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创立了心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近思录》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总结,书中内容包括了他对“心学”的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修养、治理国家、教育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为重要的,心中若有道,行动就能合乎道德,因此治国平天下和修身养性都需从内心出发。书中的教义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伦理、教育和治理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五-克己-原文
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己,动可不慎乎!——周敦颐《通书·乾损益动>
濂溪先生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周敦颐《濂溪集》第九《养心亭说>
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视箴日: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迂;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忏,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二程文集》卷八《四箴>
<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传曰:陽,君子之道,故复为反善之义。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而复也。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之有?惟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谓其庶几,乃‘无祗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谓不欲逾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乃‘不远复’也。学问之道无他,惟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也。——《程氏易传·复传>
<晋>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历吉,无咎,贞吝。’传曰:人之自治,刚极则守道愈固,进极则迁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则虽伤于厉,而吉且无咎也。严厉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则有功也。虽自治有功,然非中和之道,故于贞正之道为可吝也。——《程氏易传·晋传>
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婬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程氏易传·晋传>
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若心有所比,以义之不可而决之,虽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盖人心一有所欲,则离道矣。故《夬》之九五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而《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程氏易传·夬传>
<节>之九二,不正之节也。以刚中正为节,如惩忿窒欲,损过抑有余是也。不正之节,如啬节于用,懦节于行是也。——《程氏易传·节传>
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则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可也。此原宪之问,夫子答以知其难,而不知其为仁。此圣人开示之深也。——《程氏易传·论语解>
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二程遗书》卷一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二程遗书》卷二上
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二程遗书》卷七
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移于乙之说,是否?伊川先生曰:是。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子而后能?曰:只被说得粗了,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怒也。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且如怒一人,对那一人说话,能无怒色否?不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此莫是甚难。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今人见有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劳矣。圣人之心如止水。——《二程遗书》卷十八
明道先生曰: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作,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二程外书》卷三
