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七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七-原文

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年。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宁四年(丁巳,公元八九七年)

春,正月,甲申,韩建奏:“防城将张行思等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谋杀臣,劫车驾幸河中。”建恶诸王典兵,故使行思等告之。上大惊,召建谕之,建称疾不入。令诸王诣建自陈,建表称:“诸王忽诣臣理所,不测事端。臣详酌事体,不应与诸王相见。”又称:“诸王当自避嫌疑,不可轻为举措。陛下若以友爱含容,请依旧制,令归十六宅,妙选师傅,教以诗书,不令典兵预政。”且曰:“乞散彼乌合之兵,用光麟趾之化。”建虑上不从,仍引麾下精兵围行宫,表疏连上。上不得已,是夕,诏诸王所领军士并纵归田里,诸王勒归十六宅,其甲兵并委韩建收掌。建又奏:“陛下选贤任能,足清祸乱,何必别置殿后四军。纵有厚薄之恩,乖无偏无党之道。且所聚皆坊市无赖奸猾之徒,平居犹思祸变,临难必不为用,而使之张弓挟刃,密迩皇舆,臣窃寒心,乞皆罢。”遣诏亦从之。于是殿后四军二万馀人悉散,天子之亲军尽矣。捧日都头李筠,石门扈从功第一,建复奏斩于大云桥。建又奏:“玄宗之末,永王璘暂出江南,遽谋不轨。代宗时吐蕃入寇,光启中硃玫乱常,皆援立宗支以系人望。今诸王衔命四方者,乞皆召还。”又奏:“诸方士出入禁庭,眩惑圣听,宜皆禁止,无得入宫。”诏悉从之。建既幽诸王于别第,知上意不悦,乃奏请立德王为太子,欲以解之。丁亥,诏立德王祐为皇太子,仍更名裕。

庞师古、葛从周并兵攻郓州,硃瑄兵少食尽,不复出战,但引水为深壕以自固。辛卯,师古等营于水西南,命为俘梁。登已,潜决濠水。丙申,浮梁成,师古夜以中军先济。瑄闻之,弃城奔中都,葛从周逐之,野人执瑄及妻子以献。

己亥,罢孙亻屋凤翔四面行营节度等使,以副都统李思谏为宁塞节度使。钱镠使行军司马杜稜救婺州。安仁义移兵攻睦州,不克而还。

硃全忠入郓州,以庞师古为天平留后。硃瑾留大将康怀贞守兗州。与河东将史俨、李承嗣掠徐州之境给军食。全忠闻之,遣嵩从周将兵袭兗州。怀贞闻郓州已失守,汴兵奄至,遂降。二月,戊申,从周入兗州,获瑾妻子。硃瑾还,无所归,帅其众趋沂州,刺史尹处宾不纳,走保海州,为汴兵所逼,与史俨、李承嗣拥州民度淮,奔杨行密。行密逆之于高邮,表瑾领武宁节度使。全忠纳瑾之妻,引兵还,张夫人逆于封丘,全忠以得瑾妻告之。夫人请见之,瑾妻拜,夫人答拜,且泣曰:“兗、郓与司空同姓,约为兄弟,以小故恨望,起兵相攻,使吾姒辱于此。他日汴州失守,吾亦如吾姒之今日乎!”全忠乃送瑾妻于佛寺为尼,斩硃宣于汴桥。于是郓、齐、曹、棣、兗、沂、密、徐、宿、陈、许、郑、滑、濮皆入于全忠。惟王师范保淄青一道,亦服于全忠。李存信在魏州,闻兗、郓皆陷,引兵还。淮南旧善水战,不知骑射,及得河东、兗、郓兵,军声大振。史俨、李承嗣皆河东骁将,李克用深惜之,遣使间道诣杨行密请之。行密许之,亦遣使诣克用修好。

戊午,王建遣邛州刺史华洪、彭州刺史王宗祐将兵五万攻东川,以戎州刺史王宗谨为凤翔西面行营先锋使,败凤翔李继徽等于玄武。继徽本姓杨,名崇本,茂贞之假子也。

己未,赦天下。

上飨行庙。

庚申,王建以决云都知兵马使王宗侃为应援开峡都指挥使,将兵八千趋渝州;决胜都知兵马使王宗阮为开江防送进奉使,将兵七千趋沪州。辛未,宗侃取渝州,降刺史牟崇厚;癸酉,宗阮拔泸州,斩刺史马敬儒,峡路始通。凤翔将李继昭救梓州,留偏将守剑门,西川将王宗播击擒之。乙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孙亻屋罢守本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硃朴罢为秘书监。朴既秉政,所言皆不效,外议沸腾。太子詹事马道殷以天文,将作监许岩士以医得幸于上,韩建诬二人以罪而杀之,且言亻屋、朴与二人交通,故罢相。

诏以杨行密为江南诸道行营都统,以讨武昌节度使杜洪。

张佶克邵州,擒蒋勋。

三月,丙子,硃全忠表曹州刺史葛从周为泰宁留后,硃友裕为天平留后,庞师古为武宁留后。

保义节度使王珙攻护国节度使王珂,珂求援于李克用,珙求援于硃全忠。宣武将张存敬、杨师厚败河中兵于猗氏南。河东将李嗣昭败陕兵于猗氏,又败之于张店,遂解河中之围。师厚,斤沟人;嗣昭,克用弟克柔之假子也。更名感义军曰昭武,治利州,以前静难节度使苏文建为节度使。

夏,四月,以同州防御使李继瑭为匡国节度使。继瑭,茂贞之养子也。

以右谏议大夫李洵为两川宣谕使,和解王建及顾彦晖。

辛亥,钱镠遣顾全武等将兵三千自海道救嘉兴,己未,至城下,击淮南兵,大破之。

杜洪为杨行密所攻,求救于硃全忠。全忠遣其将聂金掠泗州,硃友恭攻黄州。行密遣右黑云都指挥使马珣等救黄州。黄州刺史瞿章闻友恭至,弃城,拥众南保武昌寨。

癸亥,两浙将顾全武等破淮南十八营,虏淮南将士魏约等三千人。淮南将田頵屯驿亭埭,两浙兵乘胜逐之。甲戌,頵自湖州奔还,两浙兵追败之,頵众死者千馀人。

韩建恶刑部尚书张祎等数人,皆诬奏,贬之。

五月,加奉国节度使崔洪

同平章事。

辛巳,硃友恭为浮梁于樊港,进攻武昌寨,壬午,拔之,执瞿章,遂取黄州。马珣等皆败走。

丙戌,王建以节度副使张琳守成都,自将兵五万攻东川。更华洪姓名曰王宗涤。

六月,己酉,钱镠如越州,受镇东节钺。

李茂贞表:“王建攻东川,连兵累岁,不听诏命。”甲寅,贬建南州刺史。乙卯,加茂贞为西川节度使,以覃王嗣周为凤翔节度使。癸亥,王建克梓州南寨,执其将李继宁。丙寅,宣谕使李洵至梓州,己巳,见建于张杷砦,建指执旗者曰:“战士之情,不可夺也。”

覃王赴镇,李茂贞不受代,围覃王于奉天。置宁远军于容州,以李克用大将盖寓领节度使。

秋,七月,加荆南节度使成汭兼侍中。

韩建移书李茂贞,茂贞解奉天之围,覃王归华州。

以天雄节度使李继徽为静难节度使。

庚戌,钱镠还杭州,遣顾全武取苏州。乙未,拔松江。戊戌,拔无锡。辛丑,拔常熟、华亭。

初,李克用取幽州,表刘仁恭为节度使,留戍兵及腹心将十人典其机要,租赋供军之外,悉输晋阳。及上幸华州,克用征兵于仁恭,又遣成德节度使王镕、义武节度使王郜书,欲与之共定关中,奉天子还长安。仁恭辞以契丹入寇,须兵扞御,请俟虏退,然后承命。克用屡趣之,使者相继,数月,兵不出。克用移书责之,仁恭抵书于地,慢骂,囚其使者,欲杀河东戍将,戍将遁逃获免。克用大怒,八月,自将击仁恭。

上欲幸奉天亲讨李茂贞,令宰相议之。宰相切谏,乃止。

延王戒丕还自晋阳,韩建奏:“自陛下即位以来,与近辅交恶,皆因诸王典兵,凶徒乐祸,致銮舆不安。比者臣奏罢兵权,实虑不测之变。今闻延王、覃王尚苞阴计,愿陛下圣断不疑,制于未乱,则社稷之福。”上曰:“何至于是!”数日不报。建乃与知枢密刘季述矫制发兵围十六宅。诸王被发,或缘垣,或登屋,或升木,呼曰:“宅家救儿!”建拥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尽杀之,以谋反闻。

贬礼部尚书孙亻屋为南州司马。秘书监硃朴先贬夔州司马,再贬郴州司户。朴之为相,何迎骤迁至右谏议大夫,至是亦贬湖州司马。

钟传欲讨吉州刺史襄阳周琲,琲帅其众奔广陵。

王建与顾彦晖五十馀战,九月,癸酉朔,围梓州。蜀州刺史周德权言于建曰:“公与彦晖争东川三年,士卒疲于矢石,百姓困于输輓。东川群盗多据州县,彦晖懦而无谋,欲为偷安之计,皆啗以厚利,恃其救援,故坚守不下。今若遣人谕贼帅以祸福,来者赏之以官,不服者威之以兵,则彼之所恃,反为我用矣。”建从之,彦晖势益孤。德权,许州人也。

丁丑,李克用至安塞军,辛巳,攻之。幽州将单可及引骑兵至,克用方饮酒,前锋曰:“贼至矣。”克用醉,曰:“仁恭何在?”对曰:“但见可及辈。”克用瞋目曰:“可及辈何足为敌!”亟命击之。是日大雾,不辨人物,幽州将杨师侃伏兵于木瓜涧,河东兵大败,失亡太半。会大风雨震电,幽州兵解去。克用醒而后知败,责大将李存信等曰:“吾以醉废事,汝曹何不力争!”

