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六十五

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六十五-原文

○崔器 赵国珍 崔瓘 敬括 韦元甫 魏少游 卫伯玉 李承

崔器,深州安平人也。

曾祖恭礼,状貌丰硕,饮酒过斗。

贞观中,拜驸马都尉,尚神尧馆陶公主。

父肃然,平阴丞。

器有吏才,性介而少通,举明经,历官清谨。

天宝六载,为万年尉,逾月拜监察御史。

中丞宋浑为东畿采访使,引器为判官;浑坐赃流贬岭南,器亦随贬。

十三年,量移京兆府司录,转都官员外郎,出为奉先令。

逆胡陷西京.器没于贼,仍守奉先。

居无何,属贼党同罗叛贼,长安守将安守忠、张通儒并亡匿。

又渭上义兵起,一朝聚徒数万,器惧,所受贼文牒符敕,一时焚之,榜召义师,欲应渭上军。

及渭上军破,贼将崔乾祐先镇蒲、同,使麾下骑三十人捉器,器遂北走灵武。

器素与吕諲善,諲引为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

从肃宗至凤翔,加礼仪使。

克复二京,为三司使。

器草仪注,驾入城,令陷贼官立于含元殿前,露头跣足,抚膺顿首请罪,以刀杖环卫,令扈从群官宰臣已下视之。

及收东京,令陈希烈已下数百人如西京之仪。

器性阴刻乐祸,残忍寡恩,希旨奏陷贼官准律并合处死。

肃宗将从其议。

三司使、梁国公李岘执奏,固言不可,乃六等定罪,多所原宥,唯陈希烈、达奚珣斩于独柳树下。

后萧华自相州贼中仕贼官归阙,奏云:‘贼中仕官等重为安庆绪所驱,胁至相州,初闻广平王奉宣恩命,释放陈希烈已下,皆相顾曰:‘我等国家见待如此,悔恨何及。’及闻崔器议刑太重,众心复摇。’

肃宗曰:‘朕几为崔器所误。’

吕諲骤荐器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

上元元年七月,器病脚肿,月余疾亟,瞑目则见达奚珣,叩头曰:‘大尹不自由。’

左右问之,器答曰:‘达奚大尹尝诉冤于我,我不之许。’

如是三日而器卒。

赵国珍,牂柯之苗裔也。

天宝中,以军功累迁黔府都督,兼本管经略等使。

时南蛮阁罗凤叛,宰臣杨国忠兼剑南节度,遥制其务,屡丧师徒。

中书舍人张渐荐国珍有武略,习知南方地形,国忠遂奏用之。

在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唯黔中封境无虞。

代宗践祚,特嘉之,召拜工部尚书。

大历三年九月,以疾终,赠太子太傅。

崔瓘,博陵人也。

以士行闻,莅职清谨。

累迁至澧州刺史,下车削去烦苛,以安人为务。

居二年,风化大行,流亡襁负而至,增户数万。

有司以闻,优诏特加五阶,至银青光禄大夫,以甄能政。

迁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

瓘到官,政在简肃,恭守礼法。

将吏自经时艰,久不奉法,多不便之。

大历五年四月,会月给粮储,兵马使臧玠与判官达奚觏忿争,觏曰:‘今幸无事。’

玠曰:‘有事何逃?’厉色而去。

是夜,玠遂构乱,犯州城,以杀达奚觏为名。

瓘惶遽走,逢玠兵至,遂遇害。

代宗闻其事,悼惜久之。

敬括,河东人也。

少以文词称。

乡举进士,又应制登科,再迁右拾遗、内供奉、殿中侍御史。

天宝末,宰臣杨国忠出不附己者,括以例为果州刺史。

累迁给事中、兵部侍郎、大理卿。

性深厚。

志尚简淡,在职不务求名,因循而已。

大历初,叛臣周智光伏诛,诏选循良为近辅,以括为同州刺史。

岁余,入为御史大夫。

迟重推诚于下,未尝以私害公,士颇称焉;而从容养望,不举纲纪,士亦以此少之。

大历六年三月卒。

韦元甫,少修谨,敏于学行。

初任滑州白马尉,以吏术知名。

本道采访使韦涉深器之,奏充支使,与同幕判官员锡齐名。

元甫精于简牍,锡详于讯覆,涉推诚待之,时谓‘员推韦状。’

元甫有器局,所莅有声,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大历初,宰臣杜鸿渐首荐之,征为尚书右丞。

