望燎的位置,火点燃后,群臣高呼万岁,声音震动天地。

山下坛的祭祀仪式结束后,群臣行事完毕,皇帝还未离开位置,命令中书省说:‘我以薄德,恭膺大宝。现在封祀仪式刚刚开始,云物吉祥,都是你们辅佐我的结果。君臣相互扶持,努力满足天意,长久如此,不敢自满和懈怠。’

中书令张说跪拜说道:‘圣心诚恳,在山上斋戒。昨晚风停雨歇,今朝天清日暖,又有祥风助乐,卿云引燎,灵迹盛事,千古未闻。陛下又思虑周全,始终保持初心。长久福祉万姓,天下幸甚。’

在此之前,皇帝的车队到达岳西来苏顿时,从东北方向刮来大风,从中午到傍晚,撕裂帷幕,折断柱子,众人恐惧。张说倡议说:‘这一定是海神来迎接。’等到到达岳下,天地清宁。

玄宗登山,阳光和煦。到斋戒次日入夜后,强风使人倒下,寒气刺骨。玄宗因此不吃东西,站在前面露天站立,到半夜,仰望天空说:‘我身有过错,请立即降罚。如果万人无福,也请让我承担罪责。兵马辛苦,请停止风寒。’应时风停,山气温暖。

当时从山上布兵到山坛,传呼辰刻及诏命来往,瞬间到达。夜中点燃火把,山下望去,有如连星自地属天。

那日清晨,山上清朗,向下望去,祥气四溢,登歌奏乐,有祥风从南而来,丝竹之声,飘若天外。

及至行事,日光闪烁,庆云纷郁,遍布天际。

群臣都聚集在社首山帷宫附近,等待銮驾,远远望去,紫烟缭绕上升,内外欢腾。

玄宗从山上直接前往社首斋戒处,辰巳之间到达,日色明朗,庆云不散。

百官及蕃夷争相前来祝贺。

辛卯日,在社首的泰折坛享祭地祇,睿宗大圣贞皇帝配祀。出现五彩云,太阳出现重轮。

将玉策藏在石感中,仪式如同封坛。

壬辰日,玄宗在朝觐的帐殿,大备陈设。

文武百官,二王后,孔子后,各方朝集使,岳牧举贤良及儒生、文士上赋颂者,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突厥颉利发,契丹、奚等王,大食、谢褷、五天十姓,昆仑、日本、新罗、靺鞨之侍子及使,内臣之番,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十姓摩阿史那兴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贤王,日南、西竺、凿齿、雕题、牂柯、乌浒之酋长,都坐在位子上。

制曰:‘我听说天意只眷顾君主,君主能够奉天承运,既符合德行接受天命,也推功还源。最初有七十二位君主,道德和事迹显著,时机成熟,符命出现,都在介丘上举行仪式,向上帝升天。人神之望,都有所寄托,皇王之序,可以言说。我继承千岁之统,承光五叶,只有祖宗的德行在人心,只有天地之灵作主。过去内难,得到幽赞而成就大功;没有外患,守成而继承旧服。未曾不勤勉终日,想与公卿大夫上下同心,追求至理,以弘扬我烈圣,庶几可以馨香。现在天下大宁,民众安居乐业,时常敬授而不夺,万物顺应而成,没有夭折。勉建皇极,幸致太和。及至幽遐,都受到感化。戎狄不来,只有文告而来庭;麒麟凤凰已经到来,将要感化而在山泽之中。因此,所有执事,都请求大封。我德薄,不想讨论。伏以先圣储祉,与天同功,承传符命在今天,敢配神而无报。大篇斯在,我何让焉。遂奉遵高宗之旧章,宪乾封之令典,时迈东土,柴告岱岳,百神群望,莫不怀柔,四方诸侯,莫不来庆,这是天下之介福,邦家之耿光也。无穷之休祉,岂独在予;非常之惠泽,亦宜逮下。可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仍令所管崇饰祠庙,环山十里,禁其樵采。给近山二十户复,以奉祠神。’

