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一

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一-原文

○史宪诚 子孝章

何进滔 子弘敬

韩允忠 子简

乐彦祯 子从 训

罗弘信 子威

史宪诚,其先出于奚虏,今为灵武建康人。

祖道德,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

父周洛,为魏博军校,事田季安,至兵马大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柱国、北海郡王。

宪诚始以材勇,随父历军中右职,兼监察御史。

元和中,田弘正讨李师道,令宪诚以先锋四千人济河,累下其城栅。

复以大军齐进,乘势逐北,魏之全师迫于郓之城下。

师道穷蹙,刘悟斩首投魏军。

录功,超授宪诚兼中丞。

镇州王承宗死,弘正自魏移领镇州。

居数月,为王廷凑所杀,遂以兵叛。

朝廷以弘正子布为魏博节度使,领兵讨伐,俾复父冤。

时幽州硃克融援助廷凑,布不能制,因自引决,军情嚣然。

宪诚为中军都知兵马使,乘乱以河朔旧事动其人心,诸军即拥而归魏,共立为帅,国家因而命之。

时克融、廷凑并据兵为乱,宪诚喜得旄节,虽外顺朝旨,而中与硃、王为辅车之势,长庆二年正月也。

寻遣司门郎中韦文恪宣慰。

时李絺为乱,与宪诚书问交通。

宪诚表请与絺节钺,仍于黎阳舣舟,示欲渡河。

及见文恪,举止骄倨,其言甚悖。

旋闻絺为帐下所杀,乃从改过,谓文恪曰:‘宪诚蕃人,犹狗也,唯能识主。虽被棒打,终不忍离。’其狡谲如此。

朝廷每为优容,寻加左仆射。

敬宗即位,进秩司空。

太和二年,沧景节度使李全略卒,其子同捷窃据军城,表邀符节,举兵伐之。

先是,宪诚与全略婚媾,及同捷叛,复潜以粮饷为助。

上屡发使申谕,寻又就加平章事。

宪诚尝遣骁将至阙下,恣为张大,宰相韦处厚以语折锉之,宪诚不敢复与同捷为应。

时宪诚示出师共讨同捷。

及沧景平,加司徒。

宪诚心不自安,乃遣子孝章入觐,又飞章愿以所管奉命。

上嘉之。

乃加侍中,移镇河中。

宪诚素怀向背,不能以忠诚感激其众。

未及出城,太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为军众所害,册赠太尉。

孝章,幼聪悟好学。

元和中,李醖为魏帅,取大将子弟列于军籍。

孝章倡言愿效文职,醖奇之,令摄府参军。

及宪诚领节钺,改士曹参军、兼监察御史,赐绯。

孝章以父在镇多违朝旨,尝雪涕极谏,备陈逆顺之理。

朝廷闻而嘉之,乃授检校太子左谕德、兼侍御史,充节度副使。

累迁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紫。

领本道兵同平沧景,加工部尚书。

寻请赴阙,文宗慰劳甚厚,宪诚亦因恳乞朝觐。

上知宪诚之入觐,自孝章之谋,遂加礼部尚书,分相、卫、澶三州别为一镇,俾孝章领之。

孝章未到镇,宪诚遇害。

上以孝章有忠节,起复为右金吾卫将军。

间岁,授鄜坊节度使。

居四年,迁于滑。

一岁,入为右领军大将军,改右金吾大将军,俄授邠宁节度。

孝章历三镇,虽无异绩,而谨身畏法,以保初终。

开成三年十月卒,赠右仆射。

何进滔,灵武人也。

曾祖孝物,祖俊,并本州军校。

父默,夏州衙前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试太常卿。

以进滔之贵,赠左散骑常侍。

进滔客寄于魏,委质军门,事节度使田弘正。

弘正奉诏讨郓州,破李师道,时进滔为衙内都知兵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

太和三年,军众害史宪诚,连声而呼曰:‘得衙内都知兵马使何端公知留后,即三军安矣。’推而立之。

朝廷因授进滔左散骑常侍、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为魏帅十余年,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平章事卒。

