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八十七

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八十七-原文

○徐浩 赵涓 子博宣 卢南史附

刘太真 李纾 邵说 于邵 崔元翰于 公异 吕渭 子温 恭 俭 让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

父峤,官至洛州刺史。

浩少举明经,工草隶,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调授鲁山主簿。

说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仍为校理。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奏在幕府,改监察御史。

丁父忧,服除,授京兆司录,以母忧去职。

数年,调授河南司录,历河阳令,以善政称。

拜太子司议郎,迁金部员外郎,历宪部郎中。

安禄山反,出为襄阳太守、本郡防御使,赐以金紫之服。

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浩。

浩属词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左丞。

玄宗传位诰册,皆浩为之,参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

除国子祭酒,坐事贬庐州长史。

代宗征拜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寻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

坐以妾弟冒选,托侍郎薛邕注授京尉,为御史大夫李栖筠所弹,坐贬明州别驾。

德宗即位,征拜彭王傅。

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赠太子少师。

初,浩以文雅称;及授广州,典选部,多积货财,又嬖其妾侯莫陈氏,颇干政事,为时论所贬。

赵涓,冀州人也。

幼有文学。

天宝初,举进士,补郾城尉,累授监察御史、右司员外郎。

河南副元帅王缙奏充判官,授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迁给事中、太常少卿,出为衢州刺史。

永泰初,涓为监察御史。

时禁中失火,烧屋室数十间,火发处与东宫稍近,代宗深疑之,涓为巡使,俾令即讯。

涓周历需囿,按据迹状,乃上直中官遗火所致也,推鞫明审,颇尽事情。

既奏,代宗称赏焉。

德宗时在东宫,常感涓之究理详细,及刺衢州,年考既深,又与观察使韩滉不相得,滉奏免涓官,德宗见其名,谓宰臣曰:‘岂非永泰初御史赵涓乎?’对曰:‘然。’即拜尚书左丞。

无何,知吏部选,扈从梁州。

兴元元年卒,赠户部尚书。

子博宣,登进士第,文章俊拔,性率多酒。

陈许节度使曲环辟为从事,宾筵之间多所忽略,环不能容。

朝廷方讨淮、蔡,环诬奏博宣受吴少诚赂为反间,又妄说国家休咎,扇惑军情。

时博宣权知舞阳县事,诏令环决杖四十,流于康州,人皆以为枉。

先是,侍御史卢南史坐事贬信州员外司马,至郡,准例得吏一人,每月请纸笔钱,前后五年,计钱一千贯。

南史以官闲冗,放吏归,纳其纸笔钱六十余千。

刺史姚骥劾奏南史,以为赃,又劾南史买铅烧黄丹。

德宗遣监察御史郑楚相、刑部员外郎裴澥、大理评事陈正仪充三司使,同往按鞫。

将行,并召于延英,谓之曰:‘卿等必须详审,无令漏罪衔冤。’

三人将退,裴澥独留,奏曰:‘臣按姚骥奏状,称南史取吏纸笔钱计赃六十余贯,虽于公法有违,量事且非巨蠹。’

上曰:‘此事亦未为甚,未知烧铅何如?’

澥曰:‘烧铅为丹,格令不禁。准天宝十三载敕,铅、铜、锡不许私家买卖货易,盖防私铸钱,本亦不言烧铅为丹。南史违敕买铅,不得无罪。伏以陛下自登宝位,及天宝、大历以来,未曾降三司使至江南;今忽录此小事,令三司使往,非唯损耗州县,亦恐远处闻之,各怀忧惧。臣闻开元中张九龄为五岭按察使,有录事参军告龄非法,朝廷止令大理评事往按。大历中,鄂岳观察使吴仲孺与转运使判官刘长卿纷竞,仲孺奏长卿犯赃二十万贯,时止差监察御史苗伾就推。今姚骥所奏事状无多,臣堪任此行,即请独往,恐不须三司并行为使。’

德宗忻然曰:‘卿言是矣。’乃复召楚相、正仪与澥俱坐,谓之曰:‘朕懵于理道,处事未精,适见裴澥所奏,深协事宜,亦不用三人总去,但行首一人行可也,卿等使宣付宰臣改敕。’

德宗不务大体,以察为明,皆此类也。

而博宣、南史坐诬枉摈逐,赖裴澥悟主,南史不至深罪,后得召还。

刘太真,宣州人。

涉学,善属文,少师事词人萧颖士。

天宝末,举进士。

大历中,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掌书记,征拜起居郎。

累历台阁,自中书舍人转工部、刑部二侍郎。

性怯懦诡随。

及转礼部侍郎,掌贡举,宰执姻族,方镇子弟,先收擢之。

又常叙少游勋绩,拟之桓、文,大招物论。

贞元五年,贬信州刺史,到州寻卒。

太真尤长于诗句,每出一篇,人皆讽诵。

德宗文思俊拔,每有御制,即命朝臣毕和。

贞元四年九月,赐宴曲江亭,帝为诗,序曰:

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

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俾大夫、卿士得同欢洽也。

夫共其戚者同其休,有其初者贵其终,咨尔群僚,颁朕不暇,乐而能节,职思其忧,咸若时则,庶乎理矣。

因重阳之会,聊示所怀。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枢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絜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澄,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永怀无荒诫,良士同斯情。

因诏曰:‘卿等重阳会宴,朕想欢洽,欣慰良多,情发于中,因制诗序。今赐卿等一本,可中书门下简定文词士三五十人应制,同用‘清’字,明日内于延英门进来。’

宰臣李泌等虽奉诏简择,难于取舍,由是百僚皆和。上自考其诗,以太真及李纾等四人为上等,鲍防、于邵等四人为次等,张濛、殷亮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李晟、马燧、李泌三宰相之诗,不加考第。

初,硃泚、怀光之乱,关辅荐饥,贞元三年以后,仍岁丰稔,人始复生人之乐。

德宗诏曰:‘比者卿士内外,朝夕公务,今方隅无事,蒸民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胜地追赏。每节宰相、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十军各赐五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二百贯,客省奏事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常制。’

李纾,字仲舒,礼部侍郎希言之子。少有文学。天宝末,拜秘书省校书郎。

大历初,吏部侍郎李季卿荐为左补阙,累迁司封员外郎、知制诰,改中书舍人。

寻自虢州刺史征拜礼部侍郎。德宗居奉天,择为同州刺史,寻弃州诣梁州行在,拜兵部侍郎。

反正,兼知选事。李怀光诛,河东节度及诸军会河中,诏往宣劳节度,使还,敷奏合旨,拜礼部侍郎。

纾通达,善诙谐,好接后进,厚自奉养,鲜华舆马,以放达蕴藉称。

虽为大官,而佚游佐宴,不尝自忘。

尝议享武成王不当视文宣庙,奏云:‘准开元十九年敕,置齐太公庙,以张良配,太常卿及少卿、丞充三献官。又按《开元礼》祝文云‘皇帝遣某官昭告于齐太公、汉留侯’。

至上元年,敕追赠太公为武成王,享祭之典,一同文宣王,有司因差太尉充献官,兼御署祝板。伏以太公即周之太师,张良即汉之少傅,圣朝列于祀典,已极褒崇;今屈礼于至尊,施敬于臣佐,理或过当,神何敢歆。

