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二十

作者: 金史是宋代历史学家所编纂的关于金朝的史书,传统上认为由宋代史学家和学者主编,内容详尽地记录了金朝的历史,从金朝的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揭示了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3世纪)。

内容简要:《金史》是宋代编纂的关于金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金朝自建立以来的政治制度、战争、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全书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涉及金朝与宋朝、辽朝等其他大国之间的互动,重点阐述了金朝的政治结构与军事行动。金史不仅对金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也对金朝的政治理念、制度与社会文化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书中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金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二十-原文

《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之弥文哉!盖有天下者,将一轨度、正民俗、合人神、和上下,舍礼乐何以焉。

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然而未尽其美也。

及乎大定、明昌之际,日修月葺,粲然大备。

其隶太常者,即郊庙、祀享、大宴、大朝会宫县二舞是也。

隶教坊者,则有铙歌鼓吹,天子行幸卤簿导引之乐也。

有散乐。

有渤海乐。

有本国旧音,世宗尝写其意度为雅曲,史录其一,其俚者弗载云。

雅乐

凡大祀、中祀、天子受册宝、御楼肆赦、受外国使贺则用之。

初,太宗取汴,得宋之仪章钟磬乐虡,挈之以归。

皇统元年,熙宗加尊号,始就用宋乐,有司以钟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讳,皆以黄纸封之。

大定十四年,太常始议:‘历代之乐各自为名,今郊庙社稷所用宋乐器犯庙讳,宜皆刮去,更为制名。’于是,命礼部、学士院、太常寺撰名,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文、武二舞。

皇统年间,定文舞曰《仁丰道洽之舞》,武舞曰《功成治定之舞。《贞元仪》又改文舞曰《保大定功之舞》,武舞曰《万国来同之舞》。大定十一年又有《四海会同之舞》,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明昌五年,诏用唐、宋故事,置所,讲议礼乐。

有司谓:‘雅乐自周、汉以来止存大法,魏、晋而后更造律度,讫无定论。至后周保定中,得古玉斗于地中,以造尺律,其后牛弘以为不可,止用苏绰铁尺,至隋亦用之。唐兴,因隋乐不改,及黄巢之乱,乐县散失,太常博士殷盈孙以周法铸穀钟、编钟,处士萧承训等校石磐,合而奏之。至周显德以黍定律,议者谓比唐乐高五律。宋初亦用王朴所制乐,时和岘以周显德律音近哀思,乃依西京铜望臬、石尺重造十二管,取声下王朴一律。景祐初,李照取黍累尺成律,以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遂下太常乐三律。皇祐中,阮逸、胡瑗改造止下一律,或谓其声弇郁不和,依旧用王朴乐。元丰间,杨杰参用李照钟磬加四清声,下王朴乐二律,以为新乐。元祐间,范镇又造新律,下李照乐一律,而未用。至崇宁间,魏汉津以范镇知旧乐之高,无法以下之,乃以时君指节为尺,其所造钟磐即今所用乐是也。然以王朴所制声高,屡命改作,李照以太府尺制律,人习旧听疑于太重。其后范镇等论乐,复用李照所用太府尺、即周、隋所用铁尺,牛弘等以谓近古合宜者也。今取见有乐,以唐初开元钱校其分寸亦同,则汉津所用指尺殆与周、隋、唐所用之尺同矣。汉津用李照、范镇之说,而耻同之,故用时君指节为尺,使众人不敢轻议。其尺虽为诡说,其制乃与古同,而清浊高下皆适中,非出于法数之外私意妄为者也。盖今之钟磬虽崇宁之所制,亦周、隋、唐之乐也。阅今所用乐律,声调和平,无太高太下之失,可以久用。唯辰钟、辰磬自昔数缺,宜补铸辰钟十五,辰磬二十一,通旧各为二十四虡。’

上曰:‘尝观宋人论乐,以为律主于人声,不当泥于其器,要之在声和而已。’于是,命礼部符下南京,取宋旧工,更铸辰钟十有二。

又以旧钟姑洗、夷则皆高五律,无射高二律,别铸以补之,乃协。

又琢辰磬各十有二,以其半少劣,择其谐者而用之。

初,正隆间,海陵营太庙于汴,贞祐南迁,宣宗修之,以祔诸帝神主。

其地,故宋景灵宫之址也。

掘其下,得编钟十三,编磬八,皆刻‘大晟’字。

时朝廷多故,礼器散亡,竟亦不能备也。

大定十一年,太常议:‘按《唐会耍》旧制,南北郊宫县用二十架,周、汉、魏、晋、宋、齐六朝及唐《开元》、宋《开宝礼》,其数皆同。《宋会耍》用三十六架,《五礼新仪》用四十八架,其数多,似乎太侈。今拟《太常因革礼》,天子宫县之乐三十六虡,宗庙与殿庭同,郊丘则二十虡,宜用宫县二十架,登歌编钟、编磬各一虡。又按《周礼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六变,谓六成也。唐、宋因之。盖圜钟,夹钟也,用为宫者以上应房、心,有天帝明堂之象也。宫声三奏,角徵羽各一奏,合阳之奇数,欲神听之也。凡乐起于阳,至少阴而止,圜钟自卯至申其数有六,故六变而乐止,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也。乐曲之名,唐以‘和’,宋以‘安’,本朝定乐曲以‘宁’为名,今止有太庙祫享乐曲,而郊祀乐曲未备。皇统九年拜天用《乾宁之曲》,今圜丘降神固可就用。今太庙祫享,皇帝升降行止奏《昌宁之曲》,迎俎奏《丰宁之曲》,酌献、舞出入奏《肃宁之曲》,饮福奏《福宁之曲》,宋《开宝礼》亦可就用。余有郊祀曲名,皇帝入中濆、奠玉币、迎俎、酌献、舞出入乐曲,宜皆以‘宁’字制名。’遂命学士院撰焉。

皇帝入中濆奏《昌宁之曲》,降神、送神奏《乾宁之曲》,昊天上帝奏《洪宁之曲》,皇地祇奏《坤宁之曲》,配位奏《永宁之曲》,饮福奏《福宁之曲》,升降、望燎、出入大小次,并与入中濆同,余载仪注及乐章。

又命太常议文武二舞所当先后,太常议:‘按唐、宋郊庙之礼,并先文后武,本朝自行禘祫之礼亦然。惟唐韦万石建议谓先儒相传,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当时虽从,寻复改之。其以《开元礼》先文后武为定。方丘如圜丘之仪,社稷则用登歌。’

宗庙。

皇帝入门,宫县以无射宫,升殿,登歌以夹钟,皆奏《昌宁之曲》。迎神、送神奏《来宁之曲》,九成。

天德二年,晨稞毕,还小次,方奏迎神曲。

大定十一年,朝享,奏依《开元》、《开宝礼》,至版位,即奏黄钟宫三、大吕角二、太蔟徵二、应钟羽二,曲词皆同。

进俎,奏《丰宁之曲》。酌献,宫县奏无射《大元之曲》。诸室之曲,德帝曰《大熙》,安帝曰《大安》,献祖曰《大昭》,昭祖曰《大成》,景祖曰《大昌》,世祖曰《大武》,肃宗曰《大明》,穆宗曰《大章》,康宗曰《大康》,太祖曰《大定》,太宗曰《大惠》,熙宗曰《大同》,睿宗曰《大和》,昭德皇后庙曰《仪坤》,世宗曰《大钧》,显宗曰《大宁》,章宗曰《大隆》,宣宗曰《大庆》。皇帝还版位及亚终献,皆奏无射宫《肃宁之曲》。饮福,登歌奏夹钟宫《福宁之曲》。彻豆,奏《丰宁之曲》,皆用无射宫。

大定十二年制,祫禘时享有司摄事,初献盥洗,奏无射宫《肃宁之曲》。升阶,登歌奏夹钟宫《嘉宁之曲》。余并与亲享同。

其别庙昭德皇后、宣孝太子所用,并载仪注、乐章。

旧制,太庙、皇考庙乐工各三十九人。

大定二十九年,升祔显宗,有司以为:‘宋之太庙、别庙,堂上乐各四十八人,今之乐工少十八人,拟令皇考庙旧乐工皆充两庙堂上乐,以应前代九十六人之数。’尚书省议:‘古乐工无定数。’遂奏太庙、别庙通以百人为定。

