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八回-原文
弃嚣尘结伴游寰海觅胜迹穷踪越远山
话说唐敖向林之洋道:“舅兄,你道为何女子读书甚妙?只因太后有个宫娥,名唤上官婉儿,那年百花齐放,曾与群臣作诗,满朝臣子都作他不过,因此文名大振。太后十分宠爱,将他封为昭仪;因要鼓励人才,并将昭仪父母也封官职。
后来又命各处大臣细心查访,如有能文才女,准其密奏,以备召见,量才加恩。外面因有这个风声,所以数年来无论大家小户,凡有幼女,莫不读书。
目今召见旷典虽未举行,若认真用功,有了文名,何愁不有奇遇。侄女如此清品,听其耽搁,岂不可惜!
吕氏道:“将来全仗姑夫指教。如识得几字,那敢好了。但他虽末读书,却喜写字,每日拿著字帖临写,时刻不离。教他送给小山姐姐批改,他又不肯。究竟不知写的何如。
唐敖道:“侄女所临何帖?何不取来一看?”
林婉如道:“侄女立意原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俺学字。侄女既不认得,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依样画葫芦,细细临写。
平时遇见小山姐姐怕他耻笑从未谈及。
今写了三年,字体虽与帖上相仿,不知写的可是。求姑夫看看批改。”
说罢取来。
唐敖接过一看,原来是本汉隶。
再将婉如所临,细细观看,只见笔笔藏锋,字字秀挺,不但与帖无异,内有几字,竞高出原帖之上。
看罢,不觉叹道:“如此天资,若非宿慧,安能如此。此等人若令读书,何患不是奇才!”
林之洋道:”俺因他要读书,原想送给甥女作伴,求妹夫教他。
偏这几年妹夫在家日子少,只好等你作了官,再把他送去。
谁知去年妹夫刚中探花,忽又闹出结盟事来。
俺闻前朝并无探花这个名号,是太后新近取的。
据俺看来,太后特将妹夫中个探花,必因当年百花齐放一事,派你去探甚花消息哩。”
唐敖道:“小弟记得那年百花齐放,太后曾将牡丹贬去洛阳,其余各花至今仍在上苑。
所有名目,现有上宫昭仪之诗可凭,何须查探。
舅兄此言,来免过于附会。
但我们相别许久,今日见面,正要谈谈,不意府上如此匆忙,看这光景,莫非舅兄就要远出么?”
林之洋道:“俺因连年多病,不曾出门。
近来喜得身子强壮,贩些零星货物到外洋碰碰财运,强如在家坐吃山空。
这是俺的旧营生,少不得又要吃些辛苦。”
唐敖听罢,正中下怀,因趁势说道:“小弟因内地山水连年游玩殆遍,近来毫无消遣。
而且自从都中回来,郁闷多病,正想到大洋看看海岛山水之胜,解解愁烦。
舅兄恰有此行,真是天缘凑巧。
万望携带携带!小弟带有路费数百金,途中断不有累。
至于饭食舟资,悉听分付,无不遵命。”
林之洋道:“妹夫同俺骨肉至亲,怎说船钱饭食来了!”
因向妻子道:“大娘,你听妹夫这是甚话!”
吕氏道:“俺们海船甚大,岂在姑爷一人。
就是饭食,又值几何。
但海外非内河可比,俺们常走,不以为意,若胆小的,初上海船,受了风浪,就有许多惊恐。
你们读书人,茶水是不离口的,盥漱沐浴也日日不可缺的,上了海船,不独沐浴一切先要从简,就是每日茶水也只能略润喉咙,若想尽量,却是难的。
姑爷平素自在惯了,何能受这辛苦!”
林之洋道:“到了海面,总以风为主,往返三年两载,更难预定。
妹夫还要忖度。
若一时高兴,误了功名正事,岂非俺们耽搁你么?”
