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史是宋代历史学家所编纂的关于金朝的史书,传统上认为由宋代史学家和学者主编,内容详尽地记录了金朝的历史,从金朝的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揭示了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3世纪)。
内容简要:《金史》是宋代编纂的关于金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金朝自建立以来的政治制度、战争、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全书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涉及金朝与宋朝、辽朝等其他大国之间的互动,重点阐述了金朝的政治结构与军事行动。金史不仅对金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也对金朝的政治理念、制度与社会文化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书中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金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三十七-原文
徒单镒 贾铉 孙铎 孙即康 李革
徒单镒本名按出,上京路速速保子猛安人。
父乌辇,北京副留守。
镒颖悟绝伦,甫七岁,习女直字。
大定四年,诏以女直字译书籍。
五年,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进所译《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
六年,复进《史记》、《西汉书》,诏颁行之。
选诸路学生三十余人,令编修官温迪罕缔达教以古书,习作诗、策。
镒在选中,最精诣,遂通契丹大小字及汉字,该习经史。
久之,枢密使完颜思敬请教女直人举进士,下尚书省议。
奏曰:
“初立女直进士科,且免乡、府两试,其礼部试、廷试,止对策一道,限字五百以上成。
在都设国子学,诸路设府学,并以新进士充教授,士民子弟愿学者听。
岁久,学者当自众,即同汉人进士三年一试。”
从之。
十三年八月,诏策女直进士,问以求贤为治之道。
侍御史完颜蒲涅、太常博士李晏、应奉翰林文字阿不罕德甫、移刺杰、中都路都转运副使奚釭考试镒等二十七人及第。
镒授两官,余授一官,上三人为中都路教授,四名以下除各路教授。
十五年,诏译诸经,著作佐郎温迪罕缔达、编修官宗璧、尚书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杨克忠译解,翰林修撰移刺杰、应奉翰林文字移刺履讲究其义。
镒自中都路教授选为国子助教。
左丞相纥石烈良弼尝到学中与镒谈论,深加礼敬。
丁母忧,起复国史院编修官。
世宗尝问太尉完颜守道曰:
“徒单镒何如人也?”
守道对曰:
“有材力,可任政事。”
上曰:
“然,当以剧任处之。”
又曰:
“镒容止温雅,其心平易。”
久之,兼修起居注,累迁翰林待制,兼右司员外郎。
献《汉光武中兴赋》,世宗大悦曰:
“不设此科,安得此人。”
章宗即位,迁左谏议大夫,兼吏部侍郎。
明昌元年,为御史中丞。
无何,拜参知政事,兼修国史。
镒言:
“人生有欲,不限以制,则侈心无极。
今承平日久,当慎行此道,以为经久之治。”
章宗锐意于治平,镒上书,其略曰:
“臣窃观唐、虞之书,其臣之进言于君曰‘戒哉’,‘懋哉’,曰‘吁’,曰‘都’。
既陈其戒,复导其美。
君之为治也,必曰:‘稽于众,舍己从人’。
既能听之,又能行之,又从而兴起之。
君臣上下之间相与如此。
陛下继兴隆之运,抚太平之基,诚宜稽古崇德,留意于此,无因物以好恶喜怒,无以好恶喜怒轻忽小善,不恤人言。
夫上下之情有通塞,天地之运有否泰。
唐陆贽尝陈隔塞之九弊,上有其六,下有其三。
陛下能慎其六,为臣子者敢不慎其三哉!
上下之情既通,则大纲举而群目张矣。”
进尚书右丞,修史如故。
三年,罢为横海军节度使,改定武军节度使,知平阳府事。
先是,郑王永蹈判定武军,镐王永中判平阳府,相继得罪,连引者众,上疑其有党,或命节度定武,继又知平阳焉。
改西京留守。
承安三年,改上京留守。
五年,上问宰臣:
“徒单镒与宗浩孰优?”
平章政事张万公对曰:
“皆才能之士,镒似优者。
镒有执守,宗浩多数耳。”
上曰:
“何谓多数?”
万公曰:
“宗浩微似趋合。”
上曰:
“卿言是也。”
顷之,镒拜平章政事,封济国公。
淑妃李氏擅宠,兄弟恣横,朝臣往往出入其门。
是时烈风昏噎连日,诏问变异之由。
镒上疏略曰:
“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敬、子孝谓之五德。
今五常不立,五德不兴,缙绅学古之士弃礼义,忘廉耻,细民违道畔义,迷不知返,背毁天常,骨内相残,动伤和气,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今宜正薄俗,顺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其道,然后和气普洽,福禄荐臻矣。”
因论:
“为政之术,其急有二。
一曰正臣下之心。
窃见群下不明礼义,趋利者众,何以责小民之从化哉。
其用人也,德器为上,才美为下,兼之者待以不次,才下行美者次之,虽有才能,行义无取者,抑而下之,则臣下之趋向正矣。
其二曰导学者之志。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
今学者失其本真,经史雅奥,委而不习,藻饰虚词,钓取禄利,乞令取士兼问经史故实,使学者皆守经学,不惑于近习之靡,则善矣。”
又曰:
“凡天下之事,丛来者非一端,形似者非一体,法制不能尽,隐于近似,乃生异论。
孔子曰:‘义者天下之制也。’
《记》曰:‘义为断之节。’
伏望陛下临制万机,事有异议,少凝圣虑,寻绎其端,则裁断有定,而疑可辨矣。”
镒言皆切时弊,上虽纳其说,而不能行。
上问汉高帝、光武优劣。
平章政事张万公对曰:
“高祖优甚。”
镒曰:
“光武再造汉业,在位三十年,无沈湎冒色之事。
高祖惑戚姬,卒至于乱。
由是言之,光武优。”
上默然。
镒盖以元妃李氏隆宠过盛,故微谏云。
泰和四年,罢知咸平府。
五年,改南京留守。
六年,徙知河中府,兼陕西安抚使。
仆散揆行省河南、陕西,元帅府虽受揆节制,实颛方面,上思用谋臣制之,由是升宣抚使一品,镒改知京兆府事,充宣抚使,陕西元帅府并受节制。
诏曰:‘将帅虽武悍,久历行阵,而宋人狡狯,亦资算胜。卿之智略,朕所深悉,且股肱旧臣,故有此寄。宜以长刺御敌,厉兵抚民,称朕意焉。’
镒言:‘初置急递铺,本为转送文牒,今一切乘驿,非便。’上深然之。
始置提控急递铺官。
自中都至真定、平阳置者,达于京兆。
京兆至凤翔置者,达于临洮。
自真定至彰德置者,达于南京。
自南京分至归德置者,达于泗州、寿州,分至许州置者,达于邓州。
自中都至沧州置者,达于益都府。
自此邮达无复滞焉。
七年,吴曦死,宋安丙分兵出秦、陇间。
十月,诏镒出兵金、房以分掣宋人梁、益、汉、沔兵势。
镒遣行军都统斡勒叶禄瓦、副统把回海、完颜掴刺以步骑五千出商州。
十一月,叶禄瓦拔鹘岭关,掴刺别将攻破燕子关新道口,回海取小湖关敖仓,至营口镇,破宋兵千余人,追至上津县,斩首八百余级,遂取上津县。
叶禄瓦破宋兵二千于平溪,将趋金州。
宋王柟以书乞和,诏镒召叶禄瓦军退守鹘岭关。
八年正月,宋安丙遣景统领由梅子溪、新道口、朱砂谷袭鹘岭关,回海,掴刺击走之,斩景统领于阵。
是岁,罢兵。
镒迁特进,赐赉有差。
改知真定府事。
大安初,加仪同三司,封濮国公。
改东京留守,过阙入见。
卫绍王谓镒曰:‘卿两朝旧德,欲用卿为相。太尉匡,卿之门人,朕不可屈卿下之。’
迁开府仪同三司,佩金符,充辽东安抚副使。
三年,改上京留守。
平章政事独吉思忠败绩于会河堡,中都戒严,镒曰:‘事急矣。’
乃选兵二万,遣同知乌古孙兀屯将之,入卫中都。
朝廷嘉之,征拜尚书右丞相,监修国史。
镒言:‘自用兵以来,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其败必然。不若入保大城,并力备御。昌、桓、抚三州素号富实,人皆勇健,可以内徙,益我兵势,人畜货财,不至亡失。’
平章政事移刺、参知政事梁絪曰:‘如此是自蹙境土也。’
卫绍王以责镒。
镒复奏曰:‘辽东国家根本,距中都数千里,万一受兵,州府顾望,必须报可,误事多矣。可遣大臣行省以镇之。’
卫绍王不悦曰:‘无故置行省,徒摇人心耳。’
其后失昌、桓、抚三州,卫绍王乃大悔曰:‘从丞相之言,当不至此!’
