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九回

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九回-原文

服肉芝延年益寿食朱草入圣超凡

话说唐敖闻多九公之言,不觉叹道:‘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据小弟看来,此鸟秉性虽痴,但如此难为之事,并不畏难,其志可嘉。每见世人明明放著易为之事,他却畏难偷安,一味磋跎,及至老大,一无所能,追悔无及。如果都象精卫这样立志,何思无成!——请问九公,小弟闻得此鸟生在发鸠山,为何此处也有呢?’

多九公笑道:‘此鸟虽有衔石填海之异,无非是个禽鸟,近海之地,何处不可生,何必定在发鸠一山。况老夫只闻鸲鹆不逾济,至精卫不逾发鸠,这却未曾听过。’

林之洋道:‘九公,你看前面一带树林,那些树木又高又大,不知甚树?俺们前去看看。如有鲜果,摘取几个,岂不是好?’

登时都至崇林。迎面有株大树,长有五丈,大有五围;上面并无枝节,惟有无数稻须,如禾穗一般,每穗一个,约长丈余。

唐敖道:‘古有‘木禾’之说,今看此树形状,莫非木禾么?’

多九公点头道:‘可惜此时稻还未熟。若带几粒大米回去,因是罕见之物。’

唐敖道:‘往年所结之稻,大约都被野兽吃去,竟无一颗在地。’

林之洋道:‘这些野兽就算嘴馋好吃,也不能吃得颗粒无存。俺们且在草内搜寻,务要找出,长长见识。’

说罢,各处寻觅。不多时,拿著一颗大米道:‘俺找著了。’二人进前观看,只见那米有三寸宽,五寸长。

唐敖道:‘这米若煮成饭,岂不有一尺长么?’

多九公道:‘此米何足为奇!老夫向在海外,曾吃一个大米,足足饱了一年。’

林之洋道:‘这等说,那米定有两丈长了?当日怎样煮他?这话俺不信。’

多九公道:‘那米宽五寸,长一尺。煮出饭来,虽无两丈,吃过后满口清香,精神陡长,一年总不思食。此话不但林兄不信,就是当时老夫自己也觉疑惑。后来因闻当年宣帝时背阴国来献方物,内有‘清肠稻’,每食一粒,终年不饥,才知当日所食大约就是清肠稻了。’

林之洋道:‘怪不得今人射鹄,每每所发的箭离那鹄子还有一二尺远,他却大为可惜,只说‘差得一米’,俺听了着实疑惑,以为世上哪有那样大米。今听九公这话,才知他说‘差得一米’,却是煮熟的清肠稻!’

唐敖笑道:‘‘煮熟’二字,未免过刻。舅兄此话被好射歪箭的听见,只怕把嘴还要打歪哩!’

忽见远远有一小人,骑著一匹小马,约长七八寸,在那里走跳。

多九公一眼瞥见,早巳如飞奔去。

林之洋只顾找米,未曾理会。

唐敖一见,那敢怠慢,慌忙追赶,那个小人也朝前奔走。

多九公腿脚虽便,究竟筋力不及,兼之山路崎岖,刚离小人不远,不防路上有一石块,一脚绊倒,及至起来,腿上转筋,寸步难移。

唐敖得空,飞忙越过,赶有半里之遥,这才赶上,随即捉住,吃入腹内。

多九公手扶林之洋,气喘嘘嘘走来,望著唐敖叹道:‘一饮一酌,莫非前定。’何况此等大事!这是唐兄仙缘凑巧,所以毫不费事,竞被得著了。’

林之洋道:‘俺闻九公说有个小人小马被妹夫赶来,俺们远远见你放在嘴边,难道连人带马都吃了?俺甚不明,倒要请问,有甚仙缘?’

唐敖道:‘这个小人小马,名叫‘肉芝’。当日小弟原不晓得。今年从都中回来。无志功名,时常看看古人养气服食等法,内有一条言:‘行山中如见小人乘著车马,长五七寸的,名叫“肉芝”,有人吃了,延年益寿、并可得道成仙。’此话虽不知真假,谅不致有害,因此把他捉住,有偏二兄吃了。’

林之洋笑道:‘果真这样,妹夫竟是活神仙了。你今吃了肉芝,自然不饥,只顾游玩,俺倒饿了。刚才那个小人小马,妹夫吃时,可还剩条腿儿,给俺解解馋么?’

