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

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原文

○娄师德 王孝杰 唐休璟 张仁愿 薛讷 王晙

娄师德,郑州原武人也。

弱冠,进士擢第,授江都尉。

扬州长史卢承业奇其才,尝谓之曰:

“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

上元初,累补监察御史。

属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讨之,师德抗表请为猛士。

高宗大悦,特假朝散大夫,众军西讨,频有战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

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仍依旧知营田事。

则天降书劳曰:

“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

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

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

长寿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

明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则天谓师德曰:

“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又以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

稍迁秋官尚书。

万岁登封元年,转左肃政御史大夫,仍并依旧知政事。

证圣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师德贬授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入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是岁,兼检校右肃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肃政台事,以与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

神功元年,拜纳言,累封谯县子。

寻诏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圣历二年,突厥入寇,复令检校并州长史,仍充天兵军大总管。

是岁九月卒,赠凉州都督,谥曰贞。

初,狄仁杰未入相时,师德尝荐之,及为宰相,不知师德荐已,数排师德,令充外使。

则天尝出师德旧表示之,仁杰大惭,谓人曰:

“吾为娄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娄公远矣。”

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

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

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

王孝杰,京兆新丰人也。

高宗末,为副总管,从工部尚书刘审礼西讨吐蕃,战于大非川,为贼所狱。

吐蕃赞普见孝杰,垂泣曰:

“貌类吾父。”

厚加敬礼,由是免死,寻得归。

则天时,累迁右鹰扬卫将军。

孝杰久在吐蕃中,悉其虚实。

长寿元年,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众以讨吐蕃,乃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

则天大悦,谓侍臣曰:

“昔贞观中贝绫,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

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

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

如此忠恳,深是可嘉。

乃拜孝杰为左卫大将军。

明年,迁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男。

延载初,入为瀚海道行军总管,余如故。

证圣初,又为朔方道总管,寻坐与吐蕃战败免官。

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复诏孝杰白衣起为清边道总管,统兵十八万以讨之。

孝杰军至东峡石谷遇贼,道隘,虏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

后军总管苏宏晖畏贼众,弃甲而遁。

孝杰既无后继,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堕谷而死,兵士为贼所杀及奔践而死殆尽。

时张说为节度管记,驰奏其事。

则天问孝杰败亡之状,说曰:

“孝杰忠勇敢死,乃诚奉国,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

于是追赠孝杰夏官尚书,封耿国公。

拜其子无择为朝散大夫。

遣使斩宏晖以徇。

使未至幽州,而宏晖已立功赎罪,竟免诛。

开元中,无择官至左骁卫将军,以恩例赠孝杰特进。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

曾祖规,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

祖宗,隋大业末为朔方郡丞。

时为梁师都举兵,将据城,宗抗节不从,乃为所害。

休璟少以明经擢第。

永徽中,解褐吴王府典签,无异材,调授营州户曹。

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诱扇奚、契丹侵掠州县,后奚、羯胡又与桑乾突厥同反。

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

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

“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

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灵、夏为边界。

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

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

会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文昌右相韦待价及副使阎温古失利,休璟收其余众,以安西土。

迁西州都督,上表请复取四镇。

则天遣王孝杰破吐蕃,拔四镇,亦休璟之谋也。

圣历中,为司卫卿,兼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

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斩其副将二人,获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而还。

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

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

则天大加叹异,擢拜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

长安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

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

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

则天谓休璟曰:‘恨用卿晚。’因迁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李峤、姚元崇、李迥秀等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

以契丹入寇,复拜夏官尚书,兼检校幽,营等州都督,兼安东都护。

时中宗在春宫,将行,进启于皇太子曰:‘张易之兄弟幸蒙宠遇,数侍宴禁中,纵情失礼。非人臣之道,惟加防察。’

中宗即位,召拜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酒泉郡公,顾谓曰:‘卿曩日直言,朕今不忘。初欲召卿计事,但以遐远,兼怀北狄之忧耳。’

未几,加特进,拜尚书右仆射。

是岁秋,大水,休璟两上表自咎,请免官甚切,辞多不载。

中宗竟不允,手制答曰:‘阴阳乖爽,事属在予,待罪私门,难依来表。’

寻迁中书令,充京师留守,俄加检校吏部尚书。

又以宫僚之旧,赐实封三百户,累封宋国公。

休璟在任,无所弘益。

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

由是起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仍封宋国公。

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

景云元年,又拜特进,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停其旧封,别赐实封一百户。

二年,表请致仕。许之。

禄及一品子课并令全给。

休璟初得封时,以绢数千匹分散亲族,又以家财数十万大开茔域,备礼葬其五服之亲,时人称之。

延和元年七月薨,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曰忠。

子先慎袭爵,官至陈州刺史。

次子先择,开元中为右金吾卫将军。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也。

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焉。

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

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为有识所重。

寻而夏官尚书王孝杰为吐刺军总管,统众以御吐蕃,诏仁愿往监之。

仁愿与孝杰不协,因人奏事,称孝杰军诬罔之状。

孝杰由是免为庶人,仁愿遽迁侍御史。

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

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则天叹曰:‘御史乃能尽诚如此!’

擢拜右肃政台中丞,令仁愿叙录承景下立功人。

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

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

仁愿廷奏承景罔上之罪,于是左迁崇仁令,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会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击之,流矢中手,贼亦引退。

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

累迁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神龙二年,中宗还京,以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

时都城谷贵,盗窃甚众,仁愿一切皆捕获杖杀之。

积尸府门,远近震慴,无敢犯者。

初,高宗时贾敦颐为洛州刺史,亦有政绩,与仁愿皆为一时之最。

故时人为之语曰:‘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其见称如此。

三年,突厥入寇。

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

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

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

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

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

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

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

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尽擒之,一时斩于城下,军中股忄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俱就。

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余里,皆据津济,遥相应接,北拓地三百余里,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仁愿初建三城,不置壅门及却敌、战格之具。

或问曰:‘此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

仁愿曰:‘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此,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

其后常元楷为朔方军总管,始筑壅门以备寇,议者以此重仁愿而轻元楷焉。

仁愿在朔方,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鄠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

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

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

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寻加镇军大将军。

睿宗即位,以老致仕,特全给禄俸,又拜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依旧致仕。

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傅,傅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

子之辅,开元初为赵州刺史。

薛讷,绛州万泉人也,左武卫大将军仁贵子也。

为蓝田令,有富商倪氏于御史台理其私债,中丞来俊臣受其货财,断出义仓米数千石以给之。

讷曰:‘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

竟报上不与。

会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

其后突厥入寇河北,则天以讷将门,使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

临行,于同明殿召见与语,讷因奏曰:‘丑虏恁凌,以卢陵为辞。今虽有制升储,外议犹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则狂贼自然款伏。’

