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原文
洛公子山中避难史英豪岭下招兵
话说史述闻武九思家眷不日从此经过,即同洛承志商量,意欲把九思家口杀害,以报陷城之仇。
余承志道:‘史家哥哥固志在报仇;但他的家眷,岂无兵将护送?纵使杀害,他又岂肯干休?一经领兵到此,岂非泰山压卵?史伯伯兵马数万,尚且不能取胜,何况今日人马不满两千?据小弟愚见:且把报仇之事暂缀,莫若招集旧日部曲,以为日后勤王之计,最为上策。此处难得山田又多,又能容得人马,刚才小弟细细眺望,尽可藏身。况史伯伯在此多年,官声甚好,各兵受恩深重,看来也还易于招集。俟兵马充足,别处一有勤王之信,此处也即起兵相助。二位在此既不替天行道,又不打劫平民,自耕自种,与人无争,眼前既可保全,将来亦不失勤王功业。二位以为何如?’
史述同洛承志听了,个个点头称善。
就命各兵在山前山后播种五谷,积草屯粮,并暗暗招集人马。
三人住了几日,屡要告归,因史、洛二人再三挽留,又住几时,才同回淮南。
见了文芸,把上项话说了。文芸正在三番两次差人打听,今见他们回来,这才放心。
余承志见了妻子、妹妹,也把此事告知。
丽蓉道:‘此处两位姐姐不日要赴县考,意欲约我二人同去,妹子因哥哥前在船上有不可去之话,所以再三推辞。
谁知伯母竟将我们履历业已开报,并嘱我们陪伴同去;妹子只得含糊答应,俟哥哥回来再去复命。哥哥你道如何?’
余承志道:‘伯母既如此高兴,自应同去为是。况此间之事,也须耽搁两年方有头绪,你们借此出去消遣消遣,也省我许多挂牵。’
丽蓉同司徒妩儿听了甚喜,即去见了林书香、阳墨香,告知此意。
二人得有伴侣,欢喜非常。
因将乳母之女崔小莺唤出与二人叩拜行礼。
丽蓉连忙搀起还礼道:‘我们时常见面,今日为何忽又行此大礼?’
妩儿也还礼道:‘莫非要求我们做媒么?’
书香道:‘姐姐休得取笑。此女虽是乳母所生,自幼与妹子耳鬓厮磨,朝夕相聚,就如自己姊妹一般;并且我同墨香妹妹在家读书,也是他伴读,时刻不离,真是情同骨肉。更喜他心灵性巧,书到跟前,一读便会;所有书法学问,竟在我们姊妹之上。今逢考试大典,乃自古未有奇遇,妹子意欲带他同去考考。他因二位姐姐晓得他的出身,求我们转恳:将来应试,全仗包涵,替他遮掩遮掩。’
妩儿道:‘这个何消嘱付!妹子向在淑士也曾充过宫娥,这有何妨。’
丽蓉道:‘既如此,我们竟要叨长,将来个称崔姑娘,竟要呼作小莺妹妹了。’
崔小莺道:‘得蒙二位小姐如此提携,自当永感不忘,此后惟以师礼事之;并且竟要大胆,如在人前,只好以‘姐姐老师’呼之了。’
墨香笑道:‘‘姐姐老师’向无此称,莫若竟呼姐姐,把老师二字放在心里,叫作‘心到神知’罢。’
过了几时,章府大小姐蔡兰芳、二小姐谭蕙芳、三小姐叶琼芳、四小姐褚月芳,都从河东节度衙门起身,来约文府二位小姐同回祖籍赴试,于是书香、墨香约会丽蓉、妩儿,带了崔小莺,一共九人同到江南。
喜得郡县两考都得中式。
回到淮南,略为耽搁,即向西京进发。
恰好行了几日,适值唐闺臣、林婉如、洛红蕖、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宋良箴、颜素绡、黎红红、卢亭亭、枝兰音、阴若花也上长安,二十一位才女竟于中途巧遇。
婉如同丽蓉、妩儿彼此道了久阔,并谢丽蓉神弹相救之力。
妩儿见了闺臣,再三道谢当日寄父救拔之恩,此时闻在小蓬莱修行,颇为喜慰。
洛红蕖得了哥哥在小瀛洲避难下落,这才放心,把此事告知宋良箴。
大家说说笑笑,一路颇不寂寞。
这日天晚下店,只见许多兵丁围著一个木笼,装著一员小将,满面病容,绳蒙捆绑;后面有一武官押著,出了店门,簇拥而去。
只听众兵纷纷言讲:‘这个小将,乃九王爷之子,本名李素,如今改作宋素,在逃多年,今日才被擒获。’
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的惊慌失色,泪落不止。
只得背著众人,再三恳求闺臣、红蕖想个解救之法。
二人踌躇多时,毫无计策,因将多九公找来,暗暗商议。
九公摇头道:‘他是钦命要犯,有何解救!难道我们把他劫夺回来?天有此理!’
