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七

作者: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后期参与《旧唐书》的编纂工作。《旧唐书》主要以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详细记录了唐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历史学家编写的关于唐朝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大事,包括唐朝的建立、政权更替、军事战事、外交往来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唐朝历代皇帝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与外交政策,体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的全过程。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书中揭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退的原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旧唐书》为后代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七-原文

○赵宗儒 窦易直 李逢吉 段文昌 子成式

宋申锡 李程

赵宗儒,字秉文。八代祖彤,仕后魏为征南将军。父骅,为秘书少监。宗儒举进士,初授弘文馆校书郎。满岁,又以书判入高等,补陆浑主簿。数月,征拜右拾遗,充翰林学士。时父骅秘书少监,与父并命,出于一日,当时荣之。建中四年,转屯田员外郎,内职如故。居父忧,免丧,授司门、司勋二员外郎。

贞元六年,领考功事,定百吏考绩,黜陟公当,无所畏避。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各以过黜之。尚书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绍,比皆考中上,宗儒贬之中中。又秘书少监郑云逵考其同官孙昌裔入上下,宗儒复入中上。凡考之中上者,不过五十人,余多减入中中。德宗闻而善之,迁考功郎中。

丁夏忧,终丧,授吏部郎中。十一年,迁给事中。十二年,与谏议大夫崔损同日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俱赐紫金鱼袋。十四年,罢相,为右庶子。

宗儒端居守道,勤奉朝请而已,德宗闻而嘉之。二十年,迁吏部侍郎,召见,劳之曰:“知卿闭关六年,故有此拜。曩者与先臣并命,尚念之耶?”宗儒因俯伏流涕。德宗崩,顺宗命为德宗哀册文,辞颇凄惋。

元和初,检校礼部尚书,判东都尚书省事、兼御史大夫,充东都留守、畿汝都防御使。入为礼部、户部二尚书,寻检校吏部尚书,守江陵尹、兼御史大夫、荆南节度营田观察等使。散冗食之戍二千人。六年,又入为刑部尚书。八年,转检校吏部尚书、兴元尹、兼御史大夫,充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九年,召拜御史大夫,俄迁检校右仆射、河中尹、兼御史大夫、晋绛慈隰节度观察等使。赴镇后,擅用供军钱八千余贯,坐罚一月俸。十一年七月,入为兵部尚书。九月,改太子少傅,权知吏部尚书铨事。十四年九月,拜吏部尚书。

穆宗即位,以初释服,令尚书省官试先朝所征集应制举人。宗儒奏曰:“准今月十五日敕:比者先朝征集应制人等,已及时限,恐皆来自远方,难于久住,酌宜审事,遂委有司定日就试。如闻所集之人多已分散,须知审的,然后裁定,宜令所司商量闻奏者。伏以制科所设,本在亲临,南省试人,亦非旧典。今覃恩既毕,庶政惟新。况山陵日近,公务繁迫,待问之士,就试非多。臣等商量,恐须权罢。”从之。复拜太子少傅,判太常卿事。

长庆元年二月,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师子乐》,备五方之色,非会朝聘享不作,幼君荒诞,伶官纵肆,中人掌教坊者移牒取之。宗儒不敢违,以状白宰相。宰相以为事在有司执守,不合关白。以宗儒怯不任事,改太子少师。

宝历元年,迁太子太保。昭肃晏驾,为大明宫留守。太和四年,拜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文宗召见,谘以理道。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而勿失。”文宗嘉纳之。五年,宋申锡被诬,上召师保已下议其刑。上以宗儒高年,宣令不拜。寻拜疏请老。六年,诏以司空致仕。是岁九月卒,年八十七,废朝,册赠司徒。

宗儒以文学进,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部,略于仪矩,切于治生,时论以此少之。

窦易直,字宗玄,京兆人。祖元昌,彭州九泷县令。父彧,庐州刺史。易直举明经,为秘书省校书郎,再以判入等,授蓝田尉。累历右司、兵部、吏部三郎中。元和六年,迁御史中丞。谢日,赐绯鱼袋。八年,改给事中。九月,出为陕虢都防御观察使,仍赐紫。入为京兆尹。

万年尉韩晤奸赃事发,易直令曹官韦正晤讯之,得赃三十万。上意其未尽,诏重鞫,坐赃三百万,贬易直金州刺史,正晤长流昭州。十三年六月,迁宣州刺史、宣歙池都团练观察等使。

长庆二年七月,汴州将李絺逐其帅李愿,易直闻之,欲出官物以赏军。或谓易直曰:“赏给无名,却恐生患。”乃已。军士已闻之。时江、淮旱,水浅,转运司钱帛委积不能漕,州将王国清指以为赏,激讽州兵谋乱。先事有告者,乃收国清下狱。其党数千,大呼入狱中,篡取国清而出之,因欲大剽。易直登楼谓将吏曰:“能诛为乱者,每获一人,赏十万。”众喜,倒戈击乱党,并擒之。国清等三百余人,皆斩之。九月,以李德裕代还,为吏部侍郎。

十一月,改户部,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四年五月,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改门下侍郎,封晋阳郡公。

宝历元年七月,罢判度支。大和二年十月罢相,检校左仆射、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五年,入为左仆射,判太常卿事。十一月,检校司空、凤翔尹、凤翔陇节度使。六年,以疾求还京师。七年四月卒,赠司徒,谥曰恭惠。

易直自入仕十年余,常居散秩,不应请辟;及居方任,亦以公廉闻。在相位,未尝论用亲党,凡于公举,即无所避。然元和中,吏部尚书郑余庆议仆射上日仪制,不与隔品官亢礼。易直时为御史中丞,奏驳余庆所议。及易直为左仆射,却行隔品致敬之礼,时论非之。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人。

贞观中学士李玄道曾孙。

祖颜,父归期。

逢吉登进士第,释褐授振武节度掌书记。

入朝为左拾遗、左补阙,改侍御史,充入吐蕃册命副使、工部员外郎,又充入南诏副使。

元和四年,使还,拜祠部郎中,转右司。

六年,迁给事中。

七年,与司勋员外郎李巨并为太子诸王侍读。

九年,改中书舍人。

十一年二月,权知礼部贡举、骑都尉,赐绯。

四月,加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赐金紫。

其贡院事,仍委礼部尚书王播署榜。

逢吉天与奸回,妒贤伤善。

时用兵讨淮、蔡,宪宗以兵机委裴度,逢吉虑其成功,密沮之,由是相恶。

及度亲征,学士令孤楚为度制辞,言不合旨,楚与逢吉相善,帝皆黜之;罢楚学士,罢逢吉政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

穆宗即位,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逢吉于帝有侍读之恩,遣人密结幸臣,求还京师。

长庆二年三月,召为兵部尚书。

时裴度亦自太原入朝。

以度招怀河朔功,复留度,与工部侍郎元稹相次拜平章事。

度在太原时,尝上表论稹奸邪。

及同居相位,逢吉以为势必相倾,乃遣人告和王傅于方结客,欲为元稹刺裴度。

及捕于方,鞫之无状,稹、度俱罢相位,逢吉代度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自是浸以恩泽结朝臣之不逞者,造作谤言,百端中伤裴度。

