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三十六-原文
高宗中宗诸子
○燕王忠原王孝泽王上金许王素节孝敬皇帝弘裴居道附
章怀太子贤贤子邠王守礼
懿德太子重润庶人重福节愍太子重俊殇帝重茂
高宗八男:则天顺圣皇后生中宗、睿宗及孝敬皇帝弘、章怀太子贤,后宫刘氏生燕王忠,郑氏生原王孝,杨氏生泽王上金,萧淑妃生许王素节。
燕王忠,字正本,高宗长子也。高宗初入东宫而生忠,宴宫僚于弘教殿。太宗幸宫,顾谓宫臣曰:“顷来王业稍可,非无酒食,而唐突卿等宴会者,朕初有此孙,故相就为乐耳。”太宗酒酣起舞,以属群臣,在位于是遍舞,尽日而罢,赐物有差。
贞观二十年,封为陈王。永徽元年,拜雍州牧。时王皇后无子,其舅中书令柳奭说后谋立忠为皇太子,以忠母贱,冀其亲己,后然之。奭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讽、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于志宁等,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
三年,立忠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五品已上子为父后者赐勋一级。六年,加元服,制大辟罪已下并降一等,大酺三日。
其年,王皇后被废,武昭仪所生皇子弘年三岁。礼部尚书许敬宗希旨上疏曰:“伏惟陛下宪章千古,含育万邦,爰立圣慈,母仪天下。
既而皇后生子,合处少阳。出自涂山,是谓吾君之胤;夙闻胎教,宜展问竖之心。
乃复为孽夺宗,降居籓邸,是使前星匿彩,瑶岳韬峰。
臣以愚诚,窃所未喻。
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
近者元妃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晖宜息。
安可以兹傍统,叨据温文?国有诤臣,孰逃其责!
窃惟息姑克让,可以思齐;刘强守籓,宜遵往轨。
追迹太伯,不亦休哉?踵武延陵,故常安矣。
宁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袭衣裳,使违方于震位?
蠢尔黎庶,云谁系心?垂裕后昆,将何播美?
高宗从之。
显庆元年,废忠为梁王,授梁州都督,赐实封二千户,物二万段,甲第一区。
其年,转房州刺史。
忠年渐长大,常恐不自安,或私衣妇人之服,以备刺客。
又数有妖梦,常自占卜。
事发,五年,废为庶人,徙居黔州,囚于承乾之故宅。
麟德元年,又诬忠与西台侍御上官仪、宦者王伏胜谋反,赐死于流所,年二十二,无子。
仪等伏诛。
明年,皇太子弘表请收葬,许之。
神龙初,追封燕王,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原王孝,高宗第二子也。
永徽元年,封许王。
三年,拜并州都督。
显庆三年,累除遂州刺史。
麟德元年薨,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悼。
神龙初,追赠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泽王上金,高宗第三子也。
永徽元年,封巳王。
三年,遥授益州大都督。
乾封元年,累转寿州刺史,有罪免官,削封邑,仍于澧州安置。
上金既为则天所恶,所司希旨,求索罪失以奏之,故有此黜。
永隆二年二月,则天矫抗表巳王上金、鄱阳王素节许同朝集之例,义阳、宣城二公主缘母萧氏获谴,从夫外官,请授官职。
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预朝集。
嗣圣元年,上金、素节,义阳、宣城二公主听赴哀。
文明元年,上金封毕王,素节封为葛王。
又改上金封为泽王、苏州刺史,素节许王、隆州刺史。
垂拱元年,改陈州刺史。
永昌元年,授太子左卫率,出为随州刺史。
载初元年,武承嗣使酷吏周兴诬告上金、素节谋反,召至都,系于御史台。
舒州刺史、许王素节见杀于都城南驿,因害其支党。
上金恐惧,自缢死。
子义珍、义玫、义璋、义环、义瑾、义璲七人并配流显州而死。
神龙初,追复上金官爵,封庶子义珣为嗣泽王。
先是,义珣窜在岭外,匿于佣保之间。
及绍封无几,有人告义珣非上金子,假冒袭爵。
义珣不能自明,复流于岭外。
开元初,封素节子璆为嗣泽王,继上金后。
十二年,玉真公主表称义珣实上金遗胤,被嗣许王瓘兄弟利其封爵,谋构废之。
今上由是削璆王爵,复召义珣为嗣泽王,拜率更令。
因是,诸宗室非本宗袭爵,自中兴已后继为嗣王者,皆令归宗,削其爵邑也。
许王素节,高宗第四子也。
年六岁,永徽二年,封雍王,寻授雍州牧。
素节能日诵古诗赋五百余言,受业于学十徐齐聃,精勤不倦,高宗甚爱之。
又转岐州刺史。
年十二,改封郇王。
初,则天未为皇后也,与素节母萧淑妃争宠,递相谮毁。
六年,则天立为皇后后,淑妃竟为则天所谮毁,幽辱而杀之。
素节尤被谗嫉,出为申州刺史。
乾封初,下敕曰:“素节既旧疾患,宜不须入朝。”
而素节实无疾。
素节自以久乖朝觐,遂著《忠孝论》以见意,词多不载。
时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因使潜封此论以进,则天见之,逾不悦,诬以赃贿,降封鄱阳郡王,仍于袁州安置。
仪凤二年,禁锢终身,又改于岳州安置。
永隆元年,转岳州刺史,后改封葛王。
则天称制,又进封许王,累除舒州刺史。
天授中,与上金同被诬告,追赴都。
临发州,闻有遭丧哭者,谓左右曰:“病死何由可得,更何须哭!”
行至都城南龙门驿,被缢死,年四十三,则天令以庶人礼葬之。
中宗即位,追封许王,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仍以礼改葬,陪于乾陵。
素节被杀之时,子瑛、琬、玑、易等九人并为则天所杀,惟少子琳、瓘、璆、钦古以年小,特令长禁雷州。
神龙初,封瓘为嗣许王。
开元初,封琳为嗣越王,以绍越王贞之后。
璆为嗣泽王,以继伯父泽王上金之后。
琳,官至右监门将军,卒。
瓘,开元十一年为卫尉卿。
以抑伯上金男不得承袭,以弟璆继之,遽谴瓘为鄂州别驾。
于是下诏绝其外继,乃以故泽王上金男义珣为嗣泽王,江王祎为信安郡王,嗣蜀王褕为广汉郡王,嗣密王彻为濮阳郡王,嗣曹王臻为济国公,嗣赵王琚为中山郡王,武阳郡王继宗为澧国公。
瓘累迁邠州刺史、秘书监、守太子詹事。
璆性仁厚谨愿,居家邕睦,朝廷重之。
天宝六载卒,赠蜀郡大都督。
瓘晚有子,命璆子益为嗣。
及卒,有解、需二子,皆幼孺。
十一载,益袭封许王。
十四载,解娶杨銛女,乃袭许王。
璆初为嗣泽王,降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封褒信郡王。
进《龙池皇德颂》,迁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
天宝初,重拜宗正卿,加金紫光禄大夫。
璆友弟聪敏,闻善若惊,宗子中有一善,无不荐拔,故宗枝居省闼者,多是璆之所举。
九载卒,赠江陵大都督。
孝敬皇帝弘,高宗第五子也。
永徽四年,封代王。
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大赦改元。
弘尝受《春秋左氏传》于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废卷而叹曰:‘此事臣子所不忍闻,经籍圣人垂训,何故书此?’
