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

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原文

遇白民儒士听奇文观药兽武夫发妙论

话说唐敖忽听先生把他叫做书生,吓的连忙进前打躬道:‘晚生不是书生,是商贾。’

先生道:‘我且问你:你是何方人氏?’唐敖躬身道:‘晚生生长天朝,今因贩货到此。’

先生笑道:‘你头戴儒巾,生长天朝,为何还推不是书生?莫非怕我考你么?’唐敖听了,这才晓得他因儒巾看出,只得说道:‘晚生幼年虽习儒业,因贸易多年,所有读的几句书久已忘了。’

先生道:‘话虽如此,大约诗赋必会作的?’唐敖听说做诗,更觉发慌道:‘晚牛自幼从未做诗,连诗也未读过。’

先生道:‘难为你生在天朝,连诗也不会作?断无此事。你何必瞒我?快些实说!’唐敖发急道:‘晚生实实不知,怎敢欺瞒!’

先生道:‘你这儒巾明明是个读书幌子如何不会作诗?你既不懂文墨,为何假充我们儒家样子,却把自己本来面目失了?难道你要借此撞骗么?还是装出斯文样子要谋馆呢?我看你想馆把心都想昏了!也罢,我且出题考你一考,看你作的何如,如作的好,我就荐你一个美馆。’说罢,把《诗韵》取出,唐敖见他取出《诗韵》,更急的要死,慌忙说道:‘晚生倘稍通文墨,今得幸遇当代鸿儒,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岂肯自暴自弃,不知抬举,至于如此!况且又有美馆之荐,晚生敢不勉力?实因不谙文字,所以有负尊意,尚求垂问同来之人,就知晚生并非有意推辞了。’

先生因向多、林二人道:‘这个儒生果真不知文墨么?’林之洋道:‘他自幼读书,曾中探花,怎么不知!’唐敖暗暗顿足道:‘舅兄要坑杀我了!’只听林之洋又接着说道:‘俺对先生实说罢:他知是知的,自从得了功名,就把书籍撇在九霄云外,幼年读的‘《左传》右传’、‘《公羊》母羊’,还有平日做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一总都就了饭吃了。如今腹中只剩几段‘大唐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律例算盘,倒是熟的。俺求你老人家把这美馆赏俺晚生罢。’

先生道:‘这个儒生既已废业,想是实情。你同那个老儿可会作诗?’多九公躬身道:‘我们二人向来贸易,从未读书,何能作诗。’

先生道:‘原来你们三个都是俗人。’因指林之洋道:‘你既同他们一样,为何还要求我荐馆?可惜你在自生得白净,腹中也少墨水,就是出来贸易,也该略认几字。我看你们虽可造就,无奈都是行路之人,不能在此耽搁;若肯略住两年,我倒可以指点指点。不是我夸口说:我的学问,只要你们在我跟前稍为领略,就够你们终身受用,日后回到家乡,时时习学,有了文名,不独近处朋友都来相访,只怕还有朋友‘自远方来’哩。’

林之洋道:‘据俺魄生看来,岂但‘自远方来’,而且心里还‘乐乎’哩。’先生听了,不觉吃惊,立起身来,把玳瑁眼镜取下,身上取出一块双飞燕的汗中,将眼揩了一揩,望著林之洋上下看一看道:‘你既晓得‘乐乎’故典,明明懂得文墨,为何故意骗我?’