正在议论,适值颜紫绡走来,问知此事,忖了一忖道:‘九公且去打听:他们今夜要投何处?此番捉获,还是本人犯了重罪,还是为著当年九王爷之事?如果本人并未犯罪,仍为当年之事,咱看良箴姐姐分上,倒可挺身前去,凭著全身本领,或可救他,也未可知。’
良箴听了,不觉转悲为喜,再三道谢;即托九公前去打听。
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暗托若花、兰音陪伴众人。
不多时,多九公打听回来道:“这员武官姓熊,不知何名,人部叫他‘熊大郎’,乃本地督捕。今擒了宋素,因是钦命要犯,惟恐路上有失,连夜要解都督衙门,业已向东去了。”
紫绡道:“九公可曾打听宋公子何以被他擒获?”
多九公道:“闻得前面过去五十里有两个村庄,一名宋家村,一名燕家村。两村相离甚近。宋家村内有一富户,名叫宋斯,外号叫作‘好善’。当日宋素逃到他家,宋斯因他少年英俊,就认为义子,收留在家,并将甥女燕紫琼许他为妻,尚未婚配。
谁知宋素右眼是个重瞳。太后因他日久在逃,忽然想起重瞳是个凭据,特发密旨命天下大臣细心访拿。
宋素向日常在教场习武,人都叫他‘三眼彪’,现在身患重病,因此毫不费事,就被擒获。”
良箴听了,这才明白。
紫绡知宋素并未另犯重罪,才允定了晚上必去解救。
当时多九公仍去外面照料。
到晚,四个姊妹同众人饭罢归房,良箴另外备了几样酒肴与颜紫绡壮威,敬了几杯,天已黄昏。
良箴道:“紫绡姐姐好去了。惟恐他们去远,何能赶上?”
紫绡笑道:“姐姐:不妨。他若去远,咱有甲马,若拴上四个,做起‘神行法’,任他去远,咱也赶得上。”
良箴道:“这甲马不知别人拴上也能行么?”
紫绡道:“如何不能!只要把咒语一念,他就走了。”
良箴道:“若果如此,将来姐姐何不替我拴上两个,我也跟著顽顽呢?”
紫绡道:“这个虽可,但路上必须把荤戒了,才能飞跑。若嘴馋,暗地吃了荤,直要奔一世才能住哩!”
红蕖笑道:“嫂嫂何必听他疯话!他又何必要用甲马!前在岭南,闺臣姐姐托他寄信,不过半个时辰,往返已是四五十里,就拴百十甲马,也无那般迅速!”
闺臣道:“只顾闲谈,姐姐你听,外面已起更了。”
紫绡忙起身道:“此时可行了。”
于是换下衣履,系了丝绦,扎了鱼婆巾,胸前插了宝剑,仍是一色通红。
三人正看他结束,只听说声“去了”,将身一纵,不知去向。
良箴一见,口中只呼“奇怪”、连忙赶到门外仰头一望,只见月色横空,何尝有个人影。
因转身进来道:“紫绡姐姐有此本领,大约我哥哥性命可以无忧了。”
闺臣道:“他若无惊人手段,何敢冒昧挺身前去、此事大可放心。
古来女剑侠如聂隐娘、红线之类,所行所为,莫不千奇百怪,何在救脱一人。
他们只要所行在理,若教他在法乱为,只怕不能。
你只看他务要打听宋公子有无犯罪,才肯解救,即此已可概见。
当日姐姐执意不肯应试,若非众人一力撺掇,姐姐那肯同来?
