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原文
观丽人女主定吉期访良友老翁得凶信
话说林之洋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两段,十指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
一日,正在疼痛,那些宫娥又搀他行走。不觉气恼夹攻,暗暗忖道:“俺林之洋捺了火气,百般忍耐,原想妹夫、九公,前来救俺;今他二人音信不通,俺与其零碎受苦,不如一死,倒也干净!”手扶宫人,又走了几步,只觉疼的寸步难移。
奔到床前,坐在上面,任凭众人解劝,口口声声只教保母去奏国王,情愿立刻处死,若要缠足,至死不能。
一面说著,摔脱花鞋,将白绫用手乱扯。众宫娥齐来阻挡,乱乱纷纷,搅成一团。
保母见光景不好,即去启奏。登时奉命来至楼上道:“国主有令:王妃不遵约束,不肯缠足,即将其足倒挂梁上,不可违误!”
林之洋此时已将生死付之度外,即向众宫娥道:“你们快些动手!越教俺早死,俺越感激!只求越快越好!”于是随着众人摆布。
谁知刚把两足用绳缠紧,已是痛上加痛,及至将足吊起,身子悬空,只觉眼中金星乱冒,满头昏晕,登时疼的冷汗直流,两腿酸麻。
只得咬牙忍痛,闭口合眼,只等早早气断身亡,就可免了零碎吃苦。挨了片时,不但不死,并且越吊越觉明白。
两足就如刀割针刺一般,十分痛苦。咬定牙关,左忍右忍,那里忍得住!
不因不由杀猪一般喊叫起来,只求国王饶命。
保母随即启奏,放了下来。
从此只得耐心忍痛,随著众人,不敢违拗。
众宫娥知他畏惧,到了缠足时,只图早见功效,好讨国王欢喜,更是不顾死活,用力狠缠。
屡次要寻自尽,无奈众人日夜捉防,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不知不觉,那足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业已流尽,只剩几根枯骨,两足甚觉瘦小;头上乌云,用各种头油,业已搽的光鉴;身上每日用香汤熏洗,也都打磨干净;那两道浓眉,也修的弯弯如新月一般;再加朱唇点上血脂,映著一张粉面,满头朱翠,却也窈窕。
国王不时命人来看。
这日保母启奏:“足已缠好。”国王亲自上楼看了一遍,见他面似桃花,腰如弱柳,眼含秋水,眉似远山。
越看越喜,不觉忖道:“如此佳人,当日把他误作男装,若非孤家看出,岂非埋没人才。”因从身边取出一挂真珠手串,替他亲自戴上,众宫人搀著万福叩谢。
国王拉起,携手并肩坐下,又将金莲细细观玩;头上身上,各处闻了一遍,抚摸半晌,不知怎洋才好。
林之洋见国王过来看他,已是满面羞惭,后来同国王并肩坐下,只见国王刚把两足细细观玩,又将两手细细赏鉴;闻了头上,又闻身上;闻了身上,又闻脸上:弄的满面通红,坐立不安,羞愧要死。
国王回宫,越想越喜。
当时选定吉期,明日进宫。
并命理刑衙门释放罪囚。
林之洋一只想唐、多二人前来相救,那知盼来盼去,眼看著明日就要进官,仍是毫无影响。
一时想起妻子,心如刀割,那眼泪也不知流过多少。
并且两只“金莲”,已被缠的骨软筋酥,倒象酒醉一般,毫无气力,每逢行动,总要宫娥搀扶。
想起当年光景,再看看目前形状,真似两世人。
万种凄凉,肝肠寸断。
这日晚上,足足哭了一夜。
到了次日吉期,众宫娥都绝早起来替他开脸;梳裹、搽胭抹粉,更比往日加倍殷勤。
那双“金莲”虽觉微长,但缠的弯弯,下面衬了高底,穿著一双大红风头鞋,却也不大不小;身上穿了螂衫,头上戴了凤冠,浑身玉佩叮珰,满面香气扑人,虽非国色天香,却是袅袅婷婷。
用过早膳,各王妃俱来贺喜,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到了下午,众宫娥忙忙乱乱,替他穿戴齐整,伺侯进宫。
不多时,有几个宫人手执珠灯,走来跪下道:“吉时已到。请娘娘先升正殿,伺候国主散朝,以便行礼进宫。就请升舆。”
林之洋听了,倒象头顶上打了一个霹雳,只觉耳中嘤的一声,早把魂灵吓的飞出去了。
众官娥不由分说,一齐搀扶下楼,上了凤舆,无数宫人簇拥,来到正殿,国王业已散朝,里面灯烛辉煌。
众宫人搀扶林之洋,颤颤巍巍,如鲜花一枝,走到国王面前,只得弯著腰儿,拉著袖儿,深深万福叩拜。
各王妃也上前叩贺。
正要进宫,忽听外面闹闹吵吵,喊声不绝,国王吓的惊疑不止。
原来这个喊声却是唐敖用的机关。
唐敖自从那日同多九公寻访林之洋下落,访来访去,绝无消息。
这日两人分头去访。
唐敖寻了半日,回船用饭,因吕氏母女啼哭,正在解劝。
只见多九公满头是汗,跑进船上道:“今日费尽气力,才把林兄下落打听出来。”
吕氏慌忙问道:“俺丈夫现在何处?究竟存亡若何?”
