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五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五-原文

起强圉赤奋若七月,尽屠维单阏九月,凡二年有奇。

均王中贞明三年(丁丑,公元九一七年)

秋,七月,庚戌,蜀主以桑弘志为西北面第一招讨,王宗宏为东北面第二招讨。己未,以兼中书令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武信节度使刘知俊为西北面都招讨。

晋王以李嗣源、阎宝兵少,未足以敌契丹,辛未,更命李存审将兵益之。

蜀飞龙使唐文扆居中用事,张格附之,与司徒、判枢密院事毛文锡争权。文锡将以女适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庾传素之子,会亲族于枢密院用乐,不先表闻,蜀主闻乐声,怪之,文扆从而谮之。八月,庚寅,贬文锡茂州司马,其子司封员外郎询流维州,籍没其家;贬文锡弟翰林学士文晏为荣经尉;传素罢为工部尚书。以翰林学士承旨庾凝绩权判内枢密院事。凝积,传素之再从弟也。

癸巳,清海、建武节度使刘岩即皇帝位于番禺,国号大越,大赦,改元乾亨。以梁使赵光裔为兵部尚书,节度副使杨洞潜为兵部侍郎,节度判官李殷衡为礼部侍郎,并同平章事。建三庙,追尊祖安仁曰太祖文皇帝,父谦曰代祖圣武皇帝,兄隐曰烈宗襄皇帝。以广州为兴王府。

契丹围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阎宝、李存审步骑七万会于易州,存审曰:“虏众吾寡,虏多骑,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虏以万骑蹂吾陈,吾无遗类矣。”嗣源曰:“虏无辎重,吾行必载粮食自随,若平原相遇,虏抄吾粮,吾不战自溃矣。不若自山中潜行趣幽州,与城中合势,若中道遇虏,则据险拒之。”甲午,自易州北行,庚子,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前锋,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惊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下,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父子力战,乃得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馀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馀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楇,三入其陈,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寨。契丹骑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陈待之。存审命步兵陈于其后,戒勿动,先令羸兵曳柴然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噪合战,存审乃趣后陈起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俘斩万计。辛丑,嗣源等入幽州,周德威见之,握手流涕。契丹以卢文进为幽州留后,其后又以为卢龙节度使,文进常居平州,帅奚骑岁入北边,杀掠吏民。晋人自瓦桥运粮输蓟城,虽以兵援之,不免抄掠。契丹每入寇,则文进帅汉卒为乡导,卢龙巡属诸州为之残弊。

刘鄩自滑州入朝,朝议以河朔失守责之。九月,落鄩平章事,左迁亳州团练使。

冬,十月,己亥,加吴越王镠天下兵马元帅。

晋王还晋阳。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王或时须钱蒱博及给赐伶人,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王乃置酒钱库,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王指钱积呼继岌小名谓承业曰:“和哥乏钱,七哥宜以钱一积与之,带马未为厚也。”承业曰:“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承业不敢以公物为私礼。”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承业怒曰:“仆老敕使耳!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所以佐王成霸业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王怒,顾李绍荣索剑,承业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仆下见先王无愧矣。今日就王请死!”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退,承业奋拳殴宝踣地,骂曰:“阎宝,硃温之党,受晋大恩,曾不尽忠为报,顾欲以谄媚自容邪!”曹太夫人闻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头,谢承业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王连饮四卮,承业竟不肯饮。王入宫,太夫人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明日,太夫人与王俱至承业第谢之。未几,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承业固辞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掌书记卢质,嗜酒轻傲,尝呼王诸弟为豚犬,王衔之。承业恐其及祸,乘间言曰:“卢质数无礼,请为大王杀之。”王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七哥何言之过也!”承业起立贺曰:“王能如此,何忧不得天下!”质由是获免。晋王元妃卫国韩夫人,次燕国伊夫人,次魏国刘夫人。刘夫人最有宠,其父成安人,以医卜为业。夫人幼时,晋将袁建丰掠得之,入于王宫,性狡悍淫妒,从王在魏。父闻其贵,诣魏宫上谒,王召袁建丰示之。建丰曰:“始得夫人时,有黄须丈人护之,此是也。”王以语夫人,夫人方与诸夫人争宠,以门地相高,耻其家寒微,大怒曰:“妾去乡时略可记忆,妾父不幸死乱兵,妾守尸哭之而去,今何物田舍翁敢至此!”命笞刘叟于宫门。

越王岩遣客省使刘瑭使于吴,告即位,且劝吴王称帝。

闰月,戊申,蜀主以判内枢密院庾凝绩为吏部尚书、内枢密使。

十一月,丙子朔,日南至,蜀主祀圜丘。

晋王闻河冰合,曰:“用兵数岁,限一水不得渡,今冰自合,天赞我也。”亟如魏州。

蜀主以刘知俊为都招讨使,诸将皆旧功臣,多不用其命,且疾之,故无成功。唐文扆数毁之,蜀主亦忌其才,尝谓所亲曰:“吾老矣,知俊非尔辈所能驭民。”十二月,辛亥,收知俊,称其谋叛,斩于炭市。

癸丑,蜀大赦,改明年元曰光天。

壬戌,以张宗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帝论平庆州功,丁卯,以左龙虎统军贺瑰为宣义节度使、同平章事,寻以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戊辰,晋王畋于朝城。是日,大寒,晋王视河冰已坚,引步骑稍度。梁甲士三千戍杨刘城,缘河数十里,列栅相望,晋王急攻,皆陷之。进攻杨刘城,使步卒斩其鹿角,负葭苇塞堑,四面进攻,即日拔之,获其守将安彦之。

先是,租庸使、户部尚书赵岩言于帝曰:“陛下践祚以来,尚未南郊,议者以为无异籓侯,为四方所轻。请幸西都行郊礼,遂谒宣陵。”敬翔谏曰:“自刘镠失利以来,公私困竭,人心惴恐;今展礼圜丘,必行赏赉,是慕虚名而受实弊也。且勍敌近在河上,乘舆岂宜轻动!俟北方既平,报本未晚。”帝不听,己巳,如洛阳,阅车服,饰宫阙,郊祀有日,闻杨刘失守,道路讹言晋军已入大梁,扼汜水矣,从官皆忧其家,相顾涕泣。帝惶骇失图,遂罢郊祀,奔归大梁。

甲戌,以河南尹张宗奭为西都留守。

是岁,闽王审知为其子牙内都指挥使延钧娶越主岩之女。

均王中贞明四年(戊寅,公元九一八年)

春,正月,乙亥朔,蜀大赦,复国号曰蜀。

帝至大梁,晋兵侵掠至郓、濮而还。敬翔上疏曰:“国家连年丧师,疆土日蹙。陛下居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皆左右近习,岂能量敌国之胜负乎!先帝之时,奄有河北,亲御豪杰之将,犹不得志。今敌至郓州,陛下不能留意。臣闻李亚子继位以来,于今十年,攻城野战,无不亲当矢石,近者攻杨刘,身负束薪为士卒先,一鼓拔之。陛下儒雅守文,晏安自若,使贺瑰辈敌之,而望攘逐寇仇,非臣所知也。陛下宜询访黎老,别求异策。不然,忧未艾也。臣虽驽怯,受国重恩,陛下必若乏才,乞于边垂自效。”疏奏,赵、张之徒言翔怨望,帝遂不用。

吴以右都押牙王祺为虔州行营都指挥使,将洪、抚、袁、吉之兵击谭全播。严可求以厚利募赣石水工,故吴兵奄至虔州城下,虔人始知之。

蜀太子衍好酒色,乐游戏。蜀主尝自夹城过,闻太子与诸王斗鸡击球喧呼之声,叹曰:“吾百战以立基业,此辈其能守之乎!”由是恶张格,而徐贤妃为之内主,竟不能去也。信王宗杰有才略,屡陈时政,蜀主贤之,有废立意。二月,癸亥,宗杰暴卒,蜀主深疑之。

河阳节度使、北面行营排陈使谢彦章将兵数万攻杨刘城。甲子,晋王自魏州轻骑诣河上。彦章筑垒自固,决河水,瀰浸数里,以限晋兵,晋兵不得进。彦章,许州人也。安彦之散卒多聚于兗、郓山谷为群盗,以观二国成败,晋王招募之,多降于晋。

己亥,蜀主以东面招讨使王宗侃为东、西两路诸军都统。

三月,吴越王镠初立元帅府,置官属。

夏,四月,癸卯朔,蜀主立子宗平为忠王,宗特为资王。

岐王复遣使求好于蜀。

己酉,以吏部侍郎萧顷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保大节度使高万金卒。癸亥,以忠义节度使高万兴兼保大节度使,并镇鄜、延。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逢告老,己巳,以司徒致仕。蜀主自永平末得疾,昏瞀,至是增剧。以北面行营招讨使兼中书令王宗弼沉静有谋,五月,召还,以为马步都指挥使。乙亥,召大臣入寝殿,告之曰:“太子仁弱,朕不能违诸公之请,逾次而立之。若其不堪大业,可置诸别宫,幸勿杀之。但王氏子弟,诸公择而辅之。徐妃兄弟,止可优其禄位,慎勿使之掌兵预政,以全其宗族。”