唐敖道:“小弟素日常听令妹说:‘海水极咸,不能入口,所用甜水,俱是预装船内,因此都要撙节。’
恰好小弟平素最不喜茶,沐浴一切更是可有可无。
至洋面风浪甚险,小弟向在长江大湖也常行走,这又何足为奇。
若讲往返难以预期,恐误正事,小弟只有赶考是正事,今已功名绝望,但愿迟迟回来,才趁心愿,怎么倒说你们耽搁呢!”
林之洋道:“你既恁般立意,俺也不敢相拦。
妹夫出门时,可将这话告知俺家妹子?”
唐敖道:“此话我巳说过。
舅兄如不放心,小弟再寄一封家信,将我们起身日子也教令妹知道,岂不更好。”
林之洋见妹夫执意要去情不可却,只得应允。
唐敖一面修书央人寄去,一面开发船钱,把行李发来。
取了一封银子以作丹资饭食之费,林之洋执意不收只好给了婉如为纸笔之用。
林之洋道:“姑夫给他这多银子,若买纸笔,写一世还写不清哩!
俺想妹夫既到海外,为甚不买些货物碰碰机会?
唐敖道:“小弟才拿了银子,正要去置货,恰被舅兄道著,可谓意见相同。
于是带了水手,走到市上,买了许多花盆并几担生铁回来。
林之洋道:“妹丈带这花盆,已是冷货,难以出脱,这生铁,俺见海外到处都有,带这许多,有甚用处?”
唐敖道:“花盆虽系冷货,安知海外无惜花之人。
倘乏主顾,那海岛中奇花异草,谅也不少,就以此盆栽植数种,沿途玩赏,亦可陶情。
至于生铁,如遇买主固好,设难出脱,舟中得此,亦压许多风浪,纵放数年,亦无朽坏。
小弟熟思许久,惟此最妙,因而买来。
好在所费无多,舅兄不必在意。”
林之洋所了,明知此物难以退回,只得点头道:“妹夫这话也是。”
不多时,收拾完毕,大家另坐小船,到了海口。
众水手把货发完,都上三板渡上海船,趁著顺风,扬帆而去。
此时正是正月中旬,天气甚好,行了几日,到了大洋。
唐敖四围眺望,眼界为之一宽,真是“观于海者难为水”,心中甚喜。
走了多日,绕出门户山,不知不觉顺风飘来,也不知走出若干路程。
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
林之洋因唐敖是读书君子,素本敬重,又知他秉性好游,但可停泊,必令妹夫上去。
就是茶饭一切,吕氏也甚照应。
唐敖得他夫妻如此相待,十分畅意。
途中虽因游玩不无耽搁,喜得常遇顺风;兼之飘洋之人,以船为家,多走几时也不在意。
倒是林之洋惟恐过于耽搁,有误妹夫考试;谁知唐敖立誓不谈功名,因此只好由他尽兴游了。
游玩之暇,因婉如生的聪慧,教他念念诗赋。
恰喜他与诗赋有缘,一读便会,毫不费事。
沿途借著课读,倒解许多烦闷。
这日正行之际,迎面又有一座大岭。
唐敖道:“请教舅兄,此山较别处甚觉雄壮,不如何名?
林之洋道:“这岭名叫东口山,是东荒第一大岭。闻得上面景致甚好。俺路过几次,从未上去。今日妹夫如高兴,少刻停船,俺也奉陪走走。”
唐敖听见“东口”二字,甚觉耳熟,偶然想起道:“此山既名东口,那君子国、大人国,自然都在邻近了?”
林之洋道:“这山东连君子,北连大人,果然邻近。妹夫怎么得知?”
唐敖道:“小弟闻得海外东口山有君子国,其人衣冠带剑,好让不争。又闻大人国在其北,只能乘云而不能走。不知此话可确?”