则天深然其言。

寻拜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

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

久当边镇之任,累有战功。

玄宗即位,于新丰讲武,讷为左军节度。

时元帅与礼官得罪,诸部颇亦失序。

唯讷及解琬之军不动。

玄宗令轻骑召讷等,至军门,皆不得入。

礼毕,上甚加慰劳。

时契丹及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讷建议请出师讨之。

开元二年夏,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吏崔宣道等率众二万,出檀州道以讨契丹等。

杜宾客以为时属炎暑,将士负戈甲,赍资粮,深入寇境,恐难为制胜。

中书令姚元崇亦以为然。

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

时议咸以为不便。

玄宗方欲威服四夷,特令讷同紫微黄门三品,总兵击奚、契丹,议者乃息。

六月,师至滦河,遇贼,时既蒸暑,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

讷脱身走免,归罪于崔宣道及蕃将李思敬等八人,诏尽令斩之,特免杜宾客之罪。

下制曰:‘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大使、同紫微黄门三品薛讷,总戎御边,建议为首。暗于料敌,轻于接战,,张我王师,衄之虏境。观其畴昔,颇常输罄,每欲资忠报主,见义忘身。特缓严刑,俾期来效,宜赦其罪,所有官爵等并从除削。’

其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群牧而去。

诏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大仆少卿王晙等率兵邀击之。

十月,讷领众至渭源,遇贼战于武阶驿,与王晙掎角夹攻之,大破贼众。

追奔至洮水,又战于长城堡,丰安军使王海宾先锋力战死之。

将士乘势进击,又败之,杀获万人,擒其将六指乡弥洪,尽收其所掠羊马,并获其器械,不可胜数。

时有诏将以十二月亲征吐蕃,及闻讷等克捷,玄宗大悦,乃停亲征。

追赠王海宾左金吾卫大将军,赐物三百段、粟三百石,名其稚子为忠嗣,拜朝散大夫。

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往,即便叙录功状,拜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仍拜子暢朝散大夫。

俄又充凉州镇军大总管。

寻以年老,特听致仕。

八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常卿,谥曰昭定。

讷沉勇寡言,临大敌而益壮。

讷弟楚玉,开元中,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以不称职见代而卒。

王晙,沧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阳。

祖有方,岷州刺史。

晙弱冠明经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贼失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奏请诛之。

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已,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

思忠竟得释,而晙亦由是出为渭南令。

景龙未,累转为桂州都督。

桂州旧有屯兵,常运衡、永等州粮以馈之,晙始改筑罗郭,奏罢屯兵及转运。

又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

寻上疏请归乡拜墓,州人诣阙请留晙,乃下敕曰:‘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材,乃令至此。卿处事强济,远迩宁静,筑城务农,利益已广,隐括绥缉,复业者多。宜须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请,不须来也。’

晙在州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颂其政。

再转鸿胪大卿,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西大都护,丰安、定远、三城及侧近军并受晙节度。

后转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

开元二年,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与临洮两军合势以拒之。

贼营于大来谷口,吐蕃将坌达延又率兵继至。

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

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

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

俄而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众邀击吐蕃,至武阶谷,去大来谷二十里,为贼所隔。

晙率兵迎讷之军,贼置兵于两军之间,连亘数十里。

晙夜出壮士衔枚击之,贼又大溃。

乃与讷合军,掩其余众,追奔至洮水,杀获不可胜数,尽收所掠牧马而还。

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清源县男,兼原州都督,仍拜其子班为朝散大夫。

寻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明年,突厥默啜为九姓所杀,其下酋长多款塞投降,置之河曲之内。

俄而小杀继立,降者渐叛。

晙上疏曰:

突厥时属乱离,所以款塞降附。

其与部落,非有仇嫌,情异北风,理固明矣,养成其衅,虽悔何追。

今者,河曲之中,安置降虏,此辈生梗,实难处置。

日月渐久,奸诈逾深,窥边间隙,必为患难。

今有降者部落,不受军州进止,辄动兵马,屡有伤杀。

询问胜州左侧,被损五百余人。

私置烽铺,潜为抗拒,公私行李,颇实危惧。

北虏如或南牧,降户必与连衡。

臣问没蕃归人云,却逃者甚众,南北信使,委曲通传,此辈降人,翻成细作。

倘收合余烬,来逼军州,虏骑凭凌,胡兵应接,表里有敌,进退无援。

虽复韩、彭之勇,孙、吴之策,令其制胜,其可必乎!

望至秋冬之际,令朔方军盛陈兵马,告其祸福,啗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并分配淮南、河南宽乡安置,仍给程粮,送至配所。

虽复一时劳弊,必得久长安稳。

二十年外,渐染淳风,将以充兵,皆为劲卒。

若以北狄降者不可南中安置,则高丽俘虏置之沙漠之曲,西域编氓散在青、徐之右,唯利是视,务安疆埸,何独降胡,不可移徙。

近者,在边将士,爰及安蕃使人,多作谀辞,不为实对。

或言北虏破灭,或言降户安静,志欲自言功效,非有以徇邦家。

伏愿察斯利口,行兹远虑,边荒清晏,黎元幸甚。

臣料留住之议,谋者云遵故事,必言降户之辈,旧置河曲之中,昔年既得康宁,今日还应稳便。

但同时异事,先典攸传。

往者颉利破亡,边境宁谧,降户之辈,无复他心,所以多历岁年,此类皆无动静。

今虏见未破灭,降户私使往来,或畏北虏之威,或怀北虏之惠,又是北虏戚属,夫岂不识亲疏,将比昔年,安可同日!

臣料其中颇有三策。

若盛陈兵马,散令分配,内获精兵之实,外袪黠虏之谋,暂劳永安,此上策也。

若多屯士卒,广为备拟,亭障之地,蕃、汉相参,费甚人劳,此下策也。

若置之朔塞,任之来往,通传信息,结成祸胎,此无策也。

伏愿察斯三者,详其善恶,利害之状,长短可寻。

纵因迁移,或致逃叛,但有移得之者,即是今日良图,留待河冰,恐即有变。

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

疏奏未报,降虏果叛,敕晙帅并州兵西济河以讨之。

晙乃间行倍道,以夜继昼,卷甲舍幕而趋之。

夜于山中忽遇风雪甚盛,晙恐失期,仰天誓曰:晙若事君不忠,不讨有罪,明灵所殛,固自当之,而士众何辜,令其劳苦!若诚心忠烈,天监孔明,当止雪回风,以济戎事。

言讫,风回而雪止。

时叛者分为两道,其在东者,晙追及之,杀一千五百余人,生获一千四百余人,驼马牛羊甚众。

晙以功迁左散骑常侍、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寻迁御史大夫。

时突厥夹跌部落及仆固都督勺磨等散在受降城左右居止,且谋引突厥共为表里,陷军城而叛。

晙因入奏,密请诛之。

八年秋,晙诱夹跌等党与八百余人于中受降城诛之,由是乃授晙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

九年,兰池州胡苦于赋役,诱降虏余烬,攻夏州反叛,诏陇右节度使、羽林将军郭知运与晙相知讨之。

晙奏:‘朔方军兵自有余力,其郭知运请还本军。’未报,而知运兵至,与晙颇不相协。

晙所招抚降者,知运纵兵击之,贼以为晙所卖,皆相率叛走。

晙进封清源县公,仍兼御史大夫。

俄而贼众复相结聚,晙坐左迁梓州刺史。

十年,拜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

属车驾北巡,以晙为吏部尚书,兼太原尹。

十一年夏,代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追录破胡之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仍充朔方军节度大使。