内飞龙使唐文扆久典禁兵,参预机密,欲去诸大臣,遣人守宫门。王宗弼等三十馀人日至朝堂,不得入见,文扆屡以蜀主之命慰抚之,伺蜀主殂,即作难。遣其党内皇城使潘在迎侦察外事,在迎以其谋告宗弼等。宗弼等排闼入,言文扆之罪,以天册府掌书记崔延昌权判六军事,召太子入侍疾。丙子,贬唐文扆为眉州刺史。翰林学士承旨王保晦坐附会文扆,削官爵,流泸州。在迎,炕之子也。丙申,蜀主诏中外财赋、中书除授、诸司刑狱案牍专委庾凝绩,都城及行营军旅之事委宣徽南院使宋光嗣。丁酉,削唐文扆官爵,流雅州。辛丑,以宋光嗣为内枢密使,与兼中书令王宗弼、宗瑶、宗绾、宗夔并受遗诏辅政。初,蜀主虽因唐制置枢密使,专用士人,及唐文扆得罪,蜀主以诸将多许州故人,恐其不为幼主用,故以光嗣代之。自是宦者始用事。六月,壬寅朔,蜀主殂。癸卯,太子即皇帝位。尊徐贤妃为太后、徐淑妃为太妃。以宋光嗣判六军诸卫事。乙卯,杀唐文扆、王保晦。命西面招讨副使王宗昱杀天雄节度使唐文裔于秦州,免左保胜军使领右街使唐道崇官。

吴内外马步都军使、昌化节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训,骄倨淫暴。威武节度使、知抚州李德诚有家妓数十,知训求之,德诚遣使谢曰:“家之所有皆长年,或有子,不足以侍贵人,当更为公求少而美者。”

知训怒,谓使者曰:“会当杀德诚,并其妻取之!”

知训狎侮吴王,无复君臣之礼。

尝与王为优,自为参军,使王为苍鹘,总角弊衣执帽以从。

又尝泛舟浊河,王先起,知训以弹弹之。

又尝赏花于禅智寺,知训使酒悖慢,王惧而泣,四座股栗。

左右扶王登舟,知训乘轻舟逐之,不及,以铁挝杀王亲吏。

将佐无敢言者,父温皆不之知。

知训及弟知询皆不礼于徐知诰,独季弟知谏以兄事礼之。

知训尝召兄弟饮,知诰不至,知训怒曰:“乞子不欲酒,欲剑乎!”

又尝与知诰饮,伏甲欲杀之,知谏蹑知诰足,知诰阳起如厕,遁去,知训以剑授左右刁彦能使追杀之。

彦能驰骑及于中涂,举剑示知诰而还,以不及告。

平卢节度使、同平章事、诸道副都统硃瑾遣家妓通候问于知训,知训强欲私之,瑾已不平。

知训恶瑾位加己上,置静淮军于泗州,出瑾为静淮节度使,瑾益恨之,然外事知训愈谨。

瑾有所爱马,冬贮于幄,夏贮于帱。宠妓有绝色。

知训过别瑾,瑾置酒,自捧觞,出宠妓使歌,以所爱马为寿,知训大喜。

瑾因延之中堂,伏壮士于户内,出妻陶氏拜之。

知训答拜,瑾以笏自后击之踣地,呼壮士出斩之。

瑾先系二悍马于庑下,将图知训,密令人解纵之,马相蹄啮,声甚厉,以是外人莫之闻。

瑾提知训首出,知训从者数百人皆散走。

瑾驰入府,以首示吴王曰:“仆已为大王除害!”

王惧,以衣障面,走入内,曰:“舅自为之,我不敢知!”

瑾曰:“婢子不足与成大事!”以知训首击柱,挺剑将出,子城使翟虔等已阖府门勒兵讨之,乃自后逾城,坠而折足,顾追者曰:“吾为万人除害,以一身任患。”遂自刭。

徐知诰在润州闻难,用宋齐丘策,即日引兵济江。

瑾已死,因抚定军府。

时徐温诸子皆弱,温乃以知诰代知训执吴政,沉硃瑾尸于雷塘而灭其族。

瑾之杀知训也,泰宁节度使米志诚从十馀骑问瑾所向,闻其已死,乃归。

宣谕使李俨贫困,寓居海陵。温疑其与瑾通谋,皆杀之。

严可求恐志诚不受命,诈称袁州大破楚兵,将吏皆入贺,伏壮士于戟门,擒志诚,斩之,并其诸子。

壬戌,晋王自魏州劳军于杨刘,自泛舟测河水,其深没枪。

王谓诸将曰:“梁军非有战意,但欲阻水以老我师,当涉水攻之。”

甲子,王引亲军先涉,诸军随之,褰甲横枪,结陈而进。

是日水落,深才及膝。

匡国节度使、北面行营排陈使谢彦章帅众临岸拒之,晋兵不得进,乃稍引却,梁兵从之。

及中流,鼓噪复进,彦章不能支,稍退登岸。

晋兵因而乘之,梁兵大败,死伤不可胜纪,河水为之赤,彦章仅以身免。

是日,晋人遂陷滨河四寨。

蜀唐文扆既死,太傅、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格内不自安,或劝格称疾俟命,礼部尚书杨玢自恐失势,谓格曰:“公有援立大功,不足忧也。”

庚午,贬格为茂州刺史,玢为荣经尉。

吏部侍郎许寂、户部侍郎潘峤皆坐格党贬官。

格寻再贬维州司户,庾凝绩又奏徙格于合水镇,令茂州刺史顾承郾伺格阴事。

王宗侃妻以格同姓,欲全之,谓承郾母曰:“戒汝子,勿为人报仇,他日将归罪于汝。”

承郾从之。

凝绩怒,因公事抵承郾罪。

秋,七月,壬申朔,蜀主以兼中书令王宗弼为巨鹿王,宗瑶为临淄王,宗绾为临洮王,宗播为临颍王,宗裔、宗夔及兼侍中宗黯皆为琅邪郡王。

甲戌,以王宗侃为乐安王。

丙子,以兵部尚书庾传素为太子少保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蜀主不亲政事,内外迁除皆出于王宗弼。

宗弼纳贿多私,上下咨怨。

宋光嗣通敏善希合,蜀主宠任之,蜀由是遂衰。

吴徐温入朝于广陵,疑诸将皆预硃瑾之谋,欲大行诛戮。

徐知诰、严可求具陈徐知训过恶,所以致祸之由,温怒稍解,乃命网瑾骨于雷塘而葬之,责知训将佐不能匡救,皆抵罪;独刁彦能屡有谏书,温赏之。

戊戌,以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团练使。

以徐知谏权润州团练事。

温还镇金陵,总吴朝大纲,自馀庶政,皆决于知诰。

知诰悉反知训所为,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

以吴王之命,悉蠲天祐十三年以前逋税,馀俟丰年乃输之。

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

于是士民翕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悦服,以宋齐丘为谋主。

先是,吴有丁口钱,又计亩输钱,钱重物轻,民甚苦之。

齐丘说知诰,以为“钱非耕桑所得,今使民输钱,是教民弃本逐末也。请蠲丁口钱;自馀税悉输谷帛,绢匹直千钱者当税三十。”

或曰:“如此,县官岁失钱亿万计。”

齐丘曰:“安有民富而国家贫者邪!”

知诰从之。

由是江、淮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

知诰欲进用齐丘而徐温恶之,以为殿直、军判官。

知诰每夜引齐丘于水亭屏语,常至夜分,或居高堂,悉去屏障,独置大炉,相向坐,不言,以铁箸画灰为字,随以匙灭去之,故其所谋,人莫得而知也。

虔州险固,吴军攻之,久不下,军中大疫,王祺病,吴以镇南节度使刘信为虔州行营招讨使,未几,祺卒。

谭全播求救于吴越、闽、楚。

吴越王镠以统军使传球为西南面行营应援使,将兵二万攻信州;楚将张可求将万人屯古亭,闽兵屯雩都以救之。

信州兵才数百,逆战,不利;吴越兵围其城。

刺史周本,启关张虚幕于门内,召僚佐登城楼作乐宴饮,飞矢雨集,安坐不动;吴

越疑有伏兵,中夜,解围去。

吴以前舒州刺史陈璋为东南面应援招讨使,将兵侵苏、湖,钱传球自信州南屯汀州。

晋王遣间使持帛书会兵于吴,吴人辞以虔州之难。

晋王谋大举入寇,周德威将幽州步骑三万,李存审将沧景步骑万人,李嗣源将邢洺步骑万人,王处直遣将将易定步骑万人,及麟、胜、云、蔚、新、武等州诸部落奚、契丹、室韦、吐谷浑,皆以兵会之。

八月,并河东、魏博之兵,大阅于魏州。

蜀诸王皆领军使,彭王宗鼎谓其昆弟曰:“亲王典兵,祸乱之本。今主少臣强,谗间将兴,缮甲训士,非吾辈所宜为也。”因固辞军使,蜀主许之,但营书舍、植松竹自娱而已。

泰宁节度使张万进,轻险好乱。时嬖幸用事,多求赂于万进,万进闻晋兵将出,己酉,遣使附于晋,且求援。以亳州团练使刘鄩为兗州安抚制置使,将兵讨之。

甲子,蜀顺德皇后殂。

乙丑,蜀主以内给事王廷绍、欧阳晃、李周辂、宋光葆、宋承蕴、田鲁俦等为将军及军使,皆干预政事,骄纵贪暴,大为蜀患,周庠切谏,不听。晃患所居之隘,夜,因风纵火,焚西邻军营数百间,明旦,召匠广其居;蜀主亦不之问。光葆,光嗣之从弟也。