瑜对曰:‘孔子修《春秋》,义荐褒贬,故善恶必书。褒善以示代,贬恶以诫后,故使商臣之恶,显于千载。’
太子曰:‘非唯口不可道,故亦耳不忍闻,请改读余书。’
瑜再拜贺曰:‘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殿下诚孝冥资,睿情天发,凶悖之迹,黜于视听。循奉德音,实深庆跃。臣闻安上理人,莫善于礼,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非礼无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焉。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停《春秋》而读《礼记。’’
太子从之。
龙朔元年,命中书令、太子宾客许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太子中舍人杨思俭等于文思殿博采古今文集,摘其英词丽句,以类相从,勒成五百卷,名曰《瑶山玉彩》,表上之。
制赐物三万段,敬宗已下加级、赐帛有差。
总章元年二月,亲释菜司成馆,因请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高宗并从之。
时有敕,征边辽军人逃亡限内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并处斩,家口没官。
太子上表谏曰:‘窃闻所司以背军之人,身久不出,家口皆拟没官。亦有限外出首,未经断罪,诸州囚禁,人数至多。或临时遇病,不及军伍,缘兹怖惧,遂即逃亡;或因樵采,被贼抄掠;或渡海来去,漂没沧波;或深入贼庭,有被伤杀。军法严重,皆须相傔。若不及傔,及不因战亡,即同队之人,兼合有罪。遂有无故死失,多注为逃。军旅之中,不暇勘当,直据队司通状,将作真逃,家口令总没官,论情实可哀愍。《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伏愿逃亡之家,免其配没。’
制从之。
咸亨二年,驾幸东都,留太子于京师监国。
时属大旱,关中饥乏,令取廓下兵士粮视之,见有食榆皮蓬实者,乃令家令等各给米使足。
是时戴至德、张文瓘兼左庶子,与右庶子萧德昭同为辅弼,太子多疾病,庶政皆决于至德等。
时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于掖庭,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令出降。
又请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贫人。
诏并许之。
又召诣东都,纳右卫将军裴居道女为妃。
所司奏以白雁为贽,适会苑中获白雁,高宗喜曰:‘汉获硃雁,遂为乐府;今获白雁,得为婚贽。彼礼但成谣颂,此礼便首人伦,异代相望,我无惭德也。’
裴氏甚有妇礼,高宗尝谓侍臣曰:‘东宫内政,吾无忧矣。’
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
制曰:‘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直城趋贺,肃敬著于三朝;中寝问安,仁孝闻于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迁上宾之驾。昔周文至爱,遂延庆于九龄;朕之不慈,遽永诀于千古。天性之重,追怀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谥者,行之迹也;号者,事之表也。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谥为孝敬皇帝。’
其年,葬于缑氏县景山之恭陵。
制度一准天子之礼,百官从权制三十六日降服。
高宗亲为制《睿德纪》,并自书之于石,树于陵侧。
初,将营筑恭陵,功费钜亿,万姓厌役,呼嗟满道,遂乱投砖瓦而散。
太子无子,长寿中,制令楚王讳继其后。
中宗践祚,制祔于太庙,号曰义宗,又追赠妃裴氏为哀皇后。
景云元年,中书令姚元之、吏部尚书宋璟奏言:
‘准礼,大行皇帝山陵事终,即合祔庙。其太庙第七室,先祔皇昆义宗孝敬皇帝、哀皇后裴氏神主。
伏以义宗未登大位,崩后追尊,至神龙之初,乃特令升祔。
‘《春秋》之义,国君即位未逾年者,不合列昭穆。
又古者祖宗各别立庙,孝敬皇帝恭陵既在洛州,望于东都别立义宗之庙,迁祔孝敬皇帝、哀皇后神主,命有司以时享祭,则不违先旨,又协古训,人神允穆,进退得宜。
在此神主,望入夹室安置,伏愿陛下以礼断恩。’
诏从之。
开元六年,有司上言:
‘孝敬皇帝今别庙将建,亨祔有期,准礼,不合更以义宗为庙号,请以本谥孝敬为庙称。’
于是始停义宗之号。
裴居道,绛州闻喜人,隋兵部侍郎镜民孙也。
父熙载,贞观中为尚书左丞。
居道以女为太子妃,则天时,历位纳言、内史、太子少保,封翼国公。
载初元年春,为酷吏所陷,下狱死。
章怀太子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
永徽六年,封潞王。
显庆元年,迁授岐州刺史。
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
时始出阁,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嗟赏。
高宗尝谓司空李勣曰:
‘此兒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
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
我问何为如此,乃言性爱此言。
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性。’
龙朔元年,徙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雍州牧如故。
二年,加扬州大都督。
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
咸亨三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如故,食实封一千户。
上元元年,又依旧名贤。
上元二上,孝敬皇帝薨。
其年六月,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寻令监国。
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
仪凤元年,手敕褒之曰:
‘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
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纲所施,务存于审察。
加以听览余暇,专精坟典。
往圣遗编,咸窥壶奥;先王策府,备讨菁华。
好善载彰,作贞斯在,家国之寄,深副所怀。
可赐物五百段。’
贤又招集当时学者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注范晔《后汉书》,表上之,赐物三万段,仍以其书付秘阁。
时正议大夫明崇俨以符劾之术为则天所任使,密称‘英王状类太宗’。
又宫人潜议云‘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
则天又尝为贤撰《少阳政范》及《孝子传》以赐之,仍数作书以责让贤,贤逾不自安。
调露二年,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贤所为。
俄使人发其阴谋事,诏令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推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皁甲数百领,乃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
永淳二年,迁于巴州。
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
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
则天举哀于显福门,贬神勣为叠州刺史,追封贤为雍王。
神龙初,追赠司徒,仍遣使迎其丧柩,陪葬于乾陵。
睿宗践祚,又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
有三子:光顺、守礼、守义。
光顺,大授中封安乐郡王,寻被诛。
守义,文明年封犍为郡王。
垂拱四年,徙封永安郡王,病卒。
守礼本名光仁,垂拱初改名守礼,授太子洗马,封嗣雍王。
时中宗迁于房陵,睿宗虽居帝位,绝人朝谒,诸武赞成革命之计,深嫉宗枝。
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同处于宫中,凡十余年不出庭院。
至圣历元年,睿宗自皇嗣封为相王,许出外邸。
睿宗诸子五子皆封郡王,与守礼始居于外。
神龙元年,中宗纂位,授守礼光禄卿同正员。
神龙中,遗诏进封邠王,赐实封五百户。
景云二年,带光禄卿,兼幽州刺史,转左金吾卫大将军,遥领单于大都护。
先天二年,迁司空。
开元初,历虢、陇、襄、晋、滑六州刺史,非奏事及大事,并上佐知州。
时宁、申、岐、薛、邠同为刺史,皆择首僚以持纲纪。
源乾曜、袁嘉祚、潘好礼皆为邠府长史兼州佐,守礼唯弋猎、伎乐、饮谑而已。
九年已后,诸王并征还京师。
守礼以外枝为王,才识猥下,尤不逮岐、薛。
多宠嬖,不修风教,男女六十余人,男无中才,女负贞称,守礼居之自若,高歌击鼓。
常带数千贯钱债,或有谏之者曰:‘王年渐高,家累甚众,须有爱惜。’
守礼曰:‘岂有天子兄没人葬?’
诸王因内宴言之,以为欢笑。
时积阴累日,守礼白于诸王曰:‘欲晴。’果晴。
愆阳涉旬,守礼曰:‘即雨。’果连澍。
岐王等奏之,云:‘邠哥有术。’
守礼曰:‘臣无术也。则天时以章怀迁谪,臣幽闭宫中十余年,每岁被敕杖数顿,见瘢痕甚厚。
欲雨,臣脊上即沉闷,欲晴,即轻健,臣以此知之,非有术也。’
涕泗沾襟,玄宗亦悯然。
二十九年薨,年七十余,赠太尉。
子承宏,开元初封广武郡王,历秘书员外监,又为宗正卿同正员。
广德元年,吐蕃凌犯上都,乘舆幸陕。
蕃、浑之众入城,吐蕃宰相马重英立承宏为帝,以于可封、霍环等为宰相,补署百余人。
旬余日,贼退,郭子仪率众入城,送承宏于行在,上不之责,止于虢州。寻死。
承宁,天宝初,授率更令同正员,嗣邠王。
承寀,至德二载,封为燉煌郡王,加开府仪同三司。
与仆固怀恩使回纥和亲,因纳其女为妃,册为毗伽公主。
回纥著勋,承寀甚遇恩宠。
乾元元年六月卒,赠司空。
唐法,嗣郡王但加四品阶,亲王子例著绯。
开元中,张九龄为中书令,奏请宁、薛王男并赐紫,邠王三男衣紫,余二十人衣绯,官亦不越六局郎,王府掾属仍员外置。
十五载,扈从至巴蜀,依例著紫。
中宗四男:章庶人生懿德太子重润,后宫生庶人重福、节愍太子重俊、殇帝重茂。
懿德太子重润,中宗长子也。
本名重照,以避则天讳,故改焉。
开耀二年,中宗为皇太子,生重润于东宫内殿,高宗甚悦。
及月满,大赦天下,改元为永淳。
是岁,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
及中宗迁于房州,其府坐废。
圣历初,中宗为皇太子,封为邵王。
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时年十九。
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非其罪,大为当时所悼惜。
中宗即位,追赠皇太子,谥曰懿德,陪葬乾陵。
仍为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
又赠永泰郡主为公主,令备礼改葬,仍号其墓为陵焉。
庶人重福,中宗第二子也。
初封唐昌王,圣历三年,徙封平恩王。
长安四年,进封谯王,历迁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
神龙初,为韦庶人所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潜构成重润之罪,由是左授濮州员外刺史,转均州,司防守,不许视事。
景龙三年,中宗亲祀南郊,大赦天下,流人并放还。
重福不得归京师,尤深郁怏,上表自陈曰:
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
伏惟陛下德侔造化,明齐日月,恩及飞鸟,惠加走兽。
近者焚柴展礼,郊祀上玄,万物沾恺悌之仁,六合承旷荡之泽。
事无轻重,咸赦除之。苍生并得赦除,赤子偏加摈弃,皇天平分之道;固此乎?
