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晋书的编纂工作大多是在唐代完成的。房玄龄是唐朝初期的功臣之一,也是《晋书》的主要作者之一,《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晋书》是唐代的史学家房玄龄等编纂的关于晋朝历史的书籍,内容涵盖了晋朝从西晋到东晋的历史进程。全书记录了晋朝的开国历程、战争、宫廷斗争、经济、文化等方面,并对晋朝的许多重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传记。书中着重讲述了西晋的统一与灭亡以及东晋的建立与发展,对晋朝的历史变迁、政治风云与人物命运进行了深入探讨。《晋书》不仅是研究晋朝历史的主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代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晋书-志-第十四章-原文
《书》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所以奖导民萌,裁成庶政。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执法在南宫之右,上相处端门之外,而鸟龙居位,云火垂名,前史详之,其以尚矣。
黄帝置三公之秩,以亲黎元,少昊配九扈之名,以为农正,命重黎于天地,诏融冥于水火,则可得而言焉。
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私。’而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凡厥枢会,仰承君命。
总及周武下车,成康垂则,六卿分职,二公弘化,咸树司存,各题标准,苟非其道,人弗虚荣。
贻厥孙谋,其固本也如此。
及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
四征兴于汉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镇通于柔远,四平止于丧乱,其渡辽、凌江,轻车、强弩,式扬遐外,用表攻伐,兴而复毁,厥号弥繁。
及当涂得志,克平诸夏,初有军师祭酒,参掌戎律。
建安十三年,罢汉台司,更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用兼端揆。
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
世祖武皇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世所谓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
若乃成乎栋宇,非一枝之势;处乎经纶,称万夫之敌。
或牵羊以叶于梦,或垂钓以申其道,或空桑以献其术,或操版以启其心。
卧龙飞鸿,方金拟璧,秦奚、郑产,楚材晋用,斯亦曩时之良具,其又昭彰者焉。
宣王既诛曹爽,政由己出,网罗英俊,以备天官。
及兰卿受羁,贵公显戮,虽复策名魏氏,而乃心皇晋。
及文王纂业,初启晋台,始置二卫,有前驱养由之弩;及设三部,有熊渠佽飞之众。
是以武帝龙飞,乘兹奋翼,犹武王以周之十乱而理殷民者也。
是以泰始尽于太康,乔柯茂叶,来居斯位;自太兴讫于建元,南金北铣,用处兹秩。
虽未拟乎夔拊龙言,天工人代,亦庶几乎任官惟贤,莅事惟能者也。
丞相、相国,并秦官也。
晋受魏禅,并不置,自惠帝之后,省置无恆。
为之者,赵王伦、梁王肜、成都王颖、南阳王保、王敦、王导之徒,皆非复寻常人臣之职。
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也。
魏初唯置太傅,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
晋初以景帝讳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秩增三司,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
以安平献王孚居之。
自渡江以后,其名不替,而居之者甚寡。
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
自汉历魏,置以为三公。
及晋受命,迄江左,其官相承不替。
大司马,古官也。
汉制以冠大将军、骠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恆与太尉迭置,不并列。
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
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
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
大将军,古官也。
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
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
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
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
及晋受命,犹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
太康元年,琅邪王伷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伷薨后如旧。
开府仪同三司,汉官也。
殇帝延平元年,郑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始自此也。
及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起于此也。
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
其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盭绶,所以殊于常公也。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
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
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置长史一人,秩一千石;西东阁祭酒、西东曹掾、户仓贼曹令史属各一人;御属阁下令史、西东曹仓户贼曹令史、门令史、记室省事令史、阁下记室书令史、西东曹学事各一人。
给武贲二十人,持班剑。
给朝车驾驷、安车黑耳驾三各一乘,祭酒掾属白盖小车七乘,轺车施耳后户、皁轮犊车各一乘。
自祭酒已下,令史已上,皆皁零辟朝服。
太尉虽不加兵者,吏属皆绛服。
司徒加置左右长史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左西曹掾属各一人,西曹称右西曹,其左西曹令史已下人数如旧令。
司空加置导桥掾一人。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加兵者,增置司马一人,秩千石;从事中郎二人,秩比千石;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已上,皆绛服。
司马给吏卒如长史,从事中郎给侍二人,主簿、记室督各给侍一人。其余临时增崇者,则褒加各因其时为节文,不为定制。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为持节都督,增参车为六人,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祭酒、掾属、舍人如常加兵公制。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余官,故给吏卒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
特进品秩第二,位次诸公,在开府骠骑上,冠进贤两梁,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无章绶,食奉日四斛。
太康二年,始赐春服绢五十匹,秋绢百五十匹,绵一百五十斤。
元康元年,给菜田八顷,田驺八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给安车黑耳驾御一人,轺车施耳后户一乘。
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
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禄赐、班位、冠帻、车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同。
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
又卒赠此位,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吏卒,其余皆给。
光禄大夫假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
汉时所置无定员,多以为拜假赗赠之使,及监护丧事。
魏氏已来,转复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
其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及晋受命,仍旧不改,复以为优崇之制。
而诸公逊位,不复加之,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禄。
其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仕者,及内外之职加此者,前后甚众。
由是或因得开府,或进加金章紫绶,又复以为礼赠之位。
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杨珧加给事中光禄大夫。
加兵之制,诸所供给依三品将军。
其余自如旧制,终武、惠、孝怀三世。
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著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日三斛。
太康二年,始给春赐绢五十匹,秋绢百匹,绵百斤。
惠帝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
骠骑已下及诸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其禄与特进同。
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其假节为都督者,所置与四征镇加大将军不开府为都督者同。
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置参佐吏卒,幕府兵骑如常都督制,唯朝会禄赐从二品将军之例。
然则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
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
建安中,魏武为相,始遣大将军督之。
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
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
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
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
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临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
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春秋赐绵绢、菜田、田驺如光禄大夫诸卿制。
置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功曹,门下都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录尚书,案汉武时,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知枢要者始领尚书事。
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霍光以大将军,王凤以大司马,师丹以左将军并领尚书事。
后汉章帝以太傅赵憙、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尚书有录名,盖自憙、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
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
自魏晋以后,亦公卿权重者为之。
尚书令,秩千石,假铜印墨绶,冠进贤两梁冠,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月五十斛。
受拜则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
太康二年,始给赐绢,春三十匹,秋七十匹。
绵七十斤。
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盖自此始。
仆射,服秩印绶与令同。
案汉本置一人,至汉献帝建安四年,以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
经魏至晋,迄于江左,省置无恆,置二,则为左右仆射,或不两置,但曰尚书仆射。
令阙,则左为省主;若左右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主左事。