会淮南节度使缺,鸿渐又荐堪当重寄,遂授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

在扬州三年,政尚不扰,事亦粗理。

大历六年八月,以疾卒于位。

魏少游,钜鹿人也。

早以吏干知名,历职至朔方水陆转运副使。

肃宗幸灵武,杜鸿渐等奉迎,留少游知留后,备宫室扫除之事。

少游以肃宗远离宫阙,初至边籓,故丰供具以悦之。

将至灵武,少游整骑卒千余,干戈耀日,于灵武南界鸣沙县奉迎,备威仪振旅而入。

肃宗至灵武,殿宇御幄,皆象宫闱,诸王、公主各设本院,饮食进御,穷其水陆。

肃宗曰:‘我至此本欲成大事,安用此为!’命有司稍去之。

累迁卫尉卿。

乾元二年十月,议率朝臣马以助军,少游与汉中郡王瑀沮其议,上知之,贬渠州长史。

后为京兆尹,请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正员三品已上、诸王、驸马中期周已上亲及女婿外甥,不得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敕从之。

迁刑部侍郎。

大历二年四月,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四年六月,封赵国公。

贾明观者,本万年县捕贼小胥,事刘希暹,恃鱼朝恩之势,恣行凶忍,毒甚豺虺。

朝恩、希暹既诛,元载当权,纳明观奸谋,容之,特令江西效力。

明观未出城,百姓万众聚于城外,皆怀砖石候之,期投击以快意。

载闻之,特令所由吏拥百姓入城内,由是获免。

在洪州二年,少游为观察使,承元载意苟容之。

及路嗣恭代少游,到州,即日杖杀,识者以是减魏之名,多路之政。

大历六年三月己未卒于官,赠太师。

少游居职,缘饰成务,有规检,善任人,果于集事。

前后四领京尹,虽无鹤赫之名,而龊龊廉谨,有足称者。

卫伯玉,有膂力,幼习艺。

天宝中杖剑之安西,以边功累迁至员外诸卫将军。

肃宗即位,兴师靖难,伯玉激愤,思立功名,自安西归长安。

初为神策军兵马使出镇。

乾元二年十月,逆贼史思明遣伪将李归仁铁骑三千来犯,伯玉以数百骑于疆子坂击破之,积尸满野,虏马六百匹,归仁与其党东走。

以功迁右羽林军大将军,知军事。

转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

献俘百余人至阙下,诏解缚而赦之,迁伯玉神策军节度。

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领众西下图长安,史朝义率其党夜袭陕州。

伯玉以兵逆击,大破贼于永宁。

贼退,进位特进,封河东郡公。

广德元年冬,吐蕃寇京师,乘舆幸陕。

以伯玉有干略,可当重寄,乃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等使。

寻加检校工部尚书,封城阳郡王。

大历初,丁母忧,朝廷以王昂代其任,伯玉潜讽将吏不受诏,遂起复以本官为荆南节度等使,时议丑之。

大历十一年二月入觐,以疾卒于京师。

李承,赵郡高邑人,吏部侍郎至远之孙,国子司业畬之第二子也。

承幼孤,晔鞠养之。

既长,事兄以孝闻。

举明经高第,累至大理评事,充河南采访使郭纳判官。

尹子奇围汴州,陷贼,拘承送洛阳。

承在贼庭,密疏奸谋,多获闻达。

两京克复,例贬抚州临川尉。

数月除德清令,旬日拜监察御史。

淮南节度使崔圆请留充判官,累迁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圆卒,历抚州、江州二刺史,课绩连最。

迁检校考功郎中兼江州刺史,征拜吏部郎中。

寻为淮南西道黜陟使,奏于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屯田瘠卤,岁收十倍,至今受其利。

时梁崇义纵恣倨慢,朝廷将加讨伐。

李希烈揣知之,上表数崇义过恶,请率先诛讨。

上悦之,每对朝臣多称希烈忠诚。

承自黜陟回,因奏之曰:‘希烈将兵讨伐,必有微勋,但恐立功之后,纵恣跋扈,不禀朝宪,必劳王师问罪。’

