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四十七回-原文
水月村樵夫寄信镜花岭孝女寻亲
话说小山同若花清晨起来。
梳洗已毕,将衣履结束,腰间都系了丝绦,挂一口防身宝剑;外面穿一件大红猩猩毡箭衣;头上戴一顶大红猩猩毡帽兜;外带一件棉衣,用包袱包了;又带一个椰瓢,同豆面都放包袱内。
二人打扮不差上下,惟若花身穿杏黄箭衣。
将豆面饱餐一顿。
收拾完毕,各把包袱背在肩上,一齐告别。
吕氏见这样子,不由心酸落泪道:‘甥女一路小心!若花女儿务须好好照应!’
虽说此山并无虎豹,到了夜晚,究竟寻个掩密藏身之处,才觉放心。
甥女如此孝心,上天自必垂怜,一切事情,自然逢凶化吉,但愿此去寻得父亲,早早回来!
婉如也垂泪道:‘姐姐千万保重,莫教人两眼望穿!俺不远送了。’
小山答应,同若花上岸,林之洋仍旧搀扶送到平阳之处,又丁宁几句,洒泪而别。
林之洋见他们去远,这才止泪回船。
姐妹两个,背著包袱,朝前走了数里。
小山因山路弯曲,恐将来回转认不清楚,每逢行到转弯处,就在山石树木上用宝剑画一圆圈,或画‘唐小山’三字,以便回来好照旧路而行。
一面走著,歇息数次,越过见个峰头,幸喜山路平坦。
走了一日,看看日暮,二人商议找一宿处,看来看去,并无可以栖身之地,只得又向前进。
正在探望,只见路旁许多松树,都大有数围。
内有一株古松,枝叶虽青,因年代久了,其木已枯,外面虽有一层薄皮,里面却是空的。
二人见了,不胜之喜,即将包袱取下,一齐将身探入。
内中松叶堆积甚厚,坐下倒也绵软。
姐妹两个,因一路走乏,身于困倦,把包袱放在树内,坐在上面;睡了一觉,早已天明,连忙探出身来,背上包袱,离了松林。
走了半日,小山道:‘昨日吃了豆面,腹中果然不饥;此时喉中微觉发干。姐姐可觉口渴?妹妇意欲吃些泉水才好。’
若花道:‘如此甚妙。’各用椰瓢就在山泉取了一瓢凉水,拌些麻子,胡乱饮了几口;又取一瓢凉水,略把手面洗洗。
仍望前走。
到了日暮,恰喜那边峭壁下有一天然石洞,尽可存身,就在石洞住了。
次日,又朝前进。
一路上看不尽的怪竹奇树,观不了的异草仙花。
沿途景致虽多,无如小山之意并不在此,若花也不过略略领略。
一连走了几日,各处寻踪觅迹,再朝前面望去,那些山冈仍是一望无际。
小山道:‘姐姐,你看这个光景,大约非数十日不能走到。妹子前在舅舅面前,曾说无论寻著寻不著,总在一月半月回去送信。今再前进,设或遥远,一时骤难转回,岂不失信么?’
若花道:‘今既到此,据我愚见:只好且朝前进。我们就是耽迟几日,阿父也断无埋怨之理,何必回去送信。’
小山道:‘妹子之意:并非专为送情,意欲惜此将姐姐送回,妹子才好独往。’
若花道:‘愚姐正要同你前去,为何忽发此言。’
小山道:‘连日细看此山,道路甚远,一经前进,归期竟难预定。因此要将姐姐送回,以便一人前进。即使回来过迟,舅舅不能守候,妹子得能寻见父亲,就同父亲在彼修炼,也是人生难得之事。倘不能寻见父亲,纵让舅舅终年守候,妹子何颜归家去见母亲?以此看来:惟有寻到此山尽头,非见父亲之面,不能回家。若姐姐同去,妹子何能只管前进呢?’
若花道:‘愚姐若怕路远,也不来了。此时前进若无消息,不独阿妹不应回转,就是愚姐也无半途而废之理。况我本是虎口余生,诸事久已看破,设或耽搁过迟,阿父不能守候,我就在此同你静修,也未尝不可。阿妹倒不必虑及于我,即如我今日到此,还是图名呢?还是为利呢?无非念阿妹一团孝心,惟恐孤身无人照应,才肯挺身而来。
若要误认我不过一时高兴上来走走,并未虑及后来之事,那就错了。’
小山不觉滴泪道:‘姐姐如此用心,真令妹子感激涕零,此时也不敢以套言相谢,惟有永铭心版了。’
说罢,又向前进。
若花道:‘今日忽觉饥饿,这是何意?’