列曹尚书,案尚书本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
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而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各有其任。
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
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
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书事。
其四曰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
后成帝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后汉光武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
并令仆二人,谓之八座。
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
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此始见曹名。
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
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
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书。
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
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
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
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不恆置,以右仆射摄之,若右仆射阙,则以祠部尚书摄知右事。
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而便置丞四人。
及光武始减其二,唯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
自此至晋不改。
晋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急假;右丞掌台内库藏庐舍,凡诸器用之物,及廪振人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
八座郎初拜,皆沿汉旧制,并集都座交礼,迁职又解交焉。
尚书郎,西汉旧置四人,以分掌尚书。
其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
及光武分尚书为六曹之后,合置三十四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三十六人。
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
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
至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凡二十三郎。
青龙二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凡二十五郎。
每一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以补之。
及晋受命,武帝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为三十四曹郎。
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十三人,更相统摄。
及江左,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
康穆以后,又无虞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
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曹云。
侍中,案黄帝时风后为侍中,于周为常伯之任,秦取古名置侍中,汉因之。
秦汉俱无定员,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
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
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
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
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及江左哀帝兴宁四年,桓温奏省二人,后复旧。
给事黄门侍郎,秦官也。
汉已后并因之,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员。
及晋,置员四人。
散骑常侍,本秦官也。
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骑从乘舆车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亦以为加官。
汉东京初,省散骑,而中常侍用宦者。
魏文帝黄初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榼插右,骑而散从,至晋不改。
及元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为中常侍,后遂止。
常为显职。
给事中,秦官也。
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汉因之。
及汉东京省,魏世复置,至晋不改。
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员。
通直散骑常侍,案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
泰始十年,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常侍。
江左置四人。
员外散骑常侍,魏末置,无员。
散骑侍郎四人,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
自魏至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江左乃罢。
通直散骑侍郎四人。
初,武帝置员外散骑侍郎,及太兴元年,元帝使二人与散骑侍郎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后增为四人。
员外散骑侍郎,武帝置,无员。
奉朝请,本不为官,无员。
汉东京罢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
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
武帝亦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三都尉而奉朝请焉。
元帝为晋王,以参军为奉车都尉,掾属为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为骑都尉,皆奉朝请。
后罢奉车、骑二都尉,唯留驸马都尉奉朝请。
诸尚公主者刘惔、桓温皆为之。
中书监及令,案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
成帝改中书谒者令曰中谒者令,罢仆射。
汉东京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其职也。
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监、令盖自此始也。
及晋因之,并置员一人。
中书侍郎,魏黄初初,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次黄门郎。
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乃署名。
已署,奏以入,为帝省读,书可。
及晋,改曰中书侍郎,员四人。
中书侍郎盖此始也。
及江左初,改中书侍郎曰通事郎,寻复为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案晋初初置舍人、通事各一人,江左合舍人通事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
后省,而以中书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诏命。
秘书监,案汉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后省。
魏武为魏王,置秘书令、丞。
及文帝黄初初,置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
后以何祯为秘书丞,而秘书先自有丞,乃以祯为秘书右丞。
及晋受命,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其秘书著作之局不废。
惠帝永平中,复置秘书监,其属官有丞,有郎,并统著作省。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
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
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
及晋受命,武帝以缪徵为中书著作郎。
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
于是改隶秘书省。
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
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
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
太常,有博士、协律校尉员,又统太学诸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太史又别置灵台丞。
太常博士,魏官也。
魏文帝初置,晋因之。
掌引导乘舆。
王公已下应追谥者,则博士议定之。
协律校尉,汉协律都尉之职也,魏杜夔为之。
及晋,改为协律校尉。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
及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及江左初,减为九人。
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
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
孝武太元十年,损国子助教员为十人。
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
哀帝兴宁二年,省光禄勋,并司徒。
孝武宁康元年复置。
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左右都候,南北东西督冶掾。
及渡江,省卫尉。
太仆,统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
典牧又别置羊牧丞。
太仆,自元帝渡江之后或省或置。
太仆省,故骅骝为门下之职。
廷尉,主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
大鸿胪,统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鄴玄武苑丞。
及江左,有事则权置,无事则省。
宗正,统皇族宗人图谍,又统太医令史,又有司牧掾员。
及渡江,哀帝省并太常,太医以给门下省。
大司农,统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
及渡江,哀帝省并都水,孝武复置。
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鄴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
及渡江,哀帝省并丹阳尹,孝武复置。
自渡江唯置一尚方,又省御府。
将作大匠,有事则置,无事则罢。
太后三卿,卫尉、少府、太仆,汉置,皆随太后宫为官号,在同名卿上,无太后则阙。
魏改汉制,在九卿下。
及晋复旧,在同号卿上。
大长秋,皇后卿也,有后则置,无后则省。
御史中丞,本秦官也,秦时,御史大夫有二丞,其一御史丞,其一为中丞。
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汉因之,及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
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
历汉东京至晋因其制,以中丞为台主。
治书侍御史,案汉宣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侍侧,后因别置,谓之治书侍御史,盖其始也。
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而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二官俱置。
及晋,唯置治书侍御史,员四人。
泰始四年,又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人,秩与中丞同,掌诏狱及廷尉不当者皆治之。