顷之,东京不守,卫绍王自讼曰:‘我见丞相耻哉!’
术虎高琪驻兵缙山,甚得人心,士乐为用。
至宁元年,尚书左丞完颜纲将行省于缙山,镒谓纲曰:‘行省不必自往,不若益兵为便。’
纲不听,且行,镒遣人止之曰:‘高琪之功,即行省之功也。’
亦不听。
纲至缙山,遂败绩焉。
顷之,镒坠马伤足在告,闻胡沙虎难作,命驾将入省。
或告之曰:‘省府相幕皆以军士守之,不可入矣。’
少顷,兵士索人于闾巷,镒乃还第。
胡沙虎意不可测,方犹豫,不能自定,乃诣镒问疾,从人望也。
镒从容谓之曰:‘翼王,章宗之兄,显宗长子,众望所属,元帅决策立之,万世之功也。’
胡沙虎默然而去,乃迎宣宗于彰德。
胡沙虎既杀徒单南平,欲执其弟知真定府事铭,镒说之曰:‘车驾道出真定,镐王家在威州,河北人心易摇,徒单铭有变,朝廷危矣。不如与之金牌,奉迎车驾,铭必感元帅之恩。’
胡沙虎从之。
至宁、贞祐之际,转败为功,惟镒是赖焉。
宣宗即位,进拜左丞相,封广平郡王,授中都路迭鲁都世袭猛安蒲鲁吉必剌谋克。
镒尚有足疾,诏侍朝无拜。
明年,镒建议和亲。
言事者请罢按察司。
镒曰:‘今郡县多残毁,正须按察司抚集,不可罢。’
遂止。
宣宗将幸南京,镒曰:‘銮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和,聚兵积粟,固守京师,策之上也。南京四面受兵。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备御一面,以为后图,策之次也。’
不从。
是岁,薨。
诏赙赠从优厚。
镒明敏方正,学问该贯,一时名士,皆出其门,多至卿相。
尝叹文士委顿,虽巧拙不同,要以仁义道德为本,乃著《学之急》、《道之要》二篇。
太学诸生刻之于石。
有《弘道集》六卷。
贾铉,字鼎臣,博州博平人。
性纯厚,好学问。
中大定十三年进士,调滕州军事判官、单州司候,补尚书省令史。
章宗为右丞相,深器重之,除陕西东路转运副使。
入为刑部主事,迁监察御史。
迁侍御史,改右司谏。
上疏论边戍利害,上嘉纳之,迁左谏议大夫兼工部侍郎,与党怀英同刊修《辽史��。
铉上书曰:“亲民之官,任情立威,所用决杖,分径长短不如法式,甚者以铁刃置于杖端,因而致死。间者阴阳愆戾,和气不通,未必不由此也。愿下州郡申明旧章,检量封记,按察官其检察不如法者,具以名闻。内庭敕断,亦依已定程式。”制可。
复上书论山东采茶事,其大概以为“茶树随山皆有,一切护逻,已夺民利,因而以拣茶树执诬小民,吓取货赂,宜严禁止。仍令按察司约束。”上从之。
承安四年,迁礼部尚书,谏议如故。是时有诏,凡奉敕商量照勘公事皆期日闻奏。铉言:“若如此,恐官吏迫于限期,姑务苟简,反害事体。况簿书自有常程,御史台治其稽缓,如事有应密,三月未绝者,令具次第以闻。下尚书省议。如省部可即定夺者,须三月拟奏,如取会案牍卒难补勘者,先具次第奏知,更限一月结绝,违者准稽缓制书罪之。”
上议置相,欲用铉,宰臣荐孙即康。张万公曰:“即康及第在铉前。”上曰:“用相安问榜次?朕意以为贾铉才可用也。”然竟用即康焉。
泰和二年,兴陵崇妃薨,上欲成服苑中,行登门送丧之礼,以问铉,铉对曰:“故宋尝行此礼,古无是也。”遂已。改刑部尚书。泰和三年,拜参知政事。
亳州医者孙士明辄用黄纸大书“敕赐神针先生”等十二字,及于纸尾年月间摹作宝样朱篆青龙二字,以诳惑市人。有司捕治款伏。值赦,大理寺议宜准伪造御宝,虽遇赦不应原。已奏可矣。铉奏:“天子有八宝,其文各异,若伪造,不限用泥及黄蜡。今用笔描成青龙二字,既非八宝文,论以伪造御宝,非本法意。”上悟,遂以赦原。
明日,上谓大臣曰:“已行之事,贾铉犹执奏,甚可嘉也,群臣亦当如此矣。”
泰和六年,御试,铉为监试官。上曰:“丞相宗浩尝言试题颇易,由是进士例不读书。朕今以《日合天统》为赋题。”铉曰:“题则佳矣,恐非所以牢笼天下士也。”上曰:“帝王以难题窘举人,固不可,欲使自今积致学业而已。”遂用之。
久之,铉与审官院掌书大中漏言除授事。上谓铉曰:“卿罪自知之矣。然卿久参机务,补益弘多,不深罪也。”乃出为安武军节度使,改知济南府。致仕。贞祐元年薨。
孙铎,字振之,其先滕州人,徙恩州历亭县。铎性敏好学,辽阳王遵古一见器之,期以公辅。登大定十三年进士第,调海州军事判官、卫县丞,补尚书省令史。
章宗为右丞相,语人曰:“治官事如孙铎,必无错失。”初即位,问铎安在,有司奏为右都管,使宋。及还,除同知登闻检院事。
铎言:“凡上诉者皆因尚书省断不得直,若上诉者复送省,则必不行矣,乞自宸衷断之。”上以为然。诏登闻检院,凡上诉者,每朝日奏十事。
诏刊定旧律,铎先奏《名例》一篇。
承安元年,迁左谏议大夫,改河东南路转运使,召为中都路都转运使。初置讲议钱谷官十人,铎为选首。
承安四年,迁户部尚书。铎因转对奏曰:“比年号令,或已行而中辍,或既改而复行,更张太烦,百姓不信。乞自今凡将下令,再三讲究,如有益于治则必行,无恤小民之言。”国子司业纥石烈善才亦言:“颁行法令,丝纶既出,尤当固守。”上然之。
泰和二年闰十二月,上召铎、户部侍郎张复亨议交钞。复亨曰:“三合同钞可行。”铎请废不用,诘难久之,复亨议诎。
上顾谓侍臣曰:“孙铎刚正人也,虽古魏徵何加焉!”
三年,御史中丞孙即康、刑部尚书贾铉皆除参知政事,铎再任户部尚书。铎心少之,对贺客诵古人诗曰:“唯有庭前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御史大夫卞劾铎怨望,降同知河南府事。
改彰化军节度使,复为中都转运使。泰和七年,拜参知政事。
蒲阴县令大中与左司郎中刘昂、通州刺史史肃、前临察御史王宇、吏部主事曹元、户部员外郎李著、监察御史刘国枢、尚书省都事曹温、雄州都军马师周,吏部员外郎徒单永康、太仓使马良显、顺州刺史唐括直思白坐私议朝政,下狱,尚书省奏其罪。
铎进曰:“昂等非敢议朝政,但如郑人游乡校耳。”上悟,乃薄其罪。
铎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秋夏税本色外,尽令折钞,不拘贯例,农民知之,迤渐重钞。比来州县抑配行市买钞,无益,徒扰之耳。乞罢诸处钞局,惟省库仍旧,小钞无限路分,可令通行。”上览奏,即诏有司曰:“可速行之。”
大安初,议诛黄门李新喜。铎曰:“此先朝用之太过耳。”卫绍王不察,即曰:“卿今日始言之何耶?”既而复曰:“后当尽言,勿以此介意。”
顷之,迁尚书左丞,兼修国史。议钞法忤旨,犹以论李新喜降浚州防御使。
改安国军节度使,徙绛阳军。
宣宗即位,召赴阙,以兵道阻。
宣宗迁汴,铎上谒于宜村,除太子太师。
在疾,累遣使候问。
贞祐三年,致仕。
是岁薨。
孙即康,字安伯,其先沧州人。
石晋之末,辽徙河北实燕、蓟,八代祖延应在徙中,占籍析津,实大兴,仕至涿州刺史。
延应玄孙克构,辽检校太傅、启圣军节度使。
即康,克构曾孙,中大定十年进士第。
章宗为右丞相,是时,即康为尚书省令史,由是识其人。
章宗即位,累迁户部员外郎,讲究盐法利害,语在《食货志》。
除耀州刺史,入为吏部左司郎中。
上谓宰臣曰:‘孙即康向为省掾,言语拙讷,今才力大进,非向时比也。’
宰臣因曰:‘即康年已高,幸及早用之。’
上问:‘年几何矣?’对曰:‘五十六岁。’
上复问:‘其才何如张万公?’
