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四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四-原文

起昭阳作噩十二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均王上乾化三年(癸酉,公元九一三年)

十二月,吴镇海节度使徐温、平卢节度使硃瑾帅诸将拒之,遇于赵步。吴征兵未集,温以四千馀人与景仁战,不胜而却。景仁引兵乘之,将及于隘,吴吏士皆失色,左骁卫大将军宛丘陈绍援枪大呼曰:“诱敌太深,可以进矣!”跃马还斗,众随之,梁兵乃退。温拊其背曰:“非子之智勇,吾几困矣!”赐之金帛,绍悉以分麾下。吴兵既集,复战于霍丘,梁兵大败。王景仁以数骑殿,吴人不敢逼。梁之渡淮而南也,表其可涉之津。霍丘守将硃景浮表于木,徙置深渊。及梁兵败还,望表而涉,溺死者太半,吴人聚梁尸为京观于霍丘。

庚午,晋王以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兼侍中,以李嗣本为振武节度使。

燕主守光将奔沧州就刘守奇,涉寒,足肿,且迷失道。至燕乐之境,昼匿坑谷,数日不食,令妻祝氏乞食于田父张师造家。师造怪妇人异状,诘知守光处,并其三子擒之。癸酉,晋王方宴,将吏擒守光适至,王语之曰:“主人何避客之深邪!”并仁恭置之馆舍,以器服膳饮赐之。王命掌书记王缄草露布,缄不知故事,书之于布,遣人曳之。

晋王欲自云、代归,越王镕及王处直请由中山、真定趣井陉,王从之。庚辰,晋王发幽州,刘仁恭父子皆荷校于露布之下。守光父母唾其面而骂之曰:“逆贼,破我家至此!”守光俯首而已。甲申,至定州,舍于关城。丙戌,晋王与王处直谒北岳庙。是日,至行唐,赵王镕迎谒于路。

均王上乾化四年(甲戌,公元九一四年)

春,正月,戊戌朔,赵王镕诣晋王行帐上寿置酒。镕愿识刘太师面,晋王命吏脱刘仁恭及守光械,引就席同宴。镕答其拜,又以衣服、鞍马、酒馔赠之,己亥,晋王与镕畋于行唐之西,镕送至境上而别。

丙子,蜀主命太子判六军,开崇勋府,置僚属,后更谓之天策府。

壬子,晋王以练纟斥刘仁恭父子,凯歌入于晋阳。丙辰,献于太庙。自临斩刘守光。守光呼曰:“守光死不恨,然教守光不降者,李小喜也!”王召小喜证之,小喜瞋目叱守光曰:“汝内乱禽兽行,亦我教邪!”王怒其无礼,先斩之。守光曰:“守光善骑射,王欲成霸业,何不留之使自效!”其二妻李氏、祝氏让之曰:“皇帝,事已如此,生亦何益!妾请先死。”即伸颈就戮。守光至死号泣哀祈不已。王命节度副使卢汝弼等械仁恭至代州,刺其心血以祭先王墓,然后斩之。或说赵王镕曰:“大王所称尚书令,乃梁官也,大王既与梁为仇,不当称其官。且自太宗践祚已来,无敢当其名者。今晋王为盟主,勋高位卑,不若以尚书令让之。”镕曰:“善!”乃与王处直各遣使推晋王为尚书令,晋王三让,然后受之,始开府置行台如太宗故事。

高季昌以蜀夔、万、忠、涪四州旧隶荆南,兴兵取之,先以水军攻夔州。时镇江节度使兼侍中嘉王宗寿镇忠州,夔州刺史王成先请甲,宗寿但以白布袍给之。成先帅之逆战,季昌纵火船焚蜀浮桥,招讨副使张武举铁纟亘拒之,船不得进。会风反,荆南兵焚溺死者甚众。季昌乘战舰,蒙以牛革,飞石中之,折其尾,季昌易小舟以遁。荆南兵大败,俘斩五千级。成先密遣人奏宗寿不给甲之状,宗寿获之,召成先,斩之。

帝以岐人数为寇,二月,甲戌,徙感化节度使康怀英为永平节度使,镇长安。怀英即怀贞也,避帝名改焉。

夏,四月,丙子,蜀主徙镇江军治夔州。

丁丑,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于兢坐挟私迁补军校,罢为工部侍郎,再贬莱州司马。吴袁州刺史刘崇景叛,附于楚。崇景,威之子也。楚将许贞将万人援之,吴都指挥使柴再用、米志诚帅诸将讨之。

楚岳州刺史许德勋将水军巡边。夜分,南风暴起,都指挥使王环乘风趣黄州,以绳梯登城,径趣州署,执吴刺史马鄴,大掠而还。德勋曰:“鄂州将邀我,宜备之。”环曰:“我军入黄州,鄂人不知,奄过其城,彼自救不暇,安敢邀我!”乃展旗鸣鼓而行,鄂人不敢逼。

五月,朔方节度使兼中书令颍川王韩逊卒,军中推其子洙为留后。癸丑,诏以洙为节度使。

吴柴再用等与刘崇景、许贞战于万胜冈,大破之,崇景、贞弃袁州遁去。

晋王既克幽州,乃谋入寇。秋,七月,会赵王镕及周德威于赵州,南寇邢州,李嗣昭引昭义兵会之。杨师厚引兵救邢州,军于漳水之东。晋军至张公桥,裨将曹进金来奔。晋军退,诸镇兵皆引归。八月,晋王还晋阳。

蜀武泰节度使王宗训镇黔州,贪暴不法,擅还成都。庚辰,见蜀主,多所邀求,言辞狂悖。蜀主怒,命卫士殴杀之。戊子,以内枢密使潘峭为武泰节度使、同平章事,翰林学士承旨毛文锡为礼部尚书,判枢密院。峡上有堰,或劝蜀主乘夏秋江涨,决之以灌江陵。毛文锡谏曰:“高季昌不服,其民何罪!陛下方以德怀天下,忍以邻国之民为鱼鳖食乎!”蜀主乃止。

帝以福王友璋为武宁节度使。前节度使王殷,友珪所置也,惧,不受代,叛附于吴。九月,命淮南西北面招讨应接使牛存节及开封尹刘鄩将兵讨之。冬,十月,存节等军于宿州。吴平卢节度使硃瑾等将兵救徐州,存节等逆击,破之,吴兵引归。

十一月,乙巳,南诏寇黎州,蜀主以夔王宗范、兼

同平章事王宗翰为副使,攻凤州。

庚戌,吴以镇海节度使徐温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守侍中、齐国公,镇润州,以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为巡属,军国庶务参决如故;留徐知训居广陵秉政。