玄宗制《纪太山铭》,御书勒于山顶石壁之上。其辞曰:‘我居帝位,十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大川。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相庶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暢,岁云嘉熟,人用大和。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谓孝莫大于严父,礼莫盛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詟九宇。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岱宗,顺也。’

《尔雅》说:‘泰山为东岳。’《周官》说:‘兗州之镇山。’实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我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玄天之眷命,为苍生而祈福,岂敢高祝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设坛场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东岳,类于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罔不毕降。粤翌日,禅于社首,佑我圣考,祀于皇祇。在地之神,罔不咸举。暨壬辰,觐群后,上公进曰:‘天子膺天符,纳介福。群臣拜稽首,呼万岁。庆合欢同,乃陈诫以德。大浑协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一二兄弟,笃行孝友,锡类万国,时唯休哉!我儒制礼,我史作乐,天地扰顺,时唯休哉!蛮夷戎狄,重译来贡,累圣之化,朕何慕焉。五灵百宝,日来月集,会昌之运,朕何惑焉。凡今而后,儆乃在位,一王度,齐象法,权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思立人极,乃见天则。’

唉!天生养民,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治理好国家,用美好的利益使天下人受益,这样对天的敬奉也就明显了。地的德性承载万物,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用深厚的恩泽养育万民,这样对地的敬奉也就周到了。天地是明察秋毫的,鬼神也是显赫的。我的祖先文考,精神在天上,他说过‘我的幼孙,能够享受上帝的恩赐。上帝的恩赐是及时的,香气弥漫于下’。于是说‘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获得新的使命,继承我旧有的事业,永远保持天赐的福禄,子孙们要继承它’。我这个年轻人敢对上帝的恩命表示敬仰,也要和百官一起安抚兆民,将比前人的功绩更多,同时避免未来的祸患。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那么万方都会责怪我。如果一个人始终如一,上天会知道我。我只珍视三种美德,即慈爱、节俭、谦逊。慈爱是覆盖无边的言语;节俭是崇高的未来教育;自满会让人受损,自谦则会得到天的恩赐。如果能够这样,那么道路就容易遵循,基础就容易坚守。磨砺石头和玉璧,雕刻金石,希望后人能够通过听言辞来了解内心,通过观察末端来了解根本。

铭文说:天地生人,设立君主来治理,君主接受天命,成为天的儿子。一代代过去不留痕迹,一代代来者不断,道德浅薄的人会被消灭,道德高尚的人会崛起。显赫的高祖,明亮的太宗,改革了隋朝的政策,统一了万邦。天空广阔,大地开放,武功称霸,文治显赫。高宗效法古训,恩德广泛,九夷之地,一鼓作气平定。礼仪完备,封禅成功,功绩与舜禹相当,泰山巍峨,守护着我们的神主。中宗继承大业,旧邦焕发新气象,睿宗继承光明,天下归仁。皇帝谦逊地治理国家,风气淳朴,完成了大事的礼仪,留给后人。我这个年轻人,继承了五位圣人的基业,不是凭借功绩高,也不是因为德行盛。敬重祭祀的典制,继承永恒的使命,至诚感动上天,福泽万姓。古代封禅泰山,七十二位君主,有的禅让给亭亭,有的禅让给云云。他们的踪迹已不见,但他们的名字却可以听闻,只有遵循文祖的教导,才能彰显旧日的功勋。方士的虚言,儒书的不足,逃避现实追求长生,欺骗神明检验玉石。秦朝的灾害,汉朝的污点,德行未合天意,或许会带来耻辱。道在于观察政治,名声不是从欲望中来,铭文刻在绝壁上,传播到群山之中。

于是中书令张说撰写了《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写了《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颋撰写了《朝觐坛颂》来记录这些德行。

玄宗在乙酉年(公元713年)出生,因为华山是他的本命山。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登基,八月癸丑日,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因为前往东都洛阳,又在华山祠前立了一块高五十多尺的碑。又在山上建立了道士观,修行功德。到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又将封禅于华山,命令御史大夫王鉷开凿险路以设立坛场,但因为祠堂火灾而停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三-注解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通常在泰山举行。