天下之人,闻者为臣流涕。
况陛下慈念,岂不愍臣恓惶?伏望舍臣罪愆,许臣朝谒。
傥得一仰云陛,再睹陛圣颜,虽没九泉,实为万足。
重投荒徼,亦所甘心。
表奏不报。
及韦庶人临朝,遽令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以兵五百人就均州守卫重福。
俄而韦氏伏诛,睿宗即位,又转集州刺史。
未及行,洛阳人张灵均进计于重福曰:
大王地居嫡长,自合继为天子。
相王虽有讨平韦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
昔汉诛诸吕,犹迎代王,今东都百官士庶,皆愿王来。
王若潜行直诣洛阳,亦是从天上落,遣人袭杀留守,即拥兵西据陕州,东下河北,此天下可图也。
初,景龙三年,郑愔自吏部侍郎出为江州司马,便道诣重福阴相结托。
至是又与灵均通传动静,亦密遣使劝重福构逆,预推尊重福为天子,温王重茂为皇太弟,自署为左丞相。
重福乃遣家臣王道先赴东都,潜募勇敢之士,重福遽自均州诈乘驿与灵均继进。
王道始至东都,俄有泄其谋者,洛州司马崔日知捕获其党数十人。
经闻重福至,王道等率众随重福径取左右屯营兵作乱,将至天津桥,愿从者已数百人,皆执持器仗,助其威势。
侍御史李邕先诣左掖门,令闭关拒守。
又至右屯营号令云:
重福虽先帝之子,已得罪于先帝,今者无故入城,必是作乱。
君等皆委质圣朝,宜尽诚节,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有顷,重福果来夺右屯营,坚壁不动,营中矢射如雨。
便趣大臣掖门,拟取留守,遇门闭,遂纵火以烧城门。
左屯营兵又来逼之,重福度数穷,出自上东门而遁,匿于山谷间。
明日,东都留守裴谈等大出兵搜索,重福窘迫,自投漕河而死,磔尸三日,时年三十一。
诏曰:
集州刺史谯王重福,幼则凶顽,长而险诐。
幸托体于先圣,尝通交于巨逆。
子而不子,自绝于天。
有国有家,莫容于代。
往者颇不含忍,长令幽絷。
自大行晏驾,韦氏临朝,将肆屠灭,尤加防卫。
洎天有成命,集于朕躬,永怀犹子之情,庶协先亲之义。
所以开置僚属,任隆刺举,冀其悛改,以怙恩荣。
而诖误有徒,狂狡未息。
便即私出均州,诈乘驿骑,至于都下,遂逞其谋。
先犯屯兵,次烧左掖,计穷力屈,投河而毙。
虽人所共弃,邦有常刑,我非不慈,尔自招咎。
且闻其故,有恻于怀。
昔刘长既殁,楚英遂殒,以礼收葬,抑惟旧章,屈法申恩,宜仍旧宠。
可以三品礼葬。
节愍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也。
圣历元年,封义兴郡王。
长安中,累授卫尉员外少卿。
神龙初,封卫王,拜洛州牧,赐实封千户,寻迁左卫大将军,兼遥授扬州大都督。
二年秋,立为皇太子。
重俊性虽明果,未有贤师傅,举事多不法。
俄以秘书监杨璬、太常卿武崇训并为太子宾客。
璬等皆主婿年少,唯以蹴鞠猥戏取狎于重俊,竟无调护之意。
左庶子姚珽数上疏谏诤,右庶子平贞慎又献《孝经议》、《养德传》以讽,重俊皆优纳焉。
时武三思得幸中宫,深忌重俊。
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
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
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与十余人。
又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
又以昭容上官氏素与三思奸通,扣閤索之。
韦庶人及公主遽拥帝驰赴玄武门楼,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
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宿卫者拒之;不得进。
帝据槛呼多祚等所将千骑,谓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
于是千骑王欢喜等倒戈,斩多祚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于楼下,余党遂溃散。
重俊既败,率其属百余骑趋肃章门,奔终南山。
帝令长上果毅赵思慎率轻骑追之。
重俊至雩县西十余里,骑不能属,唯从奴数人。
会日暮憩林下,为左右所杀。
制今枭首于朝,又献之于太庙,并以祭三思、崇训尸柩。
睿宗即位,下制曰:‘朕闻曾氏之孝也,慈亲惑于疑听;赵虏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历考前闻,率由旧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构间,困于谗嫉。莫顾鈇钺,轻盗甲兵,有此诛夷,无不悲惋。今四凶咸服,十起何追,方申赤军之冤,以纾黄泉之痛。可赠皇太子。’谥曰节愍,陪葬定陵。
一子宗晖,开元初封湖阳郡王。
初,重俊被害,宫府僚吏莫敢近者,永和丞甯嘉勖解衣裹重俊首号哭,时人义之。
宗楚客闻而大怒,收付制狱,贬为平兴丞,寻卒。
睿宗践祚,下制曰:‘宁嘉勖能重名节,事高栾、向,幽涂已往,生气凛然。静言忠义,追存褒宠。可赠永和县令。’
宗晖,天宝中为卫尉员外卿。
十一载,王鉷反,宗晖以卖宅与鉷,贬涪川郡长史,量移卢阳长史。
至德元年,追赴行在所,授特进、鸿胪卿。
宗晖无他才,以外族之亲,受恩顾转隆。
太常员外卿卒。
殇皇帝重茂,中宗第四子也。
圣历三年,封北海王。
神龙初,进封温王,授右卫大将军,兼遥领并州大都督,未出閤。
景龙四年,中宗崩,韦庶人立重茂为帝,而自临朝称制。
及韦氏败,重茂遂逊位,让叔父相王,退居别所。
景云二年,改封襄王,迁于集州,令中郎将率兵五百人守卫。
开元二年,转房州刺史。
寻薨,时年十七,谥曰殇皇帝,葬于武功西原。
史臣曰:‘前代以嬖妇孽子破国亡家者多矣,然未如大帝、孝和之甚也。高宗八子,二王早世,为武后所毙者四人,章怀以母子之爱,颖悟之贤,犹不免于虎口。况燕、泽、素节异腹之胤乎!覆载胡心,产兹鸩毒,悲夫!孝和母嚣,妇傲女暴,如置身群魅之中,安有保其终吉哉!天将涤荡昏氛,非重茂所能枝也。’
赞曰:‘父子天性,嬖能害正。宜臼、申生,翻为不令。唐年钧德,章怀最仁。凶母畏明,取乐于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三十六-译文
高宗和中宗的儿子们:燕王忠、原王孝、泽王上金、许王素节、孝敬皇帝李弘、裴居道、章怀太子李贤、邠王守礼、懿德太子李重润、庶人李重福、节愍太子李重俊、殇帝李重茂。
高宗有八个儿子:则天顺圣皇后生了中宗、睿宗、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后宫刘氏生了燕王李忠,郑氏生了原王李孝,杨氏生了泽王李上金,萧淑妃生了许王李素节。
燕王李忠,字正本,是高宗的长子。高宗刚进入东宫时,李忠就出生了,高宗在弘教殿宴请宫中的官员。太宗来到宫中,看着宫中的官员说:‘最近王业有所进展,不是没有酒食,而是唐突了你们的宴会,我刚刚有了这个孙子,所以大家聚在一起欢乐。’太宗酒兴正浓,起身跳舞,让群臣一起跳舞,在位的人都跳了一整天,直到结束,赐给了不同等级的物品。
贞观二十年,被封为陈王。永徽元年,被任命为雍州牧。当时王皇后没有儿子,她的舅舅中书令柳奭劝说皇后,想要立李忠为皇太子,因为李忠的母亲身份低微,希望皇后能亲近自己,皇后同意了。柳奭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于志宁等人,坚决请求立李忠为储君,高宗答应了。三年后,立李忠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五品以上的儿子为父亲继承爵位,赐予一级功勋。六年,李忠行冠礼,规定死刑以下的罪行都降一级,举行三天盛大的宴会。那一年,王皇后被废,武昭仪所生的皇子李弘三岁。礼部尚书许敬宗迎合旨意上疏说:‘陛下遵循千古的宪章,养育万邦,既然立了圣慈,母仪天下。皇后生了儿子,应该住在少阳宫。出自涂山,是我们的君主之裔;从小就接受胎教,应该展示问询之心。然而却因为恶行夺去了宗位,降为藩王,这是使前星隐去光彩,瑶山隐藏高峰。我以愚诚,私下觉得难以理解。现在守着宝器的人,本来就不是皇室的嫡系,永徽年间开始,国本未定,权引彗星,越升明两。最近元妃生下皇子,真正的后裔降临,重光日融,微光应该熄灭。怎么能用这样的旁系来继承皇位,占据温文?国有诤臣,谁能逃脱责任!私下认为息姑能谦让,可以思考;刘强守藩,应该遵循旧轨。追溯太伯,不是很美好吗?效仿延陵,所以常常安宁。怎么能颠倒枝干,长久地改变天庭之位;倒穿衣服,使违背震位之道?愚蠢的百姓,谁能真正关心?留给后世子孙,将如何传播美德?’高宗听从了。
显庆元年,将李忠废为梁王,任命为梁州都督,赐予实封二千户,物品二万段,甲第一区。那一年,转任房州刺史。
李忠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担心自己不安,有时私下穿着妇女的衣服,以防刺客。又多次有怪梦,经常自己占卜。事情暴露后,五年,被废为庶人,迁居黔州,囚禁在承乾的旧宅中。麟德元年,又诬陷李忠与西台侍御上官仪、宦官王伏胜谋反,赐死于流放地,年二十二,无子。上官仪等人被处死。第二年,皇太子李弘上表请求收葬,被允许。神龙初年,追封为燕王,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原王李孝,是高宗的第二个儿子。永徽元年,被封为许王。三年,被任命为并州都督。显庆三年,多次被任命为遂州刺史。麟德元年去世,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悼。神龙初年,追赠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泽王李上金,是高宗的第三个儿子。永徽元年,被封为鄱阳王。三年,被遥授益州大都督。乾封元年,多次转任寿州刺史,因罪免官,剥夺封地,仍被安置在澧州。李上金被武则天所厌恶,相关部门迎合旨意,寻找罪过上报,因此被贬。永隆二年二月,武则天违背常规,让鄱阳王李上金、鄱阳王素节、义阳公主、宣城公主按照同朝集会的例子,因为母亲萧氏获罪,随丈夫外任,请求授予官职。任命李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参加朝会。嗣圣元年,李上金、素节、义阳公主、宣城公主被允许参加丧礼。文明元年,李上金被封为毕王,素节被封为葛王。又改封李上金为泽王、苏州刺史,素节为许王、隆州刺史。垂拱元年,改任陈州刺史。永昌元年,授予太子左卫率,出京任随州刺史。载初元年,武承嗣派酷吏周兴诬告李上金、素节谋反,将他们召至都城,关押在御史台。舒州刺史、许王素节在都城南驿被缢死,因此杀害了他的同党。李上金害怕,自缢而死。他的儿子义珍、义玫、义璋、义环、义瑾、义璲七人一并被流放到显州而死。神龙初年,追复李上金的官爵,封庶子义珣为嗣泽王。