子弘敬袭其位。

朝廷时遣河中帅李执方、沧州帅刘约各遣使劝令归阙,别俟朝旨。

弘敬不从,竟就加节制。

及刘稹反,不时起兵。

镇州王元逵下邢、洺二州,兵次上党,弘敬方出师压境。

大中后,宣宗务其姑息,继加官爵,亦至使相。

咸通初,卒。

子全皞嗣之。

朝廷寻降符节,累官亦至同平章事。

十一年,为军人所害。

子孙相继,四十余年。

韩允忠,魏州人也。

旧名君雄,懿宗改赐今名。

父国昌,历本州右职。

会昌中,从何弘敬破刘稹,以功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以允忠故,累赠兵部尚书。

允忠少仕军门,继升裨校。

潞州之役,亦与其行。

咸通十一年,何全皞为军众所杀,推允忠为帅。

时僖宗为普王,即降诏遥领节度,授允忠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充节度观察留后。

不数月,转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观察等使。

累加至检校司空、同平章事。

乾符元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一。

累赠太尉。

子简,自允忠初授戎帅,便为节度副使。

乾符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

允忠卒,即起复为节度观察留后。

逾月,加检校右仆射。

其后累加至侍中,封昌黎郡王。

贼巢之乱,诸葛爽受其伪命河阳节度使。

时僖宗在蜀,寇盗蜂起,简据有六州,甲兵强盛,窃怀僭乱之志,且欲启其封疆,乃举兵攻河阳,爽弃城而走。

简遂留兵保守,因北掠邢、洺而归,遂移军攻郓。

郓帅曹全晸出战,为简所败,死之。

郓将崔君裕收合残众,保郓州。

简进攻其城,半年不下,河阳复为诸葛爽所袭。

简因欲先讨君裕,次及河阳,乃举兵至郓,君裕请降。

寻移军复攻河阳,行及新乡,为爽军逆击,败之。

简单骑奔回,忧愤。

疽发背而卒,时中和元年十一月也。

乐彦祯,魏州人也。

父少寂,历澶、博、贝三州刺史,赠工部尚书。

彦祯少为本州军校。

韩简之领节旄也,以彦祯为马步军都虞候,转博州刺史。

下河阳,走诸葛爽。

有功,迁澶州刺史。

简再讨河阳之败也。

彦祯以一军先归,魏人遂共立之。

朝廷寻授检校工部尚书,知魏博留后。

俄加户部尚书,充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中和四年,累加至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僖宗自蜀回,加开府仪同三司,册拜司徒。

彦祯志满骄大,动多不法。

一旦征六州之众,板筑罗城,约河门旧堤,周八十里,月余而毕,人用怨咨。

又其子从训天资悖逆。

王铎自滑移镇沧州,过魏郊,从训见其女妓,利之,先伏兵于漳南高鸡泊,俟铎之至,围而害之,掠其所有。

时朝廷微弱,不能诘。

魏人素知铎名望,议者惜之,而罪从训。

从训又召亡命之徒五百余辈,出入卧内,号为“子将”,委以腹心。

军人籍籍,各有异议。

从训闻而忌之,易服遁出,止于近县。

彦祯因命为六州都指挥使。

未几,又兼相州刺史。

到任之后,般辇军器,取索钱帛,使人来往,交午涂路,军府疑贰。

彦祯危愤而卒,众推都将赵文弁知留后事。

从训自相州领兵三万余人至城下,文弁按兵不出。

众怀疑惧,复害文弁,推罗弘信为帅。

弘信以兵出战,败之。

从训招集余众,次于洹水。

弘信遣将程公佐领兵讨击,大败之,枭从训首于军门,时文德元年春也。

罗弘信,字德孚,魏州贵乡人。

曾祖秀,祖珍,父让,皆为本州军校。

弘信少从戎役,历事节度使韩简、乐彦祯。

光启末,彦祯子从训忌牙军,出居于外,军众废彦祯,推赵文弁权主军州事。

众复以为不便,因推弘信为帅。

先是,有邻人密谓弘信曰:“某尝夜遇一白须翁,相告云,君当为土地主。如是者再三。”

弘信窃异之。

及废文弁,军人聚呼曰:“孰愿为节度使者?”

弘信即应之曰:“白须翁早以命我。”

众乃环而视之,曰:“可也。”

由是立之。

僖宗闻之,文德元年四月,诏加工部尚书,权知节度留后。

七月,复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充魏博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龙纪中,加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封豫章郡公。

乾宁中,朱全忠急攻兗郓,朱瑄求援于太原。

太原发军,假道于魏,令大将李存信屯莘县。

存信御军无法,侵魏之刍牧,弘信不平之。

全忠复遣人谓之曰:“太原志吞河朔,回戈之日,贵道堪忧。”

弘信乃托好于汴,出师三万攻存信,败之。

太原怒,举兵攻魏,营于观音门外。

汴将葛从周援之,屯于洹水。

李克用子落落时为铁林军使,为从周所擒,乃退归。

自是太原之师,每岁侵扰相、魏,魏人患之。

朱全忠方事兗郓,惧弘信离贰,每岁时赂遗,必卑辞厚礼答贶。

全忠对魏使北面拜而受之,曰:“六兄比予倍年已上,兄弟之国,安得以常邻遇之。”