赖学士李绅、韦处厚等显于上前,言度为逢吉排斥,而度于国有功,不宜摈弃,故得以仆射在朝。

时已失河朔,而王智兴擅据徐州,李絺+据汴州。

国威不振,天下延颈俟度再秉国钧,以攘暴乱。

及为逢吉嫁祸,夺其权,四海为之侧目,朝士上疏论列者十余人。

属时君荒淫,政出群小,而度竟逐外籓。

学士李绅有宠,逢吉恶之,乃除为中丞,又欲出于外。

乃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放台参。

以绅褊直,必与愈争。

及制出,绅果移牒往来。

愈性木强,遂至语辞不逊,喧论于朝。

逢吉乃罢愈为兵部侍郎,绅为江西观察使。

绅中谢日,帝留而不遣。

翼城人郑注以医药得幸于中尉王守澄,逢吉令其从子仲言赂注,求结于守澄。

仲言辩谲多端,守澄见之甚悦。

自是,逢吉有助,事无违者。

敬宗初即位,年方童丱,守澄从容奏曰:‘陛下得为太子,逢吉之力也。’

是时,杜元颖、李绅坚请立深王为太子。

乃贬绅端州司马。

朝士代逢吉鸣吠者,张又新、李续之、张权舆、刘栖楚、李虞、程昔范、姜洽、李仲言,时号‘八关十六子’。

又新等八人居要剧,而胥附者又八人,有求于逢吉者,必先经此八人纳赂,无不如意者。

逢吉寻封凉国公,邑千户,兼右仆射。

昭愍即位,左右屡言裴度之贤,曾立大勋,帝甚嘉之。

因中使往兴元,即令问讯。

宝历初,度连上章请入觐。

逢吉之党坐不安席,如矢攒身,乃相与为谋,欲沮其来。

张权舆撰‘非衣小兒’之谣,传于闾巷。

言度相有天分,应谣谶。

而韦处厚于上前解析,言权舆所撰之言。

既不能沮,又令卫尉卿刘遵古从人安再荣告武昭谋害逢吉。

武昭者,有才力,裴度破淮、蔡时奖用之,累奏为刺史。

及度被斥,昭以门吏久不见用,客于京师,途穷颇有怨言。

逢吉冀法司鞫昭行止,则显裴度任用,以沮入朝之行。

逢吉又与同列李程不协。

太学博士李涉、金吾兵曹茅汇者,于京师贵游间以气侠相许,二人出入程及逢吉之门。

水部郎中李仍叔,程之族,知武昭郁郁不得志,仍叔谓昭曰:‘程欲与公官,但逢吉阻之。’

昭愈愤怒,因酒与京师人刘审、张少腾说刺逢吉之言。

审以昭言告张权舆,乃闻于逢吉,即令茅汇召昭相见。

逢吉厚相结托,自是疑怨之言稍息。

逢吉待茅汇尤厚,尝与汇书云:‘足下当字仆为‘自求’,仆当字足下为‘利见’’。

文字往来,其间甚密。

及裴度求觐,无计沮之,即令讦武昭事,以暴扬其迹。

再荣既告,李仲言诫汇曰:‘言武昭与李程同谋则活,否则尔死。’

汇曰:‘冤死甘心。诬人以自免,予不为也。’

及昭下狱,逢吉之丑迹皆彰。

昭死,仲言流象州,茅汇流巂州,李涉流康州,李虞自拾遗为河南士曹。

敬宗待裴度益厚,乃自汉中召还,复知政事。

逢吉检校司空、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仍请张又新、李续之为参佐。

太和二年,改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五年八月,入为太子太师、东都留守、东畿汝防御使,加开府仪同三司。

八年,李训用事。

三月,征拜左仆射,兼守司徒。

时逢吉已老,病足,不任朝谒,即以司徒致仕。

九年正月卒,时年七十八。

赠太尉,谥曰成。

段文昌,字墨卿,西河人。

高祖志玄,陪葬昭陵,图形凌烟阁。

祖德皎,赠给事中。

父谔,循州刺史,赠左仆射。

文昌家于荆州,倜傥有气义,节度使裴胄知之而不能用。

韦皋在蜀,表授校书郎。

李吉甫刺忠州,文昌尝以文干之。

及吉甫居相位,与裴垍同加奖擢,授登封尉、集贤校理。

俄拜监察御史,迁补阙,改祠部员外郎。

元和十一年,守本官,充翰林学士。

文昌,武元衡之子婿也。

元衡与宰相韦贯之不协,宪宗欲召文昌为学士,贯之奏曰:‘文昌志尚不修,不可擢居近密。’

至是贯之罢相,李逢吉乃用文昌为学士,转祠部郎中,赐绯,依前充职。

十四年,加知制诰。

十五年,穆宗即位,正拜中书舍人,寻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长庆元年,拜章请退。

朝廷以文昌少在西蜀,诏授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文昌素洽蜀人之情,至是以宽政为治,严静有断,蛮夷畏服。

二年,云南入寇,黔中观察使崔元略上言,朝廷忧之,乃诏文昌御备。

文昌走一介之使以喻之,蛮寇即退。

敬宗即位,征拜邢部尚书,转兵部,兼判左丞事。

文宗即位,迁御史大夫,寻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同平章事、淮南节度使。

太和四年,移镇荆南。

文昌于荆、蜀皆有先祖故第,至是赎为浮图祠。

又以先人坟墓在荆州,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岁时伏腊,良辰美景享荐之。

彻祭,即以音声歌舞继之,如事生者,搢绅非焉。

六年,复为剑南西川节度。

九年三月,赐春衣中使至,受宣毕,无疾而卒,年六十三,赠太尉。

有文集三十卷。

文昌布素之时,所向不偶。

及其达也,扬历显重,出入将相,洎二十年。

其服饰玩好、歌童妓女,苟悦于心,无所爱惜,乃至奢侈过度,物议贬之。

子成式。

成式,字柯古,以廕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

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

累迁尚书郎。

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

解印,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

家多书史,用以自娱,尤深于佛书。

所著《酉阳杂俎》传于时。

宋申锡,字庆臣。

祖素,父叔夜。

申锡少孤贫,有文学。

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韦贯之罢相,出湖南,辟为从事。

其后累佐使府。

长庆初,拜监察御史。

二年,迁起居舍人。

宝历二年,转礼部员外郎,寻充翰林侍讲学士。

申锡始自策名,及在朝行,清慎介洁,不趋党与。

当长庆、宝历之间,时风嚣薄,朋比大扇。

及申锡被用,时论以为激劝。

文宗即位,拜户部郎中、知制诰。

太和二年,正拜中书舍人,复为翰林学士。

初,文宗常患中人权柄太盛,自元和、宝历,比致宫禁之祸。

及王守澄之领禁兵,恃其宿旧,跋扈尤甚。

有郑注者,依恃守澄为奸利,出入禁军,卖官贩权,中外咸扼腕视之。

文宗雅知之,不能堪。

申锡时居内廷,文宗察其忠厚,可任以事。

尝因召对,与申锡从容言及守澄,无可奈何,令与外廷朝臣谋去之,且约命为宰相。

申锡顿首谢之。

未几,拜左丞。

逾月,加平章事。

申锡素能谨直,宠遇超辈,时情大为属望。

及到中书,剖断循常,望实颇不相副。

太和五年,忽降中人召宰相入赴延英。

路随、李宗闵、牛僧孺等既至中书东门,中人云:‘所召无宋申锡。’

申锡始知被罪,望延英以笏叩头而退。

随等至,文宗以神策军中尉王守澄所奏,得本军虞候豆卢著状,告宋申锡与漳王谋反,随等相顾愕然。

初,守澄于浴堂以郑注所构告于文宗,守澄即时于市肆追捕,又将以二百骑就靖恭里屠申锡之家。

会内官马存亮同入,诤于文宗曰:‘谋反者适宋申锡耳,何不召南司会议。今卒然如此,京师企足自为乱矣。’