明昌六年,创设宫县,乐工一百五十六人。

承安三年,敕:‘祭庙用教坊奏古乐,非礼也。其自今召百姓材美者,给以食直,教阅以待用。’

泰和元年,命宫县乐工月给钱粟二贯石,遇正乐工阙,验色收补。

四年,尚书省奏:‘宫县乐工总用二百五十六人,而旧所设止百人,时或用之即以贴部教坊阅习。自明昌间,以渤海教坊兼习,而又创设九十二人。且宫县之乐行大礼乃始用之,若其数复阙,但前期遣汉人教坊及大兴府乐人习之,亦可备用。’遂诏罢创设者。

宣宗南迁,祔诸帝主于汴京太庙。

礼官言:‘祔享礼毕,车驾还宫,至承天门外,百官奉迎,宫县奏《采茨》。’以乐虡未备,遂止用教坊乐。

哀宗迁蔡,天兴二年七月丁巳,太祖、太宗及后妃御容至自汴京,奉安于乾元寺。

左宣徽使温敦七十五奏当用乐。

上曰:‘乐须太常,奈何?’七十五曰:‘市有优乐,可假用之。’

权左右司员外郎王鹗奏曰:‘世俗之乐,岂可施于帝王之前?’遂止。

乐舞名数。

太庙登歌,钟一虡,磬一虡,歌工四,籥二,埙二,篪二,笛二,巢笙二,和笙二,箫二,七星匏一,九耀匏一,闰余匏一,搏拊二,柷一,敔一,麾一,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二,瑟四。

别庙登歌并同。

亲祠则用金钟、玉磬,摄祭则用编钟、编磬。

宫县乐三十六虡:编钟十二虡,编磬十二虡,大钟、穀钟、特磬各四虡。

建鼓、应鼓、鞞鼓各四,路鼓二,路鼗二,晋鼓一,巢笙、竽笙各十,箫十,籥十,篪十,笛十,埙八,一弦琴三,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瑟十二,柷一,敔一,麾一。

文舞所执籥、翟各六十四,武舞所执朱干、玉戚各六十四,引舞所执旌二,纛二,牙杖二,单鼗二,单铎二,双铎二,金铙二,金錞二,金钲二,相鼓二,雅鼓二。

有司摄祭,宫县二十虡:编钟四,编磬四,辰钟十二。

建鼓四,路鼓四,路鼗二,晋鼓一,巢笙、竽笙、箫、埙、篪、笛各八,一弦琴三,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瑟八,柷、敔各一,麾一。

登歌及二舞引舞所执与亲祠同。

皇帝受册宝。

前期,大乐令与协律郎设乐县于殿廷。

又设举麾位二,一于殿西阶,一于乐县西北。

又设登歌乐架于殿上。

至日,侍中奏:‘外办。’宫县乐作,皇帝乃出,即坐,乐止。

奉宝入门,乐作,置褥位上,乐止。

初引时宫县乐作,至位立定,乐止。

宝初行,乐作,至御前置讫,乐止。

皇帝受宝讫,乐作,侍中奏:‘称贺。’乐止。

皇太子升殿,登歌乐作,复位,乐止。

侍中奏:‘礼毕。’宫县乐作,皇帝还幕次,乐止。

御楼宣赦。

前期,大乐署设宫县于楼下,又设鼓一于宫县之左。

至日,金鸡初立,大乐署击鼓,立讫,鼓止。

侍中奏:‘外办。’大乐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昌宁之乐》作,皇帝乃出。

宣读讫,百官舞蹈,礼毕,大乐令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昌宁之乐》作,皇帝降座,乐止。

凡皇帝出入升降及分班合班,皆乐作,坐、立定乃止。

其册命中宫、皇太子、太孙,受外国使贺。

宴外国使,皆用宫县。

散乐

元日、圣诞称贺,曲宴外国使,则教坊奏之。

其乐器名曲不传。

皇统二年宰臣奏:‘自古并无伶人赴朝参之例,所有教坊人员只宜听候宣唤,不合同百寮赴起居。’从之。

章宗明昌二年十一月甲寅,禁伶人不得以历代帝王为戏及称万岁者,以不应为事重法科。

泰和初,有司又奏太常工人数少,即以渤海,汉人教坊及大兴府乐人兼习以备用。

鼓吹乐

马上乐也。

天子鼓吹、横吹各有前、后部,部又各分二节。

金初用辽故物,其后杂用宋仪。

海陵迁燕及大定十一年卤簿,皆分鼓吹为四节,其他行幸惟用两部而已。

前部第一:

鼓吹令二人

掆鼓十二 金钲十二

大鼓百二十 长鸣百二十

铙鼓一十二 歌二十四

拱辰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大横吹一百二十

前部第二:

节鼓二 笛二十四

箫二十四 筚篥二十四

笳二十四 桃皮筚篥二十四

掆鼓十二 金钲十二

小鼓百二十 中鸣百二十

羽葆鼓十二 歌二十四

拱辰管十四 箫二十四

后部第一:

鼓吹丞二人

掆鼓三 金钲三

羽葆鼓十二 歌二十四

拱辰管二十四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节鼓二

铙鼓十二 歌十六

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小横吹百二十

后部第二:

笛二十四 箫二十四

筚篥二十四 笳二十四

桃皮筚篥二十四

本朝乐曲

世宗大定九年十一月庚申,皇太子生日,上宴于东宫,命奏新声,谓大臣曰:‘朕制此曲,名《君臣乐》,今天下无事,与卿等共之,不亦乐乎?’辞律不传。

十三年四月乙亥,上御睿思殿,命歌者歌女直词,顾谓皇太子曰:‘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尝暂忘,故时听此词,亦欲令汝辈知女直醇质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二十五年四月,幸上京,宴宗室于皇武殿,饮酒乐,上谕之曰:‘今日甚欲成醉,此乐不易得也。昔汉高祖过故乡,与父老欢饮,击筑而歌,令诸儿和之。彼起布衣,尚且如是,况我祖宗世有此土,今天下一统,朕巡幸至此,何不乐饮!’

于时宗室妇女起舞,进酒毕,群臣故老起舞,上曰:‘吾来故乡数月矣,今回期已近,未尝有一人歌本曲者,汝曹来前,吾为汝歌。’

乃命宗室子叙坐殿下者皆上殿,面听上歌。

曲道祖宗创业艰难,及所以继述之意。

上既自歌,至慨想祖宗音容如睹之语,悲感不复能成声,歌毕,泣下数行。

右丞相元忠暨群臣宗戚捧觞上寿,皆称万岁。

于是诸老人更歌本曲,如私家相会,畅然欢洽。

上复续调歌曲,留坐一更,极欢而罢。

其辞曰:

猗欤我祖,圣矣武元。

诞膺明命,功光于天。

拯溺救楚,深根固蒂。

克开我后,传福万世。

无河海陵,淫昏多罪。

反易天道,荼毒海内。

自昔肇基,至于继体。

积累之业,沦胥且坠。

望戴所归,不谋同意。

宗庙至重,人心难拒。

勉副乐推,肆予嗣绪。

二十四年,兢业万几。

亿兆庶姓,怀保安绥。

国家闲暇,廓然无事。

乃眷上都,兴帝之第。

属兹来游,恻然予思。

风物减耗,殆非昔时。

于乡于里,皆非初始。

虽非初始,朕自乐此。

虽非昔时,朕无异视。

瞻恋慨想,祖宗旧宇。

属属音容,宛然如睹。

童嬉孺慕,历历其处。

壮岁经行,恍然如故。

旧年从游,依俙如昨。

欢诚契阔,旦暮之若。

于嗟阔别兮,云胡不乐。

郊祀乐歌

皇帝入中濆,宫县黄钟宫《昌宁之曲》:(凡步武同。)