伏以文宣垂教,百代宗师,五常三纲,非其训不明,有国有家,非其制不立,故孟轲称‘生人已来,一人而已’。

由是正素王之位,加先圣之名,乐用宫悬,献差太尉,尊师崇道,雅合政经。

且太公述作止于《六韬》,勋业形于一代,岂宜拟诸盛德,均其殊礼!其祝文请不进署,‘敢昭告’请改为‘敬祭于’,‘其昭告’请改为‘致祭于留侯’,其献官请准旧式,差太常卿已下充。’

诏百僚进议。

文武官上言,互有异同。

诏曰:‘帝德广运,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礼教敬,国章孔明。自今宜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依纾所奏。’

纾又奏诏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诸所论著甚众。

卒于官,年六十二。

贞元八年,赠礼部尚书。

邵说,相州安阳人。

举进士,为史思明判官,历事思明、朝义,常掌兵事。

朝义之败,说降于军前,郭子仪爱其才,留于幕下。

累授长安令、秘书少监,迁吏部侍郎、太子詹事,以才干称。

谈者或以宰相许之,金吾将军裴儆谓谏议大夫柳载曰:‘以鄙夫所度,说得祸不久矣。且说与史思明父子定君臣之分,居剧官,掌兵柄,亡躯犯顺,前后百战,于贼庭掠名家子女以为婢仆者数十人,剽盗宝货,不知纪极。

力屈然后降,朝廷宥以不死。

获齿班序,无厚颜,而又遑遑求财,崇饰第宅,附托贵幸,以求大用,不知愧惧,而有得色,其能久乎!’

建中三年,严郢得罪,说与郢厚善,劝硃泚抗疏申其冤,说为草其奏,上知之,贬说归州刺史,竟卒于贬所。

于邵,字相门,其先家于代,今为京兆万年人。

曾祖筠,户部尚书。

邵天宝末进士登科,书判超绝,授崇文馆校书郎。

累历使府,入为起居郎,再迁比部郎中,尚二十考第于吏部,以当称。

无何,出为道州刺史,未就道,转巴州。

时岁俭,夷獠数千相聚山泽,围州掠众,邵励州兵以拒之。

旬有二日,遣使说喻,盗邀邵面降,邵儒服出城,盗罗拜而降,围解,节度使李抱玉以闻,超迁梓州,以疾不至,迁兵部郎中。

西川节度使崔宁请留为支度副使。

寻拜谏议大夫、知制诰,再迁礼部侍郎、史馆修撰,为三司使。

以撰上尊号册,赐阶三品,当时大诏令,皆出于邵。

顷之,与御史中丞袁高、给事中蒋镇杂理左丞薛邕诏狱。

邵以为邕犯在赦前,奏出之,失旨,贬桂州长史。

贞元初,除原王傅,后为太子宾客,与宰相陆贽不睦。

八年,出为杭州刺史,以疾请告,坐贬衢州别驾,移江州别驾,卒年八十一。

邵性孝悌,内行修洁,老而弥笃。

初,樊泽常举贤良方正,邵一见之于京师,曰:‘将相之材也。’

不十五年,泽为节将。

崔元翰年近五十,始举进士,邵异其文,擢第甲科,且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

竟如其言。

独孤授举博学宏词,吏部考为乙第,在中书覆升甲科,人称其当。

有集四十卷。

崔元翰者,博陵人。

进士擢第,登博学宏词制科,又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三举皆升甲第,年已五十余。

李汧公镇滑台,辟为从事。

后北平王马燧在太原,闻其名,致礼命之,又为燧府掌书记。

入朝为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

窦参辅政,用为知制诰,诏令温雅,合于典谟。

然性太刚褊简傲,不能取容于时,每发言论,略无阿徇,忤执政旨,故掌诰二年,而官不迁。

竟罢知制诰,守比部郎中。

元翰苦心文章,时年七十余,好学不倦。

既介独耿直,故少交游,唯秉一操,伏膺翰墨。

其对策及奏记、碑志、师法班固、蔡伯喈,而致思精密。

为时所摈,终于散位。

于公异者,吴人。

登进士第,文章精拔,为时所称。

建中末,为李晟招讨府掌书记。

兴元元年,收京城,公异为露布上行在云:‘臣已肃清宫禁,祗奏寝园,钟虡不移,庙貌如故。’

德宗览之,泣下不自胜,左右为之呜咽。

既而曰:‘不知谁为之?’

或对曰:‘于公异之词也。’

上称善久之。

公异初应进士时,与举人陆贽不协;至是贽为翰林学士,闻上称与,尤不悦。

时议者言之,公异少时不为后母所容,自游宦成名,不归乡里;及贞元中陆贽为宰相,奏公异无素行,黜之。

诏曰:‘祠部员外郎于公异,顷以才名,升于省闼。其少也,为父母之所不容,宜其引慝在躬,孝行不匮,匿名迹于畎亩,候安否于门闾,俾其亲之过不彰,庶其诚之至必感。安于弃斥,游学远方,忘其温凊之恋,竟至存亡之隔,为人子者,忍至是乎!宜放归田里,俾自循省。其举公异官尚书左丞卢迈,宜夺俸两月。’

时中书舍人高郢荐监察御史元敦义,及睹公异谴逐,惧为所累,乃上疏首陈敦义亏于礼教,诏嘉郢之知过,俾敦义罢归。

公异竟名位不振,感轲而卒,人士惜其才,恶贽之褊急焉。

吕渭,字君载,河中人。

父延之,越州刺史、浙江东道节度使。

渭举进士,累授婺州永康令、大理评事。

浙西观察使李涵辟为支使,再迁殿中侍御史。

涵自御史大夫改太子少傅,渭上言:‘涵父名少康,今涵为少傅,恐乖朝典。’

由是特授渭司门员外郎。

寻为御史台劾奏:‘涵再任少卿,此时都不言;今为少傅,疑以散慢,乃为不可。’

