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四回-原文
通智慧白猿窃书显奇能红女传信
话说林之洋见船只撺进山口,乐不可支,即至舱中把这话告知众人,莫不欢喜。
次日出了山口。林之洋望著闺臣笑道:“前日俺说王勃亏了神风,成就他做了一篇《滕王阁序》;那知如今甥女要去赶考,山神却替你开路,原来风神、山神都喜凑趣,将来甥女中了才女,俺要满满敬他一杯了。”
众妹妹听了,个个发笑。
闺臣道:“此去道路尚远,能否赶上,也还未定。即或赶上,还恐甥女学问浅薄,未能入选。无论得中不得中,倘父亲竟不回家,将来还要舅舅带著甥女再走一遍哩。”
林之洋道:“俺在小蓬莱既已允你,倘你父亲竟不回来,做舅舅的怎好骗你?自然再走一遍。”
吕氏道:“据掩看来,你父亲业已成仙,就是不肯回来,你又何必千山万水去寻他。难道作神仙长年不老还不好么?”
闺臣道:“长年不老,如何不好!但父亲把我母亲兄弟抛撇在家,甥女心里既觉不安,兼之父亲孤身在外,无人侍奉,甥女却在家中养尊处优,一经想起,更是坐立不宁,因此务要寻著才了甥女心愿哩。”
一路行来,不知不觉到了七月下旬,船抵岭南。
大家收拾行李,多九公别去,林之洋同众人回家。
恰好林氏因女儿一年无信,甚不放心,带了小峰、兰音回到娘家,这日正同江氏盼望,忽闻女儿同哥嫂回来,大家见面,真是悲喜交集。
闺臣上前行礼,不免滴了几行眼泪,将父亲之信递给林氏,又把怎样寻找各话说了。
林氏不见丈夫回来,虽然伤心,喜得见了丈夫亲笔家书,书中又有不久见面之后,也就略略放心。
当时闺臣引著母亲见了缁氏,并领红红、亭亭前来拜见,把来意告知。
林氏道:“难得二位侄女不弃,都肯与你携伴同来,若非有缘,何能如此。但既结拜,嗣后一同赴试,彼此都要相顾,总要始终和睦,莫因一言半语,就把素日情分冷淡,有始无终,那就不是了。”
众人连连答应。
闺臣见了兰音,再三拜谢。
林氏道:“我自从女儿起身,一时想起,不免牵挂,时常多病;幸亏寄女替我煎汤熬药,日夜服侍,就如你在跟前一样,渐渐把牵挂之心减了几分,身体也就渐渐好些。
如今县里虽未定有考期,我们必须早些回去同你叔叔商议,及早报名,省得补考费事。”
闺臣道:“母亲此言甚是。”
林之洋道:“甥女如报名,可将若花、婉如携带携带,倘中个才女回来,俺也快活。
怎样报名,怎样赴试,这些花样,俺都不谙,只好都托甥女了。”
闺臣道:“舅舅只管放心,此事都在甥女理料。
但若花姐姐名姓、籍贯,可要更改?”
林之洋道:“改他作甚!若把女儿国本籍写明,俺更欢喜。”
林氏道:“这却为何?”
林之洋道:“若花寄女本是好好的候补藩王,因被那些恶妇奸臣谋害,他才弃了本国;俺要替他出气,因此要把他的本籍写明。”
林氏道:“写明本籍,何以就能替他出气?”
林之洋道:“写明本籍,将来倘在天朝中了才女,一时传到女儿国,也教那些恶人晓得他的本领。
他们原想害他,那知他在天朝倒轰轰烈烈,名登金榜,管教那些畜类羞也羞死了。”
闺臣道:“如此固妙。但恐一人,郡县不准,莫若红红、亭亭两位姐姐同兰音妹妹也用本籍,共有四人之多,谅郡县也不至批驳了。”
婉如道:“如果批驳,再去更换也不为迟。”
林之洋道:“俺们天朝开科,外邦都来赴试,还不好么?太后听了,还更喜哩。”
当时多九公将甥女田凤翾、秦小春年貌开来,也托闺臣投递。
林氏带了儿女,别了哥嫂,同红红、缁氏母女坐了小船回家。
唐小峰因见婉如所养白猿好顽,同婉如讨来,带回家内。
史氏见侄女海外回来,问知详细,不胜之喜;并与缁氏诸人相见。
闺臣道:“叔叔今日莫非学中会文么?”
