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原文
走穷途孝女绝粮得生路仙姑献稻
话说大盗连连叩头道:
“只求夫人消了气恼,不记前仇,听凭再打多少,我也情愿。”
妇人向偻罗道:
“他既自己情愿,你们代我著实重打,若再虚应故事,定要狗命!”
四个偻罗听了,那敢怠慢,登时上来两个,把大盗紧紧按住;
那两个举起大板,打的皮开肉破,喊叫连声。
打到二十,偻罗把手住了。
妇人道:
“这个强盛无情无义,如何就可轻放?给我再打二十!”
大盗恸哭道:
“求夫人饶恕,愚夫吃不起了!”
妇人道:
“既如此,为何一心只想讨妾?假如我要讨个男妾,日日把你冷淡,你可欢喜?你们作男子的:
在贫贱时原也讲些伦常之道;一经转到富贵场中,就生出许多炎凉样子,把本来面目都忘了,
不独疏亲慢友,种种骄傲,并将糟糠之情,也置度外,这真是强盗行为,已该碎尸万段!
你还只想置妾,那里有个忠恕之道!我不打你别的,我只打你‘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把你打的骄傲全无,心里冒出一个‘忠恕’来,我才甘心!今日打过,嗣后我也不来管你。
总而言之:你不付妾则已,若要讨妾,必须替我先讨男妾,我才依哩。
我这男妾。古人叫做‘面首’,面哩,取其貌美;首哩,取其发美。”
这个故典并非是我杜撰,自古就有了。”
大盗道:
“这点小事,夫人何必讲究考据。
况此中狠有风味,就是杜撰,亦有何妨。
夫人要讨男妾,要置面首,无不遵命。
就只这股骄傲,乃是我们绿林向来习气,久已立誓不能改的,还求见谅。”
妇人道:
“骄傲固是强盗习气,何妨把这恶习改了?”
大盗道:
“我们做强盗的,全要仗著骄傲欺人,若把这个习气改了,还算甚么强盗!这是至死不能改的。”
妇人道:
“我就把你打死,看你可改!”
分付偻罗:
“著实再打!”
一连打了八十,大盗睡在地下,昏晕数次,口中只有呼吸之气,喘息多时,才苏醒过来。
只见强打精神,垂泪说道:
“求夫人快备后事,愚夫今要永别了。
我死后别无遗言,惟嘱后世子孙,千万莫把绿林习气改了,那才算得孝子贤孙哩。”
说罢,复又昏晕过去。
妇人见大盗命已垂危,不能再打,只得命人抬上床去,不觉后悔道:
“我只为多打几板,自然把旧性改了,那知他至死不变。
据此看来:原来世间强盗这股骄傲习气,竟是牢不可破。
早知如此,我又何必同这禽兽较量!”
因分付偻罗:
“这三个女子才来未久,大约船只还在山下,即速将他们带去,交他父母领回;
那个黑女在此无用,也命他们一同领去。
连日所劫衣箱,也都发还,省得他日后睹物又生别的邪念。
急速去罢!倘有错误,取头见我!”
偻罗诺诺连声,即将四人引至山下。
恰好多、林二人正在探望,一见甚喜。
随后衣箱也都发来。
众偻罗暗暗藏过一只,大声说道:
“今日大王因你四个女子反吃大苦,少刻必来报仇。
你们回去,快快开船。
若再迟延,性命难保!”
多、林二人连连答应,把衣箱匆匆搬上,一齐上了三板,竟向大船而来。
林之洋问知详细,口中惟有念佛。
多九公看那黑女,甚觉眼熟,因问道:
“请问女子尊姓?为何到此?”
黑女垂泪道:
“婢子姓黎,乳名红红,黑齿国人氏。
父亲曾任少尉之职,久已去世。
昨同叔父海外贩货,不幸在此遇盗。
叔父与他争斗,寡不敌众,被他害了,把婢子掳上山去。
今幸放归。
但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尚求格外垂怜!”