后并河南,遂省黄沙治书侍御史。
及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二员。
侍御史,案二汉所掌凡有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斋祠;四曰尉马曹,掌厩马;五曰乘曹,掌护驾。魏置八人。及晋,置员九人,品同治书,而有十三曹: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及江左初,省课第曹,置库曹,掌厩牧牛马市租,后分曹,置外左库、内左库云。
殿中侍御史,案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及晋,置四人,江左置二人。又案魏晋官品令又有禁防御史第七品,孝武太元中有检校御史吴琨,则此二职亦兰台之职也。
符节御史,秦符玺令之职也。汉因之,位次御史中丞。至魏,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及泰始九年,武帝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焉。
司隶校尉,案汉武初置十三州,刺史各一人,又置司隶校尉,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历汉东京及魏晋,其官不替。属官有功曹、都官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员,凡吏一百人,卒三十二人。及渡江,乃罢司隶校尉官,其职乃扬州刺史也。
谒者仆射,秦官也,自汉至魏因之。魏置仆射,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统谒者十人。及武帝省仆射,以谒者并兰台。江左复置仆射,后又省。
都水使者,汉水衡之职也。汉又有都水长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属太常。汉东京省都水,置河堤谒者,魏因之。及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一人,以河堤谒者为都水官属。及江左,省河堤谒者,置谒者六人。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践阼,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武帝初省,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前、后、左、右、骁卫等营,即领军之任也。怀帝永嘉中,改中军曰中领军。永昌元年,改曰北军中候,寻复为领军。成帝世,复为中候,寻复为领军。
护军将军,案本秦护军都尉官也。汉因之,高祖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复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元帝永昌元年,省护军,并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复置领、护,各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犹别有营也。资重者为领军、护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左右卫将军,案文帝初置中卫。及武帝受命,分为左右卫,以羊琇为左、赵序为右。并置长史、司马、功曹、主薄员,江左罢长史。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魏置为中军。及晋,以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左右前后军将军,案魏明帝时有左军,则左军魏官也,至晋不改。武帝初又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又置后军,是为四军。
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是为五校,并汉官也。魏晋逮于江左,犹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为镇卫军,其左右营校尉自如旧,皆中领军统之。
二卫始制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各置督史。左卫,熊渠武贲;右卫,佽飞武贲。二卫各五部督。其命中武贲,骁骑、游击各领之。又置武贲、羽林、上骑、异力四部,并命中为五督。其卫、镇四军如五校,各置千人。更制殿中将军,中郎、校尉、司马比骁骑。持椎斧武贲,分属二卫。尉中武贲、持鈒冗从、羽林司马,常从人数各有差。武帝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先是,陈勰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军令。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太康末,武帝尝出射雉,勰时已为都水使者,散从。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当合函,停乘舆,良久不得合,乃诏勰合之。勰举白兽幡指麾,须臾之间而函成。皆谢勰闲解,甚为武帝所任。
太子太傅、少傅,皆古官也。
泰始三年,武帝始建官,各置一人,尚未置詹事,官事无大小,皆由二傅,并有功曹、主簿、五官。
太傅中二千石,少傅二千石。
其训导者,太傅在前,少傅在后。
皇太子先拜,诸傅然后答之。
武帝后以储副体尊,遂命诸公居之;以本位重,故或行或领。
时侍中任恺,武帝所亲敬,复使领之,盖一时之制也。
咸宁元年,以给事黄门侍郎杨珧为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复领官属。
及杨珧为卫将军,领少傅,省詹事,遂崇广傅训,命太尉贾充领太保,司空齐王攸领太傅,所置吏属复如旧。
二傅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日三斛。
太康二年,始给春赐绢五十匹,秋绢百匹,绵百斤。
其后太尉汝南王亮、车骑将军杨骏、司空卫瓘、石鉴皆领傅保,犹不置詹事,以终武帝之世。
惠帝元康元年,复置詹事,二傅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置丞一人,秩千石;主簿、五官掾、功曹史、主记门下史、录事、户曹法曹仓曹贼曹功曹书佐、门下亭长、门下书佐、省事各一人,给赤耳安车一乘。
及愍怀建官,乃置六傅,三太、三少,以景帝讳师,故改太师为太保,通省尚书事,詹事文书关由六傅。
然自元康之后,诸傅或二或三,或四或六,及永康中复不置詹事也。
自太安已来置詹事,终孝怀之世。
渡江之后,有太傅少傅,不立师保。
中庶子四人,职如侍中。
中舍人四人,咸宁四年置,以舍人才学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职如黄门侍郎,在中庶子下,洗马上。
食官令一人,职如太官令。
庶子四人,职比散骑常侍、中书监令。
舍人十六人,职比散骑、中书等侍郎。
洗马八人,职如谒者秘书,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出则直者前驱,导威仪。
率更令,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职如光禄勋、卫尉。
家令,主刑狱、谷货、饮食,职比司农、少府。
汉东京主食官令,食官令及晋自为官,不复属家令。
仆,主车马、亲族,职如太仆、宗正。
左右卫率,案武帝建东宫,置卫率,初曰中卫率。
泰始五年,分为左右,各领一军。
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加前后二率。
及江左,省前后二率,孝武太元中又置。
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景帝讳,故改师为傅。
友者因文王、仲尼四友之名号。
改太守为内史,省相及仆。
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为三卿。
大国置左右常侍各一人,省郎中,置侍郎二人,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丞各一人,治书四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四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府各一人。
咸宁三年,卫将军杨珧与中书监荀勖以齐王攸有时望,惧惠帝有后难,因追故司空裴秀立五等封建之旨,从容共陈时宜于武帝,以为“古者建侯,所以籓卫王室。
今吴寇未殄,方岳任大,而诸王为帅,都督封国,既各不臣其统内,于事重非宜。
又异姓诸将居边,宜参以亲戚,而诸王公皆在京都,非扞城之义,万世之固。
帝初未之察,于是下诏议其制。
有司奏,从诸王公更制户邑,皆中尉领兵。
其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为大国,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为次国,其余为小国,皆制所近县益满万户。
又为郡公制度如小国王,亦中尉领兵。
郡侯如不满五千户王,置一军一千一百人,亦中尉领之。
于时,唯特增鲁公国户邑,追进封故司空博陵公王沈为郡公,钜平侯羊祜为南城郡侯。
又南宫王承、随王万各于泰始中封为县王,邑千户,至是改正县王增邑为三千户。
制度如郡侯,亦置一军。
自此非皇子不得为王,而诸王之支庶,皆皇家之近属至亲,亦各以土推恩受封。
其大国次国始封王之支子为公,承封王之支子为侯,继承封王之支子为伯。
小国五千户已上,始封王之支子为子,不满五千户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皆为男,非此皆不得封。
其公之制度如五千户国,侯之制度如不满五千户国,亦置一军千人,中尉领之,伯子男以下各有差而不置军。
大国始封之孙罢下军,曾孙又罢上军,次国始封子孙亦罢下军,其余皆以一军为常。
大国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千五百人,次国上军二千人,下军千人。
其未之国者,大国置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亦如小国制度。
既行,所增徙各如本奏遣就国,而诸公皆恋京师,涕泣而去。
及吴平后,齐王攸遂之国。
中朝制,典书令在常侍下,侍郎上。
及渡江,则侍郎次常侍,而典书令居三军下。
公国则无中尉、常侍、三军,侯国又无大农、侍郎,伯子男唯典书以下,又无学官、令史职,皆以次损焉。
公侯以下置官属,随国大小无定制,其余官司各有差。
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锡,始平之竹园,别都宫室园囿,皆不为属国。
其仕在天朝者,与之国同,皆自选其文武官。
诸入作卿士而其世子年已壮者,皆遣莅国。
其王公已下,茅社符玺,车旗命服,一如泰始初故事。
州置刺史,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等员。
所领中郡以上及江阳、硃提郡,郡各置部从事一人,小郡亦置一人。
又有主簿,门亭长、录事、记室书佐、诸曹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
凡吏四十一人,卒二十人。
诸州边远,或有山险,滨近寇贼羌夷者,又置弓马从事五十余人。
徐州又置淮海,凉州置河津,诸州置都水从事各一人。
凉、益州置吏八十五人,卒二十人。
荆州又置监佃督一人。
郡皆置太守,河南郡京师所在,则曰尹。
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又置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员。
郡国户不满五千者,置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五千户以上,则职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一人;万户以上,职吏六十九人,散吏三十九人。
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
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金仓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员。
户不满三百以下,职吏十八人,散吏四人;三百以上,职吏二十八人,散吏六人;五百以上,职吏四十人,散吏八人;千以上,职吏五十三人,散吏十二人;千五百以上,职吏六十八人,散吏一十八人;三千以上,职吏八十八人,散吏二十六人。
郡国及县,农月皆随所领户多少为差,散吏为劝农。
又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
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五千五百以上,置史一人,佐二人。
县率百户置里吏一人,其土广人稀,听随宜置里吏,限不得减五十户。
户千以上,置校官掾一人。
县皆置方略吏四人。
洛阳县置六部尉。
江左以后,建康亦置六部尉,余大县置二人,次县、小县各一人。
鄴、长安置吏如三千户以上之制。
四中郎将,并后汉置,历魏及晋,并有其职,江左弥重。
护羌、夷、蛮等校尉,案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西戎校尉于长安,南夷校尉于宁州。
元康中,护羌校尉为凉州刺史,西戎校尉为雍州刺史,南蛮校尉为荆州刺史。
及江左初,省南蛮校尉,寻又置于江陵,改南夷校尉曰镇蛮校尉。
及安帝时,于襄阳置宁蛮校尉。
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案武帝置四中郎将,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
武帝又置平越中郎将,居广州,主护南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晋书-志-第十四章-译文