之前,义珣在岭外逃亡,隐藏在佣保之间。等到重新封爵不久,有人告发义珣不是李上金之子,假冒袭爵。义珣无法自辩,又被流放到岭外。开元初年,封素节之子李璆为嗣泽王,继承李上金之后。开元十二年,玉真公主上表称义珣实际上是李上金的遗子,被继承许王李瓘的兄弟为了他们的封爵,密谋废黜他。现在皇帝因此剥夺了李璆的王爵,再次召回义珣为嗣泽王,任命为率更令。因此,从中兴以后,所有非本宗继承王爵的宗室,都命令他们归宗,剥夺他们的爵位。
许王李素节,是高宗的第四个儿子。六岁时,永徽二年,被封为雍王,不久被任命为雍州牧。李素节能每天背诵五百多字的古诗赋,受业于学十徐齐聃,勤奋不懈,高宗非常喜爱他。又转任岐州刺史。十二岁时,改封为郇王。
起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时,与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争宠,互相诬陷。六年,武则天成为皇后后,萧淑妃最终被武则天诬陷,被幽禁并杀害。李素节特别受到诬陷和嫉妒,被外放为申州刺史。乾封初年,下敕令说:‘李素节既然有旧疾,不需要入朝。’但实际上李素节并没有病。李素节自己因为很久没有朝见,于是写了《忠孝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的词句很多没有记载。当时王府的仓曹参军张柬之趁使节之便,偷偷封好这篇文章进献,武则天看到后,非常不高兴,诬陷他贪污,降封为鄱阳郡王,仍被安置在袁州。仪凤二年,终身被禁锢,又被改安置在岳州。永隆元年,转任岳州刺史,后来改封为葛王。武则天称制后,又封为许王,多次被任命为舒州刺史。天授中,与李上金一同被诬告,被召回都城。临出发时,听到有丧事的人哭泣,他对左右说:‘病死怎么能得到,还哭什么呢!’走到都城南的龙门驿,被缢死,年四十三岁,武则天下令以庶人礼安葬他。中宗即位后,追封为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仍然按照礼仪改葬,陪葬在乾陵。
在素节被杀的时候,子瑛、琬、玑、易等九人一同被武则天所杀,只有小儿子琳、瓘、璆、钦古因为年纪小,特别被命令长禁在雷州。
神龙初年,封瓘为嗣许王。开元初年,封琳为嗣越王,用来继承越王贞的后代。璆为嗣泽王,用来继承伯父泽王上金的后代。琳官至右监门将军,去世。瓘在开元十一年成为卫尉卿。因为压制伯父上金的儿子不能继承,用弟弟璆继承,于是贬谪瓘为鄂州别驾。于是下诏断绝外继,就以故泽王上金的儿子义珣为嗣泽王,江王祎为信安郡王,嗣蜀王褕为广汉郡王,嗣密王彻为濮阳郡王,嗣曹王臻为济国公,嗣赵王琚为中山郡王,武阳郡王继宗为澧国公。瓘多次升迁至邠州刺史、秘书监、守太子詹事。璆性格仁厚谨慎,居家和睦,朝廷重视他。天宝六年去世,追赠蜀郡大都督。瓘晚年有儿子,命令璆的儿子益为嗣。到去世时,有解、需两个儿子,都年幼。十一载,益继承封为许王。十四载,解娶了杨銛的女儿,于是继承许王。璆最初为嗣泽王,降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别封为褒信郡王。进《龙池皇德颂》,升迁为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天宝初年,再次被任命为宗正卿,加封金紫光禄大夫。璆的弟弟聪敏,听到好事就像听到惊雷一样,宗室子弟中有一人表现好,没有不推荐提拔的,所以宗室居住在朝廷的,大多是璆推荐的。九载去世,追赠江陵大都督。
孝敬皇帝弘,是高宗的第五个儿子。永徽四年,封为代王。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大赦改元。弘曾经从率更令郭瑜那里学习《春秋左氏传》,到楚子商臣的事情时,放下书卷感叹说:‘这件事臣子不忍心听,经籍圣人留下的教诲,为什么记载这件事?’郭瑜回答说:‘孔子修《春秋》,用义来褒贬,所以善恶都要记载。褒扬善行来显示后代,贬低恶行来告诫后人,所以让商臣的恶行,显扬于千年。’太子说:‘不仅口里说不出来,连耳朵也不忍听,请换读其他书。’郭瑜再次拜贺说:‘地名叫胜母,曾子不愿进入;城名叫朝歌,墨子掉头离开。殿下确实有孝心,聪明才智天成,凶悖的行为,被排除在视听之外。遵循德音,实在感到庆幸。我听说安定国家治理人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没有礼无法侍奉天地之神,没有礼无法辨别君臣的位次,所以先王非常重视。孔子说:“不学习《礼》,无法立足。”请停止读《春秋》而读《礼记》。”太子同意了。
龙朔元年,命令中书令、太子宾客许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太子中舍人杨思俭等在文思殿广泛采集古今文集,摘取其中的精彩词句,按照类别编排,编成五百卷,命名为《瑶山玉彩》,呈上。皇帝下令赐予物品三万段,敬宗以下加级、赐帛各有不同。总章元年二月,亲自到司成馆释菜,趁机请求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高宗都同意了。
当时有敕令,征召边辽军人,逃亡者在限期内不自首以及再有逃亡者,本人连同家属一并处斩,家产没官。太子上表劝谏说:‘我听说有关部门因为背叛军队的人,长时间不出现在军中,家属都被准备没官。也有在限外出首的人,未经判决,各州囚禁的人数很多。有的人临时生病,来不及加入军队,因为害怕,就逃亡了;有的人因为砍柴,被贼人抢掠;有的人渡海来去,在波涛中失踪;有的人深入敌境,有的被杀伤。军法严酷,都必须互相担保。如果来不及担保,或者不是因战事死亡,就同队的人,一并被认为有罪。于是有无故死亡失踪的,多被记载为逃亡。在军队中,没有时间调查,直接根据队司的报告,就认为是真的逃亡,家属让全部没官,按情理实在值得同情。《书》说:“与其杀无辜,不如失去不常。”我请求逃亡的家属,免除他们的没官。’皇帝下令同意。
咸亨二年,皇帝驾临东都,留下太子在京城监国。当时正值大旱,关中饥荒,命令取来士兵的粮食查看,看到有吃榆树皮和蓬草实的人,就命令家令等人各自供给足够的米。当时戴至德、张文瓘兼任左庶子,与右庶子萧德昭一同担任辅弼,太子多病,庶政都由至德等人决定。当时义阳、宣城两位公主因为母亲犯罪,被囚禁在掖庭,太子见到她们,感到震惊和悲伤,立即上奏请求让她们出嫁。又请求将同州沙苑地分给贫民。皇帝下令都同意了。又召见她们到东都,纳右卫将军裴居道的女儿为妃。有关部门上奏说用白雁作为聘礼,恰逢宫苑中捕获到白雁,高宗高兴地说:‘汉武帝捕获到朱雁,于是成为乐府;现在捕获到白雁,可以作为婚聘。那个礼节只是成为歌谣,这个礼节却是关乎人伦,不同时代相互望见,我没有惭愧的德行。’裴氏很有妇德,高宗曾经对侍臣说:‘东宫的内政,我不用担心了。’
上元二年,太子随皇帝前往合璧宫,不久去世,享年二十四岁。皇帝下令说:‘皇太子弘,天生聪明,性格纯良。在朝廷中行礼,尊敬之情显现在三朝;在宫中问候安好,仁孝之名传遍四海。自从手持玉圭,身患重病,我深感珍贵,特别牵挂,希望他能康复,以继承帝位。等到病情稍微好转,将要退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正,既接受我的命令,默默不言,因此感动,旧病加重。亿兆之心,正在建立基业;五福未至,突然去世。昔日周文王至爱,延庆至九龄;我的不慈,突然永别于千古。天性的重要,追忆感慨,应该恢复原来的愿望,加上尊称。谥号是行为的痕迹,称号是事情的表象。慈惠爱亲叫‘孝’,死不忘君叫‘敬’,谥号为孝敬皇帝。’这一年,葬于缑氏县景山之恭陵。礼仪制度完全按照天子之礼,百官遵照权制三十六日降服。高宗亲自撰写《睿德纪》,并亲自书写在石碑上,立于陵旁。最初,将要修建恭陵,费用巨大,百姓厌倦劳役,呼喊声遍布道路,于是随意扔掷砖瓦而散。
太子没有儿子,长寿年间,朝廷下令让楚王继承他的后代。中宗登基后,将他的神位供奉在太庙,称为义宗,并且追封他的妃子裴氏为哀皇后。
景云元年,中书令姚元之、吏部尚书宋璟上奏说:‘按照礼制,先帝的陵墓事务结束后,应该将其神位供奉在太庙。太庙的第七室,之前供奉的是皇后的义宗孝敬皇帝和哀皇后裴氏的神主。考虑到义宗未曾登基就去世,是后来追封的,到神龙年间才特别下令将其神主供奉在太庙。《春秋》记载,国君即位未满一年的,不应列入昭穆。古时候,祖宗各自建立庙宇,孝敬皇帝的恭陵已经在洛州,希望在东都为义宗另立庙宇,将孝敬皇帝和哀皇后裴氏的神主迁入,由有关部门按时祭祀,这样既不违背先帝的旨意,又符合古时的礼制,对神灵和人都很适宜。这些神主,希望安置在夹室中,愿陛下以礼断决恩情。’皇帝下诏同意了。
开元六年,有关部门上奏说:‘孝敬皇帝即将在别处建立庙宇,供奉神位的时间即将到来,按照礼制,不应再以义宗作为庙号,请以孝敬皇帝的本谥号为庙称。’于是,义宗的称号被停止使用。
裴居道,是绛州闻喜人,隋朝兵部侍郎裴镜民的孙子。他的父亲裴熙载,在贞观年间担任尚书左丞。裴居道因为女儿成为太子妃,在武则天时期,历任纳言、内史、太子少保,封为翼国公。载初元年春天,被酷吏陷害,被下狱处死。
章怀太子贤,字明允,是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永徽六年,被封为潞王。显庆元年,升任岐州刺史。同年,加封为雍州牧、幽州都督。当时他刚开始独立处理事务,举止端正,深受高宗的赏识。高宗曾对司空李勣说:‘这个孩子已经读过了《尚书》、《礼记》、《论语》,还背诵了十几篇古诗赋,临时阅读,却能立刻记住。我曾经让他读《论语》,读到“贤贤易色”,就反复朗诵。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是出于天性喜欢这句话。这才知道他天资聪颖,是出自天性。’龙朔元年,他被封为沛王,加封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继续担任雍州牧。二年,加封扬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封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改名德,改封为雍王,担任凉州大都督,继续担任雍州牧、右卫大将军,食实封一千户。上元元年,又恢复了原名贤。
