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作者: 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深远,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医书。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后世医学奠定了基础。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世纪)。

内容简要:《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书中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以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它分为数十篇,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内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心脏、胃肠、肝脏、肾脏等方面的疾病。《金匮要略》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治疗方法与药方,为中医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内容至今仍被现代中医广泛应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原文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 获苓 白术各等分

右三味,作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于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译文

对于患有脓肿的呕吐病人,不能仅仅治疗呕吐,脓液排尽后自然会痊愈。

先有呕吐然后口渴的,这是想要痊愈的迹象;先有口渴然后呕吐的,是因为水停留在心下,这属于有饮症的病人;呕吐的病人原本就有口渴,现在反而不渴,是因为心下有停滞的饮液。

问:病人脉象数,数代表热,应该消化食物增加食量,但反而呕吐,是什么原因?师说:因为发汗,导致阳气微弱,膈间气虚,脉象数是因为外来的热,这种热不能消化食物,胃中虚冷所以会呕吐。脉象弦是虚的表现,胃气不足,早上吃的东西到晚上就吐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胃反。寒气在上,医生却反而用下法治疗,现在脉象反弦,所以称为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表示气虚,气虚则营血不足,营血不足则胸中感觉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表示虚,涩表示伤脾,脾伤则不能消化食物,早上吃的东西到晚上就吐出来,晚上吃的东西到早上就吐出来,食物不能消化,称为胃反。脉紧而涩,这种病难以治疗。

病人想要呕吐的,不可以使用泻下法。

呃逆而腹部胀满的,观察他的前后来确定哪个部位不通畅,通畅后就会痊愈。

呕吐而胸部胀满的,可以用茱萸汤治疗。

茱萸汤的配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这四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一天三次。

干呕,吐出唾沫,头痛的,也可以用茱萸汤治疗。(配方见上方)

呕吐而伴有肠鸣,心下痞闷的,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的配方:半夏半升(洗净),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这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三次。如果干呕伴有腹泻,可以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配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这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一天两次,晚上一次。

所有呕吐,食物不能下咽的,可以用小半夏汤治疗。(配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的,病人想喝水,可以立即给予。想喝水的,可以用猪苓散治疗。

猪苓散的配方:猪苓、获苓、白术各等分。这三种药,研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

呕吐而脉象弱,小便频繁,身体有轻微发热,出现厥逆的,难以治疗,可以用四逆汤治疗。

四逆汤的配方: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这三种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体质强的人可以加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吐而发热的,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的配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这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胃反呕吐的,可以用大半夏汤治疗。(《千金》说:治疗胃反不进食,食物进入就呕吐。《外台》说:治疗心下痞硬的呕吐)

大半夏汤的配方:半夏二升(洗净后使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这三种药,用水一斗二升,和白蜜一起搅拌二百四十次,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剩下的分两次再服。

饭后立即呕吐的,可以用大黄甘草汤治疗。(《外台》方,又治疗吐水)

大黄甘草汤的配方:大黄四两,甘草一两。这两种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呕吐而口渴,想喝水的,可以用茯苓泽泻汤治疗。

茯苓泽泻汤的配方:(《外台》说:治疗消渴脉络胃反吐食的,有小麦一升)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这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加入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一天三次。

呕吐后,口渴想喝水而贪饮的,可以用文蛤汤治疗。也可以治疗轻微的风寒,脉象紧,头痛。

文蛤汤的配方: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这七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出汗后就会痊愈。

干呕,吐逆,吐出唾沫,可以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半夏干姜散的配方:半夏,干姜各等分。这两种药,研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用一升半的浆水煎取七合,一次服完。

病人胸中感觉像是喘但不喘,像是呕吐但不呕吐,像是呃逆但不呃逆,心中感到非常不适无法忍受的,可以用生姜半夏汤治疗。

生姜半夏汤的配方: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这两种药,用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姜汁,煮取一升半,稍微冷却后,分四次服,一天三次,晚上一次。如果症状停止,就停止服用。

对于呕吐、呃逆,如果手足出现厥逆的,可以用橘皮汤治疗。

橘皮汤的配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这两种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吞下后就会痊愈。

