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表-卷二

作者: 金史是宋代历史学家所编纂的关于金朝的史书,传统上认为由宋代史学家和学者主编,内容详尽地记录了金朝的历史,从金朝的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揭示了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3世纪)。

内容简要:《金史》是宋代编纂的关于金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金朝自建立以来的政治制度、战争、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全书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涉及金朝与宋朝、辽朝等其他大国之间的互动,重点阐述了金朝的政治结构与军事行动。金史不仅对金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也对金朝的政治理念、制度与社会文化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书中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金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表-卷二-原文

天下之势,曷有常哉。

金人日寻干戈,抚制诸郡,保其疆圉,以求逞志于辽也,岂一日哉。

及太祖再乘胜,已即帝位,辽乃招之使降,是犹能蒸虎变,欲谁何而止之。

厥后使者八九往反,终不能定约束,何者,取天下者不徇小节,成算既定矣,终不为卑辞厚礼而辍攻。

辽人过计,宋人亦过计,海上之书曰:‘克辽之后,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此何计之过也。

血刃相向百战而得之,卑辞厚币以求之,难得而易与人,岂人之情哉。

宋之失计有三,撤三关故塞不能固燕山塞,汴京城下之盟竭公私之帑以约质,立染楚而不力战而江左称臣。

金人岂爱宋人而为和哉!策既失矣,名既屈矣,假使高宗立归德,不得河北,可保河南、山东,不然,亦不失为晋元帝,其孰能亡之。

金不能奄有四海,而宋人以尊称与之,是谁强之邪。

金人出于高丽,始通好为敌国,后称臣。

夏国始称臣,末年为兄弟,于其国自为帝。

宋于金初或以臣礼称‘表’,终以侄礼往复称‘书’。

故识其通好与间有兵争之岁,其盛衰大指可观也已。

使者或书本阶,或用借授,两国各因旧史,不必强同云。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表-卷二-译文

天下的形势,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呢?金人每天都在寻找战争的机会,安抚控制各个郡县,保卫自己的边疆,为了在辽国实现自己的野心,这岂是一日之功。等到太祖再次取得胜利,已经即位为帝,辽国才招降他,这就像是驯服了猛虎,想要阻止它又能怎么办。之后使者往返八九次,最终还是不能达成任何协议,为什么?因为那些能够夺取天下的人不会拘泥于小节,一旦计划确定,就不会因为卑微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而停止进攻。

辽人过于计谋,宋人也有过于计谋的地方。海上的书信中说:‘攻下辽国之后,五代时期被契丹占领的汉地愿意归给下邑。’这种计谋有什么错误呢?经过百战,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土地,用谦卑的语言和丰厚的礼物去求得,岂是人之常情。宋国的失策有三点:撤除三关旧塞,不能稳固燕山塞;在汴京城下达成盟约,耗尽公私财库作为抵押;立了楚而不全力作战,最终向江左称臣。金人难道是喜欢宋人而想要和亲吗?既然策略已经失误,名声已经受损,即使高宗立归德,没有夺取河北,也可以保住河南、山东,否则,也不失为晋元帝,谁能灭亡他呢。金人不能统治整个四海,而宋人却用尊称与他们交往,这是谁在强加于他们呢。

金人出自高丽,最初是通好的敌国,后来称臣。夏国最初称臣,到末年成为兄弟,在其国内自己称帝。宋国在金国初时或许用臣子的礼节称呼‘表’,最终用侄子的礼节往返称呼‘书’。因此,通过了解他们通好的年份和有战争争斗的年份,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兴衰大势。使者有时书写在简册上,有时借用授予,两国各自依据旧史,不必强行相同。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表-卷二-注解

交聘表上:指两国之间的交往和外交文书,‘交’指交往,‘聘’指聘请或访问,‘表’指外交文书或奏章。

天下之势:指天下的力量对比和格局。

金人:指金朝的军队或统治者,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朝代。

干戈:指战争,干指戈矛,兵器。

抚制:指安抚和控制。

疆圉:指边界。

太祖:指某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此处可能指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辽:指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契丹族建立。

使者:指派遣的外交代表。

往反:指往返,来回。

取天下:指夺取天下,即建立政权。

小节:指小的细节或行为。

成算:指已经确定的计划或策略。

卑辞厚礼:指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用于求和或表示敬意。

海上之书:指宋朝与辽朝之间通过海上通道传递的外交文书。

五代: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大约是907年至960年。

陷入契丹汉地:指五代时期中原地区被契丹族占领。

畀下邑:指给予下等的领地。

血刃相向:指双方用兵器相对,形容战争激烈。

卑辞厚币:指用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财物。

撤三关故塞:指撤销了三关的旧有防御设施。

燕山塞: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燕山山脉的边塞。

汴京城下之盟:指在汴京城下签订的盟约,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公私之帑:指公家和私人的财富。

质:指人质,作为交换或保证的抵押。

立染楚:指设立染色楚国,可能是指设立某种象征性的国家或地区。

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

高丽:指朝鲜半岛上的古国,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称臣:指向对方称臣,表示臣服。

夏国:指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自为帝:指自己称帝,建立自己的王朝。

书:指外交文书。

书本阶:指外交文书上的等级或格式。

借授:指借用或授予某种身份或职位。

旧史:指历史记载或文献。

表略:指外交文书的概要或摘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表-卷二-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交聘表上》,作者以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对天下大势、国家间关系以及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下逐行赏析:

‘天下之势,曷有常哉。’开篇即点明天下大势变化无常,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金人日寻干戈,抚制诸郡,保其疆圉,以求逞志于辽也,岂一日哉。’此句描绘了金人对辽国的侵略态势,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及太祖再乘胜,已即帝位,辽乃招之使降,是犹能蒸虎变,欲谁何而止之。’作者通过对比金太祖与辽国的关系,揭示了辽国在金国面前的无奈。

‘厥后使者八九往反,终不能定约束,何者,取天下者不徇小节,成算既定矣,终不为卑辞厚礼而辍攻。’此句指出,取天下者不拘小节,成算已定,不会因卑辞厚礼而停止进攻。

‘辽人过计,宋人亦过计,海上之书曰:“克辽之后,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此何计之过也。’作者批评了辽宋两国在战略上的失误,认为他们过于计谋,却忽略了实际。

‘血刃相向百战而得之,卑辞厚币以求之,难得而易与人,岂人之情哉。’此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奈。

‘宋之失计有三,撤三关故塞不能固燕山塞,汴京城下之盟竭公私之帑以约质,立染楚而不力战而江左称臣。’作者指出了宋朝在战略上的三个失误,即放弃三关故塞、与金国签订和约以及向金国称臣。

‘金人岂爱宋人而为和哉!策既失矣,名既屈矣,假使高宗立归德,不得河北,可保河南、山东,不然,亦不失为晋元帝,其孰能亡之。’此句分析了金宋两国的关系,认为宋朝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金不能奄有四海,而宋人以尊称与之,是谁强之邪。’作者通过对金宋两国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强弱的真正原因。

‘金人出于高丽,始通好为敌国,后称臣。夏国始称臣,末年为兄弟,于其国自为帝。宋于金初或以臣礼称“表”,终以侄礼往复称“书”。’此句介绍了金、夏、宋三国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当时国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故识其通好与间有兵争之岁,其盛衰大指可观也已。’作者通过对三国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国家盛衰的原因。

‘使者或书本阶,或用借授,两国各因旧史,不必强同云。’此句说明了两国使者交流的方式,以及两国在历史记载上的差异。

‘(表略)’结尾处省略了具体内容,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3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