上元二年,孝敬皇帝去世。同年六月,他被立为皇太子,天下大赦,不久后令他监国。太子贤处理事务明察秋毫,受到时人的称赞。仪凤元年,皇帝亲自下敕褒奖他说:‘皇太子贤自从监国以来,留心政务。在抚慰百姓方面,已经尽到了哀矜之情;在刑罚方面,力求审慎。此外,在处理政务之余,专心研究经典。对古代圣贤的著作,都仔细研读;对先王的策府,也详尽地探讨。他喜好善行,表现出了忠诚,这是对国家和百姓的寄托,深得我心。可以赏赐他五百段布匹。’太子贤还召集当时的学者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呈上朝廷,赏赐他们三万段布匹,并将此书交付秘阁。
当时正议大夫明崇俨以符咒之术受到武则天的信任,私下称‘英王的样子像太宗’。宫中有人暗中议论说‘太子贤是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太子贤自己也感到疑虑。武则天还曾为太子贤撰写《少阳政范》和《孝子传》赐给他,并多次写信责备太子贤,太子贤越发感到不安。调露二年,明崇俨被刺客杀害,武则天怀疑是太子贤所为。不久后,派人揭露了他的阴谋,下诏令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审讯他,在东宫马坊搜到数百领黑色铠甲,于是废太子贤为庶人,软禁在别处。永淳二年,被迁往巴州。文明元年,武则天临朝听政,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检查太子贤的住宅,以防外患。丘神勣于是将他软禁在别室,逼迫他自杀,时年三十二岁。武则天在显福门举哀,将丘神勣贬为叠州刺史,追封太子贤为雍王。神龙初年,追赠他为司徒,并派人迎回他的灵柩,陪葬在乾陵。睿宗登基后,又追赠他为皇太子,谥号为章怀。他有三个儿子:光顺、守礼、守义。
光顺,在大授年间被封为安乐郡王,不久后被杀。
守义,在文明年间被封为犍为郡王。垂拱四年,改封为永安郡王,因病去世。
守礼原名光仁,垂拱初年改名守礼,担任太子洗马,封为嗣雍王。当时中宗被迁往房陵,虽然睿宗身处帝位,但拒绝人朝拜见,武氏家族支持革命计划,非常痛恨皇室宗亲。守礼因为父亲获罪,与睿宗的其他儿子一同被软禁在宫中,十多年不出庭院。到圣历元年,睿宗从皇嗣被封为相王,允许他们出宫居住。睿宗的其他儿子也被封为郡王,与守礼一同居住在外。神龙元年,中宗登基,任命守礼为光禄卿同正员。神龙年间,遗诏晋升他为邠王,赏赐实封五百户。景云二年,兼任光禄卿,兼幽州刺史,转任左金吾卫大将军,遥领单于大都护。先天二年,升任司空。开元初年,历任虢、陇、襄、晋、滑六州刺史,除非上奏事务和大事,否则都由副手知州。当时宁、申、岐、薛、邠五位刺史,都挑选首僚来维护纲纪。源乾曜、袁嘉祚、潘好礼都担任邠府长史兼州佐,守礼只沉迷于狩猎、歌舞、饮酒。九年以后,所有王子都被召回京城。
守礼作为外支王子为王,才识平庸,尤其不及岐王、薛王。他宠爱许多姬妾,不注重家风教化,男女姬妾六十余人,男子没有中才之才,女子则失去贞节,守礼却处之泰然,高歌击鼓。他常常携带数千贯钱债,有人劝他说:‘王年纪渐高,家累甚众,应该爱惜自己的名声。’守礼说:‘哪有天子哥哥没有人埋葬的?’诸王在宫中宴会上提到此事,都以此为乐。当时连续阴雨多日,守礼对诸王说:‘想要晴天。’果然天气转晴。过了十多天,守礼说:‘就要下雨。’果然连绵降雨。岐王等人上奏此事,称‘邠哥有术’。守礼说:‘臣并无术。武则天时,因为章怀太子被贬谪,我在宫中幽闭了十多年,每年都被下令杖责多次,身上留下了很深的伤痕。想要下雨,我脊背就感到沉重;想要晴天,我就感到轻松。我就是这样知道的,并不是有什么法术。’他泪流满面,唐玄宗也感到同情。开元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多岁,追赠太尉。
子承宏,在开元初年被封为广武郡王,历任秘书员外监,后来又担任宗正卿同正员。广德元年,吐蕃侵犯上都,皇帝避难到陕州。吐蕃和浑的军队进入城内,吐蕃宰相马重英立承宏为皇帝,任命于可封、霍环等为宰相,补充任命了一百多人。十多天后,贼军撤退,郭子仪率领军队入城,将承宏送到皇帝所在地,皇帝没有责怪他,只是将他安置在虢州。不久后他就去世了。
承宁,在天宝初年被任命为率更令同正员,继承邠王的爵位。承寀,至德二载被封为敦煌郡王,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与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进行和亲,因此纳回纥女为妃,封为毗伽公主。回纥有功,承寀受到了很多恩宠。乾元元年六月去世,追赠司空。
唐朝法律规定,继承郡王的只能加四品官阶,亲王的儿子则例常穿红色官服。开元年间,张九龄担任中书令,上奏请求宁王、薛王的儿子们都被赐予紫色官服,邠王的三个儿子穿紫色,其余二十人穿红色,官员也不超过六局郎,王府的属官仍然以员外置。
十五载,随从皇帝到巴蜀,依照惯例穿紫色官服。
中宗有四个儿子:章庶人生了懿德太子重润,后宫生庶人重福、节愍太子重俊、殇帝重茂。
懿德太子重润,是中宗的长子。原名重照,为了避免避讳,所以改名。开耀二年,中宗成为皇太子,在东宫内殿生下重润,高宗非常高兴。等到满月,大赦天下,改元为永淳。这一年,他被立为皇太孙,开设府署并任命官员。等到中宗被迁往房州,他的府署就被废弃了。圣历初年,中宗成为皇太子,他被封为邵王。大足元年,被人陷害,与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女婿魏王武延基等人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为何能随意进入宫中,武则天下令杖杀,当时他十九岁。重润风度翩翩,早以孝顺友爱而知名,死后并非他的罪过,当时的人们都非常惋惜。中宗即位后,追赠他为皇太子,谥号懿德,陪葬乾陵。还为他聘娶了国子监丞裴粹的亡女进行冥婚,与她合葬。又追赠永泰郡主为公主,让她按照礼仪重新安葬,并称她的墓为陵。
庶人重福,是中宗的第二个儿子。最初被封为唐昌王,圣历三年,改封为平恩王。长安四年,进封为谯王,历任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神龙初年,被韦庶人诬陷,说他和张易之兄弟暗中构陷重润的罪行,因此被降职为濮州员外刺史,后来转任均州,负责防守,不允许他视事。景龙三年,中宗亲自在南郊祭祀,大赦天下,流放的人都被放回。重福不能回到京师,非常郁闷,上表自陈说:“我听说功同赏异,那么劳苦功高的臣子就会怀疑;罪同刑异,那么百姓就会感到困惑。我衷心希望陛下德行如天地,智慧如同日月,恩惠遍及飞鸟走兽。最近在郊外举行礼仪,祭祀天神,万物都沾染了仁慈的恩惠,天下都承受着宽容的恩泽。无论事情轻重,都赦免了。百姓都得到了赦免,但我的儿子却遭到排斥,这是天理不公。天下的人都为我感到悲伤。何况陛下仁慈,难道不会同情我的苦闷?我希望能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够朝见陛下。如果能再见到陛下圣容,即使死在九泉之下,也是心满意足的。如果我再次流放到边远之地,我也会甘心。
等到韦庶人临朝,立即命令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率领五百人前往均州守卫重福。不久韦氏被杀,睿宗即位,他又被转任集州刺史。还未出发,洛阳人张灵均向重福献计说:“大王地位尊贵,应当继承皇位。相王虽然有平定韦氏的功绩,怎么可以越过顺序而登上皇位!过去汉诛杀诸吕,还迎立代王,现在东都的百官和百姓,都希望大王来。大王如果秘密行动直接到洛阳,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派人袭击留守,然后带领军队西据陕州,东下河北,天下就可以图谋了。”当初,景龙三年,郑愔从吏部侍郎出为江州司马,便道前往重福那里秘密结交。到这时又与灵均互通消息,也秘密派人劝说重福造反,预定推举重福为天子,温王重茂为皇太弟,自己担任左丞相。重福于是派遣家臣王道先到东都,秘密招募勇敢的人士,重福自己也从均州假扮成驿使与灵均一起进发。
王道刚到东都,不久就有泄露他计划的人,洛州司马崔日知逮捕了他的党羽数十人。听说重福到了,王道等人率领众人跟随重福直接夺取左右屯营的兵力,准备叛乱,快到天津桥时,愿意跟随的人已经有数百人,都手持武器,增强了他的威势。侍御史李邕先到左掖门,命令关闭城门防守。他又到右屯营宣布命令说:“重福虽然是先帝的儿子,但已经得罪了先帝,现在无故进入城内,一定是想要作乱。你们都是忠于朝廷的,应该尽忠职守,立功立事,以获得富贵。”不久,重福果然前来夺取右屯营,坚守不出,营中箭雨如注。他急忙奔向大臣的掖门,想要夺取留守,但门已关闭,于是放火烧城门。左屯营的士兵又来进攻,重福感到走投无路,从上东门逃走,躲藏在山谷中。第二天,东都留守裴谈等人出动大量兵力搜索,重福走投无路,投河自尽,尸体被悬挂三天,当时三十一岁。诏书说:“集州刺史谯王重福,从小顽劣,长大后阴险狡诈。幸亏他是先帝的儿子,曾经与巨逆交往。作为儿子却不尽孝,自绝于天。无论国家还是家庭,都不容他存在。过去对他并不忍心,长时间将他幽禁。自从先帝驾崩,韦氏临朝,准备对他进行屠杀,更加加强防范。等到天命所归,集于我身,我始终怀着对亲兄弟的感情,希望他们能够遵守先祖的遗训。因此开设府署,任命官员,希望他们能够悔改,享受恩宠。但那些误入歧途的人,狂妄狡诈之心未息。于是私自离开均州,假扮驿使,来到都城,就施展了他的阴谋。先是侵犯军队,接着火烧左掖门,计穷力尽,投河而死。虽然被人所弃,但国家有常刑,我并非不仁慈,是你自己招致了灾祸。而且我听说你的情况,心中感到悲伤。过去刘长死后,楚英也死了,按照礼仪安葬,这是旧有的规定,屈法伸恩,应该保持原有的恩宠。可以按照三品官的礼仪安葬。
节愍太子重俊,是中宗的第三个儿子。圣历元年,被封为义兴郡王。长安年间,多次被任命为卫尉员外少卿。神龙初年,被封为卫王,任命为洛州牧,赐予实封千户,不久升任左卫大将军,同时遥授扬州大都督。二年秋天,被立为皇太子。重俊虽然性格明快果断,但没有贤良的师傅,行事常常不合法度。不久后,秘书监杨璬、太常卿武崇训都被任命为太子宾客。杨璬等人都是皇帝的女婿,年轻气盛,只以踢球等下流游戏取悦重俊,根本就没有保护他的意思。左庶子姚珽数次上疏劝谏,右庶子平贞慎又献上《孝经议》、《养德传》来劝诫,重俊都接受了。
节愍太子重俊,中宗的第三个儿子。圣历元年,被封为义兴郡王。长安年间,多次被任命为卫尉员外少卿。神龙初年,被封为卫王,任命为洛州牧,赐予实封千户,不久升任左卫大将军,同时遥授扬州大都督。二年秋天,被立为皇太子。重俊虽然性格明快果断,但没有贤良的师傅,行事常常不合法度。不久后,秘书监杨璬、太常卿武崇训都被任命为太子宾客。杨璬等人都是皇帝的女婿,年轻气盛,只以踢球等下流游戏取悦重俊,根本就没有保护他的意思。左庶子姚珽数次上疏劝谏,右庶子平贞慎又献上《孝经议》、《养德传》来劝诫,重俊都接受了。
