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汝珍(约1550年-1626年),明代小说家,代表作《镜花缘》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寓意而闻名,书中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对人性复杂的揭示。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镜花缘》是一部具有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书中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面神奇的镜子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镜子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通过这些奇幻冒险的故事,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女性的地位、权力的滥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镜花缘》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通过寓言式的方式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七回-原文
小才女月下论文科老书生梦中闻善果
话说这位唐秀才,名敖,表字以亭。祖籍岭南循州海丰郡河源县。
妻子久已去世,继娶林氏。
兄弟名唐敏,也是本郡秀才士。
弟妇史氏,至亲四口,上无父母,喜得祖上留下良田数顷,尽可度日。
唐敏自进学后,无志功名,专以课读为业。
唐敖素日虽功名心胜,无如秉囊性好游,每每一年倒有半年出游在外,因此学业分心,以致屡次赴试,仍是—领青衫。
恰喜这年林氏生了一女。
将产时,异香满室,既非冰麝,又非旃檀,似花香而非花香,三日之中,时刻变换,竟有百种香气,邻舍莫不传以为奇,因此都将此地唤作“百香衢”。
未生之先,林氏梦登五彩峭壁,醒来即生此女,所以取名小山。
隔了两年,又生一子,就从姐姐小山之意,取名小峰。
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资聪俊。
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
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巳精通。
兼之胆量极大,识见过人,不但喜文,并且好武,时常舞抢耍棒,父母也禁他不住。
这年唐敖又去赴试。
一日,正值皓月当空,小山同唐敏坐在檐下,玩月谈文。
小山问道:“爹爹屡赴科场;叔叔也是秀才,为何不去应试?”
唐敏道:“我素日功名心淡;且学业末精,去也无用。
与其奔驰辛苦,莫若在家课读,倒觉自在。
况命中不能发达,也强求不来的。
小山道:“请问叔叔,当今既开科考文,自然男有男科,女有女科了。
不知我们女科几年一考?求叔叙说明,侄女也好用功,早作准备。”
唐敏不觉笑道:“侄女今日怎么忽然讲起女科?我只晓得医书有个‘女科’;若讲考试有甚女科,我却不知。
如今虽是太后为帝,朝中并无女臣莫非侄女也想发科发甲去做官?真是你爹爹一样心肠,可谓‘父子天性’了。”
小山道:“侄女并非要去做官。
因想当今既是女皇帝,自然该有女秀才、女丞相,以做女君辅弼,庶男女不致混杂。
所以请问一声,那知竟是未有之事。
若这样说来,女皇帝倒用男丞相,这也奇了。
既如此,我又何必读书,跟著母亲,婶婶学习针黹,岂不是好?”
过了两日,把书果真收过,去学针黹。
学了几时,只觉毫无意味,不如吟诗作赋有趣,于是仍旧读书。
小山本来颖悟,再加时刻用功,腹中甚觉渊博,每与叔叔唱和,唐敏竞敌他不住。
因此外面颇有才女之名。
谁知唐敖前去赴试,虽然连捷中了探花,不意有位言官,上了一本,言“唐敖于宏道年间,曾在长安同徐敬业、骆宾王、魏思温、薛仲璋等,结拜异姓弟兄。
后来徐、骆诸人谋为不轨,唐敖虽不在内,但昔日既与叛逆结盟,究非安分之辈。
今名登黄榜,将来出仕,恐不免结党营私。
请旨谪为庶人,以为结交匪类者戒。”
本章上去,武后密访,唐敖并无劣迹,因此施恩,仍旧降为秀才。
唐敖这番气恼,非同小可,终日思思想想,遂有弃绝红尘之意。
唐敏得了连捷喜音,恐哥哥需用,早已差人送了许多银两。
唐敖有了路费更觉放心,即把仆从遣回,自已带着行囊,且到各处游玩,暂解愁烦。
一路上逢山起早,遇水登舟,游来游去,业已半载,转瞬腊尽春初。
这日,不知不觉到了岭南,前面已是妻舅林之洋门首,相隔自己家内不过二三十里。
路途虽近,但意懒心灰,羞见兄弟妻子之面,意欲另寻胜境畅游,又不如走那一路才好。
一时无聊,因命船户把船拢岸。
上得岸来,走未数步,远远有一古庙,进前观看,上写“梦神观”三个大字。
不觉叹道:“我唐敖年已半百,历来所做之事,如今想起,真如梦境一般。
从前好梦歹梦,俱已做过,今看破红尘,意欲求仙访道,未卜此后何如,何不叩求神明指示?”