其年冬,上亲郊祀,追晙赴京,以会大礼。

晙以时属冰壮,恐虏骑乘隙入寇,表辞不赴,手敕慰勉,仍赐衣一副。

会许州刺史王乔家奴告乔与晙潜谋构逆,敕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说鞫其状。

晙既无反状,乃以违诏追不到,左迁蕲州刺史。

十四年,累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

二十年卒,年七十余,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往岁,魏元忠为张易之、昌宗所构,左授高要尉,晙密状申明之。

宋璟时为凤阁舍人,谓晙曰:‘魏公且全矣,子须威严而坐理,恐子之狼狈也。’

晙曰:‘魏公忠而获罪,晙为义所激,颠沛无恨。’

璟叹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晙气貌雄壮,时人谓之有熊虎之状。

然慕义激励,有古人之风,御下整肃,人吏畏而爱之。

晙卒后,信安王祎于幽州讨奚告捷,奏称军士咸见晙与蕃将高昭领兵马先军讨贼,上闻而嗟异久之。

户部郎中杨伯城上疏,请晙等坟特乞增修封域,量加表异,降使飨祭,优其子孙。

玄宗乃遣使就其家庙祭,仍如其子官秩。

史臣曰:娄师德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

王孝杰,唐休璟、张仁愿、薛讷、王晙等,皆韬武干,亟立边功。

然孝杰失于再擒,休璟亏于余行。

先败后胜,薛讷何惭;止雪回风,王晙难掩;仁愿操履,中否相兼。

赞曰:拯物之心,不形于色。

将相之材,人何以测。

臣有始终,功无爽忒。

多忌梁公,自招惭德。

唐、张、讷、晙,善阵能师。

共服戎虏,不忧边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译文

娄师德,是郑州原武人。二十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予江都尉的职位。扬州长史卢承业认为他有才能,曾经对他说:‘你的才华足以成为朝廷的重臣,我应该把子孙托付给你,怎么可以用普通官员的礼节对待你呢?’

上元初年,多次被补任监察御史。正值吐蕃侵犯边塞,招募勇士去征讨,娄师德上表请求成为勇士。高宗非常高兴,特别任命他为朝散大夫,带领军队西征,屡立战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军司马,并负责营田事务。天授初年,多次被授予左金吾将军,兼任检校丰州都督,仍然负责营田事务。武则天写信慰劳他说:‘你一向忠诚勤勉,还具备军事才能,我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你具备这些品质。自从你受命北边,总管军事,往返灵州、夏州,检查屯田,收获既多,京城储备迅速增加。无需耗费和籴之费,也没有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都能得到供应。你的勤劳和忠诚,时间越长越明显,我对此表示赞赏,非常高兴。’

长寿元年,被召见并任命为夏官侍郎、判尚书事。第二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对娄师德说:‘朝廷的军队在外镇守,必须依靠边境的营田,你必须不怕辛劳,再次担任使检校。’又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后来升任秋官尚书。万岁登封元年,转任左肃政御史大夫,仍然负责政事。证圣元年,吐蕃侵犯洮州,命令娄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征讨,在素罗汗山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交战,官军战败,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入朝担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一年,兼任检校右肃政御史大夫,仍然负责左肃政台事务,与王懿宗、狄仁杰分路安抚河北诸州。神功元年,被任命为纳言,多次封为谯县子。不久,被任命为陇右诸军大使,仍然检校河西营田事务。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再次被任命为检校并州长史,仍然担任天兵军大总管。这年九月去世,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起初,狄仁杰未入相时,娄师德曾推荐他,等到狄仁杰成为宰相,不知道是娄师德推荐的,多次排挤娄师德,让他担任外使。武则天曾经拿出娄师德的旧状给他看,狄仁杰非常惭愧,对人说:‘我之所以被娄公如此包容,才知道自己远远不及娄公。’娄师德颇有学问,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从专管边疆事务,前后三十余年,恭敬勤勉地对待下属,孜孜不倦。虽然参与政事,但内心深处怀着敬畏和回避的态度,竟能够以功名终其一生,非常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王孝杰,是京兆新丰人。高宗末年,担任副总管,跟随工部尚书刘审礼西征吐蕃,在大非川作战,被敌人俘虏。吐蕃赞普见到王孝杰,流泪说:‘你的样子像我父亲。’对他加以厚礼,因此免于一死,不久得以返回。武则天时,多次升迁为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长期在吐蕃,了解了吐蕃的虚实。长寿元年,担任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军征讨吐蕃,攻克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武则天非常高兴,对侍臣说:‘过去贞观年间得到的贝绫,如今收复了这些番城,自从西陲失守,都陷于吐蕃。现在都已经收复,边境自然不会有事。王孝杰建立了这样的功绩,尽了他的忠诚,能够徒步而行,与士兵并肩作战。这样的忠诚和诚恳,非常值得赞扬。’于是任命王孝杰为左卫大将军。第二年,升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为清源男。延载初年,入朝担任瀚海道行军总管,其余职务照旧。证圣初年,又担任朔方道总管,不久因为与吐蕃作战失败而被免官。

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再次下诏王孝杰以白衣身份起用为清边道总管,统领十八万军队去征讨。王孝杰的军队到达东峡石谷时遇到敌人,道路狭窄,敌人众多,王孝杰率领精锐士兵作为先锋,边战边前进,等出了山谷,布置方阵来抵御敌人。后军总管苏宏晖害怕敌人众多,丢弃盔甲逃跑。王孝杰没有后续部队,被敌人追击,营地混乱,王孝杰坠谷而死,士兵被敌人杀死或践踏而死几乎全部。当时张说担任节度管记,飞速上奏其事。武则天询问王孝杰败亡的情况,张说说:‘王孝杰忠诚勇敢,死得其所,深入敌境,以少敌众,只是因为后援没有到达,所以导致失败。’于是追赠王孝杰夏官尚书,封为耿国公。任命他的儿子王无择为朝散大夫。派人斩杀苏宏晖以示众。使者还未到达幽州,苏宏晖已经立功赎罪,最终免于诛杀。开元年间,王无择官至左骁卫将军,按照恩例追赠王孝杰特进。

唐休璟,是京兆始平人。他的曾祖父唐规,是周朝的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祖父唐宗,在隋朝大业末年担任朔方郡丞。当时梁师都起兵,将要占据城池,唐宗坚持节操不服从,结果被杀害。

唐休璟年轻时以明经考试中举。永徽年间,担任吴王府典签,没有特别的才能,调任营州户曹。调露年间,单于突厥背叛,引诱煽动奚、契丹侵掠州县,后来奚、羯胡又与桑乾突厥一同反叛。都督周道务派遣唐休璟带兵在独护山击败他们,斩杀和俘虏很多,越级提拔为丰州司马。永淳年间,突厥围攻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商议要放弃丰州,把百姓迁移到灵、夏,唐休璟认为不可行,上书说:‘丰州控制河流,遏制敌人,实际上是国家的要地,自秦、汉以来,一直列为郡县,土地肥沃,特别适合耕牧。隋朝末年,因为战乱不能坚守,于是把百姓迁移到宁、庆二州,导致戎羯相互侵扰,把灵、夏作为边界。贞观末年,开始招募人丁充实这里,西北一隅,才得以安宁。现在如果废弃,那么河边的土地又会落入敌人手中,灵、夏等州的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这对国家没有好处。’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丰州得以保留。