晋王自魏州如杨刘,引兵略郓、濮而还,循河而上,军于麻家渡。贺瑰、谢彦章将梁兵屯濮州北行台村,相持不战。晋王好自引轻骑迫敌营挑战,危窘者数四,赖李绍荣力战翼卫之,得免。赵王镕及王处直皆遣使致书曰:“元元之命系于王,本朝中兴系于王,奈何自轻如此!”王笑谓使者曰:“定天下者,非百战何由得之!安可但深居帷房以自肥乎!”一旦,王将出营,都营使李存审扣马泣谏曰:“大王当为天下自重。彼先登陷陈,将士之职也,存审辈宜为之,非大王之事也。”王为之揽辔而还。他日,伺存审不在,策马急出,顾谓左右曰:“老子妨人戏!”王以数百骑抵梁营,谢彦章伏精甲五千于堤下;王引十馀骑度堤,伏兵发,围王数十重,王力战于中,后骑继之者攻之于外,仅得出。会李存审救至,梁兵乃退,王始以存审之言为忠。

吴刘信遣其将张宣等夜将兵三千袭楚将张可求于古亭,破之;又遣梁诠等将兵击吴越及闽兵,二国闻楚兵败,俱引归。

梅山蛮寇邵州,楚将樊须击走之。

九月,壬午,蜀内枢密使宋光嗣以判六军让兼中书令王宗弼,蜀主许之。

吴刘信昼夜急攻虔州,斩首数千级,不能克;使人说谭全播,取质纳赂而还。徐温大怒,杖信使者。信子英彦典亲兵,温授英彦兵三千,曰:“汝父居上游之地,将十倍之众,不能下一城,是反也!汝可以此兵往,与父同反!”又使升州牙内指挥使硃景瑜与之俱,曰:“全播守卒皆农夫,饥窘逾年,妻子在外,重围既解,相贺而去,闻大兵再往,必皆逃遁,全播所守者空城耳,往必克之。”

冬,十一月,壬申,蜀葬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于永陵,庙号高祖。

越主岩祀南郊,大赦,改国号曰汉。

刘信闻徐温之言,大惧,引兵还击虔州。先锋始至,虔兵皆溃,谭全播奔雩都,追执之。吴以全播为右威卫将军,领百胜节度使。

先是,吴越王镠常自虔州入贡,至是道绝,始自海道出登、莱,抵大梁。

初,吴徐温自以权重而位卑,说吴王曰:“今大王与诸将皆为节度使,虽有都统之名,不足相临制;请建吴国,称帝而治。”王不许。严可求屡劝温以次子知询代徐知诰知吴政,知诰与骆知祥谋,出可求为楚州刺史。可求既受命,至金陵,见温,说之曰:“吾奉唐正朔,常以兴复为辞。今硃、李方争,硃氏日衰,李氏日炽。一旦李氏有天下,吾能北面为之臣乎?不若先建吴国以系民望。”温大悦,复留可求参总庶政,使草具礼仪。知诰知可求不可去,乃以女妻其子续。晋王欲趣大梁,而梁军扼其前,坚壁不战百馀日。十二月,庚子朔,晋王进兵,距梁军十里而舍。

初,北面行营招讨使贺瑰善将步兵,排陈使谢彦章善将骑兵,瑰恶其与己齐名。一日,瑰与彦章治兵于野,瑰指一高地曰:“此可以立栅。”至是,晋军适置栅于其上,瑰疑彦章与晋通谋。瑰屡欲战,谓彦章曰:“主上悉以国兵授吾二人,社稷是赖。今强寇压吾门,而逗遛不战,可乎!”彦章曰:“强寇凭陵,利在速战。今深沟高垒,据其津要,彼安敢深入!若轻与之战,万一蹉跌,则大事去矣。”瑰益疑之,密谮之于帝,与行营马步都虞候曹州刺史硃珪谋,因享士,伏甲,杀彦章及濮州刺史孟审澄、别将侯温裕,以谋叛闻。审澄、温裕,亦骑将之良者也。丁未,以硃珪为匡国留后,癸丑,又以为平卢节度使兼行营马步副指挥使以赏之。

晋王闻彦章死,喜曰:“彼将帅自相鱼肉,亡无日矣。贺瑰残虐,失士卒心,我若引军直指其国都,彼安得坚壁不动!幸而一与之战,蔑不胜矣。”王欲自将万骑直趣大梁,周德威曰:“梁人虽屠上将,其军尚全,轻行徼利,未见其福。”不从。戊午,下令军中老弱悉归魏州,起师趋汴。庚申,毁营而进,众号十万。

辛酉,蜀改明年元曰乾德。

贺瑰闻晋王已西,亦弃营而踵之。晋王发魏博白丁三万从军,以供营栅之役,所至,营栅立成。壬戌,至胡柳陂。癸亥旦,候者言梁兵自后至矣。周德威曰:“贼倍道而来,未有所舍,我营栅已固,守

虽受命,竟不行。

吴庐江公濛有材气,常叹曰:“我国家而为它人所有,可乎!”徐温闻而恶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五-译文

从强圉赤奋若七月开始,到屠维单阏九月结束,共计两年多。

均王中贞明三年(丁丑年,公元917年)

秋天,七月,庚戌日,蜀主任命桑弘志为西北面第一招讨使,王宗宏为东北面第二招讨使。己未日,任命兼中书令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使,武信节度使刘知俊为西北面都招讨使。

晋王认为李嗣源、阎宝的兵力太少,不足以对抗契丹,辛未日,改命李存审率兵增援。

蜀国的飞龙使唐文扆在朝中掌权,张格依附他,与司徒、判枢密院事毛文锡争权。毛文锡准备将女儿嫁给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庾传素的儿子,在枢密院与亲族聚会时奏乐,没有事先报告,蜀主听到乐声,感到奇怪,唐文扆趁机诬陷他。八月,庚寅日,贬毛文锡为茂州司马,他的儿子司封员外郎毛询被流放到维州,家产被没收;贬毛文锡的弟弟翰林学士毛文晏为荣经尉;庾传素被罢免为工部尚书。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庾凝绩为权判内枢密院事。庾凝绩是庾传素的堂弟。

癸巳日,清海、建武节度使刘岩在番禺即皇帝位,国号大越,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乾亨。任命梁朝使者赵光裔为兵部尚书,节度副使杨洞潜为兵部侍郎,节度判官李殷衡为礼部侍郎,并同平章事。建立三座宗庙,追尊祖父刘安仁为太祖文皇帝,父亲刘谦为代祖圣武皇帝,兄长刘隐为烈宗襄皇帝。以广州为兴王府。

契丹围困幽州将近二百天,城中危困。李嗣源、阎宝、李存审率领七万步骑兵在易州会合,李存审说:“敌人多,我们少,敌人多骑兵,我们多步兵,如果在平原相遇,敌人用万骑冲击我们的阵型,我们将全军覆没。”李嗣源说:“敌人没有辎重,我们行军必须携带粮食,如果在平原相遇,敌人抢夺我们的粮食,我们不战自溃。不如从山中潜行前往幽州,与城中军队会合,如果在半路遇到敌人,就据险抵抗。”甲午日,从易州北行,庚子日,越过大房岭,沿着山涧向东行进。李嗣源与养子李从珂率领三千骑兵为前锋,距离幽州六十里时,与契丹军队相遇。契丹军队惊慌后退,晋兵紧随其后。契丹军队在山上行进,晋兵在山涧下行进,每到谷口,契丹军队就拦截,李嗣源父子奋力作战,才得以前进。到山口时,契丹用万余骑兵挡住前方,晋军将士大惊失色。李嗣源率领百余骑兵先行,脱下头盔,扬起马鞭,用胡语对契丹说:“你们无故侵犯我国疆土,晋王命我率领百万大军直抵西楼,灭掉你们的种族!”于是跃马挥刀,三次冲入敌阵,斩杀一名契丹酋长。后军齐进,契丹军队后退,晋兵才得以突围。李存审命令步兵砍伐树木做成鹿角,每人持一枝,停下时便形成营寨。契丹骑兵环绕营寨而过,寨中万箭齐发,箭如雨下,契丹人马死伤遍地。快到幽州时,契丹列阵等待。李存审命令步兵列阵于后,告诫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先令老弱士兵拖着柴草前进,烟尘蔽天,契丹无法判断晋军有多少人。于是鼓噪合战,李存审命令后阵起兵乘势进攻,契丹大败,卷起残兵从北山逃走,丢弃车帐、铠甲、兵器、羊马满野,晋兵追击,俘虏斩杀数以万计。辛丑日,李嗣源等进入幽州,周德威见到他们,握手流泪。契丹任命卢文进为幽州留后,后来又任命他为卢龙节度使,卢文进常驻平州,率领奚族骑兵每年入侵北边,杀掠官吏百姓。晋人从瓦桥运粮到蓟城,虽然有军队护送,仍不免被劫掠。契丹每次入侵,卢文进就率领汉兵为向导,卢龙巡属各州因此残破不堪。