多九公道:‘林兄如饿,恰好此地有个充饥之物,’随向碧草丛中摘了几枝青草道:‘林兄把他吃了,不但不饥,并且头目还觉清爽。’

林之洋接过,只见这草宛如韭菜,内有嫩茎,开著几朵青花。

即放口内,不觉点头道:‘这草一股清香,倒也好吃。请问九公,他叫甚么名号?以后俺若游山饿时,好把他来充饥。’

唐敖道:‘小弟闻得海外鹊山有草,青花如韭,名‘祝余’,可以疗饥,大约就是此物了?’

多九公连连点头,于是又朝前走。

林之洋道:‘好奇怪!果真饱了!这草有这好处,俺要多找两担,放在船上,如遇缺粮,把他充饥,比当年妹夫所传辟谷方子,岂不省事?’

多九公道:‘此草海外甚少,何能找得许多。况一经离土其叶即枯,若要充饥,必须嫩茎,枯即无用了。’

只见唐敖忽在路旁折了一枝青草,其叶如松,青翠异常。叶上生著—子,大如芥子。

把子取下,手执青草道:‘舅兄才吃祝余,小弟只好以此奉陪了。’说罢吃人腹内。

又把那个芥子,放在掌中,吹气一口,登时从那子中生出一枝青草也如松叶.约长一尺;再吹一口,又长一尺;一连吹气三口,共有三尺之长。放在口边。

随又吃了。

林之洋笑道:‘妹夫要这样嘴嚼,只怕这里青草都被你吃尽哩。这芥子忽变青草这是甚故?’

多九公道:‘此是‘蹑空草’,又名掌中芥。取子放在掌中,一吹长一尺,再吹又长一尺,至三尺止。人若吃了,能立空中,所以叫作‘蹑空草’。’

林之洋道:‘有这好处,俺也吃他几枝,久后回家,倘房上有贼,俺撺空捉他,岂不省事?’

于是各处寻了多时,并无踪影。

多九公道:‘林兄不必找了。此草不吹不生,这空山内有谁吹气栽他?刚才唐兄所吃的,大约此子因鸟雀啄食,受了呼吸之气,因此落地而生,并非常见之物,你却从何寻找?老夫在海外多年,今日也是初次才见,若非唐兄吹他,老夫还不知就是蹑空草哩。’

林之洋道:‘吃了这草,就能站在空中,俺想这话到底古怪。要求妹夫试试,果能平空站住,俺才信哩。’

唐敖道:‘此草才吃未久,如何就有效验。——也罢,小弟权且试试。’随即将身一纵,就如飞舞一般,撺将上去,离地约有五六丈。

果然两脚登空,犹如脚踏实地,将身立住,动也不动。

林之洋拍手笑道:‘妹夫如今竟是‘平步青云’了。果真吃了这草就能撺空,倒也好顽。妹夫何不再走几步?若走的灵便,将来行路,你就空中行走,两脚并不沾土,岂不省些鞋袜?’

唐敖听了,果真就要空中行走,谁知方才举足,随即坠下。

林之洋道:‘妹夫怎么不朝上撺倒朝下坠?这是甚意?’

唐敖道:‘小弟刚才明明朝上撺去,谁知并不由我作主,何尝是我有意落下。’

多九公笑道:‘你在空中要朝上撺,两脚势必用力,又非脚踏实地,焉有不坠?若依林兄所说,慢慢一层一层撺去,倘撺千百遍,岂不撺上天么?安有此理!’

唐敖道:‘此时忽觉一阵清香,莫非此核还有香味么?’

多九公道:‘这股香气,细细闻去,倒象别处随风刮来。我们何不顺著香味,各处看看?’

大家于是分路找寻。

唐敖穿过树林,走过峭壁,各处探望。

只见路旁石缝内生出一枝红草约长二尺,赤若涂朱,甚觉可爱。

端详多时,猛然想起:‘服食方内言:‘朱草’状如小桑,茎似珊瑚,汁流如血;以金玉投之,立刻如泥。——投金名叫‘金浆’,投玉名叫‘玉浆’。——人若服了,皆能入圣超凡。且喜多、林二人俱未同来,今我得遇仙草,可谓有缘。奈身边并无金器,这劫怎好?……’

因想了一想:‘头巾上有个小小玉牌,何不试试?’