多九公听了,这才晓得就是前年谈文的黑女。
到了大船,搬了衣箱,随即开船。
红红与众人见礼。
吕氏问知详细,不免叹息劝慰一番。
闺臣从舱内取出一把纸扇道:
“去岁我从父亲衣囊内见了此扇,因书法甚佳,带在身边,上面落的名款也是‘红红’二字,不知何故?”
多九公把当日谈文之话说了,众人这才明白。
闺臣道:
“我们萍水相逢,莫非有缘!姐姐如此高才;妹子此番回去,要去观光,一切正好叨教。
惟恐初次见面,各存客气,妹子意欲高攀,结为异姓姊妹,不知姐姐可肯俯就?”
红红道:
“婢子今在难中,况家世寒薄,得蒙不弃,另眼相看,已属非分;
何敢冒昧仰攀,有玷高贵!”
林之洋道:
“甚的攀不攀的!俺甥女的父亲也做过探花,黎小姐的父亲也做过少尉,
算来都是千金小姐。
不如依俺甥女,大家拜了姊妹,倒好相称。”
若花、婉如听了,也要结拜。
于是序了年齿:红红居长,若花层次,闺臣第二,婉如第四,各自行礼;
并与吕氏、多、林二人也都见礼。
只听众水手道:
“船上米粮,都被劫的颗粒无存,如今饿的头晕眼花,那有气力还去拿篙弄柁!”
多九公道:
“林兄快把豆面取来,今日又要仗他度命了。”
林之洋道:
“前日俺在小蓬莱还同甥女闲谈:自从得了引方,用过一次,
后来总未用过。
那知昨日还是满舱白米,今日倒要用他充饥。
幸亏女大王将衣箱送还;
若不送还,只怕还有甚么‘在陈之厄’哩!”
随即取了钥匙前去开箱。
谁知别的衣箱都安然无恙,就是红红两只衣箱也好好在舱,
就只豆面这只箱子不知去向。
多九公道:“此必偻罗趁著忙乱之际,只当里面盛著值钱之物,隐藏过了。”
林之洋这一吓非同小可,忙在各处寻找,那有踪影。
只得来到外面同众人商议。
又不敢回去买米;若要前进,又离淑士国甚远。
商议多时,众水手情愿受饿,都不敢再向两面国去,只好前进;惟愿遇著客船,就好加价购买。
一连断餐两日,并未遇著一船。
正在惊慌,偏又转了迎面大风,真是雪上加霜。
只得收口,把船停泊。
众水手个个饿的两眼发黑,满船惟闻叹息之声。
闺臣同若花、红红、婉如饿的无可奈何,只得推窗闲望。
忽见岸上走过一个道姑,手中提著一个花篮,满面焦黄,前来化缘。
众水手道:“船上已两日不见米的金面,我们还想上去化缘,你倒先来了。”
那道姑听了,口中唱出几句歌儿。
唱的是:
我是蓬莱百谷仙,与卿相聚不知年;
因怜谪贬来沧海,愿献“清肠”续旧缘。
闺臣听了,忽然想起去年在东口山遇见那个道姑,口里唱的倒象也是这个歌儿,不知“清肠”又是何物,何不问他一声。
因携若花三人来至船头道:“仙姑请了:
何不请上献茶,歇息谈谈,岂不是好?”
道姑道:“小道要去观光,那有工夫闲谈,只求布施一斋足矣。”
闺臣忖道:“他这‘观光’二字,岂非说著我么?”
因说道:“请问仙姑:你们出家人为何也会观光?”
道姑道:“女菩萨:你要晓得一经观光之后,也就算功行圆满,一天大事都完了。”
闺臣不觉点头道:“原来这样。请问仙姑从何至此?”
道姑道:“我从聚首山回首洞而来。”
闺臣听了,猛然想起“聚首还须回首忆”之句,心中动了一动道:“仙姑此时何往?”