湖州刺史李彦徽欲以州附于杨行密,其众不从。彦徽奔广陵,都指挥使沈攸以州归钱镠。

以彰义节度使张琏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以讨李茂贞。

复以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加义武节度使王郜同平章事。削夺新西川节度使李茂贞官爵,复姓名宋文通。

硃全忠既得兗、郓,甲兵益盛,乃大举击杨行密,遣庞师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万壁清口,将趣扬州,葛从周以兗、郓、曹、濮之兵壁安丰,将趋寿州,全忠自将顿宿州。淮南震恐。

匡国节度使李继瑭闻朝廷讨李茂贞而惧,韩建复从而摇之,继瑭奔凤翔。冬,十月,以建为镇国、匡国两军节度使。

壬子,知遂州侯绍帅众二万,乙卯,知合州王仁威帅众千人,戊午,凤翔将李继溥以援兵二千,皆降于王建。建攻梓州益急。庚申,顾彦晖聚其宗族及假子共饮,遣王宗弼自归于建。酒酣,命其假子瑶杀己及同饮者,然后自杀。建入梓州,城中兵尚七万人,建命王宗绾分兵徇昌、普等州,以王宗涤为东川留后。

刘仁恭奏称:“李克用无故称兵见讨,本道大破其党于木瓜涧,请自为统帅以讨克用。”诏不许。又遗硃全忠书。全忠奏加仁恭同平章事,朝廷从之。仁恭又遣使谢克用,陈去就不自安之意。克用复书略曰:“今公仗钅戊控兵,理民立法,擢士则欲其报德,选将则望彼酬恩。己尚不然,人何足信!仆料猜防出于骨肉,嫌忌生于屏帷,持干将而不敢授人,捧盟盘而何词著誓!”

甲子,立皇子祕为景王,祚为辉王,祺为祁王。

加彰义节度使张琏同平章事。

杨行密与硃瑾将兵三万拒汴军于楚州,别将张训自涟水引兵会之,行密以为前锋。庞师古营于清口,或曰:“营地汙下,不可久处。”不听。师古恃众轻敌,居常弈棋。硃瑾壅淮上流,欲灌之。或以告师古,师古以为惑众,斩之。十一月,癸酉,瑾与淮南将侯瓚将五千骑潜渡淮,用汴人旗帜,自北来趣其中军,张训逾栅而入。士卒苍黄拒战,淮水大至,汴军骇乱。行密引大军济淮,与瑾等夹攻之,汴军大败。斩师古及将士首万馀级,馀众皆溃。葛从周屯于寿州西北,

寿州团练使硃延寿击破之,退屯濠州,闻师古败,奔还。

行密、瑾、延寿乘胜追之,及于淠水。

从周半济,淮南兵击之,杀溺殆尽,从周走免。

遏后都指挥使牛存节弃马步斗,诸军稍得济淮,凡四日不食,会大雪,汴卒缘道冻馁死,还者不满千人。

全忠闻败,亦奔还。

行密遗全忠书曰:“庞师古、葛从周,非敌也,公宜来淮上决战。”

行密大会诸将,谓行军副使李承嗣曰:“始吾欲先趣寿州,副使云不如先向清口。师古败,从周自走,今果如所料。”

赏之钱万缗,表承嗣领镇海节度使。

行密待承嗣及史俨甚厚,第舍、姬妾,咸选其尤者赐之,故二人为行密尽力,屡立功,竟卒于淮南。

行密由是遂保据江、淮之间,全忠不能与之争。

戊寅,立淑妃何氏为皇后。后,东川人,生德王、辉王。

威武节度使王潮弟审知,为观察副使,有过,潮犹加捶挞,审知无怨色。

潮寝疾,舍其子延兴、延虹、延丰、延休,命审知知军府事。

十二月,丁未,潮薨。

审知以让其兄泉州刺史审邽,审邽以审知有功,辞不受。

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

壬戌,王建自梓州还。戊辰,至成都。

是岁,南诏骠信舜化有上皇帝书函及督爽牒中书木夹,年号中兴。

朝廷欲以诏书报之。

王建上言:“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

从之。

黎、雅间有浅蛮曰刘王、郝王、杨王,各有部落,西川岁赐缯帛三千匹,使觇南诏,亦受南诏赂诇成都虚实。

每节度使到官,三王帅酋长诣府,节度使自谓威德所致,表于朝廷。

而三王阴与大将相表里,节度使或失大将心,则教诸蛮纷扰。

先是节度使多文臣,不欲生事,故大将常籍此以邀姑息,而南诏亦凭之屡为边患。

及王建镇西川,绝其旧赐,斩都押牙山行章以惩之。

邛崃之南,不置鄣候,不戍一卒,蛮亦不敢侵盗。

其后遣王宗播击南诏,三王漏泄军事,召而斩之。

右拾遗张道古上疏,称:“国家有五危、二乱。昔汉文帝即位未几,明习国家事。今陛下登极已十年,而曾不知为君驭臣之道。太宗内安中原,外开四夷,海表之国,莫不入臣。今先朝封域,日蹙几尽。臣虽微贱,窃伤陛下朝廷社稷始为奸臣弄,终为贼臣所有也。”

上怒,贬道古施州司户。

仍下诏罪状道古,宣示谏官。

道古,青州人也。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光化元年(戊午,公元八九八年)

春,正月,两浙、江西、武昌、淄青各遣使诣阙,请以硃全忠为都统,讨杨行密。

诏不许。

加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同平章事。

以兵部尚书刘崇望同平章事,充东川节度使。

以昭信防御使冯行袭为昭信节度使。

上下诏罪己息兵,复李茂贞姓名官爵,应诸道讨凤翔兵皆罢之。

壬辰,河中节度使王珂亲迎于晋阳,李克用遣其将李嗣昭守河中。

李茂贞、韩建皆致书于李克用,言大驾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奖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宫室,克用许之。

初,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求救于李茂贞,茂贞命将出兵救之,不暇东逼乘舆,诈称改过,与韩建共翼戴天子。

及闻硃全忠营洛阳宫,累表迎车驾,茂贞、韩建惧,请修复宫阙,奉上归长安。

诏以韩建为修宫阙使。

诸道皆助钱及工材。

建使都将蔡敬思督其役。

既成,二月,建自往视之。

钱镠请徙镇海军于杭州,从之。

复以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

三月,己丑,以王审知充威武留后。

硃全忠遣副使万年韦震入奏事,求兼镇天平,朝廷未之许,震力争之。

朝廷不得已,以全忠为宣武、宣义、天平三镇节度使。

全忠以震为天平留后,以前台州刺史李振为天平节度副使。

振,抱真之曾孙也。

淮南将周本救苏州,两浙将顾全武击破之。

淮南将秦裴以兵三千人拔昆山而戍之。

以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马殷知武安留后。

时湖南管内七州,贼帅杨师远据衡州,唐世旻据永州,蔡结据道州,陈彦谦据郴州,鲁景仁据连州,殷所得惟潭、邵而已。

义昌节度使卢彦威,性残虐,又不礼于邻道。

与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争盐利,仁恭遣其子守文将兵袭沧州,彦威弃城,挈家奔魏州。

罗弘信不纳,乃奔汴州。

仁恭遂取沧、景、德三州,以守文为义昌留后。

仁恭兵势益盛,自谓得天助,有并吞河朔之志,为守文请旌节,朝廷未许。

会中使至范阳,仁恭语之曰:“旌节吾自有之,但欲得长安本色耳,何为累章见拒,为吾言之!”

其悖慢如此。

硃全忠与刘仁恭修好,会魏博兵击李克用。

夏,四月,丁未,全忠至巨鹿城下,败河东兵万馀人,遂北至青山口。

以护国节度使王珂兼侍中。

丁卯,硃全忠遣葛从周分兵攻洺州,戊辰,拔之,斩刺史邢善益。

五月,己巳朔,赦天下。

葛从周攻邢州,刺史马师素弃城走。

辛未,磁州刺史袁奉滔自刭。

全忠以从周为昭义留后,守邢、洺、磁三州而还。

以武定节度使李继密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朝廷闻王建已用王宗涤为东川留后,乃召刘崇望还,为兵部尚书,仍以宗涤为留后。

湖南将姚彦章言于马殷,请取衡、永、道、连、郴五州,仍荐李琼为将。

殷以琼及秦彦晖为岭北七州游奕使,张图英、李唐副之,将兵攻衡州,斩杨师远,引兵趣永州,围之月馀,唐世旻走死。

殷以李唐为永州刺史。

六月,以濠州刺史赵珝为忠武节度使。

珝,犨之弟也。

秋,七月,加武贞节度使雷满同平章事,加镇南节度使钟传兼侍中。

忠义节度使赵匡凝闻硃全忠有清口之败,阴附于杨行密。全忠遣宿州刺史尉氏氏叔琮将兵伐之,丙申,拔唐州,擒随州刺史赵匡璘,败襄州兵于邓城。

八月,庚戌,改华州为兴德府。

戊午,汴将康怀贞袭邓州,克之,擒刺史国湘。赵匡凝惧,遣使请服于硃全忠,全忠许之。

己未,车驾发华州。壬戌,至长安。甲子,赦天下,改元。

上欲籓镇相与辑睦,以太子宾客张有孚为河东、汴州宣慰使,赐李克用、硃全忠诏,又令宰相与之书,使之和解。克用欲奉诏,而耻于先自屈,乃致书王镕,使通于全忠。全忠不从。

九月,乙亥,加韩建守太傅、兴德尹,加王镕兼中书令,罗弘信守侍中。

己丑,东川留后王宗涤言于王建,以东川封疆五千里,文移往还,动逾数月,请分遂、合、泸、渝、昌五州别为一镇,建表言之。

顾全武攻苏州,城中及援兵食皆尽。甲申,淮南所署苏州刺史台濛弃城走,援兵亦遁。全武克苏州,追败周本等于望亭。独秦裴守昆山不下,全武帅万馀人攻之。裴屡出战,使病者被甲执矛,壮者彀弓弩,全武每为之却。全武檄裴令降。全武尝为僧,裴封函纳款,全武喜,召诸将发函,乃佛经一卷,全武大惭,曰:“裴不忧死,何暇戏予!”益兵攻城,引水灌之,城坏,食尽,裴乃降。钱镠设千人馔以待之,及出,羸兵不满百人。镠怒曰:“单弱如此,何敢久为旅拒!”对曰:“裴义不负杨公,今力屈而降耳,非心降也。”镠善其言。顾全武亦劝镠宥之,镠从之。时人称全武长者。

魏博节度使罗弘信薨,军中推其子节度副使绍威知留后。

汴将硃友恭将兵还自江、淮,过安州,或告刺史武瑜潜与淮南通,谋取汴军,冬,十月,己亥,友恭攻而杀之。

李克用遣其将李嗣昭、周德威将步骑二万出青山,将复山东三州。壬寅,进攻邢州,葛从周出战,大破之。嗣昭等引兵退入青山,从周追之,将扼其归路。步兵自溃,嗣昭不能制。会横冲都将李嗣源以所部兵至,谓嗣昭曰:“吾辈亦去,则势不可支矣,我试为公击之。”嗣昭曰:“善,我请从公后。”嗣源乃解鞍厉镞,乘高布阵,左右指画,邢队莫之测。嗣源直前奋击,嗣昭继之,从周乃退。德威,马邑人也。