守澄不能难,乃止。

乃召三相告之。

又遣右军差人于申锡宅捕孔目官张全真、家人买子缘信等。

又于十六宅及市肆追捕胥吏,以成其狱。

文宗又召师保、仆射、尚书丞郎、常侍、给事、谏议、舍人、御史中丞、京兆尹、大理卿,同于中书及集贤院参验其事。

翌日,开延英,召宰臣及议事官,帝自询问。

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罗泰、蒋系、裴休、窦宗直、韦温,拾遗李群、韦端符、丁居晦、袁都等一十四人,皆伏玉阶下奏以申锡狱付外,请不于禁中讯鞫。

文宗曰:‘吾已谋于公卿大僚,卿等且出。’

玄亮固言,援引今古,辞理恳切。

玄亮泣涕久之,文宗意稍解,贬申锡为右庶子,漳王为巢县公。

再贬申锡为开州司马。

初,申锡既得密旨,乃除王璠为京兆尹,以密旨喻之。

璠不能谋,而注与守澄知之,潜为其备。

漳王凑,文宗之爱弟也,贤而有人望。

豆卢著者,职属禁军,与注亲表。

文宗不省其诈,乃罢申锡为庶子。

时京城恟々,众庶哗言,以为宰相真连十宅谋反,百僚震骇。

居一二日,方审其诈。

谏官伏阁恳论,文宗震怒,叱谏官令出者数四。

时中外属望大僚三数人廷辩其事。

仆射窦易直曰:‘人臣无将,将而必诛。’闻者愕然。

唯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连上疏请出内狱,且曰:‘王师文未获,即狱未具,请出豆卢著与申锡同付外廷勘。’

当时人情翕然推重。

初议申锡抵死,顾物论不可,又将投于岭表。

文宗终悟外廷之言,乃有开州之命。

初,申锡既被罪,怡然不以为意,自中书归私第,止于外,素服以俟命。

其妻出谓之曰:‘公为宰相,人臣位极于此,何负天子反乎?’

申锡曰:‘吾生被厚恩,擢相位,不能锄去奸乱,反为所罗织,夫人察申锡,岂反者乎?’

因相与泣下。

申锡自居内廷,及为宰相,以时风侈靡,居要位者尤纳贿赂,遂成风俗,不暇更方远害,且与贞元时甚相背矣。

申锡至此,约身谨洁,尤以公廉为己任,四方问遗,悉无所受。

既被罪,为有司验劾,多获其四方受领所还问遗之状,朝野为之叹息。

七年七月,卒于开州。

诏曰:‘申锡虽不能周慎,自抵宪章,闻其亡殁遐荒,良用悲恻。宜许其归葬乡里,以示宽恩。’

开成元年九月,诏复申锡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赐紫,兼赠兵部尚书。

仍以其子慎微为城固县尉。

李程,字表臣,陇西人。

父鹔伯。

程,贞元十二年进士擢第,又登宏辞科,累辟使府。

二十年,入朝为监察御史。

其年秋,召充翰林学士。

顺宗即位,为王叔文所排,罢学士。

三迁为员外郎。

元和中,出为剑南西川节度行军司马。

十年,入为兵部郎中,寻知制诰。

韩弘为淮西都统,诏程衔命宣谕。

明年,拜中书舍人,权知京兆尹事。

十二年,权知礼部贡举。

十三年四月,拜礼部侍郎。

六月,出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

入为吏部侍郎,封渭源男,食邑三百户。

敬宗即位之五月,以本官同平章事。

敬宗冲幼,好治宫室,畋游无度,欲于宫中营新殿。

程谏曰:‘自古圣帝明王,以恭俭化天下。陛下在谅闇之中,不宜兴作,愿以瓦木回奉园陵。’上欣然从之。

程又奏请置侍讲学士,数陈经义。

程辩给多智算,能移人主之意。

寻加中书侍郎,进封彭原郡公。

宝历二年,罢相,检校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太和四年三月,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六年,就加检校司空。

七月,征为左仆射。

中谢日奏曰:‘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数人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于前。今御史台云:‘已闻奏,太常侍定取十五日上’。臣进退未知所据。’

时中丞李汉以为受四品已下拜太重。

敕曰:‘仆射上仪,近已详定。所缘拜礼,皆约令文,已经施行,不合更改。宜准太和四年十一月六日敕处分。’

程艺学优深,然性放荡,不修仪检,滑稽好戏,而居师长之地,物议轻之。

七年六月,检校司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九年,复为河中晋绛节度使,就加检校司徒。

开成元年五月,复入为右仆射,兼判太常卿事。

十一月,兼判吏部尚书铨事。

二年三月,检校司徒,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卒,有司谥曰缪。

子廓。

廓进士登第,以诗名闻于时。

大中末,累官至颍州刺史,再为观察使。

廓子昼,亦登进士第。

史臣曰:‘宗儒、易直,以宽柔养望,坐致公台;与时沉浮,寿考终吉,可谓能奉身矣。逢吉起徒步而至鼎司,欺蔽幼君,依凭内竖,蛇虺其腹,毒害正人,而不与李训同诛,天道福淫明矣。申锡小器大谋,贬死为幸。程不持士范,殁获丑名。君子操修,岂宜容易!’

赞曰:‘赵、窦优柔,坐享公侯。蝮蛇野葛,逢吉之流。岂无令人?主辅谟猷。程、锡弼谐,于道难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七-译文

赵宗儒,字秉文。他的八世祖赵彤,在后魏时期担任征南将军。他的父亲赵骅,是秘书少监。赵宗儒考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满一年后,他又通过书判考试进入高等,补任陆浑主簿。几个月后,他被征召为右拾遗,并担任翰林学士。当时他的父亲赵骅也是秘书少监,两人同一天被任命,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荣耀。建中四年,他被调任为屯田员外郎,但内部职位保持不变。在服丧期间,他被免去丧职,担任司门、司勋二员外郎。

贞元六年,他负责考功事务,确定百官的考核成绩,公正地升降官员,无所畏惧。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因过错被降职。尚书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绍,之前考核成绩中等以上,赵宗儒将他们降为中下。秘书少监郑云逵考核他的同官孙昌裔进入上下等,赵宗儒又回到中上等。所有考核为中上等的官员不超过五十人,其余的多被降为中下等。德宗听后认为他做得好,将他升为考功郎中。

丁夏忧,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吏部郎中。贞元十一年,他被升为给事中。贞元十二年,他与谏议大夫崔损在同一天被任命为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都赐予紫金鱼袋。贞元十四年,他被罢相,担任右庶子。

赵宗儒安分守己,勤于朝请,德宗听后赞扬了他。贞元二十年,他被升为吏部侍郎,被召见时,德宗说:“知道你闭关六年,所以有此任命。以前与你父亲同一天被任命,你还记得吗?”赵宗儒因此跪拜流泪。德宗去世后,顺宗命令赵宗儒撰写德宗的哀册文,文辞颇为凄婉。

