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八-治体

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创立了心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近思录》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总结,书中内容包括了他对“心学”的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修养、治理国家、教育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为重要的,心中若有道,行动就能合乎道德,因此治国平天下和修身养性都需从内心出发。书中的教义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伦理、教育和治理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八-治体-原文

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己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

家人离必起自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尧所以釐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

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

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

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周敦颐《通书·家人睽复无妄》

明道先生尝言于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霸者崎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

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

惟陛下稽先圣之言,察人事之理,知舜之道备于己,反身而诚之,推之以及四海,则万世幸甚。——《二程文集》卷一《论王美札子》

伊川先生曰:当世之务,所尤先者三: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

今虽纳嘉谋,陈善算,非君志先立,其能听而用之乎?君欲用之,非责任宰辅,其孰承而行之乎?君相协心,非贤者任职,其能施于天下乎?

此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

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

所谓立志者,至诚一心,心道自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不狃滞于近规,不迁惑于众口,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也。——《工程文集》卷五《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比》之九五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

传曰: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比道而已。

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泽,是人君亲比天下道也。

如是,天下孰不亲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违道干誉,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狭矣,其能得天下之经乎?

王者显明其比道,天下自然来比。

来者抚之,固不煦煦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驱,禽之去者从而不追,来者则取之也。

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皞皞,而莫知其为者也。

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

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

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己也。

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

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三驱失前禽”之义也。——《程氏易传·比传》

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名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称其德,则君举而进之。

士修其学,学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预于己也。

农工商贾,勤其事而所享有限。

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

后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荣;农工商贾,日志于富侈。

亿兆之心交骛利,天下纷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乱,难矣!

《泰》之九二曰:“包荒,用冯河。”

传曰:人情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

治之之道,必有包荒含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

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则无深远之虑,有暴扰之患。

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

故在包荒也。

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

自非刚断之君,英烈之辅,不能挺特奋发以革其弊也,故曰:“用冯河。”

或疑上云包荒,则是包含宽容,此云“用冯河”,则是奋发改革,似相反也。

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刚果之用,乃圣贤之为也。——《程氏易传·泰传》

凡天下至于一国一家,至于万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间也。

无间则合矣。

以至天地之生,万物之成,皆合而后能遂。

凡未合者皆为间也。

若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间,有离贰怨隙者,盖谗邪间于其间也。

去其间隔而合之,则无不合且洽矣。

《噬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程式易传·噬瞌传》

《大畜》之六五曰:“豮豕之牙,吉。”

传曰:物有总摄,事有机会。

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

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劳而洽,其用若“豮豕之牙”也。

豕,刚躁之物。

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止。

若豮支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

君子法豮豕之义,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原,故不假弄法严峻,则恶自止也。

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

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

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也。——《程氏易传·大畜传》

9、“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传曰:西南,坤方,坤之体广大平易。

当天下之难方解,人始离艰苦,不可复以烦苛严急治之,当济以宽大简易,乃其宜也。

既解难而安平无事矣,是“无所往”也,则当修复治之道,正纪纲,明法度,复先代明王之治,是“来复”也,谓反正理也。

自古圣王救难定乱,其始未暇遽为也,既安定,则为可久可继之治。

是汉以下,乱既除,则不复有为,姑随时维持而已,故不可能成善治,盖不知“来复”之义也。

“有攸往,夙吉。”谓尚有当解之事,则早为之乃吉也。

当解而未尽者,不早去,则将复盛。

事之复生者,不早为,则将渐大。

故“夙则吉”也。

。——《程氏易传·解传》

10、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程氏易传·艮传》

11、兑。说而能贞,是以上顺天理,下应人心,说道之至正至善者也。

若夫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者,苟说之道,违道不顺天,干誉非应人,苟取一时之说耳。

非君子之正道。

君子之道,其说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之于心而说服无斁。

。——《程氏易传·兑传》

12、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济之终,不进而止矣,无常止也,衰乱至矣。

盖其道已穷极也。

圣人至此奈何?