由是贬渭歙州司马,改涵检校工部尚书、兼光禄卿。

渭累授舒州刺史、吏部员外、驾部郎中、知制诏、中书舍人,母忧罢。

服阕,授太子右庶子、礼部侍郎。

中书省有柳树,建中末枯死,兴元元年车驾还京后,其树再荣,人谓之瑞柳。

渭试进士,取瑞柳为赋题,上闻而嘉之。

渭又结附裴延龄之子操,举进士,文词非工,渭擢之登第,为正人嗤鄙。

因入阁遗失请托文记,遂出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在任三岁,政甚烦碎。

贞元十六年卒,年六十六,赠陕州大都督。

子温、恭、俭、让。

温,字化光,贞元末登进士第,与翰林学士韦执谊善。

顺宗在东宫,侍书王叔文劝太子招纳时之英俊以自辅,温与执谊尤为叔文所睠,起家再命拜左拾遗。

二十年冬,副工部侍郎张荐为入吐蕃使,行至凤翔,转侍御史,赐绯袍牙笏。

明年,德宗晏驾,顺宗即位,张荐卒于青海,吐蕃以中国丧祸,留温经年。

时王叔文用事,故与温同游东宫者,皆不次任用,温在蕃中,悲叹久之。

元和元年,使还,转户部员外郎。

时柳宗元等九人坐叔文贬逐。唯温以奉使免。

温天才俊拔,文彩赡逸,为时流柳宗元、刘禹锡所称。

然性多险诈,好奇近利,与窦群、羊士谔趣尚相狎。

群为韦夏卿所荐,自处士不数年至御史中丞,李吉甫尤奇待之。

三年,吉甫为中官所恶,将出镇扬州,温欲乘其有间倾之。

温自司封员外郎转刑部郎中,窦群请为知杂。

吉甫以疾在第,召医人陈登诊视,夜宿于安邑里第。

温伺知之,诘旦,令吏捕登鞫问之,又奏劾吉甫交通术士。

宪宗异之,召登面讯,其事皆虚,乃贬群为湖南观察使,羊士谔资州刺史,温均州刺史。

朝议以所责太轻,群再贬黔南,温贬道州刺史。

五年,转衡州,秩满归京,不得意,发疾卒。

温文体富艳,有丘明、班固之风,所著《凌烟阁功臣铭》、《张始兴画赞》、《移博士书》,颇为文士所赏,有文集十卷。

恭、俭皆至侍御史,让至太子右庶子,皆有美才。

自后吉甫再入中书,长庆以后,李德裕党盛,吕氏诸子无至达官者。

郑云逵,荥阳人。

大历初,举进士。

性果诞敢言。

客游两河,以画干于硃泚,泚悦,乃表为节度掌书记、检校祠部员外郎,仍以弟滔女妻之。

泚将入觐,先令云逵入奏;及泚至京,以事怒云逵,奏贬莫州参军。

滔代泚后,请为判官。

滔助田悦为逆,云逵渝之不从,遂弃妻子驰归长安,帝嘉其来,留于客省,超拜谏议大夫。

奉天之难,云逵奔赴行在,李晟以为行军司马,戎略多以咨之。

历秘书少监、给事中,寻拜大理卿,迁刑部、兵部二侍郎、迁御史中丞,充顺宗山陵桥道置顿使。

云逵初为硃泚判官,常忤同幕蔡庭玉;庭玉白泚,黜为莫州录事参军。

滔复奏为判官,因深构庭玉于滔;滔为泚留后事,有请于泚,庭玉又辄隳之。

又有判官硃体微,亦蒙泚亲信,与庭玉常从容言于泚曰:‘滔非长者,不可付以兵权。’滔窃知之。

后滔南讨有功,云逵数激怒之,滔乃抗表论庭玉等离间骨肉;及滔叛,帝乃召泚以表示之,故归罪于庭玉等以悦滔,滔亦终叛。

三年,云逵奏:其弟前太仆丞方逵,‘受性凶悖,不知君亲,众恶备身,训教莫及,结聚凶党,江中劫人。’臣亡父先臣昈杖至一百,终不能毙。

张延赏任扬州日,亦曾犯延赏法,决杀复苏。至于常言,皆呼臣亡父先臣名,亲戚所知,无可教语。

昨闻于邠、宁、庆等州干谒节度及州县乞丐,今见在武功县南,西戎俯近,恐有异谋;若不冒死奏闻,必恐覆臣家族。

诏令京兆府锢身递送黔州,付李模于僻远州驱使,勿许东西。

云逵元和元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岁中改京兆尹。

五年五月卒。

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

登进士第,长为歌诗。

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

唱为供奉歌词。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词。

然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以是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

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常与济诗而有‘不上望京楼’之句。

宪宗雅闻其名,自河北召还,用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

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

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

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

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

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

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史臣曰:文学之士,代不乏才。

永泰、贞元之间,如徐浩、赵涓诸公,可谓一时之秀也。

然太真以畏懦闻,邵说以僭侈失,于公异、吕渭、李益皆有微累,故知全其德者罕矣。

赞曰:名以才显,才兼德尊。

徐、赵、刘、李,厥声远闻。

邵、于、吕、郑,其名久存。

半乏全德,愧于后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八十七-译文

徐浩、赵涓、子博宣、卢南史、刘太真、李纾、邵说、于邵、崔元翰、公异、吕渭、子温、恭、俭、让。

徐浩,字季海,是越州人。他的父亲徐峤,官至洛州刺史。徐浩年轻时就考中明经科,擅长草书和隶书,因文学才能被张说看重,被任命为鲁山主簿。张说推荐他担任丽正殿校理,三次升迁后成为右拾遗,仍然担任校理。后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奏请他在幕府任职,改为监察御史。因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京兆司录,因母亲去世离职。几年后,调任河南司录,历任河阳令,以政绩良好著称。被任命为太子司议郎,升迁为金部员外郎,历任宪部郎中。安禄山叛乱时,他被任命为襄阳太守和本郡防御使,赐予金紫之服。肃宗即位后,被召见并任命为中书舍人,当时天下大事繁多,诏令多由徐浩起草。徐浩擅长辞藻,又擅长楷书和隶书,肃宗很喜欢他的才能,加任尚书左丞。玄宗传位诰册,都由徐浩起草,参与两宫文翰,受到的宠爱无人能比。被任命为国子祭酒,因事被贬为庐州长史。代宗征召并任命为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不久升迁为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又担任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因妾弟冒名选拔,托侍郎薛邕注授京尉,被御史大夫李栖筠弹劾,因此被贬为明州别驾。

德宗即位后,征召并任命为彭王傅。建中三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子少师。起初,徐浩以文雅著称;后来被任命为广州,主管选部,积累了很多财物,又宠爱妾室侯莫陈氏,干预政事,被时论所贬。

赵涓,冀州人。自幼有文学才能。天宝初年,考中进士,补任郾城尉,累升为监察御史、右司员外郎。河南副元帅王缙奏请他担任判官,被任命为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升迁为给事中、太常少卿,出京担任衢州刺史。

永泰初年,赵涓担任监察御史。当时宫中失火,烧毁了数十间房屋,火势蔓延至东宫附近,代宗对此深表怀疑,赵涓被任命为巡使,负责调查。赵涓周游各地,调查了火灾现场,发现是宫中官员失火所致,经过审慎调查,详细了解了情况。上报后,代宗对他的工作给予了赞赏。德宗在东宫时,常感赵涓调查的细致,等到他担任衢州刺史,因年久考绩深,又与观察使韩滉不合,韩滉奏请免赵涓官职,德宗看到他的名字,对宰臣说:“难道不是永泰初年的御史赵涓吗?”宰臣回答说:“是的。”随即任命他为尚书左丞。不久,他担任吏部选事,随从梁州。兴元元年去世,追赠户部尚书。

子博宣,考中进士,文章出众,性格直率,喜欢饮酒。陈许节度使曲环聘他为从事,在宴会中多次忽略礼仪,曲环无法容忍。当时朝廷正在讨伐淮、蔡,曲环诬告博宣接受吴少诚的贿赂进行反间,又胡说国家的吉凶,煽惑军心。当时博宣代理舞阳县事,皇帝下诏让曲环杖责博宣四十,流放到康州,人们都认为这是冤案。