弘信以为厚己,亦推心焉。

弘信累官至检校太师、守侍中、临清王。

光化元年九月卒,年六十三,赠太师,追封北平王,谥曰庄肃。

子威。

威,字端己。

文德初,授左散骑常侍,充天雄军节度副使。

自龙纪至乾宁,十年之中,累加官爵。

弘信卒,袭父位为留后,朝廷从而命之。

天复末,累加至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王。

天祐初,授检校太尉、守侍中,进封鄴王,赐号“忠勤宣力致理功臣”。

魏之牙中军者,自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召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为号。

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

年代浸远,父子相袭,亲党胶固。

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

变易主帅,有同兒戏,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皆为其所立。

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害。

威惩其往弊,虽以货赂姑息,而心衔之。

威嗣世之明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谋乱河朔,进陷贝州,长驱攻魏。

威求援于汴。

朱全忠遣将李思安屯于洹水。

葛从周自邢、洺引军入魏。

燕将刘守文、单可及攻汴军于内黄。

思安逆战,大败之,乘胜追蹑。

从周出会掩击,复败燕军,斩首三万。

三年,威引汴军攻沧州以报之。

自是,威感全忠援助之恩,合从景附。

天祐二年七月十三日夜,牙军裨校李公佺作乱,威仅以身免。

公佺出奔沧州。

自是愈惧,遣使求援于全忠,密谋破之。

全忠遣李思安会魏博军,再攻沧州。

全忠女妻威子廷规,先是卒。

全忠遣长直军校马嗣勋选兵千人,密于舆中实兵甲入魏,言助女葬事。

三年正月五日,嗣勋至,全忠亲率大军济河,言视行营于沧景。

威欲因而出迎,至期,即假全忠帐下锐卒入而夹攻之。

牙军颇疑,坚请不出。

威恐泄其事,慰纳之。

是月十四日夜,率厮养百十辈,与嗣勋合攻之。

时宿于牙城者千人,迟明杀之殆尽;凡八千家,皆破其族。

魏军攻沧州者,在历亭闻有变,其将史仁遇拥之,保于高唐。

六州之内,皆为雠敌,累月平之。

威仕梁数年后卒,年三十四,位至守太师、兼中书令,赠尚书令,谥曰贞壮。

威性明敏,达于吏道。

伏膺儒术,招纳文人,聚书至万卷。

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钱塘人罗隐者,有当世诗名,自号“江东生”。

威遣使赂遗,叙其宗姓,推为叔父。

隐亦集其诗寄之。

威酷嗜其作,目己所为曰《偷江东集》,凡五卷,今鄴中人士讽咏之。

史臣曰:魏、镇、燕三镇,不能制之也久矣。

兵强地广,合从连衡。

爵命虽假于朝廷,群臣自谋于元帅。

如史宪诚等五家,其初皆因此而得之,其后亦因此而失之。

盖不知取之以权,守之以仁,则远矣。

若善继者,史氏、罗氏之二子有焉,其余不足观也。

赞曰:逆取顺守,古亦有之。

如其逆守,灭亡必随。

史、何、韩、乐,世数盛衰。

足以为鉴,念兹在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一-译文

史宪诚,字孝章;何进滔,字弘敬;韩允忠,字简;乐彦祯,字从;罗弘信,字威。

史宪诚的祖先是奚族人,现在他是灵武建康人。他的祖父史道德,曾任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他的父亲史周洛,曾是魏博军校,侍奉田季安,官至兵马大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柱国、北海郡王。史宪诚起初因为勇敢有才,跟随父亲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还兼任监察御史。元和年间,田弘正讨伐李师道,命令史宪诚率领四千先锋渡河,连续攻下敌军的城栅。后来又率大军一起进攻,乘胜追击,魏军的主力被压缩在郓州城下。李师道走投无路,刘悟将其斩首投降魏军。史宪诚因功被破格提拔为兼中丞。

镇州节度使王承宗去世后,田弘正从魏州调任镇州节度使。几个月后,被王廷凑杀害,于是叛乱。朝廷任命田弘正的儿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领兵讨伐,以报仇雪恨。当时幽州的朱克融援助王廷凑,田布无法制服,于是自杀,军心浮动。

史宪诚担任中军都知兵马使,利用混乱之际,以河朔旧事激发人心,各军随即归附魏州,共同拥立他为帅,国家因此任命他。当时朱克融和王廷凑都拥兵作乱,史宪诚很高兴得到节度使的旄节,虽然表面上顺从朝廷的旨意,但内心与朱克融、王廷凑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是在长庆二年正月的事。

