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

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原文

诣芳邻姑嫂巧遇游瀚海主仆重逢

话说末空道:

原来小姐不知此中详细,待小尼讲这根由:我本祁氏,丈夫名叫乔琴,无志功名,向在骆府课读公子,骆老爷因与王府联姻,同我丈夫说知,将我荐与九王爷课读大郡主。

未及一载,大郡主去世。

我要回来,娘娘再三挽留,只得仍旧住下。

彼时九王爷因娘娘又怀身孕,曾与骆老爷指腹为婚,倘生郡主,情愿与骆公子再续前姻。

不意方才定婚,骆老爷带了公子,即同徐老爷举兵遇难;

我丈夫跟在军前,存亡未卜。

到了次岁,娘娘才生二郡主。

老身因这郡主是骆公子之妻,加意照管,用心课读,以冀将来丈夫同公子回来,仍好团聚。

那知九王爷因皇上贬在房州,久不复位,心中不忿,同河北都督姚禹起了一枝雄兵前去接驾,不意时乖运舛,登时也就遇害。

我同太监瞿权带著二郡主并小王爷宋素,暗地奔逃。

不料逃至中途,被大兵冲散,太监同小王爷不知去向,老身吃尽辛苦,才能保得郡主逃至此庵。

亏得庵主相待甚好,问明来历,就留我们在此带发修行。

庵主去世,我就权当住持,在此业已七载。

至今仍旧带发,即是明证。

郡主今年一十五岁,每日惟以诗书佛经消遣,从不出户,因此人都不知。

洛红蕖忖道:

指腹为婚,向日母亲也曾言过,至乔琴夫妇两处课读,原有其事;

今听老尼之言,丝毫不错,可见我嫂嫂果真在此庵内。

因说道:

师傅既是祁氏师母,我又何敢再为隐瞒。

刚才实因不识师母,故尔支吾,尚求见谅!

我嫂嫂现在何处?即求引去一见。

末空道:

待老身领他出来。

于是进内把宋良箴领出。

众人看时,只见生得龙眉凤目,举止不凡。

大家连忙见礼让坐。

末空把这情节向宋良箴说了。

洛红蕖见了嫂子,因想起哥哥,不觉垂泪道:

原来嫂嫂却在此处!若非今日进香,何由得知。

不意府上也因接驾合家离散,真可谓‘六亲同运’,能不令人伤感!

宋良箴听了,泪落如雨,欲言不言,只得含羞带泪答道:

闻得太公、婆婆都逃海外,近来身上可安?姐姐何由至此?

红蕖不觉哽咽道:

祖父同母亲都已去世。

妹子亏得唐伯伯之力,方能复返故乡。……

正要告诉逃到海外各话,史氏接著道:

此间说话不便;郡主既是至亲,自应请到家内再为细谈。

宋良箴道:

侄女出家多年,乃方外之人,岂可擅离此庵。

尚求伯母原谅。

闺臣道:

话虽如此,好在彼此相离甚近,此时过去谈谈,就是晚上回来,也不费事。

宋良箴仍要推辞,众姊妹不由分说,一齐簇拥出了庵门,别了末空,来到唐府,同林氏、缁氏诸人见过。

姑嫂彼此诉说历年苦况,嗟叹不已。

到晚,林氏再三挽留,并劝他同去赴试,慢慢打听骆公子下落。

宋良箴那里肯应。

无如众姊妹早把行李命人搬来,良箴身不由己,只得勉强住下。

闺臣也替他在县里递了履历。

从此众姊妹都聚一处。

但遇除日,若花就同红红诸人煎汤洗浴;

就是良氏、缁氏也都跟著煎洗。

闺臣因想起泣红亭之事,即托末空在魁星祠内塑了一尊女像,以了海外心愿。

这日县考,缁氏也随他们姊妹十一个同去赴试。

喜得太后诏内有命女亲随一二人伴其出入之话,

因此,凡有女眷伴考,都不稽查。

点名时,暗用丫环顶替,缁氏混在其内,胡乱考了一回。

到了发案,闺臣取了第一;若花、红红、亭亭也都高标;

惟缁氏取在末名,心中好不懊恼;颜紫绡文字不佳,幸亏众姊妹替他润色,才能取中。

各人都竖了匾额。

到了郡考,众人以为缁氏必不肯去,

谁知他还是兴致勃勃道:

以天朝之大,岂无看文巨眼?此番再去,安知不遇知音?

又进去考了一场。

及至放榜,竟中第一名郡元;若花第二,闺臣第三,红红第四,亭亭第五;

其余亦皆前列;颜紫绡亏众人相帮,也得高中。

大家忙乱去拜老师,缁氏只得装作染病。

各家都竖起‘文学淑女’匾额,好不荣耀。

缁氏这才心满意足,因向闺臣众人道:

此次郡考,我本不愿再去,

惟恐又取倒数第一,岂不把它脸丢尽?

