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史是宋代历史学家所编纂的关于金朝的史书,传统上认为由宋代史学家和学者主编,内容详尽地记录了金朝的历史,从金朝的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揭示了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3世纪)。
内容简要:《金史》是宋代编纂的关于金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金朝自建立以来的政治制度、战争、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全书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涉及金朝与宋朝、辽朝等其他大国之间的互动,重点阐述了金朝的政治结构与军事行动。金史不仅对金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也对金朝的政治理念、制度与社会文化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书中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金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十-原文
◎礼二
○方丘仪
斋戒:祭前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以下行事官位于尚书省。初献南面,监祭御史位于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于东,西向,俱北上。司徒亚、终献位于南,北向。次光禄卿、太常卿,次第一等分献官、司天监,次第二等分献官、光禄丞、郊社令、大乐令、良酝令、廪牺令、司尊彝,次内濆内外分献官、太祝官、奉礼郎、协律郎、诸执事官,就位,立定。次礼直官引初献就位,初献读誓曰:“今年五月几日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所有摄官,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读毕,礼直官赞:“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对拜,讫,退。散斋二日,宿于正寝,治理如故。斋禁并如郊祀。守濆门兵卫与大乐工人,俱清斋一宿。行礼官前期习仪于祠所。
陈设:祭前三日,所司设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次于外壝东门之外,道南,北向,西上,随地之宜。又设馔幕于内濆东门之外,道北南向。祭前二日,所司设兵卫,各服其服,守卫濆门,每门二人。大乐令帅其属,设登歌之乐于坛上,如郊祀。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为瘗坎在内濆外之壬地。祭前一日,司天监、郊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皇地祇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又设配位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蒲越。又设神州地祇神座于坛之第一等东南方,席以藁秸。又设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座于第二等阶之间,各依方位。又设昆仑、山大川泽二十一座于内濆之内,又设丘陵坟衍原隰三十座于内濆外,席皆以莞。
又设神位版,各于座首。子陛之西,水神玄冥、北岳、北镇、北海、北渎于坛之第二等,北山、北林、北川、北泽、于内濆内,北丘、北陵、北坟、北衍、北原、北隰于内濆外,皆各为一列,以东为上。卯陛之北,木神勾芒,东岳、长白山、东镇、东海、东渎于坛之第二等,东山、东林、东川、东泽于内濆内,东丘、东陵、东坟、东衍、东原、东隰于内濆外,皆各为一列,以南为上。午陛之东,神州地祇于坛之第一等,火神祝融,南岳、南镇、南海、南渎于坛之第二等,南山、南林、南川、南泽于内濆内,南丘、南陵、南坟、南衍、南原、南隰于内濆外,皆各为一列,以西为上。午陛之西,土神后土、中岳、中镇于坛之第二等,中山、中林、中川、中泽于内濆内,中丘、中陵、中坟、中衍、中原、中隰于内濆外,皆各为一列,以南为上。酉陛之南,金神蓐收、西岳、西镇、西海、西渎于坛之第二等,昆仑、西山、西林、西川、西泽于内濆内,西丘、西陵、西坟、西衍、西原、西隰于内壝外,皆各为一列,以北为上。
其皇地祇、及配位、神州地祇之座,并礼神之玉,设讫,俟告洁毕权彻,祭日早重设。其第二等下神座,设定不收。
奉礼郎、礼直官又设三献官位于卯陛之东稍北,西向。司徒位于卯陛之东,道南,西向。太常卿、光禄卿位次之。第一等分献官、司天监位于其东,光禄丞、郊社令、太官令、廪牺令位又在其东,每等异位重行,俱西向北上。又设太祝、奉礼郎及诸执事位于内壝东门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俱西向北上。
设监祭御史二位,一于坛下午陛之西南,一于子陛之西北,俱东向。设监礼博士二位,一于坛下午陛之东南,一于子陛之东北,俱西向。奉礼郎位於坛之东南,西向。协律郎位于乐虡西北,东向。大乐令位于乐虡之间,西向。司尊彝位于酌尊所,俱北向。设望瘗位坎之南,北向。又设牲榜位于内濆东门之外,西向。
太祝、祝史各位于牲后,俱西向。设省馔位于牲西,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位于牲北,南向,西上。监祭、监礼位在太常卿之西稍却,西上。廪牺令位于牲西南,北向。又陈礼馔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设省馔位于礼馔之南。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位在东,西向,监祭、监礼位在西,东向,俱北上。设祝版于神位之右。
司尊及奉礼郎帅其属,设玉币篚于酌尊所,次及笾豆之位。正、配位各左有十一笾、右有十一豆,俱为三行。登三,在笾豆间。鉶三,在登前。簠一、簋一,各在鉶前。
又设尊罍之位,皇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牺尊二、山罍二,在坛上东南隅。配位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东,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幂,为酌尊所。
又设皇地祇位象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坛下午陛之西,北向西上。配位牺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东向北上,皆有坫,加幂,设而不酌。
神州地祇位左八笾、右八豆,登一在笾豆间,簠一、簋一在登前,爵坫一,在神座前。
又设第二等诸神位每位笾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内濆之内外诸神每位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陈列皆与上同。
又设神州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
第二等诸神每方山尊二,内濆内每方蜃尊二,内濆外每方概尊二,皆加勺、幂。