于是走进神殿,暗暗祷告,拜了神像,就在神座旁席地而坐。
恍惚间,有个垂髫童子走来道:“我家主人奉请处士,有话面谈。”
唐激跟著来至后殿,有一老者迎出。
随即上前行礼,分宾主坐下道:“请问老丈尊姓?不知见召有何台命?”
老者道:“老夫姓孟,向在如是观居住。
适切处士有求仙访道之意,所以奉屈一谈。
请问处士,向来有何根基?如今所恃何术?毕竟如何修为,去求仙道?
唐敖道:‘我虽无甚根基,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老者笑道:‘此事谈何容易!处士所说清心寡欲,不过略延寿算,身无疾病而已。若讲仙道,那葛仙翁说的最好,他道:“要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务求元道,终归无益。要成地仙,当立三百善,要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而又无善可立;一无根基,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
唐敖道:‘贱性腐愚,今承指数,嗣后自当众善奉行,以求正果。但小子初意,原想努力上进,恢复唐业,以解生灵涂炭,立功于朝。无如甫得登第,忽有意外之灾。境遇如此,莫可若何。老丈何以教我?’
那老者道:‘处士有志未遂,其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此后如弃浮幻,另结良缘,四海之大,岂无际遇?现闻百花获愆,俱降红尘,将来虽可团聚一方,内有名花十二,不幸飘零外洋。倘处士悯其凋零、不辞劳瘁,遍历海外,或在名山,或在异域,将各花力加培植,俾归福地,与群芳同得返本还原,不至沦落海外,冥冥之中,岂无功德?再能众善奉行,始终不懈,一经步入小蓬莱,自能名登宝箓,位列仙班。此中造化,处士本有宿缘,即此前进,自有不期然而然者。今承下问,故述梗概,亟须勉力行之!’
唐敖听罢,正要朝下追问,那个老者忽然不见。连忙把眼揉了一揉,四处观看,谁知自己仍坐神座之旁。仔细一想,原来却是一梦。
将身立起,再看神像,就是梦中所见老者。因又叩拜一番。
回到船上,随即开船。
细想梦中光景,暗暗忖道:“此番若到海外,其中必有奇缘。惟百花不知因何获愆?毕竟都降何处?为何却又飘流外洋?此事虚虚实实,令人费解。好在我生性好游,今功名无望,业已看破红尘,正想海外畅游,从求善果,恰喜又得此梦,可谓天从人愿。适才梦神所说名花十二,不知都唤何名,可惜未曾问得详细。将来到了海外,惟有处处留神,但遇好花,即加培植,倘逢仙缘,亦未可知。此时且去寻访妻舅。他常出外飘洋,倘能结伴同行,那更好。
于是把船拢到妻舅林之洋门首。
只见里面挑发货物,匆匆忙忙,倒象远出样子。
原来林之洋乃河北德州平原郡人氏,寄居岭南,素日作些海船生意。
父母久巳去世。
妻子吕氏。
跟前一女名唤婉如,年方十三,生得品貌秀丽,聪慧异常。
向日常坐海船跟著父母飘洋。
如今林之洋又去贩货,把家务托丈母江氏照应。
正要起身,忽见唐敖到他家来。
彼此道了久阔,让至内室,同吕氏见礼。
婉如也来拜见,唐敖还礼道:“侄女向未读书,今两年未见,为何满面书卷秀气?大约近来也学小山不做针黹、一味读书了?”
林之洋道:“他心心念念原想读书。俺也知道读书是件好事,平时俺也替他买了许多书。奈俺近年多病穷忙,那有工夫教他!”
