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六十三回

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六十三回-原文

论科场众女谈果报误考试十美具公呈

话说林书香、阳墨香听得舜英之言,姑嫂至亲,分外关心,不觉惊疑不止。

书香道:

‘秀英妹妹:这是怎讲!好容易吃了辛苦,巴到此地,却将文书平白给人!请问妹妹好端端为问不要赴试?’

秀英道:

‘妹子一因近日多病,不能辛苦;二者,自知学业浅薄,将来部试,断难有望。与其徒自现丑,终归无用,莫若借此养病,亦可成全此人。况他学问甚优,必能高中,若不赴试,未免可惜。因此将文书命奶公暗地送去,嘱他只管顶名应试,将来得中,再作更名之计,稍迟片刻,奶公就回来了。姐姐切莫替我可惜,倘有可望,妹子又岂肯将现成功名反去给人。’

墨香听了,惟有搔首,只说‘怎好’。

只见奶公进来向秀英道:

‘那边缁小姐命老奴多多致谢:这封公文虽承小姐美意,但自己命运业已如此,即使勉强进场,也是无用;此文断不敢领,仍命交还小姐,教小姐千万保重,但可支撑,自应仍去应试为是。缁小姐明日就要回籍,也不过来面谢,惟有静听二位小姐捷音便了,老奴又再再请他存下,他执意不肯,老奴只得带回。’

将文书交给丫环,外面去了。

闺臣道:

‘秀英姐姐如此仗仪,舍己从人,真是世间少有!并且惟恐他人无故那肯就受,却以近日多病不能应试为词,如此设想,曲尽人情,即此一端,已可想见不素为人。此女固辞不受,亦是正理。据妹子看来:此事固由匆迫所误,但如此大事,中途忽有此变,安知不是素日行止有亏,鬼神拨弄,以致如此?若行止无亏,榜一注定该有此人,莫讲赴试文书,即使考卷遗失,亦有何妨。妹子闻得古人言:‘科场一道,既重文才,又要福命。至德行阴骘,尤关紧要;若阴骘有亏,纵让文命双全,亦属无用。’以此而论,可见阴骘德行,竟是下场的先锋;即如出兵,先锋得利,那主帅先有倚傍。自然马到成功了。’

舜英道:

‘这位姐姐一路行来,却处处劝人向善;所行之事,也有许多好处。即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谆谆馈送,无论早晚,处处皆同,这位姐姐因无故杀生,颇觉不安,到处命人劝阻。从无一处不送:看其光景,竟是向来牢不可破之例,相沿已久,莫可如何。后来他因若辈送鸡送鸭,无非希图正价之外,稍沾余润,何不即迎其意,先付余润,免其鸡鸭,岂不大妙。因命仆人:‘后凡看店,即将鸡鸭余润之资,约计若干,预先讨给,倘再馈送,即将原资讨回。’小二得此,不独一一遵命,并且一呼即应,分外殷勤,自此馈送鸡鸭之风,才能渐息。

那些同路的看见这样,莫不如此。所以一路上活了无数生灵。其余善事,不一而足。姐姐若谓阴骘德行为进场先锋,为何此人这般行为,反不能应试呢?’

闺臣道:

‘此人若果处处行善,一无亏缺,上天自能护佑善人,不但必能应试,定主高发,自有意外机缘,或者将来仍有女试大典,此人应在下科方中,亦未可知:总须日后方见明白。’

舜英道:

‘凡试官看文,全凭考卷以定优劣。适才姐姐说:‘即使考卷遗失,亦有何妨。’难道卷子遗失还能入选么?’