曰:唯圣人为能通其变于未穷,不使至于极也,尧、舜是也,故有终而无乱。

。——《程氏易传·既济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八-治体-译文

濂溪先生说: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自身;治理天下的法则,在于家庭。根本必须端正。端正根本,就是诚心而已;法则必须善良,善良就是和谐亲近而已。家庭难以治理,而天下容易治理;家庭亲近,而天下疏远。家庭中的纷争必定起始于妇人,所以《睽》卦排在《家人》卦之后,因为‘两个女子同住却志向不同’。尧之所以将两个女儿嫁给妫汭,舜能禅让吗?我现在试着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治理天下要从家庭入手,治理家庭要从自身做起。自身端正,就是诚心;诚心,就是回复那些不善的念头。不善的念头,是虚妄的;虚妄得以回复,就没有虚妄了;没有虚妄,就是诚心了。所以《无妄》卦排在《复》卦之后,说:‘先王以茂盛的态度对待时令,养育万物’,这是多么深刻啊!——周敦颐《通书·家人睽复无妄》

明道先生曾经对神宗皇帝说:得到天理的正义,达到人伦的极致,这是尧舜的道德;使用个人的私心,依赖仁义的片面,这是霸者的行为。王道就像磨刀石一样,基于人情,出于礼义,就像走在宽广的大路上,没有曲折;霸者的道路崎岖,在曲折的小路上辗转反侧,最终无法进入尧舜的道路。所以,如果诚心实行王道,就能成为王;如果只是假扮霸者,就会成为霸者。这两者的道路不同,关键在于审慎地把握它们的起点,《易经》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起点是不可不审慎的。只有陛下查考先圣的言论,观察人事的道理,知道舜的道德在自己身上已经完备,反省自身并使之诚心,推广到四海之内,那么万世都会感到幸运。——《二程文集》卷一《论王美札子》

伊川先生说:当世的事务,最应该优先考虑的三件事是:一是立志,二是责任,三是求贤。现在即使有好的建议,好的计划,如果没有君主先立下志向,他怎么能听取并采纳呢?君主想要采纳,如果没有责任到宰辅,那么谁去执行呢?君主和宰辅同心协力,如果没有贤者担任职务,那么怎么能施政于天下呢?这三者是根本,而具体执行在于事务。在这三者中,立志是最根本的。所谓立志,就是至诚一心,心向道义,以圣人的教诲为必信,以先王的治理为必行,不拘泥于近规,不被众口所迷惑,一定要使天下达到三代之世。——《工程文集》卷五《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比》卦的九五爻说:‘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传说:君主用对待天下的方式,应当显明自己的比道。就像以诚意对待万物,以恕己之心对待他人,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人都得到恩惠,这是君主亲近天下的方式。如果这样,天下谁不亲近君主呢?如果只是暴露自己微小的仁慈,违背正道去追求虚名,想要得到下面的亲近,那么这种方法也已经很狭隘了,怎么能得到天下的正道呢?王者显明自己的比道,天下自然就会亲近。亲近的人来,要安抚他们,不必急于追求别人的亲近,就像田地中的三驱,不去追赶已经离开的禽兽,只去捕捉来的人一样。这是王道的大义,所以民众快乐,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仅君主对待天下的方式如此,一般人的相互比较也都不是这样。以臣子对君主来说,要竭尽忠诚,施展才能,这是显明对君主的亲近之道。是否被任用,取决于君主,不可谄媚迎合,以求得亲近。在朋友之间也是如此,修身诚意对待他们,是否亲近,取决于他人,不可用花言巧语,曲意迎合,以求得别人的亲近。在乡党亲戚,在众人之间,都是如此,这就是‘三驱失前禽’的意义。——《程氏易传·比传》

在古代,从公卿大夫到下级官员,都以其德行来称呼他们的职位,终身任职,这是他们的本分;如果职位与德行不相符,君主就会提拔他们。士人修养自己的学问,学问成就后,君主就会寻求他们。这些都是不是由自己预先安排的。农民、工匠、商人和小贩,勤勉工作,享受有限。所以每个人都有坚定的志向,天下人的心可以统一。后世从庶士到公卿,都追求尊荣;农民、工匠、商人和小贩,都追求财富和奢侈。亿兆之心都追求利益,天下纷乱,如何能够统一呢?想要不乱,是非常困难的!

