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明代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创作涉猎广泛,特别是在短篇小说和民间传说方面有所建树。《警世通言》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16年)。
内容简要:《警世通言》是冯梦龙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诸多通过生动故事展示世间人情、道德与智慧的故事。全书共计六十篇,许多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训与人性的复杂。这些故事情节有的是从古代历史中提炼的教训,也有些是以讽刺、幽默的方式揭示当时社会风气,警示人们在生活中谨言慎行,行事有德。冯梦龙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许多不公平和不正之风,强调了道德与智慧的价值。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了“警世”之意,至今仍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警世通言-卷一-原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文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
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虽然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
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
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
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
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
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
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
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
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
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
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
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窵远,难以问答。’
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
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
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
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著哩!’
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
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
搭膊拴腰,露出布褌下截。
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
脱下芒鞋,屣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
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
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
叫童子看坐的。
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
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
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
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
樵夫答言:“不敢。”
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
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
伯牙吩咐且慢些。
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
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
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凰来仪。
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
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
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
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
取起阴乾,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
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
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
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
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
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
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
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
“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
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
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
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
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
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
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
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
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
若猜不著时,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
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
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
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只两句,道著了伯牙的心事。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
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大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
伯牙拱手道:“是钟子期先生。”
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
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
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
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
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
子期称:“不敢。”
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
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
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
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
又问:“道艺何为?”
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
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
却乃賫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
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
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馀年。
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
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又问子期:“青春多少?”
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
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
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
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
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
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爇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
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
子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从其言。
换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
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
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
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
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
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
伯牙道:‘愚兄馀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
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
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
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
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
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
叫童子:‘吩咐记室将锺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
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
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
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
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
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
不提子期回家之事。
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著知音之人。
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
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
直至晋阳,回覆了晋主,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
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
想著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
晋主依允。
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
下船之后,吩咐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
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覆,此去马安山不远。
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吩咐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
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
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
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