多九公道:“老夫问来问去,恰好遇见同舅府中内使,才知林兄因国王看货欢喜,留在宫内,封为贵妃。
因他脚大,奉命把足缠好,方择吉日成亲。今脚已裹好,国王择定明日进宫。”
话未说完,吕氏早已哭的晕倒。
婉如一面哭著,把吕氏唤醒,吕氏向唐、多二人叩头,哭哭啼啼,只求“姑爷、九公,救俺丈夫之命”。
唐敖命兰音、婉如把吕氏搀起。
多九公道:“老夫刚才恳那内使求国舅替我们转奏,情愿将船上货物尽数孝敬,赎林兄出来,虽承内使转求,无奈国舅因吉期已定,万难挽回,不肯转奏。老夫无计可施,只得回来。唐兄可有甚么妙计?”
唐敖吓的思忖多时道:“此时吉期已到,恐难挽回。为今之计,惟有且写几张哀怜呈词,到各衙门递去,设遇忠正大臣,敢向国王直言谏诤,救得舅兄出来,也未可知。除此实无别法。”
吕氏道:“姑爷这个主意想的不差!他们偌大之国,官儿无数,岂无忠臣?这个呈词递去,必能救得丈夫出来。就请姑爷多写几张,早早递去!”
唐敖当时作了哀怜稿儿,托多九公酌定。二人分著写了几张,惟恐耽搁,连饭也不敢吃,随即进城,但遇衙门,就把呈词递进。
谁知里面看过,仍旧发出道:“这不干我们衙门之事,你到别处递去。”
一连几十处,总是如此。二人饿著跑到日暮,只得回船。
吕氏问知详细,只哭的死去活来。娘儿两个,足足哭了一夜。
唐敖听著,心如剑刺,东方渐亮,急的瞪目痴坐,无计可施。
多九公走来道:“我们与其在船闷坐,何不上去探听?设或改了吉期,就好另想别法了。”
唐敖道:“吉期就在今日,何能更改。即使改了,又有何法?”
多九公道:“倘能另改吉期,我们船上货物银钱,也还不少,即到邻邦,船上尽其所有都馈送那国王,恳其代为转求;设或他看邻邦分上,情不可却,放林兄出来,也未可知。”
吕氏在内听了,早又带泪出来道:“此计甚好,就求速速上去打听!”