谁知今日倒与公子得了一条生路。
虽‘吉人天相’,亦是上天不绝忠良之后。”
红蕖道:“嫂嫂刚才赶到外面,可见紫绡姐姐向那方飞去?”
良箴道:“我出去一望,惟见一天星月,那有人形。
如此奇技,真是平生罕见!
但贤妹刚才为何又以嫂嫂相称?
前日所说‘机事不密则害成’那句话,莫非忘了?
只顾如此,设或有人盘根问底,一时答对讹错,露出马脚,岂不有误大事!”
红蕖道:“这是妹子偶尔顺口称错,此后自当时刻留心。”
三人谈之许久,渐渐已转四更,正在盼望,只听嗖的一声,颜紫绡忽从外面飞进。
随后又有一个女子也飞了进来,身穿紫绸短祆,下穿紫绸棉裤,头上束著紫绸渔婆巾,胸下露著三寸紫绣鞋,腰系一条紫色丝绦,胸前斜插一口紫绡宝剑;
生得面似桃花,与颜紫绡打扮一模一样。
三人一见,不解何意,吓的连忙立起。
良箴心中有事,慌忙问道:“紫绡姐姐可曾将我哥哥解救?此时现在何处?这位姐姐却是何人?为何与你同来?”
颜紫绡道:“姐姐你道这人是谁?”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译文
洛公子在山中躲避灾难,史英豪在岭下招募士兵。话说史述听说武九思的家眷不久将从此经过,就与洛承志商量,打算杀害九思的家眷,以报复陷城之仇。余承志说:“史家哥哥当然有报仇的决心;但他的家眷,难道没有兵将护送?就算杀了他们,他们也不会甘心。一旦领兵到此,岂不是以卵击石?史伯伯的兵马数万,尚且不能取胜,何况现在人马不满两千?依我之见:暂时放下报仇的事,不如召集过去的部下,作为日后勤王的计划,这是上策。这里山田多,又能容纳人马,我刚才仔细观察,这里完全可以藏身。而且史伯伯在这里多年,官声很好,士兵们深受恩惠,看来也容易召集。等到兵马充足,一旦有勤王的消息,这里就可以起兵相助。两位在这里既不替天行道,也不打劫百姓,自耕自种,与人无争,眼前可以保全自己,将来也不失勤王的功业。两位觉得如何?”史述和洛承志听了,都点头称赞。
于是命令士兵在山前山后播种五谷,积草屯粮,并暗中招募人马。
住了几天后,他们多次想要回去,但因为史、洛二人一再挽留,又住了几天,才一起回到淮南。
见到文芸后,把上面的话说了。文芸一直在打听消息,现在看到他们回来,才放心。余承志见到妻子、妹妹,也把这件事告诉了她们。丽蓉说:“这里两位姐姐不久要去县考,想约我们俩一起去,妹妹因为哥哥在船上说过不能去的话,所以一再推辞。没想到伯母已经把我们的履历报了上去,并嘱咐我们陪伴同去;妹妹只能含糊答应,等哥哥回来再去回复。哥哥你觉得如何?”余承志说:“伯母既然这么高兴,自然应该一起去。而且这里的事情,也需耽搁两年才有头绪,你们借此出去散散心,也省了我许多牵挂。
丽蓉和司徒妩儿听了非常高兴,就去见了林书香、阳墨香,告诉了她们这个意思。两人得到伴侣,非常高兴。于是把乳母的女儿崔小莺叫出来,向她们行礼。丽蓉连忙扶起还礼说:“我们经常见面,今天为何忽然行此大礼?”妩儿也还礼说:“难道是要求我们做媒吗?”书香说:“姐姐不要取笑。这个女孩虽然是乳母生的,但从小就跟妹妹一起长大,日夜相处,就像亲姐妹一样;而且我和墨香妹妹在家读书时,也是她伴读,时刻不离,真是情同手足。她聪明伶俐,书到面前,一读就会;所有的书法学问,都在我们姐妹之上。现在逢到考试大典,是自古未有的奇遇,妹妹想带她一起去考试。她因为两位姐姐知道她的出身,请求我们帮忙:将来考试时,希望得到你们的包涵,替她遮掩一下。”妩儿说:“这个不用你说,我以前在淑士也曾经充过宫娥,这有什么关系。
丽蓉说:“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冒昧了,将来就称呼她崔姑娘,叫她小莺妹妹吧。”