在此之前,侍御史卢南史因事被贬为信州员外司马,到任后,按规定可以配备一名吏员,每月领取纸笔钱,前后五年,共计一千贯。卢南史因官职闲散,放走了吏员,并收回了六十余千的纸笔钱。刺史姚骥弹劾卢南史,认为他贪污,又弹劾他购买铅烧制黄丹。德宗派遣监察御史郑楚相、刑部员外郎裴澥、大理评事陈正仪担任三司使,一同前往调查。出发前,皇帝在延英殿召见他们,对他们说:“你们必须仔细审查,不要让罪犯漏网,冤屈受屈。”三人即将退下,只有裴澥留下,上奏说:“我查阅姚骥的奏状,称卢南史收取吏员的纸笔钱共计六十余贯,虽然违反了公法,但按照事情的大小来看,并不算重大贪污。”皇帝说:“这件事也不算严重,不知道烧铅的事情如何?”裴澥说:“烧铅制成丹,法律没有禁止。按照天宝十三年的敕令,铅、铜、锡不允许私人买卖,是为了防止私铸钱币,本来也没有说烧铅制成丹是违法的。卢南史违反敕令购买铅,不能说无罪。我认为陛下自从登基以来,以及天宝、大历以来,从未派遣三司使到江南;现在突然因为这件小事,派遣三司使前往,不仅耗费州县财力,也恐怕远处的官员听到后,都会感到忧虑。我听说开元年间张九龄担任五岭按察使,有录事参军告发他非法,朝廷只派遣大理评事前往调查。大历年间,鄂岳观察使吴仲孺与转运使判官刘长卿争斗,吴仲孺奏告刘长卿贪污二十万贯,当时只派遣监察御史苗伾前往调查。现在姚骥所奏的事情不多,我可以胜任这次调查,请求独自前往,恐怕不需要三司一同前往。”德宗高兴地说:“你说得对。”于是再次召见楚相、正仪和裴澥一同坐下,对他们说:“我对法律不太懂,处理事情不够精细,刚才看到裴澥的奏章,很符合实际情况,也不需要三个人一起去,只需要派一个首使就可以了,你们去告诉宰臣修改敕令。”德宗不注重大局,以察为明,都是这样的。而博宣、南史因被诬告而遭到排斥,多亏裴澥明白皇帝的心意,南史没有受到严重的处罚,后来得以召回。

刘太真,宣州人。学识渊博,擅长写作,年轻时拜词人萧颖士为师。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大历年间,担任淮南节度使陈少游的掌书记,被征召为起居郎。历任台阁职务,从中书舍人转任工部、刑部二侍郎。性格胆小怕事,随波逐流。转任礼部侍郎后,掌管贡举,优先录取宰执姻亲、方镇子弟。又常常赞誉陈少游的功绩,将他比作桓公、文公,引起舆论大哗。贞元五年,被贬为信州刺史,到任后不久就去世了。

刘太真尤其擅长写诗,每写出一篇,人们都争相传诵。德宗文思敏捷,每次有御制作品,都命令朝臣一起和诗。贞元四年九月,皇帝在曲江亭赐宴,作诗序说:
“我在位将近十年,全靠忠臣良将辅佐,才能实现小康。因此选择三个重要节日,举行宴会赏赐,让大夫、卿士能够一同欢聚。共患难的人共享安宁,有始有终的人值得尊敬,你们这些官员,我都来不及一一赏赐,希望你们能够节制享乐,思考你们的忧虑,如果都能做到这些,那就差不多治理好了。趁着重阳节的机会,我随便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早上穿衣对着庭院的火炬,亲自化育,心意真诚。此时万机空闲,正好与佳节相合。曲池清澈,寒流潺潺,芳菊绽放,金英满目。天地之气清爽,台殿秋光明亮。朝野庆祝丰收,盛会中充满欢声笑语。永远怀揣着无荒废的诫命,良士们都有这样的情感。”

皇帝下诏说:‘你们在重阳节举行宴会,朕希望大家都开心,感到欣慰,情感发自内心,因此写了一首诗的序言。现在赐给你们一份,可以让中书门下挑选三五十个能写文章的士人,按照我的诗的题目,用‘清’字作为主题,明天在内廷延英门进来。’宰相李泌等人虽然奉命挑选,但难以取舍,因此百官都表示赞同。皇帝亲自审阅了他们的诗,认为太真及李纾等四人的诗为上等,鲍防、于邵等四人为次等,张濛、殷亮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李晟、马燧、李泌三位宰相的诗,则没有进行评级。

起初,朱泚、怀光之乱时,关中地区连年饥荒,贞元三年以后,年年丰收,人们开始恢复对生活的乐趣。德宗下诏说:‘最近卿士内外,日夜忙于公务,现在地方平安,百姓生活小康,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这三个节日,应该让文武百官选择好地方去庆祝。每个节日,宰相和常参官共同赐给五百贯钱,翰林学士一百贯钱,左右神威、神策等十军各赐五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各卫将军共同赐给二百贯,客省奏事官共同赐给一百贯,委托度支每节前五天支付,永远成为常制。’

李纾,字仲舒,是礼部侍郎希言的儿子。年轻时就很有文学才华。天宝末年,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年,吏部侍郎李季卿推荐他担任左补阙,后来升迁为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后来又改为中书舍人。不久后,从虢州刺史被征召为礼部侍郎。德宗在奉天时,任命他为同州刺史,不久后他放弃州职,前往梁州行在,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反正后,兼任知选事。李怀光被诛杀后,河东节度使及各军会师河中,皇帝下诏让他前往宣劳节度,使者回来后,所奏之事符合皇帝的旨意,被任命为礼部侍郎。

李纾为人通达,善于诙谐,喜欢结交后辈,生活奢侈,以放达和有涵养著称。虽然身为大官,但他在宴会上总是轻松愉快,从不忘记自己的身份。他曾提议不应该把武成王庙看得比文宣庙更重要,上奏说:‘根据开元十九年的敕令,设立了齐太公庙,以张良为配享,太常卿及少卿、丞为三献官。又根据《开元礼》祝文说“皇帝遣某官昭告于齐太公、汉留侯”。至上元年,敕令追赠太公为武成王,祭祀的仪式与文宣王相同,有司因此差太尉为献官,并亲自署名祝板。我认为太公即周之太师,张良即汉之少傅,圣朝已将其列入祀典,已经极尽褒扬;现在屈尊于至尊,对臣子表示敬意,理或过当,神灵何敢享之。我认为文宣王垂教,百代宗师,五常三纲,非其训不明,有国有家,非其制不立,因此孟轲称“生人以来,一人而已”。因此应该正素王之位,加先圣之名,乐用宫悬,献差太尉,尊师崇道,雅合政经。且太公述作止于《六韬》,勋业形于一代,岂宜拟诸盛德,均其殊礼!其祝文请不进署,‘敢昭告’请改为‘敬祭于’,‘其昭告’请改为‘致祭于留侯’,其献官请准旧式,差太常卿已下充。’皇帝下诏百官进议。文武官上言,意见互有异同。皇帝下诏说:‘帝德广运,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礼教敬,国章孔明。自今宜上将军以下充献官,余依李纾所奏。’李纾又上奏请求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所论述的著作很多。去世时,享年六十二岁。贞元八年,追赠礼部尚书。

邵说,是相州安阳人。考中进士,担任史思明判官,历经史思明、朝义的事务,常掌管兵事。朝义失败后,邵在军前投降,郭子仪欣赏他的才华,留他在幕下。后来多次升迁,担任长安令、秘书少监,升迁为吏部侍郎、太子詹事,以才干著称。有人认为他将来会担任宰相,金吾将军裴儆对谏议大夫柳载说:‘以我个人的看法,邵的祸患不会太久。而且邵与史思明父子确定君臣之分,担任重要官职,掌握兵权,不顾生死,前后百战,在贼庭中抢夺名家子女作为婢女仆人者数十人,掠夺宝货,不知纪极。力屈然后投降,朝廷宽恕他不死。获得齿班序,无厚颜,而又忙于求财,豪华装饰宅第,依赖权贵,以求大用,不知羞愧,而有得色,他能够长久吗!’建中三年,严郢获罪,邵与严郢关系很好,劝朱泚上疏申冤,邵为他起草奏章,皇帝知道后,将他贬为归州刺史,最终在贬所去世。

