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创立了心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近思录》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总结,书中内容包括了他对“心学”的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修养、治理国家、教育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为重要的,心中若有道,行动就能合乎道德,因此治国平天下和修身养性都需从内心出发。书中的教义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伦理、教育和治理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三-致知-原文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伊川先生答门人曰:孔孟之门,岂皆贤哲?固多众人。以众人观对贤,弗识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是故求而后得。今诸君于颐言,才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异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
——《二程文集》卷九《答门人书>
伊川先生答横渠先生曰: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愿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
——《二程文集》卷九《答横渠先生书>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道而致心疾者。
——《二程遗书》卷二上
所谓“日月至焉”与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己,欲学之须熟玩味圣人之气象,不可只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章。
——《二程遗书》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伊川先生曰:学者固当勉强,然须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如子所方,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道。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顺理事,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煞有深浅。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经义,与今无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时自别。
——《二程遗书》卷十八
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卷十八
“思曰睿”,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盖人之知识,于这里蔽着,虽强思亦不通。
——《二程遗书》卷十八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曰:不必如此说。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
——《二程遗书》卷十八
横渠先生答范巽之曰:所访物怪神奸,此非难语,顾未必信耳。孟子所谓“知性知天”,学者至于知天,则物所从出,当源源自见。知所从出,则物之当有当无,莫不心喻,亦不待语而后知。诸公所论,但守之不失,不为异端所劫,进进不己,则物怪不须辨,异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胜矣。若欲委之无穷,付之不可知,则学为疑挠,智为物昏,交来无间,卒无以自存,而溺于怪妄必矣。
——《横渠文集>
义理有疑,则濯去早见,以来新意。心中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得朋友之助,一日间朋友论著,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讲论,久则自觉进也。
——《横渠文集>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远处。如近处怎生通要凿教深远得?扬子曰:“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颐与改之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
——《二程遗书》卷十八
学者不泥文义者,又全背却远去。理会文义者,又滞泥不通。如子濯孺子为将之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师之意,人须就上边理会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万章问舜完廪浚井事,孟子只答他大意,人须要理会:浚井如何出得来?完廪又怎么下得来?若此之学,徒费心力。
——《二程遗书》卷十八
问:莹中尝爱文中子:或问学《易》,子曰:“终日乾乾可也。”此语最尽。文王所以为圣,亦只是个不已。先生曰:凡说经义,如只管节节推上去,可知是尽。夫终日乾乾,未尽得《易》。据此一句,只做得九三使。若谓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渐渐推去,自然是尽。只是理不如此。
——《二程遗书》卷十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张绎曰:此便是无穷。先生曰:固是道无穷。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
——《二程遗书》卷十九