史氏道:“你叔叔自从侄女起身后,本郡印太守有个女儿,名唤印巧文,意欲报名赴试,因学问浅薄,要请一位西宾。
印太守向在学中打听你叔叔品学都好,请去课读。
后来本处节度窦坡窦大人也将小姐窦耕烟拜从;本县祝忠得知,也将女儿祝题花跟著一同受业,并且本处还有几个乡宦女儿也来拜从看文。
虽说女学生不消先生督率,但学生多了,今日这边走走,明日那边看看,竟无片刻之闲。
今晨绝早出去,要下午方能回来。”
闺臣道:“他们既在此地做官,大约均非本处人了,此时各处正当县考,为何还不回籍赴试?”
史氏道:“他们都因离乡过远,若因县考赶回本籍,将来又须回来,未免种种不便,因此议定索性等冬初补考,一经郡考中式,即可就近去赴部试,倒是一举两便。
并且他们因你叔叔今年五十大庆,都要过了九月祝寿后方肯回籍。”
闺臣道:“若果如此,我们倒可一聚了。”
不多时,唐敏回来,见了侄女,看了家书,这才略觉放心。
闺臣引著叔叔见了众人,告知来意。
唐敏道:“我正愁侄女上京无人作伴,今得这些姊妹,我也放心。”
恰好这日良氏夫人带著廉亮、廉锦枫,骆红蕖也从海外来到唐家。
林氏问起根由,良氏把前年唐敖拯救女儿,后来尹元替小峰作伐各话细细说了。
林氏听了,无意中忽然得了一个如花似玉、文武全才的媳妇,欢喜非常。
良氏把骆红蕖交代。
因本族现有嫡派,意欲回到族中居住;
无如唐闺臣与廉锦枫一见如故,彼此恋恋不舍,不肯分离。
恰喜林氏早已买了邻舍一所房子,就同这边住宅开门通连一处,当时留下良氏母女,同缁氏母女都在新房居住。
红红跟着缁氏,闺臣同红蕖,兰音住在楼上,小峰陪著廉亮在书房同居。
分派已毕,大排筵宴,众姊妹陪缁氏、良氏坐了。
闺臣道:‘前在水仙村,闻伯母已于春天起身,为何此时才到?’
良氏道:‘一路顶风,业已难走,伯伯当中遇见一座甚么山,再也绕不过来。’
廉锦枫道:‘那山横在海中,名唤门户山,真实并无门户。我们因绕此山,足足耽搁半年,沿途风又不顺,若非近日得了顺风,只怕还得两月才能到哩。’
林氏道:‘表嫂既与尹家联姻,为何女婿并不同来?’
良氏道:‘尹家籍贯本是剑南,因红萸媳妇要去赴试,都回剑南去了。’
当时唐敏开了众人年貌,骆红蕖改为洛姓,连唐闺臣、枝兰音、林婉如、阴若花、黎红薇、卢紫萱、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共计十人;
因缁氏执意也要赴考,只好捏了一个假名:都在县里递了履历。
到晚,闺臣同兰音、红蕖都到良氏、缁氏并母亲房中道了安置。
回到楼上,推窗乘凉,说起闲话。
闺臣把位红亭碑记取出给兰音、红蕖看了,也是一字不识。
二人问知详细,不觉吐舌称异。
忽见白猿走来,也将碑记拿著观看。
兰音笑道:‘莫非白猿也识字么?’
闺臣道:‘这却不知。当日我在海外抄写,因白猿不时在旁观看,彼时我曾对他说过,将来如将碑记付一文人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算他一件大功。不知他可领略此意。’
洛红蕖道:‘怪不得他也拿著观看,原来如此。’
因向白猿笑道:‘你能建此大功么?’