刘鄩从滑州入朝,朝中议论认为河朔失守是他的责任。九月,罢免刘鄩的平章事职务,降为亳州团练使。

冬天,十月,己亥日,加封吴越王钱镠为天下兵马元帅。

晋王回到晋阳。晋王连年出征,将军府政事全部委托给监军使张承业,张承业鼓励农耕,积蓄钱粮,购买兵马,征收租税时不宽待贵戚,因此军城肃清,军饷充足。晋王有时需要钱赌博或赏赐伶人,张承业却吝啬不给,晋王得不到钱。晋王于是在钱库设宴,让他的儿子李继岌为张承业跳舞,张承业用宝带和币马赠给他。晋王指着钱堆叫李继岌的小名对张承业说:“和哥缺钱,七哥应该给他一堆钱,带马不算厚礼。”张承业说:“郎君的缠头钱都出自我的俸禄,这些钱是大王用来养战士的,我不敢用公物做私礼。”晋王不高兴,借着酒意责备他,张承业怒道:“我只是个老敕使!不为子孙打算,珍惜这些库钱,是为了帮助大王成就霸业,不然,大王自己取用,何必问我!不过是财尽民散,一无所成罢了。”晋王大怒,回头叫李绍荣拿剑,张承业起身,拉住晋王的衣服哭道:“我受先王托付之命,誓为国家诛灭汴贼,如果因为珍惜库物死在大王手中,我死后见先王也无愧了。今天我就向大王请死!”阎宝从旁拉开张承业的手让他退下,张承业挥拳将阎宝打倒在地,骂道:“阎宝,你是朱温的党羽,受晋王大恩,却不尽忠报答,反而想用谄媚自保吗!”曹太夫人听说后,急忙召见晋王,晋王惶恐叩头,向张承业道歉说:“我因酒醉冒犯了七哥,一定会得罪太夫人,七哥为我痛饮以分担过错。”晋王连饮四杯,张承业却不肯喝。晋王入宫,太夫人派人向张承业道歉说:“小儿冒犯了特进,刚才已经责打他了。”第二天,太夫人与晋王一起到张承业府上道歉。不久,朝廷下诏授张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张承业坚决推辞不受,只称唐官直到终身。掌书记卢质,嗜酒轻傲,曾叫晋王的弟弟们为猪狗,晋王怀恨在心。张承业担心他惹祸,趁机对晋王说:“卢质多次无礼,请大王杀了他。”晋王说:“我正招纳贤才以成就功业,七哥为何说这种话!”张承业起身祝贺道:“大王能如此,何愁不得天下!”卢质因此得以免祸。晋王的元妃是卫国韩夫人,次妃是燕国伊夫人,再次是魏国刘夫人。刘夫人最受宠爱,她的父亲是成安人,以医卜为业。刘夫人小时候,晋将袁建丰将她抢来,送入王宫,她性格狡猾强悍,淫荡嫉妒,随晋王在魏州。她的父亲听说她富贵,到魏宫求见,晋王召袁建丰来辨认。袁建丰说:“当初得到夫人时,有个黄须老人保护她,就是这个人。”晋王告诉刘夫人,刘夫人正与其他夫人争宠,以门第相高,耻于家世寒微,大怒道:“我离开家乡时还有些记忆,我父亲不幸死于乱兵,我守着他的尸体痛哭而去,现在这个乡下老头怎么敢到这里来!”命令在宫门鞭打刘叟。

越王刘岩派客省使刘瑭出使吴国,告知自己即位,并劝吴王称帝。

闰月,戊申日,蜀主任命判内枢密院庾凝绩为吏部尚书、内枢密使。

十一月,丙子日,太阳到达最南端,蜀主在圜丘举行祭祀。

晋王听说河水结冰,说:“用兵多年,因为一条河无法渡过,现在冰自然结冰,是上天在帮助我。”于是急忙前往魏州。

蜀主任命刘知俊为都招讨使,但其他将领都是旧功臣,大多不听从他的命令,并且嫉妒他,因此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唐文扆多次诋毁他,蜀主也忌惮他的才能,曾对亲信说:“我老了,知俊不是你们这些人能驾驭的。”十二月,辛亥日,蜀主逮捕了刘知俊,称他谋反,将他斩首于炭市。

癸丑日,蜀国大赦天下,改明年年号为光天。

壬戌日,任命张宗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皇帝论功行赏,丁卯日,任命左龙虎统军贺瑰为宣义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久又任命他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戊辰日,晋王在朝城打猎。当天非常寒冷,晋王看到河冰已经坚固,便带领步兵和骑兵逐渐渡过。梁国三千甲士驻守杨刘城,沿河数十里,列栅相望,晋王急攻,全部攻陷。进攻杨刘城时,晋王让步兵砍断鹿角,背负芦苇填平壕沟,四面进攻,当天就攻下了杨刘城,俘虏了守将安彦之。

在此之前,租庸使、户部尚书赵岩对皇帝说:“陛下即位以来,还没有举行南郊祭祀,议论的人认为您与藩侯无异,被四方轻视。请陛下前往西都举行郊祀,顺便拜谒宣陵。”敬翔劝谏说:“自从刘镠失利以来,公私困竭,人心惶惶;现在举行圜丘祭祀,必然要赏赐,这是追求虚名而承受实际弊端。况且强敌就在河上,陛下怎能轻易行动!等到北方平定,再举行郊祀也不晚。”皇帝不听,己巳日,前往洛阳,检阅车服,装饰宫阙,准备举行郊祀。听说杨刘失守,路上传言晋军已经进入大梁,扼守汜水,随从官员都担心自己的家人,相视哭泣。皇帝惊慌失措,于是取消郊祀,匆忙返回大梁。

甲戌日,任命河南尹张宗奭为西都留守。

这一年,闽王审知为他的儿子牙内都指挥使延钧娶了越主岩的女儿。

均王中贞明四年(戊寅,公元九一八年)

春,正月,乙亥日,蜀国大赦天下,恢复国号为蜀。

皇帝回到大梁,晋兵侵掠至郓、濮后撤回。敬翔上疏说:“国家连年损兵折将,疆土日益缩小。陛下深居宫中,与您商议国事的都是左右近臣,怎能判断敌国的胜负呢!先帝在位时,拥有河北,亲自指挥豪杰将领,尚且未能如愿。如今敌人已到郓州,陛下却不以为意。臣听说李亚子继位以来,至今已有十年,攻城野战,无不亲自冲锋陷阵,最近攻打杨刘城,他身背柴草为士兵开路,一举攻下。陛下儒雅守文,安闲自若,让贺瑰等人去对抗敌人,却指望他们驱逐敌寇,这不是臣所能理解的。陛下应当咨询老臣,另寻良策。否则,忧患将无穷无尽。臣虽然愚钝怯懦,但受国重恩,陛下若缺乏人才,臣愿在边疆效力。”奏疏呈上后,赵、张等人说敬翔心怀不满,皇帝于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吴国任命右都押牙王祺为虔州行营都指挥使,率领洪、抚、袁、吉的军队攻打谭全播。严可求用厚利招募赣石的水工,因此吴兵突然到达虔州城下,虔州人才知道。

蜀太子衍喜好酒色,沉迷游戏。蜀主曾经过夹城,听到太子与诸王斗鸡击球的喧闹声,叹息说:“我百战才立下基业,这些人能守住吗!”从此厌恶张格,而徐贤妃在宫中支持张格,蜀主最终未能除掉他。信王宗杰有才略,多次陈述时政,蜀主很器重他,有意废立太子。二月,癸亥日,宗杰突然去世,蜀主深感怀疑。

河阳节度使、北面行营排陈使谢彦章率领数万军队攻打杨刘城。甲子日,晋王从魏州轻骑前往河边。彦章筑垒自固,决开河水,淹没数里,以阻挡晋兵,晋兵无法前进。彦章是许州人。安彦之的散兵大多聚集在兗、郓的山谷中为盗,观望两国的成败,晋王招募他们,大多投降了晋国。

己亥日,蜀主任命东面招讨使王宗侃为东、西两路诸军都统。

三月,吴越王镠初立元帅府,设置官属。

夏,四月,癸卯日,蜀主立儿子宗平为忠王,宗特为资王。

岐王再次派遣使者向蜀国求和。

己酉日,任命吏部侍郎萧顷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保大节度使高万金去世。癸亥日,任命忠义节度使高万兴兼任保大节度使,并镇守鄜、延。

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逢告老,己巳日,以司徒身份退休。蜀主自永平末年得病,神志不清,此时病情加重。以北面行营招讨使兼中书令王宗弼沉静有谋,五月,召他回朝,任命为马步都指挥使。乙亥日,蜀主召大臣进入寝殿,对他们说:“太子仁弱,朕不能违背诸公的请求,越次立他为太子。如果他不能承担大业,可以把他安置在别宫,千万不要杀他。但王氏子弟,诸公要选择辅佐。徐妃的兄弟,只能优待他们的禄位,千万不要让他们掌兵预政,以保全他们的宗族。”