道姑道:“我到飞升岛极乐洞去。”
闺臣忖道:“难道‘观光’‘回首’之后,就有此等好处么?我再追进一句,看他怎说。”
因问道:“请教仙姑:这‘极乐洞’虽在‘飞升岛’,若以地里而论,却在何地?”
道姑道:“无非总在心地。”
闺臣连连点头道:“原来如此,承仙姑指教了。但仙姑化斋,理应奉敬,奈船上已绝粮数日,尚求海涵!”
道姑道:“小道化缘,只论有缘无缘,却与别人不同:若逢无缘,即使彼处米谷如山,我也不化;如遇有缘,设或缺了米谷,我这篮内之稻,也可随缘乐助。”
若花笑道:“你这小小花篮,所盛之稻,可想而知。我们船上有三十余人,你那篮内何能布施许多?”
道姑道:“我这花篮,据女菩萨看去虽觉甚微,但能大能小,与众不同。”
红红道:“请问仙姑:大可盛得若干?”
道姑道:“大可收尽天下百谷。”
婉如道:“请教小呢?”
道姑道:“小亦敷衍你们船上三月之粮。”
闺臣道:“仙姑花篮即有如此之妙,不知合船人可与仙姑有缘?”
道姑道:“船上共有三十余人,安能个个有缘。”
闺臣道:“我们四人可与仙姑有缘?”
道姑道:“今日相逢,岂是无缘:不但有缘,而且都有宿缘;因有宿缘,所以来结良缘;因结良缘,不免又续旧缘,因续旧缘,以致普结众缘,结了众缘,然后才了尘缘。”
说罢,将花篮掷上船头道:“可惜此稻所存无多,每人只能结得半半之缘。”
婉如把稻取出,命水手将花篮送交道姑。
道姑接了花篮,向闺臣道:“女菩萨千万保重!我们后会有期,暂且失陪。”
说罢,去了。
婉如道:“三位姐姐请看:道姑给的这个大米,竟有一尺长,无如只得八个。”
三人看了,正在诧异,适值多九公走来道:“此物从何而来?”
闺臣告知详细。
多九公道:“此是‘清肠稻’。当日老夫曾在海外吃过一个,足足一年不饥。现在我们船上共计三十二人,今将此稻每个分作四段,恰恰可够一顺,大约可以数十日不饥了。”
若花道:“怪不得那道姑说‘只能结得半半之缘’,原来按人分派,每人只能吃得四分之一,恰恰一半之半了。”
多、林二人即将清肠稻拿到后面,每个切作四段,分在几锅煮了。
大家吃了一顿,个个精神陡长,都念道姑救命之德。
次日开船。
闺臣偶然问起红红当日赴试,可曾得中之话。
红红不觉叹道:“若论愚姐学问,在本国虽不能列上等,也还不出中等;只因那些下等的都得前列,所以愚姐只好没分了。”
若花道:“这是何意?难道考官不识真才么?”
红红道:“如果不识真才,所谓‘无心之过’,倒也无甚要紧;无如总是关节夤缘,非为故旧,即因钱财,所取真才,不及一半。因此灰心,才同叔父来到海外,意欲借此消遣,不想倒受这番魔难。贤妹前日曾有观光之话,莫非天朝向来本有女科么?”
闺臣道:“天朝虽无女科,近来却有一个旷典。”
于是就把太后颁诏各话,告诉一遍。
红红道:“有此胜事,却是闺阁难逢际遇。但天朝考官向来可有夤缘之弊?”
闺臣道:“我们天朝乃万邦之首,所有考官,莫不清操廉洁。况国家不惜帑费,立此大典,原为拔取真才、为国求贤而设,若夤缘一个,即不免屈一真才,若果如此,后世子孙,岂能兴旺?所以历来从无夤缘之事。姐姐如此抱负,何不同去一试,我们既已结拜,将来自然同其甘苦。设或都能中试,岂非一段奇遇?”