癸卯,以威武留后王审知为节度使。

以罗绍威知魏博留后。

丁巳,以东川留后王宗涤为节度使。

加佑国节度使张全义兼侍中。

王珙引汴兵寇河中,王珂告急于李克用。克用遣李嗣昭救之,败汴兵于胡壁,汴人走。前常州刺史王柷,性刚介,有时望。诏征之,时人以为且入相。过陕,王珙延奉甚至,请叙子侄之礼拜之,柷固辞不受。珙怒,使送者杀之,并其家人悉投诸河,掠其资装,以覆舟闻。朝廷不敢诘。

闰月,钱镠以其将曹圭为苏州制置使,遣王球攻婺州。

十一月,甲寅,立皇子祯为雅王,祥为琼王。

以魏博留后罗绍威为节度使。

衢州刺史陈岌请降于杨行密,钱镠使顾全武讨之。

硃全忠以奉国节度使崔洪与杨行密交通,遣其将张存敬攻之。洪惧,请以弟都指挥使贤为质,且言:“将士顽悍,不受节制,请遣二千人诣麾下从征伐。”全忠许之,召存敬还。存敬,曹州人也。

十二月,昭义节度使薛志勤薨。

李克用之平王行瑜也,李罕之求邠宁于克用。克用曰:“行瑜恃功邀君,故吾与公讨而诛之。昨破贼之日,吾首奏趣苏文建赴镇。今才达天听,遽复二三,朝野之论,必喧然谓吾辈复如行瑜所为也。吾与公情如同体,固无所爱,俟还镇,当更为公论功赏所为也。吾与公情如同体,固无所爱,俟还镇,当更为公论功赏耳。”罕之不悦而退,私于盖寓曰:“罕之自河阳失守,依托大庇,岁月已深。比来衰老,倦于军旅,若蒙吾王与太傅哀愍,赐一小镇,使数年之间休兵养疾,然后归老闾阎,幸免。”寓为之言,克用不应。每籓镇缺,议不及罕之,罕之甚郁郁。寓恐其有它志,亟为之言,克用曰:“吾于罕之岂爱一镇,但罕之,鹰也,饥则为用,饱则背飞。”及志勤薨,旬日无帅,罕之擅引泽州兵夜入潞州,据之,以状白克用,曰:“薛铁山死,州民无主,虑不逞者为变,故罕之专命镇抚,取王裁旨。”克用怒,遣人让之。罕之遂遣其子颢请降于硃全忠,执河东将马溉等及沁州刺史傅瑶送汴州。克用遣李嗣昭将兵讨之,嗣昭先取泽州,收罕之家属送晋阳。杨行密遣成及等归两浙以易魏约等,钱镠许之。

韶州刺史曾兗举兵攻广州,州将王璙帅战舰应之。清海行军司马刘隐一战破之。韶州将刘潼复据浈、浛,隐讨斩之。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光化二年(己未,公元八九九年)

春,正月,丁未,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崔胤罢守本官。以兵部尚书陆扆同平章事。

硃全忠表李罕之为昭义节度使,又表权知河阳留后丁会、武宁留后王敬荛、彰义留后张珂并为节度使。

杨行密与硃瑾将兵数万攻徐州,军于吕梁,硃全忠遣骑将张归厚救之。

刘仁恭发幽、沧等十二州兵十万,欲兼河朔。攻贝州,拔之,城中万馀户,尽屠之,投尸清水。由是诸城各坚守不下。仁恭进攻魏州,营于城北。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求救于硃全忠。

硃全忠遣崔贤还蔡州,发其兵二千诣大梁。

二月,蔡将崔景思等杀贤,劫崔洪,悉驱兵民度淮奔杨行密。

兵民稍稍遁归,至广陵者不满二千人。

全忠命许州刺史硃友裕守蔡州。

硃全忠自将救徐州,杨行密闻之,引兵去。

汴人追及之于下邳,杀千馀人。

全忠行至辉州,闻淮南兵已退,乃还。

三月,硃全忠遣其将李思安、张存敬将兵救魏博,屯于内黄。

癸卯,全忠以中军军于滑州。

刘仁恭谓其子守文曰:“汝勇十倍于思安,当先虏鼠辈,后擒绍威耳!”

乃遣守文及其妹婿单可及将精兵五万击思安于内黄。

丁未,思安使其将袁象先伏兵于清水之右,思安逆战于繁阳,阳不胜而却,守文逐之。

及内黄之北,思安勒兵还战,伏兵发,夹击之。

幽州兵大败,斩可及,杀获三万人,守文仅以身免。

可及,幽州骁将,号“单无敌”,燕军失之丧气。

思安,陈留人也。

时葛从周自邢州将精骑八百已入魏州。

戊申,仁恭攻上水关、馆陶门。

从周与宣义牙将贺德伦出战,顾门者曰:“前有大敌,不可返顾。”

命阖其扉。

从周等殊死战,仁恭复大败,擒其将薛突厥、王郐郎。

明日,汴、魏乘胜合兵击仁恭,破其八寨,仁恭父子烧营而遁。

汴、魏之人长驱追之,至临清,拥其众入永济渠,杀溺不可胜纪。

镇人亦出兵邀击于东境,自魏至沧五百里间,僵尸相枕。

仁恭自是不振,而全忠益横矣。

德伦,河西胡人也,刘仁恭之攻魏州也,罗绍威遣使修好于河东,且求救。

壬午,李克用遣李嗣昭将兵救之。

会仁恭已为汴兵所败,绍威复与河东绝,嗣昭引还。

葛从周乘破幽州之势,自土门攻河东,拔承天军。

别将氏叔琮自马岭入,拔辽州乐平,进军榆次。

李克用遣内牙军副周德威击之。

叔琮有骁将陈章,号“陈夜叉”,为前锋,请于叔琮曰:“河东所恃者周杨五,请擒之,求一州为赏。”

克用闻之,以戒德威,德威曰:“彼大言耳。?闭接诙次鞋德威微服往挑战,谓其属曰:“汝见陈夜叉即走。”

章果逐之,德威奋铁楇击之坠马,生擒以献。

因系叔琮,大破之,斩首三千级。

叔琮弃营走,德威追之,出石会关,又斩千余级。

后周亦引还。

丁巳,硃全忠遣河阳节度使丁会攻泽州,下之。

婺州刺史王檀为两浙所围,求救于宣歙观察使田頵。

夏,四月,頵遣行营都指挥使康儒救之。

五月,甲午,置武信军于遂州,以遂、合等五州隶之。

李克用遣蕃、汉马步都指挥使李君庆将兵攻李罕之,己亥,围潞州。

硃全忠出屯河阳,辛丑,遣其将张存敬救之,壬寅,又遣丁会将兵继之。

大破河东兵,君庆解围去。

克用诛君庆及其裨将伊审、李弘袭,以李嗣昭为蕃、汉马步都指挥使,代之攻潞州。

庚戌,康儒等败两浙兵于龙丘,擒其将王球,遂取婺州。

六月,乙丑,李罕之疾亟。

丁卯,全忠表罕之为河阳节度使,以丁会为昭义节度使。

未几,又以其将张归霸守邢州,遣葛从周代会守潞州。

以西川大将王宗佶为武信节度使。

宗佶,本姓甘,洪州人也。

丁丑,李罕之薨于怀州。

保义节度使王珙,性猜忍,虽妻子亲近,常不自保。

至是军乱,为麾下所杀,推都将李璠为留后。

秋,七月,硃全忠海州戍将陈海宾请降于杨行密。

淮海游奕使张训以汉宾心未可知,与涟水防遏使庐江王绾将兵二千直趣海州,遂据其城。

加荆南节度使成汭兼中书令。

马殷遣其将李唐攻道州,蔡结聚群蛮,伏兵于隘以击之,大破唐兵。

唐曰:“蛮所恃者,山林耳。若战平地,安能败我!”

乃命因风燔林,火烛天地,群蛮惊遁,遂拔道州,擒结,斩之。

硃全忠召葛从周于潞州,使贺德伦守之。

八月,丙寅,李嗣昭引兵至潞州城下,分兵攻泽州。

己巳,汴将刘弃泽州走,河东兵进拔天井关。

以李孝璋为泽州刺史。

贺德伦闭城不出,李嗣昭日以铁骑环其城,捕刍牧者,附城三十里禾黍皆刈之。

乙酉,德伦等弃城宵遁,趣壶关,河东将李存审伏兵邀击之,杀获甚众。

葛从周以援兵至,闻德伦等已败,乃还。

九月,癸卯,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凤翔、彰义节度使。

李克用表汾州刺史孟迁为昭义留后。

淄青节度使王师范以沂、密内叛,乞师于杨行密。

冬,十月,行密遣海州刺史台濛、副使王绾将兵助之,拔密州,归于师范。

将攻沂州,先使觇之,曰:“城中皆偃旗息鼓。”

绾曰:“此必有备,而救兵近,不可击也。”

诸将曰:“密已下矣,沂何能为!”

绾不能止,乃伏兵林中以待之。

诸将攻沂州不克,救兵至,引退。

州兵乘之,绾发伏击败之。

十一月,陕州都将硃简杀李璠,自称留后,附硃全忠,仍请更名友谦,预于子侄。

加忠义节度使赵匡凝兼中书令。

马殷遣其将李琼攻郴州,执陈彦谦,斩之;进攻连州,鲁景仁自杀,湖南皆平。

十二月,加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同平章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七-译文

从强圉大荒落年开始,到屠维协洽年结束,共三年。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宁四年(丁巳,公元897年)

春天,正月,甲申日,韩建上奏:“防城将张行思等人告发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密谋杀害我,劫持皇帝前往河中。”韩建厌恶诸王掌握兵权,所以让张行思等人告发他们。皇帝大惊,召见韩建询问,韩建称病不入宫。皇帝命令诸王前往韩建处自辩,韩建上表称:“诸王突然来到我的官署,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我仔细考虑后,认为不应与诸王相见。”又说:“诸王应当自行避嫌,不可轻举妄动。陛下若以友爱包容,请依照旧制,令诸王回到十六宅,精选师傅,教他们诗书,不让他们掌握兵权参与政事。”还说:“请求解散那些乌合之众的军队,以光大麟趾之化。”韩建担心皇帝不听从,便率领麾下精兵包围行宫,接连上表。皇帝不得已,当晚下诏,命令诸王所领的军士全部遣散回乡,诸王勒令回到十六宅,他们的甲兵全部交给韩建收管。韩建又上奏:“陛下选贤任能,足以清除祸乱,何必另外设置殿后四军。即使有厚薄之恩,也违背了无偏无党之道。况且所聚集的都是市井无赖奸猾之徒,平时尚且思谋祸变,临难时必定不会为陛下所用,而让他们张弓持刀,靠近皇舆,臣私下感到寒心,请求全部罢免。”皇帝下诏也同意了。于是殿后四军二万余人全部解散,天子的亲军就此消失。捧日都头李筠,石门扈从功第一,韩建又上奏将其斩于大云桥。韩建又上奏:“玄宗末年,永王璘暂出江南,随即谋反。代宗时吐蕃入侵,光启年间硃玫乱常,都是援立宗室以维系人心。如今诸王奉命四方,请求全部召回。”又上奏:“各方士出入禁庭,迷惑圣听,应当全部禁止,不得入宫。”皇帝下诏全部同意。韩建将诸王幽禁在别第,知道皇帝心中不悦,便上奏请求立德王为太子,以缓解皇帝的怒气。丁亥日,皇帝下诏立德王祐为皇太子,并更名为裕。

