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三-原文
郭虔瓘 张嵩
郭知运 子英杰
王君 贾师顺附
张守珪 牛仙客 王忠嗣
郭虔瓘,齐州历城人也。
开元初,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
二年春,突厥默啜遣其子移江可汗及同俄特勒率精骑围逼北庭,虔瓘率众固守。
同俄特勒单骑亲逼城下,虔瓘使勇士伏于路左,突起斩之。
贼众既至,失同俄,相率于城下乞降,请尽军中衣资器杖以赎同俄。
及闻其死,三军恸哭,便引退。
默啜女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时与同俄特勒同领兵,以同俄之死,惧不敢归,遂将其妻归降。
虔瓘以破贼之功,拜冠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
又下制曰:
朕闻赏有功、报有德者,政之急也。
若功不赏,德不报,则人何谓哉。
云麾将军、检校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翰海军经略使、金山道副大总管、招慰营田等使、上柱国、太原县开国子郭虔瓘,宣威将军、守右骁卫翊府中郎将、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借紫金鱼袋、上柱国郭知运等,早负名节,见称义勇。
顷者柳中、金满,偏师御敌,萧条穷漠之外,奔迫孤城之下。
强寇益侵,援兵不至,既守而战,自秋涉冬,枥马长嘶,戍人远望。
谋以十胜,成其九拒。
遂能摧日逐之遗种,斩天骄之爱息。
岂耿恭、班超,独高前史;将廉颇、李牧,与朕同时。
眷言茂勋,是所嘉叹。
信可以畴其井邑,昭示遐迩,俾劳臣观而懦夫立焉。
虔瓘可进封太原郡开国公,知运可封介休县开国公。
虔瓘俄转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大夫、四镇经略安抚使,进封潞国公,赐实封一百户。
虔瓘及奏请募关中兵一万人往安西讨击,皆给公乘,兼供熟食,敕许之。
将作大匠韦凑上疏曰:
臣闻兵者凶器,不护己而用之。
今西域诸蕃,莫不顺轨。
纵鼠窃狗盗,有戍卒镇兵,足宣式遏之威,非降赫斯之怒。
此师之出,未见其名。
臣又闻安不忘危,理必资备。
自近及远,强干弱枝,是以汉实关中,徙诸豪族。
今关辅户口,积久逋逃,承前先虚,见犹未实。
属北虏犯塞,西戎骇边,凡在丁壮,征行略尽。
岂宜更募骁勇,远资荒服。
又一万行人,诣六千馀里,咸给递驮,并供熟食,道次州县,将何以供?
秦、陇之西,人户渐少,凉州已去,沙碛悠然。
遣彼居人,如何得济?
又万人赏赐,费用极多;万里资粮,破损尤广。
纵令必克,其获几何?傥稽天诛,无乃甚损!
请令计议所用所得,校其多少,即知利害。
况用者必赏,获者未量,何要此行,顿空畿甸。
且上古之时,大同之化,不独子子,不独亲亲,何隔华戎,务均安靖。
洎皇道谢古,帝德惭皇,犹尚绥怀,不从征伐,有占风觇雨之客,无越海逾山之师。
其后汉武膺图,志恢土宇,西通绝域,北击匈奴。
虽广获珍奇,多斩首级,而中国疲耗,殆至危亡。
是以俗号昇平君称盛德者,咸指唐尧之代,不归汉武之年。
其要功不成者,复焉足比议?
惟陛下图之。
虔瓘竟无克获之功。
寻迁右威卫大将军,以疾卒。
其后,又以张嵩为安西都护以代虔瓘。
嵩身长七尺,伟姿仪。
初进士举,常以边任自许。
及在安西,务农重战,安西府库,遂为充实。
十年,转太原尹,卒官。
俄又以黄门侍郎杜暹代嵩为安西都护。
郭知运字逢时,瓜州常乐人。
壮勇善射,颇有胆略。
初为秦州三度府果毅,以战功累除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又转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
开元二年春,副郭虔瓘破突厥于北庭,以功封介休县公,加云麾将军,擢拜右武卫将军。
其秋,吐蕃入寇陇右,掠监牧马而去,诏知运率众击之。
知运与薛讷、王皎等掎角击败之,拜知运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四年冬,突厥降户阿悉烂、夹跌思太等率众反叛,单于副都护张知运为贼所执,诏薛讷领兵讨之。
叛贼至绥州界,诏知运领朔方兵募横击之,大破贼众于黑山呼延谷,贼舍甲仗并弃张知运走。
六年,知运又率兵入讨吐蕃,贼徒无备,遂掩至九曲,获锁及甲马耗牛等数万计。
知运献捷,遂分赐京文武五品已上清官及朝集使,拜知运为兼鸿胪卿、摄御史中丞,加封太原郡公。
八年,六州胡康待宾等反,诏知运与王皎讨平之,拜左武卫大将军,授一子官,赐金银器百事、杂彩千段。
九年,卒于军,赠凉州都督,锡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仍令中书令张说为其碑文。
知运自居西陲,甚为蕃夷所惮,其后王君亦号勇将,时人称王、郭焉。
子英杰、英乂。
英杰官至左卫将军。
开元二十一年,幽州长史薛楚玉遣英杰及裨将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等率精骑万人及降奚之众以讨契丹,屯兵于榆关之外;
契丹首领可突干引突厥之众拒战于都山之下。
官军不利,知义、守忠率麾下便道遁归。
英杰与克勤逢贼力战,皆没于阵。
其下精锐六千馀人仍与贼苦战,贼以英杰之首示之,竟不降,尽为贼所杀。
英乂,剑南西川节度使,自有传。
王君,瓜州常乐人也。
初,为郭知运别奏,骁勇善骑射,以战功累除右卫副率。
及知运卒,遂代知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迁右羽林军将军,判凉州都督事。
开元十六年冬,吐蕃大将悉诺逻率众入寇大斗谷,又移攻甘州,焚烧市里而去。
君以其兵疲,整士马以掩其后。
会大雪,贼徒冻死者甚众,贼遂取积石军西路而还。
君令副使马元庆、裨将车蒙追之,不及。
君先令人潜入贼境,于归路烧草。
番诺逻还至大非川,将息甲牧马,而野草皆尽,马死过半。
君袭其后,入至青海之西,时海水冰合,君与秦州都督张景顺等率将士并乘冰而渡。
会悉诺逻已度大非山,辎重及疲兵尚在青海之侧,君纵兵尽俘获之,及羊马万数。
君以功迁右羽林军大将军,摄御史中丞,依旧判凉州都督,封晋昌伯。
拜其父寿为少府监,仍听致仕。
上又尝于广达楼引君及妻夏氏设宴,赐以金帛。
夏氏亦有战功,故特赏之,封为武威郡夫人。
其冬,吐蕃寇陷瓜州,执刺史田仁献及君父寿,杀掠人户,并取军资及仓粮。
又进攻玉门军及常乐县。
仍纵僧徒使归凉州,谓君曰:‘将军常欲以忠勇报国,今日何不一战?’