平章政事守贞对曰:‘即康才过之。’
上曰:‘视万公为通耳。’由是迁御史中丞。
初,张汝弼妻高陀斡不道,伏诛。
汝弼,镐王永中舅也,上由是颇疑永中。
永中府傅尉奏永中第四子阿离合懑语涉不轨,诏同签大睦亲府事袴与即康鞫之。
第二子神土门尝撰词曲,颇轻肆,遂以语涉不逊就逮。
家奴德哥首永中尝与侍妾瑞云言:‘我得天下,以尔为妃,子为大王。’
袴、即康还奏,诏礼部尚书张暐复讯。
永中父子皆死,时论冤之。
顷之,迁泰宁军节度使,改知延安府事。
承安五年,上问宰相:‘今汉官谁可用者?’
司空襄举即康。
上曰:‘不轻薄否?’
襄曰:‘可再用为中丞观之。’
上乃复召即康为御史中丞。
泰和三年,除参知政事。
明年,进尚书右丞。
六年,宋渝盟有端,大臣犹以为小盗窃发不足恤。
即康与左丞仆散端、参政独吉思忠以为必当用兵,上以为然。
上问即康、参知政事贾铉曰:‘太宗庙讳同音字,有读作‘成’字者,既非同音,便不当缺点画。睿宗庙讳改作‘崇’字,其下却有本字全体,不若将‘示’字依《兰亭贴》写作‘未’字。显宗庙讳‘允’,‘充’字合缺点画,如‘统’傍之‘充’,似不合缺。’
即康奏曰:‘唐太宗讳世民,偏傍犯如‘{艹枼}’字作‘筼’字,‘泯’字作‘泜’字。’
乃拟‘熙宗庙讳从‘面’从‘且’。睿宗庙讳上字从‘未’,下字从‘筜’。世宗庙讳从‘系’。显宗庙讳如正犯字形,止书斜画,‘沇’字‘鈗’字各从‘口’,‘兑’‘悦’之类各从本传。’
从之,自此不胜曲避矣。
进左丞。
宋人请和,进官一阶。
旧制,尚书省令史考满优调,次任回降。
崔建昌已优调兴平军节度副使,未回降即除大理司直。
诏知除郭邦杰、李蹊杖七十勒停,左司员外郎高庭玉决四十解职,即康待罪,有诏勿问。
章宗崩,卫绍王即位,即康进拜平章政事,封崇国公。
大安三年,致仕。
是岁,薨。
遣使致祭。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
父余庆,三至廷试,不遂,因弃去。
革颖悟,读书一再诵,辄记不忘。
大定二十五年进士。
调真定主簿。
察廉,迁韩城令。
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
迁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太原推官。
丁母忧,起复,迁大兴县令、中都左警巡使、南京提刑判官、监察御史、同知昭义军节度事。
丁父忧,起复,签南京按察事。
泰和六年,伐宋,尚书省奏:‘军兴,随路官,差占者别注,阙者选补,老不任职者替罢,及司、县各存留强干正官一员。’
革与签陕西高霖、签山东孟子元俱被诏,体访三路官员能否,籍存留正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占员数及事故阙员,老不任职,赴阙奏事。
改刑部员外郎,调观州刺史兼提举漕运,陕西西路按察副使,大兴府治中。
知府徒单南平贵幸用事,势倾中外,遣所亲以进取诱革,革拒之。
贞祐二年,迁户部侍郎。
宣宗迁汴,行河北西路六部事,迁知开封府事,河南劝农使,户部、吏部尚书,陕西行省参议官。
四年,拜参知政事。
革奏:‘有司各以情见引用断例,牵合附会,实启幸门。乞凡断例敕条特旨奏断不为永格者,不许引用,皆以律为正。’
诏从之。
是岁,大元兵破潼关,革自以执政失备御之策,上表请罪。
不许,罢为绛阳军节度使。
兴定元年,胥鼎自平阳移镇陕西,革以知平阳府事,权参知政事,代鼎为河东行省。
是时兴兵伐宋,革上书曰:‘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不纳。
太原兵后阙食,革移粟七万石以济之。
二年,宣差粘割梭失至河东,于是晚禾未熟,牒行省耕毁清野。
革奏:‘今岁雨泽及时,秋成可待。如令耕毁,民将不堪。’
诏从革奏。
十月,平阳被围,城中兵不满六千,屡出战,旬日间伤者过半。
征兵吉、隰、霍三州,不时至。
裨将李怀德缒城出降,兵自城东南入。
左右请革上马突围出,革叹曰:‘吾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见天子!汝辈可去矣。’
乃自杀。
赠尚书右丞。
赞曰:‘《传》曰:‘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徒单镒拱挹一语而宣宗立,厥功懋矣。
贾铉、孙铎皆旧臣,铉久致仕,铎忤旨卫王,皆不复见用。
徒单镒亦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
古所谓斗筲之人,即康之谓矣。
铎论李新喜,其言似汉耿育,有旨哉。
贞祐执政李革,可谓君子,其进退之际,有古人为相之风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三十七-译文
徒单镒原名按出,是上京路速速保子猛安人。他的父亲是乌辇,曾任北京副留守。徒单镒聪明绝顶,七岁时就开始学习女真文字。大定四年,皇帝下诏用女真文字翻译书籍。大定五年,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呈上了他翻译的《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大定六年,他又呈上了《史记》、《西汉书》,皇帝下令颁布。皇帝挑选了三十多个路的学生,命令编修官温迪罕缔达教授古书,学习作诗、策论。徒单镒在选中的人中最为出色,于是他精通了契丹大小字和汉字,并熟悉了经史知识。
时间久了,枢密使完颜思敬请求皇帝让女真人参加进士考试,尚书省进行了讨论。他上奏说:‘刚开始设立女真人进士科目时,可以免除乡试和府试,礼部试和殿试只考策论一道,字数要求在五百字以上。在京城设立国子学,在各路设立府学,并用新进士担任教授,愿意学习的士民子弟都可以听讲。时间久了,学习者会自然增多,那么女真人进士就可以像汉人一样每三年考一次。’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大定十三年八月,皇帝下诏策试女真人进士,询问他们求贤治国的道理。侍御史完颜蒲涅、太常博士李晏、应奉翰林文字阿不罕德甫、移刺杰、中都路都转运副使奚釭主持考试,徒单镒等二十七人及第。徒单镒被授予两个官职,其他人被授予一个官职,前三名被任命为中都路教授,四名以下被任命为各路教授。
大定十五年,皇帝下诏翻译各种经典,著作佐郎温迪罕缔达、编修官宗璧、尚书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杨克忠负责翻译,翰林修撰移刺杰、应奉翰林文字移刺履负责讲解其义。徒单镒从中都路教授被选为国子助教。左丞相纥石烈良弼曾到学校与徒单镒谈论,对他非常尊敬。在母亲去世后,他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
世宗皇帝曾问太尉完颜守道:‘徒单镒是个什么样的人?’守道回答说:‘他有才能,可以担任政务。’皇帝说:‘是的,应该给他重要的职务。’又说:‘徒单镒举止温文尔雅,心地平和。’时间久了,他兼任了修起居注,多次升迁至翰林待制,兼任右司员外郎。他献上了《汉光武中兴赋》,世宗皇帝非常高兴,说:‘如果没有设立这个科目,怎么能得到这个人。’