白猿听了,口中哼了一声,把头点了两点,手捧碑记,将身一纵,撺出窗外去了。
三人望著楼窗发愣。
只听嗖的一声,忽从窗外撺进一个红女,上穿红绸短衫,下穿红绸单裤,头上束著红绸渔婆巾,底下露著一双三寸红绣鞋,腰间系著一条大红丝绦,胸前斜插一口红鞘宝剑;生的满面绯红,十分美貌,年纪不过十四五岁。
三人一见,吓的惊疑不止。
闺臣道:‘请问那个红女姓甚名谁?为何夤夜到此?’
红女道:‘咱姓颜。不知谁是小山姐姐?’
闺臣道:‘妹子姓唐,本名小山,今遵父命,改名闺臣。姐姐何以知我贱名?’
女子听了,倒身下拜。
闺臣连忙还礼。
女子问了兰音、红蕖名姓,一同见礼归坐道:‘咱妹子名紫绡,原籍关内。祖父在日,曾任本郡刺史,后因病故,父亲一贫如洗,无力回籍,就在本处舌耕度日。不意前岁父母相继去世;哥哥颜崖因赴武试,三载不归,家中现有祖母,年已八旬,前闻太后大开女科,咱虽有观光之意,奈祖母年高,不能同往。此间举目无亲,又无携伴之人。咱妹子也居百香衢,与府上相隔不过数家,素知姐姐才名;今闻寻亲回府,不揣冒昧,特来面求,倘蒙携带同往,俾能观光,如有寸进,永感不忘。’
闺臣听了,忖道:‘原来碑记所载剑侠,就是此人。’
因说道:‘妹子向闻父亲时常称颂本郡太守颜青天之德;那知忠良之后,却在咫尺。今得幸遇,甚慰下怀!姐姐既有观光美举,妹子得能附骥同行,诸事正要叨教,俟定行期,自当禀知叔父,到府奉请。但府上既离舍间数家之远,为何就能越垣至此?’
颜紫绡道:‘咱妹子幼年跟著父亲学会剑侠之术,莫讲相隔数家,就是相隔数里,也能顷刻而至。’
闺臣道:‘刚才姐姐来时,途中可有所见?’
颜紫绡道:‘咱别无所见,惟见一仙猿捧著一部仙箓而去。’
闺臣道:‘姐姐何以知是仙箓?’
颜紫绢道:‘咱妹子望见那部书上,红光四射,霞彩冲霄,约略必是仙箓,因此不敢把他拦住。’
闺臣道:‘此书正是我妹子之物,不意被这白猿窃去。姐姐可能替取回么?’
颜紫绡道:‘此书若被盗贼所窃,咱可效劳取回;这个白猿,上有灵光护顶,下有彩云护足,乃千年得道灵物,一转眼间,即行万里,咱妹子从何追赶?况白猿既已得道,岂肯妄自窃取,此去必定有因:或者此书不应姐姐所得,此时应当物归原处,所以他才窃去。但此书此猿,不知从何而来?’
闺臣就把碑记及白猿来历,并去岁亏他取枕顽耍才能亲至小蓬莱各话略略说了一遍。
颜紫绡道:‘即如取枕露意,成全姐姐万里寻亲,得睹玉碑文物之盛,此猿作为,原非寻常可比,他已通灵性,若要窃取,必不肯冒然而去。向在姐姐跟前,可曾微露其意?’
闺臣道:‘此猿虽未露意,妹子当日曾在他面前说过一句戏言。’
就把前在船上同白猿所说之话备细告知。
颜紫绡道:‘彼时姐姐所说,原出无心,那知此猿却甚有意。据咱看来:只怕竟要遵命建此奇功。此时携去,所投者无非儒生墨客,如非其人,他又岂肯妄投。姐姐只管放心,此去包管物得其主。’
闺臣道:‘倘能如此,仍有何言。此书究归何处,尚望姐姐留意。’
颜紫绡道:‘好在此书红光上砌霄汉,若要探其落在何人之手,咱妹子自当存神。’
洛红蕖道:‘妹子闻得剑侠一经行动,宛如风云,来往甚速。姐姐可曾学得此技?’