不久后,派司门郎中韦文恪去安抚。当时李絺叛乱,与史宪诚书信往来。史宪诚上表请求授予他符节,还在黎阳停船,表示想要渡河。见到韦文恪后,举止傲慢,言语悖逆。不久听说李絺被部下所杀,于是改变态度,对韦文恪说:‘我史宪诚是外族人,就像狗一样,只懂得忠诚于主人。即使被打,也绝不愿意离开。’他的狡猾就是如此。朝廷总是对他宽容,不久加封他为左仆射。敬宗即位后,晋升为司空。

太和二年,沧景节度使李全略去世,他的儿子李同捷窃取军权,上表请求符节,起兵讨伐。在此之前,史宪诚与李全略结亲,等到李同捷叛乱,他又暗中提供粮食支援。皇帝多次派遣使者申明旨意,不久又任命他为平章事。史宪诚曾经派遣勇将到朝廷,大肆夸耀,宰相韦处厚用言语挫败了他,史宪诚不敢再与李同捷呼应。当时史宪诚表面上表示出师共同讨伐李同捷。等到沧景平定后,晋升为司徒。史宪诚内心不安,于是派儿子史孝章入朝觐见,又上奏章表示愿意接受命令。皇帝赞赏他,于是晋升他为侍中,调任河中节度使。史宪诚平时不能以忠诚激励他的部下。还没等出城,太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被军士杀害,追赠太尉。

史孝章年幼时聪明好学。元和年间,李听担任魏州节度使,把大将的子弟编入军籍。史孝章提出愿意担任文职,李听认为他奇特,让他担任府参军。等到史宪诚担任节度使,他被任命为士曹参军、兼监察御史,赐予绯色官袍。史孝章因为父亲在镇州多次违反朝旨,曾经流泪极谏,详细陈述了叛逆和忠诚的道理。朝廷听到后赞赏他,于是任命他为检校太子左谕德、兼侍御史,担任节度副使。后来晋升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予紫色官袍。率领本道军队平定沧景,晋升为工部尚书。不久请求入朝,文宗对他慰劳有加,史宪诚也趁机请求朝觐。皇帝知道史宪诚入朝是因为史孝章的谋划,于是晋升他为礼部尚书,把相、卫、澶三州另外设立为一个镇,让史孝章领之。史孝章还没到镇,史宪诚就被杀害。皇帝因为史孝章有忠节,重新起用他为右金吾卫将军。过了一年,任命他为鄜坊节度使。在任四年,调任滑州。一年后,入朝担任右领军大将军,改任右金吾大将军,不久授予邠宁节度使。

史孝章历任三镇,虽然没有特别的功绩,但一直谨慎自守,敬畏法律,保持了始终如一。开成三年十月去世,追赠右仆射。

何进滔,是灵武人。他的曾祖父何孝物,祖父何俊,都曾是本州的军校。他的父亲何默,是夏州衙前兵马使,检校太子宾客,试太常卿。因为何进滔的地位,被追赠为左散骑常侍。何进滔客居魏州,投身军门,侍奉节度使田弘正。田弘正奉诏讨伐郓州,打败李师道,当时何进滔担任衙内都知兵马使,因功被授予兼侍御史。太和三年,军士杀害史宪诚,高呼:‘得到衙内都知兵马使何端公担任留后,三军就安定了。’推举他担任留后。朝廷因此任命何进滔为左散骑常侍、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担任魏州节度使十多年,深得民心,官至司徒、平章事去世。

儿子何弘敬继承了他的职位。朝廷时常派遣河中节度使李执方、沧州节度使刘约分别派使者劝他回朝,等待朝廷的旨意。何弘敬不听从,最终被加封节制。等到刘稹反叛,他及时起兵。镇州节度使王元逵攻下邢、洺二州,军队驻扎在上党,何弘敬出兵压境。大中年间,宣宗对他姑息迁就,连续加官进爵,也达到了使相的地位。咸通初年去世。儿子何全皞继承了他的职位。朝廷不久降下符节,何全皞的官职也晋升至同平章事。咸通十一年,被军士杀害。子孙相继,共四十年。

韩允忠,是魏州人。原名君雄,懿宗改赐现在的名字。他的父亲韩国昌,历任本州右职。会昌年间,跟随何弘敬打败刘稹,因功被封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因为韩允忠的功绩,被追赠为兵部尚书。韩允忠年轻时在军中任职,后来升任裨校。在潞州战役中,他也参与了战斗。咸通十一年,何全皞被军士杀害,推举韩允忠为帅。当时僖宗是普王,下诏远程领节度使,任命韩允忠为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担任节度观察留后。不到几个月,转任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担任魏博节度观察等使。后来晋升至检校司空、同平章事。乾符元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为太尉。