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
今夜重来,又值良夜。
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
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
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
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
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也。’
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
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
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
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
‘傥吾弟居丧,可为赙礼。’
踹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
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
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
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
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
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
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
伯牙道:‘请问两头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
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
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
伯牙却才沈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
伯牙道:‘便是。’
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
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
伯牙道:‘学生要往锺家庄去。’
老者闻‘锺家庄’三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锺家庄,不必去了。’
伯牙惊问:‘却是为何?’
老者道:‘先生到锺家庄,要访何人?’
伯牙道:‘要访子期。’
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锺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
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
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
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锺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
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
锺公道:‘原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
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
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
锺公拭泪相劝。
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锺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
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
锺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榻之前。
亡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
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
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锺徽之家。
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
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就坟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
锺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
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
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
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锺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
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
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
锺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
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
锺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
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
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
锺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
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
锺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
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
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不敢随老伯登堂了。
随身带得有黄金二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令郎春秋扫墓之费。
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告归林下。
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
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
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
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锺公,哭拜于地。
锺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后人有诗赞云:‘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警世通言-卷一-译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常说曾经和鲍叔牙分过金,有谁能听懂伯牙的琴音。如今的人际交往奸诈如同鬼魅,心中只有一片真心。
自古以来,论起情谊深厚,莫过于管鲍之交,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们两个都是商人,利益均分。当时管夷吾多拿利益,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婪,知道他贫穷,后来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救了他,并推荐他担任齐国相。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相知。相知有几种称呼,用恩德结交的叫知己;心灵相通的叫知心;声音气息相求的叫知音,总而言之都叫做相知。
今天听我讲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各位看官,愿意听的,请洗耳恭听;不愿意听的,随意就好。正所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俞瑞的人,字伯牙,是楚国的郢都人,即现在的湖广荆州府。
俞伯牙虽然是楚国人,但他的官职在晋国,官至大夫。因为奉晋王的命令,来楚国进行友好访问。伯牙接受这个任务,一来是个有才华的人,不辱使命;二来也可以顺便探望家乡,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到达郢都,朝见了楚王,传达了晋王的使命,楚王设宴款待,非常尊敬。
郢都是他的故乡,少不得去看一看祖坟,见一见亲友。尽管如此,各自为君主服务,任务在身,不敢久留。公事办完,向楚王告别。楚王赠给他黄金和丝绸,以及豪华的马车。
伯牙离开楚国十二年后,思念故国的山川美景,想要尽情观赏,于是想从水路回转。于是向楚王请求:‘我不幸得了犬马之病,无法承受车马驰骋。请允许我使用船只,以便治疗。’楚王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水师拨给两艘大船,一艘正船,一艘副船。正船供晋国使者乘坐,副船安排仆从和行李。船上有兰桡画桨,锦帐高帆,非常整齐。大臣们一直送到江边才告别。
因为欣赏美景和探索奇观,不顾山高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这些山川美景正好符合他的心意。扬起一片风帆,越过千层碧浪,看不尽遥远的青山叠翠,远处的江水清澈。
不久,船行至汉阳江口。那时正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船只无法前进,停靠在山崖下。不多时,风平浪静,雨停云开,一轮明月出现在天空。雨后的月亮,其光比平时亮两倍。伯牙在船舱中独自坐着无聊,让童子点燃香炉:‘我弹琴一曲,以排解情怀。’童子点燃香炉后,把琴囊放在案上。伯牙打开琴囊,取出琴,调弦转轸,弹奏了一曲。曲子还没弹完,手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停靠的地方是哪里?’船头回答:‘因为风雨,停靠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木,但没有人家。’伯牙惊讶地想:‘这是荒山。如果是城池村庄,可能会有聪明好学的人偷听我的琴声,所以琴声突然变化,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哪里会有听琴的人?哦,我知道了,可能是仇家派来的刺客。不然,也可能是盗贼等待更深的时候,登船抢劫我的财物。’
他对身边的人说:‘与我上崖搜查一番。不在柳树阴影深处,就在芦苇丛中!’
身边的人领命,召集众人,正要搭跳上崖。突然听到岸上有人回答:‘舟中的大人,不必怀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是樵夫。因为打柴回来晚,遇到狂风暴雨,雨具无法遮挡,躲在岩边。听到您的高雅琴声,稍作停留来听琴。’
伯牙大笑道:‘山中的樵夫,也敢自称‘听琴’!这话说得不知真假,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让他回去吧。’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您说话错了!难道没听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如果认为山野中没有听琴的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应该有弹琴的客人了。’
伯牙见他说话不俗,或许真是个听琴的人,也未可知。他制止身边的人不要打扰,走近舱门,回嗔作喜地问道:‘崖上的那位君子,既然听琴,站了这么久,知道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吗?’那人说:‘如果不知道,也就不会来听琴了。刚才大人弹的,是孔子的《颜回赞》,谱入琴声。歌词说:‘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没有弹出第四句,我还能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听后大喜道:‘先生果然不是俗人,隔岸遥远,难以问答。’他命令身边的人:‘掌舵,扶手,请那位先生上船详细讲解。’身边的人掌舵,那个人上了船,果然是个樵夫。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穿草鞋。手下的人不知道他的言谈,见他是个樵夫,就轻蔑地看着他:‘咄!樵夫,下去,见我老爷磕头,问你什么话,小心回答。官尊着呢!’樵夫却是个有趣的人,说:‘各位不必粗鲁,让我脱衣相见。’他摘下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头。
脱下蓑衣,身上是蓝布短衫。腰间系着搭裆,露出布裤下摆。那时他不慌不忙,把蓑衣、斗笠、尖担、板斧,都放在舱门外。脱下草鞋,洗净泥水,又穿上,走进舱来。
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深深地鞠躬而不跪,说:‘大人请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臣,眼里哪有接见布衣的机会。他下来还礼,又怕失了官体,既然请他上船,又不好赶他回去。伯牙没有办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吧。’他叫童子给他搬椅子。童子取了一张矮椅子放在下座。伯牙毫无客礼,用嘴对着樵夫一努,说:‘你先坐下。’这种称呼,已经非常傲慢了。那樵夫也不谦让,大模大样地坐下。
伯牙看到他没打招呼就坐下,微微有些不高兴,因此没问他的名字,也没叫手下人泡茶。他静静地坐了很久,感到奇怪就问:“刚才在山崖上弹琴的人,是你吗?”樵夫回答说:“不敢。”伯牙说:“我来问你,既然来听琴,一定知道琴的来历。这琴是谁制作的?弹奏它有什么好处?”他正问着的时候,船夫上来说:“风向顺了,月亮像白天一样明亮,可以开船了。”伯牙吩咐说先别急。樵夫说:“承蒙大人询问,小子如果说话啰嗦,恐怕耽误了顺风行船。”伯牙笑着说:“只怕你不懂琴理。如果你说得有道理,不做官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行船的快慢呢!”