君闻父被执,登陴西向而哭,竟不敢出兵。
初,凉州界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落,代为酋长,君微时往来凉府,为回纥等所轻。
及君为河西节度使,回纥等怏怏,耻在其麾下。
君以法绳之,回纥等积怨,密使人诣东都自陈枉状。
君遽发驿奏‘回纥部落难制,潜有叛谋。’
上使中使往按问之,回纥等竟不得理。
由是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长流瀼州,浑大德长流吉州,贺兰都督契苾承明长流藤州,卢山都督思结归国长流琼州。
右散骑常侍李令问、特进契苾嵩以与回纥等结婚,贬令问为抚州别驾,嵩为连州别驾。
于是承宗之党瀚海州司马护输纠合党与,谋杀君,以复其怨。
会吐蕃使间道往突厥,君率精骑往肃州掩之,还至甘州南巩幰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君旌节,先杀其左右宗贞,剖其心,云是其始谋也。
君从数十人与贼力战,自朝至晡,左右尽死。
遂杀君,驮其尸以奔吐蕃。
追及之,护输遂弃君尸而走。
上甚痛惜之,制赠特进、荆州大都督,给灵舆递归京师,葬于京城之东,官供丧事。
仍令张说为其碑文,上自书石以宠异之。
吐蕃之寇瓜州也,分遣副将莽布支攻常乐县,县令贾师顺婴城固守。
及瓜州城陷,大将悉诺逻又尽引其众乘势以攻之,数日不陷。
贼中有分得汉口为妻者,其妻弟在常乐城中,悉诺逻使夜就城下诈为私见,谓师顺曰:‘瓜州已破,吐蕃尽众来此,岂有拒守之理?小人妻弟在城,情有所念,明府何不早降,以全城中之众。’
师顺答曰:‘汉法,降贼者九族为戮,吾受国官爵,祗可以死拒寇,岂得背恩降贼!’
悉诺逻知师顺不降,又攻城八日,复令前使谓师顺曰:‘明府既不肯降,吾众欲还,城中岂无财物以相赠耶?’
师顺请脱士卒衣裳以为赂。
悉诺逻知城中无财帛,夜烧死人,收营而去,引众毁瓜州城。
师顺遽开门收器械,更修守备。
吐蕃果使精骑回袭,而巡城知有备,始去。
贾师顺者,岐州人也。
以守城之功,累迁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
入为左领军将军,病卒。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
初以战功授平乐府别驾,从郭虔瓘于北庭镇,遣守珪率众救援,在路逢贼甚众,守珪身先士卒,与之苦战,斩首千馀级,生擒贼率颉斤一人。
开元初,突厥又寇北庭,虔瓘令守珪间道入京奏事,守珪因上书陈利害,请引兵自蒲昌、轮台翼而击之。
及贼败,守珪以功特加游击将军,再转幽州良社府果毅。
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
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
守珪后累转左金吾员外将军,为建康军使。
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王君死,河西恟惧。
以守珪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领馀众修筑州城。
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
守珪曰:‘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
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
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
守珪纵兵击败之。
于是修复廨宇,收合流亡,皆复旧业。
守珪以战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以瓜州为都督府,以守珪为都督。
瓜州地多沙碛,不宜稼穑,每年少雨,以雪水溉田。
至是渠堰尽为贼所毁,既地少林木,难为修葺。
守珪设祭祈祷,经宿而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涧而流,直至城下。
守珪使取充堰,于是水道复旧,州人刻石以纪其事。
明年,迁鄯州都督,仍充陇右节度。
二十一年,转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俄又加河北采访处置使。
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
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
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
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
守珪察知其伪,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
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馀众以降。
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剌、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诏封李过折为北平王,使统其众,寻为可突干馀党所杀。
二十三年春,守珪诣东都献捷,会籍田礼毕酺宴,便为守珪饮至之礼,上赋诗以褒美之。
遂拜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馀官并如故。
仍赐杂彩一千匹及金银器物等,与二子官,仍诏于幽州立碑以纪功赏。
二十六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陁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馀众于湟水之北,将践其禾稼。
知义初犹固辞,真陁罗又诈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而行。
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事颇泄,上令谒者牛仙童往按之。
守珪厚赂仙童,遂附会其事,但归罪于白真陁罗,逼令自缢而死。
二十七年,仙童事露伏法,守珪以旧功减罪,左迁括州刺史,到官无几,疽发背而卒。
弟守琦,左骁卫将军;守瑜,金吾将军。
守珪子献城、守瑜子献恭、守琦子献甫,三人皆为兴元节度使,各自有传。
牛仙客,泾州鹑觚人也。
初为县小吏,县令傅文静甚重之。
文静后为陇右营田使,引仙客参预其事,遂以军功累转洮州司马。
开元初,王君为河西节度使,以仙客为判官,甚委信之。
时又有判官宋贞,与仙客俱为腹心之任。
及君死,宋贞亦为回纥所杀,仙客以不从获免。
俄而萧嵩代君为河西节度,又以军政委于仙客。
仙客清勤不倦,接待上下,必以诚信。
及嵩入知政事,数称荐之。
稍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后事。
竟代嵩为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
历太仆卿、殿中监,军使如故。
开元二十四年秋,代信安王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
初,仙客在河西节度时,省用所积钜万,希逸以其事奏闻,上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驰传往覆视之。
仙客所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皆如希逸之状。
上大悦,以仙客为尚书。
中书令张九龄执奏以为不可,乃加实封二百户。
其年十一月,九龄等罢知政事,遂以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
时有监察御史周子谅窃言于御史大夫李适之曰:‘牛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大夫国之懿亲,岂得坐观其事?’
适之遽奏子谅之言,上大怒,廷诘之,子谅辞穷,于朝堂决配流瀼州,行至蓝田而死。
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
所有锡赍,皆缄封不启。
百司有所谘决,仙客曰:‘但依令式可也’,不敢措手裁决。
明年,特封豳国公,赠其父意为礼部尚书,祖会为泾州刺史。
俄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
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尚书如故。
其年七月卒,年六十八。
内出绢一千匹、布五百端,遣中使送至宅以赙之,赠尚书左丞,谥曰贞简。
初,仙客为朔方军使,以姚崇孙闳为判官。
及知政事,闳累迁侍御史,自云能通鬼道,预知休咎。
仙客颇信惑之。
及疾甚,闳请为仙客祈祷,在其门下,遂逼仙客令作遗表荐闳叔尚书右丞弈及兵部侍郎卢奂堪代己,闳为起草。
仙客时既危殆,署字不成,其妻因中使来吊,以其表上。
玄宗览而怒之,左迁弈为永阳太守,卢奂为临淄太守,赐闳死。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家于华州之郑县。
父海宾,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闻陇上。
开元二年七月,吐蕃入寇,朝廷起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以御之,以海宾为先锋。
及贼于渭州西界武阶驿,苦战胜之,杀获甚众。
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海宾以众寡不敌,殁于阵。
大军乘其势击之,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羊牛十四万头。
玄宗闻而怜之,诏赠左金吾大将军。
忠嗣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
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
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十八年,又赠其父安西大都护。
其后,遂从河西节度、兵部尚书萧嵩,河东副元帅、信安王祎,并引为兵马使。
二十一年再转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赐紫金鱼袋、清源男,兼检校代州都督。
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憾焉,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
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
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
师人皆惧焉。
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
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以功最,诏拜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寻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二十八年,以本官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
二十九年,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仍加权知河东节度事。
其月,以田仁琬充河东节度使,忠嗣依旧朔方节度。
天宝元年,兼灵州都督。
是岁北伐,与奚怒皆战于桑乾河,三败之,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
时突厥叶护新有内难,忠嗣盛兵碛口以威振之。
乌苏米施可汗惧而请降,竟迁延不至。
忠嗣乃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攻米施可汗走之。
忠嗣因出兵伐之,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其部落千馀帐入朝,因加左武卫大将军。
明年,又再破怒皆及突厥之众。
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天宝三载,突厥九姓拔悉密叶等竟攻杀乌苏米施可汗,传首京师。
四载,加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采访使。
五月,进封清源县公。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
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
有漆弓百五十斤,尝贮之袋中,示无所用。
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
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
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
四载,又兼河东节度采访使。
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害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
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北塞之人,复罢战矣。
五年正月,河陇以皇甫惟明败衄之后,因忠嗣以持节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充河西、陇右节度使。
其月,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事。
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寻迁鸿胪卿,馀如故,又加金紫光禄大夫,仍授一子五品官。
后频战青海、积石,皆大克捷。
寻又伐吐谷浑于墨离,虏其全国而归。
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
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
其载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玄宗因不快。
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
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危之,遽而入告。
将及于庭,忠嗣曰:‘李将军有何事乎?’