初,帝为均王,娶河阳节度使张归霸女为妃,即位,欲立为后。后以帝未南郊,固辞。九月,壬午,妃疾甚,册为德妃,是夕,卒。

康王友敬,目重瞳子,自谓当为天子,遂谋作乱。冬,十月,辛亥夜,德妃将出葬,友敬使腹心数人匿于寝殿。帝觉之,跣足逾垣而出,召宿卫兵索殿中,得而手刃之。壬子,捕友敬,诛之。帝由是疏忌宗室,专任赵岩及德妃兄弟汉鼎、汉杰、从兄弟汉伦、汉融,咸居近职,参预谋议,每出兵必使之监护。岩等依势弄权,卖官鬻狱,离间旧将相,敬翔、李振虽为执政,所言多不用。振每称疾不预事,以避赵、张之族,政事日紊,以至于亡。刘鄩遣卒诈降于晋,谋赂膳夫以毒晋王。事泄,晋王杀之,并其党五人。

十一月,己未夜,蜀宫火。自得成都以来,宝货贮于百尺楼,悉为煨烬。诸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宗侃等帅卫兵欲入救火,蜀主闭门不内。庚申旦,火犹未熄,蜀主出义兴门见群臣,命有司聚太庙神主,分巡都城,言毕,复入宫闭门。将相皆献帷幕饮食。

壬戌,蜀大赦。

乙丑,改元

己巳,蜀王宗翰引兵出青泥岭,克固镇,与秦州将郭守谦战于泥阳川。蜀兵败,退保鹿台山。辛未,王宗绾等败秦州兵于金沙谷,擒其将李彦巢等,乘胜趣秦州。兴州刺史王宗鐸克阶州,降其刺史李彦安。甲戌,王宗绾克成州,擒其刺史李彦德。蜀军至上染坊,秦州节度使李继崇遣其子彦秀奉牌印迎降。宗绛入秦州,表排陈使王宗俦为留后。刘知俊攻霍彦威于邠州,半岁不克,闻秦州降蜀,知俊妻子皆迁成都。知俊解围还凤翔,终惧及祸,夜帅亲兵七十人,斩关而出,庚辰,奔于蜀军。王宗绾自河池、两当进兵,会王宗瑶攻凤州,癸未,克之。

岐义胜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彦韬知岐王衰弱,十二月,举耀、鼎二州来降。彦韬即温韬也。乙未,诏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军为静胜军,复彦韬姓温氏,名昭图,官任如故。

丁未,蜀大赦;改明年元曰通正。置武兴军于凤州,割文、兴二州隶之,以前利州团练使王宗鲁为节度使。

是岁,清海、建武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岩,以吴越王镠为国王而己独为南平王,表求封南越王及加都统,帝不许。岩谓僚属曰:“今中国纷纷,孰为天子!安能梯航万里,远事伪庭乎!”自是贡使遂绝。

均王上贞明二年(丙子,公元九一六年)

春,正月,宣武节度使、守中书令、广德靖王全昱卒。帝闻前河南府参军李愚学行,召为左拾遗,充崇政院直学士。衡王友谅贵重,李振等见,皆拜之愚独长揖,帝闻而让之,曰:“衡王于朕,兄也,朕犹拜之,卿长揖,可乎?”对曰:“陛下以家人礼见衡王,拜之宜也。振等陛下家臣。臣于王无素,不敢妄有所屈。”久之,竟以抗直罢为邓州观察判官。

蜀主以李继崇为武泰节度使、兼中书令、陇西王。

二月,辛丑夜,吴宿卫将马谦、李球劫吴王登楼,发库兵讨徐知训。知训将出走,严可求曰:“军城有变,公先弃众自去,众将何依!”知训乃止。众犹疑惧,可求阖户而寝,鼾息闻于外,府中稍安。壬寅,谦等陈于天兴门外,诸道副都统硃瑾自润州至,视之,曰:“不足畏也。”返顾外众,举手大呼,乱兵皆溃,擒谦、球,斩之。

帝屡趣刘鄩战,鄩闭壁不出。晋王乃留副总管李存审守营,自劳军于贝州,声言归晋阳。鄩闻之,奏请袭魏州。帝报曰:“今扫境内以属将军,社稷存亡,系兹一举,将军勉之!”鄩令澶州刺史杨延直引兵万人会于魏州,延直夜半至城南,城中选壮士五百潜出击之,延直不为备,溃乱而走。诘旦,鄩自莘县悉众至城东,与延直馀众合,李存审引营中兵踵其后,李嗣源以城中兵出战,晋王亦自贝州至,与嗣源当其前。鄩见之,惊曰:“晋王邪!”引兵稍却,晋王蹑之,至故元城西,与李存审遇。晋王为方陈于西北,存审为方陈于东南,鄩为圆陈于其中间,四面受敌。合战良久,梁兵大败,鄩引数十骑突围走。梁步卒凡七万,晋兵环而击之,败卒登木,木枝为之折,追至河上,杀溺殆尽。鄩收散卒自黎阳渡河,保滑州。

匡国节度使王檀密疏请发关西兵袭晋阳,帝从之,发河中、陕、同华诸镇兵合三万,出阴地关,奄至晋阳城下,昼夜急攻。城中无备,发诸司丁匠及驱市人乘城拒守,城几陷者数四,张承业大惧。代北故将安金全退居太原,往见承业曰:“晋阳根本之地,若失之,则大事去矣。仆虽老病,忧兼家国,请以库甲见授,为公击之。”承业即与之。金全帅其子弟及退将之家得数百人,夜出北门,击梁兵于羊马城内。梁兵大惊,引却。昭义节度使李嗣昭闻晋阳有寇,遣牙将石君立将五百骑救之。君立朝发上党,夕至晋阳。梁兵扼汾河桥,君立击破之,径至城下大呼曰:“昭义侍中大军至矣。”遂入城。夜,与安金全等分出诸门击梁兵,梁兵死伤什二三。诘朝,王檀引兵大掠而还。晋王性矜伐,以策非己出,故金全等赏皆不行。

梁兵之在晋阳城下也,大同节度使贺德伦部兵

丹所掠,契丹日益强大。

契丹王阿保机自称皇帝,国人谓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为皇后,置百官。至是,改元神册。

述律后勇决多权变,阿保机行兵御众,述律后常预其谋。

阿保机尝度碛击党项,留述律后守其帐,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合兵掠之。

述律后知之,勒兵以待其至,奋击,大破之,由是名震诸夷。

述律后有母有姑,皆踞榻受其拜,曰:“吾惟拜天,不拜人也。”

晋王方经营河北,欲结契丹为援,常以叔父事阿保机,以叔母事述律后。

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马于野。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

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

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

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

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既省母,遂复入契丹。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

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

契丹主待之益厚。

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均王上贞明三年(丁丑,公元九一七年)

春,正月,诏宣武节度使袁象先救颍州,既至,吴军引还。

二月,甲申,晋王攻黎阳,刘鄩拒之,数日,不克而去。

晋王之弟威塞军防御使存矩在新州,骄惰不治,侍婢预政。

晋王使募山北部落骁勇者及刘守光亡卒以益南讨之军。

又率其民出马,民或鬻十牛易一战马,期会迫促,边人嗟怨。

存矩得五百骑,自部送之,以寿州刺史卢文进为裨将。

行者皆惮远役,存矩复不存恤。

甲午,至祁沟关,小校宫彦璋与士卒谋曰:“闻晋王与梁人确斗,骑兵死伤不少。吾侪捐父母妻子,为人客战,千里送死,而使长复不矜恤,奈何?”