又设正、配位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及毛血豆一、并神州地祇位俎一,各于馔幂内。
又设二洗于坛下卯陛之东,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并有罍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
爵洗之篚实以匏爵,加坫。
又设第一等分献官盥洗爵洗位,第二等以下分献官盥洗位,各于其方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内向。
执罍篚者各于其后。
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监、郊社令帅其属,升设皇地祇及配位神座于坛上,设神州地祇座于第一等。
又设玉币,皇地祇玉以黄琮,神州地祇玉以两圭有邸,皆置于匣。
正、配位币并以黄色,神州地祇币以玄色,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之币各从其方色,皆陈于篚。
太祝取瘗玉加于币,于礼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
光禄卿帅其属,入实正、配位笾豆。
笾三行以右为上,豆三行以左为上,其实并如郊祀。
登实以大羹,鉶实以和羹。
又设从祭第一等神州地祇之馔。
笾三行以右为上,豆三行以左为上,其实并如郊祀。
登实以大羹,簠实以稷,簋实以黍。
第二等每位,左二笾,栗在前,鹿脯次之。
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
簠实以稷,簋实以黍。
俎,一羊、一豕。
内濆内外每位,左笾一,鹿脯。
右豆一,鹿臡。
簠稷,簋黍,俎以羊。
良酝令帅其属,入实酒尊。
皇地祇太尊为上,实以泛齐。
著尊次之,实以醴齐。
牺尊次之,实以盎齐。
象尊次之,实以醍齐。
壶尊次之,实以沈齐。
山罍为下,实以三酒。
配位,著尊为上,实以泛齐。
牺尊次之,实以醴齐。
象奠次之,实以盎齐。
壶尊次之,实以醍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
皆左实明水,右实玄酒,皆尚酝代。
次实从祭第一等神州地祇酒尊,太尊为上,实以泛齐。
著尊次之,实以醴齐。
第二等,山尊实以醍齐。
内濆内,蜃尊实以泛齐。
内濆外,概尊实以三酒。
以上尊皆左以明水,右以玄酒,皆尚酝代之。
太常卿设烛于神座前。
省牲器:祭前一日午后八刻,去坛二百步禁止行者。
未后二刻,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司尊与奉礼郎,帅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位。
郊社令陈玉币于篚。
未后三刻,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牲就省位。
礼直官、赞者分引太常卿,光禄卿、丞、监礼、祭,太官令等诣内壝东门外省牲位。
其视涤濯、告洁、省牲馔,并同郊祀。
俱毕,廪牺令、诸太祝、祝史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
次引光禄卿以下诣厨,省鼎镬,视涤溉,乃还斋所。
晡后一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实以豆,置于馔幔。
遂烹牲,又祝史取瘗血贮于盘。
奠玉币:祭日丑前五刻,献官以下行事官,各服其服。
有司设神位版,陈玉币,实笾豆簠簋奠罍,俟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乃彻去盖幂。
大乐令帅工人,及奉礼郎、赞者先入。
礼直官、赞者分引分献官以下,监祭、监礼、诸大祝、祝史、斋郎与执事者,入自南濆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郎赞:‘拜。’献官以下皆再拜,讫,以次分引各就坛陛上下位。
次引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讫,退复位。
礼直官分引三献官以下行事官俱入就位。
行礼官皆自南濆东门入。
礼直官进立初献之左,白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
协律郎高举笏,执麾者举麾,俯伏,兴。
工鼓柷,乐作《坤宁之曲》,八成,偃麾,戛敔,乐止。
俟太常卿瘗血,讫,奉礼郎赞:‘拜。’在位者皆再拜。
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引诸执事各就其位俟。
太祝跪取玉币于篚,立于尊所。
诸位太祝亦各取玉币立于奠所。
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乐作《肃宁之曲》。
至位,北向立,乐止。
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坛,乐作《肃宁之曲》。
凡初献升降,皆作《肃宁之曲》。
升自卯阶,至坛,乐止。
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乐作《静宁之曲》。
搢笏,跪。
太祝加玉于币,西向跪以授初献。
初献受玉币奠讫,执笏,俯伏,兴,再拜,讫,乐止。
次诣配位神座前,东向立,乐作《亿宁之曲》,奠币如上仪,乐止。
降自卯陛,乐作,复位,乐止。
初献将奠配位之币,赞者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由卯陛诣神州地祇神座前,搢笏,跪。
太祝以玉币授分献官,分献官受玉币,奠讫,执笏,俯伏,兴,再拜,讫,退。
初,第一分献官将升,赞者引第二分献官诣盥洗位,盥手、帨手,执笏,各由其陛升,唯不由午陛,诣于首位神座前,奠币如上仪。
余以次祝史、斋郎助奠讫,各引还位。
初献奠币将毕,祝史奉毛血豆,各由午陛升,诸太祝迎于坛上,进奠于正、配位神座前,太祝与祝史俱退,立于尊所。
进熟:初献既升奠玉币。
有司先陈牛鼎二、羊鼎二、豕鼎二于神厨,各在镬右。
太官帅进馔者诣厨,以匕升牛、羊、豕,自镬实于各鼎。
牛、羊、豕各肩、臂、臑、肫、胳、正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幂之。
祝史以扃各对举鼎,有司执匕以从,陈于馔幔内。
从祀之俎实以羊,更陈于馔幔内。
光禄卿实以笾豆簠簋。
笾实以粉餈,豆实以糁食,簠实以稷,簋实以黍。
实讫,去鼎之扃幂,匕加于鼎。
太官令以匕升牛羊豕,载于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
俟初献还位,乐止。
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所,同荐笾豆簠簋俎。
斋郎各奉皇地祇配位之馔,升自卯陛,诸太祝各迎于坛上。
司徒诣皇地祇神座前,搢笏,奉笾豆簠簋,次奉俎,北向跪奠,讫,执笏,俯伏,兴,设笾於糗饵之前,豆於醓醢之前,簠簋在登前,俎在笾前。
次于卯陛奉配位之馔,东向跪奠于神座前,并如上仪。
各降自卯陛,还位。
太官令又同斋郎奉神州地祇之馔,升自卯陛,太祝迎于坛陛之道间,奠于神座前,在笾前,讫,乐止。
太官令进馔者降自卯陛,还位。
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乐作。
至位,乐止。
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
至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执事者。
执笏,诣坛,乐作。
升自卯陛,至坛上,乐止。
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
执事者以爵授初献。
初献搢笏,执爵。