林之洋道:‘这是俺晚生无意碰在典上,至于他的出处,俺实不知。’

先生道:‘你明是通家,还要推辞?’林之洋道:‘俺如骗你,情愿发誓:教俺来生变个老秀才,从十岁进学,不离书本,一直活到九十岁,这对寿终。’

先生道:‘如此长寿,你敢愿意!’林之洋道:‘你只晓得长寿,那知从十岁进学活到九十岁,这八十年岁考的苦处,也就是活地狱了。’

先生仍旧坐下道:‘你们既不晓得文理,又不会作诗,无甚可谈,立在这里,只觉俗不可耐。莫若请出,且到厅外,等我把学生功课完了,再来看货。况且我们谈文,你们也不懂。若久站在此,惟恐你们这股俗气四处传染,我虽‘上智不移’,但馆中诸生俱在年幼,一经染了,就要费我许多陶熔,方能脱俗哩。’

三人只得诺诺连声,慢慢退出,立在厅外。唐敖心里还是扑扑乱跳,惟恐先生仍要谈文,意欲携了多九公先走一步。

忽听先生在内教学生念书。细细听时,只得两句,共八个字:上句三字,下句五字。学生跟着读道:‘切吾切,以反人之切。’

唐敖忖道:‘难道他们讲究反切么?’林之洋:‘你们听听:只怕又是‘问道于盲’来了。’多九公听了,不觉毛骨竦然,连连摇手。

那先生教了数遍,命学生退去,又教一个学生念书,也是两句:上句三字,下句四字。只听师徒高声读道:‘永之兴,柳兴之兴。’也教数遍退去。

三人听了,一毫不懂,于是闪在门旁,暗暗偷看:只见又有一个学生,捧书上去。先生把书用朱笔点了,也教了两遍,每句四字。

只听学生念道:‘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唐敖轻轻说道:‘九公:今日干好万好,幸未同他谈文!刚才细听他们所读之书,不但从未见过,并且语句都是古奥。内中若无深义,为何偌大后生,每人只读数句?无如我们资性鲁钝,不能领略。古人云:‘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若非黑齿前车之鉴,今日稍不留神,又要吃亏了。’

忽见有个学生出来招手道:“先生要看货哩。”

林之洋连忙答应,提著包袱进去。

二人等候多时。

原来先生业已把货买了,在那里议论平色。

唐敖趁空暗暗踱进书馆,把众人之书,细看一遍;又把文稿翻了两篇,连忙退出,

多九公道:“他们所读之书,唐兄都看见了,为何面上胀的这样通红?”

唐敖刚要开言,恰好林之洋把货卖完,也退出来,三人一齐出门,走出巷子。

唐敖道:“今日这个亏吃的不小!我只当他学问渊博,所以一切恭敬,凡有问对,自称晚生。

那知却是这样不通!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多九公道:“他们读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却是何书?”

唐敖道:“小弟才去偷看,谁知他把‘幼’字‘及’字读错,是《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道奇也不奇?”

多九公不觉笑道:“若据此言,那‘永之兴,柳兴之兴’,莫非就是‘求之与,抑与之与’么?”

唐敖道:“如何不是!”

多九公道:“那‘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是何书呢?”

唐敖道:“这几句他只认了半边,却是《孟子》‘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并且书案上还有几本文稿,小弟略略翻了两篇,惟恐先生看见,也不敢看完,忙退出来。”

多九公道:“他那文稿写著甚么?唐兄记得么?”

唐敖道:“内有一本破题所载甚多。

小弟记得有个题目,是‘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二句。

他破的是‘闻其声焉,所以不忍食其肉也。’”

林之洋道:“这个学生作破题,俺不喜他别的,俺只喜他好记性。”

多九公道:“何以见得?”

林之洋道:“先生出的题目,他竟一字不忘,整个写出来,难道记性还不好么?”

唐敖道:“还有一个题目,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他破的是:‘一顷之壤,能致力焉,则四双人丁,庶几有饭吃矣。’”

林之洋道:“他以‘四双人丁’破那‘八口之家’,俺只喜他‘四双’二字把个‘八’字扣的紧紧,万不能移到七口、九口去。”

唐敖道:“还有一个题目,是‘子华使于齐’至‘原思为之宰’。

他的破承,此时记不明白。

我只记得到了渡下,他有两句是:“休言豪富贵公子,且表为官受禄人。”

诸如此类,小弟也记不了许多。

但此等不通之人,我在他眼前卑躬侍立,口口声声,自称‘晚生’,岂不愧死!”