谢子与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是工夫?
谢曰:也只去个矜字,
曰:何故?
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里。
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
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二程外书》卷十二
横渠先生曰: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这欲,
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绵攻取之性也。
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
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张载《正蒙·诚明》
恶不仁,是不善未尝不知。
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
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
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张载《正蒙·中正》
有潜心于道,忽忽焉他虑引去者,此气也。
旧习缠绕,未能脱洒,毕竟无益,
但乐于旧习耳。
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
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
。——张载《论语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五-克己-译文
濂溪先生说:君子应该不断地在诚心上下功夫,但必须惩治自己的愤怒,抑制欲望,改正错误,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境界。乾卦的作用在于它的善行,增益和减损的最大原则莫过如此,圣人的旨意多么深远啊!‘吉凶悔吝都产生于行动’。哎呀,吉只有一次而已,行动怎能不小心呢!——周敦颐《通书·乾损益动》
濂溪先生说:孟子说:‘修养心性最好的方法是不贪图过多的欲望。’我认为修养心性不仅仅是减少欲望,而是要让它存留。因为减少欲望直到没有,没有欲望则诚意就能确立,智慧就能通达。诚意确立,就是贤德;智慧通达,就是圣德。——周敦颐《濂溪集》第九《养心亭说》
伊川先生说:颜渊问孔子如何克己复礼,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不要做。’这四点是身体的运用,由内心出发而应对外界,控制外在行为是为了修养内心。颜渊请求按照这些话去做,因此能够接近圣人。后来的学者要学习圣人,应该牢记并且不偏离。因此写下箴言来自我警醒。视箴说:心本来是空虚的,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留痕迹;掌握住关键,视之为准则。蒙蔽在眼前,内心就会迷失;控制外在,以使内心安定。克己复礼,时间久了就会变得真诚。听箴说:人有天生的本性,这是天性的根本;知道被外界事物诱惑而改变,就会失去正道。那些先知先觉的人,知道停止在正确的位置;排除邪恶,保持真诚,不符合礼的不要听。言箴说:人心的活动,因为言语而表达;禁止粗俗和狂妄,内心才能保持平静。这个枢纽机关,可以引发战争也可以带来和平;吉凶荣辱,都是由它引起的。容易冲动就会失去,烦恼过多就会疲惫;自己放任,他人就会产生反感。不符合道义的话,要敬重啊!动箴说:智者知道事情的关键,在思考中保持真诚;有志之士坚持行动,在行为中保持忠诚。顺应道理就会宽裕,追求欲望就会危险;即使是在紧急时刻也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保持谨慎;习惯与性格形成,最终都会成为圣贤。——《二程文集》卷八《四箴》
《复》卦的初九爻辞说:‘及时回头,不会有悔恨,大吉。’传文说:阳,是君子之道的象征,所以复卦意味着返回善道。初,是返回得最早的,这就是不远就返回。失去了然后能够返回,不失去又有什么返回的呢?只有失去得不远然后能够返回,才不会后悔,这是极大的善行和大吉大利。颜回没有明显的过失,孔子说他几乎做到了,这就是‘不会有悔恨’。过失在未显现之前就改正了,有什么后悔的呢?既然没有能够‘不努力就能做到’,所谓不想要越过界限,这就是有过失。然而他明智而刚毅,一旦有不善的行为,未曾不知道;知道了,未曾不立刻改正,所以不至于后悔,这就是‘及时回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知道不善就迅速改正,去追求善行。——《程氏易传·复传》
《晋》卦的上九爻辞说:‘晋卦到了顶点,就像用刀割角,只用来攻打城邑,经过吉利,没有灾祸,占卜时谨慎。’传文说:人自我修养,刚极则坚守道义更加坚定,进步极则改正错误更加迅速。像上九这样的,用来自我修养,即使受到伤害,也是吉利且没有灾祸的。严厉并不是安和之道,但在自我修养上有功效。虽然自我修养有功效,但不是中和之道,所以在坚持正道时应该谨慎。——《程氏易传·晋传》
损卦的意义在于减少过失而回归中正,减少表面的浮华而回归本质。天下的害处,无不源于末端的胜利。高大的宫室,起源于宫室本身;酒池肉林,起源于饮食;残忍的刑罚,起源于刑罚本身;穷兵黩武,起源于征讨。所有人的欲望过度,都源于对生活的追求。先王制定根本的原则,这是天理;后来的人流于末端,这是人的欲望。损的意义,就是减少人的欲望以恢复天理而已。——《程氏易传·晋传》
人心正直意念真诚,才能达到中正之道,并且充实光辉。如果心有所偏,因为道义的不可能而决定放弃,虽然外在行为不失中正之道,可以没有过错,但还没有达到光大的境界。人心一旦有所欲望,就会偏离正道。所以《夬》卦的九五爻辞说:‘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而《象》辞说:‘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孔子在这里,显示了他对人意的深刻理解。——《程氏易传·夬传》
《节》卦的九二爻辞,是不正的节制。以刚中正为节制,比如惩治愤怒、抑制欲望,减少过失、抑制多余的是节制。不正的节制,比如节俭使用、懦弱行事的是节制。——《程氏易传·节传》