光弼进而言曰:‘请议军。’
对曰:‘向者大夫以士卒为心,有拒董延光之色,虽曰受诏,实夺其谋。何者?大夫以数万众付之,而不悬重赏,则何以贾三军之勇乎?大夫财帛盈库,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
忠嗣曰:‘李将军,忠嗣计已决矣。平生始望,岂及贵乎?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归朝宿卫乎!其次,岂失一黔中上佐乎?此所甘心也。虽然,公实爱我。’
光弼谢曰:‘向者恐累大夫,敢以衷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遂趋而出。
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
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
玄宗怒稍解。
十一月,贬汉阳太守。
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
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子震,天宝中秘书丞。
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
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
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
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
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
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史臣曰:郭虔瓘、郭知运、王君、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域,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
然虔瓘以万人征西,请给公乘、熟食,可谓谋之不臧矣。
君以父执登陴,兵竟不出,此则不知门外之事,义断恩也。
守珪以至诚感神,取材成堰,与夫耿恭拜井,有何异焉?
仙客爰自方隅,骤登廊庙,显招物议,独善其身,盖才有不周,昧于陈力就列。
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
赞曰:陇山之西,幽陵之北,爰有戎夷,世为残贼。
二郭、二王,守珪、仙客,御寇之功,存乎方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三-译文
郭虔瓘,是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年,他多次升迁,官至右骁卫将军,并兼任北庭都护。开元二年春天,突厥的默啜可汗派他的儿子移江可汗和同俄特勒率领精锐骑兵包围了北庭,郭虔瓘率领士兵坚守。同俄特勒单骑逼近城下,郭虔瓘派勇士埋伏在路旁,突然冲出将他斩杀。敌军到达后,失去了同俄特勒,纷纷在城下请求投降,请求用军中的衣物、武器和军杖来赎回同俄特勒。听说同俄特勒死了,全军痛哭,于是撤退。默啜的女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当时和同俄特勒一起领兵,因为同俄特勒的死,害怕不敢回去,于是带着他的妻子投降。郭虔瓘因破敌有功,被封为冠军大将军,担任右骁卫大将军。
又下了一道命令说:我听说奖赏有功的人、报答有德的人,是政治上的急务。如果功不赏、德不报,那么人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云麾将军、检校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翰海军经略使、金山道副大总管、招慰营田等使、上柱国、太原县开国子郭虔瓘,宣威将军、守右骁卫翊府中郎将、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借紫金鱼袋、上柱国郭知运等人,早就有名节,被称为义勇之士。最近在柳中、金满,偏师抵御敌人,在荒凉的沙漠之外,被逼到孤城之下。强敌不断侵犯,援兵不来,既守城又作战,从秋天到冬天,战马长嘶,士兵远望。用十种计谋,成功防御了九次。最终能够摧毁日逐的遗种,斩杀天骄的爱子。难道只有耿恭、班超在前史上独占鳌头;将廉颇、李牧与我同时代。想到他们的功勋,我感到非常赞叹。确实可以封赏他们的功绩,让远近都知道,让勤劳的臣子看到而懦夫立下志向。郭虔瓘可以晋升封为太原郡开国公,郭知运可以封为介休县开国公。
郭虔瓘不久转任安西副大都护、代理御史大夫、四镇经略安抚使,晋升封为潞国公,赐予实封一百户。郭虔瓘及奏请招募关中兵一万人前往安西讨击,都给予公乘,并提供熟食,皇帝下令同意。将作大匠韦凑上奏说:我听说兵是凶器,不用来保护自己。现在西域的各部落都顺从了。即使有鼠窃狗盗,有守卫的士兵,足以显示威严,不需要动用怒火。这次出兵,未见其名。我又听说不忘危险,理应做好准备。从近到远,加强主干,削弱枝叶,因此汉朝将关中作为基地,迁移了各豪族。现在关中的户口,长期逃亡,承前先虚,现在还未充实。正逢北虏侵犯边塞,西戎惊恐边境,所有的壮丁,都被征召去了。怎么还能再招募勇士,远征荒僻之地?又有一万行人,要走六千多里路,都提供递驮,并提供熟食,沿途州县,将如何供应?秦、陇的西部地区,人户越来越少,凉州已经远离,沙漠广阔。派那些居民去,怎么能够成功?又有一万人的赏赐,费用极多;万里的粮食,损失尤其大。即使能够获胜,能得到多少?如果遇到天灾,不是损失更大吗?请让计算所用和所得,比较多少,就知道利害。况且用兵的人必受奖赏,获得的未定,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行动,使国库空虚。
郭虔瓘最终没有取得战功。不久迁任右威卫大将军,因病去世。
此后,又任命张嵩为安西都护,接替郭虔瓘。张嵩身高七尺,体态雄伟。最初参加进士考试时,常以边塞职务自许。在安西任职期间,重视农业和战争,安西府库因此充实。十年,转任太原尹,死于任上。不久又任命黄门侍郎杜暹接替张嵩担任安西都护。
郭知运字逢时,是瓜州常乐人。勇猛善射,颇有胆略。最初担任秦州三度府果毅,因战功多次升迁,官至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又转任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开元二年春天,协助郭虔瓘在北庭击败突厥,因功被封为介休县公,加封云麾将军,晋升为右武卫将军。那年秋天,吐蕃入侵陇右,抢走了监牧的马匹,皇帝下诏让郭知运率军攻击。郭知运与薛讷、王皎等夹击敌人,击败了他们,被封为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四年冬天,突厥降户阿悉烂、夹跌思太等率众反叛,单于副都护张知运被叛军俘虏,皇帝下诏让薛讷领兵讨伐。叛军到达绥州界,皇帝下诏让郭知运领朔方兵募横击之,在黑山呼延谷大破叛军,叛军丢弃武器和军杖,抛弃张知运逃走。六年,郭知运又率军讨伐吐蕃,叛军毫无防备,于是突袭九曲,获得锁、甲马、耗牛等数万计。郭知运献捷,于是分赐京文武五品以上的清官及朝集使,封郭知运为兼鸿胪卿、代理御史中丞,加封太原郡公。八年,六州胡康待宾等反叛,皇帝下诏让郭知运与王皎讨平之,封郭知运为左武卫大将军,授予他的一个儿子官职,赐金银器百事、杂彩千段。九年,郭知运在军中去世,追赠凉州都督,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并让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碑文。郭知运自居西陲,非常让蕃夷人害怕,之后王君瓘也被誉为勇将,当时人称王、郭。