闺臣道:

‘妹子此话,并非无因。当年有弟兄二人进场,其父曾梦神人云:‘尔长子本无科名之分,因某年某处猝被火灾,他拾得金珠一包,其物是一妇人为他丈夫设措赎罪之资,因被回禄拥挤遗失,亏尔长子细心密访,物归原主,其夫脱罪,夫妇始得团圆;因此今科得与尔次子同榜。’其父甚喜,即告二子。及至放榜,报弟得中;弟忽伏地恸哭,几不欲生。其父问其所以。弟云:‘父亲梦兆,本系弟兄皆中:今我误害哥哥,以致不中,我虽独中,亦有何颜!’忽又报兄中第一。其弟仍哭道:‘此系报错,安有卷子遗失而能得中之理!’其父见其语言离奇,再三追问,料难隐瞒,只得细述根由。诸位姐姐!你道是何根由?原来当日弟兄进场,头场、二场已过,至第三场,忽然场中相遇。是时其兄患痢甚重,勉强敷衍完卷,正要交巷出场,又复腹痛,极其狼惫,因将卷子交付其弟,嘱他完卷一同投递,即奔东厕。弟恐兄卷被污,藏入怀中;忙将己卷誊清,交毕回寓。及至临睡解带,始知兄卷仍旧在怀,其时已交三鼓,知难挽回,悔恨无及,只得将卷收藏,以为日后清罪跑步。今忽报中第一,所以他说‘报错’。及至亲去看榜,弟兄实系双双高中,旋即回寓,再觅其兄第三场之卷,依旧在此。父子三人莫不称奇。到了次日,细细打听,才知有个缘故。诸位姐姐!请猜一猜,其中究系何故?’

秦小春正听的入彀出神,忽见闺臣又教众人请猜,不觉发急道:

‘好姐姐!你快说罢!何必又教人猜!这段书委实好听,快快接下去,明日妹子好好画把春扇奉送。’

闺臣道:

‘贤妹莫骗我说了,却把扇子不送。’

小春道:

‘妹子赌个誓:如要骗你,教我日后遇见一只狗把脚咬出血来!’

众人听了,猛然一想,不觉好笑。

紫绡道:

‘这个‘血’字只怕从那‘赤’字化出来的。’

婉如听了,鼻中不觉哼了一声。

闺臣接著道:

到了次日,父子三人细去打听,原来誊录房失火,把第三场卷子尽都烧了,只好启奏,且自放榜,所有第三场卷子,随后再补,谁知此人恰恰碰了这个机会,因此得中,岂非考卷遗失也都不妨么?这位姐姐不知是何名姓,我们把他记了,或者天缘凑巧,他家竟把文书巧巧差人送来,竟能赶上考期,也来可定。

秀英道:“此女姓缁,名唤瑶钗,祖籍剑南,现年十六岁。”

若花道:“既如此,妹子包管教他进场,倘有差错,都在妹子一力承当。”

众人听了,都觉不解。

兰音笑道:

我知姐姐尊意了:大约姐姐意欲仍做女儿国王,不愿赴试,所以要把文书给了此女,教他冒名顶替,你便脱身回去。妹子猜的可是?”

若花笑道:“阿妹如果不弃,肯做女儿国的宰相,愚姐便做国王,这有何妨!”

兰音笑道:“姐姐如果做了国王,妹子少不得要去做个宰相。”

众小姐听了,更都不解,齐向兰音细细盘问。

若花趁大家谈论,将闺臣拉在一旁道:“阿妹可记得去年缁氏伯母要去赴考,我们商量要在县里捏报假名?彼时因缁氏伯母务要本姓,适值手内拿著一枝瑶钗,就以‘缁瑶钗,为名,那时恐岭南籍贯过多,把他填了剑南。谁知刚才秀英阿姐听说之人,恰与这个名姓、乡贯相对,年岁又一样。去岁所起赴试文书,恰好愚姐无意中却又带来。何不成全此人,岂不是件好事?”

闺臣喜道:“如此现成美举,真是不费之惠,若非姐姐提起,妹子那里记得。此时对著众人莫将缁氏伯母这话露出,恐亭亭姐姐脸上不好看,只说前在家乡,无意拾得这个文书,送给此女便了。”

当时若花把文书取来,对秀英说知。

秀英道:“天下那有这等巧事!真令人不解!”