元和初年,赵宗儒被任命为检校礼部尚书,判东都尚书省事、兼御史大夫,充任东都留守、畿汝都防御使。后来进入朝廷担任礼部、户部二尚书,不久后检校吏部尚书,守江陵尹、兼御史大夫、荆南节度营田观察等使。他解散了多余的食之戍二千人。元和六年,他又进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元和八年,他转任检校吏部尚书、兴元尹、兼御史大夫,充任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元和九年,他被召见任命为御史大夫,不久后升任检校右仆射、河中尹、兼御史大夫、晋绛慈隰节度观察等使。他到任后,擅自使用八千余贯供军钱,因此被罚款一个月的俸禄。元和十一年七月,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九月,他被改任为太子少傅,代理吏部尚书铨事。元和十四年九月,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穆宗即位后,因为刚刚服丧完毕,命令尚书省官员考试先朝征集的应制举人。赵宗儒上奏说:“根据本月十五日的敕令:先朝征集的应制人等已经及时限,但恐怕他们都来自远方,难以久住,经过审慎考虑,委托有关官员确定日期进行考试。据我所知,所召集的人已经分散,必须审慎裁定,应该让有关官员商议并上奏。我认为制科所设,本应在皇帝亲自临场,南省考试也不是旧典。现在恩泽已遍及,政务更新。而且山陵之事临近,公务繁忙,等待询问的人不多。我们商量后,认为应该暂时停止考试。”他的建议被采纳。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判太常卿事。

长庆元年二月,赵宗儒被任命为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寺有《师子乐》,备有五方之色,除非是会朝聘享才演奏,幼君荒诞,伶官放肆,掌教坊的中人发牒取乐。赵宗儒不敢违抗,向宰相汇报了情况。宰相认为这是有司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应该上报。因为赵宗儒胆小怕事,被改任为太子少师。

宝历元年,赵宗儒被升为太子太保。昭肃皇帝去世后,赵宗儒被任命为大明宫留守。太和四年,他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文宗召见他,询问治国之道。赵宗儒回答说:“尧、舜的教化,不过是慈爱和节俭而已。愿陛下坚守这些原则。”文宗赞同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太和五年,宋申锡被诬陷,皇帝召集师保以下官员讨论他的刑罚。因为赵宗儒年纪已高,皇帝宣令不必跪拜。不久后,赵宗儒上疏请求退休。太和六年,皇帝下诏让他以司空的身份退休。这年九月,赵宗儒去世,享年八十七岁,朝廷停止朝会,追赠司徒。

赵宗儒因文学成就而进身,前后三次镇守地方,八次领导选部,对礼仪规矩不太重视,但对治理生活非常认真,时人因此对他有所微词。

窦易直,字宗玄,是京兆人。他的祖父窦元昌,曾任彭州九泷县令。他的父亲窦彧,曾任庐州刺史。窦易直考中明经,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通过判入等考试,被任命为蓝田尉。他历任右司、兵部、吏部三郎中。元和六年,他被升为御史中丞。谢恩时,被赐予绯鱼袋。元和八年,他被改任为给事中。元和九年九月,他被任命为陕虢都防御观察使,并赐予紫袍。后来进入朝廷担任京兆尹。万年尉韩晤的贪污行为被揭露,窦易直命令曹官韦正晤审讯他,查获赃款三十万。皇帝认为可能还有未查出的,下诏重新审讯,窦易直因贪污三百万被贬为金州刺史,韦正晤被流放到昭州。元和十三年六月,他被任命为宣州刺史、宣歙池都团练观察等使。

长庆二年七月,汴州将领李絺驱逐了他的上司李愿,窦易直听说后,想要拿出官物来赏赐军队。有人告诉窦易直说:“赏赐没有理由,反而可能引起麻烦。”于是他停止了。但士兵们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当时江、淮地区旱灾,水浅,转运司的财物堆积无法运输,州将王国清声称是为了赏赐,激怒州兵图谋叛乱。事先有人告发,于是王国清被逮捕入狱。他的同党数千人,大声呼喊进入监狱,强行救出国清,并打算大肆抢劫。窦易直登上城楼对将吏说:“能够诛杀作乱者,每抓到一人,赏赐十万。”众人高兴,掉转枪头攻击叛乱者,并逮捕了他们。王国清等三百余人,都被处决。九月,李德裕接替他返回朝廷,担任吏部侍郎。十一月,他被改任为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长庆四年五月,他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改任门下侍郎,封晋阳郡公。

宝历元年七月,他被罢免判度支。大和二年十月,他被罢相,担任检校左仆射、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大和五年,他进入朝廷担任左仆射,判太常卿事。大和六年十一月,他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凤翔尹、凤翔陇节度使。大和七年四月,他因病请求返回京师。这年七月去世,被追赠司徒,谥号恭惠。

窦易直在入仕十年多后,一直担任散秩,不迎合权贵;担任地方官时,也以公廉著称。在相位上,他从未推荐过亲信,对于公事举荐,也无所回避。然而在元和年间,吏部尚书郑余庆讨论仆射上日仪制时,不同意与隔品官员同等礼遇。窦易直当时担任御史中丞,上奏反对郑余庆的建议。等到窦易直担任左仆射时,却行隔品致敬之礼,时人对此有所非议。

李逢吉,字虚舟,是陇西人。他是贞观中学士李玄道的曾孙,祖父叫颜,父亲叫归期。逢吉考中进士,脱去平民衣服,被授予振武节度掌书记的职位。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左拾遗、左补阙,后来又改为侍御史,担任入吐蕃册命副使、工部员外郎,还担任过入南诏副使。元和四年,出使回来后,被任命为祠部郎中,后来转任右司。六年,升迁为给事中。七年,与司勋员外郎李巨一起担任太子诸王的侍读。九年,改任中书舍人。十一年二月,暂时担任礼部贡举、骑都尉,被赐予绯色官服。四月,加封朝议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被赐予金紫。贡院的事务,仍然委托给礼部尚书王播负责。

逢吉天生奸邪,嫉妒贤能,伤害善良。当时朝廷用兵讨伐淮、蔡,宪宗把军事机密交给裴度,逢吉担心裴度成功,暗中破坏,因此两人互相仇恨。等到裴度亲自出征,学士令孤楚为裴度撰写辞章,言辞不符合皇帝的旨意,楚与逢吉关系友好,皇帝都罢免了他们;罢免了楚的学士职位,罢免了逢吉的政事,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

穆宗即位后,调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逢吉对皇帝有侍读之恩,派人秘密结交幸臣,请求回到京城。长庆二年三月,被召回京城担任兵部尚书。当时裴度也从太原入朝。因为裴度招抚河朔有功,所以留任裴度,与工部侍郎元稹相继被任命为平章事。裴度在太原时,曾经上表弹劾元稹奸邪。等到他们共同担任相位,逢吉认为必然会有所倾轧,于是派人告诉王傅于方结交客人,想要为元稹刺杀裴度。等到于方被捕,审问时没有证据,元稹、裴度都被罢免相位,逢吉代替裴度担任门下侍郎平章事。从此以后,逐渐用恩惠结交朝中那些不守法纪的人,制造诽谤之言,百般中伤裴度。幸亏学士李绅、韦处厚等人在皇帝面前为裴度辩护,说裴度被逢吉排挤,而裴度对国家有功,不应该被摒弃,所以得以保留仆射的职位在朝中。

当时已经失去了河朔,而王智兴擅自占据徐州,李絺占据汴州。国家威信不振,天下的人都期待裴度再次掌管国家大权,以平定暴乱。等到逢吉嫁祸给裴度,夺取了他的权力,四海为之侧目,有十多位朝士上疏议论。当时君主荒淫,政事由一群小人把持,裴度最终被逐出朝廷。

学士李绅受到皇帝宠爱,逢吉厌恶他,于是贬他为中丞,又想把他外放。于是任命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放任台参。因为李绅性格直率,必然与韩愈争斗。等到任命出来后,李绅果然发出公文来回应对。韩愈性格刚强,于是言语之间不逊,在朝中引起喧哗。逢吉于是罢免韩愈为兵部侍郎,李绅为江西观察使。李绅中谢时,皇帝留他而不遣。