内飞龙使唐文扆长期掌管禁兵,参与机密,想要除掉诸大臣,派人把守宫门。王宗弼等三十余人每天到朝堂,却无法入见,文扆多次以蜀主的命令安抚他们,等待蜀主去世后作乱。他派党羽内皇城使潘在迎侦察外事,在迎将他的阴谋告诉了宗弼等人。宗弼等人闯入宫中,揭露文扆的罪行,任命天册府掌书记崔延昌暂时代理六军事务,召太子入宫侍疾。丙子日,贬唐文扆为眉州刺史。翰林学士承旨王保晦因依附文扆,被削去官爵,流放泸州。在迎是炕的儿子。丙申日,蜀主下诏,将中外财赋、中书除授、诸司刑狱案牍专委庾凝绩,都城及行营军旅之事委宣徽南院使宋光嗣。丁酉日,削去唐文扆的官爵,流放雅州。辛丑日,任命宋光嗣为内枢密使,与兼中书令王宗弼、宗瑶、宗绾、宗夔一同接受遗诏辅政。起初,蜀主虽然按照唐制设置枢密使,但专用士人,等到唐文扆获罪,蜀主因为诸将大多是许州故人,担心他们不为幼主所用,因此用光嗣代替。从此宦官开始掌权。六月,壬寅日,蜀主去世。癸卯日,太子即皇帝位。尊徐贤妃为太后、徐淑妃为太妃。任命宋光嗣判六军诸卫事。乙卯日,处死唐文扆、王保晦。命令西面招讨副使王宗昱在秦州处死天雄节度使唐文裔,免去左保胜军使领右街使唐道崇的官职。

吴国内外马步都军使、昌化节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训,骄横淫暴。威武节度使、知抚州李德诚有家妓数十人,知训向他索要,德诚派使者谢绝说:“家中的家妓都已年老,有的已有子女,不足以侍奉贵人,我会为您寻找年轻貌美的。”

知训发怒,对使者说:“我一定会杀了德诚,并夺取他的妻子!”

知训对吴王无礼,完全失去了君臣之间的礼节。

曾经与吴王一起演戏,自己扮演参军,让吴王扮演苍鹘,穿着破旧的衣服,戴着帽子跟随。

又一次在浊河上泛舟,吴王先起身,知训用弹弓弹射他。

还有一次在禅智寺赏花,知训酒后失态,吴王害怕得哭泣,在场的人都感到恐惧。

左右的人扶着吴王上船,知训乘轻舟追赶,没有追上,便用铁挝杀死了吴王的亲信官吏。

将领们都不敢说话,连知训的父亲徐温都不知道这些事。

知训和他的弟弟知询都对徐知诰无礼,只有最小的弟弟知谏以兄长的礼节对待徐知诰。

知训曾经召集兄弟们喝酒,徐知诰没有来,知训发怒说:“你这个乞丐不想喝酒,是想吃剑吗!”

还有一次与徐知诰喝酒,暗中埋伏甲士想要杀他,知谏暗中踩了徐知诰的脚,徐知诰假装起身上厕所,逃走了,知训把剑交给左右刁彦能,让他追杀徐知诰。

彦能骑马追到半路,举起剑示意徐知诰后返回,告诉知训没有追上。

平卢节度使、同平章事、诸道副都统硃瑾派家妓向知训问候,知训强行想要占有她,硃瑾已经感到不满。

知训嫉妒硃瑾的地位比自己高,在泗州设立了静淮军,让硃瑾出任静淮节度使,硃瑾更加怨恨他,但表面上对知训更加恭敬。

硃瑾有一匹心爱的马,冬天放在帐篷里,夏天放在帷帐里。他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宠妓。

知训去与硃瑾告别,硃瑾设宴,亲自捧杯,让宠妓唱歌,并把自己心爱的马送给知训,知训非常高兴。

硃瑾于是邀请知训进入中堂,暗中埋伏壮士在门内,让妻子陶氏出来拜见知训。

知训回拜,硃瑾用笏板从后面击打他,使他倒地,然后叫壮士出来杀了他。

硃瑾事先在屋檐下拴了两匹烈马,准备对付知训,暗中让人解开缰绳,马互相踢咬,声音很大,因此外面的人没有听到动静。

硃瑾提着知训的头出来,知训的随从数百人都逃散了。

硃瑾骑马冲入府中,把知训的头展示给吴王,说:“我已经为大王除掉了祸害!”

吴王害怕,用衣服遮住脸,跑进内室,说:“舅舅自己做的,我不敢知道!”

硃瑾说:“你这个婢子不足以成就大事!”用知训的头撞击柱子,拔出剑准备出去,子城使翟虔等人已经关闭府门,带兵讨伐他,硃瑾于是从后面翻墙逃跑,摔断了腿,回头对追兵说:“我为万人除害,自己承担祸患。”于是自刎而死。

徐知诰在润州听到事变,采用宋齐丘的计策,当天就带兵渡过长江。

硃瑾已经死了,徐知诰于是安抚了军府。

当时徐温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徐温于是让徐知诰代替知训执掌吴国的政权,将硃瑾的尸体沉入雷塘,并灭了他的家族。

硃瑾杀知训的时候,泰宁节度使米志诚带着十几名骑兵询问硃瑾的去向,听说他已经死了,便回去了。

宣谕使李俨贫困,住在海陵。徐温怀疑他与硃瑾合谋,便把他杀了。

严可求担心米志诚不接受命令,谎称袁州大败楚军,将领们都来祝贺,暗中埋伏壮士在戟门,抓住了米志诚,杀了他,并杀了他的几个儿子。

壬戌日,晋王从魏州到杨刘慰劳军队,亲自乘船测量河水的深度,水深得可以淹没长枪。

晋王对将领们说:“梁军并没有战斗的意图,只是想用河水阻挡我们,让我们疲惫,我们应该涉水进攻。”

甲子日,晋王带领亲军先渡河,其他军队跟随,穿着铠甲,横握长枪,列阵前进。

当天河水退去,水深只到膝盖。

匡国节度使、北面行营排陈使谢彦章带领军队在岸边抵抗,晋军无法前进,便稍微后退,梁军跟随。

到了河中央,晋军鼓噪再次前进,谢彦章无法抵挡,稍微退到岸边。

晋军趁机进攻,梁军大败,死伤无数,河水都被染红了,谢彦章仅以身免。

当天,晋军攻陷了滨河的四座营寨。

蜀国的唐文扆死后,太傅、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格内心不安,有人劝他称病等待命令,礼部尚书杨玢担心自己失势,对张格说:“你有拥立的大功,不用担心。”

庚午日,张格被贬为茂州刺史,杨玢被贬为荣经尉。

吏部侍郎许寂、户部侍郎潘峤都因为是张格的同党而被贬官。

张格不久又被贬为维州司户,庾凝绩又上奏将张格迁到合水镇,让茂州刺史顾承郾暗中监视张格。

王宗侃的妻子因为与张格同姓,想要保全他,对顾承郾的母亲说:“告诉你儿子,不要为别人报仇,将来会把罪责推到你身上。”

顾承郾听从了。

庾凝绩发怒,借公事治顾承郾的罪。

秋,七月,壬申朔日,蜀主封兼中书令王宗弼为巨鹿王,宗瑶为临淄王,宗绾为临洮王,宗播为临颍王,宗裔、宗夔及兼侍中宗黯都为琅邪郡王。

甲戌日,封王宗侃为乐安王。

丙子日,任命兵部尚书庾传素为太子少保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蜀主不亲自处理政事,内外官员的任免都由王宗弼决定。

王宗弼收受贿赂,徇私舞弊,上下都对他不满。

宋光嗣聪明机敏,善于迎合,蜀主宠信他,蜀国因此逐渐衰落。

吴国的徐温到广陵朝见,怀疑将领们都参与了硃瑾的阴谋,想要大肆杀戮。

徐知诰、严可求详细陈述了徐知训的过错和导致祸患的原因,徐温的怒气稍微平息,于是命令将硃瑾的尸骨从雷塘打捞出来安葬,责备知训的将领们不能匡救,都治了罪;只有刁彦能多次上书劝谏,徐温赏赐了他。

戊戌日,任命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团练使。

任命徐知谏代理润州团练事务。

徐温回到金陵镇守,总揽吴国的大政,其余的政务都由徐知诰决定。

徐知诰完全改变了知训的做法,对吴王非常恭敬,对待士大夫谦逊,治理百姓宽厚,自己生活节俭。

以吴王的命令,免除天祐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税,其余的等到丰收年再缴纳。

寻求贤才,接受规劝,清除奸猾之徒,杜绝请托。

于是士民都归心于他,即使是老将和勇夫也都心悦诚服,以宋齐丘为谋主。

之前,吴国有人丁税,又按亩征税,钱重物轻,百姓非常痛苦。

宋齐丘劝徐知诰,说:“钱不是耕桑所得,现在让百姓交钱,是教百姓放弃本业去追逐末业。请免除人丁税;其余的税都交谷帛,绢每匹值一千钱的,征税三十。”

有人说:“这样,国家每年会损失亿万钱。”

宋齐丘说:“哪有百姓富裕而国家贫穷的道理!”

