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原文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目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清,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

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

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

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

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

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腹痛者加芍药。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右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

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赵婢加术汤方(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三昧,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额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目闰。

目闰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译文

师曰:疾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风水,脉象浮在表面,外在症状是骨节疼痛,怕风;皮水,脉象也浮在表面,外在症状是脚踝肿胀,按下去手指陷进去,不怕风,腹部像鼓一样,不口渴,应当发汗;正水,脉象沉而迟缓,外在症状是气喘;石水,脉象沉,外在症状是腹部胀满,不气喘;黄汗,脉象沉而迟缓,身体发热,胸部胀满,四肢、头部、面部肿胀,久治不愈,必致化脓。

脉浮而洪大,浮代表风,洪代表气。风气相搏,风强则生隐疹,身体发痒,痒是泄风,久了会生癞;气强则成水,难以屈伸。风气相击,身体浮肿,出汗后就会好,怕风则体虚,这是风水;不怕风的人,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口多唾液,这是黄汗。

寸口脉沉滑,内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称为风水。看人的眼眶上方微肿,像蚕新从睡梦中醒来一样,颈部脉动,时时咳嗽,按其手足,陷下去不能立刻恢复,这是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按理应当骨节疼痛,反而不疼,身体反而沉重酸软,不口渴,出汗就会好,这是风水。怕冷的人,这是极度虚弱,发汗就能治愈。口渴但不怕冷的人,这是皮水。身体肿胀而冷,像周痹一样,胸部憋闷,不能进食,反而聚集疼痛,晚上烦躁不能入睡,这是黄汗,痛在骨节。咳嗽气喘,不口渴的人,这是脾胀,症状像肿胀,发汗就会好。然而,所有这些病症,口渴而下利,小便频繁的人,都不可以发汗。

里水,全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因此得病。假如小便自然通利,这是津液丧失,因此口渴,越婢加术汤可以治疗(方见下)。

趺阳脉应当伏下,现在反而紧绷,原本就有寒,有疝瘕,腹部疼痛,医生反而用下法治疗,下法后胸满短气;趺阳脉应当伏下,现在反而急促,原本就有热,消谷,小便频繁,现在反而不利,这是要形成水病。

寸口脉浮而迟缓,浮脉代表热,迟脉代表潜藏,热和潜藏相搏,称为沉;趺阳脉浮而急促,浮脉代表热,急促代表止,热和止相搏,称为伏;沉和伏相搏,称为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困难,虚和难相搏,水走皮肤,就形成水病。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就会怕冷,水不流动,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代表痛,沉则代表水,小便就会困难。

脉象出现各种沉象,应当考虑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象出现,就会死亡。

水病的人,眼下面有卧蚕状,面目鲜泽,脉象伏,这个人会消渴。患水病腹部肿大,小便不利,脉象沉而断绝,有水,可以用下法治疗。

问曰:病人在下利之后,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腹部因肿而满,是什么原因?答曰:这是应当患水病,如果小便自然通利或者出汗,自然会好。

心水,身体沉重,少气,不能入睡,烦躁,阴部肿胀;肝水,腹部肿大,不能自己翻身,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持续通利;肺水,身体肿,小便困难,时时像鸭粪一样;脾水,腹部肿大,四肢沉重,津液不生,只是少气,小便困难;肾水,腹部肿大,脐部肿胀,腰痛,不能小便,阴部潮湿像牛鼻上的汗,脚部发冷,面部反而瘦。

师曰:所有有水病的人,腰以下肿,应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应当发汗才能好。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缓,沉代表水,迟代表寒,寒和水相搏。趺阳脉伏下,水谷不化,脾气衰弱则清浊不分,胃气衰弱则身体肿。少阳脉虚弱,少阴脉细弱,男子小便不利,妇人月经不通,月经是血,血不利则成水,称为血分。