颜紫绡道:‘姐姐如有见委之处,若在数百里之内,咱可效劳。’
红蕖道:‘刚才闺臣姐姐意欲寄信邀请林家婉如妹妹来此一同赴试,离此三十余里,姐姐可能一往?’
颜紫绡道:‘其父莫非就是闺臣姐姐母舅么?前者咱因闺臣姐姐日久不归,曾到他家探听消息,今既有信,望付咱代劳一走。’
闺臣随即写了信。
颜紫绡接过,说声‘失陪’,将身一纵,撺出楼窗。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四回-译文
通智慧的白猿偷书显示出非凡的能力,红衣女子传递信息。
话说林之洋看到船只驶进山口,非常高兴,立刻回到舱中告诉了众人,大家都非常开心。第二天,他们出了山口。林之洋看着闺臣笑着说:“前些日子我说王勃靠了神风,成就了他写了一篇《滕王阁序》;没想到如今甥女要去赶考,山神却为你开了路,原来风神和山神都喜欢凑热闹,将来甥女要是中了才女,我要好好敬他们一杯。”众姐妹听了都笑了。闺臣说:“去往的路还很长,能不能赶上也不一定。就算赶上了,我还担心自己的学问浅薄,不能入选。不管能不能中,如果父亲不回家,将来还是要舅舅带着我再走一趟。”林之洋说:“我在小蓬莱已经答应了你,如果父亲不回来,做舅舅的怎么好骗你呢?自然是要再走一趟。”吕氏说:“据我看来,你父亲已经成仙,就是不想回来,你又何必千辛万苦去寻找他。难道做神仙长生不老不好吗?”闺臣说:“长生不老,怎么会不好!但父亲把我母亲和兄弟留在家中,我内心既觉得不安,加上父亲孤身在外,没有人照顾,我在家里过着优裕的生活,一想到这些,更是坐立不安,因此我一定要找到才满足我的心愿。”
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到了七月下旬,船抵达岭南。大家收拾行李,多九公离开了,林之洋和众人回家。恰好林氏因为女儿一年没有来信,非常担心,带着小峰、兰音回到娘家,这天正好和江氏在等待,突然听说女儿和嫂子回来了,大家见面,真是悲喜交加。闺臣上前行礼,忍不住流了几滴眼泪,把父亲的信递给林氏,然后把寻找父亲的经过说了。
林氏没有看到丈夫回来,虽然伤心,但很高兴看到丈夫亲笔的家书,信中提到不久就能见面,也就稍微放心了。
当时闺臣带着母亲去见缁氏,并领着红红、亭亭前来拜见,把来意告诉了她们。林氏说:“难得两位侄女不嫌弃,都愿意和你结伴同行,如果不是有缘分,怎么可能这样。既然结拜了,以后一同参加考试,彼此都要相互照顾,一定要始终和睦,不要因为一句话半句话,就把平时的情分冷淡了,有头无尾,那就不好了。”众人连连答应。闺臣看到兰音,一再表示感谢。林氏说:“我从女儿出发后,时常想起她,不免牵挂,经常生病;幸亏寄女帮我煎药,日夜照顾,就像你在身边一样,渐渐减轻了我的牵挂,身体也就渐渐好些。如今县里还没有确定考试时间,我们必须早点回去和叔叔商量,及早报名,省得补考麻烦。”闺臣说:“母亲说得对。”林之洋说:“甥女如果报名,可以把若花、婉如带着,如果中了才女回来,我也很高兴。报名和考试的事情,我都不懂,只好都托付给你了。”闺臣说:“舅舅放心,这些事情都在我考虑范围内。