章宗皇帝即位后,徒单镒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兼任吏部侍郎。明昌元年,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任修国史。徒单镒说:‘人生有欲望,如果不加以限制,那么奢侈的心态就没有尽头。现在国家太平已久,应该谨慎行事,以实现长期的治理。’章宗皇帝锐意于治理国家,徒单镒上书,大意是:‘我私下观察唐、虞时代的书籍,他们的臣子向君主进言时会说“戒之”,‘勉之’,‘吁’,‘都’。既陈述了戒律,又引导了美德。君主治理国家时,一定会说:“参考众人的意见,放弃自己的私欲,听从他人的意见。”既能听取意见,又能付诸实践,并进一步激发他人的积极性。君臣上下之间应该如此。陛下继承了兴隆的运势,建立了太平的基础,确实应该效法古人的德行,关注这些方面,不要因为个人喜好而喜怒无常,不要因为个人喜好而轻视小善,不要忽视他人的意见。上下之情有通有塞,天地的运行有顺有逆。唐代的陆贽曾经提出了九种隔塞的弊端,上面有六种,下面有三种。陛下如果能谨慎处理这六种弊端,那么作为臣子的我们难道敢不谨慎处理那三种弊端吗!如果上下之情能够通达,那么大纲就会明确,而细节也会得到妥善处理。’他升任尚书右丞,继续修史。
承安三年,他被免去横海军节度使,改任定武军节度使,负责平阳府的事务。在此之前,郑王永蹈判定武军,镐王永中判定平阳府,他们都因为犯罪而受到连累,牵涉的人很多,皇帝怀疑他们有党派,于是命令节度定武,接着又负责平阳。后来他被任命为西京留守。承安三年,他被任命为上京留守。承安五年,皇帝问宰相:‘徒单镒和宗浩谁更优秀?’平章政事张万公回答说:‘他们都是才能出众的人,徒单镒似乎更优秀。徒单镒有坚定的信念,宗浩则喜欢多嘴。’皇帝说:‘什么是多嘴?’万公说:‘宗浩稍微有点迎合的意思。’皇帝说:‘你说得对。’不久之后,徒单镒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封为济国公。
淑妃李氏受到宠爱,她的兄弟横行无忌,朝臣们经常出入她的家门。这时,连续几天刮起了猛烈的暴风,皇帝下诏询问变异的原因。徒单镒上疏说:‘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敬、子孝被称为五德。现在五常不立,五德不兴,士大夫们放弃礼义,忘记廉耻,普通百姓违背道德,不知道回头,背弃天理,骨肉相残,动不动就伤害和气,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应该端正风俗,顺应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其所,然后和气才能普及,福禄才会不断降临。’他还说:‘治理国家的技巧,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端正臣下的心态。我看到许多臣子不懂得礼义,追求利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能要求普通百姓服从教化呢?在用人时,应该以德行为首要,才能为次要,两者兼备的人可以破格任用,才能和美德兼备的人次之,即使有才能,但行为不端正的人,也应该压制,这样臣子的行为就会端正。二是引导学者的志向。教化的实施,起源于学校。现在学者失去了本真,经史经典,他们都不去学习,只追求华丽的辞藻,为了获得利益而追求禄位,我请求在选拔人才时,既要考察经史知识,也要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这样学者们都会坚守经学,不会受到近臣的腐蚀,那就好了。’他还说:‘天下的事情,来源不一,形态各异,法律制度不能涵盖所有,隐藏在相似之处,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孔子说:“义是天下的大法。”《记》说:“义是判断的准则。”我请求陛下在处理万机时,对于有不同意见的事情,稍微深思熟虑,探寻其根本,那么裁决就会明确,疑虑也会消除。’徒单镒的话都切中时弊,皇帝虽然接受了他的建议,但不能实施。皇帝问汉高帝、光武优劣。平章政事张万公回答说:‘高祖更优秀。’徒单镒说:‘光武再造汉朝,在位三十年,没有沉迷酒色的事。高祖被戚姬迷惑,最终导致混乱。从这个角度来看,光武更优秀。’皇帝沉默不语。徒单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元妃李氏的宠爱过于盛大,所以稍微提醒了一下。泰和四年,他被免去咸平府知府。泰和五年,他被任命为南京留守。泰和六年,他被调任河中府知府,兼任陕西安抚使。
我派遣散揆去管理河南、陕西地区,虽然元帅府受到散揆的节制,但实际上是独立管理的。皇帝想用谋臣来控制他们,因此提升宣抚使为正一品,镒改任京兆府知府,担任宣抚使,陕西元帅府也受到节制。皇帝下诏说:‘将帅虽然勇猛,久经沙场,但宋人狡猾,也善于谋略。你的智谋,朕非常了解,而且你是老臣,所以我才给你这个重任。你应该以长矛抵御敌人,整顿军队安抚百姓,符合朕的心意。’镒说:‘最初设立急递铺,本来是为了转送文书,现在一切都用驿站,不太方便。’皇帝深以为然。开始设立提控急递铺的官员。从中都到真定、平阳设立的驿站,一直通到京兆。京兆到凤翔设立的驿站,一直通到临洮。从真定到彰德设立的驿站,一直通到南京。从南京分到归德设立的驿站,一直通到泗州、寿州,分到许州设立的驿站,一直通到邓州。从中都到沧州设立的驿站,一直通到益都府。从此,邮递不再有滞留了。
七年,吴曦死了,宋安丙在秦、陇之间分兵。十月,皇帝下诏让镒出兵金、房来分散宋人梁、益、汉、沔的兵力。镒派遣行军都统斡勒叶禄瓦、副统把回海、完颜掴刺率领五千步兵和骑兵从商州出发。十一月,叶禄瓦攻克鹘岭关,掴刺另率部队攻破燕子关新道口,回海夺取小湖关敖仓,到达营口镇,击溃宋兵一千多人,追击到上津县,斩首八百多人,于是夺取了上津县。叶禄瓦在平溪击败宋兵两千人,准备进攻金州。宋王柟写信请求和谈,皇帝下诏让镒召回叶禄瓦的军队退守鹘岭关。八年正月,宋安丙派遣景统领从梅子溪、新道口、朱砂谷袭击鹘岭关,回海、掴刺击退了他,并在战场上斩杀了景统领。这一年,停止了军事行动。镒被提升为特进,得到不同的赏赐。改任真定府知府。
大安初年,被加封为仪同三司,封为濮国公。改任东京留守,经过宫殿入宫觐见。卫绍王对镒说:‘你是两朝的老臣,朕想用你为相。太尉匡是你的学生,朕不能让你屈居他之下。’提升为开府仪同三司,佩戴金符,担任辽东安抚副使。三年,改任上京留守。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在会河堡战败,中都戒严,镒说:‘事情紧急了。’于是挑选两万士兵,派遣同知乌古孙兀屯率领,进入中都保卫。朝廷赞扬他,征召他担任尚书右丞相,负责编纂国史。
镒说:‘自从用兵以来,敌人聚集进攻,我们分散防守,以聚攻散,必然失败。不如退入大城,集中力量防御。昌、桓、抚三州一向富庶,百姓都勇猛健壮,可以内迁,增强我们的军力,人和牲畜以及财物,就不会丢失。’平章政事移刺、参知政事梁絪说:‘这样做是自缩疆土。’卫绍王责备镒。镒再次上奏说:‘辽东是国家根本,距离中都数千里,万一受到攻击,州府观望,必须报告,耽误的事情很多。可以派遣大臣设立行省来镇守。’卫绍王不高兴地说:‘无故设立行省,只会动摇人心。’之后失去了昌、桓、抚三州,卫绍王才非常后悔说:‘听从丞相的话,就不会到这个地步!’不久,东京失守,卫绍王自己诉说:‘我看到丞相感到羞耻!’
