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原文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旬 ,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译文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父说:如果脉浮,眼睛会感到晕黄,鼻子出血还没有停止;晕黄消失,眼睛变得明亮,知道鼻血已经止住。
师父又说:从春天到夏天,流鼻血的是太阳经的问题,从秋天到冬天,流鼻血的是阳明经的问题。
流鼻血的人不能发汗,如果发汗,额头会凹陷,脉象紧张,眼睛不能长时间看东西,无法入睡。
病人脸色苍白,没有寒热,脉沉弦的是流鼻血;脉浮弱,手按下去感觉脉搏消失的是出血;咳嗽烦躁的人,一定会吐血。
吐血、咳嗽、气逆,脉象数而热,不能入睡的人,是必死无疑。经常喝酒的人咳嗽,一定会吐血,这是由于过度饮酒造成的。
寸口脉弦而大,脉弦表示血量减少,脉大表示脉象空虚,减少表示身体寒冷,空虚表示身体虚弱,寒冷和虚弱交替出现,这种情况称为革脉,妇女会有半产漏下的症状,男子会有失血的症状。失血的人不能发汗,发汗后会出现寒冷、颤抖。
病人胸部胀满,嘴唇干瘪,舌头发青,口干想漱水但不想咽下,没有寒热,脉象微弱而大,来势缓慢,腹部不胀满,但病人说感觉胀满,这是有瘀血。
病人看起来像发烧一样,烦躁,口干想喝水,但脉象没有热象,这是瘀血的表现,应该下药治疗。
火邪引起的病,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来治疗。
桂枝救逆汤的配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味)。
将这些药研成末,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蜀漆,煮至二升,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心下悸动的人,可以用半夏麻黄丸来治疗。
半夏麻黄丸的配方:半夏和麻黄等量。
这两种药研成末,用炼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一天三次。
吐血不止的人,可以用柏叶汤来治疗。
柏叶汤的配方:柏叶三两,干姜三两,艾草三把。
将这些药加水五升,加入一升马通汁,一起煮取一升,分两次温服。
下血,先大便后出血,这是远处的出血,可以用黄土汤来治疗。
黄土汤的配方(也可以治疗吐血和鼻血):甘草三两,干地黄三两,白术三两,附子(炮制)三两,阿胶三两,黄芩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将这些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两次温服。
下血,先出血后大便,这是近处的出血,可以用赤小豆当归散来治疗。(配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引起的吐血、鼻血,可以用泻心汤来治疗。
泻心汤的配方(也可以治疗霍乱):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将这些药加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注解
寸口脉:寸口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指的是手腕横纹上寸口处的脉象,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动:在脉诊中,‘动’指的是脉搏的跳动,是脉象的一个基本特征。
弱:脉象的弱指的是脉搏的力量较弱,通常与气血不足有关。
惊:惊在中医中指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脉象变化,表现为脉动不安。
悸:悸在中医中指因心神不宁导致的脉象变化,表现为脉动不安。
目睛晕黄:目睛晕黄指的是眼睛周围出现黄色的晕圈,可能是黄疸的表现。
衄:衄是指鼻出血。
太阳:太阳在中医中是六经之一,与春季相关,主表证。
阳明:阳明在中医中是六经之一,与秋季相关,主里证。
汗:汗是人体通过皮肤排出的液体,中医认为汗是调节体温和排出体内废物的重要途径。
额上陷:额上陷指的是额头部位的凹陷,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直视不能目旬:直视不能目旬指的是眼睛无法长时间注视,可能是气血不足或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
下血:下血指的是从肛门排出血液,包括便血和痔疮出血等。
烦咳:烦咳指的是咳嗽时伴有烦躁不安的症状。
吐血:吐血指的是血液从口中吐出。
芤:芤在脉诊中指脉搏跳动时出现中断,类似于脉搏的‘中断’。
革:革在脉诊中指脉搏跳动时出现急促而短促的感觉,类似于脉搏的‘急促’。
半产漏下:半产漏下指的是妇女分娩后出血不止。
亡血:亡血指的是大量失血,导致气血不足。
瘀血:瘀血指的是血液在体内循环不畅,停滞不前。
阴状:阴状在中医中指身体出现阴寒症状,如口干舌燥但不想喝水等。
桂枝救逆汤:桂枝救逆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因外感风寒引起的逆证。
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丸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下悸等症状。
柏叶汤:柏叶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吐血不止等症状。
黄土汤:黄土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下血等症状。
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当归散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下血等症状。
泻心汤:泻心汤是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评注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这篇古文,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论》中的内容,由东汉张仲景所著。这篇古文以脉诊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多种病症的脉象特征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
首段介绍了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的脉象特点。寸口脉是中医脉诊中常用的部位,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里的‘惊’和‘悸’分别指代了因情绪波动或体虚引起的脉象变化,体现了中医学对脉象变化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
‘师曰’部分,张仲景通过具体的脉象变化,如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等,来预测病情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医学中‘脉诊’和‘望诊’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强调了对病情的整体把握。
‘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这句话,揭示了不同季节与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衄家不可汗’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学中‘辨证施治’的原则。张仲景认为,对于衄血病人,不能轻易使用发汗的方法,以免加重病情。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这一段,通过对脉象和症状的描述,进一步明确了衄血的诊断标准。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这句话,强调了吐血等严重病症的严重性,提醒医者必须谨慎对待。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这一段,展示了中医学中根据病因病机选择方剂的治疗方法。这里提到的‘火邪’是指体内热邪,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是针对这种病因病机而设的方剂。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和‘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等段落,分别介绍了针对不同病症的方剂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
最后,‘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这一段,进一步强调了中医学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通过调整心气,可以达到治疗吐血、衄血等病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