红红道:“愚姐久已心灰,何必又做‘冯妇’。‘败兵之将,个敢言勇。’虽承贤妹美意,何敢生此妄想。倘蒙携带,倒可同至天朝瞻仰赡仰圣朝人物之盛;至于考试,竟可不必了。”
未知如何
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译文
走穷途孝女绝粮得生路仙姑献稻
话说大盗连连叩头道:‘只求夫人消了气恼,不记前仇,听凭再打多少,我也情愿。’妇人向偻罗道:‘他既自己情愿,你们代我着实重打,若再虚应故事,定要狗命!’四个偻罗听了,那敢怠慢,登时上来两个,把大盗紧紧按住;那两个举起大板,打的皮开肉破,喊叫连声。打到二十,偻罗把手住了。妇人道:‘这个强盛无情无义,如何就可轻放?给我再打二十!’大盗恸哭道:‘求夫人饶恕,愚夫吃不起了!’妇人道:‘既如此,为何一心只想讨妾?假如我要讨个男妾,日日把你冷淡,你可欢喜?你们作男子的:在贫贱时原也讲些伦常之道;一经转到富贵场中,就生出许多炎凉样子,把本来面目都忘了,不独疏亲慢友,种种骄傲,并将糟糠之情,也置度外,这真是强盗行为,已该碎尸万段!你还只想置妾,那里有个忠恕之道!我不打你别的,我只打你‘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把你打的骄傲全无,心里冒出一个‘忠恕’来,我才甘心!今日打过,嗣后我也不来管你。总而言之:你不付妾则已,若要讨妾,必须替我先讨男妾,我才依哩。我这男妾。古人叫做‘面首’,面哩,取其貌美;首哩,取其发美。’这个故典并非是我杜撰,自古就有了。’大盗道:‘这点小事,夫人何必讲究考据。况此中狠有风味,就是杜撰,亦有何妨。夫人要讨男妾,要置面首,无不遵命。就只这股骄傲,乃是我们绿林向来习气,久已立誓不能改的,还求见谅。’妇人道:‘骄傲固是强盗习气,何妨把这恶习改了?’大盗道:‘我们做强盗的,全要仗著骄傲欺人,若把这个习气改了,还算甚么强盗!这是至死不能改的。’妇人道:‘我就把你打死,看你可改!’分付偻罗:‘着实再打!’一连打了八十,大盗睡在地下,昏晕数次,口中只有呼吸之气,喘息多时,才苏醒过来。只见强打精神,垂泪说道:‘求夫人快备后事,愚夫今要永别了。我死后别无遗言,惟嘱后世子孙,千万莫把绿林习气改了,那才算得孝子贤孙哩。’说罢,复又昏晕过去。
妇人见大盗命已垂危,不能再打,只得命人抬上床去,不觉后悔道:‘我只为多打几板,自然把旧性改了,那知他至死不变。据此看来:原来世间强盗这股骄傲习气,竟是牢不可破。早知如此,我又何必同这禽兽较量!’因分付偻罗:‘这三个女子才来未久,大约船只还在山下,即速将他们带去,交他父母领回;那个黑女在此无用,也命他们一同领去。连日所劫衣箱,也都发还,省得他日后睹物又生别的邪念。急速去罢!倘有错误,取头见我!’偻罗诺诺连声,即将四人引至山下。恰好多、林二人正在探望,一见甚喜。随后衣箱也都发来。众偻罗暗暗藏过一只,大声说道:‘今日大王因你四个女子反吃大苦,少刻必来报仇。你们回去,快快开船。若再迟延,性命难保!’多、林二人连连答应,把衣箱匆匆搬上,一齐上了三板,竟向大船而来。
