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创立了心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近思录》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总结,书中内容包括了他对“心学”的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修养、治理国家、教育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为重要的,心中若有道,行动就能合乎道德,因此治国平天下和修身养性都需从内心出发。书中的教义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伦理、教育和治理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九-制度-原文
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
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婬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
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
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
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致治者,远哉!——周敦颐《通书·乐上》
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师,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
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
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
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
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
择其学明德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
择士入学,县升之州,州宾兴于太学,太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
凡选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
——《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明道先生论十事:一曰师傅,二曰六官,三曰经界,四曰乡党,五曰贡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泽,十曰分数。
其言曰:无古今,无治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王之法可改。
后世能尽其道则大治,或用其偏则小康。
此历代彰灼著明之效也。
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徇名而遂废其实,此则陋儒之见,何足以论治道哉!
然倘谓今之人情,皆已异于古,先王之迹,不可复于今,趣便目前,不务高远,则亦恐非大有为之论,而未足以济当今之极弊也。
——《工程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
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时,人君必有师、傅、保之官。
“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保其身体。”
后世作事无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规过而不知养德,傅德之道,固已疏矣;保身体之法,复无闻焉。
臣以为傅德义者,在乎防见闻之非,节嗜好之过;保身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
今既不设保傅之官,则此责皆在经筵,欲乞皇帝在宫中言动服食,皆使经筵官知之,有剪桐之戏,则随事箴规;违持养之方,则应时谏止。
——《二程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二札子》
伊川先生《看详三学条制》云:旧制,公私试补,盖无虚月。
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
请改试为课,有所未至,则学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
制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宾、吏师斋,立检察士人行检等法。
又云:自元丰后,设利诱之法,增国学解额至五百人,来者奔凑,舍父母之养,忘骨肉之爱,往来道路,旅离他土。
人心日偷,士风日薄。
今欲量留一百人,余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额窄处,自然士人各安乡土,养其孝爱之心,息其奔趋流浪之志,风俗亦当稍厚。
又云:三舍升补之法,皆案文责迹。
有司之事,非痒序育材论秀之道。
盖朝廷授法,必达乎下。
长官守法而不得有为,是以事成于下,而下得以制其上。
此后世所以不治也。
或曰:“长贰得人则善矣。或非其人,不若防闲详密,可循守也。”
殊不知先王制法,待人而行,未闻立不得人之法也。
苟长贰非人,不知教育之道,徒守虚文密法,果足以成人才乎?
——《二程文集》卷八
《明道先生行状》云:先生为泽州晋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教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
度乡材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劝,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
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