术虎高琪驻军在缙山,深得人心,士兵乐意为他效力。至宁元年,尚书左丞完颜纲要将行省设在缙山,镒对纲说:‘行省不必亲自前往,不如增加兵力更方便。’纲不听,准备出发,镒派人阻止他说:‘高琪的功绩,就是行省的功绩。’纲也不听。纲到达缙山,结果失败了。
不久,镒坠马受伤,正在休假,听说胡沙虎有变乱,命令驾车准备入省。有人告诉他:‘省府相幕都被士兵守卫,不能进去。’过了一会儿,士兵在街巷中搜捕人,镒于是返回家中。胡沙虎意图不明,正在犹豫,不能自己决定,于是去探望镒,希望得到他的支持。镒从容地对他说:‘翼王是章宗的哥哥,显宗的长子,众望所归,元帅决定立他为皇帝,这是万世之功。’胡沙虎默默离去,于是迎接宣宗到彰德。胡沙虎杀了徒单南平后,想逮捕他的弟弟知真定府事铭,镒劝他说:‘皇帝的车驾将要经过真定,镐王家在威州,河北人心容易动摇,徒单铭如果有所变动,朝廷就危险了。不如给他金牌,迎接车驾,铭一定会感激元帅的恩德。’胡沙虎听从了他的建议。至宁、贞祐之际,转败为胜,全靠镒的功劳。
宣宗即位后,提升为左丞相,封为广平郡王,授予中都路迭鲁都世袭猛安蒲鲁吉必剌谋克。镒还有脚病,皇帝下诏让他上朝时不用下拜。第二年,镒建议和亲。言事者请求撤销按察司。镒说:‘现在郡县多受破坏,正需要按察司安抚收集,不能撤销。’于是停止了。宣宗准备前往南京,镒说:‘一旦銮驾一动,北路都不守了。现在已经讲和,聚集兵力积存粮食,坚守京师,这是上策。南京四面受敌。辽东是国家根本之地,依山傍海,其险要足以依靠,防御一面,作为后图,这是次策。’宣宗没有听从。这一年,他去世了。皇帝下诏赐予他丰厚的丧葬费用。
镒聪明敏锐,正直,学问渊博,当时的名士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很多人成为卿相。他曾经感叹文士的衰落,虽然才能有高低之分,但都以仁义道德为本,于是写了《学之急》、《道之要》两篇文章。太学的学生们把它们刻在石头上。有《弘道集》六卷。
贾铉,字鼎臣,是博州博平人。性格纯厚,喜欢学问。中大定十三年考中进士,调任滕州军事判官、单州司候,补任尚书省令史。章宗担任右丞相时,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陕西东路转运副使。入朝担任刑部主事,升任监察御史。升任侍御史,改任右司谏。上疏论述边防的利弊,皇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任左谏议大夫兼工部侍郎,与党怀英一同修订《辽史》。
…
贾铉上书说:‘负责管理百姓的官员,任意树立权威,使用的手杖,长度不符合规定,甚至有的在杖端放置铁刃,导致有人因此丧命。近期阴阳失调,和气不通,或许就是由此引起的。希望下级州郡明确旧有的规定,检查并记录,对那些检查不合规的官员,要上报他们的名字。内廷的敕令也要按照既定的程式执行。’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贾铉再次上书讨论山东采茶的事情,大致意思是:‘茶树遍布山野,所有的保护措施已经剥夺了民众的利益,因此有人以挑选茶树为名,诬陷平民,勒索贿赂,应该严厉禁止。并命令按察司进行约束。’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承安四年,贾铉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继续担任谏议官。当时有诏令,所有奉敕商量照勘的公事都要在规定日期上报。贾铉说:‘如果这样,恐怕官员们会因限期紧迫而草率行事,反而有害于事情的处理。何况簿书自有常规,御史台负责处理拖延的问题,如果事情有保密的必要,三个月内未解决的,要依次上报。下发给尚书省讨论。如果尚书省可以立即决定的,必须在三个月内拟出奏章,如果需要查阅案卷难以补充的,先上报情况,再限期一个月解决,违反者按照拖延制书的罪状处罚。’
皇帝讨论设置宰相,想要任命贾铉,宰臣推荐孙即康。张万公说:‘孙即康的及第时间在贾铉之前。’皇帝说:‘任命宰相要问榜次吗?我认为贾铉的才能是可以使用的。’然而最终使用了孙即康。
泰和二年,兴陵崇妃去世,皇帝想在苑中穿丧服,行登门送丧之礼,询问贾铉,贾铉回答说:‘前宋曾经行此礼,古时并没有这样的礼节。’于是此事作罢。贾铉被任命为刑部尚书。泰和三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亳州医生孙士明擅自用黄纸大书‘敕赐神针先生’等十二字,并在纸尾模仿宝样朱篆书写‘青龙’二字,以此欺骗市民。有关部门逮捕了他,他承认了罪行。正值赦免期间,大理寺认为应该按照伪造御宝的罪名处理,即使遇到赦免也不应该原谅。已经上报皇帝批准。贾铉上奏说:‘天子有八宝,文字各不相同,如果伪造,不限使用泥或黄蜡。现在用笔描成‘青龙’二字,既不是八宝的文字,按照伪造御宝的罪名处理,不符合法律的本意。’皇帝醒悟,于是用赦免的原由宽恕了他。
泰和六年,皇帝举行御试,贾铉担任监试官。皇帝说:‘丞相宗浩曾经说过试题太简单,因此进士们都不读书。我现在以《日合天统》为赋题。’贾铉说:‘题目是好的,但恐怕不能以此笼络天下士人。’皇帝说:‘帝王用难题来考验举人,固然不可,但希望从今以后大家都能努力学习。’于是采用了这个题目。
过了一段时间,贾铉与审官院掌书大中泄露了除授的事情。皇帝对贾铉说:‘你自己的罪过你自己知道。但你长期参与机务,贡献很大,不会对你深究。’于是他被任命为安武军节度使,后来改任济南府知府。退休。
孙铎,字振之,他的祖先是滕州人,后来迁居恩州历亭县。孙铎性格敏捷,好学,辽阳王遵古一见到他就器重他,期望他成为公辅之才。在大定十三年考中进士,调任海州军事判官、卫县县丞,补任尚书省令史。章宗担任右丞相时,对人说过:‘处理官事像孙铎这样,一定不会有错失。’刚刚即位时,问孙铎在哪里,有关部门上报他担任右都管,出使宋朝。回来后,被任命为同知登闻检院事。孙铎说:‘所有上诉的人都是因为尚书省判决不公,如果上诉的人再次送回省里,就一定不会得到处理,请求皇帝亲自裁决。’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诏令登闻检院,每天早上上报十件事情。诏令修订旧律,孙铎首先上报《名例》一篇。
承安元年,孙铎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改任河东南路转运使,后被召回担任中都路都转运使。最初设立讲议钱谷官十人,孙铎被选为首任。承安四年,孙铎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孙铎在转对时上奏说:‘近年来发布的命令,有的已经执行却中途停止,有的已经更改却又重新执行,更改太多,百姓不再信任。请求从今以后,凡是要发布的命令,都要反复讨论,如果有利于治理的一定要执行,不要忽视百姓的言论。’国子司业纥石烈善才也说:‘颁布法令,一旦诏书发出,尤其要坚守。’皇帝同意了。
泰和二年闰十二月,皇帝召见孙铎和户部侍郎张复亨讨论交钞。张复亨说:‘三合同钞可行。’孙铎请求废除不再使用,争论了很久,张复亨的提议被驳斥。皇帝对侍臣说:‘孙铎是一个刚正的人,即使是古代的魏徵也无法超越他!’