汉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他的封禅仪式标志着东汉王朝的正式建立。

晋王广:晋王广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的儿子,隋文帝的继承人。

文帝:指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

牛弘:隋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曾参与制定封禅仪式。

辛彦之:隋朝官员,参与制定封禅仪式。

许善心:隋朝官员,参与制定封禅仪式。

仪注:仪式的详细规定。

兗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太山:泰山。

南郊之礼:古代中国皇帝在京城南郊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仪式。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突厥:突厥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与中国有频繁的交往。

年谷屡登:指粮食年年丰收。

侍中:唐代官职,是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

王珪:唐朝官员,曾参与封禅仪式的讨论。

秘书监: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管理国家图书。

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参与封禅仪式的讨论。

国子博士:古代中国官职,负责教育皇家子弟。

刘伯庄:唐朝官员,曾参与封禅仪式的讨论。

徐令言:唐朝官员,曾参与封禅仪式的讨论。

秘书少监: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管理国家图书。

硃子奢:唐朝官员,曾参与封禅仪式的讨论。

左仆射:古代中国官职,相当于宰相的助手。

特进:古代中国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职位。

中书令:唐代官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处理国家重要政务。

昊天上帝:昊天上帝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象征着天,常用于指代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玉牒:古代帝王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玉制文书,记载祭祀的内容。

玉检:古代帝王封禅时用来封存玉牒的玉片。

玉策:玉策是指用玉石雕刻的文书,通常用于记录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信息。

金匮:古代帝王封禅时用来存放玉策的金属盒子。

方石:方形的石头。

泰山上圆坛:位于泰山上的圆形祭坛。

玉玺:古代帝王的印章,象征皇权。

石阙:古代建筑,常用于宫殿、陵墓等地方。

大小距石:古代建筑中用来固定结构的大型石块。

乾封元年:唐朝的一个年号。

太尉: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军事。

近侍之官: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从事群官: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协助官员处理政务。

诸方客使:来自各地的使节。

黄麾:古代皇帝的旗帜,表示皇帝的威严。

太岳:太岳,又称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自古以来就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重要场所。

圆坛:圆形的祭坛,古代用于祭祀天地或神灵。

三成、十二阶:三成,指三层台阶;十二阶,指十二级台阶,表示尊贵。

圆丘之制:古代祭祀天地的圆形祭坛的规制。

青:青色,古代象征东方,与春季、木属性相联系。

方色:四方之色,即青、赤、黄、白,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四个方位。

燎坛:燎坛是指用于焚烧祭品的祭坛。

壝:古代的一种围栏,用于围绕祭祀场所。

金绳:金绳是指用金制成的绳子,用于装饰或象征权力。

玉简:用玉制成的简片。

刻玉填金为字:在玉简上雕刻文字,并用金填色。

玉匮:玉匮是指用玉石制成的盒子,用于存放重要的物品,如文书或神器。

石感:古代祭祀时用来放置玉策的石头,具有神秘的意义。

印齿:印章上的齿状凹槽。

金泥:金泥是指用金粉和泥混合制成的物质,用于封印或标记。

石泥:用石粉和土混合制成的泥。

方色土:与四方颜色相对应的土。

距石:用于标记距离的石头。

封祀:封祀是指皇帝登基后,在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

禅社首:古代祭祀社神的一种仪式。

方丘之制:方形的祭坛规制。

石检:石制的封检,用于封存石感。

金绳连编:用金绳将玉简连编。

石泥和方色土为之:用石粉和与四方颜色相对应的土混合制成。

金锡相半:指金和锡的比例为二比一。

鉴燧:古代取水火的器具。

阴鉴:古代取水的器具。

阳燧:古代取火的器具。

明水:指从月亮中取得的水,古代用于祭祀。

鉴诸:古代取水的器具。

瓦樽秸席:用瓦制成的酒杯,用秸秆制成的席子,古代用于祭祀。

裀褥罍爵:古代用于祭祀的垫子、垫子、酒器和酒杯。

莞:一种草,古代用于制作席子。

封礼: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天仪式,表示对天神的敬仰和祈求。

圆丘: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

五色土:古代认为五种颜色的土分别对应五行,用于祭祀时表示对五行的尊重。

社首山:社首山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降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仪式,通常在山上举行。