徐知诰听从了他的建议。

从此,江、淮之间的荒地都被开垦,桑柘遍布田野,国家因此富强。

徐知诰想重用宋齐丘,但徐温讨厌他,任命他为殿直、军判官。

徐知诰每天晚上都带宋齐丘到水亭密谈,常常到深夜,有时在高堂上,撤去所有屏障,只放一个大炉子,两人相对而坐,不说话,用铁筷子在灰上写字,写完就用勺子抹去,所以他们的谋划,没有人知道。

虔州地势险要坚固,吴军攻打很久都没有攻下,军中爆发了瘟疫,王祺病倒,吴国任命镇南节度使刘信为虔州行营招讨使,不久,王祺去世。

谭全播向吴越、闽、楚求救。

吴越王钱镠任命统军使传球为西南面行营应援使,带领两万军队攻打信州;楚将张可求带领一万人驻扎在古亭,闽军驻扎在雩都救援。

信州的守军只有几百人,迎战不利;吴越军包围了城池。

刺史周本,打开城门,在门内张挂虚幕,召集僚佐登上城楼奏乐宴饮,箭如雨下,他安坐不动;吴

越国怀疑有伏兵,半夜撤围离去。

吴国任命前舒州刺史陈璋为东南面应援招讨使,率兵入侵苏州、湖州,钱传球从信州南屯驻汀州。

晋王派遣密使带着帛书到吴国请求会合兵力,吴国以虔州的困难为由拒绝。

晋王计划大举入侵,周德威率领幽州的三万步骑兵,李存审率领沧景的一万步骑兵,李嗣源率领邢洺的一万步骑兵,王处直派遣将领率领易定的一万步骑兵,以及麟、胜、云、蔚、新、武等州的奚、契丹、室韦、吐谷浑等部落,都率兵前来会合。

八月,晋王合并河东、魏博的兵力,在魏州进行大规模阅兵。

蜀国的诸王都担任军使,彭王宗鼎对他的兄弟们说:“亲王掌管军队,是祸乱的根源。现在君主年幼,臣子强势,谗言和离间将会兴起,整顿军队训练士兵,不是我们这些人应该做的。”因此坚决辞去军使职务,蜀主同意了他的请求,只是让他建造书舍、种植松竹自娱自乐。

泰宁节度使张万进,轻率冒险,喜欢制造混乱。当时宠臣当权,多次向张万进索贿,张万进听说晋兵即将出动,己酉日,派遣使者依附晋国,并请求援助。晋王任命亳州团练使刘鄩为兗州安抚制置使,率兵讨伐张万进。

甲子日,蜀国的顺德皇后去世。

乙丑日,蜀主任命内给事王廷绍、欧阳晃、李周辂、宋光葆、宋承蕴、田鲁俦等人为将军及军使,他们都干预政事,骄纵贪暴,成为蜀国的大患,周庠极力劝谏,但蜀主不听。欧阳晃嫌自己的住所狭小,夜里趁风纵火,烧毁了西邻军营数百间房屋,第二天早上,召来工匠扩建自己的住所;蜀主也没有过问此事。宋光葆是宋光嗣的堂弟。

晋王从魏州前往杨刘,率兵攻掠郓州、濮州后返回,沿黄河而上,驻扎在麻家渡。贺瑰、谢彦章率领梁兵驻扎在濮州北的行台村,双方对峙不战。晋王喜欢亲自率领轻骑兵逼近敌营挑战,多次陷入危险,幸亏李绍荣奋力作战保护他,才得以脱险。赵王镕和王处直都派遣使者送信给晋王说:“百姓的命运系于大王,国家的复兴也系于大王,为何如此轻视自己!”晋王笑着对使者说:“平定天下,不经过百战怎能成功!怎能只是深居宫中养尊处优呢!”一天,晋王准备出营,都营使李存审拉住马缰哭泣劝谏说:“大王应当为天下保重自己。冲锋陷阵是将士的职责,李存审等人应当去做,不是大王的事。”晋王因此勒马返回。后来,趁李存审不在,晋王策马急出,对左右说:“老头子妨碍我玩耍!”晋王率领数百骑兵抵达梁军营寨,谢彦章在堤下埋伏了五千精兵;晋王率领十余名骑兵渡过堤坝,伏兵发动,将晋王围了数十重,晋王在中间奋力作战,后续骑兵在外攻击,才得以突围。正好李存审的援兵赶到,梁兵才撤退,晋王这才认为李存审的话是忠言。

吴国的刘信派遣将领张宣等人夜间率兵三千袭击楚将张可求于古亭,击败了他;又派遣梁诠等人率兵攻击吴越和闽兵,两国听说楚兵战败,都撤军返回。

梅山蛮入侵邵州,楚将樊须击退了他们。

九月,壬午日,蜀国的内枢密使宋光嗣将判六军的职务让给兼中书令王宗弼,蜀主同意了。

吴国的刘信昼夜急攻虔州,斩首数千级,但仍未能攻克;他派人劝说谭全播,索取人质并接受贿赂后撤军。徐温大怒,杖责了刘信的使者。刘信的儿子英彦掌管亲兵,徐温授予英彦三千兵,说:“你父亲占据上游之地,率领十倍于敌的兵力,却不能攻下一座城,这是反叛!你可以率领这些兵去,与你父亲一同反叛!”又派遣升州牙内指挥使硃景瑜与他一同前往,说:“谭全播的守兵都是农夫,饥困已有一年多,妻子儿女在外,重围解除后,他们互相庆贺离去,听说大军再次前来,必定都会逃跑,谭全播所守的只是一座空城,前去必定能攻克。”

冬,十一月,壬申日,蜀国将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安葬于永陵,庙号为高祖。

越主岩在南郊祭祀,大赦天下,改国号为汉。

刘信听到徐温的话,非常恐惧,率兵返回攻打虔州。先锋刚到,虔州的守兵就溃散了,谭全播逃奔雩都,被追兵抓获。吴国任命谭全播为右威卫将军,兼任百胜节度使。

此前,吴越王镠经常从虔州进贡,至此道路断绝,开始从海道出登州、莱州,抵达大梁。

起初,吴国的徐温自认为权重而位卑,对吴王说:“现在大王与诸将都是节度使,虽然有都统之名,但不足以相互制约;请建立吴国,称帝而治。”吴王不同意。严可求多次劝徐温以次子知询代替徐知诰掌管吴国政务,徐知诰与骆知祥密谋,将严可求调任楚州刺史。严可求接受任命后,到金陵见徐温,劝他说:“我们奉唐朝为正统,常以复兴为辞。现在硃氏、李氏正在争斗,硃氏日渐衰落,李氏日渐强盛。一旦李氏取得天下,我们能北面称臣吗?不如先建立吴国以维系民心。”徐温非常高兴,再次留下严可求参与总揽政务,让他起草礼仪制度。徐知诰知道严可求不可调离,便将女儿嫁给他的儿子续。晋王想迅速进军大梁,但梁军在前方阻挡,双方对峙百余日不战。十二月,庚子朔日,晋王进军,在距离梁军十里的地方扎营。

起初,北面行营招讨使贺瑰擅长指挥步兵,排陈使谢彦章擅长指挥骑兵,贺瑰厌恶谢彦章与自己齐名。一天,贺瑰与谢彦章在野外练兵,贺瑰指着一处高地说:“这里可以立栅栏。”此时,晋军正好在那里立了栅栏,贺瑰怀疑谢彦章与晋军通谋。贺瑰多次想出战,对谢彦章说:“主上将全国的兵力交给我们二人,国家的安危全靠我们。现在强敌压境,我们却逗留不战,这怎么行!”谢彦章说:“强敌来犯,速战对我们有利。现在深沟高垒,占据要津,他们怎敢深入!如果轻易出战,万一失利,大事就完了。”贺瑰更加怀疑他,秘密向皇帝进谗言,与行营马步都虞候曹州刺史硃珪密谋,借宴请士兵之机,埋伏甲士,杀了谢彦章及濮州刺史孟审澄、别将侯温裕,以谋反的罪名上报。孟审澄、侯温裕也是优秀的骑兵将领。丁未日,任命硃珪为匡国留后,癸丑日,又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兼行营马步副指挥使以示奖赏。

晋王听说谢彦章被杀,高兴地说:“他们的将帅自相残杀,灭亡的日子不远了。贺瑰残暴,失去军心,如果我们率军直指他们的国都,他们怎能坚守不动!只要一战,必定胜利。”晋王想亲自率领一万骑兵直取大梁,周德威说:“梁军虽然杀了上将,但军队仍然完整,轻率行动求利,未必是好事。”晋王不听。戊午日,下令军中老弱全部返回魏州,起兵向汴州进发。庚申日,毁掉营寨前进,号称十万大军。

辛酉日,蜀国改明年年号为乾德。

贺瑰听说晋王已经西进,也放弃营寨跟随。晋王征发魏博的三万民夫随军,负责建造营栅,所到之处,营栅立即建成。壬戌日,到达胡柳陂。癸亥日早晨,侦察兵报告梁兵从后面追来。周德威说:“敌军倍道而来,没有休息,我们的营栅已经坚固,守