问曰:病人苦于水病,面目身体四肢都肿,小便不利,脉象不说水,反而说胸中痛,气上冲咽,像烤肉一样,应当轻微咳嗽气喘。根据师的说法,脉象是什么类型?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代表水,紧代表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开始时轻微,年轻人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生以为是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来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想喝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用葶苈丸下水,当时稍微好转,食饮过度,肿又像以前一样,胸胁苦痛,像奔豚一样,其水扬溢,则浮咳气喘。

风水,脉浮身体沉重,出汗怕风的人,防己黄芪汤可以治疗。腹痛的人加芍药。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三分,甘草半两(炙)。右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风水怕风,全身都肿,脉浮不口渴,连续出汗,没有大热,越婢汤可以治疗。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怕风的人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轻微颤动的人,防己茯苓汤可以治疗。

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可以治疗,甘草麻黄汤也可以治疗。

赵婢加术汤方(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甘草二两,麻黄四两。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加入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出汗,不出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于少阴;浮的是风;无水虚胀的是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的宜用麻黄附子汤;浮的宜用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厥而皮水的人,蒲灰散可以治疗(方见消渴中)。

问曰:黄汗这种病,症状是身体浮肿(或者说是沉重),发热,出汗并且口渴,看起来像是风水症,汗水沾湿衣服,颜色是正黄色,像药汁一样,脉搏沉弱,这是怎么得的呢?师父说:是因为出汗后进入水中洗澡,水从汗孔进入体内造成的,可以用芪芍桂酒汤来治疗。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这三味药,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合后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可能会感到心烦,服用六七天就会缓解。如果心烦不止,是因为苦酒阻碍了治疗。

黄汗病,小腿会感到寒冷;如果发热,这属于历节病。饭后出汗,身体常常在晚上盗汗,这是劳气引起的。如果出汗后反而发热,时间久了身体会变得干燥。发热不止的人,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沉重,出汗后立刻减轻,时间久了会身体和眼睛都感到沉重。眼睛沉重就是胸中疼痛,腰部以上的地方一定会出汗,下面没有汗,腰部和臀部会感到松弛疼痛,好像有东西在皮肤中一样,严重的时候不能进食,身体疼痛沉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这就是黄汗病,可以用桂枝加黄芪汤来治疗。

桂枝加黄芪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这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稍后喝一杯热稀粥,以帮助药力,温服后微微出汗;如果不出汗,再喝。

师父说:寸口脉迟而涩,迟是寒,涩是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是气不足,迟是寒。寒气不足,手脚会感觉冷;手脚冷是因为营卫不调和;营卫不调和,腹部会感到胀满,肠鸣,气转膀胱,营卫都劳累;阳气不通就会身体冷,阴气不通就会骨头疼;阳气不通就会怕冷,阴气不通就会麻木不仁;阴阳相得,气才能运行,大气一转,气才能散开;实证会失去气息,虚证会遗尿,这叫做气分。

气分,心下感觉坚硬,像盘子一样大,边缘像转动的杯子,这是水饮引起的,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来治疗。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这七味药,用水七升,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泡沫,加入其他药,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应该出汗,出汗后感觉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就会好了。

心下感觉坚硬,像盘子一样大,边缘像转动的杯子,这是水饮引起的,可以用枳术汤来治疗。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这两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腹中会变得柔软,病就会缓解。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脉浮表示病在表,病人可能头部出汗,表没有其他病,病人只是下半身沉重,腰部以上感觉舒适,腰部以下会肿胀到阴部,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注解

风水:一种中医病名,指因风邪和水湿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身体水肿、关节疼痛等。

皮水:指因皮肤水肿引起的水肿,脉浮,按之没指,不恶风,腹部如鼓,不渴。

正水:指因正气不足引起的水肿,脉沉迟,表现为自喘。

石水:指因结石引起的水肿,脉沉,表现为腹满不喘。

黄汗:指一种病状,表现为身体水肿,汗出色黄,类似于风水病,可能由于汗出入水中沐浴,水从汗孔进入体内引起。

隐疹:指皮肤出现的小疹子,表现为身体瘙痒。

痂癞:指皮肤上结痂的皮肤病。

津液: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体液等。

卫气:指人体防御外邪的气。

营卫: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两种基本物质,营指营养,卫指保护。

鹜清: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血分:指血液分布不均,导致水湿停滞。

冲气:指因气机逆乱引起的水气上冲。

防己: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黄芪: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