奈连得梦兆,说我不去应考,日后才女榜上缺了一人;

必须我去,方能凑足一百之数:

所以勉强进去,那知倒侥幸取了第一。

将来我还不知可能去应部试,其实要这第一何用!

闺臣道:

伯母若非限于年岁,

倘会殿试,怕不夺个头名才女回来!

明年把这第一留给亭亭姐姐,也是一样。

林氏道:

闻得郡考取中不足二十人,

今我家倒有十二人之多,

可见本郡文风都聚我家了。

若论喜酒,须分十二天方能吃完。

明日又吃喜酒,又是寿酒,更觉热闹。

今日先从老元吃起了。

良氏道:

‘老元’二字怎讲?

史氏道:

缁氏嫂嫂本是老才女,

今又中了郡元,

岂非‘老元’么。

大家说说笑笑,畅饮喜酒,次日乃唐敏五十大庆,

家中演戏。

本府、本县以及节度都与唐敏有宾东之谊,

齐来拜寿;

随后各家小姐印巧文、窦耕烟、祝题花也来叩祝;

还有本地乡宦女儿苏亚兰、钟绣田、花再芳,

素日拜从唐敏受业,

兼之郡考得中,

都来拜谢,并来祝寿;颜紫绡也随众人同来。

闺臣一一让至客座看戏,

众姊妹都来相陪,

彼此问了名姓,

真是你怜我爱,十分投机。

缁氏恐被众人看破,

另在一席坐了。

用过早面,

闺臣将众人引至自己书房,

只见诗书满架,

笔砚精良,

个个称赞不已。

印巧文道:“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家父阅卷时,因想起诏内有‘灵秀不钟于男子’之句,可见太后此言,并非无因。

就只郡元这本卷子,令人可疑,若论倜傥清雅,以闺臣姐姐第一;论富丽堂皇,以若花姐姐第一,至郡元文字,虽不及二位姐姐英发。

但结实老练,通场无出其右,似非出之幼女之手。

彼时家父再三斟酌,言此人若非苦志用功,断无如此笔力,此等读书人,若不另眼相看,何以鼓励人才。

所以把他取在第一。其实不及二位姐姐时派。

祝题花道:“郡元前的县考,家父也喜他文字;因笔力过老,恐非幼女,兼恐倩代,因此取在末名。

可惜此人方才得中,就染重病,至今未得一见,究竟不知年岁几何。

诸位姐姐可曾会过?

众人都回不知。

婉如道:“这位郡元,只怕亭亭姐姐向来同他熟识?”

亭亭忙说道:“妹妹休得取笑。你们都是此地人还不认识,何况我是异乡人哩。”

秦小春道:“原来姐姐同他也是素昧平生,这就是了。”

印巧文道:“家父前日评论红红、亭亭二位姐姐文字,都可首列,无如郡元之后,恰恰碰见闺臣、若花二位姐姐卷子,因此稍觉奉屈。”

红红道:“妹子僻处海隅,素少见闻,今得前列,已属非分,何敢当此‘奉屈’二字。”

亭亭道:“妹子固才疏学浅,然亦不肯多让;今老师以闺臣、若花姐姐前列,我又不能不甘拜下风了。”

祝题花道:“昨印伯伯与家父评论诸位姐姐文字,言天下人才固多,若以明年部试首卷而论,除闺臣、若花二位姐姐之外,再无第三人。

如品论讹错,以后再不敢自居看文老眼。

可见二位姐姐学问,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即天下闺才,亦当‘返避三舍’哩。”

窦耕烟道:“昨闻家父言,现在看文巨眼,应推印伯伯当代第一。

诸位姐姐既被奖许,将来名振京师,已可概见;今日得能幸遇,诚非偶然。”

若花道:“妹子海外庸愚,正愧知识短浅,适蒙过奖,更增汗颜。

至闺臣阿妹,才名素著,自应高擢。妹子何如,昨虽滥邀前列,不过偶尔侥幸,岂可做得定准。”

廉锦枫道:“部试首卷,老师既如此评论,来年殿元,自然也不出闺臣,若花二位姐姐之外了。”

印巧文道:“殿试甲乙,家父却未评论。”

兰音道:“据妹子看来:老师所以不言者,大约因恩诏条例言殿试毋许‘誊录’,又不‘弥封’,恐太后别有偏爱,因此不敢预定高下。”

祝题花点头道:“姐姐所论不差。”

花再芳道:“殿试着不弥封,那殿元我倒有点想头。”

钟绣田道:“何以见得?”