《泰》卦的九二爻说:‘包容,用冯河。’传说:如果人情安于放纵,那么政治就会宽松,法度就会松弛,各种事务就会失去节制。治理的方法,必须有包容污秽的度量,那么施政就会宽裕而周密,弊端得以革除,事务得以理顺,人们就会感到安心。如果没有包容的度量,有愤怒和疾恨之心;那么就没有深远的考虑,有暴乱的隐患。深重的弊端没有去除,而近在咫尺的隐患已经产生,所以需要包容。自古以来,太平盛世最终都会走向衰落,这是由于习惯安逸,因循守旧所致。如果不是刚毅果断的君主,英勇的辅佐,就不能奋发向前,改革弊端,所以需要‘用冯河’。有人怀疑上面说的包容,是指包含宽容,这里说的‘用冯河’,是指奋发改革,似乎相反。不知道用包容的度量,施行刚毅果断的措施,这是圣贤的做法。——《程氏易传·泰传》

从天下到一国一家,从万事到小事,之所以不能和谐统一,都是因为有了间隔。没有间隔,就能和谐统一。至于天地生成,万物成长,都是和谐统一之后才能顺利发展。凡是没有和谐统一的,都是因为有了间隔。如果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间有分离、二心、怨恨和隔阂,那是因为谗言和邪恶在中间挑拨离间。去除这些间隔,使之和谐统一,那么就没有不和谐的。——《程式易传·噬嗑传》

《大畜》卦的六五爻说:‘公猪的獠牙,吉祥。’传说:事物有总括,事情有机会。圣人掌握住关键,就能看待亿兆人的心就像是一颗心。道得以通行,停止就收敛,所以不用费力就能和谐,其作用就像‘公猪的獠牙’一样。猪是刚烈躁动的动物。如果强行抑制它的獠牙,就会用力过猛而不能停止。如果让它自然收敛,那么獠牙虽然还在,但刚烈躁动就会自然停止。君子效法公猪的意义,知道天下的恶行不能用力去制服,那么就要观察它的机会,掌握它的关键,切断它的根源,所以不需要严酷的法律,恶行自然会停止。比如制止盗窃,民众有贪欲,看到利益就会行动。如果不知道教育,被饥寒所迫,即使刑法每天都实施,怎么能胜过亿兆人的贪欲之心呢?圣人知道制止的方法,不崇尚威刑,而是修养政教,让人们有农业和手工业,知道廉耻之道,即使奖励也不会偷窃。——《程氏易传·大畜传》

9、解释说:向西南方去,没有可去之处,但返回来是吉祥的,如果有所前往,早上行动就会吉祥。传文说:西南方,是坤卦的方位,坤卦的特性是广大和平易。当天下的大难刚刚解除,人们刚刚摆脱了困苦,不应该再用繁琐严苛的方法来治理他们,而应该用宽厚简易的方法来治理,这才是合适的。既然困难已经解除,国家安定和平,那么就应该恢复治理的方法,整顿纲纪,明确法度,恢复先代明君的治理方式,这就是‘来复’,意味着回归正道。自古以来,圣王在解救困难、安定乱世之后,开始没有时间立即进行改革,一旦安定下来,就会建立长久可继的治理。因此,从汉朝开始,乱世已经消除,就不再进行改革,只是根据时势维持现状而已,所以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治理,因为不明白‘来复’的含义。‘有所前往,早上行动就会吉祥。’意味着还有未解之事,那么早点去做就会吉祥。应当解决但未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早点解决,那么问题将会再次严重。事情如果复生,如果不早点处理,那么问题将会逐渐扩大。所以‘早点行动就会吉祥’。

10、任何事物都有其原则,父亲要做到慈爱,儿子要做到孝顺,君主要做到仁爱,臣子要做到敬重。所有的事物和事情,都有自己的位置。得到自己的位置就会安定,失去自己的位置就会混乱。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治理有序,并不是因为能为万物制定规则,而是因为让万物各安其位。

11、兑卦。能够说而能够坚守正道,这是顺应天理,符合人心的,是讲述道德最正大、最善良的。至于那些违背正道来迎合百姓赞誉的人,这种表面的说法,违背了正道,不符合天理,迎合赞誉也不符合人心,只是追求一时的言论而已。这不是君子的正道。君子的道理,对民众的教化就像天地施恩一样,深入人心,说服人而不厌倦。

12、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一定的规律。事情到了终结,如果不前进就会停止,没有固定的停止点,衰败和混乱就会到来。因为它的道路已经到了尽头。圣人到了这个地步怎么办呢?说:只有圣人能够在事情未到尽头时洞察变化,不让它走到极端,像尧、舜就是这样,所以能够有终结而没有混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八-治体-注解