人如果没有骄慢、自夸、怨恨、欲望,只有仁者能够做到。有了这些而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表现出来,这也很难能可贵,但还不能称之为仁。这是原宪问孔子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知道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不知道这就是仁。这是圣人深刻的开示。——《程氏易传·论语解》
明道先生说:义理和客气常常是相互胜负的,只要看它们消长的多少,就能区分君子和小人。义理得到的越来越多,就能自然地了解客气,消散得越来越少,消散尽了的就是大贤。——《二程遗书》卷一
尧夫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是温润的东西,如果用两块玉相互摩擦,一定摩擦不成,必须得到一个粗糙的物体,才能磨出来。比如君子和小人相处,被小人欺负,就要反省、敬畏、避免冲突,动心忍性,增强预防,这样就能明白道理。——《二程遗书》卷二上
问:不迁怒,不贰过,是什么意思?《语录》中有怒甲不移于乙的说法,这是否正确?伊川先生说:是的。说:如果这样,那很容易,为什么等到颜回才能做到呢?说:只是说得过于简单了,你们就认为容易,这其实是最难的,必须理解为什么不会迁怒。比如舜诛杀四凶,愤怒在四凶身上,舜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是因为人有该愤怒的事情而愤怒,圣人的心本来就没有愤怒。比如明镜,好的东西来时就会看到它是好的,坏的东西来时就会看到它是坏的,镜子本身哪里有好坏呢?世上的人,有在室内愤怒而在市场上脸色不好的人。比如愤怒一个人,对着那个人说话,能没有愤怒的表情吗?不能对一个人愤怒而对别人不愤怒的人,能够忍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深知义理了。如果圣人因为外界事物而未曾有愤怒,这难道不是更难吗?君子被事物所役使,小人被事物所役使。现在的人看到有值得喜悦或愤怒的事情,自己就会投入其中,这也是很辛苦的。圣人的心就像静止的水面。——《二程遗书》卷十八
明道先生说:人最先是看,如果不合礼的看了,那就是所谓的‘开眼就错了’。其次是听、说、动,有先后的顺序。人能够克制自己,心胸就会宽广,身体就会健康,抬头不会感到羞愧,低头不会感到惭愧,快乐是显而易见的。有停止就有饥饿。——《二程外书》卷三
谢子与伊川先生分别了一年,去拜访他,伊川先生说:分别一年了,你做了哪些功夫?谢子说:也只是去掉了一些骄傲自大的心态。伊川先生问:为什么?谢子说:我仔细检查自己的行为,发现病痛都出在这里。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罪过,才有进步的可能。伊川先生点头,然后对在座的同学们说:这个人学习,是那种切问近思的人。
横渠先生说:‘深入理解气是万物的根本,要克服气的欲望。口腹之欲在饮食上,鼻舌之欲在气味上,这些都是不断追求的欲望。懂得道德的人,对这些欲望只是感到厌弃,不会让这些欲望累及自己的心,不会因为小害而损害大益,不会因为末节而失去根本。’
厌恶不仁,是因为不善的行为未曾不知道。只是喜欢仁而不厌恶不仁,那么习惯上就不会察觉,行为上也不会显著,所以只是善良未必就是正义,只是正确未必就是仁义。喜欢仁而厌恶不仁,才能完全理解仁义之道。
有那些潜心于道的人,却因为其他杂念而分心,这是气的干扰。旧有的习惯缠绕,不能摆脱,最终没有益处,只是沉溺于旧习惯。古人想要得到朋友,就像得到琴瑟和简编一样,常常让自己的心沉浸在其中。只有圣人知道朋友带来的益处很多,所以乐于朋友来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五-克己-注解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
乾乾不息于诚:乾乾:勤奋不懈的样子;诚:真诚。指君子应不断地追求真诚,不懈努力。
惩忿窒欲:惩:克制;忿:愤怒;窒:遏制;欲:欲望。指克制愤怒,遏制欲望。
迁善改过:迁:改变;善:好的行为;过:错误。指改变不好的行为,改正错误。
损益:损:减少;益:增加。指减少损害,增加利益。
圣人之旨:圣人之旨:圣人的意图或教诲。
吉凶悔吝生乎动:吉凶悔吝:吉祥、凶险、后悔、吝啬;动:行动。指人的行动会产生吉祥或凶险、后悔或吝啬的结果。
养心:指培养和修养自己的心灵。
寡欲:寡:少;欲:欲望。指减少欲望。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恢复礼制。指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社会礼制。
非礼勿视:非礼:不符合礼制的;勿:不要。指不要看那些不符合礼制的东西。
非礼勿听:非礼勿听:不听那些不符合礼制的话。
非礼勿言:非礼勿言:不说那些不符合礼制的话。
非礼勿动:非礼勿动:不做那些不符合礼制的事。
身之用:身体的作用或功能。
中:内心,精神。
外:外部行为,外在表现。
制于外:从外部加以控制。
养中也:培养内心的修养。
元吉:极大的吉祥。
反善:返回善道。
阳:指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失而后有复:失去之后才能有所恢复。
不勉而中:不刻意追求而能自然达到中庸之道。
不欲逾矩:不想要超过一定的界限。
无咎:没有过错。
贞吝:正而谨慎。
损过而就中:减少错误而回归中庸之道。
损浮末而就本实:减少表面的浮华而回归本质的实在。
峻宇雕墙:高大的宫室和精美的墙壁,指奢侈的建筑。
酒池肉林:酒池和肉林,指奢侈的宴乐。
淫酷残忍:过度残酷和残忍的行为。
穷兵黩武:用尽兵力,好战。
奉养:供养,指过度的物质享受。
天理:宇宙自然的法则。
人欲:人的欲望。
克、伐、怨、欲:自夸、骄傲、怨恨、欲望。
仁者:有仁爱之心的人。
义理:正确的道理和原则。
客气:个人的情绪和欲望。
消长:减少和增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别人的批评可以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潜隐未发:潜在的情感或欲望尚未表现出来。
不迁怒: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
不贰过: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开目便错了:一开始看就错了,指一开始就违背了礼制。