上初未之信。

无几,希烈既平崇义,果有不顺之迹,上思承言,故骤加擢用。

建中二年七月,拜同州刺史、河中尹、晋绛都防御观察使。

九月,转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盐铁等使。

希烈既破崇义,拥兵襄州,遂有其地。

朝廷虑不受命,欲以禁兵送承,承请单骑径行。

既至,希烈处承于外馆,迫胁万态,承恬然自安,誓死王事。

希烈不能屈,遂剽虏阖境所有而去,襄、汉为之空。

承治之一年,颇得完复。

初,希烈虽归蔡州,留将校等于襄州守当时所掠得财帛什物等,后使襄、汉,往来不绝。

承亦使腹心臧叔雅往来许、蔡,厚结希烈腹心周曾、王玢、姚憺等。

及曾等谋杀希烈,以众归朝,多承首建谋也。

累赐密诏褒美之。

承寻改检校工部尚书,兼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

建中四年七月,卒于位,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

承少有雅望,至其从官,颇以贞廉才术见称于时。

史臣曰:自古酷吏滥刑,幸免者多矣,苟无强魂为祟,沮议者惑焉。

器深文乐祸,居官令终,非达奚诉冤,无以显其阴责矣。

国珍守黔溪,瓘修礼法,括推诚驭下,元甫为政宽简,少游规检集事,皆可称者。

伯玉破敌立功,足为猛士,丁忧冒宠,终是武夫。

承忠悫谋议,勤劳尽瘁,方之者鲜矣。

赞曰:崔器深文,达奚作祟。

七子伊何?李承为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六十五-译文

崔器,是深州安平人。他的曾祖父崔恭礼,外貌丰满壮硕,饮酒能喝一斗。在贞观年间,被封为驸马都尉,娶了唐太宗的女儿馆陶公主。他的父亲崔肃然,是平阴县的县丞。

崔器有做官的才能,性格刚直而不够圆滑,考中明经科,历任官职时清正谨慎。天宝六年,担任万年县尉,一个月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中丞宋浑担任东畿采访使,推荐崔器为判官;宋浑因贪污被贬至岭南,崔器也随之被贬。

天宝十三年,崔器被调任京兆府司录,后来转任都官员外郎,出京担任奉先县令。逆胡攻陷西京时,崔器被贼人俘虏,但仍坚守奉先县。不久后,贼党的同罗叛贼起事,长安守将安守忠、张通儒都逃亡了。又因为渭上义军起事,一天之内聚集了数万人,崔器害怕,把收到的贼人文书符敕全部烧毁,张贴告示召唤义军,想要响应渭上军。但渭上军被打败后,贼将崔乾祐先镇守蒲、同,派手下三十名骑兵捉拿崔器,崔器于是向北逃往灵武。

崔器一直和吕諲关系很好,吕諲推荐他担任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跟随肃宗到凤翔,被任命为礼仪使。收复两京后,担任三司使。崔器起草仪式规定,肃宗驾临城中,命令被贼人俘虏的官员站在含元殿前,露出头顶赤脚,捶胸顿首请罪,用刀杖保卫,让随从的官员宰臣等人观看。等到收复东京,让陈希烈等人按照西京的仪式行事。崔器性格阴暗刻薄,喜欢看到别人倒霉,残忍而缺乏恩情,迎合皇帝的旨意上奏,要求按照律法将俘虏的官员全部处死。肃宗本来要同意他的提议。但三司使、梁国公李岘坚持反对,最终定为六等罪行,宽恕了许多人,只有陈希烈、达奚珣在独柳树下被斩首。后来萧华从相州贼人那里做官归来,上奏说:‘贼人中的官员被安庆绪重用,被迫来到相州,一开始听说广平王宣读皇上的恩命,释放了陈希烈等人,大家都互相说:“我们国家对待我们如此,后悔已来不及。”但后来听说崔器建议的刑罚太重,大家的心又动摇了。’肃宗说:“我差点被崔器误导。”

吕諲迅速推荐崔器担任吏部侍郎、御史大夫。上元元年七月,崔器脚肿病重,一个月后病情加剧,闭眼时看到达奚珣,叩头说:“大尹不由自主。”左右问他,崔器回答说:“达奚大尹曾经向我诉冤,我没有答应。”就这样过了三天,崔器去世。

赵国珍,是牂柯苗族的后裔。天宝年间,因军功多次升迁至黔府都督,兼本管经略等使。当时南蛮阁罗凤叛乱,宰臣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远程指挥,多次损失军队。中书舍人张渐推荐赵国珍有军事才能,熟悉南方地形,杨国忠于是上奏使用他。在五溪任职十多年,中原军队出征时,只有黔中边境没有战事。代宗登基后,特别嘉奖他,召见他并任命为工部尚书。大历三年九月,因病去世,追赠太子太傅。

崔瓘,是博陵人。以士人的品行闻名,任职时清正谨慎。多次升迁至澧州刺史,上任后废除繁琐的政令,以安抚人民为己任。任职两年后,风气大变,流亡归来的百姓增加了数万户。有关部门上报,皇帝下诏特别加封五级,至银青光禄大夫,以表彰他的政绩。后来升任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任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崔瓘到任后,政治简明严肃,恭守礼法。将吏们经历了长时间的艰难,很久没有遵守法律,很多人对此不满。大历五年四月,正值发放粮食储备,兵马使臧玠和判官达奚觏发生争执,觏说:“现在幸亏没有事。”玠说:“有事怎么逃避?”说完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当晚,臧玠发动叛乱,攻占州城,以杀死达奚觏为名。崔瓘惊慌失措地逃跑,遇到臧玠的军队,于是被杀害。代宗听说这件事,非常悲痛。