崔小莺说:“承蒙两位小姐如此提携,我一定会永远铭记在心,以后将以师礼对待你们;并且我敢大胆地说,在人前,我只能称呼你们为‘姐姐老师’了。”墨香笑着说:“‘姐姐老师’这个称呼没有这样的,不如就称呼姐姐,把老师两个字放在心里,叫作‘心到神知’吧。”
过了几天,章府的大小姐蔡兰芳、二小姐谭蕙芳、三小姐叶琼芳、四小姐褚月芳,都从河东节度使衙门出发,来邀请文府的两位小姐同回祖籍参加考试,于是书香、墨香邀请丽蓉、妩儿,带着崔小莺,一共九人一同前往江南。幸运的是,郡县两考都考中了。回到淮南后,稍微耽误了一下,就向西京进发。恰好走了几天,正好遇到唐闺臣、林婉如、洛红蕖、廉锦枫、田凤翾、秦小春、宋良箴、颜素绡、黎红红、卢亭亭、枝兰音、阴若花也来到长安,二十一位才女在中途偶遇。婉如和丽蓉、妩儿互相问候久别,并感谢丽蓉神弹相救的恩情。妩儿见到闺臣,一再感谢当日寄父救拔之恩,这时听说她在小蓬莱修行,非常高兴。洛红蕖得知哥哥在小瀛洲避难的下落,这才放心,把这件事告诉了宋良箴。大家说说笑笑,一路上并不寂寞。
这天晚上,他们下店住宿,只见许多士兵围着一个木笼,里面关着一个年轻的将军,满脸病容,被绳子捆绑着;后面有一个武官押着他,出了店门,簇拥着走了。只听士兵们纷纷议论:“这个小将,是九王爷的儿子,原名李素,现在改名叫宋素,逃亡多年,今天才被抓住。”
这话立刻传到宋良箴耳中,他吓得脸色苍白,泪流不止。他只能背着众人,再三恳求闺臣、红蕖想个办法救他。两人想了很久,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把多九公找来,暗中商议。九公摇头说:“他是钦命要犯,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难道我们要把他劫夺回来?天理难容!”正在议论的时候,正好颜紫绡走来,问知此事,想了想说道:“九公先去打听一下:他们今晚要投宿何处?这次抓捕,是因为他本人犯了重罪,还是因为当年九王爷的事情?如果本人并未犯罪,仍然是因为当年九王爷的事情,我看在良箴姐姐的分上,倒可以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本领,或许可以救他,也未可知。”良箴听了,不禁转悲为喜,再三道谢;就托九公去打听。闺臣担心人多嘴杂,说话不方便,就与良箴、红蕖、紫绡另外在一间房里住下,暗中托付若花、兰音陪伴其他人。
不久之后,多九公打探回来告诉说:“这位武官姓熊,不知道名字,人们都叫他‘熊大郎’,是这里的督捕。他抓到了宋素,因为宋素是朝廷钦定的要犯,担心路上会有闪失,所以连夜要押送到都督衙门,现在已经往东去了。”紫绡问道:“九公,你有没有打探到宋公子为什么会被他抓走?”多九公回答说:“听说前面过去五十里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宋家村,一个叫燕家村,两村相隔很近。宋家村有一个富户,名叫宋斯,外号‘好善’。宋素逃到他家时,宋斯因为他年轻英俊,就认他为义子,把他留在家里,并把外甥女燕紫琼许配给他做妻子,当时还没有结婚。没想到宋素右眼有重瞳。太后因为宋素逃跑已久,突然想起重瞳是个证据,就下密旨命令天下大臣仔细搜寻。宋素平时在教场练武,大家都叫他‘三眼彪’,现在他身患重病,所以轻易就被抓走了。”良箴听了之后,这才明白。紫绡知道宋素并没有犯下其他重罪,才答应晚上去解救。当时多九公还去外面照看其他事情。
到了晚上,四个姐妹吃完饭回房,良箴另外准备了一些酒菜给颜紫绡壮胆,敬了几杯酒后,天已经快黑了。良箴说:“紫绡姐姐,你走吧。就怕他们走远了,我们怎么追得上?”