庞师古、葛从周联合兵力攻打郓州,硃瑄兵少粮尽,不再出战,只是引水为深壕以自保。辛卯日,庞师古等在水西南扎营,命令建造浮桥。登已日,暗中决开壕水。丙申日,浮桥建成,庞师古夜间率中军先渡河。硃瑄听说后,弃城逃奔中都,葛从周追击,野人抓住硃瑄及其妻子献上。

己亥日,罢免孙亻屋凤翔四面行营节度等使,任命副都统李思谏为宁塞节度使。钱镠派行军司马杜稜救援婺州。安仁义移兵攻打睦州,未能攻克而返回。

硃全忠进入郓州,任命庞师古为天平留后。硃瑾留下大将康怀贞守兗州,与河东将领史俨、李承嗣掠夺徐州境内以供给军粮。硃全忠听说后,派嵩从周率兵袭击兗州。康怀贞听说郓州已失守,汴兵突然到来,便投降了。二月,戊申日,葛从周进入兗州,俘获硃瑾的妻子。硃瑾返回,无处可归,率领部众前往沂州,刺史尹处宾不接纳,逃往海州,被汴兵逼迫,与史俨、李承嗣拥州民渡过淮河,投奔杨行密。杨行密在高邮迎接,上表任命硃瑾为武宁节度使。硃全忠接纳硃瑾的妻子,率兵返回,张夫人在封丘迎接,硃全忠将得到硃瑾妻子的事告诉她。夫人请求见硃瑾的妻子,硃瑾的妻子拜见,夫人回拜,并哭泣说:“兗、郓与司空同姓,约为兄弟,因小事怨恨,起兵相攻,使我姐姐受辱于此。他日汴州失守,我也会像我姐姐今日这样吗!”硃全忠于是将硃瑾的妻子送到佛寺为尼,在汴桥斩杀硃宣。于是郓、齐、曹、棣、兗、沂、密、徐、宿、陈、许、郑、滑、濮等地都归入硃全忠。只有王师范保住淄青一道,也臣服于硃全忠。李存信在魏州,听说兗、郓都已陷落,率兵返回。淮南原本擅长水战,不擅长骑射,等到得到河东、兗、郓的兵士,军威大振。史俨、李承嗣都是河东的骁将,李克用非常惋惜,派使者从小路前往杨行密请求归还。杨行密同意了,也派使者前往李克用处修好。

戊午日,王建派邛州刺史华洪、彭州刺史王宗祐率兵五万攻打东川,任命戎州刺史王宗谨为凤翔西面行营先锋使,在玄武击败凤翔李继徽等人。李继徽本姓杨,名崇本,是茂贞的养子。

己未日,大赦天下。

皇帝祭祀行庙。

庚申日,王建任命决云都知兵马使王宗侃为应援开峡都指挥使,率兵八千前往渝州;任命决胜都知兵马使王宗阮为开江防送进奉使,率兵七千前往沪州。辛未日,王宗侃攻取渝州,刺史牟崇厚投降;癸酉日,王宗阮攻占泸州,斩杀刺史马敬儒,峡路开始畅通。凤翔将领李继昭救援梓州,留下偏将守剑门,西川将领王宗播攻击并擒获了他。乙亥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孙亻屋罢免本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硃朴罢免为秘书监。硃朴执政后,所言皆无效,外界议论纷纷。太子詹事马道殷因天文,将作监许岩士因医术得宠于皇帝,韩建诬陷二人有罪而杀害他们,并说孙亻屋、硃朴与二人勾结,因此罢免他们的相位。

皇帝下诏任命杨行密为江南诸道行营都统,讨伐武昌节度使杜洪。

张佶攻克邵州,擒获蒋勋。

三月,丙子日,硃全忠上表任命曹州刺史葛从周为泰宁留后,硃友裕为天平留后,庞师古为武宁留后。

保义节度使王珙攻打护国节度使王珂,王珂向李克用求援,王珙向硃全忠求援。宣武将张存敬、杨师厚在猗氏南击败河中兵。河东将领李嗣昭在猗氏击败陕兵,又在张店击败他们,解除了河中之围。杨师厚是斤沟人;李嗣昭是李克用弟弟克柔的养子。将感义军更名为昭武军,治所在利州,任命前静难节度使苏文建为节度使。

夏天,四月,任命同州防御使李继瑭为匡国节度使。李继瑭是茂贞的养子。

任命右谏议大夫李洵为两川宣谕使,调解王建与顾彦晖的争端。

辛亥日,钱镠派顾全武等率兵三千从海道救援嘉兴,己未日,到达城下,击败淮南兵,大获全胜。

杜洪被杨行密攻打,向硃全忠求救。硃全忠派其将领聂金掠夺泗州,硃友恭攻打黄州。杨行密派右黑云都指挥使马珣等救援黄州。黄州刺史瞿章听说硃友恭到来,弃城,率众南保武昌寨。

癸亥日,两浙将领顾全武等攻破淮南十八营,俘虏淮南将士魏约等三千人。淮南将领田頵屯兵驿亭埭,两浙兵乘胜追击。甲戌日,田頵从湖州逃回,两浙兵追击并击败他,田頵部众死者千余人。

韩建厌恶刑部尚书张祎等数人,皆诬告上奏,贬黜他们。

五月,加封奉国节度使崔洪

同平章事。

辛巳日,硃友恭在樊港建造浮桥,进攻武昌寨,壬午日,攻下武昌寨,俘虏了瞿章,随后攻取了黄州。马珣等人败逃。

丙戌日,王建任命节度副使张琳守卫成都,自己率领五万军队进攻东川。将华洪的名字改为王宗涤。

六月,己酉日,钱镠前往越州,接受镇东节钺。

李茂贞上表说:“王建进攻东川,连年用兵,不听朝廷诏令。”甲寅日,朝廷将王建贬为南州刺史。乙卯日,加封李茂贞为西川节度使,任命覃王嗣周为凤翔节度使。癸亥日,王建攻下梓州南寨,俘虏了其将领李继宁。丙寅日,宣谕使李洵到达梓州,己巳日,在张杷砦见到王建,王建指着执旗的人说:“战士的忠诚,不可剥夺。”

覃王前往镇所,李茂贞不接受替代,将覃王围困在奉天。朝廷在容州设立宁远军,任命李克用的大将盖寓为节度使。

秋季,七月,加封荆南节度使成汭兼任侍中。

韩建写信给李茂贞,李茂贞解除了对奉天的包围,覃王返回华州。

任命天雄节度使李继徽为静难节度使。

庚戌日,钱镠返回杭州,派遣顾全武攻取苏州。乙未日,攻下松江。戊戌日,攻下无锡。辛丑日,攻下常熟、华亭。

起初,李克用攻取幽州,上表推荐刘仁恭为节度使,留下戍兵和心腹将领十人掌管机要事务,租赋除了供应军队外,全部运往晋阳。等到皇帝前往华州,李克用向刘仁恭征兵,又写信给成德节度使王镕、义武节度使王郜,想与他们一起平定关中,奉迎天子返回长安。刘仁恭以契丹入侵为由推辞,说需要兵力防御,请求等敌人退去后再接受命令。李克用多次催促,使者相继前往,但数月后,刘仁恭仍未出兵。李克用写信责备他,刘仁恭将信扔在地上,辱骂使者,囚禁了李克用的使者,并想杀死河东的戍将,戍将逃走后得以幸免。李克用大怒,八月,亲自率军攻打刘仁恭。

皇帝想亲自前往奉天讨伐李茂贞,命令宰相商议。宰相极力劝阻,皇帝才作罢。

延王戒丕从晋阳返回,韩建上奏说:“自从陛下即位以来,与近臣关系恶化,都是因为诸王掌握兵权,凶徒乐于制造祸乱,导致陛下不安。此前臣上奏请求罢免诸王的兵权,实在是担心发生不测之变。如今听说延王、覃王仍在暗中策划,希望陛下果断决策,在未乱之前加以制止,这是国家的福气。”皇帝说:“何至于此!”数日没有答复。韩建于是与知枢密刘季述假传圣旨,发兵包围了十六宅。诸王披头散发,有的翻墙,有的登屋,有的爬树,呼喊道:“宅家救儿!”韩建将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带到石堤谷,全部杀死,以谋反的罪名上报。

贬礼部尚书孙亻屋为南州司马。秘书监硃朴先被贬为夔州司马,再贬为郴州司户。硃朴担任宰相时,何迎迅速升迁至右谏议大夫,此时也被贬为湖州司马。

钟传想讨伐吉州刺史襄阳周琲,周琲率领部下逃往广陵。

王建与顾彦晖交战五十余次,九月,癸酉朔日,包围了梓州。蜀州刺史周德权对王建说:“您与顾彦晖争夺东川已经三年,士兵们疲惫于战斗,百姓困苦于运输。东川的群盗占据了许多州县,顾彦晖懦弱无谋,想采取偷安的策略,用厚利引诱他们,依赖他们的救援,所以坚守不降。现在如果派人去劝告贼帅,告诉他们祸福,愿意归顺的赏以官职,不服从的用武力威慑,那么他们所依赖的力量,反而会为我们所用。”王建听从了他的建议,顾彦晖的势力更加孤立。周德权是许州人。

丁丑日,李克用到达安塞军,辛巳日,发动进攻。幽州将领单可及率领骑兵赶到,李克用正在饮酒,前锋报告说:“敌人来了。”李克用醉醺醺地问:“刘仁恭在哪里?”回答说:“只见到单可及等人。”李克用瞪大眼睛说:“单可及等人算什么对手!”立即命令进攻。当天大雾弥漫,看不清人和物,幽州将领杨师侃在木瓜涧设下伏兵,河东军队大败,损失惨重。恰逢大风暴雨和雷电,幽州军队撤退。李克用酒醒后才知道战败,责备大将李存信等人说:“我因为醉酒误事,你们为什么不尽力劝阻!”