三年,御史中丞孙即康、刑部尚书贾铉都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孙铎再次担任户部尚书。孙铎心中不太认同,对贺客背诵古人诗句说:‘唯有庭前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御史大夫卞劾奏孙铎心怀不满,他被降职为同知河南府事。后来改任彰化军节度使,再次担任中都转运使。泰和七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蒲阴县令大中与左司郎中刘昂、通州刺史史肃、前临察御史王宇、吏部主事曹元、户部员外郎李著、监察御史刘国枢、尚书省都事曹温、雄州都军马师周、吏部员外郎徒单永康、太仓使马良显、顺州刺史唐括直思白因私下议论朝政被逮捕,尚书省上报他们的罪行。孙铎进言说:‘刘昂等人并非敢议论朝政,只是像郑人游乡校一样。’皇帝醒悟,于是减轻了他们的罪行。
孙铎上奏说:‘民间钞票过多,应该收敛。院务课程及各种名目的钱必须全部收取交钞。除了秋夏税的本色之外,其余全部折算成交钞,不拘泥于一贯的例子,让农民知道,逐渐重视钞票。最近州县强制配给市场购买钞票,无益,只是扰民。请求罢免各处的钞局,只有省库继续使用,小钞可以在各个路分通行。’皇帝看了奏章,立即下诏给有关部门说:‘可以迅速执行。’大安初年,讨论诛杀黄门李新喜。孙铎说:‘这是先朝用得太过分了。’卫绍王没有察觉,就说:‘你今天才说这个,为什么?’后来又说:‘以后我会全部说出来,不要因此介意。’不久,孙铎被迁任尚书左丞,兼修国史。因为议论钞法违背了皇帝的旨意,还是因为议论李新喜被降职为浚州防御使。后来改任安国军节度使,迁任绛阳军。
宣宗即位后,召见孙铎,但因为兵道受阻。宣宗迁都汴京,孙铎在宜村上奏,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在生病期间,皇帝多次派人问候。贞祐三年,孙铎退休。这一年去世。
孙即康,字安伯,他的祖先是沧州人。在石晋末年,辽国迁移到河北,实控燕、蓟地区,他的八代祖延应在这次迁移中,定居在析津,实际上是大兴人,官至涿州刺史。延应的玄孙克构,是辽国的检校太傅、启圣军节度使。即康是克构的曾孙,中大定十年考中进士。章宗担任右丞相时,即康是尚书省的令史,因此章宗认识了他。章宗即位后,即康多次升迁,最终成为户部员外郎,对盐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在《食货志》中有所记载。后来他被任命为耀州刺史,之后进入朝廷担任吏部左司郎中。皇帝对宰相说:‘孙即康以前是省掾,说话笨拙,但现在才力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宰相因此说:‘即康年纪已经不小了,希望及早任用他。’皇帝问:‘他今年多大了?’回答说:‘五十六岁。’皇帝又问:‘他的才能如何与张万公相比?’平章政事守贞回答说:‘即康的才能超过张万公。’皇帝说:‘看来万公只是通达而已。’因此,即康被提升为御史中丞。
起初,张汝弼的妻子高陀斡行为不端,被处死。张汝弼是镐王永中的舅舅,因此皇帝对永中产生了怀疑。永中的家傅尉上奏永中的第四子阿离合懑言论涉及不轨,皇帝下诏让同签大睦亲府事袴和即康审问此事。永中的第二子神土门曾经撰写词曲,言辞轻佻,因此被以言辞不逊的罪名逮捕。家奴德哥首先告发永中曾与侍妾瑞云说:‘如果我得到天下,就让你做妃子,你的儿子做大王。’袴和即康回奏后,皇帝下诏让礼部尚书张暐再次审讯。永中和他的儿子都死了,当时舆论认为他们受到了冤屈。不久之后,即康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后来改任延安府知府。
承安五年,皇帝问宰相:‘现在有哪些汉官可以任用?’司空襄推荐了即康。皇帝说:‘他不轻佻吗?’襄说:‘可以再次任用他为御史中丞看看。’于是皇帝再次召回即康担任御史中丞。泰和三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第二年,晋升为尚书右丞。六年,宋朝违反盟约,大臣们还认为这只是小盗窃发,不值得关心。即康与左丞仆散端、参政独吉思忠认为必须出兵,皇帝也认为是对的。
皇帝问即康和参知政事贾铉说:‘太宗庙讳同音字,有读作“成”字的人,既然不是同音,就不应该缺少笔画。睿宗庙讳改为“崇”字,但下面却保留有本字的全部笔画,不如将“示”字按照《兰亭贴》的写法改为“未”字。显宗庙讳“允”,‘充’字应该缺少笔画,比如‘统’旁边的‘充’,似乎不应该缺少。’即康上奏说:‘唐太宗讳世民,偏旁犯如“艹枼”字写作“筼”字,‘泯’字写作“泜”字。’于是建议‘熙宗庙讳’从‘面’从‘且’。睿宗庙讳上字从‘未’,下字从‘筜’。世宗庙讳从‘系’。显宗庙讳如果正犯字形,只写斜画,‘沇’字‘鈗’字各从‘口’,‘兑’‘悦’之类各从本传。’皇帝同意了,从此以后避讳更加严格。晋升为左丞。宋朝请求和谈,晋升官职一级。
旧制规定,尚书省令史考满优调,下次任职降级。崔建昌已经优调为兴平军节度副使,没有降级就被任命为大理司直。皇帝下诏,命令郭邦杰、李蹊杖责七十停职,左司员外郎高庭玉杖责四十解职,即康待罪,有诏书不要追究。章宗去世后,卫绍王即位,即康晋升为平章政事,封为崇国公。大安三年,退休。这一年,去世。皇帝派人去祭奠。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他的父亲余庆,三次参加廷试,没有成功,因此放弃了。李革聪明,读书一遍就能记住,不会忘记。大定二十五年考中进士。调任真定主簿。因为廉洁被提升为韩城令。同知州事纳富商贿赂,把岁课军需分配给属县,李革独自不听,提刑司认为他有才能。晋升为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太原推官。因为母亲去世服丧,服丧结束后被起用,晋升为大兴县令、中都左警巡使、南京提刑判官、监察御史、同知昭义军节度事。因为父亲去世服丧,服丧结束后被起用,签任南京按察事。
泰和六年,出兵攻打宋朝,尚书省上奏:‘军务兴起,各路官员,差占者另注,空缺者选补,年老不能任职者替换,以及司、县各保留一名强干正官。’李革与签陕西高霖、签山东孟子元都被诏令,调查三路官员的能力,登记保留的正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占员数及事故空缺,年老不能任职,前往朝廷奏事。改任刑部员外郎,调任观州刺史兼提举漕运,陕西西路按察副使,大兴府治中。知府徒单南平因受到皇帝宠信而专权,势力遍及朝廷内外,他派亲信用进取的诱惑引诱李革,李革拒绝了。贞祐二年,晋升为户部侍郎。宣宗迁都汴京,行河北西路六部事,晋升为知开封府事,河南劝农使,户部、吏部尚书,陕西行省参议官。
四年,晋升为参知政事。李革上奏:‘有司各自以情见引用断例,牵强附会,实际上开启了幸门。请求凡是断例敕条特旨奏断不为永格者,不允许引用,都应以律法为准。’皇帝下诏同意。这一年,大元兵攻破潼关,李革自认为作为执政者没有采取备御之策,上表请罪。皇帝不同意,免去他的职务,任命为绛阳军节度使。兴定元年,胥鼎从平阳移镇陕西,李革以知平阳府事,代理参知政事,代替胥鼎为河东行省。当时兴兵攻打宋朝,李革上书说:‘现在的策略应该是休兵息民,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宋朝虽然制造事端,我们只需自备。如果因为不忍小忿而劳师远征,恐怕会被人趁虚而入,我们可能无法支撑。’皇帝没有采纳。太原军队粮食短缺,李革调拨七万石粮食以救济。第二年,宣差粘割梭失到河东,这时晚稻还未成熟,粘割梭失下令行省耕毁清野。李革上奏:‘今年雨水及时,秋收可待。如果下令耕毁,百姓将无法承受。’皇帝下诏同意李革的奏议。十月,平阳被围,城中士兵不足六千人,多次出战,十天内伤亡过半。征召吉、隰、霍三州的士兵,但未能及时到达。副将李怀德用绳索从城东南出城投降,敌军从城东南进入。左右的人请李革上马突围出去,李革叹息说:‘我无法保住这座城,还有什么脸面见天子!你们可以走了。’于是自杀。追赠尚书右丞。
赞曰:《传》说:‘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徒单镒一句话就使宣宗即位,其功绩显著。贾铉、孙铎都是老臣,贾铉长期退休,孙铎违背皇帝旨意冒犯卫王,都没有再被任用。徒单镒也是外官,只有孙即康善于投机,才迅速成为宰相。古人所说的斗筲之人,说的就是孙即康。孙铎评论李新喜,他的话似乎有汉耿育的风范,很有见地。贞祐时期的执政李革,可以说是君子,他的进退之间,有古代宰相的风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三十七-注解
女直字:女直字,即女真文,是金代女真族使用的文字,与汉字有较大差异,是女真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进士科:进士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通过进士考试的人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
国子学:国子学是古代中国最高学府,主要负责培养官员和贵族子弟。
府学:府学是地方官学,负责地方教育。
教授:教授是古代学校中的教师,负责教授学生。
经史: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翰林院:翰林院是古代中国的文学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等。
起居注:起居注是记录皇帝日常言行和朝廷大事的文献。
参知政事: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节度使:节度使是古代中国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平章政事:平章政事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五常: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的五种道德。
五德:五德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敬、子孝,是儒家认为家庭应当遵循的五种美德。
缙绅:缙绅指古代的士大夫阶层。
近习:近习指皇帝的亲信。
义:义指正义、道德。
咸平府:咸平府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
南京留守:南京留守是古代中国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河中府:河中府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
陕西安抚使:陕西安抚使是古代中国负责陕西地区安抚事务的官员。
揆:古代官名,指宰相或副宰相,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
行省: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
元帅府:古代军事机构,由元帅统领,负责军事指挥。
宣抚使:古代官名,负责安抚地方,处理政务。
京兆府: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西安市。
节制:指挥、管辖。
上思:皇帝思考、考虑。
谋臣:指有谋略的臣子。
长刺:古代的一种长矛,这里指用武力。
抚民:安抚百姓。
急递铺:古代传递紧急文书的地方。
中都:古代都城,即今天的北京。
真定: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
平阳:古代地名,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
京兆:古代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凤翔:古代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
临洮:古代地名,即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