方丘:古代祭地用的方形祭坛,象征地。

亚献:古代祭祀仪式中,次等重要的人物献祭。

终献:最后献祭的人。

朝觐:古代帝王接见群臣的仪式。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一年的开始。

大赦:古代帝王在重要节日或庆典时宣布的赦免罪犯的命令。

改元:古代帝王更改年号。

永淳元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公元682年。

洛州:唐朝的一个州,今河南省洛阳市。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五岳之一,古代帝王封禅的重要地点。

崇阳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山之南,因嵩山而得名。

奉天宫: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宫殿。

国子司业:古代官职,负责教育皇室子弟和贵族子弟。

考工员外郎:古代官职,负责工艺制造。

太常博士:太常寺的学官,负责教授和解释礼仪。

裴守贞:古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抱素:古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介丘:介丘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通常指泰山。

万岁台:古代帝王祭祀时用的祭坛,因寓意长寿而得名。

景云台:古代帝王祭祀时用的祭坛,因寓意祥瑞而得名。

东封: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古尺:古代的长度单位,具体长度因朝代而异。

朝集使:古代官职,负责召集地方官员到京城汇报工作。

皇亲:帝王的亲戚。

理化升平: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乾封:唐代武则天年号。

戡:平定,征服。

略:继承,遵循。

先朝:前朝,指前一代的朝廷。

慈旨:皇帝的慈爱旨意。

丕业:伟大的事业,常指帝业。

九庙:古代帝王的宗庙,通常指供奉九代祖先的庙宇。

郊:郊祀,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等活动。

禋: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

宝:珍视,重视。

捐:舍弃,放弃。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巡狩:古代帝王巡视四方,以示威仪。

鸿名:伟大的名声。

顾:只是,不过。

寡薄:贫穷,薄弱。

百谷:各种谷物。

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材料。

眚:缺陷,不足。

蛮夷戎狄: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重译:经过多次翻译。

阙廷:宫阙,指朝廷。

鸿生硕儒:博学多才的儒者。

神祇:神明,神灵。

亿兆:亿万人,指全国人民。

烈祖:伟大的祖先。

垂裕:遗留,传给后世。

介福:介福是指巨大的福祉和吉祥。

颛其克让:专任其职责,谦虚退让。

大猷:伟大的法则,指治国之道。

陟配:升天配享,指死后升天与祖先同享。

式遵故实:按照旧有的规定行事。

集贤书院:古代官办的书院,用于培养人才。

皇地祇:古代祭祀地神的名称。

配飨:配享,指与神明一起接受祭祀。

皇后:皇帝的妻子。

皇后配地祇:皇后参与祭祀地神的仪式。

乾封之礼:乾封年间的祭祀仪式。

天后:指武则天,当时尊称为天后。

越国太妃:越国皇后的母亲。

韦氏:指韦皇后。

景龙:唐代睿宗年号。

内难:内部灾难,指宫廷内的变故。

掌座斋郎:掌管祭祀座位的官员。

斋郎:负责祭祀的官员。

夭卒:早逝。

上玄:天,指天神。

易姓:改姓,指政权更迭。

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

公族:皇族。

诛灭:被杀。

革正:改正,修正。

睿宗:唐代睿宗,即李旦。

大圣贞皇帝:睿宗的尊号。

汉仪:汉代祭祀的仪式。

牲体:祭祀用的牲畜的身体。

燔柴: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用木柴焚烧,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瘗血:将牲血埋入地下以祭地。