衮服穆穆,临于中濆。

瞻言圜坛,皇皇后帝。

禋祀肇称,磬香维德。

爰暨百神,于昭受职。

降神,宫县《乾宁之曲》、《仁丰道洽之舞》。

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

圜钟三奏,黄钟、太蔟、姑洗皆一奏,词并同:

我金之兴,皇天锡羡。

惟神之休,爰兹郊见。

有玉其礼,有牲其荐。

将受厥明,来宁来燕。

皇帝盥洗,宫县黄钟宫《昌宁之曲》:

因天事天,惇宗将礼。

爰饬攸司,奉时罍洗。

挹彼注兹,乃升坛陛。

先事而虔,神劳岂弟。

皇帝升坛,登歌大吕宫《昌宁之曲》:

相在国南,崇崇其趾。

烝哉皇王,维时莅止。

至诚通神,克禋克祀。

于万斯年,昊天其子。

昊天上帝,奠玉币,登歌大吕宫《洪宁之曲》:

穆穆君王,有严有翼。

佩环锵然,圜坛是陟。

嘉德升闻,馨非黍稷。

高明降监,百神受职。

皇地祇,《坤宁之曲》:

肃敬明祇,躬行奠贽。

其贽维何?黄琮制币。

从祀群灵,咸秩厥位。

惟皇能飨,允集熙事。

配位太祖皇帝,《永宁之曲》:

肇举明禋,皇天后土。

皇祖武元,爰作神主。

功昭耆定,歌以大吕。

绥我思成,有秩斯祜。

司徒迎俎,宫县黄钟宫《丰宁之曲》:

穆穆皇皇,天子躬祀。

群臣相之,罔不敬止。

俎豆毕陈,物其嘉矣。

馨香始升,明神燕喜。

昊天上帝,酌献,登歌大吕宫《嘉宁之曲》:

郊禋展敬,昭事上灵。

太尊在席,有醑斯馨。

酌言献之,灵其醉止。

福禄来宜,以答明祀。

皇地祇,《泰宁之曲》:

衮服穆穆,临彼泰折。

于昭神宫,埋币瘗血。

爰称匏爵,斟言荐洁。

方舆常安,扶我帝业。

配位太祖皇帝,《燕宁之曲》:

烝哉高后,肇迪丕基。

功与天合,配天以推。

荐时清旨,孔肃其仪。

来宁来燕,福禄绥之。

文舞退,武舞进,宫县黄钟宫《咸宁之曲》:

奉祀郊丘,《云门》变舞。

进秉朱干,停挥翟羽。

于昭睿文,复肖圣武。

无疆维烈,天子受祜。

亚终献,宫县黄钟宫《咸宁之曲》、《功成治定之舞》:

扫地南郊,天神以俟。

于皇君王,克禋克祀。

交于神明,玄酒陶器。

诚心靖纯,非贵食味。

皇帝饮福,登歌大吕宫《福宁之曲》:

所以承天,无过乎质。

天其祐之,惟精惟一。

泰尊爰挹,馨香荐德。

惠我无疆,子孙千亿。

彻豆,登歌大吕宫《丰宁之曲》:

大礼爰陈,为豆孔硕。

肃肃其容,于显百辟。

皇灵降监,馨闻在德。

明禋斯成,孚休罔极。

送神,宫县圜钟宫《乾宁之曲》:

赫赫上帝,临监禋祀。

居然来歆,昭答祖配。

圜坛四成,神安其位。

升歌赞送,天人悦喜。

方丘乐歌

迎神,《镇宁之曲》。

大钟宫再奏,太蔟角再奏,姑洗徵再奏,南吕羽再奏,词同:

至哉坤仪,万汇资生。

称物平施,流谦变盈。

礼修泰折,祭极精诚。

皇皇灵眷,永奠寰瀛。

初献盥洗,太蔟宫《肃宁之曲》:

礼有五经,无先祭礼。

即时伸虔,惟时盥洗。

品物吉蠲,威仪济济。

锡之纯嘏,来歆恺悌。

初献升坛,应钟宫《肃宁之曲》:

无疆之德,至哉坤元。

沉潜刚克,资生实蕃。

方丘之仪,惟敬无文。

神其来思,时歆荐殷。

初献奠玉币,太蔟宫《亿宁之曲》:

礼行方泽,文物备举。

惟皇地祇。

昭假来下。

奠瘗玉帛,纯诚内著。

神保是享,陟降斯祜。

司徒捧俎,太蔟宫《丰宁之曲》:

四阶秩仪,坛于方泽。

昭事皇祇,即阴以墌。

洁肆于祊,孔嘉且硕。

神其福之,如几如式。

正位酌献,太蔟宫《溥宁之曲》:

荡荡坤德,物无不载。

柔顺利贞,含洪光大。

笾豆既陈,金石斯在。

四海永宁,福禄攸介。

配位酌献(配太宗也),太蔟宫《保宁之曲》:

词阙。

亚终献升坛,太蔟宫《咸宁之曲》:

卓彼嘉坛,奠玉方泽。

百辟祇肃,八音纯绎。

祀事孔明,柔祇感格。

彻豆,应钟宫《丰宁之曲》:

修理方丘,吉蠲是宜。

笾豆静嘉,登于有司。

芬芬馨香,来享来仪。

郊仪将终,声歌彻之。

送神,林钟宫《镇宁之曲》:

因地方丘,济济多仪。

乐成八变,灵祇格思。

荐余彻豆,神贶昭垂。

亿万斯年,永祐丕基。

诣望燎位,太蔟宫《肃宁之曲》。

词同升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二十-译文

《传》说:‘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难道二帝三王只是空谈吗?因为拥有天下的人,需要统一度量衡、端正风俗习惯、协调人与神的关系、和谐上下关系,除了礼乐,还有什么方法呢?金朝在初得宋朝时,才开始有金石之乐,但并未充分发挥其美感。到了大定、明昌时期,不断修缮,乐舞完备。属于太常的乐舞,包括郊庙、祭祀、大型宴会、大型朝会时的宫县二舞。属于教坊的,有铙歌鼓吹,是天子出行时卤簿导引的乐舞。还有散乐、渤海乐、本国旧音。世宗曾经根据本国旧音创作雅曲,史书记载了一部分,那些通俗的没有记载。

雅乐:

所有的大祀、中祀、天子接受册宝、御楼举行赦免、接受外国使节的祝贺时,都使用雅乐。最初,太宗攻取汴京,得到了宋朝的仪章钟磬乐虡,将其带回。皇统元年,熙宗加尊号,开始使用宋朝的乐舞。有关部门因为钟磬上刻有‘晟’字,触犯了太宗的名讳,都用黄纸封住了。大定十四年,太常开始提议:‘历代乐舞各自有名称,现在郊庙社稷所用的宋朝乐器触犯了庙讳,应该都刮去,重新命名。’于是,命令礼部、学士院、太常寺命名,取大乐与天地和谐之意,命名为‘太和’。文舞和武舞。皇统年间,确定文舞为《仁丰道洽之舞》,武舞为《功成治定之舞》。《贞元仪》又改文舞为《保大定功之舞》,武舞为《万国来同之舞》。大定十一年又有《四海会同之舞》,这样一代的乐舞制度才完备。

明昌五年,皇帝下诏按照唐、宋的旧例,设立机构,讨论礼乐。有关部门说:‘雅乐自周、汉以来只保留了大法,魏、晋以后又重新制定律度,始终没有定论。到后周保定年间,在地中得到了古玉斗,用来制作尺律,后来牛弘认为不可行,只使用苏绰铁尺,到隋朝也使用它。唐朝兴起,沿袭隋朝的乐舞,到黄巢之乱,乐县散失,太常博士殷盈孙根据周法铸造了穀钟、编钟,处士萧承训等人校正石磐,合奏。到周显德年间,用黍子定律,有人认为比唐乐高五律。宋朝初期也使用王朴所制的乐舞,当时和岘认为周显德律音接近哀思,于是根据西京铜望臬、石尺重新制作了十二管,取声比王朴乐低一律。景祐初年,李照用黍子累尺成律,因为声音还是太高,改用太府布帛尺,于是比太常乐低三律。皇祐年间,阮逸、胡瑗改造后只低一律,有人说其声沉闷不和谐,依旧使用王朴乐。元丰年间,杨杰参用李照钟磬加四清声,比王朴乐低二律,认为是新乐。元祐年间,范镇又制作新律,比李照乐低一律,但未使用。到崇宁年间,魏汉津认为范镇所知旧乐很高,无法降低,于是以当时皇帝的指节为尺,所制作的钟磬即现在所用的乐。但以王朴所制声音偏高,多次命令修改,李照用太府尺制作律度,人们习惯旧听,怀疑太重。之后范镇等人讨论乐,又使用李照所用的太府尺、即周、隋所用的铁尺,牛弘等人认为这接近古代合适。现在所取的乐律,声音调和平,没有过高或过低的失误,可以长期使用。只有辰钟、辰磬自古以来数量不足,应该补铸辰钟十五个,辰磬二十一个,总共为二十四虡。