唐敖只得答应,同多九公进城。
只听四处纷纷传说:今日国主收王妃进官,释放罪囚,各官都叩贺去了。
二人听了,更觉心冷如冰。
多九公叹道:“你听这话,还探听甚么!只好回去劝劝他们。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唐敖道:“这两日我在船上想起舅兄之事,至亲相关,心中已如针刺;此刻回去,他们听见一无指望,更要恸上加恸,教人听著,何能安身。我们只好在此走走,暂且躲避躲避。”
多九公只得点头,又向前行。
不知不觉,天已正午。
多九公道:“此时腹中甚饿,路旁有个茶坊,我们何不进去吃些点心,充充饥也好。”
说罢,进去检副座儿坐了,倒了两碗茶,要了两样点心。
只见有个起课的走来。
唐敖一时无聊,因在课桶内抽了一签,递了过去。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译文
观看那美丽的女子,女主人定下了吉祥的日期去拜访好友,老翁却得到了凶信。
话说林之洋的双脚被称作‘金莲’,宫女们今天缠,明天也缠,还用药水洗泡,不到半个月,脚面就已经弯曲折成两段,十个手指也都腐烂了,每天都是鲜血淋漓。
一天,林之洋正在忍受疼痛,那些宫女又扶着他走路。他忍不住生气和痛苦,心里想:‘我林之洋忍耐了这么久,原本想妹夫和九公会来救我;但现在他们音信全无,我与其在这里受苦,不如一死,这样也干净些!’他扶着宫女,又走了几步,只觉得疼痛得一步也走不动。
他跑到床前,坐在上面,任凭众人解劝,口口声声只让保姆去禀告国王,愿意立刻被处死,如果还要缠足,他宁愿死去。
一边说着,他摔掉花鞋,用手乱扯白绫。宫女们纷纷前来阻止,乱作一团。
保姆见情况不妙,立刻去禀告。国王立刻下令,让林之洋的脚倒挂在梁上,不得违抗。
林之洋此时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对宫女们说:‘你们快点动手吧!让我早点死,我会更感激!只求越快越好!’于是他们开始摆布他。
谁知道刚把他的双脚用绳子缠紧,他就觉得疼痛加倍,等到把脚吊起来,身体悬空,他只觉得眼中金星乱冒,满头昏晕,立刻疼得冷汗直流,两条腿酸麻无力。
他只能咬紧牙关忍痛,闭着眼睛,只等早早断气,就可以免了这些痛苦。过了会儿,不但没有死,而且越吊越清醒。双脚就像被刀割针刺一样,非常痛苦。
他咬紧牙关,左忍右忍,但哪里忍得住!不由自主地像杀猪一样喊叫起来,只求国王饶命。
保姆立刻去禀告,国王下令把他放下来。从此,他只能耐心忍受痛苦,跟着众人,不敢违抗。
宫女们知道他害怕,到了缠足的时候,只想着早日看到效果,讨国王欢喜,就更加不顾死活,用力地缠。
他多次想要自杀,但无奈众人日夜看守,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不知不觉,脚上腐烂的血肉都已经变成脓水,流光了,只剩下几根枯骨,双脚显得瘦小;头发上的乌云,用各种头油已经擦得亮晶晶;身上每天用香汤熏洗,也都擦得干干净净;那两道浓眉,也修得弯弯如新月一般;再加上朱唇点上血脂,映着一张粉脸,满头珠翠,却也婉约。
国王不时派人来看。这天保姆禀告说:‘脚已经缠好了。’国王亲自上楼看了一遍,见他面色如桃花,腰身如弱柳,眼含秋水,眉似远山。
越看越喜欢,他暗自思忖:‘如此佳人,当日被误作男装,若非我看出,岂不是埋没人才。’于是他从身边取出一串珍珠手串,亲自给他戴上,宫女们搀扶着他,万福叩谢。
国王拉起他,并肩坐下,又细细观赏他的金莲;头上身上,各处都闻了一遍,抚摸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林之洋见国王过来看他,已经满脸羞愧,后来和国王并肩坐下,只见国王刚把他的金莲细细观赏,又将双手细细观赏;闻了头上,又闻身上;闻了身上,又闻脸上:弄的他满脸通红,坐立不安,羞愧得要死。
国王回宫后,越想越喜欢。当时选定吉日,明日进宫。并命令刑部释放囚犯。
林之洋一心想着唐敖和多九公会来救他,但等来等去,眼看明天就要进宫,却还是毫无消息。他一时想起妻子,心如刀割,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
而且他的‘金莲’已经被缠得骨软筋酥,就像喝醉酒一样,没有力气,每次行动都要宫女搀扶。
他想起了当年的情景,再看看现在的自己,真像两个人世。他感到无比凄凉,心如刀割。这天晚上,他整整哭了一夜。
到了次日吉日,宫女们都很早就起来帮他洗脸;梳妆打扮,搽胭抹粉,比往日更加殷勤。那双‘金莲’虽然稍微长了一些,但缠得弯弯的,下面垫了高底,穿上了一双大红凤头鞋,大小适中;身上穿了襦裙,头上戴着凤冠,浑身玉佩叮当,满脸香气扑鼻,虽不是国色天香,却也袅袅婷婷。
用过早膳后,各王妃都来祝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到了下午,宫女们忙碌地帮他穿戴整齐,准备进宫。
不多时,有几个宫人手持珠灯,跪下来说:‘吉时已到。请娘娘先上正殿,等候国王散朝,以便行礼进宫。请上轿。’
林之洋听了,就像头上打了个霹雳,只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魂魄差点飞出去。宫女们不由分说,一齐搀扶他下楼,上了凤轿,无数宫人簇拥着他,来到正殿,国王已经散朝,里面灯火辉煌。
宫女们搀扶着林之洋,他颤颤巍巍,像一朵鲜花,走到国王面前,不得不弯腰拉住袖子,深深地万福叩拜。各王妃也上前祝贺。
正要进宫,忽然外面闹闹嚷嚷,喊声不绝,国王吓得惊疑不定。
原来这个喊声是唐敖用的机关。
唐敖自从那天和多九公寻找林之洋的下落,找来找去,毫无消息。这天两人分头去寻找。唐敖找了一整天,回到船上吃饭,因为吕氏母女哭泣,正在安慰他们。
只见多九公满头大汗,跑进船上说:‘今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听到林兄的下落。’吕氏急忙问道:‘我丈夫现在哪里?究竟生死如何?’