唐敖道:“舅兄可知近来女子读书,如果精通,比男子登科发甲还妙哩!”
林之洋道:“为甚有这好处?”
唐敖道:“这个好处,你道从何而起?却是宫娥上官婉儿起的根苗。此话已有十余年了。舅兄既不知道,待小弟慢慢讲来。”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七回-译文
这位名叫唐敖的秀才,字以亭,祖籍在岭南循州海丰郡河源县。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后来又娶了林氏。他有一个兄弟叫唐敏,也是本郡的秀才。弟妇史氏,他们四口之家,没有父母,幸亏祖上留下了不少良田,足够他们生活。唐敏自从进学之后,没有追求功名的志向,只是专心致志地读书。唐敖虽然平时很看重功名,但因为喜欢游玩,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游玩,所以学业受到了影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总是名落孙山。
恰好这一年,林氏生了一个女儿。生产的时候,房间里充满了奇异的香气,既不是冰麝,也不是檀香,既像花香又不像花香,三天的时间里,香气不断变换,竟然有上百种不同的香味,邻居们都觉得非常奇特,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作‘百香衢’。
在女儿出生之前,林氏梦见自己攀登五彩斑斓的山崖,醒来后就生下了这个女儿,所以给她取名叫小山。过了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就按照姐姐小山的意思,取名叫小峰。小山长大后,长得美丽端庄,天资聪颖。到了四五岁,就喜欢读书,任何书籍只要看过,就能牢记不忘。她家里藏书很多,又得到了父亲和叔叔的指导,没过几年,文学和义理就已经精通了。她胆量很大,见识过人,不仅喜欢文学,也喜欢武术,经常舞枪弄棒,父母也管不住她。
这一年,唐敖又去参加科举考试。一天,正是满月当空,小山和唐敏坐在屋檐下,赏月谈论文学。小山问:‘爹爹总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叔叔也是秀才,为什么不去考试呢?’唐敏说:‘我平时对功名看得很淡,而且学业也没有学精,去了也没有用。与其奔波劳碌,不如在家读书,反而更自在。再说,命中注定不能发达,勉强也是没有用的。’小山说:‘请问叔叔,现在既然开设了科举考试,自然有男科举,也有女科举。不知道女科举几年考一次?请您给我解释一下,我也要努力学习,提前做好准备。’唐敏笑着回答:‘侄女今天怎么突然提起女科举?我只知道医书里有‘女科’这一说;至于考试有女科举,我却不知道。现在虽然是女皇帝,朝中也没有女臣,难道侄女也想通过科举考试去做官?真是和你爹一样的心思,可以说是‘父子天性’了。’小山说:‘我并不是想去当官。只是觉得现在既然是女皇帝,自然应该有女秀才、女丞相,来辅助女皇帝,这样男女就不会混杂了。所以我想问问,那有没有女科举?如果这样,我就要努力学习,提前做好准备。如果这样说,女皇帝用男丞相,那就太奇怪了。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读书,不如跟着母亲和婶婶学习刺绣,不是更好吗?’两天后,她真的把书收了起来,去学习刺绣。学了一段时间,她觉得毫无趣味,不如吟诗作赋有趣,于是又重新开始读书。小山本来就很聪明,再加上不断努力,知识非常渊博,每次和叔叔对诗,唐敏都敌不过她。
因此,外面已经有了才女的名声。
没想到唐敖去参加科举考试,虽然连中三元,但有个言官上了一道奏章,说‘唐敖在宏道年间,曾在长安与徐敬业、骆宾王、魏思温、薛仲璋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后来徐、骆等人图谋不轨,唐敖虽然不在其中,但曾经与叛逆结盟,终究不是安分的人。现在他中了进士,将来如果出仕,恐怕不免结党营私。请皇帝降旨将他贬为庶民,作为结交不良之人的警戒。’这道奏章上去后,武后暗中调查,发现唐敖并没有劣迹,因此施以恩典,仍旧降他为秀才。唐敖为此非常气愤,整天想这想那,终于有了远离尘世的想法。
