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二

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二-原文

后妃下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肃宗张皇后肃宗韦妃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代宗崔妃代宗睿真皇后沈氏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德宗昭德皇后王氏德宗韦妃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宪宗孝明皇后郑氏女学士尚宫宋氏穆宗恭僖皇后王氏敬宗郭贵妃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穆宗宣懿皇后韦氏武宗王贤妃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惠安皇后王氏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弘农华阴人。曾祖士达,隋纳言,天授中,以则天母族,追封士达为郑王,赠太尉。父知庆,左千牛将军,赠太尉、郑国公。后景云元年八月选入太子宫。时太平公主用事,尤忌东宫。宫中左右持两端,而潜附太平者,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太子心不自安。后时方娠,太子密谓张说曰:“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祸及此妇人,其如之何?”密令说怀去胎药而入。太子于曲室躬自煮药,醺然似寐,梦神人覆鼎。既寤如梦,如是者三。太子异之,告说。说曰:“天命也,无宜他虑。”既而太平诛,后果生肃宗。太子妃王氏无子,后班在下,后不敢母肃宗。王妃抚鞠,慈甚所生。开元中,肃宗为忠王,后为妃,又生宁亲公主。张说以旧恩特承宠异,说亦奇忠王仪表,心知运历所钟,故宁亲公主降说子垍。

开元十七年,后薨,葬细柳原,玄宗命说为志文,其铭云:“石兽涩兮绿苔黏,宿草残兮白露霑。园寝闭兮脂粉腻,不知何年开镜奁。”二十四年,忠王立为皇太子。至德元年,肃宗即位于灵武。二载五月,玄宗在蜀,诰曰:“圣人垂范,是推顾复之恩;王者建极,抑有追尊之礼。盖母以子贵,德以谥尊。故妃弘农杨氏,特禀坤灵,久厘阴教。往以续涂山之庆,降华渚之祥。诞发异图,载光帝业。而册命犹阙,幽灵尚牴。夏王继统,方轸阳城之恩;汉后褒荣,庶协昭灵之称。宜于彼追册为元献太后。”宝应二年正月,祔葬泰陵。

肃宗张皇后,本南阳西鄂人,后徙家昭应。祖母窦氏,玄宗母昭成皇太后之妹也。昭成为天后所杀,玄宗幼失所恃,为窦姨鞠养。景云中,封邓国夫人,恩渥甚隆。其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皇姨弟也,皆至大官。去盈尚玄宗女常芬公主。去逸生后,天宝中,选入太子宫为良娣。后弟清,又尚大宁郡主。

后辩惠丰硕,巧中上旨。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太子与良娣俱从,车驾渡渭,百姓遮道请留太子收复长安。肃宗性仁孝,以上皇播越,不欲违离左右。宦者李靖忠启太子请留,良娣赞成之,白于玄宗。太子如灵武,时贼已陷京师,从官单寮,道路多虞。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太子曰:“捍御非妇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险难,兵卫非多,恐有仓卒,妾自当之,大家可由后而出,庶几无患。”及至灵武,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太子劳之曰:“产忌作劳,安可容易?”后曰:“此非妾自养之时,须办大家事。”肃宗即位,册为淑妃。赠父太仆卿去逸左仆射,母窦氏封义章县主,姊李昙妻封清河郡夫人,妹师师封郕国夫人。乾元元年四月,册为皇后。弟驸马都尉清加特进、太常卿,同正,封范阳郡公。皇后宠遇专房,与中官李辅国持权禁中,干预政事,请谒过当,帝颇不悦,无如之何。后于光顺门受外命妇朝,亲蚕苑中,内外命妇相见,仪注甚盛。先在灵武时,太子弟建宁王倓为后诬谮而死。自是太子忧惧,常恐后之构祸,乃以恭逊取容,后以建宁之隙,常欲危之。张后生二子:兴王佋、定王侗。兴王早薨,侗又孩幼,故储位获安。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大渐,后与内官硃辉光、马英俊、啖廷瑶、陈仙甫等谋立越王系,矫诏召太子入侍疾。中官程元振、李辅国知其谋,及太子入,二人以难告,请太子在飞龙厩。元振率禁军收越王,捕硃辉光等。俄而肃宗崩,太子监国,遂移后于别殿,幽崩。诛马英俊,女道士许灵素配流,山人申大芝赐死,驸马都尉清贬硖州司马,弟延和郡主婿鸿胪卿潜贬郴州司马,舅鸿胪卿窦履信贬道州刺史。

肃宗韦妃。父元珪,兗州都督。肃宗为忠王时,纳为孺人,及升储位,为太子妃,生兗王僴、绛王佺、永和公主、永穆公主。天宝中,宰相李林甫不利于太子,妃兄坚为刑部尚书,林甫罗织,起柳勣之狱,坚连坐得罪,兄弟并赐死。太子惧,上表自理,言与妃情义不睦,请离婚,玄宗慰抚之,听离。妃遂削发被尼服,居禁中佛舍。西京失守,妃亦陷贼。至德二年,薨于京城。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坐父事没入掖庭。开元二十三年,玄宗幸忠王邸,见王服御萧然,傍无媵侍,命将军高力士选掖庭宫人以赐之,而吴后在籍中。容止端丽,性多谦抑,宠遇益隆。明年,生代宗皇帝。二十八年薨,葬于春明门外。

代宗即位之年十二月,群臣以肃宗山陵有期,准礼以先太后祔陵庙。宰臣郭子仪等上表曰:

俪宸极者,允归于淑德;谥徽号者,必副于鸿名。

当履运而承天,则因心而追往,此先王之明训,圣人之茂典也。

伏惟先太后圆精挺质,方祗禀秀。

祯符协于四星,典礼敦于万国,得元和之正气,韫霄汉之清英。

顾史求箴,道先于壶则;捴谦率礼,教备于中闱。

太阴无昃朓之征,丙殿有祝延之庆。

尊敬师傅,佩服礼经,勤于蘋藻之荐,罔贵珩璜之饰。

徽音允穆,嘉庆聿彰,宪度辅佐之劳,缉熙玄默之化,足以光昭宗祀,作配紫微。

岂《驺虞》之风,行于江、汉之域;《葛覃》之咏,起自岐阳之下。

爰膺历数,作启圣明,大拯艰难,永清夷夏。

虽复文母成周王之业,庆都诞帝尧之圣,异代同符,彼多惭德。

昊苍不吊,圣善长违。

当圆魄之成,玉英早落;有坤仪之美,象服未加。

悲怀于先远之辰,感恸于易名之日。

伏以山陵贞兆,良吉有期,虞祔之仪,式资配享。

率由故实,敬奉嘉名。

谨按谥法:“敬慎高明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夙兴夜寐曰敬,齐庄中正曰敬。”

敢遵先典,仰图懿德,谨上尊谥曰章敬皇后。

二年三月,祔葬建陵。

启春明门外旧垄,后容状如生,粉黛如故,而衣皆赭黄色,见者骇异,以为圣子符兆之先。

后父令珪,宝应初赠太尉;母李氏,赠秦国夫人。

叔令瑶,拜太子家令,封冯翊郡公;令瑜,太子右谕德,封济阴郡公。

后兄溆,鸿胪少卿,封鄄城县公;澄,太子宾客,濮阳县公;凑,太子詹事,临濮县公;并加开府仪同三司。

溆位终金吾大将军,凑位终京兆尹,见《外戚传》。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世为冠族。

父易直,秘书监。

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太子男广平王。

天宝元年,生德宗皇帝。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多陷于贼,后被拘于东都掖庭。

及代宗破贼,收东都,见之,留于宫中,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

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

及朝义败,复收东都,失后所在,莫测存亡。

代宗遣使求访,十余年寂无所闻。

德宗即位,下诏曰:“王者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则事天莫先于严父,事地莫盛于尊亲。朕恭承天命,以主社稷,执珪璧以事上帝,祖宗克配,园寝永终。而内朝虚位,阙问安之礼,衔悲内恻,忧恋终岁。思欲历舟车之路,以听求音问,而主兹重器,莫匪深哀。是用仰稽旧仪,敬崇大号,举兹礼命,式遵前典。宜令公卿大夫稽度前训,上皇太后尊号。”

建中元年十一月,遥尊圣母沈氏为皇太后,陈礼于含元殿庭,如正至之仪。

上衮冕出自东序门,立于东方,朝臣班于位,册曰:“嗣皇帝臣名言:恩莫重于顾复,礼莫贵于徽号,上以展爱敬之道,下以正《春秋》之义,则祖宗之所禀命,臣子之所尽心,尊尊亲亲,此焉而在。两汉而下,帝王嗣位,崇奉尊称,厥有旧章。永惟丕烈,敢坠前典,臣名谨上尊号曰皇太后。”

帝再拜,歔唏不自胜,左右皆泣下。

仍以睦王述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书乔琳副之,候太后问至,升平公主宜备起居。

于是分命使臣,周行天下。

明年二月,吉问至,群臣称贺,既而诈妄。

自是诈称太后者数四,皆不之罪,终贞元之世无闻焉。

德宗敦崇外族,赠太后父易直太师,易直子库部员外郎介福赠太傅,介福子德州刺史士衡赠太保,易直第二子秘书少监震赠太尉;时沈氏封赠拜爵者百余人。

贞元七年,诏外曾祖隋陕令沈琳赠司徒,追封徐国公,与外祖赠太师易直等立五庙,以琳为始,缘祠庙所须,官给。

后无近属,惟族子房为近,德宗用为金吾将军,主沈氏之祀。

宪宗即位之年九月,礼仪使奏:“太后沈氏厌代登真,于今二十七载,大行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极。

建中之初,已发明诏,舟车所至,靡不周遍,岁月滋深,迎访理绝。

按晋庾蔚之议,寻求三年之后,又俟中寿而服之。

今参详礼例,伏请以大行皇帝启攒宫日,百官举哀于肃章门内之正殿,先令有司造祎衣一副,发哀日令内官以祎衣置于幄。

自后宫人朝夕上食,先启告元陵,次告天地宗庙、昭德皇后庙。

太皇太后谥册,造神主,择日祔于代宗庙。

其祎衣备法驾奉迎于元陵祠,复置于代宗皇帝衮衣之右。

便以发哀日为国忌。

诏如奏。

其年十一月,册谥曰睿真皇后,奉神主祔于代宗之室。

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

父峋,秘书少监。

母杨氏,韩国夫人。

天宝中,杨贵妃宠幸,即妃之姨母也。

时韩国、虢国之宠,冠于戚里。

时代宗为广平王,故玄宗选韩国之女,嫔于广平邸,礼仪甚盛。

生召王偲。

初,妃挟母氏之势,性颇妒悍,及西京陷贼,母党皆诛,妃从王至灵武,恩顾渐薄,达京而薨。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以后贵,赠工部尚书。

后以美丽入宫,嬖幸专房,故长秋虚位,诸姬罕所进御。

后始册为贵妃,生韩王迥、华阳公主。

华阳聪悟过人,能候上颜色,发言必随喜愠。

上之所赏,则因而美之;上之所恶,则曲以全之,由是钟爱特异。

大历九年,公主薨,上嗟悼过深,数日不视朝。

宰臣等因中使吴承倩附奏,言修短常理,以社稷之重,宜节哀视事。

初,公主疾,上令宗师道教,名曰琼华真人。

及疾亟,上亲自临视,属纩之际,啮伤上指,其爱念如此。

上既未听朝,宰臣等谏曰:

公主夙成神悟,仁眷特钟,尝祷必亲,已承减膳,幽明遽间,倍轸慈衷。

臣等微诚,无由感达。

伏惟陛下守累圣之公器,御群生之重畜,夷百战之艰患,抚四海之伤残。

虏候为虞,戎师近警,一言万务,裁成圣心,得失谬于毫厘,安危存于晷刻。

伏虑顾怀犹切,神志未和,众情以之不宁,臣子以之兢悸。

伏愿抑周丧之私痛,均品物于至公,下慰黔黎,上安宗社。

上始听朝。

大历十年五月,贵妃薨,追谥曰贞懿皇后,殡于内殿,累年不忍出宫。

十三年十月方葬,命宰臣常衮为哀册曰:

维大历十年,岁在辛卯,十月辛酉朔。

六日丙寅,贵妃独孤氏薨。

粤明日,追谥曰贞懿皇后,殡于内殿之西阶。

十三年十月癸酉,乃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常衮持节册命。

以其月二十五日丁酉,迁座于庄陵,礼也。

素纱列位,黼奕周庭,辂升玉缀,轩珠棂。

皇帝悼鸾掖以追怀,感麟迹而增恸,备百礼以殷遣,命六宫而哀送。

宗祝荐告,司仪降收,爰诏侍臣,纪垂鸿休。

其辞曰:

祚祉悠久,宠灵诞受,元魏戚籓,周、隋帝后。

五侯迭兴,七贵居右,肇启皇运,光膺文母。

缵女是因,以纲大伦,生知阴教,育我蒸人。

瑞云呈彩,瑶星降神,聪明睿智,婉丽贞仁。

惟昔天监,搜求才淑,龙德在田,葛覃于谷。

周姜胥宇,汉后推毂,王业惟艰,嫔风已穆。

继文传圣,嗣徽克令,不曜其光,乃终有庆。

祗奉园寝,肃恭灵命,越在哀茕,聿追孝敬。

文织丝组,硃绿玄黄,上供祭服,以祀明堂。

法度有节,不待珩璜,篇训之制,自盈缣缃。

叙我邦族,风于天下,始于忧勤,协成王化。

慈厚诸女,宠临下嫁,登进贤才,劳谦日夜。

服缯示俭,脱簪申诫,访问后言,宴游夙退。

内加群娣,动有矜诲;外睦诸亲,泣辞封拜。

阙翟有日,亲蚕俟时,忽归清汉,言复方祗。

万乘悼怀,群臣慕思,玉衣追庆,金钿同仪。

呜呼哀哉!去昭阳兮窅然,乘云驾兮何在?

人代宛兮如旧,炎凉倏兮已改。

翠葆森以成列,素旗俨而相待。

言从玉兆之贞,永牴瑶华之彩。

别长秋之西苑,过望春兮南登,招帝子于北渚,从母后于东陵。

下土清兮动金翠,外无像兮中有冯,合箫挽以攒咽,结云雨之凄凝。

吾君感于幽期,俯层亭而望思,惨嫔媛以延踔,极容卫以尽时。

摇巾袂兮远诀,隔轩槛兮群悲,不复见兮回御辇,伤如何兮轸睿慈。

下兰皋兮背芷阳,旌悠悠兮野苍苍,带白花兮掩泪,衣玄帉兮断肠。

当盛明兮共乐,忽幽处兮独伤,去故廷兮日远,即新宫兮夜长。

襚无文绣之饰,器无珠贝之藏,盖自我之立制,刑有国之大方。

呜呼哀哉!见送往之空归,叹终焉之如此,方士神兮是与非,甘泉画兮疑复似。

遗音在于玉瑱,陈迹留于金所,献万寿兮无期,存《二南》之余美。

帝追思不已,每事欲极哀情。

常衮当代才臣,诏为哀词,文旨凄悼,览之者恻然。

华阳公主先葬于城东,地卑湿,至是徙葬,祔于庄陵之园,故哀词云:

招帝子于北渚,从母后于东陵。

乃诏常参官为挽歌,上自选其伤切者,令挽士歌之。

大历初,后宠遇无双,以恩泽官其宗属,叔太常少卿卓为少府监,后兄良佐太子中允。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父遇,官至秘书监。

德宗为鲁王时,纳后为嫔。

上元二年,生顺宗皇帝,特承宠异。

德宗即位,册为淑妃。

贞元二年,妃病。

十一月甲午,册为皇后,是日崩于两仪殿。

临毕,素服视事。

既大殓成服,百僚服三日而释,用晋文明后崩天下发哀三日止之义,上服凡七日而释。

谥曰昭德。

初,令兵部侍郎李纾撰谥册,文既进,帝以纾文谓皇后曰“大行皇后”非礼,留中不出。

诏翰林学士吴通玄为之,通玄又云“咨后王氏”,议者亦以为非。

知礼者以贞观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谥册曰“皇后长孙氏”,斯得之矣。

五月,葬于靖陵。

后母郕国夫人郑氏请设祭,诏曰:

祭筵不可用假花果,欲祭者从之。

自是宗室诸亲,及李晟、浑瑊、神策六军大将皆设祭。

自启攒后,日数祭,至发引方止。

宰臣韩滉为哀册。

又命宰相张延赏、柳浑撰《昭德皇后庙乐章》,既进,上以词句非工,留中不下,令学士吴通玄别撰进。

初,后为淑妃,德宗赠后父遇扬州大都督,遇子果眉州司马,甥侄拜官者二十余人。

永贞元年十一月,徙靖陵,祔葬于崇陵。

德宗韦贤妃,不知氏族所出,初为良娣,贞元二年,册为贤妃。

性敏惠,言无苟容,动必由礼,德宗深重之,六宫师其德行。

及德宗崩,请于崇陵终丧纪,因侍于寝园。

元和四年薨。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琅邪人。

曾祖思敬,试太子宾客;祖难得,赠潞州都督,封琅邪郡公;父颜,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

后幼以良家子选入宫为才人,顺宗在籓时,代宗以才人赐之,时年十三。

大历十三年,生宪宗皇帝,立为宣王孺人。

顺宗升储,册为良娣。

后言容恭谨,宫中称其德行。

顺宗即位,疾恙未平,后供侍医药,不离左右。

属帝不能言,册礼将行复止。

及永贞内禅,册为太上皇后。

元和元年正月,顺宗晏驾,五月,尊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册礼毕,宪宗御紫宸殿宣赦。

太后居兴庆宫。

后性仁和恭逊,深抑外戚,无丝毫假贷,训厉内职,有母仪之风焉。

元和十一年三月,崩于南内之咸宁殿,谥曰庄宪皇后。

初,太常少卿韦纁进谥议,公卿署定,欲告天地宗庙。

礼院奏议曰:

‘谨按《曾子问》:‘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古者天子称天以诔之,皇后之谥,则读于庙。

‘《江都集礼》引《白虎通》曰:‘皇后何所谥之,以为于庙。’又曰:‘皇后无外事,无为于郊。’

‘《传》曰:‘故虽天子,必有尊也。’准礼,贱不得诔贵,子不得爵母。

所以必谥于庙者,谥宜受成于祖宗;故天子谥成于郊,后妃谥成于庙。

今请准礼,集百官连署谥状讫,读于太庙,然后上谥于两仪殿。

既符故事,允合礼经。’

从之。

初称谥并云庄宪皇太后,礼仪使郑絪奏议:

‘奏、汉已来,天子之后称皇后,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崩亦如之。

加‘太’字者,所以别尊称也。

国朝典礼,皆依旧制。

开元六年正月,太常奏昭成皇太后谥号,以牒礼部,礼部非之。

太常报曰:‘入庙称后,义系于夫;在朝称太后,义系于子。’

此载于史册,垂之不刊。

今百司移牒及奏状,参详典故,恐不合除‘太’字;如谥册入陵,神主入庙,即当去之。’

其年八月,祔葬于丰陵。

后生福王绾,汉阳、云安、遂安三公主。

后之祖、父、母、弟见《外戚传》。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尚父子仪之孙,赠左仆射、驸马都尉暧之女。

母代宗长女升平公主。

宪宗为广陵王时,纳后为妃。

以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顺宗深宠异之。

贞元十一年,生穆宗皇帝。

元和元年八月,册为贵妃。

八年十二月,百僚拜表请立贵妃为皇后,凡三上章。

上以岁暮,来年有子午之忌,且止。

帝后庭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

元和十五年正月,穆宗嗣位,闰正月,册为皇太后,陈仪宣政殿庭,册曰:

‘嗣皇帝臣名再拜言:伏以正坤元,母天下,符至德以升大号,因晋运而饰鸿徽,焕乎前闻,焯彼古训,以极尊尊亲亲之义,明因天事地之经,有自来矣。

伏惟大行皇帝贵妃,大虹毓庆,霁月披祥,导灵派于昭回,揖殊仁于气母,范围百行,表饬六宫,粤在中闱,流宣阴教,辅佐先圣,勤劳庶工。

顾以冲眇,遭罹闵凶,荷成命于守器之时,奉宝图于铸鼎之日,哀缠易月,痛钜终天。

而四海无虞,万邦有截,仰惟顾复之德,敢扬圣善之风,谨上尊号曰皇太后。’

是日,百僚称庆,外命妇奉贺光顺门。

诏皇太后曾祖赠太保,追封岐国公敬之,赠太傅,太后父驸马都尉暧赠太尉,母虢国大长公主赠齐国大长公主,后兄司农卿钊为刑部尚书、鏦为金吾大将军。

太后居兴庆宫,帝每月朔望参拜,三朝庆贺,帝自率百官诣门上寿。

或遇良辰美景,六宫命妇,戚里亲属,车骑骈噎于南内,銮佩之音,锵如九奏。

穆宗意颇奢纵,朝夕供御,尤为华侈。

太后尝幸骊山,登石甕寺,上命景王率禁军侍从,帝自于昭应奉迎,游豫行乐,数日方还。

敬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及宝历季年,凶徒窃发,昭愍暴殒,内外震骇。

宦官迎绛王监国,寻又加害。

太皇太后下令曰:

‘大行皇帝睿哲多能,对越天命,宜荷九庙之重,永享亿年之祚。

岂谓奸妖窃发,矫专神器,蛊惑中外,扇诱群情,骇动神人,衅深枭镜。

咨尔江王,聪哲精粹,清明在躬,智算机闲,玄谋雷发,躬率义勇,大清丑类,允膺当璧之符,爰摅枕戈之愤,既歼巨逆,当享丰福。

是命尔陟于元后,宜令司空、平章事、晋国公度奉册即皇帝位。’

文宗孝而谦谨,奉祖母有礼。

膳羞珍果,蛮夷奇贡,献郊庙之后,及三宫而后进御。

武宗即位,以后祖母之尊,门地素贵,奉之益隆。

既而宣宗继统,即后之诸子也,恩礼愈异于前朝。

大中年崩于兴庆宫,谥曰懿安皇太后,祔葬于景陵。

后历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人君行子孙之礼,福寿隆贵,四十余年,虽汉之马、邓,无以加焉。

识者以为汾阳社稷之功未泯,复钟庆于懿安焉。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宣宗之母也。

盖内职御女之列,旧史残缺,未见族姓所出、入宫之由。

宣宗为光王时,后为王太妃。

既即位,尊为皇太后。

会昌六年,后弟光梦车中载日月,光芒烛六合,占者曰:‘必暴贵。’

月余,武宗崩,宣宗即位,光以元舅之尊,检校户部尚书、诸卫将军,出为平卢节度使。

后大中末崩,谥曰孝明。

女学士、尚宫宋氏者,名若昭,贝州清阳人。

父庭芬,世为儒学,至庭芬有词藻。

生五女,皆聪惠,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长曰若莘,次曰若昭、若伦、若宪、若荀。

若莘、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纷华之饰。

尝白父母,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

若莘教诲四妹,有如严师。

著《女论语》十篇,其言模仿《论语》,以韦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颜、闵,其间问答,悉以妇道所尚。