皇帝说:‘曾经看过宋朝人讨论乐,认为律度以人声为主,不应当拘泥于乐器,总之是在声音和谐而已。’于是,命令礼部发出符令到南京,取回宋朝旧工,重新铸造辰钟十二个。又用旧钟中的姑洗、夷则都高五律,无射高二律,分别铸造以补充,才协调。又雕刻辰磬十二个,因为其中一半稍差,选择和谐的部分使用。最初,正隆年间,海陵王在汴京营建太庙,贞祐南迁,宣宗修复,将历代帝王的牌位供奉其中。这个地方,是故宋景灵宫的遗址。挖掘之下,得到编钟十三枚,编磬八枚,都刻有‘大晟’字。当时朝廷多事,礼器散失,最终也没有完备。

(此处原文未提供,无法翻译)

大定十一年,太常寺提议说:‘根据《唐会要》的旧制,南北郊宫县使用二十架乐器,周、汉、魏、晋、宋、齐六朝以及唐朝的《开元礼》、宋朝的《开宝礼》,数目都是一样的。《宋会要》使用三十六架,《五礼新仪》使用四十八架,数目太多,似乎过于奢侈。现在我们打算制定《太常因革礼》,天子宫县的音乐使用三十六架,宗庙和殿庭相同,郊丘则使用二十架,应该使用宫县二十架,登歌编钟、编磬各一架。’

又根据《周礼大司乐》:‘所有音乐,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在冬日于地上之圜丘演奏,如果乐六变,则天神都会降临,可以行礼了。’六变,指的是六成。唐朝、宋朝都沿袭了这一做法。圜钟,即夹钟,用作宫声,以上应房、心,有天帝明堂的象征。宫声三奏,角、徵、羽各一奏,合阳之奇数,希望神明能够聆听。所有音乐从阳开始,到少阴为止,圜钟从卯时到申时,共有六次,所以六变之后音乐停止,天神就会降临,可以行礼了。

乐曲的名字,唐朝用‘和’,宋朝用‘安’,本朝定乐曲以‘宁’为名,现在只有太庙祫享乐曲,而郊祀乐曲还未完备。皇统九年拜天使用《乾宁之曲》,现在圜丘降神可以继续使用。现在太庙祫享,皇帝升降行止奏《昌宁之曲》,迎俎奏《丰宁之曲》,酌献、舞出入奏《肃宁之曲》,饮福奏《福宁之曲》,宋朝的《开宝礼》也可以继续使用。其余的郊祀乐曲,皇帝入中濆、奠玉币、迎俎、酌献、舞出入乐曲,都应以‘宁’字命名。

于是命令学士院撰写这些乐曲。皇帝入中濆奏《昌宁之曲》,降神、送神奏《乾宁之曲》,昊天上帝奏《洪宁之曲》,皇地祇奏《坤宁之曲》,配位奏《永宁之曲》,饮福奏《福宁之曲》,升降、望燎、出入大小次序,都与入中濆相同,其余的载入仪注及乐章。又命令太常寺讨论文武二舞的先后顺序,太常寺提议:‘根据唐朝、宋朝郊庙的礼仪,都是先文后武,本朝自行禘祫之礼也是如此。只有唐朝韦万石建议说,先儒相传,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当时虽然听从,但后来又改回来了。以《开元礼》先文后武为定规。方丘的仪式如同圜丘,社稷则使用登歌。’

宗庙。皇帝入门,宫县以无射宫演奏,升殿,登歌以夹钟演奏,都奏《昌宁之曲》。迎神、送神奏《来宁之曲》,九成。天德二年,早晨祭祀完毕,回到小次,才开始奏迎神曲。大定十一年,朝享,奏依《开元》、《开宝礼》,至版位,即奏黄钟宫三、大吕角二、太蔟徵二、应钟羽二,曲词都相同。进俎,奏《丰宁之曲》。酌献,宫县奏无射《大元之曲》。诸室之曲,德帝曰《大熙》,安帝曰《大安》,献祖曰《大昭》,昭祖曰《大成》,景祖曰《大昌》,世祖曰《大武》,肃宗曰《大明》,穆宗曰《大章》,康宗曰《大康》,太祖曰《大定》,太宗曰《大惠》,熙宗曰《大同》,睿宗曰《大和》,昭德皇后庙曰《仪坤》,世宗曰《大钧》,显宗曰《大宁》,章宗曰《大隆》,宣宗曰《大庆》。皇帝回到版位及亚终献,都奏无射宫《肃宁之曲》。饮福,登歌奏夹钟宫《福宁之曲》。撤去豆,奏《丰宁之曲》,都使用无射宫。大定十二年制定,祫禘时享有司摄事,初献盥洗,奏无射宫《肃宁之曲》。升阶,登歌奏夹钟宫《嘉宁之曲》。其余的都与亲享相同。其别庙昭德皇后、宣孝太子所用的,都载入仪注、乐章。

旧制,太庙、皇考庙乐工各三十九人。大定二十九年,升祔显宗,有司认为:‘宋朝的太庙、别庙,堂上乐各四十八人,现在的乐工少十八人,打算让皇考庙旧乐工都充任两庙堂上乐,以应前代九十六人之数。’尚书省提议:‘古代乐工没有固定的数目。’于是上奏太庙、别庙通以百人为定。明昌六年,创设宫县,乐工一百五十六人。承安三年,敕令:‘祭庙使用教坊奏古乐,不符合礼制。从今往后,召百姓中材美者,给予食物,教习以备使用。’泰和元年,命令宫县乐工每月给予二贯石钱粮,遇到正乐工空缺,根据颜色收补。四年,尚书省上奏:‘宫县乐工总共使用二百五十六人,而旧时设立的只有一百人,有时使用就由贴部教坊学习。自明昌年间,渤海教坊兼习,又创设了九十二人。宫县之乐在大礼时才使用,如果人数不足,但可以提前派遣汉人教坊及大兴府乐人学习,也可以备用。’于是下诏取消了创设的人。

宣宗南迁,将诸帝主祔于汴京太庙。礼官说:‘祔享礼毕,车驾还宫,至承天门外,百官迎接,宫县奏《采茨》。’因为乐虡未完备,所以只使用了教坊乐。哀宗迁往蔡,天兴二年七月丁巳,太祖、太宗及后妃御容从汴京来到,奉安于乾元寺。左宣徽使温敦七十五奏当用乐。皇帝说:‘乐必须由太常寺负责,为何?’七十五说:‘市场上有机伶乐,可以借用。’权左右司员外郎王鹗上奏说:‘世俗之乐,怎么可以用于帝王之前?’于是停止了使用。

关于乐舞的名称和数量。太庙的祭祀中,钟和磬各有一对悬挂,歌工有四人,籥有二对,埙有二对,篪有二对,笛有二对,巢笙有二对,和笙有二对,箫有二对,七星匏有一对,九耀匏有一对,闰余匏有一对,搏拊有二对,柷有一对,敔有一对,麾有一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有一对,瑟有四对。其他庙宇的祭祀音乐与此相同。亲自祭祀时使用金钟和玉磬,代理祭祀时使用编钟和编磬。