但是若花姐姐的名字、籍贯,要不要改?”林之洋说:“改什么!如果把女儿国的籍贯写明,我更高兴。”林氏问:“为什么?”林之洋说:“若花寄女原本是好好的候补藩王,因为被那些恶妇奸臣陷害,他才放弃了本国;我要帮他出气,所以要把他的本籍写明。”林氏问:“写明本籍,怎么就能帮他出气?”林之洋说:“写明本籍,将来如果在天朝中了才女,消息传到女儿国,也让那些恶人知道他的本领。他们原本想害他,没想到他在天朝声名显赫,名列金榜,让那些畜生也羞愧得无地自容。”
闺臣说:“这样固然好。但恐怕一个人不行,郡县不会批准,不如红红、亭亭两位姐姐和兰音妹妹也用本籍,共有四人之多,郡县也不至于驳回。”婉如说:“如果驳回,再去更换也不迟。”林之洋说:“我们天朝开科,外国人都来参加考试,不是很好吗?太后听了,会更高兴。”当时多九公把甥女田凤翾、秦小春的年龄和容貌写下来,也托闺臣递上去。
林氏带着儿女,告别了哥嫂,和红红、缁氏母女坐小船回家。唐小峰因为看到婉如养的白猿很顽皮,向婉如要来,带回了家。史氏看到侄女从海外回来,问明详细情况,非常高兴;并与缁氏等人相见。
闺臣说:“叔叔今天是不是要去学中会文?”史氏说:“你叔叔自从你出发后,本郡的印太守有个女儿,名叫印巧文,想要报名参加考试,因为学问浅薄,想要请一位西宾。
印太守以前在学中听说你叔叔品学兼优,就请你去教书。后来本处的节度窦坡窦大人也将女儿窦耕烟拜托给你;本县的祝忠得知,也将女儿祝题花跟着一同学习,并且本处还有几个乡宦的女儿也来拜托你教文。虽然女学生不需要先生督促,但学生多了,今天到这边走走,明天到那边看看,竟然没有片刻空闲。今天一大早就出去了,要下午才能回来。”闺臣说:“他们既然在这里做官,大概都不是本地人,现在各地都在进行县考,为什么还不回本籍参加考试?”史氏说:“他们都因为离乡太远,如果因为县考回本籍,将来又得回来,未免有很多不便,因此决定等冬初补考,一旦郡考中选,就可以就近去参加部试,这样一举两得。并且他们因为今年是你叔叔五十寿辰,都决定过了九月庆祝完寿辰后才回本籍。”
闺臣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聚在一起了。”不久,唐敏回来了,看到侄女,看了家书,这才稍微放心。闺臣带着叔叔去见众人,告诉了来意。唐敏说:“我正发愁侄女上京无人作伴,现在有了这些姐妹,我也放心了。”
恰好这天,良氏夫人带着廉亮、廉锦枫,骆红蕖也从海外来到唐家。林氏问起原因,良氏把前年唐敖拯救女儿,后来尹元替小峰说媒各话细细说了。林氏听了,无意中忽然得了一个如花似玉、文武全才的媳妇,非常高兴。良氏把骆红蕖的情况交代了。
因为本族已经有了直系后代,所以想要回到族中居住;但是唐闺臣和廉锦枫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彼此都不愿意分开。恰好林氏早就买下了邻居的房子,就与这边的住宅打通了,当时留下了良氏母女和缁氏母女都在新房里住。红红跟着缁氏,闺臣和红蕖一起,兰音住在楼上,小峰陪廉亮在书房住。分配好了之后,大家摆了盛宴,众姐妹陪着缁氏和良氏坐下。