于邵,字相门,他的祖先居住在代州,现在是京兆万年人。曾祖父筠,曾任户部尚书。邵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书法和判词都十分出色,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后来多次担任使府职务,进入朝廷担任起居郎,再迁比部郎中,在吏部任职二十多年,以称职著称。不久后,出任道州刺史,未上任,转任巴州。当时年成歉收,夷獠数千人聚集在山泽之间,围攻州城抢夺人口,邵激励州兵抵抗。十二天后,派遣使者说服,盗贼邀请邵亲自投降,邵穿着儒服出城,盗贼罗拜而降,围攻解除,节度使李抱玉上报朝廷,邵被越级提升为梓州刺史,因病未能赴任,转任兵部郎中。西川节度使崔宁请他留下担任支度副使。不久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知制诰,再迁礼部侍郎、史馆修撰,担任三司使。因撰写上尊号册,被赐予三品阶,当时的大诏令都出自邵之手。不久后,与御史中丞袁高、给事中蒋镇一起处理左丞薛邕的诏狱。邵认为薛邕的罪行在赦令之前,上奏请求释放他,但违背了皇帝的旨意,被贬为桂州长史。贞元初年,被任命为原王傅,后来担任太子宾客,与宰相陆贽关系不睦。贞元八年,出任杭州刺史,因病请假,因事被贬为衢州别驾,再贬为江州别驾,去世时八十一岁。

邵性孝悌,内心修养纯洁,年老时更加坚定。起初,樊泽常被推荐为贤良方正,邵在京城一见他就说:‘这是将相之才。’不到十五年,樊泽成为节度使。崔元翰近五十岁时才考中进士,邵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提升他为甲科,并说:‘不到十五年,他将掌管诏令。’最终如他所言。独孤授被推荐为博学宏词,吏部考核为乙等,在中书覆考中升为甲等,人们认为他应当如此。有文集四十卷。

崔元翰,是博陵人。考中进士,升为博学宏词制科,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三次考试都升为甲等,年龄已经五十多岁。李汧公镇守滑台,聘请他担任从事。后来北平王马燧在太原,听闻他的名声,派人致礼邀请他,又担任马燧府的掌书记。进入朝廷担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窦参辅佐朝政,任命他为知制诰,诏令温和雅致,符合经典。然而他性格过于刚直傲慢,不能被当时的人所接受,每次发言议论,都毫不迎合,违背了执政者的意愿,所以虽然担任知制诰两年,但官职没有升迁。最终被免去知制诰职务,保留比部郎中的职位。崔元翰苦心经营文章,当时已经七十多岁,好学不倦。他性格孤介耿直,所以交游很少,只专注于文学。他的对策、奏记、碑志等作品,都效法班固、蔡伯喈,思考精密。虽然被当时的人所排斥,最终一直担任散职。

于公异,是吴地人。考中进士,文章精妙,被当时的人所称赞。建中末年,担任李晟招讨府的掌书记。兴元元年,收复京城,于公异起草的上行露布中说:‘我已经清理了皇宫禁地,只向寝园进献,钟鼓乐器没有移动,庙宇的容貌依旧。’德宗看了之后,泪流满面,左右的人也为之哽咽。随后说:‘不知道是谁写的。’有人回答说:‘是于公异的词。’皇帝称赞了很久。

于公异最初应考进士时,与举人陆贽不和;到这时,陆贽成为翰林学士,听说皇帝称赞他,特别不高兴。当时议论的人说,于公异小时候不被后母所容,自从外出做官成名后,没有回过乡里;到贞元年间,陆贽成为宰相,上奏说于公异没有好的品行,将他贬官。皇帝下诏说:‘祠部员外郎于公异,以前因为才华,升任省闼。他小时候,不被父母所容,应该自我反省,孝顺的行为不应缺乏,匿名迹于田间,等待家门平安,让父母的过错不显露,希望他的诚意能感动人。他安心于被贬斥,游学远方,忘记了父母的关爱,最终到了生死相隔的地步,作为儿子,怎么能忍心到这种地步!应该放他回乡,让他自我反省。他的举荐人尚书左丞卢迈,应该剥夺两个月俸禄。’当时中书舍人高郢推荐监察御史元敦义,等到看到于公异被贬逐,害怕被牵连,于是上疏首先陈述元敦义在礼教上的缺失,皇帝下诏赞扬高郢知错,让元敦义罢官回家。于公异最终名声地位不振,感慨悲伤而去世,人们惋惜他的才华,厌恶陆贽的偏狭急躁。

吕渭,字君载,是河中人。他的父亲吕延之,曾任越州刺史、浙江东道节度使。吕渭考中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过婺州永康令、大理评事。浙西观察使李涵聘请他为支使,再升迁为殿中侍御史。李涵从御史大夫改任太子少傅,吕渭上奏说:‘李涵的父亲名叫少康,现在李涵担任太子少傅,恐怕违背了朝廷的典章。’因此特别任命吕渭为司门员外郎。不久,御史台弹劾他:‘李涵再次担任少卿,当时都没有说;现在担任太子少傅,怀疑他散漫,这是不可行的。’因此贬吕渭为歙州司马,改任李涵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光禄卿。

吕渭多次升迁,担任过舒州刺史、吏部员外郎、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礼部侍郎。中书省有一棵柳树,建中末年枯死,兴元元年皇帝车驾返回京城后,这棵树又重新开花,人们称之为瑞柳。吕渭参加进士考试,以瑞柳为题作赋,皇帝听说后嘉奖了他。吕渭又结交裴延龄的儿子裴操,推荐他参加进士考试,虽然文词不工,但吕渭将他提升为进士,被正直的人所轻视。因为进入内阁遗失了请托文书,于是被外放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在任三年,政事非常繁琐。贞元十六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陕州大都督。儿子有吕温、吕恭、吕俭、吕让。

吕温,字化光,贞元末年考中进士,与翰林学士韦执谊关系好。顺宗在东宫时,侍书王叔文劝太子招募当时的英才以辅助自己,吕温与韦执谊特别受到王叔文的青睐,从家中起用,两次任命为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冬天,作为副工部侍郎张荐的吐蕃使,行至凤翔,转任侍御史,赐予绯袍和笏板。第二年,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张荐在青海去世,吐蕃因为中国的丧事,留吕温一年。当时王叔文掌权,所以与吕温一同在东宫的人,都被不按常规任用,吕温在吐蕃中,悲伤叹息了很久。元和元年,使节返回,转任户部员外郎。当时柳宗元等九人因为王叔文被贬逐。只有吕温因为奉命出使而免于受罚。吕温天资聪颖,文采飞扬,被当时的柳宗元、刘禹锡所称赞。然而他性格多疑诡诈,好奇近利,与窦群、羊士谔交往密切。窦群被韦夏卿推荐,从隐士不到几年就升任御史中丞,李吉甫特别器重他。三年,李吉甫被宦官所厌恶,将要出京镇守扬州,吕温想趁机陷害他。吕温从司封员外郎转任刑部郎中,窦群请求担任知杂。李吉甫因病在家中,召来医生陈登诊视,晚上住在安邑里的宅邸。吕温得知后,第二天早上,命令官吏逮捕陈登审问,又上奏弹劾李吉甫与术士勾结。宪宗对此感到惊讶,召见陈登当面对质,事情都是虚假的,于是贬窦群为湖南观察使,羊士谔为资州刺史,吕温为均州刺史。朝中议论认为处罚太轻,窦群再次被贬为黔南观察使,吕温被贬为道州刺史。五年,转任衡州,任期届满返回京城,不得志,生病去世。吕温的文体富丽,有丘明、班固的风格,所著的《凌烟阁功臣铭》、《张始兴画赞》、《移博士书》等,颇受文士的赞赏,有文集十卷。