花再芳道:“闻得当年我们还未出世时,太后曾命百花齐放,大宴群臣,吟诗做赋,甚为欢喜。

明年阅卷,看见我‘花再芳’上字,倒象又要百花齐放光景,一时心喜,把我点作殿元,也不可知哩。”

秦小春冷笑道:“这是姐姐过谦。

若论文字,姐姐就可点得殿元,何在尊名。”

花再芳道:“外面锣鼓声喧,这样好戏,我们却在此清谈,岂不辜负主人美意?

如诸位姐姐不去,妹子要失陪了。”

闺臣忙道:“姐姐既喜看戏,妹子奉陪同去。”

洛红蕖道:“此处客多,姐姐是主人,只好在此陪客;妹子替你代劳陪再芳姐姐去。”

再芳道:“姐姐是客,怎好劳驾。”

宋良箴道:“他虽是客,他是唐府人,也算半主,这有何妨!”

红蕖听了,把良箴瞅了一眼,满面绯红,同再芳去了。

窦耕烟道:“红蕖姐姐莫非就是世嫂么?”

闺臣道:“正是。”

苏亚兰道:“巧文、题花二位世姐同耕烟姐阻学问鸿博。

妹子常听老师言及;今得幸遇,真是名下无虚。

现在各处纷纷应考,为何还在此耽搁?”

窦耕烟道:“昨同印、祝两位姐姐商议,今日过了老师寿诞,早晚就要回籍。

他们二位都是家学渊源,此去定然连捷,妹子学问浅薄,才女之名,自知无分,大约明春京师之行,只好奉让诸位姐姐了。”

闺臣道:“姐姐说那里话来!若姐姐不到京师,只怕那个殿元还无人哩!”

颜紫绡道:“咱妹子有句话说:今日难得大家幸遇,气味又都相投,咱们何不结个异性姊妹?

日后到京,彼此也有照应。

诸位姐姐以为何如?”

众人都道:“如此甚好。”

田凤翾道:“再芳姐姐一心想中殿元,看他光景,未必把我们看在眼里;

况他现在看戏,可以不去惊动。

莫若把红蕖姐姐悄悄找来,我们十七人一同结拜罢。”

婉如道:“姐姐所言极是。”

随命丫环把洛红蕖请来,告知此意,红蕖甚喜。

当时铺了红毡,众姊妹一齐团拜。

少时,林氏进来,邀去看戏。

到晚宴毕各散。

窦耕烟、印巧文、祝题花各回本籍赴考;颜紫绡也拜从唐敏看文,众姊妹都在唐府用功。

残冬过去,到了正月,闺臣同众人要去赴试,先在府县起了文书。

惟恐缁氏要去,也把文书起了,后来亏得良氏、史氏再三劝阻,缁氏这才应允不去。

唐敏恐苍头乳母沿途难以照管,同林氏商议,送了老尼末空并多九公许多银两,托他们同去照应。

多九公正要照应甥女田凤翾、秦小春赴试,听见此话。正中下怀;末空也因徒弟宋良箴上京,甚不放心,今见林氏送银托他,如何不喜,即换了旧日衣服过来等候起身。

当时选择吉期,因这年闰二月,就选了二月旬日子。

是日,林氏安排酒宴送行。

闺臣拜别母亲、叔、婶,命小峰好好在家侍奉,即同颜紫绡、林婉如、洛红蕖、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宋良箴,黎红红、卢亭亭、枝兰音、阴若花共十二人,各带仆妇,齐往西京进发。

众姊妹本拟去年腊月就要动身,因洛红蕖久已写信通知薛蘅香,意欲等他海外回来;又因婉如说徐丽蓉、司徒妩儿当日曾有要来岭南之话:惟恐他们赴试,以便携伴同行。

那知等之许久,杳无音信,众人只得起身。

原来徐承志自从别了唐敖,带了徐丽蓉、司徒妩儿,改为余姓,竟奔淮南。

一路甚感唐敖救出淑士之德;司徒妩儿也感赎身救拔之恩。

余丽蓉道:‘哥哥嫂嫂此番幸遇唐伯伯,我们方能骨肉团圆。此去淮南,不知机缘若何。那文伯伯,哥哥向日可曾见过?其家还有何人?文伯母是何姓氏?’