众曰:“杀使长,拥卢将军还新州,据城自守,其如我何!”

因执兵大噪,趣传舍,诘朝,存矩寝未起,就杀之,文进不能制,抚膺哭其尸曰:“奴辈既害郎君,使我何面复见晋王!”

因为众所拥,还新州,守将杨全章拒之。

又攻武州,雁门以北都知防御兵马使李嗣肱击败之。

周德威亦遣兵追讨,文进帅其众奔契丹。

晋王闻存矩不道以致乱,杀侍婢及幕僚数人。

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

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才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

比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军,募土兵守之。

田租皆供军食,不入于蓟,幽州岁致缯纩以供战士衣。

每岁早获,清野坚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辄闭壁不战,俟其去,选骁勇据隘邀之,契丹常失利走。

土兵皆自为田园,力战有功则赐勋加赏,由是契丹不敢轻入寇。

及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

德威又忌幽州旧将有名者,往往杀之。

吴王遣使遗契丹主以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然火焚楼橹,敌以水沃之,火愈炽。”

契丹主大喜,即选骑三万欲攻幽州,述律后哂之曰:“岂有试油而攻一国乎!”

因指帐前树谓契丹主曰:“此树无皮,可以生乎?”

契丹主曰:“不可。”

述律后曰:“幽州城亦犹是矣。吾但以三千骑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无食,不过数年,城自困矣,何必如此躁动轻举!万一不胜,为中国笑,吾部落亦解体矣。”

契丹主乃止。

三月,卢文进引契丹兵急攻新州,刺史安金全不能守,弃城走。

文进以其部将刘殷为刺史,使守之。

晋王使周德威合河东、镇、定之兵攻之,旬日不克。

契丹主帅众三十万救之,德威众寡不敌,大为契丹所败,奔归。

楚王殷遣其弟存攻吴上高,俘获而还。

契丹乘胜进围幽州,声言有众百万,氈车毳幕弥温山泽。

卢文进教之攻城,为地道,昼夜四面俱进,城中穴地然膏以邀之。

又为土山以临城,城中熔铜以洒之,日杀千计,而攻之不止。

周德威遣间使诣晋王告急,王方与梁相持河上,欲分兵则兵少,欲勿救恐失之,忧形于色,谋于诸将,独李嗣源、李存审、阎宝劝王救之。

王喜曰:“昔太宗得一李靖犹擒颉利,今吾有猛将三人,复何忧哉!”

存审、宝以为虏无辎重,势不能久,俟其野无所掠,食尽自还,然后踵而击之。

李嗣源曰:“周德威社稷之臣,今幽州朝夕不保,恐变生于中,何暇待虏之衰!臣请身为前锋以赴之。”

王曰:“公言是也。”

即日,命治兵。

夏,四月,晋王命嗣源将兵先进,军于涞水,阎宝以镇、定之兵继之。

吴升州刺史徐知诰治城市府舍甚盛。

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爱其繁富。

润州司马陈彦谦劝温徙镇海军治所于升州,温从之,徙知诰为润州团练使。

知诰求宣州

温不许,知诰不乐。

宋齐丘密言于知诰曰:“三郎骄纵,败在朝夕。润州去广陵隔一水耳,此天授也。”

知诰悦,即之官。

三郎,谓温长子知训也。

温以陈彦谦为镇海节度判官。

温但举大纲,细务悉委彦谦,江、淮称治。

彦谦,常州人也。

高季昌与孔勍修好,复通贡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四-译文

从昭阳作噩十二月开始,到强圉赤奋若六月结束,总共三年多。

均王乾化三年(癸酉年,公元913年)

十二月,吴国的镇海节度使徐温和平卢节度使朱瑾率领将领们抵抗梁军,双方在赵步相遇。吴国的援军还未集结,徐温率领四千多人与王景仁交战,未能取胜而撤退。王景仁率军追击,快要追到险要之地时,吴国的将士们都惊慌失色,左骁卫大将军宛丘人陈绍拿起长枪大喊道:“敌人已经深入,我们可以反击了!”他跃马回身战斗,众人跟随他,梁军于是撤退。徐温拍着他的背说:“如果不是你的智慧和勇敢,我几乎陷入困境!”赐给他金银和布帛,陈绍将这些全部分给了部下。吴国的援军集结后,再次在霍丘与梁军交战,梁军大败。王景仁带着几名骑兵殿后,吴军不敢追击。梁军渡过淮河南下时,标记了可以渡河的浅滩。霍丘的守将朱景将标记的木牌移到深水处。等到梁军败退时,看到标记后渡河,淹死了大半,吴军将梁军的尸体堆成京观在霍丘。

庚午日,晋王任命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兼任侍中,任命李嗣本为振武节度使。

燕主刘守光打算逃往沧州投奔刘守奇,因天气寒冷,脚肿了,还迷了路。到了燕乐境内,白天躲在坑谷中,几天没吃东西,让妻子祝氏到农民张师造家乞讨食物。张师造觉得这妇人形迹可疑,追问后得知刘守光的藏身之处,将他及其三个儿子一并擒获。癸酉日,晋王正在宴会上,将领们将刘守光押到,晋王对他说:“主人为何如此躲避客人!”将刘仁恭和刘守光安置在馆舍,赐给他们器皿、衣服和饮食。晋王命令掌书记王缄起草露布,王缄不懂旧例,将露布写在布上,派人拖着走。

晋王打算从云州、代州返回,越王王镕和王处直建议他从中山、真定经过井陉,晋王同意了。庚辰日,晋王从幽州出发,刘仁恭父子都被绑在露布下。刘守光的父母唾骂他的脸,骂道:“逆贼,害得我们家破人亡!”刘守光只是低头不语。甲申日,到达定州,住在关城。丙戌日,晋王与王处直拜谒北岳庙。当天,到达行唐,赵王王镕在路上迎接。

均王乾化四年(甲戌年,公元914年)

春,正月,戊戌朔日,赵王王镕到晋王的行帐中祝寿并设宴。王镕想见刘太师一面,晋王命令部下解开刘仁恭和刘守光的枷锁,带他们入席一同宴饮。王镕回礼,还赠送了衣服、鞍马和酒食。己亥日,晋王与王镕在行唐西边打猎,王镕送他到边境后告别。

丙子日,蜀主命令太子掌管六军,开设崇勋府,设置僚属,后来改称为天策府。

壬子日,晋王用练纟斥责刘仁恭父子,凯旋回到晋阳。丙辰日,将刘仁恭父子献于太庙。晋王亲自斩杀刘守光。刘守光喊道:“我死而无憾,但教唆我不投降的是李小喜!”晋王召来李小喜对质,李小喜瞪眼斥责刘守光说:“你内乱如禽兽,难道也是我教你的吗!”晋王因他的无礼而愤怒,先斩了他。刘守光说:“我擅长骑射,大王若想成就霸业,何不留我效力!”他的两个妻子李氏和祝氏责备他说:“皇帝,事已至此,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请求先死。”随即伸颈就戮。刘守光直到死都在哭泣哀求。晋王命令节度副使卢汝弼等人将刘仁恭押到代州,刺取他的心血祭奠先王墓,然后斩杀他。有人对赵王王镕说:“大王所担任的尚书令,是梁国的官职,大王既然与梁国为敌,不应再称此官。而且自太宗即位以来,无人敢担任此职。如今晋王为盟主,功勋卓著但职位较低,不如将尚书令让给他。”王镕说:“好!”于是与王处直各自派使者推举晋王为尚书令,晋王三次推辞,最终接受,开始开设府署并设置行台,效仿太宗旧例。