濂溪先生:周敦颐,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治天下:指统治国家,治理国家。

身之谓也:身体,自身。

家之谓也:家庭。

端本:端正根本,指修身齐家。

诚心:真诚的心。

和亲:和睦亲爱。

《睽》:《易经》中的一卦。

《家人》:《易经》中的一卦。

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指《家人》卦中描述的两个女子虽然住在一起,但志向不同。

尧: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

妫汭:地名,指尧的两个女儿居住的地方。

禅:禅让,古代帝位传承的一种方式。

明道先生:程颢,北宋哲学家,程朱理学的奠基人。

神宗:宋神宗,北宋皇帝。

得天理之正:遵循天理。

极人伦之至:达到人伦的最高境界。

尧舜之道:尧舜时代的道德准则。

霸者:指称霸一方的诸侯。

王道:指君王治国之道。

砥:磨刀石,比喻正直。

依仁义之偏:只依赖仁义的一部分。

霸者之事:霸主的作为。

审其初:审慎地考虑其开始。

《易》:《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也是哲学著作。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伊川先生:程颐,北宋哲学家,程朱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

当世之务:当前的重要事务。

立志:确立志向。

责任:承担责任。

求贤:寻求贤才。

宰辅:宰相和辅佐大臣。

圣人之训:圣人的教诲。

先王之治:古代圣王的治理方式。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古代中国的三个朝代。

《比》:《易经》中的一卦。

九五:《易经》卦中的爻位,指第五爻。

王用三驱,失前禽:君王只追捕逃走的禽兽,不追逐已经捕获的。

传:对《易经》卦辞的解释。

人君:君主。

比天下之道:与天下人相处的原则。

显比:明显地表示亲近。

暴其小仁:显露自己微小的仁德。

违道干誉:违背道德以求名声。

王道之大:王道的伟大。

皞皞:快乐的样子。

公卿大夫:古代的高级官员。

位名称其德:根据其德行来授予官位。

终身居之:终身任职。

得其分:得到其应得的地位。

士修其学:士人修习学问。

学至而君求之:学问达到一定程度,君主就会征召他们。

农工商贾:农民、工匠、商人和贾人。

勤其事而所享有限:勤勤恳恳地从事自己的工作,享受的也是有限的。

定志:确定志向。

亿兆之心:亿万人民的心。

交骛利:争相追求利益。

《泰》:《易经》中的一卦。

包荒,用冯河:包容广大,像冯河一样。

包荒含秽:包容一切,包括坏的。

含弘之度:宽容的度量。

狃习安逸:习惯于安逸。

因循:沿袭旧规。

刚断之君:果断的君主。

英烈之辅:忠诚勇敢的辅佐大臣。

挺特奋发:坚强地奋发向前。

革其弊:改变其弊端。

用冯河:像冯河一样勇往直前。

《噬嗑》:《易经》中的一卦。

治天下之大用: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大畜》:《易经》中的一卦。

豮豕之牙:公猪的獠牙。

总摄:总揽。

机会:时机。

道之斯行:按照道去行动。

止之则戢:阻止它就会收敛。

豮支其势:公猪竖起自己的姿态。

止盗:制止盗窃。

刑杀日施:天天使用刑罚。

农桑之业:农业和手工业。

廉耻之道:廉洁和耻辱的道德。

虽赏之不窃也:即使奖赏他们也不会盗窃。

解:《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困难或问题得到解决,情况好转。

利西南:《易经》中的占卜术语,指有利于向西南方向行动。

无所往:没有特定方向或目标,表示没有特别需要前往的地方。

其来复吉:当问题解决后,重新开始或恢复是吉祥的。

有攸往,夙吉:如果还有需要前往的地方,尽早行动将会吉祥。

传曰:注释或解释说。

坤方:《易经》中的卦象,代表地,象征着广大、和平、柔顺。

体广大平易:地具有宽广和平易的性质。

天下之难方解:指国家或社会面临的困难刚刚得到解决。

烦苛严急:指繁琐、严酷和急迫的治理方式。

宽大简易:指宽容、广大和简单易行的治理方式。

纪纲:指国家的法纪和纲常。

法度:指法律和制度。

先代明王:指古代贤明的帝王。

救难定乱:指拯救困难和平定动乱。

未暇遽为:没有时间立即行动。

可久可继之治:指可以长期维持和继承的治理方式。

汉以下:自汉朝以来。

乱既除:动乱已经平息。

姑随时维持而已:只是随意维持现状而已。

善治:良好的治理。

来复:恢复或回归。

反正理:回归正道。

物必有则: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或原则。

父止于慈:父亲应该以慈爱为本。

子止于孝:儿子应该以孝顺为本。

君止于仁:君主应该以仁爱为本。

臣止于敬:臣子应该以敬畏为本。

万物庶事:所有的事物和事务。

悖:违背常理或道德。

顺治:社会秩序良好。

非能为物作则:不是为事物制定规则。

止之各于其所:让每个事物都回归到其应有的位置。

兑:《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喜悦、说。

贞:坚定、正直。

上顺天理:顺应天理。

下应人心:符合人心。

说道之至正至善:所说的道理是最正大和最善良的。

违道:违背正道。

干百姓之誉:追求百姓的赞誉。

苟说之道:不择手段地说。

君子之正道:君子的正道。

天地之施:天地之恩赐。

感之于心:在心中产生感动。

说服无斁:说服人心,没有疲倦。