余承志道:‘文伯伯我虽见过一面,那时年纪尚小;至文伯母是何姓氏,我更不知。只好且到淮南再去打听。’

这日行至中途,船上几个柁工忽都患病。

兄妹正在惊慌,恰喜迎面遇见一只熟船,当时请了一位柁工过来。

那只船上还有一位老翁,要搭船同到淮南;余承志因船主人再再相托,情不可却,只得应承。

及至过船细谈,原来却是丽蓉乳母之夫,名叫宣信。

当年被大兵冲散,逃到淮南节度文老爷府内,在彼十余年;文老爷早知徐公子逃在海外,因久无音信,待命奶公到海外寻访。

这奶公因见承志面目宛如敬业主人,所以借搭船之名,过来探听。

那知不但主仆相遇,并且夫妇重逢。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译文

拜访芳邻姑嫂巧遇,游瀚海主仆重逢。

末空道:‘小姐您原来不知道这些细节,让我来给您讲讲这其中的原因:我本姓祁,丈夫名叫乔琴,他对功名没有兴趣,以前在骆府教公子读书。骆老爷因为与王府联姻,告诉我丈夫这件事,把我推荐给九王爷,让他去教大郡主。不到一年,大郡主就去世了。我想回来,娘娘再三挽留,我只能继续住下。当时九王爷因为娘娘又怀了身孕,与骆老爷约定,如果生下郡主,愿意与骆公子再续前缘。没想到刚刚定婚,骆老爷就带着公子,与徐老爷一起起兵,遭遇了不幸;我丈夫随军出征,生死未卜。到了第二年,娘娘生下了二郡主。我因为这位郡主是骆公子的妻子,特别照顾她,用心教导,希望将来丈夫和公子回来后,我们还能团聚。没想到九王爷因为皇上被贬到房州,久未复位,心中不满,与河北都督姚禹起兵迎接皇上,没想到时运不济,他也遭遇了不幸。我和太监瞿权带着二郡主和小王爷宋素,偷偷逃走。没想到逃到半路,被大军冲散,太监和小王爷不知去向,我吃尽辛苦,才保得郡主逃到这个庵里。幸亏庵主对我们很好,了解我们的来历后,就留我们在庵里修行。

庵主去世后,我就暂时担任住持,在这里已经住了七年。至今我仍然留发修行,这就是证明。郡主今年十五岁,每天只以诗书佛经为乐,从不出门,因此没有人知道。

洛红蕖心想:‘指腹为婚,母亲以前也说过,乔琴夫妇教读公子的事也是真的;现在听老尼的话,一点没错,可见我嫂嫂确实在这里。’于是说道:‘师傅既然是祁氏师母,我怎敢再隐瞒。刚才实在是不认识师母,所以才推辞,还请您见谅!我嫂嫂现在在哪里?请您带我去见她。’末空道:‘待我带她出来。’于是进去把宋良箴领了出来。大家一看,只见她长得眉清目秀,举止不凡。大家都连忙行礼让座。末空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宋良箴。洛红蕖见到嫂子,想起哥哥,不禁流下了眼泪:‘原来嫂嫂在这里!如果不是今天进香,怎么会知道。没想到府上也因为接驾而家破人亡,真是‘六亲同运’,怎能不让人伤感!’宋良箴听了,泪如雨下,欲言又止,只能含羞带泪回答:‘听说太公、婆婆都逃到海外,最近身体可好?姐姐是怎么到这里的?’红蕖忍不住哽咽道:‘祖父和母亲都已经去世。多亏唐伯伯的帮助,我才能回到故乡……’

正要告诉她逃到海外的事情,史氏接着说:‘这里说话不方便;郡主既然是至亲,应该请到家里再详细谈谈。’宋良箴说:‘侄女出家多年,已经是出家人了,怎么可以擅自离开这个庵。还请伯母原谅。’闺臣说:‘话虽如此,好在彼此相隔不远,现在过去谈谈,晚上回来也不费事。’宋良箴还想推辞,但众姊妹不由分说,一起簇拥着她出了庵门,告别了末空,来到唐府,见到了林氏、缁氏等人。姑嫂俩互相诉说着这些年的苦楚,感慨不已。晚上,林氏再三挽留,并劝她去参加考试,慢慢打听骆公子的下落。宋良箴不肯答应。无奈众姊妹已经让人把行李搬了过来,宋良箴身不由己,只能勉强住下。闺臣也在县里帮她递了履历。从此众姊妹都聚在一起。遇到除日,若花就和其他人一起煎汤洗澡;连良氏、缁氏也都跟着一起洗。闺臣想起泣红亭的事情,就托末空在魁星祠里塑了一尊女像,以完成海外的愿望。

这天县考,缁氏也跟着其他十一位姐妹一起去考试。幸得太后诏书中提到女眷可以带一两个人陪同进出,因此,所有带女眷参加考试的都不受检查。点名时,暗地里用丫鬟顶替,缁氏混在其中,胡乱考了一回。到了发榜时,闺臣考了第一名;若花、红红、亭亭也都名列前茅;只有缁氏考了最后一名,心里非常懊恼;颜紫绡文笔不佳,幸亏众姊妹帮忙润色,才能考中。每个人都挂上了匾额。