垂拱年间,升任安西副都护。正值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文昌右相韦待价及副使阎温古失利,唐休璟收集剩余的军队,安抚了安西地区。升任西州都督,上表请求收复四镇。武则天派遣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四镇,也是唐休璟的计谋。圣历年间,担任司卫卿,兼任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担任陇右诸军州大使。

久视元年秋天,吐蕃的大将麹莽布支率领数万骑兵侵犯凉州,从洪源谷进入,准备包围昌松县。休璟带领几千人前去迎击,在阵前登上高处,看到敌人的盔甲鲜艳,对部下说:‘自从钦陵死后,赞婆投降,麹莽布支新掌握了敌军,想要炫耀武力,所以他的国家中的贵族、首领和他们的子弟都跟随他。虽然人马精良,但不熟悉军事,我将为各位取而代之。’于是他穿上铠甲率先冲锋,与敌人交战六次,六次都取得了胜利,大败敌军,斩杀了他们的两名副将,俘获了二千五百人,筑起京观后返回。此后休璟进入朝廷,吐蕃也派遣使者来请求和谈,并在宴会上多次观察休璟。武则天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去年在洪源战役时,这位将军勇猛无比,杀死了许多我们的将士,所以我想要认识他。’武则天非常惊讶,提升他为右武威、右金吾两卫大将军。

休璟特别熟悉边疆事务,从碣石西边越过四镇,绵延万里,山川要害,他都能记住。长安年间,西突厥的乌质勒与其他部族不和,起兵对抗,安西道被切断,表奏相继。武则天让休璟与宰相商议形势,不久就草拟了奏章,并立即派遣执行。后来十几天,安西各州上表请求军队支援,期限和休璟所计划的完全一致。武则天对休璟说:‘很遗憾用你晚了。’因此提升他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又对魏元忠、杨再思、李峤、姚元崇、李迥秀等人说:‘休璟熟悉边疆事务,你们十个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不久转任太子右庶子,继续掌管政事。因为契丹入侵,再次被任命为夏官尚书,兼任检校幽州、营州等州都督,以及安东都护。当时中宗在春宫,即将出行,向皇太子进言说:‘张易之兄弟受到宠爱,多次在宫中宴会,放纵自己,失礼于臣子之道,应该加强监察。’中宗即位后,召见休璟任命他为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为酒泉郡公,回头对他说:‘你以前直言不讳,我现在仍然记得。最初想召见你商议事情,但因为距离遥远,再加上担心北方狄人的威胁。’不久,加封特进,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这年秋天,发生大水灾,休璟两次上表自责,请求免职,但具体内容没有记载。中宗最终没有同意,亲自下诏答复说:‘阴阳失调,事情在我,我在私门中等待处罚,难以按照你的奏表执行。’不久升任中书令,充任京师留守,不久又加封检校吏部尚书。又因为他是宫中旧臣,赐予实封三百户,累封为宋国公。休璟在任期间,没有做出什么显著的贡献。

景龙二年,休璟在家退休,虽然年纪虽大,但进取心更强。当时尚宫贺娄氏很关心国政,依附她的人都得到宠爱和荣耀,休璟于是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贺娄氏的养女为妻,借此机会提升自己。因此被任命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仍然封为宋国公。休璟年过八十,却不知满足,寻求进一步晋升,被当时的人所讽刺。景云元年,又被任命为特进,充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停止了他的旧封号,另外赐予实封一百户。二年,上表请求退休。得到批准。他的俸禄和一品子的赋税都全数给予。休璟最初得到封号时,用数千匹绢分散给亲戚,又用数十万的家财大规模地开辟墓地,按照礼节安葬了他的五服之亲,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延和元年七月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儿子先慎继承了爵位,官至陈州刺史。次子先择,在开元年间担任右金吾卫将军。

张仁愿,是华州下邽人。原名仁亶,因为名字与睿宗的名字谐音,所以改了名字。年轻时就有文武才能,多次升迁至殿中侍御史。当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人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请求仁愿联名签署奏表,仁愿严肃地拒绝,非常受到有识之士的尊重。不久,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率军抵御吐蕃,皇帝下诏让仁愿前往监督。仁愿与孝杰不和,趁机上奏,指责孝杰军队的欺骗行为。孝杰因此被免职为平民,仁愿迅速升迁为侍御史。

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督清边军,战后,绘制战图上奏。在每一场战斗中,都画出了承景亲自面对箭矢石块、冲锋陷阵的形象,武则天感叹说:‘御史竟然能如此尽心竭力!’提升他为右肃政台中丞,命令仁愿记录承景手下立功的人。仁愿还未到达都城,先询问承景对战的胜负情况。承景实际上没有亲自参与战斗,询问他时他都不能回答,又虚假地增加了功绩。仁愿在朝廷上奏承景欺骗皇帝的罪行,于是他被降职为崇仁令,提升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遇到突厥默啜入侵,攻陷了赵州、定州,带领大军回到幽州,仁愿率领军队出城迎战,被流箭射中手,敌人也撤退了。武则天派遣使者慰劳问候,并赐予医药。多次升迁至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神龙二年,中宗返回京城,任命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兼任检校洛州长史。当时都城粮价昂贵,盗窃事件很多,仁愿将所有盗窃者都捕获并杖杀。尸体堆积在府门前,远近的人都感到震惊,没有人敢再犯。最初,高宗时贾敦颐担任洛州刺史,也有政绩,与仁愿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物。因此当时的人说:‘洛州有前贾后张,可以与京兆三王相匹敌。’他就是这样受到赞誉的。

三年,突厥入侵。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敌人击败。皇帝下诏让仁愿代理御史大夫,代替忠义统领军队。仁愿到达军队时,敌人已经撤退,于是追击敌人,夜间偷袭大败敌人。以前,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入侵时,一定会先到祠堂祭拜祈求福佑,然后牧马、准备兵力后再渡河。当时突厥默啜率领全部兵力西征突骑施娑葛,仁愿请求趁虚夺取漠南之地,在河北修建三座受降城,首尾相连,以切断他们南下的道路。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从汉代以来,都守卫在黄河以北,现在在敌境修筑城池,恐怕会劳民伤财,最终会被敌人占领,建议认为不妥。仁愿坚持请求,中宗最终同意了。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满年的镇兵来帮助他完成这项功绩。当时咸阳有二百多士兵逃回家乡,仁愿将他们全部抓获,在城下一次性处决,军中震惊,士兵们尽力工作,六十天就完成了三座城池。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距各四百余里,都占据着渡口,远距离呼应,向北拓展了三百余里的土地,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了烽火台一千八百座。从此以后,突厥不能再越过山岭放牧,朔方再也没有遭到突厥的侵扰,减少了镇兵数万人。

仁愿最初建立三座城池时,没有设置壅门以及抵御敌人、战斗的器具。有人问他说:‘这是边城用来抵御敌人的地方,为什么不做守备呢?’仁愿回答说:‘用兵贵在攻取,不适宜退守。如果敌人来到这里,就应该全力出战,回头看城池,还要斩杀他们,何必守备而让他们产生退却的念头呢?’后来常元楷担任朔方军总管,开始修建壅门来防备敌人,人们因此重视仁愿而轻视常元楷。