林之洋问知详细,口中惟有念佛。多九公看那黑女,甚觉眼熟,因问道:‘请问女子尊姓?为何到此?’黑女垂泪道:‘婢子姓黎,乳名红红,黑齿国人氏。父亲曾任少尉之职,久已去世。昨同叔父海外贩货,不幸在此遇盗。叔父与他争斗,寡不敌众,被他害了,把婢子掳上山去。今幸放归。但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尚求格外垂怜!’多九公听了,这才晓得就是前年谈文的黑女。到了大船,搬了衣箱,随即开船。红红与众人见礼。吕氏问知详细,不免叹息劝慰一番。闺臣从舱内取出一把纸扇道:‘去岁我从父亲衣囊内见了此扇,因书法甚佳,带在身边,上面落的名款也是‘红红’二字,不知何故?’多九公把当日谈文之话说了,众人这才明白。
闺臣道:‘我们萍水相逢,莫非有缘!姐姐如此高才;妹子此番回去,要去观光,一切正好叨教。惟恐初次见面,各存客气,妹子意欲高攀,结为异姓姊妹,不知姐姐可肯俯就?’红红道:‘婢子今在难中,况家世寒薄,得蒙不弃,另眼相看,已属非分;何敢冒昧仰攀,有玷高贵!’林之洋道:‘甚的攀不攀的!俺甥女的父亲也做过探花,黎小姐的父亲也做过少尉,算来都是千金小姐。不如依俺甥女,大家拜了姊妹,倒好相称。’若花、婉如听了,也要结拜。于是序了年齿:红红居长,若花层次,闺臣第二,婉如第四,各自行礼;并与吕氏、多、林二人也都见礼。
只听众水手道:‘船上米粮,都被劫的颗粒无存,如今饿的头晕眼花,那有气力还去拿篙弄柁!’多九公道:‘林兄快把豆面取来,今日又要仗他度命了。’
林之洋道:‘前日俺在小蓬莱还同甥女闲谈:自从得了引方,用过一次,后来总未用过。那知昨日还是满舱白米,今日倒要用他充饥。幸亏女大王将衣箱送还;若不送还,只怕还有甚么‘在陈之厄’哩!’随即取了钥匙前去开箱。谁知别的衣箱都安然无恙,就是红红两只衣箱也好好在舱,就只豆面这只箱子不知去向。
多九公说:‘这肯定是因为偻罗趁我们忙乱的时候,以为里面装的是值钱的东西,所以藏起来了。’林之洋被这一吓非同小可,急忙四处寻找,但一点踪迹都没有。他只能来到外面和大家商量。又不敢回去买米;如果要继续前进,又离淑士国很远。商量了很长时间,水手们宁愿饿着,也不敢再往两面国去,只能继续前进;只希望遇到客船,就能高价购买。连续两天没有吃东西,也没有遇到一艘船。正在慌张的时候,偏偏又遇到了逆风,真是雪上加霜。只能闭嘴,把船停泊下来。水手们个个饿得眼睛发黑,船上只听见叹息声。
闺臣和若花、红红、婉如饿得没有办法,只能推开窗户闲望。突然看到岸上走过一个道姑,手里提着一个花篮,脸色焦黄,前来化缘。水手们说:‘船上已经两天没有看到施舍米的金面了,我们还想上去化缘,你倒先来了。’那道姑听了,嘴里唱了几句歌。
唱的是:
我是蓬莱百谷仙,与卿相聚不知年;
因怜谪贬来沧海,愿献‘清肠’续旧缘。
闺臣听了,忽然想起去年在东口山遇见的那个道姑,嘴里唱的倒像是这个歌儿,不知道‘清肠’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不问问她。于是带着若花三个人来到船头说:‘仙姑请了:
为什么不请上来献茶,休息一下,聊聊天,岂不是很好?’道姑说:‘小道要去观光,哪有时间闲聊,只求布施一顿饭就够了。’闺臣心想:‘他说的这个“观光”两个字,难道是在说我吗?’