高季昌因为蜀国的夔州、万州、忠州、涪州原本属于荆南,发兵夺取,先用水军攻打夔州。当时镇江节度使兼侍中嘉王宗寿镇守忠州,夔州刺史王成先请求铠甲,宗寿只给了他白布袍。王成先率军迎战,高季昌放火船焚烧蜀军的浮桥,招讨副使张武举用铁索阻拦,火船无法前进。恰逢风向逆转,荆南兵被火烧死或淹死的很多。高季昌乘坐的战舰被飞石击中,船尾折断,他换乘小船逃走。荆南兵大败,被俘斩首五千人。王成先秘密派人向宗寿报告不给他铠甲的情况,宗寿得知后,召见王成先,将他斩杀。

皇帝因为岐人屡次侵犯,二月,甲戌日,调任感化节度使康怀英为永平节度使,镇守长安。康怀英原名康怀贞,因避讳皇帝的名字而改名。

夏,四月,丙子日,蜀主将镇江军的治所迁到夔州。

丁丑日,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于兢因徇私迁补军校而被罢免,降为工部侍郎,再贬为莱州司马。吴国的袁州刺史刘崇景叛变,投靠楚国。刘崇景是刘威的儿子。楚国将领许贞率一万人支援他,吴国的都指挥使柴再用、米志诚率领将领们讨伐他。

楚国的岳州刺史许德勋率领水军巡视边境。半夜,南风大作,都指挥使王环乘风直奔黄州,用绳梯登上城墙,直奔州署,擒获吴国的刺史马鄴,大肆掠夺后返回。许德勋说:“鄂州的军队可能会拦截我们,应该防备。”王环说:“我军进入黄州,鄂州人还不知道,突然经过他们的城池,他们自救都来不及,怎么敢拦截我们!”于是展开旗帜,敲响战鼓前进,鄂州人不敢逼近。

五月,朔方节度使兼中书令颍川王韩逊去世,军中推举他的儿子韩洙为留后。癸丑日,皇帝下诏任命韩洙为节度使。

吴国的柴再用等人与刘崇景、许贞在万胜冈交战,大败他们,刘崇景和许贞放弃袁州逃走。

晋王攻下幽州后,打算入侵梁国。秋,七月,与赵王王镕和周德威在赵州会合,南下攻打邢州,李嗣昭率领昭义兵会合。杨师厚率军救援邢州,驻扎在漳水东岸。晋军到达张公桥,副将曹进金前来投奔。晋军撤退,各镇军队也都撤回。八月,晋王返回晋阳。

蜀国的武泰节度使王宗训镇守黔州,贪婪残暴,违法乱纪,擅自返回成都。庚辰日,他见到蜀主,提出许多无理要求,言辞狂妄悖逆。蜀主大怒,命令卫士将他打死。戊子日,任命内枢密使潘峭为武泰节度使、同平章事,翰林学士承旨毛文锡为礼部尚书,判枢密院。峡上有水坝,有人劝蜀主趁夏秋江水上涨时决堤,淹灌江陵。毛文锡劝谏说:“高季昌不服,但他的百姓有什么罪!陛下正以德政安抚天下,怎能忍心让邻国的百姓成为鱼鳖的食物!”蜀主于是作罢。

皇帝任命福王朱友璋为武宁节度使。前任节度使王殷是朱友珪任命的,他害怕,不接受替代,叛变投靠吴国。九月,皇帝命令淮南西北面招讨应接使牛存节和开封尹刘鄩率军讨伐他。冬,十月,牛存节等人驻扎在宿州。吴国的平卢节度使朱瑾等人率军救援徐州,牛存节等人迎击,击败他们,吴军撤回。

十一月,乙巳日,南诏侵犯黎州,蜀主任命夔王宗范、兼

同平章事王宗翰被任命为副使,率军攻打凤州。

庚戌日,吴国任命镇海节度使徐温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守侍中、齐国公,驻守润州,管辖升、润、常、宣、歙、池六州,军国大事仍由他参与决策;徐知训留在广陵执掌政务。

当初,皇帝还是均王时,娶了河阳节度使张归霸的女儿为妃,即位后,想立她为皇后。皇后以皇帝尚未举行南郊祭天为由,坚决推辞。九月壬午日,妃子病重,被册封为德妃,当晚去世。

康王友敬,眼睛有重瞳,自认为应当成为天子,于是密谋作乱。冬十月辛亥夜,德妃即将出殡,友敬派心腹数人藏在寝殿。皇帝察觉后,赤脚翻墙而出,召集宿卫兵搜查殿中,抓到后亲手杀死。壬子日,逮捕友敬并处死。皇帝从此疏远宗室,专任赵岩及德妃的兄弟汉鼎、汉杰、从兄弟汉伦、汉融,他们都担任要职,参与谋议,每次出兵必让他们监护。赵岩等人依仗权势弄权,卖官鬻狱,离间旧将相,敬翔、李振虽为执政,但他们的建议多不被采纳。李振常称病不参与政事,以避开赵、张的势力,政事日益混乱,最终导致灭亡。刘鄩派士兵假装投降晋国,密谋贿赂膳夫毒死晋王。事情败露,晋王杀了他及其同党五人。

十一月己未夜,蜀国皇宫发生火灾。自从得到成都以来,珍宝都存放在百尺楼,全部化为灰烬。诸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宗侃等率卫兵想入宫救火,蜀主关门不让进。庚申早晨,火仍未熄灭,蜀主出义兴门见群臣,命令有关部门聚集太庙神主,分巡都城,说完后,又回宫关门。将相都献上帷幕和饮食。

壬戌日,蜀国大赦天下。

乙丑日,改年号。

己巳日,蜀国王宗翰率军出青泥岭,攻克固镇,与秦州将领郭守谦在泥阳川交战。蜀军战败,退守鹿台山。辛未日,王宗绾等在金沙谷击败秦州兵,擒获其将领李彦巢等,乘胜进军秦州。兴州刺史王宗鐸攻克阶州,降服其刺史李彦安。甲戌日,王宗绾攻克成州,擒获其刺史李彦德。蜀军到达上染坊,秦州节度使李继崇派其子彦秀奉牌印投降。宗绛进入秦州,上表任命排陈使王宗俦为留后。刘知俊在邠州攻打霍彦威,半年未攻克,听说秦州投降蜀国,知俊的妻子儿女都迁往成都。知俊解围回凤翔,最终害怕祸及自身,夜里率亲兵七十人,斩关而出,庚辰日,投奔蜀军。王宗绾从河池、两当进兵,与王宗瑶会合攻打凤州,癸未日,攻克凤州。