亭亭心中早已明白,因说道:“我们队里现在并无这个名姓;而且又有印信为凭,可见不是捏造来的,姐姐不必犹疑,速速命人送去,包管此人欢喜。”

秀英只得命奶公送去,并将路上拾取之话说了。

不多时,缁瑶钗过来拜见众人,并向秀英再三道谢,追问当日拾取之由。

若花用些言词遮掩过去,又道:“阿姐只管投递,如有差错,我们众人自当一力承当。天下岂有将人功名视为儿戏之理!难道自己不想上进么?”

瑶钗听了,这才拜谢而去。

不几日,到了三月初三部试之期,闺臣同了诸位小姐并天下众淑女齐到礼部听点入考,密密层层,好不热闹。

到晚散场,各自回寓。

过了几日,礼部尚书卞滨、侍郎孟谟与同考各官蒋进等,把各卷等第俱已看定,选了放榜吉期。

正要修本具奏,忽然接了一个公呈,系江南、淮甫,河北、河东等处有十个女童,为首的名叫史幽探,其次哀萃芳、纪沉鱼、言锦心、谢文锦、师兰言、陈淑媛、白丽娟、国瑞征、周庆覃,或因患病未赴郡考。或缘事故已过部试之期,今情急来京,特具公呈:“无论当日有无郡考,情愿羽之内面请四题,一补郡考,一补部试,如一日之内不能完卷,或文理乖谬,情愿治罪”云云。

卞滨、孟谟接了此呈,不能定夺,只得据情入奏。

旋奉谕旨道:“既据该女童等情愿一日之内连补二试,姑如所请,特赐四题,即于明日黎明,著该部会同同考各官面试优劣如何,据实速奏。”

礼部随即传谕。

到了第二日清晨,十个女童早已伺候;礼部将题目宣示,到晚交卷散出。

次日,卞滨将各卷定了甲乙,即同孟谟修本具奏道:“所有补考十卷,以文理而论,与前所取各卷互有高下;但此卷未经誊录,似未便与前看分别等第。今将各卷恭呈御览,请旨定夺。”

武后亲自着了一遍,果然都好,因传旨道:

“前日礼部所取各卷,例应复试后方准殿试,今既续补十卷,著将前榜暂停张挂,统俟复试后即以复试之榜作为正榜。至史幽探、哀萃芳……十名,或未赶赴郡考,或逾部试之期,自应停其殿试;第阅该部所呈各卷,文理尚优,况史幽探、哀萃芳二名,朕于《璇玑新图》久知其人,皆属能文之女,自应准其一体入试。前榜既经停止,其四等花再芳等亦著加恩一并入试。该部一面传谕,即一面速选试期请旨,以免稽延。”

卞滨、孟谟接奉此旨,当即出示晓谕,一面选了试期。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六十三回-译文

话说林书香、阳墨香听了舜英的话,因为是姑嫂关系,特别关心,不禁惊讶不已。书香说:‘秀英妹妹,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好不容易吃了这么多苦,才到了这里,却把文书白白给人!请问妹妹,为什么好端端的不去参加考试?’秀英说:‘我一方面是因为最近身体多病,不能劳累;另一方面,我自知学问浅薄,将来部试,肯定没有希望。与其白白出丑,最终无用,不如借此养病,也可以成全那个人。何况他的学问很好,一定能高中,如果不参加考试,未免太可惜了。因此,我将文书交给奶公暗地里送去,让他顶替我的名字去考试,将来如果考中了,再考虑改名的事情。稍等片刻,奶公就回来了。姐姐不要为我可惜,如果还有希望,我又怎么会把即将到手的名利拱手让人呢。’墨香听了,只是抓耳挠腮,说‘怎么办呢’。只见奶公进来对秀英说:‘那边缁小姐让我多多致谢:这封公文虽然承蒙小姐的美意,但自己的命运已经如此,即使勉强进场,也是无用的;这公文我断不敢领,还是还给你,请你千万保重身体,只要还能支撑,就应该去参加考试。缁小姐明天就要回乡,也不来面谢,只能静等两位小姐的好消息,我再次请求他留下,但他坚决不肯,我只好带回来了。’把文书交给丫环,然后出去了。