林之洋道:“‘晚生’二字,也无甚么卑微。

若他是早晨生的,你是晚上生的,或他先生几年,你后生几年,都可算得晚生,这怕甚么!

刚才那先生念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当时俺听了,倒替你们耽心:惟恐他要讲究反切,又要吃苦。

如今平安回来,就是好的,管他甚么‘早生、晚生’!

据俺看来:今日任凭吃亏,并未劳神,又未出汗,若比黑齿,也算体面了。”

忽见有个异兽,宛似牛形,头上戴著帽子,身上穿著衣服,有一小童牵著,走了过去。

唐敖道:“请教九公:小弟闻与日神农时白民曾进药兽,不知此兽可是?”

多九公道:“此正药兽,最能治病。

人若有疾,对兽细告病源,此兽即至野外衔一草归,病人捣汁饮之,或煎汤服之,莫不见效。

设或病重,一服不能除根;次日再告病源,此兽又至野外,或仍衔前草,或添一二样,照前煎服,往往治好。

此地至今相传。

并闻此兽比当日更广,渐渐滋生,别处也有了。”

林之洋道:“原来他会行医,怪不得穿著衣帽。

请问九公:这兽不知可晓脉理?可读医书?”

多九公道:“他不会切脉,也未读过医书。

大约略略晓得几样药味。”

林之洋指著药兽道:“俺把你这厚脸的畜牲!医书也未读过,又不晓得脉理,竟敢出来看病!

岂非以人命当耍么!”

多九公道:“你骂他,设或被他听见,准备给你药吃。”

林之洋:“俺又不病,为甚吃药?”

多九公道:“你虽无病,吃了他的药,自然要生出病来。”

说笑间,回到船上,大家痛饮一番。

走了几时,这日风帆顺利,舟行甚速。

唐敖同林之洋立在柁楼,看多九公指拨众人推柁。

忽见前面似烟非烟,似雾非雾,有万道青气,直冲霄汉,烟雾中隐隐现出一座城池。

林之洋道:“这城倒也不小,不知是甚地名?”

多九公把罗盘更香,望一望道:“据老夫看来:前面已到淑士国了。”

唐敖道:“小弟只觉这青气中含著一股异味,九公可知真详么?”

多九公道:“老夫虽路过此地,因未近观,不知是何气味。”

林之洋道:“青属甚味,难道书上也未载著么?”

唐敖道:“按五行五味而论:东方属木,其色青,其味酸。

不知彼处可是如此。”

林之洋望著迎面嗅了一嗅,把头点了两点,道:“妹夫这话,只怕有些意思。”

说话间,相离甚近,惟见梅树丛杂,都有寸数丈高。

那座城池隐隐跃跃,被亿万梅树围在居中。

不多时,船已收口。

林之洋素知此地不通商贩,并无交易,因恐唐敖在船烦闷,所以照会众本手在此拢岸,将船停泊,三人约会同去。

多九公道:‘林兄何不带些货物?设或碰著交易,也未可知。’

林之洋道:‘淑士国从来买卖甚少,俺带甚物去呢?’

多九公道:‘若据‘淑士’两字而论,此地似乎该有读书人。要带货物,惟有笔墨之类最好,并且携带也便。’

林之洋点头,随即携了一个包袱。

三人跳上三极,众水手用棹摆到岸边,一齐上岸,穿人梅林,只觉一股酸气,直钻头脑,三人只得俺鼻而行。

多九公道:‘老夫闻得海外传说:淑士国四时有不断之齑,八节有长青之梅。齑菜多寡,虽不得而知,据这梅树看来,果真不错。’

过了梅林,到处皆是菜园,那些农人,都是儒者打扮。

走了多时,离关不远,只见城门石壁上镌著一副金字对联,字有斗大,远远望去,只觉金光灿烂。

上面写的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多九公道:‘据对联看来,上句含著‘淑’字意思,下句含著‘士’字意思。这两句却是淑土国绝好招牌,怪不得就在城上施展起来。’