敬括,是河东人。年轻时就以文学著称。通过乡试成为进士,又应制登科,两次升迁至右拾遗、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天宝末年,宰臣杨国忠排斥异己,敬括按例被任命为果州刺史。多次升迁至给事中、兵部侍郎、大理卿。性格深沉。志向简朴,在职期间不追求名利,只是随波逐流。大历初年,叛臣周智伏被秘密处决,皇帝下诏挑选忠诚良善的人担任近臣,任命敬括为同州刺史。一年多后,入京担任御史大夫。他对待下属真诚,从未因私害公,士人普遍称赞他;但他从容养望,不注重纲纪,因此也受到一些士人的轻视。大历六年三月去世。

韦元甫,年轻时就非常谨慎,学习勤奋。最初担任滑州白马尉,因擅长官场技巧而知名。本道采访使韦涉非常器重他,推荐他担任支使,和同幕判官员锡齐名。韦元甫擅长处理文书,员锡擅长审讯和复核,韦涉对他真诚相待,当时人称‘员推韦状’。韦元甫有气度,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多次升迁至苏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年,宰臣杜鸿渐首先推荐他,征召他担任尚书右丞。恰逢淮南节度使职位空缺,杜鸿渐又推荐他可以胜任重任,于是任命他为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在扬州任职三年,政治上注重不扰民,事情也大致处理得当。大历六年八月,因病在任上去世。

魏少游,是钜鹿人。早年因官场技巧知名,历任官职至朔方水陆转运副使。肃宗前往灵武时,杜鸿渐等人迎接,留下魏少游代理留后,负责宫室清扫等事宜。魏少游因为肃宗远离皇宫,刚到边疆,所以准备了丰盛的供应来取悦他。将要到达灵武时,魏少游整顿了一千多骑兵,武器闪耀日光,在灵武南界的鸣沙县迎接,准备威仪整肃地进入。肃宗到达灵武后,宫殿和御帐都像皇宫一样,各位王公、公主各自设有院落,饮食供应,极尽水陆之便。肃宗说:“我到这里本来想成就大事,何必如此讲究!”命令有关部门逐渐去除这些奢华。多次升迁至卫尉卿。乾元二年十月,商议率领朝臣的马匹以助军,魏少游和汉中郡王瑀反对这个提议,皇帝知道后,将他贬为渠州长史。后来担任京兆尹,请求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以上的官员、尚书省四品以上的官员、各司正员三品以上的官员、诸王、驸马、中期周以上的亲族及女婿外甥,不得担任京兆府判官、畿县令、赤县丞簿尉,皇帝下诏同意。后来升任刑部侍郎。

大历二年四月,出京担任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四年六月,被封为赵国公。贾明观,原本是万年县捕盗的小官,事奉刘希暹,依仗鱼朝恩的势力,肆意残暴,凶狠如同豺狼。鱼朝恩、刘希暹被杀后,元载掌权,采纳了贾明观的奸谋,容纳了他,特别命令他在江西效力。贾明观还未出城,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在城外,都拿着砖石等待他,希望能够投掷攻击以泄愤。元载听说后,特别命令有关部门的官员将百姓拥入城内,因此贾明观得以幸免。在洪州任职两年,魏少游担任观察使,承袭了元载的意图,姑息养奸。等到路嗣恭代替魏少游到州,当天就鞭打他至死,有见识的人因此减少了魏少游的名声,增加了路嗣恭的政绩。大历六年三月己未日,魏少游在任上去世,追赠太师。

少游担任官职,注重装饰自己的职务,有规矩,善于用人,处理事务果断。前后四次担任京城尹,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廉洁谨慎,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卫伯玉,有很强的体力,从小就学习武艺。天宝年间,他带着剑前往安西,凭借边功多次升迁至员外诸卫将军。肃宗即位后,出兵平定叛乱,伯玉激愤,想要建立功名,从安西回到长安。最初担任神策军兵马使,外出镇守。乾元二年十月,叛贼史思明派遣伪将李归仁率领三千铁骑来犯,伯玉带领数百骑兵在疆子坂击败他们,尸体遍布原野,缴获敌马六百匹,李归仁和他的党羽向东逃走。因功升迁为右羽林军大将军,掌管军事。后来转任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献俘百余人到朝廷,皇帝下诏解开他们的束缚并赦免他们,升迁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率领部众西进夺取长安,史朝义率领他的党羽夜袭陕州。伯玉率兵迎击,在永宁大败敌军。敌军撤退后,伯玉晋升为特进,封为河东郡公。

广德元年冬天,吐蕃侵犯京城,皇帝驾临陕州。因为伯玉有才干和谋略,可以承担重任,于是被任命为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任荆南节度观察等使。不久后加封检校工部尚书,封为城阳郡王。大历初年,伯玉因母亲去世而守丧,朝廷任命王昂代替他的职务,伯玉暗中劝诫将吏不接受诏令,于是重新起用他,以原职担任荆南节度等使,当时人们对此表示不满。大历十一年二月,伯玉入朝觐见,因病在京城去世。