彰德: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
南京: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归德: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泗州: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
寿州:古代地名,即今天的安徽省寿县。
许州: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
邓州: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
益都府:古代地名,即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
大安:金朝年号,公元1209年至1211年。
吴曦:金朝将领,曾叛变投宋。
秦、陇间:古代地名,指秦州和陇州之间。
金、房:古代地名,指金州和房州。
梁、益、汉、沔:古代地名,指梁州、益州、汉中、沔阳。
商州:古代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商洛市。
鹘岭关:古代关隘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燕子关:古代关隘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小湖关:古代关隘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营口镇: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上津县: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平溪: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金州: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王柟:金朝将领。
景统领:金朝将领。
梅子溪: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新道口: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朱砂谷: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辽东:古代地名,指今天的辽宁省。
上京:古代地名,指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会河堡: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中都戒严:指中都城(今北京)实行军事戒备。
昌、桓、抚三州:古代地名,指昌州、桓州、抚州。
卫绍王:卫绍王是金朝的一位皇帝。
术虎高琪:金朝将领。
缙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胡沙虎:金朝将领。
徒单南平:徒单南平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知真定府事:古代官名,指真定府的行政长官。
宣宗:古代皇帝。
迭鲁都世袭猛安蒲鲁吉必剌谋克:古代官名,指世袭的猛安(军事首领)。
按察司: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机构。
辽东安抚副使:古代官名,负责辽东地区的安抚工作。
东京:古代地名,指今天的辽宁省沈阳市。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博州博平: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山东省聊城市博平县。
尚书省:古代官名,指负责国家政务的机构。
刑部:古代官名,指负责司法的机构。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右司谏:古代官名,负责谏言的官职。
辽史:中国古代史书,记载辽朝历史。
亲民之官:指直接管理百姓的官员,负责安抚民众,处理地方事务。
任情立威:指官员凭借个人喜好随意树立权威。
决杖:古代刑罚之一,用杖打。
分径长短:指道路的宽度。
法式:法律规定的标准。
阴阳愆戾:指阴阳失衡,导致天气异常。
和气不通:指天地间的和谐之气不通,可能带来灾害。
旧章:旧有的法律条文。
封记:古代对物品进行封存和标记,以防止盗窃。
按察官: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官员。
内庭敕断:皇帝在内廷做出的裁决。
程式:规定的程序或方法。
山东采茶事:指山东地区采茶的相关事务。
护逻:保护巡逻。
拣茶树:挑选茶树。
诬小民:诬陷普通百姓。
吓取货赂:通过恐吓来获取贿赂。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谏议: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
奉敕商量照勘公事:皇帝下达敕令,由官员商议并审查公事。
期日闻奏:规定在特定日期上报处理结果。
簿书:文书档案。
御史台:古代官署,负责监察官员。
稽缓:拖延不办。
八宝:古代皇帝使用的八种宝物。
泥:一种粘土,用于制作印章。
黄蜡:一种黄色的蜡,也用于制作印章。
牢笼天下士:笼络天下的人才。
审官院:古代官署,负责审查官员。
除授事:官员的任命和调动。
安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
济南府: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致仕:致仕是指退休。
兴陵崇妃:皇帝的妃子,被封为崇妃。
成服:古代丧礼中的仪式,表示哀悼。
苑中:皇家园林。
登门送丧:亲自到家中送丧。
故宋:历史上的宋朝。
改刑部尚书:调任刑部尚书。
拜参知政事: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亳州医者:亳州的医生。
敕赐神针先生:皇帝赐予的称号。
宝样朱篆青龙二字:印有宝样朱篆和青龙的文字。
大理寺:古代官署,负责审理重大案件。
准伪造御宝:按照伪造御宝的罪名处理。
准赦:按照赦免的规定处理。
八宝文:八宝上的文字。
日合天统:古代天文历法术语。
进士:古代科举考试及第者。
讲议钱谷官:负责讨论财政和粮食的官员。
河东南路转运使:古代官职,负责河东南路的财政和运输。
中都路都转运使:古代官职,负责中都路的财政和运输。
讲议:讨论。
钱谷:指财政和粮食。
转对奏:向皇帝上奏。
国子司业:古代官职,负责教育。
纥石烈善才:人名。
丝纶:皇帝的诏书。
固守:坚守。
交钞: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式。
三合同钞:一种特定的交钞。
怨望:不满。
彰化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彰化军的军事和行政。
中都转运使:古代官职,负责中都路的财政和运输。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郑人游乡校:郑国人到乡校游玩,比喻议论朝政。
钞局:负责发行钞票的机构。
省库:官库。
小钞:小额钞票。
路分:地区。
黄门:古代官署,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李新喜:人名。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行政事务。
修国史:编纂国史。
议钞法:讨论钞票制度。
浚州防御使:古代官职,负责浚州的军事和行政。
阙:皇宫。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疾:疾病。
使:使者。
兵道:军事通道。
汴:汴京,即今天的开封。
贞祐元年:古代年号。
谒:拜访。
宜村:地名。
兵道阻:军事通道被阻断。
迁汴:迁移到汴京。
上谒:向上级拜访。
孙即康:孙即康,字安伯,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担任过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职务。
字安伯:字是古代文人用来表示自己风雅之意的别称,安伯是孙即康的字。
沧州:沧州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是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石晋:石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短命政权,存在于公元936年至947年。
辽: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公元916年至1125年。
燕、蓟:燕、蓟是古代地名,燕指今天的北京地区,蓟指今天的天津地区。
析津:析津是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天津市。
大兴:大兴是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北京市。
涿州刺史:涿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涿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检校太傅:检校太傅是古代官职,是虚衔,表示荣誉。
启圣军节度使:启圣军节度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启圣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进士第:进士第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通过者称为进士。
右丞相:右丞相是古代官职,是宰相之一,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尚书省令史:尚书省令史是古代官职,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令史是其中的低级官员。
耀州刺史:耀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耀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吏部左司郎中:吏部左司郎中是古代官职,吏部是负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部门。
宰臣:宰臣是古代对宰相的称呼。
省掾:省掾是古代官职,指在省一级机构工作的官员。
户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是古代官职,户部是负责财政的部门。
食货志:《食货志》是《史记》中的一个篇章,记载了古代的财政和经济制度。
辽徙河北实燕、蓟:辽徙河北实燕、蓟是指辽朝将燕、蓟地区的人口迁移到河北。
八代祖延应:八代祖延应是孙即康的第八代祖先。
袴:袴是古代官职,指负责审讯的官员。
鞫之:鞫之是指审讯。
镐王永中:镐王永中是金朝的一个亲王。
大睦亲府事:大睦亲府事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皇室家族事务。
语涉不轨:语涉不轨是指言语涉及不轨之事。
轻肆:轻肆是指言语或行为轻率放肆。
不逊:不逊是指言语或行为不礼貌。
阿离合懑:阿离合懑是镐王永中的第四子。
神土门:神土门是镐王永中的第二子。
德哥:德哥是镐王永中的家奴。
瑞云:瑞云是镐王永中的侍妾。
太宗庙讳:太宗庙讳是指对太宗皇帝的尊称。