到了郡考,大家都以为缁氏不会去,没想到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说:‘以天朝之大,难道没有识才的人?这次再去,谁知道会不会遇到知音呢?’她又进去考了一场。等到放榜,竟然考了第一名郡元;若花第二,闺臣第三,红红第四,亭亭第五;其他人也都名列前茅;颜紫绡因为有众姊妹的帮助,也考中了。大家都忙着去拜老师,缁氏只能假装生病。各家都挂上了‘文学淑女’的匾额,非常荣耀。缁氏这才心满意足,对闺臣等人说:‘这次郡考,我本来不想去,怕又考了最后一名,把脸丢尽了。但连续做了几个梦,说我如果不参加考试,日后才女榜上会缺一个人;必须我去,才能凑足一百人的数量:所以勉强去了,没想到竟然侥幸考了第一。将来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去参加部试,其实这个第一有什么用呢!’闺臣说:‘伯母如果不受年龄限制,如果参加殿试,恐怕能夺得头名才女回来!明年把这第一留给亭亭姐姐,也是一样。’林氏说:‘听说郡考中选的人数不足二十人,我们家就有十二人,可见本郡的文风都集中在我们家了。如果论喜酒,要分十二天才能吃完。明天又是喜酒,又是寿酒,更加热闹。今天先从老元开始喝。’良氏说:‘“老元”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史氏说:‘缁氏嫂嫂本来是老才女,现在又中了郡元,岂不是“老元”吗。’

大家说说笑笑,畅饮喜酒,第二天是唐敏五十岁生日,家中演戏庆祝。本府、本县以及节度使都与唐敏有宾主之谊,都来拜寿;随后各家小姐印巧文、窦耕烟、祝题花也来祝寿;还有本地乡绅的女儿苏亚兰、钟绣田、花再芳,因为以前拜唐敏为师,加上郡考中选,都来道谢并祝寿;颜紫绡也跟着众人一起来。闺臣一一请他们到客座看戏,众姊妹都来陪伴,互相询问了名姓,真是彼此关爱,十分投缘。缁氏怕被众人看破,另外坐了一席。用过早餐后,闺臣把众人带到自己的书房,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诗书,笔墨精致,每个人都赞叹不已。

印巧文说:‘我之前读了几位姐姐的佳作,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我父亲阅卷时,因为想起了诏书中有“灵秀不钟于男子”这句话,可见太后的话并非无根据。就郡元这份试卷来说,让人感到可疑,如果要论才情清雅,闺臣姐姐是第一;如果要论华丽堂皇,若花姐姐是第一,至于郡元的文字,虽然比不上前两位姐姐的才华。但是他的文字结实老练,全场无人能出其右,看起来不像出自幼女之手。我父亲当时反复思考,认为这个人如果不是刻苦用功,断不会有这样的文笔,这样的读书人,如果不另眼相看,怎么能鼓励人才呢。所以把他评为第一。其实他的水平比不上前两位姐姐。’

祝题花说:‘我父亲之前也喜欢郡元的文字;但因为文笔老练,担心不是幼女,还担心是代笔,所以把他排在最后。可惜这个人刚中举,就得了重病,到现在还没见过他,究竟多大年纪也不知道。诸位姐姐见过他吗?’大家都回答说没见过。婉如说:‘这位郡元,只怕亭亭姐姐平时和他很熟?’亭亭连忙说:‘妹妹别开玩笑。你们都是本地人还不认识,何况我是外地人呢。’秦小春说:‘原来姐姐和他也是素不相识,这就是了。’

印巧文说:‘我父亲之前评价红红、亭亭两位姐姐的文字,都可以列为首选,无奈郡元之后,恰好碰到了闺臣、若花两位姐姐的试卷,因此觉得有些委屈。’红红说:‘妹妹我僻居海角,一向少见多闻,现在能名列前茅,已经超出了我的意料,怎么敢当这个‘委屈’呢。’亭亭说:‘我虽然才疏学浅,但也不愿意轻易让步;现在老师把闺臣、若花姐姐列为首选,我又不能不心悦诚服了。’祝题花说:‘昨天印伯伯和我父亲评论诸位姐姐的文字,说天下人才虽多,但如果以明年的部试首卷来论,除了闺臣、若花两位姐姐,再没有第三个人。如果评价有误,以后再也不敢自称看文老眼了。可见二位姐姐的学问,不仅本郡的人比不上,就是天下所有的才女,也应当‘退避三舍’。’窦耕烟说:‘昨天听说我父亲说,现在看文的眼界,应该是印伯伯当代第一。诸位姐姐既然受到赞誉,将来名震京师,已可预见;今天能有机会遇到,实在不是偶然。’若花说:‘我妹妹我海外平庸,正惭愧知识浅薄,刚才受到过奖,更加汗颜。至于闺臣妹妹,才名素著,自应得到提升。我妹妹我如何,昨天虽然侥幸入选前列,也只是偶尔的机会,怎么可以肯定呢。’廉锦枫说:‘部试的首卷,老师既然这样评价,那么明年的殿试状元,自然也不会是除了闺臣、若花两位姐姐之外的人了。’印巧文说:‘殿试的甲乙榜,我父亲还没有评论。’兰音说:‘据我看来:老师之所以不评论,可能是因为恩诏条例说殿试不允许‘誊录’,也不‘弥封’,恐怕太后有特别的偏爱,因此不敢预先确定高下。’祝题花点头说:‘姐姐所说没错。’