宫廷乐队共有三十六对乐器:编钟十二对,编磬十二对,大钟、穀钟、特磬各四对。建鼓、应鼓、鞞鼓各四对,路鼓二对,路鼗二对,晋鼓一对,巢笙、竽笙各十对,箫十对,籥十对,篪十对,笛十对,埙八对,一弦琴三对,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对,瑟十二对,柷一对,敔一对,麾一对。文舞所用的籥和翟各有六十四对,武舞所用的朱干、玉戚各有六十四对,引舞所用的旌二对,纛二对,牙杖二对,单鼗二对,单铎二对,双铎二对,金铙二对,金錞二对,金钲二对,相鼓二对,雅鼓二对。有司代理祭祀时,宫廷乐队有二十对乐器:编钟四对,编磬四对,辰钟十二对。建鼓四对,路鼓四对,路鼗二对,晋鼓一对,巢笙、竽笙、箫、埙、篪、笛各八对,一弦琴三对,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对,瑟八对,柷、敔各一对,麾一对。登歌和舞蹈引导所用的乐器与亲自祭祀时相同。

皇帝接受册封和宝物。在仪式前,大乐令和协律郎在殿廷上设立宫廷乐队。又设置了两个举麾的位置,一个在殿西阶,一个在乐县西北。还设置了登歌乐架在殿上。到了仪式那天,侍中报告说:‘外事准备完毕。’宫廷乐队开始演奏,皇帝出来坐下,音乐停止。宝物被带入,音乐再次开始,放置在褥位上,音乐停止。开始引导时宫廷乐队开始演奏,直到位置站定,音乐停止。宝物开始移动,音乐开始,直到御位前放置好,音乐停止。皇帝接受宝物后,音乐开始,侍中报告:‘祝贺。’音乐停止。皇太子登上殿堂,登歌乐队开始演奏,复位,音乐停止。侍中报告:‘仪式结束。’宫廷乐队开始演奏,皇帝返回幕次,音乐停止。

御楼宣读赦令。在仪式前,大乐署在楼下设立宫廷乐队,又在宫廷乐队左侧设置了一面鼓。到了仪式那天,金鸡立起,大乐署击鼓,立定后,鼓声停止。侍中报告:‘外事准备完毕。’大乐令敲击黄钟的钟,右边的五个钟都响应,《昌宁之乐》开始演奏,皇帝出来。宣读完毕,百官舞蹈,仪式结束,大乐令敲击蕤宾的钟,左边的五个钟都响应,《昌宁之乐》再次演奏,皇帝下座,音乐停止。皇帝出入、升降和分班合班时,音乐都开始,坐下或站定后停止。册封和命令中宫、皇太子、太孙,接受外国使节的祝贺。宴请外国使节,都使用宫廷乐队。

散乐。元日和圣诞庆祝时,曲宴外国使节,由教坊演奏。乐器的名称和曲目没有流传下来。皇统二年,宰臣上奏:‘自古以来没有伶人进朝参见的先例,所有教坊人员只应等候召唤,不应与其他官员一同参加朝见。’皇帝同意了。章宗明昌二年十一月甲寅,禁止伶人将历代帝王作为戏谑对象或称呼万岁,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重法科。

鼓吹乐。这是马上演奏的音乐。天子的鼓吹和横吹各有前后两部,每部又分为两节。金朝初期使用辽朝的旧物,后来杂用了宋朝的仪式。海陵王迁都燕京和大定十一年卤簿,都将鼓吹分为四节,其他巡幸时只使用两部。

前部第一:鼓吹令二人,掆鼓十二,金钲十二,大鼓一百二十,长鸣一百二十,铙鼓十二,歌二十四,拱辰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大横吹一百二十。

前部第二:节鼓二,笛二十四,箫二十四,筚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筚篥二十四,掆鼓十二,金钲十二,小鼓一百二十,中鸣一百二十,羽葆鼓十二,歌二十四,拱辰管十四,箫二十四。

后部第一:鼓吹丞二人,掆鼓三,金钲三,羽葆鼓十二,歌二十四,拱辰管二十四,箫二十四,笳二十四,节鼓二,铙鼓十二,歌十六,箫二十四,笳二十四,小横吹一百二十。

后部第二:笛二十四,箫二十四,筚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筚篥二十四。

本朝乐曲。世宗大定九年十一月庚申,皇太子生日,皇帝在东宫设宴,命令演奏新曲,对大臣说:‘我创作了这首曲子,名为《君臣乐》,现在天下太平,与你们共享,不是很快乐吗?’曲子的歌词没有流传下来。十三年四月乙亥,皇帝在睿思殿,命令歌者演唱女直词,对皇太子说:‘我思考先朝所做的事情,从未忘记,所以时常听这些词,也希望你们知道女直人的纯朴品质。至于文字和语言,如果不通晓,那就是忘记了根本!’二十五年四月,皇帝巡幸上京,在皇武殿宴请宗室,饮酒作乐,皇帝说:‘今天非常想喝醉,这样的音乐不易得到。过去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与父老们欢饮,击筑唱歌,让孩子们一起和唱。他出身布衣,尚且如此,何况我祖宗世世代代拥有这片土地,现在天下统一,我巡幸到这里,为什么不乐在其中呢!’当时宗室妇女起身跳舞,进酒完毕,老臣们起身跳舞,皇帝说:‘我在故乡已经住了几个月,回程的日子已近,还没有一个人唱本曲,你们来前面,我给你们唱。’于是命令在殿下就座的宗室子弟都上殿,面对面听皇帝唱歌。歌曲唱到了祖宗创业的艰难,以及继承和发扬的意思。皇帝自己唱完后,唱到感慨祖宗音容如见之语,悲伤得不能成声,唱完后,泪流满面。右丞相元忠和群臣宗戚举杯敬酒,都高呼万岁。于是老人们再次唱本曲,就像私人家族聚会一样,畅快愉快。皇帝又继续创作歌曲,留坐一晚,极尽欢乐而结束。歌词没有流传下来。

啊,我的祖先,圣明的武元。接受天命,功绩照耀天空。拯救楚国的溺民,根基深厚。开拓我们的后代,传福万世。没有河流和海洋的阻碍,昏庸多罪。违背天道,虐待海内。自古以来,建立基业,直到继承皇位。积累的基业,可能会衰落。希望被拥戴,不谋而合。宗庙非常重要,人心难以抗拒。努力符合大家的意愿,继续我的后代。二十四年,兢兢业业处理各种事务。亿兆庶姓,心怀安定。国家安宁,毫无事端。于是眷顾上都,兴起帝王的宅邸。在这个地方游玩,我感慨万千。风物减少,已非往昔。在乡里,都不再是起初的样子。虽然不是起初,但我仍然乐在其中。虽然不是往昔,我也没有什么不同。瞻望怀念,祖宗的旧居。那熟悉的音容,宛如在眼前。童年的嬉戏,历历在目。壮年的经历,恍若昨日。去年一同游玩,依稀如昨。欢乐真诚,日夜如一。哎呀,离别如此久远,怎能不快乐。

郊祀乐歌

皇帝进入中濆,宫廷乐队演奏黄钟宫《昌宁之曲》:(以下步武相同。)

礼服庄重,来到中濆。抬头看着圆形的祭坛,皇后的皇帝。祭祀开始,钟磬的声音象征着德行。以及百神,都接受了自己的职责。

降神,宫廷乐队演奏《乾宁之曲》、《仁丰道洽之舞》。圆形钟为宫音,黄钟为角音,太蔟为徵音,姑洗为羽音。圆形钟演奏三次,黄钟、太蔟、姑洗各演奏一次,歌词相同:

我金之兴,皇天赐予。只有神的恩赐,才使我们在这里相见。有玉的礼仪,有牲畜的祭品。将接受你的光明,来安宁来宴。

皇帝洗手,宫廷乐队演奏黄钟宫《昌宁之曲》:

顺应天命侍奉天,尊敬祖宗,准备祭祀。整理好负责的人,按时准备酒器。取来倒去,然后登上祭坛。事先虔诚,神灵感到快乐。

皇帝登上祭坛,登歌大吕宫《昌宁之曲》:

在国南边,崇高的脚迹。伟大的皇王,此时莅临。至诚通神,能够祭祀。千秋万代,昊天成为你的儿子。

昊天上帝,放置玉币,登歌大吕宫《洪宁之曲》:

皇帝庄重,有严有翼。佩环铿锵,登上圆形祭坛。嘉德升闻,香气非黍稷。高明降监,百神接受职责。

皇地祇,《坤宁之曲》:

肃敬明祇,亲自行礼。其祭品为何?黄琮和币帛。随同祭祀的群灵,都按照各自的位次。只有皇能够享受,确实集熙事。

配位太祖皇帝,《永宁之曲》:

开始举行明禋,皇天后土。皇祖武元,作为神主。功绩昭著,歌以大吕。安抚我们的思想,有秩斯祜。

司徒迎俎,宫廷乐队演奏黄钟宫《丰宁之曲》:

皇帝庄重,亲自祭祀。群臣协助,无不敬重。俎豆陈列完毕,物品非常美好。香气开始上升,明神喜悦。

昊天上帝,敬酒,登歌大吕宫《嘉宁之曲》:

郊祀展敬,昭事上灵。太尊在席,有酒香。敬酒献上,希望神灵喝醉。福禄降临,以答谢明祀。

皇地祇,《泰宁之曲》:

皇帝庄重,来到泰折。在昭神的宫殿,埋币埋血。称颂匏爵,敬酒纯洁。方舆常安,扶持我的帝业。

配位太祖皇帝,《燕宁之曲》:

伟大的皇后,开创伟大的基业。功绩与天合,配天以推。献上清酒,仪式庄严。来安宁来宴,福禄安宁。

文舞退场,武舞进场,宫廷乐队演奏黄钟宫《咸宁之曲》:

在郊外祭祀,演奏《云门》变舞。手持朱干,停止挥舞翟羽。昭示睿文,效仿圣武。无限光辉,天子接受神赐。

亚终献,宫廷乐队演奏黄钟宫《咸宁之曲》、《功成治定之舞》:

在南郊扫地,天神等待,伟大的君王,能够祭祀。与神明交流,用玄酒陶器。诚心纯净,非贵食味。

皇帝饮福,登歌大吕宫《福宁之曲》:

承天之道,没有比质更重要的。天会保佑你,只有精纯和专一。泰尊倒酒,香气献上。惠我无疆,子孙千亿。

撤去豆盘,登歌大吕宫《丰宁之曲》:

大礼已经陈列,豆盘很大。庄重的外表,显赫的百官。皇灵降临,香气在德行中。明禋完成,福祉无穷。

送神,宫廷乐队演奏圜钟宫《乾宁之曲》:

伟大的上帝,降临监督祭祀。显然来享用,昭告祖先和配偶。圆形祭坛四次演奏,神灵安坐在位。升歌赞送,天人喜悦。

方丘乐歌

迎神,《镇宁之曲》。大钟宫再奏,太蔟角再奏,姑洗徵再奏,南吕羽再奏,歌词相同:

至哉坤仪,万汇资生。称物平施,流谦变盈。礼修泰折,祭极精诚。皇皇灵眷,永奠寰瀛。

初献洗手,太蔟宫《肃宁之曲》:

礼有五经,无先祭礼。即时伸虔,惟时洗手。品物吉蠲,威仪济济。赐予纯嘏,来歆恺悌。

初献升坛,应钟宫《肃宁之曲》:

无疆之德,至哉坤元。沉潜刚克,资生实蕃。方丘之仪,惟敬无文。神其来思,时歆荐殷。

初献放置玉币,太蔟宫《亿宁之曲》:

在方泽举行礼,文物完备。惟皇地祇。昭假来下。放置埋葬玉帛,纯诚内著。神保是享,陟降斯祜。

司徒捧俎,太蔟宫《丰宁之曲》:

四阶秩仪,在方泽设立祭坛。昭事皇祇,即阴以墌。洁肆于祊,孔嘉且硕。神其福之,如几如式。

正位敬酒,太蔟宫《溥宁之曲》:

荡荡坤德,物无不载。柔顺利贞,含洪光大。笾豆既陈,金石斯在。四海永宁,福禄攸介。

配位敬酒(配太宗也),太蔟宫《保宁之曲》:

歌词缺失。

亚终献升坛,太蔟宫《咸宁之曲》:

那美好的祭坛,在方泽放置玉。百官肃穆,八音纯美。祭祀之事明了,柔顺的神灵感格。

撤去豆盘,应钟宫《丰宁之曲》:

修理方丘,吉祥适宜。笾豆安静美好,由有司送上。香气芬芳,来享用来仪。郊仪将结束,歌声结束。

送神,林钟宫《镇宁之曲》:

因为地方丘,礼仪众多。乐成八变,神灵感思。献上剩余的豆盘,神赐显赫。亿万斯年,永佑大基。

前往望燎位,太蔟宫《肃宁之曲》。歌词与升坛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二十-注解

王者:指古代的君主,即国王。

功成作乐:功业完成后创作音乐,表示庆祝和颂扬。

治定制礼:治理国家后制定礼仪,以规范社会秩序。

二帝三王:指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一轨度:统一度量衡。

正民俗:纠正民间风俗。

合人神:使人与神明和谐。

和上下:使上下和谐。

金石之乐:指古代用金石制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

大定、明昌:指金朝的两个年号。

太常:太常,古代官名,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的官员。

郊庙:指郊外的祭祀场所和宗庙。

祀享:祭祀和享宴。

大宴:盛大的宴会。

大朝会:重大的朝会。

宫县二舞:宫廷中的两种舞蹈。

铙歌鼓吹: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

卤簿: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导引之乐:引导的乐曲。

散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较为随意。

渤海乐:指渤海国的音乐。

本国旧音:指本国的传统音乐。

世宗:指金朝的皇帝完颜雍。

史录:记载在史书中。

俚者:指粗俗的音乐。

郊庙社稷:指国家的祭祀场所。

仪章:礼仪和制度。

钟磬乐虡:钟磬等乐器。

犯太宗讳:触犯了太宗的名字。

庙讳:宗庙中的忌讳。

太和:指和谐、完美的音乐。

文舞:古代宫廷舞蹈的一种,以文雅为主。

武舞:古代宫廷舞蹈的一种,以武勇为主。

仁丰道洽之舞:一种文舞的名称。

功成治定之舞:一种武舞的名称。

保大定功之舞:一种文舞的名称。

万国来同之舞:一种武舞的名称。

四海会同之舞:一种舞蹈的名称。

大法:基本法度。

律度:音律的度量。

古玉斗:古代的一种玉制量器。

苏绰铁尺:一种古代的量器。

铁尺:用铁制成的量器。

穀钟:一种古代的钟。

编钟:一组编在一起的钟。

石磐:一种古代的石制乐器。

周显德律:周显德时期制定的音律。

王朴所制乐:王朴所创作的音乐。

西京铜望臬:西京的一种铜制测量工具。

石尺:用石头制成的量器。

十二管:古代乐器的一种,有十二个孔。

黍累尺:用黍米堆积的尺。

太府布帛尺:太府所用的布帛制成的尺。

元丰间:元丰年间。

杨杰:金朝的一位音乐家。

元祐间:元祐年间。

范镇:金朝的一位音乐家。

崇宁间:崇宁年间。

魏汉津:金朝的一位音乐家。

开元钱: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钱币。

辰钟:古代的一种钟。

辰磬:古代的一种磬。

正隆间:正隆年间。

海陵:金朝的皇帝完颜亮。

贞祐南迁:贞祐年间南迁。

宣宗:金朝的皇帝完颜珣。

祔:附祭。

景灵宫:宋代的宫殿。

编磬:一组编在一起的磬。

大晟:大晟院的简称,是金朝的官方音乐机构。

唐会耍:唐会耍,唐代礼制,指唐代的礼仪制度。

南北郊宫县:南北郊宫县,指古代祭祀天地和祖宗的场所。

周、汉、魏、晋、宋、齐六朝:周、汉、魏、晋、宋、齐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

开元:开元,唐玄宗年号,指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开宝礼:开宝礼,宋代礼制,指宋代的礼仪制度。