《尚书》说:‘唐尧虞舜效法古代,建立官员只有一百人。’这是为了奖励和引导民众,管理好各种政务。
《易经》说:‘天象显现,圣人效法它。’执法官在南宫的右边,皇上在端门之外处理政务,而鸟和龙占据了官位,云和火的名字被悬挂,前代历史详细记载了这些,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黄帝设立了三公的官职,用来亲近百姓,少昊配上了九扈的名字,担任农正,命令重黎管理天地,命令融冥管理水火,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
伊尹说:‘三公调整阴阳,九卿沟通寒暑,大夫了解人事,列士去除私心。’成汤住在亳地,最初设立两位宰相,由伊尹和仲虺担任,所有的枢要职位,都仰赖君主的命令。
总而言之,到周武王登基,成王和康王树立了榜样,六卿分职,两位公卿推广教化,都树立了标准,如果不是正道,人们不会虚荣。
他们留给子孙的谋略,就是这样稳固的根本。
到了秦朝改变周朝的官制,汉朝遵循嬴政的旧制,有的根据时代变化而适用,有的根据事务的变化而改革,霸王的典章,意义就在这里,既获得了安宁,这就是所说的顺应时代制度。
四征兴起于汉代,四安起源于魏初,四镇通达于远方,四平止于丧乱,他们渡过辽河、长江,轻车、强弩,用来扬名远方,用于攻伐,兴起后又毁坏,他们的称号越来越多。
等到当涂得志,平定中原,最初有军师祭酒,参与掌管军事法规。
建安十三年,废除汉台司,改设丞相,由曹操担任,用来兼管国家大政。
孙吴、刘蜀,大多依照汉制,虽然有时临时任命官员,但没有违背旧有的典章。
世祖武皇帝即位之初,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世人所说的八公同辰,攀龙附凤的人。
如果能够成为栋梁之才,不是单靠一枝之力;处理国家大事,能够胜任万夫之敌。
有的人牵羊来参与梦境,有的人垂钓来阐述自己的道理,有的人在空桑中献出自己的技艺,有的人拿着版图来启发他人。
卧龙飞鸿,如同金子与美玉,秦国的商鞅、郑国的子产,楚国的材料被晋国使用,这些都是过去的好例子,而且更加显著。
宣王诛杀了曹爽,政权由自己掌握,网罗英才,以备天官。
等到兰卿被囚禁,贵族公卿显赫,虽然他们名义上是魏氏的臣子,但他们的心却在晋朝。
等到文王继承事业,最初建立晋台,开始设立两位卫官,有前驱养由的强弩;设立三部,有熊渠佽飞的部队。
因此武帝登基,乘此振翅高飞,就像武王用周朝的十乱来治理殷民一样。
因此泰始年间到太康年间,乔柯茂盛,来到这个位置;从太兴到建元,南金北铜,用来这个官职。
虽然不能比得上夔龙言天工,天工人代,但也差不多是任官唯贤,治事唯能的人。
丞相、相国,都是秦朝的官职。晋朝接受魏朝的禅让,都没有设立,自从惠帝之后,省略设立没有恒定。
担任这些职位的人,如赵王伦、梁王肜、成都王颖、南阳王保、王敦、王导等人,都不再是寻常的臣子。
太宰、太傅、太保,是周朝的三公官职。魏朝初期只设立太傅,由钟繇担任,晚年又设立太保,由郑冲担任。
晋朝初期因为景帝的名讳,又采纳《周官》的官名,设立太宰来代替太师的职责,官秩增加三司,与太傅、太保都成为上公,讨论治国之道,调和阴阳,没有合适的人选就空缺。
以安平献王司马孚担任这个职位。自从渡江以后,这个职位的名号没有改变,但担任的人很少。
太尉、司徒、司空,都是古代的官职。从汉朝到魏朝,设立为三公。
等到晋朝接受天命,直到江左,这些官职一直传承不断。
大司马,是古代的官职。汉朝制度中,大司马位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上,用来代替太尉的职责,因此常常与太尉交替设立,不并列。
等到魏朝有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各自成为官职,地位在三司之上。
晋朝接受魏朝的禅让,遵循这个制度,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一共八公同时设立,只有没有丞相。
自从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规定如旧,在三司之上。
大将军,是古代的官职。汉武帝设立,以大司马的名义,是崇高的职位。
等到汉朝东京,大将军不常设立,担任的人都是掌握朝政大权的人。
到景帝为大将军,也接受了特殊的职责。
后来以叔父司马孚为太尉,上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之下。
等到晋朝接受天命,仍然依照这个制度,地位在三司之下,后来又恢复,在三司之上。
太康元年,琅邪王司马伷迁为大将军,再次在三司之下,司马伷去世后恢复。
开府仪同三司,是汉朝的官职。殇帝延平元年,郑骘担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的名字,从这里开始。
等到魏朝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的名字,从这里开始。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伏波将军、抚军将军、都护、镇军将军、中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龙骧将军、典军将军、上军将军、辅国将军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的都为位从公。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的为文官公,戴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各位大将军,开府位从公的为武官公,都戴武冠,平上黑帻。
文官和武官的公,都佩戴金印紫绶,穿五时服。
相国、丞相,都穿衮冕,绿绶,用来区别于常公。
各位公和开府位从公的,品秩第一,每天领取五斛粮食。
太康二年,又发放一百匹春绢,二百匹秋绢,二百斤绵。
元康元年,发放十顷菜田,十人田驺,立夏后没有田地的,领取一年的粮食。
设立长史一人,秩一千石;西东阁祭酒、西东曹掾、户仓贼曹令史属各一人;御属阁下令史、西东曹仓户贼曹令史、门令史、记室省事令史、阁下记室书令史、西东曹学事各一人。
发放武贲二十人,手持班剑。
发放朝车驾驷、安车黑耳驾三各一乘,祭酒掾属白盖小车七乘,轺车施耳后户、皁轮犊车各一乘。
从祭酒以下,令史以上,都穿皁零辟朝服。
太尉虽然没有加兵,但吏属都穿绛服。
司徒增加设立左右长史各一人,秩一千石;主簿、左西曹掾属各一人,西曹称右西曹,其左西曹令史以下人数如旧令。
司空增加设立导桥掾一人。
各位官员以及担任开府官职的,从公位加兵的,增加一位司马,官秩为千石;增加两位从事中郎,官秩与千石相当;主簿、记室督各增加一人;舍人增加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增加一人。主簿以下,令史以上,都穿红色官服。司马按照长史的待遇提供吏卒,从事中郎提供两位侍从,主簿、记室督各提供一位侍从。其他临时增加的职位,根据当时的情况给予褒奖,但不作为固定制度。
各位官员以及担任开府官职的,从公位担任持节都督的,增加参车六人,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祭酒、掾属、舍人按照常例增加兵员。
特进,是汉朝的官职。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特进作为加官与原官职的车服一同授予。没有吏卒。太仆羊琇退位后,被封为特进,加授散骑常侍,没有其他官职,所以提供吏卒车服。其他被加授特进的人,只享受禄赐,按照其班位,不另外提供特进的吏卒车服,后来制定了规定。
特进官秩为第二,位次在诸公之下,在开府骠骑之上,戴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不带章绶,每天食奉四斛。太康二年,开始赐予春服绢五十匹,秋绢一百五十匹,绵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提供菜田八顷,田驺八人,立夏后没有田地的,食奉一年。设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提供安车黑耳驾御一人,轺车施耳后户一乘。
左右光禄大夫,佩戴金章紫绶。光禄大夫加授金章紫绶的,官秩为第二,禄赐、班位、冠帻、车服、佩玉,设置吏卒羽林及卒,所有赐予都与特进相同。如果是作为加官的,只授予章绶、禄赐班位,不另外提供车服吏卒。
光禄大夫加授银章青绶的,官秩为第三,位次在金紫将军之下,诸卿之上。汉朝时设置没有固定人数,多用于拜授假赗赠之使,以及监护丧事。魏氏以来,转而更加重视,不再作为使命之官。那些被加授特进的官员,都家拜此位;在朝中担任显要职务的,也再次加授,到晋朝受命后,仍旧如此,再次作为优崇之制。而诸公退位后,不再加授,或者改封上公,或者以本封食公禄。
那些卿尹中朝大官年老退休者,以及内外职位加此者,前后很多。因此有的因得开府,或进加金章紫绶,又作为礼赠之位。泰始中,只有太子詹事杨珧加授给事中光禄大夫。加兵之制,所有供给依照三品将军。其余都按照旧制,直到武、惠、孝怀三世。
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戴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每天食奉三斛。太康二年,开始赐予春赐绢五十匹,秋绢一百匹,绵一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开始赐予菜田六顷,田驺六人,设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
骠骑将军以下及所有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的,官秩为第二,其禄与特进相同。设置长史、司马各一人,官秩千石;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如果是假节为都督的,所设置的官职与四征镇加大将军不开府为都督的相同。
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的,官秩为第二,设置参佐吏卒,幕府兵骑按照常例都督制,只是朝会禄赐按照二品将军的例子。持节、都督没有固定人数,前汉派遣使者开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年,征伐四方,开始临时设置督军御史,事成后撤销。
建安中,魏武为相,开始派遣大将军督之。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魏文帝黄初三年,开始设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文帝都督中外诸军,不久加大都督。
到晋朝受禅,都督诸军为上,临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可以杀二千石以下;持节可以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可以杀犯军令者。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只有王导等权重者才担任。
三品将军官秩为中二千石,戴武冠,平上黑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食奉、春秋赐绵绢、菜田、田驺按照光禄大夫诸卿制度。设置长史、司马各一人,官秩千石;主簿,功曹,门下都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录尚书,按照汉武帝时,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知枢要者始领尚书事。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霍光以大将军,王凤以大司马,师丹以左将军并领尚书事。后汉章帝以太傅赵憙、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录名,盖自憙、融始,也是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
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汉制遂以为常,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自魏晋以后,也由公卿权重者为之。
尚书令,官秩千石,假铜印墨绶,戴进贤两梁冠,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每月食奉五十斛。受拜则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太康二年,开始赐予绢,春三十匹,秋七十匹。绵七十斤。元康元年,开始赐予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开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盖自此始。
仆射,服秩印绶与令同。按照汉初只设一人,到汉献帝建安四年,以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经过魏至晋,直至江左,省置无常,设二,则为左右仆射,或不两置,但曰尚书仆射。令阙,则左为省主;若左右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主左事。
曹尚书,按照尚书原本是汉朝承袭秦朝设立的,到汉武帝在宫中游宴之后,开始使用宦官负责中书省,由司马迁担任,后来就取消了这一官职,将其职责归入中书省。到了汉成帝建始四年,取消了中书的宦官,又设立了五名尚书,其中一名为仆射,其余四人分为四个曹,共同负责图书、秘记、章奏等事务,各司其职。其中一个是常侍曹,负责丞相、御史、公卿的事务。第二个是二千石曹,负责刺史、郡国的事务。第三个是民曹,负责吏民上书的事务。第四个是主客曹,负责外国、夷狄的事务。后来汉成帝又设立了三公曹,负责断狱,形成了五曹。后汉光武帝将三公曹改为主管年终考核各州郡事务,将常侍曹改为吏部曹,负责选举、祠祀事务,民曹负责修缮、功作、盐池、园苑事务,客曹负责护驾、羌胡朝贺事务,二千石曹负责诉讼事务,中都官曹负责水火、盗贼事务,合起来共六曹。同时设有两位仆射,称为八座。尚书虽然有曹名,但不以此为称号。汉灵帝时,任命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这时才开始出现以曹为称号的情况。到魏朝时,选部改为吏部,主管选部事务,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等五曹尚书、两位仆射、一位令,合起来为八座。到晋朝时,设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没有五兵。咸宁二年,取消了驾部尚书。四年,取消了一位仆射,又设立了驾部尚书。太康年间,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尚书,又没有驾部、三公、客曹。惠帝时期又有右民尚书,只有六曹,不清楚此时取消了哪一曹。