花再芳说:‘殿试不弥封,那个殿元我倒是有点想法。’钟绣田问:‘为什么这么说?’花再芳说:‘听说当年我们还没出生的时候,太后曾下令百花齐放,大宴群臣,吟诗作文,非常高兴。明年阅卷,看到我‘花再芳’的名字,好像又要百花齐放一样,一时高兴,把我点为殿元,也未可知。’秦小春冷笑着说:‘这是姐姐过于谦虚了。如果要论文字,姐姐就可以被点为殿元,何必在乎名字。’花再芳说:‘外面锣鼓声喧,这么好的戏,我们却在这里闲聊,岂不是辜负了主人的好意?如果诸位姐姐不去,我妹妹我要失陪了。’

闺臣连忙说:‘姐姐既然喜欢看戏,我妹妹我陪同你去。’洛红蕖说:‘这里客人很多,姐姐是主人,只好在这里陪客;我妹妹我替你陪再芳姐姐去。’再芳说:‘姐姐是客人,怎么好意思麻烦。’宋良箴说:‘她虽然是客人,但她也是唐府的人,算半个主人,这有什么关系!’红蕖听了,瞪了良箴一眼,满脸通红,和再芳一起去了。窦耕烟说:‘红蕖姐姐莫非就是世嫂?’闺臣说:‘正是。’

苏亚兰说:‘巧文、题花两位姐姐和耕烟姐姐一起研究学问,我经常听老师提起;今天有幸遇到,真是名下无虚。现在各地都在忙于考试,为什么还在这里逗留?’窦耕烟说:‘昨天我和印、祝两位姐姐商量,今天过了老师的寿诞,早晚就要回籍。她们两位都是家学渊源,此去定然连中,我妹妹我学问浅薄,才女之名,自知无分,大约明春京师之行,只好让给诸位姐姐了。’闺臣说:‘姐姐说哪里的话!如果姐姐不到京师,只怕那个状元还无人能当呢!’

颜紫绡说:‘我妹妹我有个提议:今天难得大家聚在一起,又志趣相投,我们为什么不结为异性姊妹呢?日后到京,彼此也有照应。诸位姐姐觉得怎么样?’大家都说:‘这样很好。’田凤翾说:‘再芳姐姐一心想中状元,看她那样子,未必把我们放在眼里;况且她现在在看戏,我们不要去打扰她。不如把红蕖姐姐悄悄找来,我们十七人一起结拜。’婉如说:‘姐姐说得对。’于是命令丫环把洛红蕖请来,告知这个意思,红蕖非常高兴。当时铺了红毡,众姊妹一齐跪拜。过了一会儿,林氏进来,邀请去看戏。晚上宴会结束后各自散去。窦耕烟、印巧文、祝题花各自回籍参加考试;颜紫绡也拜托唐敏看文,众姊妹都在唐府用功。’

残冬过去,到了正月,闺臣和众人要去参加考试,先在府县办理了相关文书。担心缁氏也会去,也提前办了文书,后来多亏良氏和史氏多次劝阻,缁氏才答应不去。

唐敏担心家中的仆人和乳母在路上难以照顾,和林氏商量后,给了老尼姑末空和多九公很多银子,委托他们一起去照顾。

多九公原本就是要照顾外甥女田凤翾和秦小春去考试,听到这个消息后,正合他心意;末空也因为徒弟宋良箴要去京城,心里不放心,现在看到林氏送银子托他,自然很高兴,立刻换上旧衣服来等候出发。

当时选定了吉日,因为那年是闰二月,所以选了二月中的某一天。那天,林氏安排了酒宴为她们送行。闺臣告别了母亲、叔叔、婶婶,吩咐小峰在家好好照顾,就和颜紫绡、林婉如、洛红蕖、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宋良箴,还有黎红红、卢亭亭、枝兰音、阴若花共十二人,各自带着仆人,一起向西京出发。