李承,赵郡高邑人,是吏部侍郎至远之孙,国子司业畬的第二子。承年幼丧父,由晔抚养。长大后,以孝顺闻名,考中明经高第,多次升迁至大理评事,担任河南采访使郭纳的判官。尹子奇围攻汴州,汴州陷落,李承被俘送到洛阳。在敌军中,李承秘密上书揭露敌人的阴谋,很多都被听到并传达出去。两京收复后,按照惯例被贬为抚州临川尉。几个月后任命为德清县令,十天后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淮南节度使崔圆请求留下他担任判官,多次升迁至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崔圆去世后,历任抚州、江州两地的刺史,政绩连年第一。升迁为检校考功郎中兼江州刺史,被征召为吏部郎中。不久后担任淮南西道黜陟使,上奏在楚州修建常丰堰以抵御海潮,屯田改良,每年收成增加十倍,至今仍受益。当时梁崇义放纵傲慢,朝廷准备加以讨伐。李希烈猜到了这一点,上表列举梁崇义的罪状,请求首先讨伐。皇帝很高兴,经常在朝臣面前称赞李希烈的忠诚。李承从黜陟使任上回来后,趁机上奏说:“李希烈带兵讨伐,必定有微小的功绩,但恐怕立功之后,会放纵跋扈,不遵守朝廷法纪,必然会使朝廷军队疲于奔命。”皇帝最初不相信。不久之后,李希烈平定了梁崇义,果然出现了不服从的迹象,皇帝想起了李承的话,因此迅速提拔他。建中二年七月,任命为同州刺史、河中尹、晋绛都防御观察使。九月,转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盐铁等使。李希烈平定梁崇义后,拥兵襄州,占据了那里。朝廷担心他不接受命令,想要派禁军送李承去,李承请求单骑直接前往。到达后,李希烈将李承安置在外馆,用各种手段威胁他,但李承泰然处之,誓死效忠王事。李希烈无法使他屈服,于是抢劫了整个境域内的财物,襄州、汉水地区因此变得空虚。李承治理一年后,使该地区得到了恢复。

起初,李希烈虽然回到了蔡州,但留将校等人在襄州守卫他们所掠夺的财物,后来又派他们到襄、汉地区,往来不断。李承也派心腹臧叔雅往返于许、蔡之间,与李希烈的心腹周曾、王玢、姚憺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等到周曾等人谋杀李希烈,带领部下归顺朝廷时,多亏了李承首先提出的计谋。多次收到皇帝的密诏,表扬他的功绩。李承不久后改任检校工部尚书,兼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建中四年七月,李承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李承年轻时就很有名望,他的下属也因他的正直、廉洁和才能而受到称赞。

史臣评论说:自古以来,严厉的官吏滥用刑罚,幸免于难的人很多,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作为支撑,那些阻挠的人就会迷惑他人。崔器深文,达奚作祟。七子之中,李承最为杰出。

赞曰:崔器深文,达奚作祟。七子之中,李承最为杰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六十五-注解

崔器:崔器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万年尉、监察御史等职,因战乱和政见不合而多次贬官。

赵国珍:赵国珍是唐朝的一位将领,因军功被封为黔府都督,后升任工部尚书。

崔瓘:崔瓘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澧州刺史、潭州刺史等职,以清廉著称。

敬括:敬括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果州刺史、同州刺史等职,以清廉和简朴著称。

韦元甫:韦元甫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滑州白马尉、苏州刺史等职,以才干和清廉著称。

魏少游:魏少游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朔方水陆转运副使、洪州刺史等职,以忠诚和清廉著称。

神尧馆陶公主:神尧馆陶公主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崔器曾娶其为妻。

万年尉:万年尉是唐朝官职,负责管理长安万年县。

监察御史:官职名,指负责监察的官员。

东畿采访使:东畿采访使是唐朝官职,负责监察东畿地区的官员。

岭南:岭南是唐朝对南方地区的称呼,指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义兵:义兵是指民间自发组织的抗敌武装力量。

灵武:灵武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唐朝官职,负责协助御史大夫监察官员。

户部侍郎:户部侍郎是唐朝官职,负责户部事务。

礼仪使:礼仪使是唐朝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三司使:三司使是唐朝官职,负责财政、军事、司法等事务。

含元殿:含元殿是唐朝长安城皇宫中的大殿。

独柳树:独柳树是古代用来处决犯人的地方。

牂柯:牂柯是古代对南方地区的称呼,指今天的贵州、广西等地。

黔府都督:黔府都督是唐朝官职,负责黔中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剑南节度:剑南节度是唐朝官职,负责剑南道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唐朝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文书工作。

给事中:给事中是唐朝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大理卿:大理卿是唐朝官职,负责大理寺的司法工作。