唐敏得知哥哥连中三元的好消息,担心哥哥需要用钱,早已经派人送来了很多银子。唐敖有了路费,更加放心,于是遣散了仆人,自己带着行囊,四处游玩,暂时排解心中的忧愁。一路上,逢山就早起,遇水就乘船,游玩了半年,转眼就到了腊尽春初。这一天,不知不觉来到了岭南,前面就是妻舅林之洋的家,离自己家只有二三十里。虽然路途不远,但他心情低落,不想见兄弟和妻子,想要去寻找其他美景游玩,但又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一时无聊,就命令船夫把船靠岸。上了岸走了几步,远远地看到一座古庙,上面写着‘梦神观’三个大字。他不禁叹了口气:‘我唐敖已经五十岁了,回想以前所做的一切,现在看来就像一场梦。以前的好梦和噩梦都经历过,现在看破红尘,想要求仙访道,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不如去求神明指点一下。’于是走进神殿,默默地祈祷,拜了神像,就在神座旁边坐下。忽然,有个小孩走了过来,说:‘我家主人请先生过去,有话要谈。’唐敖跟着小孩来到后殿,一位老者迎了出来。随即上前行礼,分宾主坐下,问道:‘请问老丈贵姓?不知道召唤我来有什么吩咐?’老者说:‘老夫姓孟,一直住在如是观。刚才听说先生有求仙访道的心思,所以邀请先生一谈。’
请问先生,您一直以来有什么基础?现在依靠什么方法?最终是如何修炼,去追求成仙之道?”唐敖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基础,但在追求成仙这件事上,不过是远离尘世,断绝七情六欲,一心静心修炼,自然就能进入仙道了。”老者笑着说:“这件事谈何容易!先生所说的清心寡欲,不过是稍微延长寿命,身体没有疾病而已。如果要讲仙道,那葛仙翁说得最好,他说:‘想要成仙的人,应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如果不修养德行,一味追求玄道,最终是没有益处的。要成为地仙,需要积累三百件善事,要成为天仙,需要积累一千三百件善事。’现在先生既没有立功,也没有立言,又没有善事可做;没有任何基础,突然想要成仙,岂不是‘缘木求鱼’,白费力气吗?唐敖说:‘我这个人愚昧无知,现在承蒙您指点,以后一定会多做善事,以求得正果。但我最初的想法,原本是想努力上进,恢复唐家的事业,以解救百姓的苦难,在朝廷中立功。不料刚一登科,就突然遭遇意外之灾。境遇如此,我该怎么办呢?老丈您有什么教我的?”那老者说:“先生有志未遂,这确实很可惜。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今往后,如果放弃虚幻的追求,另结良缘,四海之大,难道没有机遇吗?现在听说百花因为犯了错误,都降临红尘,将来虽然可以在一方团聚,其中有名花十二种,不幸流落海外。如果先生同情它们的凋零,不辞辛劳,遍历海外,或者在名山,或者在异域,对各种花加以精心培育,让它们回到福地,和群芳一同回归本源,不至于流落海外,这难道不是功德吗?再能多做善事,坚持不懈,一旦步入小蓬莱,自然能名登仙籍,位列仙班。这其中的机缘,先生本来就有宿命,即此前进,自然会水到渠成。现在承蒙您询问,我就简单说说,您必须努力去实践!”唐敖听完后,正要向下追问,那个老者忽然不见了。他连忙揉了揉眼睛,四处张望,结果发现自己仍然坐在神座旁边。仔细一想,原来却是一场梦。他起身再看神像,就是梦中所见的老者。于是他又拜了一拜。
回到船上,唐敖立刻开船。他仔细回想梦中的情景,暗自思忖:‘这次如果到海外,其中必有奇缘。只是不知道百花为何犯了错误?究竟都降临到了哪里?为什么又会流落海外?这件事真真假假,让人难以理解。好在我的生性好游历,现在功名无望,已经看破红尘,正想海外游历,寻求善果,幸好又做了这个梦,可以说是天遂人愿。刚才梦中的神所说的那十二种名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可惜没有问得详细。将来到了海外,我必须处处留心,遇到好花就加以培育,如果遇到仙缘,也未可知。现在先去寻找妻舅。他经常出海,如果能结伴同行,那就更好了。
于是把船靠到妻舅林之洋家门口。只见里面正在挑拣货物,匆匆忙忙的样子,好像要远行的样子。原来林之洋是河北德州平原郡人,寄居岭南,平时做些海船生意。父母已经去世很久了。妻子是吕氏,面前有一个女儿叫婉如,十三岁,长得漂亮,聪明过人。以前经常坐海船跟着父母出海。现在林之洋又去贩货,家务事托付给丈母娘江氏照应。正要出发,忽然看到唐敖来到他家。两人久别重逢,进入内室,和吕氏见礼。婉如也来拜见,唐敖还礼说:‘侄女以前没有读过书,现在两年没见,怎么满脸书卷气?大概是最近一直在读书吧?’林之洋说:‘她一心想读书。我也知道读书是好事,平时我也给她买了不少书。但是近年来我多病忙碌,哪有功夫教她!’唐敖说:‘舅兄知道吗?现在女子如果读书精通,比男子科举及第还要好!’林之洋问:‘为什么有这个好处?’唐敖说:‘这个好处,你从何而来?是从十多年前宫女上官婉儿开始的。这件事已经有十多年了。舅兄不知道,让我慢慢给你讲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七回-注解
