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七-出处

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创立了心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近思录》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总结,书中内容包括了他对“心学”的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修养、治理国家、教育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为重要的,心中若有道,行动就能合乎道德,因此治国平天下和修身养性都需从内心出发。书中的教义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伦理、教育和治理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七-出处-原文

伊川先生曰: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君?苟自求之,必无能信用之理。古人之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程氏易传·蒙传》

君子之需时也,安静自守。志虽有须,而恬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虽不进而志动者,不能安其常也。

《程氏易传·需传》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传曰: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咎。故必推原占决其可比者而比之,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永谓可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上,必求此三者。

《程氏易传·比传》

《履》之初九曰:“素履往,无咎。”传曰:夫人不能自安于贫贱之素,则其进也,乃贪躁而动,故往则有咎。贤者则安履其素,其处也乐,其进也将有为也。故得其进,则有为而无不善。若欲贵之心与行道之心交战于中,岂能安履其素乎?

《程氏易传·履传》

大人于否之时,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身虽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大人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

《程氏易传·否传》

人之所随,得正则远邪,从非则失是,无两从之理。《随》之六二,系于初则失五矣,故《象》曰:“弗兼与也。”所以戒人从正道专一也。

《程氏易传·随传》

君子所贵,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故曰:“贲其趾,舍车而徒。”

《程氏易传·贲传》

《蛊》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传曰: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怀抱其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有知止足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事,独洁其身者。所处虽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象》所谓“志可则”者,进退合道者也。

《程氏易传·蛊传》

遯者陰之始长,君子知微,故当深戒。而圣人之意示便遽已也,故有“与时行,小利贞”之教。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强此之衰,艰彼之进,图其暂安。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

《程氏易传·遯传》

《明夷》初九,事未显而处甚微,非见几之明不能也,如是则世俗孰不疑怪?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见怪而迟疑其行也。若俟众人尽识,则伤已及而不能去已。

《程氏易传·明夷传》

《晋》之初六在下而始进,岂遽能深见信于上?苟上未见信。则当安中自守,雍容宽裕,无急于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则悻悻以伤于义矣,故曰:“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然圣人又恐后之人不达宽裕之义,居位者废职失守以为裕,故特云初六裕无咎者,始进未受命当职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于上而失其职,一日不可居也。然事非一概,久速唯时,亦容有为之兆者。

《程氏易传·晋传》

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离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终睽之理。故贤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几而固守。

《程氏易传·睽传》

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程氏易传·困传》

《井》之九三,渫治而不见食,乃人有才智而不见用,以不得行为忧恻也。盖刚而不中,故切于施为,异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者矣。

《程氏易传·井传》

《革》之六二,中正则无偏蔽,文明则尽事理,应上则得权势,体顺则无违悖,时可矣,位得矣,才足矣,处革之至善者也。必待上下之信,故“巳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当进行其道,则吉而无咎也。不进则失可为之时,为有咎也。

《程氏易传·革传》

鼎之有实,乃人之有才业也,慎所趋向。不慎所往,则亦陷于非义,故曰:“鼎有实,慎所之也。”

《程氏易传·鼎传》

士之处高位,则有拯而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拯之不得而后随。

《程氏易传·艮传》

“君子思不出其位。”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乎?

《程氏易传·艮传》

人之止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久,人之所患同也。《艮》之上九,敦厚于终,业道之至善也。故曰:“郭艮,吉。”

《程氏易传·艮传》

《中孚》之初九曰:“虞吉。”《象》曰:“志未变也。”传曰:当信之始,志未有所从,而虞度所信,则得其正,是以吉也。志有所从,则是变动,虞之不得其正矣。

《程氏易传·中孚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七-出处-译文

伊川先生说:贤能的人处于低位,怎么可以自己主动去求取君主的赏识呢?如果自己主动去求,必然没有获得信任和信用的道理。古人之所以一定要等待君主表示敬意和尽到礼节之后才去拜见,并不是想要显示自己的尊贵和伟大,而是因为他们的尊崇道德和乐于追求道义的心境不是这样的,不值得和他们有所作为。

君子在等待时机的时候,应该保持安静和自守。虽然心中有所期待,但应该平静地好像将终身如此,这样才能保持常态。即使不急于前进,但内心有所动摇的人,也不能保持这种常态。

《比》卦说:吉祥,原筮,元永贞,无咎。传曰:人们相互亲近,必然有其原因。如果不是正道,就会有悔恨和灾祸。所以必须推究原由,决定可以亲近的人,然后与之亲近。所亲近的人能够保持元、永、贞,就没有灾祸。元指的是有君长之道,永指的是可以长久,贞指的是得正道。上位的人亲近下位的人,必然有这三个条件;下位的人追随上位的人,必然追求这三个条件。

《履》卦的初九爻说:‘素履往,无咎。’传曰:如果一个人不能安于贫贱的朴素生活,那么他在进取的时候,就会变得贪婪和急躁,所以前进就会有灾祸。贤能的人能够安于自己的朴素生活,他在这里感到快乐,在前进的时候也将有所作为。所以当他得到前进的机会,就能有所作为而没有不善之处。如果内心想要显贵的欲望和行道的愿望相互冲突,怎么能安于自己的朴素生活呢?