渡江后,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常与右仆射合职,不常设立,由右仆射代理,如果右仆射空缺,则由祠部尚书代理右仆射的事务。
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设立尚书,随即设立了四位丞。到光武帝时开始减少到两位,只设立左右丞,左右丞可能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从那时到晋朝都没有改变。晋朝时左丞负责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急用;右丞掌管台内库藏、庐舍,所有器用之物,以及仓库、赈济人租布,刑狱兵器,监督远道文书、章表、奏事。八座郎官初任时,都按照汉代的旧制,聚集在都座进行交礼,升职后又解除交礼。
尚书郎,西汉时设立四人,分别负责匈奴单于营部、羌夷吏民、户口垦田、财帛委输。到光武帝将尚书分为六曹后,共设立三十四人,秩四百石,加上左右丞共三十六人。郎官主要负责起草文书,每五天在建礼门内轮值。尚书郎最初从三署到台试,担任尚书郎,中年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拔有才能的吏员担任。到魏朝时,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共二十三郎。青龙二年,尚书陈矫上奏设立都官、骑兵,共二十五郎。每缺一个郎官,就挑选五位能写文案的孝廉,严格封奏他们的姓名来补充。
到晋朝时,武帝罢免了农部、定课,设立了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共三十四曹郎。后来又设立了运曹,共有三十五曹,设立郎官二十三人,相互统摄。到江左,没有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没有虞曹、二千石二郎,只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来又省略了主客、起部、水部,剩下十五曹。
侍中,据说是黄帝时风后担任侍中,在周朝为常伯之职,秦朝采用古称设立侍中,汉朝沿袭。秦汉都没有固定人数,以功高者一人担任仆射。魏晋以来设立四人,另外加官的不计算在内。负责陪同赞礼,大驾出行时,侍中跟随在直侍中之后保护皇帝,直侍中则携带印玺陪乘,不带剑,其余都骑马跟随。皇帝登殿时,与散骑常侍一起搀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准备回答皇帝的提问,补充遗漏。
给事黄门侍郎,是秦朝的官职。汉朝以后沿袭,与侍中一起管理门下事务,没有固定人数。到晋朝,设立了四人。
散骑常侍,原本是秦朝的官职。秦朝设立散骑,又设立中常侍,散骑骑马跟随皇帝的车驾之后,中常侍可以进入禁中,都没有固定人数,也可以作为加官。汉朝东京初年,省略了散骑,而中常侍使用宦官。魏文帝黄初初年,设立散骑,合并到中常侍中,共同掌管规谏,不负责具体事务,戴有貂尾的帽子插在右边,骑马分散跟随,到晋朝没有改变。到元康中,惠帝开始用宦官董猛担任中常侍,后来就停止了。常为显赫职位。
给事中,是秦朝的官职。所加官职可能是大夫、博士、议郎,负责咨询应对,位次在中常侍之下。汉朝沿袭。到汉东京省略后,魏朝又设立,到晋朝没有改变。在散骑常侍之下,给事黄门侍郎之上,没有固定人数。
通直散骑常侍,据说是魏末散骑常侍中又有不在编制内的。泰始十年,武帝让两位与散骑常侍共同值班,因此称为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设立四人。
员外散骑常侍,魏末设立,没有固定人数。
散骑侍郎四人,魏初与散骑常侍一同设立。从魏到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同审阅尚书奏事,江左省略。
通直散骑侍郎四人。最初,武帝设立员外散骑侍郎,到太兴元年,元帝让两位与散骑侍郎共同值班,因此称为通直散骑侍郎,后来增加到四人。
员外散骑侍郎,武帝设立,没有固定人数。
奉朝请,原本不是官职,没有固定人数。汉东京时,罢免了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奉朝请的人,只是奉召参加朝会。武帝也用宗室、外戚担任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三都尉而奉朝请。元帝担任晋王时,以参军为奉车都尉,掾属为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为骑都尉,都奉朝请。后来罢免了奉车、骑二都尉,只留下驸马都尉奉朝请。所有尚公主的人,如刘惔、桓温都担任这个职务。
中书监和令,按照汉武帝在宫中游宴之后,开始让宦官负责尚书事务,称他们为中书谒者,并设立令和仆射。成帝将中书谒者令改为中谒者令,并废除仆射职位。汉东京省去中谒者令,而设立中官谒者令,这不是他们的职责。
魏武帝成为魏王后,设立秘书令,负责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设立监和令,任命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监和令的职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到了晋朝,也沿袭了这个制度,并设立了一名官员。
中书侍郎,魏黄初初期,中书设立了监和令之后,又设立了通事郎,排在黄门郎之后。黄门郎已经处理过事务后,通事才签名。签名后,将奏章呈上,由皇帝审阅,如果批准则记录。
到了晋朝,将通事郎改为中书侍郎,设立了四人。中书侍郎的职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到了江左初期,又将中书侍郎改为通事郎,不久又恢复为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按照晋朝初期,设立了舍人和通事各一人,江左将舍人和通事合并称为通事舍人,负责呈递奏章。后来被废除,而由中书侍郎一人直接在西省工作,并负责诏命。
秘书监,按照汉桓帝延熹二年设立秘书监,后来被废除。魏武帝成为魏王后,设立秘书令和丞。到了文帝黄初初期,设立中书令,负责尚书奏事,秘书则改为令为监。后来任命何祯为秘书丞,而秘书原本就有丞,于是将何祯任命为秘书右丞。到了晋朝接受天命后,武帝将秘书和中书合并为中书省,但秘书著作局并未废除。惠帝永平中期,又设立秘书监,其属官有丞、有郎,并统管著作省。
著作郎,是周朝左史的职责。汉朝东京的图籍在东观,因此让著名儒者负责东观著作,虽然有名但没有设立官职。魏明帝太和年间,下诏设立著作郎,这时才有了这个官职,隶属于中书省。到了晋朝接受天命后,武帝任命缪征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下诏说:‘著作原本属于中书,而秘书既然负责文籍,现在将中书著作改为秘书著作。’于是改为隶属于秘书省。后来又单独设立省,但仍然隶属于秘书省。著作郎一人,称为大著作郎,专门负责史书编写,并设立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上任后,必须撰写一名名臣的传记。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都是列卿,各自设立丞、功曹、主簿、五官等职位。
太常,有博士、协律校尉等职位,又统管太学诸博士、祭酒以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太史还另外设立灵台丞。
太常博士,是魏朝的官职。魏文帝初期设立,晋朝沿袭了这个制度。负责引导皇帝的车驾。对于王公以下应追赠谥号的人,由博士讨论决定。
协律校尉,是汉朝协律都尉的职位,魏朝由杜夔担任。到了晋朝,改为协律校尉。
晋朝初期沿袭魏朝制度,设立博士十九人。到了咸宁四年,武帝开始设立国子学,确定设立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用来教育学生。博士都是品行清正、通晓经典义理的人,如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才能被召试。到了江左初期,减少到九人。元帝末年,增加《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计为十一人。后来又增加到十六人,不再分别掌管《五经》,而称为太学博士。孝武帝太元十年,减少国子助教职位到十人。
光禄勋,统管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哀帝兴宁二年,废除光禄勋,并入司徒。孝武帝宁康元年又重新设立。
卫尉,统管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左右都候,南北东西督冶掾。渡江后,废除卫尉。
太仆,统管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还另外设立羊牧丞。太仆,自从元帝渡江之后,有时设立有时废除。太仆废除后,骅骝成为门下省的职责。
廷尉,主管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
大鸿胪,统管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还有青宫列丞、鄴玄武苑丞。到了江左,有事则临时设立,无事则废除。
宗正,统管皇族宗人图谍,还统管太医令史,还有司牧掾员。渡江后,哀帝废除并入太常,太医成为门下省的职责。
大司农,统管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渡江后,哀帝废除并入都水,孝武帝又重新设立。
少府,统管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鄴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渡江后,哀帝废除并入丹阳尹,孝武帝又重新设立。渡江后只设立一个尚方,又废除御府。
将作大匠,有事则设立,无事则废除。
太后三卿,卫尉、少府、太仆,汉朝设立,都随太后宫的官号,在同名卿之上,没有太后则空缺。魏朝改变汉朝制度,在九卿之下。到了晋朝恢复旧制,在同号卿之上。
大长秋,是皇后的卿,有皇后则设立,没有皇后则废除。
御史中丞,原本是秦朝的官职,秦朝时,御史大夫有两个丞,一个叫御史丞,一个叫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负责接受公卿的奏事,举劾案章。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到了成帝绥和元年,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设立长史,而中丞的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又恢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成为御史台的主管。从汉朝东京到晋朝,都沿袭了这个制度,以中丞为台主。
治书侍御史,按照汉宣帝在宣室斋居时决断事务,令侍御史二人治书侍侧,后来另外设立,称为治书侍御史,这就是它的起源。到了魏朝,又设立治书执法,负责奏劾,而治书侍御史负责律令,两个官职都设立。到了晋朝,只设立治书侍御史,四人。泰始四年,又设立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人,官秩与中丞相同,负责处理诏狱和廷尉不当的事务。后来并入河南,于是废除黄沙治书侍御史。到了太康中期,又废除治书侍御史二人。
侍御史,按照两汉时期所掌管的共有五个部门:一是令曹,负责律令;二是印曹,负责刻印;三是供曹,负责祭祀;四是尉马曹,负责马厩;五是乘曹,负责保护皇帝。魏国设置了八人。到了晋朝,增加到九人,官职等级与治书相同,而部门增加到十三个: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到了江左初期,省略了课第曹,设立了库曹,负责马厩和牛马的租赁,后来又分设了外左库和内左库。
殿中侍御史,按照魏国兰台派遣两名御史居住在殿中,负责监察非法行为,这就是它的起源。到了晋朝,设置了四人,江左地区设置了两人。另外,根据魏晋官品令,还有禁防御史,第七品,孝武帝太元年间有检校御史吴琨,那么这两个职位也是兰台的职务。
符节御史,是秦朝符玺令的职务。汉朝沿袭了这一制度,官位仅次于御史中丞。到了魏国,成为独立的一个机构,官位仅次于御史中丞,负责颁发符节、铜制武符、竹制使符。到泰始九年,武帝省并兰台,设置符节御史负责这些事务。
司隶校尉,汉朝初期设立了十三州,每个州有一个刺史,又设立了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历经汉东京及魏晋,这个官职一直存在。属官有功曹、都官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共有吏员一百人,士兵三十二人。到了渡江之后,才取消了司隶校尉的官职,其职责变成了扬州刺史。
谒者仆射,是秦朝的官职,从汉朝到魏国都沿用了这个制度。魏国设置了仆射,负责大拜授和百官的班次,统领十名谒者。武帝省略了仆射,将谒者并入兰台。江左地区又设置了仆射,后来又省略了。
都水使者,是汉朝水衡的职务。汉朝还有都水长丞,负责陂池灌溉,保护河渠,隶属于太常。汉东京省略了都水,设置了河堤谒者,魏国沿袭了这个制度。武帝省略了水衡,设置了都水使者一人,以河堤谒者为都水官属。到江左,省略了河堤谒者,设置了谒者六人。