司尊举幂,良酝令跪酌太尊之泛齐,酌讫,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
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三献奠爵,皆执事者受以兴。)执笏,俯伏,兴,少退,跪,乐止。
举祝官跪,对举祝版。
读祝,太祝东向跪,读祝讫,俯伏,兴。
举祝奠版于案,再拜,兴。
次诣配位酌尊所,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
司尊举幂,良酝令跪酌著尊之泛齐,乐作太簇宫《保宁之曲》。
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配位神座前,东向立,搢笏,跪。
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奠酒于茅苴。
奠爵,执笏,俯伏,兴。
少退,跪,乐止。
读祝,讫,乐作,就拜,兴,拜,兴。
降自卯陛,读祝、举祝官俱从,乐作,复位,乐止。
次引亚献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
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授执事者。
执笏,升自卯陛,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
执事者以爵授亚献。
亚献搢笏执爵,司尊举幂,良酝令酌著尊之醴齐,酌讫,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
执事以爵授亚献,亚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
次诣配位酌献如上仪,唯酌牺尊为异。
乐止,降复位。
次引终献诣盥洗位,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升坛。
正位,酌牺尊之盎齐,配位,酌象尊之醴齐,奠献并如亚献之仪。
礼毕,降复位。
初,终献将升,赞者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
执笏,诣神州地祇酌尊所,搢笏,执事者以爵授献官。
献官执爵,执事者酌太尊之泛齐,酌讫,以爵授执事者。
进诣神座前,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献官,献官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俯伏,兴,少退,跪,再拜,讫,还位。
初,第一等分献官将升,赞者分引第二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酌尊所,执事以爵授分献官,分献酌以授执事者,进诣首位神座前,奠献并如上仪。
祝史、斋郎以次助奠,讫,各引还位。
诸献俱毕,诸太祝进彻笾豆,笾豆各一,少移故处。
乐作《丰宁之曲》,卒彻、乐止。
奉礼官赞曰:“赐胙。”众官再拜,乐作,一成,止。
初,送神乐止,引初献官诣望瘗位,乐作太簇宫《肃宁之曲》,至位,南向立,乐止。
初,在位官将拜,诸太祝、祝史各奉篚进诣神座前,玉币,从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载牲体,并取黍稷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诣瘗坎,实于坎中,又以从祭之位礼币皆从瘗,礼直官曰:“可瘗。”东西六行,置土半坎,礼直官赞:“礼毕。”
引初献出,礼官赞者各引祭官及监祭、监礼、太祝以下,俱复坛南,北向立定,奉礼郎赞曰:“再拜。”
监祭以下皆再拜,讫,奉礼以下及工人以次出。
光禄卿以胙奉进,监祭、监礼展视。
其祝版燔于斋坊。
朝日夕月仪
斋戒、陈设、省牲器、奠玉币、进熟,其节并如大祀之仪。
朝日玉用青壁,夕月用白壁,币皆如玉之色。
牲各用羊一、豕一。
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
其亲行朝日,金初用本国礼,天会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后受贺。
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仪。
皇帝服靴袍,百官常服。
有司设炉案、御褥位于所御殿前陛上,设百官褥位于殿门外,皆向日。
宣徽使奏导皇帝至位,南向,再拜,上香,又再拜。
阁门皆相应赞,殿门外臣僚陪拜如常仪。
大定二年,以无典故罢。
十五年,言事者谓今正旦并万春节,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礼。
有司援据汉、唐春分朝日,升烟奠玉如圜丘之仪。
又按唐《开元礼》,南向设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无南向拜日之制。
今已奉敕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东向拜。
诏姑从南向。
其日,先引臣僚于殿门外立,陪位立殿前班露台左右,皇帝于露台香案拜如上仪。
十八年,上拜日于仁政殿,始行东向之礼。
皇帝出殿,东向设位,宣徽赞:‘拜。’皇帝再拜,上香,讫,又再拜。
臣僚并陪拜,依班次起居,如常仪。
高禖
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书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筑坛于景风门外东南端,当阙之卯辰地,与圜丘东西相望,坛如北郊之制。
岁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凡三位,坛上南向,西上。
姜嫄、简狄位于坛之第二层,东向,北上。
前一日未三刻,布神位,省牲器,陈御弓矢弓〈革蜀〉于上下神位之右。
其斋戒、奠玉币、进熟,皆如大祀仪。
青帝币玉皆用青,余皆无玉。
每位牲用羊一、豕一。
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
礼毕,进胙,倍于他祀之肉。
进胙官佩弓矢〈革蜀〉以进,上命后妃嫔御皆执弓矢东向而射,乃命以次饮福享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十-译文
礼二 方丘仪
斋戒:在祭祀前三天的黎明时分,有关部门设置三献官以下的行事官员的位置在尚书省。初献官面向南,监祭御史位于西侧,面向东,监礼博士位于东侧,面向西,都面向北站立。司徒副官、终献官位于南侧,面向北。接着是光禄卿、太常卿,然后是一等分献官、司天监,接着是二等分献官、光禄丞、郊社令、大乐令、良酝令、廪牺令、司尊彝,接着是内濆内外分献官、太祝官、奉礼郎、协律郎、其他执事官员,就位站立。接着是礼直官引导初献官就位,初献官宣读誓言说:‘今年五月某日夏至,将在方丘祭祀皇地祇,所有代理官员,各自履行职责。如果有不敬者,国家有常规的刑罚。’宣读完毕,礼直官说:‘七品以下的官员先退。’其余官员行礼后,退下。散斋两天,住在正寝,整理如常。斋戒的禁忌和郊祀一样。守卫濆门的士兵和乐工,都要清斋一晚。行礼的官员提前在祠堂练习仪式。
陈设:在祭祀前三天,有关部门设置三献官以下的行事执事官员在东门外,道路南侧,面向北,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又在内濆东门外,道路北侧,设置宴席帐篷。在祭祀前两天,有关部门设置士兵,各自穿着自己的服装,守卫濆门,每门两人。大乐令带领其属下,在坛上设置登歌音乐,如同郊祀。郊社令带领其属下,清理坛的上下,为埋藏物品在濆门外的壬地挖坑。在祭祀前一天,司天监、郊社令各自穿着自己的服装,带领其属下,在坛上北方设置皇地祇神座,面向南,用草席铺地。又在东方设置配位神座,面向西,用蒲席铺地。又在坛的第一等东南方设置神州地祇神座,用草席铺地。又在第二等阶之间设置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座,各自按照方位排列。又在内濆内设置昆仑、山大川泽二十一座,在内濆外设置丘陵坟衍原隰三十座,都用莞草铺地。