众姐妹原本计划去年腊月出发,但因为洛红蕖早已写信通知薛蘅香,想要等她从海外回来;又因为婉如说徐丽蓉、司徒妩儿当天有要来岭南的话,担心她们会一起参加考试,所以带她们同行。没想到等了许久,都没有消息,众人只好出发。

原来徐承志自从和唐敖分别后,带着徐丽蓉、司徒妩儿改姓余,直奔淮南。

一路上对唐敖救出淑士的恩德深感感激;司徒妩儿也感激他赎身救拔之恩。余丽蓉说:“哥哥嫂嫂这次幸亏遇到了唐伯伯,我们才能骨肉团圆。我们去淮南,不知道会有什么机缘。那个文伯伯,哥哥以前见过吗?他家还有什么人?文伯母是什么姓氏?”余承志说:“文伯伯我见过一面,那时我还小;至于文伯母的姓氏,我也不清楚。我们只能到淮南再打听。

这天,他们行至中途,船上的几个舵工突然都生病了。兄妹俩正在慌张,恰好遇到一艘熟悉的船,当时请了一位舵工过来帮忙。那艘船上还有一位老翁,想要搭船去淮南;余承志因为船主人再三请求,无法拒绝,只好答应。等到过船细谈,原来这位老翁是丽蓉乳母的丈夫,名叫宣信。当年他被大军冲散,逃到淮南节度使文老爷府上,在那里住了十多年;文老爷早知道徐公子逃到了海外,但因为很久没有音信,派奶公到海外寻找。这位奶公因为看到承志的面貌和敬业主人很像,所以借搭船的机会过来看看。没想到不但主仆相遇,而且夫妇也重逢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下次再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注解

祁氏:祁氏指的是祁家的女子,这里指祁氏师母,即原文中的‘我本祁氏’中的祁氏。

乔琴:乔琴是祁氏丈夫的名字,文中提到‘我本祁氏,丈夫名叫乔琴’,表明乔琴是祁氏的配偶。

骆府:骆府指的是骆家的宅邸,文中提到‘向在骆府课读公子’,说明乔琴曾在骆府教书。

九王爷:九王爷指的是某位王爷,文中提到‘将我荐与九王爷课读大郡主’,表明祁氏曾受荐于九王爷。

大郡主:大郡主指的是某位郡主,文中提到‘大郡主去世’,说明大郡主已经去世。

娘娘:娘娘通常是对皇后或皇贵妃的尊称,文中提到‘娘娘再三挽留’,指的是皇后或皇贵妃。

房州:房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文中提到‘皇上贬在房州’,说明皇上曾被贬至房州。

河北都督姚禹:河北都督姚禹是指某位担任河北都督的官员姚禹。

庵:庵是佛教修行者的居所,文中提到‘老身吃尽辛苦,才能保得郡主逃至此庵’,说明郡主逃到了一个庵中。

住持:住持是寺庙中的负责人,文中提到‘我就权当住持’,说明祁氏曾担任过寺庙的住持。

龙眉凤目:龙眉凤目是形容人容貌俊美的成语,文中用来形容宋良箴的外貌。

指腹为婚:指腹为婚是指双方父母在婴儿时期就订下的婚约,文中提到‘骆老爷因与王府联姻,同我丈夫说知,将我荐与九王爷课读大郡主。未及一载,大郡主去世。我要回来,娘娘再三挽留,只得仍旧住下。彼时九王爷因娘娘又怀身孕,曾与骆老爷指腹为婚,倘生郡主,情愿与骆公子再续前姻’,说明这是一种特殊的婚约形式。

六亲同运:六亲同运是指家族成员命运相连,文中提到‘不意府上也因接驾合家离散,真可谓‘六亲同运’’,说明家族成员遭遇了共同的命运。

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文中提到‘缁氏也随他们姊妹十一个同去赴试’,说明缁氏参加了科举考试。

匾额:匾额是挂在门上或墙上的装饰性牌匾,文中提到‘各家都竖起‘文学淑女’匾额’,说明缁氏等人获得了荣誉。

老元:老元是指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提到‘缁氏嫂嫂本是老才女,今又中了郡元,岂非‘老元’么’,说明缁氏取得了新的成就。