紫绡笑着回答:“姐姐,不用担心。如果他们走远了,我们用甲马,拴上四个,施展‘神行法’,无论他们走多远,我们都能追上。”良箴问:“这甲马别人拴上也能用吗?”紫绡说:“当然可以!只要念一遍咒语,它就会走动。”良箴说:“如果真的这样,那姐姐为什么不给我拴上两个,我也跟着去玩玩?”紫绡说:“这个虽然可以,但路上必须戒掉荤腥,才能飞快地跑。如果嘴馋,偷偷吃了荤腥,就要跑一辈子才能停下来!”红蕖笑着说:“嫂嫂不用听她胡说!他又何必用甲马!以前在岭南,闺臣姐姐托他送信,不过半个时辰,往返已经四五十里,就算拴上一百多甲马,也没有那么快!”
闺臣说:“我们只顾闲聊,姐姐你听,外面已经起更了。”紫绡立刻起身说:“现在可以出发了。”于是换下衣服鞋子,系上丝带,扎好鱼婆巾,胸前插上宝剑,依然是全红色的装扮。三人正在看他整理行装,只听一声“去了”,纵身一跃,不知去向。良箴一见,口中只呼“奇怪”,连忙赶到门外抬头一看,只见月亮高悬空中,哪里有人影。于是转身进来说:“紫绡姐姐有这样的本领,我哥哥的性命应该可以放心了。”闺臣说:“她如果没有惊人的手段,怎么会轻易去冒险?这件事可以放心。古时候的女剑侠,比如聂隐娘、红线等人,她们的行为无不千奇百怪,救一个人又有什么奇怪。只要她们认为做的事情合理,如果让他们在法乱中为非作歹,只怕她们也不会这么做。你看她一定要先打听宋公子有没有犯罪,才肯去救他,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她的为人。当日姐姐坚决不愿意参加考试,如果不是大家极力劝说,姐姐怎么会同意一起来?没想到今天反而帮公子找到了一条生路。虽然‘吉人天相’,但也是上天不会断绝忠良的后代。”红蕖说:“嫂嫂刚才出去,可见紫绡姐姐往哪个方向飞去了?”良箴说:“我出去看了一下,只见满天星月,哪里有人影。这样的本领,真是生平罕见!但妹妹,你刚才为什么又叫我嫂嫂?前些天说的‘机事不密则害成’那句话,难道你忘了?我们这样随意说话,万一有人追问,一时回答错误,露出马脚,那不是耽误了大事!”红蕖说:“这是妹妹我偶尔口误,以后我会留心的。”
三人谈了许久,渐渐已经到了四更天,正在等待,只听一声“嗖”,颜紫绡忽然从外面飞了进来。随后又有一个女子也飞了进来,身穿紫绸短袄,下穿紫绸棉裤,头上扎着紫绸渔婆巾,胸前露出三寸紫绣鞋,腰系一条紫色丝带,胸前斜插一口紫绡宝剑;长得面容像桃花一样,和颜紫绡的打扮一模一样。三人一见,不解其意,吓得连忙站起来。
良箴心中有事,急忙问道:“紫绡姐姐,你有没有把我哥哥救出来?现在在哪里?这位姐姐又是谁?为什么和你一起来?”颜紫绡问:“姐姐,你觉得这个人是谁?”