樵夫说:“既然这样,小子才敢僭越地谈论。这琴是伏羲氏所雕刻的,他看到五星的精华,飞落在梧桐树上,凤凰降临。凤凰是百鸟之王,不吃竹实,不栖息在梧桐,不喝醴泉。伏羲知道梧桐是树中的良材,夺取了造化的精气,可以用来制作雅乐,于是让人砍伐。这棵树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的数目,砍成三段,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取上段敲击,声音太清,因为它太轻而废弃;取下段敲击,声音太浊,因为它太重而废弃;取中段敲击,声音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将琴放入长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按照七十二候的数目。取出后阴干,选择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雕刻成乐器。这是瑶池的乐声,所以名叫瑶琴。
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照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面宽八寸,按照八节;后面宽四寸,按照四时;厚二寸,按照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个,按照十二月;又有一个中徽,按照闰月。最初有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弹五弦琴,唱‘南风’诗,天下大治。后来因为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哀悼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条弦,清幽哀怨,称为文弦。后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加了一条弦,激烈发扬,称为武弦。最初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来加了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
这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听到丧事的人不弹,演奏音乐时不弹,事情繁忙时不弹,不清净身体时不弹,衣冠不整时不弹,不焚香时不弹,不遇到知音者时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是清奇幽雅,悲壮悠长。这琴弹到尽善尽美之处,老虎听到而不吼叫,猿猴听到而不哭泣。这是雅乐的优点。
伯牙听到他对答如流,还担心他是死记硬背的。又想:“即使是死记硬背,也亏他做到了。我再试他一试。”这时已不再像先前那样自称“你”了,又问:“既然你懂得音乐理论,当时孔子在室内弹琴,颜回从外面进来,听到琴中有深沉的声音,怀疑有贪婪杀戮之意,感到奇怪就问。孔子说:‘我刚才弹琴,看到猫正在捕鼠,想要它得到,又怕它失去。这种贪婪杀戮之意,就显露在琴弦上了。’这才知道圣门音乐的理论,已经达到了微妙的境界。假如我弹琴时心中有所思念,你能听出来吗?”樵夫说:《毛诗》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你先弹一曲,小子我来猜度。如果猜不出来,大人不要怪罪。”
伯牙将断了的琴弦重新整理,沉思了半晌。他的心思在于高山,于是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美妙啊,大人你的心思,在于高山啊!”伯牙没有回答,又凝神一会儿,再次弹琴,他的心思在于流水。樵夫又赞叹道:“美妙啊,志在流水!”只这两句话,就说中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开琴站起身,对子期行宾主之礼。连声说:‘失礼了!失礼了!石头中有美玉的藏匿,如果以衣貌取人,岂不是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回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伯牙拱手说:‘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官职是什么?’伯牙说:‘下官俞瑞,在晋朝做官,因为出使贵国而来。’子期说:‘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把子期请到客位坐下,自己坐在主位相陪,命童子泡茶。茶泡好后,又命童子取酒一起喝。伯牙说:‘借此机会聊天,不要嫌简慢。’子期说:‘不敢。’
