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原文
(脉证九条 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昧,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译文
厥阴病的表现有:口渴,气上冲心,心中感到疼痛和热感,饥饿但不想吃东西,吃了东西就会呕吐,用泻药治疗也不会停止。
寸口脉浮而迟,脉浮表示虚,脉迟表示劳损;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衰竭。
趺阳脉浮而数,脉浮表示气盛,脉数表示消谷(消化食物)而大便干燥(紧)。气盛则小便次数增多,小便次数增多则大便干燥,干燥和次数增多相互搏击,就会导致消渴。
男子患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饮用一斗水,小便也排出同样一斗,可以用肾气丸来治疗(方剂见脚气病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且口渴的人,应该利小便并发汗,使用五苓散来治疗(方剂见上文)。
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后就会呕吐,这种情况称为水逆,可以使用五苓散来治疗(方剂见上文)。
口渴想喝水不止的人,可以使用文蛤散来治疗。
文蛤散的配方:文蛤五两,将这一味药研成粉末,用沸汤五合调和,服用一勺。
淋病的表现是:小便像小米粒一样,小腹感到紧张和疼痛,疼痛会牵扯到脐中。
趺阳脉数,表示胃中有热,会导致消谷引食,大便必然干燥,小便也会增多。
淋病患者不可发汗,发汗会导致便血。
小便不利的人,有水气,如果这个人感到口渴,可以使用栝蒌瞿麦丸来治疗。
栝蒌瞿麦丸的配方: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制),瞿麦一两,将这些药末制成蜜丸,如梧子大小,每天服用三次,如果不知道是否有效,可以增加到七八丸,直到小便通利,腹部感到温暖为止。
小便不利的人,可以使用蒲灰散来治疗;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也可以用来治疗。
蒲灰散的配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将这两种药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勺,每天三次。
滑石白鱼散的配方: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将这三种药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勺,每天三次。
茯苓戎盐汤的配方: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人,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方剂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人,可以使用猪苓汤来治疗。
猪苓汤的配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将这些药放入四升水中,先煮四种药,取二升药液,去渣,加入阿胶烊化,温服七合,每天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注解
厥阴:指中医学中的厥阴经,是六经之一,与肝、胆相关,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
消渴:中医术语,指因阴虚燥热导致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状。
气上冲心:指体内气机逆乱,导致心胸不适的感觉。
心中疼热:指心脏部位疼痛伴有热感。
饥而不欲食:指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
食即吐:指进食后立即呕吐。
下之不肯止:指使用泻下药物后症状不减。
寸口脉:中医脉诊部位之一,位于手腕内侧的寸口。
浮而迟:脉象描述,浮指脉象在皮肤表面可触及,迟指脉搏跳动较慢。
虚:脉象描述,指脉象弱而不实。
劳:脉象描述,指脉象因劳累而虚弱。
卫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
荣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养人体的气。
趺阳脉:中医脉诊部位之一,位于脚踝内侧的趺阳穴。
数:脉象描述,指脉搏跳动较快。
消谷而大坚:指食欲旺盛但消化不良,大便干燥。
溲数:指小便次数增多。
坚:指大便干燥。
肾气丸: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各种症状。
五苓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
水逆:中医术语,指水液停留在体内,导致呕吐。
文蛤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消渴、小便不利等症状。
淋:中医术语,指小便时疼痛、困难等症状。
淋家:指患有淋病的人。
便血:指大便中带有血液。
栝蒌瞿麦丸: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口渴等症状。
蒲灰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小便不利。
滑石白鱼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小便不利。
茯苓戎盐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小便不利。
白虎加人参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发热、口渴等症状。
猪苓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口渴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全文以脉证九条和方六首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厥阴病的症状、脉象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这一段描述了厥阴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消渴、心胸烦闷、食欲不振、呕吐等,体现了中医对病证的细致观察和归纳。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这里通过对寸口脉的描述,指出脉象的浮迟分别代表虚和劳,进而说明病机是卫气和荣气的不足。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趺阳脉的浮数说明气盛,而消谷大坚则与消渴症状相联系,体现了脉象与病证的密切关系。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这里提到了肾气丸的治疗方法,说明消渴与肾气不足有关,治疗方法需要补肾。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五苓散的治疗方法针对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等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针对性。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水逆是渴欲饮水但饮水后即吐的症状,五苓散可以治疗。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文蛤散方中,文蛤五两,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文蛤散用于治疗渴欲饮水不止的症状。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这里描述了淋病的症状,包括小便如粟状、小腹痛等。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淋病的脉象趺阳脉数,说明胃中有热,导致消谷引食、大便坚和小便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这里强调了淋病患者不宜发汗,否则会导致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栝蒌瞿麦丸方中,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方中药物具有利水、清热、补肾的作用。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都是针对小便不利的水气病证的治疗方法。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白虎加人参汤适用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的症状。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适用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症状。
猪苓汤方中,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方中药物具有利水、清热、养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