吕恭、吕俭都升任侍御史,吕让升任太子右庶子,都有美好的才华。此后李吉甫再次进入中书省,长庆以后,李德裕的党羽势力强大,吕氏的子弟没有达到显赫的官职。

郑云逵,是荥阳人。大历初年,考中进士。性格果敢直率。客居两河,以绘画求助于朱泚,朱泚很喜欢他,于是上表推荐他为节度掌书记、检校祠部员外郎,并把弟弟朱滔的女儿嫁给他。朱泚准备入朝觐见,先让郑云逵入朝奏事;等到朱泚到达京城,因为事情生气,上奏贬郑云逵为莫州参军。朱滔接替朱泚后,请求郑云逵担任判官。朱滔帮助田悦作乱,郑云逵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抛弃妻子孩子,骑马返回长安,皇帝嘉奖他归来,留他在客省,越级任命为谏议大夫。奉天之难时,郑云逵奔赴行在,李晟任命他为行军司马,军事策略多向他咨询。历任秘书少监、给事中,不久被任命为大理卿,升任刑部、兵部二侍郎,升任御史中丞,充任顺宗山陵桥道置顿使。

云逵最初担任硃泚的判官,经常与同僚蔡庭玉发生冲突;蔡庭玉向硃泚告发,导致他被贬为莫州录事参军。后来,云逵再次被任命为判官,因此对蔡庭玉产生了深仇大恨;云逵被硃泚留下处理事务,但蔡庭玉总是破坏他的计划。还有一位判官硃体微,也受到硃泚的信任,他经常从容地对硃泚说:‘云逵不是有德行的人,不能把兵权交给他。’云逵私下里知道了这件事。后来,云逵在南方征战中立功,云逵多次激怒他,云逵于是上表弹劾蔡庭玉等人离间兄弟之情;等到云逵反叛,皇帝就召见硃泚展示这个奏章,因此将罪责归咎于蔡庭玉等人以取悦云逵,但云逵最终还是反叛了。三年后,云逵上奏:他的弟弟前太仆丞方逵,‘性格凶暴,不知尊君敬亲,众人厌恶他,教育也无法改变他,他结交恶党,在江中抢劫人。我已故的父亲先臣曾经用棍子打他一百下,都不能将他打死。张延赏在扬州任职时,他也曾违反延赏的法律,被判处死刑后复苏。至于他常说的话,都称呼我已故的父亲先臣的名字,亲戚们都知道,没有可以教诲他的话。最近听说他在邠州、宁州、庆州等地拜访节度使和州县乞丐,现在他就在武功县南,靠近西戎,恐怕有异心;如果不冒着生命危险上奏,恐怕会危及我的家族。”皇帝下诏命令京兆府将他软禁并递送黔州,交给李模在偏远州郡驱使,不允许他东奔西走。

云逵在元和元年被任命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同年改为京兆尹。元和五年五月去世。

李益是肃宗朝宰相李揆的族侄。考中进士后,长期从事诗歌创作。贞元末年,与宗族中的李贺齐名。他每写一篇作品,教坊的乐师们都会用贿赂的方式争相购买。他的《征人歌》、《早行篇》被好事者画成屏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句子,被天下人传唱为歌词。然而他有些痴病,而且多疑,防范妻妾,过于严厉,因此有散灰锁门的故事流传于世,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李益疾’;因此他长期得不到升迁,而他的同辈们都居高位。李益不得志,北游河朔,幽州的刘济聘请他为从事,他经常与刘济作诗,其中有‘不上望京楼’的诗句。

宪宗皇帝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从河北召回他,任命他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他自认为才华横溢,经常傲慢无礼,不被众人所容,谏官引用他在幽州的诗句,降职为散官。不久后又任命他为秘书监,升任太子宾客、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转任右散骑常侍。太和初年,他以礼部尚书的身份退休,去世。

李贺,字长吉,是宗室郑王的后代。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因此他不应考进士,韩愈为他写了《讳辨》,李贺最终没有参加考试。他的文思敏捷,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文风气势,如崇山峻岭,巍然屹立,当时的文士都效仿他,但没有谁能与之相比。他的乐府诗有数十篇,以至于云韶乐工都会吟诵。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

史臣评论说:文学之士,代代都有才华。永泰、贞元年间,如徐浩、赵涓等,可以称得上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然而,太真因为胆小懦弱而闻名,邵说因为僭越奢侈而失去地位,于公异、吕渭、李益都有小过失,所以知道能够保全德行的人是很少的。

赞曰:名声因才华而显赫,才华与德行并重。徐、赵、刘、李,他们的名声传得很远。邵、于、吕、郑,他们的名字长久流传。他们中有些人德行不完善,让人感到羞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八十七-注解

徐浩:徐浩,唐代书法家。

赵涓:赵涓,唐代人物。

子博宣:子博宣,唐代文学家,以文章俊拔著称,曾任陈许节度使曲环的从事。

卢南史:卢南史,唐代文学家,曾任信州员外司马,因事被贬。

刘太真:刘太真,唐代文学家,宣州(今安徽宣城)人。官至礼部侍郎,以文学著称。

张说:张说,唐代文学家,曾任洛州刺史,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丽正殿校理:丽正殿校理,唐代官职,负责校对图书。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地方行政。

京兆司录:京兆司录,唐代官职,负责京兆地区的行政。

太子司议郎:太子司议郎,唐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文翰事务。

金部员外郎:金部员外郎,唐代官职,负责财政。

宪部郎中:宪部郎中,唐代官职,负责司法。

安禄山:安禄山,唐代叛乱领袖,曾发动安史之乱。

肃宗:肃宗,唐代皇帝李亨的庙号。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事务。

玄宗:玄宗,唐代皇帝李隆基,安史之乱前在位。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唐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代宗:代宗,唐代皇帝李豫,肃宗之子。

德宗:德宗是唐代的皇帝,名李适。

彭王傅:彭王傅,唐代官职,负责彭王的辅佐。

进士:进士,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试,及第者可授官。

给事中:给事中,唐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太常少卿:太常少卿,唐代官职,负责太常寺的事务。

衢州刺史:衢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衢州的行政。

起居郎:起居郎,唐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礼部侍郎:礼部侍郎,唐代官职,负责礼部的事务。

贡举:贡举,唐代科举制度中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曲江亭:曲江亭,唐代长安城内的一个著名景点。

重阳之会:重阳之会,指重阳节时的聚会。

台殿:台殿,指皇宫中的建筑。

朝野:朝野,指朝廷和民间。

小康:小康,指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状态。

戚:戚,指悲伤、哀悼。

休:休,指喜庆、欢乐。

终:终,指结局、结果。

理:理,指道理、原则。

重阳会宴:指在重阳节举行的宴会,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此日宜登高避灾,因此有登高、赏菊、饮酒等习俗。