焫萧灌鬯:古代祭祀时用萧草和鬯酒祭神。

气臭:气味,香气。

降神:指通过某种仪式或方法使神灵降临。

委柴:放置柴火。

积柴:堆积柴火。

汉仪用牲头:汉代祭祀时用牲畜的头。

头非神俎之物:头不是供神用的祭品。

祭末:祭祀的结束部分。

升右胖之胁:将牲畜的右胁部位用于祭祀。

晋氏:晋朝。

周、魏:周朝和魏朝。

损益:增减,修改。

币:古代祭祀用的布帛。

苍璧:青色的玉璧,用于祭天。

苍犊:青色的牛,用于祭天。

四圭:四块玉圭,用于祭天。

骍犊:赤色的牛,用于祭天。

圭瓚:玉圭和玉瓚,用于祭天。

周官典瑞:《周礼》中关于玉器的规定。

文德皇后: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

天后为亚献:天后作为副祭。

宫闱:皇宫。

接神:迎接神明。

乖旧典:违背旧有的典章制度。

上玄不祐:天神不保佑。

天授易姓:武则天改姓,指政权更迭。

宗社中圮:宗庙和社稷被毁。

公族诛灭:皇族被杀。

事资革正:事情需要改正。

睿宗大圣贞皇帝:睿宗大圣贞皇帝是指唐朝的睿宗李旦,他在祭祀活动中被配祀。

明文:明确的规定。

混昊天于五帝:将昊天和五帝混淆。

失特牲之明文:失去了对特牲的明确规定。

加为二犊:增加了两只牛。

混昊天于五帝,同用四圭;失特牲之明文,加为二犊:将昊天和五帝混淆,使用四圭;失去了对特牲的明确规定,增加了两只牛。

考功员外郎:唐代官职,负责考核官员的功绩,员外郎是低于正郎的官职。

太学博士: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博士是太学中的学官,负责教授学生。

祭义:祭祀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指的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显庆年间是指这一时期。

后燎:祭祀中的一种仪式,在燔柴之后进行。

执奏:直接向皇帝上奏。

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的第八位皇帝。

太常卿:太常寺的长官,负责掌管国家的祭祀、礼仪等事务。

郊坛: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的地方。

瘗埋:将祭品埋入地下。

中书令张说:唐朝宰相,文学家。

徐坚: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中书令。

四门助教:四门助教是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四门(即礼、乐、射、御)。

施敬本:唐代官员,曾任四门助教。

驳奏:对上级的命令或政策提出反对意见。

沃盥:古代的一种洗手仪式。

郁人:古代官职,负责祭祀时调制香酒。

近臣:皇帝身边亲近的官员。

太祝:古代官职,负责祭祀时向神灵传达祭文。

大宗伯: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礼仪事务。

少府卿: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私人事务。

执兽子:古代对侍中的俗称,意指皇帝的亲近侍从。

郎中: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光禄勋: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饮食和宴乐。

尚书令:古代官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处理国家重要政务。

李氏:指唐朝的皇室。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高宗:指唐高宗李治。

中宗:指唐中宗李显。

忠武:古代对忠勇之人的尊称。

底绥:平定、安抚。

圣父:对皇帝父亲的尊称。

大宝:大宝是指帝位,象征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四海:指全国。

岱岳:指泰山,古代认为是五岳之首。

神尧皇帝:神尧皇帝是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是唐朝的奠基人。

邠王守礼:邠王守礼指的是唐朝宗室中的邠王,他在祭祀活动中担任亚献的角色。

宁王宪:宁王宪也是唐朝宗室中的宁王,他在祭祀活动中担任终献的角色。

福酒:福酒是指用于祭祀的酒,通常认为饮用福酒可以带来好运和福祉。

太一神策:太一神策是古代道教中的一种神符,认为可以带来吉祥和庇佑。

圆台:圆台是指圆形的祭坛,用于举行祭祀活动。

石感玉牒、玉策:石感玉牒、玉策是指用玉石雕刻的文书,通常用于记录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信息。

宝印:宝印是指皇帝或高级官员使用的印章,用于证明身份或文件的真实性。

封坛:封坛是指举行封禅大典时搭建的祭坛。

云物休祐:云物休祐是指天空中出现的吉祥云彩,被认为是神灵的庇佑。

升中于上帝:升中于上帝是指皇帝通过祭祀活动向上天表达敬意和祈求。

皇王之序:皇王之序是指历代皇帝的顺序和传承。

大封:大封是指举行大规模的封禅大典。

九有大宁:九有大宁是指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泰折坛:泰折坛是指社首山上的祭坛。