小山道:‘只顾走路,原来今已八日。那豆面第一顿只能管得七日不饥,今日如何不饿?恰好此处遍地松实柏子,我才吃了见个,只觉满口清香,姐姐何不也吃几个?如能充饥,我们就以此物为粮,岂不更觉有趣?’
若花随即吃了许多。
走了多时,也就不觉甚饿。
于是日以松实柏子充饥。
路上或讲讲古迹,谈谈诗赋。
不知不觉又走了六七日。
这日正望前进,猛见迎面倒象一人走来。
小山道:“我们走了十余日,未见一人,怎么今日忽然走出人来?”
若花道:“莫非前面已有人家?”
只见那人渐渐临近,再细细一看,原来是个白发樵夫。
小山见是老年人,因站路旁问道:“请问老翁:此山何名?前面可有人家?”
樵夫也立住道:“此山总名小蓬莱。前面这条长岭,名叫镜花岭:岭下有一荒冢;过了此冢,有个乡村,名叫水月村。此地已是水月村交界。
前面村内,虽有居民,无非几个山人。你问他怎么?”
小山道:“我问路境,不为别事。只因我们天朝大唐国有位姓唐的,前年曾入此山,如今可在前面乡村之内?敢求老翁指示,永感不忘!”
樵夫道:“你问的莫非岭南唐以亭么?”
小山喜道:“我问的正是此人。者翁何以得知?”
樵夫道:“我们常在一处,如何不知。前日他有一信托我带到山下,交天朝便船寄至河源,今日恰好凑巧。”
于是把书取出,放在斧柄上递去。
小山接过,只见信面写著“吾女闺臣开拆”。虽是父亲亲笔,那信面所写名字,却又不同。
只听樵夫道:“你看了家书,再到前面看看位红亭景致,就知书中之意了。”
说著,飘然而去。
小山把信拆开,同若花看了一遍,道:“父亲既说等我中过才女与我相聚,何不就在此时同我回去,岂不更便?并且命我改名‘闺臣’,方可应试,不知又是何意。”
若花道:“据我看来,其中大有深意:按‘唐闺臣’三字而论,大约姑夫因太后久已改唐为周,其意以为将来阿妹赴试,虽在伪周中了才女,其实乃唐朝闺中之臣,以明并不忘本之意。
信内嘱阿妹若不速回,误了考期,不替父亲争气,就算不孝。既有如此严命,阿妹竟难再朝前进哩。”
小山道:“话虽如此,但我们迢迢数万里至此,岂有不见一面之理?况父亲既在此山,也未有寻不见的。
且到前面,再作计较。”
一齐举步越过岭去,只见路旁有一坟墓。
小山道:“此是仙境,为何却有坟墓?莫非就是樵夫所说荒冢么?”
若花道:“阿妹:你看那边峭壁上镌著‘镜花冢’三个大字,原来此墓所葬却是‘镜花’,不知是何形象?可惜刚才未曾问问樵夫。”
略为歇息,转过峭壁,走未一里,正面有一白玉牌楼,上镌“水月村”三个大字。
穿过牌楼,四面观望,并无人烟。
迎面有一长溪拦住去路。虽无桥梁,喜得溪边有株数人合抱不来的一颗大松,由这边山坡,歪歪斜斜一直铺到对面山坡,倒象推倒一般,天然一座松根桥梁。
二人攀著松枝,渡了过去。
面前一带松林,密密层层,约有半里之遥。
穿过松林,再四处一肴,真是水秀山清,无穷美景。
远远望那山峰上面,俱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那派清幽景象,竟是别有洞天。
正在观看,忽见对面祥云缭绕,紫雾缤纷,从那山清水秀之中,透出一座红亭。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四十七回-译文
水月村的樵夫寄信,镜花岭的孝女寻亲。话说小山和若花在清晨起床后,梳洗完毕,穿戴整齐,腰间系着丝带,还挂了一口防身的宝剑;外面穿着一件大红猩猩毡做的箭衣;头上戴着一顶大红猩猩毡帽;还带了一件棉衣,用包袱包裹好;另外还带了一个椰子瓢,和豆面都放在包袱里。两人的打扮差不多,只是若花穿的是杏黄色的箭衣。两人吃饱了豆面后,收拾好行囊,一起告别。吕氏看着他们这样,忍不住心酸落泪说:‘外甥女,路上要小心!若花女儿,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虽然这座山没有虎豹,但到了晚上,还是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身才放心。你这样孝顺,上天一定会保佑你,一切事情都会逢凶化吉,希望你能早日找到父亲,早点回来!’