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断,齐放掌中,连揉带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红。

随即放人口内,只觉芳馨透脑。

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不觉喜道:‘朱草才吃未久,就觉神清气爽,可见仙家之物,果非小可。此后如能断谷,其余别的工夫更好做了。今日吃了许多仙品,不知膂力可能加增?’

只见路旁有一残碑,倒在地下,约有五七百斤。

随即走进,弯下腰去,毫不费力,轻轻用手捧起,借著蹑空草之术,乘势将身一纵,撺在空中,略停片刻,慢慢落下。

走了两步,将碑放下道:‘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不意朱草竟有如许妙处!’

只见多九公携著林之洋走来道:‘唐兄忽然满口通红,是何缘故?’

唐敖道:‘不瞒九公说,小弟才得一枝朱草,却又有偏二位吃了。’

林之洋道:‘妹夫吃他有甚好处?’

多九公道:‘此草乃天地精华凝结而生,人若服了,有根基的,即可了道成仙。老夫向在海外,虽然留心,无如从未一见。

今日又被唐兄遇著,真是天缘凑巧。将来优游世外,名列仙班,已可概见。那知这阵香气,却成就了唐兄一段仙缘!’

林之洋道:‘妹夫不久就要成仙,为甚忽然愁眉苦脸?难道舍不得家乡,怕做神仙么?’

唐敖道:‘小弟吃了朱草,此时只觉腹痛,不知何故。’

话言未了,只听腹中响了一阵,登时浊气下降,微微有声。

林之洋用手掩鼻道:‘好了!这草把妹夫浊气赶出,身上想必畅快?不知腹中可觉空疏?旧日所作诗文可还依旧在腹么?’

唐敖低头想了一想,口中只说‘奇怪’。

因向多九公道:‘小弟起初吃了朱草,细想幼年所作诗文,明明全都记得。不意此刻腹痛之后,再想旧作,十分中不过记得一分,其余九分再也想不出。不解何意?’

多九公道:‘却也奇怪。’

林之洋道:‘这事有甚奇怪!据俺看来,妹夫想不出的那九分,就是刚才那股浊气,朱草嫌他有些气味,把他赶出。他已露出本相,钻入俺的鼻内,你却那里寻他?其余一分,并无气味,朱草容他在内,如今好好在你腹中,自然一想就有了。——俺只记挂妹夫中探花那本卷子,不如朱草可肯留点情儿?——妹夫平日所作窗稿,将来如要发刻,据俺主意,不须托人去选,就把今日想不出的那九分全都删去,只刻想得出的那一分,包你必是好的。若不论好歹,一概发刻,在你自己刻的是诗,那知朱草却大为不然。可惜这草甚少,若带些回去给人吃了,岂不省些刻工?朱草有这好处,九公为甚不吃两枝?难道你无窗稿要刻么?’

多九公笑道:‘老夫虽有窗稿要刻,但恐赶出浊气,只怕连一分还想不出哩。林兄为何不吃两枝,赶赶浊气?’

林之洋道:‘俺又不刻‘酒经’,又不刻‘食谱’,吃他作甚?’

唐敖道:‘此话怎讲?’

林之洋道:‘俺这肚腹不过是酒囊饭袋,若要刻书,无非酒经食谱,何能比得二位。怪不得妹夫最好游山玩水,今日俺见这些奇禽怪兽,异草仙花,果然解闷。’

多九公道:‘林兄刚说果然,巧巧竟有‘果然’来了。’

只见山坡上有个异兽,——形象如猿,浑身白毛,上有许多黑文,其体不过四尺,后面一条长尾,由身子盘至顶上,还长二尺有余。

毛长而细,颊下许多黑髯。

守著一个死兽在那里恸哭。

林之洋道:‘看这模样,竟象一个络腮胡子。不知为甚这样啼哭?难道他就叫作‘果然’么?’