岐义胜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彦韬知道岐王衰弱,十二月,率耀、鼎二州投降。彦韬就是温韬。乙未日,下诏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军为静胜军,恢复彦韬姓温,名昭图,官职如故。

丁未日,蜀国大赦天下;改明年年号为通正。在凤州设置武兴军,割文、兴二州隶属,任命前利州团练使王宗鲁为节度使。

这一年,清海、建武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岩,因吴越王镠为国王而自己仅为南平王,上表请求封为南越王及加都统,皇帝不许。刘岩对僚属说:“如今中国纷乱,谁是天子!怎能梯航万里,远事伪庭呢!”从此贡使断绝。

均王上贞明二年(丙子,公元九一六年)

春,正月,宣武节度使、守中书令、广德靖王全昱去世。皇帝听说前河南府参军李愚学问品行俱佳,召为左拾遗,充崇政院直学士。衡王友谅地位尊贵,李振等人见他时都行拜礼,唯独李愚只行长揖,皇帝听说后责备他,说:“衡王是朕的兄长,朕尚且拜他,你行长揖,合适吗?”李愚回答说:“陛下以家人礼见衡王,拜他是应该的。李振等人是陛下的家臣。臣与衡王素无交情,不敢妄自屈尊。”过了很久,李愚因刚直被罢为邓州观察判官。

蜀主任命李继崇为武泰节度使、兼中书令、陇西王。

二月辛丑夜,吴国宿卫将马谦、李球劫持吴王登楼,打开兵器库讨伐徐知训。知训准备逃走,严可求说:“军城有变,您先弃众自去,众人将何所依靠!”知训于是留下。众人仍疑惧不安,严可求关上门睡觉,鼾声传到外面,府中渐渐安定。壬寅日,马谦等在天兴门外列阵,诸道副都统硃瑾从润州赶到,看了看,说:“不足为惧。”回头对外面的士兵举手大呼,乱兵溃散,擒获马谦、李球,斩首。

皇帝多次催促刘鄩出战,鄩闭门不出。晋王于是留副总管李存审守营,亲自到贝州慰劳军队,声言要回晋阳。刘鄩听说后,上奏请求袭击魏州。皇帝回复说:“如今扫境内以属将军,社稷存亡,系兹一举,将军勉之!”刘鄩命令澶州刺史杨延直率兵万人到魏州会合,延直半夜到达城南,城中选出壮士五百人潜出击之,延直没有防备,溃乱而逃。次日早晨,刘鄩从莘县率全军到城东,与延直的残兵会合,李存审率营中兵紧随其后,李嗣源率城中兵出战,晋王也从贝州赶到,与嗣源在前方迎战。刘鄩见到晋王,惊呼:“晋王来了!”率兵稍退,晋王追击,到故元城西,与李存审相遇。晋王在西北列方阵,存审在东南列方阵,刘鄩在中间列圆阵,四面受敌。激战良久,梁兵大败,刘鄩率数十骑突围逃走。梁步兵共七万,晋兵四面围攻,败兵爬上树木,树枝都被压断,追至河边,几乎全部被杀或淹死。刘鄩收拢散兵从黎阳渡河,退守滑州。

匡国节度使王檀密奏请求发关西兵袭击晋阳,皇帝同意,调发河中、陕、同华诸镇兵共三万,出阴地关,突然到达晋阳城下,昼夜急攻。城中没有防备,征发各司工匠及驱赶市民登城防守,城几次差点被攻陷,张承业非常害怕。代北故将安金全退居太原,去见承业说:“晋阳是根本之地,若失守,则大事去矣。我虽老病,但忧国忧家,请将库甲给我,为公击敌。”承业立即给他。金全率其子弟及退将之家得数百人,夜出北门,在羊马城内攻击梁兵。梁兵大惊,退却。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听说晋阳有敌,派牙将石君立率五百骑救援。君立早上从上党出发,晚上到达晋阳。梁兵扼守汾河桥,君立击破之,直抵城下大呼:“昭义侍中大军到了。”于是入城。夜里,与安金全等分头出城攻击梁兵,梁兵死伤十分之二三。次日早晨,王檀率兵大肆掠夺后撤退。晋王性格自负,因策略不是自己提出,所以金全等人都没有得到赏赐。

梁兵在晋阳城下时,大同节度使贺德伦的部队

契丹因掠夺而日益强大。

契丹王阿保机自称皇帝,国人称他为天皇王,以妻子述律氏为皇后,设立百官。至此,改年号为神册。

述律后勇敢果断且善于权谋,阿保机行军打仗时,述律后常参与谋划。

阿保机曾渡过沙漠攻打党项,留下述律后守帐,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合兵来掠夺。

述律后得知后,整顿军队等待他们到来,奋力反击,大败敌军,因此名震四方。

述律后有母亲和姑姑,她们都坐在榻上接受她的拜见,说:“我只拜天,不拜人。”

晋王正在经营河北,想与契丹结盟为援,常以叔父之礼对待阿保机,以叔母之礼对待述律后。

刘守光末年衰败困顿,派遣参军韩延徽向契丹求援。

契丹主因他不拜见而发怒,将他留下,让他在野外牧马。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谋,擅长写文章。

述律后对契丹主说:“延徽能守节不屈,是当今的贤者,为何要让他牧马呢?应该以礼相待并重用他。”

契丹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非常高兴,于是让他担任谋主,凡事都向他咨询。

延徽开始教契丹建立官府,修筑城郭,设立市集,安置汉人,让他们各自有配偶,开垦荒地。

从此汉人各自安居乐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

契丹威服各国,延徽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不久,延徽逃奔晋阳。

晋王想将他安置在幕府中,掌书记王缄嫉妒他。

延徽感到不安,请求东归探望母亲,路过真定,住在同乡王德明家,德明问他要去哪里,延徽说:“现在河北都被晋王占据,我应当再去契丹。”

德明说:“你背叛了契丹,现在再去,岂不是自寻死路?”

延徽说:“自从我离开,契丹就像失去了手和眼睛;现在我回去,他们的手和眼睛又恢复了,怎么会害我!”

探望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

契丹主听说他回来,非常高兴,像从天而降一样,拍着他的背说:“你之前去了哪里?”

延徽说:“我想念母亲,想告假回家,又怕您不同意,所以私自回去了。”

契丹主对他更加厚待。

等到契丹主称帝,任命延徽为宰相,后来升迁至中书令。

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写信给晋王,解释他北去的原因,并说:“我并非不恋英主,也并非不想念故乡,之所以不留下来,正是怕王缄的谗言。”

他还托付老母,并说:“延徽在此,契丹必定不会南下侵扰。”

因此,在同光年间,契丹没有深入中原为寇,这都是延徽的功劳。

均王贞明三年(丁丑,公元九一七年)

春天,正月,皇帝下诏命宣武节度使袁象先救援颍州,袁象先到达后,吴军撤退。

二月,甲申日,晋王攻打黎阳,刘鄩抵抗,几天后,晋王未能攻克而撤退。

晋王的弟弟威塞军防御使存矩在新州,骄纵懒惰,不理政务,侍婢干预政事。

晋王让他招募山北部落的勇士和刘守光的逃亡士兵,以增强南征的军队。

他还强迫百姓献马,百姓有时卖十头牛才能换一匹战马,期限紧迫,边境百姓怨声载道。

存矩得到五百骑兵,亲自率领他们,任命寿州刺史卢文进为副将。

行军的人都害怕远行,存矩也不体恤他们。

甲午日,到达祁沟关,小校宫彦璋与士兵们商量说:“听说晋王与梁人激战,骑兵死伤不少。我们抛弃父母妻子,为别人打仗,千里送死,而长官又不体恤我们,怎么办?”