湖州刺史李彦徽想将州城献给杨行密,部下不听从。李彦徽逃往广陵,都指挥使沈攸将州城献给钱镠。

任命彰义节度使张琏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讨伐李茂贞。

重新任命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加封义武节度使王郜为同平章事。削夺新西川节度使李茂贞的官爵,恢复其原名宋文通。

硃全忠得到兗州、郓州后,兵力更加雄厚,于是大举进攻杨行密,派遣庞师古率领徐州、宿州、宋州、滑州的七万军队驻扎在清口,准备进攻扬州;葛从周率领兗州、郓州、曹州、濮州的军队驻扎在安丰,准备进攻寿州;硃全忠亲自率军驻扎在宿州。淮南地区大为震动。

匡国节度使李继瑭听说朝廷要讨伐李茂贞,感到害怕,韩建又从中挑拨,李继瑭逃往凤翔。冬季,十月,任命韩建为镇国、匡国两军节度使。

壬子日,遂州知州侯绍率领两万军队,乙卯日,合州知州王仁威率领一千军队,戊午日,凤翔将领李继溥率领两千援军,全部投降王建。王建加紧进攻梓州。庚申日,顾彦晖召集宗族和义子一起饮酒,派遣王宗弼向王建投降。酒酣之际,命令义子顾瑶杀死自己和同饮的人,然后自杀。王建进入梓州,城中还有七万士兵,王建命令王宗绾分兵攻取昌州、普州等地,任命王宗涤为东川留后。

刘仁恭上奏说:“李克用无故出兵讨伐我,我在木瓜涧大败其军队,请求让我担任统帅讨伐李克用。”朝廷没有批准。刘仁恭又写信给硃全忠。硃全忠上奏请求加封刘仁恭为同平章事,朝廷同意了。刘仁恭又派遣使者向李克用道歉,表达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李克用回信大意说:“如今您手握兵权,治理百姓,选拔人才时希望他们报恩,选择将领时希望他们报答。您自己尚且不能做到,别人又怎么值得信任!我料想猜忌和防备来自骨肉至亲,嫌隙和忌讳产生于屏帷之内,手握利剑却不敢交给别人,捧着盟盘却无法立下誓言!”

甲子日,立皇子李祕为景王,李祚为辉王,李祺为祁王。

加封彰义节度使张琏为同平章事。

杨行密与硃瑾率领三万军队在楚州抵御汴军,别将张训从涟水率军前来会合,杨行密任命他为前锋。庞师古在清口扎营,有人建议说:“营地低洼,不宜久留。”庞师古不听。他依仗人多势众,轻视敌人,经常下棋。硃瑾堵塞淮河上游,想用水淹敌军。有人报告庞师古,庞师古认为这是扰乱军心,将报告的人斩首。十一月,癸酉日,硃瑾与淮南将领侯瓚率领五千骑兵悄悄渡过淮河,打着汴军的旗帜,从北面直扑庞师古的中军,张训翻越栅栏冲入敌营。士兵们仓促应战,淮河水汹涌而至,汴军大乱。杨行密率领大军渡过淮河,与硃瑾等人夹击敌军,汴军大败。斩杀了庞师古及一万多名将士,其余士兵全部溃散。葛从周驻扎在寿州西北,

寿州团练使硃延寿击败了敌人,撤退到濠州驻扎,听说庞师古战败,便急忙返回。

杨行密、朱瑾、硃延寿乘胜追击,追到淠水。

葛从周的军队刚渡过一半,淮南兵发动攻击,几乎将他们全部杀死或淹死,葛从周侥幸逃脱。

遏后都指挥使牛存节弃马步战,各军才得以渡过淮河,整整四天没有进食,恰逢大雪,汴州士兵沿途冻饿而死,返回的不到千人。

朱全忠听说战败,也急忙返回。

杨行密写信给朱全忠说:“庞师古、葛从周,不是我的对手,你应该亲自来淮上决战。”

杨行密召集众将,对行军副使李承嗣说:“起初我想先攻打寿州,副使说不如先向清口进军。庞师古战败,葛从周自行逃走,果然如你所料。”

杨行密赏赐李承嗣一万缗钱,并上表朝廷任命他为镇海节度使。

杨行密对待李承嗣和史俨非常优厚,府邸、姬妾都挑选最好的赐给他们,因此二人为杨行密尽心尽力,屡立战功,最终在淮南去世。

杨行密因此得以占据江淮地区,朱全忠无法与他争夺。

戊寅日,立淑妃何氏为皇后。皇后是东川人,生有德王和辉王。

威武节度使王潮的弟弟王审知担任观察副使,犯了过错,王潮仍然鞭打他,王审知毫无怨言。

王潮病重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延兴、延虹、延丰、延休继承,而是让王审知掌管军府事务。

十二月,丁未日,王潮去世。

王审知将职位让给兄长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审邽认为王审知有功,推辞不受。

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上表朝廷请求任命。

壬戌日,王建从梓州返回。戊辰日,到达成都。

这一年,南诏骠信舜化有上皇帝书函及督爽牒中书木夹,年号中兴。

朝廷打算用诏书回复他。

王建上书说:“南诏是小国,不值得用诏书回复。臣在西南,他们一定不敢侵犯边境。”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黎州、雅州之间有浅蛮部落,首领分别是刘王、郝王、杨王,各有部落,西川每年赐给他们三千匹缯帛,让他们监视南诏,他们也接受南诏的贿赂,刺探成都的虚实。

每当节度使上任,三王率领酋长到府衙拜见,节度使自以为威德所致,上表朝廷。

实际上三王暗中与大将勾结,节度使如果失去大将的支持,三王就会教唆蛮族扰乱边境。

此前节度使多为文臣,不想生事,因此大将常常借此要求姑息,而南诏也借此屡次制造边患。

等到王建镇守西川,断绝了给三王的赏赐,并斩杀都押牙山行章以示惩戒。

在邛崃以南,不设哨所,不驻一兵一卒,蛮族也不敢侵犯。

后来王建派王宗播攻打南诏,三王泄露军情,王建召见并斩杀了他们。

右拾遗张道古上疏说:“国家有五危、二乱。从前汉文帝即位不久,就熟悉国家事务。如今陛下登基已十年,却还不懂得如何驾驭臣子。太宗对内安定中原,对外开拓四夷,海外的国家无不臣服。如今先朝的疆土,日渐缩小。臣虽卑微,私下为陛下感到痛心,朝廷社稷先是被奸臣玩弄,最终将被贼臣占据。”

皇帝大怒,将张道古贬为施州司户。

并下诏列举张道古的罪状,宣示给谏官。

张道古是青州人。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光化元年(戊午,公元898年)

春季,正月,两浙、江西、武昌、淄青各派使者到朝廷,请求任命朱全忠为都统,讨伐杨行密。

皇帝下诏不许。

加封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为同平章事。

任命兵部尚书刘崇望为同平章事,兼任东川节度使。

任命昭信防御使冯行袭为昭信节度使。

皇帝下诏自责,宣布停战,恢复李茂贞的姓名和官爵,命令各道讨伐凤翔的军队全部撤回。

壬辰日,河中节度使王珂亲自到晋阳迎接,李克用派将领李嗣昭镇守河中。

李茂贞、韩建都写信给李克用,说皇帝出奔多年,请求重修和好,共同辅佐王室,并请求派遣工匠帮助修建宫室,李克用答应了。

当初,王建攻打东川,顾彦晖向李茂贞求救,李茂贞派兵救援,无暇东进逼迫皇帝,假称改过,与韩建共同拥戴天子。

等到听说朱全忠在洛阳修建宫殿,多次上表迎接皇帝,李茂贞、韩建感到恐惧,请求修复宫阙,奉迎皇帝返回长安。

皇帝下诏任命韩建为修宫阙使。

各道都资助钱财和工匠材料。

韩建派都将蔡敬思监督工程。

工程完成后,二月,韩建亲自前往视察。

钱镠请求将镇海军迁到杭州,皇帝同意了。

恢复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

三月,己丑日,任命王审知为威武留后。

朱全忠派副使万年韦震入朝奏事,请求兼任天平节度使,朝廷没有同意,韦震极力争取。

朝廷不得已,任命朱全忠为宣武、宣义、天平三镇节度使。

朱全忠任命韦震为天平留后,以前台州刺史李振为天平节度副使。

李振是李抱真的曾孙。

淮南将领周本救援苏州,两浙将领顾全武击败了他。

淮南将领秦裴率兵三千人攻占昆山并驻守。

任命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马殷为武安留后。

当时湖南境内有七州,贼帅杨师远占据衡州,唐世旻占据永州,蔡结占据道州,陈彦谦占据郴州,鲁景仁占据连州,马殷只控制了潭州和邵州。

义昌节度使卢彦威性情残暴,对邻道也不礼貌。

他与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争夺盐利,刘仁恭派儿子刘守文率兵袭击沧州,卢彦威弃城,带着家人逃往魏州。

罗弘信不接纳他,他便逃往汴州。

刘仁恭于是占领了沧州、景州、德州,任命刘守文为义昌留后。

刘仁恭的兵力日益强盛,自以为得到天助,有吞并河朔的野心,为刘守文请求节度使的旌节,朝廷没有同意。

恰逢中使到范阳,刘仁恭对他说:“旌节我自己已经有了,只是想要长安的正式任命,为何屡次上表都被拒绝,请你替我转达!”

他的傲慢无礼到了这种地步。

朱全忠与刘仁恭修好,恰逢魏博兵攻打李克用。

夏季,四月,丁未日,朱全忠到达巨鹿城下,击败河东兵一万余人,随后北进至青山口。

任命护国节度使王珂兼任侍中。

丁卯日,朱全忠派葛从周分兵攻打洺州,戊辰日,攻占洺州,斩杀刺史邢善益。

五月,己巳日,大赦天下。

葛从周攻打邢州,刺史马师素弃城逃走。

辛未日,磁州刺史袁奉滔自杀。

朱全忠任命葛从周为昭义留后,镇守邢州、洺州、磁州,然后返回。

任命武定节度使李继密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朝廷听说王建已经任命王宗涤为东川留后,便召刘崇望回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仍以王宗涤为留后。

湖南将领姚彦章向马殷建议,请求攻取衡州、永州、道州、连州、郴州五州,并推荐李琼为将领。

马殷任命李琼和秦彦晖为岭北七州游奕使,张图英、李唐为副使,率兵攻打衡州,斩杀杨师远,随后进军永州,围城一个多月,唐世旻逃走并死去。

马殷任命李唐为永州刺史。

六月,任命濠州刺史赵珝为忠武节度使。

赵珝是赵犨的弟弟。

秋季,七月,朝廷加封武贞节度使雷满为同平章事,加封镇南节度使钟传兼任侍中。

忠义节度使赵匡凝听说朱全忠在清口战败,暗中依附杨行密。朱全忠派遣宿州刺史尉氏人氏叔琮率兵讨伐赵匡凝,丙申(二十八日),攻下唐州,擒获随州刺史赵匡璘,在邓城打败襄州军队。