多九公道:‘此兽就是‘果然’,又名‘然兽’。其性最义,最爱其类。猎户取皮作褥,货卖获利。往往捉住一个打死放在山坡,如有路过之然,一经看见,即守住啼哭,任人捉获,并不逃窜。此时在那里守着死然恸哭,想来又是猎户下的[某鸟]子。少刻猎户看见,毫不费力,就捉住了。’

忽见山上起一阵大风,刮的树木刷刷乱响。

三人见风来的古怪,慌忙躲入树林。

风头过去,有只斑毛大虫,从空撺了下来。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九回-译文

吃肉芝可以延年益寿,吃朱草可以超凡入圣。

唐敖听了多九公的话,不禁感叹道:‘我以前以为精卫填海的事情太过于荒唐,一定是后人附会。今天亲眼所见,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真是“少见多怪”啊。在我看来,这只鸟虽然有些傻,但是面对这么困难的事情,它并不害怕困难,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常常看到世人明明有容易的事情可以做,却因为害怕困难而偷懒,一味地拖延,等到年老时,却一无所成,后悔也来不及。如果都能像精卫这样立志,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请问九公,我听说这只鸟生在发鸠山,为什么这里也有呢?”

多九公笑着回答:‘这只鸟虽然有填海的异事,但毕竟还是一只鸟,海边附近的地方,哪里不能生存,为什么一定要在发鸠山呢。再说,我只听说过鸲鹆不越过济水,至于精卫不越过发鸠山,这我却没听说过。’

林之洋说:‘九公,你看前面的树林,那些树又高又大,不知道是什么树?我们去看看。如果有什么新鲜水果,摘几个来吃,不是很好吗?’于是他们都走到茂密的树林中。迎面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五丈高,树围有五围大;树上没有枝节,只有无数的稻须,像禾穗一样,每个穗子一个,大约有一丈长。

唐敖说:‘古时候有“木禾”的说法,现在看这棵树的形状,难道就是木禾吗?’多九公点头道:‘可惜现在稻子还没有成熟。如果带几粒大米回去,因为是罕见的东西。’唐敖说:‘往年结的稻子,大概都被野兽吃光了,地上连一颗都没有。’林之洋说:‘这些野兽就算嘴馋好吃,也不能吃得一颗不剩。我们还是在草里找找,一定要找到,增长见识。’说完,他们就四处寻找。不久,他们找到了一颗大米,说:‘我找到了。’两人上前观看,只见这颗米有三寸宽,五寸长。

唐敖说:‘这米如果煮成饭,岂不是有一尺长吗?’多九公说:‘这种米有什么稀奇!我以前在海外,曾经吃过一颗大米,足够我吃一年。’林之洋说:‘这么说,那米一定有二十丈长了?当时是怎么煮的?我不信。’多九公说:‘那颗米宽五寸,长一尺。煮出来的饭,虽然没有二十丈,但是吃过后满口清香,精神立刻旺盛,一年都不觉得饿。这不仅仅林兄不信,就是我当时自己也觉得疑惑。后来因为听说当年宣帝时背阴国来献方物,里面有“清肠稻”,每吃一粒,全年不饿,才知道当时吃的可能就是清肠稻。’林之洋说:‘怪不得现在的人射箭,每次射出的箭离那鸿鹄还有一尺多远,他们就非常惋惜,只说“差了一米”,我听了觉得很奇怪,以为世界上哪有那样的大米。现在听了九公的话,才知道他说“差了一米”,其实是煮熟的清肠稻!’唐敖笑着说:‘“煮熟”这两个字,未免太过分了。舅兄这话如果被好射歪箭的人听见,只怕他们的嘴还要歪得更厉害呢!’

突然,他们远远地看到一个小孩,骑着一匹小马,大约七八寸长,在那里蹦跳。多九公一眼看到,立刻飞奔过去。林之洋只顾找米,没有注意到。唐敖一见,不敢怠慢,连忙追赶,那个小孩也向前奔跑。多九公虽然腿脚灵活,但是毕竟年纪大了,加上山路崎岖,刚离开小孩不远,不小心踩到一块石头上,摔倒了,起来后腿抽筋,一步也走不动。唐敖趁机飞快地越过,追了半里路,才追上,随即抓住,吞到肚子里。多九公扶着林之洋,气喘吁吁地走来,看着唐敖叹道:‘一饮一酌,莫非前定。何况这种大事!这是唐兄的仙缘,所以毫不费力就得到了。’林之洋说:‘我听说九公说有个小孩和小马被妹夫追上,我们远远地看到你把东西放在嘴边,难道连人带马都吃了?我不明白,倒要问问,有什么仙缘?’唐敖说:‘这个小孩和小马,名叫“肉芝”。我以前并不知道。今年从京城回来后,无意于功名,经常看看古人养生食用的方法,其中有一条说:“在山中如果见到小人骑着车马,长五七寸的,名叫“肉芝”,有人吃了它,可以延年益寿,并可以成仙。”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想来不会有害,所以我把它抓住了,留给二哥吃。’