众人说:“杀了长官,拥立卢将军回新州,据城自守,他们能拿我们怎么样!”

于是他们拿起武器大声喧哗,冲向传舍,第二天早上,存矩还在睡觉,就被杀了,文进无法控制局面,抚胸痛哭说:“你们害死了郎君,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晋王!”

于是他被众人拥立,回到新州,守将杨全章拒绝他们。

他们又攻打武州,雁门以北的防御兵马使李嗣肱击败了他们。

周德威也派兵追击,文进率领部下投奔契丹。

晋王听说存矩因不道而引发叛乱,杀了侍婢和幕僚数人。

起初,幽州北七百里处有渝关,关下有渝水通向大海。

从关东北沿海有一条路,路窄处只有几尺宽,两旁都是高山,险峻不可逾越。

到了进牛口,旧时设有八防御军,招募土兵守卫。

田租都供给军粮,不进入蓟州,幽州每年送缯纩给战士做衣服。

每年早收后,清野坚壁以等待契丹,契丹来了就闭门不战,等他们撤退时,挑选勇士据守险要截击,契丹常常失利而逃。

土兵都有自己的田园,力战有功则赐勋加赏,因此契丹不敢轻易入侵。

等到周德威担任卢龙节度使,他恃勇不修边备,结果失去了渝关的险要,契丹常在营、平之间放牧。

德威还忌惮幽州旧将中有名望的人,常常杀害他们。

吴王派使者送给契丹主猛火油,说:“攻城时,用这种油点燃火焚烧楼橹,敌人用水浇,火会烧得更旺。”

契丹主大喜,立即挑选三万骑兵准备攻打幽州,述律后笑着说:“哪有试油就攻打一个国家的道理!”

她指着帐前的树对契丹主说:“这棵树没有皮,能活吗?”

契丹主说:“不能。”

述律后说:“幽州城也是这样。我们只需派三千骑兵埋伏在旁,掠夺四野,使城中无粮,不过几年,城自然会困顿,何必如此急躁轻举!万一不胜,被中原人嘲笑,我们的部落也会解体。”

契丹主于是停止了行动。

三月,卢文进率领契丹兵急攻新州,刺史安金全无法守住,弃城逃跑。

文进任命部将刘殷为刺史,让他守城。

晋王派周德威联合河东、镇、定的军队攻打新州,十几天未能攻克。

契丹主率领三十万大军救援,德威寡不敌众,大败而归。

楚王殷派弟弟存攻打吴上高,俘获后返回。

契丹乘胜包围幽州,声称有百万大军,氈车毳幕遍布山泽。

卢文进教他们攻城,挖地道,昼夜四面进攻,城中挖地道点燃油脂阻挡他们。

他们还筑土山逼近城墙,城中熔铜洒下,每天杀死上千人,但攻城不止。

周德威派密使向晋王告急,晋王正与梁军在河上对峙,想分兵救援但兵力不足,不救又怕失去幽州,忧形于色,与诸将商议,只有李嗣源、李存审、阎宝劝他救援。

晋王高兴地说:“当年太宗得一个李靖就能擒获颉利,现在我有三位猛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存审、阎宝认为契丹没有辎重,势不能久,等他们在野外无所掠夺,粮尽自退,然后再追击。

李嗣源说:“周德威是社稷之臣,现在幽州朝夕不保,恐怕内部生变,哪有时间等契丹衰弱!我请求亲自率前锋去救援。”

晋王说:“你说得对。”

当天,晋王下令整军。

夏天,四月,晋王命李嗣源率兵先行,驻扎在涞水,阎宝率镇、定的军队随后。

吴升州刺史徐知诰治理城市府舍非常繁荣。

五月,徐温巡视到升州,喜欢这里的繁华。

润州司马陈彦谦劝徐温将镇海军治所迁到升州,徐温同意了,调任徐知诰为润州团练使。

知诰请求宣州

温不允许,知诰感到不高兴。

宋齐丘私下对知诰说:“三郎(指温的长子知训)骄傲放纵,失败是早晚的事。润州和广陵只隔一条河,这是天赐的机会。”

知诰听后很高兴,立即前往任职。

三郎,指的是温的长子知训。

温任命陈彦谦为镇海节度判官。

温只负责大政方针,具体事务都交给陈彦谦处理,江、淮地区因此治理得很好。

陈彦谦是常州人。

高季昌与孔勍重修旧好,重新开始进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四-注解

昭阳作噩:昭阳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名,作噩是指岁星(木星)的运行状态,这里指特定的年份。

强圉赤奋若:强圉和赤奋若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术语,用于描述岁星的运行状态,这里指特定的年份。

均王上乾化三年:均王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皇帝朱友贞的谥号,乾化是他的年号,三年指公元913年。

吴镇海节度使徐温:徐温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权臣,镇海节度使是他的官职。

平卢节度使硃瑾:硃瑾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将领,平卢节度使是他的官职。

赵步: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霍丘: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京观:古代战争中,战胜方将敌军尸体堆积成山,以示威吓。

晋王:指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

卢龙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卢龙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振武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振武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燕主守光:指五代十国时期燕国的皇帝刘守光。

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五代时期为河北的重要城市。

刘守奇:五代十国时期燕国的将领。

燕乐: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晋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尚书令: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高季昌:五代时期荆南节度使,后建立荆南国。

夔州: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境内。

忠州: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境内。

涪州: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境内。

荆南: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

楚: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

袁州: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境内。

黄州: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鄂州: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朔方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朔方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颍川王韩逊:韩逊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将领,颍川王是他的封号。

万胜冈: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境内。

邢州: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漳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张公桥: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黔州:地名,位于今贵州省境内。

成都: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

江陵: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

福王友璋: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皇子朱友璋。

武宁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武宁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宿州: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徐州: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南诏:古代西南地区的政权,曾与唐朝和后蜀多次交战。

黎州: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夔王宗范:指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的皇子王宗范。

宗播:指王宗播,五代时期后蜀的重要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嘉王宗寿:即王宗寿,后蜀的宗室成员,封为嘉王,参与军事行动。