八月,庚戌(十三日),朝廷改华州为兴德府。

戊午(二十一日),汴州将领康怀贞袭击邓州,攻克,擒获邓州刺史国湘。赵匡凝十分惧怕,派遣使者向朱全忠请求归附,朱全忠予以同意。

己未(二十二日),昭宗的车驾从华州出发;壬戌(二十五日),到达京师长安;甲子(二十七日),朝廷诏令天下大赦,改年号为光化。

昭宗希望天下藩镇相互和睦,任命太子宾客张有孚为河东、汴州宣慰使,向李克用、朱全忠颁赐诏书,又命令宰相致信李克用、朱全忠,让他们和解。李克用想要遵奉诏令与朱全忠讲和,可是又为自己首先屈服而感到耻辱,于是他给王镕送去书信,让王镕与朱全忠沟通解释,但朱全忠拒不答应。

九月,乙亥(初八),朝廷加封韩建守太傅、兴德府尹;加封王镕兼任中书令,罗弘信守侍中。

己丑(二十二日),东川留后王宗涤对王建说,东川的封土疆界有五千里,公文往返投送,常常超过几个月,请将遂、合、泸、渝、昌五个州分出去另外设置一镇,王建向朝廷进呈表章陈述。

顾全武攻打苏州,苏州城内及前来救援的军队粮食都吃尽,甲申(十七日),淮南杨行密所委任的苏州刺史台濛放弃苏州城逃跑,前来救援的军队也纷纷逃走。顾全武攻克苏州城后,又追击周本,在望亭镇将他打败。唯独由秦裴据守的昆山县城未被攻下,顾全武率领一万余人进攻。秦裴多次出城交战,让病弱的士兵身披戎衣手持长矛,身强力壮的士兵张满弓弩,顾全武的人马往往被打退。顾全武送去檄文命令秦裴投降。因为顾全武曾经当过和尚,秦裴便封上给顾全武的信函派人送去表示降服,顾全武大喜,召来各位将领当众打开信函,里面竟然是一卷佛经,顾全武十分羞恼,说:“秦裴不怕死到临头,还有什么功夫戏弄我!”于是增调军队进攻昆山,并引水灌城,城墙塌坏,城内粮食吃尽,秦裴才表示投降。钱镠准备下一千人的食物等待他率众出城,秦裴出来,只有不到一百名瘦弱不堪的士兵。钱镠气愤地对秦裴说:“你势单力薄到了这种地步,怎么还敢负隅顽抗!”秦裴回答说:“我秦裴讲义气不辜负杨行密,今天不过是因为兵力衰竭而降服罢了,并不是从内心里归顺你。”钱镠很赞赏秦裴说的话。顾全武也劝钱镠宽恕秦裴,钱镠便依从顾全武的意见。当时人们都称顾全武是个宽厚的人。

魏博节度使罗弘信死去,军中将士推举他的儿子节度副使罗绍威主持留后事宜。

汴州军队将领朱友恭带领军队从长江、淮水一带返回,经过安州,有的人向朱友恭告发说安州刺史武瑜暗中与淮南的杨行密相互勾通,企图攻击汴州军队,冬季,十月,己亥(初三),朱友恭率军攻打安州,将武瑜杀死。

李克用派遣属下将领李嗣昭、周德威带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出青山,打算收复山东的邢州、洺州、磁州三个州。壬寅(初六),河东军队进攻邢州;邢州刺史葛从周出城迎战,把河东军队打得大败。李嗣昭等带领军队退回青山,葛从周跟随追击,想要截断河东军队的退路;河东军队的步兵自行溃散,李嗣昭不能控制。适逢横冲都将李嗣源带领所部人马赶到,他对李嗣昭说:“我们这些人如果也离去,那么河东军队的势力就支持不住了,让我试为你攻打葛从周的邢州军队。”李嗣昭说:“太好了!我愿意跟随在你的后面。”李嗣源于是命令解下鞍具让战马休息,磨砺箭头,整修刀剑,登上高处布置作战阵容,左右来回指指画画,邢州军队揣测不出李嗣源的意图。李嗣源率领军队径直向前奋勇进攻,李嗣昭在后面紧跟,葛从周的军队于是向后败退。周德威是马邑人。

癸卯(初七),朝廷任命威武留后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

朝廷任命罗绍威主持魏博留后事宜。

丁巳(二十一日),朝廷任命东川留后王宗涤为东川节度使。

朝廷加封佑国节度使张全义兼任侍中。

王珙带领汴州军队侵扰河中,王珂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派遣李嗣昭救援王珂,在胡壁镇打败汴州军队,汴州人马逃跑。前常州刺史王柷,性情刚正耿直,很有威望;朝廷下诏征召王柷,人们都认为他将要做宰相。王柷应召前往经过陕州,王珙接迎侍奉王柷十分周到,请用子侄的礼节行礼下拜,王柷坚决推辞而不接受。王珙转为愤怒,指使送行的人将王柷杀害,连同王柷的家人全都投进黄河,又将王柷的资财行装全都抢去,然后向朝廷奉报说王柷船翻而亡。朝廷竟不敢追查。

闰十月,钱镠任命属下将领曹圭为苏州制置使,派遣王球攻打婺州。

十一月,甲寅(十九日),唐昭宗立皇子李祯为雅王,李祥为琼王。

朝廷任命魏博留后罗绍威为魏博节度使。

衢州刺史陈岌向杨行密请求投降,钱镠得知后派顾全武讨伐陈岌。

朱全忠因为奉国节度使崔洪与淮南杨行密交通往来,便派遣属下将领张存敬攻打崔洪;崔洪十分惧怕,向朱全忠请求让他的胞弟都指挥使崔贤去做人质,并且说:“手下将领士兵愚笨蛮横,不接受我的指挥调遣,请允许派遣二千人到你的手下跟随征伐。”朱全忠予以准许,召令张存敬返回。张存敬是曹州人。

十二月,昭义节度使薛志勤死去。

李克用平定王行瑜时,李罕之向李克用谋求邠宁节度使官职。李克用对李罕之说:“王行瑜倚仗有功胁迫皇帝,因而我与你讨伐并将他杀死。日前打败王行瑜这一贼寇时,我首先上奏朝廷催促苏文建赴任邠宁节度使。现在这一奏请刚刚送达朝廷,我们又马上出尔反尔,朝廷内外的舆论,一定会喧然,指责我们的所做所为像王行瑜一样。我和你情深谊长如同一人,所以没给你什么恩惠,等到返回镇所,我会再为你论功行赏的。”李罕之闷闷不乐地退了下去,私下对盖寓说:“我李罕之自从河阳失守以后,就依靠大王李克用的庇护,已是多少年月了。近些年来,我越来越衰老,对出征攻战已感到疲倦,如果承蒙大王李克用和太傅您的怜悯,就请赏赐给我一个小镇,让我在几年的时间内停止征战告老归乡,这是我的希望啊。”盖寓为李罕之说情,李克用仍不答应。每当有藩镇官缺出现,商议人选时总是不考虑李罕之,李罕之心情相当忧闷。盖寓担心李罕之会产生异心,再三地为李罕之说话,李克用对盖寓说:“我对于李罕之哪里是舍不得一个镇,只是李罕之这个人,像鹰一样,饥饿的时候为你效力,吃饱了以后就会背离飞去!”等到薛志勤死去,潞州地方十几天的时间没有统帅,李罕之擅自带领泽州军队在夜间进入潞州,占据潞州城,然后送上状文告诉李克用,说:“薛铁山死了,潞州民众没有主帅,我担心不得志的人会发动变乱,因此未作请示就擅自进入潞州城镇守安抚,请大王你裁定。”李克用十分愤怒,派人前去责备李罕之。李罕之于是派遣他的儿子李颢向朱全忠请求投降,抓获河东军队将领马溉等人和沁州刺史傅瑶送往汴州。李克用派李嗣昭带领军队讨伐李罕之,李嗣昭首先攻取泽州,搜获李罕之的家属送往晋阳李克用那里。杨行密把从前擒获的两浙将领成及遣返回去,以换回被两浙的钱镠俘获的淮南将领魏约等人,钱镠同意交换。

韶州刺史曾衮发动军队攻打广州,广州将领王璙率领战舰接应曾衮;清海行军司马刘隐一交战就将曾衮的人马打败。韶州将领刘潼重新占据浈阳县、浛县,刘隐率军讨伐,将刘潼斩杀。

唐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光化二年(己未,公元899年)

春季,正月,丁未(十三日),朝廷将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崔胤罢免留任本官,任命兵部尚书陆扆为同平章事。

朱全忠上表请求任命李罕之为昭义节度使,又表请将暂任河阳留后丁会、武宁留后王敬荛、彰义留后张珂一同任命为节度使。

杨行密与朱瑾带领军队几万人攻打徐州,在吕梁驻扎,朱全忠派遣骑兵将领张归厚前往救援徐州。

刘仁恭征发幽州、沧州等十二个州的军队十万人,想兼并黄河以北地盘。先去攻打贝州,予以攻克,城内一万余户居民,全都遭受屠杀,尸体被扔弃到清河水中。从此各城都顽强固守不投降。刘仁恭进军攻打魏州,在城北安营扎寨。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向朱全忠求救。

硃全忠派崔贤返回蔡州,调发那里的两千士兵前往大梁。

二月,蔡州将领崔景思等人杀了崔贤,劫持了崔洪,带领所有士兵和百姓渡过淮河投奔杨行密。

士兵和百姓逐渐逃回,到达广陵的不到两千人。

硃全忠命令许州刺史硃友裕守卫蔡州。

硃全忠亲自率军救援徐州,杨行密听说后,带兵撤退。

汴州军队在下邳追上他们,杀了一千多人。

硃全忠走到辉州,听说淮南军队已经撤退,于是返回。

三月,硃全忠派他的将领李思安、张存敬带兵救援魏博,驻扎在内黄。

癸卯日,硃全忠率领中军驻扎在滑州。

刘仁恭对他的儿子守文说:“你的勇气是李思安的十倍,应该先俘虏那些小人物,然后再擒获罗绍威!”