行旅出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
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母与之语。
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
教者不善,则为易置。
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
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心。
——《二程文集》卷十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九-制度-译文
濂溪先生说:古代的圣王制定礼法,修养教化,使三纲五常端正,九类政事有序,百姓和谐,万物各得其所,于是创作音乐来宣泄八种风气,以平息天下的情绪。因此,音乐的声音淡雅而不伤人,和谐而不流俗,进入人的耳朵,感动人的心灵,没有人不感到淡雅和谐。淡雅则欲望之心平静,和谐则急躁之心舒缓。悠扬平和,是德行的极致;天下归心于中正,是治理的极致;这就是说道与天地相配,是古代的极致。后世礼法不修,政令刑罚混乱,纵欲败坏法度,百姓困苦,说古代的音乐不值得听。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声兴起,淫靡愁怨,引导欲望增加悲伤,无法自我控制。因此出现了背叛君主、抛弃父亲,轻视生命、败坏伦理的行为,这是无法禁止的。唉!古代的音乐用来平息人心,现在用来助长欲望;古代用来宣扬教化,现在用来增长怨恨。如果不恢复古代的礼法,不改变现在的音乐,而想要达到治理的目的,那真是太远了!——周敦颐《通书·乐上》
明道先生在朝廷上发言说:治理天下以端正风俗、得到贤才为基础。应该首先用礼节任命近侍的贤儒和百官,全心全意地推举访问,有德行和事业完备,足以成为楷模的人,其次是那些有坚定志向、好学不倦,才能良好、品行端正的人,邀请他们、敦促他们,聚集在京城,让他们日夜相互讲解明白正道。他们的学问必须以人伦为本,明白物理。他们的教育从小学的洒扫应对开始,修养孝悌忠信,周旋于礼乐之间,他们用来引导、激励、逐渐熏陶成就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顺序,关键在于选择善行修养自己,至于教化天下,从乡民可以到达圣人的道路。他们的学问和行为都符合这个标准,就是有德行的人。选择那些见识明达、可以进一步行善的人,让他们每天接受教育。选择那些学问明确、品德尊贵的人,担任太学的教师,其次是分教天下的学校。选择士人入学,县里推荐到州里,州里在太学进行选拔,太学聚集起来教育他们,每年在朝廷上讨论他们的贤能和才能。所有选拔士人的方法,都是以品行端正、居家孝顺悌亲、有廉耻礼让、通晓学业、明白治道的人为标准。——《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明道先生论述十件事:一是师傅,二是六官,三是经界,四是乡党,五是贡士,六是兵役,七是民食,八是四民,九是山泽,十是分数。他说:无论古今,无论治乱,如果人民的道理有尽头,那么圣王的法律可以改变。后世如果能完全实行这些道理,就可以达到大治;或者只实行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达到小康。这是历代显著明显的效果。如果只是知道泥古不化,不能应用于现在,只是想要追求虚名而废弃实质,那么这就是浅薄儒者的见识,哪里足以谈论治道呢!然而如果认为现在的人情都已经与古代不同,先王的遗迹不能在现在重现,只顾眼前利益,不追求高远的理想,那么这也恐怕不是大有作为的言论,也不足以解决当今的极端弊病。——《工程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
伊川先生上疏说: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君主必须有师傅、傅相、保傅这样的官职。“师傅,是教导道德的;傅相,是传授德义的;保傅,是保护身体的。”后世做事没有根本,知道追求治理却不知道端正君主,知道规劝过错却不知道培养德行,传授德义的方法已经疏远了;保护身体的方法也听不见了。我认为传授德义的人,在于防止见闻的错误,节制嗜好的过度;保护身体的人,在于适宜地安排起居,保持敬畏谨慎之心。现在既然不设立保傅的官职,那么这个责任都在经筵上,我请求皇帝在宫中的言行饮食,都让经筵的官员知道,有不当之处,就随时规劝;违背了持养的方法,就及时劝止。——《二程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二札子》
伊川先生在《看详三学条制》中说:旧的制度,公私考试补缺,从来没有空月。学校是礼义为先的地方,却每月都进行竞争,这根本不是教养的方法。请将考试改为课程,有所不足,就由学官召来教导,不再评定高下。设立尊贤堂,以邀请天下的道德之士,以及设置待宾、吏师斋,建立检查士人行为等法律。又说:自元丰年后,设立利诱之法,增加国子监的解额至五百人,来的人络绎不绝,舍弃父母的养育,忘记骨肉之情,奔波在路上,流浪在异地。人心日益偷懒,士风日益淡薄。现在想要留下大约一百人,其余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额较少的地方,自然士人各安乡土,培养他们的孝爱之心,熄灭他们奔走流浪的念头,风俗也会逐渐变得醇厚。又说:三舍升补的方法,都是按照文书记录的痕迹。这是官府的事情,不是学校培养人才、选拔优秀人才的方法。因为朝廷颁布的法令,必须传达到底层。长官遵守法律却不能有所作为,所以事情在下面完成,下面的人可以制约上面的人。这就是后世不治理的原因。有人说:“如果长贰得人就好。如果不得人,不如防范严密,可以遵守。”却不知道先王制定法律,是根据人来制定的,从未听说过制定不得人的法律。如果长贰不是合适的人选,不知道教育的方法,只是遵守空文密法,真的能够培养出人才吗?——《二程文集》卷八
《明道先生行状》中说:先生担任泽州晋城令,百姓有事到县城,一定告诉他们要教悌忠信,在家要事奉父兄,外出要事奉长辈。根据乡里的远近分配为伍保,让他们相互鼓励,患难时相互帮助,让奸邪之人无处容身。对于孤寡残疾的人,责成亲戚乡党照顾,使他们不失去依靠。行旅路过此地的人,生病都有人照顾。各个乡里都有学校,闲暇时亲自去,召集父母与他们交谈。孩子们读书,亲自为他们正音断句。教得不好,就更换老师。选择优秀子弟聚集起来教育他们。乡民组织社会活动,为他们设立规则,表彰善行,鼓励人们向善。——《二程文集》卷十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九-制度-注解
古圣王:古代的圣明君主,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卓越智慧和道德的统治者。
礼法:古代社会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