若昭注解,皆有理致。

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以闻。

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深加赏叹。

德宗能诗,与侍臣唱和相属,亦令若莘姊妹应制。

每进御,无不称善。

嘉其节概不群,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

庭芬起家受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敕赐第一区,给俸料。

元和末,若莘卒,赠河内郡君。

自贞元七年已后,宫中记注簿籍,若莘掌其事。

穆宗复令若昭代司其职,拜尚宫。

姊妹中,若昭尤通晓人事,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

进封梁国夫人。

宝历初卒,将葬,诏所司供卤簿。

敬宗复令若宪代司宫籍。

文宗好文,以若宪善属文,能论议奏对,尤重之。

大和中,神策中尉王守澄用事,委信翼城医人郑注、贼臣李训,干窃时权。

训、注恶宰相李宗闵、李德裕,构宗闵憸邪,为吏部侍郎时,令驸马都尉沈通赂于若宪,求为宰相。

文宗怒,贬宗闵为潮州司户,沈为柳州司马,幽若宪于外第,赐死。

若宪弟侄女婿等连坐者十三人,皆流岭表。

李训败,文宗悟其诬构,深惜其才。

若伦、若荀早卒。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越人。

父绍卿,婺州金华令。

后少入太子宫,元和四年生敬宗。

穆宗皇帝立为妃。

长庆四年二月,尊为皇太后。

昭愍崇重母族,赠绍卿司空,后母张氏赠赵国夫人。

文宗即位之初,号宝历太后。

大和八年诏:‘伏以皇太后与宝历太后,每有司行遣,称号未分,礼式非便,稽诸前代,诏令所施,不斥言太后,以宫名为称。今宝历太后居义安殿,宜准故事称义安太后。’

敬宗郭贵妃,父义,右威卫将军。

长庆末,以姿貌选入太子宫。

敬宗即位,为才人,生晋王普。

帝以少年有子,复以才人容德冠绝,特宠异之。

赠其父礼部尚书,又以兄环为少府少监,赐第一区。

俄册为贵妃。

及昭愍遇盗,宫闱变起,文宗即位,尤怜晋王,有若己子,故贵妃礼遇不衰。

大和二年晋王薨,帝深嗟惜,赠曰悼怀太子。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福建人。

初,入十六宅为建安王侍者,元和四年十月,生文宗皇帝。

宝历三年正月,敬宗遇弑,中尉王守澄率兵讨贼,迎江王即位。

文宗践祚之日,奉册曰:‘嗣皇帝臣名言:古先哲王之有天下也,必以孝敬奉于上,慈惠浃于下,极诚意以厚人伦,思由近以及远,故自家而刑国。以臣奉严慈之训,承教抚之仁,而长乐尚郁其鸿名,内朝未崇于正位,则率土臣子,勤勤恳恳,延颈企踵,曷以塞其心乎!是用特举彝章,式遵旧典,稽首再拜,谨上穆宗睿文惠孝皇帝妃尊号曰皇太后。伏惟与天合德,义申锡庆,允厘阴教,祗修内则。广六宫之教,参十乱之功,颐神保和,弘覆万有。’

后因乱去乡里,自入王邸,不通家问,别时父母已丧,有母弟一人。

文宗以母族鲜亲,惟舅独存,诏闽、越连率于故里求访。

有户部茶纲役人萧洪,自言有姊流落。

估人赵缜引洪见后姊徐国夫人女婿吕璋,夫人亦不能省认,俱见太后,呜咽不自胜。

上以为复得元舅,遂拜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河阳怀节度使,迁检校左仆射、鄜坊节度使。

先是,有自神策两军出为方镇者,军中多资其行装,至镇三倍偿之。

时有自左军出为鄜坊者,资钱未偿而卒于镇,乃征钱于洪。

宰相李训雅知洪诈称国舅,洪惧,请训兄仲京为鄜坊从事以弥缝之。

洪恃与训交,不与所偿;又征于卒者之子,洪俾其子接诉于宰相,李训判绝之。

左军中尉仇士良深衔之。

时有闽人萧本者,复称太后弟,士良以本上闻,发洪诈假,自鄜坊追洪下狱,御史台按鞠,具服其伪,诏长流驩州,赐死于路,赵缜、吕璋亦从坐。

洪以伪败,谓本为真,乃拜赞善大夫,赐绯龟,仍追封其曾祖倰为太保,祖聪为太傅,父俊为太师,赐与钜万计。

本,福建人,太后有真母弟,孱弱不能自达,本就之,得其家代及内外族属名讳,复士良保任之,上亦不疑诈妄。

本历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

开成二年,福建观察使唐扶奏,得泉州晋江县令萧弘状,自称是皇太后亲弟,送赴阙庭,诏送御史台按问,事皆伪妄,诏逐还本贯。

开成四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章,论萧本伪称太后弟,云:‘今自上及下,异口同音,皆言萧弘是真,萧本是伪。请追萧弘赴阙,与本证明。若含垢于一时,终取笑于千古。’

遂诏御史中丞高元裕、刑部侍郎孙简、大理卿崔郇三司按弘、本之狱,具,并伪。

诏曰:

恭以皇太后族望,承齐、梁之后,侨寓流滞,久在闽中。

庆灵钟集,早归椒掖,终鲜兄弟,常所咨嗟。

朕自临御已来,便遣寻访,冀得诸舅,以慰慈颜。

而奸滥之徒,探我情抱,因缘州里之近,附会祖先之名,觊幸我国恩,假托我外族。

萧洪之恶迹未远,萧本之覆辙相寻,弘之本末,尤更乖戾。

三司推鞫,曾无似是之踪;宰臣参验,见其难容之状。

文款继入,留中久之。

朕于视膳之时,频有咨禀,恭闻处分,惟在真实。

丐沐堕桑,既无可验;凿空作伪,岂得更容?

据其罪状,合当极法,尚为含忍,投之荒裔。

萧本除名,长流爱州;萧弘配流儋州。

初,萧洪诈称国舅十数年,两授旄钺,宠贵崇于天下。

萧本因士良乡导,发洪之诈,联历显荣。

及从谏奏论,伪迹难掩,而太后终不获真弟。

文宗孝义天然,大和中,太皇太后居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义安殿,皇太后居大内,时号“三宫太后”。

上五日参拜,四节献贺,皆由复道幸南内,朝臣命妇诣宫门起居,上尤执礼,造次不失。

有司尝献新瓜、樱桃,命献陵寝宗庙之后,中使分送三宫、十宅。

初,有司送三宫物,一例称赐。

帝曰:“物上三宫,安得名赐?”遽取笔涂籍,改“赐”为“奉”。

开成中正月望夜,帝于咸泰殿陈灯烛,奏《仙韶乐》,三宫太后俱集,奉觞献寿,如家人礼,诸亲王、公主、驸马、戚属皆侍宴。

上性恭俭,延安公主衣裾宽大,即时遣还,罚驸马窦浣两月赐钱。

武宗即位,供养弥谨。

萧太后徙居积庆殿,号积庆太后。

会昌中崩,谥曰贞献。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武宗昭肃皇帝之母也。

事阙

武宗王贤妃。

事阙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皇帝之母也。

事阙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僖宗皇帝之母也。

事阙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东蜀人。

入侍寿王邸,婉丽多智,特承恩顾,生德王、辉王。

昭宗即位,立为淑妃。

乾宁中,车驾在华州,册为皇后。

国家自乾符已后,盗满天下,妖生九重,宫庙榛芜,奔播不暇。

景福之际,奸臣内侮,后于蒙尘薄狩之中,尝膳御侮,不离左右。

左关、右辅之幸,时事危迫,后消息抚御,终获保全。

自岐下还京,崔胤尽诛黄门宦官,每宣谕宰臣,但令宫嫔来往。

是时国命夺于硃氏,左右前后,皆是汴人,宫中动息,虽纤芥必闻于硃全忠。

宫人常怀惴怵,帝后垂泣相视。

天祐初,全忠逼迁舆驾,东幸洛阳。

其年八月,昭宗遇弑。

翌日,宰相柳璨、独孤损等诈宣皇后令云:“帝为宫人害,辉王祚宜升帝位。”

仍尊后为皇太后。

遭罹变故,迫以凶威,宫中哭泣,不敢声闻于外。

明年十二月,全忠将僭位,先行九锡,然后受禅。

全忠牙将蒋玄晖在洛阳宫知枢密,与太常卿张廷范私议云:“山西、河北未平,禅代无利,请俟荡定。”

欲有咨谏。

宣徽副使赵殷衡素与张、蒋不协,且欲代知枢密事,因使于梁,诬告云:“玄晖私于何太后,相与盟诅,誓复唐室,不欲王受九锡。”

全忠大怒,即日遣使至洛阳,诛玄晖、廷范、柳璨等,太后亦被害于积善宫,又杀宫人阿秋、阿虔,仍废太后为庶人。

赞曰:坤德既轨,彤管有炜。

韦、武丧邦,毒侔蛇虺。

阴教斯僻,嫔风浸毁。

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二-译文

后妃名单: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肃宗张皇后,肃宗韦妃,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代宗崔妃,代宗睿真皇后沈氏,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德宗昭德皇后王氏,德宗韦妃,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宪宗孝明皇后郑氏,女学士尚宫宋氏,穆宗恭僖皇后王氏,敬宗郭贵妃,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穆宗宣懿皇后韦氏,武宗王贤妃,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惠安皇后王氏,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是弘农华阴人。她的曾祖父士达,是隋朝的纳言,在天授年间,因为他是武则天的母族,被追封为郑王,并赠予太尉的职位。她的父亲知庆,是左千牛将军,被追赠太尉和郑国公。杨皇后在景云元年八月被选入太子宫。当时太平公主掌权,特别忌恨东宫。宫中的左右两边都不支持太子,而暗中支持太平公主的人,一定会暗中监视,事情虽然微小,也都报告给皇帝,太子心中不安。杨皇后当时正怀孕,太子秘密地对张说(唐朝的宰相)说:‘掌权的人不想让我多生儿子,担心祸及这个妇人,怎么办呢?’太子秘密地让张说带着堕胎药进来。太子在偏室亲自煮药,喝下去后像要睡觉一样,梦见神人覆盖着药锅。醒来后,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次。太子感到奇怪,告诉了张说。张说(对太子)说:‘这是天命,不用多想。’不久太平公主被杀,杨皇后后来生下了肃宗。

太子妃王氏没有儿子,杨皇后在妃位中排名较低,杨皇后不敢自称是肃宗的母亲。王妃抚养教育肃宗,非常慈爱。开元年间,肃宗被封为忠王,杨皇后被封为妃子,又生下了宁亲公主。张说因为旧恩被特别宠爱,张说也认为忠王仪表非凡,心中知道这是天命所归,所以宁亲公主嫁给了张说的儿子李垍。

开元十七年,杨皇后去世,被葬在细柳原,玄宗命令张说撰写墓志铭,铭文说:‘石兽涩涩,绿苔黏黏,宿草残残,白露湿湿。园寝闭闭,脂粉腻腻,不知何年开镜奁。’开元二十四年,忠王被立为皇太子。至德元年,肃宗在灵武即位。第二年的五月,玄宗在蜀地,下令说:‘圣人垂范,是推顾复之恩;王者建极,抑有追尊之礼。因为母亲以儿子的贵位而尊贵,德行以谥号而尊贵。所以妃子弘农杨氏,特别受到坤灵的庇佑,长久地治理阴教。以前因为延续涂山的喜庆,降临华渚的祥瑞。诞生了非凡的图谋,照耀了帝业。但是册封的命令还缺失,灵魂仍然受到阻挠。夏王继位,正是阳城之恩;汉后受到褒奖,希望与昭灵之称相称。应该在彼处追封为元献太后。’宝应二年正月,杨皇后被合葬在泰陵。

肃宗张皇后,原是南阳西鄂人,后来迁居昭应。她的祖母窦氏,是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昭成被天后所杀,玄宗年幼失去依靠,被窦姨抚养。景云年间,被封为邓国夫人,受到极高的恩宠。她的儿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是皇后的姨弟,都官至高位。去盈娶了玄宗的女儿常芬公主。去逸生了皇后,天宝年间,被选入太子宫为良娣。皇后的弟弟清,又娶了大宁郡主。