林之洋笑着说:‘如果真的这样,妹夫简直就是活神仙了。你今天吃了肉芝,自然不饿,只管游玩,我倒是饿了。刚才那个小孩小马,妹夫吃的时候,是不是还剩一条腿,给我解解馋?’

多九公说:‘林兄如果饿了,恰好这里有一种可以充饥的东西,’说着从碧绿的草丛中摘了几枝青草:‘林兄吃了它,不但不饿,而且头脑还觉得清爽。’林之洋接过,只见这草像韭菜一样,里面有嫩茎,开着几朵青花。他放进嘴里,不禁点头道:‘这草有一股清香,很好吃。请问九公,它叫什么名字?以后我如果游山饿了,可以用它来充饥。’唐敖说:‘我听说海外鹊山有一种草,青花像韭菜,名叫“祝余”,可以充饥,大概就是这种东西了。’多九公连连点头,于是他们又继续前行。林之洋说:‘真奇怪!果然吃饱了!这草有这样的好处,我要多找一些,放在船上,如果遇到缺粮,可以用它来充饥,比当年妹夫传给我的辟谷方子,不是更方便吗?’多九公说:‘这种草在海外很少见,怎么找得到那么多。而且一旦离开土地,叶子就会枯萎,如果想要充饥,必须吃嫩茎,枯萎了就没有用了。’

只见唐敖在路边折了一枝青草,叶子像松叶一样,非常青翠。叶子上长着一个像芥子那么大的小东西。他摘下这个小东西,手拿着青草说:‘舅兄刚刚吃了祝余,小弟只好用这个来陪你吃了。’说完就吞进了肚子。他又把那个芥子放在掌中,吹了一口气,立刻从那个小东西中长出一枝青草,叶子也像松叶一样,大约有一尺长;再吹一口气,又长了一尺;连续吹了三口气,总共长了三尺。他把草放在嘴边,又吃了。

林之洋笑着说:‘妹夫你要这样嚼草,只怕这里的青草都要被你吃光了。这芥子怎么突然变成青草了?’多九公说:‘这是“踏空草”,也叫“掌中芥”。把种子放在掌中,吹一口气就能长一尺,再吹一口气又长一尺,直到三尺为止。人如果吃了,就能站在空中,所以叫“踏空草”。’林之洋说:‘有这样的好处,我也想吃几枝,以后回家,如果房上有贼,我就空手捉他,岂不是省事?’于是他们四处寻找了很久,但一点踪迹都没有。

多九公说:‘林兄不必找了。这种草不吹就不会生长,这空山里没有人吹气种植它。刚才唐兄吃的,大概是因为鸟雀啄食,吸收了呼吸之气,所以落地生长,不是常见的东西,你从哪里找起?老夫在海外多年,今天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果不是唐兄吹它,老夫还不知道这就是踏空草。’林之洋说:‘吃了这草就能站在空中,我想这话太奇怪了。要求妹夫试试,如果真的能平空站住,我才信。’唐敖说:‘这草才吃不久,怎么就能见效?——好吧,小弟就试试。’于是他纵身一跃,就像飞舞一样,跳了起来,离地大约五六丈高。果然双脚离地,就像脚踏实地一样,站稳了,一动不动。

林之洋拍手笑着说:‘妹夫现在已经是“平步青云”了。如果真的吃了这草就能跳到空中,那也很好玩。妹夫为什么不再走几步?如果走得灵活,将来走路,你就在空中行走,双脚不沾土,不是省事吗?’唐敖听了,真的就要在空中行走,谁知道他刚一抬脚,就立刻掉下来了。