闺臣说:‘秀英姐姐这样仗义执言,舍己为人,真是世间少有!并且担心别人无故不会接受,却以近日多病不能应试为借口,这样设想,完全符合人情,就这一点,已经可以看出她不是平白无故的人。这个女子拒绝接受,也是合情合理的。据我看来:这件事固然是由于匆忙中出了差错,但这样的大事,中途突然发生这样的变化,难道不是平时行为有亏,被鬼神作弄,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行为没有亏缺,榜上注定该有这个人,哪怕考试文书遗失,又有什么关系。我听说古人说:“科举考试,既要重视文才,又要看重福命。至于德行和阴德,尤其重要;如果阴德有亏,即使文才和福命都具备,也是无用的。’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看出阴德和德行是考试的前锋;就像出兵,先锋得利,那么主帅就有了依靠。自然就能顺利成功了。’舜英说:‘这位姐姐一路上都在劝人向善;她所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好处。比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听说是有身份的客人,一定会杀鸡宰鸭,不停地送来,无论早晚,都是这样,这位姐姐因为无故杀生,感到不安,到处让人劝阻。从没有一处不送。看那样子,好像已经成为惯例,已经沿袭很久,无法改变。后来她因为这些人送鸡送鸭,无非是想在正价之外再赚点钱,为什么不迎合他们的意思,先付给他们钱,免得杀鸡宰鸭,不是更好吗。因此,她让仆人:‘以后住店,就把鸡鸭的额外费用,估算一下,预先付给他们,如果再送,就把原来的钱要回来。’店小二得到这个消息,不仅一一照办,而且一呼即应,特别殷勤,从此送鸡送鸭的风气才渐渐停止。

那些同路的看到这样,也都效仿。所以一路上救了无数生灵。其他的善事,就不一一列举了。姐姐如果说阴德和德行是考试的前锋,为什么这个人的行为,反而不能参加考试呢?’闺臣说:‘如果这个人确实处处行善,毫无亏缺,上天自然会保佑善人,不但一定能够参加考试,肯定能够高中,或许将来还有女试大典,这个人应该在下一科才中,也未可知:总之,要等到以后才能明白。’舜英说:‘所有的试官看卷子,都是根据考卷来决定优劣的。刚才姐姐说:“即使考卷遗失,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卷子遗失了还能被选中吗?’闺臣说:‘我这么说,并非没有原因。当年有兄弟两人参加考试,他们的父亲曾经梦见神人说:“你的大儿子本来没有科举的名分,因为某年某处突然发生火灾,他细心寻找,找到了一包金珠,那是一妇人为了她丈夫赎罪而准备的,因为火灾中被挤散遗失了,幸亏你大儿子细心寻找,物归原主,他丈夫得以脱罪,夫妇得以团圆;因此这一科可以和你的次子同榜。’父亲非常高兴,立刻告诉了两个儿子。等到放榜,报的是次子中了;次子突然跪地痛哭,几乎不想活了。父亲问他为什么。次子说:‘父亲梦兆,本来是兄弟都能中;现在我误害了哥哥,以至于他没有中,我虽然中了,又有什么脸面!’忽然又报哥哥中了第一名。次子仍然痛哭流涕:‘这一定是报错了,哪有卷子遗失了还能得中的道理!’父亲看到他的话很奇怪,再三追问,估计难以隐瞒,只得详细讲述了原委。诸位姐姐!你们猜猜,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

秦小春正听得入迷,忽然见闺臣又要大家猜,不禁着急地说:‘好姐姐,你快说吧!何必再让人猜!这段故事实在好听,快快接下去,明天我好好画一把春扇奉送。’闺臣说:‘贤妹不要骗我说了,却不送扇子。’小春说:‘我发誓:如果骗你,让我以后遇见一只狗把我的脚咬出血来!’众人听了,突然一想,不觉好笑。紫绡说:‘这个“血”字只怕是从“赤”字变来的。’婉如听了,鼻子里不禁哼了一声。闺臣接着说:

到了第二天,父子三人仔细打听,原来誊录房失火,把第三场考试的所有卷子都烧毁了,只好上奏,暂时先公布榜单,所有的第三场卷子随后再补考。没想到这个人正好碰上了这个机会,因此中了举,难道考卷遗失了也不妨碍吗?这位姐姐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我们记下她的名字,也许天意凑巧,她家正好派人送来文书,赶上了考试,这也说不定。