林之洋道:“当日俺到大人国,曾见他们国人都有云雾把脚托住,走路并不费力,那君子国无论甚人都是一派文气。这两国过去,就是黑齿国,浑身上下,无处不黑。其余如劳民、聂耳、无肠、犬封、无股、毛民、毗骞、无[上户+文,下月]、深目等国,莫不奇形怪状.都在前面。将来到彼,妹夫去看看就晓得了。”
说话间,船已泊在山脚下。
郎舅两个下船上了山坡。
林之洋提著鸟枪火绳,唐敖身佩宝剑。
曲曲弯弯,路过前面山头,四处一看,果是无穷美景,一望无际。
唐敖忖道:“如此祟山,岂无名花在内?不知机缘如何。”
只见远远山峰上走出一个怪兽,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一般,拖在外面。
唐敖道:“这兽如此长牙,却也罕见。舅兄可知其名么?”
林之洋道:“这个俺不知道。俺们船上有位柁工,刚才未邀他同来。他久惯飘洋,海外山水,全能透彻,那些异草奇花,野鸟怪兽,无有不知。将来如再游玩,俺把他邀来。”
唐敖道:“船上既有如此能人,将来游玩,倒是不可缺的。此人姓甚?也还识字么?”
林之洋道:“这人姓多,排行第九,因他年老,俺们都称多九公,他就以此为名。那些水手,因他无一不知,都同他取笑,替他起个反面绰号,叫作‘多不识’。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作些海船生意。后来消折本钱,替人管船拿柁为生,儒巾久巳不戴,为人老成,满腹才学。今年八旬向外,精神最好,走路如飞。平素与俺性情相投,又是内亲,特地邀来相帮照应。”
恰好多九公从山下走来,林之洋连忙点手相招。
唐敖迎上拱手道:“前与九公会面。尚未深谈。刚才舅兄说起,才知都是至亲,又是学中先辈。小弟向日疏忽失敬,尚求恕罪。”
多九公连道:“岂敢!……”
林之洋道:“九公想因船上拘束也米舒畅舒畅?俺们正在盼望,来的恰好。”
因指道:“请问九公,那个怪兽,满嘴长牙,唤作甚名?
多九公道:“此兽名叫‘当康’。其鸣自叫。每逢盛世,始露其形。今忽出现,必主天下太平。”
话未说完,此兽果然口呼“当康”,鸣了几声,跳舞而去。
唐敖正在眺望,只觉从空落一小石块,把头打了一下,不由吃惊道:“此石从何而来?”
林之洋道:“妹夫你看,那边—群黑鸟,都在山坡啄取石块。刚才落石打你的,就是这鸟。”
庸敖进前细看,只见其形似鸦,身黑如墨,嘴白如玉,两只红足,头上斑斑点点,有许多花文,都在那里啄石,来往飞腾。
林之洋道:“九公可知这鸟搬取石块有甚用处?”
多九公道:“当日炎帝有个少女,偶游东海,落水而死,其魂不散,变成此鸟。因怀生前落水之恨,每日衔石吐入海中,意欲把海填平,以消此恨。那知此鸟年深日久,竞有匹偶,日渐滋生,如今竟成一类了。”
唐敖听了,不觉叹息不止。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八回-译文
放弃世俗的喧嚣,结伴环游四海,寻找名胜古迹,足迹越走越远。
唐敖对林之洋说:‘舅兄,你知道为什么女子读书很好吗?因为太后有一个宫女,名叫上官婉儿,那一年百花盛开,她曾与群臣作诗,满朝文武无人能胜过她,因此名声大噪。太后非常宠爱她,封她为昭仪;为了鼓励人才,还将昭仪的父母也封了官职。后来又命令各地大臣细心搜寻,如果有能文的女子,可以秘密上奏,以便召见,根据才能给予恩赐。因为这个消息在外流传,所以这些年来,无论富贵贫贱,只要有女儿,无不让她读书。如今召见这种盛事虽然还没有举行,但如果真正努力学习,有了文名,何必担心不会有奇遇。侄女如此清雅,如果让她浪费时间,岂不可惜!’
吕氏说:‘将来全靠姑父教导。如果她认识几个字,那当然好了。但她虽然没有读书,却喜欢写字,每天拿着字帖临摹,从不间断。让她给小山姐姐批改,她又不肯。究竟不知道写得怎么样。’
唐敖说:‘侄女临摹的是什么帖子?为什么不拿来看看?’