皇后聪明有才,善于迎合上级的旨意。安禄山之乱时,玄宗逃往蜀地,太子和良娣一同跟随,车队渡过渭河,百姓拦路请求留下太子收复长安。肃宗性格仁孝,因为皇上的流亡,不想离开左右。宦官李靖忠启太子请求留下,良娣支持他,向玄宗报告。太子前往灵武,当时贼人已经攻陷京城,随从官员稀少,路上多危险。每次太子驻扎住宿,良娣必定住在前面。太子说:‘保卫不是妇女的事,为什么住在前面?’良娣说:‘现在大家都在险难之中,保卫的人不多,恐怕有紧急情况,我自会应对,大家可以从后面出去,或许就不会有麻烦。’等到灵武,皇后生产后,三天就起来缝制战士的衣服。太子劳问她:‘生产后忌讳劳累,怎么可以这么轻松?’皇后说:‘这不是我自养的时候,必须处理大家的事。’肃宗即位后,册封为皇后。赠予父亲太仆卿去逸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为义章县主,姐姐李昙的妻子封为清河郡夫人,妹妹师师封为郕国夫人。乾元元年四月,册封为皇后。弟弟驸马都尉清被加封特进、太常卿,同正,封为范阳郡公。皇后受到特别的宠爱,与宦官李辅国在宫中掌权,干预政事,请求过多,皇帝很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皇后在光顺门接受外命妇的朝见,亲自在蚕苑中养蚕,内外命妇相见,仪式非常隆重。在灵武时,太子弟弟建宁王李倓被皇后诬陷而死。从那时起,太子忧虑恐惧,常常担心皇后会陷害他,于是以谦逊的态度取悦皇后,皇后因为建宁王的事情,一直想要陷害他。张皇后生有两个儿子:兴王李佋、定王李侗。兴王早逝,李侗又年幼,所以储君的位置得以安宁。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病情加重,皇后与宦官朱辉光、马英俊、段廷瑶、陈仙甫等人密谋立越王李系,假传圣旨召太子入宫侍疾。宦官程元振、李辅国知道他们的计划,太子入宫后,二人报告了困难,请求太子在飞龙厩中居住。程元振率领禁军逮捕了越王,抓捕了朱辉光等人。不久肃宗去世,太子监国,于是将皇后移至别殿,被囚禁而死。马英俊被杀,女道士许灵素被流放,山人申大芝被赐死,驸马都尉李清被贬为硖州司马,弟弟李延和郡主的女婿鸿胪卿李潜被贬为郴州司马,舅舅鸿胪卿窦履信被贬为道州刺史。

肃宗韦妃的父亲是元珪,兗州都督。肃宗还是忠王时,纳韦妃为孺人,等到升为储君,韦妃成为太子妃,生有兗王李僴、绛王李佺、永和公主、永穆公主。天宝年间,宰相李林甫对太子不利,韦妃的哥哥坚担任刑部尚书,李林甫罗织罪名,兴起柳勣之狱,坚因连带获罪,兄弟俩都被赐死。太子害怕,上表请求自己处理,说与韦妃情义不睦,请求离婚,玄宗安慰她,同意了离婚。韦妃于是削发为尼,居住在宫中的佛舍。西京失守后,韦妃也被敌人所俘。至德二年,韦妃在京城去世。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因为父亲的事情被没入掖庭。开元二十三年,玄宗访问忠王府邸,看到王服朴素,旁边没有侍女,命令将军高力士从掖庭宫人选出宫女赐给他,而吴皇后在名单中。她容貌端正美丽,性格谦逊,受到的宠爱更加深厚。第二年,生下了代宗皇帝。开元二十八年去世,被葬在春明门外。

代宗即位的当年十二月,群臣认为肃宗的陵墓即将建成,按照礼制应该先安葬先太后于陵庙。宰臣郭子仪等上表说:

最完美的境界,必定会归向美好的品德;得到美好称号的人,必然与伟大的名声相匹配。当承担起天命的时候,就应当顺应内心去追忆过去,这是先王的明智教导,也是圣人的崇高典范。

先太后拥有圆融的智慧和坚强的品质,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她的祥瑞与四星相合,礼仪受到万国的尊敬,她拥有元和的正气,蕴含着天空的清新精华。

她关注历史,寻求箴言,道德高于一切;她谦逊有礼,教育完备,在中宫中展现了她的才华。

她尊重师傅,遵循礼仪,勤奋于祭祀,不重视华丽的装饰。

她的美名传播开来,喜讯传遍四方,她的德行辅佐国家,她的智慧如同默默无闻的明灯,足以照亮宗庙,与紫微星相匹配。

她的美名如同《驺虞》之歌,在江汉流域流传;《葛覃》之歌,在岐阳之下响起。

她顺应天命,开启圣明的时代,大难当前,她永远保持国家的安宁。

即使文母完成了周王的事业,庆都诞生了帝尧的圣明,不同时代却有着相同的德行,那些人相比之下都感到羞愧。

苍天不公,圣善之德长久被违背。当圆满的月亮即将完成时,玉树般的她早早凋零;她拥有坤仪的美德,但象征尊贵的服饰还未穿戴。

在先人的忌日感到悲伤,在更名的那天感到悲痛。

根据山陵的吉兆,合适的吉日已经确定,按照祭祀的礼仪,她应该与先帝配享。

按照旧有的习俗,敬奉她的美名。

按照谥法:‘敬慎高明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勤勉不懈曰敬,端庄正直曰敬。’我谨遵先典,仰慕她的美德,谨上尊谥曰章敬皇后。

二年三月,她被安葬在建陵。开启春明门外旧墓,她的容貌如同生前,妆容依旧,但衣服都是赭黄色,看到的人都感到惊异,认为这是圣子符兆的先兆。

她的父亲令珪,在宝应初年被追赠为太尉;母亲李氏,被追赠为秦国夫人。叔叔令瑶,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封为冯翊郡公;令瑜,被任命为太子右谕德,封为济阴郡公。她的兄弟溆,被任命为鸿胪少卿,封为鄄城县公;澄,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封为濮阳县公;凑,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封为临濮县公;他们都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溆最终担任金吾大将军,凑最终担任京兆尹,详见《外戚传》。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世代为名门望族。父亲易直,担任秘书监。开元末年,作为良家子被选入东宫,被赐予太子男广平王的封号。天宝元年,生下德宗皇帝。禄山之乱时,玄宗逃往蜀地,许多王公、妃嫔、公主未能随行,多被贼人俘虏,沈后被拘禁在东都掖庭。等到代宗击败贼人,收复东都,见到沈后,留下她住在宫中,当时正忙于北征,没有时间将她迎回长安。不久史思明再次攻陷河洛。等到朝义失败,再次收复东都,沈后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代宗派人寻找,十多年毫无音讯。德宗即位后,下诏说:‘王者事父要孝顺,事天要明智;事母要孝顺,事地要尊敬。事天没有比尊敬父亲更重要的,事地没有比尊敬亲人更盛大的。我恭敬地接受天命,主持国家,手持玉珪玉璧以事奉上帝,祖宗得以匹配,陵园得以永存。然而内宫空虚,缺少问候的礼仪,我心中充满悲伤,整年忧虑。想要历经千辛万苦,去寻找她的音讯,但作为国家的重器,我深感悲痛。因此,我仰望古代的礼仪,尊敬地推崇伟大的称号,举行这个礼仪,遵循前人的典章。应令公卿大夫参考前人的教导,上皇太后尊号。’

建中元年十一月,远尊圣母沈氏为皇太后,在含元殿庭举行礼仪,如同正至之仪。皇帝身着衮冕从东序门出来,站在东方,朝臣们按位站立,册封词说:‘嗣皇帝臣名言:恩情没有比关怀和恢复更重要的,礼仪没有比徽号更尊贵的,向上以展示爱敬之道,向下以正《春秋》之义,那么祖宗所接受的命运,臣子所尽心的,尊重和亲近,就在这里。自两汉以来,帝王继位,推崇尊称,都有旧有的典章。永远怀念伟大的功绩,不敢丢弃前人的典章,我谨上尊号曰皇太后。’皇帝再次拜谢,感慨不已,左右大臣都泪流满面。于是任命睦王述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书乔琳为副使,等待太后消息到来,升平公主准备起居。于是分派使者,周游天下。第二年二月,好消息到来,群臣庆贺,但后来发现是虚假的。从此,假冒太后的人有几次,都没有受到惩罚,直到贞元年间都没有再听到消息。

德宗尊重外族,追赠太后父亲易直为太师,易直的儿子库部员外郎介福追赠为太傅,介福的儿子德州刺史士衡追赠为太保,易直的第二个儿子秘书少监震追赠为太尉;当时沈氏封赠拜爵的人有一百多人。贞元七年,下诏追赠外曾祖隋陕令沈琳为司徒,追封为徐国公,与外祖赠太师易直等人建立五庙,以沈琳为始,根据祭祀庙宇的需要,官方提供。

后无近亲,只有族子房为近,德宗任命他为金吾将军,主持沈氏的祭祀。

宪宗即位那年九月,礼仪使上奏:‘太后沈氏去世已经二十七年,大行皇帝非常孝顺,哀思无极。建中之初,已经发布诏书,舟车所至,无不周遍,岁月渐深,迎接和寻找的理应结束。按照晋代庾蔚之的建议,寻找三年之后,再等待中寿之期。现在参考礼仪,我请求在大行皇帝启攒宫的那天,百官在肃章门内正殿举哀,先让有关官员制作一副祎衣,举哀那天让内官将祎衣放在帐幕中。自后宫人早晚上食,先告知元陵,再告知天地宗庙、昭德皇后庙。太皇太后的谥册,制作神主,选择吉日配享于代宗庙。祎衣准备好,用法驾奉迎到元陵祠,再放在代宗皇帝的衮衣右侧。于是从举哀那天起,定为国忌。’诏令如奏。那年十一月,册封谥号为睿真皇后,将神主配享于代宗的室。

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父亲峋,担任秘书少监。母亲杨氏,是韩国夫人。天宝年间,杨贵妃受到宠爱,即崔妃的姨母。当时韩国、虢国的宠爱,在亲戚中最为显赫。当时代宗担任广平王,所以玄宗选韩国的女儿,在广平府邸中做嫔妃,礼仪非常隆重。生下召王偲。起初,崔妃凭借母亲的力量,性格颇为嫉妒凶悍,等到西京陷落贼人手中,母亲一方都被诛杀,崔妃跟随王偲到灵武,恩宠逐渐减少,到达京城后去世。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父亲是颖,担任左威卫录事参军,后来因为女儿显贵,被追赠为工部尚书。皇后因为美丽被选入宫中,受到皇帝的宠爱,独占专房,所以长秋宫空缺,其他姬妾很少有机会被皇帝临幸。皇后最初被封为贵妃,生有韩王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明过人,能够观察皇帝的脸色,说话总是顺应皇帝的喜怒。皇帝喜欢的事情,她就会赞美;皇帝不喜欢的事情,她会巧妙地保全。因此,皇帝特别宠爱她。大历九年,公主去世,皇帝非常悲痛,几天没有上朝。宰臣等人通过中使吴承倩上奏,说生死是常理,为了国家的重托,应该节制哀悼,继续处理国事。起初,公主生病时,皇帝命令宗师道教,称她为琼华真人。等到病情危急,皇帝亲自去探望,公主临终前咬伤了皇帝的手指,皇帝对她的爱如此深厚。皇帝没有上朝后,宰臣们进谏说:“公主天生聪慧,深受皇帝的宠爱,曾经亲自祈祷,已经减少饮食,生死之别,更加让人悲痛。我们的微薄诚意,无法感动皇帝。陛下是祖宗传下来的大业,是天下百姓的重托,经历了百战的艰险,安抚了四海的创伤。敌人虎视眈眈,边疆军队临近警备,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圣心的得失,安危存亡只在毫厘之间。我们担心陛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情绪未平,百姓因此不安,臣子也因此感到忧虑。我们希望陛下抑制个人的悲痛,公正处理国家大事,安抚百姓,安定国家。”皇帝这才开始上朝。