婉如也流着泪说:‘姐姐,你一定要保重,别让人等得心碎!我不远送了。’小山答应了,和若花上了岸,林之洋还是搀扶着他们送到平坦的地方,又叮嘱了几句,含泪告别。林之洋看着他们走远,这才止住眼泪回到船上。
姐妹俩背着包袱,向前走了几里路。小山因为山路弯曲,担心将来回来找不到路,每当走到转弯处,就在山石树木上用宝剑画一个圆圈,或者写上‘唐小山’三个字,以便回来能按照原路走。一边走,一边休息了几次,越过一个山峰,幸喜山路平坦。
走了一天,看看太阳快落山了,两人商量找个地方过夜,找来找去,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只得继续前进。正在四处张望,只见路旁有许多松树,都粗得有几围。其中有一棵古松,虽然枝叶还是绿的,但因为年代久远,树木已经枯死了,外面虽然有一层薄皮,里面却是空的。两人见了,非常高兴,就把包袱取下来,一起钻了进去。里面松叶堆积得很厚,坐下也很舒服。姐妹俩因为一路走得很累,身体困倦,就把包袱放在树里,坐在上面;睡了一觉,天已经亮了,连忙探出身来,背上包袱,离开了松林。走了半天,小山说:‘昨天吃了豆面,肚子果然不饿;现在喉咙有点干。姐姐,你觉得口渴吗?我想喝点泉水。’
若花说:‘这样很好。’两人就用椰子瓢在山泉里舀了一瓢凉水,拌了一些麻子,随便喝了几口;又舀了一瓢凉水,洗了洗手脸。然后继续往前走。到了傍晚,正好那边峭壁下有一个天然石洞,足够存放东西,就在石洞里住了下来。第二天,又继续前进。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奇特的竹子和树木,看到了很多奇异的草和仙花。沿途的风景虽然很多,但小山的心思并不在这里,若花也只是略作欣赏。
连续走了几天,四处寻找线索,再往前看,那些山丘还是一望无际。小山说:‘姐姐,你看这情况,大概不是几十天就能走到的。我之前在舅舅面前说过,不管能不能找到,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一定会回去送信。现在再往前走,如果路途遥远,一时半会儿很难转回来,这不是失约了吗?’若花说:‘既然已经到了这里,依我看来,我们还是继续往前走吧。我们就是晚几天,父亲也不会怪我们,何必回去送信呢?’小山说:‘妹妹的意思,并不是为了送信,而是想把你送回去,我才能一个人继续前进。’若花说:‘愚姐正是想和你一起去,为什么突然说这样的话?’小山说:‘连日来我仔细观察这座山,道路很远,一旦前进,归期就无法预定了。因此我想把你送回去,这样我才能一个人继续前进。即使回来得晚,舅舅也不能一直等,我如果能找到父亲,就能和父亲一起修炼,这也是人生难得的事情。如果找不到父亲,即使舅舅一直等,我也没有脸回家见母亲?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找到这座山的尽头,见到父亲的面,我才能回家。如果姐姐和我一起去,我怎么能只管往前走呢?’若花说:‘愚姐如果怕路远,也不会来了。现在如果前进没有消息,不仅阿妹不应该回头,就是愚姐也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何况我本来就是从虎口余生,很多事情已经看开了,如果耽搁得太晚,父亲不能等待,我就在这里和你一起静修,也未尝不可。阿妹不必担心我,就像我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名利吗?还是为了利益?无非是念及阿妹一片孝心,担心你孤身一人没有人照顾,才愿意挺身而来。如果认为我只是一时兴起,没有考虑过后来的事情,那就错了。’小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说:‘姐姐这样用心,真让妹妹感激涕零,现在也不敢用套话来感谢你,只有永远铭记在心。’说完,又继续前进。
若花说:‘今天突然觉得饿了,这是怎么回事?’小山说:‘我们只顾走路,原来已经走了八天。那豆面第一顿只能管七天不饿,今天怎么会不饿呢?正好这里到处都是松子和柏子,我吃了几个,觉得满口清香,姐姐也吃几个吧?如果能够充饥,我们就用这些作为粮食,岂不是更有趣?’若花随即吃了好多。走了好一会儿,也就不觉得饿了。于是那天就以松子和柏子为食。路上或者讲讲古迹,或者谈谈诗赋。不知不觉又走了六七天。
这天他们正往前走,突然看到前面好像有人走来。小山说:“我们走了十多天,没见到一个人,怎么今天突然有人出现了?”若花说:“难道前面有人家?”只见那个人慢慢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满头白发的樵夫。小山看到是个老人,就站在路边问道:“请问老先生: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前面有人家吗?”樵夫也停了下来:“这座山总称为小蓬莱。前面的长岭叫做镜花岭:岭下有一座荒坟;过了那座坟,有个村子,叫做水月村。这里已经是水月村的边界了。前面的村子里,虽然有居民,不过都是几个山里人。你去问他们不就知道了?”小山说:“我打听路,不是为了别的。因为我们大唐国有位姓唐的人,去年曾经进过这座山,现在可能在前面那个村子里吗?敢请老先生指路,我永远都会记得您的恩情!”樵夫说:“你问的不会是岭南的唐以亭吧?”小山高兴地说:“我正是问这个人。老先生怎么知道?”樵夫说:“我们经常在一起,我怎么不知道。前天他有一封信让我带到山下,交给大唐的船只寄到河源,今天正好遇到。”于是拿出信来,放在斧柄上递给小山。小山接过信,只见信封上写着“吾女闺臣开拆”。虽然是父亲的亲笔,但信封上写的名字却不同。只听樵夫说:“你看了家书,再到前面看看那个红亭的景色,就知道信中的意思了。”说完,他飘然而去。