16、今人不会读书,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为?”须是未读《诗》时,不达于政,不能专对。既读《诗》后,便达于政,能专对四方始是。读书“人而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须是未读《诗》时如面墙,到读了后便不面墙,方是有验。大抵读书只此便是法。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是这个人,及读了后来,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二程遗书》卷十九
17、焞初到,问为学之方。先生曰:公要知为学须是读书。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颐因少时读书贪多,如今多忘了。须是将圣人言语玩味,入心记著,然后力去行之,自有所得。——《二程外书》
18、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二程遗书》卷十八
19、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
20、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这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21、“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二程遗书》卷三
22、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终曰:“百尔君子,不知德性。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归于正也。又曰:伯淳尝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又曰:古人所以贵亲炙之也。——《二程外书》卷十二
23、《中庸》之出,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其书虽杂记,更不分精粗,一滚说了。今人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说本便遗却末。——《二程遗书》卷十五
24、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淹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得意,则存乎人焉。——《二程文集》卷八《易传序>
25、伊川先生答张闳中书日:《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不少进尔。来书云:“《易》之义本起于数。”谓义起于数则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二程文集》卷九《苔张闳中书>
26、问: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先生云:亦不妨,只看如何用。当储贰则作储贰使。九四近君,便作储贰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执一事,则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了。——《工程遗书》卷十九
27、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因问:《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处否?先生日:是何无用?如“厚德载物”,人君安可不用?——《二程遗书》卷十九
28、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若念得不熟,与就上添一德亦觉多,就上减一德亦不觉少,譬如不识此兀子,若减一只脚,亦不知是少,若添一只,亦不知是多。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二程外书》卷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三-致知-译文
伊川先生回答朱长文书说:心能够通晓道,然后才能分辨是非,就像拿着秤砣来衡量轻重一样,孟子所说的‘知言’就是这样。心如果不能通晓道,却去评判古人的是非,就像不拿着秤砣去衡量轻重,竭尽目力,劳神伤智,即使有时候猜对了,也只是古人所说的‘屡试屡中’,君子是不看重这种做法的。
伊川先生回答门人说:孔子的门下,难道都是贤哲吗?当然有很多普通人。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评判贤人,不认识的人有很多。正因为不敢相信自己而相信自己的老师,所以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现在你们对于我的话,如果觉得不符合自己的理解,就不再去思考,这就是最终意见不同的原因。不应该就这样放下,更要深思,这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伊川先生回答横渠先生说:你所论述的大致内容,有苦心极力之象,但没有宽裕温厚之气。不是明睿之光照耀,而是经过深入的探索才达到这个程度,所以你的观点经常有所偏颇,言辞中有时显得阻塞。小有出入是常有的事。我更希望你能完善自己的思考,深入理解义理,将来一定能自己理顺。
想要知道是否得到了什么,可以在心气和思虑上感受。思虑有所得,心中感到愉悦,充满信心,这是真正得到了。思虑有所得,但心气和精力消耗很大,这是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只是勉强猜测。曾经有人说我因为学道,思虑变得心虚。我说:人的血气本来就有虚实之分。疾病的发生,即使是圣贤也难以避免。但我从未听说过有圣贤因为学道而导致心病的。
所谓‘日月至焉’和‘久而不息’,虽然所见到的规模大致相似,但它们的意味和气象却完全不同,必须潜心体会,深入思考,才能有所领悟。学者如果不学习圣人,那就罢了,如果想要学习圣人,就必须深入理解圣人的气象,不能只从表面上去理解,这样只是停留在讲论文章的层面。
问:忠诚、诚信、增进德行的事情,固然可以勉强去做。但获得知识却非常困难。伊川先生说:学者固然应该勉强去做,但必须在理解之后才能付诸行动。如果不理解,只是看着尧的行事,却缺乏尧的聪明睿智,怎么可能做得像他一样呢?就像你所说的,是坚定地相信并坚守它,而不是固有的。在没有获得知识之前,就想要真诚,这是超越阶段。勉强去做的事情,怎么能持久呢?除非理解了道理,自然会乐于遵循正道。人的本性本善,遵循道理行事,这是顺应事物,本来也不难。只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就随意安排,所以说难。