于是派守文和他的妹夫单可及带领五万精兵在内黄攻打李思安。

丁未日,李思安派他的将领袁象先在清水右边埋伏,李思安在繁阳迎战,战败后退,守文追击。

到了内黄以北,李思安整顿军队回战,伏兵出击,夹击守文。

幽州军队大败,单可及被杀,俘虏和杀死三万人,守文仅以身免。

单可及是幽州的勇将,号称“单无敌”,燕军失去他后士气低落。

李思安是陈留人。

当时葛从周从邢州带领八百精骑已经进入魏州。

戊申日,刘仁恭攻打上水关、馆陶门。

葛从周和宣义牙将贺德伦出战,对守门的人说:“前面有大敌,不能回头看。”

命令关上城门。

葛从周等人拼死战斗,刘仁恭再次大败,被擒的将领有薛突厥、王郐郎。

第二天,汴州和魏州的军队乘胜联合攻打刘仁恭,攻破了他的八个营寨,刘仁恭父子烧毁营寨逃跑。

汴州和魏州的军队长驱直追,到了临清,把他们的军队赶入永济渠,杀死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镇州人也出兵在东境截击,从魏州到沧州五百里之间,尸体堆积如山。

刘仁恭从此一蹶不振,而硃全忠更加嚣张。

贺德伦是河西胡人,刘仁恭攻打魏州时,罗绍威派使者与河东修好,并请求救援。

壬午日,李克用派李嗣昭带兵救援。

正好刘仁恭已经被汴州军队打败,罗绍威又与河东断绝关系,李嗣昭带兵返回。

葛从周乘着打败幽州的势头,从土门攻打河东,攻下承天军。

别将氏叔琮从马岭进入,攻下辽州乐平,进军榆次。

李克用派内牙军副周德威迎击。

氏叔琮有个勇将陈章,号称“陈夜叉”,担任前锋,对氏叔琮说:“河东所依靠的是周杨五,请让我擒获他,求赏一州。”

李克用听说后,告诫周德威,周德威说:“他是在说大话。”

周德威化装前往挑战,对他的部下说:“你们见到陈夜叉就逃跑。”

陈章果然追击,周德威用铁楇将他击落马下,生擒献上。

于是捆住氏叔琮,大破敌军,斩首三千级。

氏叔琮弃营逃跑,周德威追击,出石会关,又斩首一千多级。

后周也带兵返回。

丁巳日,硃全忠派河阳节度使丁会攻打泽州,攻下了它。

婺州刺史王檀被两浙军队包围,向宣歙观察使田頵求救。

夏天,四月,田頵派行营都指挥使康儒救援。

五月,甲午日,在遂州设立武信军,将遂州、合州等五州划归它管辖。

李克用派蕃、汉马步都指挥使李君庆带兵攻打李罕之,己亥日,包围潞州。

硃全忠出兵驻扎在河阳,辛丑日,派他的将领张存敬救援,壬寅日,又派丁会带兵增援。

大败河东军队,李君庆解围撤退。

李克用杀了李君庆和他的副将伊审、李弘袭,任命李嗣昭为蕃、汉马步都指挥使,代替他攻打潞州。

庚戌日,康儒等人在龙丘打败两浙军队,擒获他们的将领王球,于是攻下婺州。

六月,乙丑日,李罕之病重。

丁卯日,硃全忠上表任命李罕之为河阳节度使,任命丁会为昭义节度使。

不久,又派他的将领张归霸守卫邢州,派葛从周代替丁会守卫潞州。

任命西川大将王宗佶为武信节度使。

王宗佶,本姓甘,是洪州人。

丁丑日,李罕之在怀州去世。

保义节度使王珙,性格猜忌残忍,即使是妻子和亲近的人,也常常不能自保。

这时军队发生叛乱,被部下杀死,推举都将李璠为留后。

秋天,七月,硃全忠的海州戍将陈海宾向杨行密请降。

淮海游奕使张训认为陈海宾的心思难以预料,与涟水防遏使庐江王绾带兵两千直奔海州,于是占据了该城。

加封荆南节度使成汭兼任中书令。

马殷派他的将领李唐攻打道州,蔡结聚集群蛮,在险要处埋伏袭击,大败李唐的军队。

李唐说:“蛮族所依靠的是山林。如果在平地上作战,怎么能打败我!”

于是命令顺风放火烧林,火光冲天,群蛮惊慌逃跑,于是攻下道州,擒获蔡结,杀了他。

硃全忠召葛从周回潞州,派贺德伦守卫。

八月,丙寅日,李嗣昭带兵到潞州城下,分兵攻打泽州。

己巳日,汴州将领刘放弃泽州逃跑,河东军队攻下天井关。

任命李孝璋为泽州刺史。

贺德伦闭城不出,李嗣昭每天用铁骑环绕城池,抓捕放牧的人,靠近城池三十里的庄稼都被割掉。

乙酉日,贺德伦等人弃城连夜逃跑,奔向壶关,河东将领李存审埋伏截击,杀死和俘虏很多人。

葛从周带援兵到达,听说贺德伦等人已经失败,于是返回。

九月,癸卯日,任命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凤翔、彰义节度使。

李克用上表任命汾州刺史孟迁为昭义留后。

淄青节度使王师范因为沂州、密州内部叛乱,向杨行密请求援军。

冬天,十月,杨行密派海州刺史台濛、副使王绾带兵援助,攻下密州,归附王师范。

准备攻打沂州,先派人侦察,说:“城中都偃旗息鼓。”

王绾说:“这一定有准备,而且援军很近,不能攻打。”

将领们说:“密州已经攻下了,沂州能有什么作为!”

王绾无法阻止,于是在林中埋伏等待。

将领们攻打沂州没有成功,援军到达,带兵撤退。

州兵追击,王绾发动伏兵击败他们。

十一月,陕州都将硃简杀了李璠,自称留后,依附硃全忠,请求改名为友谦,列入子侄辈。

加封忠义节度使赵匡凝兼任中书令。

马殷派他的将领李琼攻打郴州,擒获陈彦谦,杀了他;进攻连州,鲁景仁自杀,湖南全部平定。

十二月,加封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为同平章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七-注解

强圉大荒落:古代天文学中的术语,指特定的年份。强圉是岁阳名,大荒落是岁阴名,合起来表示特定的年份。

屠维协洽:古代天文学中的术语,指特定的年份。屠维是岁阳名,协洽是岁阴名,合起来表示特定的年份。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唐朝皇帝李晔的谥号,昭宗是他的庙号。

乾宁四年:唐朝昭宗的年号,对应公元897年。

韩建:唐代将领,曾任修宫阙使。

十六宅: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麟趾之化:比喻皇室的教化,源自《诗经·麟之趾》,象征吉祥和仁德。

硃全忠:五代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原名朱温,后改名朱全忠,是唐朝末年的重要军阀之一,最终篡唐自立,建立后梁。

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原名杨渥,后改名杨行密,是南方的重要割据势力之一。

李克用: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原名李存勖,后改名李克用,是北方的重要割据势力之一。

同平章事:唐代官职,相当于宰相,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

硃友恭: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樊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武昌寨: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瞿章: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黄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马珣: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王建:五代时期前蜀的开国皇帝,曾为节度使。

张琳: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曾任节度副使。

成都:古代地名,今四川省成都市。

东川:今四川东部,唐代属剑南道。

华洪: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后改名王宗涤。

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割据浙江地区。

越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镇东节钺:古代授予节度使的象征权力的节钺,镇东指其管辖范围在东部。

李茂贞:唐代将领,曾任凤翔节度使。

王建攻东川:指王建对东川地区的军事进攻。

南州刺史:古代官名,南州为地名,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西川节度使:古代官名,西川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覃王嗣周:五代时期岐国的王子,曾任凤翔节度使。

凤翔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凤翔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梓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三台县。

李继宁: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宣谕使:古代官名,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使者。

李洵:五代时期前蜀的官员,曾任宣谕使。

张杷砦: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奉天: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宁远军:古代军队名称,宁远为地名。

容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

盖寓: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宁远军节度使。

荆南节度使:古代官名,荆南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成汭:五代时期荆南的将领,曾任节度使。

侍中:古代官职,唐代为门下省长官,参与国家大政。

华州:今陕西华县,唐代属京畿道。

天雄节度使:古代官名,天雄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李继徽: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静难节度使。

静难节度使:古代官名,静难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杭州:唐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顾全武:唐代将领,曾任两浙将。

苏州:今江苏苏州,唐代属江南东道。

松江:古代地名,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无锡: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无锡市。

常熟: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常熟市。

华亭:古代地名,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幽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刘仁恭:五代时期幽州节度使,曾割据一方,后为朱全忠所败。

晋阳:今山西太原,唐代属河东道。

契丹:古代民族,曾建立辽国。

河东:今山西一带,唐代属河东道。

宰相:古代官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负责国家大政的决策。

延王戒丕:五代时期后梁的王子,曾任节度使。

石堤谷: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礼部尚书:古代官名,礼部为六部之一,尚书为部门长官。

孙亻屋:五代时期后梁的官员,曾任礼部尚书。

南州司马:古代官名,南州为地名,司马为地方行政长官。

秘书监: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典籍。

硃朴:五代时期后梁的官员,曾任秘书监。

夔州司马:古代官名,夔州为地名,司马为地方行政长官。

郴州司户:古代官名,郴州为地名,司户为地方行政长官。

右谏议大夫:古代官名,负责谏议国家大政。

湖州司马:古代官名,湖州为地名,司马为地方行政长官。

钟传: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吉州刺史:古代官名,吉州为地名,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襄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周琲: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吉州刺史。

广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顾彦晖:唐代将领,曾任东川节度使。

蜀州刺史:古代官名,蜀州为地名,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周德权:五代时期前蜀的官员,曾任蜀州刺史。

许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安塞军:古代军队名称,安塞为地名。

单可及: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杨师侃: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木瓜涧: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李存信: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湖州刺史:古代官名,湖州为地名,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李彦徽: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湖州刺史。

沈攸: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彰义节度使:古代官名,彰义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张琏: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彰义节度使。

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古代官名,负责指挥凤翔西北地区的军事行动。

宋文通: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西川节度使。

兗: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

郓: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

庞师古: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徐: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宿: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

宋: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滑: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清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

扬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葛从周:朱全忠的部将,曾多次参与重要战役,是后梁的重要军事将领。

曹: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曹县。

濮: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

安丰: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寿县。

寿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寿县。

宿州:今安徽宿州,唐代属河南道。

淮南:今安徽中部,唐代属淮南道。

匡国节度使:古代官名,匡国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李继瑭: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匡国节度使。

镇国: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匡国两军节度使:古代官名,镇国、匡国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遂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遂宁市。

侯绍: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曾任遂州刺史。

合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

王仁威: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曾任合州刺史。

李继溥: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王宗弼: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王宗绾:五代时期前蜀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昌: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普: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王宗涤:唐代将领,曾任东川留后。

景王:五代时期后梁的王子,封号为景王。

辉王:五代时期后梁的王子,封号为辉王。

祁王:五代时期后梁的王子,封号为祁王。

硃瑾:五代时期吴国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楚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

涟水: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涟水县。

张训:五代时期吴国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侯瓚:五代时期吴国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汴军:五代时期后梁的军队。

淮水:古代河流名称,即今淮河。

寿州团练使:唐代地方军事官职,负责寿州的军事防御和团练事务。

硃延寿:唐代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以勇猛著称。

濠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一带。

淠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淮南兵:指淮南地区的军队,淮南是唐代重要的军事区域。

汴卒:指汴州(今河南开封)的士兵。

全忠:即朱全忠,后梁开国皇帝,原名朱温,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行密:即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李承嗣:唐代将领,曾任行军副使,参与多次战役。

镇海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镇海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史俨:唐代将领,与李承嗣同为杨行密的得力助手。