潘仓嶂: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古代战场之一。

赵嵯政:蛮族酋长,被后蜀军队击败并斩杀。

山口城: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是后蜀与蛮族交战的地点之一。

武侯岭: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后蜀军队攻破的蛮族据点之一。

大度河: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后蜀与蛮族交战的地点之一。

宗范:指王宗范,后蜀的将领,参与军事行动。

蜀主:指前蜀的君主王建。

王宗鐸:后蜀的将领,担任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参与对岐阶州的进攻。

岐阶州: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后蜀与岐国交战的地点之一。

王宗俨:后蜀的将领,参与对岐国的军事行动。

李继徽:岐国的静难节度使,被其子李彦鲁毒死。

彦鲁:李继徽之子,毒死其父后自立为静难留后。

刘昌嗣:黎、雅地区的蛮族酋长,曾归附唐朝,后与南诏勾结。

郝玄鉴:黎、雅地区的蛮族酋长,曾归附唐朝,后与南诏勾结。

杨师泰:黎、雅地区的蛮族酋长,曾归附唐朝,后与南诏勾结。

金堡三王:指刘昌嗣、郝玄鉴、杨师泰三人,因受唐朝封赏而被称为金堡三王。

牛存节:后梁的将领,参与对彭城的进攻。

王殷:后梁的将领,因战败而举族自焚。

赵光逢:后梁的官员,曾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致仕。

杨师厚:后梁的天雄节度使兼中书令,晚年因功高震主而被朝廷忌惮。

银枪效节都:杨师厚组建的精锐部队,因装备银枪而得名。

贺德伦:后梁时期的将领,曾任大同节度使。

张彦:魏博军的将领,曾发动兵变,后被晋王斩杀。

李存审:后唐的重要将领,曾任安国节度使,镇守邢州。

刘鄩: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因战败而未能应召,导致军心动摇。

霍彦威:后梁的将领,曾任静难节度使。

徐温:吴国的重要将领,后成为吴国的实际掌权者。

知训:徐温之子,担任淮南行军副使等职。

李存进:晋王的将领,曾任天雄都巡按使,负责整顿军纪。

司空颋:晋王的判官,负责处理天雄军府事务,后因贪污被处死。

魏博: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南部,是唐代重要的军事重镇。

族诛:古代一种极刑,指将罪犯及其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支度务使:唐代官职,负责财政收支的管理。

河上:指黄河一带,是古代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五代时期为河北的重要城市。

沧德:指沧州和德州,均为唐代州名,位于今河北东部。

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黄泽:地名,位于今河北南部。

临清:地名,位于今山东西部。

莘县:唐代县名,位于今山东西部。

代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山西北部。

隰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山西西部。

慈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山西西部。

昭义: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山西南部。

东都:指洛阳,唐代的东都。

镇、定:指镇州和定州,均为唐代州名,位于今河北中部。

秦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同平章事:唐代官职,相当于宰相,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

凤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凤县一带。

吴: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由杨行密建立。

镇海节度使: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之一,掌管镇海军务。

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五代时为吴国的重要城市。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五代时为吴国的都城。

均王:指后梁太祖朱温的次子朱友贞,后成为后梁末帝。

河阳节度使: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之一,掌管河阳军务。

张归霸:后梁时期的将领,曾任河阳节度使。

南郊:古代帝王祭天的仪式,通常在都城南郊举行。

德妃: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妃子,死后追封为德妃。

康王友敬: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弟弟,因谋反被杀。

赵岩:后梁末帝朱友贞的亲信,掌握朝政大权。

敬翔: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宰相之一。

李振: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宰相之一。

蜀宫:指前蜀的皇宫,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

郭守谦:后梁时期的将领,曾任秦州节度使。

李继崇:前蜀的将领,曾任秦州节度使。

刘知俊:后梁时期的将领,曾任凤翔节度使。

岐王:指岐国的君主李茂贞。

温韬:岐国的将领,后投降后梁。

耀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一带。

鼎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义胜军:岐国的军队名称。

静胜军:后梁改义胜军为静胜军。

武兴军:前蜀设立的军队名称,驻守凤州。

刘岩:南汉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龑。

吴越王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主,以勤于贡献著称。

南平王:刘岩自称的封号。

南越王:刘岩请求后梁封其为南越王,未获批准。

贞明二年: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年号,公元916年。

宣武节度使: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之一,掌管宣武军务。

广德靖王全昱:后梁太祖朱温的弟弟,封广德靖王。

李愚: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官员,曾任左拾遗。

衡王友谅: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弟弟,封衡王。

邓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

武泰节度使:前蜀设立的节度使之一,掌管武泰军务。

陇西王:前蜀封李继崇为陇西王。

马谦:吴国的将领,曾任宿卫将。

李球:吴国的将领,曾任宿卫将。

徐知训:吴国的重要将领,徐温的养子。

严可求:吴国的官员,曾任幕僚。

硃瑾:吴国的将领,曾任诸道副都统。

魏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

杨延直:后梁时期的将领,曾任澶州刺史。

李嗣源:后唐明宗,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二位皇帝,以军事才能著称。

滑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匡国节度使:后梁设立的节度使之一,掌管匡国军务。

王檀:后梁时期的将领,曾任匡国节度使。

张承业:五代时期后唐的重要将领,曾任河东监军,以严治家著称。

安金全: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代北节度使。

李嗣昭: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昭义节度使。

石君立: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牙将。

契丹:契丹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后建立辽朝,对中国北方历史有重要影响。

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五代时期为战略要地。

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五代时期为边防重镇。

蜀: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或后蜀政权。

岐: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岐国,位于今陕西省。

楚王殷:指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君主马殷。

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五代时期为边防重镇。

闽:指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位于今福建省。

铅钱:五代时期闽国铸造的货币,与铜钱并行流通。

阿保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族的杰出领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朝,自称皇帝。

述律后:述律平,阿保机的皇后,以其智慧和勇气著称,对辽朝的建立和巩固有重要贡献。

神册:阿保机建立辽朝后改元的年号,标志着辽朝正式成立。

韩延徽:幽州人,有智略,被契丹俘虏后因才能被重用,后逃回中原,最终又返回契丹,成为辽朝的重要官员。

渝关:古代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要塞。

周德威:后唐名将,曾任卢龙节度使,但因不修边备导致渝关失守。

猛火油:古代用于战争的一种燃烧武器,类似于现代的火焰喷射器。

温:指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后被追封为吴王,温是其谥号。

知诰:指杨行密的养子徐知诰,后改名李昪,是南唐的开国皇帝。

宋齐丘: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重要政治家和谋士,曾为徐知诰的重要顾问。

三郎:指杨行密的长子杨渥,字知训,因其排行第三,故称三郎。

镇海节度判官:五代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镇海节度使的行政事务。

陈彦谦:五代时期吴国的官员,曾任镇海节度判官,以治理江淮地区著称。

孔勍: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荆南节度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四-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与吴国、晋国等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文中详细描述了徐温、硃瑾等将领在赵步、霍丘等地的战斗,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特别是陈绍的英勇表现,不仅挽救了吴军的败局,还得到了徐温的赞赏和赏赐,体现了古代将领的智勇和忠诚。