中领军将军,是魏国的官职。汉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行设置,到夺取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登基后,开始设置领军将军,以曹休担任,负责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武帝初期省略了,让中军将军羊祜统领二卫、前、后、左、右、骁卫等营,这就是领军的职责。怀帝永嘉年间,将中军改为中领军。永昌元年,改为北军中候,不久又恢复为领军。成帝时期,又改为中候,不久又恢复为领军。
护军将军,按照原本的秦护军都尉官职。汉朝沿袭了这一制度,高祖刘邦以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又以陈平为护军都尉,隶属于大司马。魏武曹操为丞相时,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这不是汉朝的官职。建安十二年,改为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设置了长史、司马。魏国初期,因袭设置了护军将军,负责武官选拔,隶属于领军,晋朝时期则不再隶属于领军。元帝永昌元年,省略了护军,并入领军。明帝太宁二年,又恢复了领、护,各自统领营兵。江左以来,领军不再分别统领营兵,总领二卫、骁骑、材官等营,护军仍然有独立的营。
左右卫将军,按照文帝初期设置中卫。武帝受命后,分为左右卫,以羊琇为左卫,赵序为右卫。并设置了长史、司马、功曹、主薄等官职,江左地区取消了长史。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都是汉朝的杂号将军。魏国设置为中军。到了晋朝,以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左右前后军将军,按照魏明帝时期有左军,那么左军是魏国的官职,到了晋朝没有改变。武帝初期又设置了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又设置了后军,这就是四军。
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统称为五校,都是汉朝的官职。魏晋到江左,仍然统领营兵,并设置了司马、功曹、主簿。后来省略了左军、右军、前军、后军,改为镇卫军,其左右营校尉如旧,都由中领军统领。
二卫最初制定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各设督史。左卫,熊渠武贲;右卫,佽飞武贲。二卫各有五部督。其命中的武贲,骁骑、游击各由他们统领。又设置了武贲、羽林、上骑、异力四部,并命中将他们作为五督。其卫、镇四军如同五校,各自设置千人。又制定了殿中将军,中郎、校尉、司马与骁骑相当。手持椎斧的武贲,分属于二卫。尉中武贲、手持鈒冗从、羽林司马,常随从的人数各有不同。武帝非常重视兵官,因此军校多选朝廷有清望的人担任。之前,陈勰被文帝所器重,特别有才用,明晓军令。文帝成为晋王后,委任他管理兵事。蜀国被攻破后,武帝让陈勰学习诸葛亮围阵用兵的倚伏之法,以及甲乙校标帜的制度,陈勰都精通了,于是任命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后来升为将军。过了一段时间,武帝每次出入,陈勰手持白兽幡在车驾左右,仪仗队排列整齐。太康末年,武帝曾经外出射雉,当时陈勰已经是都水使者,随从。车驾靠近暗处才返回,时间已经很晚,应当合上函,但停下车驾,很久都无法合上,于是下诏让陈勰合上。陈勰举起白兽幡指挥,片刻之间函就合上了。武帝都感谢陈勰的闲适和解惑,非常信任他。
太子太傅和少傅都是古代的官职。泰始三年,武帝开始设立这些官职,每个官职各设一人,还没有设立詹事,所有官职的大小事务都由太傅和少傅处理,同时还有功曹、主簿、五官等职位。太傅和少傅的官阶都是二千石。负责教导的人,太傅排在前面,少傅排在后面。皇太子先行拜见,然后其他官员才回答。武帝后来因为储君地位尊贵,所以让一些公爵担任这些职位;因为这些职位很重要,所以有的官员会亲自担任,有的则只是挂名。当时侍中任恺,是武帝亲近尊敬的人,也被任命为这些职位,这是当时的制度。咸宁元年,任命给事黄门侍郎杨珧为詹事,负责宫中事务,太傅和少傅不再管理官属。等到杨珧担任卫将军,兼任少傅,撤销了詹事职位,于是更加重视太傅的教导工作,任命太尉贾充担任太保,司空齐王攸担任太傅,重新设置了官属,就像以前一样。太傅和少傅晋升后,穿着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戴水苍玉,每天领取三斛粮食。太康二年,开始每年春天赐予五十匹绢,秋天一百匹,绵一百斤。之后,太尉汝南王亮、车骑将军杨骏、司空卫瓘、石鉴都担任过傅保,但都没有设立詹事,直到武帝去世。惠帝元康元年,再次设立詹事,太傅和少傅每人分配六顷菜田,六人负责耕种,如果立夏后还没耕种,则一年的俸禄会被扣除。设立一个丞,官秩千石;主簿、五官掾、功曹史、主记门下史、录事、户曹法曹仓曹贼曹功曹书佐、门下亭长、门下书佐、省事各一人,提供一辆赤耳安车。等到愍怀帝设立官职,就设立了六傅,包括三个太傅、三个少傅,因为景帝的名讳,所以将太师改为太保,总管尚书省的事务,詹事的文书由六傅负责。然而,从元康年间开始,诸傅的人数有时是两个,有时是三个,有时是四个,有时是六个,到永康年间又不再设立詹事。从太安年间开始设立詹事,一直到孝怀帝时期。渡江之后,有太傅和少傅,但不设立师保。
中庶子四人,职责和侍中相似。
中舍人四人,咸宁四年设立,选择有才华的人才担任,和中庶子一起负责文书工作,职责和黄门侍郎相似,地位在中庶子之下,负责洗马。
食官令一人,职责和太官令相似。
庶子四人,职责相当于散骑常侍、中书监令。
舍人十六人,职责相当于散骑、中书等侍郎。
洗马八人,职责和谒者、秘书相似,掌管图籍。在释奠讲经时负责相关事务,外出时走在前面,引导威仪。
率更令,负责宫殿门户和赏罚事务,职责和光禄勋、卫尉相似。
家令,负责刑罚、粮食、货物、饮食,职责相当于司农、少府。汉东京主食官令,食官令和晋朝自设官职,不再属于家令。
仆,负责车马、亲族,职责相当于太仆、宗正。
左右卫率,武帝建立东宫时设立卫率,最初称为中卫率。泰始五年,分为左右卫率,各自领导一支军队。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增加了前后两率。到江左,撤销了前后两率,孝武帝太元年间又重新设立。
王公设立师、友、文学各一人,因为景帝的名讳,所以将师改为傅。友是根据文王、仲尼的四友命名。将太守改为内史,撤销了相和仆。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作为三卿。大国设立左右常侍各一人,撤销了郎中,设立侍郎二人,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丞各一人,治书四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四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府各一人。
咸宁三年,卫将军杨珧和中书监荀勖因为齐王攸有很高的声望,担心惠帝会有后患,于是追述故司空裴秀提出的五等封建制度,向武帝陈述当时的适宜政策,认为‘古代设立侯爵,是为了保卫王室。现在吴国还没有被消灭,地方责任重大,而诸王担任统帅,都督封国,既然各自不臣服于自己的封地,对于国家事务来说是不合适的。另外,异姓将领驻守边疆,应该加入亲戚,而诸王公都在京都,不符合守城的意义,也不是万世之固’。武帝最初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于是下诏讨论这个制度。有关部门上奏,同意诸王公更制户邑,由中尉领兵。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为大国,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为次国,其余为小国,都按照最近的县增加人口至万户。又为郡公设立制度,像小国王一样,也由中尉领兵。郡侯如果不满五千户,设立一军一千一百人,也由中尉领兵。当时,只特别增加了鲁公国的户邑,追封故司空博陵公王沈为郡公,钜平侯羊祜为南城郡侯。又南宫王承、随王万在泰始年间被封为县王,封地一千户,到这时改为增加封地至三千户。制度像郡侯一样,也设立一军。从此,非皇子不得封王,而诸王的旁系后代,都是皇家的近亲,也各自因为土地得到封赏。大国和次国最初的封王的后代封为公,继承封王的后代封为侯,继承封王的后代封为伯。小国五千户以上,最初的封王后代封为子,不满五千户的封王后代和最初的公侯后代封为男,不是这些情况都不能封。公的制度像五千户国家一样,侯的制度像不满五千户国家一样,也设立一军千人,由中尉领兵,伯、子、男以下各有不同,但不设立军队。大国最初的封王孙子免下军,曾孙再免上军,次国最初的封王子孙也免下军,其余都保持一军。大国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一千五百人,次国上军二千人,下军一千人。那些没有封国的,大国设立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也像小国一样。实行后,增加和迁移的各自按照原来的奏章派遣到封国,而诸公都留恋京都,流泪离去。等到吴国被平定后,齐王攸就前往封国。
中朝制度,典书令在常侍之下,侍郎之上。渡江后,侍郎排在常侍之后,而典书令位于三军之下。公国没有中尉、常侍、三军,侯国没有大农、侍郎,伯、子、男只有典书以下,也没有学官、令史职位,都依次减少。公侯以下设立官属,根据国的大小没有固定的制度,其余官署各有不同。名山大泽不封赏,盐铁金银铜锡,始平的竹园,别都的宫室园林,都不作为封国。在朝廷任职的人,与封国同等待遇,各自选择文武官员。那些进入朝廷担任卿士,而他们的世子已经成年的人,都派遣去封国。王公以下,茅社符玺,车旗命服,都和泰始初年一样。
在各州设立刺史,还有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等官员。所管辖的中郡以上以及江阳、朱提郡,每个郡都设立一个部从事,小郡也设立一个。另外还有主簿、门亭长、录事、记室书佐、诸曹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总共官员四十一人,士兵二十人。在边远州郡,有的地方山势险峻,靠近敌寇羌夷,再设立五十多个弓马从事。徐州设立淮海从事,凉州设立河津从事,各州设立都水从事各一人。凉州和益州设立官员八十五人,士兵二十人。荆州再设立监佃督一人。
各郡都设立太守,河南郡因为京师所在地,所以称为尹。诸王国以内史负责太守的职责,还设立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官员。郡国如果户不足五千,设立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五千户以上,职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一人;万户以上,职吏六十九人,散吏三十九人。各郡国都设立文学掾一人。
县规模大的设立县令,小的设立县长。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金仓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官员。户不足三百的,职吏十八人,散吏四人;三百以上的,职吏二十八人,散吏六人;五百以上的,职吏四十人,散吏八人;千以上的,职吏五十三人,散吏十二人;千五百以上的,职吏六十八人,散吏十八人;三千以上的,职吏八十八人,散吏二十六人。
郡国和县,在农忙月份根据所管辖的户数多少来调整,散吏负责劝农。另外,县规模在五百以上的都设立乡,三千以上的设立两个乡,五千以上的设立三个乡,万户以上的设立四个乡,乡设立啬夫一人。乡的户数不足千的,设立治书史一人;千以上的,设立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五千五百以上的,设立史一人,佐二人。县一般每百户设立里吏一人,如果土地广阔人烟稀少,可以适当减少里吏,但不得少于五十户。户超过千的,设立校官掾一人。
各县都设立方略吏四人。洛阳县设立六部尉。江左以后,建康也设立六部尉,其他大县设立两人,次县、小县各一人。鄴、长安的官员设置与三千户以上的县相同。
四中郎将,自后汉开始设立,历经魏、晋,都有这个职位,江左地区更加重视。
护羌、夷、蛮等校尉,武帝在襄阳设立南蛮校尉,在长安设立西戎校尉,在宁州设立南夷校尉。元康年间,护羌校尉成为凉州刺史,西戎校尉成为雍州刺史,南蛮校尉成为荆州刺史。到江左初期,撤销南蛮校尉,不久又设立在江陵,将南夷校尉改为镇蛮校尉。到安帝时期,在襄阳设立宁蛮校尉。
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武帝设立四中郎将,有的统领刺史,有的持有节度使之职。武帝还设立平越中郎将,驻扎在广州,负责保护南越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晋书-志-第十四章-注解
唐虞:唐尧和虞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代表古代文明的典范。
稽古:考查古代的历史和制度。
建官:设立官职。
百:一百,指官职的数量。
奖导:奖励和引导。
民萌:民众。
裁成:制定。
庶政:各种政务。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占卜书,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经典。
天垂象:上天显现出的征兆。
圣人则之:圣人以此为法则。
南宫:古代宫殿名,位于皇宫之南。
端门:皇宫的正门。
鸟龙居位:指官职的象征。
云火垂名:官职的显赫。
前史:古代的历史记载。
尚矣:已经很久远了。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之一。
三公:古代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
秩:古代官员的等级,以石为单位,表示官员的俸禄和地位。
黎元:百姓。
少昊: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代。
九扈:古代官名,负责农事。
农正:负责农业的官职。
重黎:古代传说中的官员,负责天文和地理。
融冥:古代传说中的官员,负责水利。
伊尹:商汤的辅佐,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三公调阴阳:三公负责调节天地之间的阴阳平衡。
九卿通寒暑:九卿负责掌握季节变化。