林婉如说:‘侄女本来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麻烦,只买了一本字帖,教我学字。侄女既不认识,又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只好照着样子画葫芦,仔细临摹。平时遇见小山姐姐,怕她嘲笑,从未说起过。
如今写了三年,字体虽然和帖子上相似,不知道写得怎么样。求姑父看看批改。’说完,拿来字帖。
唐敖接过一看,原来是一本汉隶。再仔细看婉如所临摹的,只见笔笔藏锋,字字挺拔,不仅和帖子上没有区别,其中有几个字,竟然比原帖还要好。看完后,不禁感叹:‘如此的天赋,如果不是天生的,怎么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这样的人去读书,何必担心不是奇才!’
林之洋说:‘我因为想让她读书,原本想送她去给甥女作伴,请求妹夫教她。但近几年妹夫在家的时间很少,只好等你做了官,再把她送过去。谁知道去年妹夫刚中了探花,却又发生了结盟的事情。我听说前朝并没有探花这个称号,是太后最近取的。据我看,太后特意让妹夫中探花,一定是当年百花齐放的事情,派你去探听什么花消息。’
唐敖说:‘我记得那一年百花盛开,太后把牡丹贬到了洛阳,其他的花至今仍在上苑。所有的花名,都有上官昭仪的诗可以参考,何必去查探。舅兄的话,未免太过牵强。但我们已经分别很久了,今天见面,正想谈谈,没想到府上如此匆忙,看这情形,难道舅兄就要远行吗?’
林之洋说:‘我因为连年多病,没有出门。最近身体强壮了,贩卖一些零星货物到海外碰碰运气,总比在家坐吃山空好。这是我的老本行,少不得又要辛苦一番。’
唐敖听后,正合心意,趁机说:‘小弟因为内地山水连年游历殆尽,最近没有什么消遣。而且自从回到京城,心情郁闷,身体多病,正想到大洋看看海岛山水的美景,解解心中的烦闷。舅兄正好有这次出行,真是天赐良缘。希望你能带上我!我带了数百金的路费,途中绝不给你添麻烦。
至于吃饭和船费,一切听从安排,无不遵命。’
林之洋说:‘妹夫是我们至亲,怎么还提船费饭食的事!’然后对妻子说:‘大娘,你听妹夫在说什么!’
吕氏说:‘我们的海船很大,何止姑爷一个人。就是饭食,又值几个钱。但海外非内河可比,我们经常走,不以为意,如果胆小的人,一上船,遇到风浪,就有很多惊恐。你们读书人,茶水是不离口的,沐浴也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上了船,不仅要简化沐浴,就是每天的茶水也只能稍微润润喉咙,如果想喝个够,却是很难的。
姑爷平时习惯自在,怎么能受这份辛苦!’
林之洋说:‘到了海面,总以风向为主,往返三两年,更难预定。妹夫还要考虑。如果一时兴起,误了正事,岂不是耽误了我们?’
唐敖说:‘小弟平时常听妹妹说:“海水极咸,不能入口,所用的甜水都是预先装在船上的,因此都要节省。”恰好小弟平时最不喜欢喝茶,沐浴之类的更是可有可无。至于海面上的风浪很危险,小弟以前在长江大湖也经常行走,这又算得了什么。至于往返难以预期,恐怕误了正事,小弟认为赶考才是正事,现在已经没有希望了,只希望慢慢回来,才能满足心愿,怎么会说你们耽误了我呢!’
林之洋说:‘既然你这么坚持,我也不敢拦你。妹夫出门时,可以把这话告诉家里妹妹?’
唐敖说:‘这话我已经说过了。舅兄如果不放心,小弟再寄一封信回家,把我们的出发日期也告诉妹妹,不是更好吗?’
林之洋见妹夫执意要去,无法阻止,只得答应。唐敖一边写信,一边付船费,把行李送来。拿了一封银子作为路费和饭食的费用,林之洋坚持不收,只好给了婉如作为纸笔之用。
林之洋说:‘姑夫给她这么多银子,如果买纸笔,一辈子也写不完!我想妹夫既然要去海外,为什么不买些货物碰碰运气?’