朝觐之帐殿:朝觐之帐殿是指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

戎狄:戎狄是指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契丹:契丹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

奚:奚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游牧民族。

大食:大食是指古代阿拉伯帝国,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谢褷:谢褷是指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

五天十姓:五天十姓是指古代中亚的一些民族。

昆仑:昆仑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山脉。

日本:日本是指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新罗:新罗是指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

靺鞨:靺鞨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

番:番是指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高丽:高丽是指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

朝鲜:朝鲜是指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

百济:百济是指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

带方王:带方王是指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的国王。

摩阿史那兴昔可汗:摩阿史那兴昔可汗是指古代中亚的一个可汗。

左右贤王:左右贤王是指古代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日南:日南是指古代对越南的称呼。

西竺:西竺是指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凿齿:凿齿是指古代对东南亚一些民族的称呼。

雕题:雕题是指古代对东南亚一些民族的称呼。

牂柯:牂柯是指古代对西南地区一些民族的称呼。

乌浒:乌浒是指古代对南方一些民族的称呼。

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指皇帝宣布全国范围内免罪。

天齐王:天齐王是指泰山神的封号。

三公:三公是指古代中国的三个高级官职,即太师、太傅、太保。

大浑协度:大浑协度是指国家的治理和秩序。

彝伦攸叙:彝伦攸叙是指社会道德和秩序的维护。

三事百揆:三事百揆是指国家的政务和官员的管理。

人极:人极是指道德的最高标准。

天生蒸人:天生的人民,指国家的百姓。

后时乂:后代的治理,指君主治理国家。

美利:美好的利益,指对国家百姓有益的政策。

事天明矣:事奉天意,明智。

地德载物:大地承载万物,指大地滋养万物。

厚生:使人民生活富足。

鬼神著矣:鬼神都知晓了,指天意昭示。

艺祖文考:艺祖,指古代的始祖;文考,指有文采的先祖。

精爽在天:精神在天上,指祖先的英灵。

上帝:天帝,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

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唐朝文武两代的曾孙李隆基,即唐玄宗。

缵我旧业:继承我的旧业,指继承皇位。

天禄:天赐的福禄,指皇位。

百执事:各种官职的官员。

尚绥兆人:安抚百姓。

毖彼后患:防止未来的祸患。

一夫不获:一个百姓没有得到利益。

三德:三种美德,指慈、俭、谦。

覆无疆之言:覆盖广泛的言论,指仁爱之心。

崇将来之训:推崇未来的教诲,指节俭。

自满者人损,自谦者天益:自满的人会失去人缘,自谦的人会得到天的帮助。

轨迹易循,基构易守:道路容易遵循,基础容易保持。

磨石璧,刻金石:磨砺石璧,雕刻金石,指留下永久的记载。

有唐氏:唐朝。

革隋政:改革隋朝的政治。

奄有万邦:拥有众多国家,指统一天下。

罄天张宇,尽地开封:尽享天下的广阔,开拓土地。

有截:有节制,指有秩序。

时邕:时代昌盛。

高宗稽古,德施周溥:高宗效法古代,德行普及。

九夷:古代对边远民族的称呼。

削平一鼓:一鼓作气,指迅速平定。

礼备封禅:举行完备的封禅仪式。

功齐舜禹:功绩与舜、禹齐名。

岱宗:泰山,古代五岳之首,被视为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

卫我神主:保护我们的神主,指守护国家。

恭己南面:自己谦逊,面向南方,指君临天下。

氤氲化淳:和气生财,指社会风气淳朴。

钦若祀典:敬重祭祀的礼制。

至诚动天:真诚可以感动天意。

七十二君:七十二位帝王。

禅亭亭,或禅云云:有的禅让于亭亭,有的禅让于云云,指不同的禅让方式。