大历十年五月,贵妃去世,追封为贞懿皇后,尸体被安置在内殿,多年不忍心出宫。直到十三年十月才下葬,命令宰臣常衮撰写哀悼之词。

常衮是当时的才子,被皇帝命令撰写哀悼之词,文辞凄凉哀悼,读者看了都会感到悲伤。华阳公主最初被葬在城东,因为地势低洼潮湿,这时才迁葬,与庄陵合葬,所以哀悼之词中说:“在北渚招来帝子,在东陵陪伴母后。”皇帝下令常参官撰写挽歌,自己挑选了那些悲伤深刻的挽歌,让挽歌者吟唱。大历初年,皇后受到无与伦比的宠爱,因此恩泽及于她的宗族,她的叔叔太常少卿独孤卓被任命为少府监,她的哥哥独孤良佐被任命为太子中允。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父亲是王遇,官至秘书监。德宗还是鲁王时,纳王氏为嫔妃。上元二年,生下顺宗皇帝,特别受到宠爱。德宗即位后,册封为淑妃。贞元二年,淑妃生病。十一月甲午,册封为皇后,当天在两仪殿去世。临终前,皇帝穿着素服处理国事。大殓完成后,百官服丧三天后解除,按照晋代文明皇后去世天下哀悼三天停止的惯例,皇帝服丧七天后解除。谥号为昭德。起初,命令兵部侍郎李纾撰写谥册,文辞已经呈上,皇帝认为‘大行皇后’不符合礼制,留在宫中未发出。下诏翰林学士吴通玄重新撰写,吴通玄也认为‘咨后王氏’不妥。懂礼的人认为唐太宗时期岑文本撰写的文德皇后谥册称‘皇后长孙氏’,才是正确的。五月,皇后被葬于靖陵。皇后母亲郕国夫人郑氏请求设立祭拜,皇帝下诏说:‘祭拜的宴席上不能使用假花果,想要祭拜的人可以自行前往。’从此,宗室亲戚以及李晟、浑瑊、神策六军的大将都设立了祭拜。从启攒开始,每天都有祭拜,直到出殡才停止。宰臣韩滉撰写了哀悼之词。又命令宰相张延赏、柳浑撰写《昭德皇后庙乐章》,呈上后,皇帝认为词句不够精工,留在宫中未发出,命令学士吴通玄重新撰写并呈上。起初,皇后还是淑妃时,德宗追赠她的父亲王遇为扬州大都督,王遇的儿子王果为眉州司马,外甥侄子被授予官职的有二十余人。永贞元年十一月,王遇被迁葬于靖陵,与皇后合葬。

德宗韦贤妃,不知其家族出身,最初是良娣,贞元二年,册封为贤妃。性格敏捷贤惠,说话不苟且迎合,行为必定遵循礼制,德宗非常看重她,六宫的嫔妃都以她的德行为榜样。等到德宗去世后,她请求在崇陵守丧,因此住在寝园中。元和四年去世。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是琅邪人。她的曾祖父王思敬,曾经担任过太子宾客;祖父王难得,被追赠为潞州都督,封为琅邪郡公;父亲王颜,是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王氏从小作为良家女被选入宫中成为才人,顺宗在藩镇时,代宗皇帝将她赐给了顺宗,那时她只有十三岁。大历十三年,她生下了宪宗皇帝,被封为宣王孺人。顺宗晋升为储君后,她被册封为良娣。王氏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宫中的人都称赞她的德行。顺宗即位后,疾病尚未痊愈,王氏一直侍奉在旁,不离左右。因为皇帝无法说话,册封的仪式一度暂停。等到永贞内禅,她又被册封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正月,顺宗驾崩,五月,尊封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册封仪式完成后,宪宗在紫宸殿宣布赦令。太后居住在兴庆宫。王氏性格仁和谦逊,严格约束外戚,从不宽容,对内职进行训导,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元和十一年三月,王氏在南内咸宁殿去世,被谥为庄宪皇后。

起初,太常少卿韦纁提出了谥号的建议,公卿们签署同意,想要向天地宗庙报告。礼院上奏议说:‘按照《曾子问》:‘地位低的人不祭祀地位高的人,年纪小的人不祭祀年纪大的人,这是礼制。’古代天子用‘天’字来祭祀,皇后的谥号则是在庙中宣读。《江都集礼》引用《白虎通》说:‘皇后为什么要在庙中宣读谥号,因为皇后与丈夫有关联。’又说:‘皇后没有外事,不在郊外行事。’《传》说:‘即使是天子,也必须有尊崇的人。’按照礼制,地位低的人不能祭祀地位高的人,儿子不能封爵母亲。之所以必须在庙中宣读谥号,是因为谥号应该由祖宗来完成;所以天子的谥号在郊外完成,后妃的谥号在庙中完成。现在我们请求按照礼制,集合百官签署谥状后,在太庙中宣读,然后在上林殿上谥号。这样既符合旧例,也符合礼制。’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

起初,谥号和皇太后的称号同时提出,礼仪使郑絪上奏议说:‘自从汉朝以来,天子的皇后称为皇后,母亲称为皇太后,祖母称为太皇太后,去世后也是如此。加上‘太’字,是为了区别尊称。本朝的典礼,都按照旧制。开元六年正月,太常上奏昭成皇太后的谥号,礼部不同意。太常回复说:‘进入庙中称为皇后,与丈夫有关联;在朝廷中称为太后,与儿子有关联。’这一点记载在史册中,是不可更改的。现在百官的文书和奏状,参照典故,恐怕不应该去掉‘太’字;如果谥册放入陵墓,神主放入庙中,就应该去掉。’这一年八月,王氏被合葬于丰陵。王氏生有福王李绾和汉阳、云安、遂安三公主。王氏的祖父、父亲、母亲、弟弟的事迹见《外戚传》。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是尚父李仪之孙,赠左仆射、驸马都尉郭暧的女儿。她的母亲是代宗的长女升平公主。宪宗在担任广陵王时,纳郭氏为妃。因为她的母亲地位高贵,父亲和祖父对王室有大的功勋,顺宗非常宠爱她。贞元十一年,她生下了穆宗皇帝。元和元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元和八年十二月,百官上表请求立贵妃为皇后,总共上了三次章。皇帝因为年底,明年有子午之忌,所以停止了。皇帝后宫有很多私爱,因为郭氏的家族地位显赫,担心她成为皇后后,不会容忍其他宠妃,所以册封皇后的时间被推迟。元和十五年正月,穆宗继位,闰正月,册封为皇太后,在宣政殿举行册封仪式,册封词说:…

太后居住在兴庆宫,皇帝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去参拜,三次朝会庆祝,皇帝亲自率领百官到宫门祝寿。有时遇到良辰美景,六宫命妇,亲戚,车马拥挤在南内,銮铃的声音,响亮如九奏。穆宗的意图颇为奢侈放纵,日夜供应,尤为豪华。太后曾经到骊山,登上石瓮寺,皇帝命令景王率领禁军侍从,皇帝亲自到昭应迎接,游玩享乐,数日后才返回。敬宗即位后,尊称她为太皇太后。

等到宝历末年,凶徒突然作乱,昭愍皇帝暴毙,朝廷内外震惊。宦官迎接绛王监国,不久又对他加害。太皇太后下令说:‘已故皇帝睿智多才,接受天命,应该承担九庙的重任,永远享有亿万年的福祉。哪料到奸邪之徒突然作乱,篡夺神器,迷惑中外,煽动群情,震惊神人,罪孽深重,如同枭镜。你们江王,聪明智慧,清正廉洁,智慧机敏,深谋远虑,亲自率领义勇之士,大清国中丑类,确实符合当璧之符,现在抒发枕戈之恨,已经消灭了巨逆,应当享受丰厚的福祉。现在命令你登上皇后的宝座,应该让司空、平章事、晋国公度捧着册封文书即皇帝位。’文宗孝顺谦谨,对祖母非常尊敬。精美的食物和珍贵的果实,少数民族的奇珍异宝,献上给郊庙之后,再进献给三宫,最后才供皇帝享用。武宗即位后,因为她是皇帝的祖母,家族地位素来高贵,对他的尊敬更加隆重。不久宣宗继位,他是皇帝的后代,对她的恩宠礼遇比前朝更加不同。大中年间,她在兴庆宫去世,被谥为懿安皇太后,与先帝合葬于景陵。她历经七朝,五次居皇太后的尊位,君主对她行子孙之礼,福寿尊贵,四十多年,即使是汉朝的马、邓,也无法超越。有见识的人认为,汾阳王对国家的功绩尚未消失,现在又集中在了懿安皇太后身上。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是宣宗的母亲。她曾是内职御女,但旧史记载残缺,未见她的家族背景和入宫的原因。宣宗在担任光王时,郑氏是王太妃。宣宗即位后,尊称她为皇太后。会昌六年,郑氏的弟弟光梦车中载着日月,光芒照亮了六合,占卜者说:‘必将大贵。’一个月后,武宗驾崩,宣宗即位,光以元舅的身份,担任检校户部尚书、诸卫将军,外出担任平卢节度使。郑氏在大中末年去世,被谥为孝明皇后。

女学士、尚宫宋氏,名叫若昭,是贝州清阳人。她的父亲宋庭芬,世代为儒学,到了宋庭芬这一代,他的文采尤为出众。宋庭芬共有五个女儿,都很聪明,宋庭芬开始教她们经艺,后来又教她们写诗作文,她们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写文章了。其中,长女叫若莘,次女叫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若莘和若昭的文才尤其清新华丽,她们性格贞洁朴素,不喜欢繁华的装饰。她们曾经向父母表明,决心不嫁人,希望用才艺来扬名显亲。

若莘教诲四个妹妹,就像严厉的老师一样。她著有《女论语》十篇,书中的言论模仿《论语》,用韦逞的母亲宣文君宋氏代替孔子,用曹大家等人代替颜回和闵子骞,其中的问答,都是按照妇道来论述的。若昭对书中的注解,都有深刻的见解。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上表推荐她们,德宗皇帝将她们召入宫中,用诗赋考试她们,还询问了经史中的大义,对她们大加赞赏。德宗皇帝擅长作诗,与侍臣们互相唱和,也命令若莘姐妹们应制。每次她们的作品呈上,无不受到称赞。德宗皇帝赞赏她们的节操不凡,不以宫女对待她们,称呼她们为学士先生。宋庭芬后来被任命为饶州司马,在习艺馆内,皇帝赐予他们一块地,并给予俸禄。

元和末年,若莘去世,被追赠为河内郡君。从贞元七年以后,宫中的记注簿籍,都是由若莘负责。穆宗皇帝又让若昭接替这个职位,并任命她为尚宫。在姐妹中,若昭尤其通晓人事,从宪宗、穆宗、敬宗三帝,都称呼她为先生,六宫的嫔妃、诸王、公主、驸马都拜她为师,对她表示敬意。后来,她被封为梁国夫人。宝历初年去世,将要下葬时,皇帝下令有关部门提供仪仗队。敬宗皇帝又让若宪接替管理宫籍。文宗皇帝喜欢文学,因为若宪擅长写作,能够议论奏对,特别重视她。

大和年间,神策中尉王守澄掌权,信任翼城医人郑注和奸臣李训,窃取了当时的权力。李训和郑注憎恨宰相李宗闵和李德裕,诬陷李宗闵,在他担任吏部侍郎时,指使驸马都尉沈铨向若宪行贿,谋求宰相之位。文宗皇帝大怒,将李宗闵贬为潮州司户,沈铨贬为柳州司马,将若宪软禁在家中,并赐死。若宪的弟弟、侄子、女婿等十三人,都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表。李训失败后,文宗皇帝才明白他被诬陷,对他的才华深感惋惜。若伦和若荀早逝。

穆宗皇帝的恭僖皇后王氏,是越州人。她的父亲王绍卿,是婺州金华县的县令。王皇后年轻时进入太子宫,元和四年生下敬宗皇帝。穆宗皇帝即位后,立她为妃。长庆四年二月,被尊为皇太后。昭愍皇帝非常尊重母亲家族,追赠王绍卿为司空,王皇后的母亲张氏被追赠为赵国夫人。文宗皇帝即位之初,被称为宝历太后。大和八年,皇帝下诏说:‘考虑到皇太后和宝历太后,每次有司行遣,称号未分,礼制不合适,参照前代,诏令所施,不直接称太后,而以宫名为称。现在宝历太后居住在义安殿,应该按照旧例称为义安太后。’