太常因革礼:太常因革礼,指太常寺对礼制进行修订的礼书。

宫县:古代宫廷中的一种音乐编制。

周礼大司乐:周礼大司乐,指《周礼》中关于音乐官职的记载。

圜钟: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钟类。

黄钟: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钟类。

太蔟: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钟类。

姑洗: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钟类。

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古代的乐器和舞蹈。

圜丘:圜丘,古代祭祀天地的圆形祭坛。

太庙: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祫享:祫享,古代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

郊祀:郊祀,古代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

宋:宋,指宋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唐:唐,指唐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宋《开宝礼》:宋《开宝礼》,指宋代《开宝礼》这一礼仪制度。

皇帝:皇帝,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乐工:乐工,古代负责演奏音乐的工匠。

教坊:古代宫廷音乐机构。

汉人教坊:汉人教坊,指汉族的教坊。

大兴府:大兴府,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汴京:汴京,古代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乾元寺:乾元寺,古代的一座寺庙。

优乐:优乐,古代的一种民间音乐。

帝王:帝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太庙登歌:太庙举行祭祀时,由太庙登歌乐部演奏的音乐。

钟:古代打击乐器,用铜制成,悬挂在木架上,以槌击打发声。

虡:古代悬挂钟磬的木架。

歌工:指歌唱的工人。

籥:古代管乐器,形状似笛,多用于宫廷音乐。

埙:古代吹奏乐器,用陶土制成。

篪:古代管乐器,形状似笛,有六个孔。

笛:古代管乐器,有六个孔,横吹。

巢笙:古代吹奏乐器,有多个孔,类似于笙。

和笙:古代吹奏乐器,类似于笙。

箫:古代管乐器,有六个孔,竖吹。

七星匏:古代吹奏乐器,用匏瓜制成,形状像七星。

九耀匏:古代吹奏乐器,用匏瓜制成,形状像九耀。

闰余匏:古代吹奏乐器,用匏瓜制成,形状像闰余。

搏拊:古代打击乐器,用木或皮革制成。

柷:古代打击乐器,用木制成,形状像钟。

敔:古代打击乐器,用皮革制成。

麾:古代指挥乐队的旗帜。

一弦琴:古代弦乐器,只有一根弦。

三弦琴:古代弦乐器,有三根弦。

五弦琴:古代弦乐器,有五根弦。

七弦琴:古代弦乐器,有七根弦。

九弦琴:古代弦乐器,有九根弦。

瑟:古代弦乐器,有二十五根弦。

别庙:指除太庙外的其他庙宇。

亲祠:指皇帝亲自参加的祭祀。

摄祭:指皇帝不能亲自参加的祭祀,由他人代为举行。

宫县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

朱干:古代武舞所用的长矛。

玉戚:古代武舞所用的斧头。

旌:古代旗帜,用于军队或仪仗队。

纛:古代旗帜,用于军队或仪仗队。

牙杖:古代官员的权杖。

单鼗:古代打击乐器,用皮革制成。

单铎:古代打击乐器,用金属制成。

双铎:古代打击乐器,用金属制成。

金铙:古代打击乐器,用金属制成。

金錞:古代打击乐器,用金属制成。

金钲:古代打击乐器,用金属制成。

相鼓:古代打击乐器,用皮革制成。

雅鼓:古代打击乐器,用皮革制成。

伶人:古代艺人,表演歌舞、杂技等。

鼓吹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军乐和仪仗队。

金初:指金朝初期。

海陵迁燕:指金朝海陵王迁都燕京。

大定十一年:指金朝大定十一年(1171年)。

拱辰管:古代管乐器,形状像笙。

笳:古代吹奏乐器,用竹制成。

大横吹:古代吹奏乐器,横吹。

节鼓:古代打击乐器,用皮革制成。

小横吹:古代吹奏乐器,横吹。

羽葆鼓:古代打击乐器,用皮革制成。

歌:古代歌唱。

本朝乐曲:指本朝(金朝)的乐曲。

猗欤:猗欤是古汉语中的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用来表达赞叹或感叹的情感。

祖:指祖先,即家族的先辈。

圣矣:非常圣明,表示对祖先的崇敬。

武元:指祖先的谥号,通常是对有功于国家或家族的先辈的尊称。

诞膺:诞生,承受。

明命:神圣的命令或天命。

功光于天:功绩照耀天地,形容功绩非常伟大。

拯溺救楚:拯救溺水之人,比喻救助危难之人。

深根固蒂:根基深厚,稳固不变。

克开我后:能够开创我国家或家族的未来。

传福万世:将福气传承给万世。

无河海陵:没有江河山陵的障碍。

淫昏多罪:昏庸无道,犯下许多罪行。

反易天道:违背天理。

荼毒海内:使天下遭受苦难。

自昔肇基:从古至今的根基。

至于继体:直到继承皇位。

积累之业:积累的基业。

沦胥且坠:即将崩溃。

望戴所归:希望得到众人的拥护。

不谋同意:无需商议,众人心意一致。

宗庙至重:宗庙非常重要。

人心难拒:人心难以抗拒。

勉副乐推:勉力符合大家的期望。

肆予嗣绪:让我继承先祖的事业。

二十四年:指在位二十四年的皇帝。

兢业万几:兢兢业业地处理国家大事。

亿兆庶姓:亿万民众。

怀保安绥:心怀安全与安宁。

国家闲暇:国家安宁。

廓然无事:一片宁静。

乃眷上都:于是眷顾上都(首都)。

兴帝之第:皇帝的宫殿。

属兹来游:于是来到这里游玩。

恻然予思:感慨万千。

风物减耗:风物减少。

殆非昔时:大概不再是以前的样子。

于乡于里:在乡里。

皆非初始:都不再是当初的样子。

朕自乐此:我自得其乐。

朕无异视:我并无异样的看法。

瞻恋慨想:瞻望怀念。

祖宗旧宇:祖宗的旧居。

属属音容:熟悉的声音和容貌。

宛然如睹:好像亲眼看到一样。

童嬉孺慕:童年时的嬉戏和怀念。

历历其处:一一历历在目。

壮岁经行:年轻时经过的地方。

恍然如故:好像还是以前的样子。

旧年从游:去年一起游玩。

依俙如昨:好像昨天一样。

欢诚契阔:欢乐真诚。

旦暮之若:早晚之间。

于嗟阔别兮:唉,离别啊。

云胡不乐:为何不快乐。

郊祀乐歌:在郊外祭祀时唱的乐歌。

宫:五音之一,代表宫调。

角:五音之一,代表角调。

徵:五音之一,代表徵调。

羽:五音之一,代表羽调。

降神:指神降临。

盥洗:洗手洗脸,表示清洁。

事天:敬奉上天。

惇宗:尊敬宗庙。

攸司:负责祭祀的官员。

奉时:按时。

罍洗:古代的一种酒器。

挹:取水。

注兹:注入这里。

坛陛:祭坛的台阶。

先事而虔:事先虔诚。

神劳岂弟:神灵勤劳而不懈。

登歌:在祭坛上唱歌。

大吕:古代的一种乐器,属于钟类。

烝哉:赞叹之词。

皇王:皇帝。

维时:当时。

昊天:天。

上帝:天帝。

奠玉币:放置玉器和钱币。

佩环:佩戴的玉饰。

圜坛:圆形的祭坛。

陟:登。

嘉德:美德。

馨非黍稷:香气不是来自黍稷。

高明:高远。

降监:降临监督。

百神:众神。

受职:接受职位。

词:歌词。

因天事天:因为敬奉天而事天。

爰饬攸司:于是整顿负责祭祀的官员。

奉时罍洗:按时进行酒器的洗涤。

挹彼注兹:取彼水注入此。

乃升坛陛:于是登上祭坛的台阶。

相在国南:面向国都的南方。

崇崇其趾:崇高的脚步。

烝哉皇王:赞叹皇帝。

维时莅止:当时降临。

至诚通神:至诚之心能通神。

克禋克祀:能够进行祭祀。

于万斯年:在万斯年。

昊天其子:昊天是他的儿子。

穆穆君王:庄重的君王。

有严有翼:有威严有辅翼。

佩环锵然:佩环声音清脆。

圜坛是陟:登上圆形的祭坛。

嘉德升闻:美德上升为名声。

高明降监:高明之德降临监督。

百神受职:众神接受职位。

肃敬明祇:恭敬而明察的神。

躬行奠贽:亲自进行祭品。

其贽维何:祭品是什么?