虽然接受了命令,但最终没有执行。

吴国的庐江公濛有才能和气度,常常叹息说:“我们的国家却被他人所占有,这怎么可以呢!”徐温听到后非常厌恶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五-注解

强圉赤奋若: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强圉是岁阳名,赤奋若是岁阴名。

屠维单阏: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屠维是岁阳名,单阏是岁阴名。

贞明三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年号,贞明三年即公元917年。

桑弘志:蜀国将领,被任命为西北面第一招讨。

王宗宏:蜀国将领,被任命为东北面第二招讨。

王宗侃:蜀国将领,被任命为东北面都招讨。

刘知俊:武信节度使,被任命为西北面都招讨。

李嗣源: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存勖的养子,后来继承皇位。

阎宝:后晋的将领,曾任天平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

李存审:后晋的将领,曾多次参与重要战役。

唐文扆:蜀国的飞龙使,掌握实权。

张格:蜀国官员,依附于唐文扆。

毛文锡:蜀国的司徒、判枢密院事,与唐文扆争权。

庾传素:蜀国的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刘岩:人名,五代时期南汉的建立者,后称帝。

赵光裔:梁国使者,被刘岩任命为兵部尚书。

杨洞潜:节度副使,被刘岩任命为兵部侍郎。

李殷衡:节度判官,被刘岩任命为礼部侍郎。

卢文进:契丹将领,被任命为幽州留后,后为卢龙节度使。

刘鄩:后唐将领,曾参与讨伐张万进的战役。

吴越王镠:指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

张承业:晋王李克用的监军使,负责军府政事。

卢质:晋王李克用的掌书记,因嗜酒轻傲而得罪晋王。

韩夫人:晋王李克用的元妃,卫国夫人。

伊夫人:晋王李克用的次妃,燕国夫人。

刘夫人:晋王李克用的次妃,魏国夫人,最受宠爱。

刘瑭:越王刘岩的客省使,出使吴国。

日南至:指冬至,古代天文学中太阳到达最南端的日子,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圜丘:古代帝王祭天的圆形祭坛,象征着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场所。

都招讨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通常由皇帝任命。

炭市:古代城市中专门买卖炭的市场,此处指刘知俊被斩首的地点。

光天:蜀主改元的年号,寓意光明照耀天下。

天下兵马副元帅:古代军事高级官职,负责协助元帅管理全国军队。

宣义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一定区域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同平章事:唐代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北面行营招讨使:负责北方军事行动的指挥官,通常由皇帝直接任命。

杨刘城: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鹿角:古代防御工事,用于阻挡敌军进攻的障碍物。

葭苇:芦苇,古代用于填充壕沟或制作防御工事的材料。

郊祀:古代帝王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象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宣陵:古代帝王的陵墓,此处指蜀主的陵墓。

西都:指洛阳,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大梁: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五代时期为后梁的都城。

汜水:古代河流,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重要的军事防线。

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五代时期为吴国的重要城市。

谭全播:吴国的将领,曾坚守虔州。

徐贤妃:蜀主的妃子,对蜀主有重要影响。

信王宗杰:蜀主的儿子,有才略,曾多次提出政治建议。

河阳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河阳地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北面行营排陈使:负责北方军事行动的指挥官,通常由皇帝直接任命。

许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兗、郓: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境内,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群盗:指在战乱中形成的盗贼团伙,通常由散兵游勇组成。

东、西两路诸军都统:负责指挥东、西两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元帅府:古代军事机构,负责指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忠王、资王:蜀主封其子为王的封号,象征其在皇室中的地位。

岐王:古代王爵,此处指与蜀国交好的诸侯王。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中书侍郎:古代高级官职,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令。

保大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保大地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忠义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忠义地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鄜、延: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境内,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司空: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门下侍郎: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审核皇帝的诏令和政策。

司徒: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礼仪和教育事务。

马步都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骑兵和步兵的军事行动。

内飞龙使:古代宫廷官职,负责皇帝的贴身侍卫和机密事务。

眉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眉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翰林学士承旨:古代高级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政策。

泸州:古代地名,今四川省泸州市,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雅州:古代地名,今四川省雅安市,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内枢密使: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军事和机密事务。

遗诏:皇帝临终前留下的诏书,通常包含对国家未来的安排和指示。

宦者:指宫廷中的宦官,通常负责皇帝的贴身事务和机密事务。

太后、太妃:皇帝的母亲和祖母的尊称,象征其在皇室中的地位。

六军诸卫事:古代军事机构,负责指挥皇帝的贴身侍卫和禁军。

天雄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天雄地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秦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天水市,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左保胜军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左保胜军的军事行动。

右街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城市的治安和行政事务。

昌化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昌化地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威武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威武地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抚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抚州市,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李德诚:吴国的将领,负责指挥抚州的军事行动。

家妓:古代贵族家中的歌舞艺人,通常用于娱乐和礼仪活动。

知训:徐知训,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权臣,徐温的长子,因其专横跋扈,最终被硃瑾所杀。

吴王:指吴国的君主,吴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硃瑾:五代十国时期的将领,曾任泰宁节度使,因不满徐知训的专横而将其杀害。

徐知诰:徐温的养子,后改名李昪,是南唐的开国皇帝,以贤能著称。

徐温: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权臣,后来成为吴国的实际统治者。

宋齐丘:南唐的重要谋士,徐知诰的得力助手,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

刁彦能:徐知训的部下,曾多次劝谏徐知训,但未被采纳。

严可求:吴国的将领,曾参与平定硃瑾的叛乱。

雷塘: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徐知训的尸体被沉于此。

丁口钱:古代的一种税收,按人口征收,五代时期吴国曾实行此税。

晋王:指五代时期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他在称帝前被封为晋王。

吴:指五代时期的吴国,由杨行密建立,后为南唐所灭。

蜀: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和后蜀,位于今天的四川一带。

周德威:后晋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王处直:五代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曾为后唐效力。

奚、契丹、室韦、吐谷浑:均为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常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或合作。

魏州: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蜀主:指五代时期的前蜀皇帝王建。

彭王宗鼎:前蜀的宗室成员,彭王是封号。

泰宁节度使张万进:五代时期的割据势力,曾为后梁效力,后投降后唐。

顺德皇后:前蜀王建的皇后,死后谥号为顺德。

宋光嗣:前蜀的重要官员,曾任内枢密使。

王宗弼:前蜀的宗室成员,曾任中书令。

吴刘信:吴国的将领,曾参与攻打虔州的战役。

贺瑰: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谢彦章:后梁的将领,擅长骑兵作战,后被贺瑰所杀。

硃珪:后梁的将领,曾参与杀害谢彦章的阴谋。

梁兵:指后梁的军队,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王彦章:后梁的将领,以勇猛著称,有“王铁枪”之称。

李嗣昭:后晋的将领,李存审的兄弟,以智勇双全著称。

王建及:后晋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吴琼:后晋的官员,曾任元城令。

胡装:后晋的官员,曾任贵乡令。

契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辽国。

撒剌阿拨:契丹贵族,曾谋反失败后投奔后晋。

德胜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后晋与后梁交战的重要地点。

王宗播:前蜀的将领,曾任北路行营都招讨、武德节度使。

严旭:前蜀的官员,曾任仗内教坊使,以贪腐著称。

侍郎:古代官名,唐代为中央机构中的重要职位,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中书舍人:唐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文书,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吏部尚书:唐代六部之一吏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考核等事务。

太常卿:唐代官名,掌管宗庙祭祀、礼乐等事务。

翰林学士:唐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事务,是皇帝的近臣。

知制诰:唐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官员。

给事中:唐代官名,负责审核诏令、奏章,属于门下省的官员。

醴泉:地名,今陕西省礼泉县,唐代为京畿地区。

狼山江:地名,今江苏省南通市附近的长江段,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竹笮:用竹子编成的绳索,古代用于连接船只或搭建浮桥。

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体型较大,常用于水战。

睥睨:古代城墙上用于观察敌情的瞭望台。

战格:古代城墙上用于防御的设施,类似于现代的防御工事。

德胜南城: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附近,古代为军事要地。

氏延赏:人名,唐代将领,曾任德胜南城守将。

李建及:人名,唐代将领,以勇猛著称。

效节敢死士:指忠诚勇敢、愿意为君主效死的士兵。

濮州: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行台村: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附近,古代为军事驻扎地。

天策府:唐代设立的军事机构,负责皇帝的护卫和军事指挥。

左散旗军使:唐代军职,负责指挥散旗军,属于皇帝的近卫部队。

荆南:地名,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高季昌:人名,五代时期荆南节度使,后自立为荆南王。

镇南节度使:唐代官名,负责镇守南方边境的军事长官。

刘信:人名,五代时期吴国将领。

潭州:地名,今湖南省长沙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复州:地名,今湖北省天门市一带,古代为军事要地。

鲍唐:人名,五代时期复州知州。

沙山:地名,今江苏省常熟市附近,古代为军事要地。

常州:地名,今江苏省常州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陈璋:人名,五代时期吴国将领。

无锡:地名,今江苏省无锡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镇海节度判官:唐代官名,负责镇海节度使的文书和司法事务。