唐敖道:‘此地国王,据古人传说乃颛顼之后。看这景象,甚觉儒业,与白民国迥然不同。’

来到关前,只见许多兵役上来。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译文

遇到白民儒士听奇文,观看药兽武夫发妙论。

话说唐敖突然听到先生称呼他为书生,吓得赶紧上前鞠躬说:“晚辈不是书生,是商人。”

先生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唐敖鞠躬回答:“晚辈生长在天朝,现在因为贩卖货物来到这里。”

先生笑着说:“你戴着儒巾,生长在天朝,为什么还说自己不是书生?难道是怕我考你吗?”唐敖听了,这才知道先生是因为看到他戴儒巾才这么说的,只得说:“晚辈虽然幼年学习过儒学,但因为多年从事贸易,所以读过的书已经很久都忘记了。”

先生说:“虽然如此,你大概会写诗赋吧?”唐敖听说要写诗,更加慌张地说:“晚辈从小就没有写过诗,连诗都没有读过。”

先生说:“你既然生长在天朝,怎么可能不会写诗?这绝对不可能。你何必骗我?快说实话!”唐敖焦急地说:“晚辈真的不知道,怎么敢欺骗您!”

先生说:“你这儒巾明显是个读书的幌子,怎么不会写诗?你既然不懂文学,为什么还要装成儒家的样子,却失去了自己的本真?难道你是想借此骗人,还是装出斯文的样子来谋求教职?我看你是想得到教职想得发昏了!好吧,我给你出个题目考考你,看看你写得怎么样,如果写得不错,我就帮你推荐一个好教职。”说完,拿出《诗韵》这本书,唐敖看到他拿出《诗韵》,更加着急,慌忙说:“晚辈如果稍微懂点文学,今天有幸遇到当代的大儒,还想要勉强写点东西,寻求指导,怎么会自暴自弃,不知抬举,到如此地步!何况还有教职的推荐,晚辈怎敢不努力?实在是由于不熟悉文字,所以辜负了您的期望,还请您问一下同来的人,就知道晚辈并非有意推辞了。”

先生于是问多、林二人:“这个儒生真的不懂文学吗?”林之洋说:“他从小读书,曾经中过探花,怎么会不懂!”唐敖暗暗踩脚说:“舅兄要害死我了!”只听林之洋又接着说:“我对先生实话实说吧:他虽然知道,但自从得了功名,就把书籍扔在九霄云外,小时候读的《左传》、《公羊》、《母羊》,还有平时写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都成了饭后的谈资。现在肚子里只剩几段《大唐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的律例和算盘,倒是熟悉的。我求您老人家把这教职赏给我晚辈吧。”

先生说:“这个儒生既然已经放弃了学业,应该是实情。你跟那个老者会写诗吗?”多九公鞠躬说:“我们两个一直从事贸易,从未读书,怎么能写诗。”先生说:“原来你们三个都是俗人。”指着林之洋说:“你既然跟他们一样,为什么还要求我推荐教职?可惜你天生白净,但肚子里墨水不多,就是出来贸易,也应该认识几个字。我看你们虽然可以培养,但无奈都是行走的人,不能在这里停留;如果愿意稍微住两年,我可以指点指点。不要以为我在吹牛:我的学问,只要你们在我面前稍微学习,就够你们终身受用,日后回到家乡,时时学习,有了文名,不仅附近的朋友都会来拜访,只怕还有朋友‘自远方来’呢。”

林之洋说:“按照我晚生的看法,岂止‘自远方来’,而且心里还‘乐乎’呢。”先生听了,不觉惊讶,站起来,摘下玳瑁眼镜,从身上取出一块双飞燕的汗巾,擦了擦眼睛,看着林之洋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既然知道‘乐乎’这个典故,明显懂得文学,为什么故意骗我?”林之洋说:“这是晚辈无意中碰到这个典故,至于它的出处,我真的不知道。”