仁愿在朔方时,上奏请求使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鄠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担任管记,义乌尉晁良贞担任随从。敬忠等人都是因为文官著称,很多人升至高官,当时人们称赞仁愿有识人之明。

景龙二年,他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多次封为韩国公。春天回到朝廷,秋天又负责军队边防。中宗赋诗送行,赏赐不计其数。不久后晋升为镇军大将军。睿宗即位后,因为年老而退休,特别全额提供俸禄,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加封光禄大夫,仍然退休。

开元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傅,赠物二百段,命令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他的儿子薛之辅,在开元初年担任赵州刺史。

薛讷是绛州万泉人,是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的儿子。担任蓝田县令时,有富商倪氏在御史台处理他的私人债务,中丞来俊臣接受了他的财物,判决拿出义仓的数千石米来给他。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了应对水旱灾害而准备的,作为储备,怎么敢断绝众人的生命,来资助一家的财产呢?’最终上报皇帝,皇帝不同意。

后来突厥入侵河北,武则天因为薛讷出身将门,任命他为代理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临行前,在同明殿召见他并交谈,薛讷趁机上奏说:‘那些丑陋的敌人如此傲慢,以卢陵为借口。现在虽然有命令升储,但外界的议论恐怕还未确定。如果这个命令不改变,那么狂妄的敌人自然会投降。’武则天深以为然。

不久后任命他为幽州都督,兼任安东都护。转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检校左卫大将军。长期担任边镇职务,多次立下战功。

玄宗即位后,在新丰举行军事演习,薛讷担任左军节度使。当时元帅和礼官得罪了人,各部队也有些混乱。只有薛讷和解琬的军队没有变动。玄宗派轻骑召见薛讷等人,但到了军门,都不被允许进入。仪式结束后,皇帝非常慰劳他们。

当时契丹、奚和突厥联合,多次成为边患,薛讷建议出兵讨伐他们。开元二年夏天,皇帝下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领两万人,从檀州道出发讨伐契丹等。杜宾客认为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将士们背着武器和盔甲,携带粮食,深入敌境,恐怕难以取胜。中书令姚元崇也认为这样做不妥。只有薛讷说:‘夏天草木茂盛,羔羊和小牛正在生长的时候,不需要耗费粮食储备,也可以逐渐推进。一举振奋国威,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样做不合适。玄宗正想威服四方,特别命令薛讷与紫微黄门三品同职,总领军队击退奚、契丹,议论者才停止。

六月,军队到达滦河,遇到敌人,当时天气炎热,将领们失去了计划,全军都被契丹等敌人击败。薛讷逃脱免于一死,将责任归咎于崔宣道和蕃将李思敬等八人,皇帝下诏将他们全部处死,特别免除了杜宾客的罪责。

这一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领十万人侵犯临洮军,又进攻兰州和渭州的渭源县,掠夺了牧群后离开。皇帝下诏让薛讷以白衣身份代理左羽林将军,担任陇右防御使,与大仆少卿王晙等率兵迎战。十月,薛讷率领军队到达渭源,在武阶驿与敌人交战,与王晙夹击敌人,大败敌军。追击敌人到洮水,又在长城堡交战,丰安军使王海宾先锋力战而死。将士们乘胜追击,再次击败敌人,杀死和俘虏了一万人,擒获了敌将六指乡弥洪,收缴了他们所掠夺的羊马,以及大量的器械。

当时皇帝下令将在十二月亲自征讨吐蕃,但听说薛讷等人取得了胜利,玄宗非常高兴,于是取消了亲自征讨的计划。追赠王海宾左金吾卫大将军,赐物三百段、粟三百石,将他的儿子命名为忠嗣,任命为朝散大夫。命令紫微舍人倪若水前往,立即记录功绩,任命薛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再次封为平阳郡公,并任命他的儿子薛暢为朝散大夫。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凉州镇军大总管。因为年老,特别允许他退休。开元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多岁,追赠太常卿,谥号昭定。薛讷沉稳勇敢,寡言少语,面对强大的敌人更加勇猛。

薛讷的弟弟薛楚玉,在开元年间担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因为不称职而被免职后去世。

王晙是沧州景城人,后来迁居洛阳。他的祖父王有方是岷州刺史。王晙弱冠之年通过明经考试,历任殿中侍御史,加封朝散大夫。当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伐贼人失利,将责任归咎于副将韩思忠,上奏请求处死他。王晙认为韩思忠虽然是偏将,但制度不由他决定,而且他有勇有谋,值得珍惜,不能单独处死无辜的人,于是他在朝廷上争论。韩思忠最终得以释放,而王晙也因此被调出京城担任渭南令。

景龙年间,王晙多次转任,最终担任桂州都督。桂州以前有驻军,经常运输衡、永等州的粮食来供应他们,王晙开始修建城墙,上奏取消驻军和运输。他还筑堤拦江水,开垦了数千顷的屯田,百姓因此受益。不久后上疏请求回乡扫墓,州民到朝廷请求留下王晙,于是皇帝下诏说:‘那个州以前因为盗贼,人口减少,任命不当,才导致这种情况。你处理事务能力强,远近安宁,修建城墙,发展农业,利益已经很大,安抚民众,恢复生产的人很多。你应该在政绩完成之后,安抚这些百姓,百姓也请求你留下,不需要回来。’王晙在州中又待了一年,州民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政绩。后来他又转任鸿胪大卿,担任朔方军副大总管,兼任安西大都护,丰安、定远、三城以及附近军队都接受王晙的节制。后来又转任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

开元二年,吐蕃的精锐部队十万人侵犯临洮军,晙率领自己部下的二千人轻装快速行军,与临洮的两支军队合力抵抗。敌军在 大来谷口安营扎寨,吐蕃将领坌达延又率领军队赶到。晙于是派出七百名奇兵,穿着吐蕃人的服装,在夜间进行突袭。相隔五里地,他们放置了鼓和角,命令前面的士兵遇到敌人就大声呼喊,后面的士兵击鼓回应。敌人非常害怕,怀疑有伏兵,互相攻击,死伤无数。不久,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领军队拦截攻击吐蕃,到达武阶谷,距离大来谷二十里,被敌人隔断。晙率领军队迎接薛讷的军队,敌人在两军之间布置了兵力,绵延数十里。晙在夜间派出壮士戴着口哨攻击敌人,敌人再次大溃败。于是与薛讷合并军队,包围剩余的敌人,追击到洮水,杀获无数,收回了所有被掠夺的牧马而返回。因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封为清源县男,兼任原州都督,并封他的儿子班为朝散大夫。不久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第二年,突厥的默啜被九姓所杀,他的部下首领多投降,被安置在河曲地区。不久,小杀继位,投降的人逐渐叛变。晙上书说:

突厥在混乱的时候,所以选择投降。他们与部落之间没有仇恨,情感与北风不同,道理已经很明确了,养成了他们的挑衅,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在河曲中安置投降的敌人,这些人桀骜不驯,确实难以处理。时间越长,他们的狡诈越深,窥视边界的空隙,必定会成为祸患。现在有投降的部落,不接受军州的命令,擅自调动军队,屡次发生伤亡。询问胜州左侧,损失了五百余人。私自设置烽火台,暗中抵抗,公私的行李,都非常危险。如果北方的敌人南侵,投降的敌人必定会与之联合。我问从吐蕃逃回的人说,逃走的人很多,南北的信使,曲折传递消息,这些投降的人,变成了间谍。如果收拢残余势力,逼近军州,敌人的骑兵进攻,胡兵接应,内外有敌,进退无援。即使有韩信、彭越的勇猛,孙武、吴起的策略,命令他们取胜,难道可以保证吗!