翼城人郑注因为医药得到中尉王守澄的宠爱,逢吉让他的侄子仲言贿赂郑注,希望与守澄结交。仲言口才了得,守澄见到他非常高兴。从此,逢吉有了帮助,事情没有不顺利的。

敬宗刚刚即位,年纪还小,王守澄从容地对皇帝说:“陛下能成为太子,是逢吉的功劳。当时,杜元颖、李绅坚决请求立深王为太子。”于是贬谪李绅为端州司马。朝中那些代替逢吉叫嚣的人,有张又新、李续之、张权舆、刘栖楚、李虞、程昔范、姜洽、李仲言,当时被称为“八关十六子”。其中张又新等八人担任重要职位,而依附他们的人又有八人,有求于逢吉的人,必须先经过这八人纳贿,没有不遂心的。

逢吉不久被封为凉国公,食邑千户,兼右仆射。

文宗即位后,左右的人多次称赞裴度的贤能,他曾建立大功,皇帝非常赞赏他。于是派中使前往兴元,立即命令询问裴度的情况。

宝历初年,裴度连续上奏章请求入觐。逢吉的党羽坐立不安,如同箭矢攒身,于是共同商议,想要阻止裴度入朝。张权舆编造了‘非衣小兒’的谣言,在民间传播。说裴度相得天分,应验了谣言。而韦处厚在皇帝面前解释,说权舆所编造的话。既然不能阻止,又让卫尉卿刘遵古告诉武昭谋害逢吉。武昭有才力,裴度破淮、蔡时曾经奖赏并任用他,多次上奏请求让他担任刺史。等到裴度被贬谪,武昭因为做门吏久不被任用,客居京城,处境艰难,颇有怨言。逢吉希望法司审问武昭的行为,以彰显裴度任用不当,来阻止裴度入朝。逢吉又与同僚李程不和。太学博士李涉、金吾兵曹茅汇,在京城贵族间以豪侠自许,两人出入李程和逢吉的门下。水部郎中李仍叔,是李程的族人,知道武昭心中郁闷,得不到官职,仍叔对武昭说:“李程想给你官职,只是逢吉阻止。”武昭更加愤怒,于是酒醉时与京城人刘审、张少腾谈论刺杀逢吉的话。刘审把武昭的话告诉张权舆,于是传到逢吉那里,逢吉立即命令茅汇召见武昭,逢吉厚待并结交他,从此疑怨之言逐渐平息。逢吉对待茅汇特别优厚,曾经写信给茅汇说:“你应该称呼我为‘自求’,我应该称呼你为‘利见’。”书信往来,之间非常亲密。等到裴度请求觐见,没有计策阻止他,就命令揭发武昭的事情,以暴露他的行踪。刘遵古告发后,李仲言告诫茅汇说:“说武昭与李程同谋就能活命,否则你必死无疑。”茅汇说:“我甘愿冤死。诬陷别人来保全自己,我不会这么做。”等到武昭被捕,逢吉的丑行都暴露出来。武昭死后,李仲言被流放到象州,茅汇被流放到巂州,李涉被流放到康州,李虞从拾遗升任河南士曹。敬宗对待裴度更加优待,于是从汉中召回,再次掌管政事。

逢吉担任检校司空、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仍然请求张又新、李续之担任参佐。太和二年,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五年八月,入京担任太子太师、东都留守、东畿汝防御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八年,李训掌权。三月,被征召任命为左仆射,兼守司徒。当时逢吉已经年老,脚病,不能胜任朝会,于是以司徒的身份退休。九年正月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尉,谥号成。

段文昌,字墨卿,是西河人。他的高祖段志玄,陪葬昭陵,画像挂在凌烟阁。祖父段德皎,追赠给事中。父亲段谔,担任循州刺史,追赠左仆射。文昌在荆州安家,有气义,节度使裴胄知道他但不能任用他。韦皋在蜀地,上表推荐他担任校书郎。李吉甫担任忠州刺史时,文昌曾经以文章投奔他。等到李吉甫担任相位,与裴垍一同提拔他,授予登封尉、集贤校理。不久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升任补阙,改为祠部员外郎。元和十一年,守原职,担任翰林学士。

文昌是武元衡的女婿。武元衡与宰相韦贯之不和,宪宗想要召文昌为学士,韦贯之上奏说:“文昌志向不端正,不能提拔到亲近的位置。”等到韦贯之罢相,李逢吉于是任用文昌为学士,转任祠部郎中,赐予绯色官服,仍然担任原职。十四年,加封知制诰。十五年,穆宗即位,正式任命为中书舍人,不久又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长庆元年,他上奏请求退休。朝廷因为文昌在西蜀有很高的声望,下诏任命他为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昌一向与蜀人关系融洽,因此以宽厚的政策治理,严肃冷静,果断有决断,使得蛮夷都敬畏服从。长庆二年,云南入侵,黔中观察使崔元略上奏,朝廷为此忧虑,于是下诏让文昌做好防御准备。文昌派遣一个使者去说明情况,蛮夷随即撤退。

敬宗即位后,征召文昌担任邢部尚书,后来转任兵部,并兼任左丞。

文宗即位后,文昌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不久又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同平章事、淮南节度使。太和四年,他被调任荆南。

文昌在荆、蜀都有祖先留下的宅邸,这时他将宅邸赎回改为寺庙。又因为祖先的坟墓在荆州,他另外建造住宅,用来放置祖先的影像,在岁时节日和美景良辰中祭拜。祭祀结束后,便以音乐和舞蹈来庆祝,就像对待在世的人一样,士大夫们对此并无异议。

六年,文昌再次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九年三月,赐予春衣的中使到来,文昌接受宣旨后,无病而终,享年六十三岁,追赠太尉。他著有文集三十卷。

文昌在未显达时,所做所为并不顺利。等到他显达后,官至显赫高位,出入将相,历时二十年。他的服饰玩物、歌童妓女,只要能让他高兴,他都不吝惜,甚至奢侈过度,引起了物议,有人对他进行了贬低。他有儿子成式。

成式,字柯古,通过荫补进入官场,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他勤奋苦学,阅读了秘阁中的所有书籍。他多次升迁,最终成为尚书郎。咸通初年,他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卸任后,他在襄阳居住,过着闲适的生活。他家中有许多书籍史籍,用来自娱,尤其精通佛学。他所著的《酉阳杂俎》在当时流传。

宋申锡,字庆臣。他的祖父是宋素,父亲是宋叔夜。申锡少年时丧父贫困,有文学才能。他考中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韦贯之罢相后,他被派往湖南,担任从事。此后他多次辅佐使府。长庆初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长庆二年,升任起居舍人。宝历二年,转任礼部员外郎,不久又担任翰林侍讲学士。

申锡自从进入朝廷以来,一直保持清廉正直,不参与党派之争。在长庆、宝历年间,时风浮华轻薄,朋党之风盛行。等到申锡被重用,舆论认为这是激励和劝诫。

文宗即位后,任命申锡为户部郎中、知制诰。太和二年,正式任命他为中书舍人,再次担任翰林学士。

起初,文宗常常担心宦官权力过大,从元和、宝历年间,宦官专权导致了宫禁之祸。等到王守澄掌管禁军,依仗自己是老臣,更加跋扈。有个叫郑注的人,依靠王守澄谋取私利,出入禁军,卖官鬻爵,朝野上下都对他侧目而视。文宗对他很了解,但无法忍受。申锡当时在内廷,文宗认为他忠诚厚道,可以委以重任。文宗曾趁机与他闲谈,提到了王守澄,表示无奈,让他与外廷大臣商议如何去除王守澄,并暗示要任命他为宰相。申锡叩首感谢。不久,他被任命为左丞。一个月后,加封平章事。申锡一向谨慎正直,受到皇帝的宠爱,当时人们对他寄予厚望。等到他到中书省,他的处理方式循规蹈矩,但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