白术:中药材,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生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

大枣:一种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附子: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但性味强烈,需炮制后使用。

杏仁: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蒲灰散: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身体肿:身体出现水肿,可能是因为体内水分过多。

发热:体温升高,是许多疾病的表现之一。

汗出:身体出汗,是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现象。

渴:口渴,是身体缺水或需要补充水分的信号。

沾衣:汗水湿透衣物。

脉自沉:脉象沉涩,中医认为这是寒邪内侵的表现。

芪芍桂酒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黄汗病。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

桂枝: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苦酒:一种含有苦味的酒,中医中常用作药物溶剂。

美酒:优质酒,有时在中药方剂中代替苦酒使用。

历节:一种中医病名,指关节疼痛的疾病。

劳气:指由于劳累过度引起的气虚。

甲错:皮肤干燥、粗糙,如同龟甲之状。

恶疮:严重的皮肤病,可能伴有疼痛和感染。

身目闰:眼睛和身体同时出现不适,可能指视力模糊和身体疼痛。

气分:中医术语,指气的分布和功能状态。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心下指胸部下方,形容此处有硬块,形状像盘子,边缘如旋转的杯子。

水饮所作:指体内水湿停滞,导致病状。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心下坚大如盘的病状。

细辛: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枳实:中药材,具有行气导滞的作用。

外台:古代医学著作,为后世医学家所参考。

防已黄芪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水病,脉浮为在表,腰以下肿胀的病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中医诊断、辨证施治以及方剂应用。以下是对每行内容的赏析: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

此段提出黄汗病的症状,包括身体肿胀、发热、汗出、口渴等,以及脉象特点。黄汗病属于中医的汗证范畴,表现为汗出异常,颜色黄,且伴有发热等热病症状。‘状如风水’说明病情类似于风水病,即风水引起的身体浮肿。脉沉则表明病邪在里,需要进一步辨证。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此句为医家对黄汗病成因的解释,认为是因为汗出时入水,导致水从汗孔进入体内,从而引发疾病。治疗方法是使用芪芍桂酒汤。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此方为治疗黄汗病的方剂,以黄芪、芍药、桂枝为主药,苦酒为引,具有补气、养血、温经通络的作用。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

此段进一步描述黄汗病的症状,包括两腿发冷、发热、盗汗等,以及劳气引起的症状。‘甲错’是指皮肤干燥、粗糙,是病久不愈的表现。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目闰。

此句指出发热不止可能导致恶疮,而身体沉重、汗出后减轻,时间久了会导致身体和眼睛的病变。

目闰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黄汗病的严重症状,如胸痛、腰痛、小便不利等,并提出使用桂枝加黄芪汤进行治疗。

桂枝加黄芪汤方

此方为治疗黄汗病的方剂,以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黄芪为主药,具有温经通络、调和营卫的作用。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此段分析了寸口脉和趺阳脉的脉象特点,认为脉迟涩为寒,脉微迟为气虚。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此段详细阐述了寒气不足导致的多种症状,以及阴阳失衡对人体的危害。气分是指气机失调,导致气虚或失气。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气分病的症状,如心下坚大、水饮内停等,并提出使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进行治疗。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此方为治疗气分病的方剂,以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为主药,具有温阳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此段描述了水饮内停的症状,如心下坚大、水饮内停等,并提出使用枳术汤进行治疗。

枳术汤方

此方为治疗水饮内停的方剂,以枳实、白术为主药,具有健脾利水、消痰化饮的作用。

附方

《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此段介绍了《外台》中的防已黄芪汤,用于治疗风水病,脉浮表明病在表,症状表现为腰以上和,腰以下肿及阴部,难以屈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