唐敖说:‘小弟刚拿到银子,正要去买货物,恰好被舅兄说中,可谓意见相同。’于是带着水手,走到市场上,买了许多花盆和几担生铁回来。
林之洋说:‘妹丈带这些花盆,已经是冷货,难以卖出,这些生铁,我见海外到处都有,带这么多有什么用?’
唐敖说:‘花盆虽然是冷货,但不知道海外有没有爱花的人。如果找不到买主,海岛上的奇花异草也不少,就用这些盆栽种几种,沿途欣赏,也可以陶冶情操。至于生铁,如果遇到买主当然好,如果卖不出去,在船上也能压压风浪,放几年也不会坏。小弟深思熟虑,觉得这些东西最妙,所以买来了。好在花费不多,舅兄不必在意。’
林之洋听了,明知这些货物难以退回,只得点头说:‘妹夫的话也是。’
不久,收拾完毕,大家坐上小船,到了海口。水手们把货物发完,都上了小船,乘着顺风,扬帆而去。
这时候正是正月的中旬,天气非常好,走了几天,到了大洋。唐敖四处张望,视野一下子开阔了,真是‘看到大海的人就不再觉得其他的水是好的’,心里非常高兴。走了好多天,不知不觉中顺着风飘到了门外山,也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路程。唐敖一心记挂着梦神所说的名花,每当遇到崇山峻岭,就一定要停船,上去看看。林之洋因为唐敖是个读书人,一直很敬重他,又知道他喜欢游玩,只要能停泊,就一定要让他上去。至于茶饭之类的,吕氏也照顾得很好。唐敖得到他们夫妻这样的待遇,非常满意。虽然因为游玩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幸好经常遇到顺风;再加上漂洋过海的人,把船当作家,多走几天也不在意。倒是林之洋担心耽误时间过多,会影响唐敖的考试;但唐敖发誓不谈功名,所以只好任由他尽情游玩。
游玩之余,因为婉如的聪明,教他读一些诗赋。恰好他与诗赋有缘,一读就会,毫不费力。沿途借着读书,解了许多烦闷。
这天,他们正走着,迎面又出现了一座大山。唐敖说:‘请教舅兄,这座山比别的地方显得更雄壮,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林之洋说:‘这座山叫东口山,是东荒的第一大山。听说山上的风景很好。我路过这里几次,但从未上去过。今天妹夫如果愿意,我们稍后停船,我也陪你走走。’唐敖听到‘东口’这两个字,觉得非常熟悉,突然想起:‘这座山既然叫东口,那么君子国、大人国,自然就在附近了?’林之洋问:‘这座山东面连着君子国,北面连着大人国,确实在附近。妹夫你怎么知道的?’唐敖说:‘我听说海外东口山有君子国,那里的人穿着衣服,带着剑,好让不争。又听说大人国在北边,只能乘云而不能走路。不知道这些话是否准确?’林之洋说:‘我当年到大人国,曾看到他们国人都有云雾托住脚,走路并不费力,君子国的人无论什么人都是文质彬彬的。这两个国家过去,就是黑齿国,全身都是黑的。其他像劳民、聂耳、无肠、犬封、无股、毛民、毗骞、无上户下月、深目等国,都是奇形怪状,都在前面。等到了那里,妹夫去看看就知道了。’
说话间,船已经停在了山脚下。郎舅俩下了船,上了山坡。林之洋拿着鸟枪火绳,唐敖身上佩着宝剑。他们弯弯曲曲地走过前面的山头,四处一看,果然是无穷美景,一望无际。唐敖想:‘这样高大的山,难道里面没有名花吗?不知道机缘如何。’只见远远的山峰上走出一个怪兽,形状像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朵,嘴里伸出四个长牙,像象牙一样,拖在外面。
唐敖说:‘这种动物长着这么长的牙齿,真是罕见。舅兄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林之洋说:‘这个我不知道。我们船上有个舵工,刚才没邀请他一起来。他长期在海上漂泊,对海外的山水、异草奇花、野鸟怪兽都很熟悉。将来如果再游玩,我会邀请他来。’唐敖说:‘船上既然有这样的人,将来游玩,确实是不可少的。他姓什么?也识字吗?’林之洋说:‘这个人姓多,排行第九,因为他年纪大,我们都叫他多九公,他就以此为名。那些水手因为他无所不知,都取笑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作“多不识”。