陈彦谦:人名,五代时期吴国将领。

何逢:人名,五代时期吴越国将领。

吴建:人名,五代时期吴越国将领。

香弯:地名,今江苏省无锡市附近,古代为军事要地。

崔彦章:人名,五代时期吴国将领。

陈绍:人名,五代时期吴国叛将。

锦衣之役:指五代时期吴国与吴越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曹筠:人名,五代时期吴国将领,后叛逃至吴越国。

苏州: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警枕:古代一种特制的枕头,用于提醒使用者保持警觉。

粉盘:古代用于记录事务的盘子,通常涂有粉末,便于书写。

庐江郡公:古代封爵名,庐江为地名,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

丹杨郡公:古代封爵名,丹杨为地名,今江苏省丹阳市一带。

新安郡公:古代封爵名,新安为地名,今浙江省淳安县一带。

鄱阳郡公:古代封爵名,鄱阳为地名,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

庐陵郡公:古代封爵名,庐陵为地名,今江西省吉安市一带。

晋阳: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冯道:人名,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多朝宰相。

中门使:唐代官名,负责皇宫中门的守卫和传达事务。

郭崇韬:人名,五代时期后唐将领,曾任中门使。

黎阳:地名,今河南省浚县一带,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澶州: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附近,古代为军事要地。

顿丘:地名,今河南省清丰县一带,古代为军事要地。

杨村: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附近,古代为军事要地。

滑州:地名,今河南省滑县一带,古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李存进:人名,五代时期后唐将领,曾任振武节度使。

浮梁:古代用竹木等材料搭建的浮桥,用于渡河。

无锡之俘:指在无锡战役中被俘的吴越国士兵。

受命:接受命令或任命。在古代,这通常指的是接受君主的命令或官职的任命。

吴庐江公濛:指吴国的庐江公濛,庐江是地名,公濛是人名。这里的‘公’是对贵族的尊称。

材气:指人的才能和气概。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和气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五-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国、晋国、越国等政权的政治、军事动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频繁的战争。

蜀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唐文扆与毛文锡争权,最终毛文锡被贬,显示出蜀国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晋王李克用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李嗣源、阎宝、李存审等将领的协同作战,成功解围幽州,显示了晋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刘岩在番禺称帝,建立大越国,并追尊祖辈,显示出其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和对祖先的尊崇。

晋王李克用与监军使张承业的关系复杂,张承业严格管理财政,拒绝晋王的私人要求,体现了其忠诚和责任感。

晋王李克用的后宫争斗激烈,刘夫人因家世寒微而自卑,对父亲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门第的重视。

越王刘岩派遣使者出使吴国,试图劝吴王称帝,反映了当时各政权之间的外交活动和互相影响。

本文通过详细记载各政权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和各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和晋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蜀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宫廷阴谋。文本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命运。

首先,文本通过蜀主祀圜丘、晋王利用河冰合的机会发动军事行动等事件,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和战略博弈。晋王利用天时地利,迅速攻占杨刘城,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策。而蜀主则因内部权力斗争和将领之间的矛盾,导致军事行动失败,最终刘知俊被斩首,蜀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其次,文本通过蜀主对太子衍的失望、信王宗杰的暴卒、唐文扆的阴谋等事件,揭示了蜀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宫廷阴谋。蜀主在临终前的遗诏中,表现出对太子能力的担忧和对王氏子弟的期望,反映了其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家族命运的关切。而唐文扆的阴谋和王宗弼的反击,则展现了宫廷内部的权力争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最后,文本通过吴国将领徐知训的骄横和李德诚的家妓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贵族的奢靡生活和道德沦丧。徐知训的骄横淫暴和李德诚的家妓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也暗示了吴国内部的腐败和危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命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文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徐知训的专横跋扈,以及硃瑾的反抗和徐知诰的崛起。徐知训作为徐温的长子,掌握大权后,不仅对吴王无礼,还多次侮辱和威胁徐知诰,甚至企图杀害他。这种专横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硃瑾因不满徐知训的专横,设计将其杀害,并试图夺取政权,但最终失败。徐知诰在徐知训死后,迅速掌握了吴国的政权,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赢得了民心。

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频繁和残酷,还展现了徐知诰的智慧和谋略。他通过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重用贤才等措施,迅速稳定了吴国的局势,并为后来的南唐奠定了基础。宋齐丘作为徐知诰的谋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帮助徐知诰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明了,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徐知训的专横、硃瑾的果敢、徐知诰的智慧都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对话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尤其是徐知训与徐知诰之间的冲突,以及硃瑾的反抗,充满了戏剧性,令人印象深刻。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徐知诰的改革措施和宋齐丘的谋略,也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借鉴。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当时各方势力的博弈与冲突。晋王李存勖作为后唐的建立者,其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贯穿全文,体现了他在乱世中的雄才大略。文中多次提到晋王亲自率军作战,甚至不顾危险亲自挑战敌军,显示了他作为军事领袖的勇猛与果敢。然而,这种冒险行为也引发了部下的担忧,如李存审的劝谏,反映了当时将领对主君的忠诚与责任感。

吴国和蜀国的内部政治斗争也是文中的重要内容。吴国的徐温通过权谋控制了吴国的军政大权,并试图通过建立吴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蜀国的内部则充满了宗室与权臣之间的矛盾,彭王宗鼎的辞去军使一职,反映了宗室成员对权力斗争的警惕与避让。蜀主对权臣的纵容,导致了政治的腐败与混乱,如欧阳晃等人的骄纵贪暴,进一步加剧了蜀国的内部危机。

文中还涉及了少数民族势力的参与,如奚、契丹、室韦、吐谷浑等,这些势力在五代时期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参与不仅增加了战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动,生动地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局面。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描写,如晋王的勇猛、徐温的权谋、彭王宗鼎的谨慎等,展现了不同人物在乱世中的选择与命运。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重大事件,还反映了各方势力的策略与决策过程,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复杂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晋与后梁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胡柳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双方将领智慧与勇气的对决。文中通过详细的战斗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与动荡。

首先,文中对周德威的描写尤为突出。他作为后晋的将领,深知深入敌境的危险性,提出了以骑兵骚扰敌军、待其疲惫后再发动总攻的策略。然而,晋王急于求战,未能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导致周德威父子战死。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周德威的军事才能,也揭示了晋王的冲动与自负,为后文的失败埋下伏笔。

其次,文中对贺瑰、王彦章等后梁将领的描写也颇具特色。贺瑰结阵数十里,展现了后梁军队的庞大与威势;而王彦章的败退则反映了后梁军队在战斗中的劣势。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为后晋军队的反败为胜提供了背景。

此外,文中对李存审、李嗣昭、王建及等后晋将领的描写也颇为生动。李存审在战斗中的冷静与果断,李嗣昭的智谋与勇气,王建及的勇猛与自信,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王建及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不仅鼓舞了士气,也为后晋军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文中对战争结果的描写也颇具深意。后晋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损失惨重,尤其是周德威父子的战死,令晋王深感痛惜。这一情节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揭示了胜利背后的代价。同时,文中对晋王与李嗣源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描写,也为后文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胡柳之战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文中对将领们的描写生动传神,既有勇猛的战士,也有智慧的谋士,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令人感慨万千。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吴国与吴越国之间的多次军事冲突,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频繁的战争。文中详细描述了钱传瓘与彭彦章在狼山江的战斗,钱传瓘巧妙地利用灰、豆、沙等物品,成功击败了吴军,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策略。

文中还提到了贺瑰攻德胜南城的战役,贺瑰通过联艨艟、设睥睨、战格等手段,试图阻断晋军的救援,展现了古代战争中攻城略地的战术。晋王李存勖则通过派遣敢死士李建及,成功破坏了贺瑰的防线,最终解围成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将领的勇猛与决断。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吴越王钱镠的严明军纪和个人生活细节,如他使用警枕、粉盘等工具,时刻保持警觉,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君主的勤勉与自律。钱镠在处理宠姬郑氏父亲犯法一事上,坚持法不容情,进一步体现了他作为君主的公正与威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五代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文中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将领的智慧与勇猛,以及君主在治国理政中的严明与勤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战斗细节和人物行为,生动地再现了五代时期的战争场景。文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如钱传瓘的机智、李建及的勇猛、钱镠的勤勉等,都通过具体的行动和语言得以展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战役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斗争与联盟,以及古代战争中的战术与策略。同时,文中对钱镠等历史人物的描写,也为研究五代时期的君主形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文献,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首先,‘虽受命,竟不行’这句话揭示了主人公虽然接受了命令或任命,但最终没有执行,这可能暗示了主人公的犹豫不决或对命令的质疑。这种态度在古代政治中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被视为对君主的不忠。

接下来,吴庐江公濛的感叹‘我国家而为它人所有,可乎!’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现状的不满。这种情感在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尤为常见,许多贵族和官员都对国家的分裂和外来统治感到痛心。公濛的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也揭示了他对徐温等权臣的不满和反抗。

最后,徐温的反应‘闻而恶之’表明他对公濛的言论感到厌恶和警惕。徐温作为吴国的实际统治者,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人都非常敏感。这种反应不仅揭示了徐温的政治手腕,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和险恶。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深刻地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人物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后梁纪-后梁纪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