敬宗皇帝的郭贵妃,父亲郭义,是右威卫将军。长庆末年,因为美貌被选入太子宫。敬宗皇帝即位后,被封为才人,生下晋王李普。皇帝因为年轻有为且有子嗣,又因为才人的容貌和德行出类拔萃,特别宠爱她。追赠她的父亲为礼部尚书,又任命她的哥哥郭环为少府少监,赐予他们一块地。不久,郭贵妃被册封为贵妃。在昭愍皇帝遇盗,宫闱发生变故后,文宗皇帝即位,特别疼爱晋王,有如己出,因此郭贵妃的待遇并未减少。大和二年,晋王去世,皇帝深感痛惜,追赠他为悼怀太子。

穆宗皇帝的贞献皇后萧氏,是福建人。起初,她进入十六宅为建安王做侍者,元和四年十月,生下文宗皇帝。宝历三年正月,敬宗皇帝被弑,中尉王守澄率兵讨伐贼人,迎接江王即位。文宗皇帝即位那天,奉册封萧氏为皇太后。‘我奉严慈之训,承教抚之仁,而长乐尚郁其鸿名,内朝未崇于正位,则率土臣子,勤勤恳恳,延颈企踵,曷以塞其心乎!是用特举彝章,式遵旧典,稽首再拜,谨上穆宗睿文惠孝皇帝妃尊号曰皇太后。’

后来因为战乱离开了家乡,自进入王府,不再与家人联系,分别时父母已经去世,只有一个弟弟。文宗皇帝因为母亲家族亲人稀少,只有舅舅还在世,下诏让闽、越的官员在故乡寻找。有一个名叫萧洪的户部茶纲役人,自称有姐姐流落在外。商人赵缜引导萧洪见到皇后的姐姐徐国夫人女婿吕璋,夫人也无法认出,都见到了太后,哭泣得不能自己。皇帝认为找到了真正的舅舅,于是任命萧洪为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河阳怀节度使,后来又升任检校左仆射、鄜坊节度使。在此之前,有一些从神策两军出为方镇的人,军中多资助他们的行装,到了地方后,报酬是原来的三倍。当时有一个从左军出为鄜坊的人,资助的钱还没有偿还就去世了,于是向萧洪追讨。宰相李训早就知道萧洪假冒国舅,萧洪害怕,请求李训的哥哥李仲京担任鄜坊从事以弥补此事。萧洪依仗与李训的关系,不偿还所欠的钱;又向那个去世者的儿子追讨,萧洪让他的儿子向宰相申诉,李训断然拒绝。左军中尉仇士良对萧洪怀恨在心。当时有一个名叫萧本的福建人,也自称是太后的弟弟,仇士良将此事上报给皇帝,揭露萧洪的欺诈,从鄜坊追捕萧洪入狱,御史台审查,萧洪承认了自己的欺诈,皇帝下诏将他流放到驩州,在路上赐死,赵缜、吕璋也被牵连。萧洪因为欺诈败露,认为萧本是真正的弟弟,于是任命萧本为赞善大夫,赐予他红色的龟甲,并追封他的曾祖父萧倰为太保,祖父萧聪为太傅,父亲萧俊为太师,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萧本,福建人,太后有一个真正的弟弟,身体虚弱无法自己表达,萧本找到了他,得到了家族的世系和内外族属的名字,萧本向仇士良担保了他,皇帝也没有怀疑他的欺诈。萧本历任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开成二年,福建观察使唐扶上奏,得到泉州晋江县令萧弘的状纸,自称是皇太后的亲弟弟,将萧弘送到朝廷,皇帝下诏将萧弘送到御史台审查,事情都是虚假的,皇帝下诏将他驱逐回原籍。开成四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奏章,说萧本假冒太后弟弟,说:‘现在从上到下,异口同音,都说萧弘是真的,萧本是假的。请追捕萧弘到朝廷,与萧本对质。如果一时容忍,最终会被千古耻笑。’于是皇帝下诏御史中丞高元裕、刑部侍郎孙简、大理卿崔郇三司审查萧弘、萧本的案件,结果都是虚假的,皇帝下诏将萧弘驱逐回原籍。

因为皇太后的家族地位显赫,继承了齐、梁两朝的血脉,他们在外地流离失所,长期居住在福建中部。在庆灵钟声的聚集中,她早早地回到了后宫,终其一生没有兄弟,常常为此感叹。自从我登基以来,就派人寻找他们,希望找到舅舅们,以安慰母亲的容颜。然而那些奸邪之徒,窥探我们的心思,利用我们与州里相邻的关系,附会祖先的名声,企图得到我国的恩宠,假借我们外族的身份。萧洪的恶行尚在眼前,萧本的覆辙仍在寻找,萧弘的言行更是乖张。三司官员审问,从未发现任何可疑的迹象;宰臣们参与验证,看到他们难以容忍的样子。文书陆续送来,留存在宫中很长时间。我在进膳的时候,多次询问,恭敬地听取处理意见,只希望是真实的。既然没有找到可验证的证据,就不再追究;既然是虚构的,又怎能容忍?根据他们的罪行,应当受到极刑,但考虑到宽容,将他们流放到边远之地。萧本被除名,被流放到爱州;萧弘被流放到儋州。

起初,萧洪假冒国舅十多年,两次被授予官职,受到天下的宠爱和尊贵。萧本因为士良的引导,揭露了萧洪的欺诈,共同经历了显赫的荣誉。等到有人上奏论议,他的欺诈行为难以掩盖,但太后始终未能找到真正的弟弟。

文宗孝义天然,大和年间,太皇太后居住在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住在义安殿,皇太后居住在大内,当时被称为‘三宫太后’。皇帝每五天参拜一次,四个节日献上贺礼,都是通过复道来到南内,朝臣和命妇到宫门请安,皇帝尤其讲究礼节,即使在匆忙中也从不失礼。有关部门曾献上新瓜和樱桃,皇帝命令将它们献到陵墓和宗庙之后,中使分送给三宫和十个宅邸。最初,有关部门送三宫的物品,都称为赐予。皇帝说:‘物品献给三宫,怎能称为赐予?’立刻拿起笔在记录上涂改,将‘赐’改为‘奉’。开成年间正月十五夜,皇帝在咸泰殿摆放灯烛,演奏《仙韶乐》,三宫太后都聚集在一起,举杯祝寿,就像家人之间的礼节,各位亲王、公主、驸马、亲戚都陪伴宴饮。皇帝性格谦逊节俭,延安公主的衣裳过于宽大,立刻派人送她回去,并处罚驸马窦浣两个月不给予赏赐。武宗登基后,对太后的供奉更加谨慎。萧太后迁居到积庆殿,被称为积庆太后。会昌年间去世,谥号贞献。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是武宗昭肃皇帝的母亲。详情缺失。

武宗王贤妃。详情缺失。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是懿宗皇帝的母亲。详情缺失。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是僖宗皇帝的母亲。详情缺失。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是东蜀人。进入寿王府邸,她温婉美丽且聪明,特别受到皇帝的宠爱,生有德王和辉王。昭宗登基后,立她为淑妃。乾宁年间,皇帝在华州,册封她为皇后。自从乾符年间以来,天下盗贼横行,皇宫庙宇荒芜,四处奔逃。景福年间,奸臣内乱,皇后在皇帝避难的时候,亲自进膳并服侍,始终不离左右。左右关、右辅的幸事,时事危急,皇后安抚皇帝,最终保全了皇室。从岐下回到京城后,崔胤将宦官全部处决,每次宣布给大臣的命令,只让宫女来传达。那时国家命运被朱氏夺取,周围都是汴人,宫中的动静,即使极小的声音也会被朱全忠知道。宫女们常常感到恐惧,皇帝和皇后相对而泣。天祐初年,朱全忠逼迫皇帝东迁洛阳。那年八月,昭宗被杀害。第二天,宰相柳璨、独孤损等人假传皇后的命令说:‘皇帝被宫女所害,辉王应当继承帝位。’并尊皇后为皇太后。遭遇变故,受到凶恶的威胁,宫中哭泣,不敢让外界听到声音。第二年十二月,朱全忠准备篡位,先进行九锡之礼,然后接受禅让。朱全忠的牙将蒋玄晖在洛阳宫担任枢密使,与太常卿张廷范私下议论说:‘山西、河北还未平定,禅让没有好处,请等待平定之后再进行。’想要进言劝谏。宣徽副使赵殷衡一直与张、蒋不和,并且想要代替他们担任枢密使,于是出使到梁,诬告说:‘玄晖与何太后私通,共同发誓恢复唐朝,不想让王接受九锡。’朱全忠非常愤怒,当天就派人到洛阳,杀了玄晖、廷范、柳璨等人,太后也在积善宫被杀害,又杀了宫女阿秋、阿虔,并将太后废为庶人。

赞曰:坤德既正,彤管有光。韦、武丧邦,毒如蛇蝎。阴教败坏,嫔风堕落。贤德的长孙,母仪何其伟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二-注解

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的第八位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元献皇后:指皇后去世后,追封的尊号,意为献身于国家。

杨氏:指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以美貌著称。

肃宗:指唐肃宗李亨,唐玄宗之子,唐朝第九位皇帝。

张皇后:指肃宗李亨的皇后,张良娣。

韦妃:指德宗李适的妃子,韦氏。

章敬皇后:指皇后的尊号。

吴氏:指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唐代宗李豫,顺宗的父亲。

崔妃:指代宗的妃子。

睿真皇后:指皇后的尊号。

沈氏:指皇后的姓氏。

贞懿皇后:指唐代宗李豫的皇后独孤氏,因其谥号为贞懿,故称贞懿皇后。

独孤氏:指独孤皇后,唐代宗的皇后。

德宗:唐朝皇帝,即唐德宗李适。

昭德皇后:指德宗李适的皇后,王氏。

顺宗:唐德宗李适之子,名李诵,唐代宗李豫的孙子,即位后改元永贞,因病未能亲政。

庄宪皇后:指顺宗李诵的皇后,王氏。

宪宗:指唐宪宗李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懿安皇后:指宪宗李纯的皇后,郭氏。

孝明皇后:指宪宗李纯的皇后,郑氏。

女学士:古代指女性中的学者,具有文化素养和学术成就的女性。

尚宫: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宋氏:宋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

穆宗:唐朝皇帝,即唐穆宗李恒。

恭僖皇后:指穆宗李恒的皇后,王氏。

敬宗:唐朝皇帝,即唐敬宗李湛。

郭贵妃:指敬宗李湛的贵妃,郭氏。

贞献皇后:指穆宗李恒的皇后,萧氏。

宣懿皇后:指穆宗李恒的皇后,韦氏。

武宗:唐武宗李炎的庙号。

王贤妃:指武宗李炎的妃子,王氏。

宣宗:唐宣宗李忱的庙号。

元昭皇后:指宣宗李忱的皇后,晁氏。

懿宗:指唐懿宗李漼,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惠安皇后:指懿宗李漼的皇后,王氏。

昭宗:指唐昭宗李晔,唐朝第十九位皇帝。

积善皇后:指昭宗李晔的皇后,何氏。

隋:指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纳言:指隋朝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天授:指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年号。

则天:指武则天,唐朝女皇帝。

左千牛将军:指唐朝的官职,掌管皇帝的侍卫。

太尉: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军事。

郑王:指封王,郑王是封号。

赠:指死后追赠官职。

太子:指皇位继承者。

太平公主:指唐玄宗的妹妹,权倾一时。

曲室:指偏僻的房间。

梦神人覆鼎:指梦中出现神人覆盖鼎的情景,通常被视为吉兆。

妃:指皇后的妃子。

班:指等级或地位。

抚鞠:指抚养。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忠王:指肃宗李亨的封号。

宁亲公主:指肃宗李亨的女儿。

垍:指李垍,张说的儿子。

细柳原:指安葬玄宗元献皇后杨氏的地点。

志文:指墓志铭。

园寝:指皇家的陵园。

镜奁:指古代女性的梳妆盒。

邓国夫人:指窦氏的封号。

天后:指武则天,因其尊号“天后”而得名。

昭成皇太后:唐玄宗的母亲,李隆基的生母。

良娣:妃嫔的一种,位次皇后,高于嫔妃。

禄山之乱:指唐朝安史之乱。

收复长安:指收复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

飞龙厩:指皇宫中的马厩。

柳勣之狱:指柳勣被陷害的案件。

佛舍:指佛教寺院。

掖庭:指皇宫中的后宫。

祔陵庙:指将皇后的灵柩安葬在皇帝的陵墓旁边。

宰臣:古代官职,指宰相。

郭子仪:指唐朝的名将,以忠诚著称。

俪宸极:指帝王的宫殿,宸指帝王的居所,极指最高点,此处指帝王的最高权力。

淑德:指美好的品德,通常指女性的贤良。

谥: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尊号。

徽号:指帝后或贵族的尊号。

鸿名:指伟大的名声或功绩。

履运:指承受天命,即登上皇位。

承天:指接受天命,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先王:指古代的帝王。

明训:指明智的教导或教诲。

圣人之茂典:指圣人所制定的重要制度或礼节。

圆精挺质:指人的气质高雅,精神饱满。

祗禀秀:指天赋聪慧,才貌出众。

祯符:指吉祥的征兆。

协于四星:指与四星(天、地、日、月)相协调,表示天命所归。

典礼:指礼节和仪式。

敦于万国:指受到万国的尊敬和推崇。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韫霄汉之清英:指藏有高洁的品德,如同天上的清气。