郭知运的儿子英杰官至左卫将军。开元二十一年,幽州长史薛楚玉派遣英杰及副将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等率领精骑万人和投降的奚人讨伐契丹,驻军在榆关之外;契丹首领可突干带领突厥的军队在都山下迎战。官军不利,乌知义、罗守忠率部下直接逃回。英杰和吴克勤遭遇敌人激烈战斗,都战死沙场。他们的精锐部队六千余人仍然与敌人苦战,敌人将英杰的首级展示给他们,但他们仍然不投降,全部被敌人杀死。英乂,是剑南西川节度使,有专门的传记。
王君,是瓜州常乐人。起初,他是郭知运的部下,勇猛善骑射,凭借战功逐渐升任右卫副率。郭知运去世后,王君接替郭知运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升任右羽林军将军,负责凉州都督事务。
开元十六年冬天,吐蕃大将悉诺逻率领军队入侵大斗谷,后又转移到甘州,烧毁市集后撤退。王君利用敌军疲惫,整顿军队袭击其后方。恰逢大雪,敌军冻死的人很多,敌军于是夺取积石军西路后返回。王君命令副使马元庆、裨将车蒙追击,但没有追上。王君先派人潜入敌境,在归途中烧毁草料。
番诺逻返回大非川,准备休整军队牧马,但野草已经全被烧光,马死了大半。王君趁机袭击,一直追到青海西部,当时海水结冰,王君与秦州都督张景顺等率领将士一起乘冰过河。正好悉诺逻已经越过大非山,辎重和疲惫的士兵还在青海边,王君纵兵全数俘虏,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羊马。
王君因功升任右羽林军大将军,代理御史中丞,依旧负责凉州都督事务,被封为晋昌伯。他的父亲王寿被封为少府监,并允许退休。皇帝曾在广达楼宴请王君和他的妻子夏氏,赐予他们金银布匹。
夏氏也有战功,因此特别被赏赐,被封为武威郡夫人。那年冬天,吐蕃攻陷瓜州,抓住了刺史田仁献和王君的父亲王寿,抢掠人口,并夺取了军资和粮食。又进攻玉门军和常乐县。还放僧侣回凉州,对王君说:‘将军一直想以忠诚勇敢报效国家,今天为何不一战?’王君听说父亲被俘,登上城墙向西哭泣,最终不敢出兵。
起初,凉州边界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个部落,轮流担任首领,王君年轻时常往来凉州府,被回纥等人轻视。等到王君成为河西节度使,回纥等人不满,耻于在他的麾下。王君依法制裁他们,回纥等人积累怨恨,暗中派人到东都陈述冤情。
王君立即派人驿站上奏‘回纥部落难以控制,有叛变的阴谋。’皇帝派中使前往调查,回纥等人最终没有获得公正待遇。因此,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被贬至瀼州,浑大德被贬至吉州,贺兰都督契苾承明被贬至藤州,卢山都督思结归国被贬至琼州。右散骑常侍李令问、特进契苾嵩因为与回纥等人结亲,李令问被贬为抚州别驾,契苾嵩被贬为连州别驾。
于是承宗的党羽瀚海州司马护输纠集党羽,谋杀王君,以报复他们的怨恨。正好吐蕃使者从小路前往突厥,王君率领精锐骑兵前往肃州拦截,返回至甘州南巩幰驿,护输伏兵突然出现,夺取了王君的旌节,先杀了他的侍从宗贞,剖开他的心脏,说这是他的首谋。
王君带领几十人与敌军奋力战斗,从早到晚,身边的侍从全部战死。最终被杀,尸体被抬往吐蕃。追击时,护输抛弃了王君的尸体而逃。皇帝非常痛惜,下令追赠王君为特进、荆州大都督,赐予灵柩运回京城,葬于京城东部,官府负责丧事。还令张说为他撰写碑文,皇帝亲自书写石碑以示宠爱。
吐蕃入侵瓜州时,分遣副将莽布支攻打常乐县,县令贾师顺坚守城池。等到瓜州城被攻陷,大将悉诺逻又带领所有军队乘胜进攻,但几天都没有攻下。
敌军中有娶汉人为妻的人,他的妻弟在常乐城中,悉诺逻派人在夜间到城下假装私下见面,对师顺说:‘瓜州已经被攻破,吐蕃全军都到了这里,还有什么理由坚守?我的妻弟在城中,我有所挂念,您为何不早点投降,以保全城中的百姓。’师顺回答说:‘汉法规定,投降敌人的九族都要被杀,我接受了国家的官职,只能以死抵抗敌人,怎能背叛恩情投降敌人!’悉诺逻知道师顺不会投降,又攻城八天,再次派使者对师顺说:‘既然您不肯投降,我们打算撤退,城中难道没有财物可以赠送吗?’师顺请求脱下士兵的衣裳作为礼物。
悉诺逻知道城中没有财物,夜间烧毁尸体,收兵撤退,带领军队摧毁了瓜州城。师顺立即打开城门收集武器,重新加固防御。吐蕃果然派遣精锐骑兵回袭,但巡视城池时发现已有准备,于是撤退。
贾师顺是岐州人。因为守城有功,多次升迁至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入朝后担任左领军将军,因病去世。
张守珪是陕州河北人。起初因战功被任命为平乐府别驾,在北庭镇跟随郭虔瓘,被派遣率军救援,在路上遇到大量敌军,张守珪身先士卒,与他们激烈战斗,斩首千余人,生擒敌军首领颉斤。
开元初年,突厥再次侵犯北庭,郭虔瓘令张守珪从小路入京奏事,张守珪趁机上书陈述利害,请求从蒲昌、轮台两地分兵夹击敌人。等到敌军被打败,张守珪因功被特加游击将军,再转任幽州良社府果毅。
张守珪身材魁梧,擅长骑射,性格豪爽,有节义。当时卢齐卿担任幽州刺史,对他非常礼遇,经常一起坐在床上,对他说:‘几年后你必将成为幽、凉两州的节度使,成为国家的良将,我正打算把子孙托付给你,怎能以一般属下的礼节对待你呢!’张守珪后来多次转任左金吾员外将军,担任建康军使。
开元十五年,吐蕃攻陷瓜州,王君去世,河西地区非常恐慌。任命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带领剩余的军队修复州城。城墙刚刚建立,敌军又突然来到城下,城中的百姓相互看着,都感到惊恐,虽然纷纷登上城墙,但几乎没有守卫的意图。
张守珪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又是在创伤之后,不能以箭石相持,必须用权谋来制服他们。’于是他在城上摆酒作乐,以此激励将士。敌军怀疑城中有准备,最终不敢攻城而撤退。张守珪率领军队击败了他们。
于是修复了官署,收容了流亡者,他们都恢复了旧业。张守珪因战功被加封银青光禄大夫,瓜州被设置为都督府,张守珪担任都督。瓜州地形多沙石,不适宜耕种,每年雨水少,用雪水灌溉田地。这时渠道堤坝都被敌军摧毁,因为地少林木,难以修缮。
张守珪设祭祈祷,过了一夜山水突然暴发,大量木材漂流,堵塞了山涧而流淌,直到城下。张守珪派人取用这些木材,于是水道恢复了原状,州民刻石记录了这件事。第二年,张守珪升任鄯州都督,继续担任陇右节度使。
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不久后又加封为河北采访处置使。在此之前,契丹和奚族连续多年成为边境的祸患,契丹的官员可突干勇猛有谋略,深得夷人敬畏。赵含章、薛楚玉等人先后担任幽州长史,却始终无法抵挡。等到守珪上任后,频繁出击,每次都能取得胜利。契丹首领屈剌和可突干感到恐惧,派遣使者假装投降。守珪察觉到他们的虚假,派遣右卫骑曹王悔前往他们的部落商议对策。王悔到达屈剌的营帐,敌人起初没有投降的意思,于是他们移动营帐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秘密派遣使者邀请突厥,打算杀害王悔后叛变。恰逢契丹的另一位将领李过折与可突干争夺权力不合,王悔暗中诱导他,斩杀了屈剌和可突干,全部诛杀了他们的党羽,率领剩余的部队投降。守珪因此出兵驻扎在紫蒙川,大规模检阅军队,宴请并奖赏将士,将屈剌、可突干等人的首级送到东都,在天津桥南示众。皇帝下诏封李过折为北平王,让他统领他的部队,不久后被可突干的余党所杀。