先生说:“你明明是懂行的,还要推辞?”林之洋说:“如果我骗你,我愿意发誓:让我来生变成一个老秀才,从十岁开始读书,一直不离书本,活到九十岁,这就是我的寿终。”先生说:“如此长寿,你敢愿意!”林之洋说:“你只知道长寿,却不知道从十岁开始读书,活到九十岁,这八十年读书的苦处,就像活在地狱里一样。”先生又重新坐下说:“你们既然不懂文理,又不会写诗,没什么好说的,就请出去,等我把学生的功课完成了,再来看货物。而且我们谈论文学,你们也不懂。如果在这里久站,恐怕你们这股俗气会四处传播,我虽然‘上智不移’,但馆中的学生都还年轻,一旦沾染了,就要花费我很多精力去陶冶,才能摆脱俗气。”

三人只得连声答应,慢慢退出,站在厅外。唐敖心里还是扑通扑通地跳,担心先生还要谈论文学,想要拉着多九公先走一步。

忽然听到先生在里头教学生读书。仔细一听,只有两句,一共八个字:上句三个字,下句五个字。学生跟着读道:‘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唐敖心想:‘难道他们是在讲解反切吗?’林之洋说:‘你们听听:只怕又是‘问道于盲’了。’多九公听了,不觉毛骨悚然,连连摇手。

先生教了几遍,让学生退下,又教另一个学生读书,也是两句:上句三个字,下句四个字。只听师徒高声读道:‘永之兴,柳兴之兴。’也教了几遍让学生退下。

三人听了,一点不懂,于是躲在门旁,偷偷观看:只见又有一个学生捧着书上去。先生用朱笔在书上点了点,也教了两遍,每句四个字。

只听学生念道:‘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唐敖轻声对多九公说:‘九公:今天运气好,幸亏没有跟他谈论文学!刚才仔细听他们读的书,不但从未见过,而且语句都很古奥。里面如果没有深意,为什么这么大的年轻人,每个人只读几句?我们如果资质不聪敏,就不能理解。古人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如果不是因为有黑齿的教训,今天稍微不留神,又要上当了。’

突然有个学生出来招手说:“先生,你要看货吗?”林之洋立刻答应,拿着包裹走了进去。他们等了很长时间。原来先生已经把货买下了,正在那里讨论货物的颜色。

唐敖趁机悄悄地走进书馆,把大家的书都仔细看了一遍;又翻看了两篇文稿,然后匆忙退出。多九公说:“唐兄,你看到了他们读的书,为什么脸色这么红?”唐敖正要说话,恰好林之洋卖完货也出来了,三人一起出门,走出巷子。

唐敖说:“今天真是吃了大亏!我以为他学问渊博,所以非常尊敬他,无论问什么,都自称晚生。没想到他这么不学无术!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多九公说:“他们读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是哪本书的内容?”唐敖说:“我刚刚偷看了一下,没想到他把‘幼’字和‘及’字读错了,是《孟子》里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说奇怪不奇怪?”多九公不禁笑了:“如果这么说,那‘永之兴,柳兴之兴’难道不是‘求之与,抑与之与’吗?”唐敖说:“当然是的!”多九公问:“那‘羊者,良也;交者,孝也;予者,身也’又是哪本书的内容?”唐敖说:“这几句话他只认出了半边,是《孟子》里的‘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而且书桌上还有几篇文稿,我大致翻了两篇,担心先生发现,所以不敢看完,就赶紧退出来了。