当时武三思得到了皇后的宠爱,非常忌恨重俊。武三思的儿子崇训和安乐公主关系亲密,经常教公主欺负重俊,因为她不是韦氏所生,常常称呼她为奴。有人劝安乐公主请求废黜重俊,自己成为皇太女,重俊非常愤怒。三年七月,重俊率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假传圣旨调发左右羽林兵和一千骑兵三百余人,在武三思和崇训的家中将他们杀死,并杀死了十多个同党。他还命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分兵守卫宫城各门,自己率领军队奔向肃章门,破关而入,寻找韦庶人和安乐公主的下落。他还因为昭容上官氏与武三思有私通,搜查宫门。韦庶人和公主急忙带着皇帝骑马赶到玄武门楼,召唤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人,命令他们率领留守的军队和一百多人于楼下守卫。不久,李多祚等人的军队到达,想要冲破玄武门楼,守卫者拒绝他们进入;未能成功。皇帝站在栏杆上呼喊李多祚等人所带领的一千骑兵,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为什么要作乱?如果你们能归顺,杀死李多祚等人,你们将得到富贵。”于是,一千骑兵中的王欢喜等人倒戈,在楼下将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杀死,其余同党于是溃散。重俊失败后,率领他的部下百余人奔向肃章门,逃到终南山。皇帝命令长上果毅赵思慎率领轻骑兵追赶他。重俊跑到雩县西边十多里处,骑兵无法跟上,只剩下几个随从。正逢日暮时分,他们在林下休息,被左右的人杀死。皇帝下令将重俊的首级悬挂在朝堂上,并献祭于太庙,同时祭奠武三思和崇训的灵柩。
睿宗即位后,下诏说:“我听说曾氏的孝道,慈母被疑虑所迷惑;赵虏的家族,明君为之哀悼而期待他们的悔改。回顾前事,都是按照旧有的典章。重俊,先帝的儿子,是储君的继承人。以前遭受诬陷,被谗言所困。不顾国家的禁令,轻率地盗窃武器,因此被诛杀,无不感到悲伤。现在四凶都已屈服,何必再追究过去,我要为赤军洗清冤屈,以减轻黄泉之痛。可以追赠他为皇太子。”谥号曰节愍,陪葬于定陵。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宗晖,在开元初年被封为湖阳郡王。最初,重俊被害时,宫中的官员和吏员没有人敢靠近,永和丞甯嘉勖脱下衣服包裹重俊的首级号哭,当时的人认为他很义气。宗楚客听说后非常愤怒,将他逮捕交付法司,贬为平兴丞,不久后去世。睿宗登基后,下诏说:“甯嘉勖能够重视名誉和节操,侍奉高宗和向皇后,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坚定的气节。静下心来思考忠诚和义气,追念他的忠诚和褒奖他的品德。可以追赠他为永和县令。”宗晖,在天宝中担任卫尉员外卿。十一载,王鉷造反,宗晖因为将住宅卖给王鉷,被贬为涪川郡长史,后来被调任卢阳长史。至德元年,被召回朝廷,授予特进、鸿胪卿。宗晖没有其他才能,因为他是外戚,受到皇帝的恩宠。太常员外卿去世。
殇皇帝李重茂,是中宗的第四个儿子。圣历三年,被封为北海王。神龙初年,进封为温王,授予右卫大将军,兼任遥领并州大都督,但未出阁。景龙四年,中宗去世,韦庶人立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称制。等到韦氏失败后,李重茂于是退位,让位给他的叔父相王,自己退居别处。景云二年,改封为襄王,迁往集州,命令中郎将率领五百人守卫。开元二年,转任房州刺史。不久去世,时年十七岁,谥号曰殇皇帝,葬于武功西原。
史臣评论说:前代因为宠妃和孽子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很多,但像大帝和孝和那样严重的还没有。高宗有八个儿子,其中两个王子早逝,被武后杀害的有四个,章怀太子因为母子之间的爱,聪明贤能,还是未能逃脱虎口。何况燕王、泽王、素节这些异母所生的儿子呢!他们心如蛇蝎,生出了这种毒害,可悲啊!孝和的母亲嚣张,妻子傲慢,女儿凶暴,就像置身于一群妖怪之中,怎能保证最终吉祥呢!上天要涤荡这股邪恶之气,不是李重茂能够阻止的。
赞曰:父子之间有天性,宠妃能破坏正道。宜臼、申生,反成了不肖之子。唐室虽然繁荣,但章怀太子最为仁爱。凶恶的母亲害怕光明,只顾自己的享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三十六-注解
高宗:唐朝皇帝,名李治,是唐太宗的儿子。
中宗:中宗是唐朝的一个皇帝,即李显。
睿宗:唐睿宗李旦,唐中宗李显的弟弟。
孝敬皇帝弘:李弘,唐朝皇帝,高宗之子。
章怀太子贤:李贤,唐朝太子,高宗之子。
燕王忠:李忠,高宗长子,因谋反被废。
原王孝:李孝,高宗次子。
泽王上金:李上金,高宗第三子。
许王素节:李素节,高宗第四子。
懿德太子重润:李重润,高宗之子。
庶人:古代平民的称谓。
节愍太子重俊:李重俊,高宗之子。
殇帝重茂:李重茂,高宗之子。
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庙号。
东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
雍州牧:官职名,掌管雍州的行政事务。
中书令:中书令是唐朝的一个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尚书右仆射:官职名,尚书省的副职,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侍中:古代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参与朝政。
太尉:官职名,掌管军事。
右仆射:官职名,尚书省的副职,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长孙无忌: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
于志宁:唐朝政治家,曾任宰相。
大赦天下:皇帝颁布的赦免全国罪犯的命令。
元服:古代男子成年的礼仪。
大酺:古代的一种宴会,通常在节日或庆典时举行。
礼部尚书:官职名,掌管礼仪事务。
武昭仪:武则天在成为皇后之前的称号。
皇后:皇帝的正室妻子。
废:皇帝或朝廷取消某人的官职或地位。
梁王:李忠被废为梁王。
梁州都督:官职名,掌管梁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黔州:古代地名,今贵州省一带。
承乾之故宅:指李忠被囚禁的地方。
西台侍御:官职名,掌管监察事务。
王伏胜:宦官,与李忠谋反。
嗣圣:唐朝年号,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
文明:唐朝年号,武则天称帝后的年号。
垂拱:唐朝年号,武则天称帝后的年号。
载初:唐朝年号,武则天称帝后的年号。
义阳、宣城二公主:指唐朝的两位公主。
沔州刺史:官职名,掌管沔州的行政事务。
岳州刺史:官职名,掌管岳州的行政事务。
庶子:古代对非正室所生儿子的称呼。
嗣泽王:继承泽王爵位的人。
岭外:指中国的南方边疆地区。
佣保:受雇于人的人。
绍封:继承爵位。
玉真公主:武则天的女儿。
嗣许王瓘兄弟:继承许王爵位的人。
率更令:率更令是唐朝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宫中事务。
申州刺史:官职名,掌管申州的行政事务。
岐州刺史:官职名,掌管岐州的行政事务。
郇王:李素节被封为郇王。
袁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
仪凤:唐朝年号。
舒州刺史:官职名,掌管舒州的行政事务。
天授:唐朝年号,武则天称帝后的年号。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唐朝的一种高级官职,表示官位高,权力大。
乾陵:唐朝皇帝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素节:指古代的一种礼仪,素节通常是指丧礼中的素服,即丧服,表示哀悼。
子瑛、琬、玑、易:这些名字可能指的是当时的人物,具体身份和背景在文中没有详细说明。
则天: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少子:指最小的儿子。
禁雷州:指被流放到雷州。
神龙初:指唐朝睿宗李旦神龙年间,即公元705年至707年。
开元初:指唐朝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即公元713年至741年。
右监门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门警卫。
卫尉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邠州刺史:古代官职,邠州为地名,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秘书监:古代官职,掌管图书秘籍。
太子詹事:古代官职,掌管太子事务。
仁厚谨愿:指性格仁慈宽厚,谨慎谦和。
邕睦:指家庭和睦。
天宝六载:指唐朝玄宗李隆基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
蜀郡大都督:古代官职,蜀郡为地名,大都督为军事长官。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无实际政务。
宗枝:指宗族中的分支。
省闼:指朝廷。
显庆元年:指唐朝高宗李治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
春秋左氏传:中国古代史书,是《春秋》的注释之一。
楚子商臣之事:指《春秋左氏传》中记载的楚子商臣弑父的故事。
经籍:指经典书籍,如《诗经》、《尚书》等。
圣人:指古代的圣贤,如孔子。
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太子宾客是太子的顾问。
太子右庶子:古代官职,是太子的助手。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副职。
上官仪:古代人物,曾任中书侍郎。
太子中舍人:古代官职,是太子的属官。
杨思俭:古代人物,曾任太子中舍人。