大夫知人事:大夫负责了解和处理人间事务。
列士去其私:列士(士人)要摒弃个人私欲。
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亳:成汤的都城。
二相:两个宰相。
枢会:中央政权的关键。
周武: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周朝的两位贤明的君主。
六卿:周朝的六个高级官职。
二公:指周公旦和召公奭,周朝的重要辅佐。
弘化:弘扬教化。
咸树司存:都设立官职负责管理。
苟非其道:如果不是正当的理由。
人弗虚荣:人们不会虚荣。
贻厥孙谋:为子孙后代留下计划。
固本:巩固基础。
秦变周官:秦国改变周朝的官制。
汉遵嬴旧:汉朝遵循秦朝的旧制。
随时适用:根据实际情况来适用。
因务迁革:根据事务的需要来变革。
霸王之典:霸主的典章制度。
义在于斯:意义就在于此。
四征:古代军事官职。
四安:魏初设置的四个边疆安定官职。
四镇:古代军事官职。
四平:丧乱地区的四个平定官职。
渡辽:越过辽河。
凌江:越过江河。
轻车:轻便的战车。
强弩:强力的弓箭。
式扬遐外:向外展示力量。
表攻伐:表示攻打。
当涂:指掌握政权的人。
克平诸夏:平定中原地区。
军师祭酒:军事顾问。
戎律:军事法规。
建安十三年:东汉末年曹操称帝的年份。
曹公: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兼端揆:同时担任宰相和辅政大臣。
孙吴:孙权建立的吴国。
刘蜀:刘备建立的蜀汉。
世祖武皇帝:曹魏的建立者曹操。
安平王孚:曹操的儿子曹孚。
郑冲:曹操的辅佐。
王祥:曹操的辅佐。
司马望:司马家族的成员。
何曾:曹操的辅佐。
荀顗:曹操的辅佐。
石苞:曹操的辅佐。
陈骞:曹操的辅佐。
八公同辰:八位高官同时存在。
攀云附翼:比喻依附权势。
成乎栋宇:成为国家的栋梁。
一枝之势:单方面的力量。
经纶:治理国家的策略。
万夫之敌:能抵挡万人的敌人。
牵羊以叶于梦:通过献羊来获得他人的好感。
垂钓以申其道:通过垂钓来宣扬自己的道德。
空桑以献其术:通过空桑(空心的桑树)来展示自己的才能。
操版以启其心:通过操作版(一种古代的乐器)来启发他人的心灵。
卧龙飞鸿:比喻人才杰出。
金拟璧:像金子一样珍贵。
秦奚:秦国的贤臣。
郑产:郑国的贤臣。
楚材晋用:楚国的人才被晋国所用。
宣王:周宣王,周朝的君主。
曹爽:三国时期曹魏的权臣。
政由己出: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网罗英俊:招纳英才。
天官:天子的官职。
兰卿:指某位官员。
羁:束缚。
贵公显戮:显赫的贵族被处死。
策名魏氏:投靠魏国。
皇晋:晋朝的皇帝。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君主。
纂业:继承事业。
晋台:晋朝的政府机构。
二卫:两个卫队。
前驱养由之弩:一种强大的弩。
熊渠佽飞之众:一支勇猛的军队。
武帝:晋武帝,晋朝的君主。
龙飞:比喻君主登基。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十乱:周武王平定的十个叛乱。
殷民:商朝的百姓。
泰始:晋武帝的年号。
太康:晋惠帝的年号。
乔柯茂叶:形容树木茂盛。
南金北铣:指南方和北方的金属。
处兹秩:担任这个官职。
夔拊龙言:夔(古代神话中的音乐家)弹奏龙言(一种乐器),比喻音乐优美。
天工人代:天意由人来实现。
任官惟贤:任用官员只选贤能。
莅事惟能:处理事务有才能。
秦官:秦朝的官职。
魏禅:魏国将帝位禅让给晋国。
省置无恆:设置和废除没有规律。
赵王伦:晋朝的权臣。
梁王肜:晋朝的权臣。
成都王颖:晋朝的权臣。
南阳王保:晋朝的权臣。
王敦:晋朝的权臣。
王导:晋朝的权臣。
非复寻常人臣之职:不再是普通的大臣职位。
周之三公:周朝的三位最高官职。
钟繇: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景帝:晋景帝,晋朝的君主。
秩增三司:官职等级比三公还要高。
上公:高级官员。
论道经邦:讨论治国之道。
燮理阴阳:调和阴阳。
阙:空缺。
义阳王望:晋朝的官员。
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官职。
骠骑:古代官名,是高级武官,相当于骠骑将军。
车骑:古代高级军事官职。
卫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官职。
伏波:古代高级军事官职。
抚军:古代高级军事官职。
都护:古代军事和行政官职。
镇军:古代军事官职。
中军:古代军事官职。
龙骧:古代军事官职。
典军:古代军事官职。
上军:古代军事官职。
辅国:古代军事官职。
光禄: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膳食。
冠进贤三梁:头戴进贤冠,戴三梁。
黑介帻:黑色的头巾。
武冠:武官戴的帽子。
平上黑帻:平顶黑色头巾。
金章紫绶:金色的印章和紫色的丝带。
五时服:五种不同季节的服装。
衮冕:皇帝的冠冕。
绿盭绶:绿色的丝带。
常公:普通的公爵。
品秩:官职的等级。
食奉:俸禄。
绢:丝绸。
绵:棉花。
菜田:种植蔬菜的田地。
田驺:负责田地的官员。
长史:古代官职,掌管长史。
西东阁祭酒:负责西东阁的官员。
西东曹掾:负责西东曹的官员。
户仓贼曹令史:负责户籍、仓库和治安的官员。
御属阁下令史:负责御属阁的官员。
西东曹仓户贼曹令史:负责西东曹、仓库和户籍的官员。
门令史:负责宫门的官员。
记室省事令史:负责记录和处理的官员。
阁下记室书令史:负责阁下记室的官员。
西东曹学事:负责西东曹学事的官员。
武贲:古代军中的勇士。
班剑:佩剑。
朝车驾驷:用于朝见的马车。
安车黑耳驾三:一种安定的马车。
祭酒掾属白盖小车:一种用于祭祀的小车。
轺车:一种轻便的马车。
皁零辟朝服:黑色的朝服。
绛服:古代官员的官服颜色之一,表示官员的等级。
主簿:主簿是官员的助手,负责文书和档案管理。
左西曹掾属:负责左西曹的官员。
导桥掾:负责导桥的官员。
开府:指古代官员的一种特殊职位,拥有开府建节的权力,表示其地位尊贵,能够自行设置府署,招募属吏,拥有较大的权力。
司马:古代官职,掌管司马。
兵铠:指兵器装备,这里指负责兵器装备的官员。
士曹:古代官名,负责军队中的士卒事务。
营军:指军队的营地,这里指负责营地的官员。
刺奸:古代官名,负责侦查和揭发奸细。
帐下都督:指在将军帐下负责管理的都督。
外都督:指负责外部军事的都督。
令史: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工作。
持节:古代官员的一种职务,持有符节,可以行使军事指挥权。
参车:古代官员出行时所乘的车。
掾属:古代官员的属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特进:古代的一种荣誉职位,表示对年老有功的官员的尊崇。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近臣。
冠进贤两梁,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无章绶,食奉日四斛:这是对特进官位的服饰和待遇的描述,其中冠进贤两梁是指戴有进贤冠,两梁指冠的装饰,黑介帻是指黑色头巾,五时朝服是指不同季节的朝服,佩水苍玉是指佩戴水苍玉佩饰,无章绶是指没有佩戴象征官职的章绶,食奉日四斛是指每日的俸禄。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皇帝的顾问官,负责礼仪和宴请。
假金章紫绶:指佩戴金章和紫绶,表示官职的高位。
假银章青绶:指佩戴银章和青绶,表示官职的次一等级。
四征镇:古代军事编制,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
持节都督:指持有符节并担任都督的官员,拥有较大的军事指挥权。
使持节:古代官员的一种职务,持有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可以行使最高军事指挥权。
假节:古代官员的一种职务,持有符节,但权力较使持节和持节低。
录尚书:古代官名,负责记录尚书奏事,是尚书的长官。
尚书令:古代官名,是尚书的长官,负责处理国家重要政务。
仆射:仆射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副职,这里指尚书中的副手。
省事吏:古代官名,负责处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
曹尚书:曹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中央政府的文书和奏章,曹是指不同的部门或职责,尚书是官名。
中书:中书是古代官署名,负责草拟和审查皇帝的诏令和奏章。
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在这里,他作为中书的主管。
成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骜,继位后继续推行汉武帝的政策。
尚书五人:成帝时期设立的五个尚书职位。
常侍曹:常侍曹是尚书五曹之一,负责丞相、御史、公卿等事务。
二千石曹:二千石曹是尚书五曹之一,负责刺史、郡国等事务。
民曹:民曹是尚书五曹之一,负责吏民上书等事务。
主客曹:主客曹是尚书五曹之一,负责外国和少数民族事务。
三公曹:三公曹是尚书五曹之一,负责司法审判。
光武:光武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
灵帝:灵帝是东汉的一位皇帝。
梁鹄:梁鹄是东汉末年的官员。
八座:八座是指尚书省的八个高级官员。
左右丞:左右丞是尚书省的副职官员,负责辅助尚书处理事务。
尚书郎:尚书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文书和奏章。
匈奴单于:匈奴单于是古代匈奴民族的最高首领。
羌夷:羌夷是指古代居住在西北地区的羌族和夷族。
户口垦田:户口垦田是指户籍管理和土地开垦。
财帛委输:财帛委输是指财政和物资的运输。
三署:三署是指古代的三个官署,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孝廉:孝廉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强调品德和学识。
祠部:祠部是尚书省的一个部门,负责祭祀事务。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通直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是散骑常侍的一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是散骑常侍的一种,不属于正式编制。
奉朝请:奉朝请是古代的一种荣誉职位,不需要实际工作。
中书监: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中书省,掌管机密文书,相当于现代的秘书。
中书令:古代官职,与中书监一同管理中书省,负责处理文书和机密事务。
宦者:古代对太监的称呼,指被阉割后供皇帝或贵族使用的人。
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文书,管理国家机密。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彻,在位期间大力改革,开创了许多新的制度。
魏武帝: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名曹操,曾任魏王。
文帝: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名曹丕。
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属官,负责处理文书和机密事务。
通事郎:古代官职,负责传达命令和处理事务。
黄门郎: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秘书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秘书省,掌管图书文献。
秘书丞:古代官职,秘书省的属官,协助秘书令管理图书文献。
著作郎: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历史文献。
太常:古代掌管礼仪的官署。
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授经典,研究学问。
协律校尉:古代官职,负责音乐、律历等事务。
光禄勋: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宴席和接待。
卫尉: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保卫。
太仆: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车马。
廷尉:古代官职,掌管司法审判。
大鸿胪:古代官职,掌管外交事务。
宗正:古代官职,负责皇族的事务。
大司农:古代官职,掌管国家财政。
少府: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财政。
将作大匠: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建筑。
太后三卿:古代官职,指太后宫中的三个重要官职。
大长秋:古代官职,皇后宫中的重要官职。
御史中丞:古代官职,御史台的负责人,负责监察官员。
治书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法律文书,监督司法审判。
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百姓的行为,属于御史台的官员。
五曹:古代官署的五个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
令曹:掌管律令的官署。
印曹:掌管刻印的官署。
供曹:掌管斋祠的官署。
尉马曹:掌管厩马的官署。
乘曹:掌管护驾的官署。
八人:指魏时期设置的八个侍御史。
九人:指晋时期设置的九个侍御史。
品同治书:官品与治书相同,指官职级别。
十三曹:晋时期设置的十三个官署。
吏曹:掌管吏治的官署。
课第曹:掌管考核官吏的官署。
直事曹:掌管日常事务的官署。
中都督曹:掌管中都督事务的官署。