延英门:唐代皇宫内门名,皇帝在此接见臣子。

硃泚、怀光之乱:指唐朝晚期的一次叛乱,硃泚是叛军领袖,怀光是唐朝将领,两人共同反叛。

关辅荐饥:关辅地区连续发生饥荒。

贞元三年:唐朝德宗李适的年号,贞元三年即公元787年。

文武百僚:指文官和武官,泛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即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

三月三日:指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古代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中书门下:唐代中央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学和学术事务。

左右神威、神策等十军:左右神威、神策等是唐代禁军名称。

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金吾、英武、威远等是唐代军职名称。

客省奏事:客省是唐代官署名,奏事是指上奏事务。

度支:唐代官署名,负责财政收支。

秘书省校书郎:唐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左补阙:唐代官职,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

司封员外郎:司封员外郎是古代官职,负责封爵等事务。

知制诰:知制诰是古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虢州刺史:虢州是唐代州名,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同州刺史:同州是唐代州名,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梁州行在:梁州是唐代州名,行在是指皇帝的临时居住地。

兵部侍郎:唐代官职,兵部是负责军事的部门。

选事:指官员的选拔事务。

太常卿:唐代官职,太常寺的长官,负责祭祀、音乐等事务。

少卿:唐代官职,太常寺的副长官。

丞:唐代官职,太常寺的官员。

齐太公:即姜太公,周朝的开国功臣。

汉留侯:即张良,汉朝的开国功臣。

武成王:指姜太公。

文宣王:指孔子。

太尉:唐代官职,三公之一,负责军事。

昭告:向上天或神明报告。

致祭:向神明或祖先献祭。

太师:周朝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少傅:周朝的官职,辅佐太师的官职。

列于祀典:被列入祭祀的典籍。

褒崇:表扬和尊崇。

素王:指孔子。

先圣:指孔子。

宫悬:古代宫廷中的音乐乐器。

献官:指祭祀时的献祭官员。

六韬:姜太公所著的兵书。

勋业:功勋和事业。

剽盗:抢劫盗取。

获齿班序:指获得官职。

附托贵幸:依附于权贵。

杂理:共同处理。

诏狱:皇帝下令审理的案件。

梓州:唐代州名。

支度副使:唐代官职,负责财政收支的副职。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

史馆修撰:唐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三司使:唐代官职,负责财政、军事、刑狱等事务。

上尊号册:皇帝的尊号册。

阶三品:唐代官职的品级,三品是中级官员。

左丞:唐代官职,左丞相的副手。

薛邕:唐代官员。

原王傅:唐代官职,负责原王的官职。

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唐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陆贽:唐代宰相。

杭州刺史:杭州是唐代州名,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衢州别驾:衢州是唐代州名,别驾是州的副职。

江州别驾:江州是唐代州名,别驾是州的副职。

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内行修洁:个人品德修养高洁。

贤良方正:有德才兼备的人。

举进士:参加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

擢第甲科: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博学宏词: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考察文学和政论能力。

吏部考:吏部对科举考试及第者的考核。

中书覆升:中书省对科举考试及第者的复核提升。

集四十卷:著述的文集共四十卷。

博陵:博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一带,是崔姓的望族所在地。

进士擢第: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擢第意味着通过进士考试。

博学宏词制科:博学宏词制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文采。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这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科目,选拔有德行、敢于直言的人。

甲第:甲第是指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称号。

滑台:滑台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从事:从事是古代官职,为地方官员的属官。

北平王马燧:马燧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北平王。

掌书记:掌书记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文书和记录。

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古代官职,掌管祭祀、音乐等事务。

礼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负责礼制、科举等事务。

窦参辅政:窦参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宰相。

典谟:典谟是指古代的经书和法典。

刚褊简傲:刚褊指性格刚烈而偏狭,简傲指态度傲慢。

阿谀奉承:阿谀奉承是指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

阿徇:阿谀奉承的意思。

忤执政旨:忤逆执政者的意图。

散位:散位是指没有固定职务的官员。

建中末:建中是唐代宗的年号,建中末年指的是该年号末年。

招讨府:招讨府是古代官职,负责招募和讨伐敌人。

露布:露布是古代一种公开的文书,用于宣布重要消息。

云:云是古代书信中常用的称呼,相当于现代的“说”或“表示”。

肃清:肃清指清除坏人或坏事。

宫禁:宫禁是指皇宫。

祗奏:祗奏是指恭敬地报告。

寝园:寝园是指皇帝或贵族的陵墓。

钟虡:钟虡是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和乐器架。

庙貌:庙貌是指庙宇的外观。

称善:称善是指称赞好。

举人:举人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生。

引慝:引慝是指自责。

祠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负责祭祀事务。

省闼:省闼是指官署。

少康:少康是古代的一个帝王,名姒康。

太子少傅:太子少傅是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特授:特授是指特别授予官职。

劾奏:劾奏是指弹劾上奏。

检校:检校是指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地方官。

光禄卿:光禄卿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饮食等事务。

舒州刺史:舒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舒州的行政事务。

吏部员外:吏部员外是古代官职,负责吏部的事务。

驾部郎中:驾部郎中是古代官职,负责车马等事务。

请托:请托是指请求或委托。

潭州刺史:潭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潭州的行政事务。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湖南都团练观察使:湖南都团练观察使是古代官职,负责湖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政甚烦碎:政事非常繁琐。

赠陕州大都督:赠官职,死后追赠。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位于今天的西藏和青海一带。

侍书:侍书是指皇帝的秘书。

晏驾:晏驾是指皇帝去世。

中官:中官是指宫廷中的官员。

倾之:倾之是指趁机陷害。

刑部郎中:刑部郎中是古代官职,负责刑法等事务。

宪宗:宪宗,唐代皇帝李纯的庙号。

迁:迁是指调动官职。

黔南:黔南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贵州省南部。

道州刺史:道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道州的行政事务。

衡州:衡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一带。

秩满:秩满是指官职任期届满。

丘明:丘明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春秋左传》。

班固: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

凌烟阁功臣铭:《凌烟阁功臣铭》是班固的作品。

张始兴画赞:《张始兴画赞》是班固的作品。

移博士书:《移博士书》是班固的作品。

文士:文士是指有文学才能的人。

文集:文集是指作者的作品集。

果诞敢言:果诞指性格直率,敢言指敢于说话。

节度掌书记:节度掌书记是古代官职,负责节度使的事务。

检校祠部员外郎:检校祠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负责祠部的事务。

妻之:妻之是指娶其为妻。

入觐:入觐是指进京朝见皇帝。

贬莫州参军:贬莫州参军是指被贬为莫州的参军。

判官:判官,古代官职,负责处理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

逆:逆是指叛逆,反对朝廷。

驰归:驰归是指迅速返回。

客省:客省是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客人。

行在:行在是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行军司马:行军司马是古代官职,负责军队的军事事务。

戎略:戎略是指军事策略。

大理卿:大理卿是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硃泚:硃泚(zhū cǐ),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指朱温,后梁的开国皇帝。

莫州:莫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任丘市附近。

录事参军:录事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滔:滔(tāo),指李滔,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

泚留后事:泚留后事,指硃泚留任后的事务。

离间骨肉:离间骨肉,指挑拨离间亲人之间的关系。

南讨:南讨,指李滔向南方的军事征讨。

云逵:云逵,唐代人物,此处指与李滔有关的人物。

京兆府:京兆府,唐代官署名,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

黔州:黔州,古地名,位于今贵州省境内。

李模:李模,唐代人物,此处指与云逵有关的人物。

右金吾卫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唐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京兆尹:京兆尹,唐代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