太和五年,皇帝突然下令召宰相入宫。路随、李宗闵、牛僧孺等人到达中书省东门,宦官说:‘召的不是宋申锡。’申锡才知道自己被指控有罪,他到延英殿向皇帝叩头后离开。路随等人到达后,文宗告诉他们,是神策军中尉王守澄上报,得到本军虞候豆卢著的状纸,告发宋申锡与漳王谋反,路随等人面面相觑。起初,守澄在浴堂将郑注所编造的事情告诉文宗,守澄立即在市场上追捕,还打算带领两百骑兵到靖恭里屠杀申锡一家。恰巧内官马存亮一同进来,向文宗诤言:‘谋反的是宋申锡,为什么不召南司会议。现在突然这样做,京城将会自乱。’守澄无法反驳,于是停止了追捕。皇帝召三相告知此事。又派人到申锡家中逮捕孔目官张全真、家人买子缘信等人。又到十六宅和市场上追捕胥吏,以完成这个案件。文宗又召见师保、仆射、尚书丞郎、常侍、给事、谏议、舍人、御史中丞、京兆尹、大理卿,一同在中书省和集贤院调查此事。

第二天,皇帝在延英殿召见宰臣和议事官员,亲自询问。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罗泰、蒋系、裴休、窦宗直、韦温,拾遗李群、韦端符、丁居晦、袁都等十四人,都跪在玉阶下,上奏请求将申锡的案件交给外廷处理,请求不在宫中审讯。文宗说:‘我已经与公卿大臣商议过了,你们先出去。’玄亮坚持己见,引用古今事例,言辞恳切。玄亮哭泣了很久,文宗的心情稍微缓和,将申锡贬为右庶子,漳王贬为巢县公。再次将申锡贬为开州司马。

起初,申锡得到密旨后,便任命王璠为京兆尹,用密旨向他说明。璠无法策划,但郑注和王守澄知道此事,暗中做好了准备。漳王凑是文宗的爱弟,贤能且有威望。豆卢著属于禁军,与郑注有亲戚关系。文宗没有察觉到他们的欺诈,于是罢免了申锡的职务。当时京城人心惶惶,百姓纷纷议论,认为宰相真的参与了十宅谋反,百官震惊。过了一两天,真相才大白。谏官在阁下恳切地讨论,文宗愤怒地斥责谏官,让他们出去。当时朝野上下都希望几位大僚在朝廷上辩论此事。仆射窦易直说:‘人臣无将,将而必诛。’听到的人都很惊讶。只有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连续上疏请求将内狱案件交给外廷处理,他们说:‘王师文未获,即狱未具,请将豆卢著和申锡一同交给外廷审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正确的。最初,人们认为申锡应该被处死,但考虑到舆论不可,又打算将他流放到岭表。文宗最终明白了外廷的话,于是有了开州之命。

起初,申锡被指控有罪后,他平静地不以为意,从中书省回到私宅,住在外舍,穿着素服等待命令。他的妻子出来对他说:‘你身为宰相,人臣的位子已经到了极致,怎么会因为反叛而对不起天子呢?’申锡说:‘我一生受到皇上的厚恩,被提拔为宰相,不能铲除奸邪,反而被他们罗织罪名,夫人你看,我怎么会是反叛者呢?’于是他们一起哭泣。

申锡自从在内廷任职,到担任宰相,因为当时风气奢侈浮华,居高位的人尤其喜欢受贿,这已经成为了风俗,他来不及考虑远离祸害,而且与贞元年间相比已经大相径庭。申锡到了这个时候,约束自己,保持廉洁,尤其以公廉为己任,四方赠送的东西,他一概不接受。等到他被指控有罪,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发现他接受了四方的礼物,朝野上下都为之叹息。

七年七月,申锡在开州去世。皇帝下诏说:‘申锡虽然不能周全谨慎,但自抵法纪,听说他在远方去世,我感到非常悲伤。应该允许他归葬故乡,以示宽恩。’开成元年九月,皇帝下诏恢复申锡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赐予紫袍,并追赠兵部尚书。同时任命他的儿子慎微为城固县尉。

李程,字表臣,是陇西人。他的父亲叫李鹔伯。李程在贞元十二年考中进士,后来又考中宏辞科,多次被征召到使府任职。贞元二十年,他被召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那年秋天,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顺宗即位后,因为被王叔文排挤,被罢免了学士的职位。之后他被三次调任为员外郎。元和中,他被外放到剑南西川节度使行军司马。十年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兵部郎中,不久后又被任命为知制诰。韩弘担任淮西都统时,皇帝下诏让李程传达命令。

第二年,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暂时负责京兆尹的事务。十二年,他暂时负责礼部贡举事务。十三年四月,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六月,他被外放到鄂州担任刺史和鄂岳观察使。后来回到朝廷担任吏部侍郎,被封为渭源男,食邑三百户。敬宗即位的第五个月,他以本官的身份担任同平章事。

敬宗年幼,喜欢修建宫室,打猎游玩没有节制,想在宫中建造新的殿堂。李程劝谏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都是以恭俭来教化天下。陛下在居丧期间,不应该大兴土木,希望陛下能用这些瓦木来修复陵园。’皇帝很高兴地同意了。

李程又上奏请求设立侍讲学士,多次陈述经义。李程辩才出众,智慧过人,能够改变君主的意思。不久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进封为彭原郡公。宝历二年,他被罢免相位,担任检校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太和四年三月,他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六年,他被加封为检校司空。七月,他被征召为左仆射。在谢恩的那天,他上奏说:‘我担任的官职上礼,前后的仪式不同。在元和、长庆年间,几位仆射上朝时,不接受四品以下的官员的拜见。最近重新制定了仪式,四品以下的官员都可以接受拜见,王涯、窦易直已经这样做了。现在御史台说:“已经上报,太常侍决定在十五天后上朝。”我进退两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中丞李汉认为接受四品以下的拜见太过分。皇帝下令说:“仆射的礼仪,最近已经详细制定了。关于拜见礼节,都是按照法令来规定的,已经实施,不应该更改。应该按照太和四年十一月六日的命令来处理。”

李程学问深厚,但性格放荡不羁,不注重仪容仪表,喜欢开玩笑,而他在师长的地方,人们都轻视他。太和七年六月,他被任命为检校司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太和九年,他又被任命为河中晋绛节度使,并被加封为检校司徒。开成元年五月,他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右仆射,兼判太常卿事。十一月,他兼判吏部尚书铨事。二年三月,他被任命为检校司徒,外放到襄州担任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去世后,有司赐予谥号‘缪’。他有儿子李廓。

李廓考中进士,以诗闻名于世。大中末年,他累官至颍州刺史,再次担任观察使。李廓的儿子李昼,也考中了进士。

史臣评论说:宗儒、易直,以宽厚柔顺来培养声望,因此坐到了公台之位;他们随波逐流,长寿且结局吉祥,可以说是能够保全自己。逢吉从平民起家,到了鼎司之位,欺骗年幼的君主,依靠宦官,腹中有蛇蝎之心,毒害正直之人,却没有与李训一同被杀,天道对邪恶的惩罚是明显的。申锡虽然器量小,但有大谋略,被贬死后是幸运的。李程不遵守士人的规范,死后得到了恶名。君子修身养性,怎么可以轻易行事!