所有的事物都有其道理,必须深入探究这些道理。探究道理的方法有很多,或者通过读书讲明义理,或者评论古今人物,辨别是非,或者应对事物,妥善处理,这些都是探究道理。有人问:格物需要一件一件地格,还是只格一件就能知晓所有道理?回答说:怎么能那么容易就贯通了呢?如果只格一件,就能通晓所有道理,即使是颜回也不敢这么说。必须是今天格一件,明天格一件,积累多了,自然会贯通。
思虑久了,睿智自然会生。如果在某件事情上思考没有得到,就换另一件事情去思考,不要专注于同一件事情。因为人的知识,可能会在这里受到阻碍,即使强行思考也无法通达。
问:观察事物和自我反省,是否是因为看到事物而反过来求诸自身?回答说:不必这样说。事物和我是同一个道理,只要明白了那一边,也就明白了这一边,这是内外合一的道理。又问:获得知识先从四端(仁、义、礼、智)入手,怎么样?回答说:从性情入手,固然贴近自身。但一草一木都有其理,必须去观察。
横渠先生回答范巽之说:你所询问的怪异事物和邪恶之人,这不是难以讨论的话题,只是未必会相信。孟子所说的‘知性知天’,学者如果能够理解天,那么事物的起源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知道了事物的起源,那么事物的存在与否,都能在心中明了,也就不需要言语来告知。你们所讨论的,只要坚守不偏离,不被异端所动摇,不断进步,那么怪异的事物不需要去辨识,异端也不需要去攻击。不超过一年,我的道就会胜出。如果想要放弃,任其无穷无尽,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怀疑,智慧就会变得混乱,交流没有间断,最终无法自存,而陷入怪异的幻想中。
对于义理有疑问,就应该尽早清洗掉旧的见解,以接受新的观点。心中有所领悟,就立即记录下来,如果不思考,就会再次堵塞。
所有的文字解释,只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自然就能看到其中的道理。道理只是人的道理,非常清晰,就像一条平坦的道路。《诗经》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有人说:圣人的话恐怕不能浅显地理解。回答说:圣人的话,自然有浅显的地方,也有深远的地方。就像浅显的地方怎么才能通向深远呢?扬子说:‘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我修改一下说:‘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
学者如果不拘泥于文字的意义,就会完全背离原文。而拘泥于文字意义的人,又会停滞不前。就像子濯孺子为将的事情,孟子只取其不背叛老师的意思,人们必须从这方面去理解事君之道。又如万章问舜修廪浚井的事情,孟子只回答了他的大意,人们必须理解:修廪如何才能完成?浚井又怎么下去?这样的学习,只是浪费了精力。
问:莹中曾经喜欢文中子,有人问学《易经》,子说:‘终日乾乾可也。’这句话说得最透彻。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也只是因为他不懈地努力。先生说:所有解释经义,如果只是不断地往上推,就可以知道是彻底的。但‘终日乾乾’并不能完全理解《易经》。根据这句话,只能做到九三使。如果说乾乾是不懈,不懈又是道,逐渐推去,自然是彻底。只是道理不是这样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说的是道的本体就是这样,这里必须自己体会。张绎说:这就是无穷。先生说:当然,道是无穷的。但怎么能用一个‘无穷’就完全理解它呢?
现在的人不懂得如何读书,就像说:‘背诵《诗经》三百篇,给他政务去处理,却处理不好;派他到四方去,也不能专一应对,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应该是没有读《诗经》之前,对政务不熟悉,不能专一应对。读了《诗经》之后,才能处理政务,能够专一应对四方,这才是正确的。读书‘人而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应该是没有读《诗经》时像面对墙壁一样迷茫,读到之后便不再迷茫,这才是有成效的。大体上读书的方法就是这样。
刚到的时候,问学习的方术。先生说:‘你要知道学习必须读书。书不必看很多,要懂得其要领。看很多却不懂其要领,就像书肆一样。我因为年轻时读书贪多,现在很多都忘记了。应该将圣人的话细细品味,记在心里,然后努力去实践,自然会得到收获。
学者首先应该读《论语》和《孟子》。彻底理解了《论语》和《孟子》,自然会有要领之处,用这个去观察其他经典就会轻松很多。《论语》和《孟子》就像尺子和秤一样,用这个去衡量事物,自然能看出长短轻重。
读《论语》的人,只需将其中弟子的提问当作自己的提问,将圣人的回答当作今天听到的,自然会有收获。如果能深入地研究《论语》和《孟子》,将来涵养性情,就能大大提升气质!
读书的人应当观察圣人作经的意图,以及圣人用心之处,以及圣人成为圣人的过程,以及我之所以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以及没有得到的东西。逐句去探究,白天背诵并品味,半夜醒来思考,保持平和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气息,消除疑惑,就能领悟圣人的见解。
‘兴于《诗》’的人,吟咏性情,涵养道德之中并激发情感,有‘我与点’的气象。
谢显道说:明道先生擅长讲解《诗经》,他从不逐字逐句解释,只是优游地品味,吟咏上下文,就能让人有所收获。‘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考得非常深切。最后说:‘百尔君子,不知德性。不嫉妒不贪求,何必不藏!’回归正道。又说:伯淳曾经讲解《诗经》,并不下一个字的训诂,有时只转一两字,点拨地念过,就能让人省悟。又说:古人之所以重视亲自聆听,就是这个道理。
《中庸》的出现,是孔门传授下来的,由子思和孟子完成。这本书虽然是杂记,但并不分精粗,一气说了。现在的人谈论道,常说高深的就忽略了浅显的,说根本的就忽略了末节。