林之洋说:‘正好那边有一棵枣树,上面有几个大枣,妹夫既然会跳高,为什么不去摘几个?解解渴也好。’他们走到树下仔细一看,发现那不是枣树。

多九公说:‘这种果实叫“刀味核”,味道完全不确定,随刀而变,所以叫“刀味核”。有人吃了,可以成为地仙。我们今天如果能得到这个核,即使不能成仙,也可以延年益寿。但是这个核长在树梢上,高达十几丈,唐兄即使会跳高,也够不到,怎么能摘到?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林之洋听了,怎么肯甘心,于是低头想了一会儿,突然高兴地说:‘我想了一个主意,妹夫跳到空中,稍微停一下,然后再往上跳,就像爬梯子一样,慢慢跳上去,不怕这个核摘不到。’唐敖听了,还是不同意。

无奈林之洋再三催促,唐敖只得跳到空中。停了一会儿,静下心来,站稳了,然后又用力往上跳,只觉得身体像蝉的翅膀一样,飘飘荡荡,不知不觉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掉了下来。

林之洋跺脚说:‘妹夫为什么往上跳却往下掉?是什么意思?’唐敖说:‘我刚才明明往上跳,怎么知道不是我自己控制的呢?’多九公笑着说:‘你在空中要往上跳,两只脚必然会用力,又不是脚踏实地,怎么可能不掉下来?如果按照林兄说的,慢慢一层层跳上去,跳千百遍,难道不会跳到天上吗?哪有这个道理!’

唐敖说:‘这时突然闻到一阵清香,难道这个核还有香味吗?’多九公说:‘这股香气,细细闻去,倒像是别处随风刮来的。我们为什么不顺着香味四处看看?’于是他们分头寻找。唐敖穿过树林,走过峭壁,四处查看。

只见路边石缝里长出一枝红草,大约有两尺长,鲜红如朱砂,非常可爱。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服食方内言:“朱草”形状像小桑树,茎像珊瑚,汁液流出来像血一样;把金玉投入其中,立刻变成泥。——投入金叫做“金浆”,投入玉叫做“玉浆”。人如果服了,都能进入圣贤之境。幸好多、林二人没有一起来,今天我遇到了仙草,可以说是有缘。但是身边没有金器,这该怎么办?’他想了一会儿:‘头巾上有个小玉牌,为什么不试试?’想完,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部折断,放在掌中,揉搓起来,果然玉牌变成了泥,颜色非常红。然后他把它放在嘴里,只觉得香气透脑。

刚吃完,立刻精神焕发。他高兴地说:‘朱草才吃不久,就感觉神清气爽,可见仙家之物,果然非同小可。今后如果能断谷,其他的功夫就更好做了。今天吃了这么多仙品,不知道体力是否会增强?’只见路旁有一块残碑,倒在地上,大约有五七百斤。他走进去,弯下腰,毫不费力,轻轻用手捧起,借助于踏空草的技巧,纵身一跃,跳到空中,稍微停了一会儿,慢慢落下。走了两步,放下碑说:‘现在服了朱草,只觉得耳聪目明,没想到回想起来小时候读的经书,一点都没忘,平时写的诗文,也都像在眼前。没想到朱草竟然有如此妙处!’只见多九公带着林之洋走来,说:‘唐兄忽然满嘴通红,是什么原因?’唐敖说:‘不瞒九公,小弟刚得到一枝朱草,却又有幸让两位也吃了。’林之洋说:‘妹夫吃它有什么好处?’多九公说:‘这种草是天地精华凝结而成的,人如果服了,有根基的,就可以修成正果,成仙。老夫在海外,虽然留心,却从未见过。

今天又被唐兄遇到,真是天缘巧合。将来逍遥于世外,名列仙班,已经可以预见。那知这阵香气,却成就了唐兄一段仙缘!’林之洋说:‘妹夫不久就要成仙,为什么忽然愁眉苦脸?难道是舍不得家乡,害怕做神仙吗?’唐敖说:‘小弟吃了朱草,现在只觉得肚子疼,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话还没说完,只听肚子响了一下,立刻觉得浊气下降,还有微弱的声音。林之洋用手捂住鼻子说:“好了!这草把妹夫的浊气赶出来了,身上应该感觉轻松吧?不知道肚子里面是不是感觉空了?以前写的诗文还在肚子里吗?