文思殿:古代宫殿名,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瑶山玉彩:指《瑶山玉彩》这部书籍。
释菜司成馆:古代官职,掌管学校教育。
颜回: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曾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安上理人:指安定国家,治理人民。
背军之人:指逃兵。
军伍:指军队。
傔:古代官职,军队中的士官。
不辜:无罪之人。
不经:不合常理。
咸亨二年:指唐朝高宗李治咸亨二年,即公元671年。
东都:古代指洛阳,唐朝的东都。
掖庭:古代宫中女官居住的地方。
右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裴居道:古代人物,曾任右卫将军。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负责创作和演奏音乐。
妇礼:指女性的礼仪。
合璧宫:古代宫殿名。
上元二年:指唐朝睿宗李旦上元二年,即公元760年。
琰圭:古代皇帝的玉器,象征皇权。
沉瘵:严重的疾病。
禅鸿名:指传位给儿子。
周文: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庆跃:喜悦之情。
《书》:指《尚书》,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廓下兵士:指皇宫中的士兵。
戴至德:古代人物,曾任左庶子。
张文瓘:古代人物,曾任左庶子。
萧德昭:古代人物,曾任右庶子。
庶政:指政务。
裴居道女:指裴居道的女儿。
白雁:一种鸟类,古代认为吉祥之鸟。
硃雁:一种鸟类,古代认为吉祥之鸟。
礼成谣颂:指完成礼仪后所作的赞歌。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夫妻等。
缑氏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恭陵:古代帝王陵墓。
睿德纪:指记载皇帝德行的书籍。
石:指石碑。
万姓:指百姓。
厌役:指厌恶劳役。
乱投砖瓦:指乱扔砖瓦,表示不满。
太子:古代中国皇位继承人的称谓,指皇帝的儿子。
长寿:唐朝年号,公元692年至694年。
楚王:古代王爵,指楚国的王。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义宗:指追尊的皇帝,这里指中宗的追尊。
哀皇后:皇后的一种谥号,表示皇后去世。
景云元年:唐朝年号,公元710年。
吏部尚书:古代官职,掌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山陵事:指皇帝陵墓的事务。
昭穆:古代宗庙中排列祖先牌位的次序。
洛州:古代州名,今河南省洛阳市。
亨祔:古代指将已故皇帝的神主供奉于太庙。
有司:古代指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
夹室:古代宗庙中存放神主的房间。
本谥:指追尊时的谥号。
隋兵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兵事。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纳言: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机密。
内史:古代官职,掌管文书和机密。
太子少保:古代官职,太子属官,掌管太子的教育。
翼国公:古代爵位,表示贵族身份。
酷吏:指古代执法严苛的官员。
下狱死:指被关押在监狱中而死。
司空:司空是唐朝的一个官职,属于三公之一,负责监督工程等。
岐州:古代州名,今陕西省凤翔县。
雍州:古代州名,今陕西省西安市。
幽州:古代州名,今北京市。
左武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武官的选拔和考核。
扬州:古代州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右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禁卫军。
凉州:古代州名,今甘肃省武威市。
上元元年:唐朝年号,公元674年。
皇太子:皇帝的儿子,被立为皇位继承人。
监国:皇帝不在时,由太子代理国政。
政要:国家政治的重要事务。
抚字之道:指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
刑纲:刑法和法纪。
坟典:古代经典文献。
壶奥:比喻深奥的道理。
策府:古代皇帝的藏书处。
菁华:精华,指最重要的部分。
好善:喜好善良的行为。
贞:忠诚。
左庶子:左庶子是唐朝的一个官职,属于东宫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洗马:古代官职,太子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教育。
司户:古代官职,掌管户籍和赋税。
学士:古代官职,掌管文书的官员。
秘阁:古代藏书的地方。
符劾:古代官员弹劾他人的方式。
英王:古代王爵,指英国的王。
后姊:皇后姐姐的儿子。
韩国夫人:古代贵族妇女的称号。
少阳政范:古代政治书籍。
孝子传:古代关于孝子的传记。
调露二年:唐朝年号,公元680年。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日常事务。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掌管监察官员。
推鞫:审讯。
左金吾将军:古代官职,掌管皇宫的保卫。
显福门:古代皇宫的大门。
叠州:古代州名,今四川省叠溪。
邠王:邠王是唐朝的一个封号,属于亲王。
光禄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饮食。
单于大都护:古代官职,掌管边疆地区。
虢州:虢州是唐朝的一个州名。
陇州:古代州名,今甘肃省天水市。
襄州:古代州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晋州:古代州名,今山西省临汾市。
滑州:古代州名,今河南省滑县。
内宴:皇宫内部的宴会。
邠哥:对邠王的昵称。
涕泗:眼泪。
玄宗:唐朝皇帝,名李隆基,是唐睿宗的儿子。
大授:唐朝年号,公元710年。
安乐郡王:古代王爵,指安乐郡的王。
犍为郡王:古代王爵,指犍为郡的王。
永安郡王:古代王爵,指永安郡的王。
光禄卿同正员:古代官职,光禄卿的正职。
左金吾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禁卫军。
先天二年:唐朝年号,公元713年。
邠府长史:古代官职,邠王府的长史。
州佐:古代官职,州的辅助官员。
弋猎:打猎。
伎乐:音乐和舞蹈。
饮谑:饮酒和开玩笑。
愆阳:不正常的天气,指阴雨连绵。
二十九年:指唐玄宗在位的第二十九年,即公元752年。
赠太尉:死后被追赠的官职,太尉是古代的军事最高官职。
子承宏:子承宏是唐朝中宗李显的第三子,初封广武郡王,后来被立为皇帝,即唐睿宗。他在位时间短暂,后被郭子仪送回长安。
开元:开元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时间约为公元713年至741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广武郡王:广武郡王是唐朝的一个封号,用于封授亲王或王爵。
秘书员外监:秘书员外监是唐朝的一个官职,属于秘书省,负责管理图书、文献等。
宗正卿:宗正卿是唐朝的一个官职,属于宗正寺,负责管理皇家宗族事务。
同正员:同正员是唐朝官制中的一种官职,表示官员的职位级别。
广德元年:广德元年是唐朝的一个年份,即公元763年。
上都:上都指的是唐朝的都城长安。
乘舆:乘舆指的是皇帝的车辆。
陕:陕指的是陕西省,这里是唐朝的临时都城。
吐蕃:吐蕃是古代藏族的一支,与唐朝相邻,经常发生战争。
宰相:宰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总理。
浑:浑可能指的是浑州,是唐朝的一个州名。
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曾平定安史之乱。
行在:行在指的是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
承宁:承宁是唐朝宗室成员,中宗的第三子。
嗣邠王:嗣邠王是指继承邠王的封号。
燉煌郡王:燉煌郡王是唐朝的一个封号,燉煌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区。
回纥:回纥是古代维吾尔族的一支,与唐朝有和亲关系。
唐法:唐法指的是唐朝的法律。
嗣郡王:嗣郡王是指继承郡王封号的亲王。
亲王子:亲王子指的是皇帝的儿子。
著绯:著绯是指穿着红色的官服,表示官员的级别。
张九龄:张九龄是唐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扈从:扈从指的是跟随皇帝的官员。
巴蜀:巴蜀指的是今天的四川地区。
章庶人:章庶人是指中宗的妃子,生有懿德太子李重润。
懿德太子:懿德太子是中宗的长子,名重润。
永淳:永淳是唐朝的一个年号,时间约为公元682年至683年。
皇太孙:皇太孙是指皇位的继承人,通常是指皇太子之子。
邵王:邵王是唐朝的一个封号,属于亲王。
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兄弟是唐朝中宗时期的宦官,因专权被杀。
韦庶人:韦庶人是指韦后,是中宗的皇后。
右庶子:右庶子是唐朝的一个官职,属于东宫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杨璬:杨璬是唐朝的一个官员,曾任秘书监。
太常卿:太常卿是唐朝的一个官职,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武崇训:武崇训是唐朝的一个官员,曾任太常卿。
左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是唐朝的一个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扬州大都督:扬州大都督是唐朝的一个军事职位,负责扬州地区的军事事务。