伊川先生的《易经传》序言说:《易经》,是变化无常的,要随时变化以顺应道。这本书内容广泛详尽,用来顺应性命之理,通晓幽明之故,穷尽事物之情,并展示开物成物的道理。圣人对后世的忧虑,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虽然距离古代已经很远了,但遗留下来的经典仍然存在。然而,前儒因为误解而传述,后学因为背诵而忘记了其中的味道。自秦朝以后,就没有传承了。我生在千年之后,哀悼这些文化的沉寂,希望后人能够沿着源头寻找,这就是我作《传》的原因。《易经》有圣人之道四: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的道理,进退存亡的道路,都在辞中。推辞考卦,可以知道变化,象和占在其中了。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有得到辞却不能理解其意的人,但从未有得不到辞却能理解其意的人。最微妙的道理,最明显的象。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所以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我所传授的是辞,由辞得意,则存乎人焉。
伊川先生回答张闳中书的信中说:《易经传》尚未传世,自己虽然精力未衰,还是希望有所进步。来信说:‘《易经》的意义起源于数。’说意义起源于数是不对的。有理才有象,有象才有数。《易经》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到其义,则象数在其中了。如果一定要探究象的隐微之处,计算数的细微之处,那就是追求枝节,是术家所崇尚的,不是儒者所追求的。
问:胡先生解释九四爻为太子,恐怕不是卦义。先生说:也可以,只看如何运用。如果是储君,就作为储君来处理。九四爻靠近君主,作为储君也不会有害,只是不要拘泥于一件事。如果执着于一件事情,那么三百八十四爻,就只能看作三百八十四件事。
看《易经》要懂得时机。所有的六爻,每个人都有用处,圣人自有圣人的用,贤人自有贤人的用,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用,学者自有学者的用,君主有君主的用,臣子有臣子的用,无所不通。因为问:《坤卦》是臣子的事情,君主有没有用处?先生说:怎么会没有用处?比如‘厚德载物’,君主怎么能不用?
现在的人看《易经》,都不懂得《易经》是什么东西,只是随意穿凿附会。如果念得不熟,就像在上面加一个德性也觉得很多,减去一个德性也觉得少,就像不认识这个物体,如果减去一只脚,也不知道少了,如果加上一只,也不知道多了。如果真正理解了,就不会随意加减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三-致知-注解
心通乎道:心通乎道指的是心灵与道(宇宙的根本法则或真理)相契合,意味着人的心灵能够领悟到宇宙的根本法则,从而能够明辨是非。
辨是非:辨别是非,即分辨事情的对错,这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强调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权衡:权衡比喻为公正无私的标准,这里用来比喻辨别是非的标准。
孟子所谓‘知言’:孟子所说的‘知言’,指的是能够理解并判断言辞的意义和价值。
心不通乎道:心灵没有与道相契合,即不能领悟到宇宙的根本法则。
古人之是非:古代圣贤的是非观念,这里指的是古代圣贤的道德判断。
亿则屡中:亿,猜测;屡中,多次猜中。这里指的是通过猜测来辨别是非,但并不准确。
君子不贵也:君子不看重这种通过猜测来辨别是非的方法。
孔孟之门: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孔孟之门即指孔孟的学派。
众人:普通人,非圣贤之人。
不敢信己而信其师:不自信,而是相信自己的老师。
致知:达到真正的知识,儒家思想中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颐言:颐,指程颐,程颐的言论。
明睿:明智而睿智。
横渠先生:横渠先生,指张载,宋代儒学大师。
心气:心志和气质。
思虑:思考。
日月至焉:比喻对学问的短暂领悟。
久而不息:比喻对学问的持久不懈。
气象:气质和风度。
潜心默识:用心去理解,默默体悟。
玩索:反复琢磨。
致知甚难:获得真正的知识非常困难。
勉强:努力。
尧:传说中的圣君,这里比喻理想的道德境界。
诚意:真诚的心意。
躐等:跳跃等级,这里指不按顺序学习。
循道:遵循道德原则。
性本善: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格物: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物格之:对每一个事物都要进行探究。
思曰睿:通过思考可以获得智慧。
物我一理:万物与我都是同一理的体现。
知性知天:了解自己的本性,进而了解天命。
物怪神奸:怪异的事物和邪恶的人。
义理:事物的道理和原则。
濯去:清洗,比喻清除。
札记:记录下来。
讲论:讨论。
易其心:改变自己的心态。
圣人之言:圣人的言论。
近处:浅显易懂的地方。
深远:深奥难懂的地方。
扬子:扬雄,西汉文学家。
子濯孺子:子濯孺子,古代人物。
事君之道:侍奉君主的原则。
完廪浚井:古代人物的事迹,这里指孟子讨论的例子。
节节推上去:一点一点地向上推究。
逝者如斯夫:形容时间的流逝。
道无穷:道是无穷无尽的。
诵《诗》:《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周代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诵《诗》’在这里指的是学习《诗经》。
授之以政:‘授之以政’指的是将所学用于政治实践,即把《诗经》中的知识应用于政治管理。
不达:‘不达’意为不精通,不懂得如何运用。
专对:‘专对’指能够专门应对各种情况,具有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周南》、《召南》:《周南》、《召南》是《诗经》中的两个部分,代表周代的南国风土人情。
面墙:‘面墙’比喻愚昧无知,如同面对墙壁一样,无法认识外界。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为学之方:‘为学之方’指的是学习的正确方法。
圣人言语:‘圣人言语’指的是古代圣贤如孔子、孟子等的言论。
《论》、《孟》:《论》、《孟》指的是《论语》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丈尺权衡:‘丈尺权衡’比喻标准的度量工具,这里用来比喻《论》、《孟》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中庸》:《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强调中庸之道。
《易》:《易》即《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和阐释,包括《十翼》等。
卦义:‘卦义’指的是《易经》中每一卦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坤卦》:《坤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地,代表柔顺、包容等特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三-致知-评注