睿宗庙讳:睿宗庙讳是指对睿宗皇帝的尊称。
显宗庙讳:显宗庙讳是指对显宗皇帝的尊称。
熙宗庙讳:熙宗庙讳是指对熙宗皇帝的尊称。
世宗庙讳:世宗庙讳是指对世宗皇帝的尊称。
兰亭贴:兰亭贴是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
偏傍:偏傍是指汉字的部首。
从‘面’从‘且’:从‘面’从‘且’是指根据《兰亭贴》的写法,将‘示’字写作‘未’字。
从‘系’:从‘系’是指根据世宗皇帝的庙讳,将某些字的部首写作‘系’。
止书斜画:止书斜画是指书写时只写斜线代替整个字形。
统”傍之“充”:“统”傍之“充”是指‘统’字旁边的‘充’字。
宋渝盟:宋渝盟是指宋朝违背了与金朝的盟约。
平章政事守贞:平章政事守贞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张万公:张万公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张汝弼:张汝弼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高陀斡:高陀斡是张汝弼的妻子。
伏诛:伏诛是指被处死。
郭邦杰:郭邦杰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李蹊:李蹊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高庭玉:高庭玉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章宗:章宗是金朝的一位皇帝。
河津:河津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地名。
廷试:廷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
真定主簿:真定主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真定地区的行政事务。
韩城令:韩城令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韩城地区的行政事务。
提刑司:提刑司是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河北东路地区的财政事务。
太原推官:太原推官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太原地区的司法事务。
丁母忧:丁母忧是指母亲去世。
起复:起复是指从丧假中恢复工作。
中都左警巡使:中都左警巡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中都地区的治安。
南京提刑判官:南京提刑判官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南京地区的司法事务。
同知昭义军节度事:同知昭义军节度事是古代官职,负责协助节度使管理昭义军地区。
签南京按察事:签南京按察事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南京地区的监察事务。
签陕西高霖:签陕西高霖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陕西地区的监察事务。
签山东孟子元:签山东孟子元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山东地区的监察事务。
改刑部员外郎:改刑部员外郎是指调任刑部员外郎。
观州刺史:观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观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提举漕运:提举漕运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漕运事务。
陕西西路按察副使:陕西西路按察副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陕西西部的监察事务。
大兴府治中:大兴府治中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大兴府的行政事务。
贵幸用事:贵幸用事是指受到皇帝的宠爱并掌握实权。
进取:进取是指追求个人利益。
贞祐:贞祐是金朝的一个年号。
粘割梭失:粘割梭失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牒行省:牒行省是指向行省发送文书。
清野:清野是指清理田野,防止敌人利用。
潼关:潼关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执政:执政是指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员。
兴定:兴定是金朝的一个年号。
胥鼎:胥鼎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河东行省:河东行省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河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吉、隰、霍三州:吉、隰、霍三州是指金朝的三个州。
裨将:裨将是指副将。
缒城出降:缒城出降是指用绳子从城墙上爬下来投降。
徒单镒:徒单镒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拱挹:拱挹是指尊敬和礼遇。
贾铉:贾铉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孙铎:孙铎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耿育:耿育是汉朝的一位官员。
绛阳军节度使:绛阳军节度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绛阳军地区。
陕西行省:陕西行省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陕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元兵:大元兵是指元朝的军队。
执政失备御之策:执政失备御之策是指担任政府高级官员却失去了防御的策略。
兴兵伐宋:兴兵伐宋是指金朝发动对宋朝的战争。
休兵息民:休兵息民是指停止战争,让民众休息。
养锐待敌:养锐待敌是指保养军队,等待敌人。
造衅:造衅是指制造事端。
支:支是指支撑,抵抗。
斗筲之人:斗筲之人是指才能浅薄的人。
贞祐执政:贞祐执政是指贞祐年间的政府官员。
李革:李革是金朝的一位官员。
左右:左右是指身边的人。
天子:天子是指皇帝。
赠尚书右丞:赠尚书右丞是指死后被追赠尚书右丞的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三十七-评注
孙即康,字安伯,其先沧州人。石晋之末,辽徙河北实燕、蓟,八代祖延应在徙中,占籍析津,实大兴,仕至涿州刺史。
此段文字描述了孙即康的家族背景,他的祖先在石晋末年因辽国的迁徙而迁至河北,孙延应在其中,并在析津占籍,最终官至涿州刺史。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孙家在辽朝的仕途经历,同时也展现了辽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和地方官员的选拔制度。
延应玄孙克构,辽检校太傅、启圣军节度使。即康,克构曾孙,中大定十年进士第。
此段文字介绍了孙即康的家族成员,他的玄孙克构在辽朝担任检校太傅和启圣军节度使,而孙即康则是克构的曾孙,并在中大定十年考中进士。这一段文字强调了孙家在辽朝的显赫地位,以及孙即康个人的学术成就。
章宗为右丞相,是时,即康为尚书省令史,由是识其人。章宗即位,累迁户部员外郎,讲究盐法利害,语在《食货志》。除耀州刺史,入为吏部左司郎中。
此段文字讲述了孙即康在章宗时期的官职升迁,他从尚书省令史升至户部员外郎,并因对盐法的研究而知名。后来他被任命为耀州刺史,后又调入吏部担任左司郎中。这一段文字展现了孙即康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对经济政策的关注。
上谓宰臣曰:‘孙即康向为省掾,言语拙讷,今才力大进,非向时比也。’宰臣因曰:‘即康年已高,幸及早用之。’上问:‘年几何矣?’对曰:‘五十六岁。’上复问:‘其才何如张万公?’平章政事守贞对曰:‘即康才过之。’上曰:‘视万公为通耳。’由是迁御史中丞。
此段文字描述了孙即康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认可。皇帝对他的评价从初时的言语拙讷到后来的才力大进,最终被提升为御史中丞。这一段文字反映了皇帝对孙即康才能的认可和信任。
初,张汝弼妻高陀斡不道,伏诛。汝弼,镐王永中舅也,上由是颇疑永中。
此段文字提到了张汝弼之妻高陀斡的不法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皇帝对镐王永中的怀疑。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敏感。
顷之,迁泰宁军节度使,改知延安府事。
此段文字描述了孙即康的官职变动,他被迁任为泰宁军节度使,后改任延安府知府。这一段文字展现了孙即康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经历。
承安五年,上问宰相:‘今汉官谁可用者?’司空襄举即康。
此段文字讲述了皇帝询问宰相关于可用汉官的问题,司空襄推荐了孙即康。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孙即康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父余庆,三至廷试,不遂,因弃去。
此段文字介绍了李革的背景,他的父亲李余庆多次参加廷试未能成功,因此放弃仕途。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李革家庭的背景和个人的经历。
革颖悟,读书一再诵,辄记不忘。大定二十五年进士。
此段文字描述了李革的聪明才智和学术成就,他在读书时能够迅速记忆,并在大定二十五年考中进士。这一段文字强调了李革的学术天赋。
泰和六年,伐宋,尚书省奏:‘军兴,随路官,差占者别注,阙者选补,老不任职者替罢,及司、县各存留强干正官一员。’革与签陕西高霖、签山东孟子元俱被诏,体访三路官员能否,籍存留正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占员数及事故阙员,老不任职,赴阙奏事。
此段文字描述了泰和六年伐宋的背景,以及李革在此事件中的角色。他被任命为官员,负责调查官员的能力和任职情况。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李革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职责。
赞曰:‘《传》曰:“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徒单镒拱挹一语而宣宗立,厥功懋矣。贾铉、孙铎皆旧臣,铉久致仕,铎忤旨卫王,皆不复见用。徒单镒亦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筲之人,即康之谓矣。铎论李新喜,其言似汉耿育,有旨哉。贞祐执政李革,可谓君子,其进退之际,有古人为相之风焉。’
这段文字是对李革的评价,引用了《传》中的话来赞扬他的言论有益于国家。同时,这段文字也提到了其他官员的评价,如徒单镒、贾铉和孙铎,以及他们对李革的评价。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对官员的评价标准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