多九公说:‘我到处打听,恰好遇到同舅府中的内使,才知道林兄因为国王喜欢他的货物,留在宫中,被封为贵妃。因为他的脚大,奉命缠好脚,才选定了吉日成亲。现在脚已经缠好了,国王选定了明天进宫。’
话还没说完,吕氏已经哭晕过去。
婉如一边哭着,把吕氏唤醒,吕氏向唐敖和多九公磕头,哭哭啼啼,只求‘姑爷、九公,救我丈夫的命’。
唐敖让兰音、婉如搀扶起吕氏。
多九公说:‘我刚才诚恳地请求那位内使帮忙,想让国舅替我们转达,我们愿意把船上的货物全部献上,来赎回林兄。虽然内使帮忙转达了,但国舅因为婚期已经确定,很难改变,所以不愿意转达。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回来了。唐兄,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唐敖害怕地思考了很久说:‘现在婚期已经到了,恐怕很难改变。现在的办法,只有先写几张哀求的文书,拿到各个衙门去递,如果遇到忠心正直的大臣,敢向国王直言劝谏,也许能救出林兄。除此之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吕氏说:‘姑爷这个主意想得不错!他们那么大的国家,官员那么多,难道没有忠臣吗?把这份文书递上去,一定能救出你丈夫。请你多写几张,早点递上去!’唐敖当时就写了哀求的文书,让多九公帮忙审定。他们分头写了几个,担心耽误时间,连饭都不敢吃,就进城了。每遇到衙门,就把文书递进去。但是里面看过之后,还是说:“这不关我们衙门的事,你去别的地方递吧。”
连续几十次,都是这样。两个人饿着跑到傍晚,只能回到船上。吕氏知道了详细情况,哭得死去活来。娘俩整整哭了一夜。唐敖听着,心里像被剑刺一样难受,天快亮了,焦急地瞪着眼睛坐着,没有办法。
多九公走过来道:“我们与其在船上闷坐着,不如上去打听一下。如果婚期改了,我们就有别的办法了。”唐敖说:“婚期就在今天,怎么可能更改?即使改了,又有什么办法呢?”多九公说:“如果能够改变婚期,我们船上的货物和钱财也不少,我们可以到邻国去,把船上所有的东西都送给国王,请求他帮忙转达;如果他因为邻国的情分,无法拒绝,也许能放林兄出来。”吕氏在里面听了,带着泪水出来道:“这个办法很好,就请快点上去打听!”唐敖只能答应,和多九公一起进城。只听到处都在传说:今天国王收了王妃进宫,释放了囚犯,所有官员都去向国王道贺了。他们听了,心里更加冰冷。多九公叹道:“你听这话,还探听什么!只好回去劝劝他们。现在事情已经定了,也是林兄命中注定如此了。”唐敖说:“这两天我在船上想起舅兄的事情,心里已经像被针扎一样难受;现在回去,他们听到一点希望都没有,更要悲痛不已,让人听着,怎么能安心呢。我们只好在这里走走,暂时躲避一下。”
多九公只能点头,又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正午。多九公说:“现在肚子很饿,路边有个茶馆,我们进去吃点点心,填填肚子也好。”说完,进去找个座位坐下,倒了两大碗茶,点了两样点心。只见有个算命的人走来。唐敖一时无聊,就在卦筒里抽了一签,递给了那个人。
未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下回再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注解
金莲:指古代中国女性的缠足,将女性的脚部用布条紧紧包裹,使脚部变形,以符合当时审美标准。这种做法对女性的脚部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宫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服侍皇室成员。
缠足:古代中国女性的一种残忍习俗,通过长时间的束缚使脚部变形,以达到美观的目的。
保母:古代宫廷中负责照顾皇室成员的妇女,类似于现代的保姆。
国王:指国家的君主,古代中国的国王通常是指皇帝。
吉期:指吉祥的日子,常用于指代婚礼、祭祀等重要活动的时间。
良友:好朋友,知己。
老翁:年纪较大的男子。
凶信:不吉利的消息。
真珠手串:用珍珠串成的手链,古代贵族常用作装饰。
凤冠:古代皇后、贵妃等女性贵族戴的头饰,象征尊贵。
螂衫:古代的一种宽大的衣服。
凤头鞋:古代女性穿的一种鞋,鞋头装饰有凤凰图案。
珠灯:用珍珠装饰的灯笼。
凤舆:古代皇后、贵妃等女性贵族乘坐的车。
散朝:古代皇帝结束朝会,离开宫殿。
机关:指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巧妙装置或计划。
内使:指宫廷中的使者,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或处理宫廷内部的事务。
国舅:指皇帝的亲戚,通常是指皇帝的兄弟或姐妹的丈夫。
转奏:指将下级或民间的事务向上级或皇帝汇报。
忠正大臣:指忠诚正直的大臣,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势。