外都督曹:掌管外都督事务的官署。
媒曹:掌管媒妁的官署。
符节曹:掌管符节的官署。
水曹:掌管水利的官署。
中垒曹:掌管中垒事务的官署。
营军曹:掌管军营事务的官署。
法曹:掌管法制的官署。
算曹:掌管计算的官署。
江左初:指东晋初年。
省:减少或撤销。
库曹:掌管仓库的官署。
厩牧牛马市租:掌管牛马市场和租税。
外左库、内左库:指外库和内库。
殿中侍御史:负责在殿中监察非法行为的御史。
兰台:古代中央监察机构。
禁防御史:掌管禁卫的官员。
符节御史:掌管符节的御史。
符玺令:掌管符节和玺印的官员。
铜武符、竹使符:古代用于传递命令的符节。
司隶校尉:古代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地方。
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古代地区名称。
属官:下属官员。
功曹:古代官职,负责功绩和刑法。
都官从事:掌管都官事务的官员。
诸曹从事:诸曹从事是州政府中负责不同职能的官员,如户曹、兵曹、法曹等。
部郡从事:掌管部郡事务的官员。
录事:录事是负责记录和整理官方文件的官员。
门下书佐:掌管门下事务的官员。
省事:掌管省事事务的官员。
记室书佐:记室书佐是负责记录和整理官方文件的官员的助手。
诸曹书佐:掌管各曹书佐事务的官员。
守从事:守从事是负责守卫和治安的官员。
武猛从事:武猛从事是负责军事和治安的官员。
谒者仆射: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宾客。
大拜授:授予重要官职。
百官班次:百官的等级和次序。
都水使者:掌管水利的使者。
水衡:古代掌管水利的官署。
都水长丞:掌管都水事务的官员。
陂池灌溉:水坝和灌溉。
河渠:河流和渠道。
中领军将军:古代官职,掌管领军。
领军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队。
五校:古代军队中的五个校尉。
中垒:古代军队中的中垒营。
武卫:古代军队中的武卫营。
羊祜:晋代将领。
北军中候:古代官职,掌管北军。
中郎:古代官职,掌管郎中。
校尉:古代军队中的校尉。
护军将军:古代官职,掌管护军。
护军都尉:古代官职,掌管护军。
大司马: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韩浩:晋代将领。
史涣:晋代将领。
中护军:古代官职,掌管中护军。
五官: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
参军:古代官职,掌管参军。
左右卫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左右卫。
骁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骁骑。
游击将军:古代官职,掌管游击。
六军:古代军队中的六个军。
四军:古代军队中的四个军。
镇卫军:古代军队中的镇卫军。
千人:指一千人。
殿中将军:古代官职,掌管殿中。
白兽幡:古代用于指挥的旗帜。
乘舆:古代帝王的车辆。
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陈勰:晋代将领。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围阵用兵倚伏之法:指围攻和用兵的策略。
甲乙校标帜之制:指甲乙校的标志和旗帜制度。
羽林:古代军中的羽林军。
上骑:古代军中的上骑。
异力:古代军中的异力。
五督:古代军中的五个督。
军校:古代军中的军校。
清望之士:指有清高声望的人。
典兵事:掌管军事事务。
散从:古代官职,指随从。
车驾:古代帝王的车辆。
卤簿陈列齐肃:指仪仗队排列整齐。
射雉:古代射猎游戏。
车驾逼暗:指车辆进入昏暗的地方。
函:古代文书。
谢:古代官职,指谢恩。
闲解:指闲暇时懂得的事情。
典兵中郎将:古代官职,掌管典兵中郎将。
将军:古代军职,指将军。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教导其治国之道,是太子的师傅。
少傅:古代官职,与太子太傅同属太子的辅佐官,负责协助太子太傅教导太子。
武帝始建官:指晋武帝司马炎开始设立官职。
詹事:古代官职,负责太子和后宫的事务。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品级,指官秩为二千石。
皇太子:指国家的储君,即未来的皇帝。
储副体尊:指储君和副储君的地位尊贵。
侍中:古代官职,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咸宁元年:晋武帝咸宁元年的年号。
太康二年:晋武帝太康二年的年号。
给事: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太尉: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和农业。
太保:古代官职,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五时朝服:指春夏秋冬和季夏(夏季)的朝服。
水苍玉:一种玉石,常用于制作官服的佩饰。
愍怀:晋愍帝的年号。
元康元年:晋惠帝元康元年的年号。
率更令:古代官职,负责宫殿门户和赏罚。
家令:古代官职,负责刑狱、谷货、饮食。
仆:古代官职,负责车马和亲族。
左右卫率: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保卫。
太师:古代官职,是皇帝的师傅,后来改为太保。
内史:内史是王国内负责行政的官员。
三卿:古代官职,指郎中令、中尉、大农。
左右常侍: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咨询。
舍人: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簿记。
典书:古代官职,负责文书。
典祠:古代官职,负责祭祀。
典卫: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保卫。
学官令:古代官职,负责教育。
典书丞:古代官职,典书的副手。
治书:古代官职,负责文书。
中尉:古代官职,负责治安。
世子:太子的儿子。
庶子:古代官职,比散骑常侍、中书监令。
谒者: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秘书:古代官职,负责图书和档案。
释奠讲经:古代的一种仪式,用于祭奠先圣,并讲解经典。
司农:古代官职,负责农业和粮食。
中卫率: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保卫。
东宫:古代皇帝的太子居住的地方。
中庶子:古代官职,职位类似于侍中。
中舍人:古代官职,负责文翰。
食官令: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饮食。
中书监令:古代官职,负责文书。
谒者秘书: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典府: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府库。
五等封建:古代的一种封建制度,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吴寇:指东吴的敌人。
方岳:指边疆地区。
都督封国:指被封为诸侯王的都督。
扞城:指守城。
特增鲁公国户邑:特别增加鲁公国的户口和土地。
追进封故司空博陵公王沈:追封故司空博陵公王沈。
钜平侯羊祜:钜平侯羊祜。
南宫王承:南宫王承。
随王万:随王万。
县王:被封为县王的诸侯。
茅社符玺:古代的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物品。
车旗命服:古代的官服和车马。
泰始初故事:泰始初年的旧例。
州置刺史:在古代中国,州是地方行政区划,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州内的行政、军事和司法事务。
别驾:别驾是刺史的副手,协助刺史处理州内事务。
治中从事:治中从事是州政府中的官员,负责处理州内的政务。
中郡以上:中郡是指州以下的一级行政区划,郡以上则指州和郡以上的更高级行政区划。
江阳、硃提郡:江阳和硃提是古代的郡名,代表特定的地理区域。
部从事:部从事是郡一级的官员,负责管理郡内的行政事务。
门亭长:门亭长是负责守卫城门和亭子的官员。
诸曹佐:诸曹佐是各曹(职能部门)的助手。
吏:吏是指政府中的官员。
卒:卒是指政府中的士兵。
弓马从事:弓马从事是擅长骑射的士兵。
淮海、河津:淮海和河津是古代的地名,代表特定的地理区域。
都水从事:都水从事是负责水利事务的官员。
太守: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郡内的行政、军事和司法事务。
尹:尹是京师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太守。
文学掾:文学掾是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的官员。
令:令是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长:长是县以下的行政长官,通常负责较小的行政区域。
游徼:游徼是负责巡查和治安的官员。
循行:循行是负责巡视和检查的官员。
五官掾:五官掾是负责五官(五官是古代官制中的五个部门)的官员。
功曹史:功曹史是负责功曹(负责功勋和赏罚的官员)的助手。
廷掾:廷掾是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
户曹掾史:户曹掾史是负责户籍和税收的官员。
法曹门干:法曹门干是负责法律和司法的官员。
金仓贼曹掾史:金仓贼曹掾史是负责仓库和治安的官员。
兵曹史:兵曹史是负责军事的官员。
吏曹史:吏曹史是负责吏治的官员。
狱小史:狱小史是负责监狱事务的官员。
狱门亭长:狱门亭长是负责监狱门亭的官员。
都亭长:都亭长是负责都亭(官署)的官员。
贼捕掾:贼捕掾是负责捕盗的官员。
农月:农月是指农业生产的月份,通常指农历的春耕季节。
啬夫:啬夫是乡一级的官员,负责管理农业生产。
治书史:治书史是负责管理乡一级文书的官员。
校官掾:校官掾是负责管理和监督学校的官员。
方略吏:方略吏是负责制定和执行地方政策的官员。
六部尉:六部尉是负责管理县城内六个部门的官员。
鄴、长安:鄴和长安是古代的城市名,代表特定的地理区域。
四中郎将:四中郎将是古代的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定区域的军队。
护羌、夷、蛮等校尉:护羌、夷、蛮等校尉是负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
南蛮校尉:南蛮校尉是负责管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
西戎校尉:西戎校尉是负责管理西部边疆地区的官员。
南夷校尉:南夷校尉是负责管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
宁蛮校尉:宁蛮校尉是负责安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
平越中郎将:平越中郎将是负责管理南方越族地区的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晋书-志-第十四章-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官员的配置,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州置刺史,别驾、治中等官职的设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方行政的重视。刺史作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别驾、治中等官职则作为辅助,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行政体系。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本制度,文中提到的郡置太守,县置令或长,是这一制度的体现。太守和令长作为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政务,维护社会秩序。
文中提到的各种从事、佐等官职,是地方行政机构的辅助人员,他们负责协助官员处理日常事务,如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等,这些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在边疆地区,由于地形复杂,边防任务艰巨,因此设置了弓马从事等特殊官职,以应对边疆的安全问题。这表明古代中国在地方行政管理中,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官职。
文中提到的凉州、益州等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行政事务较为繁重,因此设置的官员数量也较多。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地域差异。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文学掾、乡啬夫等官职,这些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文化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护羌、夷、蛮等校尉,以及四中郎将等官职,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军事管理和民族政策。这些官职的设置,旨在维护边疆安全,巩固国家统一。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详细描述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官员的配置,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