小山拆开信,和若花一起看了一遍,说:“父亲既然说等我考中才女后再与我相聚,为什么不就在这时候带我回去,不是更方便吗?而且他还让我改名‘闺臣’,才能参加考试,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若花说:“我看这中间大有深意:按照‘唐闺臣’这三个字来说,大概姑父因为太后已经把唐朝改为周朝,他的意思是将来妹妹参加考试,即使是在伪周考中才女,其实还是唐朝宫中的臣子,以此来表明并没有忘记本源。信里还叮嘱妹妹如果不赶紧回去,错过了考试,就不替父亲争光,就算是不孝。既然有如此严厉的命令,妹妹可能就难以再往前走了。”小山说:“虽然这样说,但我们跋山涉水走了数万里到这里,怎么可能不见一面呢?何况父亲就在这座山里,也一定能够找到的。我们先往前走,到了前面再想办法。”
他们一起踏上越过山岭的路,只见路边有一座坟墓。小山说:“这是仙境,为什么会有坟墓?难道就是樵夫说的那座荒坟吗?”若花说:“妹妹:你看那边峭壁上刻着‘镜花冢’三个大字,原来这座墓里埋葬的是‘镜花’,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真可惜刚才没有问问樵夫。”略作休息,转过峭壁,走了不到一里路,正前方有一座白玉牌楼,上面刻着“水月村”三个大字。穿过牌楼,四处看看,没有人烟。正前方有一条长溪挡住了去路。虽然没有桥梁,幸好溪边有一棵数人合抱的大松树,从这边山坡斜斜地一直铺到对面山坡,就像被推倒一样,天然形成了一座松根桥梁。他们攀着松枝,渡了过去。面前一片松林,密密麻麻,大约有半里路长。穿过松林,再四处看看,真是水清山秀,风景无限。远远望去,山峰上面都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那股清幽的景象,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正在观看,忽然看到对面祥云缭绕,紫雾缭绕,从那山清水秀之中,透出一座红亭。
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四十七回-注解
水月村:水月村,可能指一个景色秀丽的村庄,水月可能寓意着水面映月的美丽景象。
樵夫:樵夫是指以砍柴为生的人,古代常用来比喻清贫或隐居的生活。
寄信:寄信是指将信件通过某种方式发送给收信人的行为,这里可能指的是传递信息或请求。
镜花岭:镜花岭,此处可能指代一个美丽的山岭,寓意着虚幻的美好。
孝女:孝女是指孝顺父母的女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被视为美德之一。
寻亲:寻亲是指寻找失散的亲人,通常与家庭团聚和亲情联系在一起。
若花:若花可能是一个女子的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故事中的女主角。
小山:小山可能是一个男子的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故事中的男主角。
防身宝剑:防身宝剑是指用于自卫的剑,这里可能暗示主人公的勇敢和武艺。
大红猩猩毡箭衣:大红猩猩毡箭衣是一种用猩猩毛制成的红色箭衣,可能象征着富贵和英勇。
棉衣:棉衣是指用棉花填充的衣物,用于保暖。
椰瓢:椰瓢是用椰子壳制成的瓢,常用于舀水或饮料。
豆面:豆面是指豆类磨成的粉末,可以用来制作食物。
唐小山:唐小山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故事中的男主角。
林之洋:林之洋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故事中的配角。
阿父:阿父是对父亲的亲昵称呼,表达对父亲的尊敬和爱。
阿妹:阿妹是对妹妹的亲昵称呼,表达对妹妹的关心和爱护。
松实柏子:松实柏子是指松子和柏子,都是可以食用的坚果,这里可能用来比喻食物或生活必需品。
古迹:古迹是指古代留下的历史遗迹,这里可能用来形容历史悠久的文化或风景。
诗赋:诗赋是指诗歌和赋文,这里可能用来描述文学或艺术活动。
小蓬莱:小蓬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仙境,比喻美好、神秘的地方。
荒冢:荒冢,指荒废的坟墓,通常用来比喻荒凉、凄凉的地方。