儿子韩简,自从韩允忠初次担任军队统帅,他就担任节度副使。乾符初年,连续晋升至检校工部尚书。韩允忠去世后,立即重新起用他为节度观察留后。一个月后,晋升为检校右仆射。后来连续晋升至侍中,封为昌黎郡王。

贼巢之乱时,诸葛爽接受了他的伪命担任河阳节度使。当时僖宗在蜀地,盗贼四起,韩简占据六个州,兵力强盛,暗中怀有僭越之心,还想扩展自己的疆域,于是起兵攻打河阳,诸葛爽弃城逃跑。韩简留下军队守卫,向北掠夺邢、洺后返回,然后调转军队攻打郓州。郓州节度使曹全晸出战,被韩简打败并战死。郓州将领崔君裕收拢残兵,守卫郓州。韩简进攻郓州城池,半年未能攻克,河阳又被诸葛爽攻占。韩简于是想先讨伐崔君裕,再攻打河阳,于是起兵至郓州,崔君裕请降。不久调转军队再次攻打河阳,行至新乡,被诸葛爽的军队迎击,被打败。韩简骑马逃回,忧愤成疾。背上生疽,中和元年十一月去世。

乐彦祯是魏州人。他的父亲乐少寂,曾历任澶州、博州、贝州三州的刺史,死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乐彦祯年轻时是本州的军校。韩简之担任节度使时,任命乐彦祯为马步军都虞候,后来又调任博州刺史。他率军下河阳,击败了诸葛爽。因功升迁为澶州刺史。韩简之再次讨伐河阳时,乐彦祯率一军率先返回,魏州人于是共同拥立他。朝廷不久后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负责魏博留后事务。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充任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中和四年,他连续晋升至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唐僖宗从蜀地返回后,又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册封为司徒。

乐彦祯志得意满,变得傲慢无礼,行为多不合法度。他突然征召六州的军队,修筑罗城,修复河门旧堤,周长八十里,一个月就完成了,人们因此怨恨他。

他的儿子乐从训天生悖逆。王铎从滑州调任沧州镇守,经过魏州郊外时,乐从训看上了他的女儿妓女,于是先在漳南高鸡泊埋伏兵力,等王铎到来时,将他围困并杀害,抢夺了他的所有财物。当时朝廷势力微弱,无法追究。魏州人素知王铎的名望,议论者对此感到惋惜,但将罪责归咎于乐从训。乐从训又召集了五百多名亡命之徒,在卧室中出入,号称‘子将’,将他们视为心腹。军中人心惶惶,各有异议。乐从训得知后心生忌惮,易服逃离,躲到了附近的县城。乐彦祯于是任命他为六州都指挥使。不久,他又兼任相州刺史。到任后,他搬运军器,索要钱帛,使人来往,道路上交错,军府中有人怀疑他有二心。

乐彦祯因愤怒而去世,众人推举都将赵文弁负责留后事务。乐从训从相州领兵三万余人到城下,赵文弁按兵不动。众人怀疑恐惧,又杀害了赵文弁,推举罗弘信为帅。罗弘信率兵出战,大败乐从训。乐从训召集余部,驻扎在洹水。罗弘信派遣将领程公佐领兵讨伐,大败乐从训,在军门处斩首,那时是文德元年春天。

罗弘信,字德孚,是魏州贵乡人。他的曾祖父罗秀,祖父罗珍,父亲罗让,都曾是本州的军校。罗弘信年轻时参军,历任节度使韩简、乐彦祯的部下。光启末年,乐彦祯的儿子乐从训忌惮牙军,将他驱逐出城,军中废除乐彦祯,推举赵文弁暂时主持军州事务。众人又认为这样做不方便,于是推举罗弘信为帅。在此之前,有邻人私下对罗弘信说:‘我曾夜间遇到一位白须老翁,他告诉我,你将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罗弘信私下对此感到奇异。等到废除赵文弁后,军人聚集呼喊:‘谁愿意担任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回应:‘白须老翁早就命令我了。’众人于是围着他看,说:‘可以。’从此他被立为节度使。唐僖宗听说后,文德元年四月,下诏加封他为工部尚书,代理节度留后。七月,又加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充任魏博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龙纪年间,加封他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封为豫章郡公。