方士虚诞:方士的虚幻说法。

儒书不足:儒家的书籍不够。

佚后求仙,诬神检玉:逃避现实寻求长生不老,欺骗神明寻找玉石。

秦灾风雨,汉污编录:秦朝的灾难和汉朝的混乱记录。

道在观政:道理在于观察政治。

铭心绝岩,播告群岳:铭刻在心,传告四方。

封祀坛颂:封禅祭祀的颂词。

社首坛颂:社稷祭祀的颂词。

朝觐坛颂:朝见皇帝的颂词。

华岳:华山,五岳之一。

金天王:华山之神。

东都:唐朝的东都洛阳。

道士观:道士居住的道观。

功德:佛教所说的善行和功德。

开凿险路:开凿险峻的道路。

设坛场:设置祭祀的坛场。

祠堂灾:祠堂发生火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三-评注

於戏!天生蒸人,惟后时乂,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

此句开篇以‘於戏’二字,表达了作者对天地造化之力的敬畏之情。‘天生蒸人’意指天地生育万物,‘后时乂’则是对君主的赞誉,认为君主能够以美好的利益来治理天下,顺应天意,使天下明明白白。此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君权神授,君主应顺应天意,以仁德治理国家。

地德载物,惟后时相,能以厚生生万人,事地察矣。

此句与上句相呼应,强调地之德性,能够承载万物,而君主作为天地之间的联系者,应能够以深厚的仁德养育万民,顺应地意,使民众生活安康。此句再次强调了君主的德治理念,以及君主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天地鬼神的明察秋毫,意味着君主的德行和政绩都将受到天地鬼神的审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天地神灵对人间事务的干预和监督,同时也对君主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尔幼孙,克享上帝。惟帝时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诞锡新命,缵我旧业,永保天禄,子孙其承之”。

此句是对祖先的敬仰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艺祖文考’指的是祖先,‘精爽在天’则表示祖先的精神在天上得以延续。接下来的几句是对祖先赐予的使命和责任的描述,强调了自己作为唐室后裔,肩负着继承先祖事业,永保天下的重任。

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则亦与百执事尚绥兆人,将多于前功,而毖彼后患。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天命的敬畏和担当,表示自己将秉承天命,与百官共同治理国家,不仅要延续前人的功绩,还要预防未来的隐患。

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

此句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和责任感。‘一夫不获’意味着一人不得其所,整个国家都会受到罪责。而‘一心有终’则表示自己将全心全意地为民众谋福祉,相信上天会知道自己的心意。

朕惟宝行三德,曰慈、俭、谦。

此句提出了君主的三大美德:慈、俭、谦。‘慈’表示仁爱,‘俭’表示节俭,‘谦’表示谦虚。这三种美德被认为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基石。

慈者,覆无疆之言;俭者,崇将来之训;自满者人损,自谦者天益。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三种美德的具体含义。‘慈’表示君主要关爱百姓,‘俭’表示君主要勤俭节约,‘谦’表示君主要谦虚谨慎,不自满。

苟如是,则轨迹易循,基构易守。

此句指出,如果君主能够践行这三种美德,那么国家的治理将会变得容易,国家的根基也会更加稳固。

磨石璧,刻金石,冀后人之听辞而见心,观末而知本。

此句使用了比喻,将君主的言行比作磨石和刻石,目的是为了让后人能够从自己的言行中看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表面的现象中洞察本质。

铭曰: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

此铭文是对君主身份和使命的概括。‘维天生人’表示天地生育了人类,‘立君以理’则说明君主的设立是为了治理国家,‘奉天为子’则强调君主是上天的儿子,应该顺应天意。

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

此句表达了历史变迁的必然性。‘代去不留’表示一代代君主离去,但历史却不会停止,‘德凉者灭’则表示道德败坏的君主会被淘汰,而‘道高斯起’则表示道德高尚的君主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万邦。

此句是对唐朝两位伟大君主的赞誉。‘赫赫高祖’指的是唐高祖李渊,‘明明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此句强调了这两位君主在推翻隋朝、统一天下方面的功绩。

