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创立了心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近思录》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总结,书中内容包括了他对“心学”的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修养、治理国家、教育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为重要的,心中若有道,行动就能合乎道德,因此治国平天下和修身养性都需从内心出发。书中的教义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伦理、教育和治理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一-教学-原文
濂溪先生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
柔善,为慈,为顺,为巽。
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上矣。
——周敦颐《通书·师>
伊川先生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
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有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说惑之,不能入也。
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
——《二程文集》卷六《上太皇太后书>
《观》之上九曰:“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传曰:君子虽不在位,然以人观其德,用为仪法,故当自慎省,观其所生,常不失于君子,则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
不可以不在于位故,安然放意无所事也。
——《程氏易传·观传>
圣人之道如天然,与众之识,其殊邈也。
门人弟子既亲炙,而后益知其高远。
既若不可以及,则趋望之心怠矣。
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
事上临丧,不敢不勉,君子之常行。
“不困于洒”,尤其近也。
而以己处之者,不独使夫资之下者勉思企及,而才之高者亦不敢易乎近矣。
——《程氏经说>
明道先生曰: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
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
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丧志。
如王、虞、颜、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有善书者知道否?
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废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
——《二程遗书》卷一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
如《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
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
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
——《二程遗书》卷二上
天下有多少才!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
且古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如何会得?
古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童稚,皆习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
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
古礼既废,人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也。
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
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二程遗书》卷十八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学者须是深思之,思之不得,然后为他说便好。
初学者须是且为他说,不然非独他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
——《二程遗书》卷十八
横渠先生曰:“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
己不勉明,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宏,教无从成也。
——张载《正蒙·至当>
《学记》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
不顾安,不由诚,不尽材,皆是施之妄也。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圣人之明,直若庖丁解牛,皆知其隙,刃投余地,无全牛矣。
人之才足以有为,但以其不由于诚,则不尽其才。
若曰勉率而为之,则岂有由诚哉!
——张载《礼记说>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
问之,掩口而对。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
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张载《礼记说>
孟子说:“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非惟君心,至于朋游学者之际,彼虽议论异同,未欲深校。
惟整理其心,使归之正,岂小补哉!
——张载《孟子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一-教学-译文
濂溪先生说:刚强的品质,表现为正义、正直、果断、严厉刚毅、坚定;恶劣的品质,表现为凶猛、狭隘、强横。柔顺的品质,表现为慈爱、顺从、谦逊。恶劣的品质,表现为懦弱、缺乏决断、奸邪谄媚。只有中正的品质,才是和谐、适中、符合天下普遍的道德准则,这是圣人的职责。因此,圣人设立教育,使人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恶习,自我提升达到中正的境界。