希望到秋冬之际,让朔方军大规模展示军队,告诉他们祸福,用缯帛的利益引诱他们,展示麋鹿的丰富,说服他们是鱼米之乡,展示他们的畜牧之地。同时分配到淮南、河南的宽乡安置,并给予路费,送到指定地点。虽然暂时会有劳累,但一定能得到长久的安宁。二十年之后,逐渐受到淳朴风气的影响,可以用来充实军队,都将成为精锐士兵。如果北狄的投降者不能安置在南边,那么高丽的俘虏可以安置在沙漠的边缘,西域的居民分散在青、徐的右边,只看利益,致力于安定边疆,为什么只有投降的胡人不能迁移呢?

最近,在边界的将士和安抚吐蕃的使者,多讲奉承的话,不说实话。有人说北方的敌人被消灭了,有人说投降的敌人很安静,他们只想自己说有功,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请求陛下明察这些花言巧语,实行长远的考虑,边境荒凉平静,百姓幸运。

我认为留在这里的提议,谋士们说按照旧例,一定会说投降的敌人,以前放在河曲中,过去已经得到安宁,现在应该稳定方便。但同时有不同的事情,先例已经流传。以前颉利被打败,边境安宁,投降的敌人没有其他心思,所以经过多年,这类人都没有动静。现在敌人看到没有被消灭,投降的敌人私自派人往来,有的害怕北方的敌人,有的怀念北方的恩惠,他们又是北方的亲戚,难道不懂得亲疏吗?和过去相比,怎么可以同日而语!

我认为其中有三条策略。如果大规模展示军队,分散安置,内部得到精兵的实际效果,外部消除敌人的阴谋,暂时劳累但长期安宁,这是上策。如果大量驻军,广泛准备,亭障之地,蕃、汉相互配合,费用很大,人力劳苦,这是下策。如果放在朔塞,任其往来,传递信息,结成祸患,这是没有策略的。我请求陛下明察这三者,详细考虑它们的利弊,长短得失。

纵然因为迁移,可能会发生逃亡叛变,但只要有迁移的,就是今天的良策,等待河冰融化,恐怕就会有变故。我蒙受天恩,担任重要职位,逆耳的忠言,我敢不直言。

上书未得到回复,投降的敌人果然叛变,皇帝命令晙率领并州的军队西渡黄河去讨伐他们。晙于是秘密行动,日夜兼程,轻装简从,赶往敌军。

在一个夜晚,在山中遇到大风雪,晙担心错过期限,向上天发誓说:如果我不忠不敬,不讨伐有罪的敌人,明灵会惩罚我,这是我应该承担的,但士兵们有什么罪过,让他们受苦!如果我有诚心忠诚,天意明显,应该停止风雪,以便完成军事行动。”说完,风停雪止。

当时叛军分为两路,在东边的那一路,晙追上并击败了他们,杀死一千五百余人,生俘一千四百余人,缴获了大量驼马牛羊。

晙因此因功晋升为左散骑常侍、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不久又晋升为御史大夫。

当时突厥夹跌部落和仆固都督勺磨等人分散在受降城左右居住,他们计划联合突厥共同内外夹击,攻陷军城而叛变。晙因此上奏,秘密请求诛杀他们。开元八年秋天,晙在受降城中诱捕夹跌等人的党羽八百余人并诛杀他们,因此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再次担任朔方军大总管。

开元九年,兰池州的胡人因为赋税劳役而痛苦,引诱投降的敌人残余势力,进攻夏州反叛,皇帝命令陇右节度使、羽林将军郭知运与晙共同讨伐。晙上奏说:朔方军兵力充足,郭知运请求返回本军。”没有得到回复,而知运的军队到达,与晙不太协调。晙所招募的投降者,知运放纵士兵攻击他们,叛军认为晙出卖了他们,都纷纷叛逃。晙因此晋升为清源县公,仍兼任御史大夫。不久,叛军再次聚集,晙因此被降职为梓州刺史。

开元十年,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多次被封为中山郡公。适逢皇帝北巡,任命晙为吏部尚书,兼任太原尹。

开元十一年夏天,代替张说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追认破胡的功绩,加封金紫光禄大夫,仍担任朔方军节度大使。

那一年冬天,皇帝亲自进行郊祀,召回晙到京城,参加大典。晙因为当时正值冰冻时期,担心敌人的骑兵趁机入侵,上表辞谢,皇帝亲自下诏慰勉,并赐给他一套衣服。

适逢许州刺史王乔的家奴告发王乔与晙暗中策划谋反,皇帝命令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说审问情况。晙没有谋反的证据,因此因为违抗诏令未能到达,被降职为蕲州刺史。

开元十四年,多次晋升为户部尚书,再次担任朔方军节度使。

开元二十年去世,享年七十多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

往年,魏元忠被张易之、昌宗陷害,被贬为高要县尉,晙秘密地上报皇帝说明情况。当时宋璟担任凤阁舍人,他对晙说:‘魏公的情况应该可以保全了,你必须要严肃而公正地处理此事,恐怕你会陷入困境。’晙回答说:‘魏公忠诚却遭受冤屈,我因正义而激动,即使颠沛流离也无怨无悔。’宋璟叹息说:‘我无法为魏公洗清冤屈,深感对不起朝廷。’晙外表雄壮,当时的人说他有熊虎之相。然而他崇尚正义,激励他人,有古人的风范,管理下级严格,人们既敬畏又爱戴他。晙去世后,信安王祎在幽州讨伐奚族取得胜利,上奏说士兵们看到晙和蕃将高昭领兵马先头讨伐敌人,皇帝听到后感叹不已。户部郎中杨伯城上奏疏,请求特别增加晙等人的坟墓修缮范围,适当给予表彰,派遣使者祭祀,优待其子孙。玄宗于是派人到他家庙祭祀,并按照他儿子的官职进行祭祀。

史臣评论说:娄师德被召唤时慷慨激昂,这是勇敢;推荐狄仁杰进入朝廷被任用,这是忠诚;不让狄仁杰知道自己的推荐,这是公正;经营农田以赡养军队,这是智慧;谦逊勤勉地对待下属,这是和气;参与政务,功名成就,这是人的难能可贵之处,又何必在将相面前感到羞愧!王孝杰、唐休璟、张仁愿、薛讷、王晙等人,都擅长用兵,多次在边疆建立功勋。然而王孝杰在第二次擒获敌人时失败,唐休璟在余下的行动中有所不足。先败后胜,薛讷有什么可惭愧的;停止风雪,王晙的功绩难以掩盖;张仁愿的品行,无论成功与否都表现出了他的品质。