呃逆严重的,可以用橘皮竹茹汤治疗。

橘皮竹茹汤的配方: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这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天三次。

六腑的气在外绝,手足会寒冷,上气,脚会收缩;五脏的气在内绝,会腹泻不止,腹泻严重的,手足会失去知觉。

腹泻脉象沉弦的,腹泻会加重;脉象大的,表示腹泻没有停止;脉象微弱而数的,表示腹泻将要自己停止,即使发热也不会致命。

腹泻手足厥冷,没有脉象的,艾灸也不会温暖,如果脉象不恢复,反而微喘的,是死证。少阴的脉象比趺阳脉弱,这是顺的。

腹泻有轻微发热而口渴,脉象弱的,现在可以自愈。

腹泻脉象数,有轻微发热,出汗,现在可以自愈;如果脉象紧,表示病没有解除。

腹泻脉象数而口渴的,现在可以自愈;如果不好转,一定会排出清稀的脓血,因为有热的原因。

腹泻脉象反弦,发热身体出汗的,可以自愈。

腹泻有气虚的,应该利小便。

腹泻,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的,一定会排出清稀的脓血。

腹泻排出清稀的食物,不可以攻其表,出汗后一定会腹胀。

腹泻脉象沉而迟,病人脸色稍红,身体有轻微发热,腹泻排出清稀的食物的,一定会感到头晕,出汗后就会缓解。病人一定会微微发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脸色有戴阳的现象,下部虚弱。

腹泻后脉象消失,手足厥冷,如果突然好转,脉象恢复,手足温暖,是生还;如果脉象不恢复,是死。

腹泻腹胀满,身体疼痛的,先温其里,然后攻其表。温里可以用四逆汤,攻表可以用桂枝汤。

四逆汤的配方(见上方)

桂枝汤的配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注解

痈脓:痈脓是指身体某部位因感染而形成的脓液,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

支饮:支饮是指水饮停聚在胸膈之间,导致胸满、呕吐等症状。

客热:客热是指因外邪入侵而引起的发热,与内热不同。

胃反:胃反是指胃气上逆,导致呕吐、朝食暮吐等症状。

荣虚:荣虚是指血液亏损,导致身体虚弱。

趺阳脉:趺阳脉是指位于脚背的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部位。

胃气:胃气是指胃的功能,包括消化、吸收等。

茱萸汤:茱萸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胃寒、呕吐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心下痞、呕吐等症状。

猪苓散:猪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水肿、呕吐等症状。

四逆汤:四逆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阳虚、四肢逆冷等症状。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少阳病,如发热、呕吐等症状。

大半夏汤:大半夏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胃反、呕吐等症状。

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便秘、呕吐等症状。

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水肿、呕吐等症状。

文蛤汤:文蛤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等症状。

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干呕、呕吐等症状。

生姜半夏汤:生姜半夏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胸中不适、呕吐等症状。

橘皮汤:橘皮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呕吐、哕逆等症状。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哕逆、呕吐等症状。

六府:六府是指中医中的六个脏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

五藏:五藏是指中医中的五个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

下利:下利是指腹泻、便溏等症状。

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右五味:右五味指的是药方中的五种成分。

口父: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药物的别名或古称。

咀:指将药物咀嚼成粉末状。

微火煮:指用微弱火候煮药。

去滓:指将药液过滤,去除药渣。

适寒温服:指根据药液的温度适宜饮用。

须臾:一会儿的时间。

啜稀粥:喝少量的稀粥。

助药力:帮助药效发挥。

温覆:用温暖的被子覆盖。

一时许: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

遍身架梁:全身感到温暖,如同架梁一般。

微似有汗:轻微出汗。

如水淋漓:像水一样大量出汗。

一服:一次服用。

病差:病情好转。

三部脉:中医中指寸、关、尺三部脉。

心下坚:心下部位感觉坚硬。

大承气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小承气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但症状较轻。

大黄:中药材,具有泻下作用。

厚朴:中药材,具有行气、燥湿、消痰作用。

枳实: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的作用。

炙:指用火烤或用药物煎煮后晾干,以增强药效。

粳米:一种谷物,常用于熬粥。

赤石脂:中药材,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桃花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下利便脓血。