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唐太宗的功绩,‘罄天张宇’表示他的统治覆盖了整个天下,‘尽地开封’则表示他开疆拓土,‘武称有截’表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文表时邕’则表示他在文化上的贡献。

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

此句是对唐高宗李治的赞誉。‘稽古’表示他重视历史,‘德施周溥’表示他的德行广泛传播,‘茫茫九夷’表示他平定了边疆的少数民族,‘削平一鼓’则表示他迅速平定了叛乱。

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巍岱宗,卫我神主。

此句是对唐高宗封禅泰山和祭祀天地的描述。‘礼备封禅’表示他举行了完备的封禅仪式,‘功齐舜禹’表示他的功绩与古代圣贤相媲美,‘岩巍岱宗’则表示他祭祀的泰山是至高无上的圣地,‘卫我神主’则表示他保护了国家的神灵。

中宗绍运,旧邦惟新,睿宗继明,天下归仁。

此句是对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赞誉。‘绍运’表示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事业,‘旧邦惟新’表示他们使国家焕然一新,‘继明’表示他们继续了明智的统治,‘天下归仁’则表示他们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恭己南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

此句描述了唐中宗和唐睿宗的统治风格。‘恭己南面’表示他们谦虚地面对天下,‘氤氲化淳’表示他们使社会风气变得淳朴,‘告成之礼’表示他们举行了完备的仪式,‘留诸后人’则表示他们的功绩将流传后世。

缅余小子,重基五圣,匪功伐高,匪德矜盛。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自谦。‘缅余小子’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重基五圣’表示自己继承了五位圣贤的基业,‘匪功伐高’表示自己并不自诩功高,‘匪德矜盛’则表示自己并不夸耀德行。

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祭祀的重视和对自己使命的担当。‘钦若祀典’表示他恭敬地遵循祭祀的典制,‘丕承永命’表示他继承了先祖的使命,‘至诚动天’表示他的真诚能够感动上天,‘福我万姓’则表示他将为百姓带来福祉。

古封太山,七十二君,或禅亭亭,或禅云云。其迹不见,其名可闻,祗遹文祖,光昭旧勋。

此句回顾了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历史,提到了七十二位帝王,并指出他们的功绩虽然已经不见,但名字却流传至今。‘祗遹文祖’表示作者将继承先祖的功勋,‘光昭旧勋’则表示他将使先祖的功业发扬光大。

方士虚诞,儒书不足,佚后求仙,诬神检玉。

此句批评了方士的虚幻和儒书的局限性。‘方士虚诞’表示方士的言论虚幻不实,‘儒书不足’则表示儒家的经典著作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佚后求仙’表示有些人追求长生不老,‘诬神检玉’则表示有些人试图通过检验神灵来验证自己的能力。

秦灾风雨,汉污编录,德未合天,或承之辱。

此句回顾了秦汉两代的兴衰,指出秦朝的暴政和汉朝的编录制度存在问题,导致德行与天意不符,从而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此句强调了政治的本质在于观察和治理国家,名声不应出于个人欲望。‘铭心绝岩’表示作者将铭记在心,‘播告群岳’则表示他将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各地。

于是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颋撰《朝觐坛颂》以纪德。

此句提到了三位官员撰写颂文来记录君主的德行,体现了古代对君主权力的崇拜和对德行的重视。

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华岳神为金天王。

此句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出生和即位,以及他封华岳神为金天王的事情,体现了唐代对山岳神灵的崇拜。

开元十年,因幸东都,又于华岳祠前立碑,高五十余尺。又于岳上置道士观,修功德。

此句描述了唐玄宗在开元十年时,在东都洛阳和华岳祠前立碑,并在岳上建立道士观,以修功德。

至天宝九载,又将封禅于华岳,命御史大夫王鉷开凿险路以设坛场,会祠堂灾而止。

此句描述了唐玄宗在天宝九年时计划在华岳封禅,但由于祠堂发生火灾而未能成行,体现了古代皇帝封禅的严肃性和对天意的敬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志-卷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8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