二十三年春天,守珪前往东都献上战功,恰逢籍田礼完成后举行宴会,皇帝便为守珪举行了饮至之礼,并赋诗赞美他。于是任命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其他官职照旧。还赐予他一千匹杂色锦缎及金银器物等,并给他的两个儿子官职,并在幽州立碑以纪念他的功绩。
二十六年,守珪的副将赵堪、白真陁罗等人假借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在湟水之北拦截叛变的奚族余部,打算践踏他们的庄稼。知义起初还坚决推辞,白真陁罗又假装传达诏命来逼迫他,知义无奈之下只好出发。等到遇到敌人,起初获胜后来失败,守珪隐瞒了失败的真相,而虚报了战功。事情泄露后,皇帝派遣谒者牛仙童前往调查。守珪用重金贿赂了牛仙童,于是将事情附会起来,只把罪责归咎于白真陁罗,逼迫他自缢而死。
二十七年,牛仙童的事情暴露后伏法,守珪因为以前的功绩被减免了罪行,被贬为括州刺史,到任不久,因背疽发作而去世。
守珪的弟弟守琦是左骁卫将军;守瑜是金吾将军。守珪的儿子献城、守瑜的儿子献恭、守琦的儿子献甫,三人都担任了兴元节度使,各自有传记。
牛仙客是泾州鹑觚人。最初担任县小吏,县令傅文静非常看重他。傅文静后来担任陇右营田使,让仙客参与其事,于是凭借军功逐渐升迁为洮州司马。开元初年,王君皎担任河西节度使,任命仙客为判官,非常信任他。当时还有一位判官宋贞,与仙客一起担任心腹之职。等到王君皎去世,宋贞也被回纥所杀,仙客因不参与而免于获罪。
不久,萧嵩接替王君皎担任河西节度使,又将军务委托给仙客。仙客清廉勤勉,接待上下,必以诚信。等到萧嵩入朝处理政事,多次推荐他。逐渐升迁为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后事。最终接替萧嵩成为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历任太仆卿、殿中监,军使职务照旧。
开元二十四年秋天,仙客代替信安王祎担任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替仙客处理河西节度使的事务。最初,仙客在河西节度使任上,节省开支所积累的财富数以万计,崔希逸将此事上报,皇帝命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快速前往查看。仙客所积累的仓库充实,器械精良,都如崔希逸所描述的那样。皇帝非常高兴,任命仙客为尚书。中书令张九龄坚持上奏认为不可,于是增加实封二百户。
那年十一月,张九龄等人被免去知政事,于是任命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当时有监察御史周子谅私下对御史大夫李适之说:“牛仙客不才,却滥登相位,大夫是国家的贵亲,怎能坐视不管?”李适之立刻上奏周子谅的话,皇帝大怒,在朝廷上质问周子谅,周子谅辩解不过,于是在朝堂上被流放到瀼州,走到蓝田就死了。
仙客担任相位后,只顾自己,只是唯诺而已。所有的赏赐,都封存起来不打开。百官有所咨询决断,仙客说:“只要按照令式行事即可”,不敢动手裁决。第二年,特别封为豳国公,追赠他的父亲牛意为礼部尚书,祖父牛会为泾州刺史。不久又晋升为侍中,兼兵部尚书。天宝年间,更改官名,被封为左相,尚书职务照旧。那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拿出绢一千匹、布五百端,派遣中使送到家中以助丧事,追赠尚书左丞,谥号贞简。
最初,仙客担任朔方军使时,以姚崇的孙子姚闳为判官。等到他处理政事后,姚闳逐渐升迁为侍御史,自称能通鬼道,预知吉凶。仙客很相信他。等到他病重时,姚闳请求为仙客祈祷,在他门下,于是逼迫仙客写下遗表推荐姚闳的叔叔尚书右丞姚弈和兵部侍郎卢奂可以代替自己,姚闳为他起草。仙客当时已经危在旦夕,签署名字不成,他的妻子趁中使来吊唁时,将他的遗表交上。玄宗看了之后非常生气,将姚弈贬为永阳太守,卢奂为临淄太守,赐死姚闳。
王忠嗣,太原祁人,家住在华州郑县。他的父亲王海宾,是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勇猛闻名陇上。开元二年七月,吐蕃入侵,朝廷任命薛讷代理左羽林将军,担任陇右防御使,率领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抵御敌人,任命王海宾为先锋。在与敌人在渭州西界的武阶驿相遇时,经过艰苦战斗,杀敌众多。
忠嗣原名训,九岁时,因为父亲在为国事而死,被起用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在宫中抚养多年。肃宗在忠嗣的府邸中,与他交往。等到他长大后,性格雄壮刚毅,寡言少语,严肃而有军事才能。玄宗认为他是兵家之子,与他讨论军事,应对自如,都出乎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以后必将成为一位优秀的将领。”十八年,又追赠他的父亲为安西大都护。
之后,他就被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河东副元帅、信安王李祎,一起提拔为兵马使。二十一年(公元737年)再次转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被赐予紫金鱼袋和清源男爵,兼任检校代州都督。曾经因为短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而感到遗憾,结果被王昱陷害,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当时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计划夺取新城,有人说李忠嗣的才能足以平定事务,如果想取得胜利,非他不可。杜希望就上奏皇帝,皇帝下诏追召李忠嗣到河西。攻下新城后,李忠嗣的功劳很大,因此被授予左威卫郎将,专门负责行军兵马。