乾宁年间,朱全忠紧急攻打兖郓,朱瑄向太原求援。太原出兵,借道于魏州,让大将李存信驻扎在莘县。李存信治军无方,侵扰魏州的庄稼和牧场,罗弘信对此感到不平。朱全忠又派人告诉他:‘太原有吞并河朔的野心,回师之日,你的道路堪忧。’罗弘信于是与汴州结好,出兵三万攻打李存信,将其击败。太原大怒,起兵攻打魏州,在观音门外扎营。汴将葛从周前来支援,驻扎在洹水。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当时担任铁林军使,被葛从周擒获,于是撤退。自此太原的军队,每年都侵扰魏州和相州,魏州人深受其害。

朱全忠正忙于攻打兖郓,担心罗弘信离心,每年都要送礼物,言辞谦卑,礼物丰厚。朱全忠对魏州的使者北面跪拜接受礼物,说:‘六兄比我年长许多,我们两国是兄弟,怎能用常邻的关系对待呢。’罗弘信认为这是对他优待,也对他推心置腹。罗弘信连续晋升至检校太师、守侍中、临清王。光化元年九月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被追赠为太师,追封为北平王,谥号为庄肃。儿子罗威。

罗威,字端己。文德初年,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充任天雄军节度副使。从龙纪到乾宁,十年间,连续晋升官职。罗弘信去世后,罗威继承父位为留后,朝廷随后任命他。天复末年,连续晋升至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王。天祐初年,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守侍中,进封为鄴王,赐号为‘忠勤宣力致理功臣’。

魏州的牙中军,自至德年间,田承嗣夺取了相州、魏州、澶州、博州、卫州、贝州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作为部下,于是有了这个称号。他们都得到了丰厚的供给和赏赐,非常骄纵。年代久远,父子相继,亲党紧密。其中凶恶的人,强买强夺,违法乱纪,地方官员无法禁止。更换主帅,就像儿戏一样,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都是他们所立。如果奖赏不称心,全族都会被杀害。罗威惩罚了过去的弊端,虽然以财物和宽容来安抚,但心中仍然怀恨。

罗威继承父亲职位的那年正月,幽州的刘仁恭拥有十万军队,在河朔谋反,进攻并攻陷了贝州,长驱直入攻打魏州。罗威向汴州求援。朱全忠派遣将领李思安驻扎在洹水。葛从周从邢州、洺州领兵进入魏州。燕将刘守文、单可及在内黄攻打汴州军队。李思安迎战,大败燕军,乘胜追击。葛从周出兵会合攻击,再次击败燕军,斩首三万。第三年,罗威带领汴州军队攻打沧州以报仇。从此,罗威感激朱全忠的援助,与他结盟。

天祐二年七月十三日夜,牙军副校李公佺发动叛乱,罗威仅以身免。李公佺逃到沧州。从此他更加恐惧,派人向朱全忠求援,秘密策划对付李公佺。朱全忠派遣李思安会合魏博军,再次攻打沧州。朱全忠的女儿嫁给罗威的儿子罗廷规,之前已经去世。朱全忠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一千士兵,秘密地将兵甲藏在车中进入魏州,说是因为帮助女儿安葬的事。第三年正月五日,马嗣勋到达,朱全忠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说要去视察行营。罗威想趁机出城迎接,到了约定的时间,就假装全忠帐下的精锐士兵进入城中,内外夹击。牙军有所怀疑,坚决请求不出城。罗威担心事情泄露,就安抚了他们。这个月的十四日夜,他率领一百多随从,与马嗣勋一起攻击。当时在牙城中有千人,天亮时几乎全部被杀;共八千家,都遭到了全族的覆灭。魏州军队攻打沧州的人,在历亭听说有变故,他们的将领史仁遇带领他们,退守在高唐。六州之内,都成为了仇敌,经过几个月才平定。罗威在梁朝任职数年后去世,享年三十四岁,官至守太师、兼中书令,追赠尚书令,谥号为贞壮。

罗威性格聪明敏捷,精通官场之道。他崇尚儒术,招纳文人,藏书多达万卷。每当花开月圆之时,他与宾客们赋诗吟咏,非常有情致。钱塘人罗隐,有当世诗名,自号‘江东生’。罗威派人送礼物,叙说他们的宗姓,推他为叔父。罗隐也收集他的诗作寄给他。罗威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将自己所作的诗称为《偷江东集》,共有五卷,现在在鄴中人们还在吟咏它。