江、淮之间: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是唐代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淑妃何氏:唐昭宗的妃子,后被立为皇后。

威武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威武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王潮:唐代将领,曾任威武节度使。

审知:即王审知,王潮的弟弟,后成为福建地区的统治者。

福建留后:唐代地方官职,负责福建地区的军政事务。

南诏:唐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云南一带。

骠信舜化:南诏的君主,曾向唐朝上书。

黎、雅间:指黎州和雅州之间的地区,位于今四川一带。

刘王、郝王、杨王:黎、雅间的少数民族首领,各有部落。

西川: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四川西部。

缯帛:古代丝织品的总称,常用于赏赐或贸易。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和行政长官,掌管一方的军政大权。

都押牙:唐代地方官职,负责军事指挥和治安维护。

邛崃:地名,位于今四川邛崃市。

王宗播:唐代将领,曾参与对南诏的军事行动。

右拾遗:唐代官职,负责谏议和监察。

张道古:唐代官员,曾任右拾遗,因上疏直言被贬。

施州司户: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施州的户籍和财政事务。

昭宗:唐昭宗,唐朝末代皇帝之一。

光化元年:唐昭宗的年号,公元898年。

两浙:唐代行政区划,包括今浙江和江苏南部。

江西: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西省。

武昌:唐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淄青: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一带。

平卢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平卢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王师范:唐代将领,曾任平卢节度使。

兵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刘崇望:唐代官员,曾任兵部尚书。

东川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东川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昭信防御使: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昭信地区的防御事务。

冯行袭:唐代将领,曾任昭信防御使。

李嗣昭:李克用的养子,后唐的重要将领,曾多次参与对后梁的战争。

河中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河中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王珂:五代十国时期河中节度使,割据山西地区。

镇海军:唐代地方军队,负责镇海地区的防御。

王审知: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建立者,割据福建地区。

威武留后:唐代地方官职,负责威武地区的军政事务。

韦震:唐代官员,曾任副使。

天平:唐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一带。

台州刺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台州的行政事务。

李振:唐代官员,曾任天平节度副使。

周本:唐代将领,曾任淮南将。

秦裴:唐代将领,曾任淮南将。

昆山:今江苏昆山,唐代属江南东道。

潭州刺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潭州的行政事务。

马殷: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建立者,原名马希声,后改名马殷,是南方的重要割据势力之一。

武安留后: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武安地区的军政事务。

湖南:唐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南省。

杨师远:唐代将领,曾任衡州刺史。

唐世旻:唐代将领,曾任永州刺史。

蔡结:唐代将领,曾任道州刺史。

陈彦谦:唐代将领,曾任郴州刺史。

鲁景仁:唐代将领,曾任连州刺史。

义昌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义昌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卢彦威:唐代将领,曾任义昌节度使。

卢龙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卢龙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沧州:唐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沧州市。

魏州:今河北大名,唐代属河北道。

罗弘信:五代十国时期魏博节度使,割据河北地区。

汴州:今河南开封,唐代属河南道。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是唐代重要的军事区域。

旌节:古代官员的仪仗,象征权力和地位。

巨鹿:唐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巨鹿县。

青山口:唐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护国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护国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洺州:唐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永年县一带。

邢州:今河北邢台,唐代属河北道。

磁州:唐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磁县。

昭义留后: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昭义地区的军政事务。

武定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武定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李继密:唐代将领,曾任武定节度使。

山南西道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山南西道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姚彦章:唐代将领,曾任湖南将。

李琼:唐代将领,曾任岭北七州游奕使。

秦彦晖:唐代将领,曾任岭北七州游奕使。

张图英:唐代将领,曾任岭北七州游奕副使。

李唐:唐代将领,曾任永州刺史。

濠州刺史:唐代地方官职,负责濠州的行政事务。

赵珝:唐代将领,曾任濠州刺史。

忠武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忠武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犨:即赵犨,唐代将领,赵珝的哥哥。

清口之败:指朱全忠在清口(今江苏淮安)与杨行密的战斗中失利。

唐州:今河南唐河,唐代属山南东道。

襄州:今湖北襄阳,唐代属山南东道。

邓城:今河南邓州,唐代属山南东道。

兴德府:唐代改华州为兴德府,属京畿道。

王镕:五代十国时期成德节度使,割据河北地区。

太傅: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中书令:古代官职,唐代为中书省长官,参与国家大政。

魏博:唐代的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山东一带,是当时的重要军事力量。

安州:今湖北安陆,唐代属山南东道。

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建立者,李克用养子。

河中:今山西永济,唐代属河东道。

常州: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

王柷:唐代官员,曾任常州刺史。

婺州:今浙江金华,唐代属江南东道。

雅王:唐代皇子封号。

琼王:唐代皇子封号。

衢州:今浙江衢州,唐代属江南东道。

陈岌:五代十国时期衢州刺史。

崔洪:五代十国时期奉国节度使,割据河南地区。

张存敬: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将领。

昭义:今山西长治,唐代属河东道。

薛志勤:五代十国时期昭义节度使,割据山西地区。

李罕之:五代时期的军阀,曾割据一方,后为朱全忠所败。

泽州:今山西晋城,唐代属河东道。

潞州:今山西长治,唐代属河东道。

韶州:今广东韶关,唐代属岭南道。

曾兗:五代十国时期韶州刺史。

广州:今广东广州,唐代属岭南道。

刘隐:五代十国时期清海节度使,割据广东地区。

浈、浛:今广东英德、浛洸,唐代属岭南道。

崔胤:唐代官员,曾任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陆扆:唐代官员,曾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丁会:五代十国时期河阳节度使,割据河南地区。

王敬荛:五代十国时期武宁节度使,割据江苏地区。

张珂:五代十国时期彰义节度使,割据河南地区。

徐州:今江苏徐州,唐代属河南道。

吕梁:今山西吕梁,唐代属河东道。

张归厚: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将领。

幽、沧:今北京、河北沧州,唐代属河北道。

贝州:今河北清河,唐代属河北道。

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汴人:指朱全忠的军队,因其根据地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汴人。

陈夜叉:葛从周的部将,骁勇善战,号称“陈夜叉”,是后梁军队中的猛将。

罗绍威:魏博节度使,曾与朱全忠结盟,后因战败而与河东断绝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七-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朝末年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的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军阀的割据局面。韩建作为掌握兵权的将领,通过诬告诸王谋反,成功削弱了皇室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这一事件揭示了唐朝末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文中提到的“十六宅”是唐朝皇子们的居住地,韩建建议将诸王迁回十六宅,表面上是为了避免他们参与政治和军事,实际上是为了削弱皇室的力量。这一举措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韩建通过控制诸王,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麟趾之化”一词出自《诗经·麟之趾》,象征着皇室的仁德和教化。韩建在奏疏中使用这一典故,表面上是为了维护皇室的尊严,实际上是为了掩盖自己削弱皇室权力的真实意图。这一修辞手法反映了韩建的政治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巧妙运用。

文中还提到了朱温(硃全忠)和杨行密等地方军阀的活动。朱温通过军事手段逐步控制了山东、河南等地,而杨行密则在江淮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些地方军阀的崛起,标志着唐朝中央政权的进一步瓦解,预示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到来。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李克用与杨行密之间的外交互动。李克用派遣使者与杨行密修好,反映了当时各路军阀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既相互争斗,又不得不通过外交手段维持暂时的和平。这种复杂的外交关系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朝末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权力的更迭。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形成过程。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梁与前蜀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斗争,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文中提到的王建、李茂贞、李克用等人都是当时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中详细描述了王建对东川的进攻、李茂贞的抵抗以及李克用对刘仁恭的讨伐,展现了当时各方势力的复杂关系和激烈的军事对抗。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频繁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硃全忠、杨行密等人在淮南地区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人物行动和事件的详细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文中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虽然不多,但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仍然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一系列军事和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权力的更迭。首先,文中提到寿州团练使硃延寿在濠州击破敌军,随后杨行密、李承嗣等人乘胜追击,展现了当时将领们的勇猛和战略眼光。杨行密在战后对李承嗣的赏赐和提拔,体现了他在用人方面的明智和慷慨,这也是他能够保据江、淮之间,与朱全忠抗衡的重要原因。

其次,文中提到王潮病重时,将权力交给弟弟王审知,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一举动反映了当时家族内部的权力传承方式。王审知在接管权力后,表现出谦让和忠诚,最终成为福建地区的统治者,这一过程展示了五代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过程。

此外,文中还提到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以及黎、雅间的少数民族部落与西川节度使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些内容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军事防御策略。王建在镇守西川时,采取强硬手段,断绝了对少数民族的赏赐,并斩杀泄露军情的首领,这一举措有效地遏制了南诏的边患,展示了他在军事上的果断和智慧。

最后,文中提到张道古上疏直言,批评朝廷的腐败和无能,结果被贬为施州司户。这一事件反映了唐末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谏官的艰难处境。张道古的直言不讳,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朝廷的颓势,但他的忠诚和勇气值得称道。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一系列军事和政治事件,展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权力更迭。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事件叙述详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这段文字记载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状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文中提到的朱全忠、杨行密、李克用等人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活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全忠作为后梁的建立者,其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都显示出其雄才大略。杨行密割据江淮,建立了吴国,成为南方的重要势力。李克用则是后唐的奠基人,其子李存勖最终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文中还提到了许多地方行政区的变迁,如华州改为兴德府,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这些调整往往与政治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在军事方面,文中记载了多次战役,如清口之战、邓城之战等,这些战役反映了当时藩镇之间的激烈争斗。同时,文中也提到了许多将领的军事才能,如李嗣源在邢州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展现了五代时期将领们的军事智慧。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一些政治事件,如崔胤被罢免、陆扆出任同平章事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同时,文中也提到了皇子封王的情况,这体现了皇室对地方势力的安抚和拉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唐末五代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局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与较量。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梁与周边割据势力之间的复杂军事斗争,展现了当时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朱全忠作为后梁的开国皇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文中提到的蔡州、魏博、幽州等地,都是当时的重要军事要地,控制这些地区对于朱全忠的扩张至关重要。

文中多次提到朱全忠派遣将领如葛从周、李思安等,进行军事行动,显示了朱全忠在军事上的果断与谋略。尤其是葛从周在内黄之战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后梁军队的战斗力。而刘仁恭、李克用等割据势力的失败,则进一步凸显了朱全忠在当时军事上的优势。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杨行密、李克用、马殷等,他们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割据势力,与朱全忠之间的斗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脉络。杨行密作为吴国的建立者,曾多次与朱全忠发生冲突,而李克用则是北方的重要割据势力,与朱全忠的斗争尤为激烈。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的历史现实。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文中提到的“僵尸相枕”等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记录了复杂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和叙述能力。尤其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如“伏兵发,夹击之”、“斩首三千级”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军阀混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史书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