未完待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注解
史英豪:史英豪可能是指史家的英勇豪杰,这里可能指的是史家的一位英勇的将领或英雄。
招兵:招兵是指招募士兵,扩大军队规模。
勤王:勤王是指臣子或地方势力对朝廷的忠诚表现,通常是指起兵援助朝廷抵抗外敌或内乱。
泰山压卵:比喻力量悬殊,一方强大到可以轻易压垮另一方。
官声:官声是指官员的声誉,包括其治理能力和民众对其的评价。
部曲:部曲原指古代军队中的小单位,这里可能指旧日的部下或军队。
山田:山田是指山中的田地,这里可能指山中的耕地。
屯粮:屯粮是指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县考:县考是指古代科举制度中,县一级的考试。
淑士:淑士可能是指有德行的士人,这里可能指一个地方或学校。
宫娥:宫娥是指宫廷中的女官。
考试大典:考试大典是指重要的考试仪式或制度。
钦命要犯:指由皇帝亲自下令通缉的罪犯,具有极高的通缉级别和重要性。
劫夺:劫夺是指用武力夺取,这里可能指解救被囚禁的人。
督捕:古代官职,负责督察和捕捉逃犯、盗贼等。
义子:非亲生儿子,但被收养为子女,享有与亲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重瞳:指眼睛中有两个瞳孔,古代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有时也被认为是英雄豪杰的象征。
神行法:一种古代传说中的快速移动方法,通过特殊的咒语或仪式使人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移动。
甲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可以用来快速移动的符咒,通过拴在马身上,可以使马跑得极快。
荤戒:指不吃肉类食物的戒律,常用于修行或特定的宗教仪式中。
法乱为:指违反法律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聂隐娘:古代传说中的女侠,以剑术高超和行侠仗义著称。
红线:古代传说中的女侠,以智谋和勇敢著称,曾成功解救了被囚禁的官员。
吉人天相:指好人会有好运气,天意会保佑他们。
机事不密则害成:指机密的事情如果不保密,就会造成危害。
顺口称错:指无意中说出错误的话。
盘根问底:指深入追问,试图了解事情的真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评注
不多时,多九公打听回来道:‘这员武官姓熊,不知何名,人部叫他‘熊大郎’,乃本地督捕。今擒了宋素,因是钦命要犯,惟恐路上有失,连夜要解都督衙门,业已向东去了。’
此段文字通过多九公的叙述,揭示了故事情节的紧张与紧迫。‘不多时’暗示了事件的迅速发展,‘熊大郎’这一人物的介绍,则突出了其身份的特殊性,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钦命要犯’和‘路上有失’则进一步强调了事件的严重性,为后续的救援行动设置了悬念。
紫绡道:‘九公可曾打听宋公子何以被他擒获?’多九公道:‘闻得前面过去五十里有两个村庄,一名宋家村,一名燕家村。两村相离甚近。宋家村内有一富户,名叫宋斯,外号叫作‘好善’。当日宋素逃到他家,宋斯因他少年英俊,就认为义子,收留在家,并将甥女燕紫琼许他为妻,尚未婚配。谁知宋素右眼是个重瞳。太后因他日久在逃,忽然想起重瞳是个凭据,特发密旨命天下大臣细心访拿。宋素向日常在教场习武,人都叫他‘三眼彪’,现在身患重病,因此毫不费事,就被擒获。’
此段详细介绍了宋素的背景和被擒原因。通过宋斯对宋素的收养和燕紫琼的许配,展现了宋素的人情关系和命运转折。‘重瞳’这一特殊标记,成为了太后追踪宋素的关键,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特殊标记的重视。‘三眼彪’这一外号,则是对宋素武艺的赞美,也为后续的救援行动提供了线索。
良箴听了,这才明白。紫绡知宋素并未另犯重罪,才允定了晚上必去解救。当时多九公仍去外面照料。
此段表现了紫绡的果断和正义感。在了解到宋素并未犯罪后,紫绡决定冒险解救,体现了她对正义的追求。多九公的照料,则是对紫绡行动的信任和支持,也反映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厚友谊。
到晚,四个姊妹同众人饭罢归房,良箴另外备了几样酒肴与颜紫绡壮威,敬了几杯,天已黄昏。
此段描绘了故事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酒肴的准备和敬酒,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故事氛围的温馨。
紫绡笑道:‘姐姐:不妨。他若去远,咱有甲马,若拴上四个,做起‘神行法’,任他去远,咱也赶得上。’
此段展现了紫绡的神奇能力,‘甲马’和‘神行法’等元素,充满了神秘色彩,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红蕖笑道:‘嫂嫂何必听他疯话!他又何必要用甲马!前在岭南,闺臣姐姐托他寄信,不过半个时辰,往返已是四五十里,就拴百十甲马,也无那般迅速!’