唐敖低头想了一会儿,只说‘奇怪’。于是对多九公说:‘我刚开始吃朱草的时候,仔细回想小时候写的诗文,明明都记得。没想到肚子疼过后,再想以前的作品,十个里面只能记住一个,剩下的九个都回想不起来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多九公说:‘这也挺奇怪的。’林之洋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看妹夫想不起来的那九个,就是刚才那股浊气,朱草嫌它有味道,把它赶出来了。它已经露出了本来面目,钻进了我的鼻子,你到哪里去找它呢?剩下的一个,没有味道,朱草让它留在里面,现在好好地在你的肚子里,自然一回想就有了。—我只是在担心妹夫中探花的那本卷子,不知道朱草会不会手下留情。—妹夫平时写的窗稿,如果要出版,按照我的主意,不需要别人去挑选,就把今天想不起来的那九个全部删去,只出版能想起来的那一个,保证是好作品。如果你不管好坏都出版,那在你自己看来是诗,但朱草却不这么认为。可惜这草很少,如果带些回去给别人吃,岂不是省下了刻印的费用?朱草有这个好处,九公为什么不吃两枝?难道你没有要出版的稿子吗?’

多九公笑着说:‘我虽然有些稿子要出版,但担心浊气被赶出来,只怕连一个也想不起来了。林兄为什么不吃两枝,赶走浊气?’林之洋说:‘我又不刻‘酒经’,也不刻‘食谱’,吃它干什么?’唐敖说:‘这话怎么讲?’林之洋说:‘我的肚子不过是个酒囊饭袋,如果要出书,无非是酒经食谱,怎么能和你们比。怪不得妹夫最喜欢游山玩水,今天我看到这些奇禽怪兽,异草仙花,确实能解闷。’多九公说:‘林兄刚说‘果然’,巧的是真有‘果然’来了。’只见山坡上有个异兽——形状像猿,全身白毛,上面有好多黑纹,身高不过四尺,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从身体一直盘到头顶,还长出两尺多。毛又长又细,脸颊下有很多黑胡子。

它守着一个死兽在那里痛哭。林之洋说:‘看这模样,好像是个络腮胡子。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哭泣?难道它就叫‘果然’吗?’多九公说:‘这兽就是‘果然’,又叫‘然兽’。它的性情最讲义气,最爱它的同类。猎人为了取皮做褥子,卖出去赚钱。常常捉住一个打死放在山坡上,如果有路过的同类看见,就会守着它哭泣,任人捉拿,也不会逃跑。现在它在那里守着死兽痛哭,看来又是猎人下的套子。’

突然山上刮起一阵大风,树木刷刷作响。三人觉得风很奇怪,赶紧躲进树林。风过后,一只长毛大虫从空中跳了下来。

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九回-注解

衔石填海:古代神话传说中精卫鸟的故事,精卫鸟为了填平大海,每天从发鸠山衔来石头和树枝,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发鸠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精卫鸟衔石填海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少所见多所怪: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见识少的人容易对不常见的事物感到奇怪。

木禾:古代传说中的植物,形状类似禾穗,可能是指某种珍稀的稻谷。

清肠稻:传说中的稻谷,食用后可以使人终年不饥。

肉芝: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灵物,形状如小人身骑小马,食之可以延年益寿。

祝余:祝余,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不死之草,具有长生不老的效用。

唐敖:唐敖,可能是小说或神话故事中的虚构人物,此处可能代表故事中的主角。

蹑空草:一种传说中的草,吃了能让人在空中行走,名字来源于其神奇效果。

掌中芥:一种小芥子,此处可能指蹑空草的种子。

芥子:此处指一种小颗粒,可能是指蹑空草的种子。

朱草:传说中的仙草,能净化人的身心,去除浊气。

金浆:指将金投入朱草中得到的浆液,可能具有某种神秘的功效。

玉浆:指将玉投入朱草中得到的浆液,可能具有某种神秘的功效。

了道成仙:了道,指修行有成,达到了某种境界;成仙,指成为仙人,脱离凡尘。

优游世外:指超脱尘世,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名列仙班:指成为仙人行列中的一员。