不进则退:不前进就会后退。

无常止:没有固定的停止点。

衰乱至矣:衰败和混乱就会到来。

道已穷极:道路已经走到尽头。

通其变于未穷:在尚未走到尽头之前就通晓变化的规律。

尧、舜:古代的圣贤帝王尧和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八-治体-评注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这句话出自《程氏易传·解传》,是对《易经》中“解”卦的解读。‘解’卦象征着解脱、解救,这里的‘解’字,从字面上理解,即指解开、释放。‘利西南’指的是向西南方向前进有利,这在古代风水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象征着吉祥、顺利。‘无所往’意味着没有特定的方向,可以理解为无所拘束,无牵无挂。‘其来复吉’指的是无论从何方来,都是吉祥的,这里强调了灵活变通的重要性。‘有攸往,夙吉’则指出,如果有特定的目标,尽早行动则会吉祥。这一句话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变通中寻求平衡,在行动中把握时机。

传曰:西南,坤方,坤之体广大平易。当天下之难方解,人始离艰苦,不可复以烦苛严急治之,当济以宽大简易,乃其宜也。”这段话中,‘传’是对‘解’卦的进一步阐释。‘西南,坤方’中的‘坤’指的是地,坤方即西南方,象征着地的广大和平易。这里用地的象征意义来比喻治理国家,意味着在困难解除之后,应当采取宽厚、简易的治理方式,以适应民众的需求,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既解难而安平无事矣,是‘无所往’也,则当修复治之道,正纪纲,明法度,复先代明王之治,是‘来复’也,谓反正理也。”此段话进一步阐述了‘解’卦的含义。‘来复’意味着恢复,回归正道。在困难解除之后,应当修复治理之道,整顿纪纲,明确法度,恢复先代明王的治理方式,回归正理,体现了儒家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自古圣王救难定乱,其始未暇遽为也,既安定,则为可久可继之治。是汉以下,乱既除,则不复有为,姑随时维持而已,故不可能成善治,盖不知‘来复’之义也。”这段话批评了历史上的某些统治者,指出他们虽然能够解除乱象,但未能真正恢复治理之道,只是维持现状,不知‘来复’的真义,导致无法实现良好的治理。

‘有攸往,夙吉。’谓尚有当解之事,则早为之乃吉也。当解而未尽者,不早去,则将复盛。事之复生者,不早为,则将渐大。故‘夙则吉’也。”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及时性。如果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应当尽早解决,以免问题扩大,造成更大的困扰。‘夙则吉’即早做早好,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及时行乐’观念。

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这段话出自《程氏易传·艮传》,是对‘艮’卦的解读。‘艮’卦象征着静止、止步,这里用‘则’来表示规则、法则。这句话强调了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则,人应当遵循这些规则,才能达到和谐、安宁的状态。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艮’卦的含义。‘圣人’指的是具有道德智慧的人,他们能够使天下治理有序,并非因为他们制定了过多的规则,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使人们各自安于其位,遵循其规则。

兑。说而能贞,是以上顺天理,下应人心,说道之至正至善者也。若夫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者,苟说之道,违道不顺天,干誉非应人,苟取一时之说耳。非君子之正道。君子之道,其说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之于心而说服无斁。”这段话出自《程氏易传·兑传》,是对‘兑’卦的解读。‘兑’卦象征着喜悦、和悦,这里的‘说’即喜悦。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之道应当顺应天理,符合人心,追求至正至善,而不应违背道德规则,只图一时之誉。

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济之终,不进而止矣,无常止也,衰乱至矣。盖其道已穷极也。圣人至此奈何?曰:唯圣人为能通其变于未穷,不使至于极也,尧、舜是也,故有终而无乱。”这段话出自《程氏易传·既济传》,是对‘既济’卦的解读。‘既济’卦象征着事情已经完成,但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这句话强调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在事物发展到极致时,圣人能够洞察先机,及时调整,避免走向衰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变通’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八-治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4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