于是问道:‘请问仙姑:你们出家人为什么也会观光?’道姑说:‘女菩萨:你要知道,一旦观光之后,也就算功德圆满,所有的大事都完成了。’闺臣不由得点头说:‘原来是这样。请问仙姑是从哪里来的?’道姑说:‘我从聚首山回首洞来的。’闺臣听了,突然想起“聚首还须回首忆”这句话,心中一动说:‘仙姑现在要去哪里?’道姑说:‘我到飞升岛极乐洞去。’闺臣心想:‘难道‘观光’‘回首’之后,就有这样的好处吗?我再追问一句,看他怎么说。’于是问道:‘请教仙姑:这个“极乐洞”虽然是在“飞升岛”上,但如果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它在哪个地方?’道姑说:‘无非都在心里。’闺臣连连点头说:‘原来如此,承蒙仙姑指教了。但仙姑化斋,理应敬奉,可是我们船上已经断粮好几天了,还请海涵!’
道姑说:‘小道化缘,只看有没有缘分,和别人不同:如果遇到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那里米谷如山,我也不化;如果遇到有缘分的人,即使缺少米谷,我这篮里的稻谷,也可以随意帮助。’
若花笑着说:‘你这小小的花篮,里面装的东西,可想而知。我们船上三十多人,你那篮子里怎么能够布施这么多?’红红说:‘请问仙姑:大可以装多少?’道姑说:‘大可以装下天下所有的谷物。’婉如说:‘请教小呢?’道姑说:‘小也可以供应你们船上三个月的粮食。’
闺臣说:‘仙姑的花篮既然有如此妙用,不知道船上的人是否和仙姑有缘分?’道姑说:‘船上共有三十多人,怎么可能个个都有缘分。’闺臣说:‘我们四个人和仙姑有缘分吗?’道姑说:‘今天相遇,岂是无缘:不但有缘,而且都有前世的缘分;因为有前世的缘分,所以来结良缘;因为结良缘,不免又续旧缘,因为续旧缘,以致普结众缘,结了众缘,然后才了尘缘。’说完,把花篮扔到船头说:‘可惜这稻谷所存不多,每个人只能结一半的缘分。’婉如把稻谷取出来,命令水手把花篮送还给道姑。道姑接过花篮,对闺臣说:‘女菩萨千万保重!我们后会有期,暂时失陪。’说完,就离开了。
婉如说:‘三位姐姐请看:道姑给的这个大米,竟然有一尺长,不过只有八个。’
三人正在疑惑,恰好多九公走来问:‘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闺臣把经过告诉了他。
多九公说:‘这是“清肠稻”。当年老夫曾在海外吃过一个,整整一年都不饿。现在我们船上总共有三十二人,把这种稻谷每个切成四段,正好够吃一顿,大概可以吃几十天不饿了。’若花说:‘难怪那道姑说“只能结得半半之缘”,原来按人分派,每个人只能吃四分之一,正好是半的半了。’多、林二人把清肠稻拿到后面,每个切成四段,分在几个锅里煮了。大家吃了一顿,个个精神焕发,都感谢道姑救命之恩。
次日开船。闺臣偶然问起红红当年参加考试,是否考中的事。红红不觉叹了口气说:‘如果论我的学问,在本国虽然不能排在前列,但也还算不错;只是那些下等的都考到了前列,所以我只好没有名次了。’若花说:‘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考官不识人才吗?’红红说:‘如果不识人才,那叫“无心之过”,倒也无甚要紧;但是总是有人走后门,不是因为有旧交,就是因为钱财,所录取的真才还不到一半。因此我灰心丧气,才和叔父来到海外,想借此消遣,没想到却遇到了这样的磨难。贤妹前日曾提到观光的事,难道天朝向来就有女科吗?’
闺臣说:‘天朝虽然没有女科,但最近却有一个盛大的盛典。’于是就把太后颁布诏书的事情告诉了一遍。红红说:‘有这样的好事,确实是难得的机遇。但是天朝的考官向来有没有走后门的现象?’