秀英说:“这位姑娘姓缁,名叫瑶钗,祖籍剑南,现年十六岁。”若花说:“既然这样,妹妹我保证让她参加考试,如果有任何差错,都由我一人承担。”众人听了,都不明白。兰音笑着说:

我知道姐姐的意思了:大约姐姐想要继续做女儿国的国王,不愿意参加考试,所以把文书给了这位姑娘,让她冒名顶替,你就可以脱身回去了。妹妹我猜得对吗?”若花笑着说:“阿妹如果不嫌弃,愿意做女儿国的宰相,我就做国王,这有什么关系!”兰音笑着说:“姐姐如果做了国王,妹妹我少不得要去做个宰相。”众位小姐听了,更加不解,都向兰音详细询问。

若花趁大家谈论之际,把闺臣拉到一旁说:“阿妹还记得去年缁氏伯母要去参加考试,我们商量要在县里冒用假名吗?当时缁氏伯母坚持要用本姓,正好手里拿着一支瑶钗,就以‘缁瑶钗’为名,当时担心岭南籍贯的人太多,就把籍贯填成了剑南。没想到刚才秀英姐姐听说的人,恰好和这个名字、籍贯相符合,年龄也相同。去年我们准备参加考试的书信,我无意中又带来了。为什么不帮这个人一把,这不是一件好事吗?”闺臣高兴地说:“这样的好事现成,真是天赐良机,要不是姐姐提起,我怎么会记得。现在当着众人面前,不要把缁氏伯母的话说出来,恐怕亭亭姐姐脸上不好看,就说是无意中在家乡捡到的这个文书,送给这位姑娘就行了。

当时若花把文书取来,告诉了秀英。秀英说:“天下哪有这等巧事!真让人不解!”亭亭心中早已明白,于是说:“我们队里现在并没有这个名字;而且还有印信为证,可见不是捏造的,姐姐不必犹豫,赶快派人送去,保证这个人会高兴的。”秀英只好派人送去,并把在路上捡到文书的事情说了。不久,缁瑶钗过来拜见众人,并向秀英再三道谢,追问当时捡到文书的原因。若花用一些话遮掩过去,又说:“阿姐只管投递,如果有差错,我们大家自会承担。天下哪有把人功名当儿戏的道理!难道自己不想上进吗?”瑶钗听了,这才拜谢离开。

没过多久,到了三月初三的部试日期,闺臣和众位小姐以及天下众位淑女一起到礼部听点入考,场面热闹非凡。晚上散场后,各自回到住处。过了几天,礼部尚书卞滨、侍郎孟谟和同考的官员蒋进等人,已经看定了各卷的等级,选定了放榜的吉日。正要上奏,忽然接到一个公呈,来自江南、淮甫、河北、河东等地的十个女童,为首的是史幽探,其次是哀萃芳、纪沉鱼、言锦心、谢文锦、师兰言、陈淑媛、白丽娟、国瑞征、周庆覃,有的因为生病没有参加郡考,有的因为事故错过了部试的日期,现在紧急来到京城,特地上呈公呈:‘无论是否参加了郡考,愿意在一天之内连补郡考和部试,如果一天之内不能完成试卷,或者文理不通,愿意接受处罚’等等。

卞滨、孟谟接到公呈,无法定夺,只能据实上奏。不久接到圣旨:‘既然这些女童愿意在一天之内连补两试,就按照她们的要求,赐予四道题目,就在明天黎明,让礼部和同考的官员一起面试,看他们的优劣如何,要据实速速上奏。’礼部随即传达圣旨。到了第二天清晨,十个女童已经等候在那里;礼部宣读了题目,晚上收卷散场。第二天,卞滨把各卷评定等级,就和孟谟一起上奏,说:‘所有补考的十卷,从文理上看,和之前录取的各卷各有高低;但这些卷子没有誊录,似乎不方便和之前的卷子分开评定等级。现在将所有卷子恭敬地呈上,请陛下定夺。’武则天亲自看了一遍,果然都很好,于是传旨说:

之前礼部录取的各卷,按照惯例应该复试后再准许殿试,现在既然续补了十卷,就将之前的榜单暂停张贴,等复试后再用复试的榜单作为正式榜单。至于史幽探、哀萃芳等十名女童,有的没有赶上郡考,有的错过了部试的日期,按照规定应该停止她们的殿试;但看了礼部呈上的各卷,文理都很优秀,而且史幽探、哀萃芳这两位,朕在《璇玑新图》中早就知道了她们,都是能写文章的女子,应该准许她们一起参加考试。之前的榜单已经停止,四等的花再芳等人也一并准许参加考试。礼部一方面传达圣旨,一方面赶快选择考试日期请旨,以免拖延。

卞滨、孟谟接到圣旨,立即公布,并选定了考试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六十三回-注解

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古代中国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的地方。

果报:佛教用语,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人的行为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十美:可能指古代传说中的十位美女,这里可能用来比喻秀英等人的美貌和才华。

公呈:指向上级或皇帝提交的正式书面请求。

秀英:人名,此处可能指秀英妹妹,具体情节中的人物。

部试:指科举考试中的中央复试。

奶公:古代对乳母或保姆的称呼,此处可能指秀英的乳母。

缁小姐:人名,缁可能是姓氏,小姐是对年轻女性的尊称。

阴骘:佛教用语,指人的善行和福德,也指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德行:指人的品德和行为。

打尖:旧时指途中停下来休息,吃点东西。

上等过客:指身份尊贵或地位较高的旅人。

回禄:古代对火灾的称呼。

东厕:古代对厕所的谦称。

清罪:消除罪孽,此处可能指弥补错误。

春扇:一种扇子,通常在春天使用,这里可能作为礼物送给闺臣的承诺。

誊录房:指古代科举考试中负责抄写考生试卷的房间,誊录是指将考生亲手书写的试卷抄录成正式的试卷。

启奏:指向上级或皇帝报告事情,请求指示或批准。

放榜:指科举考试结束后,将录取名单公布于众。

乡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籍贯。

捏报假名:指在考试中冒用他人的名字报名。

瑶钗:指一种装饰品,通常为玉制的钗,此处指秀英所提到的女子的名字。

女儿国王: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女性君主,这里指若花想要成为的君主形象。

缁氏伯母:指缁瑶钗的伯母,这里提到的是缁瑶钗的家庭背景。

郡考:指科举考试中的地方初试。

羽之内:指在短时间内,这里指在一天之内。

殿试:指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璇玑新图:指古代的一种天文图,此处可能比喻为皇帝对人才的了解和评价。

稽延:指拖延,延误时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六十三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巧合与智慧的情节,通过父子三人的打听,揭示了誊录房失火导致第三场卷子烧毁的意外事件,从而引出了主人公缁瑶钗得以通过补考的机会得以中举的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意外事件,将缁瑶钗的命运与考试制度的漏洞相结合,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赏析这段文字时,我们首先注意到作者对人物对话的细腻描绘。秀英、若花、兰音等人的对话,不仅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若花的果断与兰音的机智,都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作者在描述缁瑶钗的背景时,简洁而生动。‘此女姓缁,名唤瑶钗,祖籍剑南,现年十六岁。’这句话,既交代了缁瑶钗的身份,也暗示了她的年轻与才华。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若花与兰音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幽默与智慧。若花提出‘阿妹如果不弃,肯做女儿国的宰相,愚姐便做国王,这有何妨!’这一提议,既展现了若花的豪爽,也体现了她对兰音的信任。

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考试制度。通过缁瑶钗的补考,作者暗示了当时考试制度的漏洞,以及偶然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描述礼部尚书卞滨、侍郎孟谟等官员的对话时,作者展现了古代官场的严谨与规矩。他们对待公呈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职责与担当。

最后,武后的旨意,既体现了皇帝的仁慈,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武后对史幽探、哀萃芳等人的特殊关照,既是对她们才华的认可,也是对她们身份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生动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以及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抗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六十三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6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