赞曰:赵、窦优柔,坐享公侯之位。蝮蛇野葛,逢吉之流。难道没有让人尊敬的人吗?君主和辅佐者的谋略。李程、申锡辅佐,在道德上难以周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七-注解

赵宗儒:赵宗儒,字秉文,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家族历史悠久,八代祖彤曾仕后魏为征南将军,父骅为秘书少监。赵宗儒本人科举出身,官至礼部尚书,以文学进,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部,以清廉著称。

窦易直:窦易直,字宗玄,唐代政治家。京兆人,历官至左仆射,以公廉著称。其仕途经历丰富,曾任陕虢都防御观察使、京兆尹等职,以处理政务果断著称。

李逢吉:李逢吉,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参与朝政,对唐代政治有一定影响。

段文昌:段文昌,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参与朝政,对唐代政治有一定影响。

子成式:子成式,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参与朝政,对唐代政治有一定影响。

宋申锡:唐代官员,曾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等官职。

李程:李程,唐代官员,字表臣,陇西人,历经多个官职,有政治才能,但性格放荡。

进士: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者可进入仕途。

弘文馆校书郎:唐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屯田员外郎:唐代官职,负责屯田事务。

考功事:唐代官职,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

给事中: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宰相的官职。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是唐代官职,属于吏部的高级官员。

太子少傅:唐代官职,太子师傅,负责辅佐太子。

检校尚书:唐代官职,负责尚书省事务。

御史大夫: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官。

节度使:唐朝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掌管一地区的军事、行政和财政。

明经: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者可进入仕途。

校书郎:唐朝官职,负责校订书籍。

尉:唐代官职,地方行政单位的长官。

御史中丞: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都防御观察使:唐代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等事务。

京兆尹:京兆尹是唐代官职,负责管理京兆(今西安)地区。

左仆射:左仆射是唐代官职,属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右仆射:右仆射是唐代官职,属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司空:唐代官职,宰相之一,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度支:唐代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平章事:平章事是唐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贞观:唐朝太宗李世民年号,指唐朝初期的一个时期,大约从627年到649年。

进士第: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此考试者可成为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

释褐:古代官员初任官职时,脱去布衣换上官服,称为释褐。

左拾遗、左补阙:唐朝官职,属于皇帝的侍从官,负责向皇帝反映朝政得失。

侍御史:唐朝官职,掌管监察官员,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

吐蕃:古代藏族人所建立的国家,位于今西藏地区。

南诏:古代位于今云南地区的民族国家。

元和:唐朝皇帝唐宪宗的年号。

祠部郎中:唐朝官职,负责祭祀和宗庙事务。

右司:唐朝官职,属于尚书省的右司,负责文书管理等。

太子诸王侍读:负责为太子和诸王教授经书的官员。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唐代官职,属于中书省的高级官员。

朝议大夫:唐朝官职,属于文散官,负责议论朝政。

门下侍郎:唐朝官职,属于门下省,负责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唐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贡院: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淮、蔡:指淮河流域和蔡州地区,当时为藩镇势力范围。

宪宗:唐朝皇帝,名李纯,年号元和。

裴度: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

学士:古代文官,指有文学才能的官员。

令孤楚:唐朝文学家,曾任学士。

黜:罢免官职。

剑南东川节度使:唐朝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掌管剑南东川地区。

穆宗:唐朝皇帝,名李恒,年号长庆。

襄州刺史:襄州刺史是唐代官职,负责管理襄州地区。

山南东道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是唐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河朔: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八关十六子:指唐朝后期一些权贵子弟,因与李逢吉关系密切而得势。

凉国公:唐朝封号,属于爵位之一。

昭陵:唐朝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凌烟阁:唐朝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功臣而建的阁楼。

集贤校理:唐朝官职,负责校订书籍。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唐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唐代官职,属于中书省的高级官员。

知制诰:知制诰是唐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宣武军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是唐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东都留守:唐朝官职,负责管理东都洛阳。

东畿汝防御使:唐朝官职,负责防御东畿地区。

开府仪同三司:唐朝官职,属于荣誉官职,无实际职责。

太学博士:唐朝官职,负责教授太学生。

金吾兵曹:唐朝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汉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太尉:古代官职,掌管军事,是三公之一。

谥号:古代对已故皇帝、贵族等死后给予的尊称。

长庆元年:长庆是唐朝皇帝唐穆宗的年号,元年即第一年,指唐穆宗即位的第一年。

拜章请退:拜章,古代官员向皇帝上书请辞的行为;请退,请求辞职。

文昌:指李德裕,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曾任西川节度使等官职。

西蜀:指今天的四川省西部地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蛮夷: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黔中观察使:唐代地方行政单位,负责管理黔中地区。

崔元略:唐代官员,曾任黔中观察使。

敬宗:唐朝皇帝李湛的庙号。

邢部尚书: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刑部事务。

兵部: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左丞事: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辅助丞相处理政务。

检校尚书右仆射: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尚书省事务。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代地方行政单位,扬州大都督府的长史,负责地方行政。

淮南节度使:唐代地方行政单位,淮南节度使,负责淮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荆南:指今天的湖北省南部地区。

浮图祠:指佛教寺庙。

伏腊:古代节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腊指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搢绅:古代指士大夫。

剑南西川节度:唐代地方行政单位,剑南西川节度使,负责剑南西川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春衣:古代官员春季节使用的官服。

中使:古代皇帝派遣的使者。

邢部: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刑部事务。

秘书省校书郎: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秘书省的图书管理。

咸通:唐朝皇帝唐懿宗的年号。

江州刺史:唐代地方行政单位,江州刺史,负责江州地区的行政。

襄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

酉阳杂俎:宋代学者宋敏求所著的笔记小说集。

宝历:唐朝皇帝唐敬宗的年号。

翰林侍讲学士: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翰林院的学术研究。

长庆:唐朝皇帝唐穆宗的年号。

比致宫禁之祸:指导致皇宫内部发生祸乱。

王守澄:唐代宦官,曾任神策军中尉。

郑注:唐代宦官,与王守澄有勾结。

延英:唐代皇帝召见大臣的宫殿。

神策军:唐代禁军之一。

虞候:古代军队中的官职,负责军队的日常事务。

孔目官:古代官职,负责文书管理。

胥吏: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

师保: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教诲。

仆射: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尚书省事务。

尚书丞郎: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尚书省事务。

常侍: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谏议大夫: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

舍人: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大理卿: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左常侍: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拾遗:唐代中央政府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笏:古代官员手持的玉器,用于朝见皇帝时记录。

漳王:唐代宗室,唐穆宗之子。

巢县公:古代封号,表示对某人的尊称。

开州:唐代地方行政单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宪章:法律条文。

城固县尉:唐代地方行政单位,城固县尉,负责城固县的行政。

贞元十二年: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贞元十二年即公元796年。

进士擢第: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擢第即考中进士。

宏辞科:宏辞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主要考察文学才能。

累辟使府:辟指征召,使府即官府,累辟使府指多次被征召为官。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唐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

顺宗:唐代皇帝,名李诵,即位后不久即被王叔文排挤。

员外郎:员外郎是唐代官职,属于中级官员。

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是唐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兵部郎中:兵部郎中是唐代官职,属于兵部的高级官员。