闺臣说:‘我们天朝是万邦之首,所有的考官都清廉正直。而且国家不惜花费大量资金,设立这个大典,就是为了选拔真才、为国家寻找贤才而设,如果有人走后门,就会让一个真才被埋没,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后代子孙,怎么能兴旺发达呢?所以历来都没有走后门的事情。姐姐有这样的抱负,为什么不一起去试试,我们既然已经结拜,将来自然同甘共苦。如果都能考中,那岂不是一段奇遇?’红红说:‘我已经心灰意冷了,何必再去做‘冯妇’。‘败兵之将,不敢言勇。’虽然承蒙贤妹的好意,怎么敢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够带着我,倒是可以一起去天朝看看,至于考试,就免了。’
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下次再说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注解
穷途:穷途指的是无路可走,陷入绝境的状态。
孝女:孝女是指孝顺父母的女子,这里可能指一个孝顺的女子在困境中。
绝粮:绝粮是指断绝粮食,没有食物。
得生路:得生路意味着找到生存的方法或出路。
仙姑:仙姑是指神仙中的女性,通常在神话传说中出现。
献稻:献稻是指献上稻谷,这里可能是指仙姑帮助孝女解决了粮食问题。
叩头:叩头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即头部触地。
夫人:夫人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这里可能指一个有权势的妇女。
偻罗:指一种鸟类,此处比喻趁乱行事的人。
大板:大板是一种刑具,用于打人。
伦常之道:伦常之道是指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炎凉样子:炎凉样子是指人世间的冷暖变化,比喻世态炎凉。
糟糠之情:糟糠之情是指贫困时共同患难的夫妻感情。
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指忠诚和宽容的道德原则。
面首:面首是指古代贵族男子所收养的年轻男子,这里可能指一种男妾。
考据:考据是指对古书、古物的研究和考证。
绿林:绿林是指古代的山林好汉,即盗贼。
绿林习气:绿林习气是指盗贼的习性或作风。
忠恕:忠恕是指忠诚和宽容,这里指道德修养。
衣箱:衣箱是指装衣服的箱子,这里可能指被盗的财物。
引方:引方可能是指某种药方或治疗方法。
在陈之厄:在陈之厄可能是指某种困境或不幸的遭遇。
淑士国:小说中的虚构国家,代表一个地方。
观光:此处指游览、参观,有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之意。
清肠:指清洁肠胃,此处比喻净化心灵。
聚首山回首洞:小说中的虚构地名,可能寓意着回忆与重逢。
飞升岛极乐洞:小说中的虚构地名,可能寓意着超脱尘世的极乐境界。
清肠稻:小说中的虚构稻种,具有神奇功效,可以让人长期不饿。
观光之话:指游览参观的谈话,此处可能指闺臣提到的女科考试。
旷典:指非常罕见的典章制度,此处指女科考试。
夤缘: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私利,此处指考官通过关系录取考生。
冯妇:比喻失败后不敢再尝试的人,出自《左传》中的典故。
未知:在古文中,’未知’通常指不知道、不清楚的意思。在文学或哲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表达对事物本质或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如何:古文中的’如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或’怎样’,用来询问方式、方法或结果。
下回分解:这是一个常见的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惯用语,意思是故事或情节将在下一回继续讲述,类似于现代的’待续’或’未完待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评注
此句‘未知如何,下回分解’出自古典小说或戏曲中的常见表达,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首先,‘未知’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对于未来往往抱有敬畏之心,认为许多事情超出了人力所能掌控,因此‘未知’二字常用来表达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如何’一词则是对‘未知’的具体化,询问未来的具体情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深入探讨,‘如何’一词体现了这种探究精神。
‘下回分解’是古代小说或戏曲中常用的悬念式结尾,它既是对读者或观众的吸引,也是对故事情节的留白。在古代,人们阅读或观看小说、戏曲时,往往期待下一回的故事发展,‘下回分解’恰好满足了这种期待。
从修辞角度来看,‘下回分解’是一种典型的借代手法,通过‘分解’一词暗示了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此外,‘下回分解’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故事连续性的重视。在古代,故事往往不是一次性讲述完毕,而是分章节、分回目地逐步展开,这种叙事方式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便于故事的传播。
总的来说,‘未知如何,下回分解’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来的看法,也体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