心广体胖:心情舒畅,身体安康。
仰不愧,俯不作:抬头无愧,低头不惭愧,指心地坦荡。
伊川先生:伊川先生指的是程颐,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的弟弟,与程颢并称‘二程’,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工夫:工夫在这里指的是修身养性的功夫,即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矜:矜字在这里指的是自大、骄傲的心态。
病痛:病痛指的是人的缺点和错误。
罪过:罪过指的是人的过错和罪恶。
向进处:向进处指的是进步的方向和途径。
横渠先生:横渠先生指的是张载,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气之本:气之本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即元气。
攻取:攻取指的是追求、获取。
欲:欲指的是人的欲望。
德:德指的是道德,即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厌:厌指的是满足、不追求更多的欲望。
仁:仁指的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即爱人、仁爱。
义:义指的是正义、公正。
气:气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气质、性格。
旧习:旧习指的是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
脱洒:脱洒指的是摆脱、超越。
琴瑟简编:琴瑟简编指的是古代的乐器和书籍,这里比喻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圣人:圣人指的是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五-克己-评注
谢子与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是工夫?谢曰:也只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
这段话出自《二程外书》卷十二,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伊川先生(程颐)与谢子(谢良佐)的对话中,伊川先生首先询问谢子相别一年的工夫如何,谢子回答说自己只是去掉了骄傲自大的心态。伊川先生进一步指出,这种心态的改变是修养过程中的关键,因为所有的病痛都源于此。这里的‘病痛’指的是人的私欲和过错,而‘去矜’则是对自我私欲的克制和修正。伊川先生的回答强调了道德修养中自我反省和修正的重要性,体现了程朱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的修养原则。
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伊川先生点头认可谢子的回答,并对在座的同志说,谢子是一个勤于提问、深入思考的人。这里的‘切问近思’是对谢子学习态度的赞扬,也是对学者应有的学习态度的强调。程朱理学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性的修养,因此‘切问近思’的学习态度尤为重要。
横渠先生曰:“湛一气之本,攻取气这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绵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这段话出自张载的《正蒙·诚明》,横渠先生(张载)在这里阐述了他的气论和道德修养观。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是纯一的,但人的欲望会攻击这种纯一性。他通过饮食、嗅觉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人的欲望如何影响本性的纯一。张载强调,真正的道德修养者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小利所迷惑,保持本性的纯一。
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张载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者应该能够超越日常的欲望,不被它们所累,从而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本性的完整。
恶不仁,是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这段话同样出自张载的《正蒙·中正》,张载在这里讨论了仁义道德的问题。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喜欢仁而厌恶不仁,那么他的行为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善,而不是真正的义和仁。真正的仁义之道,需要同时厌恶不仁,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有潜心于道,忽忽焉他虑引去者,此气也。旧习缠绕,未能脱洒,毕竟无益,但乐于旧习耳。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
这段话出自张载的《论语说》,张载在这里讨论了道德修养中朋友的作用。他认为,那些专注于道德修养的人,可能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分心。张载指出,旧有的习惯和缠绕可能会阻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应该努力摆脱这些束缚。他还提到,古代的圣人通过琴瑟和简编来寻求朋友,以此来帮助自己保持专注。张载认为,真正的圣人知道朋友对自己的益处,因此乐于接受朋友的帮助。这段话反映了张载对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