伊川先生说:古人养育孩子,在孩子能够吃饭和说话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们。大学的教育方法,以预防为主。人的幼年时期,思想和思维还没有固定,就应该用格言和至理名言每天呈现在他们面前,即使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也应该让他们不断听到和接触到,时间久了自然会习惯,就像他们天生就会一样,即使有人用其他说法来迷惑他们,也无法影响他们。如果不在早期做好准备,等到孩子稍微长大一些,内在的私欲和外在的诱惑就会产生,想要他们保持纯洁无瑕,是不可能的。
《观》卦的第九爻说:‘观察他的生活,君子不会有过错。’《象传》说:‘观察他的生活,是因为他的志向还没有平静。’注释说:君子即使不在位,但人们通过观察他的德行,会以此为榜样,因此君子应该自我谨慎反省,观察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君子的风范,这样人们就不会失望,并且会受到感化。不可以因为不在位就安于现状,无所事事。
圣人的道德就像自然一样,与普通人的认识相比,差距非常遥远。门人和弟子亲近地接受教诲后,才会更加了解其高深。既然觉得难以达到,那么追求的心就会懈怠。因此,圣人的教育,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接近人们。对待上级和丧事,不敢不努力,这是君子的常规行为。‘不困于酒’,尤其如此。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不仅使那些资质较低的人努力思考并追求进步,而且使那些才华较高的人也不敢轻视近在咫尺的目标。
明道先生说:担心子弟轻浮傲慢的人,只应该教他们经学念书,不要让他们写文章。子弟们的一切娱乐都会分散他们的志向。至于书写,对于儒者来说是最接近的事情,但如果一味地喜欢,也会失去志向。像王、虞、颜、柳这些人,确实是有好品质的人,但曾经见过有擅长书法的人懂得道理吗?一生精力都用在书法上,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对道德修养也有妨碍,这足以说明会失去志向。
教人如果没有兴趣,就一定不会乐于学习。想要教他们歌舞,就像古代的《诗经》三百篇,都是古人创作的。比如《关雎》这样的诗,正是家庭开始的象征,所以用在乡人和国家中,每天让人们听到。这样的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远,现代人不容易理解。另外,想要创作诗歌,简要地教孩子们洒扫应对长辈的礼节,让他们早晚吟唱,似乎会有帮助。
天下有多少人才!只是因为道德在天下不明确,所以不能有所成就。而且古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现在的人怎么能够理解呢?古人对于《诗》,就像现在的歌曲一样,即使是街巷里的孩子,都习惯听到并理解它的意义,所以能够从《诗》中激发情感。后世的老师和老学者,尚且不能理解其意义,怎么能责怪学者们呢?这是不能‘兴于《诗》’。古代的礼制已经废弃,人伦关系不明确,以至于治理家庭都没有法度,这是不能‘立于礼’。古人有歌咏来培养性情,有音乐来培养听觉,有舞蹈来培养血脉,现在这些都消失了,这是不能‘成于乐’。古代的成才容易,现在的成才困难。
孔子教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如果不等到他们愤怒或悲伤才启发他们,那么他们学到的知识就不会牢固;等到他们愤怒或悲伤后才启发他们,那么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学者必须深入思考,思考不出来的时候,再给他们讲解。初学者必须先给他们讲解,否则不仅他们不懂,也会熄灭他们好问的心。
横渠先生说:‘恭敬、谨慎、退让来阐明礼仪’,这是仁的极致,是爱道的极致。如果自己不努力去阐明,那么别人无从发起,道无从弘扬,教育无从成就。
《学记》说:‘急于推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遵循自己的诚意,教育人不尽其才。’人还没有安定下来,就急于推进;还没有理解,就急于告诉他们,只会使人产生这种机械的反应。不顾安定的,不遵循诚意的,不尽其才的,都是错误的教导。教育人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充分发展人的才能,才不会误人。观察他们能够达到的地方,然后再告诉他们。圣人的智慧,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直截了当,都知道它的缝隙,刀刃投入适当的余地,就不会有完整的牛了。人的才能足以有所作为,但如果不是出于诚意,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如果说是勉励他们去做,那么怎么会有诚意呢!
古代的孩子,就能尊敬地对待事情。长辈扶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双手捧住长辈的手。问他们问题,他们会掩口回答。因为稍微不尊敬事情,就会失去忠诚和诚信。所以教育孩子,首先要让他们安详恭敬。
孟子说:‘人不足以与之交往,政治不足以与之干预,只有大人才能够纠正君主的错误。’这不仅是对君主的心,对于朋友、游学者之间,即使他们的议论有异同,也不必深究。只有整理他们的心,使他们回归正道,这不是小帮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一-教学-注解
濂溪先生:周敦颐,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人之一,号濂溪。
刚善:刚强的品质,具有正义、正直、果断、严肃刚毅和坚定等特点。
义:正义,合乎道德的行为准则。
直:正直,不偏不倚。
断:果断,决策坚决。
严毅:严肃刚毅,坚定而有决心。
干固:坚定如山,不可动摇。
恶:恶劣的品质,如猛烈、狭隘、强横。
猛:猛烈,激烈。
隘:狭隘,心胸狭窄。
强梁:强横,蛮横。
柔善:柔和的品质,具有慈爱、顺从、谦逊等特点。
慈:慈爱,仁慈。
顺:顺从,顺应。
巽:谦逊,和顺。
懦弱:软弱,缺乏勇气。
无断:没有决断力,犹豫不决。
邪佞:邪僻,奸诈。
中:适中,不偏不倚。
和:和谐,平和。
中节:适中而有节制。
达道:普遍适用的道理。
圣人:道德高尚的人,具有智慧、仁慈和道德的人。
立教:设立教育。
易:改变,转变。
伊川先生:程颐,北宋哲学家,程颢之弟,理学奠基人之一。
食能言:能够吃饭和说话。
格言:有教育意义的名言。
至论:高深的论述。
薰聒:熏陶,影响。
纯完:纯正无瑕。
豫:事先准备。
私意偏好:个人的私欲和偏好。
辩言:辩论的话语。
观:观察,审视。
君子:有道德的人。
咎:灾祸,不幸。
象:易传中的解释。
志未平:心志不安。
仪法:榜样,典范。
自慎省:自我谨慎反省。
化之:感化他人。
圣人之道:圣人的道德和智慧。
识:知识,认识。
亲炙:亲自受到熏陶。
高远:高深遥远。
俯而就之:降低自己的标准去接近。
勉:努力,尽力。
洒:洒扫,打扫。
近:接近,亲近。
处之:对待,处理。
轻俊:轻浮,不稳重。
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问。