又设置神位牌,各自放在座位首部。在子陛的西侧,水神玄冥、北岳、北镇、北海、北渎在坛的第二等,北山、北林、北川、北泽在内濆内,北丘、北陵、北坟、北衍、北原、北隰在内濆外,各自成一行,以东为上。在卯陛的北侧,木神勾芒、东岳、长白山、东镇、东海、东渎在坛的第二等,东山、东林、东川、东泽在内濆内,东丘、东陵、东坟、东衍、东原、东隰在内濆外,各自成一行,以南为上。在午陛的东侧,神州地祇在坛的第一等,火神祝融、南岳、南镇、南海、南渎在坛的第二等,南山、南林、南川、南泽在内濆内,南丘、南陵、南坟、南衍、南原、南隰在内濆外,各自成一行,以西为上。在午陛的西侧,土神后土、中岳、中镇在坛的第二等,中山、中林、中川、中泽在内濆内,中丘、中陵、中坟、中衍、中原、中隰在内濆外,各自成一行,以南为上。在酉陛的南侧,金神蓐收、西岳、西镇、西海、西渎在坛的第二等,昆仑、西山、西林、西川、西泽在内濆内,西丘、西陵、西坟、西衍、西原、西隰在西壝外,各自成一行,以北为上。皇地祇、配位、神州地祇的神座,以及祭祀用的玉器,设置完毕后,等待祭祀前的清洁工作完成后,祭日早上重新设置。第二等以下的神座,设定后不再收回。
奉礼郎、礼直官又在卯陛的东边稍北设置三献官的位置,面向西。司徒位于卯陛的东边,道路南侧,面向西。太常卿、光禄卿的位置在其后。一等分献官、司天监位于其东,光禄丞、郊社令、太官令、廪牺令的位置又在其东,每个等级的位置不同,都面向西,向北站立。太祝、奉礼郎及其他执事官员位于内濆东门外,道路南侧,每个等级的位置不同,都面向西,向北站立。设置监祭御史两位,一位在坛下午陛的西南,一位在子陛的西北,都面向东。设置监礼博士两位,一位在坛下午陛的东南,一位在子陛的东北,都面向西。奉礼郎位于坛的东南,面向西。协律郎位于乐虡西北,面向东。大乐令位于乐虡之间,面向西。司尊彝位于酒尊所在的位置,都面向北。设置望瘗位在坎的南侧,面向北。又在内濆东门外设置牲榜,面向西。太祝、祝史各自位于牲的后面,都面向西。在牲的西侧设置省馔位,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位于牲的北侧,面向南,向西站立。监祭、监礼位于太常卿的西侧稍后,面向西站立。廪牺令位于牲的西南,面向北。又在内濆东门外,道路北侧,设置省馔位。太常卿、光禄卿、太官令位于东侧,面向西,监祭、监礼位于西侧,面向东,都向北站立。在神位右侧设置祝版。
司尊和奉礼郎带领其属下,在酒尊所在的位置设置玉币篚,接着是笾豆的位置。正位和配位各有左边的十一笾、右边的十一豆,都分为三行。放置三个登在笾豆之间。放置三个鉶在登的前面。放置一个簠和一个簋在鉶的前面。又设置酒尊和罍的位置,皇地祇的太尊二、著尊二、牺尊二、山罍二在坛上东南角。配位的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的东边,都面向北,向西站立,都有坫,加上勺和幂,作为酒尊使用。又设置皇地祇位的象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坛下午陛的西边,面向北,向西站立。配位的牺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酉陛的北边,面向东,向北站立,都有坫,加上幂,设置但不倒酒。神州地祇位左边有八个笾、右边有八个豆,一个登在笾豆之间,一个簠和一个簋在登的前面,一个爵坫在神座前。又设置第二等诸神位,每位有笾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内濆内外的诸神每位有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陈列都与上面相同。又设置神州地祇的太尊二、著尊二,都有坫。第二等诸神每方山尊二,内濆内每方蜃尊二,内濆外每方概尊二,都加上勺和幂。又设置正位和配位的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毛血豆一,以及神州地祇位的俎一,都放在馔幂内。又设置两个洗在坛下卯陛的东边,面向北,盥洗在东边,爵洗在西边,都有罍加上勺。篚在洗的西边,向南放置,里面放有巾。爵洗的篚里放有匏爵,加上坫。又设置一等分献官盥洗爵洗位,二等以下的分献官盥洗位,各自在其方道的左边,罍在洗的左边,篚在洗的右边,都面向内。拿着罍篚的人各自站在其后。
祭日丑时前五刻,司天监和郊社令带领他们的属下,将皇地祇和配位神座升到坛上,将神州地祇座设在第一等位置。又设置了玉币,皇地祇的玉币用黄琮,神州地祇的玉币用两圭有邸,都放在匣子里。正、配位的玉币都用黄色,神州地祇的玉币用黑色,五神、五官、岳镇海渎的玉币各自按照方位颜色,都陈列在篚里。太祝取来埋葬的玉币放在玉币上,将礼神的玉币各自放在神座前。光禄卿带领他的属下,进入实正、配位的笾豆。笾分三行,右边为上,豆分三行,左边为上,内容都像郊祀一样。用大羹装满,用和羹装满。又设置了从祭第一等神州地祇的食品。笾分三行,右边为上,豆分三行,左边为上,内容都像郊祀一样。用大羹装满,簠装满稷,簋装满黍。第二等每位,左边两个笾,栗子在前,鹿脯次之。右边两个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簠装满稷,簋装满黍。俎,一只羊、一头猪。内外每位,左边一个笾,鹿脯。右边一个豆,鹿臡。簠装满稷,簋装满黍,俎用羊。良酝令带领他的属下,进入实酒尊。皇地祇太尊为上,装满泛齐。著尊次之,装满醴齐。牺尊次之,装满盎齐。象尊次之,装满醍齐。壶尊次之,装满沈齐。山罍为下,装满三酒。配位,著尊为上,装满泛齐。牺尊次之,装满醴齐。象尊次之,装满盎齐。壶尊次之,装满醍齐,山罍为下,装满三酒。都左边装明水,右边装玄酒,都用上等酒代替。接下来装从祭第一等神州地祇的酒尊,太尊为上,装满泛齐。著尊次之,装满醴齐。第二等,山尊装满醍齐。内濆内,蜃尊装满泛齐。内濆外,概尊装满三酒。以上酒尊都左边装明水,右边装玄酒,都用上等酒代替。太常卿在神座前点燃蜡烛。
省牲器:祭前一日午后八刻,距离坛二百步禁止行人。未后二刻,郊社令带领他的属下,清扫坛的上下。司尊和奉礼郎,带领负责的人用祭器进入,放在指定位置。郊社令在篚里陈列玉币。未后三刻,廪牺令和各位太祝、祝史,将牲畜带到省位。礼直官、赞者分别引导太常卿,光禄卿、丞、监礼、祭,太官令等人到内壝东门外省牲位。查看洗涤、告知清洁、省牲馔,都和郊祀一样。结束后,廪牺令、各位太祝、祝史依次牵牲到厨房,交给太官令。接着引导光禄卿以下的人到厨房,查看鼎镬,检查洗涤,然后回到斋所。午后一刻,太官令带领宰人用鸾刀割牲,祝史各自取毛血,放在豆里,放在食物幕布下。然后烹饪牲畜,祝史又取埋葬的血放在盘里。
奠玉币:祭日丑时前五刻,献官以下行事官,各自穿着自己的服装。有关官员设立神位版,陈列玉币,实笾豆簠簋奠罍,等待监祭、监礼检查坛的上下,然后取下盖幂。大乐令带领工人,以及奉礼郎、赞者先进入。礼直官、赞者分别引导分献官以下,监祭、监礼、各位太祝、祝史、斋郎与负责的人,从南濆东门进入,面对坛南,重行,面向北,西边为上,站立。奉礼郎赞:‘拜。’献官以下都行两次拜礼,结束后,依次引导各就坛的台阶上下位。接着引导监祭、监礼检查坛的上下,结束后,退回原位。礼直官分别引导三献官以下行事官都进入就位。行礼官都从南濆东门进入。礼直官站在初献的左边,说:‘有关官员已经准备妥当,请开始仪式。’退回原位。协律郎高举笏,执麾的人举起麾,跪拜,起身。工人敲鼓,演奏《坤宁之曲》,八遍,放下麾,敲击敔,音乐停止。等到太常卿埋葬血后,奉礼郎赞:‘拜。’在位的人都行两次拜礼。又赞:‘各位执事者各自就位。’礼直官引导各位执事者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等待。太祝跪在篚里取玉币,站在尊的位置。其他太祝也各自取玉币站在奠的位置。