童子取过瑶琴,两人入席饮酒。伯牙开口又问:‘先生的声音像是楚地人,但不知道您住在哪里?’子期说:‘离这里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就是我的茅屋。’伯牙点头说:‘好一个集贤村。’又问:‘您以什么为生?’子期说:‘也就是砍柴为生。’伯牙微笑说:‘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越地说。像先生这样的抱负,为什么不追求功名,在朝廷立身,在史书中留名。却隐居山林,混迹于樵夫之中,与草木一同腐朽?我私下认为先生不这么做。’子期说:‘实不相瞒,我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无兄弟相帮。砍柴度日,是为了尽孝道,让父母安享晚年。即使官位显赫,我也不忍心改变我一天对父母的赡养。’伯牙说:‘如此大孝,实在难得。’
两人喝了一会酒,子期宠辱不惊,伯牙更加看重他。又问子期:‘您多大了?’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旬。子期如果不嫌弃,我们就结为兄弟,不负知音之谊。’子期笑着说:‘大人错了!大人您是上国的名公,钟徽我不过是穷乡僻壤的一个小人物,怎么敢高攀,有辱大人屈就。’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在尘世中碌碌无为,能和高贤结为朋友,实在是平生的大幸。如果以富贵贫贱为嫌,那俞瑞算是什么人呢!’于是命童子再添炉火,重新点燃名香,在船舱中向子期行八拜之礼。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我们兄弟相称,生死不负。行礼完毕,又命童子取热酒再喝。子期让伯牙坐上座,伯牙遵从他的意思。换过杯箸后,子期下座,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正说着话,不知不觉月亮变暗,星星稀疏,东方已经泛白。船上的水手们都起来整理帆篷和绳索,准备启航。子期起身告别,伯牙拿起一杯酒递给子期,握住他的手,叹息道:“贤弟,我们相见怎么这么晚,分别又这么早!”子期听后,不禁泪珠滴入酒杯中。子期一饮而尽,倒酒回敬伯牙。两人都依依不舍。伯牙说:“我还有未尽的情意,想邀请贤弟同行几天,不知道是否可以?”子期说:“小弟并非不想跟随,只是家中有两位老人年迈,‘父母在,不远游。’”伯牙说:“既然两位老人在家,回去告诉他们,到晋阳来看我,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说:“小弟不敢轻易许诺而失信,答应了贤兄,就要遵守约定。万一禀告了父母,父母不同意,让仁兄在千里之外等待,我的罪过就更大了。”伯牙说:“贤弟真是真正的诚信君子。好吧,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问:“仁兄明年什么时候来?小弟好等待您。”
伯牙扳着手指计算说:‘昨晚是中秋节,今天天亮了,已经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明年还是在中秋节前后五六天来拜访。如果过了中旬,就是季秋月份,那就是爽约,不符合君子的行为。’他对童子说:‘吩咐记室将子期的住地名和相会的日期,记在日记簿上。’子期说:‘既然如此,小弟明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一定在江边等候,不敢有误。’天色已经大亮,子期告别了。”伯牙说:‘贤弟先留步。’命令童子取来两锭黄金,不用封条,双手捧着说:‘贤弟,这是些微薄的礼物,权作两位老人的饮食之资。这是文化交流的象征,不要嫌少。’子期不敢推辞,立刻收下。再次告别,含泪离开船舱,拿起竹篙挑着蓑衣、斗笠,腰间插着板斧,扶着船舷爬上悬崖。伯牙一直送到船头,两人洒泪而别。
不提子期回家的事情。再说俞伯牙击鼓启航,一路上风景优美,无心观赏,心里只想他的知音。又航行了几日,下船登岸。经过的地方,知道是晋国的上大夫,不敢怠慢,安排车马相送。一直送到晋阳,回复了晋王,此事不再细说。
时间过得很快,秋冬过去了,不知不觉春天过去夏天到来。伯牙心里想着子期,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想到中秋节快到了,向晋王请过假,准备回家。晋王答应了。伯牙收拾好行装,仍然走水路。下船后,吩咐水手,凡是停泊的地方,都来报告地名。事有凑巧,就在八月十五夜,水手报告说,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记得去年与子期相会的地方,吩咐水手把船停泊在那里,船底抛锚,岸边钉桩。
那晚天气晴朗,船舱内一线月光,透过朱帘。伯牙命令童子卷起帘子,走出舱门,站在船头,仰望北斗。水底天空,一片浩瀚,如同白昼。他想起去年与知己相遇,雨停月明。今晚再次来到这里,又是美好的夜晚。他约定在江边等候,怎么一点踪影都没有,难道是爽约了?又等了一会,他想:‘我明白了。江边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我今天驾驶的船不是去年的那艘。我弟弟怎么能够立刻认出来?去年我是因为弹琴惊动了知音,今晚我还是要弹奏一曲瑶琴,我弟弟听到后,一定会来相见。’他命令童子把琴桌放在船头,点燃香烛,设下座位。伯牙打开琴囊,调弦转轸,一弹奏,商弦中就传出了哀怨的声音。伯牙停下了琴:‘哎呀!商弦的哀声凄切,我弟弟一定在家中遭遇了不幸。去年他曾说过父母年迈。如果不是父亲去世,一定是母亲去世。他为人至孝,事情有轻重缓急,宁愿失信于我,也不愿失礼于亲人,所以不来。明天天亮,我亲自上崖探望。’他命令童子收拾琴桌,回到船舱就寝。