同州刺史:同州刺史是唐朝官职,负责同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潭州刺史:潭州刺史是唐朝官职,负责潭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是唐朝官职,负责湖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滑州白马尉:滑州白马尉是唐朝官职,负责滑州白马县的治安。

扬州长史:扬州长史是唐朝官职,负责扬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淮南节度观察等使:淮南节度观察等使是唐朝官职,负责淮南道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朔方水陆转运副使:朔方水陆转运副使是唐朝官职,负责朔方道地区的物资运输。

京兆尹:京兆尹是唐朝官职,负责长安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是唐朝官职,负责刑部事务。

洪州刺史:洪州刺史是唐朝官职,负责洪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是唐朝官职,负责江南西道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赵国公:赵国公是唐朝的爵位,表示高贵的身份。

万年县捕贼小胥:万年县捕贼小胥是唐朝官职,负责万年县的治安工作。

鱼朝恩:鱼朝恩是唐朝的一位权臣,曾掌权一时。

元载:元载是唐朝的一位权臣,曾掌权一时。

江西效力:江西效力是指被派往江西地区工作。

路嗣恭:路嗣恭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洪州刺史。

太师:太师是唐朝的官职,表示极高的荣誉。

少游:指某位官员的名字,少游在此处指代一个具体的人物。

居职:担任官职,指在官场中任职。

缘饰成务:因事而装饰,指因事务而有所修饰。

规检:规则和检查,指按照规定进行检查。

善任人:善于任用人才,指擅长选拔和使用人才。

果于集事:果断地处理事务,指在处理事务上果断而不犹豫。

京尹:京城的地方长官,即京兆尹。

鹤赫之名:显赫的名声,指显赫的地位和名声。

龊龊廉谨:小心谨慎,廉洁自守。

卫伯玉:指某位名叫卫伯玉的官员。

膂力:体力,指强壮的体魄。

艺:技艺,指武艺。

安西:古代行政区划名,指西域地区。

边功:边疆的功绩,指在边疆地区取得的功绩。

员外诸卫将军:官职名,指官职在正职之外的高级武官。

肃宗:唐朝皇帝李亨的庙号。

靖难:平定叛乱。

神策军:唐朝禁军之一,负责皇帝的安全。

兵马使:军事指挥官。

疆子坂:地名,指疆子坂地区。

逆贼:叛乱的贼人。

史思明:唐朝末年叛乱领袖。

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继续领导叛乱。

陕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

永宁:地名,指永宁地区。

特进:官职名,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职。

河东郡公:封号,指封为河东郡公。

干略:才能和谋略。

江陵尹:江陵的地方长官,即江陵尹。

御史大夫:官职名,古代中央监察官员。

荆南节度观察等使:官职名,指荆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检校工部尚书:官职名,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职。

城阳郡王:封号,指封为城阳郡王。

丁母忧:指因母亲去世而守丧。

王昂:指某位名叫王昂的官员。

神策军节度:官职名,指神策军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广德元年:唐朝年份,公元763年。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民族。

乘舆:古代皇帝的车驾,也指皇帝本人。

陕:地名,指现在的陕西省。

郭纳:指某位名叫郭纳的官员。

河南采访使:官职名,指河南地区的监察官员。

判官:官职名,指地方官员的助手。

尹子奇:指某位名叫尹子奇的官员。

汴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贼庭:指敌人的朝廷或据点。

抚州临川尉:官职名,指抚州临川的县尉。

德清令:官职名,指德清县的县令。

淮南节度使:官职名,指淮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崔圆:指某位名叫崔圆的官员。

检校刑部员外郎:官职名,指刑部员外郎的荣誉性职位。

侍御史:官职名,指负责监察的官员。

抚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

江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

课绩:考核成绩。

连最:连续取得优异成绩。

检校考功郎中:官职名,指考功郎中的荣誉性职位。

河中尹:官职名,指河中的地方长官。

晋绛都防御观察使:官职名,指晋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襄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

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盐铁等使:官职名,指山南东道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禁兵:皇帝的亲兵。