揆之族子:揆之族子,指李益是李揆的族子。

教坊乐人:教坊乐人,唐代官署名,负责宫廷音乐。

供奉歌词:供奉歌词,指为宫廷演奏的歌词。

回乐峰:回乐峰,唐代边塞地名。

受降城:受降城,唐代边塞地名。

沙似雪:沙似雪,形容沙地白如雪。

月如霜:月如霜,形容月光清冷如霜。

痴病:痴病,指固执己见、难以改变的性格。

散灰扃户:散灰扃户,指用灰烬堵住门户,形容极端的防范措施。

李贺:李贺,唐代著名诗人。

讳辨:讳辨,韩愈为李贺所作的辩解文章。

崇岩峭壁:崇岩峭壁,形容山峰陡峭。

云韶乐工:云韶乐工,指擅长演奏云韶乐的乐工。

太常寺协律郎:太常寺协律郎,唐代官职,负责宫廷音乐。

永泰:永泰,唐代年号。

贞元:贞元,唐代年号。

僭侈失:僭侈失,指超越本分、奢侈浪费。

公异:公异,唐代人物。

吕渭:吕渭,唐代人物。

李益疾:李益疾,指李益的嫉妒和固执。

河朔:河朔,古代地区名,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刘济:刘济,唐代人物,幽州节度使。

秘书少监:秘书少监,唐代官职,负责宫廷秘书事务。

集贤殿学士:集贤殿学士,唐代官职,负责文化教育和编纂文献。

集贤学士判院事:集贤学士判院事,唐代官职,负责集贤殿学士院的事务。

右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唐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从和顾问。

太和:太和,唐代年号。

史臣:史臣,指撰写史书的官员。

太真:太真,唐代人物。

邵说:邵说,唐代人物。

李益:李益,唐代诗人。

郑王:郑王,指郑国国王,此处指李贺的家族背景。

手笔敏捷:手笔敏捷,指写作速度快且文笔流畅。

体势:体势,指文章的结构和风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八十七-评注

云逵初为硃泚判官,常忤同幕蔡庭玉;庭玉白泚,黜为莫州录事参军。

此句描绘了云逵与蔡庭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忤’字生动地表现了云逵性格中的刚烈和直率,而‘白泚’则揭示了蔡庭玉的卑劣手段,通过诬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滔复奏为判官,因深构庭玉于滔;滔为泚留后事,有请于泚,庭玉又辄隳之。

这两句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复奏’和‘深构’揭示了政治斗争中的反复无常和阴谋诡计,而‘辄隳’则表现了蔡庭玉的狡猾和阴险,他不断破坏他人的计划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又有判官硃体微,亦蒙泚亲信,与庭玉常从容言于泚曰:‘滔非长者,不可付以兵权。’滔窃知之。

这句话揭示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硃体微作为泚的亲信,对云滔的能力表示怀疑,这反映了古代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心难测。

后滔南讨有功,云逵数激怒之,滔乃抗表论庭玉等离间骨肉;及滔叛,帝乃召泚以表示之,故归罪于庭玉等以悦滔,滔亦终叛。

这段描述了云逵与云滔之间的矛盾升级,最终导致了叛乱。‘数激怒’和‘抗表论’表现了云逵的勇敢和直率,而‘归罪于庭玉等’则反映了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妥协和权谋。

三年,云逵奏:其弟前太仆丞方逵,“受性凶悖,不知君亲,众恶备身,训教莫及,结聚凶党,江中劫人。

这句话揭示了云逵对弟弟的失望和愤怒,‘受性凶悖’和‘结聚凶党’表现了云逵对弟弟的严厉批评,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家族观念的严肃。

臣亡父先臣昈杖至一百,终不能毙。张延赏任扬州日,亦曾犯延赏法,决杀复苏。

此句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云逵对弟弟的严厉教育和惩罚,‘杖至一百’和‘决杀复苏’表现了古代法律对罪犯的残酷惩罚。

至于常言,皆呼臣亡父先臣名,亲戚所知,无可教语。

这句话反映了云逵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对长辈的尊敬,‘常言’和‘无可教语’表现了云逵的谦逊和敬意。

昨闻于邠、宁、庆等州干谒节度及州县乞丐,今见在武功县南,西戎俯近,恐有异谋;若不冒死奏闻,必恐覆臣家族。

这句话揭示了云逵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干谒’和‘异谋’表现了云逵的忠诚和对国家利益的关注。

诏令京兆府锢身递送黔州,付李模于僻远州驱使,勿许东西。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云逵的惩罚,‘锢身’和‘递送’表现了皇帝的权威和对违法者的严厉制裁。

云逵元和元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岁中改京兆尹。五年五月卒。

这句话概述了云逵的生平和去世,‘拜’和‘改’表现了云逵在官场上的升迁和变动,而‘卒’则是对他生命的终结。

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长为歌诗。

此句介绍了李益的背景和成就,‘登进士第’和‘长为歌诗’表现了李益的才华和成就。

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

这句话描绘了李益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与宗人李贺齐名’和‘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表现了李益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词。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李益在文学上的成就,‘好事者画为屏障’和‘天下以为歌词’表现了李益作品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

然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以是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

这句话揭示了李益性格中的缺陷和不幸,‘痴病’和‘猜忌’表现了李益性格中的负面因素,而‘不调’和‘流辈皆居显位’则反映了李益在官场上的失败。

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常与济诗而有“不上望京楼”之句。

这句话描述了李益在官场失意后的生活,‘北游河朔’和‘不上望京楼’表现了李益的落寞和对官场的失望。

宪宗雅闻其名,自河北召还,用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

这句话描绘了李益在宪宗时期的再次崛起,‘雅闻其名’和‘用为秘书少监’表现了李益在文学上的成就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这句话揭示了李益在官场上的再次失败,‘自负才地’和‘为众不容’表现了李益性格中的自负和孤傲。

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

这句话描述了李益在官场上的起伏,‘复用’和‘转’表现了李益在政治斗争中的坚韧和适应能力。

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这句话概述了李益的晚年生活,‘致仕’和‘卒’表现了李益在官场上的最终归宿。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

此句介绍了李贺的背景,‘宗室郑王之后’表现了李贺的出身和身份。

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

这句话描述了李贺未能参加进士考试的原因,‘讳辨’和‘不就试’表现了李贺对传统的尊重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这句话描绘了李贺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手笔敏捷’和‘无能仿佛者’表现了李贺在文学界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李贺在文学上的成就,‘云韶乐工’和‘无不讽诵’表现了李贺作品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

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这句话概述了李贺的生平和去世,‘补’和‘卒’表现了李贺在官场上的短暂经历和生命的终结。

史臣曰:文学之士,代不乏才。

这句话表达了史臣对文学人才的肯定,‘代不乏才’表现了文学人才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永泰、贞元之间,如徐浩、赵涓诸公,可谓一时之秀也。

这句话回顾了永泰、贞元时期的一些文学人才,‘一时之秀’表现了这些人才的杰出和独特。

然太真以畏懦闻,邵说以僭侈失,于公异、吕渭、李益皆有微累,故知全其德者罕矣。

这句话揭示了文学人才在历史中的不同命运,‘畏懦’、‘僭侈’和‘微累’表现了这些人才的缺陷和不足。

赞曰:名以才显,才兼德尊。

这句话总结了文学人才的评价标准,‘名以才显’和‘才兼德尊’表现了文学人才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八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8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