他小时候也曾经上学,但因为没考中,就放弃了书本,做些海船生意。后来亏本了,就替人管船当舵手,已经很久没有戴儒巾了,为人老成,满腹才学。今年快八十岁了,精神还很好,走路像飞一样。平时和我的性情相投,又是亲戚,特地邀请他来帮忙照应。’恰好多九公从山下走来,林之洋连忙招手。唐敖迎上去,拱手道:‘以前见过九公,但没深谈。刚才舅兄说起,才知道都是亲戚,又是学中的前辈。我以前疏忽失礼,还请见谅。’多九公连连说:‘哪里哪里!……’林之洋说:‘九公在船上一定觉得拘束,没地方舒服舒服?我们正盼着你来,来得正好。’指着多九公说:‘请问九公,那个满嘴长牙的怪兽,叫什么名字?’多九公说:‘这种怪兽叫“当康”,自己会叫自己的名字。只有在盛世,它才会出现。现在它出现了,一定是天下太平的征兆。’话还没说完,那只怪兽果然口里喊出“当康”,叫了几声,跳舞着离开了。
唐敖正在远望,突然觉得从空中落下一块小石头,砸了一下头,不由得吃了一惊:‘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林之洋说:‘妹夫你看,那边有一群黑鸟,都在山坡上啄石头。刚才打你的石头,就是那群鸟。’唐敖上前仔细看,只见那鸟形状像乌鸦,全身黑得像墨,嘴白得像玉,两只红脚,头上斑斑点点,有很多花纹,都在那里啄石头,飞来飞去。
林之洋说:‘九公知道这些鸟搬石头有什么用吗?’多九公说:‘当年炎帝有个女儿,偶然游东海时溺水身亡,她的魂魄不散,变成了这只鸟。因为她生前对落水之恨,每天叼石头吐入海中,想要填平大海,以消解这个怨恨。但不知道这只鸟年深日久,竟然找到了伴侣,逐渐繁殖,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了。’唐敖听了,忍不住连连叹息。
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八回-注解
弃嚣尘:放弃尘世的喧嚣,指追求宁静、超脱的生活。
结伴:一起,共同。
游寰海:游历四海,指周游各地。
觅胜迹:寻找名胜古迹。
穷踪越远山:追寻到尽头,越过远山。
百花齐放:比喻各种事物或思想都得到充分发展。
上官婉儿:唐代著名女诗人,宫中女官,有才情。
昭仪:古代宫中妃嫔的封号,位次仅次于皇后。
汉隶:汉字的一种书写风格,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汉字书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探花: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荣誉,指殿试第三名。
海船:用于航海的大船。
撙节:节省,节约。
冷货:指难以出售的商品。
生铁:未经炼制的铁,含碳量较高,硬而脆。
奇花异草:指珍稀的植物。
正月中旬:指农历正月的中旬,即春节之后的第15天到第20天之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
崇山峻岭:指高大险峻的山岭,常用来形容山势险峻。
泊船:指停船靠岸。
梦神:在古代文学中,梦神通常指的是掌管梦境的神祇,这里可能指的是唐敖在梦中得到启示的神。
君子国:传说中的理想国度,其民风淳朴,讲究礼仪,不争斗。
大人国:传说中的国度,其居民体型高大,能乘云而行。
乘云:指能够乘云飞行,形容人能力非凡。
黑齿国:传说中的国度,其居民有特殊的生理特征,如黑齿。
劳民、聂耳、无肠、犬封、无股、毛民、毗骞、无[上户+文,下月]、深目:这些都是传说中的国度或民族,各有其独特的特征。
怪兽:指形状怪异、非同寻常的动物。
柁工:指掌舵的工人,负责驾驶船只。
多九公:指船上的一位老舵工,因为知识渊博,所以被称作多九公。
当康:传说中的吉祥兽,其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
炎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
少女:指炎帝的女儿,相传她因游东海而溺亡,其魂魄化为黑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八回-评注