礼直官引导初献到洗手位,音乐演奏《肃宁之曲》。到位置后,面向北站立,音乐停止。插上笏,洗手,擦手,拿着笏,到坛前,音乐演奏《肃宁之曲》。初献上下台阶,都演奏《肃宁之曲》。从卯阶上升,到坛上,音乐停止。到皇地祇神座前,面向北站立,音乐演奏《静宁之曲》。插上笏,跪下。太祝将玉币放在玉币上,面向西跪着交给初献。初献接受玉币奠礼后,拿着笏,跪拜,起身,再次拜礼,结束后,音乐停止。接着到配位神座前,面向东站立,音乐演奏《亿宁之曲》,奠礼仪式与上面相同,音乐停止。从卯阶下降,音乐演奏,复位,音乐停止。初献准备奠配位的币,赞者引导第一等分献官到洗手位,插上笏,洗手,擦手,拿着笏,从卯阶到神州地祇神座前,插上笏,跪下。太祝将玉币交给分献官,分献官接受玉币,奠礼结束后,拿着笏,跪拜,起身,再次拜礼,结束后,退下。最初,第一分献官准备上升时,赞者引导第二分献官到洗手位,洗手、擦手,拿着笏,各自从自己的台阶上升,只有不通过午阶,到首位神座前,奠礼仪式与上面相同。其他人依次由祝史、斋郎协助奠礼结束后,各自引导回到原位。初献奠礼即将结束时,祝史拿着毛血豆,各自从午阶上升,各位太祝在坛上迎接,将食物献给正、配位神座前,太祝和祝史都退下,站在尊的位置。
进熟:初次献祭已经完成,然后献上玉币。有关官员先在神厨中摆放两个牛鼎、两个羊鼎和两个豕鼎,分别放在镬的右边。太官率领进献食物的人到厨房,用匕将牛、羊、豕的肉从镬中取出,分别放入各自的鼎中。牛、羊、豕的肩、臂、肘、心、腿、正脊、横脊、长胁、短胁、代胁等部位,都是两块骨头并在一起,用布盖好。祝史用锁将各鼎锁好,有官员拿着匕跟随,将食物放在食物布帘内。从祀用的俎里装满羊,再放在食物布帘内。光禄卿用笾、豆、簠、簋装满食物。笾里装满粉餈,豆里装满糁食,簠里装满稷,簋里装满黍。装好后,去掉鼎上的锁和布,将匕放在鼎上。太官令用匕将牛、羊、豕的肉盛在俎里,肩、臂、肘放在上面,心、腿放在下面,脊和胁放在中间。等待初次献祭的人回到原位,音乐停止。礼直官引导司徒出来到食物处,一起献上笾、豆、簠、簋和俎。斋郎各自捧着皇地祇配位的食物,从卯阶上升起,所有太祝都在坛上迎接。司徒到皇地祇神座前,手持笏板,捧着笾、豆、簠、簋,然后捧着俎,面向北跪下献祭,献祭完毕,手持笏板,跪拜,然后站起来,将笾放在糗饵之前,豆放在醓醢之前,簠簋放在登之前,俎放在笾之前。然后在卯阶上再次献上配位的食物,面向东跪在神座前,仪式与上面相同。各自从卯阶下来,回到原位。太官令又和斋郎一起捧着神州地祇的食物,从卯阶上升起,太祝在坛阶之间迎接,将食物放在神座前,放在笾的前面,音乐停止。太官令带领进献食物的人从卯阶下来,回到原位。
礼直官引导初次献祭的官员到洗手的地方,音乐开始。到达位置后,音乐停止。面向北站立,手持笏板,洗手、擦手,手持笏板,到酒杯洗涤处。到达位置后,面向北站立,手持笏板,洗涤酒杯,擦干后交给负责的人。手持笏板,到坛上,音乐开始。从卯阶上升起,到达坛上,音乐停止。到皇地祇神座前取酒,面向西站立。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初次献祭的官员。初次献祭的官员手持笏板,拿着酒杯。司尊举起盖子,良酝令跪下从太尊中取酒,取完后,初次献祭的官员将酒杯交给负责的人,手持笏板,到皇地祇神座前,面向北站立,手持笏板,跪下。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初次献祭的官员,初次献祭的官员拿着酒杯,在茅草上祭酒三次,献上酒杯,跪拜,然后站起来,稍微后退,跪下,音乐停止。祝官跪下,对举祝版。读祝文,太祝面向东跪下,读完后,跪拜,然后站起来。
读祝文完毕,将祝版放在案上,再次跪拜,然后站起来。接下来到配位取酒,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初次献祭的官员,初次献祭的官员手持笏板,拿着酒杯。司尊举起盖子,良酝令跪下从著尊中取酒,取完后,初次献祭的官员将酒杯交给负责的人,手持笏板,到配位神座前,面向东站立,手持笏板,跪下。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初次献祭的官员,初次献祭的官员拿着酒杯,在茅草上祭酒三次,献上酒杯,跪拜,然后站起来,稍微后退,跪下,音乐停止。读祝文完毕,音乐开始,进行跪拜,然后站起来。从卯阶下来,读祝文的人和举祝版的人都跟着,音乐开始,复位,音乐停止。接下来引导亚献到洗手的地方,面向北站立,手持笏板,洗手,擦手。手持笏板,到酒杯洗涤处,面向北站立,手持笏板,洗涤酒杯,擦干后交给负责的人。手持笏板,从卯阶上升起,到皇地祇取酒处,面向西站立。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亚献的官员。亚献的官员手持笏板,拿着酒杯。司尊举起盖子,良酝令取酒,取完后,亚献的官员将酒杯交给负责的人,手持笏板,到皇地祇神座前,面向北站立,手持笏板,跪下。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亚献的官员,亚献的官员拿着酒杯,在茅草上祭酒三次,献上酒杯,跪拜,然后站起来,稍微后退,再次跪拜。接下来到配位取酒,仪式与亚献相同,只是取酒时有所不同。音乐停止,下来复位。
接下来引导终献到洗手的地方,洗手,擦手,洗涤酒杯,擦干后交给负责的人,上坛。正位取牺尊的盎齐,配位取象尊的醴齐,献祭的仪式与亚献相同。仪式结束后,下来复位。最初,终献即将上坛时,赞礼的人引导第一等分献的官员到洗手的地方,洗手,擦手,洗涤酒杯,擦干后交给负责的人。手持笏板,到神州地祇取酒处,手持笏板,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献祭的官员。献祭的官员拿着酒杯,负责的人取酒,取完后,将酒杯交给负责的人。进到神座前,手持笏板,跪下,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献祭的官员,献祭的官员拿着酒杯,在茅草上祭酒三次,献上酒杯,跪拜,然后站起来,稍微后退,跪下,再次跪拜,然后回到原位。最初,第一等分献的官员即将上坛时,赞礼的人分别引导第二等分献的官员到洗手的地方,洗手,擦手,手持笏板,到取酒处,负责的人将酒杯交给分献的官员,分献的官员将酒交给负责的人,进到首位神座前,献祭的仪式与上面相同。祝史、斋郎依次协助献祭,完毕后,各自引导回到原位。所有献祭完毕,所有太祝进上并撤下笾、豆,每个各一个,稍微移动到原来的位置。音乐开始演奏《丰宁之曲》,撤完,音乐停止。奉礼官喊道:“赐胙。”众官再次跪拜,音乐开始,演奏完毕,停止。最初,送神乐停止,引导初次献祭的官员到望瘗位,音乐开始演奏太簇宫的《肃宁之曲》,到达位置后,面向南站立,音乐停止。最初,在位官员即将跪拜时,所有太祝、祝史各自捧着篚到神座前,玉币,从祭神州地祇以下,都用俎装着牲体,并取黍稷饭、酒杯,各自从其阶降坛,面向北到瘗坎,放入坎中,再从从祭的位置取礼币都放在瘗坎中,礼直官说:“可以瘗埋。”东西六行,放置土到坎的一半,礼直官喊道:“礼毕。”引导初次献祭的官员出来,礼官赞礼的人各自引导祭官及监祭、监礼、太祝以下,都回到坛南,面向北站立,奉礼郎喊道:“再拜。”监祭以下都再次跪拜,完毕后,奉礼以下及工人依次退出。光禄卿捧着胙进上,监祭、监礼查看。祝版在斋坊烧毁。
朝日夕月仪:这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朝日即祭祀太阳,夕月即祭祀月亮。具体仪式内容此处未详细描述。