伯牙一夜没有睡,真的盼着天亮,盼着天明。看着月亮的影子在帘子上移动,太阳从山头升起。伯牙起床梳洗整理衣服,命令童子带着琴一起,又取了十锭黄金带上岸去:‘如果我的弟弟在守丧,这可以作为丧葬的费用。’他跳上悬崖,沿着樵夫的小路行走,大约走了十几里,出了山谷。伯牙站住。童子报告说:‘老爷,为什么不停下来?’伯牙说:‘山有南北之分,路有东西之别。从山谷出来,两边都是大路,都可以走。知道哪条路通往集贤村吗?等一个识路的人,问明白了他,才能走。’
伯牙在石头上稍作休息,童子站在后面。不久,左手边的官路上来了一个老者,胡须垂到玉线,头发挽成银丝,戴着箬笠,穿着野外的衣服,左手拿着藤杖,右手提着竹篮,缓缓走来。伯牙起身整理衣服,向前行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中的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起藤杖回礼,问道:‘先生有何指教?’伯牙问:‘请问这两条路,哪一条通往集贤村?’老者说:‘这两条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边是上集贤村,右边是下集贤村,官道三十里。先生从山谷出来,正好处在中间。向东走十五里,向西也是十五里。不知道先生要去哪一个集贤村?’
伯牙默默无言,心里想:‘我的弟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么糊涂!我们相会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这里有两个集贤村,要么在上要么在下,就应该说清楚。’伯牙还在沉思,那位老者说:‘先生这样沉思,一定是那个说路的人,没有区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让先生无处寻找。’伯牙说:‘是的。’老者说:‘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农户,大概都是隐居避世的人。我在山里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农户,要么是我的亲戚,要么是我的朋友。先生去集贤村一定是去访友,只要先生说出你要找的朋友姓甚名谁,我就知道他住在哪里了。’伯牙说:‘我要去锺家庄。’老者听到“锺家庄”三个字,一双昏花的眼里,扑簌簌地掉下泪来,说:‘先生可以去别的家,如果说到锺家庄,就别去了。’伯牙惊讶地问:‘这是为什么?’老者说:‘先生去锺家庄,要找谁?’伯牙说:‘要找子期。’老者听后,放声大哭道:‘子期锺徽,是我的儿子。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回来晚了,遇到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在谈话之间,意气相投。临走时赠送了两块黄金,我儿子用这些钱买书学习,我没有什么才能,没有阻止他。白天采樵负重,晚上辛勤读书,心力耗尽,染上了疾病,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伯牙听后,内心痛苦到极点,泪如泉涌,大叫一声,倒在山崖边,昏倒在地。锺公用手搀扶他,回头对小童说:‘这位先生是谁?’小童低声在耳边说:‘就是俞伯牙老爷。’锺公说:‘原来是儿子的好友。’扶起伯牙让他醒来。伯牙坐在地上,口吐痰涎,双手捶胸,痛哭不止。说:‘贤弟啊,我昨晚停船时还说你是个讲信用的朋友,没想到你已经成了地下的鬼魂!你有才华却没有长寿!’锺公擦着眼泪安慰他。
伯牙哭完后站起来,再次向锺公行礼,不敢称呼他为老丈,而称他为老伯,以表示他们兄弟间的情谊。伯牙说:‘老伯,令郎是停在家里的棺材里,还是已经埋葬在郊外了?’锺公说:‘一言难尽!儿子临终时,我和拙荆坐在床前。儿子留下遗言让我转达:“生死由命,我生前不能尽到孝子的责任,死后请把我葬在马安山江边。我和晋国大夫俞伯牙有约定,想要实现这个诺言。”我没有辜负儿子临终的话,刚才先生来的小路右边,有一座新坟,就是我的儿子锺徽的家。今天是他去世一百天忌日,我拿着一些纸钱,去坟前烧化,没想到和先生相遇了!’伯牙说:‘既然如此,我陪老伯,就在坟前拜一拜。’命令小童代太公提着竹篮。
锺公拄着拐杖带路,伯牙跟在后面,小童紧跟其后,再次进入山谷。果然看到一丘新土,在路左边。伯牙整理了一下衣服,跪拜下去:‘贤弟在世时聪明过人,死后成为神灵,我这一拜,真是永别了!’拜完后,再次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的百姓,不论行走的还是停留的,远近的人,听说朝廷的大臣来祭奠锺子期,都争相围观。伯牙没有摆出祭礼,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命令童子把瑶琴从袋子里拿出来,放在祭石台上,盘腿坐在坟前,流泪两行,弹琴一曲。那些看的人,听到琴声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我弹琴悼念令郎,悲伤不已,众人为什么笑?’锺公说:‘乡里的人,不懂音律。听到琴声以为是取乐的工具,所以大笑。’伯牙说:‘原来如此。老伯知道我弹的是什么曲子吗?’锺公说:‘我年轻时也学过。如今年老,五官半废,已经模糊不清很久了。’伯牙说:‘这就是我随心所欲弹的一首短歌,用来悼念令郎的,老伯听我口述。’锺公说:‘我愿意听。’伯牙念道:
回忆去年春天,江边曾与你相遇。今日再次来访,却不见知音之人。只见一抔黄土,让我心中伤痛。伤心啊伤心,不忍泪珠纷纷。来时的欢乐去时的苦,江边升起愁云。子期啊子期,你我之间的千金之交。走遍天涯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这首曲子弹完,再也不会弹奏了,三尺瑶琴为你而死。
伯牙从衣夹里拿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起瑶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破碎,金徽散落。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什么摔碎这琴?’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春风满面都是朋友,想要找到知音难上加难。’
锺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啊!可怜!’伯牙说:‘老伯住在哪个集贤村?’锺公说:‘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先生现在又问他做什么?’伯牙说:‘我心里的伤感,不敢随老伯进家门了。我随身带着两锭黄金,一半用来供令郎享用,一半用来买几亩祭田,作为令郎春秋扫墓的费用。等我回朝廷时,上表请求退休隐居。那时我会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和老伯母到我家里,安享晚年。我就是子期,子期就是我。老伯不要把我当外人。’说完,命令小僮拿出黄金,亲手递给锺公,跪拜在地上。锺公答拜,停留了半晌才离开。
这个故事,题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来有人作诗赞美道:势利之交怀着势利的心,还有谁会想起知音。伯牙不弹琴,钟子期已逝,千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摔碎的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警世通言-卷一-注解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后世常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比喻知音难遇。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与管仲(管夷吾)为友,以知人善任著称。
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与鲍叔牙为友,以贤能著称。
商贾:古代指从事商业贸易的人。
修聘:古代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访问或正式的外交交往。
桑梓之地:指自己的家乡,桑梓是古代农村常见的树木,常用来比喻家乡。
犬马之疾:古代对疾病的谦称,意指自己的身体像犬马一样有病。
舟楫:指船只。
兰桡画桨:指船上的桨,桡是桨的一种,画桨则指装饰华丽的桨。
锦帐高帆:指船上华丽的帐篷和高高的帆。
朝见:古代指臣子拜见君主。
桑梓:指家乡的树木,常用来比喻家乡。
坟墓:指祖先的墓地。
亲友:指朋友和家人。
君命:指君主的命令。
高车驷马:指豪华的马车和高大的马匹,常用来形容富贵。
刮刺:指琴弦突然断裂的声音。
孔仲尼:即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好学著称。
箪瓢乐:指颜回在贫困中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斗笠:古代一种用竹篾或草编制的帽子,常用于遮阳或雨。
蓑衣:古代一种用草编制的雨衣。
尖担:一种长柄的担子,常用于挑担。
板斧:一种用于砍伐的斧头。
芒鞋:一种用草编织的鞋子,常用于行走泥泞之地。
杌坐儿:一种简易的坐具。
下眼相看:指看不起,轻视别人。
伯牙: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以善于弹琴著称,与锺子期成为千古知音的佳话。
见他不告而坐:指伯牙看到樵夫没有通报姓名就坐下。
微有嗔怪之意:稍微有些责怪的意思。
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没有询问樵夫的姓名,也没有让手下人端茶来。
默坐多时:静静地坐着很长时间。
怪而问之:感到奇怪,于是问樵夫。
适才:刚才。
崖上听琴:在山崖上听琴。
樵夫:砍柴的人,这里指钟子期。