谏诤:指对上级或君主提出忠告或劝谏。
罪囚:指被判处罪行的囚犯。
叩贺:指跪拜庆贺,表示敬意。
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如同木头已经做成船。
课桶:一种占卜用的容器,内含签条,通过抽取签条来预测吉凶。
起课:指进行占卜或预测吉凶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评注
多九公的言语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哀求,‘老夫刚才恳那内使求国舅替我们转奏,情愿将船上货物尽数孝敬,赎林兄出来’这一句,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为了救出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财富,以求得权贵们的同情与帮助。这里的‘国舅’和‘内使’代表了当时的权力阶层,他们的态度和决定往往对普通人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
‘无奈国舅因吉期已定,万难挽回,不肯转奏’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封建礼教和官僚体制的僵化,即使是国舅这样的权贵,也因为‘吉期’这样的礼节而无法改变决定,这种礼节和规矩往往成为束缚人的枷锁。
唐敖提出的‘写几张哀怜呈词,到各衙门递去’的策略,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为了解决问题,往往采取的一种迂回的方式。通过呈词,希望能够触动官员的良心,从而救出林兄。这种策略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正义和良知的渴望。
吕氏的话语‘他们偌大之国,官儿无数,岂无忠臣?这个呈词递去,必能救得丈夫出来’中,充满了对忠臣的信仰和对正义的期待。这种信仰和期待,在古代社会中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精神支柱。
‘一连几十处,总是如此’这一句,描绘了唐敖和吕氏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冷漠和拒绝,这种冷漠和拒绝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打击,也是对当时社会正义的质疑。
‘二人饿著跑到日暮,只得回船’这一句,展现了唐敖和吕氏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们的坚持和毅力,也是古代社会中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多九公提出的‘另改吉期’的策略,虽然带有一定的幻想色彩,但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计甚好,就求速速上去打听’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对任何可能改变现状的机会都不会放弃的态度。
‘多九公叹道:“你听这话,还探听甚么!只好回去劝劝他们。”’这一段,揭示了多九公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悲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命运的无力和对于现实的无力感。
‘唐敖:“这两日我在船上想起舅兄之事,至亲相关,心中已如针刺;此刻回去,他们听见一无指望,更要恸上加恸,教人听著,何能安身。”’这一段,展现了唐敖对亲人的深情和对困境的深切感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亲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只好在此走走,暂且躲避躲避’这一句,体现了唐敖在绝望中的自我保护和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心理反应。
‘多九公道:“此时腹中甚饿,路旁有个茶坊,我们何不进去吃些点心,充充饥也好。”’这一段,描绘了唐敖和多九公在困境中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对生活的基本需求。
‘只见有个起课的走来’这一句,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为唐敖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