进行斋戒、布置祭品、摆放牲畜器物、放置玉币、献上熟食,这些仪式的节度都和大祀的仪式一样。朝拜太阳时使用青色的玉壁,朝拜月亮时使用白色的玉壁,玉币的颜色都和玉一样。每种牲畜各用一只羊和一头猪。官员们负责执行三次献祭的司徒的职责。皇帝亲自朝拜太阳时,最初使用的是本国礼仪,天会四年正月,开始在乾元殿朝拜太阳,之后接受祝贺。天眷二年,确定了朔望朝拜太阳的仪式。皇帝穿着靴袍,百官穿着常服。官员们在皇帝将要朝拜的殿前台阶上摆放炉案和御用垫子,在殿门外摆放百官的垫子,都朝向太阳。宣徽使引导皇帝到位置,面向南,行两次拜礼,上香,然后再次行拜礼。阁门相应地赞颂,殿门外的大臣们按照常规礼仪陪拜。大定二年,因为没有典故而停止了这一仪式。大定十五年,上奏的人说现在正月初一和万春节,应该让官员们确定朝拜日的礼仪。官员们参考了汉、唐时期春分朝拜太阳的仪式,升烟放置玉币的仪式和圜丘的仪式一样。又根据唐《开元礼》,面向南设立大明神的位子,天子面向北,都没有面向南朝拜太阳的规定。现在已经奉命在每月初一朝拜太阳,应该遵循古制,在殿前向东朝拜。皇帝下诏暂时遵从面向南的朝拜。那一天,先引导大臣们在殿门外站立,陪拜的位置站在殿前班露台的左右,皇帝在露台香案前按照上述仪式朝拜。大定十八年,皇帝在仁政殿朝拜太阳,开始实行向东朝拜的礼仪。皇帝出殿后,在殿东面设立位置,宣徽使赞颂:‘拜。’皇帝行两次拜礼,上香,结束后再次行拜礼。大臣们一起陪拜,按照班次行礼,就像常规礼仪一样。
高禖:明昌六年,章宗没有儿子,尚书省的官员上奏请求进行高禖的祭祀,于是在景风门外东南端建造了祭坛,位于宫阙的卯辰地,与圜丘东西相对,祭坛的规制和北郊一样。每年春分日祭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共三位神祇,祭坛上面向南,西边是第一位。姜嫄、简狄位于祭坛的第二层,面向东,北边是第一位。前一天未时三刻,布置神位,检查牲畜器物,将御用的弓箭放在上下神位右侧。斋戒、放置玉币、献上熟食,都按照大祀的仪式进行。青帝的玉币都用青色,其余的都没有玉。每位神祇使用一只羊和一头猪。官员们负责执行三次献祭的司徒的职责。仪式结束后,献上肉食,比其他祭祀的肉食多一倍。献上肉食的官员手持弓箭进入,皇帝命令后妃嫔御向东持弓箭射箭,然后命令依次饮用福酒享受肉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十-注解
斋戒:斋戒是指在祭祀或重大仪式前,进行的一种清洁身心、禁食禁饮的仪式,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虔诚。
质明:指清晨时分,即太阳初升之时。
有司:有司是指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
三献:三献是指祭祀过程中献上三次供品。
行事官:指参与祭祀活动的官员。
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
监祭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督祭祀仪式。
监礼博士:古代官职,负责监督礼仪。
司徒:司徒是古代官名,负责教化、土地、人民等事务。
光禄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膳食。
太常卿:古代官职,负责祭祀仪式。
分献官:古代祭祀时的分献官,负责献祭。
司天监:古代官职,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光禄丞:古代官职,光禄卿的副手。
郊社令: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天地、山川等。
大乐令:古代官职,负责音乐事务。
良酝令:古代官职,负责酒类事务。
廪牺令:古代官职,负责祭祀用的牲畜。
司尊彝:古代官职,负责祭祀时的酒器。
内濆:古代祭祀时的一种区域划分,指内围。
太祝:古代官职,负责祭祀仪式。
奉礼郎: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协律郎:古代官职,负责音乐节奏。
诸执事官:指各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陈设:陈设指的是在祭祀场所布置供品、香炉、供桌等,以营造庄严的祭祀氛围。
祭前三日:指祭祀前三天。
行事执事官:指参与祭祀活动的官员。
外壝:古代祭祀场所的围墙。
登歌:古代祭祀时的一种音乐形式。
瘗坎:指用于埋葬牲体的坑。
皇地祇:指古代神话中的土地神。
配位:指祭祀中的辅助神位。
神州地祇:指神州大地上的神祇。
五神:指五方神,即东、南、西、北、中。
五官:指五方官,即东、南、西、北、中。
岳镇海渎:指五岳、四镇、四海、四渎。
昆仑:古代神话中的神山。
大川泽:指大江、大湖、大泽。
丘陵坟衍原隰:指各种地形地貌。
神位版:古代祭祀用的神位牌。
子陛:古代祭祀坛的台阶。
卯陛:指祭祀坛的台阶。
午陛:古代祭祀时坛上的台阶。
酉陛:古代祭祀坛的台阶。
玉币篚: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玉器和币帛。
笾豆:古代祭祀用的器物,笾为竹制,豆为木制。
登:古代祭祀时的一种食品。
簠:古代食器,用于盛放饭。
簋:古代食器,用于盛放饭。
尊罍: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酒器。
象尊: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
壶尊: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
山罍:古代酒器,大型的酒器。
爵: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
俎:古代的一种礼器,用于放置牲体。
毛血豆:古代祭祀时用于献祭的豆,内含牲畜毛和血。
洗:古代祭祀时用于净手的器皿。
篚:古代竹制容器,用于放置祭品。
匏爵: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
勺:古代祭祀时用于取酒的器具。
幂:指覆盖。
盥洗: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指洗手。
罍: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
巾: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布料。
匏: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
坫:古代祭祀时用于放置酒器的台子。
祭日:指祭祀的日期,通常是指农历中的某一天。
丑前五刻:古代时间单位,一刻相当于现代的四分之一小时,丑前五刻即凌晨一点至一点十五分之间。
配位神座:指与主神相对应的辅助神祇的座位。
玉币:古代祭祀用的玉制货币,用于祭祀神灵。
黄琮:古代玉器,用于祭祀,黄色代表尊贵。
两圭有邸:古代玉器,两圭是长条形的玉器,有邸表示有底座。
瘗玉:将玉器埋入土中,作为祭祀的一部分。
大羹:古代的一种浓汤,用于祭祀。
和羹:古代的一种调和的汤,用于祭祀。
馔:指食物。
笾豆簠簋:古代祭祀用的四种食器。
羊:古代祭祀用的动物。
豕:古代祭祀用的动物,即猪。
酒尊:古代盛酒的器物。
泛齐:古代酒名,泛指美酒。
醴齐:古代酒名,甜酒。
盎齐:古代酒名,一种醇厚的酒。
醍齐:古代酒名,一种酒精度较高的酒。
沈齐:古代酒名,一种酒精度较低的酒。
玄酒:古代祭祀用的酒,颜色呈黑色。
尚酝代:古代官职,负责提供祭祀用的酒。
烛:古代祭祀用的照明工具。
省牲器:省牲器是指用于检查牺牲(如牛、羊、猪等)是否健康的工具,确保祭祀用牲的纯洁。
牲:牲是指用于祭祀的动物,如羊、猪等。
涤濯:清洗。
告洁:报告清洁。
省牲馔:检查祭祀用的食物。
盥洗位:古代祭祀时洗手净身的位置。
柷:古代乐器,用于祭祀。
鼓:古代乐器,用于祭祀。
麾:古代指挥用的旗帜。
敔:古代乐器,用于祭祀。
《坤宁之曲》:古代祭祀用的乐曲。
《肃宁之曲》:古代祭祀用的乐曲。
《亿宁之曲》:古代祭祀用的乐曲。
《静宁之曲》:古代祭祀用的乐曲。
鸾刀:古代祭祀用的刀具。
毛血:古代祭祀时用于献祭的牲畜毛和血。
豆:古代祭祀用的食器。
馔幔:古代祭祀时放置食物的帐篷。
奠玉币:奠玉币是指在祭祀时将玉器和币(古代货币)放置在祭坛上,以表示对神灵的敬意。