教化: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来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纲:古代儒家伦理中的三条基本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九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分类方法,指九种基本的事物类别。
太和:指和谐、和平的状态。
八风之气:指音乐中八种不同的风格或情感。
政刑:政治制度和法律刑罚。
苛紊:过于严苛和混乱。
纵欲:过度追求个人欲望。
败度:破坏常规和道德规范。
下民:指平民百姓。
妖婬:指淫荡不端的行为。
愁怨:忧愁和怨恨。
道配天地:指道德与天地相匹配,是至高无上的。
古乐:古代的音乐,被认为具有教化和安抚人心的作用。
新声:指新的音乐风格。
道:儒家哲学中的道德原则和宇宙的根本原理。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伦理规范。
物理:事物的自然规律。
小学:古代的初级教育阶段,主要教授基本知识和道德规范。
孝弟: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忠信:忠诚和诚信。
乡党: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贡士:古代通过考试选拔的士人,有资格进入朝廷服务。
兵役:国家征召公民服兵役。
民食:民众的粮食供应。
四民:古代的四种社会阶层,即士、农、工、商。
山泽:山和湖泊,指自然资源。
分数:古代的一种计数单位,相当于十分之一。
生民:指民众,人民。
师、傅、保:古代君主的辅佐官员,分别负责教导、培养品德和保护身体。
经筵:古代皇帝的书房,皇帝在此阅读经书和接受教育。
教养:教育和培养。
礼义:礼仪和道义。
学校:古代的教育机构。
痒序:古代的学校,也是基层行政单位。
育材:培养人才。
秀:优秀的人才。
长贰:古代的官员,长指高级官员,贰指副职官员。
防闲:预防和限制。
详密:周密细致。
虚文密法:空洞的文字和过于严密的法规。
教悌忠信:教育民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和诚信。
伍保:古代的基层组织,用于管理民众。
校:学校。
科条:规章制度。
旌别:表彰和区分。
劝心:鼓励和激励之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九-制度-评注
濂溪先生在《通书·乐上》中,以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开篇,阐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三纲正,九畴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伦理的重视,而‘百姓太和,万物咸若’则描绘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图景。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流’的描述,传达了音乐应具有的淡雅与和谐之美,这种美能够平抚人心,使人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对调节人心欲望和情绪的作用。濂溪先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体现,是治国平天下的工具,而‘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则是对音乐最高境界的概括。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反映了作者对后世社会道德沦丧、政治腐败的批判。‘代变新声,妖婬愁怨’则是对当时音乐风气的批评,认为这种音乐引导人们追求欲望,增加悲伤,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致治者,远哉!’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复古的强烈主张,认为只有恢复古礼,改变现在的音乐,才能实现社会的治理。
在《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中,明道先生强调了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正风俗、得贤才。他提出了选拔贤儒、重视教育、讲明正学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表明了教育的根本在于人伦道德和物理知识的结合,而‘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则强调了教育的循序渐进。
明道先生在《工程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中提出了十项治理国家的建议,包括师傅、六官、经界等,他认为这些措施是圣王之法,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不可泥古不化。‘无古今,无治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王之法可改’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变法思想。
伊川先生在《二程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二札子》中提出了设立保傅之官的建议,认为这是培养君王德行的重要途径。‘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保其身体’这句话概括了保傅之官的职责,即教导道德、培养德行、保护身体。
在《二程文集》卷八《看详三学条制》中,伊川先生对旧制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改革教育制度的建议,包括改试为课、设立尊贤堂、量留学生等。他认为这些改革有助于培养人才,改善士风。
《明道先生行状》中记载了明道先生在泽州晋城任令期间的事迹,他注重教化民众,提倡孝悌忠信,通过设立学校、组织乡民等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教者不善,则为易置’表明了他对教育质量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