闺臣问道:“之前在水仙村,听说伯母已经在春天出发了,为什么现在才到?”良氏回答:“一路上顶风,已经很难走了,途中还遇到了一座山,怎么也绕不过去。”廉锦枫说:“那座山横在海上,名叫门户山,实际上并没有门户。我们因为绕过这座山,耽误了半年,沿途的风又不顺,如果不是最近遇到了顺风,恐怕还得两个月才能到。”林氏问道:“既然表嫂已经和尹家结了亲,为什么女婿没有一起来?”良氏回答:“尹家的籍贯是剑南,因为红萸媳妇要去考试,他们都回剑南去了。”
当时唐敏公布了众人的年龄和容貌,骆红蕖改姓为洛,连同唐闺臣、枝兰音、林婉如、阴若花、黎红薇、卢紫萱、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一共有十个人;因为缁氏坚持也要参加考试,只好编了一个假名字:都在县里递交了履历。
到了晚上,闺臣和兰音、红蕖都到良氏、缁氏和母亲的房间里安置好了。回到楼上,推开窗户乘凉,闲聊起来。闺臣拿出那块红亭碑记给兰音和红蕖看,她们都不认识上面的字。
两人知道了详细情况,不禁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突然,一只白猿走了过来,也拿起碑记看起来。兰音笑着说:“难道白猿也识字吗?”闺臣说:“这我就不知道了。那天我在海外抄写,因为白猿一直在旁边看,我曾经对它说过,将来如果有人把碑记给一个文人作为野史流传,就算它一件大功。不知道它是否理解了这个意思。”洛红蕖说:“怪不得它也拿起来看,原来如此。”她对白猿笑着说:“你能完成这件大功吗?”白猿听后,哼了一声,点了点头,手捧碑记,纵身一跃,跳出了窗外。三人看着楼窗发愣。
只听一声嗖,突然从窗外跳进一个红衣女子,上身穿红绸短衫,下身穿红绸单裤,头上扎着红绸渔婆巾,脚下露出一双三寸红绣鞋,腰间系着一条大红丝带,胸前斜插一口红鞘宝剑;她满脸通红,十分美丽,年纪大约十四五岁。三人一见,吓得惊疑不定。闺臣问道:“请问这位红衣女子姓什么?为什么深夜到这里来?”红衣女子说:“我姓颜。不知道哪位是小山姐姐?”闺臣说:“妹妹姓唐,本名小山,现在遵从父亲的命令,改名为闺臣。姐姐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女子听了,跪倒下拜。闺臣连忙还礼。
女子问了兰音和红蕖的名字,一起行礼坐下说:“我妹妹名叫紫绡,原籍关内。祖父在世时,曾任本郡刺史,后来因病去世,父亲因此家道中落,无力回乡,就在这里教书度日。没想到去年父母相继去世;哥哥颜崖因为参加武试,三年没有回来,家里现在只有祖母,已经八旬高龄,前些时候听说太后开设了女科,我虽然有观光的想法,但是祖母年纪大了,不能一起去。这里举目无亲,又没有同行的人。我妹妹也住在百香衢,和府上只隔了几家,一直知道姐姐的才名;现在听说姐姐要回家,我就冒昧地来请求,如果能够带着我一起去,让我能够观光,如果有所成就,我将永远感激不尽。”
闺臣听了,心想:“原来碑记上记载的剑侠,就是这个人。”于是说:“妹妹以前听说父亲经常称赞本郡太守颜青天的德行;没想到忠良的后代就在附近。现在有幸遇到,真是令人欣慰!