天朝大唐国:天朝大唐国,指唐朝,古代中国的一个强盛朝代。
岭南唐以亭:岭南唐以亭,可能指一个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姓唐的人,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
信面:信面,指信封的正面。
才女:才女,指有才华的女性,此处可能指科举考试中的女才子。
伪周:伪周,可能指一个非正统的朝代,此处可能指唐朝之后的某个朝代。
琼台玉洞、金殿瑶池:琼台玉洞、金殿瑶池,均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形容极其美丽的地方。
祥云缭绕:祥云缭绕,指云彩呈现出吉祥的形状,通常用来形容吉祥如意的事情。
紫雾缤纷:紫雾缤纷,指紫色的雾气缭绕,通常用来形容神秘、美丽的景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四十七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通过小山与樵夫的对话,逐步展开了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故事。
‘这日正望前进,猛见迎面倒象一人走来。’这句话通过‘望’字和‘倒象’字的运用,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为读者揭示了一个即将发生的故事。
‘小山见是老年人,因站路旁问道:’这里展现了小山的礼貌和谦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老人的价值观。
‘此山总名小蓬莱。前面这条长岭,名叫镜花岭:岭下有一荒冢;过了此冢,有个乡村,名叫水月村。’这段描述运用了丰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知识,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构的仙境。
‘樵夫也立住道:’樵夫的形象在这里显得非常神秘,他似乎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
‘你问的莫非岭南唐以亭么?’这句话通过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小山寻找的正是岭南唐以亭,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小山喜道:’这里的‘喜’字表达了小山找到父亲信物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小山对父亲的思念。
‘你看了家书,再到前面看看位红亭景致,就知书中之意了。’这句话充满了诗意,通过红亭的景致来暗示信中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的表达方式。
‘小山把信拆开,同若花看了一遍,道:’这里的‘同若花看了一遍’体现了小山对若花的信任和依赖,也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据我看来,其中大有深意:按‘唐闺臣’三字而论,大约姑夫因太后久已改唐为周,其意以为将来阿妹赴试,虽在伪周中了才女,其实乃唐朝闺中之臣,以明并不忘本之意。’这段话通过对‘唐闺臣’名字的解读,揭示了信中深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名字的重视。
‘一齐举步越过岭去,只见路旁有一坟墓。’这里的‘一齐举步’体现了小山和若花之间的默契,而‘路旁有一坟墓’则暗示了故事中的悲剧色彩。
‘阿妹:你看那边峭壁上镌著‘镜花冢’三个大字,原来此墓所葬却是‘镜花’,不知是何形象?’这段话通过对‘镜花冢’的描述,进一步渲染了神秘氛围,为读者留下了悬念。
‘穿过松林,再四处一肴,真是水秀山清,无穷美景。’这里的‘水秀山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欣赏。
‘远远望那山峰上面,俱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那派清幽景象,竟是别有洞天。’这段描述通过对山峰的描绘,展现了仙境般的景象,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
‘正在观看,忽见对面祥云缭绕,紫雾缤纷,从那山清水秀之中,透出一座红亭。’这里的‘祥云缭绕’和‘紫雾缤纷’为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而‘红亭’则成为了故事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