断谷:指不食人间烟火,只吃仙草等灵药。

膂力:指体力、力气。

经书:指古代的宗教经典或文学作品。

成仙:指成为仙人,脱离凡尘。

腹痛:指腹部疼痛,可能是吃了某种药物或食物后的反应。

浊气:指人体内的污浊之气,常用来比喻人的不良习气或烦恼。

窗稿:指文人墨客的稿子,即写作的草稿。

发刻:指将文稿刻印成书。

浊气下降:比喻人的心情或身体状态变得清爽。

空疏:指记忆中空白,忘记。

果然:指确实如此,用来表示事情出乎意料之外却符合预期。

然兽:传说中的异兽,以其忠诚和义气著称。

猎户:指以狩猎为生的人。

褥:指垫在床上的垫子。

货卖获利:指通过买卖获得利润。

捉获:指捕获,抓到。

撺:指跳下,跃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九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通过唐敖与林之洋、多九公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首先,‘话言未了,只听腹中响了一阵,登时浊气下降,微微有声’这一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将唐敖食用朱草后的身体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暗示了朱草具有净化身体、清除浊气的功效。

‘林之洋用手掩鼻道:“好了!这草把妹夫浊气赶出,身上想必畅快?不知腹中可觉空疏?旧日所作诗文可还依旧在腹么?”’这一段对话,不仅表现了林之洋的幽默风趣,还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中‘气’的概念的运用,以及朱草对人的身心的影响。

‘唐敖低头想了一想,口中只说“奇怪”。因向多九公道:“小弟起初吃了朱草,细想幼年所作诗文,明明全都记得。不意此刻腹痛之后,再想旧作,十分中不过记得一分,其余九分再也想不出。不解何意?”’这一段对话,揭示了朱草对记忆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记忆与身体状态之间的关系。

‘多九公道:“却也奇怪。”林之洋道:“这事有甚奇怪!据俺看来,妹夫想不出的那九分,就是刚才那股浊气,朱草嫌他有些气味,把他赶出。他已露出本相,钻入俺的鼻内,你却那里寻他?其余一分,并无气味,朱草容他在内,如今好好在你腹中,自然一想就有了。’’这一段对话,既表现了林之洋的机智,又体现了作者对朱草功效的进一步阐释。

‘多九公笑道:“老夫虽有窗稿要刻,但恐赶出浊气,只怕连一分还想不出哩。林兄为何不吃两枝,赶赶浊气?”’这一段对话,揭示了多九公对朱草的谨慎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林之洋道:“俺又不刻‘酒经’,又不刻‘食谱’,吃他作甚?”’这一段对话,表现了林之洋的直率,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唐敖道:“此话怎讲?林之洋道:“俺这肚腹不过是酒囊饭袋,若要刻书,无非酒经食谱,何能比得二位。怪不得妹夫最好游山玩水,今日俺见这些奇禽怪兽,异草仙花,果然解闷。’’这一段对话,既展现了唐敖的豁达,又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多九公道:“林兄刚说果然,巧巧竟有‘果然’来了。”’这一段对话,通过巧合的手法,为故事增添了趣味性。

‘只见山坡上有个异兽,——形象如猿,浑身白毛,上有许多黑文,其体不过四尺,后面一条长尾,由身子盘至顶上,还长二尺有余。毛长而细,颊下许多黑髯。——守著一个死兽在那里恸哭。’这一段描写,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林之洋道:“看这模样,竟象一个络腮胡子。不知为甚这样啼哭?难道他就叫作‘果然’么?”’这一段对话,既表现了林之洋的好奇心,又为故事增添了悬念。

‘多九公道:“此兽就是‘果然’,又名‘然兽’。其性最义,最爱其类。猎户取皮作褥,货卖获利。往往捉住一个打死放在山坡,如有路过之然,一经看见,即守住啼哭,任人捉获,并不逃窜。此时在那里守着死然恸哭,想来又是猎户下的[某鸟]子。少刻猎户看见,毫不费力,就捉住了。’’这一段对话,揭示了‘果然’的习性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动物命运的同情。

‘忽见山上起一阵大风,刮的树木刷刷乱响。三人见风来的古怪,慌忙躲入树林。风头过去,有只斑毛大虫,从空撺了下来。’这一段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紧张气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九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6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