多九公问:“他那文稿上写着什么?唐兄还记得吗?”唐敖说:“其中有一本破题写了很多内容。我记得有一个题目是‘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破的是‘闻其声焉,所以不忍食其肉也。’”林之洋说:“这个学生作破题,我不喜欢别的,只喜欢他记性好。”多九公问:“怎么见得?”林之洋说:“先生出的题目,他竟然一字不漏地写出来,难道记性还不好吗?”唐敖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他破的是:‘一顷之壤,能致力焉,则四双人丁,庶几有饭吃矣。’”林之洋说:“他用‘四双人丁’来破‘八口之家’,我只喜欢他‘四双’这两个字把‘八’字扣得紧紧的,绝对不能变成七口或九口。”唐敖说:“还有一个题目是‘子华使于齐’至‘原思为之宰’。他的破承我现在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到了渡下,他有两句是:‘休言豪富贵公子,且表为官受禄人。’诸如此类,我记不住那么多。但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我在他面前低声下气,自称‘晚生’,岂不是要羞死!”林之洋说:“‘晚生’这两个字,也没有什么卑微的。如果他是在早晨生的,你是晚上生的,或者他比你大几年,你比他小几年,都可以算作晚生,这有什么可怕的!刚才那位先生念的‘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我当时听了,还替你们担心:生怕他要讲究反切,又要受苦。现在平安回来了,就是好的,管他什么‘早生、晚生’!在我看来:今天虽然吃了亏,但并没有劳神,也没有出汗,比起黑齿来,也算是有面子了。

突然看到一个异兽,形状像牛,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穿着衣服,一个小童牵着它走过。

唐敖问多九公:‘九公,我听说在神农时代,白民曾进献过药兽,不知道这个兽是不是那种药兽?’多九公说:‘这正是药兽,最能治病。如果有人生病,向兽详细说明病情,这个兽就会去野外衔一株草回来,病人把草汁喝下,或者煎成汤服用,往往都会见效。如果病情严重,一剂药不能根治,第二天再说明病情,这个兽又会去野外,或者还是衔回那株草,或者再加一两样药,按照之前的办法煎服,往往能治好。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而且听说这种兽比以前更多了,渐渐繁殖开来,其他地方也有了。’林之洋说:‘原来它会看病,难怪它穿着衣帽。请问九公,这兽懂脉理吗?读过医书吗?’多九公说:‘它不会切脉,也没有读过医书。大概只知道几种药味。’林之洋指着药兽说:‘你这个厚脸皮的畜牲!既没有读过医书,也不懂脉理,竟然敢出来给人看病!这不是把人命当儿戏吗!’多九公说:‘你骂它,万一它听见,准备给你药吃。’林之洋说:‘我又没病,为什么要吃药?’多九公说:‘你虽然没有病,吃了它的药,自然会生病。’大家说说笑笑,回到了船上,一起痛饮了一顿。

过了不久,这天风帆顺利,船行得很快。唐敖和林之洋站在舵楼上,看着多九公指挥众人推舵。突然看到前面像烟又不像烟,像雾又不像雾,有上万道青气直冲云霄,烟雾中隐约出现了一座城池。林之洋说:‘这个城也不小,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多九公调整了罗盘,望了望说:‘据我看来,前面已经到淑士国了。’唐敖说:‘小弟只觉得这青气中有一股异味,九公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多九公说:‘我虽然路过这里,但因为没靠近看过,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林之洋说:‘青色属于什么味道?难道书上没有记载吗?’唐敖说:‘按照五行五味的说法:东方属木,其色青,其味酸。不知道那里是不是这样。’林之洋朝着前面嗅了嗅,点了点头,说:‘妹夫的话,可能有些道理。’说话间,离得很近,只见梅树丛生,都有几丈高。那座城池隐约可见,被亿万梅树围绕着。

没过多久,船已经靠岸了。林之洋知道这个地方不通商贩,也没有什么交易,所以担心唐敖在船上会感到无聊,因此就通知众船员在这里靠岸,把船停泊下来,三个人约定一起去散步。