此时正是正月中旬,天气甚好,行了几日,到了大洋。唐敖四围眺望,眼界为之一宽,真是‘观于海者难为水’,心中甚喜。
此句通过时间、天气、行程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唐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观于海者难为水’一句,用典出自《庄子·秋水》,寓意着海之辽阔,使其他水体相形见绌,表现了唐敖对大海的无限向往。
走了多日,绕出门户山,不知不觉顺风飘来,也不知走出若干路程。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
此段描绘了唐敖在旅途中对名花的执着追求,以及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梦神所说名花’暗示了唐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泊船’则表现了他对旅途中每一个可能发现美好事物的机会的珍惜。
林之洋因唐敖是读书君子,素本敬重,又知他秉性好游,但可停泊,必令妹夫上去。就是茶饭一切,吕氏也甚照应。
此句展现了林之洋对唐敖的尊重和关心,以及他对唐敖个性的了解。‘读书君子’和‘秉性好游’两个词语,凸显了唐敖的文人气质和游历的乐趣。
唐敖得他夫妻如此相待,十分畅意。途中虽因游玩不无耽搁,喜得常遇顺风;兼之飘洋之人,以船为家,多走几时也不在意。
此段表达了唐敖对旅途生活的满足和对友情的珍视。‘飘洋之人,以船为家’一句,体现了古代旅人的生活方式和对旅途的适应能力。
倒是林之洋惟恐过于耽搁,有误妹夫考试;谁知唐敖立誓不谈功名,因此只好由他尽兴游了。
此句揭示了唐敖对功名的淡泊,以及林之洋对唐敖的理解和支持。‘立誓不谈功名’一句,体现了唐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游玩之暇,因婉如生的聪慧,教他念念诗赋。恰喜他与诗赋有缘,一读便会,毫不费事。
此段描绘了唐敖在旅途中的文化修养和与婉如的互动,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风雅情趣。‘一读便会’一句,表现了唐敖对诗赋的热爱和领悟力。
沿途借著课读,倒解许多烦闷。
此句说明唐敖在旅途中通过阅读诗赋来消解旅途的烦闷,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和对知识的渴求。
这日正行之际,迎面又有一座大岭。唐敖道:‘请教舅兄,此山较别处甚觉雄壮,不如何名?’
此句展现了唐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请教舅兄’一句,体现了唐敖对林之洋的尊重和信任。
林之洋道:‘这岭名叫东口山,是东荒第一大岭。闻得上面景致甚好。俺路过几次,从未上去。今日妹夫如高兴,少刻停船,俺也奉陪走走。’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叙述,描绘了东口山的雄伟和美丽,同时也展现了林之洋对唐敖的关心和友情。
唐敖听见‘东口’二字,甚觉耳熟,偶然想起道:‘此山既名东口,那君子国、大人国,自然都在邻近了?’
此句展现了唐敖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对传说中的神秘国家的向往。‘东口’二字,暗示了东口山与传说中的神秘国家之间的联系。
林之洋道:‘这山东连君子,北连大人,果然邻近。妹夫怎么得知?’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疑问,揭示了唐敖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对神秘国家的了解,同时也展现了林之洋对唐敖的敬佩。
唐敖道:‘小弟闻得海外东口山有君子国,其人衣冠带剑,好让不争。又闻大人国在其北,只能乘云而不能走。不知此话可确?’