史官说:魏、镇、燕这三个地方,很久以来都无法控制了。他们的兵力强大,土地广阔,采取了合纵连横的策略。虽然他们的爵位和命令是从朝廷得到的,但群臣们都是自己向元帅请示。比如史宪诚等五家,他们最初是因为这个原因得到这些爵位的,后来也因为这个原因失去了。大概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用权谋来获得,用仁爱来守护,这样才能长久。如果有人能够很好地继承这些,史家和罗家的两个儿子就有这样的能力,其他的人就不够看了。

赞曰: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用正当的手段守护,这在古代也是有先例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守护,那么灭亡必然随之而来。史家、何家、韩家、乐家的兴衰更迭,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借鉴的。要时刻记住这些,以此为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一-注解

奚虏:指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即契丹,这里用来指史宪诚的祖先出身。

灵武建康:灵武,古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康,古地名,今南京。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唐代高级官员的荣誉职位,表示其地位尊贵。

试太常卿:太常卿,古代官职,掌管宗庙祭祀等事务;试,表示临时或试用。

上柱国:古代官职,为高级军事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上将。

怀泽郡王:古代封号,表示对功臣的封赏。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官职,为高级文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检校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古代官职,为太子侍从官;检校,表示临时或试用。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古代官职,为监察官,负责监察百官。

柱国:古代官职,为高级军事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上将。

北海郡王:古代封号,表示对功臣的封赏。

材勇:指有才能和勇武。

先锋:军事用语,指军队中担任先头部队的角色。

城栅:城墙和栅栏,指城防设施。

乘势逐北:趁着胜利的势头追击敌人。

录功:记录功绩。

超授:破格提拔。

镇州: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王承宗: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位藩镇节度使。

王廷凑: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位藩镇节度使。

幽州:幽州,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朱克融: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位藩镇节度使。

魏博节度使: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个藩镇节度使职位。

旄节:古代使臣的符节,表示皇帝的命令。

司门郎中:古代官职,掌管宫廷门禁。

宣慰:安抚、慰问。

李絺: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位藩镇节度使。

节钺:古代将帅的符节,表示军事指挥权。

黎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舣舟:停船靠岸。

骄倨:傲慢无礼。

悖:违背常理,不合理。

蕃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仆射:古代官职,为高级文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秩:官职等级。

司空:古代官职,为高级文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沧景节度使: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个藩镇节度使职位。

李全略: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一位藩镇节度使。

符节:古代使臣的符节,表示皇帝的命令。

婚媾:结婚。

平章事:古代官职,为宰相。

骁将:勇敢的将领。

阙下:指皇帝的宫殿。

士曹参军:古代官职,为地方官职。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为监察官。

检校太子左谕德:古代官职,为太子侍从官。

节度副使:古代官职,为节度使的副手。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为高级文官职。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为监察官。

司徒:司徒,古代官职,是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礼仪和教化。

河中: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向背:忠诚与背叛。

册赠:皇帝赐予封号。

太尉:古代官职,为高级军事官职。

灵武:古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夏州: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衙前兵马使:古代官职,为地方军职。

委质军门:投军门下,表示效忠。

衙内都知兵马使:古代官职,为地方军职。

节制:控制、指挥。

上党: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使相:古代官职,为宰相。

邠宁节度:古代节度使的辖区。

贼巢之乱:指古代的一次叛乱。

河阳节度使:古代节度使的辖区。

寇盗:强盗、盗贼。

僭乱:越级僭越,犯上作乱。

封疆:领土、疆域。

郓州: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曹全晸:唐代将领。

崔君裕:唐代将领。

河阳:河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孟州市。

诸葛爽:诸葛爽,唐朝末年的将领。

中和:唐代年号。

乐彦祯:乐彦祯,唐代魏州人,曾任博州刺史、澶州刺史等职,后因功升迁至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是唐朝末年的重要官员。

魏州:魏州,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刺史:刺史,古代官职,负责一州的行政、军事、财政等事务。

节度使: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拥有较大的权力。

检校尚书:检校尚书,唐代官员的荣誉职位,通常由退休或未任职的官员担任。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唐代宰相的职位之一,是宰相中的高级职位。

志满骄大:志满骄大,形容人自满而骄傲。

板筑罗城:板筑罗城,指用木板和土筑成的城墙。

韩简之:韩简之,唐朝末年的将领。

王铎:王铎,唐朝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

滑州:滑州,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

沧州:沧州,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

洹水:洹水,位于河北省,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光启末:光启末,唐朝光启年间的末期。