礼部贡举:礼部贡举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礼部的职责,负责贡举考试。

渭源男:渭源男是唐代对有功官员的一种封号。

谅闇:谅闇是指皇帝或皇后的丧期。

侍讲学士:侍讲学士是唐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讲解经书。

辩给多智算:辩给多智算形容人善于辩论,机智过人。

彭原郡公:彭原郡公是唐代对有功官员的一种封号。

检校兵部尚书:检校兵部尚书是唐代官职,负责兵部事务。

太原尹:太原尹是唐代官职,负责管理太原地区。

北京留守:北京留守是唐代官职,负责留守北京。

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是唐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检校尚书左仆射:检校尚书左仆射是唐代官职,负责尚书省事务。

河中尹:河中尹是唐代官职,负责管理河中地区。

河中晋绛节度使:河中晋绛节度使是唐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检校司空:检校司空是唐代官职,负责司空事务。

中谢日:中谢日是指官员向皇帝谢恩的日子。

仪注:仪注是指官场的礼仪规定。

太常侍:太常侍是唐代官职,负责太常寺事务。

物议轻之:物议轻之指受到人们的轻视。

汴州刺史:汴州刺史是唐代官职,负责管理汴州地区。

司徒:司徒是唐代官职,属于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太常卿:太常卿是唐代官职,负责太常寺事务。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唐代官职,负责吏部事务。

铨事:铨事是指选拔官员的事务。

有司:有司是指官府的官员。

谥:谥是指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宗儒、易直:宗儒、易直是唐代官员,以宽柔养望著称。

公台:公台是指朝廷。

鼎司:鼎司是指宰相的官职。

内竖:内竖是指宦官。

蛇虺:蛇虺是指毒蛇,比喻邪恶之人。

正人:正人是指正直的人。

申锡:申锡是唐代官员,因小器大谋被贬。

士范:士范是指士人的风范,即品德和行为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七-评注

李程,字表臣,陇西人。父鹔伯。程,贞元十二年进士擢第,又登宏辞科,累辟使府。

此句介绍了李程的出身和早年成就。‘进士擢第’和‘宏辞科’表明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累辟使府’则说明他在官场中得到了重用,展现了其才华和潜力。

二十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其年秋,召充翰林学士。

此两句描述了李程的官职变迁。‘监察御史’和‘翰林学士’均为重要职位,反映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顺宗即位,为王叔文所排,罢学士。三迁为员外郎。

此句揭示了李程在政治斗争中的遭遇。‘罢学士’表明他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了排挤,‘三迁为员外郎’则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沉浮。

元和中,出为剑南西川节度行军司马。十年,入为兵部郎中,寻知制诰。

此两句记载了李程在元和中期的官职变动。‘剑南西川节度行军司马’和‘兵部郎中’等职位,进一步展现了他在军事和兵部领域的才能。

韩弘为淮西都统,诏程衔命宣谕。明年,拜中书舍人,权知京兆尹事。

此两句描述了李程在韩弘麾下的表现和晋升。‘中书舍人’和‘京兆尹’等职位,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十二年,权知礼部贡举。十三年四月,拜礼部侍郎。

此两句说明了李程在礼部的工作和晋升。‘权知礼部贡举’和‘礼部侍郎’等职位,显示了他对礼制和贡举制度的熟悉和贡献。

六月,出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入为吏部侍郎,封渭源男,食邑三百户。

此两句描述了李程在地方和中央的官职变动。‘鄂州刺史’和‘吏部侍郎’等职位,反映了他在地方治理和中央人事管理方面的能力。

敬宗即位之五月,以本官同平章事。

此句说明了李程在敬宗即位后的晋升。‘同平章事’是宰相级别的职位,标志着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敬宗冲幼,好治宫室,畋游无度,欲于宫中营新殿。程谏曰:‘自古圣帝明王,以恭俭化天下。陛下在谅闇之中,不宜兴作,愿以瓦木回奉园陵。’上欣然从之。

此段描述了李程对敬宗的劝谏。他引用了古代圣帝明王的故事,以恭俭化天下为理由,劝谏敬宗不应在谅闇之中大兴土木,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

程又奏请置侍讲学士,数陈经义。程辩给多智算,能移人主之意。

此句说明了李程在朝廷中的政治影响力。他提出置侍讲学士的建议,并多次陈述经义,表明他对政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寻加中书侍郎,进封彭原郡公。

此句描述了李程在政治上的进一步晋升。‘中书侍郎’和‘彭原郡公’等职位,显示了他受到朝廷的重视和信任。

宝历二年,罢相,检校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此句说明了李程在宝历二年被罢相后的官职变动。‘检校兵部尚书’等职位,表明他在军事和地方治理方面的才能。

太和四年三月,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此句描述了李程在太和四年时的官职。‘检校尚书左仆射’等职位,显示了他继续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六年,就加检校司空。七月,征为左仆射。

此两句说明了李程在太和六年和七月的官职变动。‘检校司空’和‘左仆射’等职位,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谢日奏曰:‘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数人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于前。今御史台云:‘已闻奏,太常侍定取十五日上’。臣进退未知所据。’时中丞李汉以为受四品已下拜太重。

此段描述了李程在朝廷中的政治斗争。他上奏朝廷,对官拜礼仪提出质疑,并指出前后仪注不同,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敏感和坚持原则。

敕曰:‘仆射上仪,近已详定。所缘拜礼,皆约令文,已经施行,不合更改。宜准太和四年十一月六日敕处分。’

此句是朝廷对李程上奏的回应,表明朝廷坚持原有礼仪,不接受李程的提议。

程艺学优深,然性放荡,不修仪检,滑稽好戏,而居师长之地,物议轻之。

此句评价了李程的个性特点。‘艺学优深’表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而‘性放荡,不修仪检’则说明他在个人品德上的不足。

七年六月,检校司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此句描述了李程在七月的官职变动。‘检校司空’等职位,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九年,复为河中晋绛节度使,就加检校司徒。

此句说明了李程在九年的官职变动。‘检校司徒’等职位,显示了他继续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开成元年五月,复入为右仆射,兼判太常卿事。

此句描述了李程在开成元年时的官职。‘右仆射’和‘兼判太常卿事’等职位,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十一月,兼判吏部尚书铨事。

此句说明了李程在十一月的官职变动。‘兼判吏部尚书铨事’表明他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才能。

二年三月,检校司徒,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此句描述了李程在二年的官职变动。‘检校司徒’等职位,显示了他继续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卒,有司谥曰缪。

此句说明了李程的去世和朝廷对他的评价。‘谥曰缪’表明朝廷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子廓。

此句说明了李程的儿子李廓。

廓进士登第,以诗名闻于时。

此句描述了李廓的成就。‘进士登第’和‘以诗名闻于时’表明他在科举和文学方面都有所成就。

大中末,累官至颍州刺史,再为观察使。

此句说明了李廓在官场上的晋升。‘颍州刺史’和‘观察使’等职位,表明他在地方治理方面的能力。

廓子昼,亦登进士第。

此句说明了李廓的儿子李昼也取得了科举成就。

史臣曰:宗儒、易直,以宽柔养望,坐致公台;与时沉浮,寿考终吉,可谓能奉身矣。

此段评价了李程及其家族。‘宽柔养望’和‘与时沉浮’表明李程及其家族在政治上的态度和智慧。

逢吉起徒步而至鼎司,欺蔽幼君,依凭内竖,蛇虺其腹,毒害正人,而不与李训同诛,天道福淫明矣。

此段评价了逢吉。‘欺蔽幼君’和‘毒害正人’表明逢吉在政治上的负面行为。

申锡小器大谋,贬死为幸。

此句评价了申锡。‘小器大谋’表明申锡在政治上的能力和智慧。

程不持士范,殁获丑名。

此句评价了李程。‘不持士范’表明李程在个人品德上的不足。

君子操修,岂宜容易!

此句强调了君子在品德修养上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7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