史求箴:指历史寻求箴言,即从历史中寻求教训。

壶则:指古代的酒器,此处比喻为准则。

捴谦率礼:指谦虚而有礼。

中闱:指宫中,此处指宫廷内部。

太阴:指月亮,此处比喻为女性。

昃朓:指太阳落山和升起,此处比喻为女性的一生。

丙殿:指皇宫中的宫殿。

祝延之庆:指庆祝长寿和吉祥。

师傅:指古代的官职,负责教育皇子。

礼经:指关于礼仪的经典。

蘋藻:指古代祭祀时用的香草,此处比喻为美好的品德。

珩璜:指古代的玉佩,此处比喻为华丽的装饰。

徽音:指美好的名声。

嘉庆:指喜庆之事。

宪度: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缉熙:指光明照耀,此处比喻为美好的治理。

玄默:指深沉安静,此处比喻为圣明的治理。

宗祀:指祖先的祭祀。

紫微:指天上的紫微星,此处比喻为帝王的居所。

驺虞: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此处比喻为美好的品德。

江、汉:指长江和汉江,此处比喻为广阔的地域。

葛覃:古代的一种植物,此处比喻为美好的品德。

岐阳:指古代的一个地名,此处比喻为美好的地方。

膺历数:指接受天命,即登上皇位。

启圣明:指开启圣明的时代。

大拯艰难:指大力拯救困难。

永清夷夏:指永远使国家安定。

文母:指古代帝王的母亲。

成周王:指周成王,古代的一位贤王。

庆都:指古代的一位贤母,此处指母亲对儿子的教育。

帝尧:指古代的一位圣王,尧帝。

昊苍:指苍天,此处比喻为天命。

圣善:指圣明的德行。

圆魄:指月亮圆满,此处比喻为生命的圆满。

玉英:指美玉的光彩,此处比喻为美好的生命。

坤仪:指地母,此处比喻为女性的美德。

象服:指古代的礼服,此处比喻为尊贵的地位。

山陵:指帝王的陵墓。

贞兆:指吉兆,好兆头。

良吉:指吉利的好日子。

虞祔:指帝王或贵族的祭祀仪式。

式资配享:指按照礼仪进行配享,即与先人一起祭祀。

故实:指旧有的礼制。

嘉名:指美好的名字。

谥法:指古代关于谥号的制定法则。

祔葬:指将死者安葬于先人的陵墓旁边。

建陵:指帝王的陵墓。

旧垄:指旧的墓地。

粉黛:指化妆品,此处比喻为美丽。

赭黄色:古代的一种颜色,此处指衣服的颜色。

圣子符兆:指圣明的征兆。

令珪:指皇后的父亲。

宝应初:指唐朝宝应年间。

太子家令:指太子的家令,负责太子的家务。

冯翊郡公:指封地位于冯翊郡的公爵。

太子右谕德:指太子的右谕德,负责太子的道德教育。

济阴郡公:指封地位于济阴郡的公爵。

鸿胪少卿: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外交。

鄄城县公:指封地位于鄄城县的公爵。

太子宾客:官名,为太子的高级顾问。

濮阳县公:指封地位于濮阳县的公爵。

太子詹事:指太子的詹事,负责太子的事务。

临濮县公:指封地位于临濮县的公爵。

开府仪同三司:指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金吾大将军: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宫廷的安全。

京兆尹: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京兆地区的行政。

外戚传:指记载外戚(皇帝的亲戚)的传记。

吴兴: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冠族:指名门望族。

秘书监: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图书的收藏和管理。

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广平王:指太子。

天宝元年:指唐朝天宝元年。

德宗皇帝:指唐朝的德宗皇帝。

玄宗幸蜀:指唐玄宗逃往四川。

东都:指洛阳,古代的东都。

河洛:指黄河和洛河,此处比喻为中原地区。

朝义败:指叛军朝义失败。

使:指使者。

内朝:指皇宫内部。

敬崇大号:指尊敬地赋予尊号。

稽度:指考察。

前训:指先前的教导。

正至:指正月初一,古代的春节。

衮冕:指皇帝的冠冕。

东序门:指皇宫中的东门。

册:指册封的文书。

嗣皇帝:即位的新皇帝。

顾复:指照顾和抚养。

正《春秋》之义:指符合《春秋》的义理。

丕烈:指伟大的功绩。

旧章:指旧有的制度。

睦王述:指皇帝的兄弟睦王。

奉迎:指迎接。

升平公主:指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

周行天下:指周游天下。

诈妄:指欺诈和妄言。

贞元:指唐朝贞元年间。

敦崇:指尊敬和推崇。

太师: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军事和教育。

太傅: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辅佐皇帝。

太保: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辅佐皇帝。

司徒: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土地和人口。

徐国公:指封地位于徐国的公爵。

官给:指由官府提供。

金吾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主:指主持。

祠:指祭祀。

祔:指将死者安葬于先人的陵墓旁边。

博陵安平: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秘书少监: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图书的收藏和管理。

韩国夫人:指韩国的夫人。

杨贵妃: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

嫔:指妃嫔,即皇帝的妃子。

召王偲:指崔妃所生的儿子。

挟:指依仗。

母党:指母亲的势力。

恩顾:指皇帝的恩宠。

达京:指到达京城。

薨:指去世。

左威卫录事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左威卫的日常事务。

嬖幸:指受到皇帝宠爱的人。

专房:指专房之宠,指受到皇帝特别宠爱的后宫。

长秋:古代后宫中的一种官职,掌管后宫事务。

韩王迥:指唐代宗的韩王李迥。

华阳公主:指唐代宗的女儿,华阳公主。

大历九年:指唐代宗的大历九年,公元774年。

宗师道教:指道教中的宗师,即道教的高级宗教领袖。

琼华真人:指道教中的神仙,此处指代华阳公主。

啮伤:咬伤。

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吴承倩:指吴承倩,唐代宗时期的一位使者。

修短常理:指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社稷:指国家。

黔黎:指百姓。

品物:指事物。

至公:指公正无私。

庄陵:指唐代宗的陵墓。

素纱:指白色的纱。

黼奕:指华丽的纹饰。

辂升玉缀:指装饰华丽的车辆。

轩:指车箱。

珠棂:指用珠子装饰的窗户。

鸾掖:指皇后的宫室。

麟迹:指皇帝的足迹,此处指代皇帝的恩泽。

宗祝:指宗庙中的祭司。

司仪:指主持礼仪的人。

纪垂鸿休:指记录下美好的事迹。

元魏:指北魏,一个历史上的朝代。

戚籓:指外戚,即皇帝的亲戚。

周、隋帝后:指周朝和隋朝的皇后。

五侯:指五个显赫的家族。

七贵:指七个显赫的家族。

缵女:指皇后。

纲大伦:指维持国家大伦。

阴教:指后宫的教育和风俗。

蒸人:指百姓。

瑞云:指吉祥的云彩。

瑶星:指吉祥的星星。

周姜胥宇:指周朝的姜子牙。

汉后推毂:指汉朝的吕后。

嫔风:嫔妃的风范和品德。

继文传圣:指继承文德,传承圣道。

嗣徽克令:指继承先人的美德,能够执行命令。

祗奉园寝:指恭敬地侍奉陵园。

肃恭灵命:指恭敬地对待祖先的命令。

幽明遽间:指生死之间的距离。

倍轸慈衷:指更加悲痛。

微诚:指微小的诚意。

公器:指国家的权力。

重畜:指百姓。

虏候:指边疆。

戎师:指外敌的军队。

裁成圣心:指使皇帝的心情得到安抚。

得失谬于毫厘,安危存于晷刻:指得失之间只差毫厘,安危之间只在一瞬间。

顾怀:指怀念之情。

周丧:指丧事。

品物于至公:指对待事物要公正无私。

宗室:指皇族。

李晟:指唐代将领李晟。

浑瑊:指唐代将领浑瑊。

神策六军:指唐代神策军的六军。

鲁王:指德宗在位前的封号。

纳后:指娶后为妻。

上元二年:指唐代德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顺宗皇帝:指唐代顺宗李诵,德宗的儿子。

淑妃:指德宗的妃子。

贞元二年:指唐代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

两仪殿:指唐代宫殿名。

大行皇后:指已故的皇后。

谥册:指记载谥号的册文。

长孙皇后:指唐太宗的长孙皇后。

靖陵:指德宗的陵墓。

郕国夫人:指德宗的母亲。

郑氏:指德宗母亲的姓氏。

李纾:指唐代官员李纾。

翰林学士:指唐代翰林院的学士。

吴通玄:指唐代翰林学士吴通玄。

贞观:指唐太宗的年号。

岑文本:指唐代文学家岑文本。

庙乐章:指祭祀用的乐章。

张延赏:指唐代宰相张延赏。

柳浑:指唐代宰相柳浑。

扬州大都督:指扬州的最高军事长官。

眉州司马:指眉州的行政长官。

甥侄:指外甥和侄子。

永贞元年:指唐代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

崇陵:指顺宗的陵墓。

韦贤妃:指德宗的贤妃。

元和四年:指唐代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侍于寝园:指在陵墓旁侍奉。

方士:指古代的道士或炼丹术士。

庄宪皇后王氏:顺宗的皇后,后尊为皇太后。

琅邪:古地名,今山东省临沂市。

潞州都督: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最高军事长官。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高级官职,位高权重。

卫尉卿: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才人:宫中女官名,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

籓:古代诸侯王的封地。

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

宣王孺人:顺宗封号,孺人是对女性的尊称。

疾恙:疾病。

永贞内禅:指顺宗退位让位给太子李纯的事件。

太上皇后:皇帝退位后,其原配皇后的尊号。

兴庆宫:唐代皇宫之一,位于长安城内。

仁和恭逊:仁爱、和善、谦逊。

外戚:皇帝或皇后的亲戚。

母仪之风:皇后的风范,比喻女性的典范。

太常少卿:官名,太常寺的副长官,掌管祭祀等事务。

韦纁:唐代官员,曾担任太常少卿。

诔:古代祭文中的一种文体,用以赞美死者。

天以诔之:以天命来赞美死者。

皇后:皇帝的妻子。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国朝典礼:指本朝的礼仪制度。

牒:古代的一种文书,用于官府间的正式通知。

礼部:官名,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百僚:指朝廷中的官员。

贵妃:妃嫔的一种,位次皇后、良娣,高于嫔妃。

坤元:古代对地母的尊称,这里指皇太后。

先圣:指先帝,即顺宗。

大行皇帝:已故的皇帝,这里指顺宗。

外命妇:指皇后的母亲、姐妹等。

景王:唐宪宗的儿子,李纯的弟弟。

昭愍:唐朝皇帝,即唐昭愍帝李湛。

江王:江王的封号,指江王李昂。

宦官:古代宫廷中的男官,常担任皇帝的近侍。

绛王:唐敬宗李湛的庙号。

奸妖:指作乱的人。

枭镜:比喻严刑峻法。

晋国公度:唐代官员,曾任司空、平章事、晋国公等职。

文宗:唐文宗李昂的庙号。

光梦:唐宣宗的弟弟,曾任平卢节度使。

会昌:唐武宗李炎的年号。

大中:唐宣宗李忱的年号。

孝明皇后郑氏:唐宣宗的生母,郑国夫人郑氏。

光王:唐宣宗李忱的庙号。

太妃:皇后的母亲或亲王之妻的尊称。

检校户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户部事务。

平卢节度使:唐代节度使之一,掌管今山东省东部地区。

贝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

清阳:贝州清阳,即今河北省清河县。

词藻:指辞藻,即文辞的华丽和修饰。

聪惠:聪明且贤惠。

经艺:经书和艺术。

属文:写作。

笄:古代女子成年的标志,指女子束发成髻。

《女论语》:宋代女学士宋若莘所著的一部女性教育书籍。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韦逞母宣文君宋氏:韦逞的母亲,宋宣文君,以代孔子之位。