牙军:牙军,古代节度使府中的亲兵。

田承嗣:田承嗣,唐朝末年的将领,曾任魏博节度使。

史宪诚:史宪诚,唐朝末年的将领。

何进滔:何进滔,唐朝末年的将领。

韩君雄:韩君雄,唐朝末年的将领。

赵文弁:赵文弁,唐朝末年的将领。

罗弘信:罗弘信,唐朝末年的将领,曾任魏博节度使。

硃全忠:硃全忠,即朱温,唐朝末年的将领,后建立后梁。

兗郓:兗郓,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兖州市。

太原:太原,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李存信:李存信,唐朝末年的将领。

龙纪中:龙纪中,唐朝龙纪年间的中期。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唐代高级官员的荣誉职位。

检校尚书右仆射:检校尚书右仆射,唐代官员的荣誉职位。

豫章郡公:豫章郡公,唐代官员的封号。

乾宁中:乾宁中,唐朝乾宁年间的中期。

光化元年:光化元年,唐朝光化年间的第一年。

鄴王:鄴王,唐代官员的封号。

忠勤宣力致理功臣:忠勤宣力致理功臣,唐代官员的荣誉职位。

相、魏、澶、博、卫、贝:相、魏、澶、博、卫、贝,唐朝时期的一些州名。

刘仁恭:刘仁恭,唐朝末年的将领。

贝州:贝州,唐朝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

燕将:燕将,指幽州地区的将领。

刘守文:刘守文,唐朝末年的将领。

单可及:单可及,唐朝末年的将领。

李思安:李思安,唐朝末年的将领。

葛从周:葛从周,唐朝末年的将领。

史仁遇:史仁遇,唐朝末年的将领。

高唐:高唐,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高唐县。

钱塘:钱塘,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罗隐:罗隐,唐朝末年的文学家,有“江东生”之称。

江东生:江东生,罗隐的自号,表示自己来自江东地区。

偷江东集:偷江东集,罗隐的诗集名称。

魏、镇、燕三镇:指历史上的三个军事重镇,魏指的是魏国,镇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军事要塞,燕指的是燕国或燕地的军事要塞。这里可能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镇国和燕国。

不能制之也久矣:指这三个军事重镇长期无法被控制或征服。

兵强地广:指这三个军事重镇的兵力强大,领土广阔。

合从连衡:合从连衡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联合弱小国家共同对抗强国,或通过联盟来保持自己的地位。

爵命:指朝廷授予的官职和爵位。

假于朝廷:指这些官职和爵位虽然名义上是朝廷授予的,但实际上是由地方势力自行任命的。

群臣自谋于元帅:指地方群臣自行商议,向元帅汇报,而不完全听从朝廷的命令。

史宪诚等五家:史宪诚可能是一个人名,五家指的是五个家族,这里可能指的是掌握地方权力的几个家族。

取之以权,守之以仁:指在取得权力时要运用权谋,而在守护权力时要仁爱待人。

史氏、罗氏之二子:史氏和罗氏是两个家族,这里指的是这两个家族的两位子嗣。

世数盛衰:指这些家族或人物在历史上的兴衰变迁。

足以为鉴:指这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教训或借鉴。

念兹在兹:指时刻牢记这些教训或借鉴,引以为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一-评注

史臣曰:魏、镇、燕三镇,不能制之也久矣。

此句开篇点明魏、镇、燕三镇之强,说明其久远以来都无法被朝廷所控制,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和地方势力的强大。

兵强地广,合从连衡。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三镇之所以难以制服的原因,一是兵力强大,二是地盘广阔,三是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即通过联合其他势力来对抗中央。

爵命虽假于朝廷,群臣自谋于元帅。

这句话揭示了三镇虽然名义上接受朝廷的爵位和命令,但实际上群臣自行决策,元帅具有较大的权力,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如史宪诚等五家,其初皆因此而得之,其后亦因此而失之。

此句以史宪诚等五家为例,说明了三镇之所以能够崛起又衰败的原因,即权力与仁德并用与否的关系。

盖不知取之以权,守之以仁,则远矣。

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指出如果能够权宜行事同时以仁德守成,则可以保持长久,反之则难以持久。

若善继者,史氏、罗氏之二子有焉,其余不足观也。

此句评价了史氏、罗氏之二子能够继承家业,而其他人则不足为观,反映了家族传承中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赞曰:逆取顺守,古亦有之。

这句话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指出逆取顺守的策略在古代也有先例,表明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其逆守,灭亡必随。

此句是对逆取顺守策略的进一步阐释,指出如果采取逆取的方式而不注重顺守,最终必然会导致灭亡。

史、何、韩、乐,世数盛衰。

这句话列举了史、何、韩、乐等家族,说明了这些家族的兴衰更替,用以警示后人。

足以为鉴,念兹在兹。

最后一句是总结,强调这些历史经验可以作为镜子,让人们时刻警醒,不忘历史教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7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