多九公说:“林兄为什么不带些货物呢?万一遇到交易的机会,也未可知。”林之洋说:“淑士国从来买卖很少,我带什么去呢?”多九公说:“如果根据‘淑士’这两个字来推测,这个地方似乎应该有读书人。如果要带货物,最好是笔墨之类的,而且携带起来也方便。”林之洋点点头,随即拿起了一个包裹。

三个人跳上小船,众船员用桨划船靠岸,大家一起上岸,穿过梅林,只觉得一股酸味直冲头脑,三个人只能捂着鼻子往前走。多九公说:“我听说海外的传说,淑士国有四季不断的美味菜,八节都有常青的梅树。菜的数量虽然不知道,但从这些梅树来看,确实如此。”

穿过梅林,到处都是菜园,那些农夫都穿着儒者的衣服。走了好一会儿,离城门不远了,只见城门石壁上刻着一副金色的对联,字有斗那么大,远远望去,只觉得金光闪闪。上面写着:

想要提高家门地位就要做好事,想要有好子孙就必须读书。

多九公说:“从对联来看,上句含有‘淑’字的意思,下句含有‘士’字的意思。这两句话是淑士国的绝好招牌,难怪能在城门上展示出来。”唐敖说:“这里的国王,据古人传说,是颛顼的后代。看这里的景象,非常重视儒学,与白民国截然不同。”

来到城门前,只见许多士兵走了上来。

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下一回再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注解

白民:指古代对白种人的称呼,这里可能指外国人士。

儒士:古代指研究儒家学说的人,也泛指读书人。

奇文:指不同寻常的文章,有独到见解或新颖内容的文章。

药兽:可能指传说中的能制药的神奇动物,这里可能比喻有特殊才能的人。

武夫:古代对武士的称呼,这里可能指有武艺的人。

唐敖:小说中的人物,此处为故事中的主人公。

书生:古代指读书人,这里可能指唐敖自认为的读书人形象。

儒巾:古代读书人戴的一种帽子,这里可能指唐敖的装束。

诗赋: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包括诗歌和赋。

探花: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中的第三名。

《左传》: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释之一。

《公羊》: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打油诗:一种轻松诙谐的诗歌形式,常用于日常交流。

汗巾:古代男子束在腰间的一种布巾,此处可能指一种装饰品。

反切:古代汉字注音方法之一,通过两个汉字来注音第三个汉字。

《诗韵》:古代一种诗歌韵律的书籍。

鸿儒:指学识渊博的学者。

《大唐律仪注单》:古代的一种法律书籍。

行路之人:指旅行的人,这里可能指唐敖等人。

陶熔:指陶冶、锻炼,这里可能指教育、培养。

自远方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句为“自远方来,民莫不嘉”,意指从远方来的人,没有人不赞美。

上智不移:指非常聪明的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黑齿前车之鉴:比喻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资性鲁钝:指智力迟钝,不聪明。

先生:指有学问的长者或教师。

学问:指知识、学识,这里指某人的学术造诣。

货:指商品,这里指学生所招手的货物。

包袱:古代用来包裹衣物或物品的布袋。

议论平色:指对货物进行评价或讨论其质量。

书馆:古代的图书馆或书房。

文稿:指手写的文章或论文。

晚生:古代谦辞,用于年轻晚辈对年长者的自称。

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指一种古汉语的注音方法,这里的“切”是注音的切音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为尊重年幼者,并推广到对所有年幼者的尊重。

永之兴,柳兴之兴:可能是对《诗经》中某些诗句的误读或误记。

求之与,抑与之与:可能是对《诗经》中某些诗句的误读或误记。

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为“痒”是养的意思,“校”是教的意思,“序”是射箭的意思。

破题:指对题目进行解析或阐述的开头部分。

子华使于齐:出自《左传》,指子华出使齐国。

原思为之宰:出自《论语》,指原思做了孔子的管家。

切脉:中医术语,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脉理:指脉象的规律和诊断方法。

药味:指药物的味道,这里指药的性质和功效。

罗盘:古代的一种指南工具,用于辨别方向。

五行五味:中医理论,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味(辛、酸、苦、甘、咸),用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霄汉:指高空的云层,比喻极高的地方。

