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原文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汤方

茵陈蒿六两 梓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昧,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梔子大黄汤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梓子十五枚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附方

瓜蒂汤: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麻黄三两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

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译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硝石、矾石(烧)等分。右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附方:瓜蒂汤:治诸黄。(方见暍病中)《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麻黄三两。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注解

寸口脉:寸口脉是指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位,位于手腕部的寸口处,是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浮:脉象的一种,指脉象轻浅,如水波上浮,多见于外感风邪。

缓:脉象的一种,指脉象从容不迫,多见于湿邪困阻。

痹:中医术语,指肢体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

中风:中医术语,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症状。

趺阳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位,位于脚踝上方的脉搏。

数:脉象的一种,指脉来急促,一呼一吸脉来五至以上。

热:中医术语,指体内热邪亢盛。

消谷:中医术语,指食欲旺盛,食量增加。

满:中医术语,指胃脘部胀满不适。

尺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位,位于手腕部的尺侧。

肾: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单位之一。

脾: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单位之一。

风寒:中医术语,指风邪和寒邪的合称,多见于外感病。

眩:中医术语,指头晕目眩的症状。

胃:中医术语,指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器官。

膀胱:中医术语,指人体储存和排泄尿液的内脏。

阴: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阴气较盛的部位。

阳: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阳气较盛的部位。

疸:中医术语,指因湿热内蕴所致的病证,以皮肤、尿液发黄为主要症状。

女劳疸:中医术语,指女性特有的黄疸病证。

酒疸:中医术语,指因饮酒所致的黄疸病证。

阳明病:中医术语,指中医病名,多见于外感病。

谷疸:中医术语,指因饮食不当所致的黄疸病证。

茵陈蒿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黄疸。

梔子大黄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酒疸。

桂枝加黄芪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表证。

猪膏发煎: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黄疸。

茵陈五苓散: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黄疸。

大黄硝石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黄疸。

小半夏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消渴。

柴胡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呕吐。

虚劳小建中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男子黄。

瓜蒂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诸黄。

麻黄醇酒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黄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评注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此段文字从脉象入手,阐述了寸口脉浮缓的病理机制。寸口脉浮缓,中医认为是由风邪引起的,风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痹症。痹症非中风,但会导致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说明风邪导致气血瘀滞,产生热象。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此段进一步分析了趺阳脉和尺脉的病理变化。趺阳脉紧而数,表明内有热邪,热邪会消耗谷气,导致食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说明疾病与肾脏和脾脏有关。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此段描述了风寒相搏的病理变化,导致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部受寒,热流膀胱,全身出现黄疸,称为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此段描述了女劳疸的症状,如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午后发作,膀胱急,小便自利,腹部如水状,无法治愈。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此段描述了酒疸的症状,如心中懊憹而热,不能进食,时常欲吐。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此段讲述了阳明病的脉象和症状,脉迟表明胃中有寒,导致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难,可能出现谷疸。即使下药,腹满依旧,因为脉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此段说明了酒黄疸的证候,必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或无热,小腹满欲吐,鼻燥,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此段描述了酒疸的治疗方法,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症状表现为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黑,皮肤不仁,脉浮弱。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此段是张仲景对黄疸病的论述,指出黄疸病发热、烦喘、胸满口燥等症状,是因为病发时火劫其汗,导致两热所得。黄疸病是从湿邪得来,全身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应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此段描述了黄疸病的脉象和症状,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都可能导致黄疸。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此段描述了黄疸病的症状,如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于黄疸病。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此段说明了黄疸病的治疗时间,通常以十八天为期,如果在十天内治愈,则较为容易,反之则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此段说明了黄疸病的治疗原则,疸而渴者难治,疸而不渴者可治。发于阴部的人必呕,发于阳部的人振寒而发热。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谷疸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谷疸表现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可用茵陈蒿汤治疗。

茵陈汤方

此段是茵陈汤的配方,包括茵陈蒿、梔子、大黄。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此段描述了女劳疸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日晡所发热,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腹胀如水状,大便黑,时溏,可用硝矾散治疗。

硝石矾石散方

此段是硝石矾石散的配方,包括硝石和矾石。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酒黄疸的治疗方法,心中懊憹或热痛,可用梔子大黄汤治疗。

梔子大黄汤方

此段是梔子大黄汤的配方,包括梔子、大黄、枳实、豉。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此段说明了治疗黄疸病的方法,利小便,脉浮者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此段描述了治疗黄疸病的方法,用猪膏发煎。

猪膏发煎方

此段是猪膏发煎的配方,包括猪膏和乱发。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此段描述了治疗黄疸病的方法,用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方

此段是茵陈五苓散的配方,包括茵陈蒿末和五苓散。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此段描述了黄疸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为表和里实,应当下之,用大黄硝石汤治疗。

大黄硝石汤方

此段是大黄硝石汤的配方,包括大黄、黄柏、硝石、梔子。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此段描述了黄疸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可用小半夏汤治疗。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此段描述了治疗黄疸病的方法,腹痛而呕者,宜用柴胡汤。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此段描述了治疗男子黄疸的方法,小便自利,可用虚劳小建中汤。

附方

此段为附方,列出了治疗黄疸病的其他方剂。

瓜蒂汤: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此段描述了瓜蒂汤的用途,治疗各种黄疸。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此段描述了《千金》麻黄醇酒汤的用途,治疗黄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