那一年秋天,吐蕃大举进攻,报告新城之战,早晨就压迫官军,兵力悬殊,官军都感到害怕。李忠嗣就带领自己的部队策马冲在最前面,左右驰骋突击,抵挡的敌人都被击退,出来又合围,杀死了数百人,敌军于是混乱。三军随后夹击,吐蕃大败。因为功劳最大,皇帝下诏封他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久又兼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二十八年(公元749年),他以本官兼任代州都督,代理御史大夫,兼任充任河东节度,又加封云麾将军。二十九年(公元750年),他代替韦光乘担任朔方节度使,仍兼任权知河东节度事。那一个月,田仁琬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李忠嗣依旧担任朔方节度。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兼任灵州都督。这一年进行北伐,与奚和怒都战于桑乾河,三次击败他们,大获全胜,炫耀武力于漠北,举行盛大的宴会后返回。当时突厥叶护刚刚发生内乱,李忠嗣在碛口部署重兵以威慑他们。乌苏米施可汗害怕而请求投降,但一直拖延不来。李忠嗣于是挑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之间的关系,攻打乌苏米施可汗,迫使他逃跑。李忠嗣趁机出兵讨伐,夺取了他的右厢后返回,他的西叶护和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领他们的部落一千多帐入朝,因此被加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明年(公元743年),他又两次击败怒皆和突厥的军队。从此边塞之外就安宁了,敌人不敢入侵。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突厥九姓拔悉密叶等竟然攻打并杀死了乌苏米施可汗,将他的首级传送到京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被加封为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五月,进封为清源县公。
李忠嗣年轻时就以勇敢自负,等到担任节度使后,以保持边境安定为己任。他曾对人说:‘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只要安抚好士兵就可以了。我不想耗费国家的力量,去追求功名。’只是训练士兵,缺少的就补充。他有一张一百五十斤重的漆弓,常常放在袋子里,表示没有用处。军中的人都日夜思战,因此他常常派遣间谍去寻找敌人的漏洞,时常用奇兵袭击敌人,所以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军队出征必胜。每次军队出征,他就分别召集各将领,分配给他们兵器,命令他们分发士兵,即使是每一弓每一箭,都必须写上名字以便记录,战争结束后归还。如果丢失,就要根据名字追究责任。因此每个人都自觉努力,装备充实。
天宝四年,他又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从朔方到云中,沿边的数千里,在要害地方开拓旧城,或者自行建造,拓展领土数百里。自张仁亶之后四十年,李忠嗣继承了他的事业,北边的人又停止了战争。五年正月,河陇在皇甫惟明战败之后,因为李忠嗣以持节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那一个月,他又代理朔方、河东节度使的事务。李忠嗣身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强大的军队和重要的城镇都归他掌握,这是自国家初建以来从未有过的。不久升任鸿胪卿,其他职务照旧,又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并授予他的一个儿子五品官职。后来频繁在青海、积石作战,都取得了大胜。不久又在墨离攻打吐谷浑,俘虏了他们的全国而返回。起初,李忠嗣在河东、朔方待了很长时间,对边事非常熟悉,得到了士兵的心。等到他到了河、陇,不太了解当地的情况,又因为功名富贵而自满,声望比以前降低了。那一年四月,他坚决辞去朔方、河东节度使的职务,皇帝同意了。
玄宗当时正忙于攻打石堡城,下诏询问他攻取的策略,李忠嗣上奏说:‘石堡城险要坚固,吐蕃全国都在那里防守。如果军队在坚城之下停滞不前,必死数万人,然后才能图谋。我担心得到的比失去的还要少,请暂时停止战斗,养精蓄锐,等待机会再战,这是上策。’玄宗因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恨李忠嗣,天天寻找他的过错。六载(公元747年),适逢董延光献策请求攻下石堡城,皇帝下诏命令李忠嗣分兵接应。李忠嗣勉强服从,董延光却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担心李忠嗣,急忙进宫报告。将要上朝时,李忠嗣问:‘李将军有什么事吗?’李光弼上前说:‘请讨论军务。’李忠嗣问:‘为什么?’回答说:‘之前大夫以士兵为心,有拒绝董延光的意图,虽然说是接受诏令,实际上是夺取了他的计划。为什么?大夫把数万士兵交给他,如果不悬赏重金,怎么激发三军的勇气呢?大夫的财帛满库,何必吝惜数万段赏金来堵住那些谗言呢?如果他们不能取胜,就会把责任归咎于大夫。’李忠嗣说:‘李将军,我已经决定了。平生最初的愿望,难道是为了富贵吗?现在争夺一座城池,得到了也没有控制住敌人,没有得到也没有伤害到国家,我难道会因为数万士兵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吗?如果明主责备我,难道会失去一个金吾羽林将军,回到朝廷担任警卫吗?其次,难道会失去一个黔中上佐吗?这是我愿意接受的。尽管如此,公确实是在爱护我。’李光弼道歉说:‘之前担心连累大夫,冒昧地向您报告。大夫能够实行古人的事,是我达不到的。’于是匆匆离开。等到董延光超过期限未能攻克,他告发李忠嗣延误军机,所以军队出征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李林甫又让济阳别驾魏林告发李忠嗣,称他以前担任朔州刺史,李忠嗣担任河东节度使时,说‘我早年与忠王一起在宫中抚养,我想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此征召他入朝,命令三司审讯他,几乎要遭受极刑。恰逢哥舒翰代替李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特别受到皇帝的恩宠,因此上奏李忠嗣的冤情,言辞非常恳切,请求用自己的官爵赎罪。玄宗的怒气稍微缓解。十一月,被贬为汉阳太守。七载(公元748年),被量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五岁。他的儿子李震,在天宝年间担任秘书丞。
之后,哥舒翰大规模出兵攻打石堡城,攻下了它,死伤大半,最终如李忠嗣所言,当时被后人称为名将。起初,李忠嗣在朔方时,每当进行互市时,就抬高马的价格来诱惑他们,各个蕃族听说后,都争相来求市,来就买下。因此蕃马越来越少,而汉军的马匹越来越多。等到他到了河、陇,又上奏请求迁移朔方、河东的九千匹马充实军队,军队因此更加强大。到了天宝末年,战马繁殖增多。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追赠兵部尚书。
史官说:郭虔瓘、郭知运、王君、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他们在边疆立下了战功,成为了世上的勇猛大臣,就像是班超、傅介子那样的英雄。然而,郭虔瓘率领万人西征,却请求提供公共马车和熟食,这可以说是计划得不周全。王君登城防守,结果却没有派出军队,这显然是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不顾道义和恩情。张守珪用真诚感动了神明,采集材料筑成堤坝,这与耿恭拜井有什么不同呢?牛仙客从一个偏远的地方突然进入朝廷,引起了人们的非议,他只顾自己,因为他的才能有限,不了解如何展示自己的能力。王忠嗣因为小人的诽谤,差点危及自己的生命,谗言真是可怕啊!