唐秀才:唐代对秀才的称呼,秀才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及格者,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本科生。
表字:古代人在名之外,另外取一个字作为别称,表字通常比名更加文雅。
岭南循州海丰郡河源县:古代行政区划,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地区,循州、海丰郡、河源县是广东省的一部分。
继娶:指男子在原配妻子去世后再次结婚。
秀才士:秀才和士都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及格者,秀才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本科生,士则是更高一级的学位。
课读:指学习读书。
青衫:古代文士的常服,颜色为青色,常用来代指落第的士人。
百香衢:根据文中的描述,这是一个因产女时异香满室而得名的地方。
五彩峭壁:指颜色斑斓的山壁,常用来形容美丽或梦幻的景象。
女科: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专门针对女性的文化知识考试。
针黹:指刺绣,古代女子的一种手工活儿。
探花: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名次,指进士及第中的第三名。
宏道年间:指唐朝的一个时期,宏道是唐玄宗的年号。
长安:古代都城,今西安市,唐朝的都城。
徐敬业、骆宾王、魏思温、薛仲璋:均为唐朝初年的著名文人,徐敬业、骆宾王等人曾参与反唐起义。
言官: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言,监察官员。
谪为庶人:古代官职降级的一种形式,从官员降为平民。
梦神观:指一个供奉神明的庙宇,梦中闻善果可能是指在这里寻求指引或启示。
垂髫童子:指年纪很小的男孩,垂髫是古代儿童未束发时头发自然下垂的样子。
处士:指有德行但未仕途的人,此处是对唐敖的尊称。
如是观:指梦神观,如是是古代的一种敬称,用于对神明或高人称呼。
根基:指基础或根本,这里指修仙的功底或资历。
七情六欲: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道教认为修仙者应断绝这些。
仙道:指修仙的道路,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境界。
忠、孝、和、顺、仁、信:这是道教中提倡的六种美德,是修仙者应具备的德行。
元道:指宇宙的根本道理,道教认为修仙者应追求的真理。
地仙:指成仙的一种,能够在人间修炼成仙。
天仙:指成仙的一种,能够在天界修炼成仙。
善:指善行,道教认为积累善行是修仙的重要途径。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虽然目前遭遇不幸,但未必不是好事。
名花十二:指十二种名贵的花,此处可能指某种特定的仙花。
小蓬莱:指仙境之一,是修仙者向往的地方。
宝箓:指道教中的法箓,是修仙者得到认可和认可的象征。
登科发甲:指科举考试及第,古代男子通过科举成为官员。
上官婉儿:唐代著名宫女,有才情,此处可能用作女子读书的典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镜花缘-第七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唐敖与一位老者的对话,以及唐敖对仙道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请问处士,向来有何根基?如今所恃何术?毕竟如何修为,去求仙道?’