大人处在逆境的时候,应该坚守自己的正道,不与小人混在一起,身体虽然处于逆境,但道德之路却是畅通的,所以说:‘大人逆境,畅通。’如果不以道德为基础而身体畅通,那么道德之路反而是逆境。

人们所追随的,如果得正则远离邪恶,如果追随错误则失去正确,没有同时追随两个东西的道理。《随》卦的六二爻,如果依附于初爻就会失去第五爻,所以《象传》说:‘不能同时兼顾。’这是为了告诫人们要专一地追随正道。

君子所看重的,是世俗所羞耻的;世俗所看重的,是君子所轻视的。所以说:‘装饰你的脚趾,放弃车辆而步行。’

《蛊》卦的上九爻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传》说:‘不事王侯,志向可以效法。’传曰:士人之所以自视高洁,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有的怀抱道德,与时不合,高洁自守;有的知道知足,退而自保;有的量力而行,安于不求名声;有的清高自守,不屑于世俗之事,独自保持清白。他们所处的得失大小不同,但都是自视高洁的人。《象传》所说的‘志向可以效法’,是指进退都合乎道德的人。

《遯》卦是阴气开始增长的时候,君子知道细微的变化,所以应该深加警惕。而圣人的意思是要顺应时势,所以有‘与时行,小利贞’的教诲。圣贤对于天下,虽然知道道德将要衰落,但怎么会坐视其乱而不去拯救呢?他们必定会努力在未达到极点之间,努力使这一方面的衰落,阻碍那一方面的发展,以期达到暂时的安宁。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孔孟也会愿意去做,王允、谢安在汉晋时期就是这样做的。

《明夷》卦的初九爻,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所处的地位非常微小,如果不是洞察先机的明智,怎么能做到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世俗的人怎么会不怀疑和奇怪呢?然而君子不会因为世俗的怀疑和奇怪而犹豫自己的行动。如果等到所有人都能看明白,那么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伤害而且无法挽回。

《晋》卦的初六爻处于低位而开始进取,怎么能立刻得到上面的信任呢?如果上面的人还没有信任他,那么他应该安于中位自守,从容不迫,宽宏大量,不要急于求得上面的信任。如果急于求得信任的心太切,不是急切地失去自己的操守,就是急躁地伤害了道义,所以说:‘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然而圣人又担心后人不能理解宽宏大量的意义,居位的人废弃职责失去操守以为宽宏大量,所以特别强调初六‘裕无咎’,是因为刚开始进取还没有接受命令担任职责。

不正而能相合,没有长久不离的;合乎正道,自然没有最终背离的道理。所以贤能的人顺应道理而安心行事,智者洞察先机而坚定守道。

君子在困顿和贫穷的时候,已经尽了自己的防备和考虑,但仍然无法避免,这是命。应该顺应自己的命运来实现自己的志向。知道命运的必然性,那么困顿、阻塞、祸患就不会动摇他的心,只做自己的道义之事。如果不知道命运的必然性,就会害怕困难和危险,在穷困中失去自我,那么怎么能实现自己行善的志向呢?

《井》卦的九三爻,洗涤而不见食物,就像人有才智却得不到使用,因为不能行动而感到忧伤。因为刚强而不中正,所以急于行动,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不同。

《革》卦的六二爻,中正则没有偏颇和遮蔽,文明则尽善尽美,顺应上面则得到权势,体顺则没有违背,时机到了,位子得到了,才能也足够了,这是处在变革的最佳状态。必须等待上下之间的信任,所以‘巳日乃革之也。’像六二这样的才能和德行,应当推行自己的道,那么吉祥而没有灾祸。如果不推行,就会失去可以行动的时机,就会有灾祸。

鼎里面有食物,就像人有才能和事业一样,要谨慎自己的方向。如果不谨慎自己的去向,就会陷入不义,所以说:‘鼎里面有食物,要谨慎自己的去向。’

士人处在高位,有拯救他人的责任而没有追随他人的责任;处在低位,有拯救他人的责任,有追随他人的责任,有拯救他人不成然后追随他人的责任。

‘君子思不出其位。’位,指的是所处的位置。万事各有其位置,得到自己的位置就会停止并感到安心。如果应当行动却停止,应当迅速却拖延,或者过分或者不足,都是离开了自己的位置,何况越过了自己的分寸呢?