白头翁: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连: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黄柏: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秦皮: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的作用。

栀子: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香豉:中药材,具有解表、宣肺、清热的作用。

附子: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通脉四逆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少阴病。

紫参: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诃梨勒:中药材,具有涩肠止泻的作用。

《千金翼》: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

《外台》: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的作用。

桂枝: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作用。

大枣: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文中所记载的是关于下利(腹泻)的各种症状及其对应的方剂治疗。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此段描述的是治疗下利的方剂制备及服用方法。‘右五味’指的是方剂中的五种药材,‘口父咀’是指将药材咀嚼,‘微火煮取三升’是指用微火煮药,‘去滓’是指过滤药渣,‘适寒温服’是指根据体温调整药液的温度。此段强调了中药的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此句是诊断下利的方法,‘三部脉’指的是中医脉诊中的三部脉(寸、关、尺),‘心下坚’是指按压心下部位有坚硬感。‘急下之’是指紧急使用泻下药,‘宜大承气扬’是指使用大承气汤这种泻下力强的方剂。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下利的脉象特征,‘脉迟而滑’是指脉搏迟缓而滑利,表明病情为实证。‘利去欲止’是指腹泻症状减轻,但欲停止,‘宜大承气汤’是指使用大承气汤来加强泻下效果。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此句说明下利的脉象若出现异常滑利,表明体内有需要排出的物质,使用大承气汤可以帮助排出,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句指出下利症状虽然暂时缓解,但若在特定时间(年月日时)复发,说明病根未除,需要继续使用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此句说明大承气汤的配方可以在《伤寒论》中的其他章节找到。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此句描述了下利伴有谵语(说胡话)的症状,认为是由于燥屎(干硬的粪便)所致,建议使用小承气汤治疗。

小承气汤方

此句指出小承气汤的配方,包括大黄、厚朴、枳实等药材。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此段描述了小承气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三昧’是指三种药材,‘之滓’是指过滤药渣,‘分温二服’是指分两次温服,‘得利则止’是指腹泻症状缓解后停止服用。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句指出下利伴有脓血的症状,建议使用桃花汤治疗。

桃花汤方

此段描述了桃花汤的配方,包括赤石脂、干姜、粳米等药材。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此段详细说明了桃花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内’是指加入,‘日三服’是指一天服用三次。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句指出热性腹泻伴有重症状,建议使用白头翁汤治疗。

白头翁汤方

此段描述了白头翁汤的配方,包括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等药材。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此段说明了白头翁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更服’是指如果初次服用无效,可继续服用。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此句描述了下利后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心下濡’是指心下部位感觉湿润,认为是虚烦,建议使用栀子豉汤治疗。

栀子豉汤

此段描述了栀子豉汤的配方,包括栀子、香豉等药材。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此段详细说明了栀子豉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温进一服’是指温热后服用,‘得吐则止’是指如果出现呕吐,则停止服用。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句描述了下利伴有清谷(稀薄粪便)、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手脚冰冷)的症状,建议使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通脉四逆汤方

此段描述了通脉四逆汤的配方,包括附子、干姜、甘草等药材。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此段说明了通脉四逆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分温再服’是指分两次温服。

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此句指出下利伴有肺痈(肺部感染)的症状,建议使用紫参汤治疗。

紫参汤方

此段描述了紫参汤的配方,包括紫参、甘草等药材。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此段说明了紫参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疑非仲景方’表明这个方剂可能不是张仲景所创。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此句指出气利(气虚引起的腹泻)的症状,建议使用诃梨勒散治疗。

诃梨勒散方

此段描述了诃梨勒散的配方,包括诃梨勒等药材。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此段说明了诃梨勒散的制备和服用方法,‘顿服’是指一次性服用,‘疑非仲景方’同样表明这个方剂可能不是张仲景所创。

附方

此句表明以下内容是附方,即补充的方剂。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此句引用了《千金翼》中的小承气汤方剂,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呃逆、频繁说胡话等症状。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此句引用了《外台秘要》中的黄芩汤方剂,用于治疗干呕和腹泻。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此段描述了黄芩汤的配方,包括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等药材。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此段说明了黄芩汤的制备和服用方法,‘温分三服’是指分三次温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2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