外馆:外国使节或官员下榻的地方。

剽虏:掠夺,抢劫。

黔溪:地名,指黔溪地区。

元甫:指某位名叫元甫的官员。

少游规检集事:指少游在处理事务时注重规则和检查。

猛士:勇敢的士兵或战士。

武夫:武士,指以武艺为职业的人。

忠悫:忠诚老实。

阴责:暗中责备。

国珍:指某位名叫国珍的官员。

瓘:指某位名叫瓘的官员。

括推诚驭下:以诚信来统治下属。

元甫为政宽简:元甫在处理政务时宽厚简约。

李承:指某位名叫李承的官员。

赵郡高邑:地名,指赵郡高邑地区。

吏部侍郎:官职名,指吏部的副长官。

至远:指某位名叫至远的官员。

国子司业:官职名,指国子监的副长官。

畬:指某位名叫畬的官员。

明经高第:指通过明经科考试获得高分的士人。

大理评事:官职名,指大理寺的评事。

河南采访使郭纳判官:指在河南采访使郭纳手下担任判官。

两京:指长安和洛阳,即唐朝的东都和西都。

淮南西道黜陟使:官职名,指淮南西道的官员,负责选拔和罢免官员。

楚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

常丰堰:地名,指常丰堰地区。

瘠卤:贫瘠盐碱的土地。

梁崇义:指某位名叫梁崇义的官员。

李希烈:指某位名叫李希烈的官员。

蔡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

腹心:亲信,心腹。

周曾:指某位名叫周曾的官员。

王玢:指某位名叫王玢的官员。

姚憺:指某位名叫姚憺的官员。

潭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指现在的湖南省长沙市。

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官职名,指湖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吏部尚书:官职名,指吏部的最高长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六十五-评注

少游居职,缘饰成务,有规检,善任人,果于集事。前后四领京尹,虽无鹤赫之名,而龊龊廉谨,有足称者。

此句描绘了少游的为官之道,他虽居高位,但勤勉务实,注重规矩,善于用人,果断处理事务。他四次担任京尹,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他的廉洁谨慎却值得称道。

卫伯玉,有膂力,幼习艺。天宝中杖剑之安西,以边功累迁至员外诸卫将军。肃宗即位,兴师靖难,伯玉激愤,思立功名,自安西归长安。

卫伯玉的形象通过其身体力行的边塞经历和立功升迁的过程得以塑造。他在天宝年间,以勇猛之姿前往安西,凭借边塞战功逐渐晋升至员外诸卫将军。肃宗即位后,伯玉激于义愤,决心为国家立功,从安西返回长安。

初为神策军兵马使出镇。乾元二年十月,逆贼史思明遣伪将李归仁铁骑三千来犯,伯玉以数百骑于疆子坂击破之,积尸满野,虏马六百匹,归仁与其党东走。

此段描写了卫伯玉在军事上的英勇表现。他最初担任神策军兵马使,在乾元二年十月,面对史思明派遣的伪将李归仁率领的三千铁骑,他以数百骑在疆子坂成功击溃敌军,缴获马匹无数,敌军溃败。

献俘百余人至阙下,诏解缚而赦之,迁伯玉神策军节度。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领众西下图长安,史朝义率其党夜袭陕州。

卫伯玉在军事上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他的武勇,也体现了他的仁政。他献俘至阙下,皇帝下诏赦免俘虏,并晋升他为神策军节度。在上元二年,史思明和史朝义分别对长安和陕州发动袭击,伯玉率军迎击,大破敌军。

广德元年冬,吐蕃寇京师,乘舆幸陕。以伯玉有干略,可当重寄,乃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等使。

广德元年冬天,吐蕃侵犯京师,皇帝避难至陕。鉴于卫伯玉有谋略,能够承担重任,他被任命为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任荆南节度观察等使。

大历初,丁母忧,朝廷以王昂代其任,伯玉潜讽将吏不受诏,遂起复以本官为荆南节度等使,时议丑之。

大历初年,卫伯玉因母丧辞官,朝廷以王昂代之。伯玉暗中劝诫将吏不接受诏令,自己得以复职,但这一行为在当时遭到了舆论的批评。

大历十一年二月入觐,以疾卒于京师。

大历十一年二月,卫伯玉入京觐见皇帝,但因病在京师去世。

李承,赵郡高邑人,吏部侍郎至远之孙,国子司业畬之第二子也。

此句介绍了李承的出身背景,他是赵郡高邑人,是吏部侍郎至远之孙,国子司业畬之第二子,出身名门。

承幼孤,晔鞠养之。既长,事兄以孝闻。

李承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长大后,他以孝顺闻名。

举明经高第,累至大理评事,充河南采访使郭纳判官。

李承通过举明经考试获得高第,累升至大理评事,担任河南采访使郭纳的判官。

尹子奇围汴州,陷贼,拘承送洛阳。承在贼庭,密疏奸谋,多获闻达。

在尹子奇围攻汴州时,李承被俘,但他在贼营中秘密上疏,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两京克复,例贬抚州临川尉。数月除德清令,旬日拜监察御史。

两京克复后,李承被贬为抚州临川尉,不久后升任德清令,很快又晋升为监察御史。

淮南节度使崔圆请留充判官,累迁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李承因才能被淮南节度使崔圆留下担任判官,后多次升迁,官至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圆卒,历抚州、江州二刺史,课绩连最。