这段话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出了唐敖追求仙道的主题。‘根基’和‘修为’这两个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修炼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我虽无甚根基,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唐敖的回答显示了他对仙道的理解,即通过远离尘世、清心寡欲来实现。这里的‘七情六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形容人的欲望和情感,而‘一意静修’则体现了追求内心平静和道德修养的道家思想。
‘此事谈何容易!处士所说清心寡欲,不过略延寿算,身无疾病而已。若讲仙道,那葛仙翁说的最好,他道:“要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务求元道,终归无益。’
老者的回答揭示了仙道修炼的复杂性,不仅仅是清心寡欲,更要有高尚的德行。这里提到的‘忠、孝、和、顺、仁、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也是修炼仙道的基础。
‘要成地仙,当立三百善,要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通过积累善行来达到修炼的更高层次。这里的‘地仙’和‘天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修炼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修仙层次的理解。
‘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而又无善可立;一无根基,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
老者的批评指出了唐敖在追求仙道过程中的不足,即缺乏根基和德行。这里的‘缘木求鱼’是一个成语,比喻方向错误,徒劳无功。
‘贱性腐愚,今承指数,嗣后自当众善奉行,以求正果。’
唐敖的回答显示了他的谦逊和愿意改正的态度,他愿意通过众善奉行来追求正果,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此番若到海外,其中必有奇缘。惟百花不知因何获愆?毕竟都降何处?为何却又飘流外洋?此事虚虚实实,令人费解。’
唐敖在梦中得到的启示让他对海外之旅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对百花获愆的谜团感到困惑。这里的‘奇缘’和‘虚虚实实’等词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神秘和命运的探讨。
‘好在我生性好游,今功名无望,业已看破红尘,正想海外畅游,从求善果,恰喜又得此梦,可谓天从人愿。’
唐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命运的接受,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对命运的顺应。
‘适才梦神所说名花十二,不知都唤何名,可惜未曾问得详细。’
唐敖对梦中未得到的详细信息的遗憾,反映了他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细节的关注。
‘将来到了海外,惟有处处留神,但遇好花,即加培植,倘逢仙缘,亦未可知。’
唐敖的行动计划体现了他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对机遇的把握。
‘此时且去寻访妻舅。他常出外飘洋,倘能结伴同行,那更好。’
唐敖的决定体现了他对亲情的重视和对旅途安全的考虑。
‘于是把船拢到妻舅林之洋门首。只见里面挑发货物,匆匆忙忙,倒象远出样子。’
这段描写展示了唐敖与林之洋相遇的场景,通过对林之洋忙碌状态的描写,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原来林之洋乃河北德州平原郡人氏,寄居岭南,素日作些海船生意。’
这段话介绍了林之洋的背景,为人物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信息。
‘妻子吕氏。跟前一女名唤婉如,年方十三,生得品貌秀丽,聪慧异常。’
这段话通过外貌和性格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向日常坐海船跟著父母飘洋。如今林之洋又去贩货,把家务托丈母江氏照应。’
这段话介绍了林之洋的家庭情况,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增添了色彩。
‘正要起身,忽见唐敖到他家来。彼此道了久阔,让至内室,同吕氏见礼。’
这段话描写了唐敖与林之洋的相遇和寒暄,为人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婉如也来拜见,唐敖还礼道:“侄女向未读书,今两年未见,为何满面书卷秀气?大约近来也学小山不做针黹、一味读书了?”’
这段对话揭示了婉如的变化,以及唐敖对她的关注。
‘舅兄可知近来女子读书,如果精通,比男子登科发甲还妙哩!’
唐敖的话体现了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这个好处,你道从何而起?却是宫娥上官婉儿起的根苗。’
唐敖提到了上官婉儿,暗示了女性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此话已有十余年了。舅兄既不知道,待小弟慢慢讲来。’
唐敖的话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有更多关于上官婉儿的故事被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