赞曰:在陇山的西边,幽陵的北边,那里有戎族和夷族,世代都是残暴的贼人。郭虔瓘和郭知运,王君和张守珪,牛仙客,他们抵御外敌的功绩,都记载在史策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三-注解
郭虔瓘:唐朝将领,以战功显赫著称。
张嵩:张嵩,唐代将领,曾任安西都护,以边任自许,在安西任内注重农业和军事。
郭知运:唐朝将领,曾参与边疆战争。
子英杰:子英杰,郭知运之子,官至左卫将军,在对抗契丹的战争中英勇作战。
王君附:王君附,唐代将领,以勇猛著称,与郭知运齐名。
贾师顺附:贾师顺附,唐代将领,与王君附齐名。
张守珪:唐朝将领,以忠诚和军事才能著称。
牛仙客:唐朝将领,曾参与边疆战争。
王忠嗣:唐朝将领,以忠诚和军事才能著称。
开元:开元,唐代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是唐朝的盛世之一。
突厥:突厥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此处可能涉及与突厥相关的军事冲突。
默啜:默啜,突厥可汗,曾与唐朝对抗。
北庭:唐代边塞镇,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突骑:突骑,突厥的精锐骑兵。
可汗:可汗,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首领称号。
经略使:经略使,唐代官职,负责某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上柱国:上柱国,唐代爵位,是最高等级的爵位之一。
关中:关中,指陕西省中部地区,是唐朝的都城长安所在地。
安西:安西,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地区,是唐朝的西域都护府所在地。
瀚海:瀚海,古代地名,位于今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是唐朝的边疆地区。
契丹:契丹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后来建立了契丹国,与唐朝有多次战争。
幽州:幽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是唐朝的边疆地区。
榆关:榆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是唐朝的边疆关隘。
王君:指王君,具体人名不详,可能为唐朝将领。
瓜州常乐人:瓜州是唐代一个边塞州,常乐是其下辖的一个县,说明王君的籍贯。
骁勇善骑射:形容人勇敢,擅长骑马和射箭。
右卫副率:唐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河西、陇右节度使:唐代节度使之一,负责管理河西和陇右地区的军事、行政事务。
右羽林军将军:唐代官职,掌管羽林军的军事事务。
判凉州都督事:判官,负责凉州都督府的行政事务。
开元十六年:唐玄宗年号,指公元728年。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的一支,曾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此处可能涉及与吐蕃相关的军事冲突。
悉诺逻:吐蕃大将。
大斗谷: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甘州:唐代州名,今甘肃省张掖市。
积石军:唐代军镇,位于今青海省境内。
青海:湖泊名,位于青海省。
悉诺逻还至大非川:悉诺逻回到大非川,大非川是地名。
番诺逻:即悉诺逻,吐蕃大将。
晋昌伯:封号,表示对其功绩的认可。
少府监:唐代官职,掌管宫廷手工业。
致仕:退休。
广达楼:唐代宫殿名。
夏氏:王君的妻子。
武威郡夫人:封号,表示对其妻子的认可。
瓜州:唐代州名,今甘肃省瓜州县。
田仁献:瓜州刺史,被吐蕃俘虏。
玉门军:唐代军镇,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
常乐县:瓜州下辖的一个县。
回纥:回纥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此处可能涉及与回纥相关的军事事件。
契苾:古代游牧民族。
思结:古代游牧民族。
浑:古代游牧民族。
瀚海大都督:唐代官职,掌管瀚海地区的军事事务。
瀼州:唐代州名,今四川省彭州市。
吉州:唐代州名,今江西省吉安市。
藤州:唐代州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
琼州:唐代州名,今海南省琼海市。
右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顾问皇帝。
特进:唐代官职,表示尊贵。
抚州别驾:抚州是唐代州名,别驾是刺史的副职。
连州别驾:连州是唐代州名,别驾是刺史的副职。
瀚海州司马:瀚海州是唐代州名,司马是州牧的副职。
护输:人名,回纥部落的首领。
肃州:唐代州名,今甘肃省酒泉市。
巩幰驿:驿站名。
旌节:古代官员的标志,表示其身份和权限。
宗贞:人名,王君的左右亲信。
鄯州都督:鄯州是唐代州名,都督是州的最高军事长官。
陇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是唐代节度使之一,负责管理陇右地区的军事、行政事务。
左领军将军:唐代官职,掌管禁军的军事事务。
蒲昌、轮台: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游击将军:唐代官职,掌管边防军事。
幽州良社府果毅:幽州是唐代州名,良社府是幽州的属府,果毅是府中的武官。
左金吾员外将军:左金吾是唐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员外将军是其副职。
建康军使:建康是唐代军镇,军使是军镇的长官。
墨离军使:墨离是唐代军镇,军使是军镇的长官。
板堞:城墙。
银青光禄大夫:唐代官职,表示尊贵。
陇右节度:陇右节度使是唐代节度使之一,负责管理陇右地区的军事、行政事务。
幽州长史:幽州长史是古代官职,负责幽州(今北京地区)的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官职,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为。
营州都督:营州都督是古代官职,负责营州(今辽宁朝阳)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河北节度副大使:河北节度副大使是古代官职,负责河北道的军事指挥。
河北采访处置使:河北采访处置使是古代官职,负责河北道的巡视和处置地方事务。
奚:奚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与契丹相邻,也曾经是唐朝的边患。
可突干:可突干是契丹的一名官员,以勇猛有谋略著称。
夷人:夷人指非中原地区的民族,这里指契丹和奚人。
赵含章:赵含章是唐朝的官员,曾任幽州长史。
薛楚玉:薛楚玉是唐朝的官员,曾任幽州长史。
屈剌:屈剌是契丹的首领。
紫蒙川:紫蒙川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东都:东都指古代的洛阳,唐朝的东都。
天津桥:天津桥是古代洛阳的一座桥梁。
北平王:北平王是古代封号,用于封赏有功的将领。
籍田礼:籍田礼是古代皇帝亲耕籍田的仪式,表示对农业的重视。
酺宴:酺宴是古代皇帝举行的宴会,以示庆祝。
右羽林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羽林军的军事指挥。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唐朝时期的一个监察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地方行政。
括州刺史:括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括州(今浙江丽水)的地方行政事务。
平卢军使:平卢军使是古代官职,负责平卢军(今辽宁朝阳)的军事指挥。
湟水:湟水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青海省。
乌知义:乌知义是唐朝的官员,曾任平卢军使。
白真陁罗:白真陁罗是唐朝的官员,曾任裨将。
牛仙童:牛仙童是唐朝的官员,以贪污著称。
泾州鹑觚人:泾州鹑觚人是牛仙童的籍贯,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陇右营田使:陇右营田使是古代官职,负责陇右地区的农业事务。
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管理河西走廊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朔方行军大总管:朔方行军大总管是古代官职,负责朔方道的军事指挥。
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属于尚书省,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是高级官员的职位。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古代官职,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为。
豳国公:豳国公是古代封号,用于封赏有功的官员。
谥号: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根据其生平事迹而定。
姚崇:姚崇是唐朝的官员,曾任宰相。
安西大都护:安西大都护是古代官职,负责安西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古代官职,属于文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尚辇奉御:尚辇奉御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车队。
肃宗:肃宗是唐朝的皇帝,即李亨。
雄毅寡言:雄毅寡言形容人性格刚毅,不轻易多言。
武略:武略指军事才能。
起复:起复是古代官员因故免职后,重新恢复官职的仪式。