此句通过唐敖的提问,展示了古代文人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对神秘文化的探索精神。
林之洋道:‘当日俺到大人国,曾见他们国人都有云雾把脚托住,走路并不费力,那君子国无论甚人都是一派文气。这两国过去,就是黑齿国,浑身上下,无处不黑。其余如劳民、聂耳、无肠、犬封、无股、毛民、毗骞、无[上户+文,下月]、深目等国,莫不奇形怪状,都在前面。将来到彼,妹夫去看看就晓得了。’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叙述,描绘了一系列神秘的国家和民族,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
说话间,船已泊在山脚下。郎舅两个下船上了山坡。林之洋提著鸟枪火绳,唐敖身佩宝剑。
此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唐敖和林之洋在旅途中的警惕性和对安全的重视。
曲曲弯弯,路过前面山头,四处一看,果是无穷美景,一望无际。
此句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东口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唐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唐敖忖道:‘如此祟山,岂无名花在内?不知机缘如何。’
此句展现了唐敖对名花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只见远远山峰上走出一个怪兽,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一般,拖在外面。
此句通过怪兽的形态描写,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对神秘生物的想象和描绘。
唐敖道:‘这兽如此长牙,却也罕见。舅兄可知其名么?’
此句展现了唐敖对未知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林之洋道:‘这个俺不知道。俺们船上有位柁工,刚才未邀他同来。他久惯飘洋,海外山水,全能透彻,那些异草奇花,野鸟怪兽,无有不知。将来如再游玩,俺把他邀来。’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叙述,介绍了船上的一位经验丰富的柁工,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唐敖道:‘船上既有如此能人,将来游玩,倒是不可缺的。此人姓甚?也还识字么?’
此句展现了唐敖对柁工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
林之洋道:‘这人姓多,排行第九,因他年老,俺们都称多九公,他就以此为名。那些水手,因他无一不知,都同他取笑,替他起个反面绰号,叫作‘多不识’。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作些海船生意。后来消折本钱,替人管船拿柁为生,儒巾久巳不戴,为人老成,满腹才学。今年八旬向外,精神最好,走路如飞。平素与俺性情相投,又是内亲,特地邀来相帮照应。’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叙述,介绍了多九公的生平和性格特点,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背景。
恰好多九公从山下走来,林之洋连忙点手相招。唐敖迎上拱手道:‘前与九公会面。尚未深谈。刚才舅兄说起,才知都是至亲,又是学中先辈。小弟向日疏忽失敬,尚求恕罪。’
此段展现了唐敖对多九公的尊重和谦逊,同时也揭示了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多九公连道:‘岂敢!……’
此句展现了多九公的谦逊和低调。
林之洋道:‘九公想因船上拘束也米舒畅舒畅?俺们正在盼望,来的恰好。’因指道:‘请问九公,那个怪兽,满嘴长牙,唤作甚名?’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提问,引出了多九公对怪兽的解答,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线索。
多九公道:‘此兽名叫‘当康’。其鸣自叫。每逢盛世,始露其形。今忽出现,必主天下太平。’话未说完,此兽果然口呼‘当康’,鸣了几声,跳舞而去。
此段通过怪兽的名称和出现的预兆,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对神秘生物的解读和对未来吉凶的预测。
唐敖正在眺望,只觉从空落一小石块,把头打了一下,不由吃惊道:‘此石从何而来?’
此句展现了唐敖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好奇心。
林之洋道:‘妹夫你看,那边—群黑鸟,都在山坡啄取石块。刚才落石打你的,就是这鸟。’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解答,揭示了石块来源的真相,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现象的解读。
庸敖进前细看,只见其形似鸦,身黑如墨,嘴白如玉,两只红足,头上斑斑点点,有许多花文,都在那里啄石,来往飞腾。
此句通过怪兽的形态描写,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对神秘生物的想象和描绘。
林之洋道:‘九公可知这鸟搬取石块有甚用处?’
此段通过林之洋的提问,引出了多九公对黑鸟的解答,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线索。
多九公道:‘当日炎帝有个少女,偶游东海,落水而死,其魂不散,变成此鸟。因怀生前落水之恨,每日衔石吐入海中,意欲把海填平,以消此恨。那知此鸟年深日久,竞有匹偶,日渐滋生,如今竟成一类了。’
此段通过多九公的叙述,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对神话传说的传承和对自然现象的解读。
唐敖听了,不觉叹息不止。
此句展现了唐敖对神话传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