此段通过红蕖的调侃,揭示了紫绡的超凡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轻松氛围。
闺臣道:‘只顾闲谈,姐姐你听,外面已起更了。’紫绡忙起身道:‘此时可行了。’于是换下衣履,系了丝绦,扎了鱼婆巾,胸前插了宝剑,仍是一色通红。
此段通过闺臣的提醒和紫绡的准备,展现了故事情节的紧凑和人物的行动力。
三人正看他结束,只听说声‘去了’,将身一纵,不知去向。
此段描绘了紫绡的神秘消失,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悬念。
良箴一见,口中只呼‘奇怪’、连忙赶到门外仰头一望,只见月色横空,何尝有个人影。
此段通过良箴的反应,展现了紫绡消失的神秘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物对超自然现象的惊讶。
因转身进来道:‘紫绡姐姐有此本领,大约我哥哥性命可以无忧了。’闺臣道:‘他若无惊人手段,何敢冒昧挺身前去、此事大可放心。古来女剑侠如聂隐娘、红线之类,所行所为,莫不千奇百怪,何在救脱一人。他们只要所行在理,若教他在法乱为,只怕不能。你只看他务要打听宋公子有无犯罪,才肯解救,即此已可概见。当日姐姐执意不肯应试,若非众人一力撺掇,姐姐那肯同来?谁知今日倒与公子得了一条生路。虽‘吉人天相’,亦是上天不绝忠良之后。’
此段通过闺臣的话,对紫绡的行为进行了评价,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女侠精神的赞扬和对忠良后代的保护。
红蕖道:‘嫂嫂刚才赶到外面,可见紫绡姐姐向那方飞去?’良箴道:‘我出去一望,惟见一天星月,那有人形。如此奇技,真是平生罕见!但贤妹刚才为何又以嫂嫂相称?前日所说‘机事不密则害成’那句话,莫非忘了?只顾如此,设或有人盘根问底,一时答对讹错,露出马脚,岂不有误大事!’
此段通过红蕖的提醒,强调了故事中的机密性和人物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故事情节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红蕖道:‘这是妹子偶尔顺口称错,此后自当时刻留心。’
此段表现了红蕖的警觉性和对故事情节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相互提醒和支持。
三人谈之许久,渐渐已转四更,正在盼望,只听嗖的一声,颜紫绡忽从外面飞进。
此段再次展现了紫绡的神奇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故事情节的紧凑和悬念。
随后又有一个女子也飞了进来,身穿紫绸短祆,下穿紫绸棉裤,头上束著紫绸渔婆巾,胸下露著三寸紫绣鞋,腰系一条紫色丝绦,胸前斜插一口紫绡宝剑;生得面似桃花,与颜紫绡打扮一模一样。
此段通过另一个女子的出现,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和奇幻色彩,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三人一见,不解何意,吓的连忙立起。
此段展现了人物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不安,同时也反映了故事情节的紧张和不确定性。
良箴心中有事,慌忙问道:‘紫绡姐姐可曾将我哥哥解救?此时现在何处?这位姐姐却是何人?为何与你同来?’颜紫绡道:‘姐姐你道这人是谁?’
此段通过良箴的询问,揭示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后续的情节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