伏羲氏: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发明了琴。
五星之精:指五行星的精华。
飞坠梧桐:星星精华坠落到了梧桐树上。
凤凰来仪:凤凰降临,表示吉祥。
瑶琴: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伯牙的琴。
斫成乐器:雕刻成乐器。
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古代天文学中,天球周长为三百六十一度。
八节: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八个节气。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两仪:指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
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琴的各个部分的雅称。
文弦,武弦:指琴弦的不同调性,分别代表文雅和武勇。
六忌,七不弹,八绝:指弹琴时需要注意的六种忌讳,七种不宜弹琴的情况,以及八种弹琴的禁忌。
毛诗:《诗经》的别称。
子期:指俞伯牙的好友钟子期,这里作为人名使用。
集贤村:古代文人隐居之地,通常指聚集有才德之人的村落。
廊庙:古代朝廷中的殿堂。
竹帛: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丝绸。
顶礼八拜:古代的一种敬礼方式,表示极度的尊敬。
正浓:形容气氛、情感等达到高潮或强烈的状态。
月淡星稀:月亮昏暗,星星稀少,形容夜晚很晚或天快亮的时候。
东方发白:东方天空开始发亮,表示天快亮了。
篷索:帆船上的绳索,用于张帆和调节帆的形状。
捧:用手托着或拿着,这里指伯牙用手拿着酒杯。
眷恋:深切地留恋,不舍得离开。
游必有方:指出门旅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许:答应,承诺。
禀命:向上级或长辈请示,这里指向父母请示。
悬望:焦急地等待,这里指伯牙焦急地等待子期的到来。
屈指:扳着手指计算,这里指伯牙扳着手指计算时间。
仲秋:农历八月,秋季的第二个月,这里指八月的中旬。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这里指九月。
记室: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传达文书。
拱候:恭敬地等候。
薄礼:微薄的礼物,表示敬意。
甘旨:美味的食物,这里指父母的食物。
斯文骨肉:有文化教养的亲人。
封帖:封好的信件。
湾泊:船只停泊。
抛锚:用锚固定船只,使其停止移动。
钉橛:用钉子固定,这里指在崖边固定船只。
斗柄:北斗七星中指向前方的星,用来判断时间。
泛音律:演奏音乐。
商弦:古琴七弦之一,音调较低沉。
哀怨之声:悲伤和怨恨的声音。
赙礼:丧葬时的礼物,表示哀悼。
樵径:砍柴人走的路,这里指小路。
识路之人:熟悉路线的人。
箬冠野服:用竹叶编织的帽子,穿着朴素的衣服,形容老者穿着简朴。
藤杖:用藤条制成的拐杖。
竹篮:用竹子编制的篮子。
徐步:慢慢地走。
见教:请教,询问。
通衢:宽敞的道路。
官道:官方规定的道路。
正当其半:正好在中间。
东去:向东走。
西去:向西走。
锺子期:春秋时期琴师伯牙的好友,两人因音乐结缘,成为知音。
隐遁避世:指隐居山林,远离尘世,追求清静生活。
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形容在某个地方居住多年,与当地的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舍亲:亲戚。
敝友:朋友。
访友:拜访朋友。
锺家庄:锺子期的家乡。
怯疾:疾病,此处指锺子期因劳累过度而得的病。
晋国上大夫:晋国的高级官员。
黄金二笏:古代货币单位,此处指两块黄金。
读书攻读:勤奋学习。
心力耗废:精神和体力消耗。
泉下之鬼:指已经去世的人。
通家兄弟:世交,指两家关系亲近如同兄弟。
停柩在家:将逝者的棺柩停在家中。
出瘗郊外:将逝者的棺柩埋葬在郊外。
马安山:地名,指锺子期埋葬的地方。
百日之忌:指逝者去世后的一百天,是祭祀的日子。
陌纸钱:古代用于祭祀的纸钱。
祭石台: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地方。
解手刀:古代的一种刀,此处指伯牙随身携带的刀。
玉轸:琴的琴轸,即琴弦的固定部分。
金徽:琴的琴徽,即琴弦上的标记。
势利交怀势利心: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出于势利之心。
斯文谁复念知音:感叹现在没有人再重视知音之情。
千古令人说破琴:伯牙摔琴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知音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警世通言-卷一-评注
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