文字:书写,文学。
玩好:爱好,娱乐。
书札:书信,书写。
丧志:丧失志向。
诗: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
兴于《诗》:从《诗经》中受到启发。
立于礼:以礼为准则。
成于乐:通过音乐修养完成。
道不明于天下:道德不被天下人所理解。
兴:激发,兴起。
立:建立,确立。
成:完成,成就。
歌咏:歌唱,吟咏。
性情:性格,情感。
耳目:听和看。
血脉:血液循环。
成材:成为有才能的人。
道:道德,道理。
愤:愤怒,激愤。
悱:悲伤,忧郁。
启:启发,开导。
发:表达,发出。
深思:深入思考。
格君心之非:纠正君主的错误思想。
彼:对方,他人。
深校:深入探讨。
整理:整理,整顿。
正:正确,正直。
格:纠正,改正。
适:适合,适应。
间:干预,参与。
勉率:勉力,勉强。
诚:真诚,诚实。
安详恭敬:安静详和,恭敬有礼。
适也:适应,合适。
政:政治,政务。
唯大人为能: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
撙节:节制,控制。
退让:退让,谦让。
明礼:明晓礼仪。
至也:达到极点。
极也:达到极点。
己不勉明:自己不努力去明晓。
道无从宏:道德无法发扬光大。
教无从成:教育无法成功。
施之妄:盲目施教。
尽人之材:充分发挥人的才能。
节目:障碍,困难。
庖丁解牛:庖丁解剖牛,形容技艺高超。
隙:缝隙,空隙。
刃投余地:刀刃留有余地,形容做事有分寸。
全牛:完整的牛,比喻事物的整体。
才之高者:有才能的人。
易乎近:轻易地接近。
子弟:子孙,后代。
经学念书:学习儒家经典。
夺志:夺去志向。
意趣:兴趣,乐趣。
歌舞:音乐和舞蹈。
《诗》三百篇:《诗经》中的三百篇。
《关雎》:《诗经》中的一篇。
乡人:同乡的人。
邦国:国家。
洒扫应对:打扫卫生,应对礼仪。
事长:侍奉长辈。
《学记》:古代教育著作。
进而不顾其安:急于求成而不顾人的感受。
不由其诚:不真诚。
不尽其材:不能充分发挥人的才能。
必尽人之材:一定要充分发挥人的才能。
观可及处:观察可以达到的地方。
告之:告诉他们。
皆知其隙:都知道其中的空隙。
无全牛:没有完整的牛,比喻事物的整体。
资之下者:才能较低的人。
勉思企及:努力思考并争取达到。
不敢易乎近:不敢轻易接近。
敬事:敬重事务。
忠信:忠诚和诚信。
且先安详恭敬:首先保持安静和恭敬。
政也:政治,政务。
间也:干预,参与。
整理其心:整理自己的心。
归之正:使其回归正道。
小补:小的帮助。
至当:达到极点,恰到好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一-教学-评注
濂溪先生在《通书·师》中提出了一套关于刚柔与善恶的哲学思考。刚善的表现包括义、直、断、严毅和干固,这些都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代表了正直、坚定和果断的品质。相反,刚恶则表现为猛、隘、强梁,这些都是负面的人格特质,代表了冲动、狭隘和强横。濂溪先生对柔善的描述则包括慈、顺、巽,这些都是柔和、顺从和谦逊的品质。柔恶则表现为懦弱、无断和邪佞,这些都是软弱、缺乏决断和虚伪的品质。濂溪先生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它是和谐、中节和天下之达道,是圣人的行为准则。通过教育,使人自易其恶,达到中庸之境,这是圣人的使命。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人格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伊川先生在《二程文集》中讨论了古代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婴儿时期开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自然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他强调教育要提前规划,通过反复的熏陶,使孩子对正确的道理产生自然的认同感。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防止孩子形成私意偏好,从而保持其纯真和完整。
《程氏易传·观传》中的《观》卦上九爻辞“观其生,君子无咎”及其《象传》和传文,讨论了君子即使不在位也能通过其德行来影响他人。君子应该自我反省,保持君子的德行,这样人们就不会对他失去期望,从而受到他的影响。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君子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
《程氏经说》中,程颐通过比喻说明圣人之道的高远。他认为,门人弟子需要亲身体验圣人之道,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奥。即使感到难以达到,也要保持向往之心。程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都能接近圣人之道,即使是才智高的人也不应该轻视基础的学习。
明道先生在《二程遗书》中提到,教育子弟不应让他们沉迷于文字游戏,而应该专注于经学。他认为,过多的玩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志向。这反映了明道先生对教育内容的重视,以及他对子弟成长的关注。
在《二程遗书》卷二中,明道先生进一步讨论了教育的趣味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有趣味性,否则学生不会乐于学习。他建议通过教孩子们学习古《诗》和创作简单的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程遗书》卷十八中,明道先生讨论了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整,不应该急于求成。他强调,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张载在《正蒙·至当》中阐述了仁的极致是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这是爱道的极致。他认为,如果不自我勉励去实践这些品质,那么就无法影响他人,也无法宏扬道德和完成教育。
在《礼记说》中,张载提出了教育的几个原则,包括不要急于推进学生,要让他们诚实地学习,并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他强调,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安排,而不是盲目地推进。
张载在《礼记说》中还讨论了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恭敬之心,这是培养忠信品质的基础。
在《孟子说》中,张载引用了孟子的观点,强调大人应该能够纠正君主的错误,以及在与朋友和学者的交往中,应该保持正直和正道,即使意见不同,也要保持内心的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