16. 这段话强调了读书的真谛在于领悟和实践。‘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为?’指出单纯记忆而不理解运用,读书再多也无益。‘须是未读《诗》时,不达于政,不能专对。既读《诗》后,便达于政,能专对四方始是。’说明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应对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读书“人而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指出读书后应有新的认识和领悟,否则与未读书无异。‘大抵读书只此便是法。’总结出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而非为了读书而读书。‘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是这个人,及读了后来,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强调读书后应有实质性的改变。
17. 这段话讲述了学习的正确方法。‘公要知为学须是读书。’指出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强调读书要精读,把握其核心。‘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指出泛泛而读如同逛书店,无益于学习。‘颐因少时读书贪多,如今多忘了。’自述读书经验,强调读书要精读。‘须是将圣人言语玩味,入心记著,然后力去行之,自有所得。’总结出读书要深入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8. 这段话强调了《论》、《孟》的重要性。‘学者先须读《论》、《孟》。’指出《论》、《孟》是学习的首要书籍。‘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说明通过学习《论》、《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经典。‘《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比喻《论》、《孟》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19. 这段话讲述了如何学习《论语》和《孟子》。‘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强调要将自己置于弟子位置,认真思考圣人的回答。‘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指出深入学习和领悟《论》、《孟》,可以提升个人气质。
20. 这段话讲述了如何深入理解经典。‘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这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强调要理解圣人的意图和用心。‘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指出要深入思考,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领悟圣人的智慧。
21. 这段话讲述了《诗经》的学习方法。‘“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强调通过吟咏性情,理解道德,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
22. 这段话讲述了如何学习《诗经》。‘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指出学习《诗经》要深入理解,而非机械记忆。‘古人所以贵亲炙之也。’强调要跟随有经验的人学习。
23. 这段话讲述了《中庸》的学习方法。‘《中庸》之出,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指出《中庸》是儒家经典。‘其书虽杂记,更不分精粗,一滚说了。’强调《中庸》内容广泛,不分精粗。‘今人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说本便遗却末。’指出学习《中庸》要全面理解。
24. 这段话讲述了《易经》的学习方法。‘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指出《易经》是变化的学问。‘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强调圣人创作《易经》是为了启迪后人。‘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指出学习《易经》要深入理解。
25. 这段话讲述了《易经》的学习方法。‘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指出《易经》的理、象、数之间的关系。‘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指出学习《易经》要注重理解,而非机械记忆。
26. 这段话讲述了如何学习《易经》。‘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指出学习《易经》要理解卦象的含义。‘当储贰则作储贰使。’强调要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卦象。
27. 这段话讲述了《易经》的学习方法。‘看《易》且要知时。’指出学习《易经》要了解时代背景。‘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强调《易经》的普遍适用性。
28. 这段话讲述了学习《易经》的方法。‘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指出学习《易经》要避免机械记忆。‘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强调要深入理解《易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