姐姐既然有观光的壮举,妹妹能够跟随同行,许多事情都要请教,等定好了行程,自然会告诉叔父,到府上请求。但是府上离这里有几家远,为什么就能翻墙过来?”颜紫绡说:“我妹妹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会了剑侠之术,别说隔了几家,就是隔了几里,也能立刻到达。
闺臣说:“刚才姐姐来的时候,路上可看到了什么?”颜紫绡说:“我没有看到别的,只看到一只仙猿拿着一本仙箓走了。”闺臣说:“姐姐怎么知道那是仙箓?”颜紫绢说:“我妹妹看到那本书上红光四射,彩霞冲天,大约一定是仙箓,所以不敢拦住它。”闺臣说:“这本书正是我妹妹的宝贝,没想到被这只白猿偷走了。姐姐能否帮我取回来?”颜紫绡说:“如果这本书是被盗贼偷走的,我可以帮你取回来;但是这只白猿头上有一道灵光,脚下有彩云相伴,是千年得道的灵物,一转眼就能走万里,我妹妹怎么追赶得上?何况白猿已经得道,怎么会随便偷东西,这一定有原因:或许这本书不应该被姐姐得到,现在应该归还原处,所以它才偷走。但是这本书和白猿是从哪里来的?”闺臣就把碑记和白猿的来历,以及去年白猿帮她取枕头玩耍才能亲自到达小蓬莱的事情简要地说了一遍。颜紫绡说:“就像取枕头露意,成全姐姐万里寻亲,看到玉碑文物的盛况,这只猿的行为原本就不寻常,它已经通灵性,如果要偷东西,肯定不会轻易行动。以前在姐姐面前,有没有稍微露出这个意思?”闺臣说:“这只猿虽然没有露出意思,但是我那天在它面前曾经说过一句话。
就把在船上和白猿说的那句话详细地告诉了她。颜紫绡说:“当时姐姐说的话,是无心的,没想到这只猿却很在意。据我看:它可能真的会完成这件奇功。
现在拿着这本书,所投递的不过是儒生墨客,如果不是合适的人,它怎么会随便投递。姐姐放心,这本书肯定能找到合适的主人。
闺臣说:“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本书最终会落在谁的手里,还希望姐姐留意。”颜紫绡说:“好在这本书红光冲天,如果想要知道它落在谁的手里,我妹妹自然会留心。”
洛红蕖说:‘妹妹我听说剑侠一旦行动起来,就像风云一样,来去非常迅速。姐姐你有没有学会这样的技能?’颜紫绡说:‘姐姐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只要在几百里之内,我都可以帮忙。’红蕖说:‘刚才闺臣姐姐想要写信邀请林家的婉如妹妹来这里一起参加考试,距离这里三十多里,姐姐你能不能去一趟?’颜紫绡说:‘她的父亲难道就是闺臣姐姐的舅舅吗?之前因为闺臣姐姐很久没回家,我曾经去她家探听消息,现在既然有信,希望姐姐可以把信交给我去送。’闺臣立刻写好了信。颜紫绡接过信,说了一句“失陪”,纵身一跃,从楼窗跳了出去。
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下次再继续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四回-注解
通智慧白猿窃书显奇能红女传信:这里的‘通智慧’指的是具有智慧和学识的人,‘白猿’是一种传说中的灵兽,常用来比喻聪明才智,‘窃书’指偷书,这里可能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获取书籍,‘显奇能’表示展示非凡的能力,‘红女’可能指女子或者具有特殊身份的女性,‘传信’则是指传递信息。
林之洋:林之洋是小说中的角色,是主人公闺臣的舅舅,一个性格豪爽、善良的人。
闺臣:闺臣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聪明、勇敢、有才华,有追求自己理想的决心。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作品,是古代骈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里提到王勃是因为他的这篇文章因神风而成就,寓意着闺臣的才华也将因机缘而得到展现。
小蓬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此处可能指代一个神秘的地方。
女儿国:女儿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国家,由女性统治,这里可能是指小说中的一个虚构国家。
若花:若花是小说中的角色,是林之洋的女儿,有特殊的身份和背景。
红红:红红是小说中的角色,是闺臣的同伴,具有特殊的能力。
亭亭:亭亭是小说中的角色,是闺臣的同伴。
缁氏:缁氏是小说中的角色,是闺臣的亲戚。
才女:才女是指有才华的女性,这里指的是科举考试中选拔的女子。
天朝:天朝指的是古代中国,这里可能是指朝廷或者国家。
小船:小船是指一种小型船只,这里可能指代旅途。
缁氏母女:缁氏母女是指缁氏和她的女儿,她们也是小说中的角色。
白猿:白猿是一种传说中的灵兽,这里可能指的是唐小峰所养的一种动物。