宾东之谊:宾东之谊是指宾主之间的友谊,文中提到‘本府、本县以及节度都与唐敏有宾东之谊’,说明唐敏与当地官员有良好的关系。

捧读:恭敬地阅读,表示对他人作品的尊重。

佳作:优秀的作品,指文章或诗词等。

口齿生香:形容文章读起来令人感到愉悦,有香气。

诏:皇帝或朝廷发布的命令或告示。

灵秀:指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学修养。

钟于:集中,聚集。

男子:男性。

郡元:指在地方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考生。

倜傥:英俊潇洒。

清雅:清新高雅。

富丽堂皇:形容文章或建筑华丽宏伟。

结实老练:文章内容充实,写作技巧熟练。

通场:全场,整个考场。

出之幼女之手:出自幼女之手,指作者可能是年纪较小的女性。

苦志用功:勤奋努力,立志学习。

笔力:指写作的技巧和力量。

另眼相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表示重视或赞赏。

奉屈:受到委屈,表示谦虚。

海隅:海边,比喻偏僻的地方。

素少见闻:平时很少见到和听到,指见识不广。

僻处:偏僻的地方。

素昧平生:一向不相识。

奉陪:陪同,陪伴。

失陪:因故不能陪伴,表示歉意。

唐府:指唐敏的府邸。

鸿博:博学多才。

应考:参加考试。

耽搁:停留,拖延。

结拜:结为兄弟姐妹。

异性姊妹:异性之间的姐妹关系。

照应:相互照顾,支持。

红毡:红色的地毯,用于铺在地上,表示欢迎或尊敬。

团拜:集体拜见,表示团结。

弥封:密封,指在考试中试卷不公开,以防止舞弊。

誊录:抄写,指将试卷上的内容抄录下来。

殿试: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甲乙:科举考试中的等级,甲等第一,乙等第二。

光景:景象,情况。

滥邀:不谦辞地邀请。

偶尔侥幸:偶然的机会获得成功。

殿元: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第一名。

过谦:过于谦虚。

尊名:尊敬的名字,指花再芳的名字。

锣鼓声喧:指热闹的声音。

美意:好意,善意。

世嫂:妻子的姐姐。

阻学问鸿博:阻碍学问的博大。

名下无虚: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京师:古代指国都,今指首都。

正月:农历的第一个月份,相当于公历的1月或2月,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具有特殊的传统意义。

闺臣: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年轻女子。

缁氏: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良氏: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史氏: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苍头乳母:古代家庭中的仆人,苍头指男性仆人,乳母指照顾婴儿的女性仆人。

老尼末空:老尼指年长的尼姑,末空可能是她的法号或名字。

多九公: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男性。

田凤翾: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秦小春: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宋良箴: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男性。

黎红红: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卢亭亭: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枝兰音: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阴若花: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女性。

吉期:吉祥的日子,常用于指婚礼或重要活动的日期选择。

闰二月:农历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在某一年中,农历的二月会多出一天,以调整农历与太阳年之间的差异。

酒宴:古代宴请宾客的宴会,常用于庆祝或送别。

淑士:指有德行、有学识的士人。

赎身:古代指用钱或物来解除奴隶身份或债务。

淮南:古代的一个地区名,指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一带。

柁工:船上的舵手,负责掌舵。

熟船:已经熟悉航线的船只。

大兵:古代对军队的称呼。

淮南节度文老爷:指在淮南地区担任节度使的文姓官员。

敬业主人: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名字,指一个男性。

奶公:指乳母的丈夫,这里可能是指末空的丈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古代女子赴试的情景,其中融入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细腻的情感描写。

首句‘残冬过去,到了正月’点明了时间背景,正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春节之后,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人们忙碌准备各种事宜的时期。

‘闺臣同众人要去赴试’中的‘赴试’则直接指向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重视。

‘府县起了文书’说明了赴试前的正式程序,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行政体系。

‘缁氏’、‘良氏’、‘史氏’等人物的出现,展现了家族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唐敏恐苍头乳母沿途难以照管’反映了古代家庭对仆人的依赖,以及仆人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送了老尼末空并多九公许多银两’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宗教的尊重,以及人们在困境中对宗教的依赖。

‘正中下怀’、‘如何不喜’等词语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喜悦和期待。

‘闰二月’、‘二月旬日子’等时间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历法的特点和对吉日的重视。

‘林氏安排酒宴送行’描绘了送别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拜别母亲、叔、婶’、‘好好在家侍奉’等细节,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

‘各带仆妇,齐往西京进发’则是对队伍出发的生动描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仆人的角色。

‘去年腊月就要动身’、‘意欲等他海外回来’等句子,反映了古代交通的困难和人们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

‘那知等之许久,杳无音信’、‘众人只得起身’则是对现实无奈的描写,体现了古代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

‘徐承志’、‘徐丽蓉’、‘司徒妩儿’等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的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改为余姓’、‘竟奔淮南’等描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多变性。

‘忽都患病’、‘恰喜迎面遇见’等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偶然性。

‘宣信’、‘大兵冲散’、‘寻访’等词语,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主仆相遇,并且夫妇重逢’的结尾,为故事留下了悬念,同时也体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亲情的珍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6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