工人:古代从事工艺制作的人。
赞者:古代祭祀时的赞礼官,负责引导仪式。
礼直官:古代官职,负责监督祭祀仪式。
斋郎:古代祭祀时的斋戒官,负责斋戒。
执事者:古代祭祀时的执行者,负责具体事务。
南濆东门:古代祭祀时出入的门口。
卯阶:古代祭祀时坛上的台阶。
初献:指在祭祀仪式中首先献祭的人,通常是主祭官。
升奠玉币:指将玉器和币(古代的一种货币)放置在祭坛上作为祭品。
神厨:指存放祭祀用品的厨房。
太官:指宫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宫廷的饮食。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
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牛鼎、羊鼎、豕鼎:指分别用于煮牛、羊、豕肉的鼎。
祝史:指负责祭祀仪式中的祝词和记录的官员。
扃:指锁。
粉餈、糁食、稷、黍:指不同的食物,如米粉、谷物等。
笏:古代官员手中的一种礼仪用品。
茅苴:古代祭祀时用于祭酒的茅草。
尊:古代的一种酒器。
泛齐、醴齐、盎齐:指不同浓度的酒。
牲体:指祭祀用的牲畜尸体。
礼毕:指祭祀仪式结束。
奉礼官:指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
胙:古代祭祀后赐予官员的肉食。
燔:指焚烧。
朝日夕月仪:指古代祭祀太阳和月亮的仪式。
进熟:进熟指的是献上煮熟的食品作为供品,表示对神灵的供奉。
朝日:朝日是指朝拜太阳的仪式,古代认为太阳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夕月:夕月是指朝拜月亮的仪式,月亮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阴柔、生育和女性。
玉用青壁、白壁:玉用青壁、白壁是指朝日时使用青色的玉璧,夕月时使用白色的玉璧,这是根据五行理论中的颜色与方位相对应的规定。
乾元殿:乾元殿是古代皇宫中的主要殿堂之一。
天眷二年:天眷二年是金朝的一个年份,用于确定历史事件的时间。
靴袍:靴袍是指古代官员的服饰,靴指靴子,袍指长袍。
宣徽使:宣徽使是古代官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阁门:阁门是指古代宫殿中的门,这里指守门的官员。
大定二年:大定二年是金朝的一个年份,用于确定历史事件的时间。
万春节:万春节是指古代的一种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
圜丘:圜丘是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的祭坛。
大明神位:大明神位是指太阳神的神位。
姜嫄、简狄:姜嫄、简狄是古代传说中的女性祖先,常与生育和农业有关。
高禖:高禖是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用于祈求生育和丰收。
景风门:景风门是古代宫殿中的门,这里指景风门外。
卯辰地:卯辰地是指古代风水学中的方位,卯为东方,辰为东南方。
青帝:青帝是古代五行中代表东方的帝,常与春季和木相关。
伏羲氏、女娲氏:伏羲氏、女娲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伏羲是人类的始祖,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女神。
进胙:进胙是指献上煮熟的肉作为供品。
后妃嫔御:后妃嫔御是指皇帝的妻子和嫔妃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十-评注
斋戒、陈设、省牲器、奠玉币、进熟,其节并如大祀之仪。
此句描绘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严谨与庄重,斋戒、陈设等环节的完备,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其中,‘其节’一词,指代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大祀之仪’则表明此仪式的规格之高,与大祀同等。此句为全文奠定了对古代祭祀仪式重视的基调。
朝日玉用青壁,夕月用白壁,币皆如玉之色。
此句通过具体的物品描述,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审美追求。‘朝日’与‘夕月’分别对应着太阳和月亮,‘青壁’与‘白壁’则象征着天地,‘币’则代表着供品。这些色彩的选择,既体现了天地自然之美,又寓意着祭祀的纯洁与庄严。
牲各用羊一、豕一。
此句说明了祭祀仪式中所用的牲畜,‘羊’与‘豕’分别代表着纯洁与丰收,是古代祭祀仪式中常见的牺牲。此句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神灵的祈福。
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中的官职分工,‘有司’负责具体事务,‘三献’则是指祭祀仪式中的三个献祭环节,‘司徒’则是负责祭祀的官员。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性与有序性。
其亲行朝日,金初用本国礼,天会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后受贺。
此句讲述了古代皇帝亲自参与祭祀仪式的情况,‘其亲行’表明皇帝亲自主持祭祀,体现了对神灵的尊重。‘金初用本国礼’说明祭祀仪式遵循本国传统,‘天会四年正月’则指明了具体的时间。此句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历史演变。
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仪。
此句介绍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制定,‘天眷二年’为具体时间,‘定朔望朝日仪’则表明制定了朔望朝日祭祀的仪式。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性。
皇帝服靴袍,百官常服。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中皇帝与百官的着装,‘靴袍’与‘常服’分别代表了皇帝与百官的身份与地位。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等级制度。
有司设炉案、御褥位于所御殿前陛上,设百官褥位于殿门外,皆向日。
此句描绘了祭祀仪式中各种设施的布置,‘炉案’与‘御褥’分别代表了祭祀仪式中的供品与座位。‘向日’则表明了祭祀仪式的方向。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严谨与规范。
宣徽使奏导皇帝至位,南向,再拜,上香,又再拜。
此句描述了皇帝在祭祀仪式中的动作,‘宣徽使’负责引导皇帝,‘南向’与‘再拜’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上香’则是对神灵的供奉。此句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肃穆。
阁门皆相应赞,殿门外臣僚陪拜如常仪。
此句说明了祭祀仪式中各方的参与,‘阁门’与‘殿门外臣僚’分别代表了内宫与外臣,‘相应赞’与‘陪拜’则表明了他们对祭祀仪式的尊重。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团结与和谐。
大定二年,以无典故罢。