黄琮制币:黄色的琮和制作的币。

从祀群灵:祭祀众神。

咸秩厥位:各就各位。

惟皇能飨:只有皇帝能够享用。

允集熙事:确实聚集了吉祥之事。

肇举明禋:开始举行明亮的祭祀。

皇天后土:皇天和后土。

爰作神主:设立神主。

功昭耆定:功绩昭著,年岁已定。

歌以大吕:用大吕之音歌唱。

绥我思成:安抚我的思念。

有秩斯祜:有秩序的福气。

司徒迎俎:司徒迎接祭品。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物其嘉矣:物品非常美好。

馨香始升:香气开始上升。

明神燕喜:明神欢欣。

郊禋展敬:在郊外祭祀时展示敬意。

昭事上灵:昭告上灵。

太尊在席:太尊(酒器)在席上。

有醑斯馨:有香酒。

酌言献之:倒酒献上。

灵其醉止:神灵喝醉。

福禄来宜:福禄降临。

以答明祀:以答谢明亮的祭祀。

衮服:古代皇帝的礼服。

临彼泰折:来到那个地方。

于昭神宫:在神宫中显现。

埋币瘗血:埋币和血。

爰称匏爵:称匏为爵。

斟言荐洁:倒酒献祭。

方舆常安:大地常安。

扶我帝业:扶持我的帝业。

烝哉高后:赞叹高后。

肇迪丕基:开创伟大的基业。

配天以推:配天推广。

荐时清旨:献上清明的旨意。

孔肃其仪:非常庄重。

来宁来燕:来安宁来宴享。

福禄绥之:福禄降临。

文舞退:文舞退场。

武舞进:武舞进场。

郊丘:郊外的祭坛。

云门:古代的一种舞蹈。

变舞:变换舞蹈。

进秉朱干:前进拿着朱干。

停挥翟羽:停止挥动翟羽。

于昭睿文:显示睿智的文采。

复肖圣武:再次模仿圣武。

无疆维烈:无边无际的功绩。

天子受祜:天子接受福佑。

亚终献:第二次献祭。

扫地南郊:在南郊扫地。

天神以俟:天神等待。

于皇君王:伟大的君王。

交于神明:与神明交流。

玄酒陶器:用玄酒和陶器。

诚心靖纯:诚心纯洁。

非贵食味:不是贵重的食物味道。

饮福:饮酒庆祝。

泰尊爰挹:泰尊之酒。

馨香荐德:香气献上美德。

惠我无疆:赐予我无边的恩惠。

子孙千亿:子孙无数。

彻豆:结束祭祀。

修理方丘:修理方丘。

吉蠲是宜:吉祥的祭祀是合适的。

笾豆静嘉:笾豆安静而美好。

登于有司:由官员登台。

芬芬馨香:芬芳的香气。

来享来仪:来享用仪式。

郊仪将终:郊外的祭祀即将结束。

声歌彻之:歌声结束。

因地方丘:因为地方和山丘。

济济多仪:众多仪式。

乐成八变:音乐完成八变。

灵祇格思:神灵受到感动。

荐余彻豆:献上剩余的豆。

神贶昭垂:神赐显明。

亿万斯年:亿万斯年。

永祐丕基:永远庇佑伟大的基业。

望燎位:望燎的位置。

词阙:歌词缺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二十-评注

这段古文,首先是对祖先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祖先功德的崇敬之情。‘猗欤我祖,圣矣武元’中,‘猗欤’是一种赞叹的语气,‘圣矣武元’则是对祖先的尊称,‘武元’指的是祖先的谥号,表明其武勇和德行。

‘诞膺明命,功光于天’中,‘诞膺’意为承受,‘明命’指天命,‘功光于天’则是对祖先功绩的描述,意味着其功绩如同光芒照耀天空,永世流芳。

‘拯溺救楚,深根固蒂’中的‘拯溺救楚’是对祖先救国救民的赞美,‘深根固蒂’则比喻其功绩深入人心,根基牢固。

‘克开我后,传福万世’中的‘克开’意为开创,‘我后’指后代,‘传福万世’则是对祖先传世福祉的肯定。

‘无河海陵,淫昏多罪。反易天道,荼毒海内’是对祖先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描述,‘无河海陵’指的是无边的江河和险峻的山陵,‘淫昏多罪’则是指那些昏庸无道、犯下诸多罪行的敌人,‘反易天道’和‘荼毒海内’则是对这些敌人的谴责。

‘自昔肇基,至于继体。积累之业,沦胥且坠’中,‘自昔肇基’指的是从祖先开创基业开始,‘至于继体’是指传到自己的手中,‘积累之业’指的是祖先积累的基业,‘沦胥且坠’则是对基业可能衰败的担忧。

‘望戴所归,不谋同意。宗庙至重,人心难拒’中,‘望戴所归’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归依,‘不谋同意’则表示这种敬仰是自然而然的,‘宗庙至重’指的是祖先的宗庙地位非常崇高,‘人心难拒’则表示人们都难以抗拒这种敬仰。

‘勉副乐推,肆予嗣绪’中的‘勉副乐推’是指努力去满足人们的期望,‘肆予嗣绪’则表示将祖先的基业继续下去。

‘二十四年,兢业万几。亿兆庶姓,怀保安绥’中的‘二十四年’指的是作者在位的时间,‘兢业万几’表示勤勉治理国家,‘亿兆庶姓’指的是亿万民众,‘怀保安绥’则表示国家安定,民众安康。

‘国家闲暇,廓然无事’中的‘国家闲暇’表示国家没有战乱,‘廓然无事’则表示非常安宁。

‘乃眷上都,兴帝之第’中的‘乃眷’表示怀念,‘上都’指都城,‘兴帝之第’则是指皇帝的宫殿。

‘属兹来游,恻然予思’中的‘属兹’表示此时此刻,‘来游’是指来到这里游玩,‘恻然予思’则表示心中充满了感慨。

‘风物减耗,殆非昔时’中的‘风物减耗’指的是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殆非昔时’则表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于乡于里,皆非初始’中的‘于乡于里’指的是家乡和邻里,‘皆非初始’则表示这里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虽非初始,朕自乐此’中的‘朕自乐此’表示尽管一切都已经改变,但作者仍然对此感到快乐。

‘虽非昔时,朕无异视’中的‘朕无异视’表示作者对这里的景色没有感到任何异样。

‘瞻恋慨想,祖宗旧宇’中的‘瞻恋慨想’表示作者在瞻望和怀念,‘祖宗旧宇’则是指祖先的故居。

‘属属音容,宛然如睹’中的‘属属’表示连续不断,‘音容’指声音和容貌,‘宛然如睹’则表示如同亲眼所见。

‘童嬉孺慕,历历其处’中的‘童嬉孺慕’指的是童年时的欢乐和对祖先的敬仰,‘历历其处’则表示这些记忆清晰地存在于每一个地方。

‘壮岁经行,恍然如故’中的‘壮岁经行’指的是成年后再次经过这里,‘恍然如故’则表示感觉一切都没有变化。

‘旧年从游,依俙如昨’中的‘旧年从游’指的是去年曾经游玩过,‘依俙如昨’则表示感觉就像昨天一样。

‘欢诚契阔,旦暮之若’中的‘欢诚契阔’表示欢乐和真诚,‘旦暮之若’则表示这种情感如同朝夕。

‘于嗟阔别兮,云胡不乐’中的‘于嗟’是一种感叹的语气,‘阔别’指的是离别,‘云胡不乐’则表示怎么会不快乐呢。

‘郊祀乐歌’和‘方丘乐歌’两部分,是对皇帝进行郊祀和方丘祭祀的详细描述,体现了古代祭祀的庄重和仪式感。其中,对音乐的描述‘宫县黄钟宫’、‘圜钟为宫’等,展示了古代音乐理论的深厚。

整段古文,通过对祖先的赞颂、对国家现状的描述以及对祭祀仪式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志-卷二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3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