此句通过伯牙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伯牙对知音子期的深切思念和期待。‘默默无言’、‘暗想’等词语,凸显了伯牙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伯牙却才沈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
老者的语言幽默风趣,通过‘吟想’、‘那说路的’等词语,揭示了伯牙与老者之间的误会,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语言表达的重视。
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
老者的这番话,体现了古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句话,更是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伯牙道:‘学生要往锺家庄去。’老者闻‘锺家庄’三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锺家庄,不必去了。’
此句通过老者的反应,展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这一细节,揭示了老者内心的悲痛和对子期的怀念。
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此句通过伯牙的悲痛表现,将故事推向高潮。‘五内崩裂’、‘泪如涌泉’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伯牙内心的痛苦。
锺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锺公道:‘原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
此段描写了锺公对伯牙的关心和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伯牙在锺公心中的地位。
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锺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
此句通过伯牙的行为,表达了他对锺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这一细节,凸显了伯牙与锺公之间的亲密关系。
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锺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
此段描写了锺公对亡子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伯牙的信任。‘修短由天’、‘欲践前言’等词语,体现了古人对生死、对承诺的重视。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
此句通过伯牙摔琴的行为,表达了他对子期的深深怀念和对知音的珍视。‘割断琴弦’、‘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等细节,将伯牙的悲痛之情推向极致。
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此段对话揭示了伯牙摔琴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知音的渴望和对子期的怀念。
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锺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不敢随老伯登堂了。’
此段对话展现了伯牙对锺公的尊重和对子期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知音的珍视。
伯牙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锺公,哭拜于地。锺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此段描写了伯牙对锺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伯牙对知音的珍视。‘哭拜于地’、‘盘桓半晌而别’等细节,将伯牙的悲痛之情推向极致。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此段诗赞,对伯牙与子期的知音关系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知音的珍视和对势利之心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