崔圆去世后,李承历任抚州、江州二刺史,政绩卓越。

迁检校考功郎中兼江州刺史,征拜吏部郎中。

李承被晋升为检校考功郎中兼江州刺史,后又被征召为吏部郎中。

寻为淮南西道黜陟使,奏于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屯田瘠卤,岁收十倍,至今受其利。

李承担任淮南西道黜陟使,他在楚州建立常丰堰,有效地防御海潮,屯田收成大增,至今仍受益。

时梁崇义纵恣倨慢,朝廷将加讨伐。李希烈揣知之,上表数崇义过恶,请率先诛讨。

当时梁崇义骄纵傲慢,朝廷准备对其进行讨伐。李希烈预知此事,上表列举梁崇义的罪状,请求朝廷首先讨伐。

上悦之,每对朝臣多称希烈忠诚。

皇帝对此表示满意,经常在朝臣面前称赞李希烈的忠诚。

承自黜陟回,因奏之曰:‘希烈将兵讨伐,必有微勋,但恐立功之后,纵恣跋扈,不禀朝宪,必劳王师问罪。’上初未之信。

李承从黜陟使任上回来后,上奏说:‘李希烈带兵讨伐,必定会有小功,但恐怕立功之后,会放纵跋扈,不遵守朝廷法纪,必将劳师动众去讨伐他。’皇帝起初不相信。

无几,希烈既平崇义,果有不顺之迹,上思承言,故骤加擢用。

不久之后,李希烈平定了梁崇义,果然有叛逆的迹象,皇帝想起了李承的话,因此迅速提拔他。

建中二年七月,拜同州刺史、河中尹、晋绛都防御观察使。

建中二年七月,李承被任命为同州刺史、河中尹、晋绛都防御观察使。

九月,转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盐铁等使。

九月,李承转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盐铁等使。

希烈既破崇义,拥兵襄州,遂有其地。朝廷虑不受命,欲以禁兵送承,承请单骑径行。

李希烈在平定梁崇义后,拥兵占据襄州,朝廷担心他不受命令,打算派禁军送李承去,但李承请求单骑前往。

既至,希烈处承于外馆,迫胁万态,承恬然自安,誓死王事。

李承到达襄州后,被安置在外馆,受到李希烈的威胁和逼迫,但他平静自若,誓死效忠国家。

希烈不能屈,遂剽虏阖境所有而去,襄、汉为之空。

李希烈无法屈服李承,于是抢掠了襄州、汉中的所有财物,襄州、汉中因此变得空荡。

承治之一年,颇得完复。

李承治理襄州一年,使当地得到了恢复。

初,希烈虽归蔡州,留将校等于襄州守当时所掠得财帛什物等,后使襄、汉,往来不绝。

最初,李希烈虽然回到了蔡州,但他在襄州留下了将领和士兵守卫所掠夺的财物,后来又频繁往返于襄州和汉中。

承亦使腹心臧叔雅往来许、蔡,厚结希烈腹心周曾、王玢、姚憺等。

李承也派遣心腹臧叔雅往返于许州和蔡州,与李希烈的亲信周曾、王玢、姚憺等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及曾等谋杀希烈,以众归朝,多承首建谋也。

当周曾等人谋杀李希烈时,许多人归顺朝廷,这多亏了李承首先提出的计谋。

累赐密诏褒美之。

朝廷多次颁发密诏,褒奖李承的美德。

承寻改检校工部尚书,兼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

李承不久后改任检校工部尚书,兼任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

建中四年七月,卒于位,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

建中四年七月,李承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

承少有雅望,至其从官,颇以贞廉才术见称于时。

李承年轻时就享有美好的声誉,他的下属也因他的忠诚、廉洁和才能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史臣曰:自古酷吏滥刑,幸免者多矣,苟无强魂为祟,沮议者惑焉。

史臣评论说:自古以来,酷吏滥用刑罚,幸免于难的人很多,如果没有坚定的灵魂作祟,那些阻挠正义的人就会感到困惑。

器深文乐祸,居官令终,非达奚诉冤,无以显其阴责矣。

器深文乐祸,居官有始有终,如果不是达奚诉冤,就无法彰显他的隐秘责任。

国珍守黔溪,瓘修礼法,括推诚驭下,元甫为政宽简,少游规检集事,皆可称者。

国珍守黔溪,瓘修礼法,括推诚驭下,元甫为政宽简,少游规检集事,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伯玉破敌立功,足为猛士,丁忧冒宠,终是武夫。

卫伯玉破敌立功,足以成为猛士,但在母亲去世时仍然接受朝廷的宠信,最终还是一个武夫。

承忠悫谋议,勤劳尽瘁,方之者鲜矣。

李承忠诚老实,谋略过人,勤劳至死,这样的人实属罕见。

赞曰:崔器深文,达奚作祟。七子伊何?李承为最。

赞曰:崔器深文,达奚作祟。七子之中,李承最为杰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六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8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