文中还提到了晋王李存勖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举措,如任命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李嗣本为振武节度使,以及他对刘仁恭父子的处置。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割据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晋王在战胜后,将刘仁恭父子献于太庙,并亲自斩杀刘守光,显示了其对敌人的严厉态度和对祖先的尊敬。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蜀国、荆南、楚等割据政权的内部事务和对外战争。例如,蜀主命太子判六军、开崇勋府,荆南高季昌攻打夔州,楚将许德勋的水军行动等。这些内容展示了当时各割据政权的政治和军事动态,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局势。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通过对战争、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的叙述,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段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记载了五代时期后蜀与蛮族、岐国、后梁等政权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斗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局面。

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后蜀与蛮族的多次交战,展现了后蜀在西南地区的军事扩张。后蜀通过多次战役,成功击败了蛮族,并斩杀了其酋长,最终使得南诏不敢再犯边。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后蜀的边疆,也显示了后蜀在西南地区的强大军事实力。

其次,文中还涉及了后蜀与岐国、后梁等政权的冲突。后蜀的将领王宗鐸、王宗俨等人多次攻破岐国的据点,显示了后蜀在西北方向的军事优势。与此同时,后梁的天雄节度使杨师厚因功高震主,引起了朝廷的忌惮,最终在其死后,朝廷采取了分权措施,削弱了魏博的势力。这一事件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央政权对地方势力的防范与控制。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魏博兵变的事件。魏博军因不满朝廷的分权措施,发动了兵变,最终投靠了晋王李存勖。这一事件不仅显示了魏博军的强大实力,也反映了当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晋王李存勖通过斩杀兵变首领张彦,成功安抚了魏博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局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同时,通过对各个政权之间军事冲突的描述,也揭示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央政权对地方势力的防范与控制。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文中对各个战役的描写生动具体,尤其是对魏博兵变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各个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五代时期晋王李存勖与刘鄩之间的军事斗争。晋王李存勖是后唐的开国皇帝,他在与刘鄩的对抗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刘鄩则是后梁的重要将领,擅长奇袭战术,但在与晋王的对抗中屡屡受挫。

文中首先提到晋王对魏博的控制,魏博是唐代重要的藩镇之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晋王通过委任王正言为判官,巩固了对魏博的统治。然而,魏州孔目吏孔谦虽然善于理财,但其急征重敛的政策导致了民怨,最终归咎于晋王。

接着,文中描述了晋王与刘鄩的多次交锋。刘鄩试图通过奇袭战术攻占晋阳,但晋王识破其计谋,迅速调兵追击。刘鄩的军队在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下损失惨重,最终未能达成目标。晋王则通过灵活的战术和果断的决策,成功化解了刘鄩的威胁。

文中还提到晋王对将领的重视和赏赐。晋王爱惜元行钦的勇猛,赐其姓名李绍荣,并多次在战斗中救其性命。这种对将领的信任和赏赐,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文中描述了刘鄩在莘县的困境。由于粮草不继,刘鄩的军队士气低落,晋王趁机发动攻击,最终大败刘鄩。刘鄩在战败后感叹主暗臣谀,将骄卒惰,预示了后梁的衰落。

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五代时期的军事斗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局势。晋王李存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以及刘鄩的奇袭战术和最终的失败,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要脉络。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以及各个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前蜀、吴国等政权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各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首先,文中提到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弟弟康王友敬因谋反被杀,这反映了后梁内部的政治斗争。朱友贞在即位后,逐渐疏远宗室,转而信任赵岩等亲信,导致朝政逐渐腐败,最终加速了后梁的灭亡。这一事件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内部斗争激烈的原因之一。

其次,文中还记载了前蜀与后梁之间的军事冲突。前蜀的将领王宗翰、王宗绾等人多次与后梁的军队交战,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些战争不仅反映了前蜀的军事实力,也展示了五代时期各政权之间的领土争夺和军事对抗。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吴国的内部斗争。吴国的宿卫将马谦、李球发动叛乱,试图推翻徐知训的统治,但最终失败。这一事件揭示了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各政权内部的不稳定性。

最后,文中还记载了后梁与后唐之间的战争。后梁的将领刘鄩与后唐的晋王李存勖多次交战,最终后梁军队大败。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后唐的强大军事实力,也预示了后梁的衰落和后唐的崛起。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各政权之间的频繁战争、内部斗争以及权力的更迭,构成了五代十国时期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权更迭的原因。

这段文字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与后梁、契丹等势力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变动。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时期,各方势力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文中提到的晋王李存勖是后唐的建立者,他在统一河北的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通过攻占卫州、惠州、邢州等地,李存勖逐步巩固了后唐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契丹的入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

刘鄩的败退和不应召,反映了后梁内部的动荡和军心的不稳。李存勖的胜利不仅依赖于军事力量,还得益于他对将领的信任和重用,如李存审、李嗣源等人都在他的统一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越王镠的勤于贡献和蜀国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南方政权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活跃。吴越国通过与中原政权的交往,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和繁荣。而蜀国的北伐则反映了南方政权对中原霸权的渴望。

文中还提到了闽国铸造铅钱的情况,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的独特发展。铅钱的流通不仅显示了闽国的经济实力,也反映了当时货币制度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各方势力的角逐和政权的更迭,展现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和军事格局。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势力的兴衰。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契丹族的崛起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复杂关系。契丹在阿保机的领导下,逐渐强大并建立了辽朝。阿保机自称皇帝,改元神册,标志着辽朝的正式成立。述律后作为阿保机的皇后,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还在军事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她在阿保机外出征战时,成功抵御了室韦的进攻,展现了她的军事智慧和勇气。

韩延徽的故事则反映了契丹与中原文化的交融。韩延徽原本是中原人,被契丹俘虏后因才能被重用,后逃回中原,最终又返回契丹,成为辽朝的重要官员。他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命运的波折,也反映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利用。韩延徽在契丹的贡献,如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等,极大地促进了契丹的社会发展和汉化进程。

文中还提到了晋王李存勖与契丹的关系。晋王为了对抗后梁,试图与契丹结盟,甚至以叔父事阿保机,以叔母事述律后。这种政治联姻和外交策略,反映了五代时期各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利用。

周德威的故事则揭示了边防的重要性。周德威作为卢龙节度使,因不修边备导致渝关失守,契丹得以在营、平之间自由活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后唐边防的薄弱,也反映了契丹对中原的威胁日益增大。

最后,文中提到的猛火油和李嗣源的军事行动,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科技和战术。猛火油作为一种燃烧武器,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李嗣源作为后唐的名将,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后唐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契丹的崛起和辽朝的建立,还反映了五代时期各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军事斗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和南唐的政治动态,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杨行密作为吴国的建立者,其子杨渥(三郎)的骄纵行为预示着吴国内部的不稳定。徐知诰(后为李昪)作为杨行密的养子,通过宋齐丘的密谋,抓住了机会,迅速行动,最终建立了南唐。

文中提到的润州和广陵,是吴国的两个重要城市,地理位置接近,仅隔一水,这为徐知诰的行动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陈彦谦作为镇海节度判官,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使得江淮地区得以安定,这为徐知诰的崛起提供了稳定的后方。

高季昌与孔勍的修好,反映了当时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外交策略。通过修好和贡献,各势力试图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通过这些人物的行动和决策,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们在动荡时代中的生存之道。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