赞曰:拯救事物的决心,不表现在脸上。将相的才能,别人怎么能衡量。我始终如一,功绩无过失。虽然多次忌妒梁公,但也自招羞愧。唐、张、讷、晙,擅长布阵和指挥。共同征服敌人,不担忧边疆的安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注解

娄师德:娄师德,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清廉著称。

王孝杰:王孝杰,唐代将领,以军事才能著称。

唐休璟:唐休璟,唐代将领,以边功著称。

江都尉:古代官职,掌管江都(今扬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唐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军务。

吐蕃:古代藏族的一支,曾经建立过强大的吐蕃王朝,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民族之一。

河源军司马:古代官职,掌管河源地区的军事。

左金吾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检校丰州都督:古代官职,检校为临时任命,丰州都督掌管丰州地区的军事。

夏官侍郎:古代官职,夏官为兵部的前身,侍郎为副职。

凤阁鸾台平章事:古代官职,凤阁鸾台为宰相办公地,平章事为宰相的助手。

纳言: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密和外交。

陇右诸军大使:古代官职,陇右为地区名,大使为地区军事指挥官。

河西营田事:古代官职,河西为地区名,营田事为掌管农业事务。

突厥:古代蒙古高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

瀚海道行军总管:古代官职,瀚海道为地区名,行军总管为军事指挥官。

朔方道总管:古代官职,朔方道为地区名,总管为军事指挥官。

清边道总管:古代官职,清边道为地区名,总管为军事指挥官。

节度使:古代官职,节度使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朝散大夫:官职名,是唐朝的文官职位。

凉州都督:古代官职,凉州为地区名,都督为地区军事行政长官。

司卫卿:古代官职,司卫卿为宫廷警卫的高级官员。

凉州:凉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安西副都护:古代官职,安西为地区名,副都护为地区军事指挥官。

文昌右相:古代官职,文昌为官署名,右相为宰相的助手。

副使:古代官职,副使为副职官员。

四镇:四镇是指唐朝在西域设立的四个军事重镇。

瀚海:古代地区名,指今内蒙古一带。

朔方:古代地区名,指今宁夏、内蒙古一带。

清边:古代地区名,指边疆地区。

久视元年:久视元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公元700年。

麹莽布支:麹莽布支是吐蕃的大将。

洪源谷:洪源谷是凉州的一个山谷。

昌松县:昌松县是凉州的一个县。

休璟:休璟是唐朝的一位将领。

钦陵:钦陵是吐蕃的一位将领。

赞婆:赞婆是吐蕃的一位将领。

京观:京观是指古代战争中,将敌军尸体堆积成丘,以示胜利。

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是唐朝的一种官职。

碣石:碣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长安中:长安中是指唐朝的都城长安(今天的西安)。

西突厥:西突厥是古代突厥的一支,位于唐朝的西部。

乌质勒:乌质勒是西突厥的一位首领。

安西道:安西道是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夏官尚书:夏官尚书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

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是唐朝的一种官职,属于高级官员。

太子右庶子:太子右庶子是太子属官的一种,负责辅佐太子。

安东都护:安东都护是安东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春宫:春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酒泉郡公:酒泉郡公是唐朝的一种封号。

特进:特进是唐朝的一种官职,属于高级官员。

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阴阳乖爽:阴阳乖爽是指自然界阴阳失衡,导致灾害。

中书令:官职名,是唐朝的宰相职位。

京师留守:京师留守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首都的防卫。

检校吏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实封:实封是指皇帝赐予的封地。

宋国公:宋国公是唐朝的一种封号。

致仕:致仕是指官员退休。

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是唐朝的一种官职,负责朔方道的军事。

默啜:突厥可汗,统治时期突厥国力强盛。

赵、定:赵、定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名。

拂云祠:拂云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祠堂。

三受降城:三受降城是唐朝在北方建立的三个军事要塞。

烽候:烽候是古代用于传递信息的烽火台。

朔方军:唐朝设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部队。

仁愿:仁愿是唐代的一位将领,以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著称。

三城:三城在此指具体的城池名称。

壅门:壅门指的是城池的防御设施,如城门等。

却敌:指抵御敌人,防御措施。

战格:战格可能指的是战斗策略或战术。

常元楷:常元楷是唐代的一位将领,与仁愿有过军事上的对比。

长安尉:长安尉是长安城的官员,负责治安和行政。

鄠县尉:鄠县尉是鄠县的地方官员,负责治安和行政。

始平主簿:始平主簿是始平郡的地方官员,负责文书管理。

太子文学:太子文学是太子的文学顾问,负责教育太子。

义乌尉:义乌尉是义乌县的地方官员,负责治安和行政。

景龙二年:景龙二年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对应公元708年。

左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

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名,指与中书令、门下省的官员同等级别的官员。

韩国公:韩国公是唐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功臣的嘉奖。

睿宗:睿宗是唐睿宗李旦,唐代的一位皇帝。

开元二年:开元二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对应公元714年。

太子少傅:太子少傅是太子的教育顾问,负责教育太子。

左武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

安东道经略:安东道经略是唐代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同紫微黄门三品:同紫微黄门三品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幽州都督:幽州都督是幽州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检校左卫大将军:检校左卫大将军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

契丹:契丹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与唐朝有多次战争。

奚:奚,古代北方民族,曾与唐朝发生过战争。

姚元崇:姚元崇是唐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宰相。

左监门将军:左监门将军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

定州刺史:定州刺史是定州的地方官员,负责行政和军事。

左羽林将军:左羽林将军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

陇右防御使:陇右防御使是陇右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大仆少卿:大仆少卿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紫微舍人:紫微舍人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宫廷文书。

鸿胪大卿:鸿胪大卿是唐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外交。

朔方军副大总管:朔方军副大总管是朔方军的副指挥官。

安西大都护:安西大都护是安西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丰安军使:丰安军使是丰安军的指挥官。

定远军使:定远军使是定远军的指挥官。

侧近军:侧近军指附近地区的军队。

沧州景城:沧州景城是沧州景城县,位于河北省。

岷州刺史:岷州刺史是岷州的地方官员,负责行政和军事。

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是唐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宫廷监察。