淑士国:与上文相同,指淑士国。

收口:指船只到达目的地,停止航行。

商贩:指从事商业贸易的人。

交易:指买卖活动。

拢岸:指船只靠岸。

素知:一向知道;平素知道。

照会:通知;告知。

本手:原意指围棋术语,此处可能指船上的水手。

烦闷:心情不畅快;烦恼闷闷。

货物:指用于交换的物品。

笔墨:指书写和绘画用的笔和墨。

便:方便。

三极:指船上的三个桅杆。

棹:船桨。

梅林:种植梅花的树林。

齑:古代一种用谷物磨成的细粉,类似现在的米粉。

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长青之梅:指常绿的梅花。

据:根据;依据。

招牌:比喻事物的显著标志或代表。

国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颛顼: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上古华夏族的首领。

儒业:指儒家学说及其相关的事业。

白民国:小说《镜花缘》中的一个国家名,与淑士国形成对比。

兵役:指国家的军事服役人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评注

不多时,船已收口。林之洋素知此地不通商贩,并无交易,因恐唐敖在船烦闷,所以照会众本手在此拢岸,将船停泊,三人约会同去。

此句描绘了船行至目的地后,林之洋考虑到同伴唐敖可能因旅途寂寞而烦闷,故决定停靠船只,一同上岸游览。此中透露出林之洋的细心和关怀,体现了古代人际交往中重视友情的文化传统。

多九公道:“林兄何不带些货物?设或碰著交易,也未可知。”

多九公的提议既显示出他对于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也反映了古代商人对于交易机会的期待和追求。此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商人的智慧与机敏。

林之洋道:“淑士国从来买卖甚少,俺带甚物去呢?”

林之洋的回应表明他对淑士国的商业环境并不了解,反映出古代中国旅行者对于异国文化的陌生感。同时,也暗示了古代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有限性。

多九公道:“若据‘淑士’两字而论,此地似乎该有读书人。要带货物,惟有笔墨之类最好,并且携带也便。”

多九公的这番话体现了古代中国文人对于文化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交流的期待。他通过分析地名来推测当地的文化特点,并建议携带文化用品作为礼物,这反映了古代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觉。

林之洋点头,随即携了一个包袱。

林之洋的点头表示认同,随即行动,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行动力与执行力。

三人跳上三极,众水手用棹摆到岸边,一齐上岸,穿人梅林,只觉一股酸气,直钻头脑,三人只得俺鼻而行。

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旅行者在异国他乡的感受,酸气、鼻酸等感官体验,增强了情境的真实感。

多九公道:“老夫闻得海外传说:淑士国四时有不断之齑,八节有长青之梅。齑菜多寡,虽不得而知,据这梅树看来,果真不错。”

多九公的这句话结合了传说与现实,通过观察梅树来推测当地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过了梅林,到处皆是菜园,那些农人,都是儒者打扮。

此句描绘了淑士国的风土人情,农人儒者打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走了多时,离关不远,只见城门石壁上镌著一副金字对联,字有斗大,远远望去,只觉金光灿烂。

城门石壁上的对联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金光灿烂的描写,增强了场景的庄重与神圣感。

上面写的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对联的内容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强调道德与教育的重要性,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映。

多九公道:“据对联看来,上句含著‘淑’字意思,下句含著‘士’字意思。这两句却是淑土国绝好招牌,怪不得就在城上施展起来。”

多九公通过分析对联内容,进一步揭示了淑士国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文化解读能力。

唐敖道:“此地国王,据古人传说乃颛顼之后。看这景象,甚觉儒业,与白民国迥然不同。”

唐敖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不同文化的辨识能力。

来到关前,只见许多兵役上来。

此句描绘了古代中国的边境防御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和军事意识。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此句为小说常见的悬念设置,为读者留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6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