河西节度:河西节度使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管理河西走廊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唐朝中央政府六部之一兵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河东副元帅:河东副元帅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军事指挥官,负责管理河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信安王祎:信安王祎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王爷,此处可能指其担任的军事职务。
兵马使:兵马使是唐朝时期的地方军事指挥官,负责指挥军队。
左领军卫郎将:左领军卫郎将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官职,属于禁军系统。
河西讨击副使:河西讨击副使是负责河西地区军事讨伐的副职官员。
左威卫将军:左威卫将军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官职,属于禁军系统。
紫金鱼袋:紫金鱼袋是唐朝官员的服饰之一,代表着高级官员的身份。
清源男:清源男是唐朝时期的封号,表示一定的爵位。
检校代州都督:检校代州都督是唐朝时期的军事职务,负责代州的军事管理。
皇甫惟明:皇甫惟明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政治或军事事件。
王昱:王昱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政治或军事事件。
东阳府左果毅:东阳府左果毅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官职,属于地方军事指挥系统。
杜希望:杜希望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军事行动。
新城:新城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名,此处可能涉及与新城相关的军事行动。
忠嗣:忠嗣是文中人物的姓氏,此处可能指其全名或官职。
左金吾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官职,属于禁军系统。
左羽林军上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官职,属于禁军系统。
河东节度副使:河东节度副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方军事官职,负责河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大同军使:大同军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官职,负责大同地区的军事事务。
代州都督:代州都督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方军事官职,负责代州的军事管理。
朔方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管理朔方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灵州都督:灵州都督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管理灵州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桑乾河:桑乾河是位于中国北方的一条河流,此处可能涉及与桑乾河相关的军事行动。
叶护:叶护是突厥时期的官职,此处可能指突厥的一位官员。
碛口:碛口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此处可能涉及与碛口相关的军事行动。
乌苏米施可汗:乌苏米施可汗是突厥时期的一位可汗,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军事事件。
拔悉密:拔悉密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此处可能涉及与拔悉密相关的军事事件。
葛逻禄:葛逻禄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此处可能涉及与葛逻禄相关的军事事件。
左武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官职,属于禁军系统。
怒皆:怒皆可能是某个民族的名称,此处可能涉及与怒皆相关的军事事件。
京师:京师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摄御史大夫:摄御史大夫是代理御史大夫的官职。
河东节度采访使:河东节度采访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方军事官职,负责河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清源县公:清源县公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封号,表示一定的爵位。
持重安边:持重安边指保持军事上的谨慎,以确保边疆的安全。
漆弓:漆弓是一种古代的弓,此处可能指一种特殊的弓。
间谍:间谍是秘密进行情报收集或进行颠覆活动的人。
塞外:塞外指长城以外的地区,此处可能指边疆地区。
石堡城:石堡城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名,此处可能涉及与石堡城相关的军事行动。
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政治事件。
董延光:董延光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军事行动。
魏林:魏林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政治事件。
哥舒翰:哥舒翰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此处可能涉及与其相关的军事行动。
互市:互市指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贸易。
戎马:戎马指战马,此处可能指军事装备。
宝应元年:宝应元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此处可能涉及与该年号相关的历史事件。
史臣:指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人物。
边域:边疆地区,指国家边界附近的地方。
虎臣:指勇猛的将领。
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将领,以经营西域有功。
傅介子:西汉时期将领,以出使西域有功。
公乘:古代的一种爵位,表示一定的社会地位。
熟食:煮熟的食物,这里指军粮。
谋之不臧:指计划不周密,决策不当。
登陴:登上城墙,指守城。
义断恩:指在道义面前断绝私恩。
至诚感神:指以真诚之心感动神明。
成堰:建成堤坝,指水利工程。
耿恭拜井:指东汉将领耿恭在绝境中拜井求水的故事。
方隅:地方角落,指边疆地区。
骤登廊庙:突然登上朝廷,指迅速获得高官。
物议:公众舆论,指人们的议论。
独善其身: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陈力就列:陈列自己的力量,指展示自己的能力。
青蝇之点:比喻微小的瑕疵,这里指诽谤。
谗人之言:指谗言,诽谤的话。
戎夷: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残贼:凶残掠夺。
方策:古代的策书,指记录历史和军事的文献。
御寇之功:抵御外敌的功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三-评注
史臣曰:郭虔瓘、郭知运、王君、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域,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
此句首先点明了六位将领的功绩和地位,将他们与班超、傅介子等古代名将相提并论,强调了他们在边域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立功边域’四字简洁有力,彰显了这些将领的英勇与忠诚。
‘为世虎臣’则进一步突出了他们的勇猛与威名,‘班超、傅介子之流也’则将他们与古代名将相提并论,显示出史臣对他们的高度评价。
然虔瓘以万人征西,请给公乘、熟食,可谓谋之不臧矣。
此句批评了郭虔瓘在征西时的决策失误,‘以万人征西’表明他兵力不足,‘请给公乘、熟食’则说明他的谋略不周,‘可谓谋之不臧矣’则是对其决策的否定。
君以父执登陴,兵竟不出,此则不知门外之事,义断恩也。
此句批评了王君,指出他虽为父执,却不知门外之事,‘兵竟不出’说明他未能有效地指挥战斗,‘义断恩也’则是对他缺乏军事才能的讽刺。
守珪以至诚感神,取材成堰,与夫耿恭拜井,有何异焉?
此句赞扬了张守珪的忠诚与智慧,‘至诚感神’表明他凭借真诚感动了神明,‘取材成堰’则说明他运用智慧解决了实际问题,‘与夫耿恭拜井’则将他比作古代名将耿恭,肯定了他的英勇与智慧。
仙客爰自方隅,骤登廊庙,显招物议,独善其身,盖才有不周,昧于陈力就列。
此句评价了牛仙客,指出他虽然出身边陲,却突然成为朝廷重臣,‘显招物议’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争议,‘独善其身’则是对他个人修养的肯定,‘盖才有不周,昧于陈力就列’则是对他才能不足的批评。
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
此句赞扬了王忠嗣的忠诚与坚定,‘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说明他险些因小人之言而危及自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则是对谗言的警示。
赞曰:陇山之西,幽陵之北,爰有戎夷,世为残贼。
此句是对边疆形势的概述,‘陇山之西,幽陵之北’指明了边疆的地理位置,‘爰有戎夷,世为残贼’则说明了边疆地区存在的威胁。
二郭、二王,守珪、仙客,御寇之功,存乎方策。
此句总结了边疆将领的功绩,‘二郭、二王’指明了郭虔瓘、郭知运、王君、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这六位将领,‘御寇之功’则是对他们在抵御外敌方面的肯定,‘存乎方策’则说明他们的功绩被载入史册,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