渭南令:渭南令是渭南县的地方官员,负责行政。

桂州都督:桂州都督是桂州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罗郭:罗郭指桂州城池的城墙。

衡州:衡州是湖南省的一个古代行政区划。

永州:永州是湖南省的一个古代行政区划。

屯兵:屯兵指驻扎在某个地区的军队。

转运:转运指运输粮食等物资。

堰江水:堰江水指在江上筑坝以蓄水。

屯田:屯田指在边疆地区开垦土地以增加粮食产量。

户口凋残:户口凋残指人口减少,经济衰退。

隐括绥缉:隐括绥缉指安抚和治理。

临洮军:临洮是古代地名,临洮军指的是驻扎在临洮地区的军事部队。

卷甲倍程:卷甲是指收起铠甲,倍程是指加倍行军速度,形容行军迅速。

奇兵:指出奇制胜的精锐部队。

蕃服:指模仿吐蕃人穿着的服装。

鼓角:古代军队中用于通讯的鼓和号角。

摄右羽林将军:官职名,负责羽林军的军事事务。

薛讷:薛讷,唐代将领,以边功著称。

武阶谷:地名,位于武阶县境内。

河曲:指黄河弯曲的地方,此处指河曲地区。

款塞:指边疆地区的民族前来归附。

降虏:指投降的敌人。

没蕃归人:指曾经被俘到吐蕃后来归国的汉人。

缯帛:指丝绸等纺织品。

麋鹿:指野鹿,此处比喻富饶之地。

淮南、河南:指淮河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亭障:古代边防设施,用于防御敌人。

胡兵: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

韩、彭:指古代著名的将领韩信和彭越。

孙、吴:指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官职名,负责并州大都督府的行政事务。

九姓:指突厥的九个部落。

小杀:指突厥的可汗,名小杀。

谀辞:奉承的话,谄媚之词。

颉利:突厥可汗,曾一度控制唐朝北方边疆。

亭障之地:指边防亭障所在的地方。

朔塞:指北方边疆。

敕:皇帝的命令。

侍中:官职名,是唐朝的宰相职位。

左迁:指官员被降职。

梓州刺史:官职名,梓州是古代地名,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太子詹事:官职名,负责太子的教育事务。

金紫光禄大夫:官职名,是唐朝的文官职位。

朔方军节度大使:官职名,负责朔方军的军事事务。

郊祀:古代皇帝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大型仪式。

手敕:皇帝亲手写的命令。

违诏:违反皇帝的命令。

蕲州刺史:官职名,蕲州是古代地名,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

尚书左丞相:官职名,是唐朝的最高官职之一。

谥号:古代对已故官员或贵族给予的尊称。

魏元忠:魏元忠,唐代官员,因被张易之、昌宗诬陷而被贬官。魏元忠在历史上以忠诚著称。

张易之、昌宗:张易之、昌宗,唐代武则天时期权臣,以宠臣身份专权,与魏元忠有政治冲突。

左授高要尉:左授,古代官职降级的一种方式。高要尉,唐代官职,掌管高要县(今广东省高要区)。

晙密状申明之:晙,指李晙,唐代官员。密状,秘密上奏的文书。申明,申诉说明。

宋璟:宋璟,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凤阁舍人,以刚正不阿著称。

凤阁舍人:凤阁舍人,唐代官职,为中书省的属官,负责草拟诏令。

颠沛无恨:颠沛,历经磨难。无恨,没有遗憾。

信安王祎:信安王祎,唐代宗室,曾任幽州节度使。

蕃将高昭:蕃将,指来自少数民族的将领。高昭,人名。

户部郎中:户部郎中,唐代官职,户部是负责财政的部门。

杨伯城:杨伯城,人名。

坟特乞增修封域:坟,指坟墓。特乞,特别请求。增修封域,扩大墓地范围。

表异:表异,表彰不同寻常的行为。

降使飨祭:降使,派遣使者。飨祭,祭拜。

玄宗: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代著名皇帝。

仁杰:仁杰,指狄仁杰,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营田赡军:营田,开垦荒地。赡军,供给军队。

恭勤接下:恭勤,谦逊勤勉。接下,对待下属。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唐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张仁愿:张仁愿,唐代将领,以边功著称。

王晙:王晙,唐代将领,以忠诚著称。

韬武干:韬武,隐藏武力。干,才能。

边功:指在边疆地区立下的战功。

失于再擒:再次被擒获。

亏于余行:在剩余的行动中有所欠缺。

止雪回风:比喻平息战乱。

操履:行为举止。

中否相兼:中庸之道,既不过分,也不偏颇。

梁公:指唐代宰相梁国公李林甫,以权谋著称。

惭德:因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羞愧。

唐、张、讷、晙:指唐休璟、张仁愿、薛讷、王晙四位将领。

善阵能师:善于布阵,能够训练军队。

戎虏:指外来的敌人。

边陲:边疆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评注

往岁,魏元忠为张易之、昌宗所构,左授高要尉,晙密状申明之。

此句描绘了魏元忠因被张易之和昌宗陷害而被贬官至高要尉的历史事件。‘构’字揭示了魏元忠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申明’则表达了晙对魏元忠冤屈的申诉,展现了晙的忠诚与正直。

宋璟时为凤阁舍人,谓晙曰:‘魏公且全矣,子须威严而坐理,恐子之狼狈也。’

宋璟作为凤阁舍人,对晙的劝诫体现了古代官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关心。‘且全’意味着魏元忠的命运暂时得以保全,而‘威严而坐理’则是对晙处理事务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提醒他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冷静。

晙曰:‘魏公忠而获罪,晙为义所激,颠沛无恨。’

晙的回答表现了他的坚定和忠诚,他认为魏元忠虽因忠而获罪,但他自己因义而激动,即使遭遇困境也毫无怨言。这体现了晙的人格魅力和古代士人的节操。

璟叹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宋璟的叹息表达了他对无法为魏元忠申冤的遗憾和自责,反映了古代官员对职责的重视和对正义的追求。

晙气貌雄壮,时人谓之有熊虎之状。然慕义激励,有古人之风,御下整肃,人吏畏而爱之。

此句对晙的外貌和性格进行了描述,‘熊虎之状’形容其威猛的形象,‘慕义激励’和‘古人之风’则赞扬了他忠诚正直的品质,‘御下整肃’和‘人吏畏而爱之’则突显了他作为官员的威望和德行。

晙卒后,信安王祎于幽州讨奚告捷,奏称军士咸见晙与蕃将高昭领兵马先军讨贼,上闻而嗟异久之。

晙去世后,信安王祎在幽州讨伐奚族取得胜利,他的奏报中提到晙曾与蕃将高昭一同领兵讨贼,这一事迹引起了皇帝的赞叹,体现了晙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户部郎中杨伯城上疏,请晙等坟特乞增修封域,量加表异,降使飨祭,优其子孙。

杨伯城上疏请求为晙修建更宏伟的坟墓,并对其进行表彰,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功臣的尊重和纪念。

玄宗乃遣使就其家庙祭,仍如其子官秩。

玄宗派遣使者到晙的家庙进行祭祀,并按照晙子官秩进行赏赐,这体现了皇帝对晙的尊重和对其家族的关怀。

史臣曰:娄师德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

史臣对娄师德的评价全面而细致,从勇、忠、公、智、和等多个方面赞扬了他的品质和能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将相职责的敬意。

王孝杰,唐休璟、张仁愿、薛讷、王晙等,皆韬武干,亟立边功。

此句列举了多位唐代将领,赞扬了他们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成就,体现了唐代军事力量的强大。

然孝杰失于再擒,休璟亏于余行。先败后胜,薛讷何惭;止雪回风,王晙难掩;仁愿操履,中否相兼。

这里对几位将领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指出他们在军事上的得失,展现了古代史家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赞曰:拯物之心,不形于色。将相之材,人何以测。臣有始终,功无爽忒。多忌梁公,自招惭德。唐、张、讷、晙,善阵能师。共服戎虏,不忧边陲。

赞语总结了上述人物的共同特点,即他们都有拯救国家、稳定边疆的志向和才能,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忠诚和才能的赞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8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