幸中宫:得到皇帝的宠爱,中宫指皇宫。
忌:嫉妒,猜忌。
重俊:指唐睿宗李重俊,因是庶出,地位较低。
韦氏:指韦皇后,中宗的皇后。
皇太女:指皇位的女继承人。
矫制:擅自发布命令。
羽林军:古代皇帝的禁卫军。
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擅自调动左右羽林军和一千骑兵。
党与:同党,指与李重俊一同造反的人。
昭容:宫中女官的职位,此处指上官婉儿。
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与十余人:擅自调动左右羽林军和一千骑兵,在家中杀害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以及同党十余人。
枭首于朝:将首级悬挂在朝堂上。
曾氏:指曾子,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赵虏:指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以改革著称。
元良:指皇位继承人。
构间:陷害。
鈇钺:古代象征王权的斧钺。
赤军:指忠于皇帝的军队。
黄泉:指阴间。
嬖妇:宠爱之妻。
孽子:不肖之子。
章怀:指唐章怀太子李贤,唐高宗李治的次子。
宜臼:指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太子申生。
申生:晋献公的太子,因骊姬陷害而被迫自杀。
宜臼、申生,翻为不令:晋献公和申生都因宠爱而走向了不义的道路。
唐年钧德,章怀最仁:唐朝的年号和德行,章怀太子最为仁慈。
凶母畏明,取乐于身:凶恶的母亲害怕明智的人,只图自己快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三十六-评注
此段古文记载了唐朝中宗时期,武三思及其子崇训与韦后、安乐公主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太子重俊起兵反抗的故事。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时武三思得幸中宫,深忌重俊。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
赏析:这段文字描绘了武三思及其子崇训与安乐公主联合排挤太子重俊的情景。‘得幸中宫’暗示了武三思的权势地位,‘深忌重俊’则点明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崇训教导公主凌忽重俊,反映了宫廷中权力的斗争与家族间的纷争。重俊的忿恨也为后续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与十余人。
赏析:此行记录了重俊起兵反抗的过程。‘矫制’表明了重俊起兵的合法性存在争议,‘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则展现了重俊在宫廷中的影响力。他联合多位将军发动政变,杀死了武三思及其党羽,显示出其决心与勇气。
又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
赏析:此行描述了重俊攻入宫城,寻找韦庶人和安乐公主的过程。‘斩关而入’形象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则反映了重俊的最终目的。
又以昭容上官氏素与三思奸通,扣閤索之。
赏析:此行揭示了上官氏与三思的奸情,并说明重俊在攻入宫城后对上官氏的追捕,进一步展示了宫廷斗争的复杂。
韦庶人及公主遽拥帝驰赴玄武门楼,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
赏析:此行描述了韦庶人和安乐公主在重俊起兵后的应对措施。‘遽拥帝驰赴玄武门楼’表现了她们在危机中的慌乱,‘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则显示了对宫廷军队的调动。
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宿卫者拒之;不得进。
赏析:此行描绘了李多祚等人的军队试图攻破玄武门楼,但被宿卫军队所阻。这一情节反映了宫廷保卫战的紧张。
帝据槛呼多祚等所将千骑,谓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王欢喜等倒戈,斩多祚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于楼下,余党遂溃散。
赏析:此行展现了皇帝的智谋与手段。他利用心理战术,使李多祚等人倒戈,从而平定了叛乱。
重俊既败,率其属百余骑趋肃章门,奔终南山。
赏析:此行描述了重俊失败后的逃亡。‘率其属百余骑’反映了他的孤军奋战,‘奔终南山’则暗示了其最终的命运。
帝令长上果毅赵思慎率轻骑追之。
赏析:此行说明皇帝派兵追捕重俊,体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重俊至雩县西十余里,骑不能属,唯从奴数人。
赏析:此行描述了重俊逃亡过程中的困境,‘骑不能属’暗示了他的孤立无援。
会日暮憩林下,为左右所杀。
赏析:此行揭示了重俊的最终结局,‘为左右所杀’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制今枭首于朝,又献之于太庙,并以祭三思、崇训尸柩。
赏析:此行说明了重俊被枭首示众,并献祭于太庙,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与对叛乱的镇压。
睿宗即位,下制曰:‘朕闻曾氏之孝也,慈亲惑于疑听;赵虏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历考前闻,率由旧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构间,困于谗嫉。莫顾鈇钺,轻盗甲兵,有此诛夷,无不悲惋。今四凶咸服,十起何追,方申赤军之冤,以纾黄泉之痛。可赠皇太子。’谥曰节愍,陪葬定陵。
赏析:此行记录了睿宗即位后对重俊的评价和追赠。睿宗肯定了重俊的忠诚,并对其死因表示惋惜,体现了皇帝的仁慈与宽容。
一子宗晖,开元初封湖阳郡王。
赏析:此行提到了重俊的儿子宗晖,以及他在开元初年被封为湖阳郡王,反映了皇室对重俊家族的延续。
初,重俊被害,宫府僚吏莫敢近者,永和丞甯嘉勖解衣裹重俊首号哭,时人义之。
赏析:此行描述了重俊被害时,永和丞甯嘉勖为其号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重俊的同情与义愤。
宗楚客闻而大怒,收付制狱,贬为平兴丞,寻卒。
赏析:此行说明了宗楚客对甯嘉勖的报复,体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睿宗践祚,下制曰:‘宁嘉勖能重名节,事高栾、向,幽涂已往,生气凛然。静言忠义,追存褒宠。可赠永和县令。’
赏析:此行记录了睿宗对甯嘉勖的评价和追赠,体现了皇帝对忠义之士的尊重。
宗晖,天宝中为卫尉员外卿。
赏析:此行提到了宗晖在天宝中担任卫尉员外卿,反映了皇室对宗晖家族的延续。
十一载,王鉷反,宗晖以卖宅与鉷,贬涪川郡长史,量移卢阳长史。
赏析:此行描述了宗晖因与叛臣王鉷有染而被贬,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至德元年,追赴行在所,授特进、鸿胪卿。
赏析:此行说明了宗晖在至德元年被召回朝廷,并授予官职,体现了皇帝对宗晖家族的关怀。
宗晖无他才,以外族之亲,受恩顾转隆。
赏析:此行评价了宗晖的能力,并指出他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宠爱,是因为他是外族之亲。
太常员外卿卒。
赏析:此行说明了宗晖的去世,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殇皇帝重茂,中宗第四子也。
赏析:此行介绍了殇皇帝重茂的身份,他是中宗的第四子。
圣历三年,封北海王。
赏析:此行描述了重茂被封为北海王的经历。
神龙初,进封温王,授右卫大将军,兼遥领并州大都督,未出閤。
赏析:此行说明了重茂在神龙年间晋升为王爵,并授予了军职。
景龙四年,中宗崩,韦庶人立重茂为帝,而自临朝称制。
赏析:此行描述了中宗去世后,韦庶人立重茂为帝,并自任朝政。
及韦氏败,重茂遂逊位,让叔父相王,退居别所。
赏析:此行说明了韦氏败落后,重茂逊位,让位给叔父相王。
景云二年,改封襄王,迁于集州,令中郎将率兵五百人守卫。
赏析:此行描述了重茂被改封为襄王,并迁往集州。
开元二年,转房州刺史。
赏析:此行说明了重茂在开元二年被任命为房州刺史。
寻薨,时年十七,谥曰殇皇帝,葬于武功西原。
赏析:此行描述了重茂的去世,并对其进行了谥号。
史臣曰:前代以嬖妇孽子破国亡家者多矣,然未如大帝、孝和之甚也。
赏析:此行评价了唐朝历史上因后宫干预朝政而导致的国破家亡事件,并指出大帝和孝和皇帝的问题尤为严重。
高宗八子,二王早世,为武后所毙者四人,章怀以母子之爱,颖悟之贤,犹不免于虎口。
赏析:此行回顾了唐朝高宗时期,武后对儿子的残害,以及章怀太子虽才华横溢,但仍然未能幸免。
况燕、泽、素节异腹之胤乎!覆载胡心,产兹鸩毒,悲夫!
赏析:此行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异腹之子,也难逃武后的毒手,表达了史臣对这一现象的悲痛。
孝和母嚣,妇傲女暴,如置身群魅之中,安有保其终吉哉!
赏析:此行评价了孝和皇帝的母亲嚣后,指出她傲慢暴虐,使得孝和皇帝如置身于群魅之中,难以保证其最终吉祥。
天将涤荡昏氛,非重茂所能枝也。
赏析:此行认为,唐朝的昏暗之气终将被消除,而重茂无力改变这一命运。
赞曰:父子天性,嬖能害正。
赏析:此行强调了父子之间的天性,以及后宫干预朝政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宜臼、申生,翻为不令。
赏析:此行提到了宜臼和申生,他们是古代的忠臣,但最终被后宫干预朝政所害。
唐年钧德,章怀最仁。
赏析:此行评价了唐朝的德政,以及章怀太子的仁德。
凶母畏明,取乐于身。
赏析:此行指出,凶恶的母亲害怕明智之人,只追求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