此句讲述了祭祀仪式的废除,‘大定二年’为具体时间,‘以无典故’则表明了废除的原因。此句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历史变迁。
十五年,言事者谓今正旦并万春节,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礼。
此句介绍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改革,‘言事者’提出了建议,‘定拜日之礼’则表明了改革的方向。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灵活性。
有司援据汉、唐春分朝日,升烟奠玉如圜丘之仪。
此句说明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借鉴与传承,‘援据’表明了借鉴的依据,‘汉、唐春分朝日’则指明了借鉴的对象。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延续性与发展性。
又按唐《开元礼》,南向设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无南向拜日之制。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借鉴与传承,‘按唐《开元礼》’表明了依据,‘南向’与‘北向’则体现了仪式的方位。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性。
今已奉敕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东向拜。
此句讲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改革,‘奉敕’表明了改革的依据,‘遵古制’则表明了改革的方向。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传承与发展。
其日,先引臣僚于殿门外立,陪位立殿前班露台左右,皇帝于露台香案拜如上仪。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的具体过程,‘先引’与‘陪位’体现了仪式的有序性,‘拜如上仪’则表明了仪式的规范。此句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肃穆。
十八年,上拜日于仁政殿,始行东向之礼。
此句讲述了祭祀仪式的改革,‘上拜日’与‘始行东向之礼’表明了改革的内容。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灵活性与发展性。
皇帝出殿,东向设位,宣徽赞:‘拜。’皇帝再拜,上香,讫,又再拜。
此句描述了皇帝在祭祀仪式中的动作,‘东向设位’与‘再拜’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上香’则是对神灵的供奉。此句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肃穆。
臣僚并陪拜,依班次起居,如常仪。
此句说明了祭祀仪式中臣僚的参与,‘并陪拜’与‘依班次起居’体现了仪式的有序性,‘如常仪’则表明了仪式的规范。此句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团结与和谐。
高禖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书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筑坛于景风门外东南端,当阙之卯辰地,与圜丘东西相望,坛如北郊之制。
此句介绍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背景,‘高禖’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章宗未有子’则说明了祭祀的原因。‘筑坛’与‘坛如北郊之制’则表明了祭祀的地点与形式。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实用性。
岁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凡三位,坛上南向,西上。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的具体内容,‘岁以春分日’表明了祭祀的时间,‘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则说明了祭祀的对象。‘坛上南向,西上’则体现了祭祀的方位。此句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性。
姜嫄、简狄位于坛之第二层,东向,北上。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祭祀仪式的具体内容,‘姜嫄、简狄’是古代神话人物,‘位于坛之第二层’则表明了他们在祭祀仪式中的地位。‘东向,北上’则体现了祭祀的方位。此句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性。
前一日未三刻,布神位,省牲器,陈御弓矢弓〈革蜀〉于上下神位之右。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前的准备工作,‘前一日未三刻’表明了准备的时间,‘布神位’与‘省牲器’则说明了准备的内容。‘陈御弓矢弓〈革蜀〉’则体现了祭祀仪式的实用性。
其斋戒、奠玉币、进熟,皆如大祀仪。
此句说明了祭祀仪式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其斋戒’与‘奠玉币’等环节均与大祀仪式相同。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传承与发展。
青帝币玉皆用青,余皆无玉。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中供品的颜色,‘青帝币玉’用青色,‘余’则表示其他供品无玉。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审美追求。
每位牲用羊一、豕一。
此句说明了祭祀仪式中所用的牲畜,‘羊’与‘豕’分别代表着纯洁与丰收,是古代祭祀仪式中常见的牺牲。此句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神灵的祈福。
有司摄三献司徒行事。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中的官职分工,‘有司’负责具体事务,‘三献’则是指祭祀仪式中的三个献祭环节,‘司徒’则是负责祭祀的官员。此句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性与有序性。
礼毕,进胙,倍于他祀之肉。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后的活动,‘礼毕’表明仪式的结束,‘进胙’则是对神灵的供奉。‘倍于他祀之肉’则体现了祭祀仪式的规模与重视。
进胙官佩弓矢〈革蜀〉以进,上命后妃嫔御皆执弓矢东向而射,乃命以次饮福享胙。
此句描述了祭祀仪式后的庆祝活动,‘进胙官’负责进献供品,‘后妃嫔御’则参与庆祝。‘执弓矢东向而射’与‘饮福享胙’则体现了庆祝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此句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欢乐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