海外:海外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地区,这里可能指代外国。
节度:节度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军事,这里可能指地方官员。
部试:部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部分,由中央政府组织,这里指的是科举考试的一个阶段。
良氏夫人:良氏夫人是小说中的角色,是廉亮和廉锦枫的母亲。
尹元:尹元是小说中的角色,是小峰的媒人。
骆红蕖:骆红蕖是小说中的角色,是良氏夫人介绍给林氏的人物。
嫡派:指家族中的正支,即直系血统的家族成员。
门户山:虚构的山名,此处用来形容山势险峻,难以逾越。
剑南:古代地理区域名,相当于今四川省南部地区。
女科: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专门选拔女性的科举考试。
舌耕:指以教书为业,比喻以口才为生。
剑侠:剑侠,指擅长剑术的侠客,源自中国古代武侠文化,通常具有高超的武艺和正义感,行侠仗义,行走江湖。
仙箓: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被认为是仙人所赐,具有神秘力量。
灵物:指具有神奇能力的生物,通常与道教或神话相关。
玉碑:古代指刻有重要文字或记载历史事件的石碑,此处可能指代珍贵的文物。
风云:风云,比喻变化无常的形势,此处指剑侠行动迅速,如同风云变幻,形容其行动之快。
效劳:效劳,指为别人提供帮助或服务,是一种谦辞,表示自己愿意为对方出力。
闺臣姐姐:闺臣姐姐,指故事中的女性角色,闺臣可能是一个名字,姐姐是对女性的尊称,此处指故事中的女主角之一。
寄信:寄信,指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信息,中国古代通信的一种方式。
林家婉如妹妹:林家婉如妹妹,指林家的女儿,婉如可能是一个名字,妹妹是对年轻女性的称呼。
母舅:母舅,指母亲的兄弟,即舅舅,此处可能指闺臣姐姐的母亲与林家婉如的父亲是亲戚关系。
失陪:失陪,是一种客套话,表示因为有事不能陪伴对方,通常用于离开时的礼貌用语。
一纵:一纵,指一跃而起,形容动作敏捷。
撺出:撺出,指跳出去,此处形容颜紫绡动作迅速地跳出了楼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四回-评注
洛红蕖的开场白‘妹子闻得剑侠一经行动,宛如风云,来往甚速’展现了古人对剑侠的崇拜和向往。‘剑侠’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常代表着英雄豪杰,他们以高超的剑术和侠义之心行走江湖,这种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姐姐可曾学得此技?’这句话体现了洛红蕖对颜紫绡的关心和好奇。‘此技’指的是剑侠的技艺,这里既是对颜紫绡剑术的询问,也是对她的侠义精神的探寻。
颜紫绡的回答‘姐姐如有见委之处,若在数百里之内,咱可效劳’展现了她的豪爽和仗义。‘见委之处’意味着需要帮助的地方,而‘效劳’则表达了她愿意为朋友出力的决心。
‘刚才闺臣姐姐意欲寄信邀请林家婉如妹妹来此一同赴试,离此三十余里,姐姐可能一往?’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交往方式,通过书信传递信息,邀请朋友共同参与活动,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志趣。
‘其父莫非就是闺臣姐姐母舅么?’颜紫绡的这一问,既是对林家婉如身份的确认,也是对闺臣姐姐家庭关系的关心。这种对人物关系的关注,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前者咱因闺臣姐姐日久不归,曾到他家探听消息,今既有信,望付咱代劳一走。’这句话揭示了颜紫绡对闺臣姐姐的深厚情谊,她不仅关心闺臣姐姐的近况,还愿意为她分忧解难,这种友情在古代文学中是极具感染力的。
‘闺臣随即写了信’这一动作描写,展现了闺臣姐姐的爽快和信任,她毫不犹豫地将信交给颜紫绡,体现了她们之间无间的信任。
‘颜紫绡接过,说声“失陪”,将身一纵,撺出楼窗’这一段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颜紫绡的敏捷和侠义精神。‘失陪’是一种礼貌的告别方式,而‘一纵’和‘撺出楼窗’则表现了她行动的迅速和决断。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这句话是古代小说常用的悬念手法,它既是对故事情节的留白,也是对读者好奇心的激发,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