曹大家:东汉女文学家,以代颜回之位。

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和闵子骞。

贞元四年:唐朝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8年。

昭义节度使:古代节度使之一,负责昭义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李抱真:唐朝将领,曾任昭义节度使。

诗赋:古代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和赋。

经史:经书和历史。

大义:重大的道理或原则。

元和末:唐朝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6年至820年。

河内郡君:古代对女性的封号。

宫中记注簿籍:宫廷中的记录和簿册。

嫔媛: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官员。

驸马:皇帝女婿的尊称。

梁国夫人:古代对女性的封号。

宝历初:唐朝宝历年间的初期。

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神策中尉: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神策军的统领。

王守澄:唐朝将领,曾任神策中尉。

郑注:唐朝医人,与王守澄有勾结。

李训:唐朝宰相,与王守澄、郑注有勾结。

李宗闵:唐朝宰相,后被李训、郑注陷害。

李德裕:唐朝宰相,与李宗闵有政治对立。

憸邪:奸邪。

驸马都尉:古代驸马的官职,位在都尉之上。

沈:唐朝驸马都尉,被李训、郑注陷害。

幽:软禁。

岭表:指岭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等地。

越人:越地之人,指今浙江、福建等地的人。

婺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浙江省。

金华令:婺州的行政长官。

太子宫:太子居住的宫殿。

长庆四年:唐朝长庆年间的第四年,公元824年。

司空: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宗庙事务。

赵国夫人:古代对女性的封号。

宝历太后:指唐宝历年间的太后。

义安殿:宫殿名。

义安太后:指居住在义安殿的太后。

右威卫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晋王:晋王的封号,指晋王李普。

悼怀太子:悼怀太子的封号,指晋王李普。

福建人:福建地区的人。

十六宅:古代宫廷中的宅邸,供太子居住。

建安王:古代王爵,指建安王李元宗。

彝章:古代礼制法规。

旧典:古代的旧制或传统。

河阳怀节度使:河阳怀地区的节度使。

鄜坊节度使:鄜坊地区的节度使。

左军:古代军队的一部分。

仇士良:唐朝将领,曾任左军中尉。

卫尉少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左金吾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御史台:古代官署,负责监察官员。

长流:古代刑罚,指流放至边远地区。

驩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南省。

开成二年:唐朝开成年间的第二年,公元837年。

泉州晋江县令:泉州晋江县的行政长官。

刘从谏:唐朝节度使,曾任昭义节度使。

高元裕:唐朝官职,曾任御史中丞。

孙简:唐朝官职,曾任刑部侍郎。

崔郇:唐朝官职,曾任大理卿。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尊称,表示尊敬和崇高的地位。

族望:家族的声望和地位,指家族的显赫和名望。

齐、梁之后:齐、梁两朝的后代,齐、梁是南北朝时期的两个朝代。

侨寓:寄居他乡,指在异乡居住。

流滞:流动停顿,指因故不能继续前行。

闽中:指福建省中部地区。

椒掖:古代指后宫,因为后宫中的妇女常以椒粉涂身,故称。

鲜兄弟:很少的兄弟,指兄弟数量不多。

朕:古代皇帝自称的用语,表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临御:登基即位。

奸滥之徒:奸诈无良的人。

州里:乡里,指家乡。

觊幸:希望得到,企图侥幸成功。

外族:外来的民族或家族。

旄钺:古代将帅所持的标志权力的旗帜。

宠贵:宠爱和尊贵。

孝义:孝顺和仁义。

三宫太后:指太皇太后、宝历太后和皇太后。

复道:古代宫殿中供人行走的高架通道。

命妇:指皇后的母亲和其他尊贵的女性。

赐:皇帝赐予的礼物。

奉:敬献,表示对尊贵的敬意。

积庆殿:皇帝或皇太后居住的宫殿。

坤德:指女性的美德。

彤管:古代女子书写用的红色笔管,比喻女性。

韦、武丧邦:指韦皇后和武宗皇帝去世,国家失去两位重要人物。

毒侔蛇虺:毒性如同毒蛇和毒虫,比喻非常毒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二-评注

恭以皇太后族望,承齐、梁之后,侨寓流滞,久在闽中。

此句通过皇太后的族望和流寓经历,展现了皇家的尊贵血统和迁徙流离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庆灵钟集,早归椒掖,终鲜兄弟,常所咨嗟。

这句话描绘了皇太后早逝的悲剧,以及因兄弟稀少而引发的哀叹,表达了对家族不幸的同情。

朕自临御已来,便遣寻访,冀得诸舅,以慰慈颜。

此句反映了皇帝对皇太后的深切怀念和对家族亲情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皇帝的责任感和对家族和睦的渴望。

而奸滥之徒,探我情抱,因缘州里之近,附会祖先之名,觊幸我国恩,假托我外族。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奸佞之徒利用家族名望谋取私利,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

萧洪之恶迹未远,萧本之覆辙相寻,弘之本末,尤更乖戾。

这里通过萧洪、萧本、萧弘三人的事例,揭示了家族内部的不和与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

三司推鞫,曾无似是之踪;宰臣参验,见其难容之状。

此句说明了皇帝对奸佞之徒的严惩,以及朝廷对国家法律和道德的维护。

文款继入,留中久之。

这句话反映了皇帝对国家政务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重视。

朕于视膳之时,频有咨禀,恭闻处分,惟在真实。

此句体现了皇帝对国家政务的亲自过问和对国家大事的认真态度。

丐沐堕桑,既无可验;凿空作伪,岂得更容?

这句话强调了皇帝对奸佞之徒的严惩,以及对国家法律和道德的维护。

据其罪状,合当极法,尚为含忍,投之荒裔。

此句反映了皇帝的仁慈之心,即使对罪大恶极之人,也给予了宽恕。

萧本除名,长流爱州;萧弘配流儋州。

这句话说明了皇帝对罪人的惩罚,同时也体现了皇帝的公正和严明。

初,萧洪诈称国舅十数年,两授旄钺,宠贵崇于天下。

此句描述了萧洪的恶行,以及他因欺诈而获得的权力和地位。

萧本因士良乡导,发洪之诈,联历显荣。

这句话说明了萧本揭发了萧洪的欺诈行为,并因此获得了荣誉。

及从谏奏论,伪迹难掩,而太后终不获真弟。

此句反映了皇帝对家族和睦的重视,以及他对待家族问题的公正态度。

文宗孝义天然,大和中,太皇太后居兴庆宫,宝历太后居义安殿,皇太后居大内,时号“三宫太后”。

这句话描述了当时宫廷的尊贵地位,以及太皇太后、宝历太后和皇太后的身份。

上五日参拜,四节献贺,皆由复道幸南内,朝臣命妇诣宫门起居,上尤执礼,造次不失。

此句反映了皇帝对家族和朝廷的尊敬,以及他对礼仪的重视。

有司尝献新瓜、樱桃,命献陵寝宗庙之后,中使分送三宫、十宅。

这句话说明了皇帝对家族的关怀,以及他对宗庙和陵寝的敬仰。

初,有司送三宫物,一例称赐。帝曰:“物上三宫,安得名赐?”遽取笔涂籍,改“赐”为“奉”。

此句反映了皇帝对礼仪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家族的尊重。

开成中正月望夜,帝于咸泰殿陈灯烛,奏《仙韶乐》,三宫太后俱集,奉觞献寿,如家人礼,诸亲王、公主、驸马、戚属皆侍宴。

这句话描述了皇帝与家族成员共度佳节,体现了宫廷的和谐与温馨。

上性恭俭,延安公主衣裾宽大,即时遣还,罚驸马窦浣两月赐钱。

此句反映了皇帝的节俭和公正,以及对亲族的关爱。

武宗即位,供养弥谨。

这句话说明了武宗对家族的尊敬和孝顺。

萧太后徙居积庆殿,号积庆太后。会昌中崩,谥曰贞献。

此句描述了萧太后的生平和谥号,反映了她的尊贵地位。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武宗昭肃皇帝之母也。

这句话说明了韦皇后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她对家族的贡献。

武宗王贤妃。

此句描述了武宗的贤妃,反映了宫廷生活的丰富。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皇帝之母也。

这句话说明了晁皇后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她对家族的贡献。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僖宗皇帝之母也。

这句话说明了王皇后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她对家族的贡献。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东蜀人。入侍寿王邸,婉丽多智,特承恩顾,生德王、辉王。

此句描述了何皇后的生平和才能,反映了她的尊贵地位。

昭宗即位,立为淑妃。

这句话说明了何皇后在昭宗时期的地位和贡献。

乾宁中,车驾在华州,册为皇后。

此句描述了何皇后在乾宁年间的册封,反映了她的尊贵地位。

国家自乾符已后,盗满天下,妖生九重,宫庙榛芜,奔播不暇。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宫廷的困境。

景福之际,奸臣内侮,后于蒙尘薄狩之中,尝膳御侮,不离左右。

此句描述了何皇后在国家动荡时期的忠诚和勇敢。

左关、右辅之幸,时事危迫,后消息抚御,终获保全。

这句话说明了何皇后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英勇表现,以及她对国家的贡献。

自岐下还京,崔胤尽诛黄门宦官,每宣谕宰臣,但令宫嫔来往。

此句描述了何皇后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她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是时国命夺于硃氏,左右前后,皆是汴人,宫中动息,虽纤芥必闻于硃全忠。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宫廷的困境。

宫人常怀惴怵,帝后垂泣相视。

此句描述了宫廷中人们的恐惧和绝望,以及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相互安慰。

天祐初,全忠逼迁舆驾,东幸洛阳。

此句描述了宫廷中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的迁移。

其年八月,昭宗遇弑。

这句话描述了昭宗的悲剧,反映了宫廷的动荡和不安。

翌日,宰相柳璨、独孤损等诈宣皇后令云:“帝为宫人害,辉王祚宜升帝位。”仍尊后为皇太后。

此句描述了皇后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她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

遭罹变故,迫以凶威,宫中哭泣,不敢声闻于外。

这句话反映了宫廷中的恐惧和绝望,以及人们对政治斗争的无奈。

明年十二月,全忠将僭位,先行九锡,然后受禅。

此句描述了全忠篡位的野心和宫廷的动荡。

全忠牙将蒋玄晖在洛阳宫知枢密,与太常卿张廷范私议云:“山西、河北未平,禅代无利,请俟荡定。”欲有咨谏。

这句话反映了宫廷中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的困境。

宣徽副使赵殷衡素与张、蒋不协,且欲代知枢密事,因使于梁,诬告云:“玄晖私于何太后,相与盟诅,誓复唐室,不欲王受九锡。”全忠大怒,即日遣使至洛阳,诛玄晖、廷范、柳璨等,太后亦被害于积善宫,又杀宫人阿秋、阿虔,仍废太后为庶人。

这句话描述了宫廷中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的残酷,以及皇后和宫人的悲惨遭遇。

赞曰:坤德既轨,彤管有炜。

这句话对皇后的品德和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韦、武丧邦,毒侔蛇虺。

这句话描述了韦皇后和武皇后的悲剧,以及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阴教斯僻,嫔风浸毁。

这句话反映了宫廷中的道德沦丧和风气败坏。

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这句话对何皇后的品德和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了她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7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