人保持长久不变的立场很难,所以有时候节操会在晚年改变,守志可能会在最后失去,事情可能会因为长久而废弃,人们的困扰是相同的。《艮》卦的上九爻,能够坚持到最后,是事业道路上的至善,所以说:‘敦厚的艮,吉祥。’

《中孚》卦的初九爻说:‘谨慎是吉祥的。’《象传》说:‘志向没有改变。’传曰:在信的开始,志向还没有确定跟随什么,但是谨慎地衡量所相信的,就能得到正道,所以是吉祥的。如果志向已经有所确定,那就是变动,谨慎也就不能得到正道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七-出处-注解

伊川先生:指程颐,北宋时期的哲学家,程颢的弟弟,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贤者: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自进:指自己主动进取。

求于君:向君主请求职位或机会。

自为尊大:自己认为自己是尊贵的。

德乐道:以道德和追求道义为乐。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需时:等待时机。

恬然:平静而安详的样子。

常:常态,常规。

比:易经卦名,代表亲密的关系。

原筮:推原占卜。

元永贞:指最初的、长久的、正确的。

咎:灾祸,不幸。

履:易经卦名,代表行动、行为。

素履:简朴的鞋子,比喻简朴的生活方式。

否:易经卦名,代表逆境、困难。

正节:正当的节操。

亨:顺利,通达。

随:易经卦名,代表跟随、顺从。

贲:易经卦名,代表装饰、华丽。

蛊:易经卦名,代表混乱、迷惑。

遯:易经卦名,代表隐退、逃避。

明夷:易经卦名,代表光明被遮蔽。

晋:易经卦名,代表上升、进步。

睽:易经卦名,代表背离、分离。

困:易经卦名,代表困难、困境。

井:易经卦名,代表井水,比喻源泉。

革:易经卦名,代表变革、革新。

鼎:古代的一种炊具,比喻国家或权力。

士:古代指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位:职位、地位。

节:节制、守节。

中孚:易经卦名,代表诚信、忠实。

虞:推测、估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七-出处-评注

伊川先生所言,强调贤者在下位时,不应主动求进,而是应等待君主的敬意和礼遇。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君臣关系的尊重和礼节的重视。‘自进以求于君’与‘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形成对比,突显了贤者谦逊的态度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盖其尊德乐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则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的道德修养和对道的热爱,那么他的追求将是没有根基的,难以成就大事。

在《需传》中,程颐强调了君子在等待时机时的态度。‘安静自守’和‘恬然若将终身焉’描绘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即使在志向未达成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种心态有助于君子在等待时机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干扰,从而能够‘能用常也’。

《比传》中,程颐通过‘比’卦的解读,阐述了人际关系的原则。‘人相亲比,必有其道’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元永贞’代表了君长之道、常久之道和正道,这是人际交往中应该追求的目标。‘上之比下’和‘下之从上’则强调了上下级之间应该遵循的原则。

《履传》中,程颐通过‘素履’的概念,探讨了君子在贫贱中的态度。‘素履往,无咎’意味着君子应该安于贫贱,不为物质所动。‘若欲贵之心与行道之心交战于中,岂能安履其素乎?’则指出,如果内心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就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道德的坚守。

《否传》中,程颐讨论了君子在逆境中的态度。‘守其正节’和‘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体现了君子在逆境中坚守道德的原则。‘身虽否而道之亨也’则说明,即使个人遭遇逆境,只要坚守正道,最终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随传》中,程颐强调了在跟随他人时应该保持的原则。‘得正则远邪’和‘从非则失是’指出,在跟随他人时,必须坚持正道,避免被邪道所诱惑。

《贲传》中,程颐通过‘贲其趾’的比喻,说明了君子在世俗观念中的价值取向。‘君子所贵,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揭示了君子与世俗价值观的差异。

《蛊传》中,程颐探讨了士人如何保持高尚的品德。‘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体现了士人对于道德的追求和对于世俗权力的淡泊。

《遯传》中,程颐讨论了君子在时势不利时的应对策略。‘与时行,小利贞’表明,在时势不利时,君子应该顺应时势,但仍然要坚持道德原则。

《明夷传》中,程颐强调了君子在困境中应该保持的坚定信念。‘不以世俗之见怪而迟疑其行也’表明,君子不应该因为世俗的误解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晋传》中,程颐讨论了君子在仕途初期的态度。‘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强调了君子在仕途初期应该保持的谦逊和宽容。

《睽传》中,程颐讨论了人际关系的原则。‘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离者也’指出,如果关系不是建立在正道上,那么这种关系很难长久。

《困传》中,程颐讨论了君子在困境中的态度。‘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表明,君子应该认识到命运的必然性,并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井传》中,程颐讨论了人才不被重用的状况。‘刚而不中,故切于施为’揭示了人才不被重用的原因。

《革传》中,程颐讨论了变革的原则。‘中正则无偏蔽,文明则尽事理’强调了变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鼎传》中,程颐通过‘鼎有实’的比喻,说明了人才应该慎重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艮传》中,程颐讨论了君子在高位和低位时的不同态度。‘士之处高位,则有拯而无随’和‘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拯之不得而后随’揭示了君子在不同地位时的责任。

‘君子思不出其位’强调了君子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不应该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

《艮传》中,程颐讨论了君子在事业上的坚持。‘敦厚于终,业道之至善也’表明,君子应该在自己的事业上坚持到最后。

《中孚传》中,